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载体,深化实施农村“五要”工程
创新载体,深化实施农村“五要”工程
×××市纪委×××市监察局
今年以来,我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纪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以保障村民要知道、要参与、要做主、要监督、要满意为重点,全面实施“五要”工程,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
一、领导重视,形成责任体系
一是强化领导抓落实。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五要”工程示范村活动的通知》和《关于印发<2011年×××市实施农村“五要”工程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分工意见>的通知》,市乡召开动员部署会议45场,业务培训会32场,各乡镇(街道、村街工作处)按照三个类别(城郊村、沿海村、山区村)开展创建“五要”工程示范村活动。二是明确任务抓重点。按照上级要求分三年落实创建“五要”工程,今年,全市确定基础较好的示范村(居、社区)161个先行实施,圆满完成宁德市纪委下达的指导性任务。同时,制作宣传栏185个,制作固定标语396条,分发入户宣传单7万份。三是落实责任抓推进。各乡镇(街道、村街工作处)相应制定具体的创建工作计划,明确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是村居(社区)实施“五要”工程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包村干部是直接责任人,坚持市直党风廉政建设成员-1-
单位挂钩联系乡镇制度,加强业务督促指导,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乡镇成立了党风廉政建设、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农村“五要”工程和“三资”监管等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责任,并与各村、各部门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状,落实“一岗双责”,年终考评兑现奖惩,确保了村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把创建工作纳入乡村工作目标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典型带动,营造浓厚氛围
一是以点带面,推动“五要”工程深入开展。全市确定了溪柄镇楼下村、赛岐镇狮子头村、湾坞乡徐江村、坂中乡仙岩村、社口镇溪口村等8个村为×××市级党务村务公开联系点,每个乡镇(街道、村街工作处)也分别选择2-3个村作为乡镇级党务村务公开联系点先行先试,通过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我市党务村务公开工作。同时,还组织各示范村(居、社区)党支部书记在赛岐镇狮子头村召开现场观摩会,总结推广狮子头村的经验和做法,并结合各示范村(居、社区)的实际,交流探讨工作心得和体会,促进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今年,乡镇(街道、开发区)党务政务、村(居、社区)党务村务公开达到100%,党务村务公开实现公开内容、形式、时间、地点和程序“五统一”的村达到98.9%,从而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二是强化宣传,营造“五要”工程工作氛围。我市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广播、标语、横幅、宣传栏以及基层网站等媒介作用进行宣传推广。各乡镇、街道也
利用多媒体,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对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户代表或联户代表、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等进行知识培训,组织学习推行农村“五要”工程的实施方案和具体工作流程,切实提高村民和党员干部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实施农村“五要”工程以来,我市共召开工作推进会、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等33场,举办乡村干部培训班35期,培训1542人次,并在新闻媒体上开设实施“五要”工程的专栏。各村居(社区)事务公开栏、村民议事点、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场所设立实施“五要”工程的宣传牌,张贴廉政公益广告和廉政宣传标语,使群众对这项工作了解更深、更全,参与村务的积极性也更高,为农村“五要”工程的实施推广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
三、创新模式,提高运行水平
一是大力推行“6321”工作规则。在全市实行村民代表或户(联户)代表会议制度,以本村家庭户为单位推选产生户代表或联户代表,由户代表或联户代表组成村民代表会议,对本村有关村务进行讨论决定。在此基础上,重大村务事项按照“6321”工作规则规范运作。如溪柄镇楼下村集体茶园改造、古民居修缮、村道建设等均按“6321”工作流程来完成,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受到群众的好评,得到宁德市的推广。如赛岐镇狮子头村在实施海堤除险加固工程中,需征用堤外10米内耕地,被征地农户反映激烈,使村两委与农户关系紧张,工程搁浅,在此情况下,村两委推行了“6321”工作规则,广泛征求农户意见,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合理补偿,化解了矛盾,保证工程正常施工。二是强化基层民主建设。我市大力实施了重大村务村民代表会议和户代表或联户代表会议制度,把村财收支、资产处置、资源开发等重大村务都纳入会议内容。此外,实行村务理事会制度,由村民民主推选产生村务理事会,采取社会自治组织的形式,参与重大村务事项的实施和监督。如溪尾镇溪邳村完善池塘发包工作,实行“一事一议一理事”,由村民代表自行组成发包工作理事会,镇招投标管理中心现场监督,整个发包过程公平、公正、公开,该村虾塘面积400亩,经公开投标增加村财收入26万元。当某一重大村务事项执行“一事一议一理事”完毕,这一机构自然解散,确保了农民群众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三是注重村务管理制度建设。在村务管理上建立“一参三签”制度。“一参”即各村凡是研究讨论决策村级重大事项,包村干部必须参加所包村的会议;“三签”即参加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的包村干部、村领导干部和户代表或联户代表必须在会议记录上签字。如溪柄镇楼下村集体茶园改造、古民居修缮、村道建设等,均是驻村干部、村主干等通过多渠道了解到群众改造茶园的愿望,在支部会议上提出改造茶园的初步意见和方案,报镇党委、政府审核把关同意后,通过村“两委”会商议形成了一致意见,提交党员大会审议通过,再召开联户代表会议进行表决,表决结果报镇党委、政府备案,村委对决议内容、实施过程、结果实行“三公开”,村务监督委员会
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并发放征求意见表让村民评议茶园改造的满意度,通过紧抓关键环节,既确保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又确保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评议权的落实。
四、整合资源,推动和谐发展
一是成立“三农”服务中心。全市各乡镇(街道、村街工作处)通过整合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中心、招投标管理中心、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农村社会服务联动中心等农村便民服务机构,成立“三农”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管理,提供“一条龙”服务,全面推进农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推行乡村干部述职述廉、村干部履职承诺、村民询问质询村干部等民主监督制度,定期对乡镇(街道、村街工作处)领导、村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和测评,以及村里重大事务实施完毕后,实行“一事一测评”等,进一步检验了农民群众对乡镇和村级组织及其干部的满意度。二是全面实施农村“三资”监管。我市把监督重点放在农民群众最关注、与其切身利益最直接的村集体“三资”上。各乡镇(街道、村街工作处)分别成立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心作为办事机构,每年进行一次资产、资源处置和到期收回的清理,并在台账上进行增减登记,实行滚动管理。同时调整充实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中心、成立委托招投标管理中心,进一步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目前为止,各乡镇(街道、村街工作处)百分之百成立“三资”监管中心、会计委托代理中心、招投标管理中心。村(居、社区)成立清产核资
工作小组、资产评估小组和村务监督委员会,严格监管村级集体“三资”,形成监督合力。与之配套,还建立了覆盖市、乡、村三级的农村财务计算机网络监管系统,覆盖率达100%,实行乡村公有资产、村集体财务票据电子化管理,实施在线监控指导,及时调查核实监控中发现的“三资”监管异常情况,督促整改落实。截止10月份,全市拒付违规开支679笔62.7万元,查出违规资金、资产12.8万元,有效地解决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开支随意、资产资源流失等问题。
总之,我市在全面开展农村“五要”工程活动,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对照上级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与兄弟县(市)相比,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有些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总结,有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提升。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工作领导,完善规章制度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五要”工程各项工作的开展,切实把我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做实、做好,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第二篇:实施“五要”工程工作总结
实施“五要”工程工作总结
2010年,我镇始终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契机,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有力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同时,不断深化“五要”工程,把“五要”工程融入到灾后重建和小城镇建设中,通过规范运作程序,丰富完善内容,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工作实效,取得了灾后重建和小城镇建设的伟大胜利。201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实现5.7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56亿元,农业总产值2.17亿元;新上企业项目5个,其中规模企业2个,完成项目投资3.6亿元,镇财政收入350万元,比增23.2%;农民人均纯收入6324元,比增9%。现将我镇一年来实施“五要”工程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规范运作,加强网络化建设
按照县委提出的“六个更加”的要求,不断强化“五要”工程规范化建设。镇党委成立了“五要”工程指导组和督查组,细化分解责任目标,逐村逐项进行指导、进行督查。每季度召开征求意见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镇党政班子成员、包村干部深入各村指导“五要”工程实施,抓好工作落实,编辑“五要”工程简报,推广典型经验。镇党委班子会议专题听取班子成员汇报各村“五要”工程进展情况,部署深化“五要”工程工作。镇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各村督查,并组织对23个村按片进行交叉检查,督促进度,落实工作要求,督查运行质量,对实施情况进行通报点评,立马找出差距,进行充实完善。通过不断抓落实,我镇实施“五要”工程实现了氛围上更加浓厚、程序上更加完善、规范上更加简明、制度上更加健全、督查上更加到位、成效上更加明显的工作要求。一年来,全镇共建立村民议事点156个,定出户代表1037名,推选出联户代表990名,设征求意见箱189个,设村组公开栏232个。其中,新村120户集中重建户中按照“五要”工程要求,推选产生了15个联户代表,成立新村理事会,主动参与到新村建设的监督、服务、管理等工作。
二、抓示范带动,推动全面开展
镇党委确定了一个县级示范村(村),三个镇级示范村(村)。以抓示范引领,带动全面开展。等村将征迁工作全部纳入“五要”工程运作,发放《告全体村民书》告知征迁意义、征迁规则、补偿标准等,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制订补偿费分配方案,并将“五要”工程延伸到组,成立组委会强化各村民小组的资金民主管理。村运用“五要”工程落实集镇市场秩序整治,发放告知书,使村民自觉维护市场秩序。村创新工作方式,把计生工作融入“五要”工程,通过村民户代表讨论,订立《计生村民公约》,落实计生村民自治。通过示范带动,全镇各村因地制宜的制定了计生村民公约,现已有16个村订立了计生村民公约。此外,各村在农村低保户评定、新农合交费减免议定、粮食直补政策落实等方面,都运用“五要”工程程序,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了群众满意目标。在灾后重建新村工作中,充分发挥新村理事会监督、管理、服务作用,从灾情的核实、受灾户的核定、新村征地拆迁、新村施工,到安置房分配全过程,都通过“五要”工程程序规范操作,确保新村工程进度和质量,确保了新村建设无障碍施工,至11月28日新村120套住宅全部封顶,1月10日举行了交房仪式,1月20日有76户灾民搬进新居,预计春节前可全部搬进新居。
三、抓民主管理,强化“三资”监管
我镇把农村资产资金资源监管融入到“五要”工程中,进一步深化“五要”工程,落实村民自治,强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凡重大村务、工程承包、资产拍卖、资金分配均交户代表(或联户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一年来,各村提交民主决策的事项共有116件。全力抓好村“五要”工程示范点建设。组团征地村将征地补偿费分配融入“五要”工程,将补偿标准、补偿费分配向村民公开,让村民讨论。林业产权改革融入“五要”工程。在调处村毛竹山承包纠纷事件中,镇村组织召开联户代表会议,讨论制定方案,做好纠纷调解工作,促使长达数年的纠纷积案得到圆满解决。同时,镇、村搞好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对财务收支情况各村逐项按月公开,各村监督小组对议决事项实施情况,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监督。镇招投标委托中心、集体资产监管中心和会计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作用,切实加强了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的管理,镇域范围内各项工程承包、集体资产拍卖,均由镇招投标委托中心进行公开招投标;对各部门和村级财务收支票据,均由会计服务中心审核,符合规定的支出才予入账。一年来,“中心”共受理工程招投标6项,标的总额207.657万元,节约资金27.3万元;招投标山场经营权2项,增值24.6万元。
四、抓廉政勤政,促进党建科学
我镇把“五要”工程作为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载体,把廉政文化融入“五要”工程,利用议事点、远程教育、廉政文化下村等方式,建立廉政文化角,开展廉政教育,实施廉政监督。一方面,在深化“五要”工程中,镇党委畅开言路,让村民充分表达诉求,疏通信访渠道,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仔细调查核实,积极协调解决,对反映村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仔细落实整改,使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在萌芽状态。在机关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了以“治庸治懒”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大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党员领导干部结合职能工作,向社会作出履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公开承诺书。一方面,各村党支部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召开村两委干部述职述廉会、民主测评会,对村两委实行履职承诺制,对村级组织、班子成员及“六大员”进行满意度测评。通过测评,村两委满意率96%,“六大员”满意率98%,优秀村主干有34人,优秀村两委16个村。“五要”工程的深化,充分发挥了群众的主体作用,扩大了基层民主,深化了民主政治建设,提升了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有效促进了基层组织建设。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镇深入开展小城镇建设的关键一年。在新的一年里,我镇要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把五要”工程融入到小城镇建设中,努力使小城镇建设做到群众知道、群众参与、群众做主、群众监督、群众满意。具体要注重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化“五要”工程,逐步建立公开透明的农村党务运行机制,推行“阳光党务“;二是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各项制度,完善农村“三资”网络监管系统,实行对村集体“三资”的适时、全程监控;三是创新强有力的督查机制,围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工作,制定农村党风廉政专项检查工作方案,抓好督查落实。
第三篇:实施“五进农村”工程 深化“三级联创”活动
实施“五进农村”工程 深化“三级联创”活动
中共荆门市委组织部
2007年第4期 ——党的建设
今年,荆门市委决定通过实施“五进农村”工程,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月28日,荆门市召开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共3000多人参加的“三级联创”动员大会;3月1日至10日,举办了有全市乡镇党委书记参加的深化“三级联创”培训班„„全市正式拉开了实施“五进农村”工程,深化“三级联创”活动的序幕。
一、抓好科学发展方式进农村。市委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为了在农村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荆门市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全市农村确定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重点培植“五大产业化龙头”(如以国宝桥米公司为龙头,全力打造“一袋米”工程;以中粮祥瑞公司为龙头,全力打造“一壶油”工程;以宝源木业为龙头,做大做强森工产业等)推动产业集约化、集群式发展。力争建成5个年销售收入30-50亿元重点龙头企业。
(二)坚持配套发展,注重基础建设。荆门市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要求各地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有计划、有重点地解决“路通、水净、村庄整洁、生态保护”等问题。力争5年内实现全市所有乡镇通三级路、村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同时启动通组路建设。解决农村100万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基本完成30万口沼气建设任务。
(三)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发展活力。从今年开始,全市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千队千村帮联”计划。市、县、乡直属部门各联系1个村,组建千支新农村建设工作队进农村。与此同时,在全市基层党组织中广泛开展“六比六看”竞赛活动,即比水、电、路等基础条件改善,看当年经济增长、面貌的改观;比基地板块、养殖小区、水产片带发展的规模效益,看品种和产品的优质程度;比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看企业当家品牌的竞争力、带动力;比农民收入增长快慢,看收入门路多少、稳定性强弱;比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看村干部、党员致富能力和带动能力;比村民素质高低,看种养加各类大户、文明农户的多少。每年全市评选出千名大户、百强村、十佳乡镇和十佳服务部门,营造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氛围。
二、抓好党的群众工作方法进农村。市委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搞好教育引导,切实做到干部与农民群众“志”相同。要通过开办“村民政策咨询”热线,宣传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宣传荆门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在农村党员中确定千名义务政策宣传员,并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搞好宣传工作。
(二)妥善化解矛盾,切实做到干部与农民群众“心”相通。要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建立健全领导接待群众来访制度,设立乡镇民情“110”电话,健全村级调解网络,尽可能做到矛盾调解不出村。建立市、县、乡党政班子定期研究解决群众突出问题和困难的制度,及时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稳定。
(三)积极排忧解难,切实做到干部与农民群众“情”相融。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作为建设新农村的着力点。大力实施“民心工程”。抓好“学费减免”和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工作,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广泛开展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户、“一帮一”结对帮扶等活动。
三、抓好民主管理方式进农村。市委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落实好“知情权”,村务活动让村民知晓。在全市大力推行村级事务全程公开“六统一”制度,包括统一设立监督小组,统一公开形式,统一公开内容,统一公开时间,统一基本程序,统一档案管理。凡是上级规定的或群众关心的、有疑问的事项一律公开。目前,全市村务公开面达到98%以上,群众知情权得到较好落实。
(二)落实好“决策权”,重大事项让村民决定。在全市1428个村建立了村级民主例会制度和议事恳谈会制度,村两委会议事制度、党员议事制度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的“三会”决策机制逐步完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行村级民主决策“六步法”,对乡村重大决策事项通过提议、受议、动议、决议、执行、公示六个步骤来进行,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由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真正把决策权交给群众。
(三)落实好“参与权”,日常事务让村民参与管理。积极探索村民自主筹资筹劳发展公益事业的办法。目前,村级事务管理群众参与面达到了95%以上。今年,将进一步拓宽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渠道。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农民群众创办各类协会及民间组织;邀请务工回乡的村民对村里发展提建议,提高村民参与村务的热情。
(四)落实好“监督权”,干部的工作和作风让村民评判。建立了村级财务公开的监督制度、村干部定期报告工作制度和村干部述职评议制度。下一步,将按照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要求,推行民主理财“六字章”的做法,即民主理财小组6名成员分别掌管印有“民”、“主”、“监”、“督”、“审”、“核”六个字的公章,共同对村务收支定期集中监督审核。
四、抓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农村。市委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县(市)、乡(镇)党委要以“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组有文化中心户”为目标,抓好农村文化阵地的规划布局。督促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把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与村民培训基地、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结合起来,与村卫生所、连锁超市等建设结合起来,建成村级议事决策中心、村民休闲消遣和健身娱乐中心,发挥好综合效能。目前,全市57个乡镇都建有文化站,已建起了一批高标准的村文化活动室和文化中心户。
(二)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把乡村文化开发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结合起来,重点挖掘乡土特色文化,把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和发展农村生态、民俗旅游业结合起来,形成乡村文化旅游品牌。
(三)抓好文明创建活动。认真组织开展以“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村镇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动员农村党员带头参与文明创建活动,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五、抓好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进农村。市委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创新组织设置。按照符合《党章》规定、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则建立各类党组织:围绕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依托市场建立党组织;围绕培植龙头企业,建立村企联合党组织;围绕壮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相近、基地相连的村建立联合村党组织;依托产业协会建立党组织。做到经济活动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员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二)增强班子活力。选准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多渠道选、聘、派村党组织书记。开展“千名支书”进党校学习活动。建立基层干部激励机制。市委建立了从乡镇正职中选拔优秀干部到市直部门任职制度。认真搞好在优秀农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工作,调动乡、村干部的积极性。
(三)发挥党员作用。发挥农村党员能人的带动作用,实施“双建双带”活动,支持鼓励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建龙头企业、建示范基地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带头和带领群众致富。发挥外出流动党员的作用,鼓励他们引资金、引项目回乡,带产品、带人员外出。采取多种形式,发挥好农村无职党员作用,使每名农村党员都成为促进农村发展的带头人。■
第四篇:石台县妇联创新活动载体五举措深化创先争优工作(本站推荐)
县妇联创新活动载体 五项举措深化创先争优工作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县妇联以打造“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为目标,创新工作思路,突出实践特色,以五项举措为抓手,将创先争优活动融入到妇联组织的各项具体工作中,有力的推动了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抓队伍,树立创争意识。县妇联把加强队伍建设做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一大举措,力求造就一支创新意识高、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精神风貌好的妇女干部队伍。一是利用召开妇干会议或以会代训的方式,对全县各级妇联干部进行“党性教育”、“岗位奉献”、“服务妇女”、“组织创新”等方面的培训,增强了妇联干部的创先争优的总体意识。二是与组织部、党校联合举办了石台县第二期女干部培训班,并组织学员去浙江省平湖市委党校学习,拓宽了女干部视野,提升了女干部创先争优的综合素质。三是在乡镇、村党政换届之际争取各级党委的支持,积极推荐优秀女干部、优秀妇女进党政及村两委班子。提高女干部参政议政的能力。并建立女性人才库,为我县各级领导班子适时调整及补充女干部提供合适人选,为推荐党代会女代表、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候选人等做好基础性工作。四是向全县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姐妹发出题为《创先争优作表率 巾帼建功展风采》的倡议书。号召全县妇联系统以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妇联组织为切入点,以打造“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为目标,引领全县广大妇女立足岗位争优秀,充分展示石台妇女勇于拼搏、奋发进取的良好形象,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抓阵地,搭建创争平台。自全国妇联《关于在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活动中建设村、社区妇女之家的意见》文件下发后,县妇联认真贯彻文件精神,将“妇女之家”创建工作作为全县妇联系统创先争优活动的重点工作来抓。各级妇联按照“五有”目标要求(有牌子、有阵地、有队伍、有活动、有实效),以“巾帼示范村”创建为基础,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为契机,坚持以点带面、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村妇代会主任、女大学生村官的作用,扎实开展“妇女之家”创建工作。目前,全县已建立村级“妇女之家”84个,实现了“妇女之家”全面覆盖。
三、抓承诺,深化创争主题。一是多方征求意见和建议。县妇联领导分组带队深入乡镇进行调研走访,听取群众对妇女儿童工作和妇联班子的意见建议,及时收集、掌握一线资料,为党支部及机关职工制定切实可行的承诺内容打好基础。各乡镇妇联也借开展“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惠民生”专题活动之机,通过个人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对妇联组织的意见,明确争创目标和努力方向。二是带头开展公开承诺。县妇联党支部结合“五好五带头”的要求,积极开展新一公开承诺活动,在带头学习、提升能力,改革创新、推动发展,爱岗敬业、服务妇女,清正廉洁、秉公办事等方面向妇女群众作出了公开承诺,机关党员干部也立足岗位做好个人承诺。在县妇联的带动下,全县10个“巾帼文明岗”岗位负责人、8个乡镇妇联主席、84个村(社区)妇代会主任结合各自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签订了“创先争优公开承诺书”。三是县妇联机关按照公开承诺书要求认真在琏溪村开展“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惠民生”专题活动,按照县委“四个一”要求,召开了琏溪村“听民意”座谈会,收集意见和建议15条;目前已解决11 条,4条正在计划落实中。并在走访过程中针对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农民大病救助等问题进行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根据琏溪村群众的需求与农委联合举办了一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帮助解决水利灌溉渠道修复资金5000元;春节前多方募集资金7800元慰问了琏溪村10户特困党员、留守儿童、大病妇女。
四、抓服务,增强创争实效。坚持把创先争优活动同服务妇女儿童的工作职能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开展以妇女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五送”活动。一是“送温暖”。不断创新“春蕾计划”机制,拓宽救助渠道,拓展帮扶范围,着力引导助学行动向非义务教育阶段倾斜,尤其是尽心竭力地帮助职业学校、普通高中的女特困生和家庭贫困的女大学生完成学业,先后筹资12万元帮扶春蕾女童240人,筹资3万元资助了9个贫困女大学生;募资5万元慰问单亲特困、大病妇女、贫困老妇干、孤残留守儿童等40人。争取图书及器材4万元,在仙寓、小河兴建两所流动留守儿童活动室。二是“送资金”。为鼓励城乡妇女创业,帮助解决资金难题,县妇联建立健全了石台县妇女创业就业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工作机制,与县就业局开办了创业妇女培训班,为73户妇女办理创业贷款359万元,带动1000多名妇女就业。三是“送岗位”。举行“春风送岗位”就业现场招聘会,成立县妇联家政服务中心,先后与县扶贫、就业部门举办了家政、电动缝纫、制鞋工艺培训班期,解决200多名位农村妇女就业。四是“送科技”。围绕养殖、茶叶等主导产业,与农委等部门联合开展了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各级妇联举办了各种形式培训班26期,培训农村妇女2100多人次,帮助成立妇女专业合作社3个。五是“送法律”。以“三下乡”、江淮普法行为契机,大力宣传妇女维权法律知识;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提供法律咨询及其他服务;加强与县法院的协调,把女人民陪审员重新调整为由妇联维权部部长担任;完善维权信访制度,执行信访首问责任制,成立了石台县妇女维权中心,开通了12348维权服务热线,帮助受害妇女儿童通过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五、抓活动,丰富创争内容。以开展“三八”系列庆祝活动为契机,激发全县妇女创先争优热情,进一步丰富了创先争优活动内容。一是与县文明办联合召开石台县“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和“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 表彰大会,表彰了10名孝老爱亲道德模范,28户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并在县电视台连续播出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宣传片,宣传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在《池州日报.石台新闻》开辟“三八”庆祝活动专版,对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妇女典型进行了宣传。号召全县妇女争做文明女性、创业女性。二是在“三八”前夕走访慰问了6名大病妇女和基层特困妇干,为她们每人送去2000元慰问金。争取省妇儿工委的支持为七都镇妇女送去价值12000余元的妇科急救使用的“母亲安馨”医疗箱。此外,还随箱赠送了400本《 “母亲安馨工程”常见急救技能手册》。三是与县农委联合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农村妇女创业培训班,来自全县各乡镇有创业意愿的新型女农民、科技种养示范户、村妇代会主任共120余人参加。四是举办第二届女子趣味运动会,2011年3月8日,与县教体局和县总工会联合举办石台县“金山阳光杯”庆“三八”女子趣味运动会,共有来自全县各条战线的34支代表队的373名运动员参加,向全县人民展示了我县妇女奋发向上、创先争优的的精神风貌。在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各级妇联组织创新工作载体,广大妇女群众立足岗位争优,积极投身创先争优活动中,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活动中,县妇联荣获池州市妇联系统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横渡镇河西村荣获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称号。县工商局妇委会荣获省“三八”红旗集体称号。七都镇妇联、石台中学妇委会荣获池州市先进基层妇女组织称号。县财政局、人社局妇委会被市妇联命名为池州市创先争优巾帼文明岗。另外有2人荣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2人荣获市“十佳”好母亲称号。各条战线受省、市、县表彰的有20余人。
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妇联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向心力,县妇联将以此项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明确目标,以满腔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更深入地抓好本系统创先争优活动,真正发挥妇联组织是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第五篇: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 深化拓展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 深化拓展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市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精神文明建设相比于物质文明,在发展水平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我市把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加强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任务。
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形成“文明乡风”。“村容整洁”是农村的外表,“乡风文明”是农村的灵魂,两者都是农村文明程度的体现。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我市深入开展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计划生育、移风易俗、赡养老人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坚决遏止封建迷信蔓延、宗族势力抬头、反动邪教渗透的现象,引导农民增强现代文明意识,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通过在广大农村开展“十好文明家庭户”评选试点,在未成年人中开展“三心”(孝心、爱心、红心)教育,村民道德评议会和“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活动,大力营造倡导文明,移风易俗的氛围,引导农民提高素质,抵制和摆脱封建迷信等愚昧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的影响,逐步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推进“文明乡风”的形成。二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在农村广泛开展法制教育,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三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核 1
心,积极发展群众文化。充分利用学校、广场等阵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各村(社区)纷纷组建了文娱队、腰鼓队、秧歌队,做到“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参与平民化”,在各种节庆、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大力创新创建载体,丰富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的进村入户以及远程教育的不断延伸,农村接收社会信息的渠道多了,参与社会政治的渠道顺了,了解社会市场的渠道通了,接受社会教育的面更广了,广大农民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闭生活方式,有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转变观念,从原先的充实“钱袋”到今天的充实“脑袋”,涌现出了许多农村“科技带头人”、“种田能手”,同时开始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抓住契机,组织引导、农民自发组建了龙灯、狮灯、腰鼓、秧歌等演出团体,开展经常性的演出活动;帮助村建设宣传文化活动室,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群众文化氛围。
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是促进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心理基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风气,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我市以“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为目标,注重培育广大市民健康积极的 2
社会心态。一是注重民主法治建设,弘扬科学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将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建立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不断缩小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和贫富差距,让社会成员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竞争、平等地获取发展机会。二是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切实加强教育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具有的不同优势,各负其责、各扬其长,努力把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贯穿和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三是注重核心价值引领,弘扬时代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灵魂工程,以其科学理论指导人,崇高理想凝聚人,高尚道德教化人,强大舆论导向人,精湛艺术熏陶人,构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提升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软实力。切实践行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四是注重个人心理疏导,加强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心灵世界。积极关注社会成员的心理需求,注重对社会成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和情感体验,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关注心态情绪、关切心理诉求、关怀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