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期末复习三能源资源的开发
期末复习三能源资源的开发—山西省为例
一、基础知识
1、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条件①
②③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特点①②③
④⑤
3、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
4、能源基地建设的具体做法:
①.②.形成以为主,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③.一方面,另一方面
5、晋煤外运的三条专线。
6、山西能源的主要输出方式,是评价其各自的优、缺点。
7、能源的综合利用:
①改革开放初期:产业结构核心部门经济效益
②如今: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产业链,分别是abc③结果:
8、山西省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如何治理?
二、知识拓展
1、能源的分类:按性质、开发利用现状、能量来源分
2、某区域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思路。
3、资源综合利用的一般思路。
4、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五大挑战
三、读图训练
P32图3.2P47图3.4;图3.5;图3.6
第二篇:能源资源的开发(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教案
【学习目标】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2.掌握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3.简述山西能源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学习重难点】山西资源开发条件;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学习过程 【要点梳理】 一.能源的分类
1.可再生能源:包括 2.非可再生能源:包括 二.资源开发条件
1.资源状况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2.市场条件 市场广阔
3.交通条件
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三.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煤炭开采量:形成了大同、平(鲁)朔(州)、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主要的铁路运输线:大秦线、神黄线、焦-兖-日线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
①建设坑口电站
②发展炼焦业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
1.措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构建了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
2.效果:形成多元结构,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五.环境保护与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大力推动以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1)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2)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3.三废的治理
废渣:煤矸石用于发电、供热和充填露天矿坑及塌陷区
煤泥经干燥后再利用 废水:沉淀净化
废气:做好消烟除尘工作,对矿区道路和作业面洒水降尘,对煤矸石自燃区阻氧灭火
营造防风林带,开展复垦绿化造林
【重点研讨】
研讨一: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1.优势条件
2.开发面临的问题
研讨二:山西省紧邻黄河,为何不发展水运?
研讨三:目前我国能源紧张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巩固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西省作为中国的“鲁尔区”,是我国最大的煤炭基地,其煤炭产量、调出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近年来,随着山西省经济的发展,交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材料二
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图
材料三
山西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图
(1)山西省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列产业的发展方向科学合理的是()A.煤炭工业全部向气化、液化、电化产品方向发展 B.冶金工业向不锈钢系列制品与铝制品系列方向发展 C.建材工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D.化学工业向轻型、薄型方向发展
(2)有关山西省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加工工业一直呈下降趋势 B.原料工业一直呈上升趋势
C.采掘业逐渐取代加工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冶金、化学、建材等部门属于加工工业
(3)山西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急需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为此,正在建设引黄入晋工程,其中最大的水利工程是
()A.小浪底
B.万家寨
C.三门峡
D.龙羊峡(4)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A.露天开采
B.过度开展土地复垦
C.小煤窑过度采煤
D.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5)改革开放初期,山西产业结构特点是________,不仅效益低下,还带来了严重的______问题。
(6)你认为山西省应怎样调整经济结构,变能源大省为经济强省?(7)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使其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析】山西省是能源大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却尚未成为经济强省。该题主要考查山西省几种主导工业的发展方向。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山西省政府提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答案:(1)B
(2)B
(3)B
(4)D(5)产业结构单一
生态环境
(6)①推动能源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关键就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②适当压缩原煤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的转化,提高经济效益;③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加快经济的发展。
(7)由以煤炭开采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2.(2010·安庆模拟)能源问题一直是制约各国发展的问题,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我国风能分布图
(1)结合材料一,分析中国能源面临的问题。
(2)材料二中A处风能贫乏,但却掌握着中国的能源命脉,试分析原因。
(3)我国已把风能作为新能源的开发重点,并把河北、上海、福建、广东作为风能的重点开发区域,分析重点开发这些区域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能源问题、能源分布。第(1)题,材料一提示了我国的能源构成和我国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反映出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大于生产。第(2)题,A处为塔里木盆地;受周围山脉阻挡,风能贫乏,但该地油气资源丰富。第(3)题,要从风能资源蕴藏量、能源需求与供应、经济技术条件、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答案:(1)能源结构不合理,以煤炭为主,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费大于能源生产,能源短缺。(2)A处为塔里木盆地,盆地地形,四周高大山脉阻挡风的进入,风能贫乏;该地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是中国西气东输的起点。
(3)风能资源丰富;当地缺乏常规能源;人口稠密,工业生产能耗大,需求量大;科技发达,经济水平高,利于开发风能资源;利于保护环境等。
【达标检测】
1.(2009·山东文综·T29(3)、(4)·11分)改革开放后,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下表反映的是2007年环渤海地区及全国的重工业比重和能源、水资源利用状况。读表回答(1)、(2)题。
(1)与全国相比,环渤海地区在资源利用方面有什么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本地区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哪些?
【命题立意】以热点区域——环渤海地区入手,主要考查环渤海地区资源、能源利用的特点、成因以及带来的不良影响
【精析精讲】准确理解注释内容和分析表中数据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第(1)题,通过对比分析表格中环渤海地区与全国的各要素数值可发现,环渤海地区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全国高;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工业新水用量占工业用水总量比例较全国低。由此可总结出环渤海地区在资源利用方面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第(2)题,环渤海地区资源利用存在能耗高的问题,因而其产生的不良后果要围绕能耗高来回答。【参考答案】(1)特点:能耗较高,水耗较低。原因:重工业比例较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高。(2)环境污染加剧,能源紧张,生产成本提高。
2.(2007·广东地理·T21·3分)资源型城市(依托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发展起来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有()
A.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 B.扩大资源开采规模,大量输出原料 C.培育新兴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力 D.发展传统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精析精讲】正确认识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主要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是经济发展多以传统产业为支柱,产业结构单
一、链条较短,产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随着资源的减少,这些产业会逐渐萎缩。二是制约发展的因素凸显,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落后、就业压力大和生态环境恶化等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资源型城市的出路是实施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参考答案】AC
(2010·蚌埠模拟)读以下两图,回答问题
(1)该省煤炭资源不向北运,也不向西运输,是因为____ _________。主要向东运输有三条铁路线,自北向南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分)
(2)该省可以变输煤为输电,但输电的不利条件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3)图乙为能源基地某产业链示意图,填出E、F处的工业部门。此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请说明理由。(10分)
【解析】本题考查山西能源开发利用情况。第(1)题,该省北部的内蒙古和西部的陕西煤炭资源丰富,而东部的京津唐地区能源短缺。第(2)题,火力发电耗水量大,而该区缺水严重,建设火力发电站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第(3)题,根据图乙中箭头方向可判断E、F处的工业部门。答案:(1)北部的内蒙古和西部的陕西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大秦线
神黄线
焦作—兖州—日照线
(2)山西缺水,发电要耗费大量水资源
当地建设火电站会带来严重大气污染,加重当地环 境压力
(3)E:电力工业,F:建材工业。理由:充分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时事链接·中国陆域发现可燃冰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
国土资源部2009年9月25日宣布,我国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实物样品,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次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可燃冰”的国家。据粗略估算,该地区可燃冰的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材料二
世界已探知“可燃冰”分布
(1)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作为能源,可燃冰具备的特点可能包括(5分)
()①可再生
②使用方便 ③燃烧值高
④清洁无污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结合材料二,描述已探知可燃冰的分布规律。(7分)(3)青海省可燃冰开采可能面临哪些问题?(8分)(4)试分析我国陆域发现可燃冰的重要意义。(8分)
解析】第(1)题,由于可燃冰为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是其重要组成成分,因而其为非可再生能源;“可燃冰”遇火即可燃烧,且燃烧后只释放出水和二氧化碳,因而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第(2)题,主要考查对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能力,结合地图即可得出答案。第(3)题,“可燃冰”的地下储存条件特殊,这决定了它开采成本很高且对开采的技术要求较高,同时开采时也很容易对环境造成破坏,青藏高原地区作为我国的“水塔”,生态环境脆弱,开发时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第(4)题,“可燃冰”的储量大,且为洁净的能源,其发现对于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增强我国能源安全与储备具有重要意义。答案:(1)D(2)主要分布于陆地的近海地区(海洋大陆架)。
(3)对开采技术要求高,开采成本高,容易对环境造成破坏。(4)“可燃冰”作为“后石油时代”的重要替代能源,对我国扩大新的清洁能源领域,增强我 国能源战略储备、促进能源多样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三篇:能源资源管理制度
能源、资源管理制度
1、目的为保护环境,充分有效地利用能源和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对公司使用的能源、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管理和控制,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公司内各单位能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3、定义
能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和电力、热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节约能源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开采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4、职责
4.1
生产技术部负责本公司能源的归口管理,负责制定能源消耗指标,加强能源计量,建立健全能源统计制度及能源消耗记录,定期进行分析,并督促检查各部门经济合理用水、用电;均衡、稳定、协调组织生产运行,避免能源、资源的损失浪费;对主要耗能设备进行重点管理,以确保能源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4.2
生产技术部负责能源、资源计量器具的管理与检定,落实消耗指标的考核。
4.3
技术中心负责改进生产工艺,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降低能源、资
源消耗定额。
4.4
财务部负责节约能源、资源的审计和核算。
4.5
各车间合理调度用电量,避峰就谷,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值能耗
和单位产品能耗。
4.6
全体员工都有责任在各自岗位为节能降耗做出贡献。
5、能源管理要求
5.1
节约用水
5.1.1杜绝细水长流。自觉养成节约用水、随手关水的良好习惯。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检查维护和管理,及时处理跑、冒、滴、漏现象。
5.1.2公司消耗的总用水量每月由专人进行核对、统计和考核
5.1.3积极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倡导水资源的二次利用和循环使用。
5.1.4对违反节水规定、浪费水的行为,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处分。
5.2
节约用电
5.2.1
杜绝长明灯、白昼灯。办公室都要做到晴天时不开灯,人少时少开灯,人
走时随手关灯;调整各部(室)办公桌位置,尽量采用自然光,少开照明灯;
5.2.2
在能够使用节能灯具的地方尽可能更换、使用高效节能灯具,淘汰普通白炽灯泡。
5.2.3
减少电子办公设备电耗和待机能耗。合理开启和使用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用电设备,下班时要关闭电源,防止待机。
5.2.4
合理使用空调。春秋正常天气下不开空调。冬季在室外最低温度5℃以下;
夏季在室外最高气温32℃以上可开空调。正常生产、试验场地所需恒温环境、会议室接待客户和机房等地视工作需要可以开启空调,其他情况下需动用空调的,应报综合部审核经主管副总批准方可开启。开空调时要关闭门窗,夏季室内制冷温度不得低于26℃;冬季室内采暖温度不得高于20℃。提倡下班前半小时关闭空调,每天少开一小时空调,严禁室内无人时开机空耗。
5.2.5
杜绝在办公室等工作场所私自使用电炉、电暖器、电饭锅等电器。
5.2.6
合理调整办公楼电热饮水机的数量和配置,合理控制开关时间,减少无效
电耗。
5.3
节约办公用品
5.3.1积极推进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尽量使用电子文件、电子信箱等联系工作,提倡在电子媒介上修改文稿,减少纸张消耗。
5.3.2各部门的日常办公用品要指定专人管理,严格领用制度;除公司的机密资料外,纸质材料要双面利用。
5.3.3精简文件,能不发文部署的事项,尽量通过会议方式部署;确需发文的,要精确计算印刷数量,避免重印、多印。
5.3.4节约使用清洁卫生工具,拖把、抹布、废纸篓等应妥善保管,延长使用寿命,耐用品须由以旧换新的方式领用新的办公用品。
5.3.5节约通讯费用。接打电话要言简意赅,杜绝电话聊天,减少通话时间;办公室尽量减少长途电话。
5.4
节约用煤及其他辅助材料
5.4.1
公司应合理调整煤及其它辅助材料的库存,生产技术部应制定各生产厂的煤
及其它辅助材料计划,经营部及时购进所需的煤及辅助材料。
5.4.2
所进公司的煤及其它辅助材料都必须过磅计量,并由分厂签字认可。
5.4.3
操作工应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减少浪费。
5.4.4
强化统计和核算管理,防止统计和核算工作中的“跑、冒、滴、漏”。
5.4.5
每月定时进行盘点,认真进行数据分析,掌握煤及其它辅助材料的库存和盈
亏情况。
5.5
节约用油的管理
5.5.1
生产部门在生产运作过程中应避免生产设备出现空转现象,浪费电资源和润滑油;
5.5.2
各部门维护保养设备设施时,注意润滑油的用量,避免过量涂抹,导致浪费和泄露到地面,污染环境;
5.5.3
各类设备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各种润滑材料的用量(如空压机润滑油),避免浪费和泄露污染环境;
5.5.4
公司车辆严禁出现公车私用现象,同时对所有专兼职驾驶员进行培训,正常操作和驾驶车辆,保证车辆的油耗正常。
5.6
主要原辅材料的使用
5.6.1
生产部门在使用原材料时,要注意消耗控制,降低生产成本。
5.6.2
主要原辅材料应根据使用量及现有库存量进行采购。
5.6.3
原辅材料的使用,应严格做到“先入先出”的原则,防止失效变质。
5.6.4各生产部门应加强原辅材料等资源的现场管理,杜绝跑、冒、滴、漏和人为丢失和损坏。
5.6.5
各部门对有重复利用价值的原辅材料、边角余料能再次利用的,避免随意丢弃导致浪费。
5.6.6
原辅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生产部门要不定期进行现场检查,监督原材料的使用情况,避免因浪费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和公司成本的增高;财务部应根据能源、资源消耗的情况核算各项能源生产实施成本控制。
5.6.7
各个生产车间应不断提高管辖范围内员工的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节约意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不合格品的发生几率和产品报废率,逐渐降低生产管理成本。
5.7
设备管理
5.7.1加强对各种仪器设备的管理,优化配置,提高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
5.7.2严格控制化学药品、试剂等材料的领购和使用。申报使用计划要实事求是,避免盲目性;管理人员要严格审查,按需配给。
5.7.3生产部门应关注应定期对公司生产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生产部各车间对生产设备进行日常的清洁维护与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延长其使用寿命,具体见《设备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定》。
5.7.4生产部门应避免生产设备带障运转,发现有故障,应立即按有关规定排除,以免影响其使用寿命。
5.7.5一般情况下,能够修复使用的尽量修复使用,当生产设备不能修复或修复价值远远高于新购价值或即使能够修复但修复后对环境的影响加大如噪声排放超标、耗油量过大、耗电量过大时,应按《固定资产管理制定》和《资产报废管理制度》的管理要求办理报废手续,对报废的设备严禁随意丢弃,可以出售给相关方拆解回收利用,对于报废的零配件执行《固体废弃物管理制度》。
6、相关文件
6.1
《固定资产管理制定》
6.2
《资产报废管理制度》
6.3
《固体废弃物管理制度》
6.4
《设备管理制度》
—
END
—
第四篇:资源和能源专题练习
3eud教育网 http://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09届高考地理复习各类考试知识点专项测试
——资源和能源专题
读图12“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1998年能源探明储量、生产量和消费量占全国的比重图”,回答1,2题。
探明储量
生产量
图消费量 图例 东部 中部 西部
1.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东部的消费量占全国3/
4B.中部和西部的生产量相当 D.东部的生产量和消费量相当
B.西部提高生产量,加大输出量 C.西部探明储量超过全国1/22.为缓解能源问题,保障能源供应,近年来采取的措施是 A.东部加大开发,实现能源自给
C.中部稳定生产量,提高消费量D.引导产业大规模向中西部转移
3、阅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而能源安全的核心是石油安全。它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1)图中的管道主要连接了石油、天然气的产地与输出地、加工地或消费地,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A处附近地区修建的油气管道多通往地中海沿岸,这给欧美主要石油进口国带来哪些好处?
3eud教育网 http://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3)B处的管道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
(4)储存石油和天然气的良好地质构造一般为_________(背斜、向斜)。在油气开采过程中,常将水注入到油气层中,这既有利于油气资源的开采,又在客观上起到了______的作用。
(5)从图4中可以看出“泛亚能源陆桥”的雏形已基本形成。试从地理的视角分析其意义。
3、(1)由于油气资源的分布、生产、加工和消费地区不平衡造成的。(2)可以减少海运过程中对波斯湾沿岸油港和霍尔木兹海峡(“石油海峡”)的过分依赖;可避免苏伊士运河通航能力的限制或不使用苏伊土运河,缩短到达欧美国家的航程以节省运费。
(3)如果泄漏,会使黑海(管道经过的海域)遭受石油污染。(4)背斜;防止地面塌陷、下沉。(5)“泛亚能源陆桥”的修建,可以使我国油气来源地和进口方式多样化;可以改善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紧缺的局面;有利于调整我国能源消费构成;有利于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4、(2007年广东地理卷)我国生物燃料乙醇项目是在“十五”期间提出的。近期,国家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积极稳妥地推动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资料1:见图18-20。
资料2:见表4和图21。
表4:2000-2003年我国粮食供需状况
根据上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
(1)1996-2003年,我国耕地数量总体上呈明显的趋势。就各地区耕地数量占全国的比例来看,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地区,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地区。
(2)在非农建设用地中,占用耕地数量最多的类型是。2000年以后,非农建设用地的势头还呈趋势。
(3)2000-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总量呈趋势。
(4)1950-1960年,J省玉米种植重心向方向移动;1960年以后,J省玉米种植重心的总体移动方向是。
(5)你认为我国粮食燃料乙醇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4(1)下降东北,华北。(2)独立工矿。加速上升(或增长)(3)下降(4)西南,向东(或先东北再西南)。(5)①我国人多地少,粮食短缺;②耕地(持续)减少,粮食供需矛盾加剧(或粮食生产压力大);③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
5、读我国年太阳辐射能分布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太阳能丰富的地区,与地形地势、气候有什么样的关系?
(2)①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太阳能丰富,其温度不高,热量很少 ?
②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又是什么?说明在②东侧地区发展太阳能电站的有利条件。
③地区太阳能最少的原因是什么?
(3)下列曲线中,较符合从①→③一线的太阳能变化曲线的是。
5、(1)多分布在我国第一二级阶梯的高原山地,多为大陆性气候,晴天较多
(2)①海拔高,云量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由于大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低,再加上大气逆辐射也弱,所以温度不高,热量少
②气候干燥.晴天多,云量少,夏季白昼长太阳能丰富,利于建设太阳能电站;近我国东部地区,利于电力输送市场;太阳能电站占地较多,此地荒漠多,利于利用荒地;近华北电网,有利于进入统一电网③雨日多,云量多,反射强(3)A6、江苏是全国最缺电的省份之一,同时又是风能大省和科技大省,潜在风力发电量2200万千瓦,占中国风能资源近1/10,发展风电等新能源的条件优越。据此回答(1)~(2)题。
(1)从生态角度分析,发展风电:
①可以缓解温室效应②可以获得较大的投资回报③能够减轻大气污染④能够实现能源的多样化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2)江苏正在如东市建设世界最大的风电场、在连云港建设田湾核电站,关于其背景叙述正确的是:
①江苏经济基础雄厚,风力发电经验丰富②江苏常规能源短缺,电力需求增长快③江苏综合运输网络不够健全,导致能源运输不畅④江苏能源结构单一,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6、(1)C 点拨:从生态角度分析,风能是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可以减少由于燃烧矿物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减轻大气污染。(2)B 点拨:目前江苏的能源需求量大,常规能源缺乏,是建设风电站和核电站的主要原因。
7、2007年3月22日是第15个世界水日,其主题是“生命之水”。这一主题是联合国2003年在第58届大会上确定的。结合图4世界用水量增长图及部分城市生活用水价格图,回答(1)~(2)题。
(1)关于水资源分布及使用状况的正确叙述是:
A.降水少的地方水资源缺乏,降水多的地方不存在缺水问题 B.人口少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多,人口多的国家人均水资源缺乏 C.从1900年到2000年,世界工业用水增长最快
D.从1985年到2000年,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用水增长幅度最大(2)从有关城市生活用水价格可以得知: A.北京、新德里人均水资源都很丰富 B.发达国家一般通过价格手段控制用水量 C.伦敦、纽约位于海边,淡水来源丰富 D.东京人均水资源最少
7、(1)C 点拨:水资源主要取决于降水量,但水资源还于人口数量、径流状况、水污染、用水结构等很多因素有关,故A、B错;通过计算可以得出C对D错。
(2)B 点拨:水价不与水资源多少直接相关,还与人为因素有关,为了节约用水,可以通过水价的杠杆来控制。
8、下表反映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能源强度对比情况(能源强度: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电力强度:单位产值所消耗的电能,它反映了经济增长率与电力消费之间的关系),据此回答(1)~(3)题。
(1)日本的能源强度和电力强度在主要发达国家中都是最低的,这说明: A.日本经济增长率最快
B.日本是世界上能源使用效率最高的国家 C.日本一次能源的需求量是最大的D.日本是世界上能源使用效率最低的国家
(2)美国人均能源消费量是最高的,从生态的角度考虑:
A.缓解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B.加重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C.缓解了对臭氧层的破坏D.加重了对臭氧层的破坏
(3)日本的能源强度与电力强度值对我国的启示是: A.广开能源进口渠道B.改进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C.改变能源消费结构D.节约能源,加强能源储备
8、(1)B 点拨:能源强度和电力强度是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日本的能源强度和电力强度在主要发达国家中都是最低的,这说明日本是世界上能源使用效率最高的国家。
(2)B 点拨:美国目前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石能源,燃烧中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加重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3)B 点拨:我国由于技术水平低,能源强度与电力强度到很大,不仅浪费能源,而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今后要改进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第五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期末复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期末复习整理
第二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理论
1,本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调整对象是:人类的环境与资源的利用关系;所要控制的是:可事前预见的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污染和自然破坏。而以预防事前不可预见,不能克服和不能避免的自然灾害为目的,或者以自然灾害之后实施环境恢复或者重建等为目的法律规范,理论上都不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范畴。
3,环境与资源利用行为:(1)本能利用行为(为了生存繁衍和适应环境变化);(2)开发利用行为(以牟取环境容量和经济利益)。
4,参与环境与资源利用关系的主体包括:公众,各种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国家和国家机关。5,以上主体权利义务概括:
公民 权利:(1)优美,舒适环境享受权;(2)开发利用环境决策与行为知悉;(3)开发利用环境决策建言权;(4)监督开发利用环境行为及其检举和控告权;(5)环境权益侵害救济请求权。义务:(1)关心和保护环境的一般义务;(2)忍受一定限度环境污染或自然破坏的特别义务。
企业(1)企业开发利用环境与资源的一般权利与义务(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利用环境容量排污);(2)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
政府(1)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能;(2)各级政府的环境与资源保护职能:1)保护国家财产和公众环境权益;2)环境保护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3)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政府的重要目标。
6,见新法条: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管理体制
7,政府实施环境与资源保护管理的手段:(1)行使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管理权:1)开发利用环境与资源决策权;2)开发利用环境与资源及其相关行政许可权;3)开发利用环境与资源监督管理权;4)规章制定权,行政强制权与行政处罚权。(2)代表国家对环境与资源损害行使民事索赔权。
8,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包括:综合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与资源保护法。
9,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1)环境与资源可持续性原则;(2)预防原则;(3)环境与资源保护责任公平负担原则;(4)公众参与原则。
第三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制度
1,什么叫强制性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强制性环境标准与环境行政的关系(强制性环境标准即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排放(控制)标准本属于技术规范,从法的角度看它们的规范性并不确定。人类环境利用行为的强度越大,对环境要素的压力就越大,这时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指标将可以反映环境各要素对其外在的生态需求予以表现,以指导人类对环境的合理利用。)
2,环境质量标准分为:国家和地方两级。
3,其他类别的环境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和环境基础标准;环境与资源保护行业标准和企业排放标准。
4,国务院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5年规划一般包括3个层次:第一层,编制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5年规划纲要;第二层,在纲要的指导下由国务院主管部门编制的重点专项规划;第三层,各部门,各地区根据纲要和重点专项规划的内容编制的行业规划和地区规划。
5,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思: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第一部国土空间开发规
划。该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按照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
6,环境影响评价: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7,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1)政府宏观决策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指立法,决策,编
制计划和规划等);(2)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8,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指除开发单位及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机关外,其他相关机关,团体,地方政府,学者专家和当地居民等,依照法定程序或方式,参与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制作,审查与监督等阶段的活动。
9,排污费性质的定义:“达标排污收费,超标排污违法”的新的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费类
别:废气排污费,海洋工程排污费和废弃物海洋倾倒费,污水排污费,危险废物排污费,噪声超标排污费。排污者缴纳的排污费,不免除其防治污染,赔偿污染损害的责任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责任。
10,排污费的使用:必须纳入财政预算,列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管理,主要用于
下列项目的拨款补助或者贷款贴息:重点污染源防治;区域性污染防治;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示范和应用;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项目。
11,自然保护费概念: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或者自然环境者,应向依照自然资源或生
态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按其对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素的利用程度向法律授权的行政主管部门缴纳一定费用的行为规范。
12,治理:(1)对环境污染实行的限期治理;(2)对自然破坏实行的治理:1)限期治
理 2)综合治理和专项治理
13,恢复,补救和拯救:主要适用于因开发利用规划的失误或者违法开发利用自然资
源而导致自然资源受到破坏,以及自然环境可能遭受损失的领域。主要包括恢复原状或拯救两种措施。
14,突发环境事件的定义: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
损失和对全国或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按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特别重大(1级),重大(2级),较重大(3级),一般环境事件(4级)。管理运行机制:预防,预警(蓝,黄,橙,红),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后期处理,责任追究(共5项机制)。
第四章 环境污染防治法
1,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与行为„图见书P132
2,大气污染:指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
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财产安全,以及破坏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
3,规定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制度和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制度(记住):国务院按照城
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划定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
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也应当列入大气污染防治城市。为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大,中城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并逐步开展大气环境质量预报工作。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应当包括城市大气污染特征,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及污染危害程度等内容。
4,大气环境标准制度: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
放标准的特别程序。(控制机动车船污染的措施,防治废弃,粉尘和恶臭污染,水环境标准制度,重点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P141——了解)。《水污染防治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的污染防治。海洋污染防治适用《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国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中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5,危险化学物质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安全监督,审查,登记等;公安—
—化学品的公共安全,核发剧毒化学品购买许可证,运输通行证;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核发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容器生产企业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环保主管部门——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处置的监督管理交通运输部门——化学品道路运输,水路运输的许可及运输安全管理;卫生主管部门——危险化学品毒性鉴定;医疗卫生救援;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运输的企业营业执照;邮政管理部门——查出寄递危险化学品行为;县级以上政府——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协调机制。
6,新化学物质管理——申报制,登记制,跟踪控制。
7,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也称为废弃物,指被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弃中
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对固体废物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全过程管理(具体大概)
8,我国能量污染防治的对象:环境噪声与振动,放射性污染,电磁辐射以及光照妨害。
清洁生产: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制度的适用对象:从事相关管理活动的部门;从事生产和服务部门的单位。(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
9,循环经济: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10,循环经济促进的基本制度: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环保等有关部门编制
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规定资源产出率,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率等指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规定了落后设备,材料和产品淘汰制度,确立了产品的生态设计制度。循环经济促进的激励措施:设立了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给予税收优惠,限制耗能高,污染重的产品出口以及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价格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
第五章 自然与资源保护法
1,自然与资源保护法的的概念和关系:(自然保护法和自然资源保护法)自然与资源保护
法指国家以保护生态系统平衡或防止生物多样性破坏为目的,对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行为实行控制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保护对象——存在交叉关系;立法目的——各有侧重;保护方法——管理措施和手段不尽相同(P183)
2,自然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制度:主体功能区划制度;生态补偿制度。
3,野生生物:野生动物(在自然状态下生长且未被驯化的动物)和野生植物(所保护的是
指原生地天然生长的珍贵植物和原生地天然生长并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文化价值的濒危,稀有植物。)。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所保护的野生动物,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4,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1)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2)建立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名
录;(3)自然保护区制度;(4)对野生动物的监视性保护措施;(5)野生动物救助及至害补偿措施: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或者其他损失的,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偿。补偿办法由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制定。
5,野生生物的管理措施:(1)建立野生动物资源档案制度;(2)鼓励驯养繁殖野生动物
制度;(3)严格限制野生动物猎捕制度;(4)对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贸易管理制度。6,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
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定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7,自然保护区的分级制度: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地方自然保护区。
8,自然保护区的分区制度:核心区——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
植物的集中分布地,科学需要依申请,个人单位不得进;缓冲区——核心区外围的一定面积,此区内禁止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禁止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实验区——缓冲区外围为实验区,可以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及驯化,繁殖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9,自然保护区的管理:(1)设立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2)明确自然保护区经费来源;(3)
禁止和限制自然保护区内的人为活动。
10,风景名胜:指按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划定的,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
优美,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风景名胜区保护:国家建立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对风景名胜区规划实行和资源保护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禁止会造成风景名胜区破坏行为;禁止违反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建设经审批,与景观相协调,并保护好周边环境。
11,土地资源保护法:(土地: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关于土地保护的基本
规范:(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原则;(2)明确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3)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土地用途管制;(4)实行土地分类制度;
(5)具体行政管理措施;(6)关于耕地的特殊保护:1)实行耕地占用补偿制;2)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3)节约使用土地,禁止闲置,荒芜耕地;4)鼓励对未开发利用土地的合理开发;5)鼓励土地管理;6)实行土地复垦制度。
12,《土地保护法》中的土地保护和水土保持规范(内容概括):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具体3方面:1)水土保持规划制度;2)水土流失预防措施;3)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13,森林保护:(森林,草原属国家所有)确立林权制度(指森林法律关系的主体对森
林,林木或者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明确林业建设方针(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森林采伐实行采伐许可制度。
14,1)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水资源国家所有;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多
效兼顾原则;节约用水原则;居民生活用水优先原则。2)实行水资源规划制度;3)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制度。
15,渔业保护法律规定:(1)确立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2)鼓励发展养殖业;(3)限制捕捞作业;(4)实行渔业资源的增值和保护措施。
16,海域保护法:实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
17,可再生能源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1)总量目标制度;(2)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
与费用分摊制度。
18,节约能源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1)将节能纳入我国基本国策;(2)实行固定资
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3)实行节能标准与能效标识制度;(4)落后用能产品淘汰制度;(5)实行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制度;(6)对节能的财政支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