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年来我区的寻衅滋事案件的案发特点与对策
近年来我区的寻衅滋事案件的案发特点与对策
近年来,寻衅滋事案件一直是我区发生的刑事案件中一类主要的案件。2003年××区检察院受理公安机关提请逮捕的寻衅滋事案11件20人,批准逮捕14人,公安机关撤案6人。2004年受理公安机关提请逮捕的寻衅滋事案22件40人,批准逮捕31人,不批准逮捕2人,公安机关撤案7人。2005年受
理公安机关提请逮捕的寻衅滋事案19件35人,批准逮捕26人,不批准逮捕4人,公安机关撤案5人。分别占当年的受理案件数的比例为9.3%、14.3%、11%,一直是排在盗窃、故意伤害后的一类主要的刑事犯罪。
寻衅滋事案件虽然直观上看每起都没有太严重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后果,但其给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们的对社会治安状况的心理期望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也就是寻衅滋事案件不仅给案件的直接受害者造成危害,更给一方治安造成严重的危害。可以说,一个地方发生了一起寻衅滋事案件,就会使当地居民对当地治安状况的印象变差;一个地方有个经常寻衅滋事的人,那个地方的老百姓就会变的惶惶不安,心理压力加大。就因为寻衅滋事案件的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寻衅滋事案件也是政法机关打击刑事犯罪的工作重点。
寻衅滋事罪,是指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滋生是非、横行霸道,或者肆意骚扰和伤害无辜,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从我区近年来发生的寻衅滋事案件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1、案件主要表现为随意殴打他人的类型,占寻衅滋事案件的80%以上,其他表现为为任意损坏公私财物,为独占生意而寻衅滋事。
2、犯罪嫌疑人以18岁至25岁的年轻人为主,占73%以上。
3、犯罪嫌疑人多为农村无业人员,占68%。
4、从受教育层次上看,多为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占82%。
5、从作案次数看,多数表现为多次作案,占67%。
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针对寻衅滋事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案件的严打行动,可寻衅滋事犯罪仍居高不下,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从寻衅滋事犯罪嫌疑人作案的犯罪成因看,一是现在农村就业机会少,闲余劳动力多。这些人多为青壮的社会闲散青年,由于没有较为固定的职业,法制观念淡薄,又有较强的弱肉强食的“江湖”观,便表现出欺强凌弱、恃强好胜的行为特点,把随意他人、任意损财行为作为“混江湖”的手段。二是现在的居民的胆小怕事、姑息迁就使这些人的行为更为嚣张,好多受害人受害后忍气吞声,不敢报案或不愿报案,使案犯不能及时被打击,纵容了他们继续为恶。三是现在有的社会价值观的扭曲,有的人认为现在社会就吃这一套,谁狠在社会上就能站住脚,就能吃的开,有的寻衅滋事的案犯还将受过打击处理当成混社会的资本,在社会上更变本加厉。四是对有的寻衅滋事的案犯不能及时有效地打击,客观上也造成有的人在社会上连续作案。
要想遏制寻衅滋事案件持续的高发态势,有力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的开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现在中央号召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应随着这场运动的开展,在农村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农村劳动力能寻找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使其生活更稳定富足。一个人能生活安定富裕,也就能更珍惜已创造的优裕的生活,少去违法犯罪。
2、许多人对于寻衅滋事行为不认为是犯罪,对自己行为的主观恶性认识不够,反而认为寻衅滋事是一种逞强好胜,高人一等,在社会上能站住脚的优越的行为。我们应结合“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的开展,扶正现在社会上那些被扭曲的价值观、荣辱观,让人们能把价值观、荣辱观从内心和行动上认同公平、正直、正义等正流的价值观、荣辱观上来,创造出一种正直向上的好的社会价值观念氛围,让那些寻衅之人真正感到其行为之恶劣,内心之丑陋,自己从内心也不耻其自己所为。
3、加强法制教育。只有懂法,才能知道什么是违法,才能主动遵守法律。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农民的普法教育力度。我们国家虽然现在开展了四次全国普法运动,总的看也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但对农村地区,普法的力度和效果还是远远没达到让人满意的效果。在对农村地区的普法中,应真正拿出适合农村地区需要的方案,下大力气,大力度,长期持续地开展。坚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群众接受信息的载体上,经常播发法制案例和信息,浅移默化地使法制观念地深入人心。
4、做好延续教育工作。我区所发的寻衅滋事犯罪嫌疑人多为从小学初中下学后就在社会上无所事事的青少年,他们一是文化程度偏低,二是无一技之长,在社会上不易谋得一个较好的就业机会。他们在从踏出校门到走向社会缺少了一个至为重要的社会延续教育环节。社会延续教育通常是指一个人在接受了基本的普及性知识(在我国指小学、初高中教育)教育后,在走向社会时,还要接受适应社会生存的教育,主要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上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应具备的价值观,法制观和处世
方式等。我国的社会延续教育一直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在农村地区更是薄弱。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特别是现阶段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那么农村地区的社会延续教育更不是一个可忽视的问题。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社会延续教育,让农村青少年能够学习好适应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处世方式和劳动技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才真正是一件
利国利民有利农村地区的大好事。
5、加大对寻衅滋事行为的打击力度。特别是社会治安处罚法的颁布,给打击寻衅滋事行为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前公安机关对于只发现一般的寻衅滋事行为,往往只进行劝诫,轻微的治安处罚,而社会治安处罚法的颁布,我省的此法的实施条例出台,加大了对一般的寻衅滋事行为的处罚力度,从罚款,治安拘留上都比以前加大了处罚的力度。以后在执法中政法机关应对寻衅滋事行为不论构成不构成犯罪,都应露头就打,有力遏制寻衅滋事案发势头。
第二篇:浅谈我市近年来违纪违法案件的发案特点趋势及对策
公共权力是国家赋予并借助国家强制力控制、支配、影响他人的一种力量,是支撑、推动现代社会正常运转必不可缺的一大能源,它既是用来为民众谋福祉的,但同时又具有腐蚀性和侵犯性的特点。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市近年来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的分析,从中找出违纪违法案件的特点,进而探求新时期权力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及遏制腐败的对策,以期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共权力的不当运用给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1、涉案主体以领导干部为主
通过对我市近年来查处的一些案件的分析,我们发现,违纪违法行为主体的职务呈越来越高的发展态势,领导干部违纪多,已成为现今违纪违法案件的主要特点之一。2000—2003年,我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占案件数的60%以上。尤其是党政“一把手”的腐败问题比较突出,“一把手”的腐败行为又导致其下属各个部门负责人的违纪违法行为。这些受到党政纪处理的人员,大多是身居要害岗位,掌握人财物大权,是糖衣炮弹重点攻击的对象,也是违纪违法行为的高发群体,这些人违纪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也都比较大。比如:**********就是典型的例子。
2、涉案类型以经济类案件居多
[本文转载于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大-秘-书-网,帮您找文章]
违纪违法人员主观上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贪图享受,追逐金钱,客观上又因监督不力、法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由此导致经济类违纪违法案件屡屡发生。近几年我市查处的经济类违纪违法案件占查处案件总数的63.5%,而且这个数字还呈上升的趋势。这些人利用手中的职权,制度的漏洞、法制的不健全和监督的缺位,采取各种手段 谋取私利,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2001年查处*****等案件,都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经济类案件。
3、涉案范围逐步扩大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重要阶段,法律、法规和制度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不够健全,有的还相对滞后,加之监管不力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致违纪违法行为逐步扩散到党政机关各个部门及社会各个领域,甚至连一些所谓的“清水衙门”也清水不清,一些冷门的行业和部门,也是净土不净。不仅这些行业、部门的领导成员违法犯罪屡见不鲜,而且在一些职级并不高的实权岗位、关键部门,如单位的财务、基建、采购等岗位,也成为违纪违法行为的“高发地带”。腐败者往往利用各种关系,采取内外勾结共同作案的方式,避开规章制度的约束,以顺利完成违纪违法行为的全过程。
4、国有企业负责人违纪违法案件增多
通过近年查处的一些案件我们看到,国有企业由于其管理体制多变、监管不到位、党组织涣散等诸多原因,使其成为少数人疯狂敛财的“风水宝地”。在我们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中,国有企业负责人占三分之一以上。***年市纪委监察局查处的市**公司,就采取收入不入帐的方式,违规设立***多万元的“小金库”,偷逃税款***多万元,造成大量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市**公司利用虚开发票的方法,套取专项贷款 ****万元,偷逃增值税款***万元,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市查处涉及国有企业违纪违法案件的金额约***余万元,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达***多万元。
5、发案的群体性特征明显
我们在案件的查处中发现,违纪违法的行为人并非都是“单兵作战”,他们往往是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利用,在利益驱动下结成了既得利益同盟。经常是查出一案牵涉多人,“拔出萝卜带出泥”,“窝案”、“串案”明显增多。有关涉案人员互相勾结,共同违纪,危害十分严重。其主要特征一是涉案人员众多;二是涉案人在政治上丧失党性原则,形成了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三是在经济上互相利用,结成了利益共同体。2002年查处的市**案就是典型的“窝案”,14名工作人员“利益均沾”,********。
6、以集体研究之名,行个人违纪之实
一些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往往通过党委会(党组会)或办公会的方式将个人意志提升为单位意志,将个人的违纪违法行为转换为单位违纪违法行为,以集体研究之名行个人谋私之实。一旦该违纪违法行为被查处,板子只能打在“集体”身上,单位负责人通常只是负一个不疼不痒的领导责任。如果给其一个处分,本人感到不服;若是不予追究,群众又有意见。因此对这类案件的查处,往往是不了了之。
违纪违法案件的发案趋势
&n
第三篇:浅谈我市近年来违纪违法案件的发案特点趋势及对策
公共权力是国家赋予并借助国家强制力控制、支配、影响他人的一种力量,是支撑、推动现代社会正常运转必不可缺的一大能源,它既是用来为民众谋福祉的,但同时又具有腐蚀性和侵犯性的特点。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市近年来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的分析,从中找出违纪违法案件的特点,进而探求新时期权力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及遏制腐败的对策,以期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共权
力的不当运用给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1、涉案主体以领导干部为主通过对我市近年来查处的一些案件的分析,我们发现,违纪违法行为主体的职务呈越来越高的发展态势,领导干部违纪多,已成为现今违纪违法案件的主要特点之一。2000—2003年,我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占案件数的60%以上。尤其是党政“一把手”的腐败问题比较突出,“一把手”的腐败行为又导致其下属各个部门负责人的违纪违法行为。这些受到党政纪处理的人员,大多是身居要害岗位,掌握人财物大权,是糖衣炮弹重点攻击的对象,也是违纪违法行为的高发群体,这些人违纪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也都比较大。比如:**********就是典型的例子。
2、涉案类型以经济类案件居多
违纪违法人员主观上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贪图享受,追逐金钱,客观上又因监督不力、法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由此导致经济类违纪违法案件屡屡发生。近几年我市查处的经济类违纪违法案件占查处案件总数的63.5%,而且这个数字还呈上升的趋势。这些人利用手中的职权,制度的漏洞、法制的不健全和监督的缺位,采取各种手段谋取私利,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2001年查处*****等案件,都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经济类案件。
3、涉案范围逐步扩大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重要阶段,法律、法规和制度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不够健全,有的还相对滞后,加之监管不力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致违纪违法行为逐步扩散到党政机关各个部门及社会各个领域,甚至连一些所谓的“清水衙门”也清水不清,一些冷门的行业和部门,也是净土不净。不仅这些行业、部门的领导成员违法犯罪屡见不鲜,而且在一些职级并不高的实权岗位、关键部门,如单位的财务、基建、采购等岗位,也成为违纪违法行为的“高发地带”。腐败者往往利用各种关系,采取内外勾结共同作案的方式,避开规章制度的约束,以顺利完成违纪违法行为的全过程。
4、国有企业负责人违纪违法案件增多
通过近年查处的一些案件我们看到,国有企业由于其管理体制多变、监管不到位、党组织涣散等诸多原因,使其成为少数人疯狂敛财的“风水宝地”。在我们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中,国有企业负责人占三分之一以上。***年市纪委监察局查处的市**公司,就采取收入不入帐的方式,违规设立***多万元的“小金库”,偷逃税款***多万元,造成大量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市**公司利用虚开发票的方法,套取专项贷款****万元,偷逃增值税款***万元,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市查处涉及国有企业违纪违法案件的金额约***余万元,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达***多万元。
5、发案的群体性特征明显
我们在案件的查处中发现,违纪违法的行为人并非都是“单兵作战”,他们往往是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利用,在利益驱动下结成了既得利益同盟。经常是查出一案牵涉多人,“拔出萝卜带出泥”,“窝案”、“串案”明显增多。有关涉案人员互相勾结,共同违纪,危害十分严重。其主要特征一是涉案人员众多;二是涉案人在政治上丧失党性原则,形成了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三是在经济上互相利用,结成了利益共同体。2002年查处的市**案就是典型的“窝案”,14名工作人员“利益均沾”,********。
6、以集体研究之名,行个人违纪之实
一些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往往通过党委会(党组会)或办公会的方式将个人意志提升为单位意志,将个人的违纪违法行为转换为单位违纪违法行为,以集体研究之名行个人谋私之实。一旦该违纪违法行为被查处,板子只能打在“集体”身上,单位负责人通常只是负一个不疼不痒的领导责任。如果给其一个处分,本人感到不服;若是不予追究,群众又有意见。因此对这类案件的查处,往往是不了了之。
违纪违法案件的发案趋势
由于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完善过程中,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也未完全形成,因此,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党内和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将继续存在和发展,党政机关中的腐败现象还将出现继续上升的势头,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阶段内,消极腐败现象和违纪违法行为将呈以下趋势发展。
1、违纪违法案件的行为主体将呈“三高”的态势发展。通过对现有
案件的分析我们发现,违纪违法行为主体的职位和级别越来越高,他们大都受过高等教育,违纪的手法也越来越隐蔽。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我们认为,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市违纪违法案件主体的职位、学历和违纪违法行为的智能化水平将越来越高,高职位、高学历、高智商是今后违纪违法行为发生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2、违纪违法行为侵犯的客体范围将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今后一个时期,违纪违法行为侵犯客体的领域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逐步扩大,不仅有职有权的党政群机关有违纪违法行为,那些“无职无权”甚至被人认为是“冷门”的单位和部门也不是净土一方,违纪违法行为侵害的客体将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我市近期查处的案件看,已经出现“冷门”单位的违纪违法现象,而且所占比例也逐年上升。
3、违纪违法行为将更加隐蔽,行为人规避党政纪处理的能力也逐步增强。在查办案件中我们发现,许多案件,特别是经济类案件,大都存在用单位的钱给少数有关领导和所谓关系户送礼的现象,惯用的手法是一年数节的打点,挖空心思地施厚礼,名目繁多的纪念品,大搞感情投资,放长线钓大鱼,慷国家、集体之慨,建一己关系之网,为个人违法乱纪寻找靠山,建立自己的“保护伞”。一些人还对领导干部的子女、身边的工作人员百般殷勤,千般照顾,搞“曲线救国”。另外,以集体面目出现,行个人违纪之实的现象也日趋增多。如此,违纪违法行为的隐蔽性将增大,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的阻力亦随之显现,传统式的办案工作难有作为,办案的成效难以显现。纵然违纪行为人东窗事发,其花大力气建立的“关系网”和“保护伞”也将发挥作用,利用党政纪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备,绕开党政纪和法律、法规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规避党政纪的处理,给案件的查处带来重重阻力。
4、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层面将呈扩大趋势。已查处的案件中,违纪违法的主体大多是党员领导干部,一般公职人员的违纪违法所占比例很小。随着政府职能由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的转变和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一般公职人员掌控的可分配的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也会越来越多,自由决定权和自由裁量权的空间也日渐扩大,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概率也会随之上升。加之一般公职人员与人民群众是面对面打交道,所以利用公共权力寻租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大。因此我们认为,今后一般公务人员的违纪违法将会出现一个高发期,其发生违纪违法行为的几率将呈上升态势。
5、单一的特定领域的违纪违法将逐步发展为复杂的多领域的违纪违法,违纪违法行为的多样性日趋凸显。从目前我们所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来看,一个违纪违法行为所触及的党政纪或法律、法规都是单一的,其侵犯的客体也是在特定领域,多层次、跨领域的违纪违法行为很少。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我们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内,单一性、特定性的违纪违法行为将会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违纪违法行为越来越复杂,多层次、跨行业、跨领域的违纪违法行为将会逐渐增多,其侵犯的客体也日趋错综复杂,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也会愈加困难。
要减少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就必须针对违纪违法行为产生的原因,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逐步铲除违纪违法行为产生的土壤,并在新的体制中注入反腐机制,力求在深层次和根本环节上解决党员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问题,这是降低违纪违法案件发生几率的根本之道。
1、加强廉政教育
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不牢是大多数违纪违法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切实帮助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通过教育,把法律、纪律以及他律逐渐转变为高度的自律,把外在的强制变成内在的自觉,使党员干部乃至普通群众对不搞腐败不只是迫于对惩治腐败的恐惧,而是出于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以及对党的事业负责,出于对权力和人身自由的珍惜,出于对自我人格的尊重,经常地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放在党性、道德和法律的天平上称一称,不断反思和约束自已。
2、加快制度建设
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不只是一个品德问题,更是一个制度问题。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犯错误,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除了主观原因之外,现阶段制度供给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要着眼于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配套、相协调的长效管理机制,建立起诸如独立审计制度、政治透明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和现代公务员制度等一系列的现代反腐败制度,以制度的力量来遏制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3、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减少违纪违法行为产生的重要手段。《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是根据时代发展和实践需要及时制定的十分重要的党内法规制度,也是对领导干部和其手中所掌控权力进行监督制约的重要政策依据。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适时适度地运用该条例赋予的监督权,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要通过实行政务、村务和厂务公开,改革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财务监管,改革财务管理体制和改革人事制度等诸多措施,对过分集中的权力进行监督、分解和制约;增大腐败成本,让权力的运作走向公开、透明,使党员领导干部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保证各级领导干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
4、加大惩处力度
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是遏制腐败、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在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中,要严肃执纪执法,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坚决纠正“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在查处过程中无论涉及到什么人都要敢于依法坚决清查,一抓到底,坚决处理,决不办人情案、关系案,更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无视法纪的干部要从严处理,对腐败分子要坚决予以严惩,达到查处一案,震慑一线,警示一面,教育一片的目的。
总之,要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必须要打防并举,惩防结合,多管齐下,使人主观上“不想为”,客观上“不敢为”,制度上“不能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达到降低违纪违法行为发生的目的。
第四篇:近年来农民增收特点与建议
近年来农民增收特点与建议
2011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7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1.4%,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下降到3.13:1,连续第二年出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可喜现象。在农民收入绝对水平提高的同时,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一、近两年农民收入结构变化及特点
从结构上看,近两年农民增收的最大特点是来源多元化、非农化趋势进一步发展。2010年和2011年,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下降1.2和1.7个百分点,而同期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分别提高1.1和1.4个百分点。从2010年开始,工资性收入的占比已经超过农业收入(即家庭经营性收入中“农林牧渔业”收入)。至2011年,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下已降到46.2%,其中农业收入占比为36.1%,而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提高到42.5%,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达到11.3%。从近两年农民收入的增量来看,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8.3%和50.3%,家庭经营性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40%和36.7%,其中农业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31.7%和27.2%,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最主要来源。
一是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工资提高,使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和2011年,全国农民工人数分别比上年增加1245万人和1055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月均工资水平分别比上年增长19.3%和21.2%,全国农民年人均工资性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7.9%和21.9%。2011年,农民年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963元。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除了国家各项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作用外,主要是由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劳动力工资水平明显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农民工工资与总体职工平均工资之间的差距
逐步缩小,农民工工资的相对增长速度会可能有所下降,特别是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进程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民工的知识、技能与就业岗位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将限了农民外出就业增收的空间。
二是农产品价格维持高位,使农民农业收入较快增长。2010年和2011年,农产品生产价格分别上涨10.9%和16.5%;农民人均农业收入分别增长12.2%和12.9%。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农业收入的增加,改变了以往“增产不增收”的局面。2011年,农民人均农业收入达到2519元。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与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直接相关,更是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供求关系基本面变化的客观反映。今后农产品价格预计还将继续上升。但必须看到,主要依靠农产品价格上涨促进农民农业收入上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随着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据农本调查,2005-2010年我国三种粮食亩成本增加了58.3%。2011年,主产区小麦、早稻的亩均成本又分别上升11%、12.9%,中晚稻、粳稻的亩均成本上升15%左右,玉米上升了18.6%。下一阶段农民农业收入的增长,必须更多地建立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
三是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使农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增加是近年来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直接体现。2004年以来,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迅速增长,占农民收入的比重由3.9%提高到8%以上,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453元,增长13.8%。2011年,由于中央对农民的补贴支出增加,加上新农保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的进一步提高,当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增长达24.4%。下一阶段,随着国家财力进一步增强,各类农业补贴的实施范围和力度会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当前农村各类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和补助标准还较低,通过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农民保障性转移收入的潜力还较大。
二、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努力保持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势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初,得益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高涨和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57:1下降至1983年的1.82:1;第二阶段是1984-1994年,由于农产品价格和生产出现徘徊,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82:1扩大至2.86:1;第三阶段是1995-1997年,随着农产品恢复性增产和价格上涨,加上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94年的2.86:1下降至1997的年的2.47:1;第四阶段是1998年至2009年,城乡差距持续扩大,从2002年起城乡居民收入比首次突破3:1,至2009年升至3.33:1的历史最大值;第五阶段即2010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9%和11.4%,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9年的3.33:1下降至2011年的3.13:1。
从总体上看,五个阶段中有两个阶段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三个阶段出现缩小,但改革开放以来的33年中,仅12年城乡收入差距出现缩小,其余年份均呈扩大趋势。为保持2010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势头,必须从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入手,采取全面措施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较快增长。
(一)继续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要把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作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着力点。首先,要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农
民工人力资本水平。既要继续组织实施好现有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培训工程,扩大培训规模,改善补贴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增强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也要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扩大农村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重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落实好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的政策;还要加大对农民的种养技能培训力度,增强农民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使农民学有所长,提高标准化科学种养水平。其次,要推动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创业。引导乡镇企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支持发展农村商贸、运销企业、流动商贩、农民经纪人等服务性行业,促进农民本地就业增收。第三,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提高经济发展的就业容量。要在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把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服务业的新增长点,为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开辟新渠道。随着农村人口的逐步减少,继续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也能逐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益、增加农业收入。
(二)努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首先,要大幅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良种、良法等推广应用,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质提升,提高耕地质量。农业机械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也是解决当前农村青壮劳动力短缺的关键,要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构建现代农机报务体系。其次,要加强农产品和农资市场调控。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切实加强农资市场调控。第三,要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产业体系。我国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使我们在应对农产品市场变化方面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其组织带动能力、专业服务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大力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第三产业,开发农业多功能性,使农民能更多地分享农业的附加值。
(三)加大农业补贴强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大幅度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近年来财政支农支出大幅增长,但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农业比较效益下滑趋势难以逆转,必须长期不断加强财政支农力度。要按照增加总量、扩大范围、完善机制的要求,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强度,新增补贴向主产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提高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水平。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适时增加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进一步完善补贴机制和管理办法。同时,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切实提高农民保障性转移收入。尽快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标准;扩大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大幅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扩大覆盖面,逐步缩小城乡低保政策差距。
(四)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目前,农民财产性收入总量还比较低,占比约为3.3%,但在一些地区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已具有重要地位且潜力巨大。下一步,要继续深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改革;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对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完善补偿机制;扩大农民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的权能范围,探索市场化转让机制;健全农民土地
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增加农民土地租赁收入;深入研究如何运用经济手段加强耕地保护,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同时,要继续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三化”同步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尽快在城镇落户并享有城镇居民的同等权益,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积极解决未在城镇落户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子女教育、公共服务等突出问题。全面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紧密结合农村实际,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推进金融服务模式、金融产品创新,使农村金融更好地满足“三农”金融服务需求。
第五篇:浅析抢夺案件的特点及侦查对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事侦查学论文
浅析抢夺案件的特点及侦查对策
-----飞车抢夺案件
摘 要:当今社会,在各类刑事案件中, 抢夺案件发案率不断升高, 严重危害了群众的财产安全、扰乱社会治安秩序、威胁人民安居乐业、影响城市和政府形象以及破坏社会和谐,就目前而言,飞车抢夺案件频频发生,因而应在深入分析抢夺案件特点以及该类案件侦查的难点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侦查抢夺案件的有效对策, 以夺取打击抢夺犯罪的胜利。
关键词:抢夺案件;侦查对策;刑事犯罪;“两抢一盗”
I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事侦查学论文
目 录
一、引言........................................................1
二、抢夺案件的特征..............................................1
(二)抢劫罪的概述.......................................................1
(二)特点...............................................................1
三、抢夺犯罪原因................................................2
(一)根源...............................................................2
(二)条件......................................................2
四、侦查措施....................................................3
五、结论........................................................4 参考文献........................................................5
II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军刑事侦查学论文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飞速增长,但由于这样,也使得贫富差距逐渐增加,使得有些人好吃懒做,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欺凌弱小,嚣张跋扈,从而以抢夺为生,严重的侵害了市民的安全性。近年来,我国不断打击“两抢一盗”,但是“两抢一盗”现象还是此起披伏,“打不胜打,防不胜防”的现象成为了危害群众生命财产、扰乱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焦点,使得公安机关打击、防范和控制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因此,下面主要就是浅析抢夺案件的特点以及在侦查此类案件的对策,对于抢夺案件最为典型的是飞车抢夺案件。
二、抢夺案件的特征
(二)抢劫罪的概述
抢夺指的是1.以暴力强取2.争夺。1在我国的刑事法律对于抢夺犯罪有比较明确的界定。抢夺罪(刑法第267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是中国刑法第五章侵犯财产罪中的一项罪名,是介于盗窃罪与抢劫罪之间的一种犯罪形态。抢夺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是构成抢夺罪的重要条件。此外抢夺的情节对定抢夺罪也具有影响。因此,抢夺公私财物数额不大,情节显著轻微的,不构成犯罪。2
(二)特点
1、作案工具以机动车辆为主, 被害对象为徒步街面的“弱势”人群,即飞车抢夺具有针对性。
飞车抢夺的犯罪目标绝大部分以女性为主,原因在于一是因为女性身体相对弱小,难与嫌疑人对抗,自我保护意识也相对较弱;二是女性爱打扮,喜欢戴贵重金饰或将手机挂在胸前,尤其是穿裙子逛街的女性,随身的财物无处可放,都放在肩上挂包内,财物伸手可及;三是生活中多数家庭事务由女性直接操作,女性用钱的机会多,于 是犯罪分子往往选择进出银行的女性为作案对象,趁事主在银行提款后进行跟踪作案。例如,2014年10月16日泾县公安局迅速破获一起飞车抢夺案件,据受害人施某称经过泾川镇东小区,一名骑摩托车的青年男子飞速从施某身后骑过,趁其不备将其肩上背包抢走并造成受害人施某摔伤,背包内有现金2000余元、手机两部【1】。2014年10月25日人民报道,9月30日至10月5日,短 1 抢劫来自于百度百科
抢劫罪来自百度百科
2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军刑事侦查学论文
短一周时间,在全椒县城郊地段,连续发生三起针对独行女性的飞车抢夺案件。【2】2014年10月27日揭阳新闻网报道,榕城警方经过连续2个多月精心经营,近日成功侦破一起专门针对中老年妇女的飞车抢夺系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名,破获抢夺案件9宗。【3】
2、作案时间相对集中于春秋季傍晚和上下班高峰时期, 作案地点相对集中于城区开放式社区及主要商业区街面,即犯罪时间地点的选择性。
由很多案件分析得出,冬季户外人员较少, 不易选择作案对象;夏季带封闭式头盔, 作案前易使街面行人产生怀疑。春秋季傍晚, 既便于选择作案目标, 又能够避开交巡警的盘查;上下班高峰期是一个人很多的阶段,很多不法分子趁机作案。当前飞车抢夺作案地点也表现为全方位化,但相对集中于城区开放式社区及主要商业区街面。因为开放式社区及主要商业区街面可供选择的作案对象较多, 又有较好的道路条件, 对犯罪嫌疑人而言, 更便于得逞。
3、作案快、逃窜快, 现场遗留痕迹、物证少,即难取证。
飞车抢夺案件, 犯罪嫌疑人主要驾驶摩托车带封闭式头盔进行作案。在抢夺案中,作案时间快,现场证据不足,导致了取证困难,这也是当前公安机关面临的最大挑战。
4、犯罪嫌疑人多为外来人员并呈现低龄化, 作案随机性、连续性强。
如2014年6月榕城警方侦破飞车抢夺系列案,作案目标是老年人,这些犯罪组织不止是是骑车抢夺,还做有其他犯罪案件,例如毒品等
5、结伙作案普遍, 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
对于这种抢夺案件,多为团伙作案,因为在作案过程中,他们分工完成,比如谁开车、谁来抢、谁接头等多种多样。
三、抢夺犯罪原因
(一)根源
抢夺犯罪的根源是决定犯罪存在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其中又分可以分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两个方面。就目前来说,主要变现为一下三个方面:
1、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是诱发抢夺犯罪高发的首要因素;
2、城市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增加,是造成犯罪高发的另一个原因;
3、优良的传统观念弱化,不良思潮的影响是产生犯罪的社会心理基础。
(二)条件
犯罪条件是犯罪行为存在的必要条件,是犯罪实施过程中所特有的构成要件。对于抢夺犯罪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动态性突出,犯罪嫌疑人不易被识别, 打击现行犯难度大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军刑事侦查学论文
2、群众防范意识弱,报警意识差;
3、社会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治安管理工作漏洞较多;
4、示范效应强
5、当前公安机关的警力相对薄弱、装备落后,而抢夺案流动性大,分布广。
四、侦查措施
(一)重视现场调查工作, 科学确定摸底排队范围与重点
城区飞车抢夺案件虽然具有犯罪持续时间短、遗留痕迹物证少的特点, 但此类案件现场往往与犯罪嫌疑人的暂住地有密切的关系。因此, 要重视现场调查工作, 加强对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空规律分析研究, 科学确定摸底排队范围与重点, 从而及时查获犯罪嫌疑人。
(二)加强同类案件的串并, 综合分析犯罪嫌疑人相关特征
由于城区飞车抢夺案犯罪嫌疑人具有连续作案的特点, 嫌疑人在个案中可能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物证, 但在连续作案中常会留下蛛丝马迹。因此对此类案件及时进行串并对于调查取证、发现犯罪嫌疑人尤为重要。办案民警要重视飞车抢夺系列案件的串并工作, 要深入询问被害人和目击证人、查看街头监控设备等手段尽可能多的掌握案件线索, 为案件串并提供依据, 争取达到 “破一案、带一串”的效果。
(三)积极利用技侦手段查控通信工具, 有效监控犯罪嫌疑人动向
绝大多数飞车抢夺案件中, 都会涉及到被害人通信工具随包被抢的情况。犯罪嫌疑人通常文化较低, 认为抢到手机后只要将SIM卡换掉后便可放心使用。待抢到新手机后, 再将旧手机卖掉。侦查员可抓住犯罪嫌疑人通常会在案发后使用被抢手机的情况, 通过技侦手段对案发后被抢手机的通信情况查控,从而有效监控犯罪嫌疑人动向。
(四)注重阵地控制与布设特情,实现 “由人到案”“由物到案”侦查模式
对于城区飞车抢夺案件的侦查, 要注重阵地控制和布设特情。应对二手手机及摩托车市场、金银首饰加工回收点、加油站等犯罪嫌疑人可能涉足的地点进行控制, 并布设特情。一旦可疑人员和可疑物品流入, 必须及时力口以控制。
(五)采取定点守候与设卡堵截相结合的措施, 加大对现行犯罪的打击力度
采取定点守候与设卡堵截相结合的措施打击现行是查获飞车抢夺等街面犯罪非常有效的办法。运用该侦查措施前要充分掌握飞车抢夺案件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 判断是否具有采取定点守候与设卡堵截措施的条件和必要性, 以避免盲目工作导致的一线民警抵触情绪大, 使定点守候与设卡堵截流于形式。
(六)坚持 “五查”和 “三不放过”的审查方针, 深挖余案扩大战果
针对飞车抢夺案件难审讯的特点, 对于已经抓获的有证据证明实施了犯罪事实的犯罪嫌疑人, 审查工作要坚持“五查”和 “三不放过”方针。即: 查有无犯罪前科、查是否为网上逃犯、查十指指纹是否与指纹识别系统的资料同
一、查作案车辆有无被盗记录、查随身物品是否为脏物;坚持做到疑犯不交待本人的真实情况不放过、不交待落脚点不放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军刑事侦查学论文
不交待同案犯及余案不放过。要发挥看守所狱侦部门的作用, 积极开展狱内侦查攻势, 充分发挥政策法律的威力, 鼓励犯罪嫌疑人检举揭发他人的犯罪事实或提供有破案价值的线索, 开辟破案的第二战场, 从而提高打击飞车抢夺犯罪的效能和力度。
五、结论
对于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的整体转型处于同一个时期,对于打击抢夺犯罪必须加强进行,它严重影响了群众的财产安全以及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秩序,并且时时威胁着人们。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侦查抢夺案件的有效对策, 以夺取打击抢夺犯罪的胜利。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军刑事侦查学论文
参考文献:
[1]中国法制传媒,http://mt.sohu.com/20141025/n405458567.shtml,2014-10-25,[2]人民网,http://ah.people.com.cn/n/2014/1024/c358370-22709370.html,2014-10-24 [3]揭阳新闻网,http://www.jynews.net/Item/570000.aspx,2014-10-27 [4]王智民,《当前中国抢劫抢夺犯罪研究》,17页 [5]百度百科,“抢劫”“抢劫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