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 教案+学案综合 第1章:排列组合和概率课时10

时间:2019-05-12 12:5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高中数学 教案+学案综合 第1章:排列组合和概率课时1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高中数学 教案+学案综合 第1章:排列组合和概率课时10》。

第一篇:人教版高中数学 教案+学案综合 第1章:排列组合和概率课时10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己!以下内容由李天乐乐精心为您呈现!第 章排列组合和概率

二项式定理---2通项应用---求指定项

一、复习填空:

(a+b)n=(nN),这个公式表示的定理叫做二项式定理,公式右边的多项式叫做(a+b)n

r的,其中C(r=0,1,2,……,n)叫做,n

叫做二项展开式的通项,通项是指展开式的第项,展开式共有个项.二、应用举例:

1.(x

a2ax)6的展开式中,第五项是…………………………………………()

A.D.15 x15xB.6x23aC.20x

2.(a1

a)15的展开式中,不含a的项是第……………………………

()项

A.7B.8C.9

D.6

3.二项式(z-2)6的展开式中第5项是-480,求复数z.4.求二项式(

三、练习及课后检测

1.1(x)9的展开式中含x12)7的展开式中的有理项.x3的项是.2.二项式(()3ix)10的展开式中的第八项是………………………………

A.-135x3B.3645x2C.3ix3 ix7D.3.()24的展开式中的整数项是…………………………………()

A.第12项B.第13项C.第14项D.第15项

4.(3x2

2)n展开式中第9项是常数项,则n的值是…………………()

A.13B.12C.11D.10 5.(2di)9的展开式中的第7项是………………………………………

()

A.6.(2x3

7.(|x|

8.在(2d2B.-2d2C.-672d3iD.672d3i110)展开式的常数项是2x12)3 |x|展开式的常数项是 的展开式中,第是中间项,中间项xb3)18bx

9.已知(10+xlgx)5的展开式中第4项为106,求x的值.*10.若(1-2x)5展开式中的第2项小于第1项,且不小于第3项,求实数x的取值范围.D.2

4.求5555除以8所得的余数.5.用二项式定理证明6363+17能被16整除.6.求9192除以100的余数.7.今天是星期二,不算今天,251天后的第一天是星期几?

第二篇:人教版高中数学 教案+学案综合 第1章:排列组合和概率课时04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己!以下内容由李天乐乐精心为您呈现!第 章排列组合和概率

排列

课题:排列的简单应用(2)

目的:使学生切实学会用排列数公式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一题多解.

过程:

一、复习:

1.排列、排列数的定义,排列数的两个计算公式;

2.常见的排队的三种题型:

⑴某些元素不能在或必须排列在某一位置——优限法;

⑵某些元素要求连排(即必须相邻)——捆绑法;

⑶某些元素要求分离(即不能相邻)——插空法.

3.分类、分布思想的应用.

二、新授:

示例一: 从10个不同的文艺节目中选6个编成一个节目单,如果某女演

员的独唱节目一定不能排在第二个节目的位置上,则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解法一:(从特殊位置考虑)A1

9A9136080

69解法二:(从特殊元素考虑)若选:5A若不选:A

则共有

解法三:(间接法)A6

105A955+A=136080 69A9136080

示例二:

⑴ 八个人排成前后两排,每排四人,其中甲、乙要排在前排,丙要排在后排,则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略解:甲、乙排在前排A42;丙排在后排A41;其余进行全排列A.

所以一共有A42

A4A5

=5760种方法.

⑵ 不同的五种商品在货架上排成一排,其中a, b两种商品必须排在一起,而c, d两种商品不排在一起, 则不同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略解:(“捆绑法”和“插空法”的综合应用)a, b捆在一起与e进行排列有A22;

此时留下三个空,将c, d两种商品排进去一共有A;最后将a, b“松

绑”有A22.所以一共有A22

☆⑶

A3A2

=24种方法.

6张同排连号的电影票,分给3名教师与3名学生,若要求师生相间

而坐,则不同的坐法有多少种? 略解:(分类)若第一个为老师则有A所以一共有2A示例三:

⑴ 由数字1,2,3,4,5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正整数? 略解:A

A

3;若第一个为学生则有A

A3

A3

=72种方法.

A5A5A5A5325

234

5⑵ 由数字1,2,3,4,5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并且比13 000大的正整数?

解法一:分成两类,一类是首位为1时,十位必须大于等于3有A方法;另一类是首位不为1,有A41A44种方法.所以一共有A

A3

种个

A3A4A4114

4数比13 000大.

解法二:(排除法)比13 000小的正整数有A个,所以比13 000大的正

整数有A

A3

=114个.

示例四: 用1,3,6,7,8,9组成无重复数字的四位数,由小到大排列. ⑴ 第114个数是多少?⑵ 3 796是第几个数? 解:⑴ 因为千位数是1的四位数一共有A

60

个,所以第114个数的千

12

位数应该是“3”,十位数字是“1”即“31”开头的四位数有A42

个;

同理,以“36”、“37”、“38”开头的数也分别有12个,所以第114个数的前两位数必然是“39”,而“3 968”排在第6个位置上,所以“3 968” 是第114个数.

⑵ 由上可知“37”开头的数的前面有60+12+12=84个,而3 796在“37”开头的四位数中排在第11个(倒数第二个),故3 796是第95个数.

示例五: 用0,1,2,3,4,5组成无重复数字的四位数,其中

⑴ 能被25整除的数有多少个?⑵ 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大的有多少个?

解: ⑴ 能被25整除的四位数的末两位只能为25,50两种,末尾为

50的四位数有A42个,末尾为25的有A=21个.

注: 能被25整除的四位数的末两位只能为25,50,75,00四种

情况.

⑵ 用0,1,2,3,4,5组成无重复数字的四位数,一共有A

A3个,所以一共有A

4+A

A

3A5300

个.因

为在这300个数中,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的大小关系是“等可能的”,所....

以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大的有

A5A5150

个.

三、小结:能够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排列方法,同时注意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此外能够借助一题多解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四、作业:“3+X”之 排列 练习

第三篇: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案:第3章:数列,教案,课时第 (10)

第十教时

教材: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求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的(公式),并了解推导公式所用的方法。过程:

一、复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有关性质,及等比中项等概念。

二、引进课题,采用印度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即求s641248262263① 用错项相消法推导结果,两边同乘以公比:

2S6424816263264②

②-①:S6412642641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1.84×1019,以小麦千粒重为40g计算,则麦粒总质量达7000亿吨——国王是拿不出来的。

三、一般公式推导:设Sna1a2a3an1an①

乘以公比q,qSna2a3an1anqan②

an

①②:1qS1qana1aqna11q

na1qan,q1时:Sn1q1q

1q

q1时:Snna1

注意:(1)a1,q,n,Sn和a1,an,q,Sn各已知三个可求第四个,(2)注意求和公式中是qn,通项公式中是qn1不要混淆,(3)应用求和公式时q1,必要时应讨论q1的情况。

四、例

1、(P131,例一略)——直接应用公式。

2、(P131,例二略)——应用题,且是公式逆用(求n),要用对数算。例

3、(P131-132,例三略)——简单的“分项法”。例

4、设数列a3

n1

n为1,2x,3x2,4xnx

x0求此数列前n项的和。

解:(用错项相消法)Sn12x3x24x3nxn1①

xSnx2x23x3n1xn1nxn②①②1xSn1xx2xn1nxn,当x1时,1xn1xnnxnnxn111nxnnxn11xSn1xnxn

1x1x

1

S1nxnnxnn

11x

2当x1时,Sn1nn1234n

五、小结:(1)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及其注意点,(2)错项相消法。再介绍两种推导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方法,(作机动)

法1:设Sna1a2a3an∵aa2n成GP,∴a3a4

anaaq 1a2a3n1

由等比定理:

a1a2a3anaaaq,即:Sna1

aq

12a3n

1Snn

当q1时,Sa1anqan

11qn1q

1q

当q1时,Snna1

法2:Sna1a1qa21qa11qna1qa2n21a1qa1qa1q

a1qSn1a1qSnan

从而:1qSna1anq当q1时Snq

n

a1a1q

(下略)当q1时Snna1

六、作业:P132-133练习①,②,③

习题3.5①,②,③,④,⑤

第四篇: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案:第4章:三角函数,教案,课时第 (10)

第十教时

教材: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3)——证明

《教学与测试》第50课 目的:运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进行三角函数恒等式的证明。过程:

一、复习同角的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例:(练习、《教学与测试》P25 例一)

已知sincos54,求sincos的值。

解:(sincos)22525916

即:12sincos16 sincos32

二、提出课题:利用同角的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证明三角恒等式(或化简)

一、(见P25 例四)化简:1sin2440

解:原式1sin2(36080)1sin280cos280cos80 例

二、已知是第三象限角,化简1sin1sin1sin1sin(《教学与测试》例二)解:原式(1sin)(1sin)(1sin)(1sin)(1sin)(1sin)(1sin)(1sin)

(1sin)21sin)2sin1sin1sin2(1sin21|cos||cos| 是第三象限角,cos0原式1sincos1sincos2tan(注意象限、符号)

三、求证:cos1sin1sincos

(课本P26

例5)证一:左边cos(1sin)cos(1sin)cos(1sin(1sin)(1sin)1sin2)cos2

1sincos右边

等式成立

(利用平方关系)证二:(1sin)(1sin)1sin2cos2且1sin0,cos0

cos1sin1sincos

(利用比例关系)证三:cos1sincos2(1sin)(1sin1sincos)(1sin)coscos2(1sin2)(1sin)cos

cos2cos2(1sin)cos0

cos1sin1sincos

(作差)例

三、已知方程2x2(31)xm0的两根分别是sin,cos,求

sincos1cot1tan的值。

(《教学与测试》 例三)

解:原式sin2cos2sin2cos2sincoscossinsincossincos 由韦达定理知:原式31(化弦法)例

四、已知asecctand,bsecdtanc,求证:a2b2c2d2

证:由题设:asecctand(1)bsecdtanc(2)

(1)2(2)2:(a2b2)se2c(c2d2)ta2nc2d2(a2b2)sec2(c2d2)sec2

a2b2c2d2

五、消去式子中的:xsincos(1)ytancot(2)

解:由(1):x212sincossincosx212(3)

由(2):ysincoscossin1sincossincos1y(4)

将(3)代入(4):y2x1(平方消去法)

六、(备用)已知sin2sin,tan3tan,求cos2 解:由题设:sin24sin2

tan29tan2

①/②:

9cos4cos

2①+③: sin29cos24

s9co2s

41co2

co2s3 8

三、小结:几种技巧

四、作业:课本P27

练习

5,6,P28

习题4.4

8,9

《教学与测试》P106

4,5,6,7,8,思考题

第五篇:2012高中数学教案 2.4 等比数列(第1课时)(人教A版必修5)

2.4等比数列教案

(一)授课类型:新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等比数列的定义;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二)过程与能力目标 1.明确等比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an,a1,q,n中的三个,求另一个的问题.

教学重点

1.等比数列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等比"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下面我们来看这样几个数列,看其又有何共同特点?(教材上的P48面)

1,2,4,8,16,…,2;① 1,6

312,14,18,…; ②

1,20,202,203,…; ③ 1.0198,1.1098,1.1098......④

23对于数列①,an=2n1;

anan1 =2(n≥2).对于数列②,an=

12n1;

anan112(n≥2).

对于数列③,an=20n1;

anan1=20(n≥2).

共同特点:从第二项起,第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二、检查预习

1.等比数列的定义.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qn1(a1,q0),anamqnm(am,q0),anAB(A,B0)

n3.{an}成等比数列an1anq(nN,q0)

4.求下面等比数列的第4项与第5项:

(1)5,-15,45,……;(2)1.2,2.4,4.8,……;(3),.,;(4)2,1,32821322,…….三、合作探究

(1)等比数列中有为0的项吗?(2)公比为1的数列是什么数列?

(3)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存在吗?(4)常数列都是等比数列吗? 四交流展示

1. 等比数列的定义:一般地,若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等比数列的公比,用字母q表示(q≠0),即:

anan1=q(q≠0)

注:(1)“从第二项起”与“前一项”之比为常数q; {an}成等比数列an1an=q(nN,q≠0.)

(2)隐含:任一项an0且q0

(3)q=1时,{an}为常数数列.

(4).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非零常数列.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1: ana1qn1(a1,q均不为0)

观察法:由等比数列的定义,有:a2a1q;

a3a2q(a1q)qa1q; a4a3q(a1q)qa1q;… … … … … … … anan1qa1qn1223(a1,q0).

迭乘法:由等比数列的定义,有:

a2a1q;

a3a2q;

a4a3q;…;

anan1q

所以a2a1a3a4an1n1,即ana1q(a1,q0)nqa2a3an1nm(am,q0)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2: anamq五精讲精练

例1.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与第4项分别是12与18,求它的第1项与第2项.解:181232q32 a2a3q12238,a1a2q823163.点评:考察等比数列项和通项公式的理解 变式训练一:教材第52页第1 例2.求下列各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1)a12,a38;(2)a15,且2an13an

2解:(1)a3a1qq4q2an(2)2n12或an(2)(2)nn1(2)

n

(2)qan1an32又:a15an5(32)n1

点评:求通项时,求首项和公比 变式训练二 :教材第52页第2 例3.教材P50面的例1。

012n15例4. 已知无穷数列105,105,105,10 求证:(1)这个数列成等比数列; ,,110(2)这个数列中的任一项是它后面第五项的;

(3)这个数列的任意两项的积仍在这个数列中.

n1证:(1)anan110105n251105(常数)∴该数列成等比数列.

n1(2)anan510105n45101110,即:an110an5.

p1q1pq2(3)apaq105105105,∵p,qN,∴pq2.

∴pq11且pq1N,pq2∴10510n15(第pq1项). , 变式训练三:教材第53页第3、4题.

六、课堂小结:

1.等比数列的定义;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变形式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作业

阅读教材第48~50页;

下载人教版高中数学 教案+学案综合 第1章:排列组合和概率课时10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高中数学 教案+学案综合 第1章:排列组合和概率课时10.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