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以**县小岗村18户农民签订土地承包责任状为突破口,拉开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大幕。经过近3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同全国广大农村一样,**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历了一系列历史性变革,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发生了彻底改变,从单一的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手段和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以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推动力的现代农业方兴未艾,蓬勃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了三十年前不敢想象的新高度、新阶段。当前全市广大农民正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谋划时代新篇章,建设和谐新农村,创造未来新辉煌,朝着“全面达小康,建设新**”的目标扎实迈进。
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农业和农村发展活力空前
1978年后,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目标的农村改革在**拉开序幕,从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以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改革经历了“改革促发展”、“发展推改革”的历史过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已成为遥远的记忆,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调节,农产品市场交易方式已由集市贸易扩大到专业批发、跨区域贸易和“订单”期货交易,逐步形成了以城乡农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直销配送和超市经营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村多元化市场主体已经形成。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到2006年末,全市17.65%的乡镇有综合市场,5.88%的乡镇有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市场。94.12%的乡镇有储蓄所。34.09%的村地域内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7.05%的村在村内可以买到化肥,1.7%的村在村内可以买到彩电。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政策举措还将继续深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还将进一步贯彻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将逐步建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经济格局将逐步形成,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无限。
二、农业和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要农产品产量实现较大增长
改革开放30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总量迅速扩增,农业和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统计数据表明:到2007年末,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0.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2.8倍;农业增加值12.62亿元,比1978年增长11倍。改革开放30年来,**主要农产品产量较大幅度增加,农产品供求基本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1978-2007年,**粮食产量由6.12万吨增加到10.93万吨,增长了78.6%;棉花总产量由484吨增加到73173吨,增长了150.2倍;油料总产量由2203吨增加到28049吨,增长了2.5倍;蔬菜、瓜果总产量由10362吨增加到155812吨,增长了14.0倍;生猪年末存栏由1.82万头增加到4.27万头,增长了1.34倍;羊年末存栏由24.8万头增加到54.85万头,增长了1.21倍;大牲畜年末存栏由4.98万头增加到6.19万头,增长了24%。
三、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30年,**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78年的1.52万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38.62万千瓦,增长了24.4倍。大中型农用拖拉机由1978年的1037台发展到2007年的3550台,小型拖拉机由1978年的120台发展到2007年的15325台,分别是1978年2.42倍和126.7倍。
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2007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7.1万亩,比1978年增长了1.65倍,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1978年的69.4%提高到2007年的98.73%。化肥施用量达到51731吨,比1978年的2637吨增长了18.6倍;农村用电量达到2376.31万千瓦,比1978年的27.9万千瓦增长了84.2倍。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2007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平均亩产由164公斤增加到681.7公斤,增长了3.15倍。其中,棉花平均亩产由29.6公斤增加到116公斤,增长了2.92倍;油料亩产由54.1公斤增加到200公斤,增长了2.7倍。
四、经济结构发生巨大改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加大了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改变了长期片面强调的“以粮为纲”的做法,各地按照“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逐步突破了农村经济就是农业,农业就是种植业,种植业就是粮食的单一结构,农业、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
化升级。具体表现为,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不断提高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注重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林、牧、渔业产值比重逐年增加;在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上,在适当缩减粮食作物面积,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把调整优化种植业和养殖业内部生产结构,提高种养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
2007年,我市按照“突出特色抓产业、围绕市场调结构、依靠科技创品牌、改善设施促增收”的思路,依托各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产业基础,引导农牧民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形成以“四区一线”为主的区域化产业布局: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在我市逐步建成以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和农区育肥业为主的八十四户片区,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棉花产业为主的车排子片区,以农区优质奶牛养殖为主的哈图布呼片区,以番茄和玉米种植为主的西大沟片区,以发展优质肉羊基地为主的北部甘家湖牧场和312国道以南的巴音沟牧场、赛力克提牧场、马吉克牧场、古尔图牧场一线。
农村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一、二、三产业逐步协调发展,农村工业完全取代了原来农业这个农村经济的主体地位,农业比重日益缩小,农村建筑业、运输业、批零贸易饮食业所占份额增大。
农业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我市特色种植业比重增加,林牧渔业比重提高。2007年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0.75亿元,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分别占总产值的78.2%、1.5%、17.5%、0.8%,与1978年相比,畜牧业比重下降了5.6个百分点,种植业、渔业比重与1978年相比分别上升了7.1和0.8个百分点,近几年,由于新疆天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粮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番茄制品分公司和**天然番茄制品有限公司及2008年新建投产的新疆西域鸿兴果蔬实业有限公司在我市的相继落户,极大地调动了我市农民种植玉米和番茄的积极性,2007年我市玉米种植面积90956亩,产量达78222吨,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71.8%和47.8%;2007年我市番茄种植面积为57803亩,产量达294795吨,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长50%和1.01倍。特色种植业、优质奶牛养殖业已成为我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带动农业产业升级的强大动力。
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种植业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市场化农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下降,品种、品质调优,经济作物比重上升,棉花、玉米、蔬菜、番茄生产已成为除小麦以外的全市面积最大的作物,粮食和其他作物的播种面积之比已由1978年的近4:1调整到2007年的3:1。畜牧业在稳定发展大畜生产的同时,猪、羊饲养和家禽规模经营取得突破,养殖规模发展迅速。2007年我市牛的饲养已达4.43万头、牛奶产量为16092吨,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23.1%和3.38倍。渔业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渔业生产方式不断向现代渔业方向转变,2007年,全市水产品增加的绝对量中九成以上来自于养殖业,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量的比重比1978年提高了36.5个百分点。全市养殖品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常规水产品养殖趋于稳定。
五、农村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实行统筹城乡的一系列政策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文化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的30年,**农村教育以和谐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口素质为目标,以深化教育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在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抢抓机遇,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实力,全市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表明:2006年末,5.88%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82.35%的乡镇有广播、电视站,75%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64.20%的村在5公里范围内有中学,94.32%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88.07%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12.5%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7.39%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27.84%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17.05%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
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改革开放的30年,全市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卫生医疗事业进一步加强,卫生服务条件继续得到改善。2006年末,100%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5.88%的乡镇有敬老院。52.84%的村距离医院、卫生院在3公里以内,42.61%的村有卫生室。33.52%的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6.25%的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
交通状况得到很大改观。2006年末,在乡镇地域内有火车站的乡镇占全部乡镇的5.9%,在乡镇地域内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的占11.76%。乡镇政府所在地距一级公路或高速公路出入口在50公里之内的占76.47%。2006年末,88.07%的村通公路,26.14%的村地域内有车站。
电力、通讯发展突飞猛进。2006年末,94.12%的乡镇已经完成农村电网改造,100%的村通电;97.16%的村通电话;82.35%的乡镇有邮电所。通讯条件今非夕比。
环境卫生得到较大改变。在本次普查的10个镇中,在镇区范围内实施集中供水的占90%,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的占10%,有垃圾处理站的占10%。在本次普查的176个行政村中,63.64%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3.98%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2.27%的村完成改厕。
六、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明显改善,已由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农民生活开始步入全面建设小康新时期。
推行改革开放的198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61元。199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130元,从1978年的不足百元跃上第一个千元台阶。1993-2003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30元,增加到4698元,连续跨越了三个千元整数。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登上第五个千元台阶,达5010元。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跃上了6000元的新台阶,达6167元。改革开放近30年,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6.2%。
随着农民收入逐步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第二次农业普查,全市对30745户农村居民(农村家庭常住户)的生活条件进行了调查。
1.住宅。2006年末,农村居民平均每户拥有住宅面积113.30平方米。其中,拥有1处住宅的28991户,占94.30%;拥有2处住宅的1383户,占4.5%;拥有3处以上住宅的275户,占0.89%。按住宅类型分,居住平房的30203户,占98.24%;居住楼房的246户,占0.8%;居住其他类型住房的296户,占0.96%。
按住宅结构分,住宅为砖木结构的11831户,占38.48%;砖混结构的3944户,占12.83%;钢筋混凝土结构的713户,占2.32%;土坯结构的13868户,占45.11%;其他结构的389户,占1.27%。
2.饮用水。2006年末,有2767个住户反映获取饮用水存在困难,占9.00%。22471个住户使用管道水,占73.09%。按饮用水水源分,22188户的饮用水经过净化处理,占72.17%;7337户的饮用水为深井水,占23.86%;568户的饮用水为浅井水,占1.85%;481户的饮用水来源于江河湖水,占1.56%;13户的饮用水为池塘水,占0.04%;158户的饮用水来源于其他水源,占0.51%。
3.炊事能源。2006年末,农村居民炊事使用的能源中,主要使用柴草的1726户,占5.61%;主要使用煤的28836户,占93.79%;主要使用煤气或天然气的175户,占0.57%。
4、衣着消费。农民衣着消费观念日新月异,越来越注重着装、形象,档次提高,追求舒适实惠,更加讲究款式、花色和配饰。
5.卫生设施。2006年末,使用水冲式厕所的87户,占0.28%;使用旱厕的1192户,占3.88%;使用简易厕所或无厕所的29466户,占95.84%。
6.耐用消费品。2006年末,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95.5台,固定电话83.5部,手机54.1部,电脑0.82台,摩托车63.2辆。
第二篇: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和认识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和认识
自x年x月份,我开始了自己的农村工作,工作几年来对农村有了深刻的认识。现在仅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和认识。
一、基本情况
我所服务的村是xx县xx镇xx村,全村共有农户x户,总人口x人,劳动力x人,总耕地面积x亩。年人均收入x元。农民收入主要为粮食、经济果林、劳务输出,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小麦、苹果。
二、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方面:l、农业投入偏少,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滞后,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2、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发展滞后。
3、土地经营规模小,人均占有耕地少,传统的种植业长年停留在“高投入,低产出”的水平。
(二)产业结构方面:
1、主导产业不明显,市场竞争力弱,对相关产业拉动力小。
2、产业经营水平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农民的增收带动力不强。
(三)农民自身因素:主要表现在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接收新事物能力较弱,观念落后,重农轻商意识严重;小富则安,小成则满,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与市场风险意识。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针对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找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今后的工作的总体思路就是:
(一)要坚持观念先导,切实重视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的问题。先导就是观念引导、典型促动、政策引导,其中首要是观念,而关键是要转变村干部的观念,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外在市场压力+内在发展动力=团体活力。在这两种力双重作用下,村干部和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才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因此,首要转变村“两委”成员和党员的观念,强化责任心,树立公仆意识,通过领导带动,典型促动,邻里帮带等方式,克服群众依赖思想,调动他们的积极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开拓精神与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二)要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解决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的问题。一切要以规划为先,建设一步到位,减少的不必要的重复投资。在公共设施,住宅规划上要坚持科学、超前、实用的原则。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三方面入手.要“外塑形象”,“内聚精神”。(三)要依托县乡经济发展,统筹解决怎样建设新农村的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就好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本。所以要依托县乡经济,发挥本村优势产业,转化经济发展的劣势项目,招商引资,整合资源,壮大集煞经济,解决经济基础的问题。具体做法可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经验,重新整合本村的矿产、土地、人力资源,采取集中创立的方式,达到扩大规模和集约经营的目的,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村民的自主创造能力。
(四)坚持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以创新精神,为农村经济发展打造坚强后盾。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是党委、政府,主体是社会主义新农民,社会各界的资金、技术、人才、经验的支持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形成合力,才能更好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水平。
四、如何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经济发展的标准。具体思路与对策如下:
(一)、扩大规模,招商引资,培育农村龙头企业。针对本村实际,招商引资,扩大农村企业规模,培育出适合农村发展的龙头企业。
(二)、就地取材,做农产品深加工文章,打造“拳头”产品。充分利用本地农产品优势,大做农产品深加工文章。具体做法可以多方筹资,引进技术、设备,建加工厂;也可采取与知名企业联营在本村设立分厂的办法。总之,要积极探索与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机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打造“拳头”产品,并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三)、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要立足本地农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综合规划,集中发展,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1、要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具有特色的高效农业;大力推广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推广“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充分开发荒山、荒坡,大力发展优势经济林,同时还要加强对现有经济林的管理。
(四)、规划先行,改旧建新,建设文明新村。
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管理民主”为目标.围绕“四化、三包、两专管、一引导’’的思路搞好村容整治工程。“四化”即搞好村民各小组的硬化,净化,美化与绿化工程。“三包”即每户村民要负责各自门前的净化,美化,绿化。“两专管”即公共场所卫生专人负责和定点堆放的垃圾由专人清运。“一导’’即规划引导,有条件的情况下,改旧建新。规划建设一个集办公楼、小学、幼儿园、文化广场、老人之家、卫生所、绿化带、住宅区、农家乐连锁超市等功能设施于一体的新农村。(五)、集思广益,建立农村特色民主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1、创新群众参与机制,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管理制度:
2、建立“两委”班子议事会,确保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与村民自治的统一。
3、畅通意见反馈渠道,规范村务公开,征求意见,民主决策制度。
4、建立完善监督制的机制,成立村民监督组,由群众进行行业考核和评议,有效的凝聚民心,调动民智。(六)、扩大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工业富村”和抓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的工作思路,实施工业带动,首先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努力创造条件,面向市场对劳动力进行“定单”式的培训,“菜单”式培养,提高劳动力的自身素质与就业能力。另外一方面要加大劳力输出的组织化管理,切实保护村民的正当合法权益。
(七)、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打造村民“求变、求富、求强” 的团体精神,要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设立教育基金,奖励拔尖生,资助贫困生,同时要建立技术培训基地,聘请农业专家与技术员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培育农村科技能人。
总之,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构建由“村民、政府、社会”三方组成支持系统,开源辟路,依托县乡经济发展的大气候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干群一心,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共谋发展。
第三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我校为贯彻落实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学校组织“三进三同”的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寒假期间深入农村,进村社、进农户、进田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我们这一代大学生能够更加的深入农村,去体会农村的劳动生产,和锻炼自己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认真、积极地体验这次社会实践。我以个人参与的形式加入了此次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是通过与村民聊天交流、体验农活等形式,加深了对基层农村的了解,深刻地体会到农民的生活和需求。时间虽短,但感受颇多,体会很深,收获也很多。
一、凤凰镇的简介与基本情况
凤凰镇位于渝巫路主干道,距新县城4公里,东与城厢镇接壤,南与古路镇相连,西与菱角乡毗邻,北与胜利乡交界。幅员面积48.71平方公里,辖10个村和1个社区,52个社,全镇人口总数18530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16261人。种植、养殖和外出打工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它是市级试点镇,巫溪县特色工业园区所在地。
二、凤凰镇的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争创文明乡镇、构建和谐凤凰”为目标,在抓经济工作的同时,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集镇与农村同步推进、产业强镇与文明村镇创建良性互动的可喜局面。
由于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是十分关注的,由此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施粮食补贴政策、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也很大范围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在党的领导下自己的生活一定会不断走向富裕。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现在大部分的农民家都修建了新的楼房,还广修公路。现在不少有带头性的村民还自己扩展产业,有的大面积种植果树申报微型企业,村里还有一个很大的养猪场,每年都有不错的业绩。通过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有人都带头丰富文化活动生活,他们跳起了坝坝舞,有很多人都参与了进来。
这几年对比看来,农民的收入较前几年有了大幅增长,生产生活质量也是越来越好了。然而,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相比、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农民增收速度依然是表现出比较缓慢的状态。他们种植大面积农作物,但由于缺少资金和技术,产业发展见效较慢,农民依靠农业增收的效果不明显,长期稳定的增收机制尚未形成。
在与他们交流中,部分农民在思想上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比较低的需求层次上,对目前的生活状况还是比较满意,也不知道如何更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对全面达到小康水平更是没有整体、合理的构想。绝大多数农民对市场经济几乎没有运用科技技能的概念,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在生产中的收益。本村与村干部研究发展建设的新点子、新措施、新途径还是不够的,他们在制定决策、计划或决定时,习惯于凭自己的阅历和经验出主意,有时没有认真去总结群众实践的经验和办法,向人民群众学习还不够。
村里的年青人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或儿童,少年儿童缺少关爱。再者就是很多村民了解的信息都是通过电视和政府的宣传,因此,信息传递不够快,信息还是比较闭塞。虽然也有各种政策措施,然而对于群众提出的劳动力缺乏、贷款难等问题,村里面还不能为村民很好的解决。
三、建议及对策
我觉得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改善农业产业结构现状,适当发展苗圃和蔬菜果树种植业,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在这个养猪场的基础上,可以扩大规模,提倡科学养殖。通过增强养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增强养殖户的抗风险能力。
由于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他们对各种科技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受到一定的制约,所以应该积极为农村送去致富知识,并现场对他们进行指导。并普及科技知识帮助农民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增强村民致富意识。村干部也要起到带头作用,总结群众实践的经验和办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外出务工虽然能够带来最直接的经济收入,但随着劳动力的流出,也由此产生的那些大量的留守老人和儿童,政府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在生活和劳动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多听听他们的心声,让其充分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村干部还可以与外出务工的人员建立联系方式,让务工人员随时与家人保持联系,关心家人的生活、健康。
四、个人感想
在参加了此次活动,我明白了作为当代的一名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丰富课外知识,要多实践。在农村的这次体验,我会更加自信和成熟,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追求进步,勤于实践。我相信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有能力承担起建设未来祖国的重任,为建设祖国和家乡献出一份力。
第四篇: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个主题,突出农业基础的优先地位,大力实施“农业立镇”战略,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呈现出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新局面。2008年,全镇农业总产值实现3.3亿元,同比增长22%;粮食总产量达到9.5万吨,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收入
实现5567元,同比增长12%,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连续四年被评为农业生产先进镇。我镇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根本,全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镇作为全县农业大镇,我们从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入手,认真组织实施了水利化、农机化工程,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镇充分利用龙头桥灌区配套工程开工建设的有利契机,以抗旱除涝为重点,全力加强了全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完成了前进至东进段4. 7公里 高标准的堤、涵、桥主要骨干水利工程,总投资近千万元。同时,在农业开发办的帮扶下,又投资700余万元,完善了前进灌区配套工程,修筑了标准化硬质沙石田间路 7公里,新植农防林带两条 14公里。通过落实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全镇已组建农机合作社2个,扶持发展农机大户130户,大中型农机具保有量达1500台套,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93%。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综合效益,我镇认真开展了秋季农业三项重点工作,2008年,全镇共完成整地任务12.3万亩,其中,深松整地7万亩,完成水利工程土方25万立方米,新建水稻育秧大棚4.5万平方米,建立了高标准蔬菜基地2个,农业阳光保险面积达13.3万亩。通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亩产由2007年的 278公斤,提高到2008年的 350公斤,大幅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以加大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力度为重点,强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农业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化。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我们着重加大了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根据全镇南部烤烟、北部大豆、中部水稻的种植格局,在镇南部永红村建立了千亩烤烟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镇中部兴旺村、庆东村建立了千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在北部新城村和卫东村建立了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基地。为把基地培育成亮点,充分发挥其典型带动作用,镇党委确定了一名副科级领导专门抓示范基地建设,同时,每个示范基地都组建了农民专业协会,负责日常生产管理,使每个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在生产上都做到了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栽培技术、统一田间管理,并建立了统一的生产档案,使基地生产逐步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一年来,我镇新城村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和兴旺村的水稻高产示范基地多次代表县里迎接国家、省、市、领导检查,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特别是2008年秋,在县农委的大力扶持下,兴旺村新建的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育秧面积 4万平方米,水稻高台集中育秧大棚基地迎接全市农业秋季三项重点工作拉练检查,并受到市领导的一致认可,较好的推动了全镇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三、以开展农村三项重点工作为突破,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近年来,我镇作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农村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2008年,按照县委、县政府重点推进 “农村三项重点工程”的部署,我镇将“农村三项重点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克服了重重困难,加强领导,强化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果。修建通村白色路面9条,总里程达52. 8公里,是全县第一个实现了村村通白色路面的工作乡镇;改造农村泥草房780栋,试点村庆东村改造泥草房71栋,预计两年时间实现全村无泥草房工作目标。新建村级活动室5个,率先实现了全镇所有行政村都有综合活动室的目标。特别是在泥草房改造工作中,我们确定了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实施试点村典型引路作用,促进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为了调动广大农户改造泥草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镇在不折不扣的落实上级扶持政策的同时,积极为资金短缺的农户协调贷款80余万元,帮助赊借红砖、水泥、彩钢等建筑物资累计金额近百万元,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户的改造热情,超额完成了泥草房改造任务。2008年10月,全市泥草房改造工作现场会在**召开,泥草房改造经验得到推广。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庆东村有两户孤儿也想改造泥草房,但资金缺口较大,得知这一情况后,我们立即召开会议决定采取镇、村两级各出一部分资金,又积极协调县直有关部门出一部分,最终使这两户在2008年10月末搬进了新房。截止2008年末,全镇通村公路硬化率、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入村率、有线电视通村率和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均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新农村建设三年试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我镇连续三年排在全县之首。
虽然我镇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兄弟乡镇相比,仍存在差距和不足。在下步工作中,我镇将深入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投入,大力推进富民产业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努力开创我镇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为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镇委、镇政府的统一部署,8月2日下午,镇委委员、企业工委书记詹耀东等调研组一行来到××村进行了深入调研,主要了解今年××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企业运行状况。调研通过与村“两委”干部座谈交流和深入企业彤声电子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形式进行。2011年上半年,××村经济建设平稳发展,企业运作较为正常,社会幸福和谐,具体总结为“五个有”。
一是经济有发展。上半年村经济总收万元,同比增长;纯收万元,同比增长%;总资产万元,同比增长%;负债万元,同比减少%。工商业稳步发展,企业生产商铺经营情况比2010年及金融海啸时期日趋乐观。其中,××村针对村厂房租金拖欠问题,成立了专门的厂房租金跟踪工作小组,由“两委”干部亲身挂点跟踪,及时掌握租金缴纳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了解协调。经过系列工作,目前××村的厂房租金拖欠情况降低到2至3个月的幅度,辖区内基本无空置厂房。
二是服务有提升。××村在稳定现有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新的企业。一方面通过主动找老板友好交流和座谈,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体现关心。另一方面,加大服务力度,提高服务意识,积极协助企业解决工商、税务、劳动、治安、海关等问题,增强发
1展信心,赢得企业和社会的好评。
三是安全有保障。加强出租屋管理,打击非法行医等活动,全面实施厂区治安联防。召开治安队长、组长治安队员的治安工作会议,重点研究本村的治安存在的问题,调整工作方式,减少治安案件,维护大局稳定。落实安全生产“落实年”、“攻坚年”的工作部署,加大对三小场所和出租屋的消防安全排查管理,由专人每日到关键场所巡查,确保消防安全。
四是村容有新貌。通过增加卫生经费投入,完善村内硬件建设和工具更换,规划建设和改造垃圾转运台以及垃圾临时堆放池,按有关规定增设果皮箱和改造公厕以及下水道。整治村内“六乱”现象。新建设了一个老人活动室、图书室、青少年活动室等娱乐场所,并增设了电视、卡拉OK等硬件设备,丰富了群众的悠闲娱乐环境。
五是党建有实效。注重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工作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完善村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要求落实村务财务公开,增加工作透明度,在一般的工作决策由村两委研究决定,重大的投资项目由党员、村民代表研究决定,强化民主集中制,维护集体和村民的利益。
二、存在问题
上半年,××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制约了发展。
首先是××辖区内企业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受外围大环境影响,7月份以来陆续出现生产订单减少等情况,伴随着原材料上升和企业用工成本上涨等因素,下半年企业的发展将面对更大的难题,这将对××村的收入造成一定的影响。结合调研组到企业了解到的情况,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宣传,主动协助企业走出困境,尤其要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其次是××村辖区面积较小,但是在治安联防费、劳动调配费等社会政策规费方面承担着与其他村(社区)同等任务,结合自身机构运作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村级的管理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希望上级在今后的事项分配过程中能考虑到××村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因地制宜,科学统筹安排。
最后,××村重点反映的情况是村内排涌由于地处工业区,地理位置特殊,且长期缺乏整治和维护,大量的污水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并为村民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需要镇有关部门从城市规划、污水管网等多渠道入手,多管齐下,切实解决排涌的各项问题。
镇委委员、企业工委书记詹耀东在深入仔细了解××村的经济社会各项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后提出了三点意见。他首先充分肯定了××村全体干部群众能够清晰把握形势,克服困难,做了大量的工作,卓有成效。此次,他勉励××村在今后的工作发展中要进一
步从实际出发,摆脱依靠增加用地指标来发展租赁经济的固有发展思维,加快转型升级,以“三旧改造”为契机,加强资源整合,为发展寻找新的机遇。最后,针对排涌问题,他建议由镇环保分局、环保基建办等职能部门联合对相关情况进行实地了解考究,并提出科学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