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学流派问题
n ⒈凯恩斯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别;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或反对自由放任)的原因。
凯恩斯学派认为经济循环波动,起因于市场经济内部的某些因素,可运用政府的控制手段进行调节消除,提供一个经济发展的稳定环境。而新古典经济学派析纸币与信用扩张对于贸易的影响,并以此解释经济循环,经济循环起因于外部因素。认为经济循环起因于政府对于货币与信用市场的干预。
n ⒉“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萨伊定律)
1、理论上,凯恩斯反对萨伊定律,认为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就业),而在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下,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市场机制无法调节这种失衡
2、方法上,凯恩斯回到了重商主义研究宏观经济问题时使用的总量分析方法,并克服了“二分法”,将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结合起来。另外还运用了短期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方法
3、政策上,凯恩斯反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主张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
n ⒊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特征(综合体现)
1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相结合(最显著)
2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相结合3政府干预调节机制与市场自行调节机制相结合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5非均衡分析方法与均衡分析方法
6广泛吸收其他学派的观点
n ⒋新古典综合派“混合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混合经济的概念。
n
5、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的异同。一致性:非市场出清(市场非均衡)的假设-相同的基础
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周期性经济波动的存在经济政策的重要性即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差异性:
名义工资和价格粘性-名义工资刚性
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和理性预期假设-愿凯恩斯主义所忽略。
n
6、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特征、政策主张以及非市场出清、菜单成本、工资和价格粘性等概念。
非市场出清: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
菜单成本:菜单成本指零售商对价格调整时所产生的成本负担
工资粘性:工资率不能随劳动供求的变动而及时而迅速的变动
价格粘性: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
理论特征1强调经济体系的不完全性,用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对称信息来分析待定的微观市场,然后根据这些微观市场来解释宏观现象。
2从微观大宋宏观的彻底的逻辑一直和统一,建立气有微观基础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政策主张
1由于工资和价格粘性是市场不能出清,经济出于非均衡状态,经济自动恢复均衡是一个比
较缓慢的过程,所以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仍然有比较积极的稳定作用。
2具体政策包括 价格政策 就业政策 货币政策和 信贷政策
n
7、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
1货币数量即货币供给量是影响名义收入变动的决定性因素。
2货币数量的变化只在短期影响产量,在长期内,产量完全是由非货币因素决定的,货币数
量只决定物价水平。
3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
4货币数量的变化对利率的影响是可变的,因而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甚至有害的。5私人经济具有自身的内在稳定性,政府的经济政策会使其稳定性遭到破坏。所以,国家应
该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主张实行 单一规则 的货币政策。
n
8、现代货币主义为什么主张“单一规则”货币政策?“单一规则” 的货币政策与“相机
抉择”的货币政策有什么区别?
1货币本身是经济失调的根源。因而货币政策不应该是多变的,应当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为中
心,实行 单一规则或 固定规则的货币政策。由政府公开宣布把货币供给量的年增长率长期
固定在与预期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水平上,这样就可以避免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
区别 1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单一 控制货币供给量—保证经济稳定增长。
相机 调整货币供给量,以调整利率,进而影响投资,达到增加或减少总需求的目的。3 单一 政府公开宣称将货币供给量的年增长率长期固定在同语气的经济增长率基本
一致的水平。
相机 政府根据 逆经济风向行事 增加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性政策或者减少货币供给
量的紧缩性政策。
n9、比较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
凯恩斯的流动偏好指人们宁肯放弃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的一种心理倾向。包括交易
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性动机的货币需求与收入呈正比,投机
需求与利率成反向关系。L=L1+L2=L(y,r)=ky-hr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M=f(P,rb,rc,dp/tdt,w,Y,u)
P:价格水平rb:债券的收益率rc:股票的收益率dp/tdt:价格的预期变动率
w: 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例Y:货币收入u:其他随机因素
n
10、什么是拉弗曲线?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与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中的减税的区
别。(供给学派主张减税的原因、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
n
1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关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无效命题的理论依据
(或主张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原因)。
政策无效命题的理论基础
理性预期学派政策无效命题建立在两个理论基础之上:理性预期假说和“货币中性”理
论。
理性预期假说认为,既然人们的预期结果非常准确,如果政府的政策是有规则的,人们一开
始就会准确地预料到会有的结果,从而采取相应的行动抵消这种政策的作用,导致政府政策
无法发挥预期效应。
(假设货币当局宣布提高货币供给——理性人预期时会考虑这个信息——并预见到货币供给
提高对一般价格水平上升的影响——采取相应对策如提高货币工资——政策效应抵消——
产量和就业水平没有变化。)
只有当政府的政策是突如其来的,从而导致人们预期失误的条件下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只要这种突如其来的政策被继续有规则地加以采用,人们迟早会预料到该政策会有的作用,从而使此前失误的预期变成准确无误的预期
(假设货币当局出乎人们意料,未宣布打算的情况下提高货币供给——人们把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看作相对价格的上升——增加产量和就业——一旦人们意识到相对价格没有变化
——减少产量和就业,恢复到自然水平。)
“货币中性”理论认为,货币本身没有价值,也不影响经济变量的实际价值;其数量变动只使
经济变量的名义值发生变化而对其实际值不产生影响。
结论
能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改变价格水平,对实际产量和就业量没有影响;只有未预期
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才影响实际产量和就业量;
有规则的货币政策不仅在长期是无效的,在短期也是无效的;
只有具有“欺骗”性质的经济政策才会有效,但人们不会犯系统错误,这种政策只会引起经济
波动和不稳定。
n
12、新古典综合派、现代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菲利普斯曲线形状的不同看法及
其政策含义。
对菲利普斯原因的解释是:存在很高失业率时,工人们可以选择的其它工作机会比较少,不
会强烈地要求工资上涨;较高失业率意味着较低利润率,企业主会更有力地抵制工人要求涨
工资的压力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虽然可以并存,但高失业率与高通
货膨胀率不会并存,并运用菲利浦斯曲线说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替代关系,以及其“相
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都存在交替关系,因而相机抉择的宏观货币政策在短期和长期都有用。
现代货币主义修正了菲利普斯曲线,加入了通胀预期因素。适应性预期假说和自然率假说。在短期内,实际通货膨胀率可能高于预期通货膨胀率,但由于人们适应性预期的作用,实际
通货膨胀率最终将与预期通货膨胀率相一致。所以,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仅
在短期存在,但在长期不存在;因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货币政策最多只能在短期内有效,而
在长期必然无效。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假说和自然率假说。由于人们理性预期的作
用,实际通货膨胀率将总是与预期通货膨胀率相一致。所以,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失业
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都不存在交替关系,因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货币政策在短期和长期都无
用。
n
1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概念,以及与新凯恩斯主义在基本
假设和政策主张上的根本分歧。
n
14、新古典综合派、现代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不同解释。
新古典综合派将乘数理论与加速数原理结合,也就是把投资乘数对收入的影响与加速数原理中收入对投资的影响结合起来,提出“乘数—加速数原理”的动态经济模型,用以解释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及波动的幅度。
现代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他们认为,市场自发调节机制本来可以导致市场经济自然达到均衡状态,而凯恩斯主义的财政货币政策所引起的货币市场失衡是导致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他们主张,国家应当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而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混乱的根源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经济周期理论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种分歧使其形成了两个学派:即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
n
15、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的有限理性假定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假定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①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假定。
由于信息是一种稀缺资源,人们的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是有限的,他们的理性不可能是完全的,而只可能是有限的。
由于获得信息是有成本的,不可能在合约中收益或风险作出详细的规定,在这一情形下,通过设立制度或进行制度创新来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风险,协调不完全契约引起的利益冲突,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是非常重要的。
②机会主义[Oportunism]假定。
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有可能采取说谎、欺骗或毁约等方式,以达到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所以,以欺骗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倾向是基本人性之一。
当然,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假定是以有限理性假定为前提的。因为,如果人具有完全理性,能够洞察现在和未来,机会主义行为将无从得逞。
正因为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是人的基本人性之一,这就需要设定各种制度安排约束人的行为,从而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n
16、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的交易成本、产权及科斯定理、路径依赖等概念的含义。
交易成本是“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他认为,交易成本应当包括:① 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 ② 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③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等。产权的概念
(1)产权是人们对物的使用所引起的相互关系,也即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而不是人对物的关系;
(2)产权是一组行为性权利,或者说是一个“权利束”,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某一物品所附着的权利数量及其强度视为该物品经济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等等。
“科斯第一定理”或“实证的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为零的状态下,只要产权是明确的,不管产权如何初始界定,市场交易将可以消除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处于帕累托最佳状态。“科斯第二定理”或“规范的科斯定理”——如果考虑到交易成本的存在,则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以及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将会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
路径依赖
原指技术变迁过程中自我强化、自我积累的性质。
制度演进的路径依赖:
一种制度一旦被社会采用,不管这种制度正确与否,都会在一定时期产生自我强化倾向而不易改变。
诺斯认为,制度变迁过程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
n
17、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的委托一代理理论所研究的“逆向选择” 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包括现象以及解决方法)。
事前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
指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契约签订前(事前)参与交易的一方比对方拥有更多信息而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的情况。
如在旧货市场上,物品的质量如何只有卖主知道,买主并不了解。
如在保险业中,保险公司事前不知道投保人的风险程度。
在劳动市场上应聘者知道自己的能力,招聘方并不了解等等。
这种信息不对称是大量存在的,由此,就会带来所谓逆向选择问题,即劣质商品总是把优质品逐出市场。
在商品市场上,劣质商品总是要驱逐优质商品,从而最终劣质商品将充斥市场。在保险市场上,那些遭遇风险机会最多的人,最容易决定购买保险。
在借贷市场上,资质差的借款人在争取贷款时较为积极,贷款人最后往往选择了他们。
在劳动市场上,越是能力低的求职者越容易被聘用,最终导致低能力者充斥市场。
逆向选择的避免
①建立声誉、标准化以及有效的信号传递机制,鼓励高质量代理人发放高成本市场信号,使低质量代理人难以模仿。
②建立强制性信息公开制度、企业资信评估制度、个人信用制度等。
③鼓励新闻界以及独立的服务机构(包括会计、审计、资信评估等机构)自由、充分地发布信息,尤其是披露不正当行为,以改善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④建立对虚假信息(如虚假广告)提供者的惩罚制度。
事后的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道德风险可定义为:(由于信息不对称)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利益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如车辆上了保险以后,车主是否还认真防盗,保险公司难以监督、了解。
工人受雇以后,是否努力工作,雇主也不能不花代价地了解清楚。
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败德行为),如车主不再为防盗付出努力,甚至还会假报失窃。工人可能出现怠工、偷懒等情况。
防范道德风险——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信息不对称本身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前提下,减轻其所导致的效率损失的主要办法是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将代理人的收益(或风险)与委托人的利益(或风险)联系在一起,以防范道德风险的机制。
例:
1、股东与经理人效用函数的不一致,经理人机会主义行为而产生的道德风险 ——股票期权制、年薪制等
2、保险公司与投保人在签订保单后产生的道德风险;(克服——赔付率)
3、金融机构与借款人在签订借款合同后产生的道德风险;(克服——抵押)
4、企业由于无法准确地监督工人的努力程度,工人偷懒而产生的道德风险。
(克服——计件工资或团队考核)
第二篇:经济学流派试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流派
一、名词解释
1、科斯定理: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中,由于外部性具有相互性,产权初始的界定状态不会影响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化。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将引导外部性所涉及的双方进行产权的相互交易,使资源配置流向高效率的方向,从而导致社会产出的最大化。
2、货币中性:是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
3、充分就业: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即没有非自愿失业。
4、逆向选择: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5、滞胀:即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按相同方向变动,越来越高的通货膨胀率伴随着越来越高的失业率。
6、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7、价格粘性: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名义价格粘性指名义价格不能按照名义需求的变动而相应地变化。实际价格粘性是指各类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比有粘性。
8、萨伊定律:供给创造了它自身的需求,更多的供给表示有更多的需求,需求量始终与供给量作同比例增加,总供给和总需求必然是恒等的。因而不存在需求不足,不会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和大量的失业。
9、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支出的初始变化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k=y/J,其中Y 表示国民收入的变化,J 表示支出的变化
10、公共选择理论:是当代经济学领域中一个相对较新的理论分支与学说;它帮助人们理解和加深对公共产品、公共权力、公共选择等核心概念的认识,主要从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视角介绍国家的起源、政府的权利和义务、公共所有权、公共资源、公共政策、宪法、宪政、共和、民主和自由、市场与国家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或者简单地说,是将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法学、行政管理、公共政策等其他社会科学与政策研究领域
11、新剑桥学派: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发展到20世纪50~60年代时在英国剑桥大学形成的一个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支派。新剑桥学派以将“凯恩斯革命”进行到底作为自己经济理论研究的历史使命,强调历史分析,反对均衡分析;主张经济理论的统一性、反对折中主义。
12、理性预期:在决过程中,经济当事人会充分利用他所获得的信息来进行对未来结果的预期。
13、拉弗曲线:描述税率与政府税收收入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当政府的税率较低,政府税收收入和税率同方向变化,即税收随着税率提高而增加。当政府要求较高的税率,政府税收收入和税率成反方向变化,即税率提高,政府的税收反而减少。
14、自然失业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李嘉图等价?你如何看待该定理?
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从表面上看,一税收筹资和以债券筹资并不相同,但是,政府的任何债券发行都体现着将来的偿还义务;从而,在将来偿还的时候,会导致未来更高的税收.如果人们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会把相当于未来额外税收的那部分财富积蓄起来,结果此时人们可支配的财富的数量与征税的情况一样。意义:Ⅰ李嘉图等价定理揭示了政府举债的实质,公债无非是以公众未来的税收替代了眼前的税收,消费者的纳税义务并没有消除,只是推迟了而已,即公债是延迟的税
收。Ⅱ巴罗提出的当前和未来的每一个消费者都始终关心他自己及后代消费的这一论点,引发出政府是否必须用增加税收的方式来偿还政府债务的问题。
Ⅲ公债在现代社会已成为各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Ⅳ 政府债券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公众的消费支出,进而影响国民收入水平。
2、新古典综合派的含义、代表人物。
Ⅰ含义:只要适当地增强财政货币政策就可以使我们混合经济不会过份的繁荣和萧条,能够达到健全的前进的成长。如能理解这个基本点,那么小规模微观经济学的老古典原理,即它缺乏现实妥当性的论点,也就会自然消失。总之,如果坚持收入决定的近代分析,那么也就确认作为古典派基础的价格原理。所以现在的经济学家被认为是能够填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鸿沟。
Ⅱ代表人物:阿尔文·汉森、保罗·萨缪尔森、詹姆斯·托宾、罗伯特·索洛、弗兰克·莫迪利安尼、劳伦斯·克莱因、阿瑟·奥肯。
3、公共选择学派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的特点。
Ⅰ 研究对象:政府干预和福利经济学的缺陷和局限
Ⅱ 方法论的特点:
(1)经济学是一门交易科学。公共学派认为,经济学不是一门选择科学或资源配置理论,而是一门交易科学或市场理论。政治市场上的基本活动也是交易,政治是个人、集团之间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政治过程和经济过程一样,其基础是交易动机、交易行为,是利益的交换。市场是自动交易过程的制度体现(或组织)全体成员之间的复杂交易或契约。经济学就是研究具有不同利益的个体之间的交易或协商的关系,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组织下通过交易来谋取相互利益,而不同的社会组织就是人们进行合作行动的结果。
(2)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公共选择学派被个人看成是评价、选择与行动的最基本单位,布坎南强调,无论是在集体活动还是在私人活动中、在市场过程还是政治过程中,个人都是最终的决策者、选择者与行动者,而不管产生总体结果的过程与结构有多复杂。
(3)经济人理性原则与利己主义本性。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公共选择活动中,个人同样是追求某种最大个人利益,或者是追求某种值得追求的目标或有价值的东西,它可能是效用,也可能是净财富,还可能是社会地位、名誉等,总之是认为个人总是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
4、经济学中的预期理论都有哪几种预期?
(1)简单预期:这种预期仅以预测时本期的某一变量为参数决定下期的行动。因此, 这种预期往往是幼稚的、简单的, 但在信息闭塞的乡村却普遍存在。
(2)外推预期:这种预期以过去经济变量的水平为基础, 根据其变化方向的有关信息作出推断。这种预期无疑比简单预期进了一步.(3)理性预期:在决过程中,经济当事人会充分利用他所获得的信息来进行对未来结果的预期。
5、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政策主张、代表人物。
(1)政策主张:过多的政府干预只能引起经济的混乱,为保持经济稳定,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政府的任务只是在于为私人经济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可以使人充分了解的环境,因此,需要的是稳定的经济政策,而不是积极行动主义政策。
(2)代表人物:罗伯特·卢卡斯、托马斯·J.萨金特、罗伯特·巴罗、尼尔·华莱士
6、弗莱堡学派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
基本观点:弗莱堡学派在欧根提出的“理想类型概念”基础上,创立了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认为社会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全民福利”为基目标;强调社会市场经济秩序要以自由市场机制的调节为主;反对在社会市场经济中有任何垄断形式存在,提出自由原则和国家有限干预原则。政策主张:Ⅰ 颁布“防止限制竞争法”。
Ⅱ 实行“劳资共同决策”制。
Ⅲ 管住货币,稳定物价水平。
Ⅳ 力图保持财政预算平衡。
Ⅴ 促使工人非无产阶级化。
Ⅵ 社会保障政策。
8、供给学派是怎么说明边际税率调整原则?
(1)供给学派归纳了关于边际税率的三个命题:一,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而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工作积极性。二,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降低资本存量,而低边际税率鼓励投资,提高资本存量。三,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量的大小不一定按统一方向变化,甚至还有可能按相反方向变化。
(2)供给学派认为,降低边际效率不但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供给能力,还可能最终解决财政赤字和通胀问题,因而减税成为他们政策主张的核心内容。
(3)供给学派除了分析减税效应,还分析了减税的原则、时机、规模与方式等。在减税方面,他们主张,减税并不是削减平均税率,而是削减边际税率,在此前提下,对所有税收等级的减税百分比都相同,税收的累进性质并未改变。供给学派认为,减税带来的经济增长会扩大税基,从而会使赤字容易弥补,因而减税宜早不宜迟。同时,为了避免减税有较长的时间滞后效应而给经济带来问题,可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例如,在减税的同时,应尽量有步骤的减少预算支出,达到预算平衡,为此,减税还需要相应的支出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
三、论述
1、围绕菲利普斯曲线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展开了哪些争论?
(1)萨缪尔森、索罗、李普西等
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可以用下列函数关系表示:W=w(u),W <0,这说明货币工资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反向的变化关系。由李普西、萨缪尔森等人改造的菲利普斯曲线又可以写为:
P=W(U)。由于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反向变化的关系,所以,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也存在一种反向变化的关系。
(2)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批评,主要是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没有把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区分开来。同时引入了“自然失业率”和“适应性预期”概念,认为只有未预期到通货膨胀才能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有效,但长期中,就业率会回到“自然失业率”,并认为“任何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的因素的固定纲领都只能使你达到自然失业率,别的什么也达不到,只有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才能减少失业。”如果一定要用通货膨胀率去代替失业率的话,只有不断的通货膨胀才能使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这就是所谓的“预期增广的菲利普斯曲线”。
(3)费尔普斯
费尔普斯为代表的新微观经济学派利用“小岛比喻”导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小岛比喻”大概意思是:总需求的增加会导致货币工资非预期的提高,寻业者的寻业时间将缩短,因为他们得到了未预期到的高工资。同理,需求下降引起货币工资和寻业的失业增加。也就是说,未预期的工资通货膨胀时期通常同低于平均值的寻业失业相应,因此有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
(4)卢卡斯和萨金特
以卢卡斯和萨金特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通过理性预期概念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全面的否定。理性预期就是指,在人们进入市场以前,已经充分了解了以往的价格变动情况,进入市场以后,把过去的信息同现在的信息综合在一起,然后根据这种信息对未来的价格变动做出预测,这样人们就不会因市场上价格变化而受到欺骗。因为人们对政策决策都有了充分的预期,那么政府干预经济的结果将是徒劳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因此,政府不要干预私人经济活动,一切让市场经济自发调节。
2、新制度经济学派和新制度学派的区别和联系?
(1)新制度学派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比较
Ⅰ 与旧制度学派的渊源。
新制度学派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渊源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于旧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是直接继承自旧制度学派的,与旧制度学派是一脉相承的。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不承认自己继承自旧制度学派,但旧制度学派为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提供了不少素材和思想,特别是康芒斯早期研究所有权与法律的经济学。
Ⅱ 与新古典经济学关系的渊源比较。
新制度学派是作为新古典经济学批判者的姿态出现的,它的理论基础与新古典经济学完全不同,因此从渊源角度看,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制度学派没什么直接起源关系。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基础,更多的是源自于新古典经济学,它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经济人行为的完全理性的两个基本假设基础之上的。
(2)新制度学派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对“制度”分析方法的比较
新制度学派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同是对制度进行分析,但是,两者分析制度的方法是存在差异的。新制度学派从文化整体的角度看待经济与制度,认为经济是一个文化过程,而文化是一个整体范畴,表现为两个方面,即制度的方面与技术的方面。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制度
分析方法是沿用了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仍然使用的是“成本一收益”的分析方法,在传统的生产成本理论的基础上,从制度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交易成本的理论,而且将不同制度下交易成本的大小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制度的优劣。
(3)新制度学派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关于市场和政府的作用的比较
新制度学派认为市场机制不能够实现有效率的运行,在市场机制下,所谓的自由竞争不能保证供求均衡,而且市场也会限制个人选择,因而新制度学派极力主张国家干预市场的运行。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一样,注重的是市场机制的运行,而且通过对制度的改进,市场的运行是可以实现有效率的,可以实现优化和均衡,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在政策主张方面强调市场的自由运行,反对国家干预市场。
(4)新制度学派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比较
新制度学派认为,在经济研究中,注意力应从个人和企业转移到作为演进过程的整个社会。新制度学派不仅反对传统新古典的微观经济学中的个量分析法,而且反对凯恩斯的总量分析法,因为他们都忽略了社会的制度和结构问题。与新制度学派不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仍然沿用的是新古典的分析方法,注重对个人主义的分析方法,通过对个体现象和过程的研究来认识一般。
3、比较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主义,理论和政策上的争论。
Ⅰ(1)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无论在长期或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从而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与长期中都是有用的。(2)货币主义认为,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中是有效的。长期中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因此宏观经济政策在长期是无效的。(3)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因此得出的推论是: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中,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Ⅱ(1)凯恩斯主义认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成反向变动,所以他们主张以一定范围的通货膨胀率去换取失业率的下降。(2)货币主义认为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增长超过总产量的增长所引起的。所以有可能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3)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若人们的关于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或低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经验使得他们倾向于提高或降低通货膨胀预期,那么,产量和就业的自然水平便只是同一种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相一致的水平。产量和就业水平高于其自然水平,包含着预期的实际的通货膨胀率的稳定的增长。相反,预期的和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下降,则需要一萧条时期,这时的产量和就业水平低于其自然水平。这样,自然率假说便意味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会使产量永久地高于其自然水平,或失业率永久地低于其自然水平。
4、两剑桥之争是指?主要争论点在哪?
英国剑桥和麻省剑桥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两个主要据点,但是,这两个派系对凯恩斯理论的理解却存在着深刻的意见分歧,于是爆发了一场持续十年的长期论战,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剑桥之争”。
主要争论点:
(1)关于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核心之争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核心是收入—支出理论,面对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便由此派生出来;新剑桥学派则认为凯恩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均,以及资本主义必然走向没有食利者阶层的文明生活新阶段的论述,才是真正凯恩斯经济理论的精髓。
(2)关于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争论
Ⅰ 关于“资本”之争:新古典综合派坚持新古典学派的边际产品学说,认为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并各自从国民收入中获得其边际产品的收益,即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利润即是组织的报酬。新剑桥学派则认为生产要素只有一个,那就是劳动。资本和所有商品一样,要还原为“有时间”的劳动来确定其价格。只有在“生产时期”中找出一种独立于资本量的计量尺度(即劳动),才可以决定价格和分配份额,而不至于陷入循环论。因此,强调应该回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传统中去。
Ⅱ 关于均衡增长问题:新古典综合派特别强调均衡及其稳定性,他们认为,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就可以达到均衡。新剑桥学派则认为,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经济前景难以预测,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实现稳定性的增长,因而均衡增长是不存在的。
Ⅲ 储蓄与投资关系:新古典综合派信奉“储蓄支配投资”的传统观点。新剑桥学派则坚持凯恩斯“投资支配储蓄”的观点。
Ⅳ 滞胀问题: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滞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公司和工会分别控制了物价和工资,所以物价易涨不易跌,工资易升不易降,于是,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新剑桥学派认为分配不均是“滞胀”的根本原因。
Ⅴ 政策问题:新古典综合派主张用收入政策辅助扩张性经济政策来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即所谓的“混合经济”政策。新剑桥学派则认为政府应该实行高额累进所得税、遗产税和财产税等来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情况,进入“文明生活的新阶段”。
(3)关于凯恩斯经济理论缺陷之争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凯恩斯的收入—支出理论和政策主张注重宏观经济分析而忽视微观经济分析,注重有效需求而忽视供给问题,注重短期经济失衡而忽视长期经济增长,因而无法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复杂的经济形势。
新剑桥学派并不否认凯恩斯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分析这一点,但它认为凯恩斯经济学作为一种宏观经济理论体系最缺乏的是价值论和分配论。
(4)弥补凯恩斯理论缺陷的方法论之争
新古典综合派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均衡观”;
新剑桥学派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历史观”。
第三篇:西方经济学流派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拉弗曲线:
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科斯定理:
(一)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这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
(二)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配置界定会带来不同的资源配置;
(三)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不同的权利界定和分配,则会带来不同效益的资源配置,所以产权制度的设置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滞涨:
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自然失业率:
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影响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弗莱堡学派
弗莱堡学派又名联邦德国新自由主义。二战后以联邦德国弗莱堡大学为中心形成的主张“社会市场经济”的经济学流派,反对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反对实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张国家采取措施,实行自由竞争和价格自动恢复均衡的机制,政府职能限于为企业创造自由竞争的环境。新剑桥学派
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另一重要分支。在理解和继承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该派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观点,试图在否定新古典综合派的基础上,重新恢复李嘉图的传统,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探讨和制定新的社会政策,以改变资本主义现存在分配制度来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矛盾。
二.简答题:
1.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政策主张及实施
答:公共选择理论是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决策的经济的研究,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研究,或者简单第一位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的主题与政治科学的主题是一样的:国家理论,投票者行为,政党政治学,官员政治等等。公共选择的方法仍然是经济学的方法。像经济学一样,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行为假设是,人是一个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
政策主张及实施:主张可以根据公共服务的类型选择适当的社会组织进行生产,即将公共服务类型与社会组织类型进行理性组合;主张以市场机制来选择;还主张允许不同组织之间在职能和管辖区域的重叠交叉,这是一种权威分剖的分权化,和公共服务组织的小规模化,以扩大公众自由选择的范围和便利性。
2.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联系与区别
答:适应性预期,在经济学中是指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历史)的,离现在越远的信息对现在影响越小。
理性预期理论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①每个经济行为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②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各种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都会通过供求变动,最终使各自的供求达于均衡。
这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如凯恩斯主义所说的交替关系。人们会准确预料政府制定规则应有结果,从而会采取相应措施抵消政府政策的作用。主张政府应放弃实行相机抉择的财政金融政策,应把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目标放在防止和减少通货膨胀而不是失业上,把最理想的物价水平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
3.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是如何看待货币政策作用的?
答: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不重要,货币主义认为只有货币重要。
1.前者认为利率很重要,货币主义认为利率不重要;
2.前者认为货币速度不稳定,货币主义认为流通速度不稳定;
3.前者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流通货币增加导致利率下降,导致投资增加,导致总产出增加;后者认为:流通货币增加导致现金余额增加,导致消费增加导致国民收入增加。
4.弗莱堡学派观点及政策
答:主张经济秩序建立准则:
1.主张边际成本原则配置稀缺资源原则,价格机制使市场配置资源且市场出清;各种经济控制机制各部分联系起来;供求平衡价格调节经济; 2.保证市场的一切均衡。
3.在好的自由中建立秩序,防止滥用秩序。4.各国对外贸易也达到均衡。5.竞争秩序与与其它秩序相协调。
6.这些经济秩序必须能够解决各种问题。7.这些经济秩序必须是稳定的。
对全体货币制度分析
国际新经济秩序与货币制度,货币与“商品组合”联系 对“第三货币体系”批判
不存在一般性的经济周期理论。政策思想:
1.经济政策基本任务是把个别利益中产生的各种力量导入促进整个经济利益的轨道,使各个个别经济以最有利与整体利益的方式彼此协调起来。
2.经济政策目标为:实现政策竞争秩序,以不妨碍他人“自由”为前提。
5.供给学派是怎样说明边际税率调整原则的?
答:由于拉弗曲线的税率禁区税率较高,这部分收取的是富人的税,税率高时人们宁愿选择消费也不会投资(选择休闲也不会去工作)。因此利用减税的政策来刺激投资、刺激就业,来使得经济增长。减税减得是富人的税,因为这些富人可以扩大生产能力、促进生产,可以提供供给。此时减富人的税的边际效率要比减穷人的税的边际效率要高。
6.新制度学派的研究方法与对象?
答:新制度学派的研究对象是“制度”,不仅研究制度的产生,发展和作用,而且从制度方面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及其存在问题。研究由现有社会动机决定的社会集团行为和思想,揭露社会主义演变的原因,考察社会发展条件的更替,经济技术和社会政治组织形式的演变,范围包括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等学科的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就是演进的,整体的方法,该学派主张从根本上改变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方法论基础,经济学不应研究静止的横断面,而必须研究变化,研究过程,研究制度的演变以及制度演变过程中各种因素的摩擦和冲突,这就是经济研究过程中的演进的方法。
7.供给学派的理论渊源和产生历史条件?
答:理论渊源主要是萨伊定律以及重商主义,指导思想是企业经营自由,思想信仰是“自由,平等,冒险,创新”。
历史条件:美国经济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环境上的改变,政治体制对经济的深刻影响,政府行为自身所固有的局限性,经济增长缓慢且多有起伏,通货膨胀居高不下,虽经日趋强烈的凯恩斯需求管理哲学基础上的政府干预,但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恶化,“滞涨”一直困扰美国经济。同时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形成了对美国的挑战,面对这种局面,凯恩斯主义无法解释,这就迫使美国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去反思政府的政策和作为其理论支柱的凯恩斯主义的利弊得失,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供给学派经济学应运而生。
8.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基本经济政策主张是什么?
答:其经济政策主张核心是“需求管理”,即政府积极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对社会总需求进行适时和适度调节以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其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基本经济政策主张内容:
1.根据经济形势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配合”。
2.实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微观化,及政府对个别市场和个别部门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区别对待的经济政策。
3.采用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收入政策指通过工资和物价的指导与管理政策,防止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增长率,以避免严重的同伙膨胀,人力政策指联邦政府指导性与培育性的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政策。
论述题:
1.围绕菲利普斯曲线,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展开了哪些争论?
答:
2.试述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理论和政策上的争议 答:
3.以罗纳德、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同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有哪些区别? 答:
4.什么是李嘉图等价?如何看待这一原理?
答:
第四篇: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复习题2008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货币数量论;2.萨伊定律;3.剑桥方程;4.适应性预期; 5.理性预期; 6.新古典综合;
7.最优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8.李嘉图等价定理; 9.卢卡斯批评; 10.真实经济周期; 11.货币幻觉;12.效率工资;13.费雪交易方程;14.概念需求;15.有效需求; 16.瓦尔拉斯定律;
17.财富效应;18.挤出效应;19.古典失业;20.凯恩斯失业。
二、简答题
1.凯恩斯主义与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2.关于市场非出清假说,新凯恩斯主义与正统凯恩斯主义有何区别?
3.什么是“古典两分法”?
4.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无效性命题建立在哪些关键性假说基础之上?
5.简述新凯恩斯主义的名义工资刚性理论及其主要不足。
6.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的区别主要有哪些?
7.在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中,菜单成本是如何导致名义价格黏性的?
8.费雪交易方程与剑桥方程有哪些异同点?
9.在货币主义者看来,初始菲利普斯曲线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10.为什么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首先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
11.简述货币主义关于货币数量影响经济的机制与时滞。
12.简述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的原因与意义。
三、论述题
1.简述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与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区别。
2.比较古典货币数量论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3.比较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不同看法。
4.试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及其政策含义。
5.试述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及其政策含义。
6.新凯恩斯主义是从哪些方面来解释真实工资黏性的?
7.试述新凯恩斯主义的4种不同的然而相互补充的效率工资理论。
8.试述最优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及其启示。
9.什么是“李嘉图等价定理”?对它的批评意见主要有哪些?
10.卢卡斯的意外总供给函数建立在哪两个正统的微观经济学假说基础之上?
11.试述新凯恩斯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周期理论。
12.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区别主要有哪些?
第五篇:西方经济学流派总结
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通常以基本的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作为划分经济学流派的主要依据。不过学派的代表人物、师承关系以及地域范围也在一个流派的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流派的渊源 主流经济学派源于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近代西经学的历史表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是在不断演进和分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19世纪40年代,以正统自居的约翰〃穆勒继承亚当〃斯密以及李嘉图学派的主要经济思想,并吸收了萨伊等人的观点,形成了一个以生产费用论和供求决定论相综合的理论体系。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门格尔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以杰文斯和瓦尔拉斯代表的数理学派以及后来的以克拉克为代表的美国学派逐渐形成了边际效用学派,并在经济学上形成为“边际学派革命”。到19世纪90年代,马歇尔把穆勒的经济理论和边际学派等一些学派的供求论、效用论、生产费用论等进一步综合成一个新体系,形成“新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并成为西经学的正统。然而经济生活中日益增加的垄断与新古典学派的理论假设前提相矛盾,加之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爆发,使得以均衡价格为基础的新古典学派所论证的自由竞争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结论不再令人信服,这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危机。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补充。针对以上问题西方学者对新古典学派的经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补充济理论进行了两次重大的修正。第一次是1933年由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所作出的,修正的重点是把作为新古典理论之例外的垄断竞争纳入到理论分析之中。第二次修正是更为著名的“凯恩斯革命”。1936年凯恩斯在其《通论》中论证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可以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并且由于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而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使得经济经常如此,因此需要政府干预经济生活,解决失业问题。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对新古典理论的两次修正特别是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1理论的逐渐流行,使原有正统的西经学体系出现明显的漏洞。一方面原有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以完全竞争为基本前提,在对个量进行分析的基
础上得到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结论;另一方面凯恩斯理论承认市场的不完全性,在对总量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市场不能自行实现充分就业的结论,并据此主张政府干预。这样正统的经济理论就需要修正。二战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者把传统的新古典理论作为微经学,而把凯恩斯的理论作为宏经学,统一纳入一个理论体系之中,形成新古典综合派。该派理论体系论证了微观经济学以充分就业为前提,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不同的就业水平的决定,二者分析的侧重面不同,但相互统一、互为补充。之后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一直处于西方经济学的正统地位。然而20世纪60年代中期通胀恶化的经济现实使新古典综合派的地位有所下降。7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持续出现的失业和通胀并存的现象即滞胀,使新古典综合派陷入更大的困境。依这一学派的观点,在经济小于充分就业时,价格总水平趋向于下降,只有在高于充分就业时才会出现通胀。在出现失业的情况下,政府应该扩大总支出,从而增加就业。然而扩大总支出的结果导致价格水平的提高,这不利于抑制通胀。因此,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与现实出现矛盾,经济政策选择进退两难。新古典综合派理论的修正。由于理论和政策的缺陷,新古典综合派新古典综合派理论的修正受到来自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非主流经济学派的责难。为了应付批评,新古典综合派在对原有的理论作出重新解释的同时吸收其他学派的观点,试图形成一个调和各派说法的更为综合的理论模式,并称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现代主流经济学。特别是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理论模型中,现代主流经济学短期分析侧重于总需求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而在长期则强调总供给趋向于充分就业的变动。(二)现代西方非主流经济学流派的渊源 非主流经济学是与主流学派的经济学共生的。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的经济理论就与当时“流行学派”的学
说体系相对立,强调经济学中民族的和历史的特征。随后发展起来的新旧历史学派在利用历史的生理和统计方法描述经济社会变动的历史事实的同时,注重一个国家民族的、心理的、道德的和法律的诸多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强调国家在社会经济中的特殊作用,主张国家干预,继承了“反古典”的传统度学派。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与较为正统的以克从历史学派到制度学派拉克为代表的美国的边际分析学派同时代的制度学派,汲取了德国新旧历史学派的经济观点,采用历史的和制度的分析方法,以历史的、心理的和法律的因素解释经济制度,以进化的方式解释社会制度的演进,对现有的制度采取改良的批判态度,并且强调政府在推进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作用。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米恩斯和贝利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制度学派的理论,着重从社会和企业结构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分析代表技术力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探讨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及其对权力结构,从而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熊彼特的理论。熊彼特的理论在西经学中独具一格,自成体系。从熊彼特的理论20世纪初直到1950年去世,熊彼特广泛接受了奥地利学派和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思想,并加以发展。把经济体系置于一个动态的环境中加以考察,提出了以“创新”来解释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周期的理论。熊彼特的理论对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和新制度学派的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长阶段论。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罗斯托接受了德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国历史学派、美国制度学派和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某些观点,同时也受到了30年代后逐渐流行的凯恩斯理论的影响,把社会经济发展划分成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阶段,分析不同阶段的变革,强调制度因素,也注重投资和创新等技术因素对经济成长的作用。新制度学派。二战后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加尔布雷思、博尔丁等人新制度学派对正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采取批判的态度,沿用制度—结构分析方法,并吸收了熊彼特等人的经济发展思想,强调结
构、权力、利益、动机、行为以及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分析,对现有经济社会中的权力和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社会价值观和观念不正确等造成的诸多社会问题提出了批评,设计出权力和收入结构改革政策。瑞典学派。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瑞典学派的学术渊源,可瑞典学派3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瑞典经济学家威克赛尔,其后又经过了林达尔、缪尔达尔等人的发展,现已发展到林德伯克等人的第三代时期。受到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理论和数理学派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的影响,从一开始就以边际效用论和一般均衡论为基础分析利息、货币、价格和经济周期等宏观总量的动态变动问题。新经济自由主义。这是20世纪30年代形成并在五六十年代获得较新经济自由主义大发展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这一学派包含的范围相当宽泛。从狭义上讲新自由主义包括米塞斯、哈耶克的新奥地利学派(或新维也纳学派)、伦敦学派、芝加哥学派和弗莱堡学派的新自由主义学说。从广义上讲,、新自由主义也把从芝加哥学派发展出来的弗里德曼等人的货币主义也包含在内。新自由主义继承了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的经济学说,吸收新古典和奥地利学派的某些观点,形成了以宣扬自由竞争、减少政府干预为特点的经济学流派。货币主义。源于20世纪初费雪的旧货币数量论,并在芝加哥学派货币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可以认为是芝加哥学派在五六十年代的一个支派,但又不是30年代芝加哥学派的照搬。这个流派的典型特点是强调货币的重要性,以货币的变动说明经济的波动,主张用稳定的货币政策平抑经济波动。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学流派。卢卡斯等人吸收了货币学派的某些观点,利用理性预期假设,在新古典的基础上论证了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可能性,并对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和政策提出了最具威胁的批评。供给学派。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费尔德斯坦、拉弗等人反对供给学派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提倡自由放任,推崇萨伊的经济思想,强调供给对于需求的决定作用。在政策上主
张减税,以刺激供给。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里根政府把这一新兴理论流派的思想转化为政策,从而使供给学派名声显赫。80年代后期以来这一流派的影响逐渐减弱。新剑桥学派。不同于以上的非主流经济学流派,新剑桥学派是以正新剑桥学派统的凯恩斯主义者的面目出现的。在对于凯恩斯《通论》的解释过程中,新剑桥学派与新古典综合派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形成为凯恩斯主义阵营4中的一个流派,也被称为凯恩斯左派。这一流派的学说渊源来自约翰〃穆勒的“古典”经济学说,凯恩斯《通论》是其论证的出发点。新剑桥学派在分析方法上强调历史的非均衡的变动过程,注重收入分配格局对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现实经济的某些弊端提出了批评。
(三)西方主要经济学流派的理论观点
如果说以上两个部分是从纵向上把握现代西经学各个流派的形成过程,那么了解流派的理论观点则是从横向把握这些流派。对现代西经学的主要流派作出全面详尽的分析已经超出了实现本书的要求,下面简要提供了这些流派的基本情况,较详细的情况将在习题中给出。
1、新古典综合派,又称现代主流经济学,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形成的一个西经学流派。该流派的主要特点是综合新古典的微经学和凯恩斯的宏经学。主要代表人物有:萨缪尔森、托宾、索洛、希克斯萨缪尔森希克斯等。
主要的理论观点:
(1)接受以个体分析为主的新古典的微经理论和凯恩斯的宏经理论,认为现代经济是一个混合经济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以最大化为目标的私人部门受市场机制的调节,因而传统的微经学对解释私人部门的经济行为仍然起作用;而公共部门的行为受到政府的调节,因而需要由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宏经政策理论加以说明。
(2)在微观领域,市场需求来源于消费者的效用满足;厂商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形成市场的供给;生产要素的需求来源于厂商的引致需求,它取决于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的相互作用决定产品价格
和要素价格,因而传统的效用论、成本论、厂商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等用于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仍然有效。
(3)在宏观领域,以收入与支出相等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凯恩斯理论被推广到包含财政和货币政策的IS—LM分析之中,使得凯恩斯理论的分析既适用于经济萧条时期,又适用于繁荣时期。
(4)利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论证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稳定性。
(5)利用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通胀和失业的交替关系,并利用市场的不完全性解释滞胀现象。
2、新剑桥学派,又称凯恩斯左派,是20世纪50年代在对凯恩斯的理论的解释过程中形成的一个西经学流派。该流派的特点是强调凯恩斯理论的反新古典的成分,注重收入分配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罗宾罗宾帕西内蒂等。
主要的理论观点:
(1)注重历史的和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规范的分析方法,反对静止的均衡分析。(2)批判新古典综合派在均衡体系中分析投资对收入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非均衡的思路重新解释凯恩斯所强调的投资对收入从而对消费和储蓄的决定作用。
(3)坚持以商品生产商品的价值理论,反对新古典综合派的效用价值论。
(4)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指出其循环论证的错误所在。强调所有权以及历史因素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决定作用,指出了利润和工资的对立。
(5)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不同集团的积累率差异对增长率的影响,并指出在既定的收入下,增长率对分配的比例产生影响:增长率提高,利润所占比例增加。
(6)提出了以收入分配来完善社会制度的改良主义政策。
3、新奥地利学派,又名维也纳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六七十年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经济自由主义是该学派的主要标志。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米塞斯、哈耶克、梅耶、斯特里格、哈伯勒、摩尔根斯坦等。
其主要理摩尔根斯坦论观点:
(1)利用行为科学的行为选择理论,强调效用论中消费者对商品大小的选择比较的方面,以便修补传统的效用论有关基数效用的假定。
(2)认为货币因素是造成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商行对货币的自行收缩和扩张使货币经济周期成为可能,主张保持货币中性。(3)反对政府干预的经济政策,认为扩张性的需求管理政策不仅使得通胀严重,而且导致市场信号扭曲。主张取消政府的货币发行垄断权,发行竞争性货币。(4)崇尚经济自由,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可能性。
4、伦敦学派,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伦敦经济学院为中心,主要领袖人物是罗宾斯罗宾斯,新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哈耶克也曾在其中活动。
该学派的主要理罗宾斯哈耶克论观点:(1)货币的需求符合边际效用理论,货币应与黄金挂钩。
(2)认为失业是工资太高的结果,降低工资是消除危机的有效途径。
(3)批判基数效用论,主张利用序数效用分析;同时反对以价值判断作为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宣扬经济学的实证化。
(4)提倡经济自由,反对过多的政府干预。(5)否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可能性。
5、芝加哥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是以芝加哥大学为地域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奈特、西蒙斯,哈耶克、弗里德曼奈特弗里德曼也曾在其列。芝加哥学派强调实证分析,主要的理论观点:
(1)强调货币对解释经济变量的作用,认为货币数量与价格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2)反对政府干预,主张经济自由。(3)认为利润来源于企业的经营风险。
6、弗莱堡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在二战后对德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艾哈德、罗柏凯、鲁斯托夫艾哈德鲁斯托夫等。社会市场经济的名称体现了弗莱堡学派的理论特色。
主要的理论观点:
(1)着重经济秩序分析,提出了理念的经济模型。
(2)在完全自由放任和中央集权的经济模型中选择第三条道路。
(3)私有制、竞争的市场、公开的协议价格、企业家的权力、稳定的货币和政策是建立社会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和原则。
(4)实行限制垄断、保护竞争、控制货币、稳定通货的经济政策。
(5)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执行有效的社会政策,保证社会的均衡和稳定。
7、货币主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西经学流派,理论特色是有关货币的分析。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沃尔特斯、莱德勒、帕金和弗弗里德曼里希等。货币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
(1)现代货币数量论,以新的方式论里希证交换方程。
(2)提出自然率假说,以适应性预期说明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趋向于垂直。
(3)在需求管理上,反对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主张单一的货币规则;在治理通胀和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时,主张采取收入政策。(4)崇尚经济自由。
8、供给学派,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并红极一时的西经学流派。该流派的理论特点是强调供给效应,反对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主要代表人物有蒙德尔、费尔德斯坦、拉弗、罗伯茨、吉尔德蒙德尔吉尔德等。供给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1)否定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主张恢复萨伊定律。
(2)反对高额的边际税率,力主减税、增加供给。
(3)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加强市场调节。
(4)在刺激供给的同时实行限制性货币政策。
9、理性预期学派,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并得以迅速发展的西经学流派,其理论特点是以理性预期假设为基础解释新古典的就业、产量和价格。主要代表人物有卢卡斯、萨金特、巴罗卢卡斯巴罗等。
该学派的理论观点:
(1)界定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并应用于建立宏经模型。
(2)利用附加预期的劳动供给曲线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
(3)货币的非预料到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但同时也形成经济周期。
(4)从微经基础上彻底否定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有效性。
(5)利用理性预期假设和自然率假说否定凯恩斯主义宏经政策的有效性。
10、新凯恩斯主义,20世纪80年代末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当今西经学动态的一个流派。其主要特点是利用供给和价格粘性来解释凯恩斯理论。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曼丘、萨默斯、布兰查德、罗泰姆曼丘斯蒂格利茨等。主要的理论观点:
(1)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伯格、斯蒂格利茨资和价格并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经济可以处于非充分就业均衡,而在长期将经济调整到充分就业状态。
(2)利用菜单成本论、长期合同论、隐含合同论、不对称信息论、局内局外利益论、效率工资论等来说明货币工资粘性。(3)在出现货币工资粘性的条件下,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非自愿失业,从而出现经济周期。
(4)为了加速经济向充分就业的调整,政府应采取需求管理政策。
11、新古典主义,20世纪80年代在理性预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学流派。理论的主要特点是继续坚持理性预期假设,坚持市场出清。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多来自理性预期学派。主要观点:
(1)假定经济当事人按最大化行事,能形成理性预期,市场可以连续出清。
(2)从基本假设上批判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3)以不完全信息来说明货币的变动所引起的经济周期性变动。
(4)供给因素的变动引起劳动需求的变动,从而导致就业的变动。
(5)需求管理无效。
12、瑞典学派,又称北欧学派或斯德哥尔摩学派,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20世纪初期的威克塞尔威克塞尔,30年代以后的缪尔达尔、林达威克塞尔缪尔达尔伦德堡以及60年代后的林德伯克林德伯克等。该学派在分析方法和尔、奥林、伦德堡理论上独树一帜,以动态的、一般均衡的方法说明宏观总量问题。其主要理论观点:
(1)货币与经济活动紧密相连,时间把物质资本与价值联系起来。市场利息率与自然利息率的差异是解释经济活动扩张或收缩的因素。
(2)在国际贸易中,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相互依存,根据稀缺程度的不同存在相对比价。不同国家之间相对比价的不同是形成国际贸易的条件。
(3)在一个小国家内,通胀来源于开放部门。(4)利用价值判断研究经济制度。
(5)主张利用需求管理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以及人力政策和收入政策把现行的资本主义社会改造成自由的社会民主主义制度。
13、新制度学派,在凡勃仑的旧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经学流派,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加尔布雷思、博尔丁、格鲁齐、加尔布雷思海尔布伦纳以及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缪尔达尔、英国的甘布尔甘布尔等。该学派的基海尔布伦纳缪尔达尔甘布尔本特征是以制度为研究对象,用演进的方法研究整个社会制度,并重视价值判断对经济分析的作用。其主要的理论观点:
(1)认为在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中,由于大企业的计划管理和小企业受市场控制,所以社会充满不和谐。制度和结构缺陷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2)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中,某一社会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后者又会加强前者的变化。
(3)利用政策改善制度结构。在发展中国家中采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制度改革。(4)以价值判断为标准,重建经济学。
14、熊彼特的理论,这是以创新为特色的动
态经济变革理论。熊彼特的经济理论体系在20世纪初开始形成。其主要的理论观点:
(1)创新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2)创新是原有的均衡向新的均衡转化的动力。
(3)在均衡变动的过程中,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4)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由于创新,资本主义将向社会主义过渡。
15、罗斯托的理论,这是以经济成长阶段论为主要特色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其主要的理论观点:
(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成长的不同阶段上各部门的重要性发生变化,其中主导部门起到带动经济起飞的作用。
(2)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上,各代人的欲望以及满足这些欲望的方式发生变化。
(3)由于主导部门和需求的更替,经济得以发展,然而这一发展是一种起飞形式的突变。经济起飞的条件是高的积累率、主导部门和制度上的变革。
(4)在经济成长的不同阶段,执行有利于经济起飞和持续增长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