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岐山臊子面的调研报告[小编推荐]
关于岐山臊子面的调研报告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开始迈向市场化、国际化,在社会化进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参差不穷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人们在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饮食文化。作为地道的关中一份子,谈到关中饮食文化就不得不说到面食。臊子面是陇东、关中地区的一种传统特色面食,历史悠久,尤以岐山臊子面最为著名。本文追溯岐山臊子面的渊源,研究其现状及发展瓶颈,以探求岐山臊子面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岐山臊子面、地域文化、发展瓶颈、前景
岐山臊子面顾名思义发源于岐山,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这种面筋韧爽口,料精味美,老幼皆宜,名噪三秦,誉满西北。
第一节 孕育岐山臊子面的地域文化
一、地理特点
岐山又名凤凰山,相传有一只凤凰栖息于此,起飞时鸣叫一声形成这座凤凰山,岐山县县政府所在地凤鸣镇正是由此而命名。
岐山县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境内,总面积达856.45平方公里,全县辖10镇。地处陕西关中西部,南接秦岭,北枕千山,中部为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狭长,东西较窄,境内山、川、塬皆有,渭河、韦水河穿境而过,形成了“两山夹一川,两水分三塬”的地形地貌特征。
二、文化特点
岐山地处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岐山是炎帝生息、周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享有“青铜器之乡”、“甲骨文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和“陕菜之乡”的美誉。岐山是民族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古代哲学宏著《周易》的诞生之地。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所包含的典章礼乐制度、道德行为规范,是中华文明、现代法制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源头。
三、旅游资源
岐山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浑厚的文化底蕴,主要旅游景观有周原遗址、周公庙、五丈塬诸葛亮庙、周原博物馆、冲凌霄汉的宋太平塔、崛山森林公园等。
周原遗址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自汉代以来,在周原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甚多,其中大盂鼎、毛公鼎最为著名,与外地出土的虢季子白盘、矢人盘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周原遗址文物遗存数量繁多,因之被称为“青铜器之乡”。1982年,国务院公布周原遗址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周公庙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方向的凤凰山南麓,东、西、北三面环山,唯南边与平地相接。为纪念西周曾帮助武王灭商立国和辅佐成王平叛安邦的著名政治家周公姬旦,在此修建了周公祠。后经历代的修葺、扩建,形成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塬、后稷殿为辅,亭台楼阁点缀辉映的古建筑群。庙区东北角有一自然泉眼,其泉水数年一涌,数年一涸,水来则时泰岁丰,去则天旱不收,当地人称之为灵泉。2004年5月,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周公庙景区发现周代高等级墓葬22座、贵族墓葬192座、甲骨700多片,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考古发现”。
位于三国古战场五丈原上的诸葛武侯祠,是全国四大武侯祠之一,五丈原是古代关中通往巴蜀的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为纪念诸葛亮,后人于唐初建庙,每年2月20日(古历)古庙会祭祀。其仅存的岳飞手书诸葛亮《出师表》被世人誉为书法、文章“双绝”。景区内还有闻名海内外的古战场遗迹--斜峪关、豁落城等10多处。现已成为陕西西部著名的涉外旅游胜地,宝鸡市“十大旅游景点”,国家AA级旅游风景区。
第二节 岐山臊子面的发展
一、岐山臊子面的起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岐山县志》中,关于臊子面的记录有两条。第一条,相传文王姬昌在渭河畔狩猎,遇见一条蛟龙残害无辜,便除掉了恶龙。听说蛟龙的肉吃了可以驱恶除邪,延年益寿,于是让厨师将蛟龙剁方肉丁加上佐料烂成臊子,给煮好的面条浇上汤和蛟龙臊子。只吃面,不喝汤,再把汤倒进汤锅,如此循环不但将士们吃上了蛟龙面,就连当地乡亲也沾了光,品尝了鲜美的蛟龙面。从此,西岐人仿效这种吃法,将猪肉烂成臊子,浇汤而食,这就是世代流传至今的臊子面。另一条说岐山有户人家娶了个贤慧能干的媳妇,她做的面条家人食后无不称赞滑爽鲜美。后来,她的小叔做了地方官员,邀请同僚到家里做客。当人们吃了嫂子擀的面条后,赞不绝口。从此“嫂子面”便出了名。由于“嫂”与“臊”谐音,嫂子面便叫成了臊子面。
岐山文化馆李辛儒先生还专门写了一本小册子,书名叫《神来之食歧山哨子面》。据他考证,岐山臊子面起源于西周早期祭祀礼仪,源于周代尸祭制度的“竣余”礼仪,即先敬神灵祖灵,剩下的才轮到君卿,最后才是一般人。这种遗俗在岐山长期存在,不论谁家办红白喜事,第一碗臊子面先不上席,而由小字辈端出门外泼两次汤,象征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汤称“福把子”,泼向正堂的祖灵牌位,然后才上席,并按辈数和身份次序上饭。
二、臊子面的发展
自古以来在我省西府一带民间,生日做寿、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接朋待客都要以它款待客人,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被誉为“神来之食”。
1998年,周公庙附近民俗村8户村民,倚着优越的地理位置,首先办起“臊子面接待户”,并很快掀起一股热潮,臊子面接待户迅速发展起来,岐山县北郭村支部书记郭拴魁告诉我们:“岐山臊子面真正以商品进入西安寻常百姓餐桌的历史,还得从改革开放算起。”如今,不仅出现在岐山周公庙和五丈原诸葛亮庙等景点附近出现了臊子面接待户,而且宝鸡、西安甚至在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都开设有岐山臊子面馆。岐山臊子面正在走向全国。
三、岐山臊子面的做法
岐山臊子面是很有特色的,面条是 薄、筋、光,汤味是 煎、稀、汪,味道是 酸、辣、香。综合北郭名俗村接待户介绍,做臊子面需要的主要食材有以下四种:
1、肉臊子
据北郭名俗村李婶描述:“猪肉要七分瘦三分肥,将肉切成小碎片,片要薄。入热油锅,但锅也不可太热,不断搅拌翻炒,大约三成熟加入一定量的姜沫,去腥翻炒,后加入适量的碘盐。当肉为六成熟时加陈醋,翻炒,七成熟时加入酱油,花椒等其他合适的调味品。当九成熟,加入适量红辣椒粉,搅拌,微炖一会,即可出锅。期间要非常注意控制火候和时间。只有火候控制住,肉鲜、嫩、辣,而油鲜红光亮而不是很辣。这即为肉臊子的最基本做法。”李婶还告诉我们:“这种方法揽出的臊子,可以放半年以上都不会坏,所以一次可以多做点臊子肉,以后要吃臊子面是就可以省去揽臊子。
2、入汤菜
根据时令菜选择底菜如夏天豆角、冬天红萝卜,切丁,加调味品翻炒待用。木耳用温水泡开后,切碎待用。豆腐切薄片,入热清油,煎至蛋黄色,出锅,切成细小菱形状,待用。鸡蛋煎成蛋皮,切小菱形片,待用。黄花菜用温水泡开,切成约1.5厘米,待用。韭菜或蒜苗,以蒜苗最佳。洗净,晾干,切成细小片,留用漂菜。
3、呛汤
民俗村臊子面接待户创始人北郭民俗村妇女主任庞翠侠告诉我们:“配汤是臊子面的关键所在,所谓一碗面,七分汤,汤很重要。” 在锅里倒少许菜油后用大火烧,等油熟之后将备好的姜末倒入油中,然后在倒如食盐、调和面、在倒入食醋后,用勺子搅直至盐化开,再倒入开水后,用慢火烧,让汤继续翻滚,放入鸡精这样味道会更好。再将之前准备好的肉臊子和入汤菜适量放入汤中即可。
4、面
面有传统手擀面和机压面。手擀面,面要做到韧、劲道,沸水出锅有光泽。机压面多为结婚丧葬等亲朋较多时用,节省人力和时间。
面也分为好多类,如挂面、细面、窄面、宽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丰富,面的种类和口味也会越来越多。
第三节 岐山臊子面的现状及发展瓶颈
一、岐山臊子面的发展现状
1、由逢年过节到家常饭
过去,臊子面在岐山只是每当逢年过节,拆屋盖房,婚丧嫁娶,生娃做满月和招待至亲厚友时才能吃上。改革开放以来,岐山人富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臊子面成为人们爱吃且百吃不厌的一种家常饭。
2、由家常饭推向市场,并迅速扩大规模。
周公庙附近的北郭民俗村是真正将臊子面这美味民族饮食文化发扬光大的,因此也被誉为“陕西民俗第一村”。民俗村臊子面接待户创始人北郭民俗村妇女主任庞翠侠是近些年对臊子面做出最大贡献的一个人。98年她第一个带领村民在家里卖起了臊子面,从最初的8户发展为现代的一大产业,而今已有十年,也正是因为岐山民俗村这十年飞速的发展,让臊子面香飘万里,名扬四海。现在在许多旅游区附近就有专门搞农家乐特色的臊子面,成为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城的新亮点、岐山旅游的新突破。
3、市场化,特色化、商标化
2008年,岐山臊子面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和中国烹饪协会正式认定为“陕西名小吃”和“中华名小吃”。为加快岐山的发展,将岐山臊子面作为品牌推广至全国,县政府向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申报岐山臊子面制作工艺及技术规程、岐山臊子肉标准,并于2011年5月1日得到批准。“岐山臊子面”地理标志商标注册终于获得国家商标局通过,成为岐山县首个地方名吃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标志着岐山臊子面从此有了正式的“身份证”。
二、岐山臊子面的发展瓶颈
1、卫生问题
首先,吃臊子面最讲究的要数流水席,也就是说汤要循环回锅,象征年年有余。虽然汤锅在不停的沸腾,可以将一定的细菌杀死,但是也不能保证所有细菌都会在高温沸腾下死亡,所以这种习俗有一定的不卫生性。其次,臊子面接待户经营兴旺,在当地村民中引发了投资热,一些经营户质次价高,卫生差的现象屡屡浮出水面。如不规范管理发展,这流传千年的美食“名声”也许会毁于一旦。
2、特色制约发展
岐山臊子面具有“薄劲光酸辣香煎稀汪”的特点,其中“汪”要求汤料的油要多汤料的油很多,封住了汤的热气,即使数九寒天,也不容易放凉。“稀”要求每碗的面量要少,少到一口一碗。汪和稀导致成本过高,这也就是从古至今民间臊子面“回汤”的根本原因。所以特色也在一定能够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
3、制作工艺复杂
岐山臊子面的制作工艺比较繁杂,而且小吃原料醋是当地人自己根据先辈的酿醋技巧自己酿的,有一股独特的香味。没有专业的制作工艺培训,没有集中配送的小吃原料或者成品,臊子面只能是陕西的臊子面,一旦出省口味肯定改变,那也就不是岐山臊子面了,这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之一。
第四节 问题解决措施及发展前景
一、如何解决发展瓶颈并进一步开发饮食文化潜力
1、早在2002年9月,该县就成立了“岐山县生态民俗园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区内开发建设和规范管理。但是并没有成立专门监管卫生的部门,在食品安全屡屡出现问题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严抓、严打、严防范,保证臊子面的卫生。
2、开设臊子面正规培训班,让从事臊子面饮食行业的人的到专业的技能和技巧的培训,开设网络教程,不仅可以有效利用业余时间,丰富业余生活,而且让人们坐在家里也能吃上正宗臊子面。可以说网络教程可以说是臊子面的发展新契机。
3、经过县政府的努力,“岐山臊子面”地理商标已成功获批,不仅有效地保护优质特色产品而且促进臊子面特色行业的发展。要做大臊子面产业,我觉得我们可以模仿沙县小吃、云南过桥米线等成功运营模式,采取企业化运作,走物料配送,连锁化经营道路,这样就可以使臊子面走出陕西,向外拓展市场,也可以保证出省臊子面的正宗性。
4、综合当地其他小吃进行捆绑的宣传,进一步加深岐山臊子面以及岐山特色小吃的印象。如岐山手工空心挂面、岐山醋、擀面皮、锅盔、岐山臊子等。除了传统的食用方法外,我们也可以迎合当今快节奏的生活,还可进行工业化生产,进行独立小包装,像方便面,将其调料进行包装后在大、小商超、卖场出售,这样有利于品牌的全国推广。
5、政府还应当就加快臊子面的发展不断地进行一系列宣传、政策扶持、资金筹措等措施。如参加“农高会”、“西交会”、“农产品展销会”,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营销半径。据了解岐山首届臊子面大赛圆满举行极大提升了岐山臊子面和岐山生态民俗园在国内的知名度。
二、岐山臊子面的发展前景
市场经济体制下,越来越多的陕西人走出家门,赴各地打工或创业,这为陕面走向全国打下了良好的市场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融通,岐山臊子面未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能进行连锁化经营,陕西面食走向全国为时不远,因为它不仅是一种饮食,甚至代表着陕西这片历史厚土的独特文化底蕴。
“几千年来,臊子汤在岐山村村落落的面锅里翻滚着,岐山臊子更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这是日前央视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对岐山臊子面的描述。《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美食之间的结合竟有如此大的魅力,也进一步宣传了中国特色民俗小吃。我相信在此片的推动下,结合臊子面独有的特色,岐山臊子面一定能走出陕西,走向全国乃至更大的市场。
参考文献:
《宝鸡市乡镇企业志》 第七章其它服务业 第二节饮食业
《岐山县志》
《关于加快岐山臊子面产业发展的决定》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
第二篇:家乡的臊子面
家乡的臊子面
——舌尖上的故乡之一
杨仲伦
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逢年过节,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我的家乡在大西北,逢年过节时既不吃汤圆,也不吃饺子,而是吃一顿货真价实的臊子面。
我小时候的家乡,小麦产量很低,乡亲们一年四季以玉米面为主食,也没有什么蔬菜,终年以酸菜为副食,臊子面应该是最奢侈的美食了,尤其是除夕晚上全家人团聚,不仅祭祀祖先的是臊子面,全家人必须要吃的也是臊子面。
所谓臊子面,将白面面条煮熟后,捞到碗里,再在上面浇上已经加工好的臊子,然后再端到餐桌上。
这种臊子有荤素两种,先说荤臊子的做法,既然是荤的,当然里面有肉了。因为以前农村人,平常很少见到肉,只有在过年或者红白婚丧大事时,才会杀猪有肉吃,因此,臊子的主要一道食材就是猪肉,其次是土豆、萝卜、豆角、豆腐等家常菜。做的时候,先在砂锅或者铁锅里倒一点清油,把切好的葱末或者蒜苗末在锅里炒出香味,这叫做炝锅,然后再把已经切成一厘米见方的猪肉丁放进去炒熟,再把与猪肉丁同样大小的土豆丁、萝卜丁、豆角丁或者豆腐丁放到锅里炒出香味,再倒进水煮开,一锅香味扑鼻的臊子就算做好了。我们家乡的臊子,其实就是肉菜汤。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素臊子,因为家乡在穷乡僻壤,大多数人家祖祖辈辈日子都过得比较清苦,不逢年不过节不办红白大事,就不会杀猪,即使杀猪的人家,除了吃几顿新鲜肉,少腌制一点腊肉外,大都要把猪肉在集市上卖掉换成钱再买棉花布匹及其它生活用品,谁还舍得把猪肉全吃掉呀!因而,平时偶尔吃臊子面时,只能吃素臊子,也就是清油炒菜丁加水一煮就成了。
再说臊子面的面条,当下,城里人下馆子吃面条时,都点手擀面。我们家乡的臊子面那可是地地道道的手擀面了。擀面条是一道技术活,也是一道体力活,一般由家里心灵手巧的年轻媳妇擀。擀面条之前,先要准备好灰碱水,就是在一个竹笊篱里面铺一层黄表纸,然后把锅灶里烧过的柴草灰装到笊篱里,倒进凉水过滤,过滤出的水是淡黄色的,叫灰碱水。擀面条和面时,必须要掺进少量的灰碱水。因为用灰碱水和的面擀面条,既不会发酵变酸,又使面条劲道韧性,吃起来香口感好。臊子的面条一般要提前擀好,在扫干净的土地上晾几个小时,到下锅之前再切成细细的面条,也许是灰碱水的碱化作用,也许是晾在黄土地上接了地气的原因,这时的面条薄如蝉翼,柔如黄绢,长如丝线,简直就是一个艺术品了。
做好的臊子面盛进碗里,端上餐桌,那一根根洁白的面条,一颗颗棕色的肉丁,一粒粒各色的菜丁,冒着香气,漂着油花,看一眼就口水直流。恨不得马上就吃,不过,不用急,还有最后一道工序,那就是大西北人餐桌上少不了的两种调味品——醋和辣椒,醋是陈年香醋,辣椒是油烫辣椒。碗里有了这两样东西,原本浅色的臊子汤,又增加了两样颜色,深褐鲜红,更加醒目,诱人食欲。
开始吃饭了,大家都端起碗,拿起了筷子,争先品尝。香醋味隽永绵长,辣椒味热辣火烫,有的人挑拣肉丁先过馋瘾,有的人挑起面条兹溜吮吸,有的吃得扑扑腾腾热汗直流„„小孩们辣得直伸舌头,却又舍不得放下碗筷。
小的时候,我家住在下街,每逢家里吃臊子面,妈妈就让我提着小瓦罐到上街去买醋。上街里有两家卖醋的,一家是姓陈的开的专门买醋的店铺,他家的醋又酸又香很好吃,但店主人是不苟言笑满脸严肃的老爷爷,我有点害怕他,所以很少去他家买醋。另外一家是李姓人家开的“祥盛真”杂货铺,除了水烟、咸盐、红糖、火柴、蜡烛等农村常用的杂货外,他
家的醋又酸又香。店主人是一位身体微胖,留着短胡须,面容慈祥的老爷爷,大人们都称他“祥盛真老汉”,每次我去买醋的时候,他总是笑眯眯地问我:“要吃臊子面了吧!”我也微笑着点头称是。
我小的时候,非常腼腆,害怕接触陌生人,也不好意思到别人家借东西,有时,到井上去打水,如果忘记带井绳,都是让妹妹去借。但是,唯有吃臊子面的时候,如果奶奶把炕干的辣椒装在盆子里,让我到邻居的一位老爷爷家的石臼中捣成辣椒粉时,尽管这位老爷爷的脾气不太好,好多人都被他训斥过,可我就天不怕地不怕了,也不知是辣椒还是臊子面给我壮了胆,我总是把干辣椒捣得细细的,干完活把周围收拾干干净净,从没有受到过老爷爷的训斥,回家后还会得到奶奶的夸奖。
臊子面,有我多少甜蜜的回忆,有我多少深切地缅怀。
臊子面,那是故乡最让人魂萦梦绕的一道美食。
第三篇:养老保险扩面工作调研报告
养老保险扩面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县位于**省南端,与**、**交界,有“自然国心”之称,总面积1503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78个行政村,总人口5.9万人,农业人口5万人。20**年,全县实现gdp
6.8亿元,同比增长14.4%,财政总收入完成5450万元,增长1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4395元和3835元(注:20**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0%为34299元,40%为13719.6元)。
全县境内生物、矿产、水风电等资源较为丰富,工业企业重点围绕资源开发和加工发展壮大,经过多年发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家。截止目前,全县参保单位39个,参保在职人员1835人,其中:单位参保职工834人,在职转个体接续492人,个体灵活就业人员5**人;按月领取养老金的有450人,其中离休4人,退休407人,代发未参保超龄人员基本生活费人员39人。年征缴养老保险费950万元(20**年市地税局下达我县征缴养老保险费计划数),为450名离退休人员(其中:未参保超龄人员39名)年发放养老金712.5万元。
一、**县养老保险扩面工作情况
近年来,全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养老保险经办工作会议精神,以扩面为重点,倾力实施职工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县养老经办中心以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为契机,狠抓养老保险扩面工作,通过积极主动向县委、政府汇报,三年四次以政府名义将养老扩面任务下达到各乡镇,积极争取劳动等相关部门支持配合,加强宣传,狠抓落实,三年来,全县新增加扩面296人,20**年扩面138人,完成任务**0人的138%;20**年扩面98人,完成任务80人的122.5%;20**年9月底扩面60人,完成任务60人的**0%;两年覆盖零账户130人,每年均超额完成市处下达的扩面任务,扩面任务完成比例情况位列全市前列。
二、客观分析养老保险扩面工作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全县高度关注民生问题,重视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全县养老保障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是,由于**人口总量小,受地理位置偏远和交通条件限制,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全县经济总量小,工业发育不良,从业人员少,企业职工维权意识淡薄等诸多因素,始终困扰养老保险扩面进程,以实现应保尽保的扩面工作面临多重挑战。
挑战一:全县仅有5.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50089
人,非农业人口总数9002人(其中:50岁以上的女性人口数**68人,55岁以上的男性人口数**26人,全县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总人数2435人(含离退休人数)。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均已起步,经我中心到人社部门调查了解,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已达19079人(20**年9月底的数,按政府计划近年内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率将达**0%),加上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2285人,全县已经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已经达到了21364人,剩下的人员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长期在外打工,参加了打工地的养老保险;二类是靠政府救济的贫困户、五保户;三类是年轻刚走入社会的用人单位短期临时就业人员,工资收入底,用人单位不管,本人也未参加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四类是在校学生。这四类人员中,长期在外打工,参加了打工地的养老保险的人员和靠政府救济的贫困户、五保户以及在校学生不属于扩面的对象;刚走入社会的用人单位短期临时就业人员不能强行按灵活就业人员要求参加养老保险,只有通过劳动部门落实用人单位为这部分人员办理养老保险。按参保政策范围,扩面的范围大大减小,然而,在目前用人管理不规范,就业不稳定的情况下,这部分人的养老保险靠经办机构难以落实。
挑战二:我县过去在部分企业参保缴费时采用灵活人员缴费比例的办法办理的参保缴费,目前该企业漏保人员要求参保,在办理政策解答中,按单位和个人缴费比例可以按政策补费,而这部分漏保人员要求按当初单位参保时采用的缴费比例(即灵活人员缴费比例)参保缴费,然而按灵活人员缴费在目前政策不能补费,这部分人员有上访趋势,同时阻碍了扩面工作的开展。
挑战三:原在机关事业单位从事长期临时工后又回家从事灵活就业人员,这部分人员要求补缴在单位期间的养老保险费,在现实办理中,因这部分人员不在岗而不能补费,这部分人员也因不能补缴以前养老保险费,迟迟徘徊在养老保险扩面门槛外。
挑战四:我县山大人稀,经济欠发达,2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4395元和3835元,而养老保险扩面缴费基数逐年攀高,20**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缴费工资**0%为34299元,40%为13719.6元,相当一部分个体户觉得养老保险费涨幅过快,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
挑战五:根据**地区行政政公署《关于印发<**地区城镇企业职工及个体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行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地区城镇企业职工及个体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行方案》,已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从一九九六年十月一日起施行”,值此个体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经运行**年了,从19**年**月1日起缴纳个体从业人员养老保险费已满**年了,相当一部分个体从业人员已达到退休年龄办理了养老保险待遇,截止20**年9月底,**县已办理个体从业人员退休待遇人数19人,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894元(其中:最高月享受待遇994元,最低月享受待遇450元),极大的为养老保险扩面宣传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然而,具有经济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不能向前补费政策、缴费基数逐年升高、缴费比例也因政策逐步调高等因素,从不同程度阻碍了偏远山区经济欠发达的基层小县养老保险扩面工作难以落实到位的现状。
为此,近三年来,县养老保险经办中心积极将养老扩面困难向市处反映,争取市处核减养老扩面任务,虽然市处3年下达我中心扩面任务数呈递减(**0人、80人、60人)趋势,但中心仍感到扩面任务的艰巨,20xx年底遗留下来的零账户228人,20**年覆盖了57人,20**年覆盖了73人,20**年零账户还有135人有待覆盖,扩面覆盖任务十分艰巨。
三、进一步做好养老保险扩面工作的对策
对策一:从以上工作现状来看,我们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重点不应该再是扩面,应该是在规范管理和解决用人单位临时就业人员的漏保上,着力研究解决临时就业人员的漏保问题,要加强社会保险执法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落实用人单位的临时就业人员参保问题。
对策二:九十年代中期,我们一线养老经办人员在宣传个体从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好处时,记得有一条:“个体从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女同志退休年龄50岁(现行文件规定女性灵活就业人员退休年龄55岁),男同志退休年龄60岁”。目前,全省推行标准化,标识宣传中有一条:“以个体参加养老保险,到达退休年龄,且缴费满15年,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由养老经办机构办理退休相关手续”。而现实工作中,参保人员到达退休年龄且缴费满15年的,为办理退休手续来回奔走在劳动部门与养老经办机构之间。出现类似问题,我们经办机构能否将扩面关键政策和退休程序用工作标准确定下来,由省局统一印制下发到各基层县,并用在现实工作中。
对策三:曾经在机关事业单位从事长期临时工后改为灵活就业人员的这一部分人员,我们不能因现在不在岗而拒绝其补费,假如这部分人能补费,他们续保的积极性将大大增加,将带动一部分人员参保缴费,我们扩面人数将进一步增长。
对策四:未参保超龄人员领取生活费的消息深得民心,然而给我们扩面工作也带来了负面效果,缴费基数随年爬高,部分缴不起费的灵活就业人员声称:等到了退休年龄,找政府,政府不会不管。那么,我市个体从业人员养老保险从1996年**月1日起步,未参保的灵活就业人员如果有经济能力,他们又同意从个体起步之日起补费(本金、利息和滞纳金等),我们将其拒之门外,势必影响扩面,也为将来这部分人因生活费无着落,再次引起社会矛盾埋下隐患。
对策五:20**年打破养老保险扩面户籍制度的束缚,极大的促进了扩面工作,20**年随着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起步,《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家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号码”,以及国家老龄化的加剧,给我们企业养老保险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企业养老保险要发展就得打破一些束缚和阻碍条件,大数法则才是企业养老保险发展趋势。
第四篇:街子古镇旅游调研报告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
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街子古镇
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旅游调研报告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马亮明
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班级: 旅游管理10级1班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
学号: 201030802136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街子古镇旅游调研报告
一 古镇的概念。
古镇是指拥有历史文化的遗存和保持古风古貌的村镇。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古镇,是在千百年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聚居地。以时间为轴追溯,那些拥有数百年、逾千年历史的镇,我们称之为古镇。古镇是先人建设活动的结晶、地域文化的积淀,也是城镇自身不断发展和淘汰的结果。作为特定地域历史建设活动的“化石”,它们记载了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是当地人民世世代代的集体记忆。中国的古镇是一个区域综合体,它是一个社区,也是一个文化综合体。从现在保存完好的古镇来看,它反映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与人文理念,民居与自然、人文地理融合在一起,成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
二 街子古镇概况。
崇州街子古镇位于崇州市西北25公里的凤栖山下,与青城后山连接,已有千年历史。是四川众多知名古镇之一。古镇得名于元末明初时期。曾经繁华的古镇因战事频发,百业凋敝,只剩下了味江边上的河街子一条街,因此而得名街子场。并将此名沿续至今。街子古镇有晋代古刹一光严禅院。
凤栖山旅游风景区,千亩原始森林,千年银杏。千年古楠,清代古塔,清末民初古建筑一条街。宋代王小波起义遗址.唐代“一瓢诗人”唐求的故居(唐求纪念馆)。有神奇传说的古龙潭,五柜沱、云雾洞等。全镇各种文物古迹二十余处,古镇既得山水之秀。又有人文气象,显示出特有的淳朴与古雅。街子古镇是川西有名的兰花之乡。
街子古镇是川西旅游环线上现存古街区面积最大、布局最完整的旅游点,是现在已极少体现清代中国西南山边小镇原貌的实物。它既有文化的潜在吸引力,又有独特的优美环境,也有开心惬意的民俗民情,更有伸手可得的绿色食品。它既体现西南山边小镇的独特风貌,又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集中这些价值的唯一实物,被省内媒体一致认为“酷肖周庄”。
三 街子古镇旅游资源。
1 自然旅游资源。
凤栖山是位于街子古镇西北山区2公里,与青城山相邻的凤栖山,因山形台如风,山幽奇秀,百鸟唱鸣,故名凤栖山,与九龙沟并称“龙飞凤舞”。古镇北面火烧坡上为笔架山,山上有七仙洞。山后有峰硕有坪,清朗的夜晚远望坪上灯火酷似圣灯。还有就是踏入古镇,镇口迎面而来的是几棵古老的
银杏,让人有一种被折服的感觉,这样的古树,特别是古银杏树在别的地方是很难见到的。2 人文旅游资源。
银杏下的字库古塔,背靠古树、面朝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展示自己的历史风韵。字库是焚烧字纸的设施,建于咸丰年间(1886年),是一座全省最大的字库。字库五级通高20米,每级檐下望龙抱柱,壁上塑有水漫金山,雷峰塔等戏文情节,很为生动。只可惜此字库已不是最原始的字库,因为5.12地震中,该塔塔身及塔刹严重受损。此时看到的字库,是修复过的,不过并不失它的价值性与历史意义。如今是崇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镇还有藏于凤栖山中的常乐寺,始建于唐朝,初名为常乐寺,宋更名为翠围院,唐时僧众达3000余人。如今是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街子镇又是唐朝著名“一飘诗人”唐求的故乡,为纪念这位著名诗人,在风景秀丽的龙潭湖畔修建有唐公祠。如今是崇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街子古镇至今还保留了很多独具特色乡风民俗传统,如兰草节、童子会、城隍会,传统的婚丧习俗。只可惜我们去的时候都没有赶上,在古镇上看到了儿时的回味便是——传统的川西运输工具鸡公车,鸡公车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独
轮车,相传在诸葛亮时期便有了。
古镇还有比较著名的小吃,包括汤麻饼、永康茶、街子兰、传统手工艺的小吃。
四 街子古镇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街子古镇的水体污染比较严重。我们小组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街子古镇外面的味江水,发出一种比较难闻的气味,水体中还有漂浮的白色垃圾,比较浑浊。
2、发现古镇有一种不古的感觉,现代化气息较浓。具体表现在商铺出现了类似于追银族之类的比较现代化的商铺,商铺所反映出来的商业化比较扎眼。
3、街子古镇内缺少必要的观景台、亭子等落脚歇息的地方,游客在逛的过程中很难发现有那种歇息的地方,很容易产生疲惫感。
4、饮食卫生、质量不是很好,有些餐馆价格偏高,有悖公平交易的原则,使游客在消费的过程中有一种被宰的感觉。食品卫生状况亦是不容乐观。
5、厕所的公共设施严重缺乏。游客在阵中很难找到厕所,影响游览及购物的心情。
五 关于街子古镇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1、强化环境和资源保护。在古镇范围内,增设垃圾桶、公共厕所等公共环卫设施。特别是公共场所的建设。大力维护古镇水环境的清洁,统一沿河商家的管理,严禁排放污水。
2、深入发掘古镇的文化,打造古镇的文化特色。一定要以文化为依托打造出古镇的文化品牌,发挥品牌效益。
3、完善景区管理与服务规划。完善景区内部的旅游标识和路牌指引建设,为游客更好的了解古镇做好最基本的路面服务。适度增加较高级的饭店,提高古镇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满足较高端游客的需求,同时也要加强餐饮业的管理,尽量避免游客在景区被肆无忌惮的被宰现象的发生。
4、加大景区宣传力度。任何景区古镇的发展都离不开强有力的宣传。以开展大量节庆活动以吸引人气,在传统宣传模式以外还应注意充分发挥互联网等媒体的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
5、加强古镇居民的旅游知识的培训。古镇旅游开发大都比较快,当地居民由农民转变为旅游服务人员较色转变比较突然,大多缺乏旅游相关知识,容易出现错误引导、不诚信经营、宰客等影响古镇形象的现象,所以古镇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当地居民旅游知识的培训,还要鼓励古镇居民参与特
色餐饮接待、民俗表演活动、旅游商品制作等具有很强当地民俗特色的旅游活动。
第五篇:四嘉子乡调研报告
四嘉子乡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乡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繁荣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兴农产业来抓,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及二、三产业发展等措施,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富余时间这两个“富余资源”的转换问题,大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我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一)全乡总面积2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960亩。据统计资料表明,2009年底,全乡农业人口4814人,农村劳动力人口276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劳动力转移收入成为农民收入来源的主渠道之一,为实现全年农民增收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农民的经济发展.(二)我乡属农业乡,二、三产业还不够发达,因此劳务经济对我乡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我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2009年全乡农村异地就业人数达到1100人,比2008年增长22人。从转移区域看,区内转移780人;市外省内112人;省外30人,境外就业23人。
2、按转移的行业去向看,2009年转移的劳动力中,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占21.79%,转移到建筑业的占21.35%,转移到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的占11.88%,转移到社会服务业的占23.42%,转移到其他非农产业的占21.56%。
3、我乡大部门农村富余劳动力已趋向农忙务农、农闲从事其他各种非农职业,继续承包土地的多,放弃承包或流转土地的少,具有明显的兼业性。据统计,全乡离土不离乡的乡村从业人员占全乡转移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8.3%。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据调查,2009年在外打工人员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社会服务等行业的从事人数占整个务工人员的78%。
(二)、历年的外出务工以自发为主,政府和经纪人组织的偏少。农村劳动力在异地转移中,主要以自发转出为主。
(三)、季节性转移的较多。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和传统的风俗习惯,决定了我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季节性很强的特点。基本上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经商、跑运输,往往是春节后出夏收前回,夏种后出秋收前回,秋种后出春节前回的“候鸟式”转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三、农村劳动力的对策及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劳务输出工作的宣传发动力度。要继续发挥基层组织在劳务输出宣传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继续发挥新闻媒体、务工人员及家长和务工典型现身说法、进村入户宣讲等现有的宣传资源和宣传方式,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尽快转变,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劳务输出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
(二)在劳务输出工作中应该把握一个“早”字。于年初和春节前把握内地用工企业普遍缺人的有利时机,早动员、早部署、早培训、早联系,及时往内地企业输出。每年六月份应抓住初中毕业班未升入高中的学生,加强培训,尽快输出一批人员。
(三)制定一些符合实际的优惠政策。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种植大户集中,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力。对外出务工学到技术、赚到钱,想回归原籍自办企业、搞开发的人员,给予鼓励扶持。
其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务输出专门培训,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注重培训质量,讲求培训效果,根据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合理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规模,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培养输出。同时加强法律知识培训,增强劳动力的法律素质,提高转移劳动力的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农村富裕劳动力工作,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主要措施和途径,在抓好第一产业的工作基础之上,加大二三产业的工作发展力度,转变以往的工作方式,进一步增加和拓宽农民职工的收入,成为四嘉子乡党委、政府工作的中心工作和新的任务。
2010
四嘉子乡 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