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区治贫增收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老区治贫增收经验材料
老区治贫有良方万元增收谱新篇——沾益县播乐乡选准路子谋发展,“万元增收”出成效
“这个药材整得成……”。播乐乡的药农尝到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甜头,种了几亩药,卖了多少钱,成了农民群众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中药材产业成为播乐乡落实“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实施“万元增收计划”的有效载体,发展老区经济的一剂良方。
播乐乡是省级革命老区,也是一个贫困农业山区乡,2005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776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893元。在“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中,市委作出实施“万元增收计划”的决策,播乐乡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立足全乡矿产资源丰富、饲草充足、气候土壤适宜中药材生长的实际,制定和实施“粮烟稳乡、畜牧兴乡、煤炭强乡、三产活乡、药材富乡”五大富民工程,为全乡3万多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增收平台。特别是在发展中药材产业方面,通过建基地、引龙头、拓市场、强服务,探索出一条山区农村实施“万元增收计划”,加快“三村四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新路子。
——上下求索找出路,全面推进寻突破。中药村是播乐乡的传统产业,也是新兴后续产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成片种植过,但由于政策不配套、市场开拓不力、规模小,属自发性分散种植,虽经多年发展,但始终未能形成气候。
为改变老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带领广大群众寻求脱贫致富之路,乡党委、政府引导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上下求索,尝试过除虫菊、魔芋、放养山鸡等路子,但最终都没有形成优势产业。200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倡导下,播乐乡经过多方调研,号召全乡农民群众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由于多次挫折,群众心存疑虑,乡党委、政府决定由乡机关干部带头试验、示范,建立科技示范园,引进20多个中药材品种进行种植试验。通过两年的精心试验,从中筛选了适应当地土壤、气候、长势良好的当归、黄芩、白术、板兰根等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并总结出了当归一年完成生产过程的独特种植技术,使平均亩产达800余公斤,且主要成分阿魏酸含量高达0.425%,是国家药典标准0.050%的8倍。播乐乡种植的药材品质优良,深受药商的青睐,为扩大种植规模奠定了基础。2006年,全乡种植中药材8000多亩,实现产值2100万元,平均亩产达2000元以上,药农人均增收746元,仅中药材一项就为全乡农民人均增收313元,全乡农民种药积极性空前高涨。2007年全乡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第一批准备10000亩的当归种子不到10天就被药农抢购一空,全乡中药材产业步入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典型引路谋发展,因地制宜搞规划。试验取得成功,为让老百姓重新认识和接受这个产业,乡党委、政府认真总结过去失败的经验教训,对中药材种植不搞“一刀切”、“一步到位”,采取扶持大户、典型带动的办法,由乡产业办经验丰富、种植技术老到的干部对全乡10个村委会460名党员干部进行当归、黄芩种植技术培训,发放种植技术资料,党员干部以户均1亩的标准试种,科技人员严把选种、育苗、装袋排苗、移栽、中耕管理和成熟采收“六道关”,使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种下的中药材当年就受益,旁观的群众对这个产业有了新的认识,2004年,全乡共种植中药材2000余亩,亩产值达1500余元,种植中药材的农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回报。
为合理布局,提高效益,乡党委、政府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退有所进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对全乡6万余亩耕地根据土壤结构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粮、烟、药种植面积,中药材的生产效益进一步提高。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和示范带动,群众的种植积极性不断提高,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2002年的460亩迅速发展到2006年的8000余亩,种植户增加到5000余户,全乡涌现出13个种植专业村和300余户种植大户,中药材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科学种植增效益,龙头带动强产业。一是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立播乐乡中药材种植协会,在各村委会设立分会,加强对中药材生产的技术指导、市场开拓和产品开发,逐渐形成了“支部 协会 农户”的生产服务体系,推动全乡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的步伐。二是中药材试种成功后,为提高中药材生产水平,乡党委、政府选择群众基础较好的三个村民小组建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科技引路作用。三是将乡产业办、农科站及全乡种药能手组织起来,分批到基地进行培训和交流。同时,组织科技指导小组,深入实地,对中药材的生长习性、温湿度要求进行讲解,结合各阶段生产实际对种植规格、病虫害的防治、日常管护等进行跟踪指导,逐步提高了种药群众和村组干部的种植和管理水平。
为建立销售网络,让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促进产业长远发展,乡党委、政府领导多方奔走,寻找营销客商。安徽亳州伟虹中药材种
植公司实地考察了播乐中药材品质和种植水平,与乡政府签订了种植销售合同,确定了当归干品每公斤5元和黄芩干品每公斤8元的最低保护价,筹建了“安徽亳州伟虹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播乐收购点”,实行定单生产,现金收购,解除农民种出药材来怕无销售出路的顾虑。2005年引进资金200万元,成立了益康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建立中药材初加工厂,直接收购鲜
药,解决了老百姓烘烤难、晒制难的问题,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2006年益康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又投资2000万元建成中药饮片厂,进一步提升了中药材的增值空间,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了“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万元增收”得实惠,和谐发展见成效。实施“万元增收计划”中,乡党委、政府调结构、找门路、引项目、促发展,千方百计挖掘增收潜力,拓宽增收渠道。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烤烟布局,做大畜牧业和经济林果业,重点培育中药材产业,加快对乡属煤炭企业的改制,对乡内储量丰富的膨润土、赤铁矿、高铝土等矿产资源进行开发,组织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输出转移。储备和启动开发项目5个,扶持发展养殖大户58户、种植大户300多户,转移输出富裕劳动力3898人(次)。中药材产业成为广大农民增收的突破口,2006年实现社会生产总产值40416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46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至2195元,净增419元,全乡人均经济总收入达万元以上的户数增至403户。
如今的播乐人都在算这样一笔帐:按照传统的单种模式,一亩包谷、洋芋也就五六百元的收入,而科学轮作,粮烟收入一分不减,中药材一亩平均有2000元以上的进账,生产技术水平高的一亩可高达4000多元。洒宇村村民顾小付的话引人深思:“我家今年减下两亩包谷、两亩洋芋,改种4亩当归,卖得13215元,我这辈子种地还没有收获过这么多钱,这条路走对了”;农户温小花2亩当归实现产值5600元;种植专业村母扎76户人家,2006年种植中药材218亩,户均达2.8亩,村民李云堂一户就种植中药材6亩,成为播乐乡单户种植中药材最多的农户。
有了钱,农民自愿捐款修路,将自家的房子、院子粉刷一新,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年关,家家户户买彩电、购摩托,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平时打麻将赌钱的人不见了,家庭为经济上的纷争少了,今年的药材刚卖掉,就赶紧谋划明年的生产,积肥的积肥,烧地的烧地,都在为明年的生产做准备。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增强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老区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了。
——打造“药乡”树品牌,展望未来有奔头。能否把中药材产业做强做大,打造“珠源药乡”,延伸产业链条,乡党委、政府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着手谋划。一是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乡政府成立了中药材生产领导小组,确定1名主要领导具体负责中药材产业工作,每个基地村落实1—2名机关干部包村负责产业生产,确定3名产业技术指导员对全乡中药材产业分片进行技术指导,明确各基地村的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主抓药材生产,严格实行技术服务包干责任制,做到技术人员、技术措施、技术推广经费三落实,为药农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二是建立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与有关信息机构、农业部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准确收集分析市场现状和变化趋势,及时向药农提供信息。同时,严格实行合同制订单种植销售,防止销售过程中损害农民利益和龙头企业利益的现象发生。三是积极筹建优良种苗培育基地,在各村选择气候、土壤较好的地块建立种苗培育基地和连片种植基地,严格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要求,提升药材品质,并以此壮大村级组织集体经济。
中药材种植助推革命老区播乐成为珠江源头名符其实的“药乡”,省、市、县领导多次深入播乐乡调研指导中药材生产。2007年,全县有6个乡(镇)引进播乐乡中药材技术和经验,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到2万亩,计划产值4500万元以上。在未来的3-5年中,播乐乡将按照县委、县政府制定的“万元增收计划”目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将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到3万亩,实现产值6000万元,人均创收2000元,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全乡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为实现县委、县政府“中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种植品种40个以上,综合产值10亿元以上”的奋斗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老区治贫增收经验材料》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老区治贫增收经验材料。
第二篇:治贫原因分析
贫困户致贫原因
1、因病;
2、因残;
3、因学;
4、因灾;
5、缺土地;
6、缺水;
7、缺技术;
8、缺劳力;
9、缺资金;
10、交通条件落后;
11、因婚;
12、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扶贫帮扶措施参考样本
1、医疗帮扶:协助申请办理大病救助;
2、种植帮扶:帮助加入XX合作社,调整种植结构,培训种植技术,例如种植大蒜、大葱、甘蓝、韭菜、芦笋、柿子、黄瓜、西瓜、苹果、葡萄、牡丹等小麦玉米之外的高效经济作物,增加收入;
3、养殖帮扶:帮助加入XX合作社,培训养殖技术,例如养殖鸡、鸭、鹅、猪、牛、羊等其他规模养殖增加收入;
4、务工就业帮扶:介绍贫困户户主或家庭成员,到XX地方XX企业务工,提供就业岗位;
5、技术培训帮扶:培训贫困户户主或家庭成员,学习养殖技术或种植技术,发展养殖或者种植产业,增加收入;培训学习驾驶技术;培训学习木工、瓦工、钢筋工、钳工等技术;培训学习其他加工技术,增加就业机会,脱贫致富;
6、金融贷款帮扶:帮助协调贷款,发展XX产业,增加收入;
7、政策帮扶:协助申请办理低保或五保,协助办理计划生育奖励资金,争取危房改造资金;
8、土地流转帮扶:通过土地流转,提高土地收益,增加收入;
9、产业帮扶:光伏产业、面粉加工、服装加工、发展牡丹产业、瓶盖加工、绑扫帚、藤椅等家具加工、纸袋加工、小饰品加工等,让贫困户参与务工或入股融入发展产业的方式,增加收入;
10、捐助慰问帮扶:志愿帮扶、社会捐助、民政救济;
11、加入电商帮扶:发展农村淘宝,在网上进行买卖交易;
12、旅游农家乐帮扶:利用池塘、沟渠发展垂钓休闲娱乐,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
13、教育帮扶:保证贫困户家庭孩子不辍学或毕业后帮其联系工作;
14、创业帮扶:帮助贫困户策划论证适合自身发展的项目,例如磨豆腐、卖豆芽、炸油条、摆地摊、小规模经营商店等;
15、基础设施帮扶: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例如打井、铺设高压线到机井、村庄修路等(针对基础设施较好的村庄可填此项);
第三篇:治理“庸懒散贫”经验材料(范文模版)
围绕中心动真碰硬
推进干部作风建设见实效
近年来,我县始终把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作为提高效能、促进工作、推动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长效机制建设为根本,以解决作风突出问题为重点,围绕中心,动真碰硬,促使干部作风明显转变,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一、高度重视,建章立制,把干部作风建设作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总抓手
一是健全制度保障作风建设扎实推进。2010年以来,县委把建立健全制度,进一步完善工作体制机制作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重点,县委全委会、常委会、纪委全会都将干部作风建设作为研究和加强的重要内容,先后制出台了《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总体方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定,建立健全联系群众、项目推进、救助帮扶、纠纷排查、督察督办、考核奖惩、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力求靠制度管权、管人、管事。二是用好的作风选出作风好的干部。以领导班子换届为契机,匡正选人用人风气,运用票决制调整配备干部146名,公开选拨科级干部16名,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任职,调整了一批状态不佳的干部。换届中全县8名乡镇委书记交流调整了6名,调整在同一职务任职达10年以上干部28名,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19名,全县科级干部平均年龄由45岁降至43岁,班 1
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县干部事业心、执行力和工作活力明显增强。
三是用好的作风带出作风好的队伍。实行了县四套班子成员“联镇包村制”、镇干部“驻村制”和村两委干部“坐班制”,建立县机关干部联系点制度,大力开展“联村进企”活动,推动干部率先垂范走基层、进农户、办实事,做到干部在一线指挥,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拉近同群众的距离,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如昌江县公安局在新一届党委班子的领导下,有力地扭转全县社会治安局面。全年破案指标任务和人均破案指标任务双双排名全省第一;“清网行动”超额完成“保8争9”的目标,受到省厅贺电表扬2次,通令嘉奖1次,省厅和县委县政府分别奖励人民币10 万元;获省禁毒委授予“2011年禁毒主题宣传月优秀组织奖”,在全省“禁毒知识进万家”考核评比中名列全省第二; 2011综合考评从2010年末位跃居全省第二,加分项目在全省综合考评7个优秀等次单位中排名第二,实现了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双提升的目标”。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抓发展、促民生、保稳定中锤炼干部作风
一是谋发展真干事,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坚持在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中锤炼干部作风。成立20个重点项目推进服务组,落实项目建设“六个一”责任制,任务分解到位,责任分解到人;实施昌江县重点项目建设考核办法,完成了2011年重点项目推进考核;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基层党建工作月例会,推动工作重心下沉,干部深入一线抓落实,形成求真
务实、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2012年安排重点项目37个,项目总投资385亿元,计划投资90亿元。今年1-4月份已完成投资19.3亿元,占计划投资21.5%,昌江核电、400万吨水泥等一批事关昌江大局和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快速推进。
二是察民情解民忧,确保民生明显改善。加大惠民力度,提高普惠标准。至2011年全县已完成保障性住房5632套,今年开工建设1920套,改造农村危房1600户,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年任务。实施教育移民扶贫工程,移民学生受益面不断扩大,寄宿制学生达7240人。在实现职业教育“四免一补”、高中教育“两免”的基础上,开展学前教育“两免一奖”试点,基础教育蓬勃发展。今年将建设常年“菜篮子”基地3800亩,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0000人,统筹安排强农惠农补贴7000多万元。2012年安排民生支出预算资金达15.3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70.31%,同比增长32%,其中2012民生十大实事计划投入3.3亿元,惠民力度不断加大。
三是查纠纷化矛盾,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去年以来,我县强力推进县委书记大接访和政法系统领导大接访工作,推行县领导包案制度,完善县、镇、村三级信访网络建设,建设昌江信访大厅,推行乡镇政务服务中心,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加大对特殊信访问题的专项资助,让群众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处解、事有处办,取得良好效果。2011年对排查出的33件重大矛盾纠纷问题全部由县四套班子成员进行包案,当年包案结案率达到81.8%。全县群众来信来访总量同比下降42%;集体上访批次同比
下降61%,人数下降75%;全年信访件协调转办513件,办结422宗,办结率为86%。
三、正视问题,动真碰硬,在解决突出问题、务求实效上下功夫
一是明查暗访,加强督查。加大明察暗访力度,纪检监察等部门采取不定期方式进行检查,对迟到早退,上班时间在外吃早餐、到茶艺馆、宾馆喝茶聊天甚至打麻将等不良行为进行查处,并将相关检查情况拍摄录像,在今年全县干部作风建设大会上播放,进行曝光,严肃纪律,狠刹“散漫风”、“赌博风”、“走读风”,着重加强对干部“走读”现象的管理,核实工作期间干部的去向,促使干部坚守工作岗位,有效地推动全县干部作风迅速发生好转。
二是诫免谈话,严肃教育。加强党内监督和民主监督,不断规范干部工作行为。认真落实民主生活会、三谈两述、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党内监督制度。两年来,全县乡科级领导干部在不同范围内进行述职述廉626人次,县委、县纪委负责人同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79人次,任前廉政谈话262人次,诫勉谈话23人次。突出对“一把手”的监督管理,每年安排8至10个单位主要领导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并把审计结果纳入对领导干部强监督、严管理、硬约束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干部作风评议、召开征求意见会、聘请群众监督员、开展问卷调查等活动,2010年10月开通“政风行风热线”,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促进干部作风转变,提高了干部为民办事的自觉性。
三是依法依规,严肃问责。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实施办法(试行)》,对因作风问题而引发不良后果的干部坚决予以问责,对严重违纪的干部坚决予以处理,先后查处县畜牧兽医局8人转正吃“皇粮”案、叉河镇政府侵占土地补偿费案、叉河镇唐村和坎头村委会干部贪污受贿案、乌烈镇道隆村委会书记侵占集体资产案等社会影响较大案件,依法处理一批涉案干部,真正问出责任、查出公正、匡扶正气,取信于民。2010年以来,县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信访举报286件(次), 初步核实违纪线索271件,立案19件,结案19件,给予党政纪处分28人,涉及乡科级干部15人,追缴违纪款65.91 万元,有效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
通过狠抓干部作风建设,动真碰硬,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今年第一季度,全县GDP完成14.9亿元,同比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38元,同比增长35.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245元,同比增长28.5%。1-4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8亿元,同比增长3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8亿元,同比增长16.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68亿元,同比增长25.1%。我县干部作风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离省委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兄弟市县的先进经验,坚持不懈地抓好干部作风建设,以良好的作风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为实现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篇:治班经验
治班经验
作者齐淑慧
我在班级管理上没有什么绝招,也没有什么捷径,只是通过恒久的努力才拥有了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在班级管理上
我努力做到:①跟紧班级的学生,因为初中阶段是学生发育未全,思想不定的时期,也是他们最容易偏离人生方向的时期。他们这一时期的学生生活,思想教育等重任都落在我们老师的身上,班主任更是责任重大。作为班主任即使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父母,是么都得管,还得形影不离。跟班紧能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发现一些问题,一有风吹草动就就是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吧不良现象扼杀在萌芽状态。等问题出来了,再去解决棘手又传染其他学生。课前的自习时间有班主任在与不在的效果肯定不一样,这一段时学生背书或做作业时间,班主任在教室可以避免抄作业现象,又能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如果那一天班主任有事了可以让班干部上阵。但初中学生管理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贪玩又是孩子的天性,不能长时间的交给班干部管理,管理班级的重任还得由班主任来承担,班主任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我始终把“盲人贵在勤”作为我工作的信条,一份耕耘就今有一份收获,我所带的班每期在各项质量评选中都能名列前茅。
②与家长多交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来越近,辛苦的教育动力就越大,效果就越显著,要是家长的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关键在于班主任与家长的长期联系。特别是对那些智力较好但不爱学习的学生。我就与家长定期交流,互换意见共同教育。达到学生进步的目的,我班王浩明同学初二下学期从实验中学转到我班时成绩属于中下水平,毛病一大堆。但是我发现这个学生智力较好,又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胆识。我就给他的家长打电话,首先肯定他儿子的优点,使家长坚信儿子是一个可选之才,我多次找王浩明谈话,鼓励他好好学习,提高成绩,将来一定能考上一所理想的高中。后来我经常问他的家长及时反馈情况交流意见给王浩明打气鼓劲,经过我和家长的共同努力王浩明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中以优异的成绩跃居我班前十名,刚进入初三下学期,我感觉学生思想有些懒散,及时对班干部进行调整,经过民主选举,王浩明以最高54票当选为我班的纪律班长兼体育委员,经过我给他明确的职责,并交给他工作方法,指导他开展工作,每周的班级会都由他发言总结我做补充。为了今年的中招体育加试成绩更上一层楼,我校从三月份就开始了集训,九(1)班男生都是由王浩明负责训练,王宾老师做幕后知道兼女生教练,看到王浩明在训练场上的严厉认真劲,哪个老师看了都赞不绝口。李莉老师曾羡慕地说“你咋遇着这么好个率才你真幸运”我听了心中窃喜,还有一个学生崔鸣硕,智力超群,但性格怪异,让人难以捉摸,成绩还是相当优秀,可是上初二的时候,课堂上总是昏睡同桌晃都晃不醒,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于是我赶紧与他的家长联系,可家长也找不出原因,我思来想去,感觉他有可能利用晚上后半夜去网吧,我就让家长防备他。果然不出所料,因为他爸妈都是生意人开有店铺,劳累一天晚上睡得死,他等爸妈熟睡后就从家里溜出来去上网吧,凌晨四五点趁天不亮就回家了,家长毫无知觉,我知道这个情况后,多次找他谈话,开导启发他,并举例说明上网的危害性。由于发现的早,进网吧的时间不长,网瘾还不大。通过与家长的共同教育他很快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家长还特意给我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班主任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时非常重要的。
③与任课老师多沟通,树立各科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面对成长背景不同性格各异的活生生的少年,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是一项复杂浩大的工程,班主任单枪匹马是不可能完成任务创造辉煌的,是集体劳动的结晶。刚入初一时,我就在班里不止一次的向学生灌输“教我们班的老师是最棒的”思想,教我们语文的王丽娟老师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爱岗敬业;英语老师沉着老练,博文强识、循循善诱;历史张凤瑞老师深成稳重、认真负责、严谨治字;生物邹卫云老师德才兼备、教导有方、和蔼可亲;政治李青云老师满腹经纶、文思敏捷、平易近人;地理王自云老师功底深厚、一丝不苟、见明独到。数学老师——我。也不甘示弱,我会竭尽全力教好服务好学生们,到了初二初三因工作调整某个科目要换老师并又增加了新的科目,在每一位新老师走上讲台以前,我都照例作介绍性发言:“这位老师责任性最强,业务水平最高,教学成绩最优秀,又是我的好朋友。”我要求大家尊重新来的老师,如果有人对任课老师不恭敬,那就是对我的不满,对班级的不屑一顾退一步说,即使有的老师在工作中偶尔有不当之处,也应该对学生作正面引导,万不可随便表态,推波助澜地乱发议论,这种不负责任的低级错误,一旦传到当事人的耳朵里,那将遗害天穷。最终是必影响到班级的整体利益。班主任是一个服务者,是架在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矛盾,学生之间难免有摩擦,科任老师在一起工作难免有情绪,这个时候都需要我从中调解、沟通。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科任老师学生有需要,我一定想办法满足,实在不能的也要交代好原因,使每位老师、学生都能开开心心的上课,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我坚信一条,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度,团队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老师之间的默契配合对提高整体成绩至关重要,这也是我这些年所带班级在每期的考试评比中各科都能够名列前三名,总体稳居第一的一个重要原因。班主任所教的科目,同学们比较重视的,一般来说,不会低于同年级任课教师所任相同科目的成绩,所以作为班主任应该放心的、更多的去关照其他科目的学习。在每次大考之后,我都会利用班会时间做一次客观的分析,强调该科的重要性。初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后,我发现有些男生英语成绩开始下滑。我很沉重,我和英语老师一起确定了十几个问题较大的学生,晚上我用手机一一 他们的家长取得联系,惹得好朋友张树花嘟囔我,给你打了像个多小时的手机都是占线,肯定又是给家长打电话了。你都不嫌家长烦?她说我把自己卖给了学校,说实话当我们真的把自己卖给学校卖给学生的时候,成绩的提高也就成为必然了。
④与学生谈心,谈心是师生心灵的碰撞,是沟通师生感情的纽带,是走进学生心灵的桥梁。找学生谈心不能心血来潮、随心所欲重在准备。找准学生的症结所在,针对不同的学生来用不同的方式,深入学生内心触及学生灵魂,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与困生谈心,发现其可望点、树立自信心。王可欣同学性格内向,平日里沉默寡言,不与同学老师交流。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的下游,课余时间我多次找他谈心,鼓励他别泄气,又智者自由千方百计,赞美他文静守纪律,是我喜欢的学生,告诉他有什么要求尽管给老师提出来,我会帮助你,他也感觉老是非常在乎他、关心他。心灵有些触动。从此课堂上专心听讲,不在漫不经心、东张西望,成绩进步很快。
与中等生谈心,挖掘爆发点。他们只觉得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此拼搏精神差缺乏前进的动力。赵天洋是个腼腆小男孩,一接触别他一手隽隽的钢笔字所吸引,时间久了发现他没有上进心,成绩一直徘回在班级的中游,我不禁有点遗憾,就找他谈心,看门见山的告诉他:在你身上缺乏进取的精神,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坚持不懈,步步踏实,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现在的他成绩连连攀升,有了一股子的‘闯劲’。与优等生谈心,找出自省点优等生一般比较自信,也容易自负,有时看不到自身的缺点,与他们谈心要运用‘提醒试’在肯定其成绩的同时,含蓄的指出其不足,促使他们正确的评价自己,扬长避短相信的目标前进。陈登仕是个思想活跃的小男孩,对理科很感兴趣,路清晰,解题正确,在每次考试评比中,他总在年纪前三明,可是在这一次毕业会考中,他却排在了年级‘第十七明’,我的心都就起来,放学后,我找他谈心,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讲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渐渐地,他惭愧的地下了头,随即又抬头,挺胸坚定的说‘老师我懂了,等着吧看五月下旬的第二次调研考试吧,我不会让您再失望了。以上是我做班主任工作的一点亲身体会,不足之处,敬请指导,谢谢!
第五篇:与老区建设结缘 为老区减贫奉献
与老区建设结缘 为老区减贫奉献---严醒狮同志热心
老区建设的事迹
发布日期:2015-08-10 来源:陕西延安市甘泉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上世纪60年代末,严醒狮从西北农业大学毕业,怀着对革命老区无比向往和为革命老区奉献的心愿,背起行囊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接受组织分配到甘泉县工作。几十年过去了,他从一名林业技术员成长起来,先后担任过科级、县级领导职务,把自己的脚印深深地刻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岁月打发走他的青壮年华,如今已是年逾古稀、鬓发斑白。究竟为甘泉的发展和进步作过多大贡献,他自己说不清楚,甘泉人民也道不明白,然而从甘泉人民对他的尊重和爱戴足可见一斑。
2004年,严醒狮同志从县人大主任岗位上退了下来,按理说忙碌了几十年,也该松一口气,坐下来歇一歇了,可是忙惯了工作的他还真有点闲不住,不顾老伴和子女的劝阻,毅然决然地担当起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职务,一门心思地投身老区建设工作。风凉话吹来了,说什么的都有,可他一点不在乎,微微一笑说:“什么都不是,是我与革命老区的情缘还未了呀”
在职工作期间,他长期分管农业农村工作,对于甘泉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发展非常熟悉。主持县老促会工作后,他凭借自己对农村工作的经验和长期积累的相关资料,重新制定了县老促会的工作计划,把县老促会的工作精力和工作力量集中在重点革命老区重点村的建设和发展方面,把促进重点革命老区村的发展和进步作为老促会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新时期老促会工作的重要内容。
甘泉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延安革命老区的一部分。县域内有文字记载的革命旧址达44处之多,全县20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深刻着对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印记。追忆难忘的历史岁月,甘泉人民参军参战、踊跃支前,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严醒狮同志以极大的热情致力重点革命老区村的建设和发展,促进老区人民致富减贫,重点做好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确定革命老区重点村,以重点革命老区村的发展促进和推动全县农村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甘泉县有200多个行政村,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几乎各村都有人跟随刘志丹“闹红”,百里洛河川成为陕北苏区的中心地带。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每个村都有人参军参战,全县人民支援前线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为了确定重点革命老区村,严醒狮同志忍着病痛,带领由县老促会、县档案局、县党史办和县文物局等单位组成的调查组,走遍了各个行政村,采取重点走访、座谈讨论、查阅资料等方法,按照市老促会制定的重点革命老区村标准,逐村论证对比,筛选出闫家湾、下寺湾、劳山、美泉、纸坊、贺家湾、道镇等7个行政村,先后报批为延安市第一、二批重点革命老区村,作为老区减贫工作的试点,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优先安排,重点实施。
二是开展广泛宣传,扩大社会影响,争取社会各方面对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的舆论支持。严醒狮同志主持召开有宣传、广电、文化等部门参加的专门会议,要求组成宣传工作队伍,利用报纸和有线电视等宣传媒体,对确定的重点革命老区村的历史贡献、村情村貌和发展变化进行宣传,增进县内外对重点革命老区村的了解,呼吁全社会对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的支持,为加强、加快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营造舆论氛围。
三是主动向县委、县政府汇报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工作,争取对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工作的领导保证。严醒狮同志主持制定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工作方案,提交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汇报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工作,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领导包抓、部门包建”的工作机制,坚持统筹发展的思路和“老区优先”的原则,对重点革命老区村“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在制定政策、资金投放和产业布局方面向重点革命老区村倾斜,保证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四是科学地编制发展规划,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确保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有序实施。被确定的重点革命老区村多数位于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较差的偏远地带,不是大河阻隔,便是山大沟深,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经济状况和村容村貌相对落后于川道大村。为了让重点革命老区村在最短时间内赶上或者超过全县农村发展水平,帮助村民彻底告别落后和贫困,严醒狮同志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亲自带领新农办、农业产业和扶贫主管部门深入到重点革命老区村,召开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听取村民意愿,征求村民的意见,了解村民生产生活的困难,邀请规划编制单位一起研讨论证,编制出适合重点革命老区村实际的远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奋斗目标,围绕发展规划为重点革命老区村选定产业项目,为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奠定了可靠的发展基础。
五是积极做好协调工作,调动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身为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严醒狮同志自愿担当,恪尽一位老共产党员的责任。凭着对工作高度负责的一贯作风和在甘泉社会的威望,他多次协调农口相关部门,要求各部门在职权范围内为重点革命老区村办实事好事。同时分别与县内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座谈,倡议民营企业家参与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以实际行动回报重点革命老区村的历史贡献。经过五年努力,第一批市级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建设成果,闫家湾、下寺湾、劳山、美泉、纸坊等5个重点村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村风村貌大大改变,农民群众依靠产业致富,促进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明显进步。2013年底,5个重点革命老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达到8000元以上,其中下寺湾村村民纯收入13000余元,远远超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第一批市级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县委、县政府及各部门重视支持结果,是重点革命老区村农民群众发扬延安作风、努力奋斗的结果,但其中也包含着严醒狮同志的心血与付出。他谢绝了县委、县政府对他的嘉奖,带领县老促会一班人员总结第一批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工作的经验,马不卸鞍地投入第二批重点革命老区村建设中去。他心甘情愿地为革命老区村建设奉献余热,祝愿革命老区人民早日致富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