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小学生怕老师的归因分析
关于小学生怕老师的归因分析
黄平县旧州中心小学苏小林
长期以来,由于深受“师道尊严”等旧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为维护自身“权威”,教育缺乏科学性,唯我独尊,不容学生有丝毫的冒犯,对待学生不是大声斥责,百般讥讽羞辱,就是无情的威逼惩罚,致使学生产生惧怕老师的心理,长期这样,导致学生性格变异,产生说谎、胆小、孤僻、暴躁甚至逃学等不良心理行为,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倡师生平等,相互尊重,建立良好、民主、和谐的的师生关系的今天,学生是否还惧怕老师,惧怕老师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改善师生关系,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进一步探究科学的教育方法,搞好教书育人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笔者就上述问题采取了问卷调查,随机调查,召开学生、家长等座谈会等形式进行调查。调查中共设计制作和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385份,随机调查学生40人;召开四、五、六年级学生、家长座谈会各一次,针对学生怕老师及其深层次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教师的教育,学校的管理等作了深入的探讨。最后,对调查、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归因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在问卷调查的385名学生中,有253人怕老师或很怕老师,占调查人数的65.7%;在随机抽查的40名学生中,也有32人怕老师或很怕老师,占抽查学生的80%。如此之多的学生怕老师,实在令人震惊和忧虑。
学生怕老师,其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自身的胆小、害羞、自尊心强等主观心理原因的影响;二是来自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方法以及教师的性格、作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就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怕老师主要还是来自于教师客观因素的影响。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学生怕老师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和不恰当的教育方法令学生害怕。
调查结果表明,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常采取惩罚、请家长、当众批评、留校、向家长告状等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式方法教育学生,使学生产生怕老师的心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3.5%,有181人之多。其中怕老师罚抄作业、罚站、罚坐、罚劳动的竟占怕老师的人数的45.5%,有130人,是怕老师严格要求的六倍;另外,有怕被老师当众批评、留校、请家长的学生有21人,占怕
老师总人数的7.5%。
由此可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在学校教育中极为普遍。一些教师为维护自己的“威信”不惜采取以“罚”代“教”的不科学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学生。这些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方法虽然能收到一时之效,但是学生表现的只是暂时的“口服”,其实心里不服,教育的时效不长。这样的教育其后果也往往是极为严重的,它不仅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惧怕的心理,在无赖之下“服从管制”,但天长日久学生会因为长期的压抑而失去个性特点,丧失自我,性格产生扭曲变异,从“怕”老师变为“恨”老师,要么性格孤僻,要么性情暴躁,要么逆反性强,破罐破摔,玩世不恭,死猪不怕滚水烫等。
(二)教师的自身的性格令学生害怕。
教师应如慈母和严父,既要和蔼可亲,又要严中有爱,才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信服。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45%的学生选择了和蔼可亲的老师,有77.3%的学生在不怕老师的原因中选择了“老师关心和爱护学生,说话态度和蔼。”可见,学生呼唤的是关爱学生、和蔼可亲的老师。
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一些老师的个性与修养却与学生的希望相差甚远,他们对待学生缺乏爱心和耐心,态度生硬,性情暴躁,遇事不够冷静,稍有不顺就大发雷霆,以粗暴的态度责骂学生,以尖刻的语言批评、讥讽学生。调查中,有12%的学生是因为老师的态度粗暴,脾气的古怪,不尊重他人而怕老师。由此可见,老师的性格对学生的影响非同一般。
(三)学生的自尊心强,怕丢面子。
凡是学生都希望自己品学兼优,只是由于先天遗传的影响和后天勤奋努力的程度、个人的兴趣爱好、掌握学习方法的差异等原因的影响,使得自己与他人存有差异,不能全面地发展作为老师,一般对学生都有很高的期望,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遵守纪律、刻苦勤奋、认真好学、全面发展,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于是,在教育过程中只重视以统一划一的标准要求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这对于那些学习比较吃力,成绩较差,毅力不强但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来说,就会因学习上的差异怕老师采取一些如当众批评、指责、羞辱,让写检讨、保证等,使其丢失脸面,有损自尊的办法来教育他们。正是由于这些学生好胜好强,他们不愿意自己受到批评而成为老师眼中的后进生;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强烈自尊,怕丢面子,当他们在许多方面不如人,对失败的体验太
多,因而背上处处不如人的沉重心理负担,由此产生怕老师的心理。调查中发现,这部分学生占22.5%。
学生呼唤师生平等,呼唤关爱自己,和蔼可亲的老师。调查表明,学生最喜欢的是有同情心,待人和蔼可亲的老师。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295人希望老师说话和气,态度亲切,批评教育学生不要很凶,要注意场合方式和方法,考虑他们的面子。
学生怕老师,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会因为怕老师而躲着老师,上课或其它活动会感到紧张,不敢参加活动,不敢发言,有的甚至不想上学等。这种学生占怕老师人数的21.8%。由于怕老师,学生间不能相互沟通;对老师也敬而远之,师生间情感破裂,积怨日益加深。这不利于构建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几点建议
学生怕老师的主要责任在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的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主动从思想上、行动上采取积极的有效措施,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教育思想观、教育质量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积极改变自己的形象,切实改善师生关系,做一个值得学生敬爱、拥护、信任的好老师。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放下架子,笑对学生。
由于受到千百年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教师一方面谦恭而又自卑,服从而又驯服;另一方面有把封建宗法等级思想观念授予学生,在学生面前惟我独尊,要求学生服从于自己,驯服于自己。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独特个性的健康发展,而且会使教师“师道尊严”的思想观念更加泛滥和发展。“师道尊严”这一旧观念,虽经长期的批判,人们及社会也一再疾呼大力提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但由于各种深层的原因,这一历史性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要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改变师生间传统的从属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将学生置于教育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自己的朋友。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遵循师生人格的平等性,充分尊重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的主体权;解决问题时,师生应处于平等地位上,寻求共同语言,共同发现和解决问题,以形成平等相处、互
相尊重、共同协作、教学相长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其次,教师应以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以情感为桥梁,加强联系,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教师应带着自己对事业、对工作的热爱,给予学生以真诚的关爱和期望,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让学生在享受成功喜悦和满足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与熏陶。教师应懂得微笑与密切师生关系的内在联系。微笑是热爱学生、教育学生的良方,它不仅可以改善和密切师生关系,还可以架起教与学的和谐之桥,使之实现完美的结合,达到理想的境界。在工作中,以微笑面对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微笑中得到赞赏和鼓励,得到理解和抚慰,得到快乐和丰富的人生情感体验,可以增强教师的吸引力和感化力,使学生对教师从“敬”到“爱”,从“爱”到“亲”。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意接受老师的教导,乐意同老师交流,并在老师的教育、期待中不断地改造、完善自我,积极进步。
(二)教师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解除学生怕老师的心理压力,其关键是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老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作为高素质的老师,他只会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德行感染学生,使学生心悦诚服,决不会采取“用心良苦,本意善良,恨铁不成钢”的“罚教”方式教育学生。教师要使学生敬爱、亲近、信赖自己,应该做到:
(1)有一个好样子。
伟大的教育家加里宁指出:“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正因为这样,所以每个教师都必须好好审视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言行举止必须具有鲜明的示范性。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必须作到为人师表,教人先正己。凡是要求学生作到的,教师都要身体力行,首先作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必须坚决不做。只有从严要求,以身立教,身正为范,教育学生才有力有效。
(2)有一点真本领。
教师作为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者,要上好课,受到学生的欢迎,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过硬的业务功底以外,还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并且要与时俱进,随时了解并掌握科技发展的状况。如果孤陋寡闻,一知半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加以解答和引导,反而采取灌注和压制的方式教育学生,这不仅有损教师的形象,压抑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对老师失去“敬爱”和“信赖”。业务精通的老师不会像体弱者走平衡木那样失去平衡掉到地上,而是像技艺精湛的体育健将那样敏捷自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是和蔼待人,赢得学生敬爱和尊敬、信赖的前提条件。
(3)有一套巧方法。
教育是一项高尚的艺术。教师光有“恨铁不成钢”的良苦用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一套“炼钢术”,并善于把“铁”炼成“好钢”。教学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作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对学生要多一些表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少一些指责,让学生在不断的表扬和鼓励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学会学习创新。
(4)有一颗平常心。
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保持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这是确保工作稳定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工作中,当遇到压力、不安和烦恼时,要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可将学生作为自己泄愤的对象。要用一颗平常心看待学生,把学生当“人”而不是当“机器”、“出气筒”。注意把握好自己工作中的心理情绪,学会“应付机制”,作到温文尔雅,不卑不亢,善于调整,适应学生。教育学生,要宽严有度,严而不死;既要充满热情,又要富于理智;走上讲坛,面对学生,就应忘记烦恼,心有学生,全心全意投入到教书育人之中。
(三)依法治教,依法执教。
学生怕老师的主要因素在“体罚”,即在于教师的体罚或变相得体罚。“体罚”这一教育中的“毒瘤”,已严重影响了教师和教育的崇高形象,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要彻底根除这一“毒瘤”,教师要在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修养的同时,加强对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法制意识。懂得“体罚”是教师无能的表现,是违法行为。学校应该加强师德管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教师要遵纪守法,转变观念,改进方法,关爱学生,依法执教,教书与人,为人师表。
(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人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怕老师是其自信心不足、心理自卑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是消除学生怕老师这一心理障碍的关键。作为教师,一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通过有原则有艺术的表扬和善意的批评教育,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
树立自信,排除学生的自卑感;用理解和宽容、微笑与鼓励、关心和爱护、支持和帮助对待学生,让其感到“我能行”。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握微笑,自我提醒,积极主动,自我欣赏,自我评价,迎难而上,使自信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心理的自信变为行动的自信,真正实现超越自我。
总而言之,教师要有扎实的政治业务能力和素质,知法、懂法、守法;要有自行打破“师道尊严”的胆识和勇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育人本领,建立和谐、积极、健康、平等的师生关系,善于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作到科学育人,全面育人,才能让学生亲师、信道、乐道。
第二篇:小学生怕写作文
“小学生怕写作文”这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作文爱好和观察生活的能力呢?我想我们还是要先唱好口头作文这部重头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口头作文是习作的前奏,是小学作文教学中缺一不可的重要环节。口头作文有助于提高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学生具有良好演讲技能的基础,也是培养未来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北宋大文豪朱熹曾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我们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的课余生活无边无际、丰富多彩。教师们常常能看到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聚集在一起谈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可一到课堂上就干张嘴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学生们把生活和作文这一对孪生兄弟完全给拆开来的结果,怎样才能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呢?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和作文结合起来。比如说,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一位老大爷再婚了,以往只是嘻嘻哈哈地说说笑笑过去了,现在要学会把它与改革开放和人们的思想变化相结合起来,并把这件事作为素材给记下来,这样在口头作文和作文课上就有话可就了,有事可写了。第二,培养学生即兴口头作文的习惯和能力。好的教师应该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利时机巧妙安排学生口头作文的训练。因为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在突发事件中,学生有感而发,他们会不轻意地表达出更真实、更自然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更有激情的一面,甚至脱口而出几句绝妙精彩的词句。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最佳时机,引导学生即兴作文,开拓写作思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创造力 另外,我们还可以抓住课堂上、课堂外的一切有利时机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比如说,文章的扩写和缩写,读后感,课堂辩论赛,等等许多活动都可以作为我们口头作文训练的内容。例如,我们语文课本中就有许多课外延伸性的口语训练,这些练习我从不放手不管,我都把它们一一放在课堂上用三五分钟来搞一次口头作文比赛 第三,以活动促发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于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而活动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课堂上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口头作文能力。如组织“击鼓传花”、“贴鼻子”、“画嘴巴”等游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简单的游戏,然后指导说;可提示:游戏开始我们做什么?过程怎样?结果怎样?你觉得哪部分最有趣?为什么有趣?观众的反应怎样?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氛围,大大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各显其能”,张扬个性,就能真正培养学生口头作文的能力!口头作文灵活而简单,既不需要事前充分准备,也不需要纸笔文具,只要我们肯下功夫坚持下去,学生叙事不清楚,可以多练口头叙事;学生不会写人,可以多练口述人物;在学习议论、抒情、说明、描写等等写作方法时,也都可先进行专门性的口头训练。学生的口头作文教师可以当堂进行批评,又可以让学生把它改为书面的写作练习。总之,又灵活,又简便,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做了,你就会发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作文能力就会有一个日新月异的提高的。
第三篇:不少小学生怕习作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长期以来关注不争的事实--小学生习作能力低下、水平不高,经常写不出文章。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笔者对如何消除学生对习作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激发习作兴趣、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在习作教学中,主动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各种练习,降低习作难度,改进评改方式,与学生共享作文成功的喜悦。
一、激发学生萌生写作的动机
小学生受生活阅历浅所限制,感到习作困难自然是难免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习作时的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动机,就应重视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一旦学生对习作产生了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由“怕”作文转为“爱”作文,并产生表达内心感受的欲望。在教学中,要学会鼓励与引导学生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他们自己的的耳朵去倾听生活,这样较容易使学生萌发产生作文地动机,燃烧起习作的欲望。
二、激励学生积累习作的素材
小学生受生活阅历浅所限制,积累的习作素材也比较少。而完全凭想象胡编乱造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鼓励学生勤于动笔,对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或片段,鼓励学生背诵、抄录和仿写。并且经常鼓励学生阅读一些少年儿童喜爱的中外文学名著,摘抄名言名句,积累习作素材,丰富习作知识。有米下锅才能煮出香喷喷的米饭。
三、提高学生说写结合的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有些学生虽然说话滔滔不绝,但习作时却无从下笔。“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的锻炼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习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习作时,让学生整理思路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学生说过后,我鼓励他们写下来,怎么说就怎么写,以降低习作的难度。这样学生写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开设说话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说话课,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最终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四、提高学生自主写作的信心
学生交上作文后,老师应及时评改:优秀习作,创造条件让学生走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抄仿他人作文,除了必要的批评教育外,还写上勉励的话:这篇作文思想性很好,但“仿”的痕迹过于明显,经过努力,你一定能写出属于自己的好作文。学生在看到那些切中要害的批语后,不管自己写得好与不好,都会产生愉悦的感觉。当然更多的是一般性的习作。在这一类批改中,不管是“旁批”“眉批”还是“总批”仍以鼓励和引导为主。这样做,有利于提高他们写好作文的自信心。如“这段写得非常精彩”“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等等。如果哪部分写得不令人满意,可以写上如果怎样写就会更好一些等批语。
第四篇:初中学困生归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初中学困生归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内容提要: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学困生”成为班级教学中的棘手问题,它的成因与转化策略的研究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试图通过对初中“学困生”的研究,深入分析初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为初中“学困生”的转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初中 学困生 归因分析 对策
引言
目前我国初中学生分化现象十分突出,并出现大批学困生,到八年级、九年级尤为严重,学困生约占30%——40%,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环境恶劣。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前途感到暗淡。据初步调查,这种现象还呈上升趋势。大量事实证明,学生一旦成为学困生,如果教师、学校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他们就会普遍厌倦学校的学习生活,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弃,最终成为学校、家庭的负担。因此,积极探寻初中“学困生”的主要表现和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辅导策略,从而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改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初中“学困生”的研究,深入分析初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为初中“学困生”的转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学界对“学困生”概念的界定
学困生的定义,自1963年作为一个新名词登上教育大舞台以来,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可查阅到的与学习困难有关的术语及其定义已达90种以上。我国学术界对学习困难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在国家教育委员会或教育部的文件中也没有对此做出界定。
比较流行的有学习困难学生一般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医疗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二、初中“学困生”的类型和特点
(一)智力型学困生
这部分学生智力迟钝、智商偏低。在思维活动中,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和敏捷性可以影响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等心理活动的进行速度。他们的观察肤浅、抽象概括能力差、记忆力差、注意力不稳定、理解缓慢、表述混乱,对知识不能变通,他们在学习上花时间往往比别的学生多,但成绩远远不如别的学生,他们约占学困生10%左右。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均有困难。
(二)非智力型学困生
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头脑灵活,只是因为一项或几项非智力因素(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等)影响而引起学习困难,他们对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懒惰,不爱动脑动手。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能坚持始终,有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求甚解,不能逻辑分析问题。这部分学生的多数心理不健康,意志薄弱,心理脆弱,耐挫折能力差。他们约占学困生70%左右。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某些感兴趣的问题,解决得很好,但对于不感兴趣的或复杂的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均有困难。
(三)外因导致型学困生
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他们的学习往往由于个人得疾病、家庭的变故、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文化环境差、家庭经济严重困难、师生关系紧张等社会不良影响、交友出现问题或品德滑波等原因而导致学习困难,其主要特征因特殊原因不能上学,或在学习中精神不振,懒散、有的表现成绩急剧下降同时带有思想、行为上的不良倾向,有的心理状态下降,闹情绪或消沉,或破罐破摔。这部分学生困难原因比较复杂,学习困难表现为阶段性、局部性。他们约占学困生20%左右。他们在某一阶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困难。
三、初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以后,在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包括内在学习基础低、学习动机态度弱、学习方法不当、学习行为习惯欠缺等几个方面。
1难以经受失败的打击
美国教育家格拉塞通过研究发现,学生一般都有知道受教育的重要性,但失败的经验使他们不得不放弃努力。即使许多“差生”也试图再作努力,但由于等待他们的大多是再一次,的失败,终于他们开始逃避学习过程的主动介入,其结果是失败更加频繁。正因为这种恶性循环,才最终导致学生内部动力机制被扭曲和进一步丧失。缺乏毅力,意志品质水平低 他做事情没有持久性、稳定性,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肯动脑思考就直接转向他人寻求答案,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应有的控制能力,容易被外界一些事情所诱惑、缺乏责任心。缺乏自制力,不能控制、约束、协调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也不能支配自己去克服困难,所以导致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和学习不景气的局面。缺乏内在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动力。日本研究者以初中学生为对象调查他的学习动机,结果显示优生比学困生具有显著意义差别的更强的学习动机。学困生往往把成败归结于能力不够,导致产生习得无助感,觉得自己对一切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造成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降低。4 学习态度偏差
由于此类学生长期学习成绩偏差,教师对他们的重视不够,成为被遗弃的“羔羊”,又兼于他们在学习上常常遭到挫折和失败的打击,仅仅靠自身的力量难以走出失败的困境,没有成功感,对学习缺乏自信心,久而久之,形成了学习兴趣淡漠,缺乏学习目的和自觉性,学习不专心,注意力分散,消极应付作业等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严重地制约了这类学生的进步,成为他们难以走出学习困境的原因之一。学习技能存在障碍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不能与相应的技能相结合,不能将知识转化成某种技能和能力,进而出现阅读、表达、计算、写作、会话等技能的缺陷。在调查中发现,85%的学生反映,在做数学题时,公式记得很熟练,但在具体论证和推理过程中不善于将公式进行变通。在做政治论述题时基本原理记得比较准,但不能根据有关材料利用原理进行准确分析等等。这种学习技能上存在的障碍使他们难以走出学习困境。
6学习策略和方法欠缺
学习策略和方法是指学生掌握、理解和学习知识、支配调控学习过程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的总称。其内容包括制定学习计划,科学安排学习时间,自我管理能力,认真听课技术以及读书、记忆、思维、复习、应试、联想与创新的策略等。如果学生不能采取恰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就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不理想,就会形成学习策略和方法障碍。这种学习策略与方法上的欠缺,也是导致他们难以走出学习困境的原因。
(二)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包括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家长言行失当、家庭变故因素等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家长的影响。
学习动机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动机的形成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而社会要求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家庭教育提出来的,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父母的要求,态度和志向,家庭的一般一般舆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很大影响,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父母的态度和信仰,例如:有些父母把把自己工作的不顺利,不称心看成是因为缺乏教育
而造成的,因而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希望子女上大学,有写父母满足现有的工作,生活,对孩子要求不高,只求过的去,一般情况下,家庭对孩子的要求符合于社会要求,那么中学生原来已经初步形成的学习动机萌芽可以可以得到巩固,深化,原来不正确的动机可以得到纠正,反之,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目的不一致,则会阻碍正确学习动机的确立。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其主导型的学习动机会不断发展变化,中学生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世界观会逐步形成,与社会要求相应的动机越来越占支配地位,并逐步成为学习的主导动机,因此中学生的家长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孩子的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正确的学习动机的指导。
2,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包括对孩子无原则地溺爱;或者只顾自己的生活而忽视对孩子的管教。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小学生,有的由于从小溺爱到大、任由发展,小时宠爱、长大不服管教,粗暴教育如棍棒教育下造成的逆反性格,或出于对父母的不满而故意以学习成绩差来报复父母;有的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以致影响他们专心致志地学习等。
3、父母管教方式不一致。
如一方溺爱,一方严厉;或对待孩子的许多具体问题上父母双方意见不一致。发生这种情况有时会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有时又使他们有机可乘。这种矛盾的家庭、矛盾的管教,会使孩子产生矛盾的心理,以致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
4、家庭变故因素。
单亲、父母离异、父母双亡、隔代抚养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
5,家长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现在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已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传统的思维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些人片面追求“物质价值观”、“金钱至上论”,不少家庭(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家庭)为了改善生活条件,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挣钱,将子女交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甚至托付给亲戚代管。对子女的学习关注不够,甚至认为是在校消磨掉时间即可,能认识几个字,将来会算一些简单的帐目就行了。长此以往,其中的一些孩子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继而养成了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学习参与度逐步降低。如此恶性循环,他们最后会沦为学习困难生。
(三)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包括学校的教育观念不正确、教师的教学方法简单粗糙、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教师的工作态度不好等几个方面。1 初中教师的传统观念不利于学生发展。
(1)一直以来,在中考指挥棒下,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优秀率,部分教师功利主义当头,舍难取易,只重视中生、中上生的培养而无视学困生的存在,教育中对待学困
生采取不作为的态度,把他们视作可抛弃的包袱;(2)在教学上重知识轻能力,缺乏对九年义务教一育阶段学生个体认知水平与能力方面的巨大差异的足够重视,盲目提高学习要求、教学难度,出现讲课节奏快,教学要求划一的现象,令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感到难以适应、望洋兴叹,对所学知识难以消化;(3)而教师在不自觉中表现出的偏爱中上生及漠视学困生的急功近利做法,又使他们消极悲观、自暴自弃,人数日益增加。家庭、同学、社会和教师都可能由于自己的言行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我们把由于教师的原因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称为“师源性心理伤害”。师源性心理伤害给学生造成的影响非常恶劣,甚至永远无法弥补。另外,社会对学校不尽科学的评价体系,也很容易导致教师形成上述不良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使学困生不断产生 教师教育不当是学困生产生的又一原因
有些学习困难生并非智力低下,导致他们学习困难的不是他们的家庭,也不是他们自己,而是教育他们的老师。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别是当学生学习成绩滑坡时,一些教师不是很好地帮助学生共同查找原因、制定对策,而是喜欢从学生身上找原因,“大家都坐在同一个教室,同一个老师上课,别的学生能学好,你成绩怎么这么差,你给我好好反省反省。”类似的语言成了老师训斥学生的口头禅,甚至把皮球踢给家长,让家长在试卷上签字、来校。不可否认,老师的本意是好的,但殊不知这样做对某些学生适得其反,他们出于自尊的需要,在教师的逼迫下也去努力寻找失败的原因,但往往不能触及根本。这种老师把失败归结于学生、家长,并附带消极评价,如果反复出现,就可能直接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从而认为“自己真的不是读书那块料”,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3教师的态度对学生影响巨。
教师疏于感情投入,忽视学生感情需要,使学生个人情感方面出现障碍,自我感觉学习常常失败,有强烈的挫折感,所以不愿学习,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惧怕、回避。
(四)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包括学校设备不健全,不良出版物、音像带以及种种不良的传播媒介对学生造成的信息污染,尤其是黄毒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危害。
1、教育环境不好,教学设备不全 首先,学校师资短缺,教师负担过重。由于初中缺乏人力、物力和财力还有教师缺乏预防、转化学困生意识,更没有预防、控制、转化学困生的专门机构。在访谈中了解到,有少数中年教师还要兼做其他的工作,甚至农村教师要兼种家中农田。其次,教师自身缺乏动力,素质不高等问题十分突出。部分教师无上进心,不愿加强业务学习,教育教学方法呆板单一,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磨灭了学生的灵性。最后,教学内容繁、难、偏、旧,教材编写难度大,脱离现实生活。近代公共教育自形成以来,在现代化方式之下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和技术,但从未立足于公民的现实生活,从正面处理现实的矛盾与问题。
2、网络、黄赌毒对学生身心的影响巨大
(1)、网络对中学生的吸引是巨大的。中学生由于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与网络特征之间存在着某些契合点,如: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高速性符合中学生追求时效性的个性,上网“冲浪”的时尚性符合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追求时尚的心理;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也正好符合中学生追求个性自由的心理等等,正是这些契合点,使得中学生更容易被互联网所吸引,以致从内在道德意识、价值观念到外在的行为方式都受到极大的影响。(2)
让人担忧的是,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在使中学生获得丰富资源的同时,也让他们接触到一些“垃圾”信息,特别是一些对中学生成长不利的黄色、暴力信息以及低级趣味的网上游戏。涉世未深、判断力、自控力较差的中学生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去寻找“禁果”,致使其无法抵挡一些色情、暴力等非法和有害信息的侵蚀,常出现成天想入非非、精神萎靡等情形,甚至造成道德意识混乱,道德行为失范。据了解,凡爱好上网的中学生几乎都因抵制不了诱惑而访问过色情网站,并进而观看过淫秽影碟的也不在少数,这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不言而喻。
3、来自社会的困扰。
(1)日益进步的社会也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弊端。如社会竞争力的增强,从某一角度看,使得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出现人对人的信任度在降低。同时,对人的 焦虑度在不断上升。这反映在学困生身上更是明显。他们总是觉得有人在不怀好意地注意自己,特别是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如果发现有人在注意自己,心里就会感到紧张。(2)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诸如枪杀、盗窃、拐骗、桥塌、火灾、交通事故等也同样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对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种恐惧感。他们经常感到后面有人跟着自己。有些学困生害怕很多东西:害怕到高的地方去;害怕听到打雷声;害怕乘车穿过隧道或路过高桥;害怕黑暗,喜欢整夜开着灯睡觉。他们还常常做恶梦。结合学困生成因分析,从转化原理和指导要求出发,要转困、脱困必须实施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从学困生学习动机、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目标内容及师生关系等方面多管齐下,研究对策,切实有效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四、转化初中“学困生”的对策建议
(一)倾注爱心,培养“学困生”优良的学习心理素质。、从“学困生”的兴趣和爱好入手,点燃“星星之火”
求知欲望是学生追求知识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引发学困生的求知欲,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其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效率。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学习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困生绝大多数对学习缺乏兴趣,尤其是对某些科目常表现出厌学,怕学或应付了事等消极情绪。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这些学科学习的目的与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掌握该门学科知识对自己一生发展的重要性。教师还要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困生意志力,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和承受能力。2、消除“学困生”的戒备心理应从关怀入手
要改变学困生的状态,必须启动其内在动力。要增加感情投资,厚爱学困生。教师要多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信任学生,才能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偏爱学习优秀的学生是每教师容易做到的,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对每位教师都是一种令人欣慰的良性刺激,而要做到厚爱学困生,视他们为迟开的花朵,给予精心哺育,却往往是不少教师不易做到的。其实,“教育的全部秘诀在于爱”,只有用满腔的爱才能唤醒他们沉睡的心,只有用爱才能填补心的鸿沟,只有爱才能打通情感障碍,只要对他们热情关怀,耐心教育,精心指导,点燃他们心灵的火花,培育其学习的情趣,学困生就能打开心扉、接受教育。
3、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
学困生普遍存在压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厌学情绪。教师应该主动地关爱他们,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利用课堂,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做到优先交流、优先批改、优先表扬,同时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消除恐惧心理,远离学困。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凡是学困生几乎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一定要严格训练,言必行,行必果。从日常的点滴小节做起,根除危害儿童成长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因材施教,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
1、采用分层递进教学法夯实基础
教学实践证明,分层递进教学是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分层递进教学以
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存在差异。首先,相信包括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内的每位学生都具有得到较高发展的潜能;其次,根据学生学习可能性的特点与水平,将不同学生分为若干层次,针对各层次学生的共同特点和基础开展教学活动;再者,强调学生层次的可变性;重视学生个体内部的差异性,从而使教师树立起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使各层次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特别是对转化学习困难学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2、“扬长补短”,充分利用“学困生”的长处
以往在学困生的转化策略上仅侧重于“补短”,其结果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学生十分消极被动,视“补短”为“煎熬”,正是这种情感障碍,造成学生学习时大脑总处于抑制或半抑制状态,使生机勃勃的智慧活动变得凝固、冰封。要消除这种情感障碍,“扬长”是必要的。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学生都有学好学业的天赋,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培育成才。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成才的途径具有多样性。
3、教会学生如何“取其精华”
心理学认为,在实现对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环节会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质量。其中首要的就是对问题信息的加工编码。在面临问题情景时,学生常常因为不能分辨出什么是重要信息,什么是非重要信息,而难以对问题的关键性信息进行编码,从而阻碍了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课标教材在引入新知识时,往往采用以大量文字陈述的实例,将简明的课题知识掩盖在繁复的背景中,对学困生而言更使其望而生畏。新知识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情景导入、应用题导入、问题导入、难点前移导入、归纳性导入、以旧引新导入等等,课标教材最常用的是情景引入,应用题引入,这在引发学生探索兴趣上是可取的,但缺点是容易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脱节,实际上并没有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铺垫。而新知识的构建总是要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引申和发展才能完成的。针对课标教材部分知识的引入实例过于繁复和部分应用题文字量过大的毛病,教师应注意采取有效的措施,减轻学困生的心理负担,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人们在学习时,事实上也必须经历两个阶段:获取对象和对这些对象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四)、密切与家长配合,共同营造学困生学习的良好环境。
1、学校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内管好“学困生”
当前,社会的组成细胞——家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形式和新变化,而“学困生”因为自身的不足在家庭往往得不到公正的待遇,不是歧视打骂便是溺爱纵容,导致“学困生”与父母的关系不正常,“学困生”的问题也得不到根本解决。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一个薄弱环节,家庭教育理论发展很慢,作为学校不能消极适应,应该主动联系家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尽量排除和克服来自家庭的一些
消极影响,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在教育“学困生”的方向上保持一致,共同转化“学困生”。
2、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引导学生向积极方向前进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统一的教学计划,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学校根据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影响。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学校教育必须有家庭的全面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因为学生在家里度过的时间最长,有充分的时间和家长朝夕相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全面而深刻。“学困生”在其成长中,主要面对的是家庭和学校这两个环境,他们都会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如果这些要求都有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那么就会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身心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如果这些要求不是统一的,甚至是相反的,那么学生就会无所适从。
3、“学困生”家庭素质有待提高 积极开办家长学校,促进家庭教育的科学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倍加重视。许多家长把闲遐时间的大部分用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有的甚至不惜重金聘请家庭教师、添置设备。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他们缺乏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缺乏先进的家教观念和正确的家教方法。所以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用心虽好,但效果不佳。为了真正发挥家庭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教师就应当在与家长交往中,适当传播一些教育科学知识,使家长更新家教观念,掌握正确的教子方法,使家长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下,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积极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举办家长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和教学条件,使家庭教育知识得以普及并使之系统化,可以提高家长教育水平,调动他们教育子女的积极性,最终促进“家校共育”。
(五)、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1、创设舒适、愉快的教学环境
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教师应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幽默的表情手,接受学生个体差异,宽容学生语言形式的错误,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以愉快、轻松的心情学习,降低焦,排除自卑、厌倦等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口头交际,获得更多交流和练习的机会及更高的有效吸收,提高课堂效。
2、创设情景,尽量利用多媒体
现代信息渠道畅通,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丰富易得,如电视、录像、情景对话,或网上下载的音乐、报道、图片等,对它们加以适当的编辑便可作为很好的学习材料,且带有更强的新奇性、变化性和刺激性,纳入课堂教学,会使学生处于一种真实的情景中。直观的教学手段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仅能扩大课堂信息容量,还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轻松的、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习得知识。
(五)、指导学困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1、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
学会如何学习是当今教育心理领域里的一个响亮口号。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困生的最大困难是不知道如何学习,常常面对学习问题无从下手。因此,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学习的关键是掌握学习策略。教师应结合某门学科的知识教学,帮助他们认识和掌握自己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活动等各种认知能力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不断给其学法指导,如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听课、复习,如根据知识的记忆和遗忘规律指导其记忆。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管理学生能力、教学能力,努力适应时代要求、课标要求。
2、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只有如此才能适应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欠缺是学困生产生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策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这正是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的根本途径。
3、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有些学困生虽然学习也有积极性,但成绩却总是上不去。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学习策略,不会调控自己的认知过程与方法。因此,对这样的学困生应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表明,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活动。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是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的。他们往往不是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而常常是因为不喜欢某任课教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对学困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多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旦建立起来了,学生就会愿意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高。
(七)、纠正学困生的行为偏差,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凡是学困生几乎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一定要严格训练,言必行,行必果。从日常的点滴小节做起,根除危害儿童成长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八)、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潜能,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培养学生的学习“饥饿感”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学困生,恢复制造学习“饥饿感”的教育,正是一刘对症良药。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把重点只放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而在制造强烈的学习动机的基础——“饥饿感”方面,是极少见到的,但从初中学困生的特点考虑,却是激发其学习动机的重要的一环。心理学把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之朝着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动力,称为动机。一个人只有有了活动的动力,并且有所活动,才有可能产生对某事物的兴趣,诱发其情绪、情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一般来讲,学习动机正确且强度适中时,学习效果就比较好;相反地,学习动机不良或强度过高,过低都容易导致较差的学习效果。因此,如果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进行突破,那么不管对学困生如何倾注心力进行各种转化措施,也是收效不大的。所谓制造“饥饿感”,就是使学困生从低学习动机的心理状态下摆脱出来,使他们进行学习活动时感到精神上的“饥饿”。事实上,当代社会资讯的洪水汹涌而来,但不知“知识饥饿”的学生仍是很多。由此可见,对于低学习动机的学困生来说,知识不可能成为他们学习需求的对象,这样,学生又怎会对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呢?所以,信息过多剥夺了学生对知识的饥饿感,教师、家长不宜让学生拥有过多、过滥的参考书籍,并且要严格审查此类书籍,避免参考书成为学生逃避思考问题的工具。
2、运用教师自身的饱满热情,将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课程学习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情感因素都起作用,动机对双方很关键。学生内在动机缺乏时,教师可提高外在动力,让外因转化为内因。只有教师有正确的教书育人目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对自身工作饱含激情,才能用自己的“火”点燃学生的“火”,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生产生对学习主动、负责的态度,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反之,教学效果就会大幅度降低。因此,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八)、改变评价的方式是转化的关键。
1、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对学困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避免用一把尺子衡量,只从分数高低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等。对学困生,应按他们的实际,进行激励性评价,使评价有利于他们的发展进步,有利于发展学困生的某些长处。
2、正确评价每一位学生,做学困生的朋友。
教育最大的责任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重、自强的良好品质。对待学困生,教师不论在行动上还是心理上,都不能仅仅以学习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好与坏,而需进行全方位的衡量。每位任课教师都要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学做一名“心理医生”,做到不讽刺、少批评、多鼓励、常谈心。通过耐心真诚地帮助,拨开学生心灵上的阴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均等的展示机会。
学困生并不意味着在其他方面也样样不如人。教师应多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条件和机会。发挥他们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和长处,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表现自己。
总之,数学学困生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学困生的转化同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的教师在这方面都有不同的做法,其效果也大不一样,尽管方法不同,可其目的却是一致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用心为他们服务,在转化学困生的教育工程中定能起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结束语
素质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的,我要试着去改变学校中的一些不如意的方面: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排斥、歧视,对因学习困难而辍学现象的漠然,倡导全体学生的参与,承认和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主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立性,我们可以做的是改革课程,从关注学生的经验出发,促进学生自己建设知识。我们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所有的人都能学习,所有的教师都能教好所有的学生。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改变学校教育,关注学困生,满足每一个学生独特的教育需要,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面向全体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起点是人而不是书。学习的第一任务是学习做一个人,而不是学习读一本书。做人必须有一种不朽的精神,读书则只需符合技术的规范。素质教育应成为舒展个性的天堂,而不应压抑个性。通过素质教育,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学生学会的最主要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高尚、理想、典范的人,献身于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能感知一切美好的事物,充满公平正义的精神,崇尚简朴,拥有优雅的情操。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密切与家长联系,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学校办成师生所期望的水平,成为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乐园。为了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为使教育有较大的转机,希望家长和学校都积极行的动起来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2]钟启泉、张华、崔允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张红梅,刘亚主编:《教师如何做好学困生转优》,天津教育出版社.[4]赵亚宁.学困生的心理剖析与教育对策[J].科技资讯,2006,(15).[5]王新霞:《中国教育面临的紧要问题》,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10.[7]雷实:《教育实验方法论——中小学教育实验的反思与自我规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8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9]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9.[10]郑翔:《对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再认识》,《数学教育通讯》2003.(6).致谢
随着这篇毕业设计的准备、选题、修改和答辩,几年的学习就要告一段落。这几年于我而言是奋蹄扬鞭、提升自己的关键时期。本文得以完成,既渗透着我这几年来的执著追求,更凝结着老师对我的辛勤栽培,借此机会,我从内心表达自己对老师的谢忱和敬意。
首先,我要感谢诸多老师对我的精心栽培,老师们的谆谆教导,言传身教,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也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感谢您对我的论文的悉心指点,当我困惑、迷茫时,您为我指点迷津,点拨思路,多次关心我的论文进程,不断的鼓励我。在此我谨向您表示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最后,感谢身边的朋友和同学,是你们筑成了我大学四年的快乐!
尽管论文已经顺利完成,但限于学识和时间,本文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和指正。
第五篇:浅谈小学生怕写作文的难题
浅谈小学生怕写作文的难题
二都中心小学 余爱宜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小学生怕写作文,一提到写作文就犯难,这是语文老师面临的一大难题,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本人有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会学生积累素材
素材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书本等。现在家庭条件好了,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经常给孩子买书,应该说现在的孩子不缺少书,有的孩子甚至很喜欢看书,但一提到写作文还是犯难,这是为什么呢?本人认为这是因为孩子不会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借鉴,孩子就不知如何下手,如何表达。所以要解决孩子的怕写作文问题,首先要教会孩子积累,让他们脑中有东西,在写作文时就不会茫然无措。可从观察入手,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只有学会了观察大自然景物,观察生活中的事情,并能有所感悟,并用心积累,才可能从书本、上网等方面积累素材。另外,小学生的社会阅历浅,涉世未深,积累的写作素材不仅少,且有一定的难度。而完全凭想象胡编乱造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经常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少年儿童喜爱的中外文学名著,并适时开展诸如讲故事比赛、写成语比赛等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摘抄名言名句,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鼓励学生勤于动笔,对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或片段,鼓励学生背诵、抄录和仿写。我认为,只有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并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才能获取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因此,我们不仅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还引导学生把所听、所见、所想、所感有条理地记录下来,以便整理使。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从一定程度上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使学生克服写作文的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动机,就应重视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一旦学生对习作产生了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由“怕”作文转为“爱”作文,并产生表达内心感受的欲望。
让学生有兴趣,有写的欲望,是解决学生怕写的关键。兴趣来源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可以在写作文之前开展一些活动,比如辩论赛、演讲比赛、开故事会、做游戏、做实验等,这些活动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讲实话,抒真情。在教学习作中要努力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和欲望,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限制学生的思想,而要学会用学生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生活,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与协奏。我们要有一颗“童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自己感情的火苗点燃学生心头的火花,使学生的写作动机萌生迸发,写作欲望燃烧起来
三、解决“怎样写”的难题
在让学生动笔之前,应该教给学生这一类作文应从哪几个方面组织素材,应注意哪些问题等,也就是教给学生写法,必要时应读一些范文,让学生有文可依,因为小学生写作文离不开模仿和借鉴。因此,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整理思路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为此,我们每周开设一节说话课,除了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表达、续编改编故事、讲述复述故事等口头语言能力的训练外,还让学生讲从电视、报刊、网络上听来、看来的大事趣事和身边的好人好事,有时结合作文教学进行复述或续编课文。学生说过后,鼓励他们写下来,怎么说就怎么写,以降低写作的难度。这样学生写起来就比较容易。开设说话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说话课,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最终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如有一次说话课内容是看图讲故事:书上给出了四幅插图,我首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弄清图意,每幅图先让学生用简短的话概括图意,其次再让学生把这几幅图的内容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遍。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图画,确定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人物都有谁,他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把这些内容充实之后,我再鼓励学生把这个故事讲一遍,这样从概括到具体地进行训练。由于做好了铺垫,学生把这个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最后我让他们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四、完善作文评改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作文后,老师应及时评改,给予肯定。每次习作讲评课,我都会开展优秀习作欣赏活动,创造条件让同学们走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另外,在习作批改中,不管是“旁批”、“眉批”,还是“总批”,都以鼓励和引导为主。这样做,有利于提高他们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有些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一看到学生的作文内容简单、语句不通顺或有抄袭嫌疑,只是简单地在作文本上随意写一个“阅”字。这样做不但抺杀了他们对作文的兴趣,还增添了他们对作文的畏惧感,并导致学生不明就里,不知道自己作文优点多少、问题何在,今后努力方向何在。所以,我们要用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评语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批改作文时,我的评语力求让学生看后有一种亲切感。当看到学生作文的精彩之处,我用醒目的波浪线标出,有时写一些简短评语,如“这段写得非常精彩”、“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等等。如果哪部分写得不令人满意,可以写“如果怎样写就会更好一些”或以提问的方式问学生,给学生指出修改的方向,学生也乐于接受。如果是抄仿很多的作文,我除了必要的批评教育外,还写上勉励的话:这篇作文思想性很好,但“仿”的痕迹过于明显,经过努力,你一定能写出属于自己的好作文。学生在看到那些切中要害的批语后,不管自己写得好与不好,都会产生愉悦的感觉。如我班一位同学在一次作文中写道:“中秋节到了,月亮姑娘变胖了。”我在这句话下面画了波浪线,在旁边批了个大大的“好”字,并且点了个长长的叹号。没想到举手之劳,却使孩子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从那以后,他更喜欢作文了。教师要将“课后评改”更多的变为“当堂评改”,让学生在老师面对面的指导下接受评改,提高写作水平。对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更应该当堂批改,这样才能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没写好的地方,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会进行修改。可采用圈划法、商量法、高分法,奖励法的评改措施,其收效甚佳。课堂上师生参与评改时,可教师示范评改,可学生之间的互改,师生集思广益的集体评改,可使作文修改效果更好。
总之,基础教育新课程作文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以上只是我的粗浅的体会。在保证作文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我们应该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只要是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我们就应该采用。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保持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