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新农村必须做好提高农民觉悟与组织农民的基础工作
建设新农村必须做好提高农民觉悟与组织农民的基础工作
许文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年中央发布了一系列有利于三农发展的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在国内部分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引发了巨大变化。但是,受体制、干部作风和农民自身觉悟及组织化程度低等因素综合影响,全国多数地区并没有发生预期的巨大变化,全面小康依然任重道远。体制和干部作风问题自有政策专家们研究,这里不想过多聒噪。作为农民的儿子,受“打铁还需自身硬”民谚启发,试图从农民自强自醒自立角度,审视中国中西部农民发展状况,却让我发现了一种极其普遍而且异常严重的问题——传承数千年、鲁迅先生深恶痛绝的农民思想麻木的状况非但没有根本上改观,而且在近年行政指令性开发越殂带庖影响下,关门办自家事、自扫门前雪、任东西南北风的麻木情形反而更加严重了。这种问题发生在农村生产力解放之最重要一极上面,必然对新农村建设等一切农村发展行动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漠视其普遍存在,一种情况是缺乏群众的积极参与,导致驱而难动,加大改革与发展成本;第二种情况是缺乏群众监督,导致巨额发展资金被挪用挤占,腐败我们的干部队伍;第三种情况„„我强烈感受到“农民觉悟和组织化程度”,作为对应于政府职能之外的重要一极,在保护农民权益不受侵害和中国建设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下面几个非常典型的真实案例,也许比枯燥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案例一,政府推动下失败的“白色工程”:1994年来,河南省农行对口扶贫濮阳县,向濮阳县倾斜专项贷款1300万元,支持发展“白色工程”(注:利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的项目),结果政府积极,百姓消极,两年后很多荒废的菜棚废墟成为独特的乡村风景,1300万元泡了汤,巨额利息成为地方财政的沉重负担。
案例二,政府推动下失败的果树产业化经济:某地政府安排农民种植果树,推动农村发展果树产业化经济,而农民不积极,结果前脚逼着栽种,后脚要么不尽心管理导致苗木枯死,要么干脆拔掉种地。一两年后,田间一棵果树也不见了。点评:前述两个案例,新闻报道看,类似事件在全国不同地区同样存在,总体已经成为农村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大问题。面子工程与伤心工程,实在难以说清。笔者认为二者兼而有之,政府与群众缺乏足够沟通理解,应该是最主要原因。
案例三,拒绝帮卸帮扶物资的农民与尴尬的对口扶贫:长期以来,农行河南省分行和濮阳市分行联合对口包扶濮阳县梨园乡连山寺村。为推动该村经济发展,工作队利用省(市)分行职工集资捐款,从南阳引进黄牛,几经周折(路上被查)运到村里后,却没有群众主动帮助卸车。村民围观者众,要付卸车费才帮助卸车。
点评:扶贫还是扶懒?不想过多辨证。笔者曾以此例为据,写出《我党近年三农等系列群众工作的反思与建议》一文,提出:总结我党建设之历史经验和教训,扶贫没有确立农民主体地位,脱离群众,没有宣传发动群众,没能组织群众积极参与,缺乏群众、资金、服务、管理等诸多方面的良好互动,应该是最根本原因。感兴趣者,可以使用网络搜索,调阅该文。
案例四,喇叭难以召集群众的农村怪事:强烈感受到中央政策的重大变化和群众组织及思想觉悟的重大影响,笔者决定与北京乡村建设中心合作推动濮阳市贷款互助合作社尽早投入运行。2月底,白亚丽、詹玉平带领大学生义务支农分队进驻河南兰考南马庄农民合作社。2月27日,为准备大学生进村事宜,笔者来到已经有10多个接受新农村建设思想群众的许家屯村,与其干部进行座谈。问及能否使用喇叭召集群众时,村干部直摇头,“现在召集群众非常难,别说喇叭叫啦,一家一户的通知,也不定能叫得来呢。”几个群众代表也深感发动组织群众工作艰难,证明了喇叭早已无法召集群众的事实。点评:该案例突出反映了
当代农民组织涣散,思想麻木的奇怪现状。凸显了新农村建设组织发动群众的艰巨性。
案例五,被拒之门外的大学生支农工作队与难解的农民组织问题:2006年3月1日,为准备群众发动工作,笔者在另一个乡的政府干部陪同下,来到了乡政府决定先期试点的“中国集”。中午与其村支委干部们交流了中央建设新农村政策、承包责任制利弊、农民觉悟和创建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以及组织内部资金贷款运做的办法等内容。村干部们提出“把村里土地合并,然后承包出去”的计划,未获乡干部支持;村干部们对我们是否带项目和资金提出质疑,却无法明白新农村建设推动活动本身就是巨大的社会性项目。双方约定了大学生进村的事项后,笔者当即与在兰考等待的白亚丽约好大学生志愿者3月2日来濮阳。孰料,下午2点却发生了变故。村支书电话通知乡干部,“中国集不适合建农民组织,明天大学生们不要进村了!”笔者当即赴村,再次约见村支书,适逢该村先进性教育召开党员会。笔者再次争取,并想籍机与党员见面,宣传新农村建设政策与创建农民组织的思想,却被村支书堵在了大门外,“村委会能够代表群众,我们不同意你们来,你先回去吧!”„„
点评:该案例反映出民主缺位背景下,农民觉悟和组建农民组织任务的艰巨性。凸显了中央政策被农村最基层干部棚架截留的问题。当前,确立农民主体地位,是破解三农难题、建设新农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问题。社会各界已经普遍认同这种观点,并就农民自立、政府引导扶持、多方联动建设新农村达成了共识。然而,一方面,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一极,单户农民一定阶段内尚且无法承担起一极之重,农民急需觉悟,宣传发动培训之要求十分迫切;另一方面,受多种利益集团博弈影响,组织农民任务十分艰巨。一定阶段内,尤其农村基层干部,甚至可能成为棚架中央政策,或者阻挠农民成立自身组织的障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率先扎实做好农民觉悟与组织的基础工作!只有亿万农民觉醒,并组织起来了,农民的实际行动才能够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前述问题的客观存在,折射出一个非常现实问题。仅仅尊重农民,而不伏下身子,服务培训农民,宣传发动组织农民,只能使中央政策流于口号。那样的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既定目标,是永远无法实现的!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提高农民素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素质
摘要:“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问题,农民问题是重中之重,提高农民的素质迫在眉睫。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任务,而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文章说明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并且分析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紧密关系,最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没有农民思想素质的提高,就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就会缺乏根本的动力支撑。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培养知识化的新型农民,为增产增收和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三农”问题 新农村建设 历史任务 经营管理素质
一、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培养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素质,必须要有有符合形势要求的具体内容。在新形势下,对农民在素质方面的基本要求,我们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从农
民增收的愿望出发,从建设新农村的目的出发。提高农民的做事和做人两种能力。
(一)农民的技术素质
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再加工的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只有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武装农民的头脑,让农民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如在农作物种植方面采用新的种植方法,培育新品种,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产品方面,农民应该不要只凭经验,更需要掌握科学技术,掌握农产品深加工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相关标准、安全生产的相关内容以及农产品冷冻、冷藏、保鲜等方面的先进技术。
(二)经营管理素质
农民从事农产品营销、管理农村社会的能力。建设新农村需要的新型农民不但是农业生产者,也必须是农业的经营者和农村的管理者。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与培训,不懂农业经营管理,并且因为文化水平低,他们大多靠自己的经验进行农业生产,就难以适应现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比如在农产品营销方面,农民需要准确及时掌握市场的动态,分析市场需求,找准营销渠道。同时,农民特别农村基层干部要实现农村经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三)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农民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有利于提高农民获取信息,掌握新的农业技术,使用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了解市场行情进行农业生产。目前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据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并且农村现在对教育的投资不是很重视,大部分农村孩子初中就出去打工了,这对农村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因此要大力加强农村教育投资,重视农村中小学建设,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农民自身应该重视对孩子的培养,支持孩子接受高等教育。
(四)思想道德修养素质
思想道德修养素质指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能力。农村中一些传统美德正在消失,农民的思想素质在下降,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民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邻居之间的互帮互助越来越少,铺张浪费严重,农村婆媳关系的问题比较多,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问题,封建迷信的事情有抬头的趋势,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农民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发扬民主,反对专制;弘扬团结互助、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勤劳朴实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才能真正找到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第一,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来看,广大农民自身素质偏低是制约新农村发展的巨大障碍。我国农村目前的现状是,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和农村教育投
入不足、农民身体素质较差、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农民的市场参与能力较差等。据统计,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接受过正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农民素质低,不利于农民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利于农业市场化,同时农民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参与程度不高,不了解农业市场行情,农村的选举差不多成摆设。
第二,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上来看,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生产发展靠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搞活农村流通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靠农民的统一协调、勤劳智慧和艰苦创业;乡风文明、村容整洁靠广大农民树立新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民主管理村级事务需要农民提高参与基层民主事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新农村建设最终还要体现亿万农民群众所具有的新素质、新观念、新精神、新生活的层面上。忽略新农民这个主体素质的提高,再好的硬件条件,再美的优良环境,也会失去它们建设和存在的最终意义。
第三,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环境上来看,全面提高农民素质需要创造文明、祥和、安定的农村社会环境。但少数农民由于素质低,生活空虚,没有理想,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民主法制观念缺乏,利己主义观念膨胀,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社会环境改善、社会风气净化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提高农民素质,可以使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自觉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从新农村建设的人口资源优势上来看,提高农民素质是缓解新农村建设人口压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
源、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如何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合理转移与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紧密相关,无论是农村城镇化,还是发展乡镇企业,就业者的受教育水平是实现就业的前提。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素质不高的农村劳动力难以适应非农产业的要求,只能滞留在农业部门。如果农民具备了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就具备了向第二、三产 业转移的基本条件,同时可缓解新农村建设人口压力。
第五,从新农村建设的产业结构优化需求上看,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按照优质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农民要改变过去的单纯种植、养殖,而要向农、牧、副、渔、工、商、服务等产业多方面发展,进行多种经营,也利于降低经营风险,增加农民的收入。在转变中对农民的素质要求很高,素质越高,对农业生产进行调整能力越强,否则就是盲目调整。农业产业化下,都需要高素质来武装农业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及服务者。
三、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更新观念,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
正确的意思对实践有知道意义,只有全新的观念,才会有全新的实践和全新的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是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正确掌握农民的实际动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用竞争的观念,以农村经济发展的眼光决策和定位有关农民素质提高工作,承担起组织实施的责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生产。
(二)制定合适的农业政策引导农业发展
国家为了发展农业,制定政策鼓励发展农业。如田亩补贴,种子补贴,农药化肥补贴,还有低保,农村养老补贴。政府鼓励农民返乡创业,给以资金和技术支持,提供市场分析和指导,农民鼓励并保护农民的农业专利。给农民发展副业的机会,分山到户,发展山林经济,发展农村旅游业。农民得到鼓励,建设新农的积极性会得到提高,同时有利于农村家庭和谐,也利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总之,好的政策给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外部环境。
(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重点落实农村义务教育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投资是各项投资中收益率最高的,尤其是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于公民来讲,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现在农村义务教育是免费的减轻农民的负担。从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着眼,必须把农村义务教育当作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来抓,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中央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能力,父母也要重视子女的教育,督促子女学习,有利于农村新增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四)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带头作用
提高农民素质,需要农村基层干部以身作则。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干部要加强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贯彻执行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增强为农户的服务意识,带头学习为农户服务的基本知识,坚持为农民服务,从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转为指导服务的工作方式,用教育引导示范服务、民主协商的方法,正确处理
和解决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将“三个代表”思想落实到农村,落实到实处,发扬为农民服务的意识。
(五)大力推广职业技术教育
健全农民培训制度和体系,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直接培养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大力发展推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农业人才,切实推动新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纵向上要健全并完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横向上要适应第一、二、三产业的职业技术需求以及劳动力的转移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因素影响农业技术培训。因此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统筹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应该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好农民培训工作,开设农业技术培训班,鼓励农业创新,培训新型农民观念要更新,内容和方法要创新,对新型农民的培训应该不断探索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等方面的新路子、新方法和新思维,培养高素质的农民。
(六)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
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导,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五星文明户,大力整治陈规陋习,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用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武装现代农民,宣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工作,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
村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需要各方各面的努力,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支持,需要农民自身的努力。政府的指导只是外部环境,只有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农村的现状,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农业,新农民新农。这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的目标,也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参考文献: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和中央部委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与报告汇编[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李水山.什么是新农村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6-04-19.3、两会聚焦之农民问题,中国时政报
4、郑作广.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着力培育新型农民[N].光明日报,2006-04-22.5、毕艳芳.关于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清江论坛,2007(2).
第三篇: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新农村建设
甘州区农民力技能培训的调查与思考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当务之急必须创新培训理念,培育新型农民,使农村劳动者尽快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
一、我区农民技术技能状况
(一)农村劳动力情况
甘州区共有城乡劳动力33.87 万人,占城乡总人口51.25万人的68%。城乡现实劳动力29.68万人,占城乡总劳动力的87.6%,其中农村现实劳动力21.8 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9.08 万人。
(二)文化结构状况
农村富余劳动力按文化结构划分,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0.71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7.8%;初中文化程度的有5.91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65.1%;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有2.46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27.1%。
(三)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劳动力对农业技术、就业技能和知识更新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通过正规培训、普及培训和其它培训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与农村劳动力总量比,仍然只占很小的比例。
2008年,全区结合结合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科技入户、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等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共组织各类专业人员126名(市直部门8名、区直部门26名、乡镇级92名),以乡镇和科技示范村为单位,深入全区18个乡镇、102个市、区、乡三级部门联系的科技示范村,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举办各类实用科技培训班121场(次),培训乡镇干部510余人、民间科技特派员30人、农民技术员240余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4000余人、星火科技带头人550余人、种养能手等技术骨干15000余人、农民5万余人(次),制作科技普展板40多块,印发宣传材料、科普图书5万余份。
(四)农村劳动力生产生活情况
劳动力由体力和智力构成。体力有先天的体力(优生的结果)和后天的体力(优育和锻炼的结果);智力有传统的经验和现代科技知识(包括文化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从我区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生产实践看,在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劳动力智力因素的作用在逐渐提高,体力因素的作用在不断下降,智力因素中,现代科技知识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传统经验成规的作用不断下降。在我区专业户、小康户等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并长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的占绝大多数,贫困户(困难户)中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占绝大多数,说明,农民文化素质高同农民收入程度显著正相关,也同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正相关。
1、从每亩耕地提供的产品产量看,经济作物的收益大于粮食生产收益。文化程度高、生产技能强的农户生产收益比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农户生产收益强。这是由于各种经济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要求比较高,文化程度高的农户敢于大胆试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实行科学管理,因而经营效果好。
2、在发展多种经营方面,文化程度高、生产技术能强的农户致富门路广,这是因为他们有经济头脑,会经营,敢于扩大生产规模。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农户经营项目少,经营规模也较小,因此,收入很低或较低。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前者靠科学种田,后者凭经验办事;前者勇于探索,后者墨守成规;前者讲究效益算着干,后者不计成本懵得走。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区委、区政府一直比较重视农村教育和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近年来,通过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以及用人企业的共同努力,我区农村教育和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及致富奔小康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加快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不仅仅是农村教育问题,而且是个社会问题,农民技术技能事关农村人才建设。当前,我区农村劳动力仍占全区劳动力的大多数。这说明,在加快我区全面小康建设的过程中,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我区的现代化,而农村全面小康的核心就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因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整个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提高素质,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师资队伍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区一级财政只担负公办培训机构的人员工资,不担负培训费用,乡级财政因分级财政而不能对参加技能培训教育的农民以资金支持;职业教育个人承担费用过高,超过了大部分农民承受能力,农民若参加培训,就必须自己担负培训学费、住宿、技能鉴定费等;培训机构教育投入不足,办学经费紧张,培训设施简陋,教学手段落后,跟不上现代职业技能教育发展的趋势;项目培训资金属部门所有,目前还没有完全整合利用,这些都从根本上都制约了农民培训输转工作的开展。
3、镇、村两级在农民技术技能的组织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镇、村两级是农民技能培训的主要组织者和引导者,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否,事关镇、村两级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原因分析
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1、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技能素质较低,经济收入普遍不足,加之认识不足,有一技之长的不多,影响和制约了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
2、信息服务渠道不畅。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与市场、岗位信息需求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对接,造成培训内容单
一、过时,从而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影响了我区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形成。
3、培训激励机制不健全。据统计,培训一项实用技术需25学时,培训一项就业技能需50学时,分别需要500元和800元。由于多数农民收入不高,无力支付培训费用,造成培训人数减少,就业面变窄,同时政府也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来促进农民技术技能的培训。
4、目标责任体系不健全,缺乏一整套象九年制义务教育那样的教育培训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有关部门、领导的目标责任还不够健全。
三、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几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教育的良好环境
科技兴农,核心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既要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增强他们的体力,更要开发智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随着我区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愈来愈需要更多的农业科学人才、管理人才和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其中包括农艺师、园艺师、工程师、会计师、农经师,具有现代管理经验的企业家以及掌握一定先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知识的劳动者。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努力开发农村劳动者的智力,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越来越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部门要以对民族振兴的高度责任感,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农民教育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对农民教育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农民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二)健全农村教育网络,完善农业教育体系
农村教育网络主要有:正规教育、推广普及教育、其他教育三个方面。根据农村教育网络,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属于推广普及教育,是农村教育中的一种成人教育,是以科技推广为主要内容,它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农户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教材,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最终目的社会性教育活动,主要涉及的部门有农业、畜牧、农机、林业、科技、新闻媒介、企业以及镇、村两级组织,其中尤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其他部门直接或间接地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因此,应明确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中的重要作用。我区很早就实现了普九,但是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能力水平却没有得到较大的提高,原因在于由于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正规教育的大部分成果非农化,导致农村和农业人才流失,这一现象也说明,抓好农民的技术技能培训是农村人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方法和措施
1、培训任务、对象和内容
(1)培训任务:根据我区实际,用五年的时间,一是将全区18~45岁农村劳动力轮训一遍,使他们能掌握一门以上先进实用技术;二是对全区村、社干部完成大中专学历教育培训;三是对农村未升入大专院校的高中生实施职业教育;四是对准失地农民和失地农民进行再就业转岗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一是实现农民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促使农民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转变;二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使青年农民掌握进城务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有效的进入城市并融入城市;三是提高基层干部队伍和农民的科技水平,加快我区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2)培训内容:一是公共课内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等培训;如《农业法》、《劳动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宪法》、《民法》、《治安处罚条例》、《安全生产法》;二是专业技能内容:根据不同岗位设置相应的专业科目,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三是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内容,包括: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美容美发、家电维修、车辆修理等,以失地农户为主,而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重点是专业技能培训。
(3)培训对象:主要是村、社干部和18~45岁的青壮年农民及失地农民。
2、培训层次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区各类职业培训
资源,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
(1)学历培训:主要对象以村、社干部为主,开展大、中专学历培训。专业主要设置: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通过培训,增强基层干部的执政水平和带头致富的能力。
(2)专业技能培训
①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要根据我区现代农业规划和各乡镇产业特色,开展短期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解决现有务农人员的技术盲点。该项培训涉及面宽,属于农民的普及培训,要按照就近、不离乡、不离岗的原则开展培训,由农口各局和各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
②“绿色证书”工程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是我国农民科技培训的一项基本制度,主要是按照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开展农民培训,培养骨干农民,由农广校、各乡镇成教办负责。
③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由农业、畜牧、林业、科技、技术监督等部门负责,指导农村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开展如标准化、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等培训。
3、培训方法
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特别是冬春两季,按照“切合实际、形成多样、先进实用、讲求实效”的原则,以短期知识培训为主。
①短期培训。依托各乡镇农科教服务中心,根据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开展各类实用技术短期培训。
②中长期集中培训。依托区委党校、区社会服务培训中心,重点是村、社干部学历培训,准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等职业技能培训。
③委托培训。与大专院校协作,委托大专院校举办脱产培训。
④农业远程培训。依托互联网络、广播电视、组织材料、资料、录像带等开展农业远程网络培训。
⑤现场观摩、参观考察、经验交流、以会代训。在重要生产时节,通过召开生产现场会,组织农户参观考察、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培训技术骨干等形式,进行培训。
(四)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加大投入,确保培训质量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农民培训教育工程涉及面广、人员多、任务重,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我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农业进程。为此,建议区上成立农民培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区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统一领导。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向,设立若干个培训办公室,由各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切实制定好总体规划和工作计划,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确定培训机构(网点),统一编制培训大纲,统一制定教学计划,统一目标考核。
2、落实责任,实行目标管理。将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列入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奖惩挂钩,责任到人。
3、加强宣传,转变观念。组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转变人们的观念,为我区农民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加大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经费应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建议区委、区政府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增加投入,主要用于村、社干部学历培训补贴,农民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各类培训的教材、资料补贴,教师授课补贴和参加培训的农民补贴或奖励等工作经费。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必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新农村建设必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兴文县政府副县长万真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合力联动,更需要广大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者、受益者、管理者,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功的关键”。因此,建设新农村,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广大农民群众是真正的主体,只有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广大农民群众的创造性激发起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有巨大的力量源泉。
一、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不仅解决了建设新农村“为了谁”的问题,而且解决了“依靠谁”的问题。首先,农民是历史进步的推动者。自古以来,所有璀璨夺目的文明成果无不凝聚着万千农民的心血与智慧。翻开中国近现代史,正是有了农民这一反抗侵略、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才铸就了民族抗争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建国以来,国家采取了以农补工、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方针,有力促进了工业和城市的进步,同时,经过几十年农民艰苦卓绝地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因为有了小岗村十几户农民“分田到户”的改革创举,才有了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了农民的首创精神,才形成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这种新的发展局面。其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能力。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没有根本改变,公共财政特别是支农财力仍很薄弱,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需求。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旧主要依靠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决定了农民必须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已成为农村经济活动的自由主体,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将主要是引导和扶持,而不是大包大揽,否则,政府的主导作用将掩盖农民的主体地位,让新农村建设丧失其根本的基础力量。第三,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为亿万农民造福的治国方略。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国家必定会采取一系列的扶持发展政策。由此必将会吸引、带动社会各方力量、各种生产要素投向新农村建设,其结果一定会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明的发展,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农村社会构成的主体,长期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农民,自然会成为新农村建设最直接、最主要的受益者。
二、当前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对农民的认识上,个别地方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认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技术水平不高,干不了事也干不成事,不相信依靠农民能够建设新农村。同时,从农民自身看,由于受封建思想的束缚较大,很容易形成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淡泊,自强、自主、自由的意识不强。
(二)行为问题。由于对农民主体地位的认识不清,有些基层政府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代替农民包办一切,违反农民的意愿,结果适得其反,有时还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加重农民的负担。
(三)体制问题。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制度性壁垒使农民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障。这些制度包括了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用工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的要求,不符合社会公平原则,既损害了农民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农民的独立性、自主性,进而打击了农民的能动性、创造性。
三、充分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对策和建议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成效。因此,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导力量的各级政府,必须突出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一)要通过宣传切实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要坚持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宣传政策。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特别要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领导作用,对农民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通过宣传新农村建设意义、任务、目标、内容和有关政策,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将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转化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二是注重典型引带。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景,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三是注重树立新风。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树立农村良好民风,营造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二)要通过办实事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要立足本地实际,找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尽快解决与农民利益最现实、最需要、最直接的问题,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自觉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我们兴文县县委、县政府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在“面”上,我们提出以解决农民“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养老难、上学难、就医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点”上,我们重点建设麒麟苗族乡三合村、仙峰苗族乡大元村等18个新农村示范村,使其在产业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等各个方面发挥好示范作用。
(三)要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动力。要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前提,生活宽裕是根本。我们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工作来抓,认真研究生产发展问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步伐,积极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推进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特色种养殖业发展,以特取胜,以优取胜。要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拓宽输出渠道,提高培训水平,增加劳务收入。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要积极支持乡村干部、农村经营管理能人、产业大户和具备一技之长的农民自主创业,开发农副产品资源,促进农村货畅其流。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改造完善市场体系,为农民自主创业搭建平台。
(四)要通过完善机制保护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积极性。要建立和完善三个机制:一是民主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党员民主生活会、民主议事等制度,加大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的力度,保证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商议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尊重和实现农民的合理意愿。二是农民培训教育机制。要加大“阳光工程”工作力度,建好县职业技术学校和乡村农民培训机构,积极培育技能型、文明型农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三是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健全村级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保障机制;
采取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办法,构建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完善农村低保制度,适度提高救助标准,健全救助体系。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精选)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我州现有人口中,69是农业人口。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着力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村”、重点在“农民”;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
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
道德水平,直
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世界上发达国家都把提高国民素质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些国家农民的文化素质都很高。如:受过大学、中学及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德国占67%,日本占59%,英国占78%。从我州教育情况看,全州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15年,而农民受教育年限就更低,导致了我州农民的“三低”(劳动技能偏低,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和“三缺少”(缺少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缺少懂科技、会管理的青年农民;缺少农业企业家和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显然,这种状况与我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养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农民增收步伐”的要求很不相适应。稿件来源:西双版纳报
如何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领导重视、做好计划、宣传到位、稳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问题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和领导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应将其视为振兴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致富的希望工程,纳入结构调整的内容之中。农业主管部门应做好农民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的内容、方式、地点、经费等都要计划周全。可充分利用州、县、市委党校培训基地,实施培训工作。为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可以把农民的教育培训视为公益性事业,采取各种措施,争取一定的经费投入。同时,要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其重要性,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培训,从而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二、要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培养农村未来新型农民。我们要乘着国家“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这一东风,努力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农村孩子创造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千方百计解决好傣族后代的教育问题,不断提高农村适龄孩子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培养造就更多的农村未来新型农民。
三、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现有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要坚持“科教兴农”的原则,继续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大力推广和普及先进的农业技术,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农业大中专院校、农业科研部门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应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教育培训机制,扩大教育培训规模,提高支持补助标准。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农村走出去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劳动力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增强他们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成为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完善服务体系,强化优质服务。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要进一步完善我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集科研、推广、服务、培训为一体,与农民紧密相连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立有效的多层次服务网络,积极收集适应本地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技术,通过媒体宣传、编发资料、现场会、培训班、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技术服务的针对性。同时为广大农民提供有关农业政策、科技知识、市场信息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增强农民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观能动性。
五、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各级财政应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