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
师德在教育重要性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高尚与否,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地实施。
“教学是一个良心活儿!”这句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师德的重要性。高尚的老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师德高尚的老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传授学习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师德高尚的老师,要时时处处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蜡烛一样,无怨无悔。
师德古来有之,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
第二篇: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重在继承、贵在创新。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方法 传统 创新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恰当地借助这种手段,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进而形成技能、技巧,并能使学生在道德、情操、审美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
纵观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恰当而有效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而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内容极为丰富,任务繁重。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包括文化知识、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注意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到培养发展学生的感知、思维及分析、比较、概括等各种能力和技巧,这是语文教学过程的目的所在;同时,教学过程是老师、学生和教材在一定的大小环境中协同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是要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只有当教学手段即方法和教学目的达到有机的和谐统一时,才可能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
然而,语文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果将它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可以将众多的教学方法从三个方面加以归纳:?以教为主的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方法系统;教、学兼重的方法系统。这三个分系统体现着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第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语言为媒体,传递知识信息,靠教师的讲述和讲解,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1、讲授法。?它主要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主要用于导语、指示语、结束语、介绍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叙述教材基本事实,分析课文,提示重点,阐明事物和事理,评述写作范文和习作例文等。
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交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该讲则讲,而且要讲到位。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并让学生了解方法,不要因为担心背上“满堂灌”的嫌疑而忽视对知识的系统传授。
2、串讲法。?它是文言文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传统教学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是“讲”,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连贯起来的系统讲解?。串讲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翻译式串讲,一种是概括式串讲。翻译式串讲,就是以今语释古语,从现在注释的角度说,就是把古文译成白话。
串讲法的应用有利于发挥教师“讲”的主导作用,保持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变单方面的教师讲为师生双边活动,避免繁锁,兴之所至,信口开河,而有利于提高讲的艺术性,抓住重点,以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防止教师唱独角戏,主观注入,平铺直叙。
第二,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努力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
?
1、讨论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
2、研究法。它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教法?。它突破了传统教法重教轻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转变。第三,教、学兼重的教学方法系统。?
1、问答法。这是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辩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大体经过三个过程:首先,导其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境界,感知作家所描绘的画面、人物、情调或气氛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融合,这里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不入其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强烈感受和尽情想象,不能领略作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怀。教师可以借助电化设备,提供与课文有关的视听形象导其入境,也可以借助诗意或是描摹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去感知美,发现美。其次,激其情感。文学作品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多以情感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内容,无论是优美还是壮美,必将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作家在写作时灌注了浓烈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饱含深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课文中的情感交流,产生共鸣。教师也只有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和内容方面的情感因素,潜心体味,并用精心锤炼的优美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唤起学生的共鸣。最后,领其评价。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提高审美鉴赏力,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情境教学法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强调了教学中要以美去激发爱,以美感染人,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优化了语文教学效果。? 上述三类系统中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要视学生、课文等具体情况而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掘其潜在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一般说来,对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要向学生示范的方向发展,把这些方法最终变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发挥这些方法的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得纯熟而有成效。对教、学兼重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威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上述各种教学方法,虽然在以往的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我们还应努力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新方法,以便逐渐形成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在当前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应用和完善传统教学方法,笔者认为,首先应处理好两种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互为对象和前提的。现代语文?教学严格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师无论是对教法的选择和运用,还是对学?法的指导与实践,无不贯穿着这种统一。两者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二,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教学方法的发展,首先应注意继承。继承是事物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联结纽带,它客观存在于语文教学方法历史发展的全部进程中。教学方法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是在此前的教育教学基础上逐步丰富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用,尤需重视继承,在批判的继承中严格选择,不能丢弃传统的精华。
创新是教学方法最重要的特征,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人类智力的开发离不开创造,教学方法的发明创造又赋予智力开发以新的形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重在继承、贵在创造。我们在重视继承传统教学方法同时,善于学习中外先进教育理论,在继承的同时,注意创新。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不管哪一位语文教师,对教学法的选择,既不能一哄而起的刻意模仿、生搬硬套,又不能墨守陈规,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能仅凭一时的热情冲动,而应该经深思熟虑、反复摸索之后,慎重选择出既符合学生实际,又体现自己教学个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不管怎样,教学效果,是任何教学方法所永远孜孜以求的永恒的目标。
第三篇:乡贤是维系古代基层社会运转的主导力量
乡贤是维系古代基层社会运转的主导力量 王先明: 清代乡贤事实上承担着宣讲圣谕的职责。图为清光绪年间刊刻的《圣谕像解》。
“乡贤”是本乡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被本地民众所尊重的贤人。在传统时代,他们被认同为乡土社会里德行高尚,且于乡里公共事务有所贡献的人。通常来说,乡贤与乡绅即乡村绅士的概念具有较多的重合性。
古代社会乡贤的构成
“士大夫居乡者为绅”,具有功名身分、学品、学衔和官职而退居乡里者,是乡贤阶层的基本构成。他们拥有高于平民的身分地位,退居乡村后成为乡村社区里具有社会-文化威权的阶层。乡贤构成必备的条件是:第一,在家世方面得有一个值得乡人景仰羡慕的经历,清白而没有劣迹。第二,乡绅们照例有一份丰厚的财产,属于耕读之家。其家族对地方社会有所贡献,尤其在维持地方风习,主持节令庙会,救助孤寡贫弱,推动地方公益事业方面赢得乡里声望。第三,功名身分、官位职衔之外,有一定的年资,拥有乡族长老资历。第四,借助功名身分和官职形成社会网络资源,可以为乡村社区争得更多的利益,并保障乡里免受差役吏胥扰害。明清以来,虽然平民乡贤的所占分量渐有增长,但总体上乡绅仍然是构成乡贤的主体力量。
乡贤的地位是通过取得功名、学品和官职而获得的。传统时代的身分等级制度是赋予他们拥有独特地位的制度性基础。科举制度下,乡土绅士的身分具有双重性质,即“士”,读书求功名者,“仕”,为官或准备为官者。士为“四民之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绅士是整个封建官僚或国家机器的社会基础。科举制度以其具有外显标志和社会文化内容的“功名”身分,把社会力量的绅士同政治力量的官僚紧密结合在一起。
乡绅作为一个居于乡村领袖地位和享有特权的社会集团,在维系正常社会秩序的官、绅、民三种力量中,使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也更为多样。一般说来,乡绅们在乡土社区从事的地方社会活动主要有三大项:
1、地方学务。乡绅大都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和热心支持者。乡村社区兴办学务,修建各种社学、义学、族学甚至私塾,基本上都由乡绅们掌控。
2、地方公产。属于乡村社区的公共财产、经济事业,通常官府并不直接参与管理,大多“以其事委诸绅士”。由此,乡绅们“垄断了一县公产的经济命脉”。地方的社仓、义仓以及族产、学产等公共财产,一向委诸乡绅们管理。
3、地方公务。作为乡村社会中坚势力,乡绅们也是地方各项公共事务的主持和掌控力量,举凡道路修筑、桥梁构建、学宫营造,甚至寺庙修缮„„即使是跨县区的大型水利工程,虽然由官员出面协调,“但是无论这些工程由官或由绅指导,在执行中总是绅士承担主要负担”。乡绅们是政府在地方社会上的代理人,所谓“地方公事,官不能离绅士而有为”。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乡绅或乡贤始终是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的主导力量。
乡绅并不像官员那样拥有钦命的权力,却拥有基层社会赋予的“天然”权威
各级官府是封建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地方官代表皇权宰治属民,各地兴革大事或地方公务本是官府应尽职责,却反而由“绅士把持政务”。在传统时代的社会结构中,在官、绅、民三种社会力量中,乡绅阶层是官与民之间发生联系的中介:“惟地方之事,官不得绅协助,则劝戒徒劳,绅不得官提倡,则愚迷弗信。”
乡绅是相对独立于官吏体系之外的非正式权力。地方官可以任免和指使区长(镇长)、村长,却不能直接行使权力于乡绅。地方上这些有名望的乡绅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官权在乡土社会行使的力量;县官到任后首先要去拜访乡绅,以便与他们建立融洽的关系,获得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官府在征收赋税或执行其它公务时,也必须征得他们同意才能付诸实施。而当官府权力与乡土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就会通过自己的社会网络和资源以各种方式施加压力,以保障乡土社会利益。
乡绅并不像官员那样拥有钦命的权力,却拥有基层社会赋予的“天然”权威。在实际生活中,权力拥有者和行使者常常发生分离,皇权并不能直接深入到乡村社区。一个属于朝廷命官的知县,要顺利地完成属下的各项公务,重要的依靠力量就是乡绅。
面对幅员广阔而又相互隔绝的乡村社会,只有借助于乡绅阶层这一社会文化权威力量,国家的统治才能延伸到乡土社会底层。所谓“世之有绅衿也,固身为一乡之望,而百姓所宜矜式,所赖保护者也。”
虽然“士绅在政府机构中没有官职”,但“县长必须考虑士绅的意见”。这种对社区政治的影响力是任何村长或一般区长都不可能具备的。作为乡土社会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权威阶层,地方官必须与乡绅合作,这是“知县们在当地得以顺利履任的一个极为主要的因素”。
乡绅阶层是享有教育和文化特权的社会集团,居于维系封建社会文明的中心位置
以社会文化权威而不是以法定权力资格参与传统时代政权的运作,乡绅阶层便集教化、治安、司法、田赋、税收、礼仪诸功能于一身,成为地方权力的实际代表。
在以“士农工商”简单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农耕社会里,技术知识及其进步是微不足道的。社会秩序的维系和延续依赖于“伦理知识”。因此,无论社会怎样动荡变乱,无论王朝如何起落兴废,维系封建社会文明的纲常伦理中心却不曾变更。然而,居于这个社会文明中心位置的却恰恰是乡绅阶层。
在传统农耕社会里,乡绅阶层是唯一享有教育和文化特权的社会集团。“其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 如何使一个幅员广大而又彼此隔绝的传统社会在统一的儒学教化下,获得“整合”,使基层社会及百姓不致“离轨”,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清王朝在乡村社会中,每半月一次“宣讲由十六条政治—道德准则组成的‘圣谕’的目的,是向百姓灌输官方思想”。然而,这一带有“宗教”形式却毫无宗教内容或宗教情感的活动仅仅依靠地方官却根本无法实行。乡绅们事实上承担着宣讲圣谕的职责。“十六条圣谕”以“重人伦”、“重农桑”、“端士习”、“厚风俗”为主旨,成为农耕时代浸透着浓郁的东方伦理道德色彩的行为规范。它的内容是一个古老民族文化在那个生存方式中的基本需求:“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弥盗贼,解仇愤以重身命。”
重要的是,反复向村民百姓宣讲这一规范的是乡绅。他们拥有文化,拥有知识,成为农耕时代一个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社会秩序得以稳定的重要角色。
作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四篇:关心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关心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分析影响教师心理的各方面因素,缓解教师压力,解决教师心理问题,提高和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查找症结,积极寻找解决教师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1、在课堂教学中寻找——享受课堂
2、在师生交往中寻找——感谢学生
3、在工作过程中寻找——享受过程
4、在学习反思中寻找——学会反思
5、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善待生活
6、
第五篇: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在八十年代已经开始出现,但当时是采用多种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与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技术又称多媒体组合教学或电化教学,九十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CAI)。
——多媒体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尹金秋
在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有益于儿童心理发展,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而且会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有效利用多媒体才能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真正让科学课堂“活”起来。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儿童由于年龄的特点,在求知时常常注意力不集中,在无意注意中进行,为了促使儿童由无意注意想有意注意转化,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如何激发儿童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用传统的、空洞的说教方法,教师往往需要下很大的工夫,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却难以很好的吸引儿童的注意里,难以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图片,对于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往往收效极佳。声音能激起儿童的听觉,图像容易唤起儿童的视觉,两者结合,就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注意,使儿童对教材感兴趣,愿意学习,进而产生思考、想象,从中得到知识和效益。如在讲《各种各样的花》这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把课本中的插图呈现出来。学生看着屏幕上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花,很容易产生兴趣。此时,教师再边指导学生看图边讲解话的特点,效果更佳。
二、有利于解决科学课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如何解决好,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关键问题。
由于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比较笼统,不精确,往往只注意到一些鼓励的现象,看不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特点,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比较模糊。针对这一特点,可以在科学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如在教《日食和月食》这课时,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处理好它,教师可以将课本上静止的图做成彩色的能够抽拉、旋转的动画,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日、月、地三球的位置不断变化,一会儿地球行至太阳和月亮之间,形成了月食;一会儿月亮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形成了日食。这样直观形象地岩石了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把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只管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不但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而且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易忘记,好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因。
三、有利于激发课堂气氛
很多教师上科学课,就干巴巴地照本宣科,学生没精打采地似听非听,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甚至有的班级上科学课,乱得像一窝蜂。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来改变它。事实证明,多媒体教学能把教材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活泼,有静、有动,感染力强。而具体、形象正是饿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环节,又是使认识不断扩大、丰富、深化以至发展的基础,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活跃儿童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如在教学《船》一课时,教师讲各种船的用途时,用多媒体出示各种船只,然后指着一艘货船问:“它都可以干什么用呢?”学生一面看图,一面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地回答,可以运木材、水泥、沙子及其它的一些货物。课堂上出现了有讲、有问、有答、有画面等生动活泼饿场面,课堂气氛充满了活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积极性都很高。
总之,适时、适当地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给科学课堂带来了火力。使学生学得积极,学的轻松,学得愉快,记得持久。
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优化科学课堂教学
长旺中心小学
潘大富
随着科技的发展,小学课堂正在从“一支粉笔”、“一本课本”向收录机、幻灯机、录像片、实物投影和电脑多媒体发展,伴着这些电教器材、电教手段的出现,我们的课堂越来越活跃也越来越多彩。学生在学习时获得的信息83%来自视觉,视觉心理对学生认知发展十分重要。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动画、视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所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更具吸引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在小学科学及常识教学中,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线索,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是实现学生知识建构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主要采用现代教育媒体和媒体教学法,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的过程的最优化。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办公室在《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实施意见》中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内容给了科学的、全面的界定:“在实验中,要巩固和发展以投影和音像技术为基础的课堂多媒体优化组合教学;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教育节目资源;积极发展计算机教育及辅助教学,推动电脑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实验研究交互网络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进行有关虚拟现实的研究实验工作”。那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运用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广播还有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这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科学课堂教学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投影仪、实物投影
在《科学》教学中,投影是应用最简单、最实用、最广泛的一种电化教学手段。
1、将模糊变清晰
如在教学义务教育实验课本四上《科学》中第2单元《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一课,关于空气的热涨冷缩实验设计之一:烧瓶口装上一个插着玻璃管的塞子,在管里滴一滴红墨水,外面用线做个标记,然后用手捂住玻璃瓶,瓶内空气逐渐变热,管里的小水滴就会向管口移动,放开手,瓶里空气变冷,管里的小水滴向相反方向移动。这个实验可见度小,且移动距离短,弄不好小水滴会窜出玻璃管外。可以把玻璃弯成“W”或“V”形,这样实际距离长了,就避免了小水滴溢出,将它平放在投影仪(最好实物投影)工作面上,再照上法实验,投影的图像十分清晰,小水滴在玻璃管里的移动,学生一目了然。
2、将枯燥变生动
(1)实验可使学生动起手来,激发学生爱自然、学自然的兴趣。但在教学中,实验也会受到仪器、演示可见度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讲解时也会变枯燥、乏味。如义务教材实验课本三下《科学》中《种子里面有什么》一课,要让学生解剖植物的种子,但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因此老师先要进行示范、讲解。可老师在讲台上边讲边解剖,学生看不到老师的操作,或站起来争着看从而影响纪律,或只能凭想象。特别是要求学生将几个部分排列好时,学生更是莫名其妙。不如直接在投影仪的工作面上进行操作示范,使学生直接看到了老师做的情况,简单明了,学生更易于掌握实验的要领。
(2)实验结束进行交流时,学生往往只能用嘴空说,虽然讲得很多,可听的同学常常还不明白。这时,就可以采用投影,将实验报告、记录单等直接在投影上展示或操作实验,交流也会变得生动、有趣、形象。如《观察鱼》一课,交流自己研究的问题时,可把鱼缸放到投影仪工作面上,(注意当心把水溅出来)鱼影一下子投影到银幕上,生龙活虎。剪去鱼鳍的鱼游动情况也直接显现在学生眼前,用回形针别住鱼尾的情形也清晰可见,鱼听得见声音吗也迎刃而解。这样的教学可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将复杂变简单
讲解彩虹形成条件是阳光斜射在小水珠上一课,课文安排了这个实验:将喷雾器背对太阳喷水。实践证明,这个实验成功难度较大,既受天气、工具、角度等限制,且出现彩虹不清楚,又极易消失。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做:把投影光打在天花板上,拿三棱镜放在投影仪工作面上、下移动,至一定位置时,天花板上就会出现一条七色彩虹。这样可将复杂的操作简单化,当然,天气许可仍可让学生去实验,此实验可作为讲解时用。
4、将难点变明了
突破教学中的难点,要针对学生的困难所在采取措施。如义务教材四下《科学》中《摩擦力的秘密》一课中,要求学生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其中教学难点之一就是“摩擦力的大小的测量”的教学。要突破这个难点,就是要加强直观性。教师可利用实物投影,先示范,再让学生说说应该注意些什么,通过边示范边讲解来教学,将测量方法清清楚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对“匀速拉动,平稳读数”理解得更加透彻。
投影特别是实物投影在科学课学习中作用很大,教师、学生收集到的图片、文字可直接打到大屏幕上去,学生的作业可直接打到大屏幕上去点评,教师、学
生的演示实验可在投影上进行,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教师、学生操作的过程。因此,正确地在实际科学教学中运用好投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电视
电视已进入当今每一个家庭,现大多数教室也已安装了电视。据科学家研究,听一遍学生只记住25%左右,看一遍学生记住的内容达60%左右,且电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动态的、有趣的电视节目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因此,电视是电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
1、录像资料的播放
随着教育的发展,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料包括录像资料越来越多,这些录像资料一方面帮助教师解决教学难点,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录像资料通过录像机在电视中直接输出的图像信号清晰,音质清楚,色彩艳丽,如改做在电脑中并在电脑中播放,远不如在电视中播放的效果好。像三上《科学》中《我眼中的生命世界》,四上《科学》中《它们生活在哪里》,苏科版《自然》中日食、月食的形成等,都可以通过录像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理解更加清晰。
2、教育节目的收看
鼓励学生课外收看电视台中的教育节目,如《动物世界》、《科技教育》、《异想天开》等等栏目。学生在收看这样的节目时,就会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经验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判断能力等。也就是说,让学生在收看电视节目的过程是,自然地掌握科学课学习上最重要的科学认识、思考、处理方法,学到课本及课本以外的知识,提高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学习积极性,而远离一些恐怖的、斗杀的动画片。教师也可随时录制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播放。
如在上三上《科学》中《关心天气》单元,可在课外开展“小小气象站”的活动,组织学生每天收看电视上播放的天气预报,并做好记录,在班级、学校的气象栏中公布。并要求学生注意天气预报节目充分利用的各种信息,根据积累的经验预测一下以后天气的变化情况。
三、收录机
运用收录机,录制一些动物的叫声、风声、汽车声、机器声等音像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或新授教学资料,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三上《科学》中的《今天刮什么风》一课,教师可先播放一段风声,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声音?是怎样形成的?
又如四上《科学》中《奇妙的声音王国》一课,不仅可以录制很多的奇妙声音,还可以让学生去模拟声音,并录下来,再到班级交流,看看谁模拟的最像。这样的作业肯定是学生喜欢的,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四、摄像机,数码相机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摄像机,数码相机其性能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它们的使用也越来越变的简单了,容易在教师和学生中推广使用并普及。这种电化教学手段在科学课中主要应用于观察、记录、信息检索等方面。
1、拍摄特写
如四下《科学》中《养蚕》单元“蚕卵、蚁蚕,蚕如何吃食、蜕皮、吐丝”都可以拍成特写,便于课堂交流。如有关环境方面的则可以鼓励学生课外去拍摄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如大气污染等现象,水污染情况等现象,再组织在课堂中进行交流。
2、制作生物生长专集
鼓励学生选一个或几个拍摄目标,制作生长专集,如四下《科学》中《养蚕》单元,让学生制作“蚕的一生”生长专集。如四上《科学》中《自由研究》单元中讲到牵牛花的开花过程,也可通过快、慢镜头拍摄制成专集。
3、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在科学课中,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实验,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实验。教师可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利用摄像机,数码相机抓拍学生操作时的一些镜头,通过电脑,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及时播放进行点评。
摄像机,数码相机其另一个优越性是需要时进行摄像、拍照,效果不好时可以修改或删除。因此,充分利用摄像机,数码相机电化教育手段可以启发学生,打开他们的想像空间,适应他们的各种各样的想法。
五、CAI多媒体课件
CAI课件—这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完全改变了教师以往上课的方式,这是向现代教育技术转变的一个飞跃。以往对抽象的、难理解的内容,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讲解,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能用形象化、具体化的手段,很容易让学生弄清楚,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同样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如在学习四上《科学》中《食物的消化》一课,讲到小馒头在我们的身体内部“旅行”这一教学内容时,学生对自己身体内部的研究很感兴趣,但苦于看不到,只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通过抽象的想象去理解,去回答问题,这样的学习,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现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播放身体内部消化系统的示意图,肠、胃等的蠕动,食物真实的运动,再加上教师以讲解员的形式进行旁白。学生观看到了平时不可能看到的画面,倾听老师的旁白,兴趣顿生,求知欲受到激发,注意力被画面和动画吸引过来,学生就在愉悦的心境中,进入了学习的佳境。
因此,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拓宽学生的求知领域,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求知视野;学生学习不仅有广度也有深度,既发展形象思维,也发展抽象思维,学习也变得更轻松,更有兴趣,会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学,更能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六、网络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育受到了挑战。未来的世界是一个网络的世界,在网络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网络资源。正确地运用好、发挥好网络资源,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课堂上的40分钟和书本上知识毕竟有限,一堂课的教学并不是随着40分钟的结束而结束,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课外去探究,去收集资料。假如课时充裕,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网络,在网络中获取课本以外的知识,来拓展40分钟的课堂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电教手段愈来愈显出无穷魅力。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网络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它们既能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难为易,化零为整,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其内动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动脑、动手接受教育。由此可见,电化教育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素质教育质量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从而优化科学课堂教学,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小学科
学教学策略”
时间:2009-4-24 浏览次数:639 作者:渝水二小…
“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姓名:伍满根 付秋牙 邮编:338025 单位:新余市渝水第二小学
【内容提要】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不断向前发展,科学课的教学也驶入了信息高速公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丰富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智力,是顺应时代发展,培养现代人才的要求,也是每一个科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是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上做的一些初步探索。
【关键字】
信息技术手段
主动探究
自主学习
一、激趣诱导策略,优化新课导入
在信息化环境下,调查及收集信息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科学教育,应当充分挖掘教材,选择调查收集信息的途径,如实地考察、媒体介绍、网上搜索等,精心安排调查内容,合理选择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指导学生进行搜集,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调查收集信息的能力,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比如,在教学《水的净化》前,让学生参观当地的自来水厂,调查附近的水域污染情况,上网搜集水的分类以及水的净化方法。上课时,运用学生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新知的探讨和学习,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参与,充分体现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自主性,为新课的教学作好了铺垫。又如《简单机械》的教学,教学前我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一段杂技团演员表演杂技的短片,都是一些利用简单机械的原理创作的节目,如大力士、骑单车等,学生看后惊讶不已,这样,很自然地打开了研究简单机械知识的大门,揭示了要探究的主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投入到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入对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现代化科技急剧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色声光和动态感知等特点,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
二、引导质疑策略,优化新知探究
1、启发引导学生参与
有些科学知识比较抽象,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学中教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能将静态的科学知识动态化、使枯燥的科学知识趣味化,从而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优化新知探究过程。
如在教学《彩虹的秘密》,为了让学生理解彩虹的形成,教师首先提问:为什么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呢?随后操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思考),课件显示了水珠的色散情况,且分层次显示:一束单光照射到水珠表面的色散情况;多束平行光的色散情况;红色光、蓝色光、复色光照到水珠表面的色散情况。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无须过多地讲解,只须把握时机,用恰当的启发性语言进行适当的引导,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得到了充分的观察、思考。这一过程,由于多媒体的演示,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所取得的效果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表述、参与,可以使学生变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动创造性学习,教学变得形式活泼,学生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
2、鼓励重视学生质疑
疑问是智慧的窗口,在科学探究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科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运用则能取得全新的效果。如教学《怎样接亮小电珠》,传统的方法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并演示完整电路的连接,学生的探究活动单一,知识面得不到拓展。而我在教学时,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演示完整电路的连接,让学生讨论:一个简单的电路要使小电珠发亮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呢?在学生得出电池、小电珠、导线、开关后,再提问:常见的电路连接方法有哪些?指导学生认识串联和并联,并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它们不同的电流流动方向,不仅效果逼真,而且还让学生看到了电路的连接过程以及电流在电线中的流动方向。这样,寓教于乐,学生看得仔细,学得透彻,玩得开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探究科学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运用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采取鼓励质疑的教学方法,让全体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再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这样做,不仅实现了学生从依赖教师学习到积极自主学习的飞跃,而且更加符合信息化环境对现代科学课堂教学的要求,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合作分析策略,优化学法指导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现代信息化社会中,比竞争更重要的是合作,没有合作,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将会受到限制。信息化时代呼唤人的相容,呼唤人的合作,合作也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应成为科学知识的传授者,而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合作探究的参与者,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倾听别人的体验,去感受别人的成果,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四季的形成》,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美景,再动画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景象,提问:地球上的四季是怎样形成的呢?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又可以进行组际的交流。通过有效的合作探究,得出: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太阳照射地球角度的变化,使地球各地接受太阳的热量不同,于是产生了四季。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用液晶大屏幕代替了黑板,电脑模拟实验代替了教师的演示实验,显得更逼真、更形象。又如《火山与地震》的教学,教师先演示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声像动画效果,向学生展示了火山、地震形成的动画过程。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火山和地震发生时的情形,接着提问: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说说火山和地震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这时,学生就会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探究和交流,运用自主选择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自然而然地得出了火山与地震形成的原因。这样,借助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演示,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交流,注重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了各自的认识,发扬了团队精神,同时也使学生对科学探究产生了强大的内部动力,体验到了探究成功之后的喜悦。
教学实践证明:从学法指导入手,指导学生做、启导学生想、引导学生联,充分发挥团体合作的现代精神,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合作探究、共同进步,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做学习的小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四.巧延活用策略,优化探究渠道
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倡导:课堂教学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活学活用科学知识,将有限的课内探究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和结论等多方面。这就是说,科学课应不受课堂的束缚,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外的探究活动,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实行大教学观,优化学生的探究平台。加强与家庭和社区的联系,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使课堂教学与火热的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为学生扎实的课外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在教学《反冲现象》后,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火箭发射的精彩、壮观的场面,播放我国发射的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的发射过程,并向学生简介我国的航天技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然后让学生以生活中的反冲现象、小火箭的制作与研究等为小课题开展课外探究,开拓视野,并写好探究小论文用以交流。又如教学《保护大自然》这课,在学生认识到了如果人类破坏了大自然,就会受到大自然多方面的惩罚后,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众多因遭到污染而受到破坏的环境场景,增强学生对环保意识的进一步认识。同时,布置学生在课外以周围的环境为调查对象,通过查阅资料库、上互联网收集等途径,写一篇有关环境污染及保护方面的调查报告。这样,不仅巩固了课堂探究的结果,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解决了许多书本上没有、教师解释不清的问题,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和有效,提高了科学实践能力,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应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实践新课标作为行动目标。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任,具体落实到科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采取科学的方法,有效的策略,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持之以恒,勇于实践,顺应信息化环境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出众多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现代人才。
让多媒体优化小学科学教学效果
字数:2022 字号:大 中 小
多媒体教学能够寓教育教学于一定的创设情景中,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语言和音像的不断感染,如身临其境,高度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实现学与教的互动。在科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能促进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形象化,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营造学习氛围,点燃探究热情
多媒体能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乐趣,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融视、听、说于一体,把声、形、色、动态和静态安排在不同的界面上并进行组合流通。这样就使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教师所创设的学习境界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点燃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一课,我在课件中精心设计了三个场景:一个是火炉上的茶壶一段时间后溢出了水,一个是放在烈日下的自行车突然爆胎了,还有一个是建筑工人筑路时每格一段就开一道裂缝填进沥青。把三个看起来没有任何联系的场景放在一起,学生的脑海中自然会出现一个个疑问,急不可耐地去刨根究底。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对冷和热是怎样影响物体的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自然地开始了对冷和热对物体的研究。
●优化模拟实验,体验探究过程
科学课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探究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会正确使用常规的实验仪器。同时,教学中还有一些不适宜学生自己操作的实验,需要教师进行演示。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多媒体引入实验课堂,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如《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要求学生能正确地使用测力计。我制作了这样一个课件:首先,出示条形盒测力计和圆筒测力计,引导学生认识测力计的构造,说到什么部位,就放大什么部位,刺激学生感官,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接着,用动画演示使用测力计的注意事项,并用错误的做法与正确的做法相对比,强化认识: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小评判”的活动,出示使用测力计的画面,让学生对操作的正确与否作出判断。有了这个扎实的认识环节,学生在接下来的实际操作中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体验了实验操作的方法和过程。
●突破难重点,再现实验过程
科学教学中,有很多的自然现象或过程很难在课堂上用语言讲清楚,这些难重点如何突破?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动画,这是其他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如《水的净化》一课中,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过滤方法,其中教学难点就是实验操作要领之一,“两低三靠”的教学,要突破这个难点,就要加强直观性。教师可利用课件中的插图,通过边示范边讲解来教学,但因示范题材太小,学生难以看清,也就难以理解“两低三靠”了。利用多媒体就简单了,过滤操作中的“两低三靠”通过放映清清楚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
●演示变化过程,打破时空局限
小学科学教学涉及内容包括动物、植物、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天文等多方面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对这些方面的知识探究,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小学生受到年龄、阅历、认知及环境的限制,不易理解,而多媒体课件能发挥计算机丰富的表现功能,延时、再现、分解、组合、以及大小、远近的调整,它能生动的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在较短时间难以觉察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教学《蚕》一课时,学生虽然对蚕有一定的认识,但在课堂上要把长达数月的蚕的生长变化清晰完整地表现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轻松地把这个过程连续动态的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向学生展示了蚕的生活环境,还让学生了解了蚕的繁殖、发育的过程,通过这一动态课件,学生对蚕的“卵—幼虫—蛹—成虫—卵”这一生长变化便一目了然。这样设计,有效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弥补了学生已有经验的不足,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拓宽学生视野,体验网络探究乐趣
现代科学教育强调对学生阅读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信息,将获得的信息以他人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学中我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拓宽学生视野,体验网络探究的乐趣。在教学《太阳系》一课时,太阳系离我们非常遥远,学生比较陌生,怎么样才能让学生进行探究呢?网络在课堂上的应用解决了这个难题。网络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自主探究太阳系提供了平台。至今人类都没能完全解开“太阳系”的奥秘,以往的教学是学生掌握了太阳系的构成和相关的一些简单知识就是达到了教学要求,而不考虑学生对什么有兴趣。利用网络学生可以自由地搜寻关于太阳系最新的研究动态,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充分实现了个性化的学习。存入我的阅览室
应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科学课的实验中 2009-12-18 13:54 【 摘 要 】 :
多媒体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为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成为科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多媒体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的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能将模糊变清晰 ;多媒体技术优化观察实验、加深印象、激发兴趣;多媒体教学能将枯燥变生动; 加强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多媒体教学能将复杂变简单; 强化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 ;多媒体教学能将难点变明了
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信息化,这些新的教育术语表明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事业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朝着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专家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途径和主要形式,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而,激活课堂,增加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探索教学是现代教学的当务之急。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破了“黑板+粉笔”的原有教学模式,化难为易,化烦为简。多媒体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为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成为科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小学科学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的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多媒体技术应用相当广泛,多媒体技术教学正逐步步入课堂,由于电化教学直观形象有趣,能充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欢乐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因此,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实验是科学课教学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由于目前小学实验室条件有限,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很难充分体现。把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不仅能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还能提高实验的演示可见度,增强演示实验的有效性,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为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实验知识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实验的目的。就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如何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实验教学的几点作法:
一、多媒体教学能将模糊变清晰
在科学课中,对某些事物的探究往往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些内容用肉眼很难观察,或者内容比较抽象,小学生不容易理解。像这样的问题或现象是没法用语言来正确描述的,即使是讲了之后,学生也是一知半解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而此时多媒体的介入,可使抽象模糊的事物具体化、清晰化,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一些,使学生乐意去学。如在小学六年级下册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生物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培养微生物,再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布置下都培养了微生物,但如何观察到自己培养的微生物,部分学生用显微镜怎么也看不出来,于是,我就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通过观看老师做的课件,很清晰的看到了微生物在运动,使学生轻松掌握了本节内容。再如上《晶体》这课时,单靠教师口头表述,学生了解晶体的结构和形状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就能很容易理解各种晶体的结构和形状。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观察实验、加深印象、激发兴趣。
由于多媒体可以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演示,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结构,用文字、图像等形式呈现在投影屏幕上,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观察烧红的木炭在纯氧中燃烧时,我先做实验,学生很感兴趣,然后应用软件、有计算机将教学内容投影到屏幕上,燃烧时的动态,声音、颜色显示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和脑中。这样学生就直观,轻松的环境中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科学的兴趣。
三、多媒体教学能将枯燥变生动
实验可使学生动起手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实验也会受到仪器、演示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讲解时也会变得枯燥乏味。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将多媒体引入科学课堂,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融于一体的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地震》一课时,我先播放一段关于地震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大地剧烈震动,房屋倒塌、道路错位、树木被连根拨起的现象。学生被这恐怖的画面惊呆了,他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憾。此时再让学生分小组说一说这是什么现象,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地震的情况说给同学们听一听,然后再从现实中来推测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地震,最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壳的不断运动,在地下的岩层受到承受不住的地球内部的压力的时候,地壳发生了断裂,这时地震就发生了。在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情绪激动,一节枯燥的课变成了形象生动的课。又如在《磁铁》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示范磁铁性质之一,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示范时,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展示后,老师就是嘴里什么都不说,学生也能知道磁铁的性质了;再如《鱼》一课,讲解鱼体构造及鱼鳍作用时,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鱼出现在屏幕上,生龙活虎。剪去鱼鳍的鱼游动情况也直接显现在学生眼前。这样的教学可极大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起来就不觉得枯燥了。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实验操作的正确性。
学生在科学课的实验中,一旦学生操作失误,不仅会导致实验失败,造成仪器损坏,还会引起某些危险性,更会引起学生的恐惧心理,影响学考学习的兴趣,采用多媒体技术对实验操作进行模拟,这样让学生在计算机前进行模拟操作,以掌握正确的操作和对不正确操作的理解,再进行实验,将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如做把细铁丝烧红后放入氧气瓶里实验时,应在燃烧的铁丝的氧气瓶中必须加一些水,或在瓶底上铺一层湿润的砂,不然铁丝燃烧时产生的温能使瓶底炸裂。应用多媒体软件,在课堂上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操作,操作正确,计算机给予提示鼓励,一旦学生操作失误,计算机对失操作所引起的后果进行模拟,使学生加深对操作错误会引起重视
五、多媒体教学能将复杂变简单
科学课教学中往往有一些抽象的、复杂的现象,要求学生掌握,但由于空间性、地域性和季节性等原因,在搜集实物教材方面会遇到很多困难,教学时难度很大。但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直观、形象地将这些现象表现出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如《日食和月食》一课,学生对于日食、月食的发生原因及变化过程很难理解。在教学中,可以用计算机动画技术来模拟三球转动,演示三球位置的变化过程,并配上太阳光线的照射,帮助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及月相变化等知识。又如教学《青蛙》一课时,在讲青蛙是怎样捉害虫的时候,可以播放青蛙捕虫的视频。由于正常播放的速度比较快,可以用多媒体技术,用慢镜头播放,使学生能清晰地看到:一只大青蛙张开大嘴,倒在下颌的长舌像张开的折尺一样伸出来,舌尖一下子粘住了一条虫子,又一折,送进嘴里去。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屏幕上。而且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多媒体的交互作用,灵活播放,青蛙捕食这个讲不清,道不明,实验又极难做成功的复杂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在这里多媒体起到了将复杂变简单的作用。
六、应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
对一些装置和操作学生感困难的实验,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先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实验操作技能,然后再进行真正的实验。如制氧实验的操作教材中所述:①在试管里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管口放一小团棉花,塞上有气管的橡皮塞用铁夹夹住试管口1/3处,管口略往下倾斜,②把瓶口装满水倒立在水槽中,③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把导管放在水槽里;④待氧气把水排出后,用玻璃片要水中盖住口,把瓶移出水槽。⑤收售氧气完毕,必须把导气管移出水面,再熄灭灯火,不然水吸时试管内使试管炸裂。这一操作技能,光靠课堂演示,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整个实验过程,因此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个全开放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实验中自由选择实验所需仪器药品、二次错误选择后,计算机给予正确提示,然后由学生自主地用所选的仪器搭建关验装置,整个装置完成后,由计算机给出评价,并对不正确的装置给出实验后可能产生后果的模拟,像试管口未向下倾斜产生水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等。
七、多媒体教学能将难点变明了
科学教学中有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能在这些课型中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有很多自然现象或过程是很难在课堂上用语言讲清的,这些难点如何突破,多媒体课件的利用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比如《人体循环系统》、《人体消化系统》、《人体神经系统》、《人体呼吸系统》、《眼睛的科学》等这一类课型,以及植物生长过程(《果实的形成》、《种子的萌发》、《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星球运动、自然现象的形成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对这些内容进行模拟。而多媒体能发挥计算机丰富的表现功能,延时、再现、分解、组合以及大小、远近的调整,它能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难以觉察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官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从而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达到突破难点的功效。又如《水的净化》一课中,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过滤方法,其中教学难点就是实验操作要领之一,“两低三靠”的教学,要突破这个难点,就是要加强直观性。教师可利用课件中插图,通过边示范边讲解来教学,但因示范题材较小,学生难以看清,也就难以理解“两低三靠”了。利用多媒体就简单了,过滤操作中的“两低三靠”通过放映清清楚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声音、画面、文字、显示于一体,能展地微观世界,微缩宏观世界,模拟实验现象,打破了学生认知中的时空界限,用各种感官来感知信息,有得学生的主动参与,激了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实验是科学课教学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相合,必将丰富实验的内涵,增强实验的功能最大限度地了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总之,科学课知识丰富。只有在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它就能优化我们的教学结构和方法,使我们的科学教学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恰当利用多媒体,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作者:[淄川区教育体育局]李刚 发布时间:2010-7-7 点击:12
恰当利用多媒体,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摘 要]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多媒体教学寓教育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的情景当中,能够综合利用视、听觉,使小学生身临其境,高度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实现学与教的互动。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多媒体教学这种新方法对科学教学的的影响是其不可比拟的。本文结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例,阐述了在小学科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中,优化科学课堂的作用。
【关键词】科学教学 多媒体教学 有效
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时期,作为小学生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教学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正被引入课堂,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当属多媒体教学的开展。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寓教育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的情景当中,能够综合利用视、听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的不断冲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替进行。使小学生身临其境,高度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实现学与教的互动。所以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多方面地优化科学教学的效果。
1、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由于一些知识的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及不可感性,这样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而多媒体以其丰富多样的内容、生动感人的情节、活泼有趣的形式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它可以从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出适合他们的课堂结构,调动其积极性,让他们踊跃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良好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主动地进行探索,激发思维想象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六年级下册《放大镜》一课,让学生根据生活中常见的放大镜讨论它的特点,有什么发现。学生感觉这么简单的放大镜有什么好讨论的,都没有积极热烈地参与讨论中来。此时就需要多媒体的帮忙了。我出示了几张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由红、绿、蓝三色组成的网状图片,告诉学生这是用放大镜看到的结果,要求学生也用放大镜看看电视机和电脑的屏幕,是否也能看到这样的结果。学生马上就来了兴致,纷纷走出位置去观察,教室里不时传来学生看到预期结果的兴奋的叫声,整个课堂显得兴趣盎然。
2、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有效地利用现代技术教育,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教学新知识时,总会碰到一些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动画,这是其它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将课本中的复杂事物或抽象问题进行分解、综合,对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教学过程的理解和加深记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在其自身与知识内容之间建立可体验的事实材料。
如六年级上册《多种多样的植物》一课,如果仅仅根据课文中提供的几种植物,很难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开花植物、不开花植物等植物类别以及它们的习性特征。为此,这节课我就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植物,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常见的植物图片,如雪松、槐树、银杏等木本植物;凤仙花、苔藓等草本植物等等。通过课件的讲解和介绍,使学生对世界上成千上万种植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很好地解决了教学难题。
3、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必备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科学素养的组成因素有: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能力;科学观念、精神、态度;科学行为和习惯。而运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优势,结合科学教学特有方法与探究模式,激发求知欲,较好地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多媒体图文并茂,在科学课中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地采用电教媒体,启发学生由眼前的景象,联系生活进行想象,从而加深对眼前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询信息,或者处理个别文字操作;可以直接运用网络自己学习。利用信息交流能使同学们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共同共享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志趣。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观察实验、加深印象、激发兴趣。
4、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教学能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节约上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成为解决学时矛盾的重要途径。由于目前学校课程的压缩,总课时数减少,多媒体教学节约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及学生记笔记的时间。屏幕的快速投放,可以在短时间播放大量的信息,尤其是只需要学生了解的一些知识和内容。通过使用多媒体真正达到“小课堂、大社会”的最优化效果。教师精心制作好课件,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并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把当堂学到的知识当堂吸收。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刺激,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缩短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提高课堂容量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同样是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和我们》一课,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学生对这个课题所知甚少,所查的资料也不全面,讨论也研究不出一个结果。这时,我利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人类在食品农作物、医学卫生、环境保护、土壤净化、克隆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微小世界方面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多容量的内容使学生很好地了解了微生物虽然不起眼,但却让我们人类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一主要思想,从而轻松地解决了学生无内容讨论的尴尬,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之,应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的趋势和需要,如果能合理地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这种新颖的教学手段,正确、辩证地对待多媒体,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使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这样必会给科学课注入无限活力,使科学课更具魅力。作为21世纪的一名教师,应当在科学教学中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教育,充分发挥它在教育教学中的独特作用,为提高学生的能力,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