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媒体事件读书笔记[大全]
“媒介事件”是一个从西方传来的词,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语境对其进行了定义,可概括为两种范式:
范式一:媒介化的动机(个人、社会组织、媒介、政府)—导演事件(预编码:人为安排、表演)—媒介化—媒介事件(伪事件)。①这种范式的理论源头出自历史学家丹尼尔·波尔斯丁所说的“伪事件”。20世纪60年代,布尔斯廷在其所著《形象》一书②中提出“假事件”概念,将其界定为: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如果不经过设计,则可能不会发生的事件;他把诸如记者招待会、大厦剪彩、游行示威乃至候选人电视辩论等事件都归为“假事件”之列。
范式二:真实事件—媒介化(编码:聚焦、放大、删减、扭曲)—媒介事件(奇观)。③这种范式下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来自于D·戴扬和E·卡滋在其著作《媒介事件》中的解释,按照他们的观点“媒介事件”指“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④即是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这些事件是“电视仪式”或“节日电视”,甚至是“文化表演”。在他们的笔下“媒介事件”有三种主要的叙述形式,也称“脚本”,即“竞赛”、“征服”“加冕”。它们决定着每一事件内人物角色的分配以及扮演的方式。“竞赛”强调竞争双方的对抗性,如奥运会比赛、总统竞选等;“加冕”则是游行,完全是仪式,如皇室婚礼、总统就职等,向观众讲述它的象征意义,引导观众按规定的思路进行意义的解读。“征服”,指人类巨大飞跃的电视直播,“征服者”通过自由意志的行为实现对已知极限的超越,以超凡魅力为结果,如宇航员登上月球,柯受良驾驶汽车飞越黄河等。这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范畴里“媒介事件”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日常理解,成为特性鲜明的传播学术语。
美国学者丹尼尔.戴扬与伊莱休.卡茨在其1992 年出版的《媒介事件: 历史的现场直播》中提出。
《媒介事件》开书第一句话:“本书讲的是对电视的节目性收看, 即是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因此, 对于媒介事件而言, “电视+ 直播”是研究和叙述的原点, 从此出发, 戴扬与卡茨将媒介事件建构为一个狭义的操作化概念, 即直接界定为重大事件(国家级的事件)的电视现场直播。媒介事件实际上可以用“电视事件”替换。同时, 他们还将这种“特殊的电视事件”与一般的电视节目、电视新闻乃至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区分开来, 前者主要用来指称那些具有仪式性的电视直播事件, 它们是“经过提前策划、宣布和广告宣传的”, 观众被“邀请”来参与一种“仪式”、一种文化表演;后者或以冲突为主题(“日常新闻事件”), 或讲求偶然性与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媒介通过组织关于政治、体育、大人物的“节日性”收视活动, 目的是为了整合社会秩序, 巩固既定的社会规范。
第二篇:新媒体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一)二、全文框架
研究缘由
事件背景及过程
案例分析
研究结论
三、逻辑线索
(一)研究缘由
风险的知识建构是一个知识争议的过程,知识争议涉及话语表达。风险界定特别有赖于专家知识的鉴定,专家是知识争论的核心角色,普通公众对风险的判断虽往往依赖於具体的日常经验知识,但最后总是通过自身的经验知识与专家提供的科学知识相验证,信任与其经验知识相一致的专家意见。公众社会参与和表达的扩大是改变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优先选择之一。如何扩大公眾意见表达的渠道,这实际意味着公众话语权如何实现,这正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路径
(三)案例分析
特仑苏(omp)**与知识争议回顾
1.特仑苏之争话语文本分析
4.网名信任表达中的专家话语权
四、结论
五、心得体会
(一)研究方法值得借鉴
1.广泛的搜集材料,抽取科学合理的样本,然后有序、有目的组织材料;
2.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合理的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保证逻辑清晰,论证严谨;
3.论证过程,可以多学科知识交叉,保证论证的全面性。
(二)关于“风险的知识构成”一点思考
这种过程,伴随着争论和探讨,是科学知识下放与民众的实际感知相结合的一个过程。而整个知识的构建,也建立在已有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由于人的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所以风险的知识建构也不代表着就完全科学正确,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当下对风险的认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是谬误的风险。风险中知识的建构,是科学知识与民众意识想结合的一个产物。
(三)关于论文不足的一点思考
《解码新媒体》读书笔记
进入二十一世纪,“新媒体”这个词在大家的视野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以前的印
象中,提到新媒体首先就会想到手机和互联网,但这本书作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
出的为初识新媒体的读者介绍了当今的新媒体的种类和典型代表,也纠正了我一直以来对新
媒体片面的了解。
结构梳理:
1.绪论:
第一部分,从最早的东方的算筹算盘,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计算钟计算器,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诞生,到今天的第四代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作者从源
头详尽挖掘了如今改变人们衣食住行的计算机的家族历史。第二部分,文字和书写工具以及现代印刷术等的发明,使人类传播的范围和效率都大
大提高,而互动性则几乎为零。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发展起来的网络传播则引
起了传播的回归——“大众化”传播向个性化传播回归,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传播回归,中
央集权的传播向自由平等的传播回归。
2.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
首先,作者用通俗的语言为读者解释了抽象的因特网定义,即基于tcp/ip协议基础之
上的用来连接全世界所有计算机网络的服务。接着,介绍了因特网为了适应冷战需要而被设
计的初衷,直到1990年冷战结束,因特网也完成了从战争机器到为全世界人类服务的通信
平台的转变。
在计算机网络从军事科研领域走向大众的过程中,usenet即新闻组功不可没,我觉得
当时的usenet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经常用到的网络论坛,俗称bbs的雏形,面对新闻组带来
的海量信息,网络用户怎样来组织和挑选自己所需要的数据呢?万维网的诞生为网络用户快
速获取信息提供了条件;而yahoo!和google等搜索引擎的发明,让用户从信息的汪洋大
海中找打自己所需的内容变得易如反掌,直到今天,yahoo!和google仍然是广大网络用户
常用的搜索引擎工具。
在网络大潮席卷世界之际,中国在1994年也终于正式接入因特网,1995年5月17日,邮电部向全社会开放因特网服务,从此中国的因特网进入了市场化的发展阶段。随着网民数
的开发成为网络上人际交流的主要工具。
因特网走入中国,传统媒体也开始张开怀抱拥抱因特网,1998年12月1日,新浪网成
立,在新闻报道上充分彰显了网络传播的优势,让传统媒体感到了压力,越来越多的传统媒
体借鉴了商业网站的做法,同时发挥自己的品牌优势、信息资源优势和采编力量优势,进一
步与网络传播融合,中国的网络新闻一步步走向成熟。
3.电视机的发展历程
从黑白电视机到彩色电视机,从无声到有声,从数字高清到超高清;从背投电视到平板
电视,作者从技术发展方面详细地讲述了电视机的发展历程,预言了电视机的发展趋势,即
大型化和微型化,充分说明了电视还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电视机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依然
是大多数人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渠道,印证了默多克在上世纪末所说的:“新媒体的崛起
4.新兴电视技术——数字电视
首先,通过比较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制作传输方式的差别,体现了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
信号不易受到干扰,稳定可靠,传输质量较高的优点。然后就数字电视在全世界的发展做了
详尽的介绍。
接下来介绍了数字信号发展至今最具价值和代表性的技术——流媒体技术,它把实时性、交互性这两个重要的数字媒体特性带给了电视。常见的流媒体应用主要有:视频点播(vod)、视频广播、视频监视、视频会议、远程教学、交互式游戏等等。
流媒体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网络电视(iptv)的发展,目前人们大致用两种方式享用iptv,一种是利用上网的个人电脑,一种是通过网络机顶盒加普通电视机。
数字化电视的卫星传输,使得dmb技术,即移动电视的的大发展,“电视长了脚,跟着观众跑”是移动电视最生动的写照。如今全国各地的公交车上已经开播了移动电视,全新的数字技术,最终把我们从实践和空间的限制中解放出来。
5.手机带来移动新时代
由手机电视引入二十世纪的伟大发明——手机。由最开始的有大砖头之称的世界上第一部手机摩托罗拉dynatac 到如今又轻又薄的触屏智能手机,短短二三十年,无论从外壳还是功能手机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了手机之后,人们的交流和沟通都变得无比的便捷,只要拿起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和朋友联系通话,而手机短信功能的开通更是成为了当代中国极具特色的一种人际传播方式。手机短信不仅可以作为通信手段,联络载体,而且可以成为公共事务的发布平台,成为广播电视受众参与节目表达自我的途径。
“第五媒介”,手机不仅可以作为新闻传播平台,它还能把每个人变成传播者。人们能第一时间通过短信,彩信,网络等载体发送出去,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原本由传统媒体一手掌握的新闻报道的制作过程,改变着“新闻”的定义和“传媒”的生态。
6.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是迄今为止最能体现网络媒体互动性特征的应用。在游戏里你可以当一个反恐精英或者恐怖分子,一个没结婚的玩家,在游戏里可以体验恋爱婚姻甚至生儿育女。游戏与网络紧密相关,许多游戏都是依托于因特网或局域网,游戏玩家可以在网上支付相关费用,在网上进行游戏装备交易,在网上体验爱恨情仇,在网上成就人生理想。同时,游戏也是用户忠诚度最高,排他性最强,用户同质性最高,用户资料最易获取的媒介之一,所以将网络游戏作为广告发布媒介,是许多广告商的选择。
作者提到了“教娱游戏”这种寓教于乐的严肃游戏,就是把属于娱乐的电脑游戏真正应用于教育医学训练宣传国防等领域,同时保持游戏的娱乐性。
7.web2.0时代
《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读书笔记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宫承波主编.—2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10 什么是新媒体?关于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40年前。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p.goldmark)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evr)商品的计划书,他在计划书中将“电子录像”称作“new media”,“新媒体”概念由此诞生。
美国《连载》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美国新媒体研究专家凡·克劳斯贝(vin crosbie)认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则认为,所谓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互联网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提供和发布者。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发布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受终端等要素的网络媒体,已经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把“数字化”和“互动性”作为新媒体的主要标准。首先,“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性概念。在媒介发展史上,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变革和物质形态的诞生。其次,“新媒体”是一个技术性概念。当下的新媒体指的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科技而产生的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系列新的工具或手段,其种类可谓丰富多彩,目前受到关注的不下几十种,其中有的属于新的媒体形式,有的则属于新的硬件、新的媒体软件或新的信息服务方式。从传播学视角看,它们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可以称作新兴媒体,是新媒体的典型形态,以改变传播形态为主要诉求点,强调体验和互动,内容生产日趋分散化和个性化。另一类则可以称作新型媒体,包括户外新媒体、楼宇电视和车载移动电视等。它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依托新技术衍生而来的,其传播形态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但是信息质量获得提高,传播范围更广,达到了以前无法覆盖的区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新媒体”概念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上的“新媒体”可以作如下界定: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主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包括“新兴媒体”,也包括“新型媒体”;而狭义上的“新媒体”则专指“新兴媒体”。
中国是全球性互联网热潮的践行者。早在1987年,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就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1987年9月14日,钱天白教授向世界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中国提出了纳入互联网络的合作计划。1994年4月20日,中国于国际互联网相联的网络信道开通,首次加入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国开始踏上互联网的征程。
互联网真正开始向社会大众推广始于1995年之后,并且据统计,国内互联
网用户数在1996年底达到10万。1997年,我国开始引入门户网站的概念,互联网成为一种趋独立的新媒体。总之,在1994年到1998年的互联网萌芽探路阶段,互联网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影响不断增强,中国的网络媒体逐渐成型。从1999年到2000年上半年,受全球互联网高热亢奋的影响,国内互联网空间异常活跃,各类网站开始兴起,中文网站建设和网民数量呈现指数增长,新闻网站成为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1999年至2000年上半年,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大跃进的阶段。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个人的计算机运行安全,而且组织乃至国家的信息运行安全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影响网络信息安全的行为通常有以下五种:计算机病毒传播、网络黑客与红客的入侵、网络技术殖民主义、利用网络盗取国家机密和利用网络从事恐怖活动。在网络中,信息污染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恶意传播有害信息,主要是指黄、赌、毒等信息,尤其以色情信息为主;二是修改健康信息,包括故意增加无用信息和有益删减有用信息,从而使健康信息难以辨认甚至失真。篇四:新媒体笔记
(三)网络电视
youtube成立初期面临着众多版权侵犯争议,从音乐人普林斯到维亚康姆都向youtube提起诉讼。为了平息这些争议,···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监控视频文件,撤下视频,以及对视频上传实施长度和大小限制。
(四)一夜成名
尽管互联网已经催生了诸多超级明星,但依旧很难想象哪家网站能比youtube更能令人一夜成名。“免费拥抱”
问题:youtube的另一重政治真实
版权问题
鼓吹社会不良风气:种族问题,屏蔽和过滤功能
(七)推动全民记者化
国内视频网站的反思
视频网站的盈利
视频网站的最新发展 直播频道,挑战电视行业
视频分享网站的传播
(一)病毒营销 比喻营销内容的渗透力大
成功推广的秘密 相近视频链接
(二)六度分隔理论 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联系网 陌生人之间建立联系的最远距离是6个人“小世界”现象 广泛应用
互联网与“六度分隔”理论
11月29日
第五讲 播客
作业:小组作业
播客的定义 发展历程 类型 案例分析 传播学解读 监管
(一)定义
2004年英国卫报的一篇题为《听觉革命:在线广播遍地开花》的文章中第一次提出podcasting 即播客的概念
维基百科定义 这个词源于ipod与broadcasting的合成词,之一种利用互联网发布音频和视频文件,允许用户自主订阅,自动下载,同步播放的技术,也是web2.0体系中的典型传媒形态。
2004年 播客倡导者dave shusher 提出三要素
一必须是独立的可下载的媒体文件 二发布格式是rss2.0 三接收端能自动接收、下载并将文件转至需要的地方,置于播放器的节目单中
王威认为mp3不是播客,能下载固然不错,但能自动出现供你播放而无需你关照才是关键。
(二)播客的外延
指那些实用rss格式的网络音频文件
播客是一种新型的、以传播音频视频文件为主的传播方式 基于网络传播并使用rss 不同于传统的广播和网络上其他的音频视频文件传输
2也指制作好的音频视频文件
播客代表使用这一传播方式的一类人
播客不只是一种传播媒介,他代表的是内容可定制,可点播。可携带的趋势(布隆伯格)
使用发布的简单流程
将节目录制成音频视频 传到网络
二 播客的发展历程
(一)简史
19997 dave winner 发明rss 2000年亚当库力提出将音频文件附在rss上传递 2003 2004年戴维帮助美国波士顿公共电台立顿只做了关于2004年美国大选的专访,并获得灵感
2004 听觉革命
2004 8 13 世界上第一播客网站 每日源代码 被认为是播客正式形成的标志
2004 9 波士顿广播电台
2005 6 itunes4.9 2004nian 10 井喷式发展
2005 10 雅虎 正式进军播客业
2005年 成为网络世界的新潮流
2004年底至2005年传入中国
2005年 土豆网诞生
二 网上存在形态
综合性门户网站播客频道
播客服务提供商 如派派网 爱播吧
独立播客 整个网站就是一个个人播客 对制作人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反波 播客胖大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
播客搜索目录网站
播客研究网站
三 播客的类型
(一)中西播客类型比较
digitalpodcast podcast alley 播客天下
西方播客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国内是个人化的表达和娱乐消遣的工具
国外侧重于谈话 日常化 国内是一般人的倾诉,偏日常化 国内加了视频内容
(三)西方主要播客节目分析
2005 美国《商业周刊》评出播客前五
it conversations 科技类型的播客 专业权威 提供最前沿最权威的信息
daily source code 每日源代码 世界上第一个播客 没有广告
存在原因 节目内容丰富 拓展眼界
节目制作方式 优秀的播客不会用呆板的方式
雄厚的创造力量
四 播客案例
代表人物 1 有一说二(胖大海)最敏感的话题 最辛辣的评论 最鲜明的风格 最独特的视角 最真实的声音 请不要选择沉默,请跟我一起有一说二
反波(平客 飞猪)我们吐沫横飞说音乐 心领神会说传媒 百无禁忌说段子 我们只说彼此听得懂的真心话
(三)主流媒体播客
(四)我国播客发展的瓶颈
标准化播客网站具备特征
用户自主注册个人频道 上传播客节目
2为每一位播客的个人频道生成可被通用的播客软件识别标准rss订阅地址
3节目源文件采用rss2 标准格式进行封装 不加密
4节目可以在线欣赏 也可被通用的播客软件订阅 自动下载
声音传播 媒体格局 市场格局 用户习惯
没有订阅的习惯 主要原因 播客功能了解不够透彻
播客的移动接收需要软件和硬件的共同支持
播客的发展离不开商业资本的注入,但过度商业化,可能改变播客的本质
全民参与性是建立在零技术门槛的基础之上的,但同时播客又并不排斥精通剪
五 播客的传播学解读
播客与传统媒体的范式比较
(一)传播主体 1 解构传统传者 2 个人传播的建立 3 理想的传者非中心化
(二)传播流程 1 打破传统大众媒介的时间和空间的线性结构限制---定制信息
在播客的传播中传播和接收信息几乎可以同时完成 传受实现瞬间角
色转换
把关人理论重新阐释
(三)传播内容多样化 非主流化
播客内容形式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收听或收看没有避讳和封杀的内容的需要 这些言论大多是不会出现在传统广播上,包括了许多来自社会最底层最草根的声音
(四)传播形式的变革 1 传播形式多媒体化 2传播形式多点对多点 双向互动 3 播客传播人群的全球化趋势
(五)媒介的汇流
传统广播节目成为网络播客的主要原因之一 播客不仅仅是单纯的关于广播电视媒体的信息集合,播客对于主流媒体内容的延伸体现在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取值于主流媒体的信息有效的整合在一起,以自己的视角为受众提供一种独特的体验方式
传统广播频率增加“播客”节目
(1)播客使对传统广播电视内容的补充
(2)播客在报道角度上是对广播电视媒体的延伸
(六)播客的影响
年轻人与播客
播客的拯救效果
播客的弊病
六 播客监管
国家广电总局 在2001年颁布
七 播客的将来
播客的专业化 收费播客 播客的商业用途 播客与广播多媒体平台的应用
专题研究 英国广播多平台接收方式的最新现状
2012年12月6日
第六讲 社交网络
什么sns 发展简史
传播学解读
理论基础
商业价值
传统媒体
互联网经历了早期信息网络化
到网络资源个人化的发展之后,已经走上社会关系网络化道路
马克思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认识人与人的关系,认知人在社会普遍联系结构中的位置,也就认识人的本质形态。
一 什么是sns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社交网络服务 他将我们现实中的社会圈子搬到网络上,根据不同条件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
web2.0之后
(二)分类
facebook 开心网人人网 纯sns平台
三 sns的本质
核心 促进用户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以现实社会关系为基础,模拟或重建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由现实社交到
虚拟社交
再力求回归现实中的人际传播
sns时代
克莱舍基 未来社会是湿的 湿、基于社会化 互联网化的分享、对话、合作和行动。未来社会将突破干巴巴的社会关系,变成湿乎乎的人人时代,人与人要靠社会软件连接,人与人之间可以凭借一种微妙的关系。相互吸引,相互组合···
二 发展简史
早期概念化阶段 sixdegrees 代表的六度分隔理论
结交陌生人阶段 friendster 帮你建立弱关系 从而带来更高社会资本理论
娱乐化阶段 myspace 创造丰富的多媒体个性化空间吸引注意力理论
社交图阶段 facebook 复制线下真实人际网络来到线上低成本管理的理论
整个sns发展的过程是循着人们逐渐将线下生活的更完整的信息转移到线上进行低成本管理
(一)我国的应用
三大类发展非常迅速 成为目前带动sns市场的主流力量
一是休闲娱乐为主的 开心 51 在2008年发展非常迅速 在服务模式 盈利模式 模式创新方面有突破
三是商务沟通交友 如联络家xing网
保洁和sns 天际网 国内最早介入社交网站的职业网站
(二)主要sns框架比较
facebook 真实姓名 头像+私密空间+公开空间+公开论坛+开放应用平台
twitter 姓名是否真实无限制+公开空间 +开放应用平台
腾讯空间 ·········+私密空间+有限自制应用
人人网 开心网 :和facebook基本类似 但人人网社区局限于同学关系,开心网的社区缺乏白领文化,逐渐没落
(三)利与弊
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与成就
沉溺于大众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失去社会行动力,降低积极参与现实社会实践的热情
将注意力和兴趣“绑架”在同一个议题上,由此形成了“集体无个性”,丧失自我,视野变得狭窄。
三 sns的传播学解读
(一)以用户为主导的内容生产系统 都是用户自己生产的,而诸多sns网站只是为用户提供服务平台,他比较关注直接的社会朋友关系的建立,具有社区性质。
(二)内容生产的同时形成人际网络
从结构上来说 是一种网状的结构,用户不是被圈定在某一个论坛或小组里,而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多线索编制自己的人际网络
对每一个成员来说 提供了一种以兴趣爱好为纽带扩展人际关系的可能。
第三篇:媒介事件读书笔记
戴畅 ***
媒介事件——上一轮新媒体冲击
——《媒介事件》读书笔记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余波之下,电视这一影响深远的媒介横空出世,给整个传播界带来了一场前所唯一的变革。
在电视走入千家万户逐渐取代了广播,把信息以更多维的方式引入家庭后,由“新媒体”带来的各种变化都不可抑制地发生了。如果说日常电视节目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休闲以及获取信息的方式,那么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所提出的媒介事件则改变了更多——相比之下日常电视节目所带来的改变只能算是表层。什么是“媒介事件”?在《媒介事件》一书中,该词被定义为“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书中为媒介事件规定了三种基本脚本:“竞赛”,譬如奥运会与总统竞选辩论;“征服”,譬如登月航行及1977萨达特出行;“加冕”,譬如查尔斯王子婚礼与肯尼迪的葬礼。对以上三种事件的电视报道均属于媒介事件的范畴。当然,媒介事件的内涵并不仅仅局限于此。除遵循以上三种基本脚本运行的事件之外,还存在其他类型的媒介事件,比如纽约城市马拉松和韩国团聚事件。
不论是“竞赛”、“征服”、“加冕”这三种基本脚本还是其他类型的媒介事件,都拥有一些特殊性使其与日常的电视节目区分开来,使之事件化。从符号关系学上讲,媒介事件按的首要特征取决于干扰性、垄断性、直播性和远地点性这些要素。媒介事件一经出现,势必干扰其他日常电视节目的播送,并且使得许多同期频道的混响合并成一条单声道;对事件的传播与事件的发展同时进行,且重视语言的交通化与画面的质量。从语义层面看,媒介事件一般是由组织者定位并由电视台认同的电视节目,这些节目的播出过程被赋予了其特殊的核心意义,把一种或多种社会核心价值相关的象征性动作的表现置于突出地位。而从语用学上讲,媒介使得巨大的观众群心驰神往,与事件播出相伴而生的是一种收视状态:结伴观看、排斥除观看相关事件之外的其他行为、为观看做特别的准备——所谓“节日性收看”。
在《媒介事件》一书中,第三、四、五、六章分别从媒介事件的协商、媒介事件的表演、媒介事件的庆典以及媒介事件的萨满教化四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媒介事件的运行机制。简而言之,媒介事件的运行机制可以概括为:媒介事件是事件组织者、电视台及观众三方协商而得的产物;电视这一媒介以试图补偿观众的“在场感”而对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义,使之不同于其本身却拥有更多的意义;观众在媒介事件之中不再是完全的观看者,而是通过积极参与扮演了一些特定的角色,继而媒介事件在某种条件下真正引发了实际的变革。
由上述原理即可对媒介事件的革命性与影响力窥见一斑——电视媒介所派生的媒介事件使得传播本身第一次对现实世界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但是媒介事件的效果并不仅限于此,而是在纵向、横向上都有更为广泛的延展。
这些影响纷繁错杂,但是归纳下来大致可一找到两个维度来进行归纳,即发生在事件的“内部”、“外部”与所针对的对象。
对于参与者的内部效果主要集中在组织者、传播者和观众身上。
对组织者而言,发动事件的公开承诺使得组织者在事件之前就容易在政治上受到攻击,在事件期间扮演媒介所分配的神话角色,与此同时的事件直播创造了对事件成功的压力但又提高了主演的地位,授予了他们在事件期间和之后的合法性和超凡魅力。
对传播者而言,媒介事件重新定义了新闻的原则,赢得拥护与“捐赠者”的地位,甚至提供了实验新形式新技术的机会以及也许已经衰减的热情。
对于观众而言,日常的生活节奏与焦点被打乱了,甚至自身被置于仪式脚本提议的角色
戴畅 ***
里,原有的价值观、社会界限均受到挑战,当然副产品还有家庭环境的重构和情感的宣泄。
对于机构的外部效果则更为广泛,其影响波及大众舆论、政治机构、外交、家庭、闲暇、宗教、大众仪式乃至集体记忆等等。
从大众舆论的角度看,媒介事件给其设计的机构授予地位,聚焦大众舆论并激发关于某一给定问题或一系列问题的辩论,并通过鼓励或抑制等手段影响大众舆论,有时也可使潜在的舆论趋势成型,甚至催化实质上的社会运动或影响其所在社会的国际形象。
对政治机构而言,媒介事件使公民适应社会的政治结构的需要,巩固了领袖的地位,消弱了诸如议会之类中间人的地位与直接接近高层领导人在政治传播时的选择作用,政治组织的形式与社会、政治本身也发生变化;媒介事件培育对政治和外交的公开性的期望,而其直播有时能维护国家的完整。
对外交而言,媒介事件鼓动了以峰会作为外交手段,促进外交公开并创造了一种新的外交策略——姿态外交。
对家庭而言,媒介事件暂时扭转了朝着家庭收拾模式的个体化和部分化的发展趋势,并通过与朋友、邻居的结伴观看形成了“大众空间”,便利了舆论的阐发与交流。
媒介事件还影响了人们闲暇活动的结构,并为某些体育事件创造新的交际形式。
从媒介事件对宗教的效果来看,媒介事件创造了“世俗节日”,承担一些与宗教节日一样的功能,继而模糊了神圣与世俗、宗教与宗教之间的界限,但也强化了宗教等级并使权力人格化、公开教会内部的紧张和斗争。
对大众仪式而言,媒介事件使得大众意识发生重组,推动仪式形式沿小说体发方向发展,使一种“大众化”的电影摄影模式机构化,并转移了仪式的场地与形式——起居室里的小群体。
对于集体意义而言,媒介事件不仅赋予集体记忆一种物质的载体,还赋予一种框架;媒体事件打断本来的时间流向,扰乱现行的日历。媒体事件甚至编辑、再编辑集体意义,担任与宗教节目同样的功能,继而与历史的书写在定义集体记忆的内容的过程中竞争。
以上效果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自电视面世、“媒介事件”出现以来,传播活动与视觉文化乃至社会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当然,在现今的媒体环境之下,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定义的媒介事件也势必发生剧烈的变化。但是,作为上一轮新媒体冲击的主力之一的“媒介事件”,其产生、运行于影响都可以为新一轮新媒体的研究和预测提供一些经验与启示。
第四篇:媒体事件观察
媒体事件观察
2011级 郝荣娟
一、网络谣言的成因
(1)事件概述: 2011年在网络上流传的、“网传歼-10B战机试飞坠毁”等均已查明属编造的谣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网络新闻宣传局、公安机关已责成属地管理部门对制造和传播这些谣言的责任人和网站予以惩处。
谣言一:前不久网上流传的所谓“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第47号关于修订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公告”,经公安机关查明系上海励某杜撰而成。公安机关对在网上伪造国家相关文件并传播的励某依法作出行政拘留15天的处罚。
谣言二:某新闻网站编辑裴某日前仅根据某论坛帖文,就妄加臆测,在其个人实名微博编造发布“网络消息:歼-10B在阎良坠毁,飞行员牺牲”信息,随后被境外媒体作为新闻来源引用进行公开报道。我有关部门对此作了辟谣澄清。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对该网站负责人进行执法谈话,提出严肃批评,责令网站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以此为戒改进内部管理制度。
谣言三:经核查,网上部分博客、论坛近日转载“云南绝症男子连杀八名村官”的帖文,称绝症男子交代杀人动机是因为村里水泥厂污染严重,所谓“杀村官”及其原因纯属捏造。公安机关已对编造此信息的云南某大学学生依法给予行政拘留的处罚。
谣言四:有关部门还查明,近期网上流传的“大连后盐桥附近发生持枪抢劫运钞车案一人被杀”、“湖南某中学女学生被当地官员和富翁以每月500元价格包养”、“中国刑警学院95届缉毒班毕业生已全部牺牲”等信息均为无中生有的捏造。
(2)起因分析:①猎奇心理:网络谣言之所以有市场,是一些人猎奇猎色的心理在作祟,总乐于去关注“桃色事件”、点击“花边新闻”,甚至像犯了毒瘾一样,一天不看不过瘾,形成强烈的依赖性。久而久之,这些人心理变得阴暗、污秽,分不出真假、辨不清是非、弄不懂对错,迷失自我、迷失方向。而那些谣言制造者,或是责任缺失,或是见利忘义,或是别有用心,迎合一些人的猎奇猎色心理,捏造编造虚假的、荒唐的、阴暗的信息,误导人的思维,干扰人的判断,扭曲人的理性,网络谣言像毒品一样侵蚀人体、毒害公众,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损害互联网形象和社会信誉。②从众效应:从众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称“羊群效应”。“从众效应”说明很多人都有一
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公众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信息时,缺乏判断能力,以及恐慌、从众也是造成谣言被快速复制和传播的重要原因。如,非典时期抢购“板蓝根”,甲流来袭时抢购“大蒜”、日本震后抢盐,这种集体性的盲从表现出公众信息甄别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的欠缺。③社会焦虑和情感需求是产生网络谣言的社会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逐渐凸显,导致公众产生一种社会焦虑感。而工作、生活的压力也让人需要进行情感的宣泄。这两方面的因素加上社会热点话题的触动,容易产生网络谣言。诸如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涉及公共安全的领域,是网络谣言的多发区。在这些领域里,一旦出现某一个话题或信息,公众从其自身安全出发,会去打听、去猜测。在这个过程中,又会因焦虑情绪产生怀疑一切的态度,最终按照自己的逻辑习惯演绎出一个信息,并发布到网络上。这类信息往往会成为网络谣言的源头。看到这些信息的人,同样因为社会焦虑和宣泄的需求,对这些信息进行转发,导致谣言扩散。
二、网络社会新闻中的女性“刻板印象”
1、(1)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对事物的含义形成一种简单的理解习惯,以确定性与稳定性代替意义上的含糊不清与动摇不定。刻板印象在性别与种族等问题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刻板印象是由偏见引起的,同时会加深这种偏见。
(2)女性刻板印象:①1978年,塔奇曼在《壁炉与家庭:媒介中的妇女形象》一书的《前言:大众媒介对妇女的象征性歼灭》中,文章指出:在诸多大众传播媒介中,尤其是电视以及电视广告中,妇女注定要遭受象征性歼灭,也就是被责难、被琐碎化,甚至不被媒介呈现;②卡罗琳·凯奇在其著作《杂志封面女郎:美国大众媒介中视觉刻板形象的起源》一书中,以研究杂志的封面女郎形象为切入点,解析了女性作为“被看对象”的刻板印象广泛存在。
2、社会新闻中的女性表现: ①女子色诱煤老板拍裸照诈骗36万
②12岁女孩遭同村多人强奸后怀孕产下死胎
③网曝4名村镇干部酒后轮奸12岁女生
④妻子出轨被捉奸在床 丈夫怒杀奸夫投案自首
⑤男子传播女大学生遭挖肾抛尸谣言被拘
⑥少女为逃离淫窟点燃关押房间
⑦母亲因子女难以管教跳河自杀
⑧港媒曝陈嘉桓遭陈浩民马德钟揩油
⑨妻子遭家暴获赔40万 曾签订夫妻协议书
⑩脑瘫女子经营通讯店用脚打字
3、分析上面女性形象在新浪社会新闻频道中的表现。
①首先在外表形象方面,女性形象有“刻板印象”的问题存在。女性出现在新闻图片中的概率显著高于男性,同时,年轻貌美的女性被社会新闻关注的比例较高,女性被强烈关注的年龄段为青少年阶段。由此可以看出,女性在网络社会新闻中仍然是“被窥视”、“被观看”的群体,而男性仍然是在网络社会新闻中的主体看客。
②其次是在人格特征上,首先女性形象被扁平化,非正面弘扬即负面谴责,无立体丰满形象。当被塑造成正面人格时,一般是孝顺、顾家等女性典型形象,符合大众的心理认知。在负面新闻报道中,女性一般被塑造成情绪化非理智的形象,同时经常是以受害者的身份出场,这里体现的“脆弱”甚至是“软弱”的女性形象,是女性在网络新闻中呈现的总体形象。
③在角色定位上,女性被描述为从属并依赖于家庭的形象大大高于男性。男性经常是以个体形象或者社会职业形象出现在新闻中,而女性则是以“母亲”、“妻子”等家庭形象出现。这种情况契合了当今男权世界中权力的基本分配,即男人是属于事业,属于社会的;而女人则是属于家庭,属于男人的。
④最后,在职业状况分布上,女性常常被隐去其具体职业,即使出现了女性从事的职业,一般也是女性化的职业,比如护士等,同时,“性工作者”,这一职业为网络社会新闻所频繁报道。从这种报道频率上看,女性在媒体上出现的职业状态,与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状态极不相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有很多是从事高端的技术含量高的工作,而在社会新闻中,这些事实被抹煞了,女性表现在网络新闻中的只是一些低技术含量的、甚至是不甚光彩的职业。
4、原因:
第一,网络媒体中的社会新闻,基本是转载传统媒体上的新闻内容,因此,传统媒体中已然存在的女性偏见,是网络女性“刻板印象”的根本来源。
第二,网络社会新闻的编辑,在进行内容筛选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网民的喜好情况。而当今的网络新闻看客,仍然是以男性为主,所以在新闻的选择上,仍然会挑选符合男性系统 审美需求的新闻内容,迎合男性需求,势必就不能打破既定的刻板印象。
第三,网络新闻的编辑中,也有男性居多,这些掌握着话语权的“把关人”多半是男性,不管他们是不是意识到了,但是男性的世界观总是包含着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的继续坚持上,因为现在这个世界是“男权的世界”,男性在这个世界体系中是有既得利益的,因此他们在潜意识里就有维护这种世界体系的想法,表现在编辑这一具体工作上,他们就形成了对女性的偏见并维持着这种偏见。失语群体理论的研究证明,男性的政治统治使得他们的感知也居于通知地位,他们常常处于把关人的地位。
三、网络热词下的受众心理
(1)现象:“网络热词”这一词汇早已在广大网民脑海中耳熟能详了。比如“我爸是李刚”、“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等这些网络热词的出现又一次更新了我们新一轮的语言系统。
武汉,“我爸叫李刚”的车贴出现在一辆轿车的后盖箱上,着实让很多市民会心一笑。再就是“凡客体”恶搞黄晓明的帖子收录了“闹太套”等等。
春节联欢晚会上,还有地方晚会上多次出现“给力”、“神马都是浮云”这种流行俗语。
其实“给力”一词来源于自中文配音版本的日本搞笑漫画《日和》中的一集“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给力”就是有作用、给劲、带劲的意思。还有资料记载“给力”是在一家专注于人文历史、热门新闻、图片视频等内容的资讯网站“给力网”率先使用的,并在世界杯期间成为网络热词,众说纷纭。
“神马都是浮云”更是以“什么都是浮云”的谐音幽默拼凑出来的,因为打字速度比较快很容易把“什么”打成“神马”,这就是“神马”和“浮云”的神奇之处,则是两个词组组合在一起便可以成为万能句式,推而广之,成为网友的口头禅。
又一个网络热词“羡慕嫉妒恨”来源于:2009年底,张艺谋贺岁喜剧电影《三枪拍案惊奇》上映不到3天,票房就近7000万元,与此同时这部电影被骂得很惨。之后新浪娱乐连线记者张伟平说,以前拍那些所谓的有品位的电影并非张艺谋所愿,所谓精英们的评论也不会影响以后拍片的方向。他说,电影圈很多人对张艺谋就是5个字:“羡慕嫉妒恨”,这一词2010年趋向流行,直到现在2011年广大网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叹别人的辉煌叹息自己的不足时候总会捎带上这几个字。
历史上,人们为了表达对事物的感情、感叹、感慨,派生出很多民谣、顺口溜这样的简短而意义丰富的语言方式。现在更是精益求精的产生了网络热词。比如“打酱油”“富二代”“官二代” “躲猫猫”等这些流行词汇。
(2)网络热词的特点:①网络流行语来至于无厘头恶搞到关注与社会热点事件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共鸣性言语。特点是传播速度快、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更直接更明了的表达了网民内心的语言。
②作为网络普及最快的词语,网络热词还具有新闻性、娱乐性、创造性等特点,其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社会属性。从网络热词产生的动因看,无论是自发形成的网络热词,还是有人为操作背景的网络热词,都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直接反映人们社会意识和心理的代名词。
(3)网络热词流行的原因:①自发的社会行为。更多的网络热词属于网络受众随意性的创造、使用和普及。2010年10月16日晚发生在河北保定的一起交通事故中,肇事的官二代高喊的“我爸是李刚”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2010年5月11日,北京警方在打击卖淫嫖娼专项行动中,查封了号称北京顶级俱乐部的天上人间,不仅击破了坊间流传的天上人间“不败”的神话,更显示了警方治理涉黄的决心。警方这一大快人心的举动立刻成为网民热议的焦点,“天上人间”也成为网民口中“涉黄、奢靡”的代名词。可以说,这类热词正是由于某类社会热点话题和新闻事件,给网民带来了非常大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从而促进网民自发
地进行传播。
②网络热词的形成和传播,使得其内容及其引申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意义,成为网友争议的一个焦点,网络刚好为公众提供了“观点的自由市场”的技术支持和操作平台,每一位网络受众都可以借其畅所欲言,发表个人观点,甚至宣泄不满情绪。而网络媒体作为能够满足网民宣泄需求的有效载体与手段,它可以使当事人的不满情绪在最短时间、最大范围,以最大能量得以表达和释放。2011年初,我国抑制通胀压力的政策再度面临新一轮的考验,入夏以来,对中国物价上涨的描述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报端,新浪则在“多种商品价格上涨”的专题里列出几十种产品的价格浮动。于是继“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等网络热词后又出现了“药你苦”、“棉花掌”、“煤高宗”等词语,表达了物价上涨给受众带来的生活压力。③一直从事网络语言研究的专栏作家黄集伟认为,在信息透明度增加之后,当人们发现这个世界有很多不完美的事情时,由于无力而郁闷,从发泄个人的压力,到关注公众及不同群体的社会问题,网络热词感知并记录种种社会心理和民间情绪,从这一角度讲,网络热词也可叫做“社会热词”。
四、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引发的思考
李双江之子李天一打人事件,在网络上轰动一时,从事件一开始到李天一以寻衅滋事罪被判收容教养一年,人们仍在议论纷纷。大多数认为就应该这样判,这些“星二代”太嚣张。还有人认为,无论是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还是贫二代,只要是孩子,他的成长过程就会伴随着迷茫与认知、犯错与改错,可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就是不能这些官富星的孩子呢?试想,同样是这个打人事件,要是发生在普通老百姓家庭里,网络和媒体也不会这么大肆报道,也不会引起人们这么多的反感和关注。
人们之所以如此关心‘二代’现象,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害怕由于贫富差距造成的资源分配不公日益固化,优质资源日益被少数人垄断并在社会代际之间遗传;二是担心社会竞争的公平性下降,使得社会垂直流动性降低,不同人群之间的流动通道日益狭窄,大部分人会失去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三是疑虑分化后的代际之间是否能够形成共享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断裂得到有效弥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二代”之间出现分化在所难免,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人的发展都存在着‘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相比于‘穷二代’而言,‘富二代’本身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如果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不能保证机会和起点的公平,这样对社会发展是很危险的。如今不论贫富,人们都在寻找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如何安身立命是共同的根本性
追问,但关键在于改革分化后,代际之间能否形成共享的价值观,能否打破改革中的社会断裂,这是社会成长的重要方面,也是从社会层面检测这个国家未来活力的试金石。‘贫’、‘富’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个人都可以说相对的穷或富,如果大家都不去力图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都从自身所处的相对优越的环境和既得利益出发,那么终有一天,自己也会成为不公平竞争的牺牲者。
五、穿越剧盛行
“地球人已无法阻止穿越剧的盛行了„„”《宫锁心玉》的热潮还未退去,《步步惊心》的接棒,再度成为电视荧屏的收视传奇。微博、贴吧、论坛,到处都在讨论《步步惊心》和穿越剧,即使前有广电总局的“不提倡”政策,也未能削弱穿越剧的红火势头。据悉,《极品家丁》、《回到明朝当王爷》、《江山美色》等大量穿越作品已被影视公司购买,并正在制作中,预计2012年迎来穿越剧的播出高峰———从穿越女到穿越男,从“小白”穿到“万能”穿„„种类更繁多,势头更凶猛,让人不得不惊呼穿越剧时代的到来。穿越剧为什么这么红呢?根据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和马斯洛情感需求的原理,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①穿越是场梦,满足了现代人对单纯的感情憧憬和渴望。穿越剧的崛起,与现代人内心渴望回归单纯、简单的情感需求密不可分。以前人们过着‘群居’的生活,邻里之间感情和睦纯真,现在人们住进了一栋栋的公寓,现实生活中缺少互动,隔膜、疏离了人的感情。以前人们的感情很单一,婚姻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现在谈恋爱变得多元化,什么类型的感情都有,在这种情况下,人更渴望回到一种简单、单纯的状况,从心理上来说,穿越剧应运而生。
②穿越剧是现代人对现实的逃避。观众钟情于穿越剧,一定程度上是对于现实的逃避。现如今生活节奏提高,人们的心理压力急剧增加,应该是穿越剧潜在观众存在的根本。
③穿越是一场英雄梦。穿越天然的特点,是当代人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古代的碰撞,把现实和古代能够互动起来,把虚拟的人物放在真实的历史年代中,把真实的人物放到虚拟的年代来,弥补了现实和历史之间的差距,让一个人的能动性更强,让戏剧的情节、结构趋于紧张;从一个心理的角度来讲,很多人都希望成为英雄,拯救世界,大家都愿意做英雄,这是全世界的潮流,也符合当代人的需求。
媒体事件观察
2011级 郝荣娟
第五篇:ICU耳光事件媒体发言稿
各位媒体朋友,下午好。
我怀着沉痛的心情,代表医院通告ICU儿童心脏手术后死亡事件,同时介绍日前媒体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的护士“扇耳光”事件。
患儿心脏手术后死亡,我们作为医治方,同时也作为有小孩的家长,此时我们的心情与患儿亲属的心情是一样的沉痛,一样的悲伤。同时也让目前医学科技不能完全彻底预防术后并发症而感到无奈。根据目前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患儿死亡的原因是高风险的心脏手术并发症有关,与护士“扇耳光”之间没有关联。大家广泛关注的孩子的真正死因,我们将与家属协商进行法医病理组织学解剖鉴定,以真正明确死因。
容许我澄清一下,对于大家广泛关注的“扇耳光”事件,根据目前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当时孩子发生了昏迷,ICU护士根据当时病情综合考虑,对患者实施面部的拍打动作进行医疗唤醒行为,就是大家看到的,并被误解为“扇耳光”视频。这一唤醒行为在当时紧急情况下实施的,如同在抢救心跳停止的病人时,有一个动作是拳击胸前区,很有效的一个让人起死回生的动作,但在一般人看来,就是给病人当胸一拳,容易误解为拳击,这次面部的拍打动作误解为“扇耳光”。同时要强调的、澄清的是,视频中出现的护士快速拍打对患者面部动作,是被人为加速,是一个加快了播放速度的图像,因此即使是很轻、很正常的拍打,加快播放速度后,可以模拟出很重的击打效果。这是一个另人发指的伪造行为,我们医院成为这一伪造行为的受害者,而公正监督功能的媒体成为这一伪造行为的受骗者。在此,我院在征得公安机关允许后,为在场的媒体提供原始视频,请媒体客观公布原始视频,以凸显对事实的尊重、对新闻事实的尊重,尽可能地减少这一事件的曲解。
今天,我们抱着真诚的态度召开这个新闻发布会,我们也不会掩饰医院存在的不足,虽然ICU护士根据当时紧急病情实施医疗唤醒,虽然孩子的真正死因与“扇耳光”之间没有关联,但卫生局调查认为,ICU护士的唤醒行为不符合护理规范,因此医院作出如下决定:开除该护士,ICU护士长撤职,ICU责任人停职。我们不能冤枉一个好人,也绝不纵容错误行为的发生。
我们相信媒体是公正的,我们接受媒体监督,如果没有媒体监督我们会知道地沟油吗?如果没有媒体监督我们会知道表哥吗?我们院办公室将随时向各位媒体提供这一事件的进展信息,联系电话0574-28781890,我们希望各位媒体同仁能客观公正报道这事,引导公众多一份冷静理性思考,尽可能地减少对社会信任链中本就十分脆弱的医患关系的片面解读!
我们会与家属协商进行司法鉴定,相信司法鉴定后会给家属、社会各界及媒体朋友一个公正公开的答复。我们等待着最终的调查鉴定结果。
再次向患者致沉痛的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