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云的“四大平衡”思想的强大生命力
陈云同志“四大平衡”思想的强大生命力
敬爱的陈云同志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纪念陈云同志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他的论著,继承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最近,我重温了陈云同志关于“四大平衡”即财政、信贷、外汇与物资各自平衡和统一平衡的论述,深刻体会到这些论述和思想不仅在过去经受住了严峻的历史检验,而且对于今后的国民经济建设和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具有深远的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四大平衡”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和特点
财政、信贷、物资统一平衡的思想,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制止通货膨胀、稳定经济、减少波动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1950年,根据中央的决策,在陈云同志具体主持下,我国实行统一财政管理、统一物资调度、统一现金管理,并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外汇牌价和外汇调度,从而迅速制止了当时严重的通货膨胀,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这一成功的实践,孕育了财政、信贷、物资平衡思想的萌芽,但当时的重点是财政收支平衡。1953年我国动用财政结余来扩大建设规模,影响了信贷资金的平衡,造成社会主义国营商业阵地的缩小,市场物资供应紧张。这一“小失误”及其纠正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财政收支与信贷收支统一平衡的重要性。1956年我国基本建设规模过大,加上职工工资和农业贷款增加过多,造成社会购买力与物资供应之间的不平衡。国家对这次“小冒进”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到了协调发展的轨道。1957年1月,陈云同志认真总结了以上三次实践的经验,作了《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报告,奠定了财政、信贷、物资平衡(以后加上外汇收支平衡)思想的基础。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处于五种经济成份并存、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逐步壮大乃至取得主导地位的时期,“四大平衡”思想在这期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不仅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四大平衡”思想的正确性,而且使这一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四大平衡”就是通过国家计划的指导,自觉地把资金与物资,即商品的价值形态与实物形态的矛盾统一起来。当然,这种统一只能是相对的、动态的。
陈云同志对于“四大平衡”思想的有关内容作过大量阐述。他指出:“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财政收支和银行信贷都必须平衡,而且应该略有结余。只要财政收支和信贷是平衡的,社会购买力和物资供应之间,就全部来说也会是平衡的。①”,在这里,陈云同志首先着眼于全局性的总量平衡,即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他指出:做到总量平衡的关键是财政收支和信贷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使建设规模同国力相适应,从而保持经济的稳定。
总量平衡是以结构平衡为基础的。陈云同志指出:第一是吃饭,第二是建设;人民的购买力要有所提高,提高的程度要同消费物资的供应相适应;建设的投资要扩大,扩大的规模要同建设所需要的物资相适应。他还特别强调我国农业对建设规模具有很大的约束力,按农、轻、重的顺序安排计划是最重要的比例关系。综合平衡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陈云同志指出:平衡不单要看当年,而且要瞻前顾后,前后衔接,避免陡升陡降,造成损失。
关于综合平衡的方法论,陈云同志有针对性地强调两条:一条是要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从主观规定的目标出发“倒过来”作计划;一条是要从短线出发,所谓短线就是当年生产量加上可能动用的库存和进口,而不能从长线出发,因为那样就会破坏比例,不能配套,造成损失浪费。
总之,陈云同志把“四大平衡”看作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核心,而综合平衡就是为了实现按比例
发展。他认为:按比例发展,从长期看,就是最快的速度,也是效益最好的速度。
“四大平衡”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意义和作用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需要解决许多极其复杂的问题。这就使得“四大平衡”思想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也有了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积累的重要经验充分证明:要使我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凡是应当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要进一步放开放活,激发经济活力。特别是竞争性产业,应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产业也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但是,由于市场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一面,国家必须对市场活动加以正确的指导和调控。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人均资源相对紧缺的大国,又处于经济迅速发展、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升级的时期,更需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四大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并没有失去它的重要性。这一思想所反映的社会主义经济要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并没有过时;不同的只是它的实现形式;过去基本上通过计划一种手段去实现,现在则要通过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去实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四大平衡”思想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其一,宏观调控要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变为间接调控为主,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大大减少了,作为经济手段主要组成部分的国家财政和国有银行的作用,自然就更加重要了。其二,宏观调控由过去以实物形态为主转变为以价值形态为主,因而,在社会总资金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财政、信贷资金的平衡,就显得更加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任务更加复杂艰巨。总需求之所以会超过总供给,就是由于货币流通量超过了商品供应量的需要。而能够创造出超过商品供应需要的过多货币的,只有两个手段:一个是财政赤字,一个是金融赤字即信用膨胀(外汇占款过多引起的货币过量发行也属于金融赤字范围)。反过来说,能够控制、紧缩货币,使总需求相当或小于总供给的,也只有这两个手段。所以,保持总供求的平衡,从直接意义上说,关键就在于管好这两个“闸门”。当然,除此之外,还要有一系列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相配套,解决好“源头”和“下游”的各种复杂问题,这两个“闸门”才能把得住。
“四大平衡”思想与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关于财政和货币方面大致保持平衡的思想,存在着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某些共同点:两者都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都要求实现财政、金融和外汇三方面各自静态或动态的平衡,而且认为三者应相互配合;都以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大体平衡为目的。然而,“四大平衡”思想又有自己的特点:一是要求财政、信贷、外汇与物资的各自平衡和统一平衡,并要制定计划,付诸实施;二是要求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相结合;三是事先的、主动的平衡,在宏观上对市场经济运行起主导作用。这些特点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条件产生的: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国家财政具有比资本主义财政更广泛、更重要的经济职能;商业银行的全部或主体部分归国家所有。这三条中,第一条是基本的,后两条是派生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应当以“四大平衡”思想为基础,借鉴和吸收西方实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益经验,加以丰富和发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运用“四大平衡”思想推进“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宏观调控要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九五”期间要以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目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明显降下来,实行适度从紧的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本消除财政赤字,控制债务规模;控制货币信用总量,逐步使货币发行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是在新的形势下对“四大平衡”思想的进一步肯定和具体化。我们应当根据《建议》的要求,结合对“四大平衡”思想的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努力。
首先,要加强对抑制通货膨胀、实现“四大平衡”的统一认识。建国以来,我国出现了几次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由于中央正确地运用“四大平衡”思想,对它成功地进行了调节和抑制,从而使国民经济转入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四大平衡”思想已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一次讲话中,表示完全同意陈云同志关于《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的讲话。邓小平同志说:陈云同志的这个讲话在一系列问题上正确地总结了我国三十一年来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是我们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他还指出,我们的经济一直存在着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更发展成为财政不平衡、信贷不平衡、物资不平衡、外汇收支不平衡的局面。改变这种局面,是同三中全会纠正‘左’倾错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总方针完全一致的,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生产建设、行政设施、人民生活的改善,都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这就是实事求是。”从历史经验看,在经济失调、困难较大的时候,各方面比较容易接受上述思想;当经济形势较好的时候,就容易忽视上述思想,从而为下一轮经济失调埋下根苗。这种循环已经出现多次,并为此付出了较多的“学费”。1995年我国经济建设特别是宏观调控取得了较大成绩,各方面热情高涨,不少地方提出要提前翻番、提前实现小康。这种积极性是可贵的,但主观行动必须符合国情国力的客观情况,必须符合中央对宏观调控的要求,防止出现盲目攀比、脱离实际的苗头。
其次,要努力振兴财政,发展金融,平衡外汇收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1978年的31.2%下降到1994年的11.8%,其中,中央财政收入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6%。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中央财政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最低的国家之一。这既影响了财政职能的发挥,弱化了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同时又使若干本应由财政无偿拨款解决的开支转嫁给银行,增加了银行的呆账和坏账,损害了财政、信贷科学分工和统一平衡的基础。为此,需要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改革和发展金融事业,更好地调节货币供应量。外汇收支要平衡并有结余,保持合理规模的外汇储备。通过财政、信贷、外汇的统一平衡,做到货币流通量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第三,适度控制建设规模,加强技术改造,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设规模应当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但要与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不能靠发钞票搞建设。掌握投资规模,不仅要看当年实现的投资规模,更要看在建项目投资的总规模;不仅要计算固定资产投资,而且要计算投产所需要的铺底流动资金。目前我国建设投资主要用于新建,用于技术改造的部分比重较低,1994年为25%,1995年约为23%,低于“八五”计划要求的35%,更低于西方国家的60—70%。因此,我们应当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高度出发,下决心改变目前重新建、轻技改的局面。
第四,扩展和细化“四大平衡”的具体内容,完善平衡方式。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财政、信贷、外汇与物资的来源和运行渠道出现了多样化、复杂化的新情况。财政资金中,有预算内资金,又有大量的预算外资金;信贷资金中,有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资金,又有非国有银行经营的资金,还有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外汇资金中,有国际收支的经常性项目,又有资本项目;市场流通的商品中,有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还有日益增多的劳务商品。这就要求有关机关在分别编制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外汇收支、主要商品供求的平衡表,以及在此基础上综合编制社会总资金平衡表(社会总需求总供给平衡表)中,都要把各种渠道的资金和商品包括在内,以便搞好综合平衡。
第五,转换实现平衡的方法,协调各种经济手段的运用。经过综合平衡的国家计划,主要应通过经济手段去实现。这就需要建立健全计划、财政、金融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能够综合协调各项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是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国民经济在按比例发展中实现较快速度和较好效益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二篇:和平共处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
【标题】:和平共处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
【作者】:邓小平
【来源】:《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日期】:1984.10.31
【内容】:
和平共处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
(一九八四年十月三十一日)
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现在世界上北方发达、富裕,南方不发达、贫困,而且相对地说,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南方要改变贫困和落后,北方也需要南方发展。南方不发展,北方还有什么市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发展速度问题,再发展问题。所以,南南合作还有一个意义,可以推动南北合作。
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我们解决香港问题,允许香港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五十年不变。解决台湾问题也是这个原则。台湾跟香港不同,还可以保留军队。台湾当局提出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至少是太缺乏现实感了。能用一千几百万人口的台湾的现行制度来统一十亿人口的大陆吗?我们曾多次劝台湾当局,不要这样想,要搞一个你不吃掉我、我也不吃掉你的办法。十亿人口的大陆坚定不移搞社会主义,台湾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北京不派人到台湾去。这不也是和平共处吗?所以,和平共处的原则不仅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而且在一个国家处理自己内政问题上,也是一个好办法。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主要障碍,甚至可能发展成为两国关系中爆发性的问题。如果采用“一国两制”的办法,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统一,美国利益也不致受损害。美国目前有一股势力,继承“杜勒斯主义”,把台湾当作美国的“航空母舰”和势力范围。一旦通过和平共处办法解决了台湾问题,这个热点也就消失了,这些人不也就死心了吗?这对太平洋地区和全世界的和平稳定,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第三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本课新课标要求
内容目标: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的特点,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理解 :人民代表大会制的优越性。(重点)理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
度的本质区别(难点)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好制度。(重点)
课堂探究一:阅读教材P67探究材料,讨论并
回答下列问题:
1、四则图文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政治现象?
2、归纳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如何体现人民当
家做主这一优越性的?
课堂探究二:阅读教材P68探究材料,讨论并
回答: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
政治现象?通过对比你能得出什
么结论?
课堂探究三:阅读教材P69图表材料,讨论并
分析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
方议会制的异同,通过分析你能
得出什么结论。
课堂探究四:阅读教材P70邓小平同志的一段话,讨论并分析以下问题:
1、三权分立的弊端
2、多党竞选的弊端
3、我国民主集中制的优越性
4、为什么说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5、通过对以上四个问题的分析,你对我国政体
应表明什么态度?
小结:分析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4.11 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的特点,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答:(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这一制度保障人民当家做主,行使国家权力,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西方议会制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维护资产阶级专政的国体。尽管它声称“主权在民”,实质都是资产阶级掌权,维护和实现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3)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它既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又有利于国家的集中管理。西方议会制一般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来组织,国家权力分有不同机关行使,难免互相掣肘,降低效率。
(4)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表现为: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动员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课堂练习: 中新网北京9月6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日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 明确六大国家核心利益。白皮书指出,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辨析 西方议会民主制度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属于代议制,我国也可采用。
答案的规范:
(1)肯定并说明理由:从形式上看,均属于代议制。都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行使国家权利的方式。
(2)否定并说明理由:我国也可以采用①
国体决定政体,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西方议会制度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维护和实现资产阶级的利益。②具体国情决定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体制模式
(3)判断:观点片面,观点结论错误
第四篇:陈云经济工作思想述评
陈云经济工作的哲学思想述评
曾凯
摘要:陈云同志领导经济工作的哲学思想主要立场是辩证唯物主义。陈云同志领导经济工作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与他高度重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密不可分的。今天,认真研究、发掘、学习陈云同志经济工作的哲学思想,对当今正处于“一二五”规划初期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陈云;经济工作;哲学思想
引言:
陈云同志经济工作的哲学思想主要是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在中国建国初期,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惟经济最大。我们在军事和政治上的胜利连敌人使不得不承认的。但经济上,帝国主义和国内资产阶级都瞧不起共产党治理财政的能力。所以,在这个关系红色江山命运的关键时刻,陈云同志走马上任。在陈云上任后的时期内,他先后在国民经济复苏;一五计划制定;三次经济危机;国家外贸等方面的有卓越的贡献。所以,其经济工作的哲学思想值得我们认真的梳理和分析。
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其解决经济工作的哲学思想在于其长期的对马克思哲学和其他相关哲学的积累。本文试对陈云同志经济工作的哲学思想做一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对一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有所借鉴,也能使陈云的哲学思想能深入当代青年内心,为中国未来经济的建设打下基础。
一、陈云经济工作的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陈云长期学习及积累哲学知识的缘由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长期要求和指导。其中,在陈云和毛泽东的三次谈话中,第一次,陈云说自己犯错是由于经验不足,而毛泽东指出其不是因为经验少,而是因为思想不对。第二次,毛泽东还是说犯错的原因在于思想方法不对,并以张国焘的经验并不少为例加以说明。第三次,毛泽东仍然认为犯错误是由于思想方法的问题。因此,陈云同志所在的小组重点学习了哲学,由于哲学学习坚持的好,被评为中央机关模范学习小组。所以,陈云同志在哲学方面很有建树,并将其运
用到了经济工作上,并取得了出乎意料的伟绩。
第二,解决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问题。在全国解放之初,帝国主义以及国内资产阶级,主要是其中的投机商人,在经济上向共产党发起攻击。他们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扰乱金融„„诸如此类的国内及国外的问题使共产党必须加强对经济知识的学习。而其中首当其冲的,中央要求对马克思哲学的学习。因此,面对国内外的矛盾,陈云毅然学习哲学,并将其在成功运用在经济工作上。
(二)陈云经济工作的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求是,其中,调查研究,唯实,是他经济思想,经济实践唯物论原则的集中体现。论者普遍认为,陈云在领导经济工作时,对“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九字诀”反复的强调,其充分体现了陈云的哲学思想。并且,他提出用90%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10%的时间决定政策。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防止出现“一阵风,一刀切”的情况。要不断总结经验,留有余地,随时纠正偏差。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其有两种方法,一是亲自率工作组或派工作组下乡,下厂蹲点调查,二是通过敢讲真话的知心朋友或曾在身边工作的人员,同他们建立长期的联系,可以经常听到基层的真实呼声。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以迅速了解真实情况。其哲学思想和措施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深深浸透着他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第二:运用矛盾分析、兼顾协调思想解决社会经济问题。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只有经过实践、认识,在实践、在认识,循环往复,逐步深化才能完成。这一认识的辩证法在陈云同志的实践中,体现的十分具体、自觉和鲜明。“交换、比较、反复”,是陈云同志在领导经济工作中坚持辩证思维的精粹概括。这样,才能对事物有个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这样上下左右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可以把情况弄得更透彻,判断得更准确。有论者指出,即使经过比较后的方案,也要有一个反复的过程。当然,反复不是反复无常,而是再度验证主观思想和客观规律是否相符的过程。人在对复杂事物认识,往往不是一两次就能完成的,必须是一个由深到浅、由现象到本质的反复过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分析是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分析矛盾的真谛和奥秘在于抓住中心、重点、本质,及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统筹兼顾,照顾其他,注意次要矛盾的发展和转化。所以,在矛盾关系更为复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掌握这个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一切为了群众。在陈云同志领导经济工作和实践中,一以贯之的蕴涵和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一切为了群众,构成了他领导经济工作的最大特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既是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又是群众路线的最终目的;能否贯彻群众路线,是真贯彻还是假贯彻群众路线,首要就看这一条。其次,一切问群众,就要把向人民负责和向领导机关负责有机结合起来;就要在一切工作中采取严肃认真地态度,坚持从现实出发,力求不犯或少犯错误,在客观上使人民得到好处;要敢于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就要处理好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以人民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追求。在他看来,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因此发展经济必须把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作为前提。
二、陈云经济工作的哲学思想的评价
首先,从试论研究来看,陈云经济工作中的哲学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中,在共产党艰难、曲折而成功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历史中提出的。尽管不少论者在中共党史、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一些著述中,对陈云经济思想做了一定阐述。但是,对陈云经济思想本身进行专门而系统的史论研究的著作,却不多见。从总体上看,陈云在各个时期主持经济工作时做了哪些工作,提出了那些思想,这些问题并没有完全弄清楚。所以,对其的思想作一个梳理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从专题研究上来看,陈云经济工作的哲学思想是一个体系,他虽然不是以一个成体系的形态出现的,但是,它也同任何思想体系一样,有一些具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和命题组成的。那么,陈云思想体系中有哪些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又有什么联系,等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最后,从现实意义上来看。陈云经济工作的哲学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经济学,是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具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你时间特征,也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因此,我们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中两个方面,用发展的眼光,对发展的眼光,对陈云经济工作的哲学思
想进行动态的研究。
三、陈云经济工作的哲学思想的简要结论
陈云在经济工作上运用的哲学思想最大的特色是将哲学的理论思维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完美的结合了起来,体现了学与用、知与行、坚持和发展的辩证统一。
他哲学思想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对我们党的建设、组织的工作、群众工作、特别是一二五后中国经济工作的开展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云文选》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五月版
(2)《一代伟人陈云》人民出版社二零零五年五月第一版
(3)《红色掌柜陈云》湖北人民出版社二零零五年五月第一版
(4)《陈云研究述评》中央文献出版社二零零四年五月版
作者简介:
曾凯,男,一九九零年八月,四川省简阳市,二零一零级能环学院水利水电专业四班。
第五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问题探究】
阅读课本P70材料并思考:根据以上图文归纳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如何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
第一,民主选举。
第二,民主决策。(社会听证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第三,民主监督。(行使罢免权)
一、人民民主 广泛真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1)判断政体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主要看其为什么国体服务,是否与国体相适应,是否促进国体的巩固和发展。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如何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四民主”→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能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
【知识联系】
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才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阅读资源】
“橡皮图章”是海外媒体形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用语。它指的是,中国“议会”难有自己的声音,几近于政府的传声筒和附言人。中国人大正在清洗掉“橡皮图章”的“标签”。
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在2001年2月14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该院工作报告未获沈阳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原因是代表们对该法院反腐败不力感到不满。这是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以来,人大首次否决审判机关工作报告,对监督对象说“不”,一时震动全国。此后两年,人大对监督对象说“不”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陕西澄城县人民法院的报告未能通过当地人大的评议;广西北海市人大常委会要求市公安局就一犯罪团伙“何以能逍遥法外7年之久”进行调查并作出答复;江苏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经投票罢免了因酒后闹事造成极坏社会影响的市政公用局局长„„
农民工工资清欠、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审计风暴”的警示作用深入人心、全面启动对地方法律法规备案审查、推动财政体制改革和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检查了6部法律的实施情况,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10个专题工作报告。
中国人大肩负立法与监督法律实施和“一府两院”工作的双重使命,其监督者的角色在过去5年里得到强化:人大不再一味地例行公事、举手通过,人大代表敢于代表民意抨击官僚、寻求公义。用老百姓的话说,“橡皮图章”终于“硬起来”了。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能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知识联系】
3、4两点都归因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民主集中 优势明显(为什么要实行民主集中制)
1、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因
2、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优势
3、实践证明
三、适合中国国情的好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问题探究】
阅读课本P73-P74并思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议会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
(1)都是代议制。
(2)人大、议会都是立法机关,享有立法权。
2、不同点:
(1)经济基础不同。
(2)体现的国家性质不同。
(3)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
(4)实行的组织原则不同。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西方国家议会是按分权制衡的指导原则建立起来的。这一点是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议会制的根本区别。
(5)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
(6)与政党的关系不同。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活动,西方国家政党在议会中活动。人民代表大会在党领导下行使职权,是我国的政治特点。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一手建立起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必须服从党的领导。(以下为了解内容)
(7)组织结构不同。
西方国家一般是因为联邦制或因民族问题而采取上、下院制或联邦院、民族院制。而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单一制的国家,地方是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工作的,因此我们实行的是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发挥中央和地方积极性的做法,所以不搞联邦制的上院、下院。另外,关于民族问题,中国历史上就有各民族杂居的客观情况,比如说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较多一些,但回族不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很多省都有回族,这就决定了我们要搞民族自治而不搞民族自决,所
以没有必要搞民族院。因此实行“一院制”是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的,这与西方议会制度也是不同的。
人民代表大会组织的内部结构分两个层次,代表大会中设常委会,代表大会由数量众多的代表组成,每年开会一次,而且会期较短,主要决定国家和地区最重要的那些问题。由代表大会产生一个常务委员会,作为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权力的常设机关,常委会对代表大会负责,受代表大会监督。这种把代表机构分为两个层次权力的组织,在西方国家议会中是没有的。西方国家的议会有两院,它们分别产生,之间的关系不是产生与被产生、监督与被监督之间的关系。在立法方面,不能单独行使权力,而只能结合起来行使议会权力。
(8)人大与议会的权力不同。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高度集中行使国家权力的,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虽然有些西方国家议会也称国家权力机关,但在法律上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比,它们的权力还是要小得多。如在议会与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是产生负责的关系,而国外议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很少是这样的,即使有些国家的政府是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但没有司法审判机关也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的。在监督方面,国外议会也都有对政府的监督权,但没有像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监督那样广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有一项重要的权力,就是它可以行使认为应该由它行使的权力,这是一项无限的权力,国外议会是没有的。
(9)人大代表与议员不同。
国外议会的下院的议员基本上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我国全国人大代表是间接选举出来的。其次,国外议员是专职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人大代表是兼职的。
此外,人大代表受选民或选举单位监督罢免,外国议员独立行使职权,一般不受选民罢免。
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能不能对代表实行监督罢免,是议会的真民主和假民主,完全民主和不完全民主的一个重要标志。代表受选民或选举单位监督罢免,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社会主义代表制与西方国家议员制的一个重要区别。资本主义国家的议员选出之后,选民就无权罢免。他们认为这是议员独立行使职权的保障,代表责任制是这一制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