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作总结一种框架思路
部门工作总结
前言
2013年,***办公室继续秉承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在院党政领导班子的正确指导下,在院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及协助下,以****为宗旨,****为具体路径,积极参与我省我市****事项,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现值2013年中页,响应院管理部门号召,对2013上半年工作进行总结,明确现状,理清发展思路,为下一步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规划目标与落实
(一)2013年初,我办对办公室一年发展做出了规划,并指出了以下具体的发展目标:
切实落实*******等工作体系内容;全面整合****资源,横向*****,纵向*****,形成日趋完善的***运行机制,成为我院在***的***;借助***不断深化***工作,重点完成***工作,重点推进***实施工作;完善和创新办公室常规工作机制,使得部门常规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努力成为我院******。
(二)围绕发展规划,结合上半年发展实情,抓住机遇,完成了部分目标,实现了几项突破。
1. ******
2. ******
二、工作内容总结
围绕办公室发展主题线路,2013年上半年我办实际完成工作内容总结如下:
(一)*****
****
(二)******
三、下步规划
2013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一年,我部门围绕研究院整体发展目标,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探寻摸索属于研究院的***路线。下半年,我办重点围绕以下的工作内容展开:
(一)***
(二)***
四、结语
2013的上半年,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部门工作有序向前推进。但随着研究院整体发展步伐的加快,我们仍面临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和突破新的业务内容。我们总结过去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在今后工作中将加强统筹安排,做好详细工作计划,努力克服改正缺点和不足,力争将工作做得更好,更出色。
第二篇:公文44篇思路框架
44篇文章的思路和框架
1、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大刀阔斧、攻坚克难 以“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智慧运筹帷幄、总揽全局 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严明责任、狠抓落实
2、以“学”为先导,筑牢思想政治之魂 以“做”为根本,切实付诸实际行动 以“改”为动力,努力打造模范机关
3、“上下”同步,以项目文化引领管理 “内外”兼修,以项目文化创新管理 “点面”结合,以项目文化提升管理
4、以“勤政”为先,密切干群关系 以“情感”为线,提高服务质量 以“创新”为首,转变工作方式 以“务实”为要,筑牢群众基础 以“制度”为纲,规范工作运行
5、以理念创新为先导,坚持示范引领,努力营造派出所“软环境” 以四项建设为契机,坚持软硬兼施,全力打造派出所“硬实力” 以民调评警为抓手,坚持群众满意,着力塑造派出所“外形象” 以长远发展为目标,坚持内外兼修,致力增强派出所“内动力”
6、以“责任清”为基础,强化压力传导 以“纠四风”为抓手,深化作风建设 以“盯违纪”为主线,提升审查成效 以“拍苍蝇”为切口,严查违纪问题 以“接地气”为支点,丰富教育形式 以“有担当”为指引,创新监督执纪 以“强自身”为目标,加强队伍建设
7、把住路线关,堵住“歪门邪道”的人 把住话筒关,堵住“好念歪经”的人 把住网络关,堵住“造谣生事”的人 把住理论关,堵住“精神恍惚”的人
8、为官要善为,“法”字当头做功课 为官要敢为,“干”字为要抓效率 为官要有为,“好”字为纲惠民生
9、要给领导干部“长条凳” 要给普通群众“麦克风” 要给权力使用“放大镜” 要给民生多用“显微镜”
10、紧抓“学习”二字,在“重基础”上下功夫 紧抓“担当”二字,在“求业绩”上下功夫 紧抓“服务”二字,在“真脱贫”上下功夫
11、始终坚持把接轨上海作为“战略重点”不动摇 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不动摇 始终坚持把平台提升作为“关键支撑”不动摇 始终坚持把作风建设作为“根本保障”不动摇
12、当好“领头羊”,始织坚持廉洁从政 管好“责任田”,始织坚持从严治政 念好“紧箍咒”,始织坚持依法执政 用好“快进键”,始织坚持高效施政
13、与群众的心灵不能产生“距离感” 同百姓的利益不能存在“冲突感” 受人民的监督不能滋长“优越感” 跟时代的步伐不能丧失“使命感” 对事业的追求不能忽略“紧迫感” 谋社会的和谐不能忘却“责任感”
14、以学修身,为自身素养“补钙” 以干促进,为经济发展“鼓劲” 以变求新,为改革创新“助力” 以廉生威,为干部群众“立标”
15、心贴心交流,解决“一层纸”问题 送服务上门,解决“一厘米”问题 急群众所急,解决“一分钟”问题
16、留心交往圈,做监督管理的“细心人” 盯紧生活圈,做监督管理的“铁面人” 把住工作圈,做监督管理的“监护人”
17、做好“老树新枝”的文章,加快提升传统产业 做好“插柳成荫”的文章,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做好“育种蹲苗”的文章,大力推进创新创业
18、落实巡察要求,把政治巡察作为“第一任务” 锁定问题清单,把反馈内容作为“第一靶向” 盯紧两个责任,把党要管党作为“第一目标”
19、抓机制保障,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用好党建工作“指挥棒” 抓教育管理,强化党员思想政治素养,树好基层党建“好品牌” 抓宗旨践行,发挥基层组织主体作用,配好基层党建“金钥匙” 抓从严治党,扎紧反腐倡廉制度保障,画好基层党建“标准像” 20、壮大产业“摘穷帽” 生态补偿“保家园” 易地搬迁“挪穷窝” 医疗救助“除病魔” 教育就业“绝穷思” 政策兜底“全保障” 常打思想“免疫针” 筑牢制度“防火墙” 强化监督“紧箍咒” 用好法典“杀手锏”
21、淡泊之心对待“名” 知足知心对待“利” 敬畏之心对待“权” 从容之心对待“苦” 进取之心对待“事”
22、紧盯“大事要事”打“攻坚战” 紧盯“急事难事”打“歼灭战” 紧盯“薄弱环节”打“持久战”
23、绝对忠诚是从政根本,必须作为党员干部的“生命线”始织坚守 敢于担当是基本素质,必须作为党员干部的“主旋律”始织高扬 慎独干净是道德操守,必须作为党员干部的“高压线”始织敬畏
24、加强教育,树立“真抓实干”的队伍“风向标” 建章立制,筑牢“为官不为”的制度“防火墙” 多管齐下,打出“庸懒散拖”的监督“组合拳” 正风肃纪,严明“为官不为”的纪律“高压线” 完善机制,探索“为官有为”的改革“新思路” 加大曝光,发挥“为官不为”的治腐“震慑力”
25、立足“新”,深入开展学习教育 筑牢“规”,规范党员队伍建设 稳步“进”,扎实基层组织建设 实处“抓”,发挥党建服务功能 目标“精”,组织群众脱贫致富 倡导“做”,开展社会公益活动 践行“责”,严格两个责任 遵守“纪”,坚持挺纪在前 守住“线”,深查违纪案件
26、“固本培元”,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激浊扬清”,让歪风邪气无所遁形 “立规明矩”,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以上率下”,领导带头立标杆、做示范 “继承创新”,赓续优良传统,不断改进创新
27、“严”字当头,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 “学”字为先,勤奋学习是成事之基 “干”字为重,干事创业是人生追求 “廉”字为荣,清正为官是最高操守 “贤”字为尺,公道用人是重要职责 “实”字为要,取得实效是衡量标准
28、新闻报道突出“实”字 精神文明突出“新”字 舆论导向突出“广”字 理论研究突出“深”字
29、清清嗓,发出群众爱听的“好声音” 照照镜,立起群众赞誉的“好形象” 洗洗澡,除去群众厌恶的“坏毛病” 动动身,苦炼群众需要的“真本领” 30、聚焦主业、突出主责,细耕“责任田” 坚定信仰、提升能力,牵住“牛鼻子” 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把好“方向盘” 明确责任、奖优罚劣,激活“一池水”
31、突出“全局化”的视野,推进商贸服务业实现新作为 突出“啃骨头”的精神,推进城市建设实现新作为 突出“钉钉子”的精神,推进城市管理实现新作为 突出“出亮点”的意识,推进社区文化实现新作为 突出“吃螃蟹”的勇气,实现社区服务新作为 突出“大党建”的意识,实现党的建设新作为
32、突出“实”,建立了工作机构 体现“效”,落实了工作责任 把握“质”,健全了工作制度
33、“点”上强龙头,从引资升级为选资 “线”上抓延伸,从行业升级为产业 “面”上求突破,从单个升级为集群 “扭”住三个环节,扛好党建责任。“做”到四个建设,抓实学习教育。“抓”住一点一滴,夯实党建基础。“卡”好责任考核,筑牢廉政建设。
34、坚持用学习“治心”,锻造政治上忠诚的乡镇铁军 坚持用制度“管行”,锻造干事上担当的乡镇铁军 坚持用问责“提神”,锻造作风上过硬的乡镇铁军
35、塞外荒坡苦创业,丰富连队“菜盘子” 古长城下添新景,建成官兵“小乐园” 深山沟里不寂寞,活跃连队“新生活”
36、关注“衣食住行”,抓好“基本民生” 关爱“生老病死”,保障“底线民生” 关切“安居乐业”,强化“热点民生”
37、争取支持,主动作为,改善事业发展“硬环境” 重视基层,延伸触角,争当社会安定“稳压器” 围绕民生,服务大局,充当社会管理“服务器” 加强管理,注重交流,增强建功立业“软实力”
38、指向“准”,突出第一责任 横向“联”,突出以上率下 纵向“深”,突出关键少数
39、深入乡村“望”民情,观基层风貌 倾听建议“闻”呼声,查百姓需要 放下身段“问”计策,纳民间良方 把准脉搏“切”症结,解群众难题 40、深入乡村“望”民情,观基层风貌 倾听建议“闻”呼声,查百姓需要 放下身段“问”计策,纳民间良方 把准脉搏“切”症结,解群众难题
41、敢担当、勇作为,坚决破除“等靠要” 强效能、优服务,坚决整治“庸懒散” 抓落实、重执行,坚决反对“做虚功”
42、“强”字当头,打牢适用根基 “简”字用招,节约司法资源 “快”字着力,提升审判效率 “严”字为本,保障案件质量 “强”字当头,打牢适用根基 “简”字用招,节约司法资源 “快”字着力,提升审判效率 “严”字为本,保障案件质量
43、上下同欲,举好发展“指挥棒” 突出重点,做对管理“运算符” 融合优化,用足提升“工具箱” 精确谋划,出准制胜“杀手锏”
44、突出“转型升级”,产业实力持续提升 围绕“项目提速”,投资拉动支撑有力 深化“改革提效”,发展活力逐步显现 加快“内涵提标”,城乡面貌深刻发化 致力“民生提档”,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贯穿“全面从严”,党的建设得到加强
第三篇:中国家电市场营销规划框架思路
中国家电市场营销规划框架思路
一、概述
根据中怡康、赛诺、GFK等权威机构统计数据分析,中国家电市场总容量超5000亿元,占全球总量的%。其中,与本企业相关的行业市场容量亿元,前三年平均年增幅达%,今后每年平均增幅预计达%。
二、市场环境分析
本行业所涉及的国家法律法规等宏观政策带来的影响因素有: 本行业当前的市场营销模式之特征点:
主要区域市场容量、竞争品牌格局以及主要产品销售结构: 主要城市市场和三四级市场的分销网络结构和零售渠道结构:
行业平均盈利水平(厂家、代理商、零售商各自的毛利空间需求、营销管理成本、净利状况等):
行业近期或中期产品新技术的需求:
三、SWOT分析
主要竞争品牌市场表现(销售规模、市场结构、营销模式、产品结构、价格策略、品牌宣传、销售网络等)
与主要竞争品牌相对比,主要从品牌、产品、价格、渠道、营销等五方面进行细致的SWOT分析
确立本企业的差异化优势
四、发展战略
在总结自身的竞争优势或作具备的潜在竞争力基础上,结合企业发展需求,确定企业的三年、五年和十年发展战略规划。
五、品牌策略
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和发展战略决定了企业的品牌建设规划。中国市场还远未达到成熟消费,市场竞争的特征在较长时间内还仍然以品牌竞争为主流,品牌的拉力对国内营销业绩起着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既要走在营销工作的前面,又要融于营销工作中,自然用户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六、产品策略
高端形象产品:
中高端产品:针对消费群体分析,价位分析,性能需求分析,竞争指向品牌产品,销售目标
中端产品:大众化普及型产品,以量(规模)获取盈利
中低端产品:超市、三四级市场需求产品,以较低的运营成本实现规模化销售,提高品牌知名度,低利润率回报
低端产品:特价产品、换代产品、尾货,可作为阶段性竞争武器打击对手,促进系列产品的销售
工程产品:建立或培育有效的工程团购渠道网络,在该领域的营销工作必须率先实现突破性进展
定制包销:代理商、零售商的特殊需求(含OEM),也包括在密集型区域市场或竞争性强的渠道商之间提供差异化的产品
企业根据营销目标需求和市场实际需求,在不同的发展期、不同的市场区域对上述不同性质的产品制定针对性的产品结构策略(含定价策略)。
七、渠道策略
1、渠道规划:分析目标市场的渠道结构,确立三年期渠道规划目标及渠道网络建设计划
2、销售网络:针对渠道建设计划和渠道目标,甄选区域分销商。分销商可选择当地优秀的代理商,也可以培育对应各目标渠道的分销商。前提是被选定的商户必须有能力有资质完成渠道建设目标和销售计划。
3、新型销售渠道管理:电子商务、电视购物等非地面销售渠道,由于打破了传统的市场区隔,需指定代理商或由企业直接操控与该类型渠道合作。
八、营销策略
1、针对品牌策略的广告宣传计划
2、针对目标市场的品牌宣传和产品推广计划
3、终端零售渠道的标准化品牌形象、物料等
4、展览展示、大型产品推介会
5、季节性、重要节假日促销活动计划
6、分销商维护、支持、协作与跟进管理
7、产品规划、消费需求信息、竞品信息、渠道开发、销售网络调整
九、运营管理
1、营销团队建设:组织功能设计、组织架构、KPI管理
2、职能部门横向与垂直管理职能、操作流程、绩效评估
3、主要职能部门包括市场、产品、商务、KA、服务等
第四篇: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及思路
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及思路
【摘 要】对于课堂教学,在近十年来无论是专家还是一线教师都在做着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索,各种理论各种成果也不断涌现。甚至有人说这是变革的十年。其实,这与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毫无关系:楚王好细腰,民女多饿死。理论界的浮躁与急功近利使我们的教师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一切探索都得随着高考的节奏律动,学生读了多少书,做了什么样的思考,写了什么发自于内心的文章反到成了副业。
【关键词】课堂教;基本框架;思路
就在我们彷徨时,学科素养、新大纲让我们见到了一丝曙光,只一句“课堂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就足以体现出课堂教学回归其人文化本体的倾向。这就为大连枫叶高中课堂教学的全面改革提供了纲领性的文件。而枫叶学校的中西融合的办学理念,“跨国际就业,跨文化就业”的培养人才目标,宽松的学术氛围,学生直升国外大学的成材途径,又为我们确立体系开放主体创新的以文化教育为基准的枫叶高中课程标准提供了可能与动力。
关于课堂教学部分我们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原则,一是方法。
所谓原则,就是要回答课堂是谁的课堂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理论界早有定论,问题是如何真正落到实处。这样下面几个问题就必须搞清楚:
1.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那么课堂就因为学生的学而存在,而不是为教师的教而存在了。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辅导者,并行使督促、评估的职能。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制订好学生的学习计划与任务,设定好学生学习的步骤与环节,创设好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并通过引导评价的方式激励学生,通过讨论、设问答疑的形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平等、和谐、愉快中完成学习任务。
2.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学习中既要倡导自主、独立,更要强调组织与协作。让课堂成为既竞争又合作的小社会。
3.要把握好求同中存异,在理解记忆中创新的基本要领。处理好拓宽视野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4.让掌握的知识成为手段与工具而不是终极目的。要学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信息,使学法与思维品质的培养成为一种常规性的目标。
5.重新整合课型,变阅读课为阅览课。没必要分清这节是阅读那节是写作。在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中故意的模糊彼此之间的界限。我想,这样一种说法大家够同意:没有任何一个写作水平高的人是教师教出来的,没有任何一个作家是课堂上训练出来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本身就是一种无意识的积累,而这种积累又是通过阅读实现的。真正的阅读又不是我们现在的这种把一篇好端端的文章肢解为几个部分,设计成几个问题,甚至是可笑的ABCD。真正的阅读实际上是一种整体的感悟,是读者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的思想、情感乃至心灵的沟通。是读者通过作品由共鸣而自醒、自悟乃至自造。谁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我们却活生生的在课堂上乃至考试中剥夺了学生的这种阅读权利。这事实上已经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问题了。谁都知道我们中国的大学生、硕士、博士们缺乏一种整体上的驾驭与创新的能力并痛心疾首的把责任归结于大学教育。可我们明明知道我们大家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难道中学阶段不是孩子们心里取向、文化观念、思维方式成长定型的最关键阶段吗?这个阶段他们读了什么,他们做不了主,怎么读他们做不了主,甚至怎么想自己都做不了主,还能指望他们将来能做什么大家伟人?这固然与高考为代表的文化生态有关,难道和我们自己的观念就们有关系吗?
正是基于上面的思考,我们才从实际出发,结合枫叶学生的实际,采取了如下教学手段:
一、项目学习
摆脱传统的单课或单元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教材,结合学习目的的重新确立,由教师划定学习项目,甚至,教师就圈定范围,由学生自己选择、寻找、确定项目。
做项目学习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自主与指导
既要信任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又不能放任自流。要有要求、有资料、有指导:要求要规矩与帮助并举;资料要起抛砖引玉作用;指导要从方法上入手。
(二)强调展示
我们的学生毕竟是中学生,成果的展示与交流不仅可以使他们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交流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过程。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以课上为主,辅以课下的文集、橱窗、海报。课上展示一定要强调手脑并用,全员参与:论文交流要有互相答问,有争论评价;海报讲解要图文互现,纲目清晰,内容丰富;多媒体手段要娱乐性与学术性并重。
(三)完善评价系统,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
既要有教师的权威,也不能忽视学生的民主。说白了,这种学习不仅要“激之以趣”,还要“诱之以利”。这种“利”一定要让学生得其所哉。
二、分组学习
既然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已经成为我们主要的学习目的,那么分组学习就成为必然。因为分组学习决不仅仅是让几个人共同完成一项普通任务那么简单。它更强调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能动性,更强调分工与协作并举,更强调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方法存在于整个学习过程。
这种分组学习,除了从学习内容角度可以取得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外,最大的收获还在于学生协作精神、参与意识、研究方法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这样讲,我们这种做法一招中的,打中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死穴。
三、多学科交叉
多学科交叉,不仅仅是高端研究领域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在高中课堂教学越来越强调其人文性的今天,学科交叉必须引入教学的整个体系。
我??在做高中教学项目时,特别注重语文、音乐、美术、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兼容问题。例如:“凝固与流动――诗与乐”专题研究词曲结合教学;效仿“唐风宋韵”搞传统民乐与古诗词名作鉴赏会,有表演,有演奏,有赏析。
四、多种手段并用
课堂上学生在追求成就追求完美中如何通过他们喜欢的方式展示自我呢?因而,完全可以把学生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学习得来的成果也一样通过多种途径展示出来。我们的学生都是多才多艺的:构图精美的POSTER、构思绝妙的FLASH、图文并茂的POWERPOINT有时比论文更招人喜欢。例如:《登泰山记》这篇路线复杂描写精致的游记,学生只用一张POSTER就完美地囊括并准确地表达了,更绝的是对着这张自己费劲心思的海报,他们竟能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背诵出全文。
如果,我们的做法能让别人认识到这体现的是观念的转变而不是技巧的更新,我们将万分地自豪与荣幸。
第五篇: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思路与框架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思路与框架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外农业发展科技支撑及其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在此基础上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针对我国现行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存在的共性问题,研究提出了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目标、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一般性框架和总体运行机制。
关键词: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思路;框架
21世纪以来,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形势下,农业科技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在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为此,国家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增强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作为国家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撑“三农”发展的根本保证,研究和加快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国内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理论界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经验
随着世界农业及农业科技发展和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各国都在根据新的需要对本国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设置及运行机制进行不断地调整和改革,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1 改革运行机制。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
随着农业形势变化和私人部门的广泛介入,以及公共农业科技系统面临财政负担日益沉重、运行效率不高等各种压力,各国政府都对公共部门的农业科技系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其重点在于整合现有的体系和资源,按照自然生态区划、专业领域和研究项目需要建立研究中心,精简机构,压缩人员,提高运行效率,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1.2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企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科技企业集科技开发与生产经营于一体,技术先进,市场反应灵敏,是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的强大推进器。近年来,许多国家都鼓励公共系统的研发机构转制为企业或者进入企业,由此产生了一批实力较强的农业科技企业。另一方面,市场竞争迫切需要农业企业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不断占领技术与市场制高点,加之政府宏观政策引导及相关鼓励措施的实施,加快了农业企业向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
1.3加强合作创新
近年来,许多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多样化的政策和激励措施,积极鼓励大学、企业、政府之间的合作,有的国家还设立了促进合作研究的机构与项目,如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都设有合作研究中心。合作过程中每个参加者拥有自己所开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并可分享其他合作伙伴的成果,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资金,同时通过合作使自己处于科技的前沿。
1.4重视用户与中介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
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各国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用户参与、能力建设以及促进民间组织的发展。这反映了农业科技推广在意识形态上的变化,即从“自上而下”的线性技术转移模式向侧重于双向沟通的用户参与模式转变。
1.5 完善农业技术创新制度与政策
许多国家都通过对科研和创新活动拨款、制定促进高技术发展和对传统技术改造的各种大型科技计划,以及利用各种财政金融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强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协调。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对促进私人农业科技投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鼓励私人部门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下,许多企业成为了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2我国现行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存在的共性问题
我国现行的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时期确立的,农业技术供给、推广和教育培训均是政府主导的,体现了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曾起到了巨大支撑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行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及运行机制出现了许多问题,已不适应新时期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进行重大调整和改革。突出的表现为:农业科研机构布局不合理,内部结构重叠,资源分散,加剧了地方农业科研活动的低水平重复和科研资源浪费;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缺乏动力,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难以脱颖而出;旧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经被打破,新的适合市场经济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处于不稳定的被动状态,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割裂现象明显,科研目标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农业科技服务于“三农”发展的流程不能相互衔接;农业科技管理缺乏顶层设计,政出多门,宏观调控乏力,微观管理不活,特别是联合攻关不够、重大科研突破少,不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1.3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目标和总体思路
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符合当地现代农业、都市农业、区域特色和优势农业发展要求,层次分明、布局合理、手段先进、高效运转、开放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并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政府统筹和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业科技支撑运行机制,实现农业科技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日益增长的需要。也就是说,这个支撑体系应是一个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公益性服务与市场经营性服务相 结合、专业队伍与群众组织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适应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要求的,与国家层面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互为补充的新型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切实解决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脱节的问题。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应定位于围绕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 本宗旨,坚持理顺体制、激活机制,继承传统和发展相结合,打破地域和部门及所有制限制,立足地方实际、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其中,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1)处理好借鉴国外经验和从地方特色及实际出发的关系,充分考虑地方的自然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和农业产业特点及制度框架;(2)处理好新型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与现有科技体系的关系;(3)处理好新型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与国家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自然生态区划、地方“十一五”规划等衔接关系;(4)处理好新型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中整体布局与单项推进的关系¨一。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4.1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既要体现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又要引入市场机制M儿引,逐步建立起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对象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最终形成政府主导公益性服务、市场主导经营性服务的农业科技支撑格局。
4.2坚持继承传统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要在坚持继续发挥现有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优势的基础上,以克服现有支撑体系的弊端为出发点,根据现代农业、特色和优势农业、都市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和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特点,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创新体系结构和运行机制,通过整合、充实、优化和提升,提高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4.3 坚持区域特色与国家体系相协调的原则
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要通过观念更新和体制创新,充分发挥全社会的科技资源潜力,进一步凸显地方的农业科技优势和地方特色。同时要将区域体系纳入国家体系全盘考虑,建立开放型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与国家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形成中央、地方上下左右一盘棋的协作网络。
4.4 坚持重点示范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推进方式上,要整合资源、集成力量,突出特色农业和主要农产品集聚产业及已有的工作基础,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整体稳步推进的方式¨·,通过省(市、区)、州(市、地区)、县(市、区)、乡(镇)等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共同推动,促进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整体发展,提升服务能力。
4.5坚持体系建设与能力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把支撑能力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坚
持理顺体制、激活机制,打破地域和部门及所有制限制,充分调动现有农业科技资源,优化农业科技支撑机构组织和科技人员配置,提高农业科技支撑机构的整体能力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形成应变能力强的运行机制和强大的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4.6坚持突出地方内部各州(市、地区)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
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协调发展,充分体现区域内各州(市、地区)地方特色,即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内部应是多层次的,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广泛性。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框架
新型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专业队伍与农业企业及农民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体系,专业化、规范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协调配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以及强有力的农业科技保障体系等五个子系统,五个子系统各要素的有机结合和协调高效运行构成了新型的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5.1 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建设
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为主体,具有研究特色和优势突出的州(市、地区)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为补充,依托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的先进科研仪器设备,以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为研究骨干,组织起跨部门、跨学科和专业的产学研结合和“农业科技攻关联合体”,建成具有较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集成创新能力和协同攻关能力的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其主要任务是围绕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两大领域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关键性的重大技术难题,开展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联合科技攻关和集成创新,加速培育知识源、技术源,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推动地方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人才、知识和技术储备。
5.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体系建设
分类改革现有的省(市、区)、州(市、地区)、县(市、区)、乡(镇)四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逐步建立与区域特色和优势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并积极推进与国家和省(部)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农业院校(包括农业高等院校、农业中等学校、农业星火学校)、科研机构,特别是与州(市、地区)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农民科技组织和农业企业及农民的联合与合作,充分发挥农业教学单位和农业科研机构的人才和成果优势,形成政府专业组织、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科技组织、农业企业及农民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体系"‘9]。其主要任务是围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中成熟化、配套集成及示范推广,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民科技组织和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农村技术干部及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探索建立科研来源于生产、成果由市场检验的新机制,实现农业科技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服务“三农”的能力。
5.3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以提高效率和优化服务为目标,大力发展为农业企业、农民和社会提供技术、信息、人才、财务、评估、经纪、法律、金融、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逐步完善为技术开发、技术转移和科技创业提供支撑的高效运转的专业化、规范化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其主要任务是以促进知识、技术转移为目标,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建立农业学校、科研机构、政府、农业企业、农民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实现信息、人才、知识、技术和资金等资源的流动与共享。
5.4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建设
针对目前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应尽快建立由地方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计划主管部门和特色农业行业协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环保、气象、水利、金融等部门积极配合,使包括农业科技政策、农业科技体制、农业科技发展规划与计划、农业科技成果与专利、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农业科技经费、农业科技法规等管理工作协调运行的高质量、高效率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其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和管理的顶层设计,对农业科技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实施政府农业科技计划,对农业科技重大问题和重大活动进行组织、协调,提供公共科技产品和公共服务,减少科技工作的重复与遗漏,并加强对农业重大突发事件的科技防控和预案制定,增强科技应急能力。
5.5农业科技保障体系建设
以制度创新和环境建设为重点,以科技投入、基础条件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多元化投入的农业科技投入运行机制,构建资源与生态环境信息、科技数据、科技成果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科技文献和科技信息等共享机制,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人才和成果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形成推动农业科技持续创新、快速发展的农业科技保障体系。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和完善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团结协作、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农业科技队伍,积极组织政府问和推动民间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推进官、产、学、研、金、中介和农民的结合和良性互动。
6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总体运行机制
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总体运行机制是其内部结构及其相互联系方式。新型区域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总体运行机制是以满足区域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为源泉,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体系为中枢,以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纽带,以农业科技管理体系为基础,以农业科技保障体系为支撑的五位一体的网络互动机制,既有各系统内部的自运行,又有系统间的协调与互动。
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运行机制应充分发挥地方的比较优势,各主体之间有效合作,形成一种整合性的集成支撑能力;主动融人国家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形成区域联盟及与国家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有机配合,成为区域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发展的发动机。
本文所阐述的建设目的、思路和原则是共性的,建设框架是一般性框架,各地在借鉴和参考时需根据当地区域特色和优势突出建设重点和找准运行机制改革的切人点。
参考文献:
1.林凌;刘世庆 美国大学农业推广服务制度考察 2000(08)
2.高启杰 农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国际经验与趋势 2004
3.曲春红 国外农业科研机构的组织管理[期刊论文]-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05(01)
4.张宝文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期刊论文]-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05(01)
5.章秀德 湖北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创新问题探讨 2005
6.广东省科技厅 广东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粤科函农字(2004)480号 2004
7.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期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 2005(02)
8.国务院 关于印发《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国发(2001)12号 2001
9.丁巨涛 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因素及对策[期刊论文]-中国科技论坛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