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上 顺势而为 扎实推进全县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14:0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乘势而上 顺势而为 扎实推进全县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乘势而上 顺势而为 扎实推进全县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

第一篇:乘势而上 顺势而为 扎实推进全县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

乘势而上顺势而为

扎实推进全县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

县司法局局长严若富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六五”普法启动之年,《人民调解法》颁布实施的第一年。做好2011年司法行政工作,责任重大。为此,全县司法行政工作要紧紧围绕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各项职能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司法行政工作全面发展进步,努力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新南县作出积极贡献。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做到“七个进一步”:

一、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人民调解法》,加大《人民调解法》和人民调解工作宣传及人民调解员培训力度,提高人民调解员做好调解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不断完善“三调联动”机制,进一步推进“三调联动”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变被动调解为主动调解,变事后调处为事前防范,提高人民调解工作成效。

二、进一步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认真总结“五五”普法经验,科学编制 “六五”普法规划,推进“六五”普法规划的贯彻落实。不断创新法制宣

传教育形式,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确保法制宣传教育实效。全面推进“法治南县”创建活动,深化基层、行业、部门依法治理,切实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

三、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工作

全面落实法律援助便民利民措施,不断满足困难群众的需求。坚持办案数量与服务质量的辩证统一,不断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深入开展“法律援助为民办实事”活动,努力为符合条件的公民提供及时便捷的法律援助,确保受援人合法权益最大化。

四、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全面推进司法所干部队伍、业务能力、所务管理、办公设施规范化建设,切实加强司法所管理,活跃司法所工作。加快推进县局业务用房建设,力争县局业务用房建设完成项目报批。不断加大基层司法行政保障力度,努力为司法行政工作健康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五、进一步加强法律服务工作

大力加强律师工作,充分发挥律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职能,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大力加强公证工作,确保公证文书真实、合法、有效,树立公证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大力加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法律咨询、法律促进、法律维权和法律扶助职能,促进基层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加强司法鉴定工作,充分

2发挥服务诉讼活动职能,不断提高司法鉴定的公信力和可靠性。

六、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

积极扩大社区矫正工作范围,力争 10月底前在全县全面推开社区矫正工作,确保社区矫正工作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全力促进社区矫正规范运行,加强对各种矫正措施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切实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切实做好刑释解教人员衔接管理,确保刑释解教人员不脱管、不漏管、不失控、不重新违法犯罪。切实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有效解决刑释解教人员在就业、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社会同等待遇。

七、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着力强化队伍教育管理,不断完善考评、激励、奖惩、监督机制,形成竞争向上的工作氛围。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促进全县司法行政系统党风政风警风行风进一步好转。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确保创先争优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努力提高司法行政舆论宣传实效,不断增强司法行政宣传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第二篇:乘势而上 扎实工作 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推进工作

乘势而上 扎实工作

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推进工作

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阿城农委对哈市领导和各区县(市)的领导及同行们光临我市检查指导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推进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我们阿城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地处张广才岭西部,是一个“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半山区县份,幅员面积2864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126个行政村,958个自然屯,11万户。总人口66万,其中:农村人口40万,农村劳动力18.4万,耕地总面积139.3万亩。

我市于1990年开始进行绿色食品开发,2003年进行产品认证,并启动“阿城市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2004年全市进行了区域环境评价,环评面积397万亩;2005年实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2006年国家农业部将我市确定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的试点市。目前,我市已经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61个,面积83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4个,绿色食品13个,有机食品24个,在“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产品将全部实现无公害化生产,进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促进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 将我市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推进工作情况介绍如下: 一、一体化推进工作的主要做法

实施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推进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必须坚持农产品 “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的原则,采取“组织抓、源头控、过程管、档案追”的管理模式。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健全组织,明确任务,夯实推进工作基础

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作为哈尔滨市重要的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我们市委、市政府一直对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和管理高度重视。一是纳入日程。我市始终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战略要求,研究工作思路。把如何利用自然资源、环境、生态优势,提升我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纳入重要的工作日程。特别是确定试点市以后,我们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强调了农业环境和生态保护,要求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健康养殖的农业生产方式,组织全市有关部门对农业发展进行了具体规划布局,紧紧围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振兴阿城” 这一主题,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措施。二是建立机构。按照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推进工作的要求,我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主管农业的副书记和副市长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和乡镇一把手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在编制冻结的情况下,于今年3月成立了阿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推进的日常工作。编制10人,现已到位9人。其中具有大 学文凭的7人、大专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3人、中级职称4人、助理职称2人,人员平均年龄35.8岁。同时,市政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办公室拨付启动资金10万元,配备了工作用车一辆,办公微机5台,安排了6个办公室,为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规范工作。依据国家、省和哈市的有关文件精神,我们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方面,陆续出台了4个政府文件、6个部门文件,并为生产者编写了65个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公布了4类农产品生产禁、限用投入品清单,并建立了一个农业信息共享平台,做到了信息尽早发布、文件及时下发、技术人人知道、精神全部传达,加快了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推进目标和任务的早日实现。

(二)广泛宣传,积极发动,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虽然,通过几年的工作,我市在无公害农产品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有一部分生产者和消费者,包括有些管理者对无公害农产品及其质量安全工作认识不足,因此,我们不断加大宣传和发动的力度。一是培训生产者。我们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方式,在认真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同时,利用新闻媒体、各种会议、农业信息、农广校“绿证”培训等多种渠道,向生产者宣传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全面开通了农产品生产咨询热线,采取集中讲课、咨询解答、师资培训、骨干培训、全民培训、田间指导和发放手册等方式,向农产品生产者全面宣传标准化生产技术,让每一个生产者都能明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认真执行无公害生产标准。二是引导消费者。近两年来,我市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所加强,但也有一部分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了解不多、重视不够,很多消费者只重视口感和味道,不重视产品质量和营养。实施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推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消费者是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我们加强了宣传和引导,通过新闻媒体,结合“3.15”等活动,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宣传,大力提倡健康消费、营养消费,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让不合格的农产品远离市场。三是培训管理者。被确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推进工作试点县(市)后,我们专门组织召开了由各职能部门和乡镇主要领导及工作人员参加的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推进工作动员会议。通过参加国家、省市培训、聘请专家讲座、专业技术辅导,以及赴外地参观考察学习等方式来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目前,我市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的人员基本掌握了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技术,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已有6名同志获得过国家级培训证书,并为乡镇培训专(兼)职管理人员34名,基本形成了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件件有人管,事事有人抓的良好局面。

(三)加大力度,稳步推进,实施一体化认证

实施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推进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涉及的部门多、人员广,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才能完成。因此,我们强化了各项推进措施。一是政府推动,部门协调。我们认真制定和下发了《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并 根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结合无公害一体化工作的具体实际,将涉及的部门所具体负责的工作以文件的形式做了分工,并多次召开协调会明确任务,各负其责,概括起来说就是“政府机构组织推进、职能部门把关审批、技术部门指导服务、农业部门跟踪管理、规范基地促进生产、质量追溯一杆到底”。二是落实责任,实施包保。为了更好地推进一体化工作,我们建立了四大班子成员包乡镇、涉农部门领导包村屯、乡村干部包农户、技术人员包地块的“四包”责任制。按照统一环境质量、统一生产管理、统一产品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五统一”的要求,建立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区,不断探索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三是源头控制,过程监管。在监督管理方面,我市始终坚持统一领导、各负其责、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坚持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严格执法与有序疏导、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相结合的方法,以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为核心,在建立保障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上狠下功夫,努力达到农产品消费者的安全感、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感、农业部门监管的使命感“三增强”的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办公室组织建立了市、乡、村三级服务监督体系,组织有关部门将国家规定的禁用限用农药、化肥、激素、动物饲料及其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及安全使用间隔期及时向社会公布。在源头控制上,农业执法大队、畜牧、水产等执法部门对农业投入品市场加大了执法力度,严格按照《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把禁止生产、使用违禁农资与打击假冒伪劣农资结合起来,把打击违法违规与引导规范结合起来,把突击检查、重点抽查与发动群众监督举报结合起来,严防违禁、假冒农资进入市场,从源头上把住农业生产投入品使用的第一关。同时,根据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要求,我们制定了具体生产操作规程,此规程是由生产者提出,专业技术人员具体指导,结合生产的不同特点和具体情况编写的,制定的生产操作规程通俗易懂,操作性强,可直接指导农产品生产,达到了生产者一看便知道怎样生产、按照规程操作即可达到标准的效果。截止到现在,我市结合申报主体的申报申请已经制定出65个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通过生产技术服务部门的科技培训和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指导宣传到生产农户和企业。在生产过程监管上,我们具体做到了“六进机”。即:认证主体资料进机;投入品使用情况进机;生产基地面积进机;环境检测资料进机;业务培训技术进机;推广先进生产项目进机。在市、乡、村三级服务监督体系的监管下,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全面监督管理。四是生产联保,质量追溯。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生产者多、销售渠道广、生产时间相对集中等特点,加之,生产者素质和趋利性等因素,使得产品质量追溯方式和规律很难把握。探索产品质量追溯的方法也是一体化推进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在农产品质量追溯主要把握四个环节,即:生产者素质要提高;档案记录要详尽;追溯制度要全面;追溯手段要科学。我们首先为生产农户建立了生产档案,确定生产品种和数量,了解生产方式和技术,掌握投入关键环节;其次是编制产品编号确立了产品身份,把每一个生产者生产的产品逐一编号,以便及时掌握生产情况;第三 是建立管理和追溯制度,在工作管理层面上,我们建立了层级管理制度,实行“市追乡,乡追村,村追户”的方式,落实各级管理者的工作责任。在质量管理层面上,我们建立了逐级追究制度,实行消费者追市场、市场追生产商、一直追到地块上的农产品质量逐级追究制度。这样,既能提高生产者素质,还可以更好地执行生产操作规程,充分体现生产者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管理权。五是提高质量,全面认证。按照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推进工作的要求,我市一体化推进的试点工作,以种植业初级产品认证为主,渔业和畜牧业产品认证为辅,划分区域突出特色。根据全市农产品生产发展的特点,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产地划分了8个基地,按照乡镇所处地理位置和环境,将17个乡镇划分为三个生产区域,结合各乡(镇)具体实际,确定农产品生产重点,设立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明确了各乡镇今后农产品发展的方向。今年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认定要达到环评面积的2/3左右,确定认证主体17个,认证农产品数量达到300个以上,在“十一五”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将全部实现认定和认证。二、一体化推进工作的几点体会

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推进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已经成为当前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迫切需要。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大宣传力度,是一体化推进工作的前提。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施一体化推进是当前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现实需 要、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农产品生产者和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都是新生事物,因此,在对生产者大力宣传按规定生产、保证农产品质量和信誉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消费者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更新消费观念的宣传,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理解政府推动无公害农产品是爱民利民之举,自觉参与和支持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二)政府组织推动,是一体化推进工作的关键。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既是有利于消费者的“爱民工程”,又是有利于农民的“富民工程”,既需要市场机制的带动,更需要政府的扶植和推动。因此,政府要把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纳入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计划,作为农业生产上台阶、求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认真落实相关部门责任,做好规划、协调、服务、指导工作。从规划到生产,从加工到销售,环环紧扣,抓实抓细。保障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健康发展,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三)典型示范带动,是一体化推进工作的手段。好抓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区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质量,是一体化推进的工作手段。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区按标准化技术生产,把先进技术组装到示范区内,达到无公害标准要求,使示范区真正成为生产者的示范田、样板田、田间第一课堂,辐射和带动其他生产者按此标准生产,从而推动一体化工作的顺利进行。要下力气建立和作好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诸方面给以政策支持,优先投入,逐步 配套。积极培植典型龙头企业,建立市场体系。对从事无公害农产品加工、包装、运输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优惠政策,并积极为其宣传,发挥其影响带动作用。

(四)部门协调配合,是一体化推进工作的保障。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推进工作涉及面广,牵扯的部门多。鉴于这种情况,主管部门工作中必须及时和相关部门沟通情况,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形成共同关注、齐抓共管、相互联动的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三、一体化推进工作的下步的打算

(一)继续整章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后,我市将从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遵循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客观规律,针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环节和关键点,进一步完善和建立相关基本制度,一是完善政府统一领导,农业主管部门依法监管,其他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二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制度;三是完善农产品产地管理制度;四是完善农产品的包装和标识管理制度,五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分析评估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发布制度;六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强制实施制度;七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

(二)强化科学规划布局。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十一五”发展规划、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时建立优势无公害农产品的产业带和示范园区,形成各具特色的无公害农产品产业链。

(三)强化品牌整体创建。以一体化推进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原材料基地为依托,以农户参与为基础,突出公共品牌的培育和打造。

各位领导、同志们,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一项政府实施的公益性事业,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服务“三农”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是保证老百姓能否吃上“放心菜”、“放心肉”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我市虽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与先进区、市(县)相比仍存在着差距和不足,因此,我们要借哈市现场会之东风,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推进工作。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二00六年七月二十七日

第三篇:顺势而为乘势而进努力走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路子(四川省人力

顺势而为 乘势而进

努力走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路子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四川是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一直把农村劳动力对外转移输出就业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举措,充分发挥了助农增收和非农就业的现实作用。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产业迅速崛起,省内就业容量快速扩张,全省就业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省内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快于省外转移输出,并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趋势。我们顺势而为,乘势而进,调整思路,坚持省外拓源畅流,省内增量扩容,做好新形势下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了初步效果。

一、顺应变化趋势,探索转移就业新思路

我们着眼于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趋势、新特点,把握劳动力就业的新要求、新变化,准确研判,科学决策,合理引导,推动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进展。我们紧紧跟进四川承接产业转移对人力资源保障的现实需求,抓住省内新型产业发展打开省内就业容量的历史机遇,顺应省内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的新形势,在省内产业快速崛起和非农就业出现较大人力需求时,顺势调整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路:改变过去重抓劳动力省外输出就业为主的传统路径,在稳定省外市场的同时注重拓展省内就业容量,在发展壮大本地产业中促进就业,在稳定就业规模的同时提升就业效益。实践中,我们不断创新举措,找准突破方向,确保四川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在结构变化中稳步增长,呈现出省内就近转移和省外转移输出并重、产业加速聚集和就业同步倍增的新局面。今年上半年,我省省内转移就业绝对数首次超过省外。到2012年9月底,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266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210万人,同比增长17.7%;省外输出1055万人,同比减少10.06%,省内外转移增速差异继续扩大。

二、依靠产业优势,开辟园区就业主阵地

我们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注重发展产业与开发岗位相结合。我省先后引进联想、戴尔、英特尔、富士康、仁宝、纬创、德州仪器等电子信息业巨头及德国大众、一汽大众、沃尔沃等品牌汽车企业,243家世界500强企业和近500家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生物产业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推动了我省现代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壮大,形成了近360多条产业链和10 大产业群。我们及时跟进就业服务,在工业园区(集中区)建立了就业服务指导站,落实专人直接为园区企业开展用工指导服务,充分发挥市、县、乡镇、村四级就业服务平台作用,以“模块管理”为依托,以“企业空岗报告制度”、“就业失业登记制度”、“返乡民工监测制度”为抓手,准确掌握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形成了用工信息传输、人员招聘、社保服务、劳动保障法规监督、提供劳动合同样本“一条龙”服务的长效机制,实现了产业培育与就业增长相互促进,相互发展。2011年全省近180个产业园区吸纳城乡劳动力在850万人左右。仅富士康成都项目2011年新增就业岗位30万个,2012年将新增25万人的就业机会。

三、激活全民创业,拓展非农就业新渠道

我们以增强全民创业能力为方向,以壮大创业力量为目标,大力推动全民创业活动,积极引导有一定技能、资金、经营本领的省外农民工返乡创业。坚持政府组织推动与创业文化促动并重,完善创业服务与优化创业环境并重,提高创业层次与拓展创业领域并重,提供信贷支持与打造创业平台并重,推进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回引创业、打工经济与创业经济相结合,重点开展了政策咨询和宣传、创业培训和小贷服务,优化创业环境。在工商、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相应扶持,帮助他们降低创业风险,使一大批外出务工农民从外出“打工者”变为回乡“创业者”。今年上半年农民工回乡创办企业2086个,产值100亿余元。全省农民工回乡创业累计创办企业35万家。截止今年9月底,全省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亿元,直接扶持自主创业2.9万人,带动(吸纳)就业16.1万人。

四、发展居家就业,培育就近就业增长点

全省积极推进居家灵活就业,通过重点培养个人创业,向个人创业带动家庭整体就业方式的转变,从而让更多的农村家庭成员融入到居家创业和就业。郫县安靖镇建立了以蜀绣为主题的“郫县安靖蜀绣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吸引了一大批农村妇前来学习刺绣,培训绣娘4000余人,按“绣娘+绣庄+合作社”的模式,以“一庄一专业”组织绣娘规模化生产,带动了全县2000余户、15个专业绣庄、社员10400余人就近就业,每位社员每月可获得2000元左右的劳动报酬。隆昌县对当地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连片集中培训,在人口不到5000人的边远小镇渔箭镇,场镇人口仅有300余人,街面上就有100户来料加工户,每家每户都从事缝纫来料加工,形成居家化就业模式。全省进一步拓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的功能,开展了“千户百强家庭服务企业创建活动”,积极发展全省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等四大业态,发展家政服务公司5000多个,省内家政从业达80万人,积极推进居家灵活就业,五、强化公共服务,优化稳定就业大环境

一是按照产业发展重点,抓好培训服务。我们以全省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同步衔接工业园区产业结构,紧密连接就业市场的供求结构,准确对接产业人力需求,找准培训重点,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和定岗培训,切实提高技能培训质效。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共有38.2万农村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二是按照统筹协同思路,抓好维权服务。我省建立了输入地政府主导、输出地政府积极配合、驻外办事处协调联系、民工救助中心实施法律援助的四位一体维权网络,先后在农民工集中地建立了100多个民工救助中心和维权点,及时开辟省内农民工权益诉讼案件、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绿色通道”。三是按照均等普惠原则,抓好社保服务。我们积极扩大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覆盖面,深入开展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大力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险扩面工作。不断推进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丰富服务功能,完善农民工住房租赁管理和租赁服务,建立了50多所农民工廉租房、廉租旅馆和“农民工公寓”解决了近10万农民工的住房问题。

第四篇:乘势而上继续推进科技创新

乘势而上继续推进科技创新

——赣州市水文局科技工作总结

2011年,赣州水文科技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立局、人才兴局、服务强局”为发展思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鼓励创新,落实“大水文”发展理念,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全局水文工作的科技化水平。

一、完善相关制度,提供政策保障。

该局领导历来非常重视赣州水文科技工作。为了进一步推动科技工作的开展,2011年该局重新调整、充实了科教领导小组成员和工作人员。科教小组根据多年科技工作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借鉴其它省、市地方相关部门的好做法,好经验,认真总结,完善了《赣州市水文局科技工作管理办法》、《赣州市水文局创新成果内部评审、奖励处置》等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工作的内容,为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科技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该局领导敏锐地洞察到,只有构筑事业的人才高地,一个单位、一项事业才能获取长久发展的动力。在人才的培训上,市局一方面通过科技研发平台,让科技人才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另一方面鼓励科技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水文发展新需要。

2011年,有4人完成本科学历,2人完成研究生学历,8人正在 1 攻读水利工程、计算机软件开发等硕士学历。先后派出73人次参加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培训、全国水利普查技术培训、中小河流(洪水易发区)水文监测工程卫星小站的运行维护管理、水雨情遥测系统维护、水文应急抢测、水质监测技术规范规程宣贯、大型水质仪器应用技术培训等种涉及水文技术、仪器设备、通讯手段、资质管理各方面的培训学习。在力求走出去提升水平的同时,该局也致力于请进来传授学,传授先进管理经验和学习理念、新仪器的使用。2011年,先后有20人次的水文仪器专家到该局传授ADCP电波流速仪、超声波测深仪、ADCP、GPS、气相色谱仪、原子荧光仪等一批水文、水质新仪器的使用。此外,为进一步提高我市水文勘测工的业务素质,激发广大水文勘测工自觉钻研业务、苦练技能的热情,该局选拔了6名业务好、技术精的青工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集中脱产培训,内容涉及水文勘测、水文情报预报、水资源和水质监测评价,计算机应用等内容,掀起了学技术比能力的新热潮。通过系列培训学习措施,大力提高了水文科技人员工作人员理论水平与业务素质,为新时期水文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强化技术创新,丰富科研成果。

在水文科技工作方面,该局不但特别注重基础研究,也不断强化实用技术的创新,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1.《赣州八境湖水库水环境演变与保护措施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赣州市八境湖水库地处章江下游赣州市中心城区河段,是一座以改善城市环境景观、提高城市取水保证程度为主的闸坝结合型水库,其库区有城区主要饮用水水源地。库区沿岸是城市发展的重点核心区域。该库区的水环境状况备受政府和民众关注。开展八境湖水库水环境演变和保护措施研究,对维护八境湖水库健康,保证城区饮用水安全,促进城区社会经济科学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为此,该局把对该水库的水环境演变与保护措施研究作为重大社会公益研究项目向是江西省水利厅申报并获立项。该局领导十分重视该课题的研究,专门成立课题科研小组,收集分析八境湖水库库区大量的气象、水文、水质、排污、城市规划、社会经济等资料,结合赣州市城市布局和社会经济建设规划,分析了八境湖水库水流特性,研究了建库前后水文要素的变化;采用多种方法对库区水污染源及水环境状况进行了现状评价和趋势分析;建立多种预测模型对主要污染因子进行了预测,提出了八境湖水库水环境保护措施,为赣州市八境湖水库水环境的改善、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11月23日该课题通过省水利厅组织的专家评审,成果得到与会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目前,该局正进一步做好该课题的后续工作,使研究成果能够得到好的应用,实现其社会价值

2.自记水位浮子遥测技术的改进

目前,赣州市山洪灾害监测网络系统594个遥测站点,水位站点有81个。针对其南京自动化所提供的水位编码器中的水位浮子常易折易断的现象,茶芫水文站的李泉龙同志苦心钻研,用心揣摩,不 3 断深入学习遥测系统维护技术,提高技术水平。经他改装后的水位浮子水位编码器,不仅外观精巧且使用寿命是原水位浮子的10倍以上。这不仅保证了水位记录的完整也极大减轻了遥测系统维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节省了系统运行成本和维护经费。

3.缆道绞车的改造升级

早在1993年,该局就提出“不把危险作业带入二十一世纪”的目标。为此,市局逐年加大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年年搞技改,智能水文缆道流量泥沙测定系统为品牌的科技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技术推广。2011年,水文缆道研发的创始人之一张祥其同志,凭借深厚的技术功底,针对缆道涡轮涡杆体积大、钢丝绳易磨损、滑轮易打滑等不足之处进行反复摸索,不断试行修正,对缆道绞车进行了改告升级。改造后的缆道涡轮涡杆不仅体积小、轻便易携带且增大了钢丝绳与轮子的受力面积,延长了缆道的使用寿命,提高缆道的安全性能。

4.赣州水文信息网改版亮相

网络因迅速敏捷、短小精悍、主题明确特点被称为“第四媒体”的通讯媒介。该局领导要求充分利用这个媒介更好展示传宣赣州水文。分管科技的副局长温珍玉同志立即组织人员,通过学习和翻阅相关资料,很快拿出方案。花了近半年时间对原来的赣州水文信息网进行改版、整合、测试。重新改版整合的赣州水文信息水文网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视觉效果上与原网页相比均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为赣州市水文局对内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的平台,对外宣传、展示赣州水文风采的窗口。

5.一批学术论文获奖

水文科技工作者还结合自身工作,积极撰写水文科技论文。徐伟成、徐珊珊同志合撰的《章江中下游河道安全泄量分析》发表在江西水利科技2011年第四期;合撰的《寻乌水“2008.7”暴雨洪水调查分析》发表在人民珠江杂志并获2011年江西省防汛抗旱学会优秀论文奖。曾金凤、周方平同志合撰《八境湖水库水质变化趋势分析与对策》发表在人民长江第41卷。曾金凤同志撰写的《东江源区地有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与对策》的学术论文,发表江西水利科技第三期并经江西省水利学术工作委员会评定为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五、发挥技术优势,延伸和拓宽服务领域

该局立足现有资质,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不断延伸和拓宽服务领域。

1.首次为上市公司提供水文技术服务

备受关注的江西首家钨行业上市企业章源钨业拦河排尾砂废水事件发生后,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委托该局对新安子钨锡矿、淘锡坑钨矿、大余石雷钨矿三个矿尾砂坝进行防洪评价和水资源论证。经过该局技术人的现场调查勘测、会商计算、进行了矿尾砂坝的防洪和水资源论证,编制《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安子钨矿尾砂坝防洪评价报告书》,《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淘锡坑钨矿尾砂坝防洪评价报告书》、《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大余石雷钨矿尾矿坝水资源评价报告》、《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淘锡坑钨矿尾砂坝水资源评价报告书》、《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大余石雷钨矿尾矿 坝水资源评价报告》。并通过省、市水文、水利专家组评审。这是该局首次为上市公司提供水文科技服务。

2.积极参与地方政府重大项目决策

根据江西省、赣州市人大和政府对赣江、东江源水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进一步了解和撑握东江源水环境水生态状况,该局多次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前往东江源区的寻乌水和定南水流域进行实地勘查以及现场取样监测,取得了大量监测和调查资料,收集了大量源区水土流失、森林资源等现状资料。并配合水利部、珠江委等专家组参加试点项目的规划和技术服务工作,对源区的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探索研究,完成《珠江流域东江源区水资源状况及加强保护的建议》、《珠江流域东江上游水源保护区水环境(前期)调查》等课题的研究撰写工作,为赣州市政府申报《东江源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列入水利部水生态修复试点地区,做好了前期工作,提供了技术服务。

3.全方位提供水文科技服务

为加强河道采砂管理,科学合理开采利用河砂资源,维护河势稳定,保障防洪、通航安全和供水安全,开展了赣州市兴国、瑞金、安远等10多个县市的河道采砂评估工作;为提供赣江源区、东江源区水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监督管理科学依据,指导赣州市水污染防治和产业结构调整、确保水功能区的水质达标,对赣州市253条河流的388个水功能区水域纳污能力进行了核定并提出了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源区水资源,积极参加完成了《定南县城区应急水源工程》、《崇义县阳明湖引水工程》和《石城县九礤温泉》 6 等建设项目的研究论证。为确保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工程管理所需水文信息准确及时,该局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水情服务如居龙滩电站工程、跃州电站、峡山电站以及赣州市中心城区的赣州大桥、章江大桥、新世纪大桥和辖区各县市大桥施工等建设提供水文技术报务。为保障城市饮用水安全,完成全市21个城市饮用水源地和20个规划应急水源地的成果编制提出了《赣州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为水利部提出的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全面落实提供技术支持,为加强省级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和水资源质量保护管理提供全面系统的基础数据,该局完成全市86个重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断面的核查和水质的达标考核评价工作。

该局水文科技工作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和广大民众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存在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科技研发与推广的实际需要;尚缺乏有效的奖励机制;市场化对接不足;学术氛围仍需强化,论文和应用成果应增加数量并不断提高质量等问题。今后,该局科技工将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参与地方重大项目,谋求水文新发展;以每年重点解决几个主要问题为目标,让科研经费使用要有着重点;尽快补增一些鼓励性的措施,鼓励职工创新,让更多的人参与科技创新工作;并从市场化角度探索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渠道,以实现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断开创水文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第五篇: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努力开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刘家义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1月8日)

同志们:

2011年12月29日,温家宝总理听取审计署的工作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刚才,大胜同志传达了总理的重要讲话。我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传达贯彻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指示,总结和部署审计工作,动员广大审计干部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充分肯定成绩,进一步坚定做好审计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审计机关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发挥审计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等方面的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1至11月,全国共审计12万多个单位,促进财政增收节支1000多亿元,挽回损失和节省投资1000多亿元,移送案件线索1100多件,推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4500多项。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把推动中央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作为审计监督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力度。

一是围绕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贯彻落实,着力提高财政、金融审计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去年对财政收支结构和银行信贷投向的审计力度进一步加大,全面审计了财政管理、预算执行和金融业务开展等情况,对转移支付、税收征管、新增贷款投向等进行了审计和跟踪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也关注了财政金融相关政策执行情况。通过审计,揭示了一些部门预算管理不够规范、转移支付分配不够合理、有的地方执行财税政策不够严格、部分信贷资金投向不符合政策要求等问题,提出审计建议14万多条,促进健全完善制度1500多项。

二是围绕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全面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充实、调整了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机构,设立副部长级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两办规定,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联席会议或领导小组,制定贯彻落实措施,有19个省(区、市)由党委、政府领导担任联席会议召集人或领导小组组长,12个省(区、市)设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局,配备了专职领导和人员。各级审计机关与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国资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更加密切,不断改进计划管理和成果运用等工作。在审计中,牢牢把握权力与责任两个方面,着力关注重大经济决策以及经济结构调整、财政管理、土地管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责任履行情况,审计力度不断加大。全国已完成对2.6万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比上年增加1300多名,其中省部级领导干部35名。审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能够尽职尽责和守法守纪,但也查出领导干部负有直接责任的违规问题金额34亿元,有36名被审计领导干部和214名相关人员的问题移送司法、纪检监察机关处理。

三是围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注重揭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在审计中,重点关注和及时反映了财政、金融、投资、国有资产管理等领域以及信息、粮食、环境、社会稳定等方面一些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促进有关方面及时完善防范和保障措施。特别是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全国审计机关4万多人以“见账、见人、见物,逐笔、逐项审核”为原则,对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了全面审计,涉及部门机构单位8万多个、项目37万多个和债务187万多笔,通过审计摸清底数、反映成效、揭示问题、提出建议,为中央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各地还对2400多家国有企业和机构的对外投资、资产处置等事项进行了审计。

四是围绕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继续深化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和跟踪审计。重点对三峡工程、京沪高铁、西气东输二线、支持新疆发展、汶川、玉树和舟曲灾后恢复重建等4万多个政府投资项目,以及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贵州少运会和湖北智运会等重大事项进行了审计和跟踪审计,并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在审计中,坚持边指出问题边督促整改,及时纠正了招投标、投资控制、土地征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核减工程价款、挽回损失和节省投资690多亿元。

为进一步落实重大投资项目必审制,一些地方建立了多部门联动机制,有的成立了政府投资审计局、项目造价审计委员会等机构,充实了投资审计力量。

五是围绕国家富民惠民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对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全国共审计养老保险基金、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项目1万多个,涉及专项资金2万多亿元,在促进资金及时拨付到位、规范管理和高效使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些地方还向社会公开征集民生审计项目建议,有的整合区域内审计力量对重大民生项目进行联动审计,审计的深度和力度进一步加大。

六是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切实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审计。各项审计都关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重点审计了产业振兴规划、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落实、土地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等情况,揭示出部分地方和企业落实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以及违规用地等问题。各地普遍建立起资源环境审计联动机制,有的探索建立了资源环境审计绩效评价体系,资源环境审计水平进一步提高。

此外,我们还对国外贷援款项目、国有企业境外机构和部分驻外使领馆进行了审计,完成对联合国31个项目的审计。从去年起,中国审计署担任联合国审计委员会主席,在推动联合国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建立审计任务轮换机制、完善审计委员会的内部管理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效。

(二)坚持把严肃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作为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更加有效地发挥审计在推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作用。注重深入研究违法违规问题的发展态势,坚持以财政资金为主线,以国有资产资源为抓手,紧紧盯住工程建设、土地及资源出让、国有资产管理和金融交易等关键环节,有重点地加强监督。坚持深挖违法犯罪案件线索,顶住各方压力,查核大量资料,核实海量数据,深入调查取证,付出了大量艰苦努力,高效、精准地揭露和查处重大案件。1至11月,全国审计机关共向司法、纪检监察等部门移送案件1100多件,涉及1300多人。

(三)坚持把推动深化改革和完善管理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目标,切实加大对体制机制制度问题的揭示和反映力度。注重查处问题与完善制度相结合,深入分析审计发现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密切关注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提高审计工作的宏观性和建设性。一是积极推动整改,加大督促和跟踪力度。

各地各部门针对审计指出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1万多项,普遍建立健全了整改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二是积极提出加强管理和深化改革的建议,为中央决策及有关方面完善制度提供参考和依据。全国审计机关提交报告和信息12万多篇,促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4500多项。三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继续加大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的公开力度。全国共发布审计结果公告4400多期;审计署主动公开审计信息1万多篇(条),首次公告了审计署绩效报告。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比较突出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不断深化对审计规律的认识。在总结经验和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审计监督是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国家治理的背景下考虑和部署审计工作,站位更高、视野更宽、作用更大。这一认识得到世界各国审计机关的广泛认同,世界审计组织已把“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作为第21届大会的主议题。以科学审计理念为指导,制定“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审计业务与队伍建设、法治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理论建设、文化建设等协调发展,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二是必须紧紧围绕中心,在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推进落实上合力攻坚、奋力突破。这是去年审计工作最突出的特点。我们举全国审计机关之力,上下联动,步调一致,集中开展地方政府性债务摸底审计,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为中央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等重大决策奠定了基础;第一次开展了对中央财政决算草案的审计,在深化财政审计和健全完善财政审计制度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完成了历时3年的汶川灾后重建跟踪审计,实现了保障灾后重建不出重大问题、促进重建顺利进行的“一保一促”目标;及时启动对支持新疆发展、玉树和舟曲灾后重建等项目的跟踪审计,以及三峡工程竣工决算审计,等等。这些重大事项的实施,增强了全国审计工作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彰显了各级审计机关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强大战斗力,也充分表明广大审计人员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顽强,是一支值得党和人民信赖的队伍。今天,我们隆重表彰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和汶川灾后重建跟踪审计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就是要大力弘扬他们那种恪尽职守、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甘于奉献的精神和意志,激励广大审计人员信心百倍地投身到工作中去。

三是必须筑牢审计事业发展的基石,在提高队伍能力素质上常抓不懈、狠下功夫。注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抓好“一把手”能力提升和后备干部培养,积极主动地协助各级党委、政府抓好下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建设,审计署对地方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积极推动班子成员进入地方党委和纪委任职。要求审计人员视审计质量为生命线、审计纪律为高压线、文明审计为保障线,牢固树立“三个意识”,努力争当“四手”,落实“实、高、新、严、细”作风,集中治理“庸懒散”、“娇骄暮”,严格执行“八不准”审计纪律,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组织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开展“两优一先”评选表彰,编写《精神传承》、《中华英模》、《审计群星》三本书,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机关建设,推进创先争优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审计署和21个地方审计机关跻身全国文明单位行列,9个地方审计机关蝉联全国文明单位。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评选出270名审计专业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培训全国审计干部7880人次;推动设置审计硕士专业学位,已批准全国34所高校招生,在南京设立审计干部教育学院,为审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做好新形势下的审计工作,必须放宽视野,胸怀全局,把握方向,从而使我们保持更加清醒的头脑,坚定必胜的信念,迈出崭新的步伐。

(一)要深入把握规律,切实践行科学审计理念,推动完善国家治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多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审计发展规律,每一次认识的深化、理念的创新,都推动了审计事业的发展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近年来,我们逐步认识到,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国家治理的模式决定了国家审计的制度。在审计实践中,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科学审计理念,始终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谋划审计,着眼国家治理的目标部署审计,围绕国家治理的任务实施审计。通过审计,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经济建设上推动完善国家治理;揭示和反映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在维护国家安全上推动完善国家治理;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在责任、法治、效能、阳光政府建设上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促进提高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管理水平,在和谐社会建设上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在文化建设上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促进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在深化改革上推动完善国家治理;坚决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在廉政建设上推动完善国家治理,切实把科学审计理念植根在头脑中、体现到制度里、落实在行动上,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二)要主动适应形势,紧紧抓住各种挑战中蕴含的新机遇,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新贡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指出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在增加,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一些岗位腐败问题依然高发多发,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此,中央提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要求加强战略谋划,增强应对能力,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我们一定要落实好中央要求,主动研究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到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保障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严肃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维护国家安全的使命更加紧迫,深入揭示体制机制方面的矛盾和障碍、推动深化改革的责任更加重大,要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及时跟进监督和保障。从国际审计发展看,我们已担任联合国审计委员会主席,将主办世界审计组织第21届大会,环境审计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国际联合审计正在逐步推进,要求我们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可以说,审计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也面对难得机遇。我们要正视挑战、积极应对,也要抓住机遇、坚定信心,不断增强主动性和适应性,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三)要牢记光荣使命,认真落实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我们的新要求,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这些年,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给予了有力领导和支持,总理每年都要听取审计署的工作汇报并作重要指示,地方各级政府把审计作为“一把手”工程,支持审计机关依法审计、处理问题、督促整改、如实公告,并在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和法规完善等方面为审计工作提供有利条件,保证了审计工作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全社会对审计工作也寄予厚望,希望审计监督在惩处腐败、推动改革、确保政令畅通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与这些新要求、新期待相比,我们自身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审计力量严重不足与审计任务日益繁重的矛盾十分突出,审计人员素质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审计监督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审计管理、技术方法、法规制度建设、理论研究和文化建设亟需提升和改进,许多新的工作领域还有待探索。所有这些,都不利于审计工作层次和水平的提升,也是我们更好地履行职责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一定要牢记使命,开拓进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不断创新、完善和发展,更加坚定地履行好法定职责,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不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

同志们,对形势的清醒认识,让我们更加坚定,更加自觉,更加奋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努力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在推动审计工作的“深化、规范、提高”上狠下功夫。深化,就是进一步深化对审计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深化审计监督内容,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更加有效地履行审计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为完善国家治理发挥更大作用;规范,就是严格执行审计法律法规,加快构建国家审计指南体系,逐步推进审计管理、审计行为和审计技术方法的制度化、科学化;提高,就是全面提高审计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审计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全面提高依法审计和依法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审计理论研究和现代技术方法运用能力,推动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迈上新台阶。

三、突出重点、确保质量,高标准做好今年审计工作

今年是我国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审计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总的要求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围绕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依法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密切关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严肃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坚持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分析问题、提出建议,更加注重重点难点的攻坚突破,更加注重方式方法的探索创新,更加注重基层基础的建设发展,合力抓大事、全力保质量、大力促规范,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为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关于今年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计划和对地方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我们已提交会议讨论,请大家认真研究,提出修改意见。今年的审计任务总体上比较繁重,关键是加强统筹,抓住重点,提高效率。

(一)要把握着力点,力求发挥审计监督的最大效用。审计的目的不是为了查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而是通过审计监督,促进整改、健全完善制度,减少问题产生的根源,减少问题发生的几率。为此,在各项审计中,都要牢牢把握以下几个着力点:

一是加大对重大政策措施贯彻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要在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的基础上,着力监督检查财政、金融、产业、土地、税收、环保等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时揭露和查处违背政策要求、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促进政令畅通;深入分析政策目标的实现情况和实施效果,及时揭示和反映政策措施不完善、不配套、不衔接以及政策目标未实现等问题,促进各项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合理和有效;发挥审计独立、客观、涉及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优势,密切关注经济社会运行趋势,及时揭示和反映新情况、新问题,为政策措施的及时调整、完善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是加大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案件线索的揭露和查处力度。要抓住关键环节,切实突出对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工程建设中的招投标和物资采购、土地出让中的招拍挂和异地置换、金融机构的贷款发放和票据贴现、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资产处置等方面的审计监督,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经济犯罪和腐败问题,揭露和查处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揭露和查处重大铺张浪费、国有资产损失、资源毁损和环境破坏等问题。要善于发现问题,锲而不舍地一查到底,不漏过任何一个细节,不轻易放弃重要线索,坚决厘清案件的准确情况,做到问题明、证据实、打得准。要敢于坚持原则,坚决顶住方方面面的压力,面对说情疏通、软拖硬抗甚至威胁恐吓,不回避、不退缩,对犯罪分子绝不手软,坚决查处。要加强与监察、司法等部门的协同配合,提高重大案件的突破能力。

三是加大对重大风险隐患的揭示和反映力度。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形势,充分发挥审计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更为紧迫。在各项审计中,都要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密切关注风险,特别是财政风险、金融风险、资源环境风险、社会稳定风险、境外投资风险以及信息化条件下的社会风险;要增强预见性,敏锐感知风险,及时揭示和反映对全局、对未来有根本性影响及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问题,及时揭示和反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提高判断力,有效促进防范和化解风险,及时推动堵塞漏洞、妥善处置和避免损失,防止苗头性问题转化为趋势性问题,防止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维护经济社会安全。

四是加大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审计要真正起到减少问题发生几率的作用,就必须追根溯源,切中要害,从体制机制制度上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审计过程中,要见微知著,善于洞察问题的本质,透过审计发现的众多纷繁复杂的线索和现象,抓住核心和实质性问题,实事求是地准确揭示和反映;要深挖症结,善于查找背后的原因,通过审计收集到的与问题相关联的各种数据、资料和背景,深入分析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扭曲、制度性缺陷和管理上的漏洞;要标本兼治,善于对症下药,通过分析审计事项和审计发现问题的规律性、倾向性和趋势性,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推动深化改革和规范管理。

(二)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开展好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审计。在全面深化财政、金融、企业、经济责任、资源环境和涉外等各项审计的过程中,要切实抓住财政资金、权力运行和群众利益三个重点:

一是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促进财政资金合理高效使用。预算管理的改革和规范,要求审计相应地调整和深化。当前,要不断深化对财政管理情况的审计,关注财政收入、支出和分配以及有预算分配权部门职责履行等情况,特别是财政超收增收和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情况,促进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推动落实结构性减税等政策。要强化对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草案的审计,关注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决算和公开等环节,特别是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追加调整的规范性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动所有政府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促进节约公共资金,增强预算的公开透明度。要加强对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特别是加大对在建和续建工程的跟踪审计力度,确保资金安全和高效使用。

二是进一步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促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各项审计都要把握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两个重点,把守法守规守纪尽责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同时,还要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力争在审计的深度和质量上有新的突破。要改进经济责任审计方式,逐步扩大党政领导干部同步审计,推进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专项审计的统筹结合。要区分不同类别领导干部,探索各有侧重的审计内容、方法和标准,在全面监督检查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和效果、执行方针政策和遵守财经法纪等情况的基础上,对党政领导干部,重点关注财政、土地、节能减排、社会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情况,特别是地方政府性债务、财政资金用于过度超前建设和形象工程等问题;对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领导人员,重点关注金融经营管理、业务创新发展、监管职责履行等情况;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重点关注重大决策、对外投资、资产处置、招标采购、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内部管理等情况。要逐步健全审计评价体系,力求体现人格化和责任化的特点,分清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现任责任与前任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主观因素与客观原因等界限,切忌简单地将部门单位的问题,特别是下属单位的问题直接归为个人责任。各地还要进一步落实好中央关于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按同级副职配备等要求,切实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机构、队伍和制度等建设。

三是推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中央提出,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贯彻落实这些部署,国务院要求审计机关切实发挥监督作用,加强对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重点资金和项目的审计监督,重点是集中力量组织好3个重大项目:对社会保障资金进行全面审计,摸清资金规模、使用、管理和效益情况,检查政策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揭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的建议;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进行跟踪审计,跟踪建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工程设计和质量、住房分配和后续管理以及退出机制的建立等情况,保证中央部署和要求落实到位;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弄清布局调整相关政策措施的执行和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等方面情况和问题,积极提出对策建议。这些项目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共享改革成果,关系到能否逐步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和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高度,切实抓好推进落实。

(三)要科学组织,确保各项审计规范有序推进。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最根本的是要创新审计管理,优化审计方式,整合审计资源,发挥整体合力。

一是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在重特大项目上,要始终坚持全国审计“一盘棋”,做好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和各项专业审计之间的结合,在计划安排上统筹兼顾,在审计内容上互相呼应,在实施时间上前后衔接,把小规模的“阵地战”与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结合起来。还要根据审计项目特点做好审计组的人员配置,着力构建具备查核问题、分析研究、计算机应用、审计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审计一线团队,实现审计组人员能力和结构的优势互补,提高战斗力。在这方面,我们这些年做了很多探索,比如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汶川地震救灾资金和灾后重建跟踪审计等等。通过资源整合,大大提升了审计质量、层次和效率,审计作用的发挥也更为充分和及时。今年,对国务院交办的社会保障资金、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这3项重大民生审计,全国审计机关要“拧成一股绳”,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做好资源整合这篇文章,发挥审计监督的最大合力。尤其是对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各地要作为今年的头等大事,全力以赴,按照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审计工作方案、统一标准口径、统一审计报告和统一对外公布的原则,集中统一推进。审计署专门成立了社会保障资金审计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对项目实行统一领导,各级审计机关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像去年搞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那样,真正实现上下联动、快速反应,保质保量地完成。

二是加强审计过程控制。要加强组织领导,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一线,做到决策科学,要求明确,指挥有力。要落实分工和责任,把责任细化到完成时限、质量标准、进度要求和工作实效上,确保审计实施每一个细节的责任都能落实到人。要强化各环节控制,将方案制定、现场实施、质量检查与责任追究结合起来,高标准制定并严格执行审计方案,确保实施中不偏离、不走样、不架空;规范审计取证,做到有关联、讲程序、重事实,形成能支撑审计结论的证据链条;加强审计审理和质量检查工作,探索对重大项目的审计实施过程进行跟踪审理,提高质量控制效果。

三是做好审计结果的综合和利用。在制定审计计划、提出审计方案、实施现场审计和撰写审计报告的过程中,都要有成果意识,注重情况的动态沟通,力求审计内容、数据口径和定性标准的统一规范,确保审计数据可汇总、审计结果好综合、审计情况更完整。还要切实加大综合、分析的深度和力度,着力打造审计成果“精品”和“高端产品”。

四、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夯实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根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各级审计机关要认真落实全会精神,将文化建设融入到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把审计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各项基础建设的重要抓手,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行为引领和人才支撑。

(一)要大力弘扬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思想道德素养。“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高度概括了审计工作长期以来的实践探索,体现了审计人员的精神追求和国家审计的职业特点。责任,就是以对国家和人民、对历史和法律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态度,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切实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忠诚,就是秉持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法律、对事业的无限忠诚,牢固树立党员、公务员和审计人员意识,始终坚持真理和正义,矢志不渝,百折不挠。清廉,就是坚持自警、自省、自律,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真正做到清正廉明、两袖清风,清清白白、干干净净做人、做事。依法,就是崇尚法律,敬畏法律,自觉遵纪守法,按照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开展审计工作,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运用法定的手段捍卫法律的尊严。独立,就是无私无畏,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经得住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客观公正,秉公办事。奉献,就是勤勉敬业,恪尽职守,奋发向上,全心投入,无怨无悔,努力为审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各级审计机关要把学习好、宣传好和弘扬好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责任感、归属感和荣誉感。要以这一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塑造审计精神,做到坚定信仰、崇尚法律、坚持原则、无私无畏、扎实苦干、求实创新;恪守审计职业操守,做到廉洁、质量、文明;坚守审计职业道德,做到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继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机关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严格执行审计“八不准”纪律和各项廉政规定,全面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进一步落实“实、高、新、严、细”要求,提升审计队伍的“精气神”,做到以责立志、以德立身、以能立业、以行立信。

(二)要深入推进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不断提高审计能力。审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关键是要认真落实审计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审计机关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意见》及其实施办法的要求,力争使各级审计机关在队伍的专业技术资格、专业结构、知识层次等方面达到规定的比例,使审计队伍专业化水平得到快速提升。要严把准入关,着力引进符合标准和满足需要的人才。要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力求做到能力与岗位相匹配。要建立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机制,年轻干部要注重实践历练,做到知识与能力兼备;老同志要注重知识更新和实践经验的提炼,成为经验丰富的专家型人才;积极开展“审计大练兵”活动,鼓励和推动审计干部争当“四手”,培育更多的审计专业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着力培养一批精通外语、精通国际审计惯例、精通中国审计业务的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端人才,不断提高从事国际审计事务和国际审计交流的能力。要针对专家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不同需求,有重点、有选择地安排多岗位锻炼,着力加大上下级审计机关以及审计机关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干部交流力度。要健全审计干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特别是要加快建立专业和权威的培训专家团队,开发统一和标准的培训教材,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上岗力度,注重能力和实绩,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等,发挥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要加强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建设,努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建设学习型、创新型、责任型领导班子。各级审计机关的主要领导干部要更好地承担起责任,树立有为有位思想,不断提高分析判断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特别是要主动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为审计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坚持原则,对外敢于碰硬,对内善于管理,推动审计工作层次和水平的提高;要增强统班子、带队伍意识,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建设能力强、风气正的审计队伍,为审计事业长远发展打牢人才基础。

(三)要加强审计法治化建设,切实规范审计行为。实现审计工作的法治化,不仅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更要严格执行到位。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健全完善与审计法、国家审计准则等配套的规范和指南,到2014年,初步构建起国家审计指南体系。还要持续关注审计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相关制度规范不断加以调整和改进,使之更加具体和细化。要增强审计人员的法治观念,使法律法规真正转化为内在约束,成为自觉遵守和执行的行为指南,坚持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做到以道理服人、用事实说话,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不讲粗话、大话、过头话,言行举止规范文明,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反映和处理问题。同时,也要加强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做到用制度办事、管人、理财,实现规范管理。

(四)要大力开展计算机审计,提高审计技术方法的现代化水平。要打牢基础,大力推进电子审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应用国家审计数据中心、模拟审计实验室,建立健全审计事项数据字典和专业审计数据规划,启动金审工程三期的申报和前期预研。要创新技术,加强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的总结研究,积极探索信息系统审计和联网审计,加快推进大型数据分析平台建设,利用数字化手段强化对重大审计项目的统一管理和实时监控,切实增强在信息化环境下查找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提升审计管理和办公自动化水平,逐步形成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成果利用、审计资源调配、机关事务处理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切实提高审计管理绩效。

(五)要深入推进理论研究工作,为审计实践发展提供指导。要进一步加强国家审计基础理论研究,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结合筹办2013年世界审计组织大会,对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等重大课题进行合力攻关,深入探索和把握审计的本质及规律。要进一步深化审计应用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立足现实、提炼现实,增强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前瞻性,为审计实践提供有力指导。要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积极关注财政、金融、企业、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现状,及时掌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和国际审计动态,为我国国家审计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参考。要利用建立审计干部教育学院、设置审计硕士专业学位、开展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好博士后工作站等契机,引导鼓励广大一线审计人员和高层次高水平研究人才投入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审计宣传和信息公开工作,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发布信息,正确有效地引导舆论,积极探索用多种表现方式宣传审计工作、激励审计干部,使社会充分了解审计、理解审计和支持审计,为审计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同志们,科学发展未有穷期,审计事业任重道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切实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为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下载乘势而上 顺势而为 扎实推进全县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乘势而上 顺势而为 扎实推进全县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