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由大学生就业问题引发的对社会就业环境的思考
中国社会热点问题分析课程论文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家庭、大学生本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复杂如:就业空间不足、相关政策难落实、招聘单位要求条件过高、创业成本高风险增大等。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了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就业难的对策,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主要问题
(一)社会形势严峻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二)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从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及授课方式看, 长期的应试教育模
式在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再次,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
(三)用人单位误区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的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培训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四)大学生就业认识有误区
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起点指标,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教育部对部分高校6 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66.67%,仅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
(五)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
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
(六)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 垄断式经营对社会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带动不足。
我国实施市场经济仅十四五年时间, 尽管发展速度快、变化快、改革的步伐也快, 但由于计划经济所建立起的经济基础和管理体制一时难以彻底改革, 法制化还不完善, 由 体制问题导致的垄断式经营限制了新人创业的机会, 使个人的创业难度增大, 垄断式经营单位人员流动性差, 但工资高、待遇好、工作稳定性强, 先进去的位, 后面的人难以进入, 这更增加了人们对稳定性强、收入较高、风险较小的垄断行业工作的向往。创业的艰难吓退了很多人, 人们宁可托关系、找熟人进入一个好单位, 也不愿自己创业冒风险。由此引发三个社会问题:
1.有限的岗位数量与众多的竞争者加剧了这一岗位竞争的激烈程度, 给想进入该行业的就业人员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想方设法寻找各种渠道和机会, 进入垄断性行业, 正常渠道进不去, 只有找人际关系, 使岗位的竞争缺乏公平性和合理性。
2.给贪污、受贿创造了机会。
3.使社会创造新岗位、新工作、新职业的能力减弱, 因垄断式经营不会允许更多的竞争对手进入该行业, 这就限制了该行业工作岗位的开发与创造, 同时新的创业者也很难与实力雄厚的垄断公司抗衡。
二、对策及建议
在当前形势下,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观念上的问题,也有制度体制上的问题。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能单靠某一个方面的努力,也不能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毕业生要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充实完善自我,合理定位毕业生要想顺利就业,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基礎,不断的增强就业能力和本领,拓宽择业视野,提高综合技能,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准确把握自身特点,不畏艰险,奋力拼搏。转变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思想基礎。首先,要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思想。一定要对自我进行正确定位,降低就业的期望值,不要盲目地选择高收入,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要看到农村、基层、边远中西部地区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虽然会面临很多挑战,但可以从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其次,要转变依赖学校和家庭的观念,把握好一切就业机会,尽早抢占就业先机,积极主动的应对就业市场的各种挑战。再次,要客观地分析自己,学会正确的面对挫折,切不可因此自卑,失去信心。要以积极心态面对待就业竞争,增强诚信意识,以诚实守信、乐观向上的良好形象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二)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
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
1.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2.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应与市场需求相对接。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
(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5)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为他们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创业、岗位立业做好准备。
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腊文.大学生就业对策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刘慧.大学生实现就业与创业的战略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6(6).[3]雷五明,赵北平.大学生去西部与基层就业的心理学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6(10).[4]段涛.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J].高教研究,2003(3).
第二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形势与政策论文李莹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摘要:自1997年我国恢复高考,我国的大学生毕业率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毕业率逐年增加,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创下历史新高。大学生虽然是较高素质和文化的社会群体,但是由于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导致部分行业就业需求下降,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大学生就业率不容乐观。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针对毕业大学生就业率偏低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入手,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
在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的这个年代,人才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我国近几年来也在培养人才方面投入了不少资金,培养人才成为我国的第一要务。随着各类大学,专科高等院校逐年扩招学生,我国的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高素质人才,但我国的大学生的就业却不乐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身为大学生得我们就快要离开大学,步入社会,我们也将面临着就业问题,有很多人曾说过毕业就等于失业,到底中国大学生就业面临怎样的问题和挑战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我国就业总体形势
解决就业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从2012年初的季节性“用工荒”,到年中媒体热炒的“返乡潮”,全年就业形势同样经历了严峻挑战。2012年,我国GDP增速为7.8%,同过去10年10.7%的平均增速相比,下行态势明显。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我们依然取得了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52万、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82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的成绩。这意味着我们不仅高质量完成上年年初定下的900万人新增目标,而且创造了城镇新增就业的历史新高。
最近几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很大。在别的国家,结构调整一定会出现大规模失业。但在我国深圳和成都等地方没有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导致失业率增加,反而提高了就业率,经济也保持着快速增长。就中国总体的就业
形势来看中国的就业形势并没有太过严峻,那到底什么原因导致那么多毕业大学生面临失业呢?
二、大学生为何就业难的原因及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量变大,缺乏高端人才
现今国外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入住中国,各种企业对人才正所谓是求贤若渴啊!因为一个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它就要不断的输入新鲜的血液,但是企业们找不到与他们对口的人才,也没有多少个大学生是真正拥有技术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从而导致了企业就业岗位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正如一辆公车上有很多位置,但是没有人坐得起。
2、就业环境区别较大,大学生不愿低就
人人都想有一份收入高又稳定的工作,因此公务员或央企、国企的正式职工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因为这些职业社会保障好工作体面又享有高福利、高保障,收入稳定等因素,大学生大多数人都挤破门槛想进入国企、央企工作,每年有数以百计的大学生参加公务员的选拔考试,但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十分有限,仅能够吸纳10%的大学生。
民营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力军,但民企无论在生存发展空间上,还是在所提供的的薪资福利水平上,都无法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央企相比,这导致了大学生不愿意选择到民企就业,而争相选择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央企就业的现实,从而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失衡。
3、用人单位招聘不规范
用人单位在招聘中盲目追求高端人才,导致无序竞争。现在社会上有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文聘标准过高,起码硕士学位学历这些要求导致大学生无法从业。其实工作能力不能单凭学历来决定的,不少企业招聘的高学历人员在工作上的表现并不如期,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才是最重要,企业放低门槛就会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就业机会。不管企业是否需要,均追求高学历毕业生,加剧了大学生择业就业的无序竞争。
4、学校教育结构层面的偏差
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是大学生学习的专业和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不对口和学生的专业技术不高,普通高校增设了许多各门各类的专业而且扩招了更多的学生,但在培养大学生上总体专业结构上无计划性,教育财力投资少,在大学生毕业考试时为了提高毕业率采取放宽政策,降低了毕业证与学位证的要求,进而导致了大学生中的水分越来越多。能真正独挡一面的大学生很少,能达到企业要求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教育方面不能系统化,致使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其它专业冷门的现象,5、大学毕业生的自身因素
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自我评价偏高,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抗压能力低。刚从大学毕业,从小就说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大学生没有接触过社会,自认为自命不凡,因为自傲导致大学生不能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也对学生主动提高自我能力造成阻碍,由于这一代的大学生们都是在家长的保护伞下成长的,没有离开过父母温暖的港湾,没有出去见过大风大浪,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因为部分大学生没有接触过社会,一直都是学校班级赞扬的对象,并没有受到过多大的批评,当在职场中受到上级的批评他们容易想不开因此而放弃这份工作。这些都反映出大学生对就业能力自我培养意识不强的现实。
三、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1、贯彻执行好大学生就业新政策
2013年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出台了八个方面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前五方面,包括落实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开展就业帮扶和就业援助,是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拓展。后三方面,包括促进就业公平、推动高校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则是在政策上进行了创新。同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列入政府政绩考核,特别提出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也是首次纳入的新政策,非常具有创新性。贯彻执行好中央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新政策,是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前提。
2、学校要改善教育制度,着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降低了教学的要求,而学生们只为了成绩而考试,并没有真正的学到专业知识。首先,就必须改革教育制度,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放在同一水平线上。现在有很多的大学开始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也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但是大部分还是依附于书本和学校,始终不能全面的接触真正的社会环境。所以学校必须要加入一些企业机制来管理学生,让学生们能在理论和实际中慢慢成长。
3、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和正确看待就业压力
大学生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既不要自恃清高,好高骛远,也不要过于贬低自己。同时要转变观念,特别是要转变对在西部地区就业的观念,不要把去西部就业当成失败的就业或没有价值的就业;四要以平常心面对就业挫折,不要因为失败而背上沉重的包袱,要善于从失败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2)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的生活摆脱了高中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给自己分配,大量的课余时间是给我们好好充实自己的机会啊,大学里会有各色各样的社团活动,有些人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社团活动上而忽略了学习。我们是可以参加不同的活动来锻炼自己,但是在这锻炼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要切记盲目,不是什么社团都适合你,我们可以为自己做一份职业规划,在这个大学里我们要看什么书,要那多少个证书,要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在毕业前自己的专业技能要达到什么水平等。大学四年其实眨眼就会过去,我们不能碌碌无为,必须有时间的紧迫感,有时刻步入社会的准备,因此制定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必要的。有了科学的规划,按照规划中的内容,一步步达到自己所需的要求,那么在以后的激烈工作竞争中将会为你提供一个潜移默化的优势。
(3)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能力与素养
在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之后,我们就有一个以后自己就业的方向,从而分析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罗列出哪些是自己擅长的,哪些是自己比较薄弱的。然后,明确自己未来就业以及所从事的岗位中需要哪些能力,自己需要重点加强哪些能
力的培养,在大学期间好好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作业——当代大学生就业现况分析及思考
[2] 摘自2013年5月27日新华网——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第三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形势与政策论文
李莹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摘要:自1997年我国恢复高考,我国的大学生毕业率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毕业率逐年增加,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创下历史新高。大学生虽然是较高素质和文化的社会群体,但是由于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导致部分行业就业需求下降,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大学生就业率不容乐观。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针对毕业大学生就业率偏低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入手,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
在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的这个年代,人才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我国近几年来也在培养人才方面投入了不少资金,培养人才成为我国的第一要务。随着各类大学,专科高等院校逐年扩招学生,我国的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高素质人才,但我国的大学生的就业却不乐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身为大学生得我们就快要离开大学,步入社会,我们也将面临着就业问题,有很多人曾说过毕业就等于失业,到底中国大学生就业面临怎样的问题和挑战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我国就业总体形势
解决就业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从2012年初的季节性“用工荒”,到年中媒体热炒的“返乡潮”,全年就业形势同样经历了严峻挑战。2012年,我国GDP增速为7.8%,同过去10年10.7%的平均增速相比,下行态势明显。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我们依然取得了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52万、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82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的成绩。这意味着我们不仅高质量完成上年年初定下的900万人新增目标,而且创造了城镇新增就业的历史新高。
最近几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很大。在别的国家,结构调整一定会出现大规模失业。但在我国深圳和成都等地方没有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导致失业率增加,反而提高了就业率,经济也保持着快速增长。就中国总体的就业形势与政策论文
李莹
形势来看中国的就业形势并没有太过严峻,那到底什么原因导致那么多毕业大学生面临失业呢?
二、大学生为何就业难的原因及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量变大,缺乏高端人才
现今国外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入住中国,各种企业对人才正所谓是求贤若渴啊!因为一个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它就要不断的输入新鲜的血液,但是企业们找不到与他们对口的人才,也没有多少个大学生是真正拥有技术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从而导致了企业就业岗位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正如一辆公车上有很多位置,但是没有人坐得起。
2、就业环境区别较大,大学生不愿低就
人人都想有一份收入高又稳定的工作,因此公务员或央企、国企的正式职工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因为这些职业社会保障好工作体面又享有高福利、高保障,收入稳定等因素,大学生大多数人都挤破门槛想进入国企、央企工作,每年有数以百计的大学生参加公务员的选拔考试,但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十分有限,仅能够吸纳10%的大学生。
民营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力军,但民企无论在生存发展空间上,还是在所提供的的薪资福利水平上,都无法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央企相比,这导致了大学生不愿意选择到民企就业,而争相选择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央企就业的现实,从而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失衡。
3、用人单位招聘不规范
用人单位在招聘中盲目追求高端人才,导致无序竞争。现在社会上有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文聘标准过高,起码硕士学位学历这些要求导致大学生无法从业。其实工作能力不能单凭学历来决定的,不少企业招聘的高学历人员在工作上的表现并不如期,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才是最重要,企业放低门槛就会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就业机会。不管企业是否需要,均追求高学历毕业生,加剧了大学生择业就业的无序竞争。形势与政策论文
李莹
4、学校教育结构层面的偏差
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是大学生学习的专业和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不对口和学生的专业技术不高,普通高校增设了许多各门各类的专业而且扩招了更多的学生,但在培养大学生上总体专业结构上无计划性,教育财力投资少,在大学生毕业考试时为了提高毕业率采取放宽政策,降低了毕业证与学位证的要求,进而导致了大学生中的水分越来越多。能真正独挡一面的大学生很少,能达到企业要求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教育方面不能系统化,致使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其它专业冷门的现象,5、大学毕业生的自身因素
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自我评价偏高,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抗压能力低。刚从大学毕业,从小就说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大学生没有接触过社会,自认为自命不凡,因为自傲导致大学生不能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也对学生主动提高自我能力造成阻碍,由于这一代的大学生们都是在家长的保护伞下成长的,没有离开过父母温暖的港湾,没有出去见过大风大浪,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因为部分大学生没有接触过社会,一直都是学校班级赞扬的对象,并没有受到过多大的批评,当在职场中受到上级的批评他们容易想不开因此而放弃这份工作。这些都反映出大学生对就业能力自我培养意识不强的现实。
三、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1、贯彻执行好大学生就业新政策
2013年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出台了八个方面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前五方面,包括落实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开展就业帮扶和就业援助,是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拓展。后三方面,包括促进就业公平、推动高校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则是在政策上进行了创新。同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列入政府政绩考核,特别提出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也是首次纳入的新政策,非常具有创新性。贯彻执行好中央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新政策,是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前提。
2、学校要改善教育制度,着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形势与政策论文
李莹
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降低了教学的要求,而学生们只为了成绩而考试,并没有真正的学到专业知识。首先,就必须改革教育制度,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放在同一水平线上。现在有很多的大学开始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也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但是大部分还是依附于书本和学校,始终不能全面的接触真正的社会环境。所以学校必须要加入一些企业机制来管理学生,让学生们能在理论和实际中慢慢成长。
3、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和正确看待就业压力
大学生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既不要自恃清高,好高骛远,也不要过于贬低自己。同时要转变观念,特别是要转变对在西部地区就业的观念,不要把去西部就业当成失败的就业或没有价值的就业;四要以平常心面对就业挫折,不要因为失败而背上沉重的包袱,要善于从失败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2)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的生活摆脱了高中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给自己分配,大量的课余时间是给我们好好充实自己的机会啊,大学里会有各色各样的社团活动,有些人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社团活动上而忽略了学习。我们是可以参加不同的活动来锻炼自己,但是在这锻炼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要切记盲目,不是什么社团都适合你,我们可以为自己做一份职业规划,在这个大学里我们要看什么书,要那多少个证书,要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在毕业前自己的专业技能要达到什么水平等。大学四年其实眨眼就会过去,我们不能碌碌无为,必须有时间的紧迫感,有时刻步入社会的准备,因此制定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必要的。有了科学的规划,按照规划中的内容,一步步达到自己所需的要求,那么在以后的激烈工作竞争中将会为你提供一个潜移默化的优势。
(3)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能力与素养
在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之后,我们就有一个以后自己就业的方向,从而分析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罗列出哪些是自己擅长的,哪些是自己比较薄弱的。然后,明确自己未来就业以及所从事的岗位中需要哪些能力,自己需要重点加强哪些能形势与政策论文
李莹
力的培养,在大学期间好好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作业——当代大学生就业现况分析及思考 [2] 摘自2013年5月27日新华网——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第四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全世界30亿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口有1至5亿,不充分就业人口有7.5亿至9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而我国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又造成了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昔日被誉为“国之栋梁”、“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和难度。然而,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绝非一片黯淡,只要正确分析和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必能拨云见日,纵横广阔职场。
一、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的再认识
1.不同专业的就业形势
外语专业学生将继续抢手。历年来外语专业学生就有比较好的去向,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后,增加了国际化交流,外语类人才会十分紧俏。英语专业如此,小语种,尤其日语可望有较好的就业前景。
入世后,社会最需要营销、管理、金融、财会等方面的人才,几年来,这些专业的学生都有较好的去向。另外,懂得世贸组织规则的经济类、管理类和财会类人才会十分抢手。
计算机类、电子类专业将会有所改观。随着IT业的逐渐复苏,社会对这类专业会有更高的需求,学生的就业可能比较乐观。
由于中文专业学生的适应面广、有一定功底,社会提供的许多岗位如编辑、记者、秘书、行政管理,都适合他们去做。历史、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专业,尽管随着每年公务员岗位的增加,报考公务员可以解决一部分这类学生出路,但由于公务员岗位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将持续走下坡路。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冷热不均,但是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够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应该说无论是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是冷门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
2.用人单位的理性思考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有资料表明,一些高级技工的薪水甚至可以超过研究生。可见,用人单位更多的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来选择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其招聘行为的理性化程度大大提高。而这样一种环境,无疑将给专科生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当中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将来会加入“未来的高级技师”这一行列。
3.民营企业成为吸纳毕业生的重要渠道
一些著名企业将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学校和科研机构是吸收研究生学历毕业生的主要力量。民营企业需求量增长较快,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一支新生力量,而且随着个体、民营经济的继续发展,其需求岗位必将进一步增加。这要求广大毕业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不要将目光仅仅局限在国有大公司、大企业上。要适应形势要求,投身到充满生机活力的民营企业中去。
4.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可能
国内生产总值到2010年要比2000年翻一番,要求今后5至10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每年至少要保持7%的增长速度。专家预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提供80至100万个就业岗位。加入WTO、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等都会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国企改革等的逐渐完成,也将使企业在最近几年大规模储备人才。另外,由于人才流动机制的完善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等,大学生毕业走向和就业趋势将更加呈现出多样化和自主化。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
目前,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使大学生就业难,全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理不平衡性。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专业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
大学教育发展比较缓慢,从专业的设置、教材的更新、师资的培训,到对学生培养的模式,远远没有跟上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因素
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
择业能力水平不高。具体表现在:(1)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2)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3)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还不强,虚荣心和侥幸心理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4)职业规划能力还比较欠缺,很少有人对自己做出详细的探查,明确自己的素质、实力、个人特点、能力、兴趣和学习、工作方式以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并依此做出决定和计划。
另外,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如就业挫折承受力差、竞争与进取精神不够、合作性和冒险性较差、独立性不高,盲从和依赖心理普遍存在等等。
第五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教育体制;就业市场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直接影响高校生存、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目前,影响大学就业的因素很多,在社会因素中来自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三个方面的问题和大学生自身的因素都影响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从加大政府规范力度,完善就业市场,改革教育体制,转变就业观念四个方面入手,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工作。
1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1社会因素
(1)政府方面。
造成大学生就业歧视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这方面的关注程度不够,就业方面的制度远没有欧美国家那么成熟和完善,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和法制化建设还没有完成,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缺乏道德的软约束和法律的硬约束。
(2)高校方面。
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向市场、信息化社会迈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整个世界如同一个地球村,这就决定了现代大学必须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第一,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市场信息的准确预测和科学论证,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第二,高校对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质量不过硬。高校内部管理机制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师资多是过去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因此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力度自然不够,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第三,“重人口,轻出口”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高校招生与就业工作密不可分,它的运作规律就像工厂生产的产品推销不出去,生产再多再好也是积压品。由于就业工作滞后性,高校在招生时就应根据经济发展、社会人才需求信息相应地调查招生数量、设置专业,适应四年后的就业工作。但目前许多高校招生和就业工作隶属两个不同的部门,这很不利目前就业工作的市场化,极易造成社会不需要的专业盲目招生,而急需要的专业招生规模不大,这就为大学生毕业时可能失业埋下了隐患。
(3)用人单位方面。
第一,用人单位观念上存在一定误区。有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在各高校举办的多场招聘会上,有的单位员工自身不足百人、年销售额不足50万的中小型企业也提出非硕士不用的要求;有的很少涉及涉外业务的用人单位也提出要求学生必须拥有全国英语六级证书;与全国大多数企业的情况一样,有很多企业对应聘的学生提出必须要有工作经验等的要求。第二,“双向选择”过分倾斜用人单位自主权。近年来,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国家垂直管理的金融、邮电、税务、电力等部门,在工资、住房、奖金、福利等方面的待遇大大高于当地水平。因此这些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就业选择时倍受青睐,出现几百名大学生应聘一个职位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随着用人单位择才自主权的不断扩大而愈演愈烈,现在有的单位在接收毕业生时已出现变相的权权交易和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有的用人单位片面追求眼前高收入、高效益而忽视长远发展目标,拒收毕业生,这就造成未来新~轮的人才断层现象。[!--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 1.2大学生自身因素
(1)观念因素。在当前大学生的心目中,就业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大学生的金钱观念,功利意识大大增强,在择业时出现重实惠轻理想、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多数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不能根据ac身的特点进行择业,不能根据实际进行就业目标的调整,不能认同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灵活的就业,在择业问题上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就业观。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大学生就业难仅仅是观念问题。部分学者将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为结构性失业,认为大学生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学生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条件的要求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差距较大,换句话说依然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不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北京、上海、深圳绝对是最具诱惑力的前三个就业地点。但是,城市再大,它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是有限的。
(2)心理因素。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导致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第一,焦虑与矛盾的情绪。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表现出一种焦虑矛盾的心情,他们希望自主择业又不愿意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勇气;胸怀大志又不愿正视现实;重事业重才智又在价值取向上重物质重利益;既崇尚个人奋斗又有较强的依赖感等等。第二,自傲与自卑的情绪。有的大学生对自我评价过高,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在择业中好高骛远,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塌实的印象。相反有一些大学生因学历、成绩、能力、性格方面的某些缺陷和不足而丧失勇气,悲观失望,抑郁成疾,不思进取,不能充分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第三,依赖与等待的情绪。有些大学毕业生等靠思想严重,缺乏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
2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加大政府规范力度。建立和完善就业领域中的各种法律规范,规范和制约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防止其用人自主权无限制的扩大,消除各种就业歧视。建立完善的覆盖全社会和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是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向全社会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覆盖速度及统一社会保障的标准。推行保障社会化、统一全社会基本社会保险的标准,建立与劳动者工作所在单位、地区以及劳动者身份无关的养老、医疗、事业等个人帐户制度,从根本上彻底打破统一劳动力市场所必须跨越的“社会保障壁垒”,为大学生跨地区、跨行业就业解除后顾之忧。[!--empirenews.page--](2)改革教育体制。高校改革的方向是“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让高校进入市场,促使高校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来培养人才。既要考虑当前的社会需要,也要考虑国家长远发展的人才需求。同时,学校应该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新专业格局,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在专业教育中,要加强综合性教育,拓宽基础学科范围,淡化专业方向,不断研究和追踪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新发展,提供最必要、最先进、最有效的基础课程,增加课程的弹性,体现不同学科交叉、渗透、融合而推动专业发展的时代特征,解决专业课程过于讲求学科自身结构的问题。
(3)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勇于自主创业。调整择业心态,克服心理障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调节个人情绪,正确对待挫折,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有效地排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避免心理冲突,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应当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形势,主动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正确处理社会需要和个人选择之间的关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国家的需要,自觉端正并强化健全的利益观。抛弃职业等级观念和“官本位”思想。树立竞争意识,加强自身素质。不断学习新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专多能的符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