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谈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论文关键词:动漫产业;发展;对策
论文摘要:动漫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其面临的四大问题:人才供需失衡、产品原创力不足、产业链缺失和市场环境有待改善。因此,探讨解决上述问题的举措,是当前进一步推进我国动漫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动漫产业由于具有消费群体广、市场需求大、产品生命周期长、高成本、高投入、高附加值等特点,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人才供需失衡、产品原创力不足、产业链缺失和市场环境不佳等,是当前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供需失衡。动漫创新人才供需的失衡已成为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人才供需失衡不仅体现在人才数量上,更体现在人才素质上。
1、动漫人才相对不足。目前,我国动漫人才的需求总量约15万人。其中,游戏动画人才需求总量约10万人。但现有动漫产业人才不足1万人。而且,目前国内一流的网游动漫人才多数供职于国外企业,虽然我国已有200多所院校设立动画专业,但很多人培养出来后从事的都是中期制作环节,前期的规划和创作人才凤毛麟角。原创能力不足,就难以生产自主产品,企业也就难以做大做强。正因为如此,造成国内大量动画、网游、卡通产品、漫画等市场都被国外品牌占据的局面。
2、动漫人才素质不高。21世纪所需的动漫人才是富于创新、勇于开拓、兼具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动漫行业人才主要包括动漫美术人才和动漫技术人才。这两种人才并不是绝对分离的,搞技术的人要懂美术,搞艺术创作的人也要懂技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是我国动漫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从事动漫编导的人才基本是从美术、计算机 1
等专业转化过来的,他们在影视动态形象、影视语言、影视编辑等的影视艺术方面的素质相对不高。另一方面,我国还缺乏运作和营销动漫产业链的人才。总之,故事原创人才、动画软件开发人才、二维三维动画制作人才、动画产品设计人才、网络和手机游戏开发人才和动画游戏营销人才等的缺乏。也是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产品原创力不足。有资料显示: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而中国原创动漫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11%,明显落后于国外动漫产业的发展步伐。这说明,我国动漫产品原创力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动漫产品原创力不足主要表现在:
1、产品创新力不强。动漫作品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没有独具匠心的想象和创造,就没有动漫艺术的魅力。我国动漫产品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典型的“动漫是给儿童看”的观念,情节老套,娱乐性不足。二是局限于历史题材,且多停留在表象,没有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精髓。原因在于:从动漫的剧本看,国内大多数动漫生产企业的产品在选题创意、形象造型、故事内容、技术手段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普遍还存在制作粗糙、手法单一等问题;从动漫产业的市场需求看,动漫衍生产品要得到市场的认可,不但要在人物语言上、行为上、动作上、表情上等更贴近现实生活,更要结合人们需求的复杂性、多样性来不断创新产品。而我国动漫产业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从动漫产品看,缺少属于民族文化的动漫创意,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画面质感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仿照等现象。
2、文化渗透力不够。动漫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漫的背后有着厚重的人文内涵,只有处理好人文与技术的关系,动漫才会充满生命力。脱离文化的动漫,必然注定生命的短暂。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对动漫创作有直接的借鉴作用,但需要创新的理念,使动漫产品赋予时代内涵和现代元素。
(三)产业链缺失。一般来说,动漫产品市场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平面视角,即漫画刊载市场。第二个层次是立体视角,即漫画的动画化及电影化市场。第三个层次是动漫衍生品市场,包括音像制品、动漫周边产品等。实现这三个层次的有机统一过程也就是产业链形成与运作的过程。目前,我国动漫产业还处在一个缺环断链、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怪圈里。
(四)市场环境有待改善。良好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动漫产业的健康发展。但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一是政策滞后。一方面,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把动漫产业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发展规划等。特别是国家广电总局对电视台国产动画与进口动画设置的播出比例作出相关规定。这些举措产生了较大影响,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参与动漫制作经营的积极性,为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必须清楚意识到,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滞后或远远滞后于动漫产业的发展。就政策的内容看,加大扶持力度固然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政策还必须同时具有扶持、引导、激励和保障之功能。如果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激励,那么滞后的政策就不会有效地推动动漫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企业行为不规范。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产权意识不强,二是盗版现象严重。特别是由于网络的存在,很难对动漫作品的传播设置有效的壁垒。国内市场上的盗版动漫数量已远超过正版动漫。由于存在庞大的市场需求,出现许多专业或半专业的盗版商,他们通过网络下载国外动漫并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翻译,刻录成光盘销售。由于熟悉市场需求。盗版商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引进国外最流行的动漫。因此,销路极好,屡禁不绝。这些都严重破坏动漫市场的运作程序,影响我国动漫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促进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注重动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推动动漫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发达国家近10年的经验看,各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无不得益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游戏产业为例,到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其中政府指定赞助的大学及研究院游戏专业就有106个。目前,我国在动漫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特别是在设计、艺术、软件等专业方面培养较多
人才,但缺乏高端人才。因此,必须创造留住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的良好机制。另外,应加大各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力度,完善人才管理系统,建立动漫创意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端动漫人才和既懂文化规律又懂文化经营的管理人才;加强与国外的人才交流和合作,培养具有“世界水准、本土文化”的专业人才;启动“文化创意梯队工程”,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各类“文化创意设计”活动等。
(二)加大动漫产品文化力的渗透。以动漫游戏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高度依赖文化内容资源的产业,它的繁荣发展是建立在对文化资源的占有和开发基础上。为此,动漫产品在剧本创作上必须创意独特、故事精彩、思想丰富、幽默夸张。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个良好的文化产业品牌。在思想内涵上要有人性化。在艺术创作上要有生命力,在人物造型上要有个体化。所以,必须立足国内市场,瞄准国际市场,深入挖掘我国文化资源和文化品牌的市场效应;鼓励文化创意企业“走出去”,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促进文化贸易出口,扩大我国动漫产品的国际影响;积极举办和参与国际性展销活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建立文化产品交易和出口的“窗口”,建立文化产品出口基地;要搭建动漫文化交流平台,举办以“创意产业”为主题的国际创意文化节、博览会、高层论坛、专家研讨会和设计比赛等,从而加强创意产业与国内外大城市的交流与合作。
(三)推进动漫产业链的形成。按照国际动漫产业发展的规律,动漫产业一般由动画前期市场调研和策划、动画片生产、动画片营销(发行)、动画片播放、动画片衍生产品营销五个部分组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在这一链条中,每一环节的运作质量都直接影响下一个环节的成败,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而这其中的每个环节又牵扯众多行业。所以。推进我国动漫产业链的形成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集中政府、企业、研究和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强化产学研之间的互动机制,实现动漫产业的研究开发、技术训练、信息交流、生产制作、包装展示、产品销售等链条的一体化运作。集中兴办一批动漫产业园区和基地,重点支持一批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尤其需要深入挖掘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通过政策推动和对原创的支持,打造动漫产业品牌,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文化品位,努力让既有自主价值取向又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原创、健康向上的动漫产品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并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走出一条动漫产业健康发展的道路。
(四)优化动漫产业发展的环境。第一,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发展我国动漫产业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和提高对动漫产业发展态势的理解,为其健康发展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第二,政府应在政策、体制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第三,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加大宣传力度。第四,保护知识产权,提升行业自律意识。要对动漫产品加强管理,特别是对进口动漫产品的审查,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加大对动漫衍生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健康的市场秩序。第五,建立规范的发行许可制度和动漫作品分级制度等。特别对动漫作品分级制要尽早确立,这不仅可规范动漫作品的制作与播出,便于企业生产的针对性,也可扩大动漫作品内容的选材范围。
第二篇: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发展迅猛
单看统计数据,会给人一种错觉,这就是,中国的动漫产业正发展得“如火如荼”,仿佛已经上了快车道„„
作为第二届中国国际青少年动漫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中国国际动漫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日前在哈尔滨市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在写给论坛的致辞中介绍,“我国动漫及相关产业,年产值约为500亿元,是一个相当可观的市场,年收入百亿元的低能耗,低污染的支撑绿色GDP的新兴产业,更重要的是它将引领关联产业快速成长,并对产、学、研,对教育、网络、文化及制造、商贸、物流等传统产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一些业内专家认为,虽然我国动漫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依然存在着产业链条不完整,商业模式不清晰等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
商业模式不清晰
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主任胡月明认为,中国动漫产业至今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商业模式,而因为商业模式的不清晰,致使动漫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国家有几十个动漫基地,现在的媒体、杂志包括动漫公司也越来越多,但是动漫产业取得的利润却并不让人开心”,胡月明说。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游戏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王鸿冀认为,从创意产业的角度看,动漫产业的产业链是清晰的,是制作、出
版和推广、销售、运营等。这个产业链和传统产业链的不同在于它是增值链,但业界没有认识到它是一个增值的过程。“不要认为有了一个想法,完成了一个作品就完事大吉,必须要完成出品和出版、宣传、推广,建立销售渠道,再通过衍生产品沉淀利润”,王鸿冀说。
产业链条不完整
辽宁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张震表示,我国的动漫产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50%的动漫企业都在搞对外加、外包、代做;企业规模也偏小,现在日本有近600家动漫企业,而每家的生产效率都是我们的10倍左右。
张震说,国内动漫产业资金运作机制与国外不同。国外动漫产业投入不是仅靠动漫企业自己完成,而由基金或大企业来支持;而国内动漫产业资金运作机制基本都是动漫企业自己投入,制作前期没有相关市场来配合,制作出来后,只靠政府的补贴等,这样产业是难以发展的。
基地“开花”就意味着产品“结果”?
据了解,2006年,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等10部委就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品的发展意见,系统的提出了我国动漫产业的政策,力争5到10年使我国动漫产业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
几年间我国动漫产业快速发展,数十家动漫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园区在各地应运“开花”,成为各地发展动漫产业的领头羊。2007年,我国共制作完成动画电影6部、国产动画片180余部超过10万分钟,出口电视动画片2000余集,均比2006年有大幅增加。动漫产业基地“开花”似乎正催生着动漫产品“硕果”,而一些业界专家表示质疑,一拥而上的动漫基地是否“虚火过旺”。一位业内专家认为,目前动漫基地有一个非常不好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地蔓延,这就是动漫基地变成了偷换概念的房地产项目,投资者找到地方政府,说要建一个动漫产业基地,希望地方政府批出多少平方公里的土地,实际上是变相把动漫基地变成了房地产项目。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动画系主任薛云祥说,国内并不缺少动漫园区,日本的园区没法跟我们的园区比,我们的动漫基地像五星级宾馆一样,他们的动漫公司小得很,但“小房子一样可以做出大片子”。我们现在是基础薄弱,更多地忽视了前期为打造这些产品所付出基础性努力,不是缺少动漫基地的建设,而是缺乏对产业人才的培养。
一位专家说:“全国许多地区都在搞动漫产业基地,非常热闹,但感觉我们现在有点本末倒置,急于打造这个产业,用最快捷最急功近利的方式,效果怎么会好?短时间催生的表面繁荣,势必造成基地的功利性和动漫作品的同质化。”
而且,我国动画的年龄取向普遍低龄化,周边产业效应低。
我们可以看一看日本,现在在中国大陆及台湾,都很流行,《名侦探柯南》,很火热,而中国脍炙人口的动漫是少之又少,而且年龄偏低,用我们初中生来说,就是幼稚。
第三篇:浅谈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谈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张晓,崔建藏,李高成(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北省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石家庄 050031;2.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00;3.河北冀丰棉花科技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031)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种业发展现状、总结我国种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对现阶段我国种子企业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种业;现状;问题;发展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种子需求国之一,年种子总用量约为125亿公斤左右,经营量45亿公斤,总销售额在200-300亿元,约占世界销售额的10%-20%,市场经营额位居世界第二(美国46亿美元居第一),而种子市场的潜在价值在500亿元以上,市场潜力巨大。随着《种子法》的实施和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科研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种子产业得到较大的发展,中国种业发展成为农业领域市场化程度最好的产业之一,种业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种子市场蓬勃发展,种子企业遍地开花;但种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存在着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种子生产、加工技术落后等问题。面对拥有雄厚资金和技术的外资种业的大举进入,如何克服不足,寻求种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2000年《种子法》实施以来,国内种子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种子企业产权开始呈现多元化格局,出现了一批育繁销一体化企业,外资企业达到近70家。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日渐突出,涌现出一批种子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子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催生了一批种业股票上市公司,中国种业开始呈现产业化雏型。
1.1 种业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2000年以前,我国种子经营机构63000多家,其中县级以上的国有种子公司2700多家,其它各种类型种子公司,包括各级科研院所和育种站60000多家。《种子法》的实施,打破了政策的壁垒,丰厚的利润引得各路资本纷纷进入,种子企业数量迅速增长。据农业部统计,到2006年8月,种子经营企业大致在70000家左右,委托销售公司(门市)20万家以上,其中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80多家,外资企业70多家;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种子公司8500多家。种业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明显特征,有改制的股份制种子公司,也有新兴的民营种子公司,还有科研院所开办的种子公司等。种子市场主体多元化,促进了种子市场平等竞争和快速发展。
1.2 种子研发实力不断增强,品种选育成效显著
《种子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实施,有力的推动了植物新品种的选育和应用,促进了种业科技创新以及企业自主开发新品种的积极性,申请农作物新品种审定的材料明显增多,每年通过审定的新品种数量也随之增多,新品种推广速度加快,良种覆盖率显著提升;据统计,我国育种机构的数量位居世界首位,全国现有农业科研机构1100多个,专门从事育种科研的专业研究所达450多个;相关单位先后对38万份种质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选育出各类农作物品种6000余个,科研育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在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等新品种的选育方面,一些品种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育种方法上,植物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育种方面也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1.3 种子生产加工能力不断提高,种子质量控制得到加强 [3][2][1]123
自“种子工程”实施以来,我国共建成玉米、小麦、水稻等大宗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及南繁基地175个,果菜花卉良种繁育基地及马铃薯,甘薯脱毒良种繁育基地127个,大大提高了我国农作物良种繁育能力,农业生产用种需求基本得到满足。2009年,全国商品种子生产能力达到80亿公斤,种子加工能力达到90亿公斤,种子包衣应用面积达到5亿亩,种子储藏能力可达43亿公斤,种子质量检验能力年44.7 万份,种子生产、加工、检测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杂交玉米种子抽样合格率由1996年的47.9%提高到2006年的89.8%,杂交水稻种子抽样合格率由1995年的68.1%提高到2006年的97.3%。
1.4 种子经营初具规模,种子市场空前繁荣
几年来,农业部和各级农业部门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加大了对种子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批有实力的种子企业正在形成,农业部评选的50强种子企业的经营份额正在逐渐提高。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级农业部门宣传、指导、命令的推广模式正逐步转变为政府推动、企业推广、市场拉动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运作模式。企业营销和推广在市场竞争中愈来愈显示重要的地位,依靠高产品种、优秀品牌和优质售后服务赢占终端市场。
随着市场秩序逐步建立,国内种子经营集中度也在不断提升。1996 年以前,全国很少有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但到2000 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已有18个公司,在 1亿元以上的有7个公司;2002年年销额在5000 万元以上的公司发展到37个,1亿元以上的公司发展到14个,2亿元以上的公司有4个。到2005年,全国种子企业规模变大,50强企业资产共有 43 亿元,占全国种子企业总资产的26%,总经营额53亿元,占全国种子企业总经营额的20%。其中资产超亿元的企业有9家,经营额超过亿元的有14家,种子经营逐渐趋向于规模化。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分散,聚集程度不高
作为世界最大的种子需求国之一,中国种子产业市场潜力巨大。但产业相对分散,聚集进程停滞,绝大多数国内种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科研投入不足,以产销为主,经营产品同质性强,相互模仿程度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以玉米、水稻为例,全国29%的销销售集中在7-8家企业,而超过70%的销售则归属于营销链上的“游击队”。
全国没有一家企业净资产超过10个亿,销售额超过5个亿,我国现有8700多家拥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足100家,真正实现产业化运作的不足80家,多数种子企业没有品种权。和国际比较,2006年国内前10强的销售总额48亿元,相当于全球10强销售额的6%,只相当于孟山都销售额的22.0%,份额还是太小。
2.2 企业研发能力弱,核心竞争力缺失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出资、科研单位育种、种子公司经营的影响,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力量还比较薄弱,种子企业更多是充当销售的“中间商”角色;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自主研发的积极性,加之品种选育需要的时间长、投资多、风险大,企业承受能力有限,导致我国种子企业普遍长期缺乏稳定的科研投入,种子产业的科技含量不高。据统计,我国生产上应用的品种,88%来源于我们的专业科研育种单位,企业研发能力、研发成果明显处于弱势,企业核心竞争力缺失。
2.3 创新主体不到位,品种选育科技含量低
我国有近400多家公共科研院所从事农作物种子研发工作,人员达5万多人,可谓机构庞大,人
员众多。但受体制、机制和观念的制约,科研单位还存在着研究与市场需求脱节、信息不畅等问题,种子企业之间、种子行业的科研力量之间缺乏分工协作,多呈遍地开花分散发展的状态。
从基础研究看,我们的育种单位对于面向社会的公益性基础研究,如种质资源的挖掘利用严重滞后,科研追求“短、平、快”。从应用研究看,投入少和育种资源分散导致技术创新很难形成,科研上缺乏统一布局和资源的有效整合,育种项目多在低水平重复;项目缺乏明确目标,以完成项目任务为导向,脱离生产实际需要;育、繁、推相互脱节,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且目前我国的品种选育还是以常规的品种间杂交为主,育种周期长、效率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育种新材料、育种新方法和植物基因工程育种方面应用与推广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2.4 作为“产品”,种子的商品化程度有待提高
我国种子产业长期处于“一流的种子、二流的加工、三流的包装、四流的价格”的状态。国产种子的加工和包装深度普遍不够,多数国有种子公司及多数个体和私营种子公司经销的种子大都只经过低水平的粗加工,通过精选、分级、包衣、包装的种子占的比重很低;个别农村零售市场,没有商标、没有包装、没有标注质量状况、没有使用说明或者标注不规范的种子还有存在,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提高种子质量和净化种子市场,又不利于农户合理地选择购买和使用种子。制约了种子产后附加值的提高,阻碍了种子市场化、产业化的形成,致使种子公司即使有好的品种,也因为环节滞后,导致市场不好打开,价格提不高,效益上不去。对我国种业再发展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完善,种子行业走向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是大势所趋。2010年,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中专门提出了“推动国内种业加快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引导种子企业加快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这既是反映了国际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表明了今后我国种业发展要做强做大民族企业,提高与外资企业竞争能力的客观要求。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对实力雄厚的跨国种业集团的竞争,我国种业该如何应对,这是摆在所有种业经营者面前的问题。综合种业发展的现状,建议做好几个方面工作:
3.1 完善种业管理体系,规范种子产业发展
完善的管理体系,法制化、规范化的种业市场环境,公平、公正、宽松、有序的竞争机制,是我国种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首先,完善《种子法》及农业部门相关配套规章或地方性种子法规,从法律政策层面上,给予种子企业以宽松和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速扶持育繁推一体化大型种子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形成国内种业集团化优势,逐步提高与国外种子企业的抗衡能力,大力推进我国民族种业的快速成长与发展。
同时,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坚决地将种子管理与生产、经营脱钩,种子管理、种子协会和种子检测机构相互独立,将运动员和裁判员分开,并使裁判员公正执法,没有后顾之忧;不断提高种子管理部门在品种审定、品种保护、质量检验、转基因检测、信息发布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能力。形成科学、完善、高效的执法管理体系,促进种子产业健康发展。
3.2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种子产业竞争力,主体是企业,核心是品种,关键是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和潜力所在,种子企业应当逐步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走育种、繁育、推销一体化的道路。国外种子公司[4]
非常重视科技创新,不惜投入巨资,比如美国诺华公司平均年投入的科研经费达3.7亿美元,占其种子销售额的6%;而先锋公司平均年投入科研经费则高达1.8亿美元,占其销售总额的10%。因此,我国种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根,必须重视科技创新。一方面,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成果,在种质资源利用、育种技术方法、新品种培育、转基因种子研发、产业配套技术等方面实现创新,提高品种选育的速度和效率,使企业向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与从事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院所的合作,逐步加大企业科技创新参与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3.3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某些方面企业间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加强对种子企业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切实提高我国种业发展的经营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是推进我国种子产业化的当务之急。
一方面,应根据农业管理、科研和人才建设的实际需要,建立人才分类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企业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想方设法留住人才,调动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一方面,应加大对行业中潜力企业的扶持力度,培养领唱型企业;我国种子产业起步较晚,还处在发展初期,企业小、散、弱,专业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强,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做强做大企业、提高竞争力。一要加强分类指导。支持种子企业向育繁推一体化、专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引导种子企业向育种公司、制种公司和生产公司等专业化方向发展。二要促进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合作。借助科研单位研发优势实现双赢,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机制,有利于做强做大种子企业,同时提高种子企业的技术水平。
3.4 加大对种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我国种子产业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多数企业正处于成长阶段,综合实力还不强,目前面临国际化竞争形势,决定了必须要加大对种业的扶持力度,实行积极的产业发展政策。对具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种业龙头企业,要在政策、信贷、科研立项、基础建设、资源配置和技术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培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种子企业,使我国种业的竞争力有一个实质性提高,在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安全,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现已出台的国家扶持种业发展的法律、政策,虽对我国种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我国的种业基础薄弱,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不强,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建设,重点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品种改良与繁育基础设施、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品种区域试验展示中心等公益性、基础性项目的建设,提高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监管能力,使我国的种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
3.5 树立品牌意识,完善营销策略
品牌是一种市场价值,是市场创造力,是扩大市场业务、获取利润的有力工具。一个种子企业,要想有竞争实力,必须制定完善的营销策略,树立自己的品牌,让广大客户接受,得到社会的认可。比较看来,我国种业品牌与国外的杜邦、孟山都、先正达、先锋等跨国种子企业相比差距很大,起步晚、品牌意识不强、打造品牌力度不够,造成品牌效益低下,因此,打造种业自主品牌,提高种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种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树立品牌、完善营销策略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抓起:一是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和营销队伍,加强对自己产品的宣传;二是严格把关,保[5]
证企业经营种子的质量,以质取胜,树立品牌;三是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包括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等,以此来占领市场,赢得客户。
参考文献:
[1]李存才.良种富民,潜力无穷[N].中国财经报,2006-11-22.[2]范石发.中国种业发展与展望[J].种子科技,2010(01):1-4.[3]佟屏亚.中国种业发展形势评述[J].种子科技,2005(01):1-3
[4]柴玮.我国种业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种业,2010年6期,9-11
[5]黄桂河.农作物种子产业发展研究[J].农村与区域发展,2009(9)
第四篇:我国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我国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席建国 宋维虎
(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系,陕西 汉中 723000)
[摘要]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与发展,必然有其潜在的优势。通过对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不足的比较,我们看到了它的许多优点。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在看到其优点的同时也要看到其自身的局限。只有将其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优势互补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网络教学 局限 改进策略
网络教学以开放的非线性分布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环境,它为学习者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由于它的一些特点刚好弥补的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因此网络教学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但是在看到其优点的同时也要看到其自身的局限。我国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与传统课堂教学分工不明
网络教学不只是在教学的时候把课本教材变成数字版本在网上发布,它是在教与学行为分离的情况下给更广泛的人提供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灵活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比如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到网上进一步辅导并进一步讨论,用网络特有的多媒体技术交互形式深入讲解某些教材的内容,提供一些相关资源或资源导航等,但实际上我国很多网络课程的内容贫乏,甚至只有简单的课件,有的只是将课堂上讲的内容照搬到网上,没有发挥对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作用。1.2普遍缺少新的教学模式
1995年,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等人创建了一项新的课程计划,即Web Quest。它采用基于网络的以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模式,包括绪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估和结论6大模块,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教师起组织与指导作用。澳大利亚艾迪斯·卡温大学也开发了一套教学系统,即RONSUB,这是专门用于管理和协调基于问题的网络学习环境。该系统可以把学习某门课程的学生分成讨论小组。Web Quest和RONSUB能够有效地发挥网络的互动特性,激发学生参与网络教学的动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我国高校的网络教学中,一般没有相应的论坛、聊天室等互动空间,即使有,也只限于发布、回收作业,缺乏以任务和问题为中心、以协作学习为基[1]础的精心设计。
1.3没有建立很好的共享机制
网络教学应面向其他高校,甚至是全社会,让那些没有机会接受学校正规教育的人受益。可以无偿对外开放,也可以先借鉴中国知网的做法,采取收费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从2002年开始在Hewlett基金会的资助下创建网络开放课件工程,旨在让本院所有课程资料公布于网上,免费供任何教学人员和学习者使用,促成教育资源交流和共享,营造一个全球性的教学社区。我国目前的网络课程在共享性上还做得不够,这也有赖各学校的共同支持和参与。1.4教师与学习者情感交流缺失
网络教学可以在空间上远离,时间上错位,这是它最大最具潜力的优势。网络教育促成了远程教育规模的空前发展,从而为实现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的理想以及实现终生教育的理想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但是这种空间的远离也使得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大,缺乏情感的直接交流,师生双方对教学效果都缺乏直观的把握。而且这种若即若离的交互方式对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的[2]养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学习者作为教育对象,有被网络教学模式复制成一个个“丧失学习
者内在的人格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性”的“学习机器人”危险,这种虚拟的师生关系,不仅将学习者异化为物,而且最终也使教师异化,从而使师生背离了教育的目的。1.5教学系统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维护
网络教学系统很多存在有人建少人更新的情况,多数是为教学评比、评估急就而成,评完后也就无人过问,结果造成教学形式落后,教学内容陈旧,外部资源链接打不开,提问无人回复,讨论无人引导,网络教学纯粹成了摆设。一方面这与学生本身自主学习能力较低,热衷于访问校外公众网,看新闻和娱乐有关系。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反思,我们的网络教学系统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维护,内容更新不及时,这也造成学习者利用网络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我国网络教学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2.1 扬长避短,与传统课堂教学优势互补
构建网络环境下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的学习,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大力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更新。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课程整合,是不可能脱离原有的传统教学的,当然也不应该以继承传统教学为由而滞步不前。应对原有的传统教学及理论基础作实事求是的正确评价,继承其精华,扬弃其糟粕;要实事求是地客观地进行研究与分析,吸收其所长,摒弃其所短;要以素质教育理念为统摄,进行优势互补,实现两种教学方式的优质整合。2.2 尝试多种新的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模式依据网络学习的特点所提倡的是一种主动学习思想,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学习思想的开放性与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因此,网络教学模式的建构应注意塑造一种自主学习、具有合作、开放精神的网络学习文化,同时对我国的传统的功利型、个体型、被动接受型学
[3]习文化做出扬弃,构建无害、公正、尊重、允许和可持续发展的网络学习理论原则。开展包括Web Quest和RONSUB等多种能够有效地发挥网络互动特性的教学与自主学习模式。2.3建立较好的网络课程共享机制
2003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Hewlett基金会的支持下,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成立,它建立了镜像网站,引进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开放式课件,同时将中国高校的优秀教育资源推广到全世界。这是一个长远的项目,有赖各高校的支持和参与。高校精品课程算是一个较好的做法,但这还远远不够。
2.4树立以“情”为根基的主体教学观
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要以“情”为根基。师生之间以“情”的交流为根基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这种“情”是双向的,既有教师的循循善诱,又有学生的尊师敬长。因此,教学活动是一个以“情”的交流为纽带、由师生共同营造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活动,一旦脱离了“情”,教学效果就受到直接的影响。所以在网络教学设计时要把情感符号考虑进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关心的,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网络学习也应该是在丰富的、复杂的、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而不应只是面对去情境化的技能培训材料。2.5不断完善网络教学系统
在网络教学课程设计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和教学需要的角度出发分析技术的可用性和知识的可获得性。网络教学系统应为学习者提供全程、全面、及时、便捷的学习支持服务,这有助于保持学习者积极的情感。因此网络教学系统应及时提供辅导、答疑、讨论和作业评比等动态教学资源和信息,还要提供远程学习咨询,以及能够实施导航、内在浏览、查询、实时和非实时交互的教学,能够实施网上教务、考务管理等,构成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结束语
网络教学既有明显的优势,又有一定的局限。网络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有效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因师资不足或师资水平欠缺等因素给教学效果带来的不利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内容都得到了优化和改善。但同时,网络教学的发展必然是与传统课堂教学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建立起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彦仓.网络教育的整合与发展[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3.1.[2]蔡宪.网络教学的多视角扫描[J].电化教育研究,2003,12.[3]鲁荣杰,李盛聪.建构主义——网络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成人教育,2008.1.通讯作者:宋维虎,男,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与网络教育。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陕西省汉中市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系 723000 电子邮箱:116550054@qq.com
第五篇:我国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我国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摘要: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变得日益重要,目前国际间经济竞争实际上主要表现为技术上的竞争。而技术引进已成为快速缩短国际间差距的主要方法。本文在学者前辈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我国技术引进现状的深入研究和分析,阐述了我国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技术的后进国家想要通过自身的研发实力实现技术的飞跃是十分困难的,需要利用技术引进,吸收先进国家的技术成果来发展自身国内的经济。而经济危机的出现,让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出现了极大的难处,走出困难的重要步骤就是把技术作为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增加对技术的引进,让国际技术的引进迅速的运用。关键词:技术引进 现状 问题 发展策略
目录.摘要......................................................................................................................................................1 引言......................................................................................................................................................1
1、我国技术引进的现状....................................................................................................................1
2、我国技术引进存在问题分析........................................................................................................1 2.1重硬件,轻软件.....................................................................................................................1 2.2引进的技术不适用.................................................................................................................1 2.3消化、吸收能力不足.............................................................................................................1
3、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对策........................................................................................................2 3.1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要有选择性.........................................................................................2 3.1.1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是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的根本原因.......................................2 3.1.2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是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选择的现实依据...........................3 3.1.3技术进入市场的配套条件是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选择的约束条件.......................3 3.1.4引进技术也要有技术互补姓.......................................................................................3 3.2利用后发优势,缩小技术差距.............................................................................................3 3.3术引进方式要转变.................................................................................................................4 结语......................................................................................................................................................4 参考文献..............................................................................................................................................5 I 引言
技术引进问题现已涉及到了很多的领域,在社会发展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技术引进存在很多难题,包括盲目的引进新技术,重复使用技术达不到更新,引进结构不合理,引进技术单一,缺乏自主研发精神,自我创新不足等问题已经燃眉在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对技术引进的策略进行解析。
1、我国技术引进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技术贸易额不断上升,有关技术方面的国际合作也逐渐增多。技术引进作为技术贸易的一个方面,可以使技术迅速取得并广泛运用,减少因重复研究造成的资源浪费,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引进无疑是一条快速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途径。
2、我国技术引进存在问题分析 2.1重硬件,轻软件
发展中国家每年要花费大量资金用于引进技术,但硬件引进比重过大,软件技术的引进只占技术引进比重的很小一部分,大约为20%左右,集中表现为在技术引进时,主要以进口成套设备为主,以软件技术和其他方式为辅。而韩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引进的技术中软件技术就达到80%左右,日本在技术引进初期,也是以进口成套设备为主,如1991~ 1995年钢铁工业第一次技术引进时期,其轧钢设备70%是进口的,但日本在1995年以后就基本上不再引进成套设备,而发展中国家则是一轮又一轮地大规模引进成套设备。这种“重硬件,轻软件”的技术引进思想使发展中国家企业沦为最终产品的装配线,无法获得完整的生产技术,形成独立的生产体系。并且,相对于软件技术而言,硬件技术的适用性和可靠性更容易判断,而且引进风险小。跨国公司也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一些二手的硬件设备,从而导致硬件设备的引进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长此以往,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的依赖性增强,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2引进的技术不适用
发展中国家获得的技术的实际效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的适用性。这些技术对于精度、规模和复杂程度等方面的要求高,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源水平难以达到。跨国公司的技术从采用到转让到国外的平均时间为:转给发达国家的子公司需要6年时间,转给发展中国家需要10年,转给国外合资企业需要13年。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跨国公司是在产品技术的成熟阶段,社会需求已达饱和时才把技术转移到国外。因此,发展中国家引进的技术很多都是夕阳技术,其中有一些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环境和安全生产标准的技术。这些技术的盲目引进使发展中国家企业陷入了“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怪圈。2.3消化、吸收能力不足 由于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存在很大的不适用性问题导致对技术的消化、吸收不足。发展中国家引进的通常不是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引进时就比别人落后,加之无法消化、吸收,更无法进行创新。若干年后,当发现这些技术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时,只能再次引进,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方面永远处于劣势。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还存在一些弊端,必然会引起很多负面效应。技术引进越多需要的投入越多,但是高投入并不意味着高回报,种种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都会导致国家财富的损失,造成浪费。发展中国家从跨国公司购买一项高技术的成本可能是巨大的,因为跨国公司在进行技术转让时往往包含一些连带的限制性条款,如限制使用进口技术生产产品的数量和价格等。过高的技术转让代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发展中国家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加之一些技术不适用,消化吸收能力不足和无法自主创新等问题,使得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收益是很少的。
3、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对策
尽管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会有负效应,但决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不再继续引进技术。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技术的引进是不可以中断的。3.1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要有选择性
3.1.1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是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的根本原因
经济学家们根据经济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将经济技术进步趋势划分为三种形态,我们称之为希克斯形态、哈罗德形态和索洛形态。希克斯认为,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经济产出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资本与劳动的比率(K/ L)保持不变。也就是说,技术进步是向着既不节约劳动也不节约资本的中性方向发展,哈罗德则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资本产出比(K/Q)保持不变,言外之意是技术进步向着节约劳动型方向发展,因为随着技术进步,产出增加,那么资本的用量必须也跟着增加才能保持比率不变,索洛则认为,技术进步中劳动产出比(L/Q)保持不变,要素比率偏向于节约资本,K/ L比率下降,资本有机构成降低。在以上几种形态的发展趋势中,哈罗德形态占技术进步的主导地位。技术进步由于这样一种机制产生作用:当生产中某种要素禀赋相对于其他要素禀赋显得丰富时,那么该要素的价格会在供求作用下相对较低,低廉的价格必然诱导出较多的使用该要素的技术变迁,从而也就决定了技术创新的路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能力从事技术研究、发明、创造,推动技术进步的任务基本由发达国家来完成,而发达国家多为资本禀赋丰度相对较高的国家,因此技术进步形态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哈罗德型。关于技术创新的路径,我们还可以从博弈论角度进行说明。在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博弈模型:情侣博弈模型。大海和小丽是一对情侣,大海特别爱看足球比赛,小丽特别爱看芭蕾舞,但两人又要共度周末,于是从理性人的假设出发,按照相对优势策略划线法,该博弈存在两个纳什均衡:两人要么一起去看足球,要么一起去看芭蕾舞。哪一个结局要看是谁先作决定,假如大海先决定一定要去看球,为了避免分开度周末这一最不利的结局,小丽别无选择,只能一起去看足球,反之亦然。在技术创新与引进中也一样,如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同时进行技术创新,那么两个方面都不能享受出售技术的好处,还要都承担研发的成本,这样损失最大。最好的结局是一方创新另一方引进,当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各国都希望自己进行创新而由别国引进。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先天不足,势必由发达国家领先创新,而发展中国家只能选择引进的最优策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后发劣势。而发达国家资本禀赋丰富,因此技术创新只能沿着哈罗德模型发展。
3.1.2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是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选择的现实依据
我们说正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创新中的后发劣势,所以发展中国家只能选择引进技术的道路。在现实世界中,发展中国家确实也在大量引进技术以推动经济发展。但现实中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除了少数发展中国家通过技术引进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绝大多数国家的差距不仅没缩小,反而在拉大。这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引进技术的实践中普遍存在贪大、求全、求
3.1.3技术进入市场的配套条件是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选择的约束条件
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同时还应考虑每项技术所需的配套条件。①引进技术要有相应的知识积累,要有消化此项技术所需的科技知识。②引进技缩要有配套的地理环境和制度环境。地理环境对引进技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任何一项技术都是以某种特定物的形式存在于一个特定的空间或区域,如果厂商将引进技术的厂址设在远离市场的地方,势必会降低厂商的竞争能力,比如在远离矿石产地的地方投资兴办钢铁厂,成本将会很高。本地的文化结构是影响技术发挥的瓶颈,试想在非洲的原始森林里生产芯片是多么滑稽,让一批文盲从事原子弹生产会有什么后果。引进技术也要有配套的制度环境。3.1.4引进技术也要有技术互补姓
旧设备可使用时间的长短,企业原生产力利用率,是影响技术变革速度的重要因素。一项技术的发挥要有与其相应的配套技术。例如,尽管你引进了法拉利赛车的发动机和引擎的生产技术,可以生产出良好的发动机和引擎,但生产出的赛车仍不能与法拉利竞争,其原因就是其他相关技术落后。因此,发展中国家不能指望通过引进单项技术来实现赶超。3.2利用后发优势,缩小技术差距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起步较晚,世界上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技术存量较多,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存量实现追赶。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应致力于引进技术、吸收技术、应用和创新技术等几个方面,以便取得“一箭三雕”的成效。由于技术引进比较盲目,正在研发一个项目,却在另外一个与之不相干的技术上不断的引进和开发,降低了引进的效率和质量。这大大的远离了一开始需要去研发这个项目的初衷,盲目的引进、盲目的学习,这最后只会注定技术引进的失败,最后得到一个惨痛的代价。
政府设立专门的技术引进消化创新科研机构, 建立专门的消化创新基金, 加大投入力度, 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消化创新, 并对企业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予以适度保护对于一些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 国家应统一引进, 然后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 组织产学研 进行联合消化吸收与开发、创新, 最后再转移到企业。国家要加大投资力度, 财政科研经费要向企业倾斜, 要向技术引进的消费创新方面倾斜, 并建立专门的消化创新基金, 用于重大的关键性或产业共性技术的消化与创新。要运用税收、价格、信贷、财政、汇率等经济杠杆对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加以调节与扶持。对重大消化吸收与开发创新项目要利用国家政策性银行给予贴息、低息贷款;对引进软件技术和消化创新项目, 要实行税收优惠, 包括减免租税、加速折旧等制度。3.3术引进方式要转变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应该由引进硬件向软、硬件配套结合、以软件为主的方向转变。因此,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这一转变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在本国工业基础增强后,技术引进就由以购买成套设备为主迅速转入以许可证贸易为主。因此,发展中国家不能再青睐低风险的硬件技术引进,否则将永远无法跳出技术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困境。技术的创新,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别人的脚步后面,并不是要一味的引进别人技术才可以成长的发展中国家。咱们技术并不比别人的差,需要的只是自我创新。
结语
技术引进是一个长时间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自我创新,盲目的引进技术,重复的使用技术等问题,就会出现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既然我国技术引进有了这些问题,那就应该及时的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更加应该开始自己创新和成长。一点一点的创新,一步一步的成长,让别人也开始引进我们国家的技术,这才是解决技术引进问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14,07:31-43.[2]魏锴,杨礼胜,张昭.对我国农业技术引进问题的政策思考——兼论农业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3,04:35-41.[3]崔淼,苏敬勤.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协同:理论和案例[J].管理科学,2013,02:1-12.[4]储德银,张同斌.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高新技术产业成长[J].科研管理,2013,11:53-60+113.[5]李光泗,沈坤荣.中国技术引进、自主研发与创新绩效研究[J].财经研究,2011,11: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