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5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19:0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第一篇:广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广西是一个以山区为主的农业省区,农业人约占总人口84%,农村经济主体的情况千差万别,经济活动的内容和规模不同牞对资金的需求呈多样化,分散性和层次性。主要有传统的购买农资产品的小额资金需求,产业调整所需的大额资金需求,住房求学等消费资金需求,各类风险灾害保险需求,随农业发展带来的各类理财需求等。

目前,广西农村金融服务状况却堪忧。一是县级金融机构大量撤并导致县城金融严重萎缩以至呈现“空洞化”现象,导致农村金融服务缺位,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功能有弱化的趋势。二是银行信贷资金投放不足,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三是面向县域及广大农村的保险服务机构严重缺乏,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农业保险市场日趋萎缩,严重滞后于农民对风险控制的需求和农村经济发展。四是农村金融服务层次差,金融产品缺乏,投融资渠道单一。五是农村信用社成为金融支农主力军,但存在增资扩股后资金运用成本高、效率低及股金结构不够合理等隐性风险。六是邮政储蓄分流农村资金,加剧了农村资金“体外循环”,但此问题将随着中国储蓄银行的成立而得到解决。以上问题亟需得到有效解决。

一、增加民间监督的监管体制有效防范风险

确立“民间监督为主、官方(县级)监督为辅”的监管体制,引导民间的机构,加强对金融环境的治理。发挥金融管理部门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作用,进一步引导农贷方向,增加农贷投入。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逐步发展农村资本市场,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发挥其活跃民间经济活动的积极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改善农村金融生态。

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改革

一是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不断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增强自身支农的实力,制定工作规划,努力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二是进一步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继续完善农发行农产品收购融资功能,积极参与农业扶贫贷款业务,主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性贷款以及水电路资金需要。三是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用,切实提高农业银行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四是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建立邮政储蓄银行以后,按照商业化原则,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五是通过改革,在农村形成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合作金融和邮政储蓄并存、服务功能和手段完善的金融体系,形成财政资金政策性银行资金、商业性金融机构资金以及民间资金、私有资金、外资等多层次、细分工的强大资金支持体系。

三、改善农村金融的发展环境,大力培育诚信环境

通过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对违约失信行为给予必要的制裁,通过加快信用村、镇制度建设,奖励守信为,培育企业和个人良好的信用意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准确记录各类客户的经济状况、收入来源、违约情况等重要数据,改善农村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切实防范信用风险,切实提高社会公众素质。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征信体系,努力创造条件,建立、完善农户经济档案和账户管理,建立农户、个体私营经济组织信用咨询系统,实现与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咨询系统联网,提高全社会信用意识。

四、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地方政府应该有所为但不越位

广西乃至全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缺失根源来说是因为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回报率与经营风险比例失衡。政府相关部门要支持金融机构着力解决农村业务范围过窄,业务品种单一,投入大而回报周期长带来的风险,着力打造诚实守信的金融生态环境,出重拳重点整治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推进金融创新,合理有序地引进一批有实力、有创新能力、能够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外资金融机构;加快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步伐,支持条件具备的城市信用社组建城市商业银行;整合地方金融资源,深

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向农村合作银行过渡;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投资保险业,鼓励区域外金融企业兼并辖内弱小金融企业,吸引发达地区战略投资者和民间资本的资金注入,改善融资结构。

五、积极鼓励农村金融创新

支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业务品种和金融工具的开展,不断进行金融服务创新。一是创新业务品种。积极开发适合“三农”经济发展特点、多样化、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充分借助网点及人缘、地缘优势,加大与政策性银行业务合作,广泛开展各类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二是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对农户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可积极探索实行经营权抵押、养殖水面使用权抵押、土地权抵及农业龙头企业+农户联保等担保方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推出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法定代表人担保、中小企业联户联保和信用担保机构担保等多种担保方式,有效解决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和企业担保抵押不落实的问题。

六、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分散农业生产自然风险

广西的农业保险需要政府部门从宏观上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属性、各级政府的管理职能和作用、保险费率形成机制、经营主体应享之政策支持、农业保险补偿体制框架、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各级政府部门的协调机制等内容,避免地方各级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或因财力问题而忽视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二是在财力可承受的范围内,扩大地方政府的农业保险的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三是建立巨灾风险基金。构建同业分层保险制度,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分散农业保险的巨灾风险,设立农业保险风险保障基金和专门的巨灾风险基金管理机构,分散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四是发展农产品期货,建立农业生产风险规避机制。充分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套期保值、资源配置等经济功能;加强大宗农产品期货的上市论证工作,扩大农产品期货品种;尽快取消部分行业资金的准入限制和投资者准入限制,引导相关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规避市场风险;积极推动成立商品期货投资基金,扩大资金来源,提高市场流动性;扩大期货市场信息的传播,积极引导农民获取农产品现货与期货两个市场的信息,形成期现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体系。

第二篇: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问题与对策探讨

摘要:鉴于农村金融服务时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一些设想。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 问题 政策建议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与问题

农村金融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多年来,为支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做出了贡献。目前。农村金融服务正向纵深探索推进,农村多元化、多层次服务需求的满足度逐步提高,支农服务力度明显加大。2008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6.9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1.6%,比年初增加1.3万亿元,增长20.8%。其中,农户贷款余额1.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192亿元.增长16.4%。尽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供给总量稳步增加,但仍然存在供给缺口

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在金融供给总量上稳步增加,但与增长势头强劲的农村金融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供给缺口。目前,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只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与“三农”有一定的联系,其目标是支持整个农业开发和农业技术进步,保证国家农副产品收购。体现并实施国家的农业产业政策。2008年末,该行共有机构2152个,涉农贷款余额1.2万亿元,占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总额的17.6%。由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面窄。功能单一。在实践中。其支农职能没有充分发挥,更多的是充当从事粮棉油收购贷款的银行角色。无法满足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农业银行撤并分支机构,农村业务萎缩,支农作用大大下降。首先。为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农业银行推行集约化经营和商业化运作。将大量的无盈利或微利的基层分支机构撤出农村地区,全力加强城市布局。从而使农村业务趋向萎缩。其次,农业银行经营策略转变,基本放弃收益低、风险大的涉农贷款,反而将从农村吸存的资金投入城市中收益高、见效快的项目,造成农村资金的外流,严重影响了支农作用。

农村信用社主要定位于为农户服务,是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自2003年启动以管理体制和产权改革为重点的新一轮改革以来,其服务能力和支农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截至2008年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5100多家,7.8万个营业网点,资产总额7.1万亿元。其中涉农贷款2.45万亿元,占全国涉农贷款的35.5%:农户贷款1-3万亿元,占全国农户贷款的86%。但是目前来讲。由于其自身问题较多严重限制了支农能力。1.资金来源狭窄缺乏,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信用社主要是吸存农村地区的资金,又由于在和商行、邮储竞争吸收存款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导致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源匮乏。2.深化改革尚未完成,还存在不确定性。目前,农村信用社管理和风险责任已顺利移交省级政府承担,除北京、上海、重庆、宁夏成立农商行,天津成立农合行外,全国其他各省份都成立了省联社,作为政府的管理平台。但是深化改革工作只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未完全完成,未来还需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完善规章制度。健全经营管理。

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时间尚短,人才、经营能力方面的欠缺使其支农能力大打折扣。邮政储蓄银行于2007年3月挂牌成立,到2008年末,邮政储蓄银行有3.7万个营业网点,资产总额达2.2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92亿元。由于其具有无历史包袱。网络强大,资金充沛等明显优势,必会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缺乏经营银行业务、风险控制方面的经验,缺少有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限制了其支农能力。

其他金融机构市场份额较小,影响甚微。农村地区的其他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机构、证券机构和信托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等。

(二)农村金融产品种类较少,难以满足农民、农村企业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一是信贷品种不多,且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规定仍然过严,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不同类别的经济主体多元化需求。二是中间业务产品服务较少,城市中普遍使用的信用卡、票据业务在农村很少运用,至于投资顾问、金融咨询、评估、项目理财、网上银行等业务则更为缺乏。三是证券、信托、基金等投资银行业务,还有保险基本属于空白,如何使农村群众充分享受到先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带来的方便和实惠,是当前农村金融体系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加剧农村金融风险

表现在:1.农村金融法治环境较差,造成了执法效率低下、司法执行难、执行周期长,并且缺乏违信处罚机制,对脱逃债务人的处罚难以落到实处,导致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磋商农村机构的服务热情受到打击。2.农村信用环境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农民缺乏信用意识:另一方面农村信用咨询体系建设落后。3.农村金融中介环境差。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缺少能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的机构,缺乏风险补偿机制,并且有部分中介服务极不规范,提供虚假资信证明,甚至协同贷款欺诈,严重破坏了农村金融的中介环境。4.农村金融市场环境不成熟。各种生产要素包括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产权等难以市场化。不利于金融机构抵押贷款的发放,不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的投资欲望,不利于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进行。

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建议

金融是经济的命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离不开金融的支持。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因此,必须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构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一个有效率的竞争型、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即构建以政策性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为支柱,农村合作金融为主力军。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金融组织为补充,农业保险为后盾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第一,加大农业发展银行支持“三农”的力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必须要研究农业发展银行如何更好地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支持农村基础建设。农业发展银行要按照现代银行的运作要求,根据区域和业务发展的要求合理布局分支机构。在做好国家粮棉油收购和专项储备贷款的同时,拓宽其业务范围: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政策性金融业务。逐步将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第二,推进农业银行改革。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要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在支持“三农”建设中的支柱作用。鉴于商业性银行趋利性的特点。农业银行可以重点面向高端客户,即重点对农村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 技园区或县域规模较大的工商企业。

第三,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治理结构,提高自身能力,改善服务条件,发挥好主力军作用。

第四,要充分发挥邮政储蓄银行在扶持“三农”建设中的作用。邮政储蓄银行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扩大涉农业务范围,第五,创新发展适合农村特点,满足农村需要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要从完善法律、制度、政策人手,引导和鼓励民营的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健康发展,使其合法化、规范化,并纳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中加以监管,从而提高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满足“三农”建设多层次的需求。

第六,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分散和降低自然风险,进而分散和降低农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手段,我国亟需发展农业保险。具体应当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试点范围,增加险种,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二)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服务农业现代化进程,客观上要求改变传统的金融服务被动供给模式,在市场导向下主动跟踪需求,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的创新力度,从而解决产品单一和服务单调的问题。农村金融机构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理念,主动了解客户的金融需求及信用状况,设计能满足多元需求,发展农村经济的金融产品,如商业承兑汇票、信用业务、应收账款等,为农村经济主体提供多元的金融产品,并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三)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一方面,尽快建立全国或全省范围内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存储、管理、使用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挖掘信用资源,为农村各类经济活动主体获得贷款创造有利的信用条件:另一方面。加大金融基础知识的宣传力度,普及金融法律法规和金融基础知识,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二是完善立法,严格执法,保护企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手段打击逃废债务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债权,为农村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政府部门应积极培育社会化、竞争化的中介机构,在贷款抵押物评估、登记、过户、资信证明、信用评估等方面发挥与银行业机构的衔接作用。四是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管机制。金融监管部门应当进一步发挥对金融创新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稳步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业务的健康发展。

第三篇:我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浅议

我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浅议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近年来,中央把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工作作为金融工作的重点,从战略的高度对农村金融改革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部署。日前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金融改革部分提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指出要通过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就我县而言,各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宏观政策号召,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手段,进一步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投入力度,为我县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现有的金融机构由于方方面面的制约,还远远未能满足农业、农村、农户及涉农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健全我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这不仅是保持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任务,也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建设全面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一、当前我县金融服务体系的基本情况

截止九月底,我县金融机构网点达93家,分别是工商银行7家,农业银行11家,中国银行7家,建设银行5家,信用联社32家,农业发展银行1家,邮政储蓄29家,江苏银行1家。其中乡镇分布网点59家,分别是农业银行7家,信用社26家,邮政储蓄26家。从今年第三季度全县金融形势分析会上了解,至九月末,全县存款余额 1

119.88亿元,较年初增加19.87亿元;贷款余额59.6亿元,较年初增加8.4亿元。其中全县农业、乡镇企业类贷款为14.16亿元,占全部贷款总量的23.4%。数据显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渐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信用社在全县各乡镇有26个网点,占乡镇开办信贷业务网点总量的83.9%,几乎占据农村全部金融信贷网点的大半壁江山,形成了实际意义上的“一农支三农”的局面。农业银行在乡镇有7个网点,邮政储蓄银行目前已筹建16家,其中乡镇14家,信贷业务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二、我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制约因素

1、社会方面因素

(1)农业基础差,底子薄,规范化产业运作还未形成一定气候,多数农户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大部分农村支柱产业、龙头企业未达到真正壮大,市场占有率低;农村三大合作、农业产业化虽有所发展,但整体水平不高,资金凝聚力不强。

(2)思想认识上,由于小农意识的局限性,农民一方面存在“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不能够解放思想,积极争取信贷资金,扩大生产;另一方面,诚信意识还未普遍形成,使得农村借贷信用低,阻碍了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

(3)民间借贷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但也带来了社会隐患。特别是民间高利贷现象,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者的生产经营成本,降低其市场竞争力,同时,高额利息的索取又增加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子。

2、金融方面因素

(1)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呈现高度垄断特征。我县目前农村市场仅存在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两家金融机构。其中农业银行出于经营利润及综合成本考虑,在乡镇仅设臵7个经营网点,且主要以存款业务为主,其支农贷款比重未有实质性增长。农村信用社网点遍布乡镇,但由于其历史包袱过重,而农村市场资金需求高,供不应求,导致农村信用社利率偏高,供给总量不足,金融产品单一,不能够从根本上缓解农村金融市场的供求矛盾。

(2)农村储蓄资源利用率低,资金大量外流。我县乡镇26个邮政储蓄网点大约吸收了近20亿元农村富余资金,占全县存款总量的近五分之一。由于邮政储蓄机构的只存不贷,使大量的农村资金流向城市,而没有用于三农及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本来就紧张而缺乏的农村金融供给市场更加不容乐观,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金融机构“慎贷”、“惜贷”现象严重,限制了支农贷款的有效投入。随着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银行商业化进一步推进,其经营利润最大化要求不断升级,金融部门对信贷投放也更加慎重。同时由于涉农信贷额度小,期限短,户数多,单笔贷款风险高,加之农业及涉农企业是弱势产业,不确定因素较多,一旦遭受自然灾害,导致减产或绝收,贷款极易形成风险,这些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挫伤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性。

三、关于改革我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

1、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积极筹建小额贷款公司。

根据苏政办发(2007)142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工作的意见(试行)》的文件精神,由县金融办牵头,正着手开展小额贷款公司组建工作,目前,已进入公开招标阶段。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宗旨是为“三农”服务,以农业、农村、农户、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涉农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用于支持“三农”的信贷比例不得低于80%,同时小额贷款公司具有贴近农户、乡镇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通常采取整贷零还的形式,贷款金额从千元到万元不等,可分周、月、季、年来偿还,符合“三农”及微小企业贷款短、急、频的需求特点。小额贷款公司的建立,是现有金融市场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激发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力,有助于合理配臵农村金融资源,缓解农村融资困难,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稳定。

2、改革邮政储蓄制度,大力推进乡镇邮政储蓄银行建设。按照向“三农”倾斜的原则,邮政储蓄机构积极探索了资金回流农村的机制。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通过现有邮政储蓄制度的改革,改变传统邮政机构“只存不贷”的现状,杜绝农村资金“倒流”,为农村金融市场“造血”。至九月末,我县获准成立16家乡镇邮政储蓄支行。目前,各支行内部机构设臵已基本到位,各方面工作已逐步走向正轨。在业务发展上,除做好储蓄、汇兑、代收代付等传统业务外,还积极开展质押贷款、人民币理财、公司及个人小额信用贷款业务。邮政储蓄银行拓宽邮政资金回流地方渠道,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成为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有益补充。

3、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逐步提升扩容民营担保机构。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担保体系建设要求,必须建立合理的资本金扩充和补充机制,不断加大对现有担保公司的支持力度,采取

多种形式增强担保公司的资本实力,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至目前,我县共有担保公司3家,注册资金均在5000万元以上。各担保机构分别与县工商行、县信用社、扬州招商行、江苏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今年1-9月份已为企业担保163笔贷款19081万元,至目前在保余额达16875万元。但其涉农贷款份额极少,约占担保总量的5%。因此,应积极探索符合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的担保信用机制,不断加大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一是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引进民营资本参与公司资本运作的路子,吸引农村民间资金充实资本金。二是建立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和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对“三农”的有效投入。可以借鉴有关县市的好的做法,在一定期限内给予新成立的担保机构适当的税收优惠或补贴政策。三是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农村民间资本拥有者、中小企业等法人或单位创建中小农业担保公司,满足农村资金需求者贷款担保的需要。

4、积极探索非金融组织建设,加快推进典当行筹建工作。典当行业是一个古老行业,随着经济发展和民众观念的改变,典当行在调剂资金短缺、缓解燃眉之需、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县作为农业大县,人口近百万,民间投资异常活跃,典当行可谓是应运而生。在县委、县政府的积极争取下,我县获准筹建第一家典当行。典当行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乡居民投资的资金短缺难题,为加快商贸流通,促进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改革和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全力打造农村融资平台。我县是全国有机食品示范县,农业基础雄厚,生态环境优良。通过包装农业投资项目,积极争取农业政策性金融资金的投入,更好地

解决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如满足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扶贫开发等具有公益性、长期性等项目的信贷需求。

6、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充分发挥保险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

政府要加大力度,尽快改变农村保险业严重滞后的问题,力争在“三农”保险等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和创新,有效提升农业及涉农企业防御风险的能力。加大对农业保险业的政策支持,促进农村保险业的发展。

第四篇: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查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查

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与政治是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一样,是构建人类社会并维系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其具体含义随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大到一国的国民经济,小到一家的收入支出,有时候用来表示财政状态,有时候又会用去表示生产状态,是当前非常活跃的词语之一。全国人民坚持不懈的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国经济实力水平的蓬勃发展,我们国家公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一部分人及地区先富起来以后,改革开放的果实逐步惠及到了我们伟大的农民身上。在农村,我们农民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同志们的收入的不断提高,金融这一概念也逐步在农村兴起。随之而来的便是金融业务在农村的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告诉发展,再应对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我国的经济仍呈现迅猛的发展势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经济数据显示,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极为严峻的各类自然灾害和各种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其中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4641万吨,比上年增长2.9%,连续七年增产。其中,夏粮产量12310万吨,下降0.3%;早稻3132万吨,下降6.1%;秋粮39199万吨,增长4.8%。油料产量增长2.7%,糖料下降1.9%。肉类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780万吨,增长3.6%。其中,猪肉产量5070万吨,增长3.7%。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5919元,同比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的名义增长幅度和7.8%的实际增长幅度。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多,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出现在了我们广大农村居民的面前。2008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金融问题。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存贷款持续增加,金融服务已覆盖了绝大部分农村地区。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服务网点为12.4万个,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9.11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比重为23.4%;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6.12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22%,占GDP的24.8%。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利润总额和资产利润率增长较快。

2003年以来,农村金融改革进展顺利。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扩大到全国,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 “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总体原则,农业银行积极组织开展面向“三农”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强化面向“三农”的体制机制保障。2005年以来,农发行积极拓展支农领域,由过去单一支持粮棉油购销储业务,逐步扩大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业务。2007年初成立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积极探索服务农村的有效形式,小额贷款业务稳步推广。近

年来,保险业在服务“三农”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农业保险得到较快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稳步开放,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试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开展。人民银行及相关部门大力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农村金融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不断提高创造了良好条件。

为支持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扶持的货币政策。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对农村信用社给予支农再贷款支持;发行央行专项票据用于置换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和弥补历年亏损。二是差别的监管政策。对于在农村地区新设机构的商业银行在城区机构和业务准入方面给予便利;免征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监管费,对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费减半征收。三是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利用财政杠杆提高扶贫资金的运行效率和扶贫效益。

现在农村中金融服务的种类主要有借贷、债券、基金、股票、资金物流信息调剂等种类,而我国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等机构,金融服务体系已向系统化、专业化发展。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创新贷款模式,大力支持涉农类小企业发展。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推进,涉农业务逐步拓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有序推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支付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完善。

作为“支农服务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其改革试点成效明显。农村信用社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历史包袱逐步得到有效化解,支农信贷投放明显增加。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和农户贷款余额分别为3.87万亿元、2万亿元,比2007年末分别增长77%和68%。这对改善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解决“三农”问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针对农户和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近年来也获得了快速发展,由于小额信贷主要为小企业和农户解决一些小额、分散、短期的资金需求,其在引导资金支持三农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截至2011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信贷公司3366家,贷款余额2875亿元,上半年累计新增贷款894亿元。

另外,我国村镇银行培育发展工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11年5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536家,其中开业440家、筹建96家。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有效改善了当地“三农”金融服务。截至2011年5月末,已开业村镇银行农户贷款与小企业贷款合计占各项贷款的81%。自2007年成立以来,村镇银行已累计发放农户贷款30.5万笔,金额568.6亿元。

虽然我国农村的金融服务发展前景良好,但是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

1、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正式金融机构网点萎缩。

2、县域以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极度不对称,农村“缺血”日趋严重。

3、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提供的信贷支持非常有限。

4、一味通过行政手段抑制非正式金融,未能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改善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矛盾。这些问题反映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金融供给不足的严峻现实。为了解决我过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在日前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中提出了未来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思路:发挥财政、信贷资金相互协调配套作用,加快建立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快完善包括信贷、期货、保险在内的农村金融市场,应用现代科技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发挥地方政府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在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的金融服务也在迅猛发展,逐步建立起了相关的金融服务体系。虽然现在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完善,还存在这许多问题,但是我们的党和国家正在努力完善我们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争取进一步提高我们广大的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快农业的发展,使我们的农民群众有更舒适的生活,让我们国家所有公民都达到小康,达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第五篇: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查

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查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农业、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仍然存在着金融网点少、服务空白点多、金融服务品种少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本文分析了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我国开放的、多元化的、多主体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相关政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和建设也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农村金融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当前农村金融供给存在诸多问题,农村金融服务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彰显,如何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缺陷

(一)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机构网点不足

我国“二元经济”经济结构导致城乡金融发展严重不平衡,金融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金融资源按照盈利和安全的目标在经济发达、投资环境好的地区配置,农村资金大规模地涌向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金融资源的“马太效应”。近年来,四家大型商业银行推行市场化改革和集约化经营。将大量的无盈利或微利的基层分支机构撤出农村地区。致使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空白。2007年末,全国县城金融机构的网点数为12.4万个,比2004年减少9811个。县域四家大型商业银行机构的网点数为2.6万个,比2004年减少6743个。其中农业银行县域网点数为1.31万个,比2004年减少3784个,占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的比重为10.6%,比2004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在四家大型商业银行收缩县域营业网点的同时,其他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也在减少。2007年末,农村信用社县域网点数为5.2万个。分别比2004、2005和2006年减少9087、4351和487个。由于县域金融机构网点的减少,县域经济获得的金融服务力度不足。截至2007年末,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由于大量的金融机构网点的撤销,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严重不足。

(二)农村信用社自身存在缺陷,金融服务不到位

目前,在农村占据垄断地位的正规借贷主体是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多年来改革未有大的突破,产权不清,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没有形成。主要表现在:部分农村信用社省联社及派出机构与县联社之间的权责关系不够明确。部分地区省联社及其派出机构与辖内县联社“一级法人”社基本上变成了行政性的上下级关系,县联社作为一级法人的自主权受到了限制,股东大会、监事会等形同虚设,社员的权利普遍受到忽视。农村信用社长期处于所有者缺位的状态,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存在农村信用社内部人控制问题。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和内控制度不健全、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加上历史包袱重、人员素质较差、服务手段落后等原因,致使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有着明显的局限性,金融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长期低下,金融服务不到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对外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收入渠道呈多元化趋势,农户的经济活动和金融需求日趋复杂。但是目前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仍然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缺少针对农民、农村中小企业的产品服务创新。缺少有效的服务于农村贫困人口的机制,农村信用社将精力放在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优质客户和经济效益好的农业项目中,给予他们足够的信贷支持。而广大农户特别是贫困地区中低收入群体的信贷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可见,农村信用社也未能很好地发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面窄,功能单一

农发行作为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其业务主要是承担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的信贷业务,仅在农产品收购、储备、调销等纯政策性方面发挥扶持作用。对农业综合开

发、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信贷业务还没有运作起来,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乏力。

(四)非正规金融市场活跃但缺乏规范

由于农村体制内金融服务严重不足,造成体制外的民间金融包括高利贷行为等非正规金融呈快速发展之势。2006年底,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在江苏省13个地市。59个区县的1226个乡镇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次民间高利贷情况调查。据测算,截止2006年8月末,江苏省民间高利贷资金规模为40.12亿元,约占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2.43%,其中,苏州、常州、镇江、南通、泰州、连云港、徐州、淮安等8个地区存在民间高利贷现象,最为活跃的地区为泰州,其高利贷规模为28.26亿元,约占江苏省全部高利贷规模的七成,其次为常州和徐州,分别约占江苏省高利贷规模的14%和6%,在被调查的所有乡镇中,存在高利贷现象的乡镇覆盖率为19.7%。规模庞大的民间资本在民间自由无序流动,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和区域金融稳定,并由于其缺乏法律规范和监管约束,在社会资金匮乏的地区,其交易中极易产生欺诈、违约、社会暴力等违法行为和大量的民事纠纷,增加了农民债务负担和农村金融体系的风险,不利于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五)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时间尚短,在经验、人才、经营能力方面的欠缺,使其支农能力大打折扣

2006年12月31日,银监会正式批准有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以全资方式出资成立邮政储蓄银行。2007年邮政储蓄银行挂牌,由于其成立时间尚短,缺乏经营银行业务、风险控制方面的经验,缺少经营管理人才,至今农村信贷业务发展缓慢,对农村提供的金融服务还主要局限于存款、汇兑层面。

(六)农村保险覆盖面窄,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农村保险业支农功能不健全,不能有效分散风险。农业保险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平稳发展,推动农村金融市场深化的重要工具,是农村金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当前农业保险的规模与农村经济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相适应,我国还未建立国际上较为通行的由政府主导、各种金融机构参与的农业保险体系。农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农业保险,由于赔付率过高,各大保险机构不断压缩农险的份额和品种,农业保险呈现险种逐渐减少、机构萎缩、承保深度不断降低的局面。目前,我国种养两业95%以上不在农业保险保障的范围之内。2007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51.8亿元,承保农作物2.31亿亩。大小牲畜8771.39万头(只),家禽3.25亿羽(只),仅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1126亿元风险保障。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风险较高。

(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良,加剧农村金融风险

与农村金融发展相联系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等改革没有进行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农村金融法治环境较差。司法执行难、对拖逃债务人的处罚难以落实,导致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挫伤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热情。农村信用咨询征信体系建设滞后,农村信用环境较差,部分农民缺乏信用意识、甚至有部分债务人恶意赖帐。农村金融中介环境较差。缺少能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的机构,农户担保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以农户出资为主的农户担保中心尚未出现;县域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规模小,和金融机构的风险分担机制也不完善,担保中心要独自承担担保风险。部分中介服务极不规范,提供虚假资信证明甚至协同债务人进行贷款欺诈。农村金融市场环境不成熟,由于农村耕地、宅基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农户只有使用权或经营权,土地只能用于耕种和居住,不能用于买卖或抵押,使得各种生产要素包括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产权等难以市场化,从而不利于金融机构抵押贷款的发放。农村房子变现能力差,一旦发生不良贷款,农村金融机构将面临高企的处置成本。

二、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路径选择

(一)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农村信贷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需求,既有一般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也有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大规模资金需求。因此,要细分农贷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培育多元化农村金融主体,建立有序竞争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农业银行应定位于主要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的商业银行,巩固和稳定在县域的分支机构,赋予县域支行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农业银行要在农村县域范围内合理布点。通过改善经营,增加业务种类来增加收益,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工作重点应由原来农产品收购伸延到农副产品加工、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农村扶贫开发等方面。用中长期信贷扶持农业基础设施,扶持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信用社要深化改革,明晰产权,尽快理顺省联社同县联社、信用社的管理体制,确保基层农信社的独立性。使得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支农主力军的作用。邮政金融机构要将其吸收的资金全额用在当地经济发展上,通过协议存款、债券交易、小额质押贷款等业务产品创新,直接为“三农”提供资金支持。要放宽准入条件,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引导民间金融,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发挥微型金融机构先天的信息优势和地缘优势,为小规模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大型农村金融机构应利用资金、网络、产品等优势,优化信贷流程,创新担保方式,同时加强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微型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把双方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功能互补。各类银行机构要结合自身实力和专业特色,合理设置农村网点,逐步扩大“三农”客户的服务覆盖面。

(二)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多样化

农村金融机构要研究市场定位,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工具,丰富产品供给,充实服务内容。使服务方式能够更加贴近“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1、创新信贷产品

要增加贷款种类和方式,例如增加消费信贷,研发适销对路的消费贷款品种。重点拓展建房、教育、嫁娶、医疗保健、商品零售等生活需要贷款,引导农民消费升级。结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允许农户用土地使用权作抵押办理土地抵押贷款等。要积极探索大额农贷的管理发放办法加大对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农产品精加工的支持力度。根据小企业和农户融资“规模小、频率高、随意性大、时间紧”的特点,在合理授信的基础上,推出简式快速贷款、自助循环贷款、贸易链融资工具、农村产业集群金融服务方案等新产品。

2、创新中间业务

农村金融机构要依托点多、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运用企业、农户和县域居民闲散资金,开展风险可控、收益较高、手续便捷的结算、汇兑、金融咨询、信托、租赁、投资理财、信用卡、有价证券的买卖等金融服务,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银行业务的多元化需求。

3、培育农产品期货市场

开发农产品期货新品种,为农民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完善市场品种结构。试点设立期货投资基金,研究引入期货市场的QFII制度。

(三)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服务“三农”的重要基础。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建立主体多元化的信用担保体系,成立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行业担保机构。鼓励

建立民间出资的商业化担保公司和会员出资的会员制担保公司。发展壮大农村互助担保组织。推进农村抵押担保制度创新,探索建立便捷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农村动产抵押登记制度,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探索发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等抵押贷款,规范发展应收账款、股权、仓单、存单等权利质押贷款。建立企业联保机制,推行小企业联保、生产经营户联保、农户多户联保以及“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十专业市场十农户”等联保形式,为县域中小企业贷款和农户贷款提供担保。

2、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诚信建设,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征信体系,尽快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和信用数据库。继续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积极开展信用村、信用农户、信用企业、信用个体户评选,通过实施贷款利率优惠、扩大贷款额度等激励措施,促进农民和中小企业提高信用意识。要加强企业及个人信用行为的规范与约束,建立和完善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处,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措施对破坏金融生态的行为予以制裁。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诚信意识,创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3、大力发展农村保险

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农业保险体系。降低涉农贷款风险。农业保险总的原则应是政府政策扶持,公司商业运作。农业生产客观上存在水灾、旱灾、虫灾等多种自然灾害的风险,农业保险是高风险的保险业务。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是各个国家支持农业的普遍做法。要加快建立全国范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网络,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建立健全洪水、干旱等面积大、影响大、灾害发生频繁的专项巨灾保险机制和再保险机制。有效增强农业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化解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发挥保险在农村信贷中的保障作用。

下载广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王学熙(南京图书馆)会议感言1: • 1、如果说几年前图书馆界有人提出”建设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问题,还只是一 个理论问题,并不会引起社......

    温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和对策

    温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和对策 摘要 大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缓解居民看病......

    温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和对策

    温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和对策 摘要大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缓解居民看病......

    医学生诚信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医学生诚信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张 健 ,李一卿 (1.天津医科大学,天津 300070,2.天津市儿童医院) 12[摘要] 开展医学生诚信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关键环节,是构建社会主义核......

    农村基础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农村基础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也是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有效途径。基础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对国民实施基本普通文化知识的教......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快,教育作为我国重要的任务却没能得到很好的实践,尤其是教育模式的僵化,......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城乡统筹发展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本质在于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推进城乡经济制度一体化,而城乡二元制金融服务体系即是......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之我见[五篇范文]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之我见 科左中旗委党校情暖人间 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是解决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长期课题。为满足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