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战略HR学习落地项目专题
战略HR学习落地项目
一、工作改善项目:
1、员工潜能激励机制;共同
2、制定关键岗位员工发展规划;共同
3、如何提高员工的快乐指数、幸福指数;共同
4、荣誉体系的建立;共同(针对需求,建立杠杠体系)
5、员工关爱计划的制定(2011年:基于调查、沟通前提下)共同;
6、绩效管理机制:孙
7、团队培养:关键岗位接班人计划,人才培养不达标就不能得到提拔;孙、张
8、针对关键岗位,设置招聘问题;招聘筛选:企业文化认同、责任心测试;穆、张
9、企业文化故事化梳理;李老师
10、员工面谈形成流程化、制度化;张
11、员工离职访谈、分析(文字、图表);穆、张
12、梳理人力资源业务流程图:应聘、入职、试用期、调动、培训、投诉、离职等;李
13、内部人才识别:按专长、能力进行岗位调整,使其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李
14、培训各部门负责人面试技巧、如何激励员工?如何带团队、培养下属?作为2011年工作重点;孙
15、OA论坛中增加公司百科书、富路家园等项目,给到员工沟通的平台;李
16、员工培训平台的搭建:基于岗位设计、班级管理;特殊、关键岗位培训计划;张、李
17、完善职级系统。共同
二、需要提升人力资源岗位专业能力,适应公司发展需要;2011年一人多岗(多能手);
第二篇:战略如何落地执行?
企业为什么要建立战略执行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或民营企业战略执行研究所王瑾秀 你的企业是否也正面临着如下的困惑?
企业战略很明确,但执行不到位;
管理流程和文件很完备,但与实际操作脱节;
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同;
中高管理层忙于事务,缺乏管理和经营思维;
人岗匹配度不高,优秀人才留不住;
公司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统一的战略、战略执行管控体系; 企业的战略目标到了年底总结时总不能如愿达成;
„„
到底是什么让100%的战略变成了永远无望的目标?
我们尝试着用当代最伟大的战略管理工具之一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检测后发现,当战略制定后,很多企业的战略仅成为少数高管的规划,或者只是墙上挂挂的口号,员工并不真正了解战略的内涵,而用于检测战略达成度的绩效管理又演变成了奖优罚懒的考核工具,致使员工越来越关注短期目标,本部门目标,个人指标,而忽视了组织这艘大船的方向。
平衡计分卡是一个战略管理工具
如果我们对平衡计分卡的认知还停留在绩效考核的层面,那么我么就大大低
估了这个管理工具的作用。多年的理论演变和实践表明,平衡计分卡已经具有了战略管理(制定并分解目标)、战略沟通(战略地图描述战略)、战略执行(战略性行动方案)和战略评估(关键绩效指标和目标检测)四大职能。
战略执行是一个系统工程
企业需要在财务与非财务、长期与短期、内部与外部、结果驱动间找到平衡,和谐发展。因此,它给我们的启发是:
决不能仅仅关注短期目标而忽视长期的定位;
决不能仅仅关注财务的指标而忽视非财务的、不可量化但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无形资产;
决不能仅仅关注内部的产品质量和管理优化,更要关注外部瞬息万变的市场
和客户价值的变化, 决不能仅仅关注影响企业盈利的结果,更要关注驱动结果达成的过程。(如图)
平衡计分卡的伟大作用还在于它强调了目标的纵向分解,也关注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横向协同。有效地解决了各自为政、跨部门沟通障碍等问题。经营部门会去思考如何提升自身能力,进而驱动流程的优化,是客户的价值最大化,从而实现财务目标;管理服务部门会思考如何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内部客户的满意
度来协同经营部门达成外部客户的价值诉求,从而间接地驱动企业的财务目标。如图:
战略地图——战略需要持续的沟通
实践中我们发现,无论战略目标多么远大,但是无法描述的就无法衡量,无法衡量的就无法管理,无法管理的注定无法执行到位。
平衡计分卡运用战略地图将战略变成了可以描述的语言。在一张战略地图上,简洁清晰地描述了企业长期、短期的目标,诠释了目标和驱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企业发展的基石定格在团队成长和组织准备度上。如图:
让战略成为持续的流程
战略是动态的,执行是持续的。战略执行不是一场运动,也不是一个口号,不要期望一个外部的咨询团队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问题,而要从上到下,全员参与、持续执行。一般来说,企业以一个财务年为周期,战略执行要经历以下
流程,周而复始。如图:
在“点”上用力,固然也可以起到作用,尤其是短期就能够看到效果,但是,缺乏系统的修复和完善,作用就只能是局部的,短暂的。
这很像我们去看中医,你头疼,就希望医生马上让你药到病除。而好的医生往往不急于开药方,而是望、闻、问、切,找到真正头疼的根源,然后系统地调理。这样的疗效可能会慢一点,过程会长一点,但却是既指标又治本的,最关键的是,过程中慢慢地你也增长了“治未病”的意识,甚至也学会了自我的调理,这是其他“短、平、快”的猛药所不可替代的。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无论你的企业处在什么行业,处于什么生命周期,战略执行都是永恒的话题,而平衡计分卡战略执行体系是最有效、最能持久的。所以
美国《哈佛商业评论》说“这是75年来最伟大的管理工具”。
第三篇:东风“大商用车”战略落地
东风“大商用车”战略落地
如果说之前的“大商用车”战略只是在酝酿中的话,那么重卡新工厂和商用车动力总成新工厂的建成将意味着这一战略开始落地并正式启动。
在今年重卡全行业市场下滑的情况下,投产一个一期年产4万辆的新工厂似乎显得不合时宜,但在东风商用车看来,这是迫切之举。
而对于东风汽车来说,这也是其未来战略蓝图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在9月29日东风在十堰举行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投产仪式的同时,还举行了“东风。十堰新基地暨商用车动力总成新工厂”的奠基。
在东风的愿景里,如果说之前的大商用车战略只是在酝酿中的话,那么重卡新工厂和商用车动力总成新工厂的建成将意味着这一战略开始落地并正式启动。
东风的燃眉之急
不容忽视的一个背景是,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于2010年5月23日奠基,这被看作是解东风重卡产能不足的燃眉之急。
“在3月份的时候每一台天龙车背后都有两个客户在等待。”在奠基仪式后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东风商用车总经理黄刚说。的确,产能不足已成为制约东风商用车发展的突出矛盾,从2010年年初以来,东风商用车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紧张状态,1~4月,累计销售汽车11.1万辆,增幅达138%,其中卡车销售同比增长160%,高于行业90%的增速,持续的加班生产,仍然不能满足客户和经销商的订单需求。
尽管在2008年底的金融危机期间,东风商用车更新改造了一条全新的重卡生产线,但是销量的增长大大超过预期,员工一直在加班,仍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在此情况下,东风高层下定决心,要在十堰新建一个工厂。当然,这得到了十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了在处处是小山的十堰辟出一大片土地建设厂房,十堰市可谓费尽了周折,平掉了两座山头,仅开山成本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同时动用了1500台机械工程车,其规模堪比当年修建三峡大坝。最终,在一年之后新工厂一期项目如期完工。
2011年6月18日,东风商用车公司重卡新工厂的重卡试制生产线缓缓驶下在这里装配的第一辆东风天龙,标志着东风商用车公司8万辆重卡新工厂一期新装配线正式建成。
三个月后的9月29日,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投产仪式在湖北十堰举行,意味着该工厂将全面投产。
然而,如今的形势与去年已不可同日而语。
今年1~9月,国内商用车产销总体分别下降7.37%和4.79%,除客车类车型增长外,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卡车产销均为负增长。
如果在大势不济的情况下再看东风商用车新工厂投产和动力总成新工厂的奠基,是否意味着其未来将面临很大的风险?
这在黄刚看来没那么“悬”,因为尽管中国的重卡市场今年会有10%的下降,但东风商用车却延续了去年强劲的发展势头,今年前9个月累计销售近27万辆,同比增长15%,已完成目标近九成。
其中,中重卡前9个月累计销售近19万辆,环比增长14%,分别持续稳居中、重卡行业领先地位,其行业优势进一步增强。尤其以天龙为代表的重卡,上半年首获销售冠军,开始领跑重卡行业。
黄刚表示,建设代表整车核心技术的动力总成新工厂,是基于对行业趋势的研判,是基于东风商用车公司发展对产能的需求,也是为长远发展的思考而做出的重要决定。
近年来,东风自主研发生产的dCi 11和4H发动机,由于其突出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和可靠性,搭载在天龙和天锦产品上,为用户所喜爱,销量不断攀升,可以预见已建成的生产能力将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在完成重卡整车项目一期工程之后,立即着手动力总成新工厂的建设。同时,建设动力总成新工厂,将布局新的产品平台,还将实现发动机和变速箱两大业务的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
绿色新工厂
东风重卡新工厂选址于十堰东风工业园东风大道旁,占地3000亩,规划产能8万台,分两期建设,据悉新工厂投产后,东风商用车公司中重卡产能将超过30万辆。
按照东风的设想,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集整车装配、测试试验、储运交付于一体,成为工艺先进、设备一流、管理科学、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型车制造标杆工厂。
实际上,在新工厂设计之初,黄刚就提出了建设绿色生态工厂的要求。
在他看来,新工厂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制造的过程本身是零污染、零排放、节能的,制造的过程不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二是使用新能源,要在厂房设计时考虑如何通过最佳方式节约能源利用新能源;三是要考虑生态概念,因为东风是在山区的工厂,十堰市政府花了很大的代价开山造地,因此在建新工厂时就需要把山区独特的自然条件转化为优势,因为很多在平原建厂时需要在工厂中造假山,而东风可以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地理环境下制造一个与环境相和谐的生态工厂。
“在厂房建设的时候工厂内部有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让员工身心愉悦,让员工满意,客户也可以满意的环境。最终使得新工厂就像在欧洲、北美看到的很多公司的技术中心在一个公园里那样。”黄刚说。
这种设计要求实际上是给新工厂厂长何杰带领的团队带来了难题,因为这无论对于他们还是对于东风设计院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最终,通过和国内知名的绿色建筑设计单位的合作,在设计工厂的时达到了这几个要求:一是环境,新的工厂对社会区域的环境排放要求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二是能源,新工厂采用了很多节能技术,比如自然通风汽,光伏发电等等;三是与自然的和谐,十堰土地困乏,这样一个项目是在对荒山的开发中完成的,因此需要在设计过程中考虑未来工厂的绿化和水土流失问题以及资源的利用;四是工厂在设计时考虑工厂的职业卫生和职业健康,有很多技术方案保证工厂员工处在一个良好的工作范围。
为此,据何杰介绍,新工厂车间内设置了5个生态绿岛,调节局部环境,营造舒适、和谐的作业环境。厂区共安装96盏风光互补太阳能路灯,277盏太阳能路灯,477盏LED灯,年节约电力20万千瓦时。
其他新工艺还包括在生产线采用助力机械手、气动平衡吊、无线遥控天车等先进装备,保证生产品质,提升效率,降低强度;生产车间采用光伏发电板作为外墙,所发电力供车间照明等等。
重卡新工厂投入运行后,将生产以东风天龙为代表的中高端重卡产品,行业领先的装备和生产线加上东风商用车融合中日制造优势的DCPW(东风商用车)生产方式,将保证东风品牌重卡优异的品质。
相比老工厂,新工厂重点加强了对供应商零部件的入库检验以及零部件质量改善的管理,调检人员代表客户进行上线接车,这种理念逐步推进。“从6月份试运行到目前全面运行的情况看,质量和成本比老工厂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何杰说。
而刚刚奠基的东风商用车动力总成新工厂同样选址十堰工业新区汽车工业园。新工厂占地面积约2500亩,将主要生产东风自主的中重型发动机和变速箱。新工厂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一期工程将在2013年完成。动力总成新工厂的建设目标与重卡新工厂一样,是QCD水平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标杆工厂和节能环保的绿色工厂。
看来,东风誓将绿色进行到底。
“大商用车”战略基石
众所周知,2003年,东风把总部从湖北十堰搬到了武汉。但东风人心里明白,十堰作为东风事业的基础,就像东风的“延安”一样,依然是事业的根基。
尽管已经搬到武汉8年了,每次东风公司的人回十堰,依然会亲切地称自己“回山里”,离开十堰会称“出山去”。而实际上,长期以来,处于鄂西北大山中的十堰和东风商用车,一直面临着如何发展和在十堰的发展力度问题。
2009年7月1日,下午两点,东风商用车庆祝建党的88周年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在东风十堰基地隆重召开。会上,东风商用车以党委决议形式郑重发布了“DFCV-863振兴计划”。
这是一个并不轻松的事业计划,不仅关系东风公司战略发展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关系东风商用车“中国第一、世界前三”事业愿景的实现,更关系东风十堰老基地最近三年的产业振兴。
自2003年以来,东风商用车经历了合资后的深刻变革,以及自主发展、创新发展的长途跋涉。但不可否认的是,制约东风商用车快速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突出问题就是存在于集团内部的市场开放与保护的问题。
时任东风商用车公司总经理的童东城称,这也是多年来困扰着他、困扰着商用车的一个问题。
自那时起,从加强发动机、变速箱、车桥等关键动力总成的自主开发,打造核心竞争力开始,东风“大商用车”的思路似乎正在酝酿形成。
如今,这一战略已渐渐浮出水面,即加强十堰基地在自主品牌、汽车动力总成和自主创新能力三大领域的发展力度,促进东风商用车技术和制造能力的整体提升和各项事业的均衡发展。
在整车产品规划方面,东风商用车公司将致力于发展中高端中、重型商用车;东风小康汽车公司致力于发展东风品牌微车;东风特种商用车公司致力于发展特种商用车、专用车;东风实业公司将成为东风经济型商用车的发展主体。
此外,按照东风“大商用车”战略的设想,东风零部件公司致力于成为有核心竞争力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支持公司整车事业的发展。为此,东风将通过实现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把汽车零部件由商用车为主向乘商并举发展,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
作为东风汽车公司面向“十二五”发展的重点能力建设项目,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和动力总成新工厂将承担整车、发动机、变速箱的生产制造任务,为东风商用车领先的行业地位和东风汽车公司“大商用车”战略提供充足的制造保障。
在东风“大商用车”战略中,2015年东风要实现90万~100万辆的产销,其中30%是中重型商用车,70%是轻型车。
实际上,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的投资不过10亿元,而按照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朱福寿的说法,未来五年,东风汽车公司在十堰基地的总投资将超过140亿元,重点发展中重型商用车、客车、轻微型车、零部件和装备等业务。
而这140亿元具体如何分配东风并没有给出详细答案,不过从东风汽车公司副总经理童东城的讲话中可见端倪,他说:“未来五年,东风十堰基地的整车产能将翻番,即将开工建设的商用车动力总成新工厂,是继去年的重卡新工厂之后,东风商用车又一重大战略项目。建设动力总成新工厂,不只是为了扩大产能,而且将布局新的产品平台,此外,还将实现发动机和变速箱两大业务的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东风汽车公司将立足现有东风资源,通过新工业园区建设和城区老企业的搬迁改造,实现技术升级和产能提升,重点发展中重型商用车、客车和轻微型车零部件业务。
同时,将进行生活区管网改造,建设东风总医院新医技大楼等重大民生工程,通过这些涉及民生的项目,来保证十堰基地事业发展的强大后劲。”
朱福寿说,“最近东风汽车公司反复提到‘自主’、‘协同’、‘反哺’等词汇。这么多年来,东风公司在做并购重组战略上一直持谨慎的态度,因为我们希望首先把东风集团内部的资源进行优化,站在东风公司战略布局考虑,如何把本部的优势能够在集团内部进一步复制,协同作战,这应该比简单地去掉一些企业所带来的成本会更低。”
其潜台词是,在东风“大商用车”框架下,东风将把内部的商用车和零部件配套资源进行整合甚至并购重组,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的统一体。
第四篇:战略落地的途径
战略落地的途径
企业战略落地并不复杂,需要的不仅仅是创意,更重要是以系统思维从技术产品定位、组织与流程、人才集聚与激励等方面承接战略落地,将目标细化、分解,同时,以企业文化统一人员的思想和行动,促进企业战略的达成。
企业战略一词,源自战争。德国著名的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Clausewitz)在《战争论》将战略描述为取得战争胜利的手段。当下的商业社会,企业战略却容易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迷失,与实际工作脱节,成为令人尴尬的“纸上谈兵”。能否深入本质,把握规律,删繁就简,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将复杂的战略问题简单化,进而提高企业的执行能力,推动企业的战略落地是每个高层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企业战略是以未来为基点,根据其外部环境及内部资源和能力的状况,为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发展,不断地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其核心是企业的战略定位和企业战略落地的途径。
企业的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即确定公司的竞争地位,它是公司战略经营的核心。公司的战略定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公司的业务领域定位,即在哪个产业从事经营活动。这是公司的定位,通常在设立公司之前和在进行新的投资之前就要慎重思考。投资者或企业高层管理者往往依据产业规模、市场潜力、产业结构、发展趋势、进入壁垒、盈利能力、产业政策、整合趋势、核心资源与关键成功要素等方面考虑。
二是产品定位,即在所从事的产业领域中为哪些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哪些需求等。
三是核心资源与关键成功要素定位。产品定位决定企业的规模和盈利水平,对核心资源与关键成功要素的要求也不一样,就会形成不同的竞争战略。核心资源与关键成功要素能识别企业与竞争对手的相对强弱。
四是发展目标定位,即企业对于在未来3年、5年或10年大胆实现的目标,企业渴望达成的状态。目标应力求明确,比如到2010年,在某产品类或服务类的竞争中规模有多大、市场占有率有多少、股本收益率或投资利润率有多高等。卓越领导人的使命感和战略思维,往往是公司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比如
LG电子全球前任CEO金双秀就提出了“如果不是一等产品,就不要用LG品牌”,意欲登顶全球家电市场霸主地位的全球家电高端转型是LG电子的战略定位。战略落地的途径
企业的战略定位是设计出来的,战略定位明确了企业现在的出发地和将来的目的地。但达成目标是需要能力的,而能力是不能设计的,是需要发育的。欲将战略定位落地,必须对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进行总体谋划,落实为系统、严谨、务实的行动。即采取什么样的竞争方式和业务设计把出发地和目的地连接起来。战略落地的途径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技术产品承接战略落地
产品的差异是企业差别的一个重要内容。要保持差异化产品为主的竞争优势,技术创新是决定性因素。而技术的发展是一种长期积累的过程,很难急速打破当前状态。因此,在商业领域大多数的价值创新并非来自于技术创新。要向顾客提供差异化产品,设计能为创新技术赋予市场生命力。索尼、苹果等许多品牌都借助设计突破了技术发展的局限,创造新的突破口和商业机会。
消费者所认识的技术已经达到一程度时,设计成为发展的最佳机会。美国学者Tom Peters认为,在柜台上的产品只有在0.6秒之内捕获顾客的视线,才有可能卖出去。在卖场上能吸引顾客的就是产品的设计,产品功能的优点通常是顾客在使用过程中才能感觉得到。据权威调查机构统计,在电子消费产品领域,顾客挑选产品时,首选因素是设计的占52%,产品质量占25%,价格占15%。一个新的“设计”理念,已不仅是能创造视觉上美好感官的因素,同时还是构成生活、改变生活的时代文化代码,是左右商业成败的重要参数之一。
LG电子为实现“一等LG”的高端战略,将核心竞争力从技术转移到设计,“设计”确定为LG电子的核心推动力。即从产品开发初期便以“设计”为主轴,架构商品企划、产品设计和协助小组,为顾客提供具有差异化价值和魅力的“设计”,同时将“设计”应用在各个经营领域,如广告宣传、卖场展示、服务等。
“概念”、“风格”、“实用”、“精致”被确定为LG电子四大核心设计力量。通过设计“与众不同的产品”,把业务重点放在高成长、高收益的领域。
2.组织与流程承接战略落地
战略是系统的做事原则,组织是按战略实施的要求,把各项经营业务活动结合起来;同时按照整体有效的要求,确定基本组织方式与组织原则,确定各部门的基本职责与目标任务。具有意义的关键业务和新事业生长点,应当在组织中有明确的负责单位。
业务流程要不断进行优化,要以效率为最高准则,简化手续,缩短流程,贴近一线决策。通过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和具有彻底性的重新设计,追求企业在产品/服务质量、成本和生产等绩效指标上取得显著效果的改善。LG电子为实现“一等LG”的高端战略,为提高LG营业组织的效率,流通及市场的选择和集中,采取专业化、集中化的新事业模式。
在业务方面,所有产品和服务的开发都将以设计为中心,涵盖产品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生产、营销、服务等各方面。把针对顾客的LG电子的经营哲学和企业精神转换为视觉化的设计,贯穿企业经营流程的产品生产过程、广告、宣传、卖场展示、服务等各方面。
在流通渠道上,“将主要力量集中在能够卖出高端产品的大城市,以重点大城市为中心根据产品特性进行选择和集中。另外,要积极的将法人所在地区流通费用的比较优势运用到营业中,达到最佳效益。”
3.人才聚集与激励承接战略落地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诸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最能动的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数量和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承担责任的能力和意愿决定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受感情因素的影响,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要排除感情因素的干扰,必须靠激励,以达成组织协同。培养、吸纳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必须按照价值创造、价值评估和价值分配的理念设计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激励政策。一方面保持薪酬待遇对外有竞争性(否则无法吸引和留住员工),一方面保持到企业评价业绩的公平性,待遇分配上的公平性。
考核体系包括考核指标设立、考核实施、考核结果的分析与应用三个方面。将组织目标转化为组织绩效指标,再分解到各部门/业务单元,分解到岗位、到人,使人人都有一套绩效指标,作为各项工作的牵引、业绩评价的依据和待遇升降等的依据。
LG电子的核心竞争力从技术转移到设计后,LG公司的企划部门集中了最精锐的人才,其待遇甚至是一般职员的两倍。为了巩固和加强现有的设计能力,LG电子还将营造创意设计氛围,加大对挖掘和培养顶级设计师的投入。出台了破格奖励制度及待遇政策,以纯粹设计师培育制度和立体人事架构鼓励创意思维,计
划重点发掘和培养一批像车康熙研究员那样准确预测、创造未来趋势的世界顶级设计师。到2010年,LG电子现有的500名设计人员将扩大到700名以上。LG 中国区总裁禹南均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我认为在中国最重要的是人才的培养,首席执行官也是首席教育官”。
4.企业文化承接战略落地
韦尔奇曾说:“GE与其说是靠规模和实力取胜,不如说是靠无限的文化底蕴”。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约定俗成、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基于个人的共同价值取向。
企业的员工来自于五湖四海,而且需求是不一样。因此,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一个伴随着从个别人觉悟到少数人觉悟,再到更多的人觉悟的过程;其中包含着一系列的劝说、诱导、示范、修正与改进,以及制度化与规范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根据向从事业务的特点,高层管理者的权力和想法理念化,系统地表达企业存在的价值、理由以及企业判断是非的标准,并通过制度去约束企业员工的每一个行为活动。员工通过长时间的修炼,最终形成共同的、为企业的利益和目标而一致遵守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企业文化是制度性约定的系统做事原则,以及基于整体功利目标的价值立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企业文化建设是一种获取文化力量的管理方法,是最高形式的管理。
LG电子一直走众化产品路线。消费者的品牌认知问题也是LG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这需要相对长的时间才能解决。但LG电子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承接战略落地的路一样慢长。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将“一等LG”的价值观念演化为政策和制度系统。比如LG电子从过去规模化向高端化的转型需要强化创新意识,即支持并执行新的工作方法与程序;事前便对新的想法和方法进行试验、确证、修改和改进,使它们发挥最大效应……
比如LG电子从过去规模化向高端化的转型需要强化不断改进的精神,即对管理体制、管理程序、员工绩效趋势定期进行分析,以找到改进的机会;为他人提供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程序的手段和方法……员工从知、信、行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转化过程。
“一等LG”的价值观念演化为政策和制度系统需要全体管理者的重视;需要高层管理者的行为示范;需要“一等LG”的价值观念制度化;需要营造创新变革氛
围。
LG电子重视企业文化管理已经有所作为。在“一等LG”战略调整中,把针对顾客的经营哲学和企业精神转换为视觉化的设计,贯穿企业经营流程的产品生产过程、广告、宣传、卖场展示、服务等各方面。
企业战略落地并不复杂,需要的不仅仅是创意,更重要是以系统思维从技术产品定位、组织与流程、人才集聚与激励等方面承接战略落地,将目标细化、分解,同时,以企业文化统一人员的思想和行动,促进企业战略的达成。战略落地,看似复杂,实则简单明了,它不需要灵感,需要严谨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
第五篇:HR如何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HR如何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很多时候,我们的理想之所以不能实现,是因为我们没有采取正确的行动。而不能采取正确行动的原因,又往往是自己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动。因此,就让我们一起来探求一下:人力资源部门要真正成为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到底应该做什么?这些行为又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
探究“战略合作伙伴”的内涵
要实现一个目标,首要的前提是什么?没错。是了解目标本身!所以,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战略合作伙伴”的真实内涵是什么。
“战略合作伙伴”其实包括了三个关键词:战略、合作、伙伴。它的核心是“伙伴”,而这个伙伴又是有要求的:首先,它必须是“合作”的伙伴,其次,这个合作伙伴还是“战略性”的。因此,“战略性”与“合作”就成为“战略合作伙伴”的两大前提。
为了更好的明白我们凭什么才能成为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让我们先来一一解读一下这三个关键词。
“战略”。战略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你应该知道企业发展的目标,而且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老板的高度、企业家的高度、最高管理者的高度)去看待这个目标。如果想在这个高度看企业发展的目标,就需要你对行业的发展、对行业与人才的关系、对行业人才的特性等宏观性的问题有深刻的了解。所以,战略对应的要求是“洞察行业”。
“合作”。有效达成合作的最根本的前提是什么?是“了解”。没有深刻的了解就没有真正的合作。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想与我们的“伙伴”开展有效的合作,就必须了解他们的工作职责、业务流程、工作特点,以及履行这些职责、开展这些流程、完成这些工作需要的组织资源、制度资源、政策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合作对应的要求是“熟悉业务”。
“伙伴”。伙伴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你们是一起的。你们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一起来完成目标,实现业绩。所以,伙伴对应的要求是“提供有效的帮助”。
当然,提到伙伴,我们自然就不免会问:谁是我们的伙伴?答案很明确:就是企业中的“人”。我们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使命就是通过对企业中的“人”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来创造价值的。因此,企业中的所有的人,上至老板、各级管理者,下至员工,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
这样看来,“战略性合作伙伴”,就意味着我们要在洞悉、理解并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业务流程、人才特点的基础上,为所有这些合作伙伴提供专业的支持、服务和帮助。而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想成为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就必须知道,我们应该怎样为我们的“伙伴”们提供“战略性”的“合作”。因此,下面,我们就对成就“战略性合作伙伴”的两大前提:“战略性”与“合作”做一个讨论。
与老板“牵手”,在“战略”上合作
平常的工作中,经常听到有做HR的朋友向我诉苦,说最近又被老板批评了,还说,做HR的就是命苦,不管哪个部门、哪个领域出了事情,打板子的时候总是少不了人力资源部。因为老板说了,工作没做好,就是你们人力资源部没有把人管好。人员的招聘、培训、管理不到位,才会使工作不到位。
作为HR管理者,你能清楚地描述出公司的核心战略、目标、季度重点、月度工作重心吗?
作为HR管理者,你知道老板最近最关切的事情是什么吗?你知道他为什么关切吗?你知道老板关注重点的转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着力点的调整提出了哪些要求吗?
作为HR管理者,你知道你们所处行业的竞争特点吗?你知道这种竞争特点对人才的招聘、配置、使用、激励的要求是什么吗?
你知道你们公司的战略重点的调整对你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部门职责、岗位职责的变动提出了哪些要求吗?你知道你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哪些职能领域的工作特点和人才供求情况吗?
你知道公司所在的行业或关联行业发生了什么值得关注的事情吗?你知道这些事情会对公司运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吗?
你能清楚地说出公司产品/服务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谁?他们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吗?你了解行业内最新的人力资源动态和变化趋势吗?你知道自己要事先做些什么工作,从而能够化解困境或未雨绸缪吗?
说实话,如果你不能回答甚至压根儿就没有认真想过上述这些问题,你就不可能想老板所想、急老板所急,也就不可能真正成为老板的“左膀右臂”,就不可能成为“战略”合伙伙伴。而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你不断地被老板批评,而自己还总是不明就里地在那里重复纠结着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实际上,在不同行业,甚至同一行业中处于不同产业链位置的企业,它的关键成功因素都是不同的。比如,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人工成本是其核心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上就需要注重人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就需要提高流程设计、岗位分析、岗位设计的精确性,以提高工作效率为主要目标。而其薪酬设计上,就需要尽量提高可变工资的比例,提高激励性并减少固定成本支出。而对于创新型企业或部门来说,则需要着重考虑如何激发创意、尽快推陈出新。因此,灵活的工作描述、项目式的经常变换的团队工作方式,就成为其组织设计的重点。
比如,对于很多新型民营性创新企业来说,它们与传统行业最大的不同就是:传统行业是“先瞄准,后开枪”,创新型企业则由于要及时捕捉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所以他们往往是是“先开枪,后瞄准”。它们首先在意的是创新和创意,而不是一开始就有一个完善的计划。在这种企业中,传统的PDCA模式已经被“DCAP”模式取代。Do被放在了第一位,它们需要的是首先鼓励员工去尝试、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不断规划,从而形成可以实施的、可以固化下来并创造价值的新的商业模式,最终形成P(Plan)。因此,在这种企业中做人力资源管理,就不能教条地照搬成熟企业的管理模式,而必须顺应创新企业的特点。
事实上,很多外企的优秀HR经理人“空降”到民营企业常常出现“水土不服”,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在成熟、规范的企业中适应了“螺丝钉”式的角色和“正规化”的打法,而不能完成向国内民企机会导向型发展模式下要求的“发动机”式的角色和“游击战”打法的转变。
掌握“业务”,成为直线管理者的好帮手
为什么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在推行一些管理举措的时候总是得不到其它部门,特别是一线业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甚至还常常招来非议和反对呢?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觉得你不能帮助他们创造价值,反而常常给他们“添乱”、“找事”、“惹麻烦”。如果你想真正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赢得他们的认可与尊重,你就必须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从你的专业角度提供有价值的支持和帮助。而要想做到这一切,就需要你真正的了解他们的工作、熟悉他们的业务特点,知道他们的苦难、疾苦和诉求。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你深入到他们的工作中去。
了解各部门业务的第一步是了解公司的业务。特别是公司的价值创造的链条和价值创造体系。正如招行行长马蔚华在清华MBA班上讲的“不知宏观者无以知微观”。你只有了解了公司业务的核心价值创造过程,知道公司的主价值创造链条和辅助价值创造环节分别是什么,才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每个部门在整个公司的价值创造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知道他们的职责应该如何设置和开展才是对整个企业有效的。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帮助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改善和提升时,首先要梳理和分析他们的一、二级核心业务流程及其配套的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因。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各部门具体业务的深入了解、理解、领会和把握了。这样,你才可能对他们的工作有深刻了解,才能对他们的管理诉求感同身受。也只有这样,你才可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政策、工具和方法,帮助他们完成目标、实现业绩。也正因如此,像麦当劳、海底捞这样一些优秀的企业才会要求他的经理们(包括HR经理们)都必须从服务组员工这种基层业务岗位做起。
当然,对业务的了解绝不仅仅是“亲自干”/轮岗体验这一种方法。HR管理者完全可以通过会议、报告、报表、产品说明、业务推广活动等多种渠道来了解业务部门的工作。但是,我经常见到一些人力资源部门的同行要么不愿意参加企业的经营分析会和绩效改进会,要么是对公司的业务促销活动“不感兴趣”,觉得和自己没关系,白白浪费了大量了解业务部门工作、同业务部门管理者进行沟通的大好时机。事实上,参加企业的各种经营会议、参与各业务部门的业务活动,不但和自己的本职工作大有关系,而且还事关自己的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因为,如果没有对业务部门业务特点、人员状况的深入了解,制定出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制度、工具、方法就难免会和现实脱节,进而招致直线部门的反感和抵制。比如,我们在对一些客户进行绩效管理辅导时就发现,他们的人力资源部没有充分考虑不同业务部门、不同层级员工工作特点的不同,“一刀切”式地一律强制要求各部门、各员工都要签绩效合约、写工作日志,结果招来大家的一致不满。后来,我们建议他们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员工的工作特点进行改进,对那些工作内容不好量化、工作成果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部门和员工实行合约制;对那些工作内容可以容易量化、工作成果当天就有显现的部门和员工实行计件制;并且,对不同层级的员工根据其工作成果的产出时间采用不同的绩效管理周期进行管理等改进建议。经过调整之后,大家发现绩效管理不再是“负担”而是成为帮助自己进
行自我管理、提升业绩的有效工作,不但怨言消失了,而且不少部门还在人力资源部门的辅导下,摸索出了更多切合实际的有效方法和“小窍门”。
事实上,在优秀的企业中,人力资源部门必须了解业务、参与业务,必须围绕业务开展工作早已内化成了他们的自觉行动,比如,华为的任职资格小组为了制订销售人员的任职资格体系,他们会深入各办事处,和从全国各地精心挑选出的20名优秀销售人员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看他们怎么拜访客户,怎样谈判,最后订出一到五级的任职资格标准。不仅自觉付诸行动,这些优秀的企业还为人力源管理与业务密切结合,做出了制度规定和组织保障。比如,华为总公司层面的人力资源部和各系统的干部部之间实行的是“行政与业务关系分离”的管理模式。总公司人力资源部对各系统的干部部只是进行专业的指导和规范。各级干部部在行政上隶属与其所属的事业部或职能部门,本系统的岗位设置、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由该系统自行确定。因此,其人力资源实践就更加符合各业务系统的特点,也各切合各业务部门的需求,因而也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结语:脚踏实地创造价值
全球化、技术进步、消费者的变化,都给企业带来新的挑战。面对新的挑战,企业必须建立高效的组织。竞争对手可以模仿你的业务模式、照搬你的融资渠道、战略和技术,却不能复制你的组织能力。而帮助企业建立、维护和提高组织能力正是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美国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戴维?尤里奇教授07年在清华大学分享他的研究成果时说,“只有大约50%的企业绩效处于管理层的控制之内,其他50%可能是源自政府、天气等不可控的因素。而在可控的企业绩效里,19%取决于HR人员的素质。”
在他看来,为了帮助企业塑造组织能力,优秀的HR管理者必须具备六种素质:可靠的实践家、文化的引导者、战略变革的建筑师、日常工作的战术家、业务的盟友,以及人才管理和组织的设计者。不难看出,这六大素质要求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了解你的企业,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
事实上,无论是戴维教授的研究还是优秀企业的实践,都很清晰地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者,你只有立足企业的实际需要,深入了解企业、了解业务、了解各级“伙伴”的现实需求,脚踏实地地为他们完成工作、实现业绩提供切实有效的专业帮助,你才能真正成为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别无它途!别无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