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主题图运用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19-05-12 03:3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一年级数学主题图运用的实践与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一年级数学主题图运用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篇:小学一年级数学主题图运用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一年级数学主题图运用的实践与探索

该文章转自[小学课堂在线]:

翻开一年级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个憨态可爱的小动物和卡通人物,情境的设计,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课程资源。基于以上认识,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用好“主题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我在两年的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大胆尝试和探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对主题图的再思考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我重新认真地去认识审视教材中的主题图,想透过美丽的画面,去挖掘它实质性的内容。通过细细的品味和思考,慢慢地感觉到新教材主题图“内在的魅力”远远超过了它“美丽的外表”。纵观新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向我们提供了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学资源,属于自然情境类。如一年级上册的“数一数”所提供的校园全景图,“比一比”中的“小猪帮小兔造房子”图等,其内涵是让教师引导孩子们在比较真实的、有趣或比较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中去发现和学习数学,从而让孩子们深切地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另一类则是提供了一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或操作方式,属于活动方式类。如一年级上册中“长短”、“数学乐园”、“图形的拼组”等主题图,它提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做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在类似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不管是哪一类主题图,教材只是向我们教师供了一些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和自主、合作的学习活动方式。简言之,主题图是一种理念、一种方向。需要我们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和处理,将其活动化、现实化,赋予生命的活力。

我认为“主题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的特点,充分挖掘“主题图”中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而不能让“主题图”上成“看图说话”,从而失去“主题图”的应有的价值。

如在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中,教材创设了一个小朋友熟悉的运动会场景,生动地描绘了学生参加各项比赛的情境。这一主题图贴近小朋友的生活实际,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一开始设计教案时,我想像着,在导入新课时,把这一场景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小朋友面前时,一定能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积极提出课堂中所需要数学问题,为后面的探究、解决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然而事实并非我想像的那么顺利。第一次试教中,在出示了主题图后,小朋友兴趣盎然,于是我抓住契机,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们可来劲了,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我看到了有许多小朋友在参加比赛,有的在跑步,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踢毽子„„”“我看到了有些小朋友在喝牛奶”,听了这两个小朋友的回答,我暗暗自喜,果然如我所料,学生们直奔主题,稍加引导定能很快提出9加几的数学问题了。正当我为自己的设计得意时,旁边传来了一个小朋友的声音:“老师,我觉得他说得不对。”“哪里不对呀?”“我认为小朋友不是在喝牛奶,你看,这些盒子外面都有个洞,如果是牛奶的话,全漏光了。我看他们好像是在开钥匙。”“我也觉得不对,„„”学生的兴趣都跑到这两个问题上,好不容易我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9加几”的数学问题上,但此时,作为组织引导者的我,已全然没了当初设计时的那种激情,只想着早点把课结束。作为刚入学的小学生,他们的想法还是那么的天真,他们关注的往往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因此,教师运用“主题图”一定要把握住主题图的价值所在。从主题图中有针对性地提出用“9加几”

计算的数学问题再进行拓展提高。这样,学生才会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提一个怎么样的数学问题上。

再如在教学“第几”这节内容中,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一幅“购票图”,其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一是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分析。“排队购票”这一场景对于大多数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二是从数学知识呈现的角度来看,“购票图”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学习素材,能“让学生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另外一个含义──序数,”并且通过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已买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在改变队伍人数的情况下变换排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对自然数的两层含义在直观情境中就能加以区分,这种情境有利于学生探讨数学问题,获取相关的数学知识。这也正是“购票图”作为“第几”这节内容的主题图的价值所在。

二、思考后的实践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理解主题图的意义,怎样精心创设主题情境,大胆组织主题活动,并适当进行主题开发等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索,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理解主题图的意义,使学生学有目标

主题图内容丰富,含义深切,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因此,深入地钻研主题图,切实把握主题图的含义是使用好主题图的前提。只有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才能创设生动的主题情境,组织有效的主题活动,课堂才是有效的、精彩的。

[教学片段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师:小朋友,你们会做风车吗?

生:会!

师:那谁来教教大家怎么做?

一学生上讲台讲解做风车的方法。

师:很好,下面就分小组做风车。

学生分小组开始做风车。

风车做好了,教师让学生在教室里自由地玩风车,好不热闹。

一堂好好的数学课就这样被上成了一堂手工课。看了这样一节课,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这样的教学能达成这种目标吗?做风车的这个过程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们再来理解主题图的意义,反思教学过程。乍一看,主题图展示的是手工书上做风车的步骤,但结合单元教学,从数学的角度仔细推敲,不难发现,主题图所展示的各个环节就是一个图形变换的过程,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变换过程。理解了这个深意,我们的教学是否就可以这样组织:课前让学生在家里做风车,并提出要求,即注意观察自己在做风车过程中图形有什么变化;课堂上,学生边描述,教师边演示。描述时要引导学生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讲解,例如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把一个角的两条边对折成两个三角形,并把多余的长方形部分剪去,展开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由于圆形的变化比较隐蔽,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风车玩耍,引导学生观察风车转动的运动轨迹。进而总结各种图形是可以互相变换的。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主题图”的深意,就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如何理解主题图的意义,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可以说,正确理解了主题图的意义,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只有教师深刻地理解和正确把握“主题图”的意图,才能有效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是说在每一次上课前,都要先问问自己:“主题意义,你理解了吗”?

(二)演绎主题情境,使学生学有内容

教材以主题图的方式设计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这些情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主题图”以“场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事件”为载体来展开和演绎“主题图”情境。如果照本宣科,就会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教学片段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以位数和整十数”。

师:老师给小朋友发新书了。(课件出示第61页例1主题图:显示一包数学书35本,一包语文书30本,三位小朋友每人拿一本数学书,另有8本语文书),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

生1:有数学书和语文书。

生2:有38本数学书和38本语文书。

师:算式怎么列?

生:35+330+8

师:你是怎么算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法。

像这样在教学中对主题情境进行简单处理的教学案例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比比皆是。教师只注重了情境的导入功能,而忽略了情境自身的教育功能。这样的教学往往让学生因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价值而丧失学习兴趣,因缺乏兴趣而丧失探索的欲望,因只要结果而遗忘了获取知识的过程,最终将学生变成知识的容器。对照此案例,反思我们以往的教学,对于教材主题情境我们是否全部都认真有效地进行了创设?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求进行了精心的调整和再创造?所谓创设一个良好的、有效的数学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情境的创设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同时还应围绕教学目标,仅仅依靠主题图这一张单一的、静止的画面是远远不够的。在使用时,我们更应该 “取其精华”、“有所为,有所不为”,创造性地、有选择地进行加工使用,并结合实际需要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这样才能达到创设有效情境的目标。另外,“主题图”以“场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事件”为载体来展开和演绎“主题图”情境。

1、主题图”编个故事。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惊奇、新鲜、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教材中许多以拟人化创设的“主题图”情境,都可以编成童话故事。

如教学第1册第29页“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我编了个“小猴生日”的童话故事:(第1幅组图)今天是小猴的生日,猴妈妈要送给猴宝宝一件礼物,你们猜这件礼物是什么?(展示“盘里有2个桃)出题:盘里有几个桃?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演示小猴吃桃)现在盘里还有几个桃子?又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继续演示小猴吃桃)小猴可喜欢吃桃子了,一下子就吃完了。现在盘里有几个桃子?还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第2幅图)猴宝宝吃完桃子,猴妈妈带它来到大森林里。森林里鸟语花香,猴宝宝看到了什么?(出示“鸟窝图”)猴宝宝可喜欢小鸟了,就靠近它,小鸟惊吓得飞了起来(演示小鸟飞起来的过程)。现在鸟窝里还有几只小鸟?可用什么来表示?(第3幅图)走出大森林,猴妈妈带着猴宝宝来到了荷塘边,青蛙们跳上荷叶欢迎它们的到来(演示青蛙跳上荷叶的过程)。左边的荷叶上有几只青蛙?右边呢?一共有多少只青蛙?我让学生对“0”有理论的认识,这样把课本的3幅“主题图”串成一体,“主题图”就有了血肉。

2、静态“主题图”动态化。主题图的素材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在教学中,根

据情况我用多媒体或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将主题图提供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处不在。

如第1册第18页“第几”的内容有一幅“购票”图,教学时,我让学生扮作:穿红衣阿姨、老大爷(替代穿绿衣阿姨)、小朋友、解放军、青年叔叔,并凌乱地站在讲台边。我说:“他们为排队的事情而争吵,请你们帮助他们排排队,并说一说他们总共有多少人,谁排第几?”有的以先来后到顺序排队(体现约定俗成的有序规则);有的以解放军排第一(体现拥军关怀);有的以小朋友排第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幼美德);有的以老大爷排第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美德);有的学生还以阿姨的孩子在家等待,穿红衣阿姨应排第一(体现对母爱的关爱)。

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受到思想教育,既体现了约定俗成的社会有序规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谦让美德,思想教育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有机渗透,体现“三维”目标 的有机整合。

(三)精心谋划主题活动,使学生学有方式

人教版教材在编写中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主题图中出现了大量的主题活动。例如: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安排了两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在比高矮的教学中,出现了以学生小组合作为学习形式的主题合作活动。这些主题活动让学生真实地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合作的成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片段三]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分类”。

师:(出示秋游物品苹果、饮料、随声听、望远镜、汉堡、手机)老师需要把这些物品装进两个袋子里,你能帮我分一分吗?请你动手分一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学生独立分一分物品的图片)。

生:我把苹果、饮料、汉堡分一袋,随声听、望远镜、、手机分一袋。

师:为什么这样分?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生:吃的和吃的放一起,用的和用的放一起。

生:这样讲卫生。

师:象这样把同一类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我们每天都要用到学具,你能把自己的学具盒用分类的方法整理一下吗?

同桌合作,整理学具盒,忙得不亦乐乎。

本案例中教师通过主题活动的组织,让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探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了空间,提供了时间。我认为这样的学习活动是成功的。

(四)大胆进行主题开发,使学生学有创造

人教版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尽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信息,为教学的多样性,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能。而要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还需要教师具备开发意识,能自主地对主题图资源进行再开发,将教学从数学知识的传授提高到生存技能、生活技巧的训练,从终身发展的高度进行教学探索。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只看到主题图知识点的传递功能,忽略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学片段四]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用数学”。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要举行一个提问题比赛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一个问题记1分,特别好的问题可以记2分,最后看哪一组得分最多。比赛规则: 只有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后才能获得提问的机会。

生1: 我们组里有8个女同学,6男同学,请问我们组一共有几个同学?

生2: 我们组有4个扎辫子的,6个没有扎辫子的,我们组一共有多少人?

生3: 我们组有6个人喜欢跳绳,2个喜欢打球,4个喜欢跑步,你知道我们组有几人

吗?(该生显得非常得意)

生4: 我们组今天来了10个同学,一个人没来,我们组共有多少人?(那天正好有一位同学生病请假)

(说到这里学生好像特别感兴趣,又提出了如下问题:)

生5: 我们组共有11人,今天来了10个人,有几人没来?

生6: 我们组今天来了10人,1人没来来的比没来的多几人?

本节课的主题图是学生课外活动的情景,我让学生了解自己组里同学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你能根据自己组里的情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并以组间竞争的形式进行,学生在相互启发和交流中,问题越提越多,学生的思维也越来越开阔,他们提的问题不仅涵盖了主题图中所涉及的问题,而且更加生动和实际,因为这是他们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所以他们的学习也更积和主动。

(五)注意结合“主题图”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主题图”教学不单纯是给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结合图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一特点。如教材中第一单元内容“数一数”所呈现的主题图是一幅“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的美丽校园画面,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人和物,使学生初步感知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另一方面,结合画面内容,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这就是“主题图”教学所反映的精神实质。上好这一课,不仅能激发起学生对老师的喜爱,更能激发起他们想学好数学的愿望,为今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做好准备。

如教学“第几”中的主题图,这是一幅常见的排队购票图,除了引导学生看图,说出谁排第二,小朋友后面的叔叔排第几,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几,并在方框中填上数,通过说图意和填数,使学生初次感知,自己填的数是表示“第几”。还要结合主题图适时向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使学生明白自觉排队购物是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如果教学中忽略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一任务,再好的教学也是不完整的。

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如认识6和7的主题图,教学时除了要发挥它让学生数数,从中抽象出数6和7外,还要充分挖掘画面内容中关于讲卫生、爱劳动、热爱班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功能,以此让学生在认识数6和7的过程中,同时感受思想和情感教育。

三、结语

低年级孩子年龄虽小,可是在他们身上却有着无穷的潜能。因此,教学主题图时,要充分展示主题图富于情节的魅力,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张开想象的翅膀,不断地闪现出奇思妙想;充分利用主题图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特点,让学生在自主的时空里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主题图的内涵,让学生在广阔的领域里打开思维的闸门,不断的求异创新。

总之,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形式比较新颖,与老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活泼生动的情境图。这些图画的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富有儿童情趣,主题图的展示,便于学生观察,也便于教师利用图中景物与学生交流,学生能从中受到教育。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新教材中“主题图”这一特色,理解其意义和它的价值所在,让“主题图”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解读》

2、《活用“主题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徐惠珍

3、《小学数学新教材主题图的应用与设计的研究》李国强

上一页[1] [2] [3] [4]

该文章转自[小学课堂在线]:

第二篇:对小学数学主题图的认识与运用

对小学数学主题图的认识与运用

上传: 饶芬

更新时间:2012-6-2 8:51:24

对小学数学主题图的认识与运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新教材图文并茂,色彩明丽,的确是一本让孩子们一看就爱不释手的教科书,尤其是那一幅幅有着丰富情景的主题图更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主题图的意图主要在于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说,新教材中运用主题图可谓一大创新,教师若能好好利用主题图,我们的课堂将会焕发出新的光彩。然而,主题图以“情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教师并没有好好理解主题图的真谛,在使用主题图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有的教师把主题图的功能价值仅仅简单地定位为为情境创设服务,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又如没有把主题图与教学内容真正联系起来,学生仅仅是在开头几分钟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剩余的三十多分钟还是脱离主题图学习单纯的数学知识。也就是说主题图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但其丰富的内涵有时会使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基于以上认识,我对主题图的价值和运用方法进行了反思,并在教学中开始了新的尝试和实践。

一.主题图的功能价值

(一)依据主题图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

数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时可依据主题图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将地方资源、校本资源合理整合,以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例如人教版第五册第十四页“生活中的数学”,主题图出示了几种常见的重量单位和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运用。根据这一主题图,教师可以在新课前一天给学生交待任务,自己或在家长带领下到附近观察、访问,看一看哪些地方用到了重量单位和长度单位。第二天上课让学生把自己的收获进行组内汇报、小组交流,感受测量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这样的设计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时间与空间,能全面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二)依据主题图创设学生学习数学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主要精神,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取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7页设计了两幅有联系的买东西的情景图:①妈妈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付出200元。②售货员找给妈妈17元。这个买东西的过程就包含了一个加法问题(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和一个减法问题(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由孩子提出的“找的钱对不对呢?”提出检验计算结果的问题,从而引入验算的教学。教师依据主题图创设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更重要的是把数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了,学生在情境中更好了理解了“验算的意义”。

(三)依据主题图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实验教材恰恰把握住了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机会。

实验教材中有许多主题图,在主题图中编者有意识地设计了许多相关的数学知识,等着学生去探索、发现、研究。于是,读图就成了学生经常进行的活动,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让每个学生独立去读图,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解题方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数学知识。如此,学生的创造火花就会不断闪现。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自己在主题图上找平行四边形,学生不但找出了图中提示的角,还找到了楼梯、过道、球网上等等许多地方隐蔽的平行四边形。在寻找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对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也有了初步认识。在争先恐后的发言中充分显示出学生喜欢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钻研的愿望和能力。

(四)依据主题图创造学生交流合作的时机。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不再被简单地当做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而成为了学生探索与交流数学、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材的主题图多处呈现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如在探索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时,按照主题图的提示,利用1米长的绳子和各种测量工具,学生积极活动起来。有的把绳子拉直,有的拉米尺,有的用20厘米长的尺子一下一下地认真测量。绳子稍有不直,直尺稍有衔接不好,就有“拉直、拉直”“放好、放好”的提醒声。测量后大家一起计算,得出了“1米=100厘米”的正确结论。再如,在总结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法则后,教材改变了以往直接给出法则的模式,而出示了小组合作、自主发现的情景,给了教师和学生很好的提示和建议。直接给出法则往往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缺乏创造性,而按新教材所示去做,学生乐学、爱学,而且很容易地记住了法则,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

(五)结合“主题图”渗透思想教育。

“主题图”教学不单纯是给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结合图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一特点。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十五页的主题图以及后面的统计图,介绍了我国特有动物的种数、濒危和受威胁动物的种数,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再如教学“第几”中的排队购票图,这是一幅常见的排队购票图,除了引导学生看图,通过说图意和填数,使学生初次感知自己填的数是表示“第几”外,还要结合主题图适时向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使学生明白自觉排队购物是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如果教学中忽略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一任务,再好的教学也是不完整的。

二.主题图的有效运用

(一)切实把握主题图含义,有效组织主题活动

主题图内容丰富,含义深切,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因此,深入地钻研主题图,切实把握主题图的含义是使用好主题图的前提。只有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你才能创设生动的主题情境,组织有效的主题活动,提出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

现在有不少教师课前并不好好思考主题图的用意,不管“主题图”实际情况怎样,上课一开始,总是指着主题图提那些漫无边际非数学的问题:“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还能提什么问题?”等等。让学生在云里雾里探索一翻后,仍无法引入正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堂好课是由一串好问题构建而成的。教师只有对“主题图”作了认真分析,再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真正有效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优化主题图,灵活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以主题图的方式设计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这些情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主题图”以“场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事件”为载体来展开和演绎“主题图”情境。如果照本宣科,就会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我们在教学中总结出解决的办法有:

1、给“主题图”编个故事。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惊奇、新鲜、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教材中许多以拟人化创设的“主题图”情境,都可以编成童话故事。如教学第5册第11页“吨的认识”,可以编个“过桥记”的童话故事(课件出示图片):在一个美丽的森林里,住着熊老弟、牛大哥、马大叔,还有鹿姐姐等动物,有一天这四个动物来到村边的河岸上,河上有一座桥,旁边立着一块牌子:限重一吨。动物们想到对岸去,马大叔说:“那我们一起从桥上过去吧!”鹿姐姐说:“还是一个一个过去吧!”大家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我们的小朋友能替它们想想办法吗?结果我一讲完这个故事,同学们兴趣盎然地讨论开了,并且很快出来了几种过桥方案,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理解了“吨”的含义。

2、静态“主题图”动态化。

(1)演一演“主题图”情境。主题图的素材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在教学中,可依据情况或用多媒体或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将主题图提供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的奇妙与无处不在。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58页“用数学”,教材把例题和“做一做”中的习题灵活地贯通在一幅主题画面中,画面选取了学生最喜欢的小动物的形象,生动逼真,趣味盎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很喜欢。但教材上的画面是静态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本课时,有的教师灵活地运用了这幅插图,把它做成课件,变静态为动态,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丽的大森林”的整体情境,以旅游团到大森林中游玩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中,再根据教学内容依次拉近小鹿和蘑菇图、小鸭图、小猴图,让学生逐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形式深深吸引了低年级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小动物的可爱,从而很自然地实现了“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思想教育目标。

(2)模拟“主题图”现实。模拟指学生身临教师创设的虚拟活动情景中获得对教材内容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的实践活动《小小商店》可依据主题图提供的情节,在教室里先办一个“小小商店”,让学生购买喜欢的物品,结合学生所买物品灵活处理与重组要解决的知识点。然后,每个小组也开一个“小小商店”,让学生扮演顾客与售货员,进行模拟演练。学生在回答钱不够怎么办时,思维踊跃,能大胆发表不同见解。

另外,我认为教师在理解主题图的作用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区域实际,学生实际),可以创造性地使用主题图,甚至自创“主题图”。如在“千米的认识”中,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受,教师可把“叶镇”、“灵山”改为学生熟悉的地点,这样就会使“千米”这个概念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放学后,还可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去感受一下两者之间的距离,加深印象。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主题图作为数学教学资源的一个主要载体,不仅承载着知识,更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我们在主题图的使用过程中只有用心领会,灵活应用,创造开发,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运用主题图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运用主题图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和实施,各个学科的教材编排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具体到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增加了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主题图”,这一变化不仅美化了教材,也给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注入了活力,同时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果数学教师能够合理科学地运用主题图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将会大大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关键词】小学数学;主题图;运用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增加了很多主题图,这些图片?槭?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而且内容也非常多样,有的是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有的是学生熟悉的具体事物.利用主题图来辅助教学,能够给抽象、枯燥的数学课堂注入活力,使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而且数学课堂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主题图进行恰当的使用和取舍,导致其作用和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那么如何有效地运用主题图来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呢?笔者将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研究,在本文中对这一问题展开具体的探讨.一、让主题图“动”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虽然是静止的,但是图片中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和内容,因此,教师可以想办法让静态的主题图变得动态化,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或游戏活动等让主题图“动”起来,这样就能打破传统的看图教学法,使学生融入主题图描绘的情境中,而且,学生在亲自参与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学习热情也会更加高涨.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中的主题图是一幅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的平面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建筑、布局,各个建筑分别在什么方位.这个图片虽然比较详细,但是一来有些学生没有去过天安门广场,二来图片对于相对位置并没有展示得十分直观.为此,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用不同的物品分别代表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并按照平面图上的方位、顺序摆放好,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具体的场景中了解到天安门广场各个建筑的分布情况,而且能明白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学校教学楼为中心,来说一说学校里的建筑物是如何布局的,帮助他们进一步掌握和理解“位置和方向”的相关知识.将静态的主题图动态化,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使学生认识到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他们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二、把握好主题图的呈现时机

虽然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几乎都有相对应的主题图,但是主题图并不是在每堂课的一开始就呈现出来的,一方面,如果教师固定在课堂的某个阶段呈现主题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主题图失去了兴趣;另一方面,知识点不同,与其相配的主题图的呈现时机也是不同的,因此,利用主题图来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活动的需求来把握和调整主题图的呈现时机,以便使主题图的作用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比如,“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节内容的主题图是小运动会的场景图,有的学生在跳绳,有的学生在踢毽子,有的学生在投沙包,有的学生在滚铁环……经过教师的讲授,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在讲完课后出示主题图,并向学生提问:“你能根据图片创编出利用加法计算的应用题吗?”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会根据主题图中隐藏的信息来创编应用题,如,有的学生问:“跳绳和投沙包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尝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利用主题图让学生来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既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和归纳知识体系,也能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而且让学生创编数学应用题,也锻炼了他们的思考和创新能力,使主题图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由此可以看出,把握好主题图的呈现时机是非常重要的.三、适当增删主题图,突出教学重点

虽然主题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给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而且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非常有帮助,但是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因此,在运用主题图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情况,对主题图进行适当的增删.如果教师对主题图不进行精心的选择,并且加上对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主题图就会演变成观赏而非教学,不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还有的教师将主题图绝对化,认为每一个教学内容和目标都要通过对主题图的理解来实现完成,而且要运用上教材中所有的主题图,这样做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点发生偏移,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将一些繁杂的主题图进行大胆的删减,删除一些没必要的主题图,以及华而不实的主题图,突出教学内容的核心和重点.总而言之,主题图是小学数学的教学资源之一,不仅美化了教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数学知识,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主题图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其功能和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参考文献】

[1]顾建华.浅谈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开发与运用[J].吉林教育:综合,2015(1):80.[2]陈庆红.如何运用主题图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6):89.

第四篇:如何用好小学数学主题图分析

如何用好小学数学主题图

乐平市第六小学 吴卫华

(自我介绍)

(课件出示图片)翻开小学数学教材,我们看到的是图文并茂、色彩明丽、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满时代气息的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一个个憨态可爱的小动物、一个个蕴含数学味道的小场景、一个个具有导向性的小问题„„有着丰富情景的数学主题图或情境图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学生。

情境图是新课标的产物,其编排意图主要在于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知识、领会数学思想,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境图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认知的内驱力,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教师若能利用好情境图,数学课堂就会焕发新的光彩。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老师由于对主题图认识的误解和使用的偏差,在使用主题图的过程中出现机械照搬,生硬处理,随意改编等问题,根本调动不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发不了学生的数学思考,使主题图失去应有的数学价值,课堂也失去应有的数学味。

一、情境图使用的“四方面困惑”、“四个误区”:

(一)四方面困惑:

1、读懂图意、有效提取信息方面

2、编排意图、隐含的逻辑性方面

3、情境图的深刻内涵挖掘方面

4、呈现方式、有效开发利用方面

(二)四个误区:

1、认 识 不 足

2、取 舍 不 当

3、本 末 倒 置

4、机 械 使 用

如何有效地用好主题图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一线老师进行深思。我认真地认识和审视教材中的主题图,同时反思自己多年的实践教学。我认为要用好主题图,必须先正确认识主题图,用心地领会主题图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灵活地使用,才能真正发挥主题图的最大价值,使它真正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正确认识主题图

(一)情境图的分类 根据其价值功能分类:

1、单元情境图(课件出示图片)

“单元主题图”顾名思义是一个单元的主题图,教材把若干个相关联的知识组成一个体系,形成一个单元,根据这个单元的知识,选择某一个主题构建一幅情境图。这些主题图因为要适用于整个单元,所以信息量大,涵盖面广,常常蕴含了整个单元的知识内容。

2、课时情境图(课件出示图片)

课时主题图一般是指新授课、例题中出现的主题图。信息量相对较小,主题明确,知识重点突出,知识问题化,明确呈现出本节课需要研究的、解决的问题。单元主题图是一个整体,课时主题图是一个局部。

3、习题情境图(课件出示图片)

习题主题图就是与前面所学的新授内容有关的一些生活情境图,以提供给学生相应的习题情境。

根据其形式、特点分类:

1、自然情境类(课件出示图片)

其内涵是让教师引导孩子们在比较真实的、有趣或比较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中去发现和学习数学,从而让孩子们深切地体会到数学源于社会、自然、生活。(举例说明)

2、活动方式类(课件出示图片)

它是直接提供了一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或操作方式,属于活动方式类。它提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做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在操作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举例说明)

3、对话形式类主题图(课件出示图片)

它提供了师生、生生或小精灵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往往提示一些学习方法,倡导学生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同时这类主题图展现了数学学习过程、突出知识点,增加了数学教材的可读性,引导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下自己如何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为自学数学教材提供了可能。(举例说明)

(二)主题图的功能价值

1、依据主题图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

数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时可依据主题图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将地方资源、校本资源合理整合,以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例如(课件出示图片)北师大版版四年级上册第84页“生活中的负数”,主题图出示我国各大城市的气温。根据这一主题图,教师可以在新课前一天给学生交待任务,自己或在家长带领下听听电视节目中的天气预报。第二天上课让学生把自己的收获进行组内汇报、小组交流,感受负数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这样的设计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时间与空间,能全面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2、依据主题图创设学生学习数学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主要精神,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取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如(课件出示图片)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20页设计了一幅有联系的买东西的习题情景图:妈妈买了一件上衣和一顶帽,付出售货员200元,应找回多少元?这个买东西的过程就包含了一个加法问题(买一件上衣和一顶帽一共要多少元?)和一个减法问题(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由孩子提出的“找的钱对不对呢?”提出检验计算结果的问题,从而引入验算的巩固教学。教师依据主题图创设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更重要的是把数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了,学生在情境中更好了理解了“验算的意义”。

3、依据主题图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实验教材恰恰把握住了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机会。

教材中有许多主题图,在主题图中编者有意识地设计了许多相关的数学知识,等着学生去探索、发现、研究。于是,读图就成了学生经常进行的活动,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让每个学生独立去读图,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解题方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数学知识。如此,学生的创造火花就会不断闪现。

如(课件出示图片)在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学“线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自己在主题图上找各种线,学生在大桥、光线、海平面找出各种线。在寻找各种线的过程中,学生对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对它们的特性也有了初步认识。在争先恐后的发言中充分显示出学生喜欢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钻研的愿望和能力。

4、依据主题图创造学生交流合作的时机。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不再被简单地当做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而成为了学生探索与交流数学、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材的主题图多处呈现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如(课件出示图片)在探索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一米有多长时,按照主题图的提示,利用1米长的绳子和各种测量工具,学生积极活动起来。有的把绳子拉直,有的拉米尺,有的用20厘米长的尺子一下一下地认真测量。绳子稍有不直,直尺稍有衔接不好,就有“拉直、拉直”“放好、放好”的提醒声。测量后大家一起计算,得出了“1米=100厘米”的正确结论。再如,在总结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法则后,教材改变了以往直接给出法则的模式,而出示了小组合作、自主发现的情景,给了教师和学生很好的提示和建议。直接给出法则往往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缺乏创造性,而按新教材所示去做,学生乐学、爱学,而且很容易地记住了法则,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

5、结合“主题图”渗透思想教育。

“主题图”教学不单纯是给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结合图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一特点。

如(课件出示图片)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第88页的主题图以及后面的滴水实验,介绍了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再如教学“第几”中的排队购票图,这是一幅常见的排队购票图,除了引导学生看图,通过说图意和填数,使学生初次感知自己填的数是表示“第几”外,还要结合主题图适时向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使学生明白自觉排队购物是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如果教学中忽略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一任务,再好的教学也是不完整的。

三、灵活使用主题图

如果我们认真去审视教材中的情境图,透过美丽的画面细细的品味和思考,就能发现新教材主题图、情境图的内在魅力。想要让这些场景素材发挥优势,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主题图、情境图,将其活动化、现实化,赋予生命的活力。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了不少问题,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在教学中淡化甚至忽视了主题图的功能。这在不少中青年教师中普遍存在。这些教师长期从事数学学科教学,对传统教材的知识编排很熟悉,会习惯性地认为反正是掌握某个知识点,主题图教不教无所谓。

二是不能正确理解主题图和情境图的设计意图,在教学中随意替换或更改它们的内容,片面追求教学效果的立竿见影,而抛弃教材编写者力图把数学还原于生活,不给学生一种定势,而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思维空间的编写理念。

三是对主题图和情境图任意扩展,随意发挥,置教学目标的落实于不顾。具体表现为教学中对主题图或情境图的信息进行随意的扩展,以大量的活动加以渲染,致使教学重难点本末倒置,严重影响了“双基”的落实。四是以固定的模式,盲目机械地使用主题图和情境图,似乎它们只有一个作用——为新课的导出提供创设教学情境所需的素材和场景,很少有新的突破。

其实,主题图或情境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亮点,它是一幅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课程资源。但由于它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的,有时确实令教师们难以理解和把握。那么,如何有效地处理主题图和情境图,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理解与创新相结合。这是用活教材主题图、情境图的关键。

要用好主题图,教师不仅要正确认识主题图,领会它的内涵,也要考虑怎样灵活使用,才能达到优化主题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下面几点有效的做法。

(一)合理把握主题图的呈现方式

“主题图”蕴含的数学理念,并不仅仅在于“主题图”的表现形式,更在于主题情景的呈现过程。教材主题图作为一个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场景,教师的呈现方式对“主题图”的教育教学价值的体现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主题图的呈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将主题图分层展示。挖掘出主题图中的隐含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果将学生一下子置于非常复杂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会让他们东拉一句西扯一句,无所适从。

如(课件出示图片)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34页主题图包含了“拔河、套圈、打乒乓球、做操”四个情景问题。教师可以按各个场景分批出示,每出示一个场景,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老师的合理安排,主题图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探索过程提供思维表象,激励学生探究的热情,促使学生生活经验不断数学化。

2、变静态为动态过程。

(1)演一演“主题图”情境。(换例子)

主题图的素材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在教学中,可依据情况或用多媒体或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将主题图提供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的奇妙与无处不在。

例如(课件出示图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58页“用数学”,教材把例题和“做一做”中的习题灵活地贯通在一幅主题画面中,画面选取了学生最喜欢的小动物的形象,生动逼真,趣味盎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很喜欢。但教材上的画面是静态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本课时,有的教师灵活地运用了这幅插图,把它做成课件,变静态为动态,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丽的大森林”的整体情境,以旅游团到大森林中游玩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中,再根据教学内容依次拉近小鹿和蘑菇图、小鸭图、小猴图,让学生逐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形式深深吸引了低年级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小动物的可爱,从而很自然地实现了“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思想教育目标。

(2)模拟“主题图”现实。

模拟指学生身临教师创设的虚拟活动情景中获得对教材内容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如(课件出示图片)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10页“购物”可依据主题图提供的情节,在教室里先办一个“小小商店”,让学生购买喜欢的物品,结合学生所买物品灵活处理与重组要解决的知识点。然后,每个小组也开一个“小小商店”,让学生扮演顾客与售货员,进行模拟演练。学生在回答售货员找钱、顾客钱不够怎么办时,思维踊跃,能大胆发表不同见解。

3、用故事串起主题图。

故事是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新鲜、好奇、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我听一位老师这样上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0的认识”。

师:今天小猫一家去钓鱼?你们猜猜他们的成果如何? 生:(很有兴趣地猜)

师:(课件展示猫爸爸)猫爸爸钓了多少只鱼?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

师:(课件展示猫妈妈)猫妈妈钓了多少只鱼?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 师:(课件展示猫姐姐)猫妈妈钓了多少只鱼?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

师:(课件展示猫弟弟)猫弟弟贪玩,他钓了几只鱼?还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老师在这节课上用小猫一家钓鱼的故事串起了情境图图,吸引学生极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深刻理解了“0”的含义。

(二)恰当选择“主题图”的呈现时机

数学知识以“主题图”的形式编写,通过画面场景来呈现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对于“主题图”的呈现时机的把握,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问题之一。一般来说,教师会选择在课始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提取有效数学信息再进行新知识的教学。但是,恰当选择“主题图”的呈现时机会使得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换例子)比如在“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中,把主题图的呈现放在课末,在学生已经归纳了的多种算法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了运动会主题场景图,问:“这是我们学校上星期的运动会的场景,你能从图中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的提出没有任何的旁支,非常一目了然,学生马上就领会到主题图的隐性资源,回答:“跳绳的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几人?”“这个问题谁能解决?”生:“3 +9=12。”师又问:“这里的3、9各指什么?”学生回答:“3指跳绳的有3人,9是指踢毽子的有9人。”老师抓住问题的关键,马上追问:“这个算式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呀?”学生回答:“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12人。”从这样的一个环节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主题图的运用真的落实到了实处,从层层深入的问题情境中,梳理学生的的知识构架体系。让学生把新知和实际运用紧密联系,得到了很好的成效。

在上述案例中,该教师把原来放在前面的主题图作为拓展延伸的内容,应该说更加有效地体现了教材原有“主题图”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处理教材主题图的价值是充分体现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让学生的思维在应用与巩固的同时,从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达成本环节预设的教学目标。因此,我认为,不一定要放在课前,而是要考虑什么时候呈现合理更有效?什么时机呈现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适当把握,也要灵活地处理呈现的时机,使其充分体现出主题图所蕴涵的内涵和价值。

(三)按图教学变为用图教学

(换例子)在一年级上册“元、角的加法计算”主题图是这样的:有三束不同形状的气球,圆形的气球每个0.50元,葫芦形的气球每个1.20元,心形的气球每个0.80元。一位小女孩手里拿着圆形和心形的气球说:“我买这两个,要多少钱?” 一位小男孩手里拿着葫芦形和心形的气球说:“我买这两个,要多少钱?” 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能从中发现什么信息?学生纷纷根据图意回答。然后教师问:“你们知道小女孩和小男孩分别要付多少钱吗?”学生说出算式:5角+8角,1元2角+8角。第二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开始是观察图意,说说从中发现什么信息?然后教师问:“如果让你挑选两种气球,你会挑选哪两种?要付多少钱?怎样列式?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反思两位老师的设计,我们不难发现,第一位老师是尊重图意,按图教学。第二位教师则开发图意,用图教学。第一位老师对主题图的使用,完全按图意进行教学,经历了“引导观察、说明图意、说出算式”的过程,但总让人觉得对主题图的处理太简单化了,而第二位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气球,这样让学生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使学习行为因需要而产生,同时这样的安排使问题开放些,学生可以列三道算式,更灵活。

(四)拓展主题图的多样使用

有些教师认为主题图的功能只用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结果学生仅仅是开头几分钟在情境中学习,剩余的时间就脱离主题图学习单纯的数学知识,这不但让学生一下子觉得没了兴趣,还对教学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换例子)如人教版三年下册第63页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教材所提供的一幅主题图,从图中只能引出本课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个算式,信息量比较小,主题图利用率不高。如果对此进行增补两个人和3个问题的信息量,主题图的内容就显得充实了,实际情境就不只是一个问题,而是多元的整合,使课堂变得更加和谐。当教师问:你能列式解决谁的问题时,学生列出算式。聪聪:24×3 = 72(元);明明:24×8 = 192(元);阿姨:24×10 = 240(元);欢欢:24×12 = 228(元)„„学生在一幅图中同时解决了四个问题,其中前三个问题的计算起到复习知识技能和了解学习起点的作用,后一个问题引出了新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为学生探究新知打下了基础,这是主题图的一次运用。同时,当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初步掌握计算技能,联系实际问题时还可对增补后的主题图进行二度开发。例如:聪聪和阿姨共用了多少钱?聪聪和欢欢共用了多少钱?欢欢和阿姨共用了多少钱?„„学生在同一现实背景之下,不断地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同时也不断地用竖式进行了计算。使学生悟出了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在联系,同时,也知道了竖式计算的方法即是求两积之和。这种练习形式不仅提高了练习密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要求,又使计算速度快的学生得到更多机会的练习。

上面这个案例,主题图的使用贯穿整节课。教师先用主题图创设情境复习旧知识、引出例题,解决问题后,然后又用主题图编排练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主题图的作用。所以说,图不在多,关键要用足,用透。

总之,新教材的使用拓宽了我们的教学视野,为我们在教学中有效落实课标理念提供了载体,不仅承载着知识,更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理性地看待主题图,并深入地领会主题图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主题图进行灵活地、创造地使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主题图的最大价值,使我们的课堂真正实现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标。

第五篇: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应用研究阶段性小结

“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应用研究”

阶段性总结

《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应用研究》课题实验自2008年8月开始准备,并进行实施研究,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经过课题组成员的辛勤工作,努力探索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下面就课题的研究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新教材编写了许多图文并茂,色彩明丽,有着丰富情景的主题图。新教材编写主题图的意图主要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说,新教材中运用主题图可谓一大创新,“主题图”的深意,就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若能好好利用主题图,我们的课堂将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主题图是以“情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刚开始,学生对这一幅幅色彩明丽,有着丰富情景的主题图极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主题图引入让学生去发现、探索数学知识,学生兴趣浓厚,效果也不错。但是时间一长,学生对主题图已不再感到新鲜和有趣了。主题图对他们来说就好像是“故事里的事,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难以理解和把握主题图的真谛,因此在使用主题图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把主题图的功能价值仅仅简单地定位为为情境创设服务,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又如没有把主题图与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联系起来,学生仅仅是在开头几分钟的主题图情境中学习数学,剩余的三十多分钟还是脱离主题图学习单纯的数学知识,甚至舍弃主题图不用,感觉在新教材中占有极大篇幅的主题图在教学中已没多大的价值。但是,没了主题图的数学课堂真的只是单纯的让学生学数学知识,没有生机,没有活力,长此以往,学生会认为数学就是学习怎么算题的一门学科,必会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会产生厌恶的心理。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数学教学中主题图的应用产生了深深的困惑,开始对主题图的价值和运用方法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在教学中进行新的尝试和实践、探索和创新。希望通过“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主题图的应用研究”,挖掘出新教材主题图丰富的内涵,学会引导学生去发现主题图中渗透的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主题图的功能价值,赋予主题图灵魂,让主题图真正“活”起来,活在我们的教学中,活在老师和孩子们的心中。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是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选定的。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现状和教师课堂教学中主题图使用的现状调查、分析入手,探讨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的应用:挖掘出主题图丰富的内涵;把握主题图的最佳应用时机;掌握主题图的应用方法。

1、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各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点、能力、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使教师掌握高效应用主题图进行情境教学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2、通过研究,深入挖掘新教材主题图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渗透着的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会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主题图,学会等待学生去发现知识。让主题图资源化、故事化、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人文化,充分发挥主题图的功能价值。赋予主题图灵魂,让主题图真正“活”起来,活在我们的教学中,活在老师和孩子们的心中。

3、通过研究,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习,使学生能独创性地学习。能和集体成员相互协作、相互尊重,对所学习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创造性地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

三、具体工作:

(一)1.讨论并确立了课题实施方案、学期研究计划,并填写市级课题申评书,积极申报市级课题。

2.确立课题研究的方向,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确定活动时间和活动地点。

3.搜集资料文献,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相关资料。

4.一月一节研究课,从实践研究中,进行必要的反思,适当调整研究的具体细节。

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上,按照“以点带面”的原则,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1)树立典型。主要工作是上好研究课,特点是“精、深”,作用是“示范、榜样”。(2)专题推广。其主要工作是把研究课进行研究、分析、推广。其特点是“广、活”,作用是影响深远,具有实效。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进行,使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

本学期,在树立典型的实践研究阶段,我们本着课题研究的“严肃性、科学性、艺术性”的原则,由课题组成员先后上好了以下研讨课:《统计》、《9加几的进位加法》、《用连乘解决问题》、《100以内数的认识》、《除法的初步认识》、《数一数》。5.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准备期末评估材料,商讨期末评估小结。

(二)1、讨论并确立了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并在具体实施中根据实际及时修改,使它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

2、确立了课题研究的方向,明确了课题组成员分工,确定了活动时间和活动地点。

3、结合具体实际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了讨论修改,并组织本课题组成员学习了修改后的课题实施方案。

4、总结了上学期的研究成果,整理了本课题实验老师的有关的教学札记、案例,整理出了《“主题图”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效载 体》一文。

5、一月一节研究课,从实践研究中,进行必要的反思,适当调整研究的具体细节。研究课的具体做法是:先组内集体备课,然后由一位围绕课题研究主题上一节课,进行实验研究。课题组成员还要把自已的研究成果在每学期进行的几次“教研活动”中展示出来,供全体教师学习、指导,使大家共同提高。

6、做好每次活动记录。

7、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准备期末评估材料,商讨期末评估小结。

四、研究措施:

1、课题研究的目的要明确,方法要科学,研究工作要十分具体。遵循学习—实践---研究----反思----总结的原则,深化课题研究,大胆进行整合与创新,力争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2、实践研究方面,按照“以点带面”的原则,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1)树立典型。主要工作是上好研究课,特点是“精、深”,作用是“示范、榜样”。(2)专题推广。其主要工作是把研究课进行研究、分析、推广。其特点是“广、活”,作用是影响深远,具有实效。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进行,使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

3、坚持实验教师的个体研究为主,集体研究为辅的实验方法。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边研究,边实验,边应用。

4、采取互相推荐文章学习、备课会、研究课、典型课例研讨等行之有效的形式,从理论到实践上加深对课题的认识,使本阶段活动更有针对性,加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5、正确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1)从教材提供的现实情境出发,实现教学内容的本土化。(2)从教材中知识的呈现方式出发,实现学生学习的活动化。(3)从教材的结论形成过程出发,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化。

6、聘请专家指导,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料,现代教育网络,最大限度的利用教育资源,进一步调查分析、研究探讨,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理论水平、调查水平、实践反思能力、整理成文能力,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研究热情,促研究向纵深发展。

五、课题研究成果: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总结出理论,通过“主题图”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主题图是前奏曲,“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主题图是主旋律,教学时应把握;学生是“主题图”学习材料的呈现者,是“主题图”数学问题的发现者,是“主题图”数学活动的体验者。在主题图的使用中,我们应该坚持:少一点观赏,多一点思考;少一点共性,多一点个性;少一点形式,多一点实效;少一点指责,多一点鼓励。

功夫不负有心人,本课题组王群芳老师所撰写的《如何提高主题图教学的有效性》在湘乡市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优秀论文二等奖。

(一)进一步明确了研究范围(课题的界定):

所谓主题图的应用与设计,是以新教材为依托,但在实际操作中不能过分依赖教材,要敢于超越教材的局限,主动依据《新课标》,结合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和生活实际,科学地选择、调整和构建主题图,使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富时代气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充分挖掘教材主题图中的生活素材,合理利用教材。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活化教材内容。

3、创设问题情境,重视问题解决。

(三)实施研究主题的具体成果:

1、充分挖掘教材主题图中的生活素材,合理利用教材。使单一的认知目标向多种目标转化,以行(活动)激情,以行引趣,以行促知,以行育人,实现行与知的统一。

这些都是学生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的真实表现。这些资源的优点并不在于资源本身,而在于教师结合自身实际优化组合,使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这样的题材选择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有意义的数学应该是现实的”这一理念,同时也启示我们: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知识得到较持久的保持,以便深入理解,为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我们要留心观察孩子们的生活,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活化教材内容。打破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僵化格局,营造学生自主学习、多向交流变化,师生间、生生间、个群间互动交流的局面。

(1)、活用教材,赋予主题图灵魂(资源化、故事化、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人文化),把静止的主题图场景变为真实的活动。

(2)、联系实际,对内容进行增删补改。

“主题图”运用的方式有很多,但都因人因课而异,关键在于能否激起学生的主动参与。“主题图”可以是教材上的,也可以是出自老师编写,但其意义的建构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题情景演绎的经历者,是情景意义的建构者。当教师确立主题,以主题情景的形式展开教学时,必须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成为主题情景层层展开过程中的主角。我们的主题情景,也正是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内容逐渐变得完满,内涵逐渐形成变得丰富,效应逐渐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

总之,教师是“主题图”的构思者,学生是情景意义的建构者。只要用心研究了必有所得。课题组成员在学习案例的具体要求写法之后,写出了《关于使用主题图的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 课例等优秀的主题图应用实践探索案例。

六、下一阶段工作设想:



1、对目前的学生兴趣方面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按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系统的归类,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在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思路。

2、依据研究计划组织实施,不断探索研究方法,优化研究途径,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力争研究的实效。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立足课堂,实施研究。及时总结,深化研究。及时总结、及时反馈能使我们积累经验,发现问题,为下一轮实验扫除障碍,铺平道路,使我们的课题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会聘请专家指导,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料,现代教育网络,最大限度的利用教育资源,进一步调查分析、研究探讨,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理论水平、调查水平、实践反思能力、整理成文能力,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研究热情,促研究向纵深发展。

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实验研究,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明确的,方法是科学的,研究工作也是十分具体的。我们将在课题的引领下,在学校的领导下遵循学习—实践---研究----反思----总结的原则,深化课题研究,大胆进行整合与创新,力争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2009年11月

下载小学一年级数学主题图运用的实践与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一年级数学主题图运用的实践与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张阳 合理使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

    2014年天津市基础教育 “教育创新”论文评选申报表合理使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中的主题图颜色鲜艳亮丽、种类情境丰富多样,相比之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谓是十分重要的,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各种数学能力与非智力因......

    《小学一年级体育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一年级体育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2009年5月8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双语实验小学,在我校正式挂牌成立。它不仅开了绍兴市高校和小学合作办学的先河,而且开始了双语教育......

    《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答辩稿

    《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答辩稿 【摘要】: 本篇论文针对小学一年级的识字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作为教师,深知一年级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人教版一年级《语文》的......

    (张世琼)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新教材中的主题图进行教学汇总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新教材中的主题图进行教学 古木镇中心学校:张世琼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 要合理有效地用好主题图 , 教师就必须反复研究教 材 , 人教版实验......

    实践与探索

    §22.3实践与探索(1)说课教案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宗树信教学目标: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议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

    运用信息化技术创新党建工作探索与实践

    运用信息化技术创新党建工作探索与实践 --以电气人力公司区域党建工作为例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社会具有空前渗透力,影响和引导着一场新的社会变革。信息化是当今......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现行的数学教学,一般是以班级为基本的组织形式进行课堂活动。它是把学生个体学习组织成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