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激活小学生的阅读体验
如何激活小学生的阅读体验
(讲座)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新课程阅读提倡“一千个读者要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在农村阅读教学中,同学们的阅读体验往往是教参文字、老师思想的复制,“一千个读者只有老师心中一个哈姆雷特”。这种现象大大制约了农村学生语文素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发展。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我开始在阅读教学中摸索、尝试。
一、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体验产生于阅读过程中,只要学生对阅读有兴趣,就容易生发阅读体验,我尝试在教学中改变自己,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利用鼓励性的语言引读
俄罗斯有句民谚:“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老师有效的引导就可以如同蜜一样粘住学生的眼睛,牵住学生的心。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我运用这样的语言鼓励、引导学生读书:“看到同学们读书的认真劲儿,让老师也忍不住想加入到读书的行列。同学们陪老师再读读这段,这次读完后让我们各自拿着笔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好吗?”“人们在哀号声中等啊、盼啊,终于等到了总理的灵车,这时,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段。”“就是这样一位人民的好总理,在中国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却静静的去了,永远的去了,一想到再也看不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时,我们的心如刀绞一般,让我们带着万分的悲痛再读二、三自然段。”整个课堂有了结合教学内容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引读语言,让学生听起来精神饱满,兴趣盎然,个个都洋溢在一片热烈的对话中,学生的个性在无形中得到充分的张扬,语言也得到了扎实的训练。
(二)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语文文本”的对话是阅读对话教学开展的前提和基础,阅读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每一篇课文,在讲新课之前,我都要布置学生至少阅读五遍。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让他们尽可能自己读懂课文,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同时,让学生自己收集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农村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少,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最可行的方法,就拿《十里长
街送总理》这课来说吧!讲新课之前,我请学生回去朗读《周总理的睡衣》、《温暖》、《一个降落伞包》等文与文本进行对话,学生了解了周总理的生平事迹,精读课文时便能很快进入情境,明白文章的写作意图。在讲读课文时,我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第二自然段深入与文本对话,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1)学生自由读第二段。(2)说一说人们是怎样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同桌交流)(3)师:我们都没有能亲眼目睹那催人泪下的动人场面,但是,作者的感人描写,让我们仿佛回到了1976年1月11日的长安,假如你就站在送行队伍的红领巾中,看到渐渐远去的灵车,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此时此刻,学生便不由自主的走进我设计的情境,说出了许多感人的语言:“周总理,一路走好,您的人虽然走了,但您的精神将与我们同在,与炎黄子孙同在。”“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我们会永远想念您。”“时间呀,请你就此停住脚步吧,让我们再和敬爱的总理多待一会,多看他几眼,哪怕是几眼好吗?”这些就是学生的阅读体验,可贵而又真挚的阅读体验。我想正是反复从不同层次的反复与文本对话才激起了学生如此丰富的阅读体验。
(三)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交流阅读体验
阅读体验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由于学生个体的情况有差异,所以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有差异,尤其对文本的底蕴意义挖掘更有不同。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进行阅读,拓宽文本空间,大胆以开创性的思维来对文本陈述自己的见解。
一是根据文本给读者留下的空白,引导学生述说阅读体验。古诗《游园不值》前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给读者留下了空白。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联想“为什么主人门前长满了苍苔?诗人为什么小扣柴扉?“柴扉”为何“久不开”?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的联想来充实自己的阅读体验。
二是凭借文本,引导学生再进行创造。如《黄河象》一文中大象失足落水的经过,文章中科学家们已经有了科学的推测,想到五年级的孩子对动物非常感兴趣的特点,在教学时,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多读几遍科学家的假想依据,自己当一次科学家,对黄河象的落水经过进行想像。没想到,有的学生说:“黄河象是为了挽救自己的外甥而失足落水的。”有的学生说:“黄河象是为了逃脱
猛兽的追击失足落水的。”还有的学生说:“黄河象是想洗个澡,结果没踩稳当,落水了。”同学们说的津津有味,每一种想像情节生动离奇,并不亚于教材的生动可感性。这令我非常意外。
我深深的明白学生的想像创造过程就是文本阅读体验的再加工过程,要想农村孩子像城里学生一样征对文章夸夸其谈,需要一个漫长的训练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等待,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提问题时多说几句这样的话:“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还没表达清楚,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说说好吗?”“说,是用嘴来写,无论是说一句话,还是说一段话,想好了再说,先把自己要说的话在脑子里整理一下。”“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相信再给你们两分钟时间,你们的想法会更完善。”相信一段时间后,你的学生会像我的学生一样在等待中减少卡壳想像,变得更自信,更能言善辩。
二、从课外阅读中,寻找源头活水。
胸无点墨,以何抒发。要想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的见解和感悟,光打破学生不说的境况是远远不够,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内在积累。培根说:「读书足以怡静、足以博采、足以长才。」由此我想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与书同乐,与书同喜,与书同悲,与书同愁,增长见识,从而生发多彩多姿的感悟和思考,也许是解决源无活水问题最好的方法。我结合县局开展的精读百书工程,试着鼓励、要求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读各种书,勤做阅读笔记,如:利用校本课程开设阅读课,采取班读与自读相结合,课本文与同类文相结合等形式搞活课外阅读。可农村学生因为家庭的关系对阅读不感兴趣很难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开展这项工作时,我设计了一张这样的表格:
阅读日志
时间:阅读书目:作者:
摘录:
感悟、评价:
要求学生每天看书,填写阅读日志,老师经常性的检查学生所做的笔记,每周一次进行反馈评价,在学生之间传阅那些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笔记,借
此指导阅读,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将阅读在学生学习中常规化、量化。渐渐的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学习,一种享受。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课堂中学生先从引用别人的话开始,再组织说自己的语言,话越来越多,为课堂中的阅读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正确对待误读,给学生产生阅读体验指明方向
当然,即使农村学生的阅读体验少,老师也不能为了鼓励学生多想,而盲目的肯定学生的阅读体验。对于学生对文本的见解虽与文章作者的创作本义有不同,但切合学生生活实际,显示了读者理解内涵的阅读体验,我们不仅不能批评,还要鼓励。如《丰碑》一文,课文的主旨在于号召大家学习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但课堂中,学生却产生了不同的阅读体验,当我在课堂中提出:“同学们,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一位同学的答案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战士用鲜血换来的,来之不易,我们要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另一位同学的见解是:我从文中感受到粮食和衣物在有些时候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们现在不缺少衣物,但我们依然要珍惜它们。我把学生的这些体验当作是美丽的误读,肯定了他们的独特感受,然后继续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意义。然而,对于像在《落花生》一文中,文本的原意是引导学生做一人们个对人们有用的人,学生却理解为要做像石榴、桃子一样漂亮、善于表现的人。这就是错误的解读,对于这种解读,我们要宽容,但不能纵容,不能为了课堂的活跃,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曲解文本,弄出一些笑话,必须及时让学生再读课文进行引导。
“阅读体验”是思维的迁移过程,是主体知、情、意、行的来历,学生对文本产生阅读体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从课内到课外有效的引领学生与文本交流,学生对所读作品就有了更多的思考,更高的认识和更广泛的吸收,再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让学生 多看、多说、多议,相信学生一定能说出五彩缤纷的阅读体验,说出绚丽多彩的课堂教学。
第二篇:激活深切体验 引导有效表达
教育教学类
题目:激活深切体验 引导有效表达
本人承诺:此文是本人原创,绝无抄袭。
姓名:黄百严
作者单位:铜山区三堡实验小学
电话:***
承诺人:
激活深切体验 引导有效表达
——例谈“学讲计划”背景下的习作教学
“学讲计划”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全程自主学习,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学、“讲出来”、“教别人”的学习方式,边学边讲,调动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问题探讨的深度,着力培训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实践“学讲计划”呢?下面笔者以《“透视鸡蛋”》作文指导教学为例谈谈本人的教学实践。
在作文指导中,很多老师都能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即使有了习作素材,作文内容依然空洞,不够具体。究其原因,其一,学生缺少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和习惯,往往忽视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感受;其二,学生缺乏表达自身见闻感受方法和能力,不善于将所见所感具体的表达出来。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因此,作文教学要注意教给学生观察、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并表达自己的真实体验。
小学生体验作文指导教学研究是笔者主持的市规划立项课题。所谓体验作文指导教学,简言之,就是在作文指导之前,创设一个富于情趣的小活动,如实验、游戏、比赛等,激活学生深切的体验,激发表达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有效的表达。体验作文指导教学以体验为抓手,引导学生观察和表达,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一、观察:方法化 训练化
师:今天,我们上一节作文课。对于作文,观察尤为重要。不少名人都强调了观察的重要性。(幻灯出示:a、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宋帆
b、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
(生读名言,师相机点拨:第一句是说观察要仔细;第二句是说观察需要反复。)
师:的确,观察十分重要。不过,观察也要讲求方法。观察的内容很多,方法也很多。今天,我们来学习观察“人的活动”(板书)。对于人的活动,我们要
用眼睛看,看什么?
生:动作、表情。
师:说得很好!还要用耳朵听,听什么? 生:语言。
师:是的。还要用头脑想,想什么? 生:心理。
(师相机板书: 看 动作、表情 听 语言 想 心理)
师:这个心理,包括两方面:一是要揣摩被观察者的心理;二是要关注自己的心理。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观察。让我们马上进入今天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幻灯出示:观察魔术表演。)
1、方法化
小学生年龄小,不善于观察体验,有时,他们虽然经历了体验,却感受平平,印象肤浅。因此,在体验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尤其要教给他们观察方法,并且通过有效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获取体验的能力。观察的方法很多,如观察有顺序、观察要具体、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等,确定观察方法要根据观察的内容而定。
此处导入部分的教学片段有两个特点:第一、教学内容着眼点小。观察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大。而本课作文指导仅聚焦于“人的活动”这一小点。正所谓“贪多嚼不烂”、“兵不在多,而在精”。选点小,少而精,才好下足工夫深入指导,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水过地皮湿”的弊端。第二,观察方法感知巧妙。课始,首先出示关于观察的名言,学生阅读和积累语言的同时,也相机对学生渗透了观察的品质:观察要仔细、要反复。然后,明确本课重点:学习观察“人的活动”。在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感知了观察“人的活动”的一般方法。导入部分安排感知观察方法的环节,旨在为后面的观察活动做预热、铺垫,这样,学生在后面的活动中,就会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有意识的运用观察方法,获取较为丰富的体验,从而提高观察质量。这一导入环节,收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训练化
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训练观察能力。事实上,本课的体验活动过程就是运用观察方法的过程,更是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反复训练,正如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学生观察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训练才能实现。
因此,观察务必做到方法化、训练化,让方法与训练同在,最终达到能力与习惯同成。
二、体验:趣味性 目的性
师:魔术表演内容是:“透视鸡蛋”(板书),表演者:黄老师本人。《西游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讲孙悟空和羊力大仙比赛隔板猜物。记得羊力大仙有双“透视眼”,能隔着模板看到箱子里的东西。羊力大仙的这种本领最近黄老师也学会了,黄老师能隔着蛋壳看到里面的蛋清。所以,大家带的鸡蛋,我不用打破蛋壳,就能辨出生熟!你们相信吗?
(生有的说信,有的说不信)
师:凡是相信的,你们是我的知己!不信的,我要让你们成为知己!谁愿意借我两枚鸡蛋呢?(指一名学生)请你到前面来,这两枚鸡蛋都是你的吗?(师把鸡蛋在学生眼前晃一下)你能看到里面的蛋清吗?(生答不能)我就知道你看不见!请回吧!(生大笑,兴致浓厚)
师:还是看黄老师的表演吧!(师将鸡蛋置于桌上,伸手撸了撸袖子,然后拿起一只鸡蛋,握在手心,高高举起,故作神秘状)请大家务必屏息凝神,睁大眼睛看仔细了!来!一起跟老师大声数四个数:one——(生兴奋地高声数数,声音刚落,师紧握的手突然张开,双眼紧盯鸡蛋,另一只手叉开五指,在眼前划了一下,伸头凑近鸡蛋,左看看,右看看。然后,抬头失望地说:“咦,没看出来?”)(生哄堂大笑)
1、趣味性
体验是作文指导的抓手,是学生观察、表达的原点,因此,作前体验尤为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作前体验应当具有趣味性,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由的参与其中,主动体验,获取真切而深刻的作文素材。研究表明,当学生对某一事物充满浓厚的兴趣时,往往会表现为,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的高峰体验状态。体验作文教学中,往往会开展一个有趣的小游戏,一个奇妙的小实验,一个激情的小比赛等,这些活动符合孩子的心理,他们往往会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
教例中,“透视鸡蛋”的表演旨在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观察表达兴趣。表演之前的那段“渲染语言”幽默风趣而又神秘莫测,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更是巧妙诙谐、情趣盎然,令人忍俊不禁。“透视鸡蛋”魔术具备着表演的诸多元素:神秘、热闹、滑稽和出人意料!所以,能吸引“眼球”,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表达的绝佳素材。至此,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场“便创生出来,教师仿佛不是在教学生作文,而是在带着学生“玩”,在“玩”中引导学生学习作文,“玩”出了教学的艺术。作前体验是作文指导成功的关键一步。
2、目的性
目的性是指作前体验要针对于作文教学,要针对于作文教学指导的目的要求,不能随意体验,不能漫无边际的体验。学生不一要定带着目标去体验,但是指导老师一定是有目的的,事先是有计划,有方案的。案例中的每个环节,魔术表演中教师的每句话,甚至每个动作、每个眼神都是“有备而来”,这些“表演”不是标新立异、不是故弄玄虚,更不是哗众取宠式的制造表面繁华热闹的课堂氛围,而是着眼于学生观察表达的需要,让学生兴奋起来,产生“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的高峰体验状态,促使学生形成深切的体验,可谓用心良苦!
因此,体验活动中,让趣味共目的相存,学生定能收获到快乐与成长同行!
三、表达:及时性 针对性 有效性
师:谁能把刚才的见闻感受说一说?为了更好的表达,我给同学们点帮助。(幻灯出示:
【友情提醒】先回忆一下:
⑴你看到了老师的什么动作?表情?同学们的动作、表情怎样? ⑵你听到老师说了些什么?同学们是怎样说的? ⑶同学们有什么反应?你有什么想法?
再组织语言:
说一说你的所见所感,看谁表达得生动有趣!)
师:(学生思考)静静的课堂是美丽的,安静的表面蕴藏着智慧的激流。谁来展示你的精彩!(生表达,师相机引导学生关注同学们的表情,表达具体)
师:同学们较为具体的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你们看,这是一名同学写的片段,请大家仔细读读,你觉得写得怎么样?(幻灯出示:
黄老师得意洋洋地说:“还是看老师的精彩表演吧!”说着,他撸了撸袖子,从桌子上随意抓起一只鸡蛋,攥在手心里,然后,高高举起。
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高举的手,嘴巴张得大大的,脸上写满了好奇。只听见黄老师又高声说道:“请大家务必屏息凝视,一起大声数四个数,one——”
同学们异常兴奋,齐声高喊:“one、two、three、four……”
声音刚落,突然,黄老师紧握着鸡蛋的手张开了,双眼盯着鸡蛋放射出犀利的目光,另一只手叉开五指在眼前神秘的划了一下……
嗬!还真有点羊力大仙的范儿!
他托着鸡蛋靠近眼前,睁大了双眼,左看看,右看看…… 我不由嘀咕:黄老师果真有“透视眼”,能看见蛋清?
谁知,他端详了半晌,却满脸疑惑的说:“咦,怎么没看出来? ” 同学们哄堂大笑。哈哈!我也跟着得意地坏笑:我就知道黄老师不会“透视鸡蛋”!看你怎么分辨生熟鸡蛋!)
师:(学生评点后)小作者具体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心理等,更值得学习的是,他不仅写了老师,还写了学生的表现。(将幻灯片中描写学生的语句变红)对于老师的描写,表现了从“得意洋洋”到“故作神秘”再到“没看出来”的过程。对于学生的描写,由“满心好奇”到“兴奋异常”,到“半信半疑”再到“满脸坏笑”得变化过程,条理清楚,生动具体,写出了层次,写出了神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在学生体验激活之时就及时引导学生表达。教学中,往往在课内开展一些小活动,就是为了便于及时引导。即使是课外体验,往往将活动有意安排在作文教学之前,活动与作文指导之间的时间越短越好。有时学生在课外获取了深切的体验,突然有了表达的愿望,便可以将阅读课及时调整为作文课,或者
就在现场立即指导。因为,当学生形成深刻体验时,学生更有话可说,是作文指导的最佳时机,趁热打铁,效果佳。倘若错过这个时机,再指导,效果则大相径庭了。
案例中,在学生情绪激昂,体验最为深刻之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表达见闻感受,抓住了表达的绝佳契机,充分体现了体验作文指导表达及时性的特点。
2、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作文指导针对学生作文中的具体内容来实施。指导采取先说后写的方式,重点在学生口头作文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内容表达清楚,表达具体,准确遣词造句,渗透写作技巧等。指导以学生的体验为抓手,更多地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年龄特点等客观情况进行切实有效地指导。这种指导由于贴近学生作文实际,因而极富实效性。
教例中,教师的整个指导过程皆针对学生的真实体验,针对于学生表达出现的实际问题,因而受到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
3、有效性
有效性是体验作文指导教学的最终追求。作前激活体验是为了指导的有效;及时引导是为了指导的有效;有针对地引导也是为了指导的有效。学生表达体验时,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要设法引导学生表达具体、表达准确生动,还要适当渗透写作技法,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教例中,对学生的表达,教师给予颇为有效的指导。学生表达之前,教师提示学生表达方法。在方法的引领、帮助下,学生表达得更为具体、生动。同时,在具体的言语表达实践中,学生也真切的感悟了表达方法。学生表达过程之中,教师及时针对学生表达中容易忽略的问题(诸如学生的动作、表情等)相机引导学生更好的表达。
最为体现指导有效性的是,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感悟书面表达的方法。我们知道,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是有区别的。作文教学指导要促进学生口头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转化。在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口头表达指导后,教师出示一段文字,引导学生欣赏评价,目的是让学生感悟书面表达的方法,为后面的书面表达做铺垫。交流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感悟前面学到的表达方法,更引导学生体会表达的顺序、层次,提高了学生的水平,提升了教学的品质,彰显了教学的品位和境界。
第三篇:小学生体验大学
“小学生体验大学”活动方案
一 素质拓展活动(一个半小时)1.萝卜蹲
游戏规则:参加游戏者,每人分别代表一种颜色的萝卜,由主持人任意说出一个xx角色,扮演 XX 角色的玩家念“XX 蹲,XX 蹲,XX 蹲完 YY 蹲”,如“白萝卜蹲,白萝卜蹲,白萝卜蹲完红萝卜蹲”并做出相应动作。玩家和观众可一起击掌打节拍,并逐渐加快节拍的速度,以增加游戏难度。反映慢的玩家被淘汰或表演节目。人数多的可以分成几小组PK。道具:无
2.手托篮球接力游戏
游戏规则:两人合作面对面手拉手,用手腕部分托起篮球运到对面,接力比赛,最快完成的队伍获胜。道具:篮球若干 3.抓单
游戏规则:主持人随机说出一个数字,参与游戏者按数字找队友抱在一起,如3,就是三个人抱在一起,剩下落单的同学淘汰或表演节目。升级版:“几毛几块”游戏,男生代表一元钱,女生代表五毛钱,主持人随机说出“一块五,两块”等命令,相应的钱快速组合在一起完成任务,落单的同学淘汰。
道具:无 4.贴烧饼
游戏规则:所有人两人一组前后站立,围成一圈,每组中间留个空隙。然后挑两人,一个为追逐者,一个逃跑者。逃跑者站到任意一组成员的后面,则那组前面的人继续跑;站到任意一组的前面,则后面的那人继续跑。被捉住的人淘汰。
道具:无 5.老鹰捉小鸡
游戏规则:开始时前先分角色,即一人当母鸡,一人当老鹰,其余的当小鸡。小鸡依次在母鸡后牵着衣襟排成一队,老鹰站在母鸡对面,鹰要捉到小鸡,而母鸡就负责挡住老鹰.如果小鸡被老鹰捉到,就被淘汰。道具:无 6.松鼠猎人
游戏规则:所有参赛者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一二三报数,一三手拉手代表大树,二站在中间代表松鼠,主持人喊“猎人来了”则大树不动,松鼠跑到其他的大树里面,当主持人喊道“砍柴的来了”则大树打散,松鼠不动,当喊道“着火了”则大树松鼠全部打散重新组合,落单的站在中间表演节目。二 讲课活动
第一部分:介绍大学
1.用PPT展示各大学美丽的图片,标志性建筑 2.播放各高校招生宣传片 3.简述名校历史
4介绍各高校知名校友名人,校友的成就,读书时刻苦励志的事迹,名言警句寄语 5.介绍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各社团魅力:青协,琴棋书画舞各社团宣传片,各科技社团
6.畅聊学生自己的理想,想考什么大学,为什么,以后想过什么样的大学生活
第二部分:手工制作---折纸
纸青蛙,纸玫瑰,纸飞机,立体卡片 道具:彩纸若干,剪刀胶水若干
三 奖品设置
最低等:棒棒糖,水果糖,巧克力
中等:笑脸创意别针,名校校徽别针纪念品,可爱卡通橡皮,笔,扇子,可爱发卡,手链
高等:钢笔,精致硬壳笔记本,铅笔盒,闹钟,存钱罐等
第四篇:关注情感体验激活课堂教学——体验式阅读教学随感
南宁市宾阳高中梁坚
——体验式阅读教学随感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体验激活课堂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B).2011.04.017 回顾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就会发现应试化的打磨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生气和自我。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有这么一句豪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更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也可以努力地思考,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课堂,使之多一点活力和灵气。笔者认为,要想让语文课变得鲜活起来,找回语文教学的本真与个性,应该多关注情感因素,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体验式阅读是一种追求身心合二为一的阅读实践活动,它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设身处地、人情人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入探究。
基于这些认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结合文本内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促进教学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
一、重视情境创设,激发体验兴趣 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用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有时候我们教师会忽略课堂“揭幕”阶段的重要性,多是以“下面我们来学习某某课文”来直接切人文本。而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开门见山”过于简单,难以吸引他们的听课兴趣。我们总是让学生在写作时能树立起“凤头”意识,其实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以身作则。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艺术课,教师充满魅力的语言是语文情境教学开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因此,教师可充分发挥自己语言表达的特长,运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和诗意语言,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中,我非常注重开场白的渲染力量。首先,我选择了排比句的方式,并结合精选的多媒体图片介绍林肯、特雷莎修女、甘地等相关人物,并引出课题——“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面孔,总有一些声音,当历史过往的时候,给我们留下感动的痕迹。也许,他没有伟岸的身躯,有的,只是瘦削的脸庞和坚定的目光,但是,却能将自由的希望注入绝望者的心里;也许,她没有美丽动人的脸庞,有的,只是布满皱纹的沧桑,但是却能用最无私的爱向人们诠释什么才是天使的模样。也许,他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发自心底的细若游丝的心声,但是,却能告诉大家什么才叫做静水深流。这些人,能用他们正义的声音,一次次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我有一个梦想》是马丁·路德·金发自心底的呼唤,被称为是20世纪最为惊心动魄的声音。让我们通过视频片断感受一下。”
情境教学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这段叙述中,我能够把崇敬的情感倾注于其中,真诚地表达自己对林肯等人的敬仰之情。而运用富有感染力的排比句式来介绍这三位令人敬佩的历史人物,多少能够带动学生感受到榜样的作用,进而产生了解金本人的兴趣。
(二)用感官刺激创设情境
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教授说:“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方教授的话一语中的地指出了语文阅读中体验的重要性。只有努力创设适当有效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文本的精彩之处,我们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眼中有美,心里生情。
《再别康桥》是一首极具画面感、色彩感的送别诗。康桥特有的景象,是令徐志摩流连忘返的重要原因。但是,康桥到底美在哪里?到底有多美?单凭诗歌的描述是难以让学生有认同感的。因此,在教学时,我根据诗歌特有的意境,精心制作了画面优美的康桥风景图,-配上舒缓的背景音乐,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神游”于情境之中。然后再以诵读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诗情画意的剑桥校园。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应该更能深切地感受徐志摩那“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的不舍之情。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有味道的语言,有色彩的图像,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而积极向上的阅读兴趣,是成功体验文本思想情感的重要前提。
二、精心赏析语言,促进体验生成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课堂的学习重点。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的重要性,避免“浅阅读”。体验式阅读教学重视对文本语言的解读,它要透过语言“外衣”去挖掘文本内涵,实现语言内蕴的“意义情感”并使之和学生解读的“感性情感”对接,以此促进体验生成,使学生学会在欣赏文本中生成欣赏,在情感体悟中陶冶情操。
在上《胡同文化》一文时,我能够结合文本中富有口语化的语言特点来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文中有一句“虾米皮熬白菜,嘿!”学生很容易忽视这一声“嘿”的内在含义,所以我提醒学生去归纳该字所在的段落的内容,去注意作者所列举的“虾米皮熬白菜”的特点,这样学生就能够明白这是在表现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特点,所以有“虾米皮熬白菜”,他们已经很满足了,而这一声“嘿”,则表现了他们心满意足的良好感觉。之后,我又要求学生采用模仿演读的方式去品读该句子,直观体会作者汪曾祺对这种市民文化的情感。
文学文本“不只是表层句子所构成,还有体现在话语中的深层意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重视这样的“细枝末节”,使他们从中得到熏陶、感染。
在讲授《我有一个梦想》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美国是黑人的家吗?”学生回答不一,借此我让学生品读第二自然段,要求他们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学生注意到了段落中醒目地出现的“镣铐”、“枷锁”、“蜷缩”这三个词语,但并不能理解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我就提醒学生去查阅这些词语的意思,去想象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被戴上“镣铐”、带上“枷锁”,为何在自己的家园里还要“蜷缩”,帮助他们明白作者借助这些形象的比喻词语深刻揭示黑人没有安全感和归宿感的悲惨现实,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从而更深切地理解马丁·路德·金在回首黑人遭受歧视和不平等对待时的那种痛苦情感。
三、结合生活经历,深化体验积累
文学作品源自生活。从这个意义讲,我们的阅读教学是离不开生活的。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有生命的个体在生命与生命之间是能够发生深刻感应的。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所谓的大家名作也是在叙凡人之事,抒常人之情。我们也可以与其有“心灵感应”。因此,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身的生命体验,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效联系各自的学习经历或生活经历,来解读蕴藏生命密码和情感信息的文本。使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成为文本解读的触角,能够在阅读中积累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通过真正的阅读去促进精神的成长。
教学《陈情表》一文时,有的学生对李密对祖母的“未曾废离”感到难以理解。于是,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假设你也有这样一个老奶奶,你也要去外地求学或者工作,你会“废离”她吗?你觉得你能像李密那样坚持吗?起初,学生联系自身感受,多说会“废离”,理由是家里还可以有其他的亲人来照顾老人。然后我顺势提问:李密也可以有这个理由吗?这么一激发学生思考,他们终于可以体验到李密为何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进而理解李密对祖母的“不曾废离”绝非仅仅是为了尽责任和义务,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一种难以割舍的亲情。这种爱,决定着他对祖母不离不弃,推动着他冒死奏表给皇帝。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也能借李密之心去体会亲情的无私与伟大,一举两得。
教学《泪珠与珍珠》一文时,我也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你为谁流过泪?谁为你流过泪?”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情感经历与文本内容迅速联系起来,激发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有学生说她为弟弟流过眼泪,因为弟弟经常逃课;有学生说在她因生病进手术室的时候,妈妈的眼泪让她最为心痛,还说有一个愿望,希望下辈子还和妈妈做母女,不过她要让妈妈成为她的女儿,她做妈妈,来偿还妈妈这辈子为她流的泪。学生的这些话语,顿时让整个课堂温暖如春。
文有情,心方动。一堂触动学生心灵的阅读课一定是鲜活生动的,有情有义.的。它会让学生心有所感,情有所思。但这一切应该是自然而然的。
第五篇:如何激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正能量
如何激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正能量
少年儿童的特点天真,活泼、好动,爱表现,爱好广泛,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的时间很分散,也让许多的小学老师头疼。如何启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活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学习的一个支点。同时,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突破点。一个师生关系和谐、宽容、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必然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产生不凡的影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 宽容:能为学生创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 赏识:更能为学生兴趣之火的燃烧添加无尽的燃剂。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下,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思考、探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肤浅的体会。
一、正确处理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关系
师者,所以传道、解惑者也。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随着“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套传统、滞后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作为一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我认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要进行创新,教师必须改变已经形成的老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改变那种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切实改掉过去一味的教师“讲”一味学生的“听”注入式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自己探讨、讨论、实际操作、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帮助,使得教学气氛和谐,学生能活泼地、愉快地进行学习,真正实现把数学的课堂还给学生,切实让学生多“想一想”,让学生多“看一看”,让学生多“做一做”,让学生多“说一说”。因此,我认为教师角色应该定位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从感知中领悟到知识,从而达到化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还学生主体的地位。充分让他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多角度在教学过程中践行有效提问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离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不用到数学,这对数学的应用性的精彩叙述,从中体现了数学是源于生活。因此,教师的举例必须寻找学生身边的实例、失误、实情入手,通过设计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景将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为与现实生活先贴近的生活问题。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应重视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己去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让学生摆脱数学的枯燥乏味,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巧用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手段的运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充分让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走进教学,肯定会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多媒体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大大弥补了自制教具的局限。当我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鲜艳的色彩,可爱的形象,逼真的动感,迅捷的切换吸引了学生,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主要就是提高了学生对数字的兴趣,对数学兴趣。
四、猜测想象成就创造,创新思维激发潜能
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将猜想引入数学教学之中,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能力的提高。有时我故意将课讲得留有余地,让学生们自己去探讨、去猜想,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下来,我发现,学生们的想法多了,答案也多了,课堂也更活跃了。因此,我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设计灵活、开放性的练习,让他们用猜想的结论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巩固、深化和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沉浸于猜想的成功之中。
相信,以上几种教学方法能有效的促进了小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其主体地位,使学生从“厌学”到“乐学”,从“乱学”到“会学”,最终达到会创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能让教师以最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成为教学方法中地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