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在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我校从1979年在全国第一家制订并实施《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提纲》,进行德育实验以来,取得了一定成绩,成为全国德育先进校。1992年,我们又制订了《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德育实验方案》,回顾和反思十多年来学伎德育的历程,我们察觉和悟出当前学校德育之所以滞后于变革的社会现实,落后于当今学生的实际,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比如,在德育内容方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常常把某一时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内容进行灌输,在德育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要促进入的社会化,被片面地理解为对社会的顺应,而很少强调把人培养成改造社会的主体。
再如,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亦得不到合理的承认。在德育过程中,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不注重积极疏导并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将批评与惩罚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其结果,我们所培养的人常常表现为处在被人支配的地位,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追求循规蹈矩,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大业,现在的小学生再过几年、十几年将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21世纪将要求人的主体性能进一步弘扬;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更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等独立的人格,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强烈的竞争意识、广泛的爱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认为研究德育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德育面临的新课题。
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它一方面表现为人对客观世界规律自觉能动的掌握,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觉能动的创造,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既具有主体意识,又具有主体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研究其方法问题是我校德育改革探索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将我们采用的办法举例如下:
一、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多年来,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忽视了道德需要。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学生到了三年级,自我表现欲望增强,有的想当个小干部,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有的会画画,想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能;有的善于表达,想给大家讲故事等。老师就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废除了“干部终身制”,实行了干部轮换制,让学生“竞争上岗”。
目前全班46人,都分别担任过班级的小组长、少先队的小队长等以上的干部职务,而且个个干得都很出色。同学发起并组织了一个故事团,他主动与各班联系,利用饭后、活动课时间带领10名团员到各班讲故事,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实践证明,在德育过程中,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逐步形成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制,学生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情感是人特有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对人正在进行着的认识过程起评价和监督作用。它对主体产生道德需要,形成观念、信念起着中介作用。道德情感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激发动因的作用。道德信念是个体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并决心要去实现的信条。它不单是某种心理成分,而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它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真正内在动力,在人的道德心理结构中处于中心环节。自然它应成为学校德育追求的最高的目标。实验班的老师在德育过程中坚持以情为中轴,通过组织学生读我校自编的五爱情感“四字书”,背五爱情感名家格言,讲五爱情感故事等,进而引导学生选一条最有针对性的名言作为座右铭,经常带在身上,坚持每日“三省吾身”,让它激励自己不断进步;选一位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革命领袖、英雄或专家名人作为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事迹激励自己前进;制订一个实现自己一定理想信念的行动计划,并公布于众,在大家指导、帮助和监督下落实。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和丰富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了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重视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
道德修养是指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
冶及由此而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和水平。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关键是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它是个体对自己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调控。核心问题是形成一定的自制力。“自制”,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是道德修养的必由之路。
当今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就要改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民主教育和自主教
育。比如实验班老师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时,就教给他们一些心理发泄方法:①当自己受到表扬和奖励时,要控制过分激动的情绪,一方面可以给同学、老师讲自己的感受,让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想想自己的不足及继续前进的目标。②当个人受到批评后,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如拖地、擦玻璃、整理学习用具等积极行为方式来表示认错、吸取教训等。③别人给自己提意见和建议时,要以虚心的态度表示:“谢谢您的提醒”,“我一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等。④当个人受到委屈时,不要用哭、吵、闹等方式来发泄,而是采用受小委屈时可以“瞪一眼”;受大委屈后可以大喊一声“我讨厌你”;受一般委屈就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来求得心理平衡。再如,在指导学生如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实验老师不仅向学生提出了字少、句短、易记的行为规范要求,进行严肃严格的基本训练,而且注重抓住社会实践锻炼,组织开展“徒步夏收”、“负重远足”、“待命行军”、“山区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艰苦条件下通过磨练增强意志,提高自制力。
四、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主体,独立自主性是其基本的行为特征。教育者必须注意维护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独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如在活动中我们一直坚持以下几点:
一是自愿选择。教师把选择活动的权利交给学生,指导但不指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内容,可以多项多次选择,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目前,三年级90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36%的学生初步形成了稳定的兴趣爱好,二年级80%的学生也有固定的活动内容和阵地。
二是独立自主。教师把开展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诱导而不包办。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于。
三是实践锻炼。教师要为学生实践锻炼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而不代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有理想、有目标、有志气、有追求,刻苦锻炼自己的毅力,想方设法使自己的爱好形成个性特长。四是积极探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自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创造才干得以提高。
总之,在德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早放手才能早独创,只有早当家才能早成熟,只有在当家做主的实践中才能促使学生主体性发展,锻炼未来的“当家人”。
第二篇:运用尝试教学法发展学生主体性(精选)
运用尝试教学法发展学生主体性
主体性是热作为对象性活动的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它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才能使他们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积极的.生动活泼的思维发展。尝试教学法是以尝试题为训练方式,通过精心设计提问,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获得“尝试——成功——再尝试——再成功”的心理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敢于探索.乐于创新的精神,并使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运用尝试教学法,发展学生的独特性。
1.尝试教学法运用学习不可替代律,强调学生自学.尝试。让学生从小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不能依赖别人。长期训练能养成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独立性。例如“小数除法”中“循环小数”一节,我出示尝试题“1÷6”后,请学生自学例
7、例8,并自写思考题。讨论时,学生提出的思考题有:“10÷3的商有何特点?应该如何表示?”,“例
7、例8的商有何共同的特点?有什么不同之处?”,“什么叫做循环小数?循环小数怎样表示?”等等。我又补充了一些问题,像“遇到商是循环小数时,应在竖式中除到哪儿为止?”等问题。这节课学生上得极有兴趣,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2.尝试教学法注重学生的“试”。教学适时,总是让学生先“试一试”,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然后教师再给予针对性指导。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人,是探索的主体,他们在不受任何思维禁锢的状态下,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使学生产生我能学好的意识,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独立性。
例如,教学《比一比》时,我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能告诉我“=”、“>”和“<”的这几个符号的读法和用法吗(边板书)?”话音刚落,他们就七嘴八舌、自信地猜测着,我没有马上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阅读书本的图文,感受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文字,小组开展讨论找答案。虽然是一年级的学生,也可通过看书思考找到答案,并且清楚地知道“=”、“>”和“<”的用法,接着通过尝试练习,证明他们总结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同时,在他们的细心观察下,又想出了独特的方法来区分“>”和“<”,有个别小组甚至看着这些符号的读法和用法,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尝试,享受尝试成功的喜悦,而教师只要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加以小结强调就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运用尝试教学法,发展学生的主动性
主动性是对现实的选择,是对外界适应的能动性。尝试教学法强调和谐气氛的创设.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宽松的环境和可预见性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极主动的获得“人人能尝试.尝试能成功”的心理取向。尝试是创造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教师先提出尝试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思维的束缚,学生可以这样试也可以那样试,为学生留下了自我探索和创新的空间;为学生获取知识、构建自我的知识体系,实现学习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主动性。
1.利用学生心理特点,将目标具体化,鼓起学生尝试的勇气和学习兴趣。尝试教学法要求教师把每次学习的内容明确地.分层次地设计在一个个具体的尝试题中,使学生在每次尝试成功的同时,激起他们对新问题.新知识产生敢于尝试。善于阐释 的心理指向,从而调动的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主动地 探索新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后,教师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何异同?你能用最简捷的方法求出正方体的表面积吗?”这样,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尝试.讨论.交流,进而获得问题的解决,避免的相关内容分课教学的思维中断,遗稿了教学效率,发展了学生的主动性。
2.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动作思维。尝试教学法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如教学“圆柱体表面积”时,首先布置一些课外准备课:(1)用硬纸做一个圆柱体;(2)观察这个圆柱体由哪几部分组成?(3)圆柱体各部分有什么关系?这样,在学新课时。学生因具备了课前操作练习,很容易回答出圆柱体侧面面积和表面积公式。即便回答不出来的,我们可以通过检查尝试操作题中的个别错误,进行反馈自省,从而在遭受挫折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记忆和理解。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三.运用尝试教学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对实现的超越,是主体发展的最高表现。尝试教学法设置的尝试题,允许学生“越轨”,给予学生思维的广阔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有学生质疑:比的后项不能为零,为什么足球比赛会出现1比0”呢?同学们通过讨论发现,足球比赛中使用的比是表示两个队进球数的相差关系,而我们学习的“比”是表示两个数想除的关系,它们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尝试教学法同时强调题组训练,通过多样.多变的练习,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须知,小学生学习数学,不是仅仅以接受知识为目的。对学生而言,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养成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尝试教学法正是采取学生尝试.操作为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主动地解决问题以获得新知识的。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推动了学生个性的蓬勃发展。
第三篇: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领头羊”,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过去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比较抽象、模糊而缺乏区别对待。如果学生不明确教学目标,那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必然是盲目的、被动的。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与评价的功能。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体育教学目标,一是要明确,具体;二是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二、给学生自由提问的主动权
在体育教学中,通常是教师不断地提问、解析,学生极少有机会、也不太愿意向教师提问。教师的提问固然能透出学生的思考,但学生的学习总是比较被动的。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在体育教学中,我尝试着通过教会学生不断地提问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不仅只是听着、答着,而是自主学习的学习者,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如果学生能主动提出有创见的问题,那说明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另外,当学生提出疑难时,教师应启发学生主动讨论,组织学生认真剖析,去伪存真,抓住本质,把握重点,攻克难关。
三、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归纳
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进行学法指导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和保证,而学生要真正理解、掌握以至运用一定的方法,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必须学会自己归纳方法。其中,教师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模仿等学习过程,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如合作法、发现法、分析法、自练法、组手法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四、成绩考核,学生参评。
每次我都让学生参与成绩考核,使考核成为一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首先,让学生自评与互评。要求学生通过它,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达到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其次,发展“小教师”。培养学生都积极充当此职任,让他们组织同学练习、辅导和考核。
五、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因此,教师要热情鼓励、精心诱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给他们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如让学生参与课的设计到评价的全过程,准备活动指导学生去“带”,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去“选”,在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去“创”。这些都十分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体育课堂的深化改革。
第四篇:在课堂中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中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我们知道,要真正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英语课堂教学,通过英语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英语课堂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通过英语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发展,就应通过英语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需要努力探索的问题。
主体性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可以说是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高度集中和概括。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当前,中学英语课在很多方面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如在目标上,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教法上,力求多样,并能从视听入手,进行听说训练,教学过程强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一定的层次性等等。但仍然存在着不利于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问题,如: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层次性,教学要求“齐步走”,致使部分学生在一开始接触英语学习时就掉队,过早出现两级分化,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造成障碍,在组织教学活动方面注重形式,学生参与的深度不够,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主体教育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真正体现出他们学习的主体性。那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
第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主体参与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简单的认知体,要把他们看成是有完整生命的人。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懂得教师只是他们的疏导
者和助学者。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中走出来,把自身当作认知的对象。经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外语学习的几个主要因素(动机、才能、智力)中,动机占三分之一。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动机,使其在主观上产生动力,要让每位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知识传播的客体,也是掌握知识的主体,教师要帮助学生强化自己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提出适当的要求,督促自己主动学习,以发展自己的自主性。
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满足其主体成就感。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可以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是促其主体性发展的基础条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从采用多种教法入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情景教学法,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有层次地将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传统教学媒体(如语言、教材、板书、实物、挂图、模型等)与现代教学媒体(如电视、录音、电脑等)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尽量做到能听的让他们听,能看的让他们看,能摸的让他们摸,充分发挥多种器官的作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
适宜的情感能唤起相应的激情,人处于相应的乐观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活动也是交际活动。交际中充满情感和乐趣,可以使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从而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和记单词的乏味感,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并且主动投入学习。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呢?教师是学生学习情绪的主导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情绪饱满,对上课充满信心,带着轻松自信的情绪走进课堂,以良好的情绪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充满信心,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多看学生优点,当学生出现小错误,或者由于胆小、害羞而不敢开口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不要嫌他们“不聪明”、“耽误时间”,不要怪他们不能如教师所愿,而要引导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在自己的学习中,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加信心,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第三、精心设计主体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活动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英语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是通过学生参与的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
按照中学英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活动可分为:a.呈现活动;b.练习活动;c.交际活动。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时要考虑到:(1)呈现活动的设计要以旧带新,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创造情景,呈现新的教学内容,要力求生动形象,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人人都想要参与。(2)练习活动的设计要多层面,要考虑不同程度学生参与英语课堂教学的可能性,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练习活动。无论在学习内容还是在参与形式上,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一个机会可锻炼,都有机会展现自我。(3)交际活动要从培养交际意识逐步过渡到培养交际能力,教师要善于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活动,使交际活动在模拟的或英语课堂教学本身真实的环境中展开,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上《Where is the post office ?》这一课时,把整个课堂变成一个交际情景:学生四人一个小组,地上画地图,墙上画路标,多媒体演示问路背景,桌子上摆放着各种各样自制道具,老师走入学生当中一起充当一个角色,学生自导自演,从学生单独讲演,到两人对话,到四人一组演小话剧,直至全班参与,整堂课气氛融融,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主体意识、对英语的浓厚兴趣、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程度都表露无疑。这就成功的让学生的主体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
第四、完善课堂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提高主体意识。
学生参与课堂评价,这也是学生的主体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种体现,通过自评,让学生们能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点,树立信心。同时也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努力改进。通过同学互评,能有效地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师评则可以作为自评、互评的有效补充,这种师评、自评、他评的有效综合的评价体系,更客观、更全面,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让学生感受到学会的乐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满足其主体成就感,学生的“求新”、“求异”的心理得到满足。另外,教师鼓励性的语言会让学生充满自信,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主体活动。第五、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而增强课堂的主体性。
从普通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语言环境对学生的口语能力,乃至整体掌握一门外语的影响很大。为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为学生的外语学习创造有利的环境(包括课堂小环境和课外大环境),以便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使学生能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更快速、更高效地掌握一门外语。学生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学习环境是学校,应该营造一个有着浓厚外语氛围的校园环境,把校园变成一个大课堂,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外语并且行之有效的快速提高外语水平。
第五篇:在语文课堂上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做语文课堂的主人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目标的核心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学习,成为语文课堂真正的主人。
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双向互动活动,作为语文老师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可以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上课时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都越来越意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体现。但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怎样较好地发挥语文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这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学会预习、朗诵训练、学以致用、主导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且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找到学习的乐趣。
一、学会预习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也早在四十年代就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的阶段是预习。学会预习是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做好课前预习,既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准备,又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为了提高他们的预习效果,作为语文老师,首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先教会学生正确的恰当的预习方法:
1、阅读。阅读就是要阅读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阅读文本教材,阅读课文的注释,阅读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 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通读单元各篇课文,在这过程中初步看出各篇课文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个性来。当具体预习每篇课文,课前的提示及课后的练习均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很好资料,因此是决不能忽视它的作用的。
2、攻克字词难关,巧用工具辞书。从高考前几道基础知识题就可以看出来,高考题目往往从字型或者发音角度入手,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字、词、句也就成为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点。;
其次,预习要避免千篇一律的公式化,学生的语文基础是参差不齐,所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的,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在解决课前预习问题的时候,想要让学生思维活动充分的活跃起来,充分地发展智能。我在设计提问的时候,从整体参与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大显身手的机会。例如,在学习李白的《蜀道难》的时候,我的课前预习问题设计分别是:第一个问题是通过资料查找作者李白的生平经历和代表作品,这个属于基础性质的问题,比较简单易做,适合程度偏低的学生;第二个问题是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体会作者丰富奇妙的想象、高超的艺术技巧和诗歌所买回的奇丽风光。这个问题只要学生去反复的诵读课文就可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第三个问题是让学生去找到这首诗的线索:由古及今、由秦入蜀,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这个问题需要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然后再加上反复的诵读,就可以解决问题,难度较大,适合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
最后还要重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上课前预习成果的检查。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检测,学生就会觉得预习与课堂教学没什么关系,从而降低了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朗诵训练
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尤其是在诗歌、散文、古文教学中显得重要。首先,我会引导学生自己自由的诵读,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意识;其次,给学生播放配乐范读,有利于学生品味文学语言,更加容易进入课文设置的情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最后,进行分组朗读比赛。这样可以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听讲,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也可以很快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和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当然,语文课堂上的朗读训练的形式也应多样化,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进行不同的朗读训练,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中,我运用的是具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法,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体会每个人物不同的表达情感方式,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要读出林黛玉寄人篱下的谨慎态度,王熙凤的泼辣、八面玲珑、善于逢迎的人物性格特点;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中,可以运用创设情境的想像朗诵法,通过播放豪迈的《三国演义》主题曲,把学生带入古战场的感觉,体会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情怀;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的《哈姆雷特》教学中,通过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诵法,让学生亲身去诠释自己心中不同的哈姆雷特。朗诵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一系列的朗诵训练,让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成为受教育的主体,这样才可以才能使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的自我教育。
三、学以致用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就是让学生快乐地得到发展,这才是新课标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学过程就其本质就是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目标,正是要求教学应注重过程。
高中阶段正是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期,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过程中,让学生从海明威充满魅力的文字中获取人生拼搏的力量,感受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对人性的认知,努力探索作品中的永恒的精神力量,激励学生面对困难的时候,应该勇敢的接受生活带来种种挑战,而不是选择逃避,进而加深学生对人生中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青春期的孩子性格中还有一些叛逆存在,如何正确的疏导孩子心里的逆反情绪,显得至关重要。在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清兵卫与葫芦》的教学中,当看到清兵卫因为害怕、胆怯而不敢表达自己心里真实想法的,被老师和父母以粗暴的方式扼杀了自己对于葫芦的爱好。我们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有不被人理解的执着和不可限量的潜力,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和家长老师,使用正确的恰当的方式去沟通交流,然后理解家长和老师的一片良苦用心,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学习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苏武传》时,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以及学习苏武不管是在面对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时,忠贞如一的信念,引导学生要像苏武一样,做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君的真君子。“怎样的文品就会又怎样的人品”,语文教学不仅负担着教授母语的工具性作用,也承载着培养塑造新一代精神家园的重责。如何把僵硬的说教转化为点点细雨、缕缕春风,让孩子们在和风细雨中滋润成长,得依靠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探索。
四、语文老师的主导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语文老师的主导作用,是顺利高效地实现教育目标的前提条件。但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语文老师主导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是语文老师的良好的整体素质。高素质的语文老师都会注重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和对学生整体基础的的把握,并有自己对教材独到的理解和新颖的见解。因此,我所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主要作用就是教材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语文老师的主导性可以的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是一个高素质善教者的体现。因此 ,提高语文老师的整体素质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与质量的前提条件,是有序、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的根本。
语文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语文老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越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相结合、相辅相成,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
只有把课堂当做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就能真正的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才能有效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人教版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M].人民教育出版社,延边教育出版社.[2] 谭海桃.《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资溪翠微名师工作室.[3]孙素梅..[J].2009年 第7期.6 《新校园:理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