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活动中的自主学习
美术活动中的自主学习
秦屿中心园:陈希春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我们只重视培养幼儿的美术技能,重视活动的结果,却忽视了幼儿对艺术的感受与体验。这种教师灌输,幼儿模仿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当今时代,科技发展迅猛,竞争日益激烈,我们的美术教育应把激发幼儿的自主性放在首位,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在美术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一、充分调动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主体性。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和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幼儿学习绘画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愿望。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孩子都培养成画家,但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对艺术的兴趣,保护他们特有的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使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那么,他们所得到的除了艺术兴趣的增加和技术的提高外,还能产生成功感、自信心,他们将来就会用良好的心情去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去表现、创造生活中的美。
一次我带孩子们去散步,调皮好动的意外地发现了一大群蚂蚁,孩子们对此很关注议论纷纷。有的说:“蚂蚁的身体有三节。”有的说:“蚂蚁头上有一对触角。”还有的说:“蚂蚁有六条腿。”此后孩子们不仅对蚂蚁而且对其它虫子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收集有关虫子的图片,图书,同时还请家长帮忙收集各种昆虫的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分析了解各种虫子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我尝试着让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小虫子,尝试着用橡皮泥捏出自己喜欢的小虫子。孩子们的兴趣大极了,一段时间里,班里的孩子一谈起昆虫,个个头头是道,个个眉飞色舞。当我让孩子们画各种昆虫时,我也没有要求幼儿应该怎么画,不应该怎么画,而是让他们随时随地即兴发挥,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使他们的绘画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整个过程中,孩子们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没有强制的命令,没有被迫的模仿,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水到渠成。
二、提供充分的“选择”机会,给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方面创造条件, 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时间与机会,让幼儿与环境、与同伴、与老师等之间进行多维
互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努力去发现,探索新知,学习新知,同时也学会学习,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给幼儿亲身体验感受的机会。纲要中指出:幼儿美术活动应以幼儿为本,应注重活动前的体验,让幼儿在实地、实物、实景、实情中进行情感受体验,发现环境、生活和艺术的美,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的感受力。在《水果》美术活动中,我首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要求每个孩子带1-2中水果来,同时布置成“水果大杂会”。上课前引导幼儿用各种方式进行自由探索:你可以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并鼓励幼儿可以把水果打开看看尝尝:如“桔子里面是一瓣一瓣的,里面有很多的茎”,“香蕉里面是有籽的”,当时旁边有好几个幼儿用质疑的声音惊叫起来说:“香蕉里面怎么会有籽呢?我们都吃下去了怎么办呢?”幼儿通过真实的体验,不仅掌握了有关水果的名称与外形特征,更多的是为幼儿的美术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给幼儿自由创作的机会。美术是幼儿最重要的自我表达的方式,通过美术活动幼儿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及思想,并且每个幼儿的美术表现方式、水平不同。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他们所选的题材肯定也个不相同。有的幼儿喜欢科普画册,他们画面上经常反映的是昆虫世界、恐龙家族、星球等等;有的幼儿喜欢看卡通电视,他们的画面上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卡通人物;有的幼儿有机会去旅游,那么名胜古迹就成了他们的主题。因此,教师要为幼儿美术创作提供多种展示方式,让幼儿有充分的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水平来表现、展示。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从而开放幼儿的创造思维,促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最大发挥。
三、启发点拨,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幼儿是一个个体,个性不一,能力有别,知识经验缺乏或认知策略不当,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或陷于困境,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探究。所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的适当引导。即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提出问题,起辅垫导向的辅助作用。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作画技能、创新能力等等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承认幼儿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地加以引导。孩子也象成人一般渴望成功,但在绘画时,有些自信心不强的孩子常常因一笔画错或不满意时就换一个地方,或把纸翻过来重画,或坐着发呆,这是不好的习惯。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
引导幼儿学会对已有的图象进行再定义。尤其在幼儿画“错”时,教师可启发幼儿结合创作内容,对已有图象进行大胆想象,并用“加一加”,“变一变”等方法进行创新。我们班的陈钰琳小朋友是一个“马大哈”她的想象力很丰富,画画胆子也很大,构思新颖,但她有个最大的特点是:动作快、作品毛、草、画面颜色单调,喜欢听好话。对于她我一方面肯定她的独创性,及时表扬她;另一方面过去用商量的口气跟她说:“如果涂色能再认真些,颜色再多些,我想这张画肯定会更漂亮。”也许是女孩的天性——爱美的缘故吧!不管什么画面,她都喜欢添画上翩翩起舞的蝴蝶、振翅欲飞的蜻蜓,我在赞赏她良好的作画技能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她联系生活经验,拓宽思路,向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在画荷花的时候,她画了一些鱼,我就启发她谁最喜欢在荷叶上呱呱地唱歌,于是她又画上了可爱的小青蛙,水里还加了小蝌蚪„„慢慢地她的思路开阔了许多,添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对一些缺乏自信心的幼儿,我更是不断地鼓励、赞赏他(她),使他们充满信心,大胆地绘画。
四、正面评价,增强幼儿自主学习的信心
自信心是儿童发展的推动力。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自由地思考探究,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才有新的发现和创新。我们要本着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的指导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上。因此老师的评价方法对幼儿的现象和创造的再现与诱导很重要。首先,不能简单地用“象、逼真”这样的标准来评价幼儿美术作品,而应从创造的新颖性、独特性及绘画技能表现等方面来评价。对幼儿活动中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表扬、赞赏的评价语言对幼儿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不仅能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投入学习,而且能让幼儿在不断受鼓励的情感体验中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给予夸奖。如:在美术活动《树叶》中,平时喜欢叫“老师我不会画,我不想画的”顾炜,手上拿着画面上有三块大小不一的绿色色块及一团黑色色块的画,高兴地对我说:“老师,你看,这是我画的,绿绿的是叶子,黑的是蜗牛,还有,„„”当我看到那张黑呼呼弄得脏兮兮的画时,我真的没有好心情,但看到他期待的眼神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时,我笑眯眯接过画看了看,对他说:“你今天有进步,真棒”。并大大的表扬了他,经我的鼓励、表扬、赞赏,顾炜更有信心了。他说还想画一张,我很高兴并启发他:“你能把叶子上叶脉画出来吗?”他不好意思地对我说:“我不会。”我鼓励他说:“你一定会成功的。”虽然他画的叶脉是不太象样,但我觉得他已经进步了。在老师的鼓励和他自己的努力下,顾炜的绘画水平提高的很快,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实践证明,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地成长中地个体,他们既需要成人地帮助和引导,又存在自身内在地发展需要。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幼儿自主成长地要求,为幼儿提供更多地机会来表现自我,从而使他们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地人。
第二篇: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我想,这里的“多元”必须有个“度”的把握,应该是有价值的,即为有效的。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的感悟,正确把握语言文字的人文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结合我执教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教学案例,浅谈我对阅读教学中有效感悟的实践体会。
我们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最终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我们教师的基本信念。要把为学生终身发展而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我们教学行为之中,而课堂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表现场所,学生的学习质量直接取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劣。在加强素质教育宏观背景下,课堂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行为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细节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习质量的持续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其必须深刻认识到“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的道理,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所有人类知识传授给学习者,学习者也不可能在某一个人或某一段教育经历中学到一生需要的知识。教育的任务必然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转变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本质。为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就必须优化我们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探索、有效教学行为的最佳模式。
一、找准感悟的“切入点”。
“问泉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泉水要清澈要有源头活水,感悟要有效,同样要找准“源头”。这源头就是感悟的“切入点”,1 源头找准了,才能顺畅,才能水到渠成。
在本课教学中,感受谈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学习谈迁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等精神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为什么说这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作为学习整篇课文的总“切入点”,全文紧紧围绕这个“点”展开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这样一个“点”的引领下感悟。这样,学生在学习谈迁面对“家境贫寒”、“原稿被偷”这些厄运时是什么表现,就有了一个思考的方向。学生在感悟时,抓住的关键词句都充分表现了谈迁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他们各抒己见,却又围绕主题,“多元”中流露着和谐统一,没有过分的偏颇。
这样的“切入点”在全文的学习中都有着提纲领契的作用,既能体现学习的整体性,又指导学生学会感悟的方法。在学到“原稿被偷”这部分内容时,我以“致命的打击”作为感悟的切入点,让学生说说从哪些地方读出“原稿被偷”对谈迁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学生沿着这样的思路进行朗读、理解、感悟,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充分感受了这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接着,我又以“打不垮”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说说哪些词语突出表现了谈迁是“打不垮”的。打击越大,越是打不垮,两部分内容相辅相成,一个厄运打不垮的谈迁跃然纸上。用两个“切入点”串起了整段内容的学习,重点突出,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完整的学习感悟过程,教会学生一个自主感悟的方法。
二、抓好感悟的“动情点”。古语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在阅读过程中,文本是“物”,感悟是“辞”,两者之间的纽带就是情感。情感是阅读的动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品读语言文字动了情,才会有所感叹。因此,要学生自主感悟,必须要“动之以情”,要抓好感悟的“动情点”。
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想象画面”的方式让学生积孕情感。因为谈迁离我们这个时代十分遥远,那些为编《国榷》,历尽艰辛的动人场面我们无法亲眼目睹,那就无法由衷地感受到谈迁那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因此,我让学生读读句子,想想画面,将语言文字读到心里去,用心去看文本呈现的感人画面。如在教学谈迁第一次编写《国榷》时的情景,我就让学生充分品读文中那些数字所表达的含义后,再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谈迁哪些奋斗的情景?”让学生调动自己的 2 生活体验,在头脑中重现画面。因为前面提供了“有一次,谈迁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这样的范例,学生就能想象出无数的“有一次”,在想象的画面中,让我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谈迁一次次奋斗的情景,学生的情感更是由于这具体而形象的画面逐渐积淀,慢慢渗透到对文本的研读中,这样的阅读感悟是多么真实、自然而又贴切。
我们还可以采用“体验角色”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利于更加有效的阅读感悟。如我在教学“茶饭不思、夜难安寝”这两个重点词语时,就让学生说说“谈迁在思什么,想什么呢?”将学生置于谈迁当时的情境中,站在谈迁的立场上思考,体验角色的情感,从而从内心感受到谈迁当时受到的“致命的打击”,准确而深刻地感悟到文本内涵。
三、巧用感悟的“衔接点”。
“浑然天成”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所要学习的教学艺术,“水到渠成”的阅读感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教学目的,那么到底如何做到“水到渠成、浑然天成”,我想首先要做到自然有序的衔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要“主导”得亲切自然,层层深入,将学生带入一个完整而深刻的阅读过程。
首先,我认为“衔接点”要顺其自然。我在教学时,精心设计了每一部分的过渡语。过渡语不仅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更能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在这样一种自然的学习情境中,学生能轻松自由地进入到课文每一部分的学习。真正走入课文了,才能用心去品味,完整地感悟文章内容。
其次,我认为“衔接点”要层层递进。如我教学谈迁第二次编写《国榷》时,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充分体会到谈迁付出的艰辛,从而进一步体会谈迁那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本来感悟到这一层面也是可以了,但是我发现了其中的一个重要教学资源,即“更加翔实、精彩”,为什么比第一次的更加翔实精彩,离不开谈迁越来越艰辛的付出,越来越坚定的信念。于是我利用这个短语巧妙地设计了这样一个衔接:让我们比较读读谈迁前后两次编写《国榷》的情形。通过朗读,学生从两段描写中感悟到谈迁第二次确实是更加地艰辛刻苦、坚定不移,3 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谈迁一次比一次坚定,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由此可见,层层递进的“衔接”能带来步步深刻的感悟。
四、精设感悟的“抒发点”。
“有感而发”是阅读教学的自然生成,一堂成功的阅读课,就应该让学生“有感而发”。但是,究竟何时而发,何样而发,都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精心设计感悟的“抒发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对课文中心的把握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发的形式有很多,比如朗读、自由交流等。我在教学时,主要是通过写来实现有效的感悟。课堂上,由于时间的限制,不可能人人发言,这样学生容易产生思维的惰性,认为反正不一定要自己回答。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发展就有欠缺。所以,我在指导学生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时注重了阅读方法的渗透,学生已经掌握如何阅读,这时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人人要划,人人要圈,人人要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将自己的阅读感悟写下来。
再如,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齐读了作者发出的感叹,然后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拿出小书签,也像作者一样写写自己的名言,抒发自己的感悟体验。学生对这样的一种训练方式感到非常新奇,自己来当小作家,写名言,当然是乐此不疲。当那一句句发自肺腑的感言读出来时,我微笑!虽然文字不是特别精致典雅,但却是那样真诚确切。学生对文章中心的把握深入到内心,上升到理论,提升了学生的感悟能力。
如果说阅读教学是一幅画卷,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有效感悟就是这画卷中最和谐、最绚烂的色彩,阅读教学因有效感悟而生机勃勃。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更要加强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经典、品味人生。
第三篇:在自主、探究中学习
培养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广宁县潭布中学
曾银霞
数学既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又是科学的先导,因此,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微观的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形式。是形成教学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是实现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的保证。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那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讲,学生听的呆板,单调教学模式早已不合事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要改变我讲你听,我出题你做题,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的教学环境。要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形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同时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为此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是以主体性教育为指导思想,以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在学习数学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参与研讨、合作为特征,以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教师切实做好导 向工作,形成师生互动,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发展思维。新理念,新教材的教学方法,很重要一点是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这是激发学生自主学自觉参与学习、自己动手实践的一条途径,也是使学生树立对数学学习有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渠道。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的时候,我先带领学生到校外观察两头牛在草地上吃草。一头栓在木桩上,另一头在用篱笆围成的长方形内,提问:哪头牛吃草的范围大?学生有说圆形大有说长方形大,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兴趣盎然,十分好奇,接着老师放手让分们分小组进行动手操作解决这个问题,之后老师组织学生汇报结果。学生经2 过思考和推演,终于得出:S=лг。在此过程中我从学生心理出发,大胆改革教学过程,先用牛吃草这一情境,激疑引新,再设置悬念,把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抛给学生:你能用什么方法自己去发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这们用学生的眼光来组织材料,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新旧知识有机结合,通过内化,把新知纳入学生自己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促进了知识技能的形成,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二、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个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考过程。传统教学一问一答,一题一解,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 新能力,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适当采用灵活,多向,开放性题型,让学生对某一问题从多角度去思考,为学生提供充分施展能力的机会,大胆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与老师,书本不同的看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完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后,我出示这样一题:水果店运来一批梨和苹果,已知它们重量的比是4:5,梨比苹果少30千克。梨和苹果各多少千克?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借助线段图直观形象的演示,获得丰富的感知材料,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如图: 梨 :
苹果 :
再让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研究,分析,列式解答。然后提醒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还有不同解法吗?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见解,得到几种解法: 解法一:30÷(5-4)=30(千克)每分数
30×4=120(千克)„„梨 30×5=150(千克)„„苹果
解法二:(把苹果的重量看作单位“1”)
30÷(1-4/5)=150(千克)„„苹果 150×4/5=120(千克)„„梨
解法三:(把梨的重量看作单位“1”)
30÷(5/4-1)=120(千克)„„梨 120×5/4=150(千克)„„苹果
通过加强解题思路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多层次,多形式的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设了能表现自我、展现自我聪明才干的机会,激励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去发现、创新。
2009 年10月20日
第四篇:在操作活动中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在操作活动中激发幼儿自主学习
李晓玲
内容摘要:幼儿园教师应改变教学教育观念,把“灌输教学”转变为“操作教学”。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要通过反复的操作、多次亲身体验才能获得。在数学操作活动,教师的引导、适宜的材料和方法,以及充足的操作时间,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数学 操作 自主学习
《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为贯彻这一新理念,教师要从传统的“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的圈子中跳出来,树立“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指导思想,让自己成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幼儿自主学习的支持者和帮助者。只有这样,才能从重视教师教转向重视幼儿学;从重视幼儿学习结果转向重视幼儿学习过程;从重视幼儿单一的接受学习转向重视幼儿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能更好的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精神。
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把以往的“灌输教学”变为“操作教学”,操作,顾名思义就是活动幼儿通过反复的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主学习,操作活动可以有效的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怎样借助数学操作活动,来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操作材料的投放
皮亚杰说:“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有材料陪伴”的学习,是孩子的学习特点,材料的适宜性,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自主学习的成效。因此,老师要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操作材料,充分激发幼儿操作的愿望和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极强,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所以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新颖、鲜艳、丰富多彩,材料的大小,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但是,由于有的教师对操作材料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不够,加上怕麻烦等原因,教学中老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幼儿当然没有操作的兴趣。
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注意:
材料品种多: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物品都能成为数学操作的材料,如树叶、小棒、珠子、七巧板、卡片、扑克、算盘、棋子、数卡、点卡、橡皮泥、操作板、废旧盒子、塑料空瓶、包装盒、小木块、小石子、火柴棒等等。
材料数量足:提供的各类材料能满足全班人同时操作,这样既有利于幼儿对操作环境产生兴趣,又有利于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材料的投放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层次性:一方面幼儿存在主体的差异,材料设置要体现层次性,不同能力的幼儿可以选择不同难度的材料。另一方面,随着幼儿操作的熟练,在操作的过程中体现层次性,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逐渐增加难度。我在小班进行《分类》的教学时,能力强的幼儿提供颜色、大
小不同的卡片,给能力弱的幼儿则提供只有一个变量的卡片,这样他们分类时没有干扰,就显得简单了。再如《认识长短》时,我给能力强的幼儿提供了三个长短不同的小棒,给能力弱的幼儿则是两个,只有让每个幼儿进行适合自己的操作,才能让他们有成就感,有自信心。引导性:幼儿操作性学习的过程,是幼儿自由、自主地直接感知,进行探索并获得数学经验的过程,所以教师应提供具有引导性的数学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得发展。我在小班复习《几何图形》时,给幼儿提供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让幼儿区分并涂色,在操作纸的上面,有一个颜色标记图,红色三角形、黄色圆形、蓝色正方形。幼儿看标记图进行操作就可以了。在《水果丰收了--按数取物》教学中,为了让幼儿自主操作,我在每个小筐头上贴上数字卡片,幼儿看筐头上的数字取水果图片,因为我准备的材料充足,能力强的幼儿用时短,可以多次操作;能力弱的幼儿取放一次就可以了。引导性的操作材料,能诱发幼儿主动探索,主动获得,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多功能性:虽然数学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要丰富多样,但也不能太泛,要尽可能地一物多用,这样既有利于幼儿容易发现操作目标,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二、操作活动的优化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操作活动应生活化、游戏化。
1、生活化
幼儿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周围的事物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有一定的颜色、大小、形状等,这就为幼儿获取数学体验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重对幼儿进行渗透性、随机性的教育,培养幼儿注意发现、获得、数学知识的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带幼儿户外活动时,可以拾落叶,引导幼儿按大小形状、特征的不同进行分类或排序;把饮料瓶盖收集并涂上漂亮的颜色,让幼儿按颜色分类;冰糕棒涂上的颜色,让幼儿拼摆不同的形状,按数取物,收插塑玩具的过程也可以成为一种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请幼儿将插塑玩具按形状、大小分类收拾到玩具柜上;请幼儿点数玩具的数量,长方形的有几个?圆形的有几个等等;请幼儿用插塑玩具按某种顺序排序;我还请幼儿将不同形状的玩具分别放在玩具柜的上、下格里。午餐时通过分发碗、勺,理解“1和许多”“ 一一对应”等数概念等。在《复习几何图形》活动中,我利用幼儿喜欢玩娃娃家的心理,把大可乐瓶做成大嘴娃娃,贴上图形标记,幼儿看标记,把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卡片放进大嘴娃娃嘴里。在《比较多少》教学中,我创设了幼儿生活中最喜欢的故事情景,猴哥和猴弟去摘桃子,幼儿通过操作桃子卡片,有的点数,有的对应摆放,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
可见,数学活动与生活因素是密不可分的,运用贴近幼儿实际的“生活情景”进行随机教学,就能便于幼儿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认识数学规律,真正使幼儿能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
2、游戏化
游戏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是幼儿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因此在数学活动时,尽量采用游戏的活动形式,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让简单重复的练习变得生动。在学习《大小排序》时,我采用了孩子们喜欢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美羊羊被灰太狼抓走了,我们要去救她,去的时候看好灰太狼是怎么走的。幼儿的注意力一下被我吸引过来了,非常专注地观察、摆放大、小脚印图片,很快找出大脚印、小脚印的排序规律。游戏的情节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以角色的身份,轻松、自然的完成各种操作任务。在《按数取物》教学中,我也是以游戏“小兔种萝卜”的形式来开展,给每位幼儿一些卡纸萝卜和一块“种植地”(泡沫板上画有数个小圆,圆内写着不同的数字)然后要求幼儿按所示数字在圆内种上相应的“萝卜”,最后比一比看谁种得又对又快。再次游戏时,让幼儿交换“种植地”进行操作。这种游戏化的操作活动很受小朋友的喜欢,活动中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又如在《手口一致点数》教学中,我用了“逛超市”游戏,幼儿在“超市”里选择自己喜欢的各种物品,要求要一个一个拿,边拿边数,幼儿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学习,觉得特别有意思。因此,操作活动游戏化既能让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能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发展,是培养幼儿自主学习有效的教学形式。
三、操作时间的充足
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获得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为幼儿留足操作的时间,使幼儿通过动手、动脑进行积极的探
索尝试,最终达到正确掌握知识的目的。特别是对小班幼儿,思维欠敏捷,动作较慢,又不熟悉操作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为每一个幼儿都有充分的操作时间,自己去操作、探索、去发现问题。教师还要注意个别差异的存在,有的幼儿能力强,动作快,有的幼儿能力差,动作慢,教师要等待那些动作慢的幼儿,让他们完成操作活动;对一些数学能力较差的幼儿多加观察,对他们提出简单的要求,鼓励他们完成操作。在教学中,教师更不能因为时间的原因,急于求成,忽略幼儿自己动手实现自主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
四、操作中的讨论交流
在操作活动中同伴间的讨论、互相合作,能开拓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合作能力,能提高幼儿探索活动的水平。幼儿在操作中出现对操作结果有不同的看法,教师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让幼儿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加深幼儿对所获得知识的印象,同时让幼儿互相学习,互相评价,讨论出正确的答案。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以及数学活动本身的特点,创造机会,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和集体形式的合作、讨论和探究活动,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五、操作中教师的作用
首先处理好幼儿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教师要启发幼儿通过操作发现问题、寻找事物的内在规律并适时地给予指导,帮助幼儿总结、得出结论,不能让幼儿的操作验证教师给出的结论。在教学中,教师应提出明确的操作目标,说明操作的程序和方法,减少幼儿操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的操
作仔细地观察,观察幼儿的操作步骤,操作材料的使用情况,了解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及时对幼儿提出建议,指导幼儿的操作活动,使幼儿在正确主动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常有的事,教师要注意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应让他积极思考,大胆动手,主动探索;对于能力差的幼儿,如果实在不能独立完成操作任务,就该走过去,和他共同完成操作活动。在《感知3以内的数》活动中,陈宥慈在粘贴点子时,一下贴多了,她没有扣下来,就把操作纸拿到我面前:“我不想贴了”,说着眼泪就下来了,我一看就知道了原因,告诉她:“我帮你”,等我把多余的点子扣下来,她又高高兴兴回去粘贴了。所以,在操作时,老师要多观察,保护幼儿对操作的兴趣,幼儿的操作活动重在参与,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对操作活动产生兴趣,为幼儿下次操作活动打好基础。
总之,“以幼儿发展为本”是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操作活动中,教师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让孩子用眼、手、脑去发现、去创造,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幼儿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第五篇:浅谈初一美术教学中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浅谈初一美术教学中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赵荣榕
(镇远县江古镇江古中学,贵州 镇远 557706)
内容摘要: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是现代美术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必须重视的问题,而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作为教学主体——学生的自主性,既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的作用。作为新一代美术教师必须要重视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必须注重培养学生个人素养、技能、层次和品味,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独立自主;创新
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法国艺术大师罗丹也说过“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对于刚刚加入到教育事业这个岗位只有一个学期经验,教学工作不成熟的我来说,只能粗浅的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和发现。
一、现状分析
(一)就当前初中七年级美术教材现状而言,美术学习活动方式主要划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学生围绕这四个学习领域的美术活动,通过“谈一谈”、“相关知识链接”、“动动手”、与“自我评价建议”相互衔接。教材内容跨度很大,要学习的知识很多,比较笼统。
(二)农村义务教育现阶段初中七年级美术属于副科。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说,美术课不用考试,是没有压力可以放松的课,由于其他课堂的压力导致了部分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过于放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时还会违反课堂纪律。大部分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低,思想觉悟不高,不会想到孩子该学生么,该怎么学,他(她)们关心的不是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是关心学生成绩单上分数。而对于一些教师来说美术课是没有实质意义的课,部分教师还处于传统是教育,美术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由老师为主导,学生只是作为“看客”,甚至有时候只是“过路人”,老师讲地天花乱坠,学生听得头昏眼花,老师没有深入的将课本里的内容深化扩展,只是将课本里的内容简单的讲解一遍,教学形式、方法单一,没有将学校有用的资源利用到教学过程之中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大部分在这之前没有接触过美术,教材里的很多内容他(她)们都不能理解也接受不了。由此,学生、家长以至教师对美术课就变得没有重视感,很多时候会轻视了美术对初中生全面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
(三)学校课程安排每个班每个星期一节美术课,相对于专业的美术学校而言我们学校对美术教育不够重视,有时候为了更好的完成其他考试科目的教学内容,美术课直接变成了其他课。
二、应采取的措施
(一)学校应该重视加强美术教学的规划,艺术创作源于生活,源于我们对生活的加工提炼。每一次创作都有他独特的情感,把这种情感表现在画面上,把感受传递给大家,并能使自己的思想情感在创作过程中得到抒发,这是我对绘画创作的认识。创作是学习的过程更是探索的过程,它不是一般习作那样对客观物像的复制,而是对现实的升华和对自己情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