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工作的通知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12:4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业工作的通知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业工作的通知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共)》。

第一篇:业工作的通知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共)

低价出售百度文库财富值帐号 实力见证一切 联系旺旺 whx0910

专业销售爱问共享资料积分帐号 价格公道合理 联系QQ1747-88632

http://whx0910.taobao.com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

(辽政发〔2008〕16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就业再就业的方针政策,全省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但我省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任务仍十分艰巨。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精神,根据新的形势和工作要求,现就进一步做好全省促进就业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机制

(一)各级政府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

(二)强化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促进就业工作机制。省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调整充实成员单位,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定期研究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动全省促进就业工作。省劳动保障厅具体负责全省促进就业工作。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促进就业工作。

各市、县(区)政府要根据工作需要,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三)县级以上政府要建立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制定本行政区域内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把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因就业而退出低保人数和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等指标纳入政府考核目标,继续实行就业工作月通报、季调度工作制度,依法加强监督考核。省政府根据全省就业工作形势的需要,对考核目标适时进行调整。

(四)县级以上政府每年对在促进就业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局面。

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六)妥善处理法律规定与现行政策的衔接问题。按照法律要求,对政策进行完善和规范,明确政策支持对象和内容,调整完善操作办法,解决政策落实中的难点问题,提高政策的实际效果。

(七)继续执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06〕1号)规定的各项税收政策。

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就业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800元。

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兴办的经济实体(从事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服务型企业中的广告业、桑拿、按摩、氧吧,建筑业中从事工程总承包的除外),经有关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

零就业、低保户和残疾人家庭成员自主创业或被用人单位招用,凭有效证明可比照上述政策执行。

(八)严格执行新《企业所得税法》关于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残疾人、军队退役人员等各类劳动者创办小型微利企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九)对民政部门认定集中安置残疾人的社会福利企业,实行由税务机关按单位实际安置残疾人的人数,定额减征增值税、营业税。对单位支付给残疾人员的实际工资可在所得税前据实扣除,并可按支付给残疾人的实际工资的100%加计扣除。

(十)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和创造活力。各市、县(区)政府要建立创业服务专门机构、创业孵化基地和培训基地,沈阳、大连、鞍山市市级创业孵化基地规模要达到一次性接受创业户数30户和从业人员600人以上,其他市要达到15户和300人以上,县(区)要达到5户和100人以上,各产业园区要达到10户和200人以上。进一步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指导,营造支持创业、鼓励创业、保护创业的良好环境,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和创新型社会建设。对自主创业人员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项目推介、小额贷款、经营咨询、提供创业社保补贴等创业服务。开展创业服务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十一)登记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的,凡符合相关条件,可按国家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有关残疾人就业优惠条件的,可以享受现行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十二)登记失业人员和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按规定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扶持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具体政策由省财政厅和省发展改革委制定。

(十三)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创新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模式。对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军队退役人员、军人家属、大中专毕业生和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5万元,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照人均不超过5万元、总额不超过50万元的标准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支持。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以展期两年。对微利项目在贷款期限内由财政全额贴息,展期不予贴息。对微利项目,各市可在省规定的25个微利项目基础上,根据本地区实际做30%的调整,各市调整的项目,须报省劳动保障厅和省财政厅备案。

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集中使用残疾人或自谋职业的军队退役人员的企业,根据实际招用人数,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最高额度由不超过100万元提高到不超过150万元,并由小额担保贷款基金提供担保服务。

各级政府要积极帮助商业银行回收小额担保贷款,省政府将把各市小额担保贷款回收率作为对各市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拓宽贴息资金的使用渠道,从贴息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支持完善担保基金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新增信用贷款补偿机制。具体办法由省政府金融办会同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和人民银行沈阳分行等有关部门制定。

各级政府在当年财政存款行招投标书中将商业银行当年发放支持就业、创业贷款增长幅度超过当年各项贷款平均增长幅度3至5个百分点,作为招投标条件之一。同时,对当年发放支持就业、创业贷款增长率达不到其贷款平均增长率的商业银行,将降低其财政存款比例。

各银行金融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就业和创业工作,地方银行金融机构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的余额要达到当年贷款余额的20%。各级政府要加强信用社区建设,积极促进小额担保贷款发放与信用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认真落实对信用社区的激励机制,为创业融资营造良好条件。2008年底,各市创建信用社区总数要达到社区总数的10%以上,其中,至少有1个社区要达到A级。3年内,各市信用社区要达到25%以上,并至少有1个社区达到3A级。

对于不能按时归还就业、创业贷款的,将记入人民银行企业或个人征信系统,定期予以公告。

(十四)扶持困难人员就业。就业困难人员是指因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家庭因素、连续失业1年以上,以及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主要包括: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4050”人员、登记失业人员中距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人员、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家庭成员、连续失业1年以上的失业人员、处于失业状态的残疾人、自谋职业的军队退役人员、县以上(含县级)劳动模范、军人配偶、烈属、单亲抚养未成年人者。对各类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各地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并视其签订劳动合同情况,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补贴、适当的岗位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十五)对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军队退役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低保户及低保边缘户家庭成员首次自主创业(指首次领取工商营业执照)、正常纳税经营1年以上的,可给予2000至4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所需资金由省、市、县(区)三级财政各承担1/3。

(十六)对低保户及低保边缘户家庭成员自主创业和就业后,家庭月人均收入高于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标准的,其原享受的低保户或低保边缘户待遇可保留3至12个月。具体期限由各市确定。

(十七)加大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就业环境,扩大就业。县级以上政府要设立就业专项资金,本级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不得低于上年和本年可支配财力的1%,不足部分在年度执行中足额筹集。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创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特定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险等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以及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等。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由省财政厅和省劳动保障厅制定。

三、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十八)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的要求,加强部门间协调,完善管理制度,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的良好秩序。各市、县(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要统一加挂“人力资源市场”牌子,并按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求,规范完善服务内容和服务程序,2008年5月底前要全部落实。加强街道(乡镇)、社区等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所有乡镇都要建立劳动保障服务所,村级设有劳动保障协理员,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合理确定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将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其向劳动者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要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支出计划,逐步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到2008年底前,全省建成不同层次、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转协调、满足需要的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设施体系。2008年底前,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面积要达到省

政府规定标准。目前已经达标的地区,要根据就业工作需要,不断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能力。要着力加强乡(镇)、村就业服务机构能力建设,乡(镇)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场所面积要达到100平方米以上,村要有固定的公共就业服务场所。切实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登记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并实现就业的,按规定给予职业介绍补贴。

(十九)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建立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设立服务窗口,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要规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服务流程和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以“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困难家庭大中专毕业生、残疾人、自谋职业的军队退役人员为重点,开展就业援助工作。

(二十)要建立健全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为劳动者免费办理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并做好登记统计工作。登记失业人员应当积极求职,参加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安排的就业服务活动,定期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报告就业失业状况。在全省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证(以下简称登记证),向劳动者免费发放,并注明可享受的相应扶持政策。登记失业人员凭登记证在全省范围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对就业困难人员在登记证上予以注明。就业、失业登记的具体程序由省劳动保障厅另行制定。要切实加强登记证发放和使用的管理。

(二十一)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鼓励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对失业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的,按有关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特殊工种),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次性的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要根据职业培训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补贴标准,现行补贴标准不足弥补实际培训成本的,可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职业培训补贴办法,建立健全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提高劳动者参加培训和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培训的积极性。要完善劳动预备制度,对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实行6个月以上、12个月以内的预备制培训,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者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积极探索职业培训项目化运作模式,将补贴资金与项目运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进一步完善面向所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

(二十二)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积极帮助和扶持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且积极求职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要通过公益性岗位援助等多种途径,对所有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在公益性岗位上从业的就业困难人员,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含5年,计算年龄截止到2008年底),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延长到法定退休年龄。各级财政对公益性岗位的补贴标准统一调整为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的50%。从2008年起,对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增加工伤保险补贴,工伤保险的缴费基数为在单位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的工资

总额,缴费比例为缴费基数的0.5%,各级财政按照用人单位为公益性岗位人员实际缴纳工伤保险数额的100%给予补贴。2008年,省政府继续下达3万个公益性就业岗位补贴指标,用于支持和帮助困难人员集中的地区解决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

对困难家庭未就业的应往届大中专毕业生实行兜底安置。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对回原籍的困难家庭大中专毕业生逐一登记,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各市、县(区)政府要根据政府对社会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的需要,积极培育和购买一批适合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及时提供岗位援助,确保困难家庭应往届大中专毕业生在登记当年实现就业。

(二十三)加强对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要依托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零就业家庭申报认定制度,规范审核认定程序,建立专门台账,及时接受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申请。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通过多种就业形式,帮扶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对其中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要及时兑现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动态管理、动态援助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城市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

(二十四)鼓励资源开采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接续产业,引导劳动者转移就业。对因资源枯竭或者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造成就业困难人员集中的地区,省、市两级政府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二十五)各地劳动保障、民政、财政等部门要密切协作,促进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促进就业工作的有机结合。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失业保险、低保的申领条件和程序,在准确区分申请人员有无劳动能力的基础上,将申领条件与接受职业介绍、职业培训以及参加公益性劳动情况相挂钩,逐步形成促进就业的政策导向。对正在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人员和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低保人员,要组织他们参加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劳动等就业准备活动。探索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对象就业后其待遇在一定时期内合理延续的办法,使其就业后的总体收入水平和待遇有所提高,鼓励和吸引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积极就业。

二○○八年五月八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二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

(甘政发[2008]56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近年来,我省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解决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各市州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实施《就业促进法》,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精神,切实做好促进就业工作。今后5年实现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就业再就业培训80万人,创业培训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劳务输转每年新增10万人,劳务收入年增长15%以上,劳动力转移培训年增长10%,到2012年,全省劳务输转规模达到450万人,劳务收入404亿元。现结合我省实际,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

(一)强化政府责任,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相协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逐步创造和改善公平就业环境。县级以上政府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工作计划,在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城乡统筹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发展劳务经济、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开展就业援助等方面制订具体措施,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

(二)努力扩大就业,完善和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改革发展政策,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有序快速发展,增加就业总量,拓宽就业领域。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拓宽就业门路。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就业工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完善和落实城乡劳务输出政策和制度,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城乡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鼓励和规范灵活就业,提高灵活就业的稳定性。

(三)优化创业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从市场准入、企业设立、投融资等方面加大对创业主体支持力度,鼓励有创业愿望的劳动者实现创业。完善劳动者创业的财税、金融、工商、场地等方面的政策体系,落实好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开展全民创业和回乡创业活动。

(四)健全工作机制,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就业工作总体部署,明确目标,落实责任,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创业。

(五)加强失业调控,努力减少失业。县级以上政府要普遍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制定预案和相应措施,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集中出现和社会影响较大的失业现象及时进行调控,缓解失业引发的各种矛盾。各级政府在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增加就业岗位的关系,妥善做好相关人员的安臵工作。

已经制定出台失业调控工作方案的,要按照国务院和省上的要求加以完善,并做好实施中的各项工作。尚未出台失业调控工作方案的市县,要在2008年底前出台失业调控工作方案,并按照方案搞好组织实施。定期对失业状况进行分析,寻找差距,研究对策,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六)建立联动机制,完善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把城镇新增就业、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及减少有劳动能力长期失业人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作为就业工作主要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并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将统筹城乡就业、建立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纳入政府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各级政府要按照目标责任制度的要求,依法加强对所属有关部门和下一级政府的考核、检查和监督。

二、进一步完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

(一)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登记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登记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的,凡符合相关条件,可按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有关残疾人就业优惠条件的,可以享受现行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登记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和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行业外,按规定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扶持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具体政策由省财政厅、省物价局制定。

(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创新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模式。

1、持《登记证》的城镇就业转失业人员、城镇其他失业人员、未就业的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带头人、有创业愿望的城乡妇女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5万元。

2、进一步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贷款贴息支持力度,鼓励利用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在新增岗位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和《登记证》人员达到现有职工总数30%以上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申请贷款,贷款额度由企业、担保机构、承办金融机构商定。

3、创业成功、按期足额偿还贷款诚信度高的借款人和吸纳就业人员多、按期还款、有偿还能力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再次申请贷款。贷款期限一般为3年。

4、经办银行可将小额担保贷款利率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3个百分点,其中微利项目增加的利息由财政负担。

5、鼓励经办金融机构在贷款担保基金银行存款余额的5倍范围内,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力度。

6、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由地方财政安排,建立和完善贷款担保基金的持续补充机制。推动信用社区与经办银行加强合作,鼓励担保机构降低反担保门槛或取消反担保。

7、小额担保贷款具体工作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有关政策执行。对2007年底前核准的小额担保贷款项目仍按原政策执行。

8、各级团组织要配合劳动保障部门积极开展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小额担保贷款项目实施工作。

(三)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扶持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1、对各类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

2、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并视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以及适当的岗位补贴。

3、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

4、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期限,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5、《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甘政发„2005‟96号)规定的各项税收政策继续有效,审批截止到2008年底,2009年以后的税收政策另行规定。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的各项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政策继续执行,审批截止到2008年底,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6、中央在甘企业、省属企业以及农垦、森工、独立工矿区等单位按规定享受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具体办法由省劳动保障厅制定。抓紧制定出台《甘肃省就业促进条例》,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依法促进就业。各市州、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就业促进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培训,不断提高依法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深入开展创业带动就业活动。

(一)用政策扶持创业。鼓励支持城镇失业人员、城镇退役军人、城镇残疾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高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失地农民、农业富余劳动力等社会群体充分利用创业扶持政策自主创业。从开拓市场、健全服务入手,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包括环境和公共设施建设、小区绿化、清洁卫生、文化娱乐、卫生保健、家政服务等,开发创业项目。以发展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技术创新型、服务商贸型等中小企业,提高中小企业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打造知名品牌。引导支持广大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各种非农产业创业致富。积极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支持各类经营型、管理型、科技型人才创办企业、经济实体和社会中介组织。大力开展青年创业、妇女创业与残疾人创业活动。依托各类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立创业园区。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帮助残疾人就业。

(二)强化创业服务。完善创业项目、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额贷款、企业孵化、跟踪服务相结合的创业服务体系,将创业服务工作延伸到街道社区、农村乡镇、高等院校,为各类创业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发挥社会各类创业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构筑支持创业的服务平台。要采取各种方式,根据劳动者的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加强创业意识教育,转变就业观念,营造鼓励自主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和谐创业的社会环境。

(三)开展“创业甘肃”主题活动。组织举办“创业项目展示博览会”、“ 创业校园行”、“ 回乡创业带头人和创业明星”评选、全民创业先进事迹报告团宣讲等活动,营造创业氛围,促进全民创业。

四、进一步增加就业资金投入。

县级以上政府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在同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特定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险等补贴,以及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以及公共就业服务等。各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省委发„2008‟32号)要求,制订城乡劳动者职业培训计划,落实城乡统筹就业资金安排和任务分解,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10%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省财政厅、省劳动保障厅制订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对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特定就业政策补助、社会保险补贴,以及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省财政继续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适当补助。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级财政要根据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性质、人员、编制和收费收入情况,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部门预算,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劳动者免费服务提供资金保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经费,统一列入“金保工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基本建设由发展改革部门批准立项。对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由承办银行按季送担保机构核对,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后,向财政部门申请,财政部门按规定据实贴息。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的支出,按有关规定执行。

五、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管理。

(一)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县级以上政府要按照统一、规范和效能的原则,整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资产、人员、服务和信息等资源,建立和规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明确服务职责和范围,合理确定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布局。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综合性场所,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设立服务窗口,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规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服务流程和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规范管理。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的要求,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完善管理制度,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的良好秩序。各级政府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鼓励社会各方面依法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对为登记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并实现就业的各类职业中介机构,按规定给予职业介绍补贴。

(三)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劳动者积极参加培训。各级团组织要与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和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

1.对失业人员、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初高中和大中专院校技校毕业生未就业已参加失业登记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创业培训补贴。

2.完善职业培训补贴办法,根据职业培训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补贴标准。现行补贴标准不足弥补实际培训成本的,可提高补贴标准。建立健全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提高劳动者参加培训和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培训的积极性。探索职业培训项目化运作模式,将补贴资金与项目运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对就业困难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特殊工种),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4.完善劳动预备制度,对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初高中毕业生实行3—12个月的预备制培训,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者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四)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投入,在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的同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培训制度,有针对性地与各类企业签订协议,对青壮年劳动者有组织地开展订单式培训。采取多种培训方式,使初中后、高中后学生参加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围绕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和层次,把建立妇女、农民工和保安、保绿、保洁、保姆等人员培训基地和劳务就业基地结合起来,抓好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在农民工元旦、春节返乡期间积极开展技能培训。鼓励和利用学校教育、在职培训、远程教学、学术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积极开展人才咨询、个人职业生涯设计、人才测评等各种人才资源开发服务。

(五)建立健全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为劳动者免费办理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并做好登记统计工作。登记失业人员应当积极求职,参加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安排的就业服务活动,并定期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报告就业失业状况。全省实行统一的《登记证》,向劳动者免费发放,并注明可享受的扶持政策。《登记证》工本费由省财政从就业专项资金中支付。登记失业人员凭《登记证》在省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在登记证上予以注明。省劳动保障厅制订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管理办法。

(六)加强高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组织开展各类招聘和专项服务活动,着力解决就业供求信息不对接、技能不适应岗位等问题。落实好各项政策,畅通大学生面向企业、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流动就业的渠道。认真做好家庭困难和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

六、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制定就业援助专项活动计划,积极帮助和扶持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且积极求职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通过公益性岗位援助等多种途径,对所有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就业困难人员一般指大龄、身体有残疾、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连续失业1年以上,以及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省劳动保障厅规定具体范围和申请认定程序。

(二)加强对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依托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零就业家庭申报认定制度,规范审核认定程序,建立专门台账,及时接受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申请。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通过多种形式帮扶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将旅游景区、城市公共场所、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油站等卫生间保洁人员和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交通协管员、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纳入公益性岗位安臵计划。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及时兑现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动态管理、动态援助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城市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

(三)建立和完善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联动机制。劳动保障、财政、民政等部门要密切协作,促进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全民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有机结合。有条件的市州,要按照国家和省上的有关规定,组织做好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工作。规范失业保险业务流程,全省统一实施《职工失业保险手册》。完善失业保险基金市州级统筹,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失业保险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申领条件和程序,在准确区分申请人员有无劳动能力的基础上,将申领条件与接受职业介绍、职业培训以及参加公益性劳动情况挂钩,逐步形成促进就业的良好政策导向。组织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和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积极参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劳动和创业等活动,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吸引他们积极就业。

(四)鼓励引导劳动者转移就业。对资源开采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因资源枯竭、企业停产或者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造成就业困难人员集中的地方,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积极支持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接续产业,引导转移就业。

(五)积极帮助受灾劳动者实现就业。建立危急灾害情况下的就业促进应急机制,认真做好地震灾区就业援助工作。地震灾区要把促进就业工作与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就业援助,将卫生防疫、环境清理、物资搬运、伤员看护、治安维护等按规定纳入公益性岗位认定范围,安排灾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鼓励受灾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组织起来就业。对受灾劳动者及时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优先保证灾区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对有技能培训需求的灾区城乡劳动者,开展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并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和鉴定补贴政策。

七、进一步加强对促进就业工作的领导。

(一)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促进就业工作机制。县级以上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要制定工作要点,分解工作计划。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履行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及时交流情况,研究解决问题。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和人员,提供相关设备设施和工作场所。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共同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二)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深入做好就业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国家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促进就业的好做法,宣传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就业以及创业带动就业的典型经验。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在促进就业工作和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为就业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表彰奖励具体办法由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制定,经费由各级财政安排。

(三)加强对就业促进工作的监督检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就业促进法实施情况和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要对促进就业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建立举报制度,受理投诉并及时予以处理。

各市州、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制订贯彻本通知的具体意见,确保落实到位。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报告省政府。

第三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甘政发[2008]56号)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发[2008]56号 【发布日期】2008-08-14 【生效日期】2008-08-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

(甘政发[2008]56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近年来,我省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解决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各市州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实施《就业促进法》,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精神,切实做好促进就业工作。今后5年实现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就业再就业培训80万人,创业培训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劳务输转每年新增10万人,劳务收入年增长15%以上,劳动力转移培训年增长10%,到2012年,全省劳务输转规模达到450万人,劳务收入404亿元。现结合我省实际,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

(一)强化政府责任,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相协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逐步创造和改善公平就业环境。县级以上政府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工作计划,在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城乡统筹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发展劳务经济、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开展就业援助等方面制订具体措施,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

(二)努力扩大就业,完善和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改革发展政策,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有序快速发展,增加就业总量,拓宽就业领域。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拓宽就业门路。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就业工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完善和落实城乡劳务输出政策和制度,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城乡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鼓励和规范灵活就业,提高灵活就业的稳定性。

(三)优化创业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从市场准入、企业设立、投融资等方面加大对创业主体支持力度,鼓励有创业愿望的劳动者实现创业。完善劳动者创业的财税、金融、工商、场地等方面的政策体系,落实好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开展全民创业和回乡创业活动。

(四)健全工作机制,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就业工作总体部署,明确目标,落实责任,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创业。

(五)加强失业调控,努力减少失业。县级以上政府要普遍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制定预案和相应措施,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集中出现和社会影响较大的失业现象及时进行调控,缓解失业引发的各种矛盾。各级政府在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增加就业岗位的关系,妥善做好相关人员的安置工作。

已经制定出台失业调控工作方案的,要按照国务院和省上的要求加以完善,并做好实施中的各项工作。尚未出台失业调控工作方案的市县,要在2008年底前出台失业调控工作方案,并按照方案搞好组织实施。定期对失业状况进行分析,寻找差距,研究对策,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六)建立联动机制,完善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把城镇新增就业、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及减少有劳动能力长期失业人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作为就业工作主要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并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将统筹城乡就业、建立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纳入政府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各级政府要按照目标责任制度的要求,依法加强对所属有关部门和下一级政府的考核、检查和监督。

二、进一步完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

(一)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登记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登记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的,凡符合相关条件,可按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有关残疾人就业优惠条件的,可以享受现行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登记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和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行业外,按规定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扶持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具体政策由省财政厅、省物价局制定。

(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创新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模式。

1.持《登记证》的城镇就业转失业人员、城镇其他失业人员、未就业的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带头人、有创业愿望的城乡妇女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5万元。

2.进一步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贷款贴息支持力度,鼓励利用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在新增岗位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和《登记证》人员达到现有职工总数30%以上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申请贷款,贷款额度由企业、担保机构、承办金融机构商定。

3.创业成功、按期足额偿还贷款诚信度高的借款人和吸纳就业人员多、按期还款、有偿还能力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再次申请贷款。贷款期限一般为3年。

4.经办银行可将小额担保贷款利率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3个百分点,其中微利项目增加的利息由财政负担。

5.鼓励经办金融机构在贷款担保基金银行存款余额的5倍范围内,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力度。

6.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由地方财政安排,建立和完善贷款担保基金的持续补充机制。推动信用社区与经办银行加强合作,鼓励担保机构降低反担保门槛或取消反担保。

7.小额担保贷款具体工作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有关政策执行。对2007年底前核准的小额担保贷款项目仍按原政策执行。

8.各级团组织要配合劳动保障部门积极开展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小额担保贷款项目实施工作。

(三)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扶持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1.对各类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

2.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并视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以及适当的岗位补贴。

3.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

4.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期限,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5.《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甘政发〔2005〕96号)规定的各项税收政策继续有效,审批截止到2008年底,2009年以后的税收政策另行规定。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的各项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政策继续执行,审批截止到2008年底,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6.中央在甘企业、省属企业以及农垦、森工、独立工矿区等单位按规定享受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具体办法由省劳动保障厅制定。抓紧制定出台《甘肃省就业促进条例》,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依法促进就业。各市州、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就业促进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培训,不断提高依法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深入开展创业带动就业活动。

(一)用政策扶持创业。鼓励支持城镇失业人员、城镇退役军人、城镇残疾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高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失地农民、农业富余劳动力等社会群体充分利用创业扶持政策自主创业。从开拓市场、健全服务入手,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包括环境和公共设施建设、小区绿化、清洁卫生、文化娱乐、卫生保健、家政服务等,开发创业项目。以发展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技术创新型、服务商贸型等中小企业,提高中小企业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打造知名品牌。引导支持广大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各种非农产业创业致富。积极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支持各类经营型、管理型、科技型人才创办企业、经济实体和社会中介组织。大力开展青年创业、妇女创业与残疾人创业活动。依托各类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立创业园区。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帮助残疾人就业。

(二)强化创业服务。完善创业项目、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额贷款、企业孵化、跟踪服务相结合的创业服务体系,将创业服务工作延伸到街道社区、农村乡镇、高等院校,为各类创业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发挥社会各类创业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构筑支持创业的服务平台。要采取各种方式,根据劳动者的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加强创业意识教育,转变就业观念,营造鼓励自主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和谐创业的社会环境。

(三)开展“创业甘肃”主题活动。组织举办“创业项目展示博览会”、“创业校园行”、“回乡创业带头人和创业明星”评选、全民创业先进事迹报告团宣讲等活动,营造创业氛围,促进全民创业。

四、进一步增加就业资金投入。

县级以上政府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在同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特定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险等补贴,以及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以及公共就业服务等。各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省委发〔2008〕32号)要求,制订城乡劳动者职业培训计划,落实城乡统筹就业资金安排和任务分解,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10%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省财政厅、省劳动保障厅制订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对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特定就业政策补助、社会保险补贴,以及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省财政继续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适当补助。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级财政要根据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性质、人员、编制和收费收入情况,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部门预算,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劳动者免费服务提供资金保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经费,统一列入“金保工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基本建设由发展改革部门批准立项。对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由承办银行按季送担保机构核对,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后,向财政部门申请,财政部门按规定据实贴息。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的支出,按有关规定执行。

五、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管理。

(一)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县级以上政府要按照统一、规范和效能的原则,整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资产、人员、服务和信息等资源,建立和规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明确服务职责和范围,合理确定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布局。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综合性场所,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设立服务窗口,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规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服务流程和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规范管理。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的要求,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完善管理制度,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的良好秩序。各级政府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鼓励社会各方面依法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对为登记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并实现就业的各类职业中介机构,按规定给予职业介绍补贴。

(三)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劳动者积极参加培训。各级团组织要与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和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

1.对失业人员、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初高中和大中专院校技校毕业生未就业已参加失业登记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创业培训补贴。

2.完善职业培训补贴办法,根据职业培训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补贴标准。现行补贴标准不足弥补实际培训成本的,可提高补贴标准。建立健全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提高劳动者参加培训和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培训的积极性。探索职业培训项目化运作模式,将补贴资金与项目运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对就业困难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特殊工种),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4.完善劳动预备制度,对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初高中毕业生实行3―12个月的预备制培训,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者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四)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投入,在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的同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培训制度,有针对性地与各类企业签订协议,对青壮年劳动者有组织地开展订单式培训。采取多种培训方式,使初中后、高中后学生参加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围绕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和层次,把建立妇女、农民工和保安、保绿、保洁、保姆等人员培训基地和劳务就业基地结合起来,抓好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在农民工元旦、春节返乡期间积极开展技能培训。鼓励和利用学校教育、在职培训、远程教学、学术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积极开展人才咨询、个人职业生涯设计、人才测评等各种人才资源开发服务。

(五)建立健全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为劳动者免费办理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并做好登记统计工作。登记失业人员应当积极求职,参加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安排的就业服务活动,并定期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报告就业失业状况。全省实行统一的《登记证》,向劳动者免费发放,并注明可享受的扶持政策。《登记证》工本费由省财政从就业专项资金中支付。登记失业人员凭《登记证》在省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在登记证上予以注明。省劳动保障厅制订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管理办法。

(六)加强高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组织开展各类招聘和专项服务活动,着力解决就业供求信息不对接、技能不适应岗位等问题。落实好各项政策,畅通大学生面向企业、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流动就业的渠道。认真做好家庭困难和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

六、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制定就业援助专项活动计划,积极帮助和扶持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且积极求职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通过公益性岗位援助等多种途径,对所有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就业困难人员一般指大龄、身体有残疾、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连续失业1年以上,以及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省劳动保障厅规定具体范围和申请认定程序。

(二)加强对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依托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零就业家庭申报认定制度,规范审核认定程序,建立专门台账,及时接受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申请。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通过多种形式帮扶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将旅游景区、城市公共场所、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油站等卫生间保洁人员和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交通协管员、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纳入公益性岗位安置计划。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及时兑现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动态管理、动态援助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城市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

(三)建立和完善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联动机制。劳动保障、财政、民政等部门要密切协作,促进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全民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有机结合。有条件的市州,要按照国家和省上的有关规定,组织做好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工作。规范失业保险业务流程,全省统一实施《职工失业保险手册》。完善失业保险基金市州级统筹,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失业保险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申领条件和程序,在准确区分申请人员有无劳动能力的基础上,将申领条件与接受职业介绍、职业培训以及参加公益性劳动情况挂钩,逐步形成促进就业的良好政策导向。组织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和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积极参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劳动和创业等活动,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吸引他们积极就业。

(四)鼓励引导劳动者转移就业。对资源开采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因资源枯竭、企业停产或者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造成就业困难人员集中的地方,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积极支持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接续产业,引导转移就业。

(五)积极帮助受灾劳动者实现就业。建立危急灾害情况下的就业促进应急机制,认真做好地震灾区就业援助工作。地震灾区要把促进就业工作与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就业援助,将卫生防疫、环境清理、物资搬运、伤员看护、治安维护等按规定纳入公益性岗位认定范围,安排灾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鼓励受灾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组织起来就业。对受灾劳动者及时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优先保证灾区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对有技能培训需求的灾区城乡劳动者,开展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并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和鉴定补贴政策。

七、进一步加强对促进就业工作的领导。

(一)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促进就业工作机制。县级以上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要制定工作要点,分解工作计划。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履行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及时交流情况,研究解决问题。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和人员,提供相关设备设施和工作场所。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共同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二)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深入做好就业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国家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促进就业的好做法,宣传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就业以及创业带动就业的典型经验。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在促进就业工作和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为就业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表彰奖励具体办法由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制定,经费由各级财政安排。

(三)加强对就业促进工作的监督检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就业促进法实施情况和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要对促进就业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建立举报制度,受理投诉并及时予以处理。

各市州、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制订贯彻本通知的具体意见,确保落实到位。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报告省政府。

甘肃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八月十四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紧急重大情况报告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辽宁省

【发布文号】辽政办发〔2005〕25号2005-04-07 【发布日期】2005-04-07 【生效日期】2005-04-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辽宁省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紧急重大情况报告工作的通知

(辽政办发〔2005〕25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紧急重大情况报告的通知》(国办发〔2000〕27号)、《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值班和重要情况报告工作的通知》(辽政办传〔2002〕105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安全生产委员会〈辽宁省重特大事故报告暂行办法〉的通知》(辽政办发〔2005〕5号)下发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加强了对值班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了值班和重要情况报告制度,明确了值班和重要情况报告责任制,使值班工作有了较大改进,为省政府领导及时了解和处置重大事件提供了依据。但也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紧急重大情况报告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的值班制度不落实,上下联络不畅通;有的对因工作失误或人为原因引发的重大情况上报不及时甚至隐瞒不报;有的存在侥幸心理,发生紧急重大突发事件后,往往等到处理不了了才报告,延误了时间。因此,迟报、漏报、甚至瞒报紧急重大情况时有发生,使上级机关和领导同志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情况,影响了对紧急重大情况进行及时妥善处置。为切实加强值班信息和重要情况报告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要进一步加强值班和紧急重大情况报告工作?

值班工作是各级政府机关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也是做好紧急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送和处置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和谐辽宁的高度,切实加强值班工作,建立健全值班网络,确保上下联络畅通,反应迅速,情况处理及时。?

1、要切实加强对值班工作的领导。各市、县政府、省政府各部门要有一名负责同志分管值班工作,并落实值班工作人员和值班制度。市、县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昼夜24小时有专人值班。节假日期间,特别是敏感时期,要有单位领导坐班或在岗带班。?

2、要加强值班队伍建设,保证值班工作条件。要选配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熟悉业务的人员担任值班工作。要加强值班室的硬件设施建设,为值班室配备保密电话、传真机、计算机、复印机等必要的办公设备,并加强对值班人员的培训,使值班人员都能熟练地使用这些设备。要加强政府值班系统办公自动化建设,不断改进紧急重大情况信息的处理方法和手段,实现用计算机网络处理和传输紧急重大情况信息,确保报告及时,信息畅通。?

3、要建立和完善全省政府系统值班网络体系。省、市、县三级都要加强政府值班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覆盖面广、反映灵敏、传递迅速、处置准确的应急指挥系统,各市、省直各部门主要领导、值班、带班领导要务必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形成高效运转的政府值班和通联网络,以确保重大事故、事件和敏感事件能在事发1小时以内报告省政府,确保及时处置。?

二、紧急重大情况报告的范围、报送渠道和要求?

(一)报告范围?

l、重大事件类。主要包括参与人数较多的械斗、游行、上访、闹事、罢工、罢市、罢课、静坐、金融挤兑以及冲击党政机关和要害部门或堵塞铁路、干线公路、城市交通,大型非法宗教活动或者严重影响民族团结、涉外及涉及港澳台同胞等群体性事件。

2、重大案件类。主要包括死伤人数较多或影响恶劣的杀人、爆炸、抢劫、盗窃、诈骗、投毒、走私、偷渡、制毒贩毒、制假贩假、纵火、劫机及制售假劣种子(化肥、农药)坑农害农等严重犯罪案件。?

3、重大事故类。主要包括飞机失事及重大列车、汽车、船艇等交通安全事故;重大通讯、供水、燃气事故;重大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重大火灾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重大地质灾害事故;重大中毒事故等。?

4、自然灾害类。主要包括重大水旱灾害,重大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重大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

5、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类。重大传染病疫情和医、药源性感染;重大动植物疫情;食品安全与职业危害事件等。

6、虽然规模、损失不大,但发生在敏感时间、敏感地区或可能造成恶劣影响的敏感性事件、事故。?

(二)报送渠道与要求?

为加强紧急重大情况的报告工作,确定由省政府值班室负责接收各市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上报省政府的紧急重大情况报告和请示;负责向省政府领导报告全省发生的紧急重大情况并及时准确地将省政府领导对处置紧急重大事件的批示、指示传达给有关地方和部门;负责处置紧急重大突发事件的联络协调工作;负责承办需上报国务院的紧急重大情况的报告工作。?

凡属于报告范围的紧急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后,有关市、县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必须在事件发生后1小时内向省政府分管领导和省政府值班室报告,来不及形成文字的,可先用电话口头报告,然后再补送文字报告。来不及报送详细情况的,可先进行初报,然后根据事态进展和处理情况,随时进行续报。?

要规范紧急重大情况的报送方式。各地区、各部门原则上要有固定的载体通过党政信息网或密传渠道向省政府值班室报送紧急重大突发事件信息。要将紧急重大情况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经过、原因、危害程度、发展趋势、应急处理措施及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等情况报送省政府值班室,并及时续报事态进展和处理情况,直至事情处理完毕。省直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将紧急重大情况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同时向省政府报告,并在向省政府的报告中注明已同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

三、建立紧急重大情况报告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各市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要对向省人民政府报送紧急重大情况负责,并督促本地区、本部门办公厅(室)和值班人员认真做好报送工作。各级各部门的办公厅(室)更要将此作为一项重要职能,切实负起责任。今后,凡发生紧急重大情况,要由事件发生地的市、县政府负责向省政府报告。同时,省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也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向省政府报告主管工作方面和发生在本部门、本系统的紧急重大情况。为减少环节,确保时效,一般情况下,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的值班人员可在向本地区或本部门负责同志报告的同时,直接报告省政府。各地区、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对紧急重大情况的报送工作要高度重视,亲自过问,加强督促,特别要保证紧急重大情况报告渠道的畅通,不得干预和限制有关单位和人员及时如实地向省政府报告,更不能压住不报或谎报。对紧急重大事故事件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报告的,将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2号)以及其他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各地区、各部门的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值班时间不能擅自离岗,也不能报喜不报忧。对工作不到位或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延误的,要给予严肃批评或纪律处分。省政府办公厅将加大对紧急重大情况报告工作的督查督办力度,对各地区、各部门值班工作情况和紧急重大情况的报告工作不定期进行抽查和通报。

省政府值班室电话:(024)86893149、86892112(传真)。?

二○○五年四月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教师住房建设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80602

【发布文号】辽政发[1995]4号 【发布日期】1995-02-20 【生效日期】1995-02-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

进一步加强城镇教师住房建设工作的通知

(辽政发〔1995〕4号

一九九五年二月二十日)

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八五”期间解决城市中小学教职工住房问题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2〕52号文件)和全国城镇教师住房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进一步推进我省城镇教师住房建设工作,现通知如下:

一、一、增强解决城镇教师住房问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解决广大教师的住房问题,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发展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保证,是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级政府对此务必要有足够的认识。我省虽属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但教师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与全国兄弟省市比水平比较低。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增强解决教师住房问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统筹规划,加强领导,把它作为一件大事抓好。要把教师住房建设纳入当地城镇住房建设总体规划,确定方案,落实责任制,按学校隶属关系实行分级负责。为加强对全省教师住房建设工作的领导,搞好组织协调,省政府决定成立广厦工程领导小组,由副省长丛正龙同志担任组长,省教委、计委、建设厅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参加。省教委负责日常检查监督工作。

二、二、明确我省教师住房建设的方针和目标

我省教师住房建设的方针和目标是:统筹规划,政策扶持,加快房改,广体投入;从明年起,用两年时间消灭全省城镇教师住房特困户,3年内(到1997年)达到全省教师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不低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到2000年,全省教师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不低于8平方米。

各市要按省政府提出的方针和目标,从实际出发,制定本地教师住房建设规划,切实落实资金来源和建房用地,保证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各市教师住房建设应因地制宜,本着增加教师住房面积,方便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原则,宜分散则分散,宜集中则集中,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不强求划一。城镇各级各类校园内一律不准建设住宅和非教育项目,如属特殊需要,必须经上级建设和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三、三、加大房改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教师住房建设的投入

解决教师住房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大房改力度,加快房改步伐。一方面要搞好集资建房,提倡和鼓励教师个人集资建房;另一方面要按照国家房改政策要求,积极出售非校园区公有住房。也可实行有偿分配、与有关单位联建、自建公助、公建民助、合作建房等形式,增加教师住房的投入。各方面筹措教师住房建设的总投入,目前原则上实行“三三四”的比例,即各级政府占30%,学校、社会占30%,教师本人占40%。要通过发展校办产业,不断增加学校在教师住房建设中的投入,有条件的地区也可增加政府投入的比例。对特殊困难的教师家庭,政府、学校要给予一定的照顾。

四、四、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扶持教师住房建设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要在政策上积极扶持教师住房建设。一是要不折不扣地落实省政府关于从城市住宅建设投资中提取2%,用于城市中小学教师住房建设的规定,任何部门和个人无权减免,特殊情况确需减免的,必须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审批。二是各级政府在财力安排上要有一部分资金用于教师住房建设,并在安排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支出预算时,优先予以考虑。三是在教师住房建设选址、土地费用、建设配套费用等方面给予照顾,制定倾斜政策。这些政策同样适用于国家部委和省属学校。各级政府要继续认真执行省政府《关于加强教育事业建设几个问题的通知》(辽政发〔1985〕166号文件)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重申学校基建免征征地费、动迁费以外一切费用的通知》(辽委办发〔1991〕18号文件)精神,以加快城镇教师住房建设。

各市要将教师住房建设落实情况,于1995年7月份报省政府。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业工作的通知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业工作的通知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