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生产力理论

时间:2019-05-12 20:3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边际生产力理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边际生产力理论》。

第一篇:边际生产力理论

边际生产力理论

边际生产力理论的概念

边际生产力理论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石。边际生产力理论是用于阐明在生产中相互合作的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所得到的报酬的一种方法。通常情况,当其他要素数量不变,而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离开(或加入)生产过程时所引起的商品产值的减少(或增加)量,就等于该种生产要素一个单位的服务报酬或其他报酬。这里很明显,决定生产要素的报酬是取决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条件。在新古典理论中,一般用生产函数来表明这种投入和产出的技术关系。

边际生产力理论的两要素形式和多要素形式

边际生产力理论有两要素形式和多要素形式来说明生产要素的需求量。两要素是指总资本和总劳动,在这种形式下,生产函数的形式是Y=F(L,K),L、K分别是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数量。多要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可分辨要素的种类,就是在本文开始部分所采用的那种形式。两要素形式可以使边际生产力理论进行简化,但是这个模型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如何将一个厂商投入的不同质的劳动和不同质的资本进行加总,(注:加总问题是边际生产力理论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边际生产力需要一个总量劳动和资本的概念,资本的加总只能通过对其价值(格)进行加总的形式来实现,而资本的价格受到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利息率)的影响,即维克赛尔效应,从而使边际生产力理论成为一个循环论证。)这也是在上个世纪剑桥资本争论最为激烈的一个问题。多要素形式避免了对不同的劳动和资本进行加总,但这种形式却远离现实,因为这种形式会使生产函数连续可微分的性质难以成立:许多厂商的投入要素都是固定比例,不可能单独地增减一种生产要素而不增减其他的生产要素,即生产要素之间不存在替代性,这样没有办法得出一种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因此边际生产力的理论适用范围非常有限。本文在这里分析的是边际生产力理论的适用范围,因此,在这里采用的是两要素生产模型,将厂商的投入抽象地分为劳动和资本,而如何将异质的资

本和劳动加总的问题给抛开,而抽象地认为劳动和资本是同质的。

边际生产力理论对规模报酬递增的解释

规模报酬递增是现代化生产中必然存在的现象,那么边际生产力理论必然要对这种与其相矛盾的规模报酬递增给以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经济中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之所以产生规模报酬递增,是由于有一种促使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要素被人们忽视了,只要加入新的生产要素,生产函数就不会存在规模递增现象:两种要素的生产函数解释不了现实经济的真实情况,在现代经济中,生产要素也在多元化,科学技术、知识、教育等因素加入到生产函数中去,生产函数成了Y=F(L,K,T,I,E……),从而使生产函数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样处理之后,生产函数就成为线性齐次性,就可以满足于总额相符,从而就使边际生产力学说更加完美,甚至进一步找出科技、知识、教育等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来。这种学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错误,根据生产要素的性质,生产要素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生产过程的投入物,二是要在生产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报酬。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出科技、知识和教育的边际生产力,但是是谁根据这些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而得到它的报酬呢?是工人,还是资本家,还是科学家?另外,科技和知识都是体现在劳动和资本中,不能从劳动和资本中独立出来,生产函数的形式应该是Y=F[L(T,I,E……),K(T,I,E……)],这样,从数学的逻辑上分析,自变量之间必然是独立的,即有完全的自由度。如果技术、知识、教育和劳动、资本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它们就不可能同时作为生产函数的自变量,即同时成为生产要素。因此,用多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使之成为线性齐次性,从而可以使之满足总额相符的方法,是存在着逻辑矛盾。

还有一种解释的方法是采用改变生产函数的方法,认为生产函数是不断变动,即将生产函数动态化而成为Y=F[,t](L,K)。认为在静态中,不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只存在着规模报酬不变的现象,之所以存在规模报酬是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生产函数发生了变动,而这种变动的主要原因还是归因于技术进步导致了生产函数的移动。在这里,我们用数学的形式加以

说明:在静态中,生产函数的形式是Y=F(L,K),由于是规模报酬不变,即存在线性齐次性,因此可以得到:Y/L=F(L,K)/L=F(1,K/L),Y/L是单位劳动的产出,即劳动生产率,我们用y来表示,K/L是资本劳动比,我们用k来表示,那么,生产函数就可以表示成y=F(1,k),我们用一个新函数f(k)来代表F(1,k),那么就得出线性齐次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这样的形式:劳动生产率是资本劳动比的一个函数,一般情况,这个函数是凸性,即f′(k)>0,f″(k)<0(如图中的f[,1](k))。随着时间的改变,技术进步改变了生产函数的位臵,生产函数从时间t[,1]的f(,1)(k)移动到t[,2]的f[,2](k)。这样在每个静态的时点上,生产函数是线性齐次性,因此可以满足总额相等原理,从而生产要素可以按照边际生产力得到相应的报酬。而在不同时间上,这种生产函数的移动体现的是技术进步对生产过程的影响。变动的生产函数不利于数学分析,因此把生产函数Y=F[,1](L,K)变形为Y=F(L,K,t),t代表着时间。进一步,新古典理论又把生产函数扩展到宏观总量生产函数,因素t不包括来自增加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贡献,为技术进步的贡献,是扣除劳动和资本增加投入的影响后剩下的部分。很明显,这样的处理方法和前一种方法是相同的,只不过是把技术、知识和教育等因素全部归因于时间的变动。

第二篇:对边际生产力理论的探讨

对边际生产力理论的探讨

一、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局限性

边际生产力理论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石。边际生产力理论是用于阐明在生产中相互合作的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所得到的报酬的一种方法。通常情况,当其他要素数量不变,而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离开(或加入)生产过程时所引起的商品产值的减少(或增加)量,就等于该种生产要素一个单位的服务报酬或其他报酬。这里很明显,决定生产要素的报酬是取决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条件。在新古典理论中,一般用生产函数来表明这种投入和产出的技术关系。边际生产力理论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就是:

厂商的生产函数是Y=F(x[,1],x[,2],x[,3],x[,4]„„),Y是生产过程中的产出,x[,1],x[,2]„„是生产过程中的投入,F是生产函数。一般情况下,生产函数满足下面假设:产出对生产要素的投入满足一阶偏导数大于零,二阶偏导数小于零,即附图。一阶偏导数大于零表示,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等量增加,必然带来实物产出的增加,即边际产品大于零,这一点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可以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公理,厂商没有必要在产量减少时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量。二阶偏导数小于零也就是生产函数的凸性假设,表明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会随该要素的投入量增加而递减的,这是一个比一阶导数大于零较强的假定,这就是经济学中常常使用的边际产品递减规律。“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规律,而是大多数生产过程所具有的共同特性”。(注: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95页。)在生产过程中,任何一种要素的报酬超过了在少使用这种要素时损失的产值时,那么就会少使用一单位该种生产要素,并且如果这种不平衡没有消除,就会继续减少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直到相等为止,即:附图,(注:实际上应该要素的报酬应该等于要素的边际生产收入(marginal revenue of product),而不是边际产值(value ofmarginal product),由于新古典的边际生产力理论主要是研究是完全竞争市场,因此二者在量上是相等。)其中w[,i]是x[,i]这种生产要素的报酬(价格),P为产品的价格。这个结论可以很简单地从给定生产函数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得出。

边际生产力理论有两要素形式和多要素形式来说明生产要素的需求量。两要素是指总资本和总劳动,在这种形式下,生产函数的形式是Y=F(L,K),L、K分别是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数量。多要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可分辨要素的种类,就是在本文开始部分所采用的那种形式。两要素形式可以使边际生产力理论进行简化,但是这个模型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如何将一个厂商投入的不同质的劳动和不同质的资本进行加总,(注:加总问题是边际生产力理论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边际生产力需要一个总量劳动和资本的概念,资本的加总只能通过对其价值(格)进行加总的形式来实现,而资本的价格受到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利息率)的影响,即维克赛尔效应,从而使边际生产力理论成为一个循环论证。)这也是在上个世纪剑桥资本争论最为激烈的一个问题。多要素形式避免了对不同的劳动和资本进行加总,但这种形式却远离现实,因为这种形式会使生产函数连续可微分的性质难以成立:许多厂商的投入要素都是固定比例,不可能单独地增减一种生产要素而不增减其他的生产要素,即生产要素之间不存

在替代性,这样没有办法得出一种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因此边际生产力的理论适用范围非常有限。本文在这里分析的是边际生产力理论的适用范围,因此,在这里采用的是两要素生产模型,将厂商的投入抽象地分为劳动和资本,而如何将异质的资本和劳动加总的问题给抛开,而抽象地认为劳动和资本是同质的。这样边际生产力的模型就可以描述成:对于一个厂商的生产函数Y=F(L,K),劳动者的报酬也就是工资附图,资本的报酬也就是利润(息)率附图。

二、总额相符问题(Adding-up Problem)

边际生产力在直觉上非常容易被人接受的,因为它体现了一个基本的经济理论原理,那就是其他要素固定不变时,一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从而使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但是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每个要素的每一单位都按照相应的边际生产力得到相应报酬,那么厂商的产量是否等于所有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这就是Y=MP[,L]×L+MP[,K]×K。在1894年,威克斯蒂德在《论分配法则的协调》中详细地论述了这一观点,“这些分配份额加起来等于每个厂商的净产量。”(注:《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词典》第1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2-23页;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3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07-409页。)这个结论的详细描述是:在生产函数是一次(线性)齐次性时,各种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乘以其投入量的总和正好等于其产值,这就是总额相符,也就是欧拉定理(Euler's theorem),从而使边际生产力在理论上更加完美。如果用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要素的报酬来表示,就可以得到各种投入要素的报酬总和正好等于总产值。(注:在欧拉定理

Y=MP[,L]×L+MR[,K]×K两边同时乘以产品的价格P,就可以得到

Y×P=w×L+r×K。)厂商的(超额)利润等于厂商的收入(总产值)减去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总和(总成本),即总额相符,厂商的利润为零。但是这里存在着一个条件,就是生产函数必须是线性齐次的,即生产是规模报酬不变的。

在新古典经济理论中,通常用生产函数的齐次性来表示规模报酬。齐次性是一个数学概念,它表明一个函数F(x,y)如果满足条件:P(ax,ay)=a[n]F(x,y),这个函数就是n次齐次性。如果n=1时,就是一次齐次性,也称为线性齐次性,即F(ax,ay)=aF(x,y)。如果一个生产函数是n次齐次生产函数,那么当n>1时,该生产函数就是规模报酬递增,n<1时,是规模报酬递减,n=1时,是规模报酬不变。这就意味着总额相符只有在规模报酬不变时,才能成立。同样可以容易证明出:当n<1时,即存在规模报酬递减时,厂商的总产值就小于各种生产要素的得到报酬总和,存在着“总额不足”;当n>1时,即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时,厂商的总产值就大于各种生产要素的得到报酬总和,存在着“总额过剩”。那么,谁来弥补“不足”和得到“过剩”呢?很明显,这两种情况下,边际生产力理论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因为它与规模报酬递增和递减相矛盾,除非可以证明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存在着这两种情况。在经济中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的可能不大,如果存在规模报酬递减,就可以把大企业分割成小企业来生产,而在现实经济中很少出现这种现象。所以一般认为经济是规模报酬不变和递增的。

三、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的存在性

规模报酬递增是现代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生产是逐渐集中,大规模生产可以实行分工,采用先进设备,聘请高级专家,节省管理费用,都能提高生产效率,这些足以表明现代化的生产肯定是存在着规模递增现象。斯密最早提出分工会导致专业化,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规模报酬呈递增。斯拉法在《经济学杂志》1926年12月发表了《竞争条件下的报酬规律》,指出“在纯粹竞争的条件下,只要产量增加伴之有内部经济,厂商便不会处于完全均衡状态”,“递增收益也是同完全竞争的假设不协调的”。从此也就揭开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序幕。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承认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现象,但是“根据复制的观点,不变规模报酬是最自然现象,但这并不等于说其他情况不可能发生„„递增的规模报酬通常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适用。”用复制来说明不变规模报酬的存在是有疑问的,这种复制是远离现实的,因为在现实世界,人们基本上看不到厂商扩大产量的方法是在原有规模上扩大,而不是去建造新厂复制原来的工厂,范里安这种认为不变规模报酬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但是不管怎么很难否认规模报酬递增的存在。

四、边际生产力理论对规模报酬递增的解释

既然规模报酬递增是现代化生产中必然存在的现象,那么边际生产力理论必然要对这种与其相矛盾的规模报酬递增给以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经济中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之所以产生规模报酬递增,是由于有一种促使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要素被人们忽视了,只要加入新的生产要素,生产函数就不会存在规模递增现象:两种要素的生产函数解释不了现实经济的真实情况,在现代经济中,生产要素也在多元化,科学技术、知识、教育等因素加入到生产函数中去,生产函数成了Y=F(L,K,T,I,E„„),从而使生产函数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样处理之后,生产函数就成为线性齐次性,就可以满足于总额相符,从而就使边际生产力学说更加完美,甚至进一步找出科技、知识、教育等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来。这种学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错误,根据生产要素的性质,生产要素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生产过程的投入物,二是要在生产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报酬。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出科技、知识和教育的边际生产力,但是是谁根据这些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而得到它的报酬呢?是工人,还是资本家,还是科学家?另外,科技和知识都是体现在劳动和资本中,不能从劳动和资本中独立出来,生产函数的形式应该是Y=F[L(T,I,E„„),K(T,I,E„„)],这样,从数学的逻辑上分析,自变量之间必然是独立的,即有完全的自由度。如果技术、知识、教育和劳动、资本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它们就不可能同时作为生产函数的自变量,即同时成为生产要素。因此,用多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使之成为线性齐次性,从而可以使之满足总额相符的方法,是存在着逻辑矛盾。

五、结论

因在经济中普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现象,边际生产力理论在决定生产要素的报酬时,不能实现总额相符,从而出现一个“余值”,这个余值却不知道归谁所有.很明显,边际生产力理论是和规模报酬递增相矛盾的。如果考虑到资本和劳动的异质性,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在边际生产力理论中所要求的资本数量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利息率)呈反向关系就由于“技术的再转辙”不能得到保证。问题的根源在于边际生产力理论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它抽象掉了分配过程中的社会关系,而把分配完全归因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因素。在资本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控制着资本,从而也就控制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选择,从而规模报酬递增是资本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通过资本积累而进行技术选择的必然结果。而资本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关系,同时也体现着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不是

像边际生产力理论中所表现的那样,资本和劳动是平等的,进而得出资本家可以雇佣工人,支付给工人工资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工人雇佣资本,支付给资本家利息这种假想的生产方式的结果是相同的这样矛盾的结论来。

第三篇:第15章“三位一体”公式和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庸俗性

第15章“三位一体”公式和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庸俗性

15.1复习笔记

1.商品价值与收入间的联系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与各种形式收入(工资、利润、地租)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这样:由劳动量决定的价值量(通过交换价值的形式)分解为工资、利润与地租。

庸俗经济学的学理主义认为,工资、利润与地租这三个成本项目之和决定着商品的价值。一方面商品的价格决定工资、地租和利息,另一方面,地租和工资的价格决定商品的价格,这是自相矛盾的循环推理。

2.生产函数中的资本财货与劳动的组合比例,相当于马克思资本技术构成的概念。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价值论和分配论的联系与差别

两者都认为,在劳动和作为资本的生产资料以及土地等三种要素协同生产过程中,就生产或创造使用价值来说,每种生产要素都做出了各自应有的贡献。

其差别在于: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的源泉和使用价值的唯一的积极创造者”。而庸俗生产费价值论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都参与了价值创造。进而,在分配论上,马克思指出了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从而剥削工人劳动,而“三位一体”分配论则认为资本、土地的提供者获得这些生产资料“创造”的价值是理所应当的。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垄断”的含义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垄断指的是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产品的供给量不能适应需求的增加而相应增加,以致出现产品的供给量持久地小于产品按价值出售会有的需求量,由此导致产品的销售价格持久地超过其价值。售卖价格持久地超过价值,就成为“垄断价格”。

5.绝对地租

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构成的前提下,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的销售价格持久地超过其生产价格,但价格的最高限并不超过产品本身的由劳动耗费所决定的价值,所以不存在土地“创造”价值。假定工业与农业相同的平均利润率是给定的,农产品的价值将高于由工业的平均利润决定的费用价格,这个价值超过费用价格的余额就形成绝对地租。

15.2课后习题详解

1.怎样理解: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从总量来看,如下恒等式成立: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成本≡产品的价值。这与劳动价值论是否矛盾?为什么?请从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和前提与结果等方面考察商品经济中的价值量与国民收入分配份额之间的关系。

答:(1)工资成本(雇佣工人的收入)+地租成本(土地所有者的收入)+(企业利润+借贷资

构成了决定着本的利息)(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商品的生产费(成本)采取交换价值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主义)商品的价值。

(2)这与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社会生产的任何前提同时也是它的结果,而它的任何结果同时也表现为前提。例如,劳动创造的价值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本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结果;但是这些完成了的关系和形式一旦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被固定下来,它们在实际生产中就表现为前提,即表现为资本主义商品得以生产出来的前提。于是,本来是由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分解而成的利润和地租,在现象上就表现为构成和决定商品价值之必要的原因或前提。于是,利润和地租这些现象形态之共同的统一体(剩余价值)的性质就不再通

过现象表现自己,而必须当作某种隐藏的秘密来发现了。马克思说:“剩余价值,即商品价值的一定部分,分解为这些特殊项目或类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根本不会和价值本身的规律发生矛盾。但是,由于剩余价值的这些不同部分取得了独立的形式,由于它们归属于不同的人,由于对它们的要求所依据的要素不同,最后,由于这些不同部分作为过程的条件借以和过程相对立的那种独立性。它们从价值可以分解成的那些部分,变为构成价值的独立因素,变为构成要素。”

(3)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生产所费社会必要劳动(价值的实体)采取交换价

分解值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主义)商品的价值为工资+利润(包括利息与地租)。决定着

2.请根据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生产性”的论述评论:(a)资本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b)生产要素的价格由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理论,(c)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国民收入的分配理论。

答:(a)边际生产力是指生产函数中其余生产要素假定为既定不变,只有一种要素增(减)一个单位时引起的产出量Q增加(或减少)的数量。生产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描述的是社会生产中人作为劳动者与物之间的关系,因而这一规律不仅是在任何生产方式下都适用的规律。马克思在分析劳动过程时,提出了有机构成的概念,实际上也是说明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的一定比例关系。

(b)生产要素的价格即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报酬,来源于执行商品生产过程的产业资本家对工人剥削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进而在要素流动的情况下形成的平均利润。据此,马克思批判了“资本的生产性”,即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价值”的观点,认为价值应当是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与土地、资本等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创造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各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与价格之比相等只是要素流动的结果或表象,并非其决定原因。

(c)分配理论是与价值理论紧密结合的,价值的创造者理应通过分配得到应有的收入。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国民收入的分配理论是“三位一体”公式下的国民收入分配理论,是马克思所批判的。“三位一体”的收入分配理论把资本财货和土地的自然力说成是价值的独立源泉,把利润(利息)和地租归结为资本财货和土地的自然力所“创造”的价值。而同时商品的价值又是由工资、利息、地租组成的,由此形成了循环论证。

3.论述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请据此评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答:(1)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是李嘉图劳动价值论对地租解释的扬弃。

李嘉图力图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来说明资本主义的地租。他认为,等量资本无论投放在农业部门还是工业部门,都将支付同量工资,雇佣同量劳动,从而创造出同量价值,进而价值再分解为工资与利润。假如投放在农业的资本所产产品的价格(价值的货币表现),除了使农业资本家攫取到与投放在工业部门的资本相等的利润以外,还能付给土地所有者地租,那么,价值的唯一源泉似乎就不是劳动,土地本身似乎也能创造价值了。李嘉图的论点是,农产品的市场价值是由耗费劳动最多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决定的(这可以是最劣等土地的产品,也可以是在优等土地上追加投资所产产品);最劣等土地或最不利投资所产产品的价值,只够支付成本与平均利润,不支付地租,因而地租之唯一可能的形式是较肥沃的土地所支付的级差地租。李嘉图否定绝对地租存在的可能性的错误,在于把农产品的生产价格混淆成、等同为就是价值。

马克思基于劳动价值论的绝对地租理论认为,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构成的前提下,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的销售价格持久地超过其生产价格,但价格的最

高限并不超过产品本身的由劳动耗费所决定的价值,所以不存在土地“创造”价值。假定工业与农业相同的平均利润率是给定的,农产品的价值将高于由工业的平均利润决定的费用价格,这个价值超过费用价格的余额就形成绝对地租。这一解释既说明了绝对地租存在的原因,又体现了土地不创造价值,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的劳动价值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斯密、李嘉图等人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绝对地租方面的观点。

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认为,在劳动、资本财货和土地(自然资源)这三种生产要素中,地租是不同于劳动的价格工资和资本财货的价格利润的。工资与利润是决定土地产品价值的原因,而地租则是土地产品的价值超过其成本项目(工资和利润)的余额。但斯密和李嘉图关于土地产品价值的观点是不同的。斯密的生产费价值论是,工资+利润+地租土地产品的价值,因而地租=土地产品的价值-(工资+利润)。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土地产品的最大劳动耗费土地产品的价值工资+(利润+地租)。

延续两者的不同观点,可以对马克思之前非级差地租的有关理论作以下评述:

非劳动价值论的资产阶级地租理论的解释有:①重农学派,把地租解释为“自然的恩赐”;②把地租说成不过是投入土地的资本的利息,如凯里、奥普戴克等。这些学派的主要论点均没有科学指出地租的来源,即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而只看到了土地所有者参与劳动所创造价值分配的表象。

布坎南、霍普金斯等人“把地租看成纯粹是垄断的后果。„„这里,地租完全归结为超过价值的附加部分”。这一观点过分地强调了垄断的因素,认为凭借垄断就能够使土地产品销售价格高于其价值,产生附加的地租。马克思在论述地租时也涉及了垄断,但他认为土地私有权垄断的结果虽然使农产品的销售价格持久地超过其生产价格,却不超过产品本身的由劳动耗费所决定的价值,所以不存在土地“创造”价值。

李嘉图认为唯一地租形式是级差地租的地租理论虽然是基于劳动价值论,但否定了绝对地租的存在,而马克思科学地论证了绝对地租的存在及其原因。洛贝尔图斯也试图论证绝对地租的存在,但他是通过农业利润率超过工业利润率来证明的,而农业利润率之所以超过工业利润率的论据是完全错误的。

由此可见,资产阶级地租理论或者试图掩盖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是对劳动所创造价值进行剥削的事实,认为是自然的恩赐或资本投入应得的回报;或者完全把垄断看作是地租的原因;或者试图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进行解释,但在论述上有所欠缺。决定分解为构成或决定

第四篇:和谐生产力理论探析

和谐生产力理论探析

摘要:和谐是人类永久的话题,和谐应该有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主要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论述和谐,从生产力的内部结构来剖析和谐的作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一致,不仅可以大大的提高生产的效率,而且可以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和谐也是生产力。

关键词:和谐生产力生产力要素和谐是生产力

0 引言

“和谐”是标志着事物内外部诸联系达到最优的存在状态或者事物合规律、合目的的发展状态的范畴。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从静态来看,和谐一般指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关系协调、力量均衡和功能优化等的存在状态;从动态来看,和谐也指事物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发展状态。如果从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来看,“和谐”不仅是人类社会的理想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动力。人——自然关系和谐、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的身心和谐不仅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也是新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谐是新时期生产力自身的内在要求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界,获取生活、生产资料的客观物质力量,它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状态和水平。人类初期生产力对自然的影响和干预水平和规模还十分有限,还不足以改变或者影响自然界自我演进的方向。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科学知识的武装下,对自然规律和对社会规律认识和把握水平逐步深化,人们开始自觉地把科学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强大的自然力和社会力量开始被自觉地并入生产过程。生产力结构-功能的组织和优化水平逐步由劳动者的力量和技巧转移到科学的物化——生产工具的创新和发展上。如果宜人的人——自关系和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自然界自我净化和平衡过程一再被强制中断,那必然导致人——自然关系的非宜人的演化,会给人类自身的发展和延续带来灾难性后果。所以,恩格斯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我们。”[1]人与自然的矛盾之所以在我们人类进入21世纪尖锐和凸现出来,主要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是完全被忽略的。”[2]所以,“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3]和谐是优化生产力结构——功能系统的内在要求

2.1 生产力结构-功能内部系统的和谐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系统的性质虽然首先取决于要素……但是,更取决于要素的结构,在一个动态结构的系统中,这种结构的功能是直接由要素之间的协调作用体现出来的。”[4]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也称“物质生产力”,它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是有一系列实体要素和非实体要素按一定的生产方式有机构成的系统。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势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两者在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要素。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他们结合起来。”[5]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题,是首要的生产力,是构成生产力诸要素中起

主导作用的因素。马克思说,“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6]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物质要素的一项内容,是人类劳动加与其上并形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的物质条件。人类社会的进步不仅体现在劳动资料运用的提高上,而且更表现在劳动对象适应人类的程度上。因此,我们要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创新劳动工具的同时保持我们的劳动对象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产力各要素的和谐。

2.2 生产力外部关系和谐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外部条件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积极促进作用主要取决于生产关系内部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上。恩格斯指出:“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相适应的新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7]合理配置的不同所有制是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不同层次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环节。构建和谐生产力要处理好的两个基本关系

构建和谐生产力不仅仅是其内部要素之间的协调与相互共存,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即保持与生产力有关的各方面关系的和谐共存。因此,要创建和谐的生产力就需要我们认真的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3.1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构建生态生产力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不仅提供了我们活动的时空,也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但是我们决不能忽视了自然界对我们人类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人类自己是自然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可以毁灭人类,但我们人类决不能毁灭我们自己。如果我们只把自然界看成实现人类需要的手段和工具,那么这种自觉不自觉的割裂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和认识,结果势必导致自然界作为自组织系统为维持自身的和谐和平衡而强制发生作用和影响,在重建自然界的平衡中,由于宜人的生态一再遭到人类的破坏,必然采取不宜人的方式来构建自然界的平衡系统其积累过程达到一定程度便出现自然界对人类的无情报复过程,甚至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影响。所以恩格斯告诫我们说:“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它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8]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先进生产力必须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先进生产力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在实践中不断的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3.2 社会关系和谐共享——构建“社会”生产力 社会关系是人类特有的本质联系,它既是劳动的产物又是劳动的必要形式。随着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日益深入和扩展,历史的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多层次的社会关系。不同的社会关系之间存在着从属包含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各自居于一定的地位,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社会阶级,阶层的融洽相处体现的不仅是社会的祥和,同时更是社会各个人的向心力的凝聚,是生产力发展的首要条件。因而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就意味着生产力要素的和谐因此,社会关系的和谐是思想的社会关系对物资的社会关系的有力促进,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有力促进,是生产力发展的有力保证。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 跨越理论 生产力 发展

马克思主义论文:论马克思主义跨越理论及其发展

【中文摘要】在经济文化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何充分吸收先进国家优秀文明成果,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直关注的重大历史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问题做出过许多科学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东方社会时,结合俄国仍保留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等社会实际情况提出了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论断。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结合当时世界形势的新变化,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理论,并把它付诸于实践,从而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从实践中证明了这种跨越理论的科学性。列宁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产力跨越发展的理论,但已经有了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的思想,并且对此作了极其艰难的探索,得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新中国成立后,为赶上发达国家,努力实现现代化,毛泽东提出了赶超思想,并掀起了“超英赶美”的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和教训。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了第一代领导人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方式、战略和过程作过有益的探索,并把握时机,使我国的生产力得到异常迅速的...【英文摘要】In backward economy and culture, the commodity economy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how to fully absorb the advanced countries, the outstanding civilization

achievements, realizing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 produc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history, is the major issues, is classic Marxist writers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he great historical subject.Classic Marxist writers made many science this question discussed.Marx and Engels in research, combining with Oriental society still retains th...【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跨越理论 生产力 发展

【英文关键词】Marxist theory of striding-development productivity evolution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Q2:139938848

【目录】论马克思主义跨越理论及其发展3-59

Abstract5-6

二、研究现状9

绪论9-1

1摘要

一、选题意义

四、论文1.1 马

三、研究方法9-10

创新10-11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跨越理论11-21

11-1412

克思恩格斯关于跨越理论的明确表达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仅限于西欧各国

1.1.1 资本主义1.1.2 俄国农村公

1.1.3 俄

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基本条件12-13国社会成功跨越资本主义的标志13-14越理论的内涵14-16客观条件的14-15性辩证统一的15-16

1.2 马克思恩格斯跨

1.2.1 跨越发展得以实现是必须具备主1.2.2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是普遍性和特殊1.2.3 世界范围内人类的普遍交往

1616-21

1.3 正确认识跨越理论需要注意的问题

1.3.1 理解马克思主义跨越理论的实质——首先是生

16-17

1.3.2 实现生产关系的跨越后必须

第二章 列宁对跨越理论

产关系层面的跨越

紧接着实现生产力层面的跨越17-21的深化和发展21-27论21-22

2.1 “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

2.3 列第三章 新中3.1 新中国成3.1.1 新中国

2.2 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和实践22-24

宁对马克思恩格斯跨越理论的继承和发展24-27国成立后跨越理论在中国的深化及发展立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思考成立后毛泽东的”赶超思想”27-29想的经验总结29-30及发展30-37的论断30-3232-3434-37

27-3727-30

3.1.2 对毛泽东赶超思

3.2 改革开放后跨越理论在我国的深化

3.2.1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2.2 江泽民关于生产力跨越发展的思考

3.2.3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现跨越发展的经验总结第四章 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基本途径

4.1 新时期新阶段我国实现生产力跨

4.1.1 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4.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8-39

4.2

——工业信息化37-44

越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37-39了生产力跨越发展的重要性37-38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实现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必要性

走工业信息化道路是当代中国生产力跨越发展的主要途径39-44

4.2.1 “工业信息化”道路的提出39-41

4.2.2 结语

“工业信息化”在生产力跨越发展中的具体体现41-44

44-4547-48

参考文献45-47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下载边际生产力理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边际生产力理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力理论(参考论文)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力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罗永平罗忠民(广西工学院广西柳州545006)【摘要】马克思在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精神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新理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新理论,首次把文化生产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文化同经济、政治发展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突出强调了文化......

    边际利润法(范文大全)

    慧眼看车—商用车行业极具专业价值的网络媒体 什么是边际利润法边际利润法是根据推销人员创造的边际利润决定推销人员数量的一种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决定推销人员的数量时,只......

    开放条件下当代中国的生产力特点及其理论创新

    开放条件下当代中国的生产力特点及其理论创新曾光王启云(湘潭大学商学院9005#,湖南湘潭411105)摘 要: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反过来又影响生产力的形成和发......

    看定位理论如何激发品牌生产力(共5篇)

    看定位理论如何激发品牌生产力 今天,当我们选择某种电子产品时,一大堆品牌的产品会摆在我们的面前。仔细打量会发现,我们难以区别这些产品的差异,无论配置、价格,甚至是外观,品牌......

    李斯特建立了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

    李斯特建立了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保护关税制度为核心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这一理论在承认自由贸易利益的前提下,主张以保护贸易为过渡,扶持有前途的工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

    企业运用等边际成本理论分配任务案例及分析(5篇)

    企业运用等边际成本理论分配任务案例及分析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利润最大 可以赚的钱越来越多看起来总是好事,但是如果这是在为了获得100元钱一支,不得不采取一个90元买......

    我市构建四省边际交通枢纽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文章标题:我市构建四省边际交通枢纽的理论与实践探讨__地处浙、闽、赣、皖四省边际,素有“四省通衢”之称,承东启西,通南联北,占据浙、闽、赣、皖四省物流、人流、信息流集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