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2 16:5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读书笔记》。

第一篇: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读书笔记

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读书笔记

一、作者(生平、本书写作背景)

 胡绳,汉族,江苏苏州人,1918年生。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著有《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出版有《胡绳文集》。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学家。 这是在1947年写的一本书。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是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要结束时,对帝国主义这个影响近代中国政治的外来势力的客观总结。那时,正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使中国近代史进入了一个伟大的转折点的时刻——“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来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反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二、本书的内容梗概(章节及其内容)

作者以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间的关系演变为线索来研究,将全书分为六章,研究不同阶级的不同的中西关系。

 第一章: 新关系的建立(1840-1846年).共五节内容。在这一章中,作者认为的新关系也就是在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打击下,中国封建势力由“排外”变成“媚外”,与帝国主义建立“携手合作”,共同以武力对付中国人民。鸦片战争是英国“以武力来推展经济的支配势力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战争。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统治者和中国人民由短暂的一致对外后很快就显示不同的立场。通过分析1840-1864年的“官”、“民”、“夷”三者关系演变,最后引用毛泽东的观点得出结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 第二章:“中兴”和媚外(1864-1894年)。共六节内容,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借海关加强对清政府政治上的控制。同时利用交换使节和“觐见”,表明“中国皇帝已不能不屈服于他们的压力”。列强还凭借武力,吞食中国周边与中国有亲密关系的邻国,以此向中国内地渗透,还以武力威吓和战争扩大侵略权益,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 第三章:“洋人的朝廷”(1894-1911年)。共六节内容,分别是:“瓜分”和“门户开放”;“君子”们的幻想;义和团的受骗;“结与国之欢心”;“保全主义”——保全什么?;爱国和革命。在这一章节中讲了一个重要的规律:维新运动的失败表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规律:当帝国主义在中国已经建立了强盛的支配势力后,任何中国国内的政治运动,如果不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的力量,就不免要从帝国主义方面去找支持的力量,因此也就找不到什么出路。“同盟会的领袖们对帝国主义也

抱有一种幻想,以为帝国主义可能同情,至少会容许中国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来改造自己的国家。这种幻想是同盟会领导的革命运动的致命弱点之一”。1911年爆发了武昌起义,最后推翻了清王朝,“证明了帝国主义者到底不能够任意地支配中国的命运”,觉醒的人民战胜了清朝统治者,也就是人民战胜了清政府背后的帝国主义者。

 第四章:“强”的人(上)(1911-1916年)共四节,分别是:不设防的幻想;袁世凯的“胜利”;

真是“强”的人吗?;“请在高升一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的革命民主派存在“没有严格区别君主立宪派和民主革命派,对帝国主义毫不设防,甚至还心存幻想”的弱点,在帝国主义和袁世凯的联合欺骗和威逼下,又脱离民众,致使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先后失败;但觉悟的人民最后使袁世凯垮台。最后袁世凯也崩溃了,说明“贯穿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基本规律是不会动摇的——反动的统治者只能因外力的援助而显得一时的‘强’,但在既暴露了卖国的原形之后,就必然遇到更高地觉悟了的人民的反抗,那么虽有帝国主义的援助也还是挽救不了他的生命”。

 第五章:“强”的人(下)(1916-1919年)共四节。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认为“在中国最‘强’的人就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军阀头子。只要找一样强的人加以支持和支配,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因此他们在中国找了一个军阀又一个军阀作他们的工具,并且支持军阀混战,军阀也有心投靠帝国主义,出卖中国的权益,并借无耻的政客作为民意的幌子。帝国主义势力通过变化,日本和美国已成为中国最凶恶的敌人。它们之间,或者是激烈地火并下去,或者是分赃式的相互协调,都一定是拿中华民族做牺牲品。

 第六章:革命和反革命(1919-1924年)共六节。在该书的最后,总结了革命高潮时帝国主义与

中国革命关系的规律。比较了太平天国、辛亥革命、1925-1927年这三个各有特色的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态度。这三个时期都是“革命与反革命、进步势力与倒退势力相对抗的时期”,“抱着侵略野心的帝国主义者在三个时期的基本立场都是破坏中国革命,阻止中国的进步,而扶持反革命的和倒退的势力。他们在每一时期的革命形势而获得优势时都会表示出伪装的‘中立’,且向革命表示‘好意’,而在‘中立’和‘好意’的烟幕之下进行其阴谋”1。这是帝国主义在革命高潮时期的共同做法。但“阴谋的具体做法则又在每一个时期不同”。

三、本书的重、难点

【想说明的是】:“只有彻底地从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解放出来,只有彻底打倒作为帝国主义的工具的中国反动阶级,中国才能有真正的国家的统一、人民的民主和民族经济的发展,为了警惕帝国主义会用这样那样的方法来破坏中国人民的革命,为了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只有依靠无产阶级的领导而不能依靠资产阶级的领导来实现”。

【线索】:以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间的关系演变。

【目的】:帝国主义侵略者怎样在中国寻找和制造他们的政治工具,他们从中国统治者与中国人民中遇到了怎样不同的待遇,以及一切政治改良主义者对于帝国主义的幻想怎样地损害的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

【理论基础】:毛泽东的“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和殖民地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及其走狗的过程”。

【胡绳的研究视角】:一种广义的“冲击—反应”模式,他构筑的研究框架的主线是中西政治关系的演变,他研究的是不同阶级的不同的中西关系。

四、读后感

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不仅具有重大的政治价值,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优点:其一:对历史背景的叙述很到位,有史实材料来进行说明。有提到:帝国主义与殖民地的矛盾,帝国主义内部阶级的矛盾,在欧洲大战以后,更增加了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等一些矛盾。其二:对于近代史中发生的事件做了公正的评价。它对于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分析,对于义和团被清政府利用而残酷地失败的解释,给了我们一些教训。缺点:其一:“国际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以来,中国经济上的变化很少说到,分析的不够。其二:书中评论性的话语比较主观,对于各种关系的具体内容说得不够详细,比如说具体的事件内容,以此才能够很好的支撑起作者的观点。

本书给我的启示是:在中国近代史过程中,区分中国敌人的办法就是看对方是否是被帝国主义选中的人,这个也并不是很简单所能看出来的。其次,便是上文中说到的两条规律。然后是、不要对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抱任何幻想,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才会取得胜利。此书是值得再好好读读的,加深自己对它的认识。

第二篇:帝国主义论 马哲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笔记

《帝国主义论》

——列宁

要提起《帝国主义论》,当然首先就要说一下列宁。列宁是第一位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眼光研究帝国主义的理论家,也是对帝国主义问题作出经典分析、概括并使其发展到成熟科学高度的思想家。列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和帝国主义理论的深刻钻研,终于写成了《帝国主义论》,这是列宁研究帝国主义最重要的著作,同时也是他对帝国主义理论的科学而经典的阐述。《帝国主义论》一共分为十章,分别是:

一、生产集中和垄断,二、银行和银行的新作用,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四、资本输出,五、资本家瓜分世界,六、大国瓜分世界,七、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八、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九、对帝国主义的批评,十、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通过读这本书,感觉到经济问题是人类一直没有解决的大问题,它在货币的产生时候就出现了,而且不论是资本主义还是共产主义,在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都没有特别完美的解决办法来应对这一问题。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但并没有减轻雇佣工人的劳动强度和被剥削程度,经济的发展不但没有消除两极分化、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而且还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加深;生产发展推动社会化的同时,也加剧垄断的速度,证券、股票等金融资本的畸形发展,加剧了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和寄生性。与腐朽性发展相适应,随着货币资本大量聚集到少数国家和少数金融寡头“以‘剪息票’

为生,根本不参与任何企业经营、终日游手好闲的食利者阶级,确切些说,食利者阶层,就大大地增长起来”。

列宁指出,垄断的产生不仅限制了技术的进步和革新,而且还从根本上阻碍了生产的发展。由此,列宁得出结论说“这种垄断还是同任何垄断一样,必然产生停滞和腐朽的趋向”。列宁在分析垄断资本主义时,特别强调资本与生产的高度集中、银行资本与生产资本的结合以及金融寡头的形成,指出“帝国主义的特点,恰好不是工业资本而是金融资本。”还说“金融资本造成了垄断组织的时代”。当今金融资本国际化和市场经济全球化,以及庞大的跨国资本、巨型跨国公司和金融垄断寡头主宰着世界经济。

列宁对帝国主义的理解是很独到的,结合马克思的《资本论》,诠释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一个方面。对我们当今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对于应对经济危机是一个很有帮助的一本著作。

当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发生,充分表明资本主义制度不能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而且一步步地走向崩溃的边缘。通过对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发展极限,认识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深远历史意义,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思想仍未过时。我们只有在积极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的同时,自觉抵制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腐朽思想的侵蚀,才能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在21世纪再次走向复兴与高涨。

第三篇:政治与行政读书笔记

《政治与行政》

—读书笔记

在国家的主要功能一章中,开篇讨论了法外制度和法定制度的关系。古德诺提出,大多数研究政府问题的著述者,都倾向于考察法定的正式政府组织。但这种方法会使学者们在判断国家真正的政治生活时误入歧途。古德诺认为,同法定的制度一样,法外的制度也决定着政府体制的特点。“事实常常是这样,法外制度比能够提供政治体制框架的法定制度对政治体制的影响更大”,对此古德诺用了英国内阁和美国总统选举的例子来证明。“政府体制不是建立在成文宪法之上的国家,法外的制度就更有可能在关于政府体制的理论讨论中占据一席之地。因为在这种国家里,宪法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惯例。”古德诺引用甄内斯特的观点,得出其观点:不同民族的政治制度,将显示出比只囿于考察宪法和法律的正式条款所想象的政治制度具有更大的相似性。人类的政治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性的事实,即人为人类的事实。正是由于不同国家的实际政治体制有这种相似性,人们才有可能去用抽象的方法考察国家。其次,古德诺还借鉴孟德斯鸠的政府功能划分思想,分析诠释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分权理论。在阐述国家的主要功能中,古德诺认为,在多有的政治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称之为“政治”与“行政”。政治即是通过公民中的政党组织指导或影响政府政策的行为或职业。而行政则是公共服务的总体,从事于政府意志的执行和普遍利益规划的实施。从而总结出“政治”与“行政”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功能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的结论。

在第二章政治的功能中,古德诺综述了政治的功能首先与国家意志的表达有关,其次与国家意志的执行有关。政治的需要要求国家意志的表达与执行之间协调一致。原因是:功能的行使可能不只委托给政府中的一个或某一套机构;任何一个机构或一套机构也可能不只限于行使这一功能。通过考察政党体制研究政治的功能问题,古德诺认为政治功能与国家意志的表达有关。他指出了选举和投票的法律发展的过程,并对选举和投票的法律发展表明:政党作为一种政治机构获得了某种法律上的承认,即政党在法定的正式政府组织中已取得了它的地位。此外,政治的功能与国家意志的执行有关,这是表达国家意志的机关对执行机关的必要控制。其控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为了保证国家意志的执行,政治必须对行政进行控制;为了保证政府的民治性和行政的高效率,又不能允许这种控制超出所要实现的合理目的。这种控制有其限度把握:即扩展过度和行政效率﹑表达国家意志的能力下降。在这一章的最后,古德诺总述了政治的功能。其一,功能主要与对国家意志的表达有关,它不仅涉及到决定谁最根本地,谁其次地和谁代理的表达国家意志等国家主权和政府政治体制问题,还与决定采取何种方式表达国家意志有关。其次,它又与国家意志的执行有关。最后,政治的功能包括:制宪、立法、政府官员选举,以及对国家意志执行功能的控制。

在论述地方与中央政治时,古德诺认为,地方不受控制,它就会脱离国家(或州)从而使整体走向分裂。为避免分裂,中央政府便会通过加强立法(因为行政权在地方手中)来限制地方权力,保证统一。而地方则会使用消极的不执行权来对抗。而如此一来,一方面国家的意志无法贯彻,另一方面宪法所规定的地方自治权实际上也受到了侵犯和否定。在古德诺看来,这正是美国的情形。为此,要改变这种现状,便只有通过行政权的集中这个唯一的途径。他认为,传统上人们对集权的担忧和恐惧其实是受到了误导,是没有根据的。因此,古德诺主张行政权的必要集权。他这种行政适度集权思想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启示。

执行国家意志的功能称作行政。行政既是司法的,又是政府的。非立法的机关的活动通常就作司法行政。除去司法方面以外的行政功能可以叫做行政。这是古德诺对于行政的定义。他认为,政府行政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在司法行政与政府行政之间的分界上的一种功能;执

行那已表达出来的国家意志——法律;统计和半科学的功能,主要指从事行政技术性工作。政治与行政的分开有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城市政府问题。行政之所以与政治分开,是因为它包括了半科学﹑准司法和准商业的活动。古德诺阐述了政府的两种主要功能,即如果政策问题是根据民意决定的,那么在行政体制的半科学﹑准司法﹑办事和幕僚性的那个部分中,就应该做出长期任职规定。而在行政体制的较高层次上,即在那些任职官员对政策问题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地方,特别是对那些行政首脑来说,则应该避免长期任职。在论述政治功能与行政的协调中,他认为,政府体制中的政治机构必须对行政机构进行控制。控制要有一定的限度。过分的扩展政治控制会进一步破坏政治控制的原本目的。另外,只有坦白地承认必须对法律总的执行进行控制,并承认必须有一部分行政工作实施政治所不应干预的,安全才能实现。

“行政体制在政治与行政关系上的作用”一章中,古德诺指出了掌握国家意志执行权的官员具有处理权力与不具有这种权力的行政体制两种类型,政府体制中表达和执行国家意志的功能要相协调,必须以行政集权为前提,为此,古德诺分析了行政集权的原因、表现以及趋势。“政党分肥制的出现,严重地损害了行政效率”;“美国在保证区分地方与州的意志上相对来说是失败的。”这就是为什么行政集权的原因,只有行政在一定程度上被集权化了,才能达到政治与行政功能之间的必要协调。并且,“应该鼓励行政集权的趋势,而不是阻碍它的发展。我们必须坚持这种集权应该伴随以更充分地承认一个政府领域,在那里,政治的影响是有害的。” 因此,为取得行政的效率以及保证民主,行政集权都是必要的。

政党体制的重要性,尤其体现在对政党地位的影响上。法国和意大利的政党分别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不负责任的角色,前者的政党体制主要是大大损害了行政效率,后者则建立在私利动机之上的。一个强大的全国性政党,其候选人主要是终于党的事业的,其次才是向他们的直接选民负责;政党体制带来的最严重的危害是缺乏行政效率和缺乏对民众意志的责任;只有承认了存在着一种其行使可以完全不受政治影响的行政功能之后,才能获得效率。是当地把行政体制集权化,并随之较大幅度地延长行政官员的任职期限,将会有利于对这种政府功能的承认。所以,政党体制对政党的影响尤为重要。

在阐述民治政府这一节中,古德诺一开始就指出民治政府的基本条件;第一,整体意义上的人民所不信任的政党必须退出对政府的实际控制;第二,同样丧失了党的信任的政党领袖,也应该退出对党的实际控制。其次,他分析了英国与美国的民治政府,指出其不同点,通过比较,最后得出真正的民治政府的定义,即人民应有权力是,在一定时候,迫使不得民心的党放弃对政府的控制,迫使他们不信任的政党领袖放弃领导权,让位于其他能更好地顺应公意的人。

古德诺认为,党魁是一种由美国政党体制发展起来的政治领袖,政党控制着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党魁”控制着政党。他指出了党魁不负责任的问题,政党几乎是用来防止无政府状态的唯一屏障,是取得进步的唯一手段;政党组织的力量与持久性已给它自己造成了某种不负责任的后果。承认政党不负责任,从而承认党魁即政党的领袖也是不负责任的。随后,他还引用英国首相制的发展和结果陈述党魁的责任,那就是通过议会改革及议会对人民进一步负责而变得对人民负责。必须使党向人民负责,这样党魁就会在其堡垒中受打击并投降。政党的责任,就是对人民负责任,但是政党不负责任却可能发生,古德诺认为,政党的不负责任第一个原因可以在党被要求做的工作中找到。政党所要做的工作在别的政治体制下是交由法定的正式政府组织完成。由于政府体制的形式使它自身不能完成这一工作,所以才由政党去做。如果政党不去做,我们面临的将会是无政府状态。此外,政党的不负责任归因于我们给予政党的地位。因此,要使政党对人民负责,就要使政党作为一种政治机构接受公众的管理和监督;应受规章制度的有效控制;还要使公司的账目公开化、政党账目公开化。这样规范政党行为,加强监督才能使政党更加向人民负责。

在最后一章“结论”中,古德诺指出,要实现民治政府和高效率行政,就要合理地加以集中和集权,以及在法律上承认政党属于一种政府机关,来推动民治政府和高效率行政的实现。只有集权的行政而没有负责的政党,就不能保证获得高效率的行政,因为这样易于导致政治上的操纵。在法律上承认政党将不会自行导致高效率的行政管理。因为行政体制的分散特征,会使所有的官员都被看作是政治性的。行政上的分权会自动地助长政党的不负责任。“政党是一个民治政府可以建诸其上的基础”,“党魁对政党的存在是必要的”。这就是实现政党目标的保证。古德诺明确指出了建立适合的行政集权体制、让政党得到充分的法律承认、把政党置于公共控制才能构建民治政府和进行高效管理。

在本书中,古德诺通过对国家行政与政治、法律、政党的相互关系;行政与立法、司法的相互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行政功能与体制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考察与分析,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行政学思想。该书奠定了他在行政学研究上的不朽地位,对后世的行政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篇:比较政府与政治读书笔记

读《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有感

09建装20090701139陈阳

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P.享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早在十年前就看过。最近看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一书时感觉到有必要再看一遍。于是利用课余时间再看了一遍。以前只作了笔记,但没有写出读出心得,结合以前的心得和重读的感悟,行文如下。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书名标题就意味着作者把政治秩序放在了第一位。“首要的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人当然可以有秩序而无自由,但不能有自由而无秩序。必须先存在权威,而后才谈得上限制权威。在那些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里,恰恰缺少了权威,那里的政府不得不听任离心离德的知识分子、刚愎自用的军官和闹事的学生的摆布。”P6-7因此,享氏书中主张秩序和权威至上,称之为权威主义并不为过。当然,书名《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实为现代化中的政治秩序。换言之,现代化导致到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变迁,而如何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确实本书着笔的重点。因此,本书所提倡的许多观点,对现代化中的发展中国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一般人看来,战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感受最大多是贫困、腐败、骚乱、政变,战乱,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总是处在贫困与动荡的恶性循环中。如何找到根源,走出动荡不安的困境,实现政治发展,就是第三世界面临的现实课题。特别地,如果看书时每一个作者都带着自己国家的问题意识的话,几乎每个读者,都企图寻找自己国家政治发展的答案。这恰是本书读者广泛,并成为政治学经典的根源。

“政治**所以在20世纪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到处蔓延,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那里的现代化进程过快,其速度远远超过早期实现现人化的国家。欧洲和北美的现代化进程延续了几个世纪,大体上来说,每次只能解决一个问题或对付一种危机。但是,除了西方,世界其他地区在现代进程中,中央集权、民族融合、社会动员、以经济发展、政治参与与社会福利等,不是依次而至,而是同时发生。”P36

“城市化、识字率、教育和接触传播媒介的水平的提高,都在提高人们的愿望和期待,而如果这些愿望和期待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刺激个人和集团投身于政治。在缺少强有力和灵活的政治制度的情况下,这种参与的增加便意味着**和暴力。”P36-37

“政治上的首要问题就是政治制度化的发展落后社会和经济变革。”P4

“对于一个政治参与水平低的国家来说,未来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用以面对现代化和政治参与扩大的政治制度具有什么样的性质。组织参与扩大的首要制度保证就是政党及政治党体系。”P33

3现代化导致大众的政治参与,而在一个传统制度衰败,新政治制度并没有制度化的发展中国家,大众的政治参与就滋生**。因为制度化水平低的国家,政治派别眼里并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只有个人或集团利益,为实现各自利益,他们在政治上各自采用最强的手段:学生示威、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农民抗税、知识分子公开批评,但结果是政治无序化。所以,实现政治制度的制度化,有序地规范大众的政治参与,就是变化社会中实现政治秩序的关键。而且,享氏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政治变迁的研究,在很多方面都颠覆了社会中人们的一些传统看法。

“贫困与落后,**与暴力,这两者之间的表面关系乃是一种假象。政治秩序混乱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现代性,而在于为实现现代性所进行的努力。”P32

“现代化之中的社会的**源泉很少是来自其最贫穷、最落后地区,而几乎总是发生在社会的最先进地区。政治越是变为城市化的政治,它就越加不稳定。”P57

“在一个暴力是政府的关键部分的社会里,政府民主化也意味着暴力普及化。”P189 “在大多数处于现代化之中的社会里,真正革命阶级当然是中产阶级。引乃城市中反政府的主要力量源泉。”P239

“在中产阶级中各阶层中最倾向于反抗、暴力和革命的就是知识分子。”P239 “农村主导集团所起的作用实系决定政府稳定或脆弱的关键因素。”P241

“从结果来看,迎合城市中产阶级的改革是革命的催化剂,迎合农民的改革则是革命的替代物。”P306

以上看法,都与人们看法相悖。如中产阶级,按以往理解,应是一个社会支柱。一个以中产阶级不断扩大,穷人和富人都较少的橄榄型社会才是最稳定,最长治久安的社会。同样,知识分子,以往理解为社会的良心,知识分子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尽管知识分子与政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疏离,但知识分子却并不是社会**之源。但照享氏理解,却未必如此。还有,农村、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都是日趋式微的,但照料享氏理解,农村、农民却是现代化之中国家的政治稳定的支柱。而城市却是国家动荡的风暴中心。而这些观点都影响到现代化之中国家进行政治改革的策略和路径。

为实现政治有序化,就必须找到实现制度化的方式。所谓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得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而在现代化中的国家要实现制度化,关键就在于政党。

“政党的发展与现代政府的发展平行。传统政治制度越是能够适应现代政治的需要,政党的作用就越不明显。反过来说,在处于现代化之中的政治体系中,政党在提供合法性和稳定性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传统社会制度的制度性遗产之间存在着反方向的变化关系。”P69

“政党组织着政治参与,政党体系影响到政治参与扩展的速率。”P335

“处于现代化之中的政治体系,其稳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而政党强大与否又要视其制度化的群众支持的情况,其力量正好反映了这种支持的规模及制度化程度。”P341

“一个强有力的政党体制有能力做到两条:第一条是通过体制本身扩大政治参与,从而达到先发制人并使紊乱或革命的政治活动无法展开。第二条是缓解和疏导新近动员起来的集团得以参与政治,使其不至于扰乱体制本身。这样,一个强有力的政党体制就为同化新集团提供制度化的组织程序。这样,一种政党制度的形成是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政治稳定的先决条件。”344

正是享氏把政治秩序摆在第一位,所以他对东欧、苏联共产党一党制的国家,也极为推崇。

“共产主义集权国家和西方自由国家一般都可以归入有效能的国家的范畴,而不属于衰微的政治体制。”P1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历史理论,列宁主义是一种政治发展理论。它涉及政治动员、政治制度化的方法和公共秩序的基石。”P280

也许正是对苏联政权共产党组织支配社会实现现代化模式的过于推崇,而苏联的解体,则使得享氏理论的解释框架显得不那么有说服力。当然,看享氏的书,并不是简单地给享氏挑刺来的,而带着中国问题的意识来的。因为享氏说

“一个传统的政治体制,其结构越是多元化,权力越是分散,则其政治现代化引起的**就越小,适应政治参与的扩大也就越容易。”P144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权威的结构职能划分和合理化方面好似是最‘现代’的传统体系经常在适应更广泛的政治参与时所遇到的困难较大,而哪些在合理化和职能划分方面较差但制度却较为复杂和多元化的传统政治体制在之方面遇到的困难却较小。像中国和法国这样高度中央集权的官僚君主制国家和诸如英国和日本这些多元化的封建体制相比,看起来更加现代化,但是后两者却比前两者更具适应性。”P66-67

自然,中国这样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秩序,就是一个十分现实问题。而苏联的解体为中国敲响了警钟。为什么苏共这个在享氏看来,有效实现政治秩序的方式,最终却土崩瓦解了呢。这里,沿着享氏的逻辑,结合本人的理解,也许可以找到一些线索。以列宁主义方式组建的政党之所以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国家政治稳定,就在政党曾具有强大的动员与组织社会的功能。正是政党的动员与组织,使现代化中的大众政治参与实现了有序化的规范。而这正是列宁式政党夺取政权的长处所在。但并不是该政党成为执政党后,保持政治稳定的根本。如果人们仔细观察苏共执政后职能变化,就会发现,苏共作为一个政党组织的功能实质已发生变化。执政前,政治动员和组织是其主要职能,执政后,随着政治领袖变身为政府官僚,苏共党的组织和动员功能式微,苏共整个政党开始官僚化,政党开始演变一个科层化的严密的官僚组织。这个组织最主要的功能,不在政治动员和组织,而在于政策制定和执行(即不是侧重于政治体系的政治输入方面,而是侧重于政治输出方面)。换言之,苏共党组织的功能由利益整合转变为利益垄断。自然,政党动员与组织功能衰退,随着时间推移,人民甚至于普遍党员及干部开始普遍选择对苏共党组织疏离。结果,苏联这个共产党执政的政治体系,实是一个政治输入通道堵塞,政治输出发达的官僚机器。而这个机器之所以维持了苏联近80年的政治稳定,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现代化的科层制度官僚机器支配人、支配社会所展现出来的复杂性和韧性所在。

也许,错的不是享氏的理论,而是苏共组织本身出问题了。

第五篇:《空间与政治》读书笔记

读《空间与政治》

《空间与政治》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亨利勒菲弗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完成的一本有关城邑、都市和空间的问题构成的思考成果的著作。

亨利勒菲弗是法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曾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巴黎第十大学等院校。他在社会与政治的论题上有多年的研究,主要著作有《被神秘化的意识》、《马克思主义的当前问题》、《都市革命》、《空间的生产》等。本书写于1970年后,与《空间的生产》联系紧密,并先后出版。

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对空间进行了多方面剖析和解读。他认为:“关于空间的问题,有很多种方法,有很多种进入方式。”各个领域和阶层在审视“空间”上都有着不同的角度,譬如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就建立在身体、身体形象和邻近的空间上,而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的落脚点,则是与空间偏侧的相关问题。而通过作者缜密的逻辑分析下,政治中的空间则有了很多种形式:它可以是一种透明的、清晰的、纯粹的形式,这种纯形式,被掏空了所有内容,形成了一种绝对的理念,属于柏拉图哲学;它亦可以被认为是社会的空间,它产生于劳动和劳动分工,因而,它是产品和物品的总集所占有的一般性场所;由此引申,空间便成了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场所。空间与政治在作者的思路下一步一步地联系在一起,内容也自此逐渐展开。

在对空间的阐述之后,作者对空间政治的反思,城邑与都市,恩格斯与乌托邦,“后技术”社会机制,资产阶级与空间,工人阶级与空间进行了分章的论述。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城邑与都市这一章节。

亨利勒菲弗在20世纪50年代时期,作为当时著名的乡村社会学家,他的目光开始从乡村移向都市的发展。在日后二十多年的研究中,勒菲弗从城市规划,工业化等多个角度入手,并驻留巴黎第十大学潜心总结,使他在20世纪70年代转变成了一个都市研究专家。在城邑与都市这一章中,作者首先将城邑与都市做一区分,他指出:“城邑,是农业时代初期以来人类的一个创造,是一个典型的作品。”它早于都市的出现,是都市的前期化身。首先,城邑作为一种空间性的东西,处于一定的场所和位置,它的生产方式以及通过生产方式,造就了它与乡村的不同。它被组织和建立起来,并迎合群体和群体的需求,也就是说它是意识形态来塑造成型并加以调整的,所以,它的体系并没有实际化系统化,并没有一个合理的政治体系来维持它的正常运转。随着工业的建立以及现代性的确立,城邑开始大规模的重建,人们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原本的权力中心集中了财富和压迫性,这一发现和正在行进的重建相互结合,使得原有的社会关系解体,从而导致城邑的瓦解,都市这一概念随之产生。都市与城邑不同,它在城邑的分化过程中表现出来,作为一种无拘无束的形式逐渐发展。都市作为一种构成性中心,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并将权威贯穿,形成了空间上的政治管辖。物品,人,符号等在都市中被集中和同时化,从而使得都市达成一种质的飞跃,并不断充实丰富。都市和城邑的比较,使得空间和政治的结合更有说服力更具体,让我从全新的角度认识了政治。

《空间与政治》这本书立题虽简单,但角度新颖,作者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论证式的写作风格,极具说服力的语言使我对政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我相信,在这本书的帮助下,今后的政治学习会变得多彩有趣。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启发,一定会让我终身受益。

下载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政治发展(1978—)”专题读书笔记

    “中国政治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专题读书笔记 ——村民自治与中国政治发展 严开强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兴起 上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实行了多年的严重束缚农民的......

    美国与中国读书笔记

    美国与中国读书笔记 本书不同于其他史学专著的严肃风格,,作者用清新、生动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历史演变、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以及中美关系的过去和......

    政治与行政读书笔记[精选五篇]

    《政治与行政》读书笔记 ┃作者生平: 弗兰克·古德诺,美国政治学家,行政学家,行政法学家,教育家。1859年1月18日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1839年11月15日逝于巴尔的摩。曾在美国阿默斯......

    读书笔记——《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

    读书笔记 ——《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 《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是一部高校教材,也是一部政治学的科研专著。“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是中国高校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

    读《新帝国主义在中国》有感

    读《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各位,老师同学们,我在读了郎咸平的《新帝国主义在中国》《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无奈》等一系列著作,内心不禁为他敢于说真......

    中国形势与政治

    中国形势与政治 学习了中国形势与政治后,对中国面临的环境又多了一些了解,总的来说,还是那句老话,机遇与挑战共存,在当前的相对稳定的世界大环境下,虽然有很多的事在影响中......

    浅析中国女性与政治

    浅析中国女性参与政治作者:2009级哲学学号:2009422008摘要:女性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提......

    《理解中国的政治,关键词的方法》读书笔记

    《理解中国政治——关键词的方法》,我的几点反思 思政12-1曾童2012213858 政治学课程伊始,老师就给出书单,让我们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进行阅读,自主思考,然后撰写读书笔记。我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