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设计课堂问题(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01:4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有效地设计课堂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有效地设计课堂问题》。

第一篇:如何有效地设计课堂问题

如何有效地设计课堂问题

绛帐高中 王 跃

二〇〇九年七月

如何有效地设计课堂问题

绛帐高中 王 跃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大力倡导教学互动、师生对话。如何有效地设计课堂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而问题式教学关键又在于科学的引导,在这种形势下,课堂问题的设计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课堂上各种设问形式层出不穷,确实对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但是,在实践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仍存在很多无效现象。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问题过于简单,没有价值,无疑而问,不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所提问题班上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知道。如充斥课堂的“对不对?”“是不是”及相应的“对!”“是”等低级对话。这样的问题极易导致学生思维松散,长此以往,学生会反感回答这样的问题,对课堂失去兴趣。

第二,问题过难,老师所提问题如果班级只有一两名同学经过回答才能回答上来,那么这种问题也是无效的。经常提出这种问题会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对本学科学习失去信心。

第三,问题针对性不强,过于笼统,使学生把握不准思考、回答的方向,导致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甚至答非所问,难以对教学起到有效的引导。如校长听一名语文老师的课,开讲前,老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本新书放在讲台上,问:“大家发现我们的教室比平常多了一样什么东西?”学生前后左右顾盼之后,发现教室后面坐着来听课的校长,有的学生回答:“多了校长。”老师斥责道:“校长又不是东西!”

第四,课堂的问题枯燥乏味,不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课堂上所有问题都是纯理论型的,难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第五,课堂问题缺乏前瞻性,教师的教学应该是有计划的、有规律的,每个学期、每个选修科目要教授的知识教师在开始授课前,应该有系统的了解,做好统筹的安排。

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对学生的了解太少,很多教师平时不注重研究学生。每一阶段的学生其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各不相同,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也不一样,这些都是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考虑的问题。其次,对教材研究不够深入透彻。每一学段,每一门选修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目标都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之前对此做全面的了解,如何组织教学都要有通盘考虑,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做好统筹安排,设计出有效的问题。第三,不能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不注重摸索有效提问的方式方法,不注意积累,不善于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用先进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备课时准备不充分,课堂上随意提问,使问题缺乏针对性,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探究。

那么,课堂问题到底应该怎样设计?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对新的课程标准的认真研究和对素质教育要求的领会,认为课堂问题设计要遵循“全”“准”“趣”“超”四个原则。

所谓的“全”,主要是指课堂提问要考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所提问题要让所有学生都会产生思考的积极性。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在上课之前对学生有全面细致而深入的了解,我们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或者个别座谈,也可以通过和学生网上聊天谈心(这种方式往往可以得到最有用的东西,因为师生不是面对面可以更好的缓解学生压力,说出自己最真实、最深刻的东西),了解学生对某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哪些疑问、是否有足够的兴趣、是否有学好的信心。这些信息对于我们教学时如何设计问题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所知甚少,那么课堂提问可以偏重知识性的问题;如果学生缺乏的是兴趣,那么课堂问题要注意趣味性,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如果学生缺乏的是信心,那么课堂提问的问题要注意难度适中,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树立信心。“全”的另一个含义,就是要全面的了解教材,认真的分析教法,这样我们设计的问题才会更具有实效性。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的课堂提问,就会有适中的难度,就能面向全体学生。

所谓的“准”,主要是指课堂提问方向要明确,要准确的把握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水平,准确的针对所讲知识内容,使学生思考有方向,这样可以有效解决课堂提问过于笼统的问题。不如,分析一首诗歌,不能说“请同学们讨论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这样的问题问的笼统,学生作为初学者难以系统的去分析,因此要把问题具体化,准确针对某些字句提出具体问题。比如说,《定**》的学习,要了解诗人的情感态度,可以设问:从“莫听”“何妨”“谁怕”“也

无风雨也无晴”等词句的含义入手,分析诗中表达的情感。通过对这些具体句子的分析,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学生就很容易总结出诗人傲对风雨,傲对人世浮沉荣辱,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种问题就是考虑到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水平,以具体问题引导学生作深入的思考。此时,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现实对苏轼这种人生态度进行评价就很容易了。

所谓的“趣”,主要是指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要能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懈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老师,永远不会成为能有效进行教学的老师。如何利用问题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林黛玉进贾府》中写宝黛初会的场面大家都很熟悉,那么为什么贾宝玉会对林黛玉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我想根源在于他们似曾相识。据此,我们设计的问题,也要让学生既有一定模糊认识,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又有其尙未了解而急于知道的内容,这样的问题是最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同时问题的实用性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生活,让学生能以所学知识去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所谓的“超”,主要是指课堂提问要有前瞻性,问题设计要注意知识的前后勾连,要使学生形成对前后知识的回顾和联想,做到温故而知新,知故而求新。要以问题的形式对学生曾经学习的相关知识进行一定的关联,形成对知识的滚动复习,进行巩固。如果现在讲的知识涉及到以后的知识,那么教师应该以有效的问题对学生加以引导,给予提示,那么以后讲到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就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思考方向。比如说,学习到“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问题设计就既要回顾以前学习的古代诗歌,又要涉及以后要学习的“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甚至宋词。因为诗与词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他们在写作形式、写作要求、表现手法、思想内容方面有许多类似之处,此时作以简单的了解对以后宋词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同时,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后面知识有超前学习的意识,很有可能会激发部分学生自觉主动去学习后面的知识。而学生的主动学习其实是最有效的学习。

当然,要达到有效教学还需要考虑很多其他因素,这里只就课堂问题设计做了探讨,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批评指正。

二〇〇九年七月

第二篇:有效地课堂管理

《有效地课堂管理》

推荐理由:

本书力图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提供全方位指导。

该书再版六次,可谓小学课堂管理方面的经典之作。实用性强是本书最突出的特点。全书基于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收集了很多课堂管理方面的数据,是实证性和实践性的研究成果。

讨论内容聚焦于课堂管理中的真问题、真情境,遵循一定的理论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课堂管理策略和方法,既有对班级的整体组织管理,又有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和指点;涉及小学课堂管理的方方面面,着眼于课堂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

第三篇:浅谈如何进行有效地课堂评价

作业:(第2题)

您在工作实际中是怎样进行有效课堂评价操作的,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者困惑,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与探讨。(字数不得少于800字,字数过多,可采用附件上传并确定上传成功。)

我认为课堂评价,是指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经验,对事物的特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判断和估计。课堂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课堂评价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它具有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功效。教学中我通过有效的课堂评价,使学生“青睐”政治。有位教育专家这样说:“教学评价是一门艺术,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首先你要学会评价学生。”

下面就自己就怎样进行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总结出以下几点,希望和老师们共同探讨:

一、表扬要适度、有效,批评要幽默

所谓“有效”,就是表扬要适得其所,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状态,使表扬真正起到激励与促进的作用。该表扬时,慷慨真诚;不该表扬时,守口如瓶。谓“有度”,就是要掌握表扬的分寸,不任意夸大学生的优点。也就是说,表扬要贴近学生的心理,在学生需要时及时表扬,在学生在乎时及时表扬。当然,批评与表扬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二者不可缺其一。但这里所谓的批评,不是板起脸孔的呵斥,不是令人无地自容的挖苦,更不是贬损人格的辱骂。批评同样应该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批评需要智慧,批评要讲究艺术。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以下两种方式的批评效果很好:一是幽默式批评。幽默式批评即寓批评于诙谐之中。比如,有的学生对布置的任务不好好完成,人数又较多,这时我学着《天下无贼》里葛优扮演的黎叔口吻说:“老师很生气,效果很严重„„”即达到对他们评价批评的目的,又没伤及面子,学生很容易接受。二是自省式批评。“批评的智慧在于让学生成为自我的批评者。”自省式批评的最大优点是能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效果往往比较持久。

二、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评价的方式有很多,并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可以是小组间的评价,还可以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只有合理的应用评价的方式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可能保证达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传统课堂教学大多采用师生问答、教师评价的形式,老师成了评价的权威,是学生学习表现唯一评定者。由于教师是课堂评价的“主宰”,课堂上

缺乏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缺乏了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此时,教师就应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信息和评价语言,指导学生如何多角度地去看待评价的问题,如何利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等。总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这种“对话”过程贯穿着尊重人、爱护人、发展人的人本主义情怀。让我们实施科学的评价策略,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评价他们各自的发展进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赏识,体验到成功,促使他们向着更高、更美、更远大努力。

三、评价语言要生动、巧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评价语言常常会使学生兴奋不已,情绪高涨,同时课堂气氛也会异常活跃。有时学生会重复前几个同学的回答,聪明的老师也不会指责学生,而是幽默地笑笑说:“哦!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一下,对吗?”这些充满爱心、智慧的话会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学生有这样一位老师和细风细雨地帮助纠正学习中的错误,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

四、适度的肢体语言评价

即用特定的身体态势来支持、修饰或者否定言语行为,以此达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评价的效果。教学中我经常用肢体语言配合前面几种评价方法来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行为,授课时面对微笑,回答得好用点头、OK、跷拇指、做V形的手势、鼓掌等积极的体态语言加以评价,实践证明这种评价起到了激励的效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发展是每个学生的权利。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成长、发展的“土壤”,面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评价方法很多,上面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拙见,但无论用任何评价方法都应遵循一个原则,即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用评价唤起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上进心,让课堂评价真正为课堂实效服务,但这一片“土壤”需要我们每天用心灵去呵护……。

第四篇:有效地教学设计

教师课前的各种教学准备工作,通常称为备课,又称为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构思和安排教学环节与教学细节,对教材做出进一步的教学加工、处理。这种加、工处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理论素养和教学艺术的结晶。搞好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实现教学良性循环的关键。所以教学设计是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而且又是一项精益求精,没有止境的工作,即使同一教材反复教学多次,仍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因为学生情况在变化,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需要改进,所以教学设计不能一劳永逸。

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解决的问题是:课型的确定;目标的设计;教材的加工和处理;主要教学行为,方法,组织形式的选择以及教案的形成等。

一、确定课型

小学数学课根据教学任务和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课型,比较常用的课型有:准备课,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等。新授课是以教学数学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的课型;练习课是以巩固数学基础知识以形成熟练的技巧,技能为主要任务的课型;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再现,整理,巩固已学知识,使之系统化。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课堂教学总是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对达到一定的目标进行预设,就要设计一个好的教学。必须认真学习和弄清学科课程在标准中相应阶段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弄清学习内容的性质,框架,落实课标中相应的建议和评价,现在的教学提倡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二次开发,取舍,根据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以及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制定课时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专业自主的权利。课时目标是描述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学会一种技能的行为变化。专家指出“制定的课时目标要具体明确,恰如其分”。例如在许多教学目标设计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式“让学生——”“使学生——”。我认为这样的目标不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老师想学生怎么样学生就得怎么样,又如“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样的目标,我认为不很具体,因为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一节课能培养出来的,这样的目标适合用在学期目标或单元目标中使用,标准中提出过程性目标,如“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经历先摆5根小棒,再摆3根小棒,一共是8根小棒的过程”。经历过程给了学生探索体验,创新尝试的机会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给学生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果。所以制定好恰当,明确的课时目标有助于教学组织,也有助于学习评价。

三、教材的加工和处理

结合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适当的加工和处理,划分课时,把教学内容适当分解、组合,分配好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好单元、学期复习课,尽可能使每节课都有一个明确中心的任务。一节课的内容不宜过多,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并考虑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当堂巩固消化的需要,恰当确定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与目标相结合,崔琦先生说:“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数学教学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所以把新教学的内容展开转化为学生喜欢的教学活动,是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当然这种处理需要和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的安排结合起来考虑。

四、教学流程设计

课堂教学必须在规定的40分钟一定的教学任务,就必须精心的安排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流程,做到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结构紧凑,方法灵活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一般数学课堂的流程是:复习准备——导入新课——探究新知——课堂小结。

1、复习准备

安排一节课的教学过程,首先应该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来看。新课前要用哪些旧知识和做好哪些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复习。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刺激学生对以前学习的回忆,为了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复习一般不要面面俱到,要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和目标,着眼于新旧知识的连接和转化,选择适当的复习内容和方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展开教学,能收到帮助学生比较顺利获取新知识的作用。

2、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怎样能让学生在开始上课时就比较兴奋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就要我们设计一个好的导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探究欲望,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尽量采用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学生比较关心的事实导入,这样能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有数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是学生学习掌握新知识的关键,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自身的条件,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组织学生交流,怎样启发学生理解分析,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我们都要预设好,以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针对新知识教学,一定要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课堂小结

为了保证一节课的独立与完整,课堂小结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有人说“引人入胜的导入能产生‘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那么耐人寻味的小结则是‘课虽终,思不尽’的境界”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学生的大脑已经疲劳,更要求老师精心设计课堂小结,使结尾成为画龙点睛的一笔,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

四、练习设计

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设计练习时,内容应有针对性,安排要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层次性,为了保持学生的注意,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对学困生,我们可以按不同的要求设计,灵活处理。对学生练习不能机械重复,盲目多练,有关研究表明,适当的分散练习比过多的集中练习效果要好。所以每天进行三、五分钟的练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求数学教学设计从学生生活、知识经验出发,不但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更有利于进行学生数学情感、学习态度、思维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培养

第五篇:有效地解决“民工荒”问题

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民工荒”问题,是新时期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深入分析了民工短缺现象,从农民工角度提出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调整对农民工的培训重点和内容的政策建议; 从企业角度提出了调整管理方式,使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科学性的政策建议; 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积极调整国家“城市化”政策和转换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外出务工就一直成为我国突出的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涌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工为推动城市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2004 年年初,有着9 亿农民的中国首次遇到民工短缺的现象,打破了民工无限供给的神话。继广东东莞首次出现民工短缺之后,迅速波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并且有向中西部地区蔓延的趋势。近年来,农民工短缺的现象更是愈演愈烈,引起了政府、企业、学界等社会多方面的关注。

一、“民工荒”问题的现状特点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都占有较大比例,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从业人员的68%,在建筑业、采掘业中占到近80%,在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占到50%以上。

关于“民工荒”,2004 年9 月8 日,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课题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指出,企业缺工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 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问题最为严重; 企业需求量大、严重缺乏的主要是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

到了2011 年,“民工荒”现象愈发严重,并呈现出扩散之势,即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传统劳务输出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省份扩散。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10 年第四季度,江苏省辖市各类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岗位170.44 万个,相比上一季度增长1.15%。与此同时,进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职业中介服务机构进行登记的各类求职人员149.64 万人,减幅4.51%。缺工的现象基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型行业,而且主要是一线操作人员。江苏存在用工缺口的企业主要为电子电器、机械制造,这两个分别占缺工企业总量的38.7% 和25.3%,一线操作工占总数的94.6%; 福建缺工行业主要为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服务业; 山东用工缺口最大的三个职业分别为裁剪缝纫工、餐厅服务员和推销展销人员。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也面临缺工新问题。据贵州省相关部门介绍,近期,贵州本土企业用工缺口达万人次,缺工现象十分严重。今年湖北省劳务输出人数预计将收缩10%至15%左右,至少“缩水”100 万。该省输送到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至少减少60 万。

“民工荒”的基本特点:民工荒已经从局部短缺演变成全面短缺。一是从时间上看来得更早,珠三角早在2011 年春节前数月就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用工荒”现象; 二是从范围上看影响地区更广,像四川、湖北、安徽等中西部地区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也出现了用工短缺的现象; 三是从工种涉及类别更多,当前不仅“技工荒”,普工也“荒”。就业难和招工难在局部地区同时出现。局部地区的现象反映劳动力供给双方信息沟通不畅。企业招普工,主要是通过张贴招工广告、内部员工引荐、与技校联系、委托职业介绍机构招聘等方式,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很难及时准确了解到各公司的招聘信息。农村剩余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城市的企业招不到工人,招工难与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出现。劳动者的工资进入了快速上升通道,劳动者在劳资协商中的地位正在加强。现在全国都在争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提高工资的话语权开始向工人手中转移,出现“权力反转”现象。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不仅提出了工资底线,还提出不大量加班、改善食宿环境、要有文娱活动安排等要求。现在劳资协商的天平只是稍微向工人方向倾斜了一点,刚刚开始向相对的平衡发展,离双方真正平等谈判还有很大距离。农民工群体正在形成一个独特的阶层,将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从当年的“民工潮”到如今的“民工荒”,2.4 亿农民工群体正在形成一个独特的阶层,他们更强烈地要求子女受教育的机会、要求基本的社会保障、要求工资待遇的提高、要求工作环境的改善。农民工群体的成长,将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影响。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而且劳动力格局更为复杂,我国将面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四川省统计局和劳务开发办的调查数据判断:近5 年来,四川省的劳动力资源还在以每年50 多万人的速度增长,劳动力的供给仍在扩大。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陆杰华的研究评估也认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劳动力依旧呈上涨的趋势。但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存在大学生就业难,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要求高,困难职工数量也到达峰值。几个群体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压力很大。

二、“民工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民工荒”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象征,表明劳资关系进入新阶段。一个和谐的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在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和谐因素之一应是劳资关系的和谐。而“招工难”折射出了中国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大发展中劳资关系不和谐的声音,使企业要正确处理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构建企业和谐的劳动关系。事实上,企业构建一个和谐的劳动关系,对于提高企业最终的核心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关系理顺了,受益者不只是员工,也包括企业。企业作为一个利益的共同体,企业的劳资双方应该互相承认对方的利益,承认对方的存在,成为一个和谐的共同体,实现双赢。

2.“民工荒”的出现,为东部产业西进创造了机会,国家平衡发展的战略正在发挥作用。国务院发布《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要求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中西部农民工去东部的人数自然会下降。“民工荒”的出现,不仅给产业转移带来机遇,也给经济转型创造了机会,说明国家平衡发展的战略正在发挥作用。

3.“民工荒”的出现,说明农村吸引力在增加,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大有好处。近年来,中央连发“一号文件”,构建起了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政策框架,我国农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种地免征农业税,上学不交学杂费,农民看病有医保”。由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带来的惠农政策接踵而至,为农村注入了活力,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国家惠农政策使农业有利可图,一些农民工在当地走上农业致富道路,这让外出务工人员基数减少。农村吸引力的增加,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无疑大有好处。

(二)负面影响

1.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将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是中国走上富强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企业用工不稳定状态。“招工难”将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进而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

2.影响农民消费水平提高。要扩大内需,提高农民收入及其消费水平是主要途径之一。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近十年来,农民工的工资低且增长缓慢,实际收入下降,无法维持高支出的城镇生活。

3.影响社会稳定。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差,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一些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社会上伤害农民工事件经常发生,导致对立情绪日益加深。在劳资矛盾较为严重的地区,造成社会冲突加剧,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

4.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招工难”会造成企业劳动力短缺,生产进度放慢,影响企业盈利。其次,对于低工资获取低成本优势的企业,由于忽视企业的技术改造,忽视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必将深远地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从国家政策的角度看

1.中央新农村政策。“十一五”期间,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重要方针,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强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显着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迈出重大步伐。同期,全国农民收入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市场流通条件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农村公共服务明显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工由打工转向务农的积极性。

2.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中部崛起迅速,中西部农民工输出基地的安徽、湖南、江西、四川等地的城市也成了农民工的有力吸纳地。农民工流向出现新变化,不少原来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转向全国其他地区,农民工流向的多元化导致在一些地区没有调整产业结构前遭遇一定程度的民工荒。

3.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也是造成“民工荒”的重要制度因素。(1)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高需求与低参保率的矛盾。农民工在城市工作面临生存、疾病、失业等诸多风险,需要得到社会保障制度的保护。但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参保率非常低,农民工一旦出事,很难得到应有的补偿,生活往往陷入困境。农民工参保意愿不高的原因在于社会保障的个人承担比例对农民工来说过高,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成为他们的负担。(2)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过窄,农民工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多年来,农民工的工资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需要,一旦生病或遇到其他意外支出,农民工就可能出现生活困境。农民工急需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护,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护对象通常是城市居民,农民工很难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3)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一刀切”的问题,没有考虑农民工的群体特点。由于城市职工流动性较农民工低,企业愿意为城市职工承担相应的保险费。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在工作、生活上的诸多差异,要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也应当有别于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全采用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无法保证农民工的参保率,也无法满足农民工对社保的需求。

4.国家教育政策。20 世纪90 年代末以来,高校扩招后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其后果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企业发愁找不到合适的技术工人。

5.政府“城市化”政策。城市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的公共政策,从户籍、人口政策到社保政策,到公用品的供给,水电煤气的供给,公用品的归置问题,到交通运输系统,到城市管理系统,最重要是社会政策,农民进城的政策,农民市民化的政策,可以说,是一系列的公共政策的集合构成了城市化进程。受到城市本位主义思维的影响,国家出台的很多政策都为农民向城市的合法工作或合法定居设置了层层障碍,政府的城市化政策并不能真正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重视、维护城市化进程中流向城市中的农民工的相关权益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6.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2004 年以来,中国经济以持续的高速度增长,加入WTO、新增企业多,制造基地向中国转移等,使得劳动力需求大于劳动力供给,而劳动密集产业的经济增长必然会带动对劳动力需求的刚性增长。劳动力的供给一时不可能跟得上,出现短暂性的用工短缺也是自然的事情了。此外,东南沿海招商引资力度加大,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区振兴、CEPA协议及泛珠三角合作等因素,原有企业的扩张和新增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用工需求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劳动力的增长速度。

(二)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偏差。我国企业在管理上一直存在着重利润,轻效率; 重组织,轻个人的理念。近几年“民工荒”的出现,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偏差的问题。一方面,它反映了企业只重视产量,当企业遭遇危机时,能想到的办法就是裁员,压缩用工成本,以提高利润,却没有想到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它折射了企业管理理念中人本观念的淡薄,很少考虑满足个人需要。在很多企业管理者意识中“农民工”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民工荒”告诉企业的管理者们那种“裁员不想给钱,缺人不想加钱”的做法值得商榷。

2.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偏差。基于管理意识的偏差,在我国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在管理方式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总体来说管理方式落后: 一是缺乏长期的人力资源规划。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的规划问题上,缺乏超前意识,在裁员时并未考虑在订单纷纷涌来时该如何确保具有足够的劳动力。二是薪酬待遇低,缺乏社会保障。企业依然把农民工当成廉价劳动力,生活条件简陋,至于养老、医疗、子女入学没有保障。从员工方面来看,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务工者的主力,而这一代农民工对薪酬、务工环境和职业空间的要求远远超过老一代农民工,而企业显然并未做好准备。三是缺乏对农民工的培训。“民工荒”实际就是“技工荒”,特别是高级技工难求。对于高级技工的短缺,很多企业一贯的做法都是面向大专院校引进人才,却很少有企业注意对农民工的培训。

(三)从劳动力供需结构看

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看。一是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主力。新生代农民工数量上比前几代民工明显减少,但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他们找工作注重工资福利,同时在意工作环境,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对就业岗位往往会挑挑拣拣。二是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高学历人才迅速增加。每年都有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比普通民工的就业要求更高,向往机关事业单位和能展示自己才能的白领工作岗位,否则宁愿待业,也不肯进中小企业做一般员工。

从劳动力需求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广大农村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吸引了不少民工回乡创业或到当地城镇的企业打工; 而珠三角、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中小企业迅猛发展,其产业基本上还是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量不断增加,工作岗位依然较多为蓝领的工作。

(四)从农民工自身的角度看

1.农民工的生活生产环境差。农民工受歧视和缺乏基本权益保障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生活环境恶劣,此外,用工不规范、劳工权益侵害、缺乏劳动和医疗保险等也直接导致农民工短缺。尤其是都市人的排外性使得他们长期忍受歧视,农民工薪酬水平低。

2.新生代农民工的产生。“80 后”、“90 后”是改革开放后出生并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农民工,目前正逐步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他们在就业观念、处事风格上与父辈们大不相同,因为他们接受了更多的教育同时融入了更多追求自我的观念,职业期望值高,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他们不愿意成为流水线上的生产工具,而是希望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个体,追求体面劳动,追求生活质量。因此,当企业需要大量的一线工人时,“招工难”自然凸显。

四、解决“招工难”的对策

(一)积极调整国家“城市化”政策

调整不平等的城乡、工农发展政策如教育、卫生、科技、文化、金融、社会保障等综合性政策,并加以解决。特别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切实转变过去漠视农民工权益的观念,把城市化进程中,流向城市的务工者的利益维护当做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来看待,更是当政者急需面对的任务。这不仅关系到农民、农村,更关系到整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

从升级职业教育模式的现实需求出发,我国政府需要将职业教育提升到战略高度。一是宜将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一视同仁,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 二是适时改变政策指导思路,强化行业、产业引导作用,将职业教育发展与国家中长期战略产业规划发展全面对接; 三是在职业教育水平显着提升基础上,针对优秀技工人才,配套鼓励政策,逐步在地方层面实现“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三)实现发展模式转换,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的仍是一种粗放型低成本扩张的经济发展道路,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招工难”的出现,为我们提出了必须从源头上解决“民工荒”的问题。这就是要实现发展模式转换,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走科技含量高、污染少、能耗低、经济效益好的新路子。具体来说,就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换,提高现有产业的技术含量,把廉价劳动力变成高价值、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构筑一种劳动、资本和技术有机结合的动态比较优势,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强化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引导

政府应强化就业引导方面的宏观管理职能,使民工的流动更符合各地的用工需求。此外,应使全国各地的用工信息共享、共用,扫除信息传递的死角和社会上一些非法的务工中介,实现更高程度、更广范围内的人得其事,事得其人。

(五)转变对农民工的培训重点和内容

调整培训重点,坚持输入地培训为主,本省为辅; 以素质教育为主,短期技能培训以及“订单式”培训为辅。建议输出地培训以政府、高校等培训机构为主,输入地培训要构建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多方位合作机制,让用工企业和培训机构发挥更大的作用; 输出地政府重点抓好素质培训和岗前一般技能培训; 而输入地政府和企业主要应做好针对性的在职、在岗培训或转岗培训,形成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带培训的良性互动效应,引导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素质型就业的转变。

(六)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全面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劳动经济权益。以各地劳务基地为依托,引导组建农民工的自律型维权组织,将信息服务和维权作为劳务基地维权组织最主要的工作。重点抓好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促进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落实转出地最低工资制度,推动农民工与企业其他职工同工同酬。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指导新生代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以贯彻落实《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为契机,努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社会保险的参保率。所有城市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所有城镇建立农民工就业――服务――维权――传染病预防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中心。

(七)积极引导企业更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有绝对优势的,但是可以通过技术引进、技术改造使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生产成本上,而且在生产效率上也有大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好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加快传统技术改造,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八)调整管理方式,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科学性

一是企业要做好人力资源规划,改变以往“等工上门”的方式,主动“走出去”,积极与各劳动力市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借助这些平台扩大“员工流”。组建区域劳务集团,建立广泛的劳务合作,以解决自己劳动力需求的后顾之忧。二是全面了解员工需求,提高薪酬福利水平,改善工作环境,善待员工。要想留住员工,首先就要平等待人。其次,提高工资和奖励。要建立企业职工医疗保障机制解决员工看病贵难题,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再次,在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上,善于发现拔尖人才,做到人尽其才,依据工作表现给予合理、公正的职位和报酬,促使每个员工都有上进心,给予他们良好的晋升空间和培训机会。请为解决'民工荒'和当前的民工'就业难'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解决“民工荒”的措施:①完善劳动力用工市场,以应对宏观经济的波动对劳动力需求造成的影响;②改善民工工作环境,维护民工权益,提高待遇。

解决“就业难”的措施: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②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科学种田,稳定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确保农民增产增收;③实行产业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推广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④提高农民自身素质,转变观念。

下载如何有效地设计课堂问题(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有效地设计课堂问题(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讨论课堂问题设计[大全5篇]

    今天,参加了一实训基地的集中研修,主题是课堂问题的设计。我觉得,“课堂问题”是任何一个教师不能回避的问题,课堂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主要......

    《孔雀东南飞》问题化课堂设计

    《孔雀东南飞》“问题化生态课堂”学案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背景及有关“赋、比、兴”的知识; 2.诵读文本,初步感知。积累相关的文言字词; 3.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体......

    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环节有效”的关键 ——谈对“四有”课堂“环节有效”的认识 开学以来,学校进行“四有”课堂教学实践,“流程有序、环节有效、学教有法、节节有测”有......

    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隆的四中 杨东红 课堂提问是教师主要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学活动的推进,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学重难点的落实与突破,学生思维倾向和训练,语文素养的发展,无不在课堂......

    关于课堂问题设计的几点见解

    关于课堂问题设计的几点见解 课堂中的问题,对于思维发展的价值各不相同,应视年级、课文不同灵活选用,在设计和课堂运用时应注意下面几点: 1、 引发趣味。课堂提问应对学生的学习......

    语文阅读课堂问题设计专题

    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No.15 注意几点: ① 提问设计不等于课堂上的提问。前者是预设,后者是生成。要学会应变,把问题分解。 ② 尽量让主要问题放在课堂活动中,避免琐碎的提问。(见补......

    如何有效地设计小学英语课堂活动

    如何有效地设计小学英语课堂活动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小学英语教师遵循教学原则指导,积极尝试以各种师生相互作用的课堂活动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来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实习心得:新教师如何有效地管理课堂

    目前我在xx小学实习,在这里已经实习两个多月了,上课的机会不多,而且多为小科,比如音乐和道法课。这段时间来,我深深地体会到xx小学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孩子们只听班主任老师的话,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