第一篇:新形势下加强我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我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考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进步是决定性因素,教育则是基础。因此,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尤其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并根据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对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客观要求。努力为农业生产一
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强化农业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我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现状和所面临的形势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任重道远。浙江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省,全省440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3500万,占80,人均耕地仅0.55亩,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短期内人增地减的矛盾不可逆转。农业要发展,只有从内涵上挖掘路子,把发展的轨道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我省农业系统现有农技干部28725人,其中在乡镇工作的农技干部20349人,占70.8。他们担负着面向农村、面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重任,是农技推广的主力军。但从现状分析,他们的知识能力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据省农业厅统计,全省28725名农技干部中,本科3125人,占10.9;大专2594人,占9;中专9944人,占34.6;高中以下文化程度3025人,占45.3。县级农技推广人员6080人中,大专文化程度以下的占47.3,只具备初级技术职称的占47.5,均将近一半。既使具备较高学历和技术职称的农技人员中,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由于缺乏培训和知识更新,知识面狭窄、陈旧,对现代农业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知之甚少。这个问题在与广大农民直接面对面的村一级更为严重,全省村级农技服务组织中,目前有专职农技人员16339人,兼职农技人员41620人,共计57959人,其中中专及中专以上的910人,占1.57;中专以下也就是未接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57049人,占98.4。除了知识能力不适应外,专业结构也很不合理,在县一级农技推广人员中,从事粮油、农经、畜牧、农机等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占91.8。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我省农民这一特殊而庞大的群体人均文化程度和整体素质较低。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提高广大农技推广人员和千千万万农民群众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是我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所肩负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任重道远。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面临严峻挑战。从世界农业发展趋势来看,由于科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日趋明显,科技创新速度日益加快,国与国之间以科技实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才为基础的竞争更加激烈。伴随着世界性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生物技术、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对农业科技培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形式上由过去单一的初级农业科技培训转向为高中初级多层次的综合性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在实施主体上由过去农业部门主抓上升为政府统筹、农业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政府行为;在培训对象上由过去单一面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发展为包括农民、农技人员、农村干部和未来农民;在培训要求上由过去以实用为主提高到以实用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并重的高标准要求。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1999年统计,全省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当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7480期,共培训258万人次。我省1999年开始实施的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先后举办培训班496期,累计培训19086人。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无需讳言,根据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我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还很不适应。第一,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地方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和经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把这项工作真正作为转变职能的重要内容去抓,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当作软任务,缺乏长远的规划和过硬的措施。第二,形成合力不够。农业部门内部存在着各条线的培训都有一点点,但各条线的培训也只局限于各自专业的那么一点点的现象。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既消耗了有限的资源,又无法形成一项系统的工程。第三,硬件设施的建设不够。现在这个问题在我省比较突出,全省各地虽然有一些农技和农机培训学校,但真正有条件担当起农业教育培训任务的尚为数不多,教学设施和师资更显缺乏。包括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目前尚没有教学培训基地和应有的设施、师资。第四、目前在农业教育培训工作中政事不分,职能不清的问题还比较严重,还没有形成一整套从事农业教育培训事业的网络体系。第五、培训的内容、形式以及投入机制缺乏创新,还习惯于沿袭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农业条件下形成的老套套、老办法,无
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第六、农业科技教育培训队伍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这支队伍包括管理人员和师资力量,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比较薄弱。对于这些问题,要认真加以研究,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加以解决。
二、充分认识加强我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农民富裕,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环境
优美。”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我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出的总体要求。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首当其冲、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在新形势下,它的地位和作用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客观需要。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农业科学技术的历史性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折,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同时也应看到,农业发展由过去受资源约束转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农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品质亟待提高;二是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三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四是农民增收缓慢;五是加入WTO后,对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六是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待加强。面对这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从事农业工作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经营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并已为我们轻车熟路的一整套老观念、老办法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如果我们墨守成规,不去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信息、新的办法,那么,就会被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所淹没。我们不仅要懂生产,还要懂经营,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市场。不论是领导者、管理者,还是生产者、经营者,包括我们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同样面临着这个严峻的问题。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是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需要。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作出的科学论断。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创新与变革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革命性进展。在当代,科学技术更是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每一个要素。土地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技术创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有赖于新知识、新技术的采用。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形成,标志着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大大高于其它生产要素的贡献,达到70--80。事实上,21世纪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竞争与人才竞争。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和教育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加入WTO以及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的要求,农业科技、教育和农村经济的结合还有待于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农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我们农业部门曾经在农技推广工作中谱写过辉煌的篇章,不论是高杆改矮杆、耕作制度的变革,还是杂交水稻等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突破性的发展。但是,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新形势下,需要我们通过教育培训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拓宽知识领域,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加强农加业科技教育培训,是实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我国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折后,农业生产由受资源约束变为了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出现了农产品卖难、价格持续走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象。近两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指出,按照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近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农民增收缓慢,不仅影响到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及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持续平衡,还影响到农民对农产品、工业品的消费支出,影响到全社会的稳定,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充分依靠科学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品种结构还是品质结构,无论是产品的多样性还是产品市场的开拓,都需要科学技术的应用。在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我们将面临许多崭新的课题,比如怎样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农产品品质结构、农业产业结构,怎样优化农村环境和生态结构,怎样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等等。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单凭我们过去的实践和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必须适应效益农业发展的要求,破除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观念的种种束缚,实现观念创新,不断增加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通过教育和培训,用新的知识去武装农业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的头脑。把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作为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努力在发展效益农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增长才干。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需要。温家宝副总理在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报告上批示:“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从现在起,就应着手培养造就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下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由于生产者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所以,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才能使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进入新阶段的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挑战,为我国农业教育培训事业特别是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迫切需要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我国9亿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文盲半文盲占23%,农民整体素质偏低;1亿多乡镇企业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还不到1%。农业劳动者的现状决定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必须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力度,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起来的新型农业劳动者大军。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是农业部门转变职能和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强化为农服务是我们农业部门转变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通过教育和培训这一行之有效的形式,将政策指导、信息引导、技术辅导有机地融为一体,系统地传送给广大农民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在调整结构、发展效益农业中迫切需要解决而又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定会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也一定会使我们的为农服务工作搞得更加有声有色。与此同时,也将有力地促进我们农业部门广大干部和科技人员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探索领导农业工作和农技推广工作的新办法、新路子、新机制。使农业部门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
总而言之,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是时代的要求,是创新的要求,是发展的要求。也是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人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动力。人力资本投资是科技进步的根本基础,人是经济发展的终极原因。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此,我们要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把科技进步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优先地位,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发展农业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真正确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确立科技以人为本的观念。要以战略的眼光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个“牛鼻子”,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把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工作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抓住机遇,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路子。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长期以来就是我们农业部门开展农技推广的一种主要形式。特别是在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培训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我省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将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更为艰巨的任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新知识、新技术和各类信息的需求,以及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在为实现农业技术跨越提供了大好机遇的同时,也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展示了十分美好的前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我们广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要大力拓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内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是我们农业部门的拿手好戏。当然,农业实用技术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显而易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效益农业的新形势下,仅仅重视产中的实用技术培训已经是远远不够了。还需要向产前的良种、良畜、良禽等新品种和新农机、新农资等技术和产后的贮藏、加工、流通等技术培训扩展延伸。不仅需要对常规技术进行改良和推广,还需要对高新技术进行普及和培训;不仅需要对传统种养殖技术的改造和培训,还需要对新兴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不仅需要对生产技术的培训,还需要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法规、外向型农业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在培训对象上也要单纯从对农民的培训向农村干部、农业部门领导、农业专业科技人员、农村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延伸。在这些方面,农广校的教育培训工作已经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并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应该认真总结推广。我们一定要树立大农业、大农村、大科技、大市场的观点,使农业教育培训工作向更加宽广的领域拓展,决不能让小农经济的枷锁束缚住我们的手脚。
二要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形式。只有不断寻求更新更好的形式,才能更好地为内容服务。我们要在发扬光大“田头地脚、面对面、手把手”等有效的传统培训形式的同时,根据当前的新情况和农村工作的实际,不断创新培训的形式。要认真研究总结绿证培训、青年农民跨世纪培训工程、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等行之有效并广为基层所欢迎的办法和形式所积累的经验,探索更多更好的形式和载体。衢州农业部门创造的农技110,实际上就是一种普及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好形式,农民群众“求医问药”,农技干部“解疑答难”。既架起了教与学的桥梁,又快捷方便,有很强的针对性。许多地方采取的培训与考察相结合,培训与成果洽谈相结合,培训与当地培育主导产业相结合,培训与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活动相结合,培训与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农村基层干部相结合等做法都是值得借鉴的。在终身教育已成必然趋势的新世纪,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必然是多层次的。目前,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正在适应农民的广泛需求而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和成人教育,实现各层次教育的连贯和沟通,创造终身学习的条件。同时还要积极跟踪教育培训技术的进步,大力发展卫星远程教育,研究开发计算机网络教学,增强办学手段。如农广校借助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和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教育培训就是借科技之力谋传播科技之业的好形式。我们要充分挖掘潜力,开动脑筋,勇于创新,采用更多为广大农民乐意接受,为广大农村干部和科技人员所欢迎的形式和载体。使我们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富有成效,更加生动活泼。
三要促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强大后劲和根本出路,也是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生命力所在。要注重与农业重大科研、开发、推广项目相结合,把项目的资金、人才优势用于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吸收高素质的农民参与技术的推广与开发,逐步建立重大项目的人才培训与使用制度。要鼓励农村中的各类科技户、示范户和经营大户通过培训在学中干、在干中学。通过他们建立一批示范基地,将教育培训实习和试验示范推广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地的龙头带动和科技示范窗口的作用,力争做到“办好一个基地,振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大胆参与探索“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模式,逐步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要切实做到重心下移,不拘形式,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积极参与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更新工程、“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项目,走农科教结合之路,向农民传授农业产业化、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等新知识和农业实用新技术,开展应用型科研和科技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地方经济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四要逐步完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体系。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浩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组织体系来保证。要根据“分级负责、分层管理、分级培训、明确责任、互相协作”的原则,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相互协调、适应需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教育体系。要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培训效益。充分发挥当地己有教育资源优势,坚持统筹兼顾、资源共享、集中投入、紧密配合的原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服务。有条件的市、县可以在现有农广校中心校、县分校的基础上建立农业教育科技培训中心,也可以与农技校、农技推广中心结合起来,逐步完善体系建设。
五要研究制定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制度和规划。推进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事业需要有一系列的制度作为保证,同时还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比如每年或近几年完成多少培训任务,确定哪些培训内容,要求达到怎样的目标,采取那些措施,提出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省、市、县如何分层次培训。包括农广校要完成哪些对象的学历教育,每年完成多少。这些都需要有一个系统的规划作指导。再比如已取得各类各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要参加多少学时的知识更新培训方可聘任;各级农业部门领导包括基层农技站长需要通过哪一级培训方可上岗任职;要如何通过资格培训才能从事植保、农药、种子等特种行业的工作等等。这些都应该通过制度加以规定,从发展的趋势看,也需要通过制度加以规范。在这个问题上,还要明确职能。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负责制订规划和制度,协调整合教育资源,进行管理、指导、督导和评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除了积极参与规划和制度的制订外,主要负责规划的实施和制度的执行,加强师资队伍、教材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动运行机制和教学内容的创新,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确保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六要造就一支素养好、战斗力强的从事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管理和教学的干部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开创出新的局面。所谓素养好、战斗力强的干部队伍,就是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正派的队伍。政治过硬,要求我们的队伍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把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在整个工作的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有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要有高度的为党、为国家、为人民负责的责任感。业务精通,要求我们的队伍要不断加强对当代经济、科技、市场、法律以及管理科学、领导科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要努力提高政策水平,提高洞察与预测、组织与协调、语言与文字、逻辑与思维、决策与操作等方面的能力,达到高效、快速、准确地完成各项任务的目标。作风正派,要求我们的队伍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勤政廉政,要有理想、有追求、有进取心,从大局出发,团结一心,齐心协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做好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
七要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领导。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是新形势下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重要保障,是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把它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件大事来抓,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智力投资保障制度。农业行政部门要切实抓好农业教育培训的规划制定、制度制定、体系建设等工作。要重视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要重视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通过资产重组、划拨等形式,并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管理,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事业增加自我发展能力,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第二篇:新形势下加强我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我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考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进步是决定性因素,教育则是基础。因此,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尤其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并根据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对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客观要求。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强化农业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我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现状和所面临的形势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任重道远。浙江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省全省万人口中农业人口万占人均耕地仅亩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短期内人增地减的矛盾不可逆转。农业要发展只有从内涵上挖掘路子把发展的轨道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我省农业系统现有农技干部人其中在乡镇工作的农技干部人占。他们担负着面向农村、面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重任是农技推广的主力军。但从现状分析他们的知识能力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据省农业厅统计全省名农技干部中本科人占大专人占中专人占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占。县级农技推广人员人中大专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只具备初级技术职称的占均将近一半。既使具备较高学历和技术职称的农技人员中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由于缺乏培训和知识更新知识面狭窄、陈旧对现代农业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知之甚少。这个问题在与广大农民直接面对面的村一级更为严重全省村级农技服务组织中目前有专职农技人员人兼职农技人员人共计人其中中专及中专以上的人占中专以下也就是未接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人占。除了知识能力不适应外专业结构也很不合理在县一级农技推广人员中从事粮油、农经、畜牧、农机等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占。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我省农民这一特殊而庞大的群体人均文化程度和整体素质较低。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提高广大。
冲、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在新形势下,它的地位和作用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客观需要。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农业科学技术的历史性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折,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同时也应看到农业发展由过去受资源约束转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农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品质亟待提高;二是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三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四是农民增收缓慢;五是加入后,对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六是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待加强。面对这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从事农业工作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经营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并已为我们轻车熟路的一整套老观念、老办法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如果我们墨守成规,不去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信息、新的办法,那么,就会被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所淹没。我们不仅要懂生产,还要懂经营,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市场。不论是领导者、管理者,还是生产者、经营者,包括我们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同样面临着这个严峻的问题。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是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需要。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作出的科学论断。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创新与变革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革命性进展。在当代,科学技术更是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每一个要素。土地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技术创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有赖于新知识、新技术的采用。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形成标志着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大大高于其它生产要素的贡献,达到。事实上,世纪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竞争与人才竞争。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和教育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加入以及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的要求,农业科技、教育和农村经济的结合还有待于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农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我们农业部门曾经在农技推广工作中谱写过辉煌的篇章,不论是高杆改矮杆、耕作制度的变革,还是杂交水稻等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突破性的发展。但是,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新形势下需要我们通过教育培训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拓宽知识领域,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加强农加业科技教育培训,是实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我国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折后,农业生产由受资源约束变为了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出现了农产品卖难、价格持续走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象。近两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指出,按照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近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农民增收缓慢,不仅影响到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及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持续平衡,还影响到农民对农产品、工业品的消费支出,影响到全社会的稳定,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充分依靠科学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品种结构还是品质结构,无论是产品的多样性还是产品市场的开拓,都需要科学技术的应用。在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我们将面临许多崭新的课题,比如怎样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农产品品质结构、农业产业结构,怎样优化农村环境和生态结构,怎样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等等。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单凭我们过去的实践和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必须适应效益农业发展的要求,破除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观念的种种束缚,实现观念创新,不断增加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通过教育和培训,用新的知识去武装农业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的头脑。把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作为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努力在发展效益农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增长才干。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需要。温家宝副总理在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报告上批示:“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从现在起,就应着手培养造就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下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由于生产者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所以,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才能使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进入新阶段的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加入给中国农业带来的挑战,为我国农业教育培训事业特别是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迫切需要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我国亿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文盲半文盲占%,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亿多乡镇企业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还不到%。农业劳动者的现状决定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必须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力度,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起来的新型农业劳动者大军。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是农业部门转变职能和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强化为农服务是我们农业部门转变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通过教育和培训这一行之有效的形式,将政策指导、信息引导、技术辅导有机地融为一体,系统地传送给广大农民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在调整结构、发展效益农业中迫切需要解决而又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定会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也一定会使我们的为农服务工作搞得更加有声有色。与此同时,也将有力地促进我们农业部门广大干部和科技人员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探索领导农业工作和农技推广工作的新办法、新路子、新机制。使农业部门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
第三篇:新形势下加强党员教育培训的几点思考
对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培训的几点思考
加强党的建设首先是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而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党员教育培训。用先进正确的理论武装全党,使全体党员始终保持先进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是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方法。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确立和实践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和理论。
党员的质量关系到党的生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和党员队伍的现实状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员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党员工作能力增强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成为了重要的课题,这对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要求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中央《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指出,党员经常性教育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对于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对于建设学习型政党、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党员教育的目标
提到党员教育的目标,就是把党员教育成具有共产主义思想,能
够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先进分子等等。为了坚定不移的实现这个目标并且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在党员的教育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方向施以合理的方法。
教育的标准没有细分。就像搞市场营销的先要细分市场,然后根据细分市场的具体情况确定生产策略和销售策略。我们教育党员的方向是对的,但教育的目标没有按支部或党员个人进行细分,我们对适用于全体党员的共性要求讲得多,而对适用于个人的个性要求讲得少。用适用于全体党员的共性要求对党员开展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会有空洞的感觉,所以出现针对性不强的局面。
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目标管理,建立一个全体组织成员为之共同奋斗的目标,在目标的号召下和约束下去统一思想和行为。我们每个人、每个党员做事都应当制定目标。农民还要盘算自己这块地一年中各时节种些什么,怎么种,投入多少,收入多少。
我们党员自己要给自己定目标。这个目标一是给自己确定努力的方向,二是给自己建立一个约束机制,围绕实现目标而克服困难前进。党员给自己定目标,不必像工作报告样长篇大论,要有量化指标,以便自我考核;党员给自己定目标,就要用它来激励和约束自己,用目标来修正自己的行为,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自己。党员给自己定目标,还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分开,让党内的同志们来监督自己,从外部进一步加强目标的约束力。
二、关于教育的内容
围绕在本职岗位创造佳绩开展教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为教育的目标服务的,既然我们教育的目标是把党员教育成具有共产主义思想,能够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先进分子,就是要把党员教育成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那我们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开展。就像革命战争时期,党员的教育要围绕提高战斗力,打赢战争来进行。现在的教育内容基本上是
各类文件和规章制度,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集中的党支部“三会一课”、集中的党委中心组学习。集中学习时一般都是把大家组织起来念一通文件,念的算完成任务,听的未必理解,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所有的文件都原文传达贯彻到基层,并且一定要强调结合单位实际、岗位实际。各级党的干部一定要先充分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提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对策措施。
加强典型示范教育。董存瑞、黄继光等战斗英雄的事迹感染了一代代青年。革命战争时期,有困难,党员上,不仅使党员成了群众的英雄,而且使党员自己有了很高的荣誉感。在新时期,用党员完成任务、攻克技术难题来感召大家,用困难面前党员挺身而出树立党员的形象。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是最生动的教育。
加强党史教育。党史通过展现一个个历史事件,通过展现党的领导干部、党员自己的思考和言行,告诉我们:党的胜利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共产党人的智慧和不懈奋斗得来的;个人是渺小的,只有全体党员团结起来,分工负责、和衷共济、团结互助,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通过党史教育,我们可以学会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作为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应当具备的品格和作风。
四、开辟新的学习形式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不限于书籍,可以是影视剧,可以是网络资料;不限于办公室或家中,可以是各种教育基地;不限于个人埋头苦读,可以座谈、演讲、辩论;不限于内部讨论,可以外请教师作报告;不限于某一确定的组织形式,既可单兵作战,也可组成兴趣小组。总之,为着求得真知,提高素质,一切好的方式都可尝试。
总之,要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围绕目标细化、重点突出、方式多样,不断探索前进,通过党员教育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完成使命的责任。
第四篇:新形势下党校教育思考
浅谈新形势下党校教育发展
摘要:党校作为党培养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当下广大基层党校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这与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形成较大反差,适应不了新阶段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党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关键词:党校
培训
观念
创新
一、存在的问题
1、办学机制存在问题。基层党校的管理模式及办学体制距离时代要求和现实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尚存在一些不足。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行政化管理。党校是培养党员领导干部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事业单位,同时又是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但在具体管理上多是沿用传统的行政化管理办法,从事行政事务的多,从事教学业务的少,没有完全打破旧的框框。二是计划性运作。有些基层党校,往往是满足于坐等办班,仍然坚守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办学模式,在自身发展上“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等着组织部门送人来,靠着财政拨付保运转,守着培训经费过日子”。三是任务式教学。为了培训而培训,为了教学而教学,纯粹以完成任务为教学目的。四是单向型授课。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一种输灌型的教学。
2、培训实效存在问题。当前在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方面,主要存在“三重三轻”:一是重理论,轻实践。基层干部培训机构举办的绝大多数培训班,主要是进行课堂理论教学,缺少或很少开展户外实践活动;二是重抽象,轻实例。教师在教案准备上,往往是就书论书,不能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案例分析,举一反三;三是重宣教,轻实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是一种枯燥的政治理论输灌,没有重视和关注学员学习的实际效果。
3、教学矛盾。由于受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在干部培训工作中目前面临“四大矛盾”:一是教学矛盾。总体上来看,存在教与学、学与用脱节现象,有的干部存在着“要我学”的思想,“学时激动,归来浮动,实际不动”,最终导致学与不学一个样。二是师资矛盾。当前,由于受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县级党校普遍存在师资不足,年龄老化,知识结构老化,中青年骨干教师匮乏的现象。三是工学矛盾。有的班次与中心工作相冲突,导致培训计划难以落实。作为重点培训对象的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由于工作、事务繁忙,会议应酬较多,很难集中一段较长时间参加培训,这给办班的组织、管理也相对增加了难度。四是经费矛盾。主要是财政预算的干部教育培训经费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需要。
总之,要“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培训实效,更 好完成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任务。”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二、要着眼确立经营党校的新理念
近年来国民成人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超过千所,兴办函授、成教、夜大、远程教育的普通高校和其他办学单位数以万计,这些现象正是市场化在成人教育领域的折射。党校学历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环境变了,党校的办学观念就必须转变,要学会用市场经济的理念经营党校,否则道路就会越走越窄。
用市场经济的理念经营党校,首先是要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挑战,主动去研究市场、占领市场、开拓市场,以便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党校教育功能。党校与其他办学主体相比,有弱项也有强项,只要善于制定正确的竞争策略,坚持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找准自己的位置,就能够在竞争中做到应心得手,游刃有余。其次是要按干部教育市场的需求进行教育产品设计。今后除依法培训的班次和必须对干部进行教育的基础理论、政策法规课程外,我们办什么班、设什么专业、开什么课、由谁开课、研究什么专题、用什么方式研究,都要根据干部教育市场的需求设定。党校要在仔细研究干部教育市场结构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有效经营教育资产,主动推出教学产品和教育服务产品,逐步实行菜单式班次设置、菜单式专题设置和菜单式教学,把自身打造成为多功能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再次是要创新体制、搞活机制。现行的党校管理体制弊端太多,机制不活,分配办法与工作业绩关联度太低,基本上不能适应干部教育市场化的要求。要加大力度整改和创新,建立优胜劣汰的干部、教师聘用机制,科学合理的管理、教学、科研评价机制,向有突出贡献的管理、教学、科研人员适度倾斜的分配机制。
三、要有效提高各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要“因需施教”。干部培训要出成效,必须摸准学员的思想脉搏,区分层次、区别对象,根据学员的知识需求来确定培训内容。二是要“因时施教”。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设置不同的培训时段,集中培训的时间和时机都要精心选择,培训时段要因人而异。如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应尽量避开农忙时节。三是要“因地施教”。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管理体制,结合本地实际积极研发具有本地特色的课题,根据不同班次需求,科学设置不同专题,努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体现党校特色、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四是要“因人施教”。在干部培训工作中,办学要结合实际,分类、分 层次实施培训,什么层次的干部需要什么知识,就安排培训什么方面的内容。培训内容要解渴、管用,不能空对空。只有这样,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才有生命力。
四、要着手探索适应干部教育特点的新方法
对党校教学方式方法更新提出迫切要求的是学员学历结构的变化。目前,党校学员的学历、知识水平、工作经验和能力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面对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教育对象,如果仍然恪守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学员进党校就不会有多大意义,党校教育也不会有多大生命力。我们的教学目标必须提升,不但要倡导培养学习型干部,更要倡导培养科研型干部;教学的重心必须调整,不但要注重知识教育,更要注重能力教育特别是执政能力教育;教学的焦点必须前移,不但要强调理论问题的把握,更要重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
教学有法,又无定法,贵在善于借鉴、移植、创新并加以灵活运用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现场式教学提升领导干部发展市场经济的能力。搞市场经济,必须筹建各式各样的专业市场,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市场监管,以此推动经济发展。为了帮助学员把握基本的操作技巧,可以精心选择一个具有示范性的专业市场为现场教学基地,安排熟悉市场经济理论的教师事先深入调研分析,进行现场教学设计。还可以从相关领导和监管人员中聘请几位兼职教师。然后组织 学员到现场教学点实地考察、听取讲解和情况介绍,开展讨论、答疑等教学活动,对市场建设的资金筹集、运作模式、监管办法、功能发挥作深入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比教师在课堂上单纯讲授市场建设的一般原理好得多,它一定会给学员留下深刻印象。又如,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式教学增强学员的廉洁意识,通过虚拟式教学提高领导干部处置突发性事件的应变能力,通过场景式教学锻炼领导干部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研究式教学培养领导干部的科研能力,通过答辩式教学锻炼领导干部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大力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开门办校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很多基层党校的师资队伍现状是:学科分布不合理,缺少学科带头人,学历偏低,缺乏高学历骨干师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积极探索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的新思路、新举措,选调引进中青年教研骨干,使学科结构更为合理。二是加大对中青年优秀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在职进修、师资培训、考察学习、参加研讨等形式,提升学历层次,完善知识结构,开阔学术视野。三是通过鼓励深造、“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四是让教职工沉下去,在实践中学,不断充实完善专业理论体系。
2、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一方面,我们邀请省委党校、各高校的教授和专家学者讲授有关热点、难点课题,采取一 对一结对子,传、帮、带来提高党校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授课水平。另一方面,多给教师提供到区直机关、各企事业单位和街道、乡镇讲课的机会,鼓励教员制定科研课题,下基层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3、实施多元化办学,全面加快党校发展。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校要有更大的发展,财力保障是基础,因此我们要探索多元化办学之路,在办好主体班的同时,充分利用一切社会办学资源,采取校校联合,专业联合的方式开办一些学历班和其他培训班,走多元化办学之路,为加快党校发展创造条件。
六、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创新
当今世界,管理同科学、技术一起被称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党校要想做到既要坚持“从严治校”的方针,又要体现“以学员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就必须在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创新。
为了坚持“从严治校”的方针,体现出党校的纪律性和严肃性,我们要结合高校实际,在党校的具体规章制度上进行创新。要建立健全一系列管理治校制度,切实细化有关党校工作的制度要求,规范党校日常工作。尤其要对学员报名选课制度、考勤制度、奖惩制度、考试制度等作严格规定。通过严格执行,增强了学员学习的外在约束力,有效地保证了党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行。
为了体现“以学员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党校工作人员应该在 对学员服务上进行创新。首先,党校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思想、业务和作风建设,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搞好管理工作。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继承和发扬党的求实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在每一期培训工作中,切实做到精心设计,精心组织,不说空话,多干实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和感染学员。其次,要始终坚持服务意识,一切为了党校学员,一切服务于党校学员。具体说来,要求做到“听、看、读、写”四个方面。“听”就是要真正走到学员中间,认真听取学员的意见,掌握学员的思想动态;“看”就是细致观察学员在党校学习过程中的精神面貌,甚至课堂上的细微表情变化,以此判断学员的学习效果;“读”就是认真阅读学员们的思想汇报、心得体会、考试试卷等,从中及时获取学员的思想变化信息以及对党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写”就是在及时获取学员相关信息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经常性地总结工作开展情况,制定近期和长期党校工作规划,以便积累更多宝贵经验,使各项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总之,干部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党校建设重要而紧迫。科学、规范的干部培训教育,对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把党校建设成“一流 学校”(教学科研一流、人才队伍一流、硬件设施一流、管理服务一流、风气环境一流),党校这个培训党员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大熔炉”作用才能充分显现。
第五篇: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的思考
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的思考
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高校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干部培养、选拔和任用的基础。抓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对于建立一支与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管理干部,优化干部知识结构,提高干部综合素质,转变干部作风,确保党的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管理干部队伍培训的必要性
1、学校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
要适应高等学校快速发展的形势,高校的管理工作就必须跟上。向管理要效益、要质量,就必须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面不断创新。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很重要的方面在于管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学校实现科学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2、加强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
在高等学校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管理干部队伍新老交替加快,一大批年轻同志被充实到管理干部队伍中,为学校管理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增强了管理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这些同志年轻、富有朝气,思想活跃、有生气,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学历层次高,工作热情,有较强的事业心,但他们中也存在不容忽视或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政治理论基础较薄弱,对党的传统和作风缺乏深入了解,政治上不够成熟;二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政策、法规缺乏系统了解,处理工作还显得不够老练;三是工作作风还欠扎实,工作方法不多。有些同志文字能力不强;四是少数同志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淡薄,敬业精神不够,事业心不强;五是由于从事管理工作时间不长,对如何做好管理工作还缺乏经验;六是还有些同志利用现代化办公手段的能力不强,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办公现代化的需要。如何尽快提高管理干部队伍,特别是中青年管理干部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支“过硬”的、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是学校的紧迫任务。
3、管理干部自身成长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全体教职工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办事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宽视野和知识面,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和适应能力,才能适应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才能应聘到自己满意的岗位。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理论、新观念、新技术不断涌现,只有不断学习日新月异的知识。不断补充、拓
展、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新形势对管理干部的要求。
二、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训内容、方式和方法与高校管理干部工作的实际需要不适应
目前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与方法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影响了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首先,培训内容设置单一,针对性、实用性、创新性不够,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干部接受新理念、新知识的需要;在培训内容上缺少超前性,不能有效激发培训对象的学习动力。其次,理论讲述课程多,用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少,忽视了大多数学员对理论与实践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第三,现行培训方法上缺少灵活性,套用惯用的培训模式,忽视了培训对象的实际特点,难以激活培训对象的学习积极性。
2、培训资源不足与教育培训迫切需求不适应
面对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迫切需求,高校培训资源的相对紧缺导致教育培训能力较为单一和不足。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基地是学校党委党校,少部分管理干部教育培训依托于上级党校或其他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由于编制、规模的限制,一所高校党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非常有限,规模效应无法体现出来,存在着整体资源不足和不能有效利用的矛盾。由于资金不足,设备的老化和设施的不足也直接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3、教育培训机制与教育培训目标要求不适应
高校干部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缺少刚性、全面和系统的高校管理干部的教育培训规划。面对高校以工作效率和效益为导向的干部人事制度变革,“工学矛盾”现象比较突出,并且缺少有效的对策。二是学习激励机制尚不完善,一些管理干部对培训学习的态度不积极,有的甚至认为是浪费时间,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益。三是学习结果反馈和运用机制需要进一步强化,还没有形成完整、有效的学习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结果认定使用机制,使教育培训缺乏激励、约束机制。
三、管理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措施、方法和途径
1、培训制度化
学校要将管理干部培训纳入日常工作内容。做到培训有计划、落实有措施、经费有保证,使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对不同岗位、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分别提出每年应培训的时间.并纳入管理干部的考核范围,记入业务档案,使培训经常化、制度化,对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对单位的领导者,主要提高把握全局的本领、科学决策的本领、识人用人的本领、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团结协调的本领,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务实创新的能力:对一般干部主要提高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的自觉性,树立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的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系统掌握专业管理知识和管理方法。使其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
2、培训时间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学校有非常繁忙的日常工作。培训不可能占更多的工作时间,不能因培训耽误正常的管理工作,在适当集中培训的前提下,要安排干部进行自学,可以规定学习内容和目标要求,充分利用工作中的空闲时间和业余时间学习.以达到同样的培训效果。
3、培训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学习,检查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展开讨论.商讨解决方法,也可请先进单位介绍成功经验。通过学习培训,解放思想,不断将新方法、新思路应用到工作中,努力使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取得新成效、新进展.开创工作新局面。
4、遵循高校管理干部成长规律,实现激励约束机制的创新
激励约束机制是提高培训效果根本的保证,是调动高校管理干部参加培训积极性和进行约束的有效措施。首先要建立参加培训激励机制。应当将干部参加培训情况纳入干部和聘期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之
一。其次要建立利益机制,把学习培训的成效与管理干部的评优选优、晋职晋级、收入分配结合起来,把管理干部参加学习培训情况作为干部实绩考核、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促使干部在做好工作的同时把学习当成一项涉及自身利益的工作,学实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