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吸收外资政策

时间:2019-05-14 14:1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吸收外资政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吸收外资政策》。

第一篇:中国吸收外资政策

中国吸收外资政策

(生效日期:--失效日期:)

一、外商投资的法律框架

外商投资企业法律法规,是指我国制定的调整外商投资企业在设立、变更,终止和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外商投资企业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三部基本法及其实施细则。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但上述法律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中外投资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合同是一种涉外经济合同,受我国《合同法》的约束。

除此之外,针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经营、终止、清算,我国还相应制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条例、办法等,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有效地保护了国内外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为了增强外国投资者的投资安全感,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中国政府已与相关国家签订了鼓励与相互保护投资协定及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形式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一般分为直接投资方式和其他投资方式。采用最多的直接投资方式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和合作开发。其他投资方式包括补偿贸易、加工装配等。

(一)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亦称股权式合营企业。它是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举办的企业。其特点是合营各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按各自的出资比例共担风险、共负盈亏。各方出资折算成一定的出资比例,外国合营者的出资比例一般不低于25%。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各种方式最早兴办和数量最多的一种。目前在吸收外资中还占有相当比重。

(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亦称契约式合营企业。它是由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或提供合作条件举办的企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各方签订的合同中确定。举办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一般由外国合作者提供全部或大部分资金,中方提供土地、厂房、可利用的设备、设施,有的也提供一定量的资金。

(三)外商独资经营企业

外商独资企业指外国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根据外资企业法的规定,设立外资企业必须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并应至少符合下列一项条件,即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产品全部或者大部分出口的。外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一般为有限责任公司。

(四)合作开发

合作开发是海上和陆上石油合作勘探开发的简称。它是目前国际上在自然资源领域广泛使用的一种经济合作方式,其最大的特点虽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合作开发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勘探、开发和生产阶段。合作开发比较以上三种方式,所占比重很小。

(五)新的投资方式

在不断扩大投资领域,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我们还在积极探索和拓展利用外资的新方式。

1、BOT:在基础设施领域的BOT项目已开始尝试,如广西来宾电厂的BOT项目已获得批准。

2、投资性公司:1995年4月,外经贸部发布了《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暂行规定》,以鼓励境外大公司开展其系列投资计划。目前已设立了160多家投资性公司,这些公司的投资活动正在不断扩大。

3、外商投资股份公司:股份公司可以发起方式或募集方式设立,现有的外商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也可申请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

4、购并:跨国购并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我国正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

三、外商投资企业管理程序:

(一)设立程序:

根据国家现行法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实行政府逐项审批登记制度。申请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一般经过四个步骤:

1、呈报设立企业的项目建议书,经有关部门(计划部门或技术改造管理部门)批准后,投资各方才能进行以项目可行性研究为中心的各项工作;

2、呈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批准后投资各方可商签设立企业的合同、章程等法律文件;

3、呈报设立企业的合同、章程,经外经贸部门批准后由审批机关颁发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4、投资者凭审批机关颁发的批准证书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企业登记注册手续。

外资企业的设立程序较为简单,在项目初步申请报告经政府审批机关书面答复同意后,即可呈报正式申请书、公司章程等有关文件,经批准后,凭批准证书办理登记注册手续。

(二)经营期限及企业终止:

1、经营期限: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期限,根据不同行业和项目的具体情况,由投资者按国家有关规定协商确定,一般为10-30年,最长可为50年,经国务院特殊批准可不规定年限。对约定经营期限的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满时,企业终止;如其投资各方意延长经营期限,可在距经营期满180天前向审批机关申请,取得批准。

在企业经营期间,企业具有其经营自主权。政府对外商投资企业不实行国有化和征收。在特殊情况下,根据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实行征收的,要依照法律程序进行,并给予相应的补偿。

2、终止:外商投资企业出现终止条件时,应由企业提出终止申请,报审批机关核准,核准日期即为企业终止的日期。

(三)审批权限:

国家对外商投资实行分级管理,各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有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以下的审批权限,地方政府可在此权限内自行审批设立非限制性项目;限制类及限额以上的项目,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审批。

四、中国吸收外资的基本政策

(一)产业政策

1、《暂行规定》和《指导目录》

为了使外商投资更符合国家的产业发展方向,避免盲目投资现象,1995年6月,我国制订并颁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法规形式将吸收外商投资的产业政策公布于众,提高了政策的透明度。这个规定和目录将产业项目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4大类,令投资者一目了然。

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1997年12月,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扩大了国家鼓励外商投资的范围,突出了产业重点,更加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和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的原则,同时充分体现了鼓励外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的政策。修订后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举办出口型企业,将产品100%外销的允许类项目列入鼓励类目录。

2、鼓励外商投资的项目

目前鼓励外商投资的项目主要包括:农业新技术、农业综合开发和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工业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出口创汇项目;综合利用资源和再生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的项目;能够发挥中西部地区优势的项目等。积极引导外资投向传统产业和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继续发展符合产业政策的劳动密集型项目。

3、对服务贸易领域利用外资采取先行试点,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制订法律法规,规范发展,逐步扩大。

目前,商业、对外贸易领域、金融、保险、运输、国际货运代理、法律服务、旅游、广告、医疗卫生、会计、资产评估、教育、租赁、工程设计、咨询、房地产等领域已不同程度地向外商开放,服务业对外开放已由过去的个别部门发展到了多行业、多部门,已初步建立了整体格局。

(二)地区政策 在继续发挥东部地区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优势,支持东部地区积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型产业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

目前鼓励外商到中西部地区投资的政策主要有:

1、中西部地区可选择确有优势的产业和项目,经国家批准后,享受《指导目录》中鼓励类项目政策,对限制类和限定外商股权比例项目的设立条件和市场开放度,可比东部地区适当放宽;

2、适当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的国内配套资金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机构的优惠贷款主要用于该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环保建设项目;

3、设在中西部地区的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满后三年内,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4、鼓励东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再投资,外商投资比例超过25%的项目,视同外商投资企业,享受相应待遇;

5、允许沿海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承包经营管理外商投资企业和内资企业;

6、允许中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其省会或首府城市选择一个已建成的开发区,申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7、国家将优先安排一批农业、水利、交通、能源、原材料和环保项目在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并加大对项目配套资金及相关措施的支持。

(三)税收政策

中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低税收政策,并对国家鼓励投资的行业、地区实行税收优惠。目前,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及外籍个人(包括港、澳、台胞)的税种有: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流转环节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土地增值税、资源税、城市房地产税等。

1、所得税

(1)所得税税率:对外商投资企业所得按33%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但对在经济特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的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沿海开放地带和各省的省会城市设立的企业按24%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减免税政策:外商投资企业可享受从获利年度起二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待遇;对设在中西部地区的国家鼓励的外商投资企业,在5年的减免税期满后,还可延长3年减半征收所得税。对外商投资设立的先进技术型企业,可享受二年免税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待遇;对出口型企业,除享受上述两免三减所得税优惠外,只要企业年出口额占企业总销售额的70%以上,则均可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对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总额内采购国产设备,如该类进口设备属进口免税目录范围,可按规定抵免企业所得税。

2、流转环节税

(1)自1994年1月1日起,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与国内企业统一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对外国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技术转让免征营业税。对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总额内采购国产设备,如该类进口设备属进口免税目录范围,可全额退还国产设备增值税。

3、进口环节税

(1)关税税率:中国政府自91年起8次降低进口关税税率。目前平均关税税率已降至16.5%。

(2)进口设备免税:目前对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的外商投资和国内投资项目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五、当前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

为扩大吸收外资,鼓励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提高利用外资工作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99年8月,外经贸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国家出入境检验局等部门就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制定了有关政策措施。主要内容如下:

(一)、鼓励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

1、对已设立的鼓励类和限制乙类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研究开发中心、先进技术型和产品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改造,在原批准的生产经营范围内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自用设备及其配套的技术、配件、备件,可按《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的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2、对属于鼓励类和限制乙类的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总额内采购国产设备,如该类进口设备属免征进口税收范围,可全额退还国产设备增值税。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以及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其采购的国产设备按有关规定抵免企业所得税。

3、外商投资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在投资总额内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自用设备及其配套的技术、配件、备件,可按《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的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4、外国企业向我境内转让技术免征营业税;凡属技术先进或者条件优惠的,经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批准,免征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包括外商投资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取得的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

5、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增长10%及以上的,经税务机关批准,允许再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具体比照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管理办法》执行。

6、为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经税务机关批准,可允许1993年底前成立的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货物,在2000年底前,选择执行“不征不退”或“免抵退”政策(只能选择一次)。

(二)加大对外商投资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1、外商投资企业境内融资时,允许中资商业银行接受外方股东担保。允许外商投资企业以外汇质押方式向境内中资外汇指定银行申请人民币贷款。外商投资企业所有外汇资金均可作质押;对外汇担保项下人民币贷款可由境外金融机构或境内外资金融机构提供信用保证;取消外汇质押、外汇担保项下的登记手续和对提供外汇担保的外资银行信用等级的特别限制。外方股东担保和外汇担保人民币贷款应符合产业政策,可用于满足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需求,但不得用于购汇。

2、设立专项产业投资基金缓解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时中方股本金不足问题,同时允许境内中资商业银行在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外方股东应增加的股本金同步到位的前提下,对中方股东发放一定比例的股本贷款。

3、允许境内外商投资企业以其外方投资者海外资产向境内中资银行的海外分行提供抵押,由中资商业银行的海外分行或国内分行向其发放贷款。

4、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可申请发行A股或B股。

5、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向在国家重点鼓励的能源、交通等领域投资的外国投资者提供政治风险保险、履约保险、保证保险等保险服务。

(三)鼓励外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

1、中西部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利用外资优势产业和优势项目目录,报经国家批准后实施。目录内项目可享受《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类项目政策,对其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自用设备及其配套的技术、配件、备件,按《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的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2、放宽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领域和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条件,放宽中西部地区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持股比例限制。

3、对设在中西部地区的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满后的三年内,可以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4、外商投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再投资的项目,凡外资比例达到25%以上的,均可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

5、允许沿海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承包经营管理外商投资企业和内资企业。

6、允许中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其省会或首府城市选择一个已建成的开发区,申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四)进一步改善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和服务

1、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时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行调整。为适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的需要,应适当减少《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要求中方控股和不允许外商独资等限制项目。

2、凡属鼓励类且不需要国家综合平衡的外商投资项目,均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报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备案。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收到备案报告后,如有不同意见要在一个月内予以答复。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地人民政府要进一步简化外商投资项目及企业设立的审批手续,加快审批进度。

3、进一步完善对经常项目下售汇真实性审核的报关单联网核查系统,缩短审核时间;对因特殊情况无法使用报关单联网核查系统核查而需以函调方式核查的,应提高核查速度。外商投资企业可凭企业设立时的技术转让协议及批准文件办理其技术引进项下的售付汇手续。外商投资企业可在限额内将外汇结算帐户中的存款转为定期存款。按属地管理原则,下放资本项目外汇收入结汇的审批权限,取消资本项目外汇收入结汇备案登记制度。

4、逐步缩小对外商投资企业进口设备的强制性价值鉴定范围、改进鉴定办法,对外商独资企业进口设备不再进行强制性价值鉴定。规范海关管理,提高办事效率,加快通关速度。坚决制止对外投资企业的乱收费、乱检查和各种摊派。

5、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外商投资企业,不再缴纳场地使用费。

6、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政策规定进行清理,尽快调整不利于吸引外资的有关政策规定,健全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

第二篇:2014年中国吸收外资发展势头分析

2014年中国吸收外资发展势头分析

2014年1月我国使用外资增长16.1%。

1月份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创了历史最高水平。这是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加大的直接体现,也是1月份利用外资高速增长的最直接原因。

1月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实现两位数增长,迎来开门红。这是对中国是否仍然具备良好投资环境以及外国投资者是否仍然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信心的最实在和最具有说服力的回答。

利用外资高速增长,得益于新一届中央政府推动的各项政策见成效。去年以来,新一届中央政府所积极推动的政府职能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及其他社会经济改革扎实推进,有助于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实体经济,拉动国内有效需求,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了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

同时,我国吸引外资的综合优势逐步显现,使全球对华投资总体看好。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向好,内需潜力巨大,人才竞争力不断增长。加上去年以来全国各地更加注重提高机关行政效能,完善投资便利化措施,切实改善投资软硬环境,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主要投资目的地。从1月份数据上可以看出,美国、韩国、荷兰、意大利、英国等国家对华投资都呈现快速增长。

1月,亚洲10国/地区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95.48亿美元,同比增长22.16%;其中香港投资78.61亿美元,同比增长37.69%;韩国对华投资2.61亿美元,同比增长197.92%。美国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3.69亿美元,同比增长34.9%。欧盟28国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4.82亿美元,同比下降41.25%。

另外,服务业利用外资高速增长带动作用很大。1月份当月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了57.02%,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63.3亿美元,创了历史最高水平。这是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加大的直接体现,也是1月份利用外资高速增长的最直接原因。我国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不断增强,而且把引资、引技、引智更加有机结合起来,使基于全球产业链高端的一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农业项目得以引进。我们预计,今年中国吸收外资仍将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

第三篇:推进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的思考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地方生部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推进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的思考

队别:32队姓名:何娟学号:0732305012年级:07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电话:***邮编:210045

通信地址: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地方生部32队301室

指导老师姓名:王卫东职称:

指导老师电话:***邮编:210045 指导老师通信地址:

2010年10月24日

推进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的思考

内容摘要

中西部地区政府要吸收外资,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中西部地区共18个省区,面积占全国的86%,人口占全国的60%,是我国资源富饶,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近年来,有利于外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的因素进一步增多。一是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相对优势有所上升,引导外资转移的市场条件开始形成;二是政府因势利导,加大了引导和鼓励力度。中西部一些省份抓住机遇,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吸收外资方面,已经有了良好的起步。但中西部在引进外资中仍然呈现出了一些问题,如:相对于东部而言中西部引资发展缓慢等,本文主要探讨了这些问题的成因,并对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和加快中西部引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外商投资;西部大开发

正文

一 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的特点

(一)中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占当地总产出的比重较低

中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占当地总产出的比重较低,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的水平。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全国为25%,东部地区为36%,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仅为9%和7%,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是很大的。

(二)中西部地区吸引的大型跨国公司投资项目相对较多

尽管中西部地区总体上吸引外资的数量和比例较小,但是它们吸引的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项目相对较多。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型跨国公司在广东、福建投资的项目并不太多,而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大城市投资的项目较多。西部地区的西安、武汉,也有较多的大型跨国公司投资项目。调查表明:较低的生产成本、靠近用户企业、当地及周边市场潜力大和靠近配套企业,是跨国公司投资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原因。

(三)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占其总产值的比例明显低于东部地区的外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其总产值的比重,全国为42%,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为45%、13%和12%。较低的出口比例,使中西部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对当地出口的贡献率远远低于东部地区。2002年,全部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例为49%,东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当地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2%,而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分别仅为17%、10%。

二 中西部发展及吸引外资比东部缓慢的原因

就拿典型的西部省份云南省举例,那是一个有26个少数民族的地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文化匮乏,但是当地人民非常热情好客。

很多人认为,自然区位差、教育落后、人口文化素质不高、工业基础技术基础薄弱、观念落后等因素是外资进入西部面临的主要障碍,但一份专业的调查报告显示,现在制约外资进入西部的主要障碍是:基础设施限制和消费市场不发达这两大项。西部地区的投资成本高、限制多、服务不到位,已经成为外资不进入西部的主要原因。由云南省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一)天然属性决定资本不愿扎根西部

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政府官员常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制定的政策仅是一厢情愿,外商对此毫无感觉。而且对吸引外资赋予了太多的诉求,除吸引资金外,还要增加就业机会,出口创汇,引进先进技术等。

从外商投资者的角度看,资本仅是一种生产要素而已,他们要通过投资,实现资本转移,以寻求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从而获取更理想的回报。其投资的区位决策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本的转移和基于企业整体战略的资源配置过程,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各种生产要素空间转移和资源的空间配置过程。在仅考虑劳动力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的简化分析模型中,劳动力和资本作为两种独立的生产要素,其空间转移和结合过程,决定了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空间位置选择过程。外资一旦进入中国境内,由于各地区之间劳动力的流向和转移障碍越来越小,劳动力因素不再成为资本在中国境内区域选择的显著性制约因素,这时,决定资本在东部还是在西部落户,关键就取决于各地区的投资。

(二)后发劣势加大西部引资成本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逐级扩散、梯度推进的。目前,西部很多省份对外开放及吸引外商投资的程度,只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80年代初的水平。西部地区不可能再走东部地区过去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的传统套路,必须承受由梯度推进而引发的劣势所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

过去是吸引外资优先投资于东部地区,给予东部一系列优惠政策,而最难吸引外资进入的西部却无法享受这些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仅仅是西部和东部地区享受同等优惠政策而已,这对外商毫无诱惑力。

(三)区位劣势造成引资困难

中西部地区处于内部大陆相对封闭或半封闭地带,多山地、丘陵以及盆地沙漠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条件也差,地广人稀、远离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中心,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最主要的交通方面,东部的交通通信基本建设占全国的比例至少在50%,占全国国土面积85%以上的中西部合计不到50%,其中西部仅占10%左右。中西部这些自然和非自然因素极大限度的限制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同时也是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但难以引来外资,形不成生产力。

(四)政策倾斜与投资倾斜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政府作出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对东部地区给予了一系列倾斜发展的优惠政策,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就建起了5个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和一大批沿江、沿边中心城市。而对于闭塞的西部没有赋予诸多优惠政策,想对来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削弱了中西部的发展,客观上对东西部地区吸引外资差距的扩大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历史与文化原因

历史与文化的原因是造成中西部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西部地区的黄河上中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经济社会重心逐渐南移。但沿海地带经济的发展,内陆相对衰落这种宏观地域结构的变化,则主要还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的结果。1840年鸦片战争使得中国东部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开放,外国资本与商品首先进入这些地区。与此相反,中西部地区由于封建统治和自然灾害等一些原因,使得中西部地区相应的衰落或停滞不前。

(六)深层的产业结构问题

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具有“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基本特征。产业结构性差异往往会导致地区间经济产出水平的巨大差距。据专家研究结果,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大多为轻型或混合型的工业结构类型。

西部地区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被动地位,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是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三 中西部地区的引资战略

迄今为止,中西部地区吸收的外资总量却较为有限,无论是外资依存度、外贸依存度还是外资企业数与外资企业进出口占全国外资企业进出口的比重来看,中西部地区仍然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上。当前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总体上仍然处十规模扩张阶段,在这一阶段,继续通过规模扩张特别是利用外资实现规模扩张来促进经济发展仍有必要。为此,在引资战略上,中西部地区仍然应该把吸引外资、提高本地开放水平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战略主线,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引资战略的调整和众多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时机,加快引资步伐、加大引资力度、增强资本吸收能力,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吸收国外资本以及东部地区释放出来的大量外资和内资,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

(一)投资环境方面

1.完善我国法律、法规体系,保护合法竞争和投资者权益

2.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在西部地区能源、交通等基础工业和设施比较差,是制约其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应向这些基础产业倾斜。改善中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交通信息业,要善于利用直接投资发展这些基础产业,改变这些基础产业滞后的状况。中西部地区改善投资的硬环境,通过对道路、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市场交易环境,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吸引外资。中西部地区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围绕国家对中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善于发现市场机遇,善于发现市场机遇,制造一个有利于吸引外资的外部环境

(二)技术方面

我国引进外资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为更进一步解决西部地区引进外资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应采取以下对策:

1.要加强宏观管理,统一规划,要克服利用外资与引进先进技术中政出多门、多头审批、各行其是、重复引进、互相牵制等问题加强经济信息情报工作,引进技术设备时要重点分析调研,充分了解市场信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引进先进实用的技术,克服草率与盲目操作。

2.要对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发挥“借鸡下蛋;以鸡孵蛋”的作用

3.利用风险投资基金带动资金、创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流向中西部

(三)政策方面

1.要在观念上认识降低中西部营商成本的重要性

作为西部地区政府应当优化投资环境,一方面,利用外资政策透明度不高,政出多门,地方性政策相互攀比,热衷于通过地方立法将行政管理手段法治化,用法律手段强化政府行政手段的过度干预。同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多头执法、交叉执法,造成法治环境混乱。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执法监督不力、判决执行困难也是制约投资的一个方面。其后果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投资环境,挫伤了外商投资者的积极性。造成形式主义、劳民伤财、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现象发生,恶化了投资环境。另一方面,外商在西部的投资营商成本很高,首先西部地区政府官员没有认识到,与沿海地区相比,其营

商成本不具备结构性优势。其次,许多地方官员将外商投资当作捞取利益的好机会,人为地加大了外商的营运成本。

就运输方面而言,物流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成本费用,在我国,物流,尽管经过20多年的理论探讨,特别是近几年的努力、被人们所熟悉,但现代物流观念还远未被业界所掌握和运用。特别是广大的西部地区很多人对物流还停留在运输、仓储的传统物流的低层次认识上,处在被动的服务地位,而现代物流的专业人才缺乏现在物流人才非常紧缺,物流专业的毕业生被一抢而光,供不应求。据估算,到2010年,高级的物流管理人才需求量大约是五万人左右。但西部地区的诸多不足和种种劣势使得毕业生不愿来,高级人才难以引进、留不住。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缺乏,导致管理太粗放,物品破损率、车辆空载率、到货误期严重。因此,如何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早出人才、留住人才,已经摆在了西部地区社会各界的面前。

2.在服务方面,中西部地区政府外资管理部门要培养对外资企业的服务意识

外商投资者普遍认为,西部地方政府履行承诺的能力不能令人放心,经常在事先未通知的情况下突然改变政策。

3.在规定的透明度和一致性方面,部分官员缺乏满足投资者需求的意识

官员们经常在不考虑投资者需求或不征求意见的情况下随意改变。另外,西部大部分官员的业务素质不及沿海同级别官员。基层官员不能或没有能力回答投资者的问题,或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其他地区只是一般性问题,在西部往往却需要通过地方高层才能解决。同时,由于投资管理体制的限制,西部投资管理部门的官员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毫无意义的审批上,而缺乏对投资者的服务意识。

西部大开发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它的5个重点都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所急需的。

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千百年来民族地区交通不便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将随着交通状况的彻底改善而成为历史。

经济结构的调整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契机。民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比,无论如何都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而产业结构调整为民族地区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机会,从而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互补关系,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族地区的长期贫困,使科技教育发展滞后,而科技教育落后又成为经济发展的拦路虎。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科技教育投入,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西部地区加大改革开发的力度,对民族地区自然经济的传统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一旦民族地区人们的传统观念得以改变,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就有希望了。西部大发展的上述5个重点,虽然都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条件,但“前提”不等于经济发展本身。比如,路不通,就谈不上经济发展,但路建好了也并不等于经济就发展了。又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发展科技和教育,可以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一些根本性的困难,但这是长效工程,在经济上见效则有待时日。

可见,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尤其在开局时抓的5个战略重点,只是为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奠定了基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还取决于民族地区自身努力程度。

西部大开发给民族地区带来的机遇是均等的,但今后的发展却不会齐头并进。可以预言,未来发展最快的将是那些投资软环境比较好的民族地区。

有的地方对待外来投资者不是放水养鱼,而是竭泽而渔。其结果是投资者再也不敢涉足此地,这样的地方谈何发展经济?有的地方善待外来投资者,让他们赚了钱。心情舒畅,还会为你宣传,引来同伴,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比投资洽谈会之类的更好。所以,改善投资软环境就要让投资者看见,到民族地区投资,不仅能赚钱,而且能赚大钱。他们的感受和宣传,是不花钱的最有效的广告。

可以这样说:今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不仅取决于投资硬环境的改进程度,更取决于投资软环境的改进程度,甚至可以说,民族地区之间的竞争主要还是投资软环境的竞争。因此,民族地区的各级政府在认真抓好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的同时,应该把改善投资软环境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下决心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廉政勤政建设,健全法律法规,切实保护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我们相信,只要认真改善投资环境,在西部大开发的大潮中,民族地区的经济一定能取得迅速的发展。

就此点而言,我国应该迅速加大力度促进内资的西进,就作者个人认为,内资的西进将会带动一大批成型的外资企业进入中西部地区寻求商机,这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将是一项无法预估的经济变革,带来的前景将是无限的。

看起来,只靠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这顶帽子来吸引外资是不够的,还需要西部人多琢磨外资的需要,尽快将不利因素和引资障碍排除,让更多的外资进入西部投资创业,与西部发展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03—2006年

2)外资并购与中国外资政策调整研究:曹洪军、人民出版社、2005年

3)上海利用外资发展策略与务实:徐国贞、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年、26---35页

4)中国的外资经济:江小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6---44页

5)国际商务:王玉荣、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宏观经济变量的相关分析

第四篇:中国环保政策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而要做好环境保护的具体工作,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那就是要充分利用价值规律,要发挥竞争规律的作用,要支持资源的优化配置.1、组织措施 主要是建立环境保护的管理机构和监测体系。

2、经济手段 三废处理设施、除尘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噪声防止设施;绿化;放射性保护;环境监测设施;复垦造田等。投资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新建及改扩建项目的工程基建投资;主管部门和企业自筹资金;排污回扣费,即环保补助资金。

3、环保资金来源的政策性措施 为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制定了《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关于工矿企业治理“三废”污染开展综合利用产品利润捉留办法的逼知》、《关于环境保护资金渠道的规定的通知》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保证了环境保护与治理经费有一个重要来源。一些省、市、区也制定了相应的法规,《纲要》强调,要实行强有力的环保措施:一是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和各部门主要领导是本辖区和本系统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对环境保护主要任务和指标实行目标管理,定期进行考核,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是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环保试点示范及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四是加强环境保护监管。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健全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防止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重点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强制淘汰、限期治理、环境标识和认证制度。五是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重大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公示等形式,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六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进一步提高环保装备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污染治理设施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资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七是扩大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环保技术与管理经验。参与国际公约和有关贸易与环境谈判,履行相应国际义务,维护国家环境与发展权益

第五篇: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以劳动力成本优势为依托的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长远看,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出现了很多现实问题。如贸易结构存在严重倾斜,在高、中、低产品贸易层次中没有形成合理、均衡的结构,与主要贸易国的贸易摩擦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等。如何在新形势下继续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地位,对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与现实

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交替发展的历史。一国不同时期采用的贸易政策,往往取决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和政府的政策目标:当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增长,贸易交换的商品具有比较优势,并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时,就会倡导自由贸易政策;而当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分工地位及其利益与工业化发展之间出现矛盾时,必然转向保护贸易。

自由贸易政策主要基于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并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不断深化发展和层次上的变化而产生了新的理论基础。如从需求角度解释贸易发生的重叠需求理论,从供给角度的规模经济、差异产品和不完全竞争来阐述的国际贸易新理论等。而保护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首先取决于政府要保护的目的,其理论基础包括早期的重商主义、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凯恩斯的超贸易保护观点,以及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的战略性贸易保护理论等。其次,根据政策目标选择适当的政策措施。由于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对各国实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明显抑制作用,当前新的贸易政策措施层出不穷,并成为实现政府政策目标的工具。最后,这些政策措施实施的效果是否达到了政府的政策目标,从而成为继续或将来实施的依据。

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对外贸易经历了由国家统一经营、国家管理经营到放开经营的过程,贸易开放程度和自由化程度在以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不断深化,但是,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却在自由化进程中更加激烈。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和地位的提升,一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拉动了经济的总需求;另一方面与我国主要贸易对象——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凸显出来,而这一变化是与我国改革开放后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和采取的政策调整分不开的。在我国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之时,因贸易的迅速增长而引起的贸易冲突加剧,势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当前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必须注意保留贸易平衡政策运用的空间。

二、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阶段发展及其效果评析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离不开我国改革开放总体经济发展的背景,同时又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与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息息相关。

(一)国家统制下的开放型贸易保护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初,我国在沿袭建国后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同时,提出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主要采取的是“奖出限Jk"的政策,这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基础和对外开放面临的外部环境是相适应的,也符合国际贸易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中心一外围”理论的观点。实施促进国内工业发展的贸易保护政策措施主要是关税,以及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商品分类经营和国营贸易等较严格的、传统的贸易措施。伴随着我国外贸体制实践中的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下放部分外贸经营权、开展工贸结合、取消

财政补贴等改革进程,采取了放宽外汇管制,实行出口退税政策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为外贸企业自主经营创造了外部环境,为对外贸易的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该阶段采取了动态的、有条件的贸易保护措施,倡导的是国家统制下的开放型贸易保护政策,结果促进了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鼓励和扶持了一批出口型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大批工业项目建立了我国的出口生产体系,形成了我国明显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进口的贸易结构,体现了比较优势行业和产品贸易的发展。但是由于政策实施上的不平衡,我国东西部贸易发展差距较大,外资政策与外贸政策的不配套,冲击了一般贸易下的设备进口,甚至造就了一些假合资企业。同时设备的引进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较先进的设备闲置,浪费了宝贵的外汇。

(二)贸易自由化倾向的过渡型贸易政策

进入90年代到我国人世前,是我国对外贸易全面深化改革、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该时期我国经济提出了“外向型”发展和“国际大循环”战略,为此国家外经贸部提出“大经贸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该时期对进口管制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进口方面,1992年开始按照HS编码协调制度对225个税目进口税率下调,减少和取消配额和进口限制等非关税壁垒,以及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等;在出口方面继续实行出口退税制度,成立中国进出口银行专门扶持企业的对外出口,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等。特别是1994年外汇并轨制为代表的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贸企业实行统一的结汇制、减少进出口数量限制、鼓励企业所有制的多元化、加强出口退税制度等,理顺了连接国内市场价格体系与国际市场价格体系的通道,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到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5097.68亿美元,大约是改革开放初期1987年(206.4亿美元)的24.6倍,是1992年(1655.3亿美元)的三倍。确立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以及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为我国成为国际贸易大国奠定了基础。

该阶段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取向,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倾向于贸易自由化的过渡型贸易保护政策。尽管政府实施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与开放之初的政策目的有所不同,但仍然受古典重商主义观点的影响,重点鼓励出口创汇,甚至不遗余力地从事亏损出口创汇。结果长期的、越来越大的贸易顺差在给中国带来发展经济、引进技术所需的雄厚外汇资金的同时,“中国制造”的优势也给中国“制造”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此外还存在出口贸易方式和结构的不平衡。加工贸易、代工贸易比重和出口中外资所有制比重上升的结构,实质上是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的全球生产链的转移,中国处于全球低端生产环节,固化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低端产品的比较优势;刚性的出口收汇任务与国家资源收购方法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外贸经营者之间对国内货源的争夺;优惠政策倾斜的目的与实施对象的矛盾。由于国家鼓励多创汇,原有专业外贸公司或国营外贸企业实力强,仍是受惠主力,与优惠政策扶植我国私营和民营等外贸新生力量的初衷相悖。

(三)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政策

加入WTO以后至2007年,我国面临着加入WTO后如何推进外贸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和内外贸一体化的变化,为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以及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变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经济安全成为新时期中国外贸战略理念的核心。对外贸易政策目标以构造有利于经济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持续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在适度内外均衡基础之上高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由静态比较优势向动态比较优势转移为重点。尤其是WTO非歧视原则下的国民待遇、公平竞争与贸易、贸易政策的透明度等,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我国贸易政策的基本取向。因此,我国采取的基本是相对较低的保护与温和的出口鼓励政策相结

合的措施,即运用关税、反倾销、反补贴、反垄断、保障、政府采购等措施对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实行动态的、以扩张出口为目标的保护;运用低估汇率、调整出口退税和补贴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出口鼓励措施。人世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地位急剧上升,2004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1547.4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短短四年后,即使在金融危机开始影响下的2008年,全国进出口总额达25616.3亿美元,是人世时(2001年)的五倍,是改革开放时(1987年)的一百二十多倍。

该阶段“人世”的要求决定了我国贸易政策的基本取向,要体现社会经济形态向现代市场体制转变的发展要求,具体体现在贸易政策重心的转移,即政府从侧重宏观外贸战略向侧重微观主体发展方向转移,实施有管理的自由化贸易政策。而现实中我国与贸易国的摩擦却并没有因为入世后自由化进程加快而有所减少,相反我国遭遇了更为频繁的贸易纠纷,在我国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之时,因贸易的快速增长而引起贸易冲突的加剧,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必然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调整现行贸易政策、保持贸易的平衡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成为新的经济形势下面临的长期问题。

三、新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导向与对策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加入WTO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加入WTO的机会熟悉运用其中的规则,保护和发展本国产品的对外贸易能力和自己的民族工业,而不是单纯强调对WTO承诺的兑现。WTO赖以建立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比较利益理论是有利于世界贸易发展的,但是其有效实现必须有一个基本前提,即参与贸易的各国面对的竞争条件应是平等、公正的。而现实中的国际体系和国际分工,存在着强权政治和霸权体系,国际关系中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在这种体系中,国家实力和地位始终是本国、本民族最大经济利益的可靠保证。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坚实的工业基础,不但不能使国家变得强大,而且很难保持政治统一和国家权力的独立地位。从国际贸易政策理论的发展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实践来看,在实现工业化的道路上无不利用了重商主义学派的观点,也为像中国这样的还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政策取向。

(一)贸易政策中性化趋势中的适度保护政策

我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增长和经济地位的提升,引发了发达国家与我国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我国出口额的增长率自2005年至2008年不断下降,但2009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出口总额首次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受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影响,世界贸易保护更加严重。根据世界银行监测统计,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2月,各国政府提出的与贸易相关的提案有78例,其中66例涉及到贸易保护,高达84.6%,而在66例与贸易保护相关的提案中,已有47例被执行。其中发达国家在最终执行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措施上的比例高于发展中国家。面对危机时期贸易保护的升级,我国与贸易对象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的加剧,以及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关系,决定了我国应在中性化趋势中进行适度保护的政策取向。

我国面对贸易争端如果采取简单的贸易报复措施,引发贸易战是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但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对本国幼稚产业实施保护,是有充足的理论依据的。因为一国贸易政策是倾向于保护或开放还是中性,根本上取决于一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我国人世后的贸易自由化道路的选择以及实施开放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定了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强调促进结构的转变、进出口政策作用力的相互抵消,使总体的贸易制度走向中性化。但是一个国家的利益始终是第一位的,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必须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市场机制和国际环境的有效作用,货币、贸易政策以及其他经济手段是达到这种目的的工具。但问题是对“幼稚产业”的选择和判断应避免出现最终演变为保护落后产业的失误。因此,采取的保护政策必

须注意以下的问题:一是扶持的范围必须是具有未来发展潜能的,达到保护是为了日后不需再保护的几个行业,因此所选定的行业必须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提高,并且存在显著的关联效应、学习效应和动态外部效应;二是应该明确保护或扶持的时间,对被保护的企业和行业规定限期;三是扶持目标,定位于能成为国际市场最主要的竞争者的这些产业,通过整合的方式提高大企业间高强度的竞争,以竞争促发展;四是政策手段不强调贸易保护,而主要是通过国内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组织政策等加以规范、诱导和扶持。例如,可以考虑把汽车、半导体、数控机床和飞机工业列为幼稚产业,扶持时间定为今后的“XX个五年计划”,并对扶持目标和任务进行详细分解。

(二)扩大内需、以进促出,保持经济可持续和稳定发展

2007年我国GDP总量(按当时价格计算)为2.49万亿元,经济规模居世界前列,预计到2010年,我国GDP总量将比2000年翻一番,届时我国大国经济体的特征将进一步显现,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容忽视。考虑到经济发展潜力、人口规模、市场规模,我国的经济增长比较趋近于大国的经济模式,应更加强调内需的作用。同时,面对当前对外贸易不确定性因素,合理化解高外贸依存度带来的潜在风险,提高本国经济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承受力和消化力,也需要依靠扩大内需来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有关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可借鉴我国主要贸易市场的经验。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中,是在通过税收政策基本解决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并且创造了“中产阶级”以后,才达到提高“内需”的目的,而这种“内需”又推动发达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美国在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时,就是依靠巨大的“内需”使美国经济长期繁荣,直到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为止。相比之下,中国没有利用对中国投资的外商通过征收大量税金来缩小外商与中国平民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甚至也没有对中国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及其管理人员征收大量税收,以解决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问题。如果中国能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帮助大量相对贫穷的消费者提高收入,尤其是帮助中国消费者减少在“医疗、住房、教育”三方面的巨大支出,中国“内需不足”的问题基本可以得到解决。

另外,我国经济增长应依靠要素供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这些要素的加强有赖于我国的进口结构和质量,因为进口中的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战略资源,虽然不会直接对GDP总额产生作用,但将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集约化增长,从而提高GDP增长率和提升产业竞争力。利用充足的外汇储备进口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科学的管理,并注重消化、吸收和创新,增强本国产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可以“以进促出”,保持适度的国际贸易收支顺差作为促进中国外贸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支撑条件。

(三)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减少贸易摩擦

面对经济危机每个国家都在寻找各自的出路。美国强烈要求中国减少外汇储备,改变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实施进出口平衡政策。而这一政策却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陷入两难:一方面实施进出口平衡政策,会造成出口受阻、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从而引发银行出现大量的呆账坏账;使国内的总供给能力大于总需求,从而产生与经济危机类似的产能过剩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不实施进出口平衡政策,“4万亿计划”又可能引发通胀问题,从而加剧被美国套住和承受外汇储备大幅贬值的可能。因此,应当转变当前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进行进出口平衡,减少贸易摩擦。

从贸易结构来看,应逐步改善商品结构单

一、技术含量低的现状,加大研发投资的力度和重视程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调整和完善出口税收、加工贸易等政策,改变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大部分处于低附加值、价值链低端的局面;我国对外贸易区域的结构性问题恐怕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变,要想减少贸易市场过分集中带来的威胁,需

要加强内需,扩大国内市场来分散风险;针对长期以来大多出口产品采用贴牌的生产方式,鼓励企业品牌发展战略;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对环保节能型产品的出口给予优惠政策;规范出口竞争秩序和行业自律,稳步推进对外贸易秩序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快建设外贸信用体系。同时应协调利用外资政策,调整外商的投资结构,减少外商低端制造业的投资,限制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的外资项目,提高外商投资的质量;取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缩小民族产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差距和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性,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流失,增加政府调控资源配置的能力。

另外,政策措施应注意加强针对性。例如,美国轮胎特保案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存在国家干预不当问题。对于在国际上容易引起纠纷的传统优势产业,出口退税只要达到使出口产品以不含国内间接税的公平价格参与国际竞争即可,避免出口企业以退税作为压低报价的“优惠鼓励政策”,从而避免国外进行反倾销的可能。二是上述提到的国内外市场不统一,存在国家干预的缺位问题。目前出口市场的信用体系畅通,而国内市场信用体系相对滞后,交易成本高、风险大,导致对内销售的报价偏高。三国内商品流通出现阻滞的物流系统建设滞后,存在中央政府干预缺位,而地方政府干预不当的问题。因此,需要由中央政府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改革高速公路收费体系,发展铁路交通。

(四)建立开放经济下的内外统一的贸易综合管理体系

我国人世后虽然将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管理体系融合,但仍存在外经贸管理措施的单一性、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做法的差异性、市场化的措施和金融融资方式依然“内外有别”等问题。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为内外经济融通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体系。政府在管理形式上,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等间接管理手段为主,为我国企业平等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创造条件;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国内外商品流通;培育我国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包括生产商、贸易商、零售商,让中国企业更愿意在国内市场做生意,脚踏实地立足国内市场积累经验的同时参与国际跨国经营,形成具有世界“品牌”的生产型跨国公司、贸易型综合商社和跨国流通企业,这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更具有丰富的现实、政治和社会意义。

调整贸易政策必然带来相关政策管理体系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导致原有管理体制的改变。改变原有政策协调机制虽然会增加协调成本,但是调整后的管理更富有效率。因此,必须实现贸易政策基础由传统的比较优势逐步向以竞争优势为基础转变;贸易政策管理方式由以往的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贸易政策作用范围由过去单一的外贸领域向整个流通领域延伸,这意味着贸易政策将更多地注重国内外市场的融通、内外贸易的统一。因此,需要尽快建立内外融通的综合性贸易管理体系,形成连续性和承继性的贸易政策,使我国企业能够实现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同时尽可能注意与其他相关政策的衔接配套,避免因贸易政策的变化而引起整个宏观管理政策体系运行效率的降低,这是新的内外贸易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下载中国吸收外资政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吸收外资政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房地产政策汇总

    中国房地产政策汇总 200320042005 中国政府颁布物业管理法规 中国政府颁布规则以加强房地产贷款的管理工作 国务院颁布持续稳健的发展房地产市场的通告 国务院规定物业发展......

    吸收外资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及应对措施

    吸收外资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及应对措施 2008-08-07 13:57 文章来源:吉林省商务厅 文章类型:原创 内容分类:新闻 李 英 德去年以来,尽管国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

    台湾问题及中国对台政策

    《台湾问题及中国对台政策》 问题的提出; 台湾问题怎么产生的以及针对该问题中国政策的转变 问题的设想;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党的历史任务,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目前造成中......

    浅谈朝核问题及中国对此政策

    浅析朝核问题及中国应对对策 摘要:美朝双方在安全与战略利益以及目标诉求上存在的尖锐矛盾,最终使朝鲜走上了发展核武器之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根据卫星资料怀疑朝鲜在开发......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效果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效果 1.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 中国政府控制人口的努力在下个世纪将充分显现出来。1950年,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为22%,1998年为21%,......

    中国保健食品产业相关政策

    中国保健食品产业相关政策 一、GMP认证“GMP”是英文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的缩写,中文的意思是“良好作业规范”,或是“优良制造标准”,是一种特别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实......

    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

    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 中国计划生育实施30多年了,虽然独生子女政策遏制了人口过快增长,使中国少生了3亿人,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也给中国政府带来了诸多问题。 首先,中国人口正在老龄......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年表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年表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说:“我看人类对自己最不会管理,对于工厂的生产,生产布匹,生产桌椅板凳,生产钢铁,他都有计划,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