掣肘依旧重重:2013年中国通信产业政策环境综述

时间:2019-05-12 11:4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掣肘依旧重重:2013年中国通信产业政策环境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掣肘依旧重重:2013年中国通信产业政策环境综述》。

第一篇:掣肘依旧重重:2013年中国通信产业政策环境综述

掣肘依旧重重:2013年中国通信产业政

策环境综述

如果评述2013年中国的通信产业政策环境,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玻璃房里的苍蝇——外部的世界看得如此清楚,却始终无法摆脱体制惯性的制约,以至于产业的上层建筑与实际的发展需求不能做到很好的匹配。

1)垃圾信息的泥沼成了掣肘信息消费的严重障碍 2013年12月份工信部约谈了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重点谈了垃圾治理的事情。工信部把垃圾短信作为现在电信市场监管当中的突出性问题,但是也承认“总体上成效不是很明显,广大用户还很不满意”。

为了应对垃圾短信治理,基础电信运营商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从设置专人专岗到从集团公司到省市公司成立专业部门,从开发各种各样的短信管理系统到一刀切式的野蛮粗暴的关停端口,无一而足。脏水和孩子一起泼掉的同时,对中国通信产业环境的影响后果是严重的和深远的。可以说,自2004年开始的垃圾信息治理对社会民众和大众媒体来说,短信几乎已经几乎可以和垃圾等同了。

直接性的后果是公众已经没有兴趣正确的区分什么自己的需要、什么是商业广告、什么垃圾信息。这既损害了正

常的信息消费商业环境,也损害了用户自身的信息福利。

不过我们看不到在这方面所谓顶层设计的意愿或者任何举动。未来2014年或许将是短信消失的一年。

2)产业发展政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宽带物联网发展后继乏力

从年初的宽带专项行动,带姗姗来迟的宽带中国战略,乃至各地方政府的宽带行动,我们能够看到的是永远是那些要达到什么目标的数字,诸如4M宽带用户数。这些数字的产生恍如回到30多年前的感觉,不知道这样的要求是计划出来的还是报上来的还是市场需求来的。

尽管在各项行动计划里面在所谓战略里面,都有一些保障措施,但是除了文及文件之后,却没有见到要解决问题的配套措施。

几千亿的投资资金从哪里来?成本如何收回?不发达地区和行业的宽带覆盖如何补贴?多年的运营商与物业的顽疾怎么解决?没有人知道答案,除了摸着石头过河还有盲人摸象。

物联网的专项资金也进入了第二年,但是看看评选出来的项目,我相信很多人宁愿活在中国物联网的梦里。

3)不对称管制与自主创新再纠缠中博弈

是追求市场平均还是追求市场均衡,是追求效率还是追求公平?这个问题在2013年的产业管制政策中依然没有答

案。互联网与电信运营商的交叉和竞争,运营商之间的市场竞争边界和目标,到底是携号转网有效还是不对称网间结算有力?

每一项调节市场竞争结构的政策的出台,公众很少听到有关争论和讨论。但是对平均主义的追求,我们可以观察到依然是政策的着力点。

4)手机实名不是万能灵药

手机实名制在2013年强势实施的同时,却是垃圾短信再次猖獗之日。不知道算不算讽刺还是笑谈,伪基站浮上水面,成了大街上擦不掉的牛皮癣。但是运营商则不得不全力执行。工信部甚至在规定中授权(或者命令)电信业者直接拒绝为不符合实名制要求的用户提供电信服务。

而刚刚公布的虚拟运营商限定区域的服务,则可能给手机实名制带来新的挑战。

5)4G发牌与民间资本开闸,中国的通信产业翻开新的一页

民间资本其实一直在电信业,只不过不是直接的介入基础电信业务。从国务院36条到工信部发出试点批文。中国的电信行业将更加开放,这个趋势不可避免。被放进来的鲶鱼即使不能吃人,也会让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保持足够的警惕和活力。

发牌则意味着通信行业迎来新的一轮投资热潮,值得注

意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中国人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如果多年以后回顾通信行业的转折是从哪一年开始的的时候,或许我们不能认真的审视和考虑把2013年作为一个重要的候选年份。距离最近的一次大规模行业重组5年之后,中国的通信行业迎来了嬗变之年,无论从外部的竞争环境还是内部的竞争方式,再到行业所面临的宏观经济和政治环境,其变化之纷乱,影响之深刻,或许都足以记录在通信行业的历史记忆中。

第二篇:中国通信产业垄断竞争研究

摘要

伴随我国电信业第四次重组完成及3G项目建设的逐步推进,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形成了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为主体的三寡头垄断竞争格局,三大运营商也进入了全-业务竞争的时代。根据寡头竞争理论,当市场上的少数几家厂商控制着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时,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由于厂商的数量少且市场份额较大,厂商之间更容易进行合谋进而控制市场价格以获取垄断利润;另一方面,单个厂商产量或价格的变化都可能引起整个市场价格的变化从而影响每个厂商的利润,因此,各个厂商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厂商都要时刻关注其他厂商产量和价格的变化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决策。虽然我国移动通信行业近年来出现了激烈的价格战,但其实是为了能获得最大的垄断利润。而且,移动行业巨大的价格下降空间来自于中国移动通信行业积累的高额垄断租金

在市场结构和市场关系的问题上芝加哥学派其代表人物Stigler认为,判断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不能像哈佛学派那样简单。在集中度较高的行业,由于厂商的生产规模大,规模经济显著,同时又拥有先进的设备、一流的技术、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因此生产更有效率,行业的高额利润并不是来自垄断或是合谋,而是来自效率,同时,由于效率的提高,利润的增加又使得厂商在竞争中更占优势,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市场绩效和市场结构之间的正向关系并不是像哈佛学派所说的那样是通过大厂商之间的合谋而来的。认为,是市场绩效或市场行为决定了市场结构,而不是市场结构决定了市场绩效。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市场绩效和市场结构之间确实存在正向关系,但这一正向关系并不是厂商通过合谋引起的。对市场竞争行为的研究发现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各运营商之间并不存在合谋,因此,本研究拒绝哈佛学派的共谋假说,而支持芝加哥学派的效率假说。

关键词: 通信产业;垄断竞争;竞争行为;市场绩效;市场结构 1绪论

1.1研究目的与动机

在过去的年里,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年我国产生第一个移动用户到年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亿,早己位居世界第一。在这期间,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市场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年之前的完全垄断到引入联通再到年引入电信,对市场结构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属于寡头垄断型。市场的价格决定机制经历了垄断定价、政府定价以及逐步走向市场化定价。价格竞争在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移动的从年第一季度的兀降低到年上半年的元,降低了,而中国联通的从年的元降低到上半年的元,下降了。与市场表现出的激烈的价格竞争相反,根据寡头理论,寡头在合谋时制定的价格与利润都高于无勾结行为下的价格和利润,因此,寡头市场上的厂商往往都有合谋的动力,在我国移动运营商由国有企业经营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合谋似乎更容易达成。年我国正式加入,按照相关协议,我国的电信市场也将逐步开放。入世年内,初步开放网络服务;入世第年,逐步放幵增值服务的地域限制;入世第年,有线网及光缆幵始放开,全面取消增值服务的地域限制;入世第年,允许外资在基础电信中持股比例由放幵初期的逐步提高到在寻呼业务、数据压缩转发等电信增值服务领域,外资持股比例由放开初期的逐步提高到以内;入世第年,逐步取消外资在寻呼机、移动电话进口,以及国内固定网络电话服务等领域的地域限制。完成开放网络服务;入世第年,有线网及光缆完成全面幵放,中国电信服务业传统垄断格局基本打破,形成竞争性市场。虽然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兑现这些承诺,但是可以预期我国电信市场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外电信运营商的竞争。我国电信行业在过去的十年里经过了四次大规模的重组,每次重组都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激烈讨论,而我国电信运营商的竞争能力和经营绩效是否提升,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应付国外电信运营商的竞争,变成一个日渐重要的问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主要以中国移动通信业的竞争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行业竞争行为的研究,了解行业内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形态和行业的市场势力,为我国移动通信业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在对行业竞争行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我国移动通信行业为例验证了哈佛学派的“共谋假说”和芝加哥学派的“效率假说”,研究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1.2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范围是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竞争行为以及市场绩效和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历程。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估计出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通过对联立方程组的估计,求出行为参数,以了解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市场竞争行为;根据行为参数与勒纳指数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勒纳指数,以比较我国移动通信行业价格和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通过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垄等因素的分析,了解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市场结构。在范式下研究绩效和市场机构之间关系,结合结构方程估计的行为参数,验证哈佛学派的“共谋假说”和芝加哥学派的“效率假说”与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符合程度。

1.3研究方法

根据寡头竞争理论,当市场上的少数几家厂商控制着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时,一方面,由于厂商的数量少且市场份额较大,厂商之间更容易进行合谋进而控制市场价格以获取垄断利润:另一方面,单个厂商产量或价格的变化都可能引起整个市场价格的变化从而影响每个厂商的利润,所以,各个厂商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厂商都要时刻关注其他厂商产量和价格的变化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决策。世纪年代,博弈理论的发展为经济学家研究寡头竞争提供了更加方便的理论工具。如模型、模型、模型、模型等经典的经济学模型都是在博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此之后,对寡头竞争旳竞争进入了更加纵深的阶段。为了研究我移动通信行业的竞争行为,在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本研究以产量竞争模型为基础,对行业内厂商的竞争行为进行建模,并采用联立方程组的方法对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竞争行为进行实证研究。此夕卜,为了研究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绩效和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验证哈佛学派的“共谋假说”与芝加哥学派的“效率假说”,本研究采用范式对市场绩效进行了建模,并结合市场竞争行为的研究结论,对这两种假说与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符合程度作出判断。

2.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历程

2.1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自中国电信1987年于广州开始办理移动电话业务,移动通信在我国的发展己有25年。我国电信业经历了数次以政府为主导的重组,其中,对移动通信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如下:中国电信1987年于广州开始办理移动电话业务,是我国移动电话业务的第一家运营商;1994年7月19日,中国第二家经营电信基本业务和增值业务的全国性国有大型电信企业—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联通)成立,联通公司同时经营固定电话业务和移动电话业务。中国联通的成立,是我国电信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电信行业完全垄断的局面被打破,我国电信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正式拉开帷幕。1999年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中国电信重组方案》,移动通信业务从中国电信独立出来,新组建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于2000年4月20日正式成立。2008年5月,中国电信业进行了第四次重组,此次重组中,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的CDMA网络,开始经营移动电话业务。国内电信运营商由7家重组为3家,分别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并且这三家都获得了全业务经营许可,同时经营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业务。

2.1.1 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于2000年4月20日成立,2000年5月16日正式挂牌,是根据国家有关电信体制改革的要求在原中国电信公司移动通信资产总体剥离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全资控股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1997年9月3日,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后改名为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之后再次改名为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同年10月22日和23日,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首次发股募集约42亿美元,分别于纽约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

1998年6月4日,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正式完成收购江苏省移动的权益;1999年11月12日,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正式完成收购福建、河南和海南三省移动的权益。

2000年6月28日,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同年11月13日,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正式完成收购北京移动、上海移动、天津移动、河北移动、辽宁移动、山东移动和广西移动的权益。

2001年6月8日,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广东移动在中国内地发行了总额50亿元人民币债券,并在2001年10月23日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

2002年7月1日,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正式完成收购安徽移动、江西移动、重庆移动、四川移动、湖北移动、湖南移动、陕西移动和山西移动的权益。

2004年7月1日,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正式完成收购内蒙古移动、吉林移动、黑龙江移动、贵州移动、云南移动、西藏移动、甘肃移动、青海移动、宁夏移动、新疆移动、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和北京移动通信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权益,成为第一家在中国内地所有三十一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经营移动电话业务的海外上市中国电信企业。

2006年5月29日,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移动有限公司。

2.1.2中国联通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联通”)是在2008年中国电信业第四次重组之后,由原中国联通和甲国网通合并组建而成的。中国联通在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设有分支机构。目前,中国联通主要经营移动通信业务、固定电话业务、数据通信业务等。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全资控股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香港)有限公司。

1994年7月,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成立。中国联通的成立对于我国电信行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我国电信行业完全垄断的局面被打破,也标志着我国电信行业的市场经济改革正式开始。

2000年2月8日,中国联合通信(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同年6月21日和22日,中国联通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

2002年12月31日,公司完成收购吉林等9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公司经营的移动通信业务及资产;2003年,公司完成收购山西等9省、自治区分公司经营的移动通信业务及资产;2004年7月19日,公司移动用户突破1亿户;2007年12月31日,公司收购贵州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及资产,至此,中国联通实现集团分公司整体上市。2008年中国电信业第四次重组,中国联通向中国电信出售CDMA业务。同年19月15日,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正式合并,公司更名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中国联通获准在全国范围内经营WCDMA第三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2.1.3 中国电信

中国电信的前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邮电部,当时国家实行邮电合营、政企合一的经营模式,中国电信既担任“运动员”,又担任“裁判员”,这在当时生产力相当落后的条件下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电信行业的这种运营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币场的要求。1994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由电子部、电力部、铁道部和中信集团四家公司联合成立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中国联通在市话和移动通信领域同时与中国电信竞争。我国电信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序幕由此拉开。1995年,中国电信进行企业法人登记,从此逐步实行政企分开,中国电信不再担任“栽判员”的角色。1999年,月,中国电信的移动电话业务和资产整体剥离出来,组建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从此,中国电信只专注经营固定电话业务。2002年,为继续我国电信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提高我国电信行业的市场竞争力,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电信南北分拆方案最终确定。新中国电信集团管辖原南方和西部21省、市、区的电信业务,北方十省市的电信业务由中国网通经营。2008年5月23日,工业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知》,中国电信行业的第四次重组正式拉开序幕。此次重组和发放3G牌照相结合,中国电信获得经营移动业务的牌照,并以1100亿人民币收购联通CDMA网络及相关资产,开始经营移动电话业务,自此,中国的三家电信运营商迈入全业务竞争时代。

2.2 移动电话取代固定电话的趋势

从电信业的发展历程看来,电信服务趋于移动化的趋势明显。1991年世界拥有手机的人还不及总人口的1%,具有蜂窝网络的国家也不到1/3。到2001年底,90%的国家建立了移动网络,世界手机普及率几乎达到1l6 } 100多个国家的移动用户超过固定用户。据GSM协会发布的报告,2006年6月全球GSM手机用户已经突破了20亿,GSM用户从技术商用服务推出到10亿用了12年时间,而从10亿到20亿仅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截止2011年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9.}6亿,并且每年以两位数的增长率增长,而固定电话下降为2.85亿,己连续5年呈下降趋势。

3.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绩效分析

3.1 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1994年之前,我国的移动通信业务由中国电信独家经营,此时的市场结构为完全垄断;1994年中国联通成立,或许经营移动通信业务,此时的市场结构为双寡头,但是移动一直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2000年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分离出来独立经营移动业务;2008年中国电信业第四次大规模重组,中国电信也获得了经营移动业务的牌照,此后中国移动通信业变为三寡头垄断的局面。虽然经历了历次重组和政策的调整,但是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市场结构的发展一直不均衡,中国移动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过高。本研究将从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化、市场集中度这三个方面考察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市场结构。3.1.1 进入壁垒

关于进入壁垒(Barriers to Entry)的定义,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议,Bain(1955)将进入壁垒定义为:进入壁垒是行业的在位厂商相对于潜在进入者的优势,这种优势的大小反映在在位厂商能在多大程度上将价格定在竞争水平之上而不会吸引潜在进入者进入。贝恩认为规模经济就是一个进入壁垒。Stigler(1968)并不认为规模经济是一个进入壁垒,他将进入壁垒定义为一种成本,这种成本由试图进入行业的厂商承担的成本,而在位厂商并不需要承担。规模经济是由行业特性决定的,无是在位者还是进入者,在他们扩大其产量的过程中,他们都能享有一样的规模经济。因此,根据Stigler的观点,规模经济并不是进入壁垒。Ferguson(1974)认为进入壁垒是一种使进入无利可图同时会使在位者将价格定在边际成本之上的因素,这种因素会使在位者持续的获得垄断利润。Ferguson认为,在长期,由于厂商之间价格与非价格竞争,将价格定在边际成本之上并不足以让厂商获得超常利润,在位者只有将价格定在平均成本之上才能获得超常利润,而Fisher(1974〕将进入壁垒定义为:当进入对社会有利时能够阻碍进入的任何因素。

3.1.2 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最早由张伯伦提出,在经济学以及市场营销中,产品差异化是指使产品或服务区别于其他厂商的产品或服务,以使其对特定消费者更有吸引力。产品差异化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如果消费者对现有产品有着很强的忠诚度,那么潜在进入者很难说服消费者购买其他品牌的产品,首先,新进入者需要提供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产品;其次,他可能需要比在位者花费更多的广告、营销费用。产品产异化可以分为横向差异化(Horizontal Differentiation)和垂直差异化(Vertical Differentiation)。横向差异化是指产品的特性改变后,一部分消费者收益,另一部分消费者受损。横向差异化通常表现为产品的外观等非质量因素的差异。纵向差异化是指产品的特性改变后,消费者均收益或受损,比如一种产品质量的改进,使得所有使用这种产品的消费者都觉得这种产品比以前更好。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拥有最多的移动通信电话用户。由于消费心理,购买习惯、收入水平、知识层次等原因,不同消费者对移动产品的需求和消费行为有很大差异。加上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经济发展程度差别较大,因此,电信运营商很难同时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电信运营商可以根据某些特征将消费者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然后制定相应的产品或服务。目前,中国移动下设三个品牌:“全球通”、“神州行”和“动感地带”。“全球通”是中国移动的旗舰品牌,主要针对经常漫游、本地通话费较高的中高端客户,这部分群体收入较高,消费能力强,对服务质量有较高的要求。中国移动为这部分客户在各营业厅设立“全球通”VIP客户通道,以及在机场设立“全球通”VIP休息室。“神州行”是中国最大的移动电话业务品牌,其用户数量占据中国移动总用户的76%,收入占比也超过70%。神州行面向大众消费者,尤其是农村群体,其资费较低,办理快捷方便。“动感地带”是中国移动为年轻群体精心打造的移动通信业务品牌,其客户大部分为16-30岁的学生,这部分群体对价格及其敏感但是数据业务使用量较大。

中国联通包括“沃3G”、“沃家庭”、“亲情1+1”、“新势力”等。“沃3G”是中国联通针对联通的3G用户开发的品牌,其客户基本特征是语音通话费用较高,同时数据业务使用量也大;“沃派”是联通首次统一发布的青少年品牌,“沃派”代表青少年精彩的族群式生活,“沃派”主要面向青年群体和学生。“沃家庭”是中国联通在“亲情1+1”的基础上面向家庭客户提供的宽带、固话、手机、增值应用的全业务通信方案。“亲情1+1”是原中国网通面向家庭用户推出的满足全家人通信需求的服务计划:2008年10月l日,中国联通、中国网通红筹公司正式合并,并统一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联通”。因此2009年“亲情1+1”基础套餐由原来的固定电话、宽带、小灵通更改为固定电话、宽带和移动通信业务以及其增值服务的通信组合产品。

中国电信在2008年获得经营移动通信的牌照后,也推出了“天翼”、“天翼飞YOUNG”等移动品牌。

3.2 结论

关于市场绩效和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以Bain为代表的哈佛学派认为,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者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因果关系,不同的市场结构能够产生不同的市场行为,不同的市场行为又会产生不同的市场绩效。他们认为集中度高的行业,由于厂商数量少,垄断力量大,厂商之间更容易合谋控制价格和产量,进而获得更高的利润。而以Stigler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则否认这一观点。他认为,在集中度较高的行业,由于厂商的生产规模大,规模经济显著,同时又拥有先进的设备、一流的技术、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因此生产更有效率,行业的高额利润并不是来自垄断或是合谋,而是来自效率,同时,由于效率的提高,利润的增加又使得厂商在竟争中更占优势,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币场绩效和市场结构之间的正向关系并不是厂商通过合谋引起的。

本部分通过对我国移动通信行业2004年至2009年相关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市场绩效和市场结构之间确实存在正向关系,但这一正向关系并不是厂商通过合谋引起的。结合前文对市场竞争行为的实证研究结果,即,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各运营商之间并不存在合谋,因此,本研究拒绝哈佛学派的共谋假说,而支持芝加哥学派的效率假说。结论和政策建议

4.1 结论

4.1.1 关于市场竞争行为

检测币场上的竞争程度一直是实证产业组织学中最热门的研究之一。本研究应用新实证产业组织背景下的结构模型对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竞争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存在相当程度的市场力量,其行为参数达到0.22,处于完全竞争和三寡头古诺竞争之间。同时,行业的勒纳指数为0.2938,价格超过边际成本的41%,说明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价格仍处于较高水平。虽然我国电信行业,包括移动通信行业经过了数次重组,但是由于市场没有对外开放,竞争主体少,币场仍然缺乏竞争,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改善。虽然我国移动通信行业今年出现了激烈的价格战,然而根据平新乔(2003)基于移动公司相关数据的研究表明,从弹性分析看,移动公司处于降价能增收的阶段上。移动公司之间的价格战,其实是为了能获得最大的垄断利润。而且,移动行业巨大的价格下降空间来自于中国移动通信行业积累的高额垄断租金。为了进一步增加市场竞争程度,应对国外运营商的激烈竞争,中国移动通信行业应进一步引入竞争,增加市场竞争主体个数。

4.1.2 关于绩效与市场结构

关于市场绩效和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以Bain为代表的哈佛学派认为,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者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因果关系,不同的币场结构能够产生不同的市场行为,不同的市场行为又会产生不同的市场绩效。他们认为集中度高的行业,由于产商数量少,垄断力量大,更容易合谋从而控制价格和产量,获得更高的利润。而以Stigler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则否认这一观点。他认为,在集中度较高的行业,由于厂商的生产规模大,规模经济显著,同时又拥有先进的设备、一流的技术、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因此生产更有效率,行业的高额利润并不是来自反垄断或是合谋,而是来自效率,同时,由于效率的提高,利润的增加又使得厂商在竞争中更占优势,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本部分通过对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市场绩效和市场结构之间确实存在正向关系,但这一正向关系并不是厂商通过合谋引起的。对市场竞争行为的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各运营商之间并不存在合谋,因此,本研究拒绝哈佛学派的共谋假说,从而支持芝加哥学派的效率假说。

4.2 政策建议

4.2.1 放松行业的进入管制

为促进移动通信行业的有效竞争,降低市场力量,应进一步放松行业的进入管制。首先,应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移动通信市场。民营资本是我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它们会在利益的驱动下增加市场的竞争程度;另一方面,放松外国运营商进入我国市场的准入条件,以构建不同的潜在进入者对在位者的进入威胁,实现真正有效的竞争。同时,还应把握正确的市场准入原则,由于电信行业具有投资规模、沉淀成本非常大的特点,大量的退出必然会产生社会成本的损失,最后这些损失必然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减少社会福利,因此在市场主体进入时,要充分考虑电信行业的规模经济、沉淀成本等特性,适度控制进入者的数量。

4.2.2 加强对市场力量的监控和惩罚

虽然移动运营商在局部地区因争夺客户资源而发生过激烈的竞争,但总体上由于行业竞争主体少,单个运营商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大,有很强的作价能力,因此运营商往往会将价格定在远远高于边际成本的位置,损害消费者利益。并且,一些运营商在某些业务市场拥有绝对的控制能力,他们可能会运用市场力量排斥竞争对手,进行不公平竞争。因此,在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还应加强市场力量的监管,加大《反垄断法》的实施力度,对滥用市场力量的企业进行合理的惩罚。

4.2.3 实施不对称管制

从移动通信业务在我国开办以来,移动通信行业的市场结构一直处于严重失衡状态。中国移动一直占据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其用户数市场份额曾最高达到73.9%。实施不对称管制,培育相对均衡的市场结构,也是我国移动通信行业规制的重要方面。

由垄断市场演变为竞争性市场主要由两条路径,第一是市场的自发演化,由市场自发演化为竞争性市场是一个理想且缓慢的过程;第二是政府的干预。政府的干预是短期内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在我国政府对世界贸易组织(WTO)承诺开放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前提下,要在短期内提升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政府的干预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回顾我国电信行业历来的几次重组,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形成电信行业相对均衡的市场份额。我国对中国联通的价格不对称管制,也是为了形成移动通信行业内相对均衡的市场结构,但可惜的是,价格不对称管制一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国相关部门应继续研究新的不对称规制方案,扶持市场上相对较弱的企业。如2008年工信部与国资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电信基础实施共建共享的紧急通知》规定电信运营商的基础网络共建共享,此举可以提高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网络质量,缩小与中国移动的差距。此外,从国外电信运营商的发展经验来看,单向携号转网等措施也能有效的扶持弱势运营商的发展。

第三篇:2005中国通信产业十大关键词

2005中国通信产业十大关键词

关键词之一:电信普遍服务(★★★★)专家点评: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关于电信普遍服务的定义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做出的,即: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能以承担得起的价格享受电信业务,而且业务质量和资费标准一视同仁。它传达了普遍、平等、可支付三个方面的基本含义。正是由于电信普遍服务蕴含着保障基本人权,促进社会公平,平衡区域发展的丰富内容,它才成为各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致力追求的目标和重要的职责所在。电信普遍服务是对2005年“世界电信日”主题的最好诠释。

“行动起来,创建公平的信息社会”是今年世界电信日的主题,电信普遍服务成了它最恰当的注脚。事实上,从2002年的帮助人们跨越数字鸿沟,2003年的帮助全人类沟通,再到2005年的创建公平的信息社会,“公平”永恒不变,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电信日的致辞中说,我们应通过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让所有人都能从教育、医疗、贸易和环境保护之中受益”,而电信普遍服务政策所设定的使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能享受电信服务的政策目标,平等的服务质量和资费的衡量标准,以普遍服务基金为主体的补偿机制,无一不是为实现创建公平的信息社会这个宏伟蓝图所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

今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解决农村通信的普遍服务问题更进一步成为贯彻中央战略部署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而目前的村通工程正是实现普遍服务的重要手段。

“十五”期间,我国电信普遍服务的目标是:到2005年,行政村“村村通电话”的比例由2000年年底的80%提高到95%;乡镇通电话的比例达到100%。为实现这一目标,从2003年起信息产业部开始正式起草村通工程实施方案,2004年初,下发《关于在部分省区开展村通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定六家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采取“分片包干”的方式,启动村通工程一期试点工作,2004年8月启动第二期试点工作,2005年2月正式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动村通工程。截止2005年10月底,我国行政村通电话的比例已经达到95.6%,提前两个月完成了电信业“十五”计划的发展目标。

我国电信普遍服务的远景目标是在2010年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镇能上网”,行政村通电话率接近100%,同时保障乡镇接入互联网的能力;在2020年基本实现“家家通电话、村村能上网”,让城市低收入者家庭、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村家庭能够以普遍能接受的价格享受到相同质量的最基本的电信服务。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除继续深入实施“村通工程”,更重要的是建立起电信普遍服务的长效机制,建立普遍服务基金,为电信普遍服务提供持久的资金来源和制度保障。2005年,也是我国电信普遍服务进程的关键一年。

“十五”计划目标的顺利实现,为“十一五”奠定了基础。“十一五”提出的“乡镇能上网”的目标,把我国电信普遍服务的内容扩展到数据业务。从各国电信立法规定的情况看,电信普遍服务涉及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普通电话业务、紧急电话业务、公用电话业务、电话查询业务、针对残障人士和低收入者的特服服务、接线业务、号码簿辅助业务、信息业务等。此外,还包括数字传输、非对称数字环路(ISDN)业务、租线业务。可以说,这些业务都是最基本的电信服务,也一直是世界各国电信普遍服务政策的基本内容。目前,我国提出基本话音业务的普遍服务与互联网数据业务的普遍接入相结合的中期目标,意味着我国电信普遍服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加强有关电信普遍服务的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今年4月,《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深化电信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根据村通工程试点工作积累的实际经验,结合对国外电信普遍服务政策的研究成果,目前,信息产业部正在加紧制订《电信普遍服务管理办法》和《电信普遍服务基金管理办法》,配合财政部等有关部委加快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的步伐,为村通工程提供长效保障机制,为我国电信普遍服务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

今年,信息产业部还提出了电信普遍服务三大驱动力--政策驱动、技术驱动和市场驱动的精彩论断,其中,政策驱动包括健全法律体系、加强规划管理和完善监管制度,技术驱动是鼓励技术创新,发展低成本、广覆盖、低功耗和易维护的实用技术,市场驱动则是推动普遍服务基金建设,规范电信普遍服务基金的来源、征收方法、使用范围等,运用市场激励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电信普遍服务的未来展望

电信普遍服务是《电信法》立法的重要内容,《电信法》将通过对电信普遍服务的范围、成本补偿机制、义务承担者的选择,以及电信普遍服务的管理机制等的规定,为普遍服务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是未来我国普遍服务政策的核心内容。大多数国家选择由电信运营商根据其业务收入的一定比例来缴纳普遍服务基金。普遍服务基金主要为两类项目提供补贴,一类是已建项目,即已经建成,但是亏损运营的网络;第二类是建设新的网络。在提供补贴之前,需要确定是否需要为这些项目提供补贴,以及贴额数额是多少。普遍服务基金的管理独立于电信运营商,通常由单独设立的普遍服务基金管理机构进行。政府对普遍服务基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应当坚持WTO所要求的透明、公开、竞争中立原则。

电信普遍服务政策还将在技术中立的原则下,在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上,鼓励运营企业采用更加经济适用的技术手段,鼓励电信设备厂商开发、研制更多适用于电信普遍服务的设备和技术,促成科研部门、设备厂商、业务运营商在电信普遍服务上的通力合作。

在突尼斯召开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第二阶段会议刚刚结束,为缩小数字鸿沟提供资金支持成为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相信电信普遍服务的实施将为创建公平的信息社会,弥补数字鸿沟做出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之二:IPTV(★★★☆): 专家点评: 概述

2005年,IPTV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国内两大固网运营商开始了IPTV的相关测试,并在一些城市进行试验。电信设备商也对IPTV寄与厚望,期望能在这一新的业务领域得到更多的回报。

尽管IPTV被一再提及,但是业内并没有产生一个关于IPTV的确切统一的定义。从IPTV的产生和在国外的发展情况来看,IPTV就是“TV over IP”,即以IP方式承载电视业务。这种定义方式有两层含义:一是提供的是电视类业务;二是基于IP技术,通过宽带网络传送业务。从广义来看,IPTV业务与接收终端无关,用户可以在任意形式的终端上使用这一业务,如STB+电视或者手机、PDA等,从狭义上来看,通常所说的IPTV就是专指以STB+电视机为终端、宽带电信网络为承载的视频业务。从IPTV的定义可以看出,IPTV融合了传统电视和互联网的相关特性,可以视为传统电视业务、电信新兴业务的结合体。对于传统电视运营商来说,IPTV的出现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部署IPTV业务为用户提供全新的应用以及丰富的业务将是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盈利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消费者来说,IPTV则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电信和电视业务的新体验。

IPTV是一个链条很长的产业,主要参与者包括内容提供商、内容集成商、视频业务提供商、网络运营商、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和用户。从全球IPTV的发展来看,基本都是以网络运营商为主导力量,这是由于网络基础设施提供商具有天然的垄断性。而内容的提供也在IPTV产业链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IPTV的产业链是以内容和网络为双核心的产业链,拥有网络资源和拥有内容资源的提供商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IPTV的发展。IPTV为运营商带来了机遇

在我国,电信运营商发展IPTV业务的最大动力是由于收入增长上的乏力。一方面,传统的话音业务在移动通信、VoIP等新技术新业务的冲击下开始萎缩;另一方面运营商大力发展宽带网络,却没有从中得到足够的收益,宽带的赢利方式还局限在接入费用的收取上,运营商急需寻找新的盈利手段,借助IPTV业务,电信运营商可以增加收入,同时由于宽带接入的发展快于宽带业务的发展,用户的增长速度开始趋缓,IPTV的兴起又为电信运营商继续发展宽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遇;第三,宽带接入的繁荣并没有带来内容服务上的繁荣,宽带网络上的业务和应用多数还停留在窄带时期,宽带用户的消费需求远远没有满足;最后,IPTV扩展了电信业务的使用终端,这大大扩展了电信运营商的用户群体。据CNNIC 2005年1月统计表明,我国上网计算机总量为4610万台,而我国电视总量预计已经超过3亿台。通过增加STB,把现有电视转化为综合型信息终端,将不仅满足不善于使用电脑的用户对个性化定制节目、互动娱乐以及高速互联网接入的业务需求,而且解决了家庭中共用计算机的冲突和不方便等问题。

作为一种基于宽带网络的交互式视频业务,IPTV为电信运营商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电信运营商发展IPTV能够促进宽带接入的继续发展,既满足了用户的消费需求也增加了收入,同时IPTV的出现也为运营商从传统电信服务商向新型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型创造了条件,可以籍此建立更为稳定的竞争优势。发展IPTV面临着巨大挑战

IPTV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障碍,政策管制、网络改造、市场竞争环境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IPTV的发展。

我国电信运营商发展IPTV首先面临着政策管制上的挑战。按照目前的管制情况,固网运营商要想在宽带上经营IPTV业务,必须获得广电总局核发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以及信息产业部核发的“增值业务许可证”,双许可证的制度阻碍了电信运营商直接取得IPTV的运营资格。目前全国唯一一张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发给了上海文广。电信运营商只能通过合作的方式开展IPTV业务。

除了产业政策的问题之外,我国电信运营商开展IPTV业务还将面临着以下的挑战:

网络改造和升级问题,从网络状况来看,尽管我国的宽带骨干网已经基本上建设完成,但是目前的宽带接入条件尚不能完全满足IPTV发展的需求,为了提供高质量的视频内容,对我国现有的宽带接入进行升级改造将是十分必要的,这将需要大笔的投资。

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问题,如果缺乏好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运营商的投资得不到有效回报,对运营商来说将会得不偿失。国外通行的三重服务的业务模式至少在目前在我国是无法推行的,但是也可以作为电信运营商推广IPTV的一个借鉴,至少可以形成宽带和IPTV的双重捆绑服务。而探索有效的盈利模式,制定合理的业务资费都是在开展业务之初需要解决的问题。

差异化服务的问题,IPTV可以提供几类不同的业务,一般而言,电视类业务如直播电视、点播电视是发展初期的主要业务,如果电信运营商提供的直播电视与现有的广电业务区别不大,点播业务资费超过了用户日常购买碟片的水平,用户可能就不会选择IPTV;而在我国,对电视内容的管理非常严格,盗版的现象又屡禁不止,因此电信运营商在部署IPTV时,如何实现与现有业务提供者之间的差异化服务非常重要。国内发展态势及未来展望

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IPTV产业开始起步,产业链上各层面的设备提供商都在积极备战,与此同时,我国两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也开始进入IPTV的运营领域。2004年是电信运营商与设备厂商探讨和准备期,而进入2005年,自上海文广拿到广电总局颁发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之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分别与上海文广进行合作,开始在一些城市进行试验,推广IPTV业务。5月份上海文广与网通合作以哈尔滨为试点,进行IPTV业务的商用试验。中国电信也经过了多次测试,在上海开通了IPTV的商用试验。至2005年9月底,中国电信跟上海文广的IPTV试点范围已经由原先17个城市扩大到了23个城市,而中国网通与上海文广合作的试点城市也扩至20个左右。电信设备商也在积极备战IPTV,在十月份的通信展中,国内多数设备制造企业均推出了IPTV的解决方案,以高姿态亮相通信展。与此同时,相关科研机构也开始了IPTV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制定。

整体看来,我国IPTV已经进入了业务导入期。IPTV的出现对现有的电信业务网络和媒体传播机制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带给产业链上各个参与者利益的同时,也为监管机构带来了管制上的难题。“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在各方利益主体的驱动下,加以监管政策的放松,相信IPTV在国内将会有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之三:网络融合(★★★★☆)专家点评:

随着2005年年终脚步的邻近,中国通信产业又将划上一个圆满句号。如果要为这年的通信产业挑选十大关键词,网络融合自然少不了。这里说的网络融合,重点是三网融合。

(一)三网融合写进十一五规划

在刚刚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政府首次将“三网融合”写入其中:“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但对中国通信业乃至整个IT产业发展走向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信号。它说明:第一,政府将在政策上主导、引领和推进网络融合,政府决心打破横亘其中的体制壁垒。早在8年前国内就提出过电信网、互联网、广电三网融合,后来的《电信条例》内容也有这种意向。这么多年,虽然“三网融合”在技术上已经不成问题,融合的大框架也曾确立,终因事关体制分割矛盾,触及某些利益群体,加上中国电信拆分,三网融合如今仍未实现。第二,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信息化将迈入一个新台阶,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将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世界信息化进程同步,我国ICT技术将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产业迅速走向融合,这是一个机遇。把握了这个机遇,整个ICT产业,包括电信业、互联网业、广电业都有好的发展环境。第三,十一五规划强调社会和谐发展,和谐发展也意味着产业的发展有序。有效竞争,合作多赢是国内通信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做大做强的基本思路,也是“走出去”的指导原则,网络融合符合这种大思路。三网融合有利ICT产业发展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三网融合是必然趋势,并成为世界性潮流,它已经在国际上引起业界的极大关注,各国已为此纷纷放松电话业、互联网和广电业的管制,允许它们互相渗透、互相竞争。

在我国,三网融合更是社会信息化和ICT产业发展的需要。在十一五规划期间,电信,广电和互联网企业都面临转型的重大挑战和变革。转型是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转型为网络融合带来了契机。通过融合,可以充分整合资源,理顺产业关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推动ICT生产力的健康发展。

未来5-10年内,数据通信将取代语音通信成为通信流量的主流,网络通信中的多媒体、流媒体将成为广泛使用的常规形式;而在这些大趋势下,宽带化和“三网融合”将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都以宽带传送为基础,共用宽带。

(二)三网融合是一场革命

三网融合,实际上是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引起的一场革命。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宽带业务的推广,三网融合除有效整合各类网络资源外,还将创新商业模式,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各种业务需求,提高信息产业的整体水平,为社会经济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提供基于IP技术和具有融合能力的多平台、多业务、多终端的新型网络。这种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既不同于传统电信网,也不同于传统广播电视网。

对此,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早就指出,三网融合是信息技术革命导致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家既定的方针,讨论这个问题,决不仅仅是政策或技术的选择问题,重要的是要抓住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新的历史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信息基础设施由于采用新的技术,已经实现了一次跨越式发展。光通讯和互联网基础的迅猛发展,为三网融合创造了新的技术基础。为新的增值信息服务提供了空前强大的平台,并正在开拓出新的无限的商机,我们必须抓住这次机遇,力争实现第二次跨越式发展,缩小数字鸿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我们必须认识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的紧迫性,不能因为体制、政策的原因和认识的差距使我们痛失良机。

(三)三网融合不可能一蹴而就

尽管“三网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但要真正实现“三网融合”还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由于三网业务的定位不同,不同行业、不同网络之间的利益主体不同,三大网络标准不统一,以及当前网络信息资源开放不够等,三网融合至少涉及业务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行业融合、终端融合乃至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的融合等,这就使得三网融合仍面临不少的困难,不可能一蹴而就。就是在发达国家或地区,比如北美、欧盟、日本、新加坡和香港,虽然在法律制度方面,三网融合不存在太多障碍,但就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而言,还没有真正融合一起。对于这些国家和地区来说,目前的三网融合形态还只是初级阶段的融合,只是在市场准入上打通了环节,允许业者彼此进入。运营商基本还是经营自己的传统领地,还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网络融合。也许正是基于这些理由,各方面的运营商都纷纷调整规划和战略,主动转型和改革,争取在建设NGN和NGI网络中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三网融合。

我国的三网融合有自身的复杂性。互联网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它与电信和广电的融合早已成为事实,现在的问题是广电网与电信网的融合。首先,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电信和广电历来就是分开的,历来“河水不犯井水”,彼此相安无事。但我国市场经济转轨、加入WTO以及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相安无事”的平静局面,出现了许多过去不曾遇到的问题。

(四)三网融合要务实

严格说来,目前在我国实现三网融合的条件还不完全成熟。现在一个非常现实、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广电和电信是否彼此开放市场、允许对方进入。这个问题不解决,实现三网融合就可能成为一句口号和空话。在面向三网融合的初级阶段,电信和广电要为融合先做一些业务、技术方面的交叉工作,不能操之过急,应当先易后难,创造条件,把握机会,积极推进。

先易后难 充分利用互联网上开通的诸如IP业务、IPTV一类的新业务机会,在制定技术标准方面充分合作,三网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享,市场共享,鼓励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共同探讨、相互支持和共同发展。

在三网融合中,最难和最关键的攻坚战是机构融合。由于我国的国情不同,在三网融合的初期不宜考虑机构融合,在技术和业务层面基本实现三网融合后,再视改革进度考虑机构是否融合。

放松准入 现在一个非常现实、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广电和电信在市场准入方面有不同看法,这个问题不解决,实现三网融合就可能成为一句口号和空话。

电信可以先走一步,宜适时把对广电开放的电信业务提上议事日程,比如向广电开放IP电话,实现局部的融合,创造友好环境和融合氛围;环境改善后,电信进一步加大对广电的开放。

由于广电和电信在管理模式和开放程度上有所不同,这就为双方运营商在某些业务走到一起提高的方便,对此双方的监管机构不宜介入,更不要轻易反对这种业务上的合作。

对于WTO《基础电信业务协定》中的《参考文件》认定的广电传输服务不属于承诺开放的范围应当正面理解。各成员方内部的广电和电信市场是否彼此开放属于成员的内部事务,WTO并不过问。事实上,发达国家的广播电视在WTO成员之间没有开放,但在国内广电和电信是彼此进入的。有关方面不宜将WTO的上述认定作为不允许国内进入广电的政策依据。

找准切入点 2005年,不论全球还是中国,IPTV成了热点。IPTV在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发展方向,它更代表了一种三网融合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IPTV的兴起将电信网和广电网的融合推动一大步。电信运营商通过与电视内容提供商之间的合作,不仅有助于丰富网络业务和应用,同时也将极大地促进对带宽的需求,同时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所以,业界普遍认为,IPTV是三网融合的一个切入点。电信和广电都应该以开放和发展的眼光对待IPTV,将这个切入点做为我国三网融合的新起点。

关键词之四:电信转型(★★★★★)专家点评:

(一)为什么转型?

《三国演义》开篇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融合中有分化,分化中有融合。今天的电信产业就是如此。

电信产业的融合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行业层面,电信产业、计算机行业、电视传媒行业、文化产业趋向融合;第二,在网络层面,电信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络三网走向融合,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两网融合趋势强劲。第三,业务融合;第四,终端融合,终端不再是一个电话机的概念,它逐渐演变为一个能够满足多种需求的信息终端,有人把它称为“第五媒体”。

产业融合、网络融合,促成了不同运营主体间的整合,如电信公司、计算机通信公司、广播电视公司之间的重组整合、移动公司与固网企业之间的重组整合。通过重组整合,电信运营商走向全业务运营模式。

电信产业的分化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网络与业务趋于分裂,内容提供商雨后春笋般地茁壮成长,新型运营商大量涌现,网络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可以是两类不同的经营主体。第二,市场趋于细分,业务趋于细分;第三,由于标准开放,设备供应行业也在走向分化。

通信产业正在演变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产业生态系统。传统通信业正走向信息通信业。行业分化出无数个玩家,价值链在裂变、利润被分割。电信企业的商业模式将会发生很大变化。(二)什么是转型?

转型就是从毛毛虫变成花蝴蝶。电信企业转型,就是从传统的网络运营商,转变为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网络运营+内容提供。企业转型的本质就是再造公司的商业模式或赚钱模式。商业模式由三个部分组成:外部现实、财务目标、内部活动。一个商业模式所要说明的,就是公司赚钱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互动关系。

电信业传统的商业模式是以话音业务为主导的模式,这个模式的本质特征是:建网、号、收钱。经营网络是这个模式的核心。网络就像是下金蛋的母鸡,下出来的金蛋没有差异,增值业务基本是语音业务变种。这个模式在运营管理方面的特点是:网络是运营管理的重心;运营商独立完成所有的事情;经营产品;向客户提供同质化的产品,并且采取大众化营销;管理主要是企业的内部管理。

信息通信的商业模式是以数据业务为主导的模式,这个模式的本质特点是:以客户价值选择和传递为中心、以网络为基础、以合作为业务提供的重要形式。这个模式在运营管理方面的特点是:顾客和合作伙伴是经营管理的重心。运营商与他人合作,协同创造价值;经营价值链;向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采取目标营销;管理合作伙伴将成为管理的重要工作。

这两种商业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它们所面对的外部现实、内部活动、财务目标是相当不同的。再造企业的商业模式,要求公司的领导层仔细地审视商业模式的三个组成部分,弄清楚它们之间的连接性和关系。这要求量化和定性的判断、注重结果、理性精神、可靠的信息来源、准确的预测和判断风险。(三)怎样转型

企业转型的关键是寻求一个好的盈利模式,这并不容易。在信息通信行业,缺乏的不是商业机会,而是捕捉商业机会的能力。商机无限,可运营商的能力有限。企业怎样转型,其实是下两个赌注:赌业务发展趋势,赌战略选择。战略选择的核心是不同业务如何定位,包括现有业务在价值链的上下游如何延伸,包括是否进入不同的价值领域。正确的战略选择必须回答好三个问题:第一,选择进入什么样的市场?第二,谋求什么样的市场地位?第三,选择什么样的运营模式?

企业转型包括多个层面:网络转型、业务体系再造、运营体制和组织架构调整、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及二次开发、企业文化的变革等等。转变观念、进行思想革命不容易。革别人的命比较快乐,革自己命是很痛苦的。因此,企业文化变革与文化建设要协调配合。

转型过程中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内容服务,一手抓客户。否则就会上不着天,下不着地。5个建议:第一,认真分析每类参与者的角色和利益所在,特别是要盯住政府、盯住竞争者、盯住顾客;第二,熟悉、掌握、应用好各种游戏规则;第三,深入理解各类参与者的利益目标和行为动机。第四,明确公司的战略定位,画出公司的价值网络。第五,提高战略和策略能力,寻找赢的策略。(四)转型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1.转型不可能预先设计一套周详的方案。转型开始只要能够确立一个大致正确的方向和思路就可以了。转型的具体内容是个逐渐清晰的过程。成功的转型,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

2.转型的路子很长,转型的风险很大。IBM的转型,初步成功花了8年多的时间,现在还在转变中。A&TT转型持续了七八年,最后却失败了。

3.成功转型要有效地整合好战略、人员与运营这三个核心流程。制定战略时,充分考虑到企业的人员条件,对人员的挑选和选拔,要根据战略和运营需求而进行,而企业的运营系统必须与其战略目标和人力条件相结合。总之,成功的转型,要用对的人,做对的事,用对的方法。

4.合作能力是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信息通信的环境条件下,竞争不再仅仅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是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企业的合作能力,既表现在公司对其业务价值链的控制和影响力上,也表现在构建企业生态系统的领导力上。

5.信息服务提供商与网络运营商相比,在管理上要复杂的多、难管的多。两类公司所需要的管理技巧是相当不同的。与网络运营商相比,信息服务提供商的管理范围和管理重心有很大的不同。管理合作伙伴也是管理的重心之一。

6.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把商业模式做对。许多公司转型失败了,一个关键原因是,公司的领导层没有花时间认真考虑如何把外部现实、公司的财务目标、企业的内部能力协调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关键词之五:3G博弈(★★★★★):

专家点评:自2000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确认由中国政府提交的TD-SCDMA标准为国际3G应用技术标准以来,面对中国通信市场所潜藏的巨大利益,围绕着3G技术标准、3G频率资源、3G运营牌照的博弈异彩纷呈。3G博弈的参与者代表了政府、电信运营商、产品制造商、专利持有者等各方面的利益。参与者具有各自的目标,他们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全部参与者的共同行为。

随着博弈局面的形成和发展,政府部门、运营企业和国内外制造企业三方的博弈将最终决定整个产业的走势。中国3G产业发展战略决定了3G博弈的规则,如何推动中国3G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中国通信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如何营造一个理想、合理的电信运营架构和市场竞争环境;如何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诸多方面都是中国3G产业发展过程中相关利益集团博弈的焦点。中国电信业将在中国3G博弈规则的框架中完善发展。(一)中国3G产业发展战略决定了3G博弈的规则

中国3G产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包括: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坚持统筹兼顾,按照“积极跟进、先行实验、培育市场、支持发展”的原则,按照有利于深化运营改革和促进市场有效竞争,有利于通信网升级换代和业务发展,有利于满足用户需求,促进产业发展的原则,积极、稳妥、务实地加强推进中国3G的发展。

构造中国3G产业良好的发展环境,追求整体产业和国家长远利益最大化,实现3G产业的合理布局是国家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也决定了中国3G产业发展方向和3G博弈的规则。借3G发展之机,全面提升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整体实力,打破发达国家在核心技术和产品上的垄断,增强中国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中国3G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二)中国政府主导3G博弈进程

1、扶植中国3G标准 追求整体产业和国家长远利益最大化

实施标准战略是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技术标准是产业发展的秩序和规则,自主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常情况专利影响将直接影响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在实施标准战略方面从2002年开始,我国推出了一系列支持TD-SCDMA标准的政策措施,包括3G频谱规划中把主要频谱分配给TD-SCDMA标准。这些政策的出台使TD-SCDMA标准的发展环境大为改善, 对赢得产业发展的主动权,提升中国3G标准的国际地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科学决策,精心组织3G的网络技术实验

信息产业部为科学决策,实地了解国际3G运作情况,判断3G技术成熟程度和市场成熟程度,组织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实验”。3G测试从2001年6月开始一直延续到2005年,耗费了一些人力、物力和时间,也会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3G测试总体来说,对我国制定通信高科技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政策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为国家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和有效扶植国内3G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为我国掌握3G技术的成熟度和商用化程度提供了第一手材料,避免了运营商在建设网络可能造成的风险;另一方面3G测试为华为、中兴、大唐、普天、大连环宇和海信等国内厂商提供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中的测试环境,实现了与全球各大3G系统和终端厂商的互操作,加快了自主研发产品成熟和产业化的进程。测试结论显示3G技术基本成熟,测试过程和结论都证明了信息产业部对3G采取的原则和策略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3、政府资金扶持中国3G标准

根据官方公开的数据,信息产业部2003年开始为中国3G标准投入了超过2亿元的先期资金。2004年7月,信息产业部、发改委和科技部又共同向中国3G联盟发放7亿元专项资金。此外信息产业部每年发放的5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中,分配给3G的资金份额是最大的扶持对象。目前,仅仅是政府为中国3G标准开发进行的拨款,已经超过10亿元。

中国政府的资金支持表明了推动中国3G标准产业化的立场与决心。

4、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是推动中国3G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3G产业的发展需要由移动通信运营业、网络和终端设备制造业、移动增值业、内容提供、芯片以及软件、系统集成、仪表仪器、电子元器件等行业紧密关联组成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完善的中国3G产业需要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具备适度规模和竞争,并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和自主研发能力。

为构建我国完整的3G产业链,在信息产业部的支持、推动下,成立了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和国内四大运营商等9家企业参加的移动多媒体技术联盟和由21家企业参加的TD-SCDMA标准产业联盟,两大联盟携手针对中国市场,积极研究业务应用和移动终端的技术规范,实现资源整合和知识产权共享,形成了以知识产权为纽带,以国际标准为依托,集体合作的共同发展模式,推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目前TD-SCDMA是国内最完整的一个产业链,已经形成TD-SCDMA系统设备达到商业化水平,相关元器件批量生产,芯片群体突破,终端基本通过测试,测试设备全力攻关,研发迈向HSDPA的良好发展态势。从带动国内产业发展来说,只有TD-SCDMA已经具备了这个条件。

中国3G标准形成的产业链效应,改变了博弈各方的力量对比,改变了中国3G产业的竞争格局,为中国3G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5、3G牌照将最大程度体现国家根本利益

中国政府在发放3G牌照的决策过程中始终遵循WTO原则,针对中国国情,在充分吸收有关国家的经验的基础上,从运营业回避风险的角度考虑,从扶持国内制造业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3G技术、系统设备和终端的成熟性,充分考虑通信业务运用和市场发展情况,遵循市场规律,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由于3G牌照涉及众多利益集团的切身利益,需要政府多方协调考虑。如何推动中国3G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中国通信制造业的竞争能力;深化电信运营企业改革如何营造一个理想、合理的电信运营架构和市场竞争环境;如何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都是3G牌照决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随着中国电信运营企业竞争格局的形成,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将在国际标准范围内确定中国的3G技术标准,对3G技术标准的选择将体现市场的竞争原则,将借鉴国际上通常的做法,允许电信运营企业根据市场原则和自身需要,在中国的3G技术标准范围内进行选择。

关键词之六:电信资费(★★★★)专家点评:2005年是电信资费改革力度很大的一年。酝酿已久的电信资费改革在在今年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为未来的深入改革奠定了基础。(一)2005年电信资费改革的历程

在年初,针对人大、政协、民建等代表及普通消费者提出的取消月租费问题,业内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消费者认为,即使一个月不打一个电话,也必须向运营商缴纳月租费,这明显不合理。今年5·17电信日期间,关于电信服务质量的消费者调查再次显示,固话月租费是很多消费者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经过政府主管领导、企业、专家、两会代表的讨论和交流,一致认为,要给消费者提供不同固定资费套餐选择,而不是目前这种政府规定的多年不变的一个价。

在2005年信息产业工作会议上,王旭东部长提出,要逐步将资费决定权交给企业,还给市场。2005年8月初,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同意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推出多种固定电话资费套餐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通知,批准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在现行计费方式和收费标准基础上,增加按日收取基本服务费的预付费方案及分级限时套餐,电信企业可提供不同限额档次、计费单元、资费标准的套餐组合供用户选择。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这一方案,显然是为了缓解月租费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可以确信的是,随着政策放松,固话收费方式只会越来越灵活。

关于网内外差别定价的问题也是消费者关心的问题。针对各地电信市场广泛存在网内外差别定价,给消费者带来不良影响的情况。在2004年11月29日,由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颁发的《关于通信网内网外差别定价问题的通知》(又称452号文件)正式下发各通信管理局,要求暂停对运营商网内外差别定价资费方案的受理。但是,452号文件只是叫停网内外差别定价,但是原来已经实施的并没有停止。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2005年6月27日,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和中国联通集团公司相继下达《关于移动网语音业务网内优惠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将语音业务网内优惠扩大到对方网络。这个通知规定,从2005年7月1日起停止销售所有含有“网内网外差别定价”的各类资费及套餐类产品,8月1日前对已有的含有差别定价的产品提出具体清理整改方案,到10月底前完成清理工作。

除了运营商进一步推进资费的市场化和规范化的同时,政府为进一步推进电信资费管理方式的改革,2005年9月,信息产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日前联合发出《关于调整部分电信业务资费管理方式的通知》,从今年10月1日起,国内长途电话通话费、国际长途电话以及台、港、澳地区的电话通话费、移动电话在国内的漫游通话费和固定电话本地网营业区间通话费实行资费上限管理。规定主管部门只对部分通话费实行资费上限管理,其余由各运营商自行制定。

从10月1日起,我国电信业务资费管理方式将进入新阶段。之后各电信企业在制定上述业务资费方案时,凡涉及在全国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执行的资费方案,由各电信企业集团公司在不高于上限标准之下自主制定,报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备案。在具体方案执行前,各省级电信企业应向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和同级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经过一个多月的市场实践,市场价格较为稳定。这表明,电信资费管理体系为抑制价格战提供良好的保障。除信产部外,还有发改委、国资委,从不同角度对资费进行监管。国内法律环境为实施上限管制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不正当价格行为进行限定。随《反垄断法》出台,《电信法》加快,有关限制不正当价格行为的法律适用条款也在不断增加。同时,204号文加强集团公司对下属公司价格行为的监督作用。

(二)2005年电信资费改革的特点

综上,2005年的资费改革在资费管理方式、差别定价、固定资费的多样性等方面有了实质进展。总的来说有以下特点: 1、2005年的资费改革是电信资费改革的关键性步骤

电信资费由政府定价改为上限管制,是继放开IP电话价格后,国家第二次大规模放开基础电信资费市场,标志着国内电信资费改革日益走向市场化。因此,这次管理方式调整是政府酝酿已久的电信资费改革的关键性步骤。

2、运营商的价格竞争开始进入竞合时代

取消网内外差别定价,使得一度沸沸扬扬的差别定价问题,以双方握手言和的方式收场。此举对消费者而言,把优惠从网内扩大到网外,总是受益更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移动运营商的竞争从过去的“针尖对麦芒”,变为更多的是竞合方式。既竞争又合作,对移动通信市场的健康发展,以及保护用户利益都有好处。

3、基础电信资费模式开始全面趋于多样性选择

《关于同意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推出多种固定电话资费套餐方案的通知》的出台意味着原来单调的固话收费模式被打破,此举将会使得固话资费模式趋于多样性。有利于固网运营商面对移动运营商采取更灵活的竞争方式。这个调整对消费者最大的利好是,今后可以享受到运营商提供的不同限额档次、不同计费单元、不同资费标准的套餐。而被允许采取更加灵活的收费方式对固网运营商也是一大利好。

(三)未来电信资费改革的展望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电信监管的趋势看,在经济性监管极大地放松时,加强对信息安全、技术标准等社会型监管,并强调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和不正当竞争的市场行为监管。

在我国,电信资费的放松管制已是必然趋势。资费改革的任务还很重,未来,还将不断推进电信资费的改革,同时,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事前管制与事后管制的关系

电信自然垄断性决定在事前介入管制可避免非管制而引起的市场成本;且仅从事后来管制不正当竞争行为,则存在机构交叉、法律授权、成本高等问题。所以一,事前管制比事后管制更有效率。我们从过去高度集中的事前管制到目前的事前、事后管制相结合,范围由所有业务到一些基本电信业务。未来资费管制应更强调构建有效事前管制的体系。推进规范的上限管制体系的建立,强调集团总部的事前管理,避免恶性价格战。在事后管理上,以电信法为核心建立一个法规体系。

2、处理好主导运营商与非主导运营商的关系

未来的电信资费主要是基于主导运营商的非对称管制。首先,政府监管部门要建立非对称管制的政策体系、建立相关领域的非对称管制政策、推进竞争性政策的实施、确定资费管制以主导运营商为重点,并据竞争状况调整管制对象及资费管制政策。

3、协调零售资费与结算价之间的关系

在今后的结算和资费改革实践中,应将两者同时考虑。在放松零售资费的同时,要理顺批发价,因为管批发价比管零售价更有效。目前的问题:一是在放松零售管制同时,未能及时建立以成本为基础的结算体系;二是结算价不合理则存在企业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不公平。今后需尽快建立基于成本的互联结算体系。关键词之七:TD-SCDMA测试(★★★☆):

专家点评:我国向国际电信联盟(ITU)提交的TD-SCDMA标准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主流国际标准之一。多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和产业界共同努力,全面推进TD-SCDMA标准、研发、产业化和商用化进程。

2003年10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信息产业部共同启动了“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TD-SCDMA产业化在短期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产业群体。几十家企业和数千研发人员直接参与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大唐、鼎桥(华为/西门子)、中兴、普天开发出四套系统设备;大唐、展讯、凯明、天碁科技、重邮信科开发了终端芯片和终端参考设计;大唐、海信、夏新、波导、联想、迪比特、英华达、三星、LG等十几家终端企业开发了近二十款手机和数据卡产品。

2004年11月,信息产业部统一组织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技术试验。组织国内六家运营企业、TD-SCDMA主要制造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成立了专家组具体负责项目的技术方案和实施技术试验。参加测试的有4个系统厂商、4个芯片厂商和12个终端厂商等。试验按照“面向商用化、完善提高”的原则,制定了科学严谨的试验方案和技术规范,在MTNet实验室和北京、上海两个实际网络环境,对TD-SCDMA系统、终端和网络进行了全面的技术研究、仿真分析、测试验证,并首次对专用芯片进行了测试。

(一)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技术试验测试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设备功能和性能测试:无线接入子系统基本功能和业务测试;Iub、Iu接口测试;终端基本功能和业务测试,射频、耗电等全面测试;终端稳定性测试

(2)外场网络性能测试:无线网络的覆盖、容量测试;关键无线技术:包括智能天线、接力切换、非对称传输、高速无线性能等测试;网络质量、漫游和切换功能测试;外场组网能力验证

(3)互操作测试:多终端与系统之间,终端与终端间互操作;多厂商间核心网与无线网互操作

(4)增值业务与应用测试:对业务与应用平台、终端设备以及相关接口进行测试;对多种移动业务与高层应用进行互通测试

(二)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技术试验技术文件包括:

1、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技术文件清单: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总体方案(1)无线接入子系统设备

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无线接入网设备技术规范;无线接入网设备测试规范;Iub接口测试规范;Iu接口测试规范;系统之间切换和漫游测试规范;网管系统测试规范;端到端性能测试规范;智能天线系统测试规范。(2)终端设备

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终端设备技术规范(含双模);终端设备测试规范(含双模);-终端耗电性能测试规范(3)互操作测试

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UuIOT测试规范(室内);UuIOT测试规范(外场);Iu接口IOT测试规范(4)组网性能测试

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网络性能测试规范(覆盖、容量分册);关键无线技术测试规范;网络质量测试规范(5)业务与应用

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LCS业务测试规范;WAP业务测试规范;MMS业务测试规范;Java业务测试规范;流媒体业务测试规范

2、无线接入子系统设备:

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无线接入网设备技术规范;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无线接入网设备测试规范;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Iub接口测试规范;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Iu接口测试规范;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系统之间切换和漫游测试规范;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网管系统测试规范;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端到端性能测试规范;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智能天线系统测试规范

3、终端设备:

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终端设备技术规范(含双模);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终端设备测试规范(含双模);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终端耗电性能测试规范

4、互操作测试:

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UuIOT测试规范(室内):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UuIOT测试规范(外场);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Iu接口IOT测试规范:

5、组网性能测试:

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网络性能测试规范(覆盖、容量分册);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关键无线技术测试规范;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网络质量测试规范

6、业务与应用

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LCS业务测试规范;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WAP业务测试规范;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MMS业务测试规范;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Java业务测试规范;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流媒体业务测试规范;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技术文件清单

经过半年多的测试,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技术试验按照计划顺利完成。测试结果表明,TD-SCDMA已具备大规模独立组织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能力。系统设备已经基本实现了所有功能和业务,运行稳定;芯片和手机实现了大部分功能和业务,实现了代表性的384kbit/s分组数据业务,但终端性能、部分功能以及终端与系统的互操作能力还需要完善和较大规模的验证。在外场环境下,TD-SCDMA各种业务的容量测试结果达到了理论值;试验还验证了智能天线、接力切换、非对称传输等TD-SCDMA特有的关键无线技术,可支持高速移动环境的应用。

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技术试验在信息产业部直接领导下,各方配合、高效推进。建设了试验环境和试验网络,系统、深入地研究了TD-SCDMA关键技术、组网及测试方法和测试技术,完善了标准,达到了帮助TD-SCDMA完善提高的目的,有力地推进了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进程,尤其是大大增强了我国芯片和终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在此基础上,后续还将进行TD-SCDMA应用测试工作,以加速终端和芯片成熟,进行全面组网应用验证,引导和推动TD-SCDMA全面成熟和商业化。

关键词之八:互联网治理(★★★☆)专家点评: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正在改变着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信息技术、网络和服务的需要,成为电信网向下一代网络(NGN)发展的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以教育科研为应用目标设计的互联网,因为环境的变化,其“端到端透明性”的核心设计理念在现实和商业社会的应用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所谓“端到端透明性”,就是将互联网中与通信相关的部分(IP网络)与高层应用(端点)分离,最大限度地简化网络的设计。具体体现为:

1、互联网提供的是一种标准化了的“尽力而为(Besteffort)”的IP包传递服务,业务与承载分离,极大地促进了技术和业务的创新,推动了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展。

2、把复杂性推向网络边缘(终端设备),采用无连接的包交换技术,使得互联网的可扩展性得到极大提高。

3、通信的可生存性。这种设计理念会尽量保持网络的“连通性”,使得网络中的故障不会彻底破坏端到端的通信,只有终端发生故障才会导致通信失败,提高了通信的可生存性。

4、使得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可以只关注于高效地传递IP包,关心路由和故障的恢复等,不用关心对新业务和应用的支持。

这一理念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得到了延伸,在其内涵中包含了开放性和可靠性等:TCP/IP协议设计中应尽可能地将状态信息维护在端点上,网络内部不维护与特定应用相关的任何状态信息。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在网络中的某部分发生故障时不会中断通信,除非通信端点自身出现故障。但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互联网“端到端透明性”原理的设计基础(假设)是: 1)互联网最初是由具有共同爱好的技术专家设计开发的,他们之间相互信任;

2)互联网是由科研团体或政府研究机构管理下的非商用网络。但与设计互联网时的30多年前相比,目前无论是互联网所面临的技术环境、商业环境、社会环境还是政策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IP技术面临严峻挑战。互联网诞生时还没有个人计算机(PC)和局域网(LAN)的概念,光通信技术还没有走出实验室,商业上可用的跨国电路只有56kb/s,互联网只用于文本方式的通信,计算规模也不很大。另外,互联网设计用于教育科研,根本没有商业化使用的考虑。政策层面,互联网所面对是垄断政策下的电话通信,对IP没有任何政策要求(限制)。

现在,技术上通信速率已经是当时的100万倍以上,出现了多种无线通信方式,PC和嵌入式计算已经无处不在。其次,互联网已经走向了商用,用户群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了,相关的通信政策也已经由垄断走向了自由竞争时代。虽然IP以其顽强的生命力适应了很多变化和挑战,但在电信化的过程中,商用模型、服务质量(QoS)、安全和网络管理等方面却步履艰难,根本原因在于互联网“端到端的透明性”体系架构已经无法适应“商用化”和“用户群”的变化。商用化

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互联网服务运营商(ISP),标志着互联网从教育科研走向了商业化应用。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端到端透明性所带来的开放架构的互联网让ISP能够提供的业务只能是“比特管道(bitpipe)”,而同时ISP又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互联网上,这在经济学上是一个悖论,导致前几年大量的ISP破产或被兼并,严重损害了竞争环境,也降低了ISP对互联网的投入。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无非有两个:要么诸多ISP从自由竞争逐步演变成(区域性)的寡头垄断;要么ISP不只是提供“比特管道”服务,而是利用所谓的“中间体”(Middlebox)技术对其IP网络进行控制,提供利润更高的、差异化的、用户可见的其它应用以增加收益,但这是以破坏互联网端到端的透明性的核心设计理念为代价的。用户群

对IP造成严峻挑战的另外一个重要变化是用户群。互联网最初是由具有共同爱好的彼此信任的技术专家设计开发的,并且是由科研团体或政府研究机构管理下的非商用网络。可以说互联网最初只是为了在一个关系密切的社区内多台电脑之间的相互通信设计的,因此互联网的用户彼此之间相互信任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设计假设。

如今随着互联网规模和用户的日益增加,互联网已经演变成了在一个开放的社区中任何人相互之间的通信方式。这个社区从地域上说是全球化的,不存在什么管制规则,用户彼此之间不再相互信任。另外,相互并不信任的用户之间的利益也不再是相互一致的了,而是可能存在冲突,如病毒与反病毒、保密与合法拦截、共享与版权保护等,但假设用户相互信任的互联网“端到端透明性”设计原则方便了安全攻击、病毒和其他有害信息的传播。最后,现在的互联网用户已经从原来的技术人员发展到了可能不懂技术,用户希望互联网终端像电话终端那么“傻”和容易使用,导致智能性被迫从终端向网络中迁移。

因此,目前大家的共识是互联网需要治理,需要政府、国际组织、企业、民间团体共同参与,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互联网的核心设计理念应该有所变化了,需要对互联网进行治理了,但不同的团体和组织对互联网治理的范畴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有些是技术专家所关心的互联网固有特性(核心设计理念)所带来的问题,需要通过设计理念的转变、技术改造等来实现;有些是社会学家关心的因为互联网被滥用所带来的问题,需要全球共同治理;而有些是由于互联网行业管理不足所带来的法律和经济等问题,这需要强化行业管理。

WGIG(国际互联网治理小组)主导的国际互联网治理活动已经提出了四种可能的互联网治理模式,但国际互联网协会(ISOC)却持有异议。ISOC认为在做此项工作时,假设互联网需要一个自顶向下的治理模型是没有正确理解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和发展,也与已经证明成功的、分布式的互联网体系架构不匹配。ISOC认为互联网的成功已经表明,分布式、轻权的互联网管制策略是一个优点、而不是一个弱点。互联网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成功地打破了全球通信业的垄断和管制,更重要的是用户自己可以开发应用,不断为互联网增加价值。ISOC还认为,在做互联网治理时,必须注意到以下的现象:互联网在此前的工作是非常出色的,互联网已经出色地满足了人们的需要,互联网将仍然可能出色地满足未来的变化与新需求。

总之,互联网治理涉及到其核心设计理念的变化,涉及到不同组织和国家的利益再分配问题,其过程必将会是漫长的、复杂的和困难的。同时,对互联网的治理既不能“右”,更不能“左”,应该在保持互联网的持续发展和治理之间寻求平衡。

关键词之九:下一代网络(★★★★):

专家点评:下一代网指的是下一代业务网、承载网和传送网的集合,下一代网包含下一代电信网和下一代因特网。下一代电信网和下一代因特网技术上是共源的,它们都建立IP技术的基础上,因此它们发展的最终趋势是成为一个网,即下一代网,并成为国家和社会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特网的发展为社会信息化作出巨大贡献,因特网惊人的发展速度,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建立了可以和电信网抗衡的全球性大网;因特网技术及其业务进入电信领域,强烈冲击电信的垄断地位,使亿万用户获益;因特网是思维创新、技术创新的产物,因特网上业务与承载的彻底相分离,使业务的开发大为简化,且业务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得以实现。

因特网也存在不少问题:因特网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来换取业务开发的简易性和多样性,以业务的免费来维持因特网的繁荣;因特网不良的商业模型将危及整个信息通信业,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因特网正在将一个处于'朝阳'时期的信息通信业,做成'夕阳产业';目前是依靠电信业的利润在支持因特网的发展,如果这种状态继续下去,电信业一旦垮了将会直接影响因特网的发展,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特别是信息通信业的主管部门和运营部门。

因特网不能保证网络基本的安全性和可信任性。把安全问题交给用户是产生安全问题的根本原由;因特网将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搅在一起,把安全问题搞乱了;因特网的安全理念给国家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并大大提高安全的成本。互联网的不可知、不可控、不可管,因特网的'尽力而为'和公平传送的设计理念,是其安全问题、服务质量问题等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安全问题、服务质量(QOS)问题和商业模型(赢利)问题,是现有因特网无法克服的三大顽疾。

因特网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一个'旧世界',打破了一个信息基础设施由电信网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因特网没有能建立起一个信息基础设施的'新世界',反而导致了一个信息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信息通信网(特别是公众信息通信网)必须是以保证国家安全为其前提,这个原则是不能违反的,各国政府都极为重视的。执法信息监测(LawfulIntercept),可溯源性(可追查发端用户)、安全监测的代价(密码管理、密码解析、密码破译),上述的一切在因特网中存在严重的缺陷,目前在技术上难以解决。

因特网已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特网对未来信息通信业的重要性和不可取代性,世界各国都将它列入信息通信技术战略研究的重点;美国国防部在2000年下达了对下一代因特网(新型IP网)新体系架构的研究,经过3年的研究,在它的最终报告中明确提出,现有的因特网已经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设计新的体系来取代它;新的因特网必须解决安全问题、服务质量问题(QOS)和商业赢利问题。目前各国在实施的下一代互联网的建设,其设计思路和体系结构与传统的因特网相比没有根本的改变,主要的改动是用Ipv6代替了Ipv4,因特网的问题很大,仅靠IPV6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互联网的设计思路和体系结构必须作重大改变,否则不能满足下一代网(NGN/NGI)的要求。

因特网技术对电信的影响是巨大的,因特网技术对电信网的强烈冲击,打破了电信一统天下的局面,促进了电信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但是,电信业被这种突如其来的冲击搞蒙了,在没有对因特网技术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因特网技术全单照收;由于因特网的设计理念和电信网的设计理念是完全相背的,全部照搬的结果是电信网把自己搞乱了。在电话业务收入还占主体的现在,因特网技术尽管已经对电信业产生了影响,但这个影响还不是致命的;但如果电信网真的按因特网的思路走下去,电信产业离'夕阳产业'的确也不远了。目前,因特网的专家已经在作深刻的反思,在寻求新的突破点,电信业怎么办,还是盲目的跟随吗?还是应该对电信网作深刻规划,重新设计能符合商业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电信体系。

因特网技术对电信的冲击,迫使电信运营商进行技术及业务方向的转型。目前几乎所有的电信运营商都在谈转型,国内、国外无一例外。但到底如何转、向何处转,谁也说不清。在没有看清方向之前来谈转型是很危险的,目前已经有转型的先驱成为转型的先烈的例子。当然我们希望这种例子越少越好。必须是理智的转型而不是盲目的转型。

电信运营商(也包括经营性的非电信运营商)要求是可以经营的、可以为他们带来赢利的网络,用赢利来维持良性发展,传统的因特网的商业模型是一种非赢利的商业模型,不符合运营商的要求。商业运作就要求网络是可控制、可管理。能够为不同的用户群提供不同质量的服务,并收取不同的费用。符合20%/80%的商业规律,传统的因特网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业务的IP化趋势有增无减,并业务最终将完全IP化已成定局。但因特网无法用于商业运作,运营商找不到可替代的技术,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目前世界各国的运营商都看好IP+MPLS,认为IP+MPLS是下一代网络中承载网的主流技术。MPLS可以看成是对IP的一种补充(目前大部分人是这种看法);MPLS也可以看成是对IP的一种否定,是运营网无法接受IP网的无序性和不可管理性的表现。业务的IP化的趋势已定,不可抗拒,运营商必须顺应潮流来发展自己。目前的IP网不能用于运营目的,必须要进行改造,使之能可控、可管。IP+MPLS在一定程度上(业务种类有限,网络规模有限)能满足要求,但它存在严重的扩展性问题,它只能是一种过渡期的中间技术。

到目前为止,国内通信业的发展方向一直是由国外通信利益集团引导的,虽然国内的设备制造和研发单位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始终无法根本摆脱'跟着走'和知识产权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并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我国的信息通信业发展迅速,国内信息通信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国外利益集团在产品优势不再明显的情况下,更多地利用知识产权来打压国内企业的发展,知识产权问题愈来愈突出,核心技术的突破和核心知识产权的获得,已成了我国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通信产业正处于技术的转型期,下一代网技术的进展已成为技术转型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之十:WiMAX(★★★★)专家点评:不到两年的时间里,WiMAX从默默无闻变为全球无线技术领域的新星,关于这项技术的研究、争论日益受到业界的重视。而WiMAX的支持者也在一年内增加了一倍,论坛成员超过300。这使WiMAX成为当之无愧的2005年通信产业关键词。

一、标准与商用化进展

WiMAX与802.16是两个不同的概念,802.16是IEEE关于无线城域网的一系列技术标准,而WiMAX则是支持和推动802.16走向市场的组织联盟。但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WiMAX经常成为802.16的代名词。WiMAX论坛成立于2001年,近一年多来获得极大的成功,其成员已经从2004年6月的168个增加到现在的332个,主要成员包括运营商、设备商、芯片制造商。

根据是否支持移动特性,IEEE802.16标准可以分为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空中接口标准和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空中接口标准,其中802.16、802.16a、802.16d属于固定无线接入空中接口标准,而802.16e属于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空中标准。802.16d的标准已经于2004年6月发布,根据IEEE802.16工作组的计划,802.16e将于今年年底完成。不过802.16e的systemprofile刚刚于11月完成,这意味着设备厂家可以开展相关的芯片及系统开发工作。

设备方面,WiMAX论坛已经针对802.16d进行了两次Plugfest测试,针对互操作性问题和标准进行内部的磋商。第二次Plugfest测试活动由Cetecom公司、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和中国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CATR)共同主办。参加此次测试的有10家设备商,其中包括中国的中兴和华为。这意味着WiMAX业界朝着实现产品认证的方向又迈出了一步,对固定网络系统的认证将于今年末开始。

预计基于802.16d的固定WiMAX将于2006年开始正式商用,BT、法国电信、Sprint等运营商已经宣布计划利用这项技术提供宽带业务;而基于802.16e的移动WiMAX预计将于2008年实现商用。不过全球已经有超过150个WiMAX预商用和试验网络,另外韩国的KT计划明年年初推出WiBro(已经与802.16e标准合并)。一般认为WiMAX商业发展路线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于802.16d的室外固定终端作为建筑物的接入手段,作为固定网络的辅助,以企业用户为主;

·第二阶段:用户可以自行安装的基于802.16d室内固定终端上市,降低运营商建网成本,向家庭用户提供接入业务; ·第三阶段:基于802.16e的芯片内置笔记本、PDA等可携带终端,提供移动性,针对个人用户提供移动宽带数据业务。

二、WiMAX与3G关系

WiMAX的发展如今之所以备受关注,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子标准中的802.16e涉及了移动领域,甚至有人鼓吹放弃3G,直接采用802.16e提供移动宽带服务。

在功能上,802.16e的确与3G有很多相似之处,单基站覆盖范围为几公里、可在120公里/小时的移动状态下进行通信,而且802.16e的带宽还要大于3G,系统在不同的载波带宽和调制方式下可以获得不同的接入速率。以10MHz载波带宽为例,若采用OFDM-64QAM调制方式,除去开销,则单载波带宽可以提供约30Mbit/s的有效接入速率,由蜂窝或扇区内的所有用户共享。另外802.16e从一开始就对QoS进行了定义,提供了开通IP语音业务的可能性。

但802.16e对3G无法构成威胁。从成熟度方面看,802.16e的空中接口标准化工作目前还没有完成,从芯片出现到设备成熟到商用还有一段距离要走。从标准化程度来看,802.16e只制定了物理层和MAC层,MAC层以上由WiMAX论坛制定,标准化程度明显低于3G;从频率资源上来看,3G在全球有统一的频谱,而WiMAX的频谱仍在寻找当中。

当然,802.16e和3G在业务定位上会有一定的重叠,802.16e提供的主要是具有一定移动特性的宽带数据业务,面向的用户主要是笔记本终端+802.16e数据卡、或802.16ePDA终端持有者。而这部分用户同时也是3G数据卡的用户群。这种竞争目前主要体现在“数据带宽需求较高的城市区域内提供一定移动性的无线数据服务”方面。另外,802.16e在带宽方面的优势也可以弥补3G的不足。

因此,802.16e与3G之间竞争与互补同时存在,但两者不可能互相取代。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取决于管制机构的决策(如频率分配、许可证的发放)以及运营商的策略。

其实,802.16e与E3G更加接近。802.16e与E3G均采用OFDM、MIMO等新的调制和空间技术做为提高系统性能的技术基础,在具体实现上有所不同,关键技术上比较一致。从技术的发展过程和时间来看,一方面,802.16e的出现和发展加速了新的3G增强型技术的进程,3GPP和3GPP2都分别于2004年底左右开始研究更高速率的增强型技术,采用的关键技术和802.16e接近;另一方面,E3G的发展反过来也给WiMAX带来了新的压力和动力,2005年WiMAX加速了在空中接口标准、网络标准、芯片、测试标准和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进度,进一步的推动了WiMAX的商用化进程。

三、WiMAX在中国的机会与挑战

WiMAX在中国有较大的市场机会,首先中国的3.5GHz固定无线接入市场刚刚起步,但由于技术及成本等原因并未取得市场成功,WiMAX的出现对于固定无线接入市场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机遇;其次,WiMAX非视距、覆盖范围广、速率高、低成本的特点非常适合为农村和城乡地区提供宽带接入;最后,移动WiMAX也可以在大中城市为高端用户提供移动宽带数据业务。

WiMAX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全球,仍然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因此其发展必然存在很多困难与挑战:

1、频率资源

WiMAX主要会通过两种途径寻找可用频率:一种方式是利用已有固定无线接入的频率资源,如5.8GHz和3.5GHz;另外一种方式是利用免许可频段2.4GHz和5.8GHz。在我国,还没有为WiMAX分配专门的频率,这是WiMAX在中国商用的最大障碍。

2、许可证分配

政府部门的WiMAX业务许可证政策直接影响着WiMAX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如将许可证分配给新进入者和没有移动牌照的运营商,就有可能利用WiMAX跟移动网络进行竞争。如果牌照颁给移动运营商,则会采用WiMAX与移动网络互补的经营模式。所以政府的监管方式和发放方式会直接影响竞争格局。

3、市场定位

WiMAX技术分为固定和移动两部分,因此运营商在市场定位上会面临选择;如果选择提供固定宽带接入,那么市场规模会比较有限;如果立足于移动业务,在运营模式、终端支持、组网方式方面都存在很多挑战,同时也将面临来自3G、E3G技术的竞争。虽然现在WiMAX的发展似乎非常活跃,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主导力量仍然是Intel等几家少数公司,而大多数电信行业的设备商(韩国除外)虽然加入了WiMax,但仍处于观望状态,主要是在进行技术储备,一旦这个市场的前景变得明确了,就会快速投入这个市场。而运营商方面也在慎重考察该技术的可用性以及成熟度。WiMAX的未来发展必须克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才能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第四篇:中国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企业文化摘要

主题:上善若水的乙方文化

含义 “上善”: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利泽万物的企业境界;

“水”:刚柔并济、随物赋形、顺势而为、滋润万物,把水的品格融入服务宗旨;

“乙方”:成人达己、谦善坚韧、以帮助客户成功而赢得自己成本的价值追求。

价值取向:利泽万物 创新服务

核心思想:聚焦客户、因需而变;

追求目标:柔性管理、提升价值。

使命:为信息化服务 建世界级网络

“为信息化服务”体现“信息化领域(TMT,科技、媒体、通信)生产性服务业主导者”的企业定位,明确要求发展宗旨。

实现五大价值:整体实现股东价值、全面实现员工价值、系统提升行业价值、诚信服务客户价值、和谐共创社会价值

“建世界级网络”是千亿级卓越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途径。

愿景:世界级信息网络的建设者

企业性质:生产性服务企业

战略定位:做信息和媒体运营商的服务商,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标准化、专业化的服务

企业目标:打造千亿级卓效企业战略目标

使命与愿景

企业战略是发展方向,战略决定使命,使命是战略的追求目标是企业的意义和价值。发展的重要责任担当:使命表诉求责任担当的广度与深度。

愿景体现使命,愿景是战略发展方向的目标追求:愿景表诉求目标追求的高度与厚度。

核心价值观源于战略执行的需要,是战略执行力的文化保障源,是企业使命——责任担当的文化原动力,是企业愿景-目标追求的文化支撑点。

核心价值观分三层:

1、基本价值观是企业精神的内在哲学品格,发展方向的价值尺度和执行战略的保障力度;

2、管理价值观是企业管理的系统科学思想,是责任担当的动力强度和完成使命的管理难度;

3、行为价值观是企业员工行为规范手册的文学化提炼要点,求适应愿景的行为密度和实现愿景的规范精度。

核心价值观

企业文化包括核心精神层(使命、愿景、价值观)、行为制度层、物资外显层。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核心的核心,是关键行为准则,指导相关理念(管理理念、成本理念、人才理念、学习理念、安全理念、服务理念、质量理念、营销理念)>行为规范制>企业形象宣传语>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创新:企业的根本本质

创新无极限(永葆生机和活力的保障,是快速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卓越绩效企业的本质体现)、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和变革冲动是实践创新价值观的内在驱动,是锲而不舍锐意创新勇于探索的思想源泉)创新结构(员工的创新意识、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公司的创新机制,是三位一体的创新基本结构)、创新目标(服务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

包容:生存的基础和条件

包容无止境(是博大宽容、海纳百川的胸怀,是创新氛围、内外和谐、快速发展的保障。)

包容失败、包容个性、包容利益相关者(包容合理诉求,和谐共赢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愿景)

坚韧 :坚韧无终点、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信赖:满足客户,提升价值(专业、专注、专家)

伙伴:是共同发展、共创价值的统一体,内部协同资源共享,外部合作共赢。

核心价值观的应用:

战略观:水聚强势

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策略途径。体现在全体员工对企业战略定位、使命与愿景的认同感,是企业管理运营的具象化目标,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动力。贯穿与公司战略制定、执行与调整的全过程,全员参与,化意识为

行为。为实现千亿级~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决策观:水柔通达

决策是确保企业战略方向的资源配置机制。是全体员工对公司决策权力结构与决策流程方法的认同感,是企业管理效率提升的前提,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推动力。贯穿与公司决策评价、决策论证与决策执行的全过程,全员参与,化意识为行为。为实现~治理贡献力量。

创新解决组织内外决策障碍,寻求决策流程简化和决策速度提升。

文化观:水利万物

文化观的核心是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价值是企业人际关系的衡量标准和判断尺度。全员认同感,是企业管理结果的价值体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凝聚力。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收购兼并与资本运作的全过程,鼓励全员传播价值文化的精髓,将文化观念转化为社会贡献。实现~使命、愿景贡献力量。建立尊重实际、积极参与、公平互助的和谐人际关系。

人才观:水流不腐

人才是企业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和能力来源。全员对公司聚人导向与用人原则的认同感,是企业管理能力的人本基础,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撑力。贯穿于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划、招聘、培训、测评、考核、奖惩之中,引导全月理解人才文化的真谛,将人本是想转化为人才聚合优势,为实现~的战略目标奠定人才基础。

组织观:水静深流

组织是企业资源管理的配置和优化方式。是全员对公司组织模式与组织变革的认同感,是企业管理责权的设立载体,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基础。贯穿于公司组织变革、组织运营、组织协同的全过程中,引导全员建立组织文化体系,将合作协同思想转化为组织架构高效运营,不断提升企业和客户价值的共同行为,为实现~奠定组织基础。管控观:水流有序

管控是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机制和优化机制,是全员对公司管控模式与管控方法的认同感,是企业管理压力和动力的传导方式,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器。通过管控实现内部的竞争优化,凝聚合力以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明确权责、完善机制、探索方法,建立全方位、广覆盖、高效率的管控体系。贯穿于公司的预算管理、投资决策、风险控制等领域,指导全员适应管控文化的转型,将全方位管控思想转化为能力提升与优化的结果,为思想~奠定管控基础。

运营观:水形万象

运营是企业运营过程的流程实际和制度规则。是全员对管理规范与管理方法的认同感,是企业管理思想的技术标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落地转化。贯穿于公司的采购、研发、生产、销售、物流、工程、分包、服务的全价值链运营之中,促使全员建立健全的运营文化体系,将精细管理思想转化为客户信赖的管理效果,为实现~奠定运营管理基础。

信息观:水清至察

信息是企业运营过程中得数据整合和定量管理。是全员对公司信息化流程规范与定量化考核奖励的认同感,是企业定量管理的技术观念,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细化点。贯穿于公司运营的全部流程之中,并在预算管理、客户管理、考核奖惩方面重点加强,促使全员建立信息文化的习惯,将精确管理事项转化为上下信赖的管理权威,为推进~奠定信息基础。

市场观:水滴石穿

市场是商品经济运行的载体或现实表现,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各种经济关系的汇合和总。企业文化的市场观,是全体员工对公司营销风格与营销方法的认同感,是企业市场能力的形成方式与优化原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应用点。贯穿于公司各类客户的全面开发之中,并在营销规划、人才聚合、品牌提升、客户关系等领域重点突破,全员建立市场文化的风格,将坚韧开拓的市场观念转化为水滴石穿得市场结果,为实现~的市场目标奠定营销基础。资本观:水蓄巨能

资本是企业利用市场准则,通过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作或资本的科学运动,实现价值增值、效益增长。企业文化的资本观是全员对公司资本通道与股市价值的认同感,是企业价值增值的杠杆支点,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爆发点。贯穿于公司资本运营的全过程之中,促使全员建立资本文化的思维,将爆发开拓的资本观念,转化为水聚成洪的股市结果,为奠定资本价值基础。

五大战略

08-10年:信息与媒体运营商的服务商

聚焦客户战略、海外拓展战略、开放创新战略、乙方文化战略、代管存续战略

11-15年:信息化领域生产性服务主导者

国内领先战略(运营商市场保持全面领先,非运营商市场发力集团客户)、海外聚焦战略(聚焦区域、业务模式、做深市场,做大总包规模)、创新利基战略(聚焦移动互联网的利基市场进行创新,实现重点突破)、人才经营战略(优化员工队伍结构,转变业务模式)、集约运营战略(协同资源高效运营,转变管理模式)

五大战略实施路径的核心是创新,实施的核心是转变发展方式。

标志含义

标志采用源自故宫城墙的“中国红”为主色调,方形似“国”字,圆点相连组成相互交叉的“中”字,图形又状若四通八达、无限延伸的通信网络,蕴意中国通信服务既秉承传统、坚忍不拔,又与时俱进、稳健发展的价值观念。

标志圆点喻天,方形为地,天圆地方,蕴含着中国通信服务经天纬地的广阔发展空间;图中九子象征着中国通信服务的多样性、客户多元化,九子相连体现中国通信服务一体化、专业化的服务模式,同时也寓意与客户互根同源、共赢伙伴、价值同创的理念。

标志九子斜排,左右相更、上下对易、四维挺出,呈“三阶幻方”,有限中孕育无限,简单中包含非凡,昭示着中国通信服务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无限生命力。

第五篇:美丽中国不能重重雾霾

美丽中国不能重重雾霾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环境”、“生态”这几个词看起来跟我们没多大关系。但是,只要有点常识的人都能知道,其实自然环境跟我们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不可能接收不到任何影响;相反,我们对生态自然做的事情,到最后,坏的影响都会加倍返还到我们自己的身上。

初读《寂静的春天》,作者在病中以犀利一针见血的文笔娓娓道来不忍直视的现实。敲响了那个时代人类的警钟--我们该开始关注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首先,我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取得颇有深意。当我们滥用农药追求一昧的农业工业化,昆虫肢解,土壤板结,花草带毒,水质败坏,殃及鱼虾,鸟禽死亡,物种灭绝,这时候世界上只剩下了自私的人类,一片寂静与所谓自由,到来了。只剩下寂静的春天在讽刺着人类。作者卡逊以一颗将死之心鼓着巨大的勇气向人们道出他们一直忽视的隐患和人类丑陋的行径。

近几年来,雾霾逐渐走入我们的视野当中。今年年初,记者柴静推出了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更是获得数亿人的关注。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雾霾问题会如此严重,我们又该怎么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然而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近年来,城市雾霾的情况愈演愈劣,PM2.5也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尤其是在北方,一是自然干燥的空气,二是工业的发展,三是私家车数量的增加,以北京为例,这座城市常年看不到蓝天白云。因此,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许多发达国家都有环境污染的经验,因此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不能让悲剧再次发生。今天的人们很少想到,我们从上一代人手中继承一笔遗产的同时,也理应承担一笔债务。以美国为例,二次大战以来化学工业的产能爆炸,供给了近乎永不餍足的人工合成物的市场,二十世纪中叶的美国,合成杀虫剂的产量已须以千万磅甚至亿磅计。从1947年到1960年,这个数字又猛蹿5倍。一面,这些材料是人类生活的福音,而另一方面,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喷洒又显得不计后果。

大气污染不是个别企业、国家或者个人的事。全国性的环境问题,不断地健康警示,无一不是大自然母亲在向我们发出警告。我们若想要健康的生活,就必须善待环境,我们想要和谐社会,就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的自然,环境问题说到底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最后总要归结于教育和法制,环境保护需要全民重视,需要全民参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担起一份责任,现在很多人在组织人们宣传低碳生活、提倡低碳生活,但是怎样的生活是低碳生活?我们大家应该如何做呢?这些政府和组织却没有很好的说明,大众只局限于少开私家车,但是其他的呢?所以政府和组织要加强宣传力度,重视问题的严重性。政府还应该学英国等发达国家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环境污染,来改善我们的环境。

而作为民众的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号召,为了自己的健康,为了我们大家,我们都必须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适应低碳生活,积极加入到环保低碳的行列中来。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我们是呼吸着同一片空气,我们也应该担起一份责任,不能有事不关己的想法,不能认为那是国家和企业的事。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都不是渺小的,我们可以用我们一个小小的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我们要相信我们一定能做到众志成城,共同改善我们的环境的。

总而严重,面对雾霾,我们再也不能束手无策的等待北风救驾了,即使暂时吹走了污染,也吹不来一个“美丽中国”。请始终记得,无论身处何方,我们少不了你。

有很长一段时期,我们拒绝谦卑。我们人类履至尊而制地球、执敲扑而役自然的决心是如此不可动摇,我们怎么可能谦和、卑从地甘受少数异端的蛊惑,回归到听天由命、膜拜造化的时代。我们的决心来自那份如今依然被部分人标为不容置疑的信念——人乃万物之灵。人类应当平等地对待其他生物、致力于人与自然野性和谐共荣的想法,得到了这些人最诚挚的鄙视。

于是乎,每个最早站在生态伦理立场上发出呼喊的人们,都无一例外地成为攻讦的毒液喷射的目标。以理性的声音规劝非理性的聒噪,看起来似乎轻巧,实则阻障重重。更为根本的是,究竟有多少人,兼具理性的知识与理性的文笔,又敢于顶住压力、牺牲自我,来写成一部像《寂静的春天》一样,揭示人类与生态世界互动的真相的伟著呢?

这位卡逊小姐所揭示的道理(至少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其实远非复杂玄奥。相反,这部以一个“明天的寓言”为起始的著作,通篇都在阐述活生生的事实、触手可及的范例。书中的讨论涵盖广泛,使其无论对于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的人们,都是无法回避的焦点。在一个又一个夏天,我们都闻过喷雾灭蚊剂的刺鼻气味;在我们的厨房水槽中,几乎总有浸泡在水中以去除农药残毒的蔬菜。白血病和癌症的蔓延,再也不被当成耸人听闻;生态灾害的苦果,业已为大量教科书和科普资料所引用。

今天的人们或许很少想到,在我们从上一代人手中继承一笔遗产的同时,必定起码有一笔等值的债务需要我们承担,这笔债从我们身上抽取的高昂代价,使我们遗产的利息显得不值一提。你想必会感到不可理喻——难道清清白白的劳动者劬劳一生的所得,竟如此不名一文吗?我不得不说,只有当你了解了我们的债权人——自然界以后,才能洞察这无情论断背后的实质。在此之前,也许你只见识到了人类向自然的银行提取生存资料(然后迅猛挥霍)的能力,却无缘知晓事情的另一面。

让我们先从宏观举例。二次大战以来化学工业的产能爆炸,供给了近乎永不餍足的人工合成物的市场。在二十世纪中叶的美国,合成杀虫剂的产量已须以千万磅甚至亿磅计。从1947年到1960年这短短13年内,这个数字猛蹿五倍,达到六亿三千七百六十六万六千磅的天文数字。一种又一种剧毒的广谱杀虫剂——从简单无机物砷,到有机毒物DDT、氯丹、氯化萘、狄氏剂、艾氏剂以及有机磷酸盐类——作为饱受杂草、农业害虫、疟蚊、牛蝇困扰的人民的福音不断问世,加入了按人类意愿一劳永逸地改造生物界面貌的征讨大军中。在低空喷药飞机的轰鸣声中,数百万英亩的田野、草原、森林可在一日之内处理完毕——在少数野心勃勃的行动中,面积相当于整个英格兰大小的土地上同时飘起有机杀虫剂的霪雨。而在许多急功近利的农夫的园圃中,多种农药以毁灭性的超量大肆喷洒,全然不受制约。总而言之,这些人完全不计后果地、企图以暴力手段将我们的债权人置于控制之下。

然而在第一时间,就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情况。从来没有一个杀虫剂或除草剂的生产商声称,其产品要将自然天地里与人和睦共处的野花、昆虫、轻鲦、飞鸟一律置于死地,就连我们的家禽、牲畜、宠物乃至人类本身都不放过。然而令人尴尬的是,我们的有机化学武器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标靶,而上述所有无辜生命都在“这场强大的交叉火力中被射中。”撇开直接的误伤不谈,我们会发现,杀虫剂被施放之后,所分布的空间、所存在的时间、所达到的浓度,几乎没有一项标准合乎预期。农药之雨降落之后,除了在树叶上形成一层“死亡之膜”以外,更多地通过下渗作用汇入看不见的地下水系统,而后沿着错综的地下水路徐徐迁移,直到某一天被突然泵出到某个本不该检测出农药的水源中;由于土壤的细菌、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的萃集作用,大量杀虫剂从一开始就转移并蓄积到了生态链的底端,通过这些基础生物体的代谢繁衍,杀虫剂残留被检测出的时间“不是以月计,而是以年计”,当喷药机器再度光临时,自然界蒙受毒害的程度就将是所谓“安全浓度”的两倍、三倍、几十倍;然而最具戏剧性的(也是最具灾难性的)后果发生在食物链上,随着能量向高阶迁移,位居这一链条高端的生物体内的毒物含量将远远超过大自然内的平均浓度的数百倍。这一恐怖的后果业已得到无数惨不忍睹的案例的事后解剖结论的支持。

假如一万只百灵鸟在痉挛中惨死的情状也打动不了某些科学主义者的冷酷心肠的话,我们不妨通过卡逊的视野看看妄自尊大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不错,借助DDT时代的化学暴力,人类的确一度横扫了天花、霍乱和鼠疫等猖狂了几十个世纪的疾病。许多热带地区依靠喷洒杀虫剂而成为杜绝了疟疾、黄热病和嗜睡症的天堂。但是相比我们“置于控制之下”的那些传染病,无处不在又难以察觉的致病因子、令医学束手无策的癌细胞,立刻使得我们新取得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历史上从来不曾出现这种情况:数以亿计的人们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被迫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在这里,包括X射线的人工辐射能够破坏你的体细胞的线粒体的正常运转,甚至以基因突变的形式修改你的遗传信息;而你日常接触的化学物质将在你的脂肪中悄然累积,直到致病的临界线。你也许能用蚊帐隔绝蚊子,却没有一种装置来隔绝小规模的毒物暴露,再加上人们普遍对慢性死亡持漫不经心、不屑一顾的态度,我们立刻就看到一幅触目惊心的图景——美国癌症协会预计美国人口中有四千五百万人终将罹患癌症。这也就是说每三个家庭中有两人要遭受恶性病的打击。在儿童中间,不同形式的癌症也成为重要的致死原因。不过即使在大难临头的时刻,也总有执迷不悟之人——癌症本身的漫长的潜伏期似乎给了那些主张研发更厉害的致癌物质的人一种借口:我们使用DDT、使用氯丹、使用其他一些增补剂都有几十年历史了,现在才出现的病例难道可以归结为喷药的危害吗?讽刺的是,他们从未考虑,自然界和我们物种中几曾在短短几十年里发生过今天这样的剧变。更直接的证据是,早年几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英国研究者为证实DDT的毒效,特地使自己暴露在含2%DDT的涂料中,结果是付出了一年多的持续病痛的代价——难道这尚不足以令DDT无害论的支持者汗颜?此外,在喷药过程中接触农药等毒物的人们无一例外地成为急性中毒的受害者,对这些死难者体内残毒的化验结果显示,杀虫剂恐怕并不认识役使着它的主人——这种六亲不认的毒效为杀虫剂赢得了“无选择性”的“杀生剂”这一评价。

倘若我们沿着蕾切尔•卡逊严谨的思路,再来审视一番以DDT为先锋的一系列杀虫剂的战绩,那恐怕谁都难以想象六十年代的美国农业部如此孤注一掷地支持杀虫剂工业的依据了。以DDT控制衣蚤为例,继1945年DDT防治斑疹伤寒在那不勒斯旗开得胜之后,就是接连不断的失败消息传来,先是1948年在西班牙失效,接着是1950年朝鲜战场上的跳蚤表现出顽强的抗药性,到1957年,“对DDT有抗药性的虱的所在国家的名单已扩展到包括伊朗、土耳其、埃塞俄比亚、西非、南非、秘鲁、智利、法国、南斯拉夫、阿富汗,乌干达、墨西哥和坦噶尼喀。”杀虫剂在对付虫害的斗争中取得的胜利是如此短命,以致于“有时在一份庆贺某些化学药物对一种昆虫控制成功的报告墨迹未干的时候,又不得不再发出另外一个修正报告了。”科学家不得不坐下来分析昆虫在极短的时间里获得耐药性的原因——人类直到这一刻才深深被昆虫世界的玄妙构造所折服,而在此之前,杀虫剂生产商不过是将昆虫视为某种乱爬乱飞的有机大分子,根本不屑于鉴别不同昆虫结构、习性、敏感性的差异。最大的失策之处在于,昆虫的百倍于人类的繁殖力与适应力被愚蠢地忽视了,当喷药后虫害规模暂时缩减时,有多少人意识到,这恰恰是生命力最顽强的害虫成员的发展空间陡增的标志呢?有多少人明白捕食昆虫一旦消失,那些原本不成灾的昆虫都会成为我们不得不去“扑灭”的对象?假如不借助精密耐心的科学实验,孰能料想到昆虫体内竟能产生一种酶,致令DDT被分解为相对低毒的DDE呢?恐怕这些只是大自然魔术中最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然而人类为自身安逸构筑起的化学藩篱,已然被撼动了。不幸的是,了解真相的人所发出的呼声长期被研发新型毒剂的狂热所淹没,舍本逐末、顾此失彼的喷药计划在全世界积累了恶果。除了卡逊所举的1957年“扑灭”红螨的运动、1959年控制日本甲虫的行动,作为中国人,我们想必十分熟悉解放初消灭血吸虫病的斗争——而今,这位瘟神借助其寄主钉螺的回潮,已经卷土重来了,而受灾地区的防疫站却在两面受敌,一面是资金短缺的窘境,一面是抗药的、更强大的敌人。如果我们把眼界再放宽一些,将会发现在这个星球上,大抵追逐短期利益的举动都得承担尤其高昂的长期损失——连年滥用抗生素业已导致多种“超级病菌”的产生,许多曾经一度被抗生素镇服的疾病死灰复燃,这回连最先进的药物都束手无策。无论在诊所里还是田野里,在人的体内还是体外,“我们只不过是从一场危机进入另一场危机,用一个问题换来了另一问题。”

用人工合成物控制大自然梦想陷入了空前的困境。然而这决不意味着,人类追求幸福的决心也被蒙上了阴影。蕾切尔•卡逊并不认为杀虫剂的使用务必禁绝,她只是反对不假思索地倾倒农药的毒雨,这是对美丽的自然世界的凌辱,同时也是对人类健康与生存权利的无情否定。没有人提出应该使害虫横行、人畜遭殃,分歧仅仅在于,采取何种手段实现控制虫害的目的。困难在于,工业革命以来根植于人们心目中的“万物灵长”信仰,导致多数人宁可迷信化工实验室的权威,也不愿纡尊接受生态学家、生态伦理学家、生物控制专家的苦口婆心的劝导。以前人们之所以不假思索地使用最新的,但未必最有效的手段,多半正是出于一种盲目的科学主义信念——人类发明永远会像爱迪生的灯泡一般,是为人类造福的。我们今天已经懂得这种观念的可笑,我们知道氟利昂会造成臭氧层空洞,知道矿物燃料的燃烧得为温室效应负责,知道世界仍在大肆生产无法降解的白色污染、电子垃圾。所有环境危机都向我们昭示了同一个主题——人类的无节制的发展可能是一个重大错误,同时我们却无法令自然界代替我们承担其苦果。

也许我们应当回归到一种虔诚朴实的哲学,承认人类并不具备驾凌于生命奥秘之上的资本。科学家率先展开了反思——布里吉博士说:“生命是一个超越了我们理解能力的奇迹,甚至在我们不得不与它进行斗争的时候,我们仍需尊重它……依赖杀虫剂这样的武器来消灭昆虫足以证明我们知识缺乏,能力不足,不能控制自然变化过程,因此使用暴力也无济于事。在这里,科学上需要的是谦虚谨慎,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引以自满。”加拿大昆虫学家G•C•尤里特指出:“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哲学观点,放弃我们认为人类优越的态度,我们应当承认我们能够在大自然实际情况的启发下发现一些限制生物种群的设想和方法,这些设想和方法要比我们自己搞出来的更为经济合理。” 在如今这个人与自然高度互动的时代,如何从生态链的各个环节获取适当的利益(而非通过与自然对立而强行索取),才应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的决心应当被以一种谦卑的姿态提出,并组织成经过周密考虑的、及时修订错误的计划,所有出于傲慢与虚荣导致生态系统毁灭的行为都应成为值得深思的历史。面对一个已经脆弱而千疮百孔的自然界,每个人至少该想到为他的有生之年、为他的后代做些对得起良心的事情,因为,恰如卡逊所说的,“我们的后代未必乐意宽恕我们在精心保护负担着全部生命的自然界的完美方面所表现的过失。”

下载掣肘依旧重重:2013年中国通信产业政策环境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掣肘依旧重重:2013年中国通信产业政策环境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政策

    我国当前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随着环境问题的凸现,国务院于1973年成立了环保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全国开始“三废”治理和环保教育,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始。经过20多年......

    反腐机构相互掣肘 中国怎样反腐才有效

    01广为接受的官场文化:中国陷入“腐败陷阱”? 中国是否已经陷入人们所说的“腐败陷阱”了呢?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国的确进入了“腐败陷阱”。腐败已经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官场文化......

    环境工程专业:让中国不再雾霾重重

    环境工程专业:让中国不再雾霾重重_学美编 由于全国多地出现雾霾天气,使得PM2.5成为了今年两会上最热的词语之一。“深呼吸这个最基本的需求,倒成了现在老百姓最幸福的追求,很值......

    2018成都政策依旧收紧楼市风云再变

    2018成都政策依旧收紧,楼市风云再变 导语:回望2017年的成都楼市,尽管这场跌宕起伏的年度大戏已“杀青”,但戏里楼市众生相仍鲜活生动的留在我们的记忆中。2017,政府在贯彻“房住......

    环境健康安全政策

    环境 政策产品的同时,致力于环境状况和员工的安全健康条件,创建绿色文明和安全文明,让员工和社会满意,特制定如下EHS政策:遵守法律法规,持续减废节能;本着对员工和社会负责的态度,......

    宿迁市招商引资政策环境[最终定稿]

    宿迁招商引资政策环境介绍 宿迁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市,现下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和宿豫区、宿城区、宿迁经济开发区、湖滨新区、洋河新区......

    环境政策法制工作计划

    环境政策法制工作计划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强力推进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市建设、创建美丽南阳的起步之年,更是环境政策法制建设的攻坚之年。2013年,我局的......

    金融环境+政策7.8

    >>金融环境 【央行】增加再贴现额度,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信贷投放 7月1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政策措施的工作部署,引导信贷资金进一步支持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