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大学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时间:2019-05-12 18:4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工业大学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管理办法(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工业大学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篇:河南工业大学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河南工业大学实验室管理处

河南工业大学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为加强我校校级实验中心建设,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开放共享,提高实验室综合能力和整体效益,提升实验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转发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精神,学校决定开展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设立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并制定管理办法如下:

一、建设目标

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要求,高标准,高起点,在校内分期分批建设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大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建设高水平、基于网络平台的,布局合理、机制灵活、开放共享、各具特色、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的“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示范中心”)。通过“示范中心”建设,推进我校实验教学资源的优化、重组与整合,推进优质实验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推进实验室管理机制和教学模式创新,提高教学实验室建设整体水平,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与实验室效益,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和河南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基础上,力争成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二、建设内容

以建设点立项建设的方式,依据建设、评估验收标准进行建设,通过建设,在同类高校、同类学科中争创一流,形成特色,并在以下几方面达到要求:

(一)在观念上,具有先进的、以人为本的实验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实验室建设导向,形成以学生为本、知识能力并重、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现代实验教学理念,并运用于实验室的改革与建设中,落实到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中。

(二)在机制上,形成有利于资源优化整合的实验室良性运行机制。依据学校和学科特点,优化整合实验教学资源,理顺教学实验中心管理体制,加强统筹管理,形成服务多学科、多课程的实验室运行机制,推动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的良性互动。

(三)在教学上,构建结构优化、各具特色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模式适应不同学科专业对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实验内容包括基本实验、提高型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等)、研究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且与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各类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实验课程符合学科特点并具有自身系统性和科学性。实验教学手段现代化,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验教学中运用广泛。

(四)在管理上,形成人性化、网络化、开放化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按照“以人为本,质量第一,服务为先,效率为重”的原则,建立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运行平台,实现实验教学、基本工作信息和仪器设备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健全实验室开放运行的政策、人事、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与创新实验考核方法,大力推进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进行实验。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五)在环境设施上,具有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现代化的实验教学环境。仪器设备配置具有先进性,数量配备合理,组合优化,使用效益高,满足各类型实验教学要求。实验室用房、设施、环境、安全等符合国家规范。实验室具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条件,运行维护保障措施得力。

(六)在实验队伍上,拥有一支教育理念先进、研究能力强、教学与管理经验丰富的实验教学与管理队伍。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制定规划,健全制度,鼓励广大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开展实验教学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推行理论课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实验教师兼任理论课教学,形成学科带头人或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实验教学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遴选办法

(一)遴选原则

1.“示范中心”建设点的遴选要有利于推进实验教学资源的调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实验室的开放共享,有利于调动实验室改革与建设的积极性。要注重受益面、影响面。

2.坚持标准,公平竞争。根据申报的实验教学中心的整体建设水平、开放共享程度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依据标准,择优遴选。

(二)申报的基本条件

遴选作为“示范中心”建设点的实验室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为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承担多学科、多专业实验教学任务;

2、实验教学资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优化重组,具有实验室开放的实验教学环境和工作基础;

3、有新型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工作有一定特色,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基础较好;

4、有满足实验教学要求、符合国家规范的教学实验设施、环境。

5、有人员齐备、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管理队伍。

四、“示范中心”建设点的管理

1、“示范中心”建设点采取一次性申报立项、分年度资助、分批验收挂牌的方法建设。

2、“示范中心”建设点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负责“示范中心”建设点的设立、督促、检查验收,学院负责“示范中心”建设点的项目建设、具体管理和自查自评。

3、根据“立项论证、目标管理、跟踪建设、严格验收、注重效益”的项目管理原则,“示范中心”建设点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申请立项阶段。学院对照 “示范中心” 建设标准确定拟申报立项建设的实验教学中心,递交“示范中心”建设点的立项申请报告。学校组织校教学实验室工作委员会委员等专家进行评审,确定立项后发文公布。

第二阶段:实施建设阶段。批准设立为“示范中心”建设点的实验教学中心实施项目建设,学院加强建设、管理,进行自查自评。学校不定期抽查,视情况组织中期检查或现场经验交流会。

第三阶段:验收挂牌阶段。立项单位在项目建设完成后提交项目完成总结报告、学院自评报告和项目完成验收申请。学校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项目总体验收,对达到建设标准的实验教学中心,授予“示范中心”称号,正式公布并挂牌。

五、建设经费

根据遴选出的“示范中心”建设点的类别与规模,学校每年选取部分建设点,投入适当经费资助建设。建设经费专款专用。

第二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探讨(最终版)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探讨

[摘 要]本文从教学资源的教学资料、支持系统、教学环境三个要素出发,分析目前高校经济管理类院系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改革方向,以期能为经济管理类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资源;教学资料;支持系统;教学环境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10.178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0-0-02 教学资源与实验教学资源的内涵

教学资源一般认为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包括教学设备、教师、教材、教学案例、视频、音频、图片、教学课件、教具等,简而言之,就是支撑教学的人、财、物、信息资源。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简称AECT)对教学资源有明确的定义,AECT(1994)对教学资源的界定包括教学资料、教学环境及教学支持系统3个部分:教学资料是蕴含了大量的教育信息、能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料指的是以数字形态存在的教学材料,包括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数字化的素材、教学软件、补充材料等。支持系统主要指支持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内外部条件,包括学习能量的支持、设备的支持、信息的支持、人员的支持等。支持系统作为资源的内容对象与学习者沟通的途径,实现了媒介功能。教学环境不只是指教学过程发生的地点,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与教学材料、支持系统之间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

实验教学资源:依据AECT(1994)的教学资源的定义,把实验教学资源也分为3个部分。

1.1 实验教学资料

为了便于分析,实验教学资料可分为实物资料和教学信息,实验教学过程中必然产生相当多的实物资料,如实验课件,学生实验报告等,从这些资料中可得到很多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如学生的能力水平、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等等,这些实物资料是实验课程改革和实验项目的创新的需要,也是实验教学评估的需要。除此之外,教师的信息,企业的信息,毕业生就业后的反馈的信息等等都是有用的实践教学资料,对其存储和处理是有价值的。

1.2 实验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是个媒介,就是让学习者找到资源,本质上就是对资源的管理,教学资料的管理离不开系统的支持,以手工为主的传统实验室管理方式,已难于对实验室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直接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各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普遍采用信息系统实现对实验资源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本质要求是资源的共享,但是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大及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学科间综合性增强,面对新环境、新专业,以校、院两级共管的实验室在其空间、仪器设备和人力资源配置及其管理力度上都暴露出难以共享问题。共享问题同时产生了教学资源的冗余问题,研究怎么样在各管理层次上合理地分配教学资源,既达到共享又能消除冗余十分必要。

1.3 实验教学环境

传统教学环境的概念正在被打破,时间上不再局限于上课时间或实验室开放时间,空间上不再局限于教室里或实验室里,教学环境的变化对教学资源的开放提出了新要求,也对教学资料和支持系统提出新的要求。经管类实验教学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中心通过完善实验教学信息资源平台建设,可对一些教学信息资源进行网络化管理,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校园网的健全,为实验室管理网络化的实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硬件基础。采用全新的适合于信息社会的管理模式,即引入信息管理的理念和手段,提升高等院校实验教学与管理水平,实现仪器设备的整合与共享,实现实验功能室的开放,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但从整体上看,教学资源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网络化的优势没有完全显示出来,主要表现在:没有系统的实验教学实物资料的收集、存储和加工机制,没能对各专业培养方案的每一门课进行有效的课件收集,实验报告收集,教学案例收集,教学视频收集,同时也缺乏对这些庞大教学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能力,不能作为以后教学改革的依据。

实验教学资源的系统支持停留在管理控制和作业控制层次,没有达到决策支持水平,主要是信息来源的问题,如没有完善的教育教学论坛和远程教学答疑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封闭了外界联系,例如,学生本专业上疑难问题不一定是在这门课的教学正在进行时产生的,可能是这门课已经修完了,或是学生已经毕业了在工作岗位产生的问题,或是几门课修完后产生的综合性问题,目前的系统不能收集反馈这些有用信息,因而其决策支持水平低,教学资源也就不能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学环境上,目前各高校很多B/S结构的教学实训软件投入和使用在一定程上解决了实验室的全方位开放问题,B/S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能使用,客户端零安装、零维护。系统的扩展非常容易。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完成实验内容。但这类教学资源目前仅限小部分课程,不能满足本院学生自主学习和实习的需要,共享性也较差。此外,这类软件的仿真能力仍有待提高,大量应用仿真软件也不利于开展综合型、设计型实验,不能有效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改革方向

实验教学资源系统改革后的整体系统架构可用图1描述。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3.1 实验教学资料改革

完善教学过程中的实物资料和信息资源,建立以下数据库:教学案例库、实验项目库、教学文档库、教学多媒体库(教学素材和教学视频)、经管类专业专家知识库、经管类专业学生问题数据库、宏微观经济数据库(经济指标及其数据)。以上数据库以关系型数据库为主,并加大共享力度,完善教学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加工机制。以各库的更新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对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学大纲、实验项目、学生选课情况建立关系型数据库,每个实验项目配备相应讲义、课件、案例和教师讲解视频录像和每一学期学生实验报告。不能建立关系型数据库的可存入文档库或媒体库。建立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数据库,教师资源不限于本校教师,还应包括外请或其它学校教师及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学生资源数据库在毕业后仍保留相应的账号使其仍能参与学习和反馈信息。除以上数据库建设外,还要完善固定资产和耗材数据库,动态监控二者的使用情况。

3.2 实验支持系统改革

主要内容包括系统平台的完善,保证教学资料的完备,共享并且无冗余。构建完善网络远程辅导答疑系统及远程教育系统,利用更多教学资源,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如可以让毕业生参与实验项目设计。现有教学资源的管理系统逐渐由管理控制向决策支持转变。真正成为学习者沟通的途径,实现媒介功能。支持系统改革是在上一步教学资料改革建立科学的数据库的基础上,以完善教学资源的管理控制为主。实施方法是确定相应管理对象的管理功能。同时优化教学资源管理的信息流程,使教学资源管理向决策支持转变。有些教学资源不便于管理,且实用价值不大,或给管理的流程增加很多不必要的环节,甚至没有必要存在,造成管理效率低,这样的教学资源应当删除或改变。这一步是完成战术层。最后建立经管类专业问题数据库和专家知识数据库,完成师生交流和远程答疑平台。经管类专业学生问题库和经管类专业专家知识库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解决学生问题,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宏微观经济数据库”既可以作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数据资源,也可供老师科研参考。数据库的分类标准可以按学校、按学院、按专业、按教师、按实验项目、按班导师、按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按专长等。同时让教学资源尽可能开放,让更多人参与,让更多人受益。应用层的所有人员都可参与数据层的形成,战略层则利用数据层教学资源设计实验项目,对学生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出评估或调整学校的教学改革发展方向。

3.3 实验教学环境改革

支持系统的改革过程中已经伴随着教学环境的改革,完善的教学资源数据库、教学案例库、实验项目库、教学文档库等,共享经管类教学资源,可以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及为社会更好的服务。功能强大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对各个教学资源基础库进行动态监控和管理,能及时更新,为教学改革服务。这些都使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实验室开放进一步加强,要完善B/S结构教学实训平台建设。重点放在经管类专业综合性实习的B/S结构软件资源建设上。要打破传统的实验室开放的观念,实验开放的环境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开放共享所有的B/S结构教学软件,使学生足不出户就可完成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实习内容。同时要控制好仿真类软件在整个实验教学中的比例。未来也将“云”引入开放实验,加大教学资源开放的力度和安全性、稳定性,让已经毕业的学生也能远程利用教学软件继续学习,提高其专业能力,提高其社会影响力。结 语

本文从教学资源的三要素(教学资料、支持系统、教学环境)出发管理教学资源,重视信息资源在教学资源中的重要性,重视教学资源基础库的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过程中,重视教学资源建设,在充分共享的同时,起到辐射示范作用。重视教学资源管理业务流程重构,以信息系统辅助教学资源的管理,优化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尽可能消除数据冗余,提高资源的管理效率。逐步将对教学资源的管理控制转向教学资源提供决策支持转变,重视系统外教学资源的重要作用,将教学资源的支持系统建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多方参与实验项目的设计,使之更具科学性。对毕业生仍开放部分综合性教学实习软件资源,提高其工作能力,进而提高学院的社会影响力。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可作为后期实验项目设计或教学改革的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朱三元,魏文才,陈建新,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2).[2]李智勇,陈韦伶.基于云计算的经管类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探讨[J].教育信息技术,2013(5).[3]廖骏杰.高职院校实验教学中心网络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13(5).[4]柏艳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信息平台建设研究[J].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2013(2).[5]李文军,杨娜,刘辉军,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资源信息化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10).

第三篇: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

为落实我校“关于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仲教字﹝2008﹞43号)精神,进一步提高我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示范中心)建设和管理水平,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示范中心建设目标

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传授、素质培养、能力提升协调共进”的教育理念,搭建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平台,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全面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益和实验教学水平。

二、申报和审批

1、示范中心由各院(系)组织申报,设备与资产管理处组织遴选工作。

2、凡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建设目标明确、管理制度健全、工作任务饱满、队伍结构合理,教学覆盖面广、学生受益面大、达到《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指标体系》基本要求的实验室,均可申报。鼓励跨院(系)整合资源申报。

3、拟申报示范中心的实验室应在院(系)的领导和组织下,认真填写《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请书》,制订可行的实验室未来三年建设规划。

4、示范中心通过相关专家会议评审、现场考察以及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委员讨论、学校审定的方法产生。

5、示范中心的设立、调整与撤销,必须经学校正式批准。

三、建设与管理

1、学校将示范中心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和领导,并在资金投入上实行政策倾斜,优先立项建设。

2、示范中心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挂靠相应院(系),业务由挂靠院(系)全面负责。

3、示范中心建设和管理实行目标管理制。经学校批准设立的示范中心建设点,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建设计划,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保障完成教学及建设任务,并接受学校的中期检查和项目验收评估。

4、示范中心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由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实践经验丰富、热爱实验教学、管理能力强、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担任,负责组织协调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5、示范中心必须面向全校开放,同时鼓励中心在完成正常实验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开展对外服务。其服务收费按学校有关规定收取和使用。

6、示范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奖优罚劣。对教学改革力度大、管理有序、运行良好的示范中心,学校将加大经费投入,并推荐参加省级示范中心评审;对考核不合格的,将取消其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四、职能部门和示范中心的职责

(一)职能部门职责

1、设备与资产管理处为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全面指导示范中心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考核。

2、人事处根据示范中心承担的教学任务定编核岗,在学校核定的指标内,保证示范中心的岗位设置和人员职务聘任。示范中心要建立和健全岗位责任制,并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水平进行考核。

(二)示范中心职责

1、严格执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实验室管理条例》,负责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制定示范中心建设规划、资产购置计划、运行经费使用计划等。

2、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完善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等教学资料,安排实验指导人员,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3、建立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

4、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管理机制,创造学生自主实验或个性化学习的实验环境,并完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和保证体系。

5、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方法,更新实验内容,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技术开发,开展学术、技术交流活动。

6、搞好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实验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实验室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工作,切实保障人身财产安全。

7、完成仪器设备的管理、维修、计量及标定工作,使仪器设备处于完好状态。

8、定期检查、总结实验室工作,负责对本中心专职工作人员的培训及考核。做好实验室的工作任务、人员、物资、环境状态等基本信息的记录、统计和分析,及时为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准确数据。

五、验收和评估

1、学校依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请书》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指标体系》,对示范中心进行中期检查和验收评估。中期检查在项目建设中期进行,验收评估在项目建设期满进行。

2、学校依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指标体系》,每三年对示范中心进行一次评估。

3、中期检查、验收评估不合格的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取消其示范中心称号,停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管理专项经费。

4、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校内评估参照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指标体系》进行,得分80%为合格。评估不合格的省级示范中心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停拨学校相应配套经费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管理专项经费。

六、其它

2、本办法由设备与资产管理处负责解释。

3、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设备与资产管理处

2009年11月19日

第四篇: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

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 2011

(讨论稿)

“十五”期间,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拟在高等学校建设100个左右具有辐射、示范作用的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高等学校培养适应新世纪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创造条件。

根据教育部启动的《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工程》实验室建设和发行项目,特制定《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宏观指导并规范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推进实验室体制和实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资源共享。

首期制定的标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力学、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基础课实验室仪器设备配备和实验教学项目。

此标准对示范中心的体制与管理、实验教学、实验教材、实验人员、仪器设备、环境与设施六个方面提出了规范化建设要求,为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审定和指导高校基础课实验室不断上层次上水平建设提供参考。

一、体制与管理

1、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属于校级实验中心,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实施校、院(系)两级管理,全面负责本科学生基础课实验教学工作。

2、学校负责中心的建设,提供其正常运转、维修及更新改造经费。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必要时给予支持。

3、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由学校任免。中心人员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定期考核的管理机制。

4、中心在承担学校本科基础课实验课实验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内容、理论和技术方法、手段的研究。

5、中心向校内外开放,负责人员培训,发挥示范作用。

6、中心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实验教学、实验室基本工作信息和仪器设备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7、中心必须贯彻《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国家教委主任20号令),执行《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教高„2000‟9号)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

二、实验教学

1、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教学是构成高等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应按照新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并注重先进性、开放性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形成适应学科特点及自身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2、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内容包括:

基本实验: 提高型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等);

研究创新型实验。

其中提高、研究创新实验应在全部实验项目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中心实行开放式教学,实验室提供选题(参见附件含必修、选修),学生可自带课题,中心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等全方位服务。

3、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1)中心开展实验教学应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实际水平,要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学生自我为主的教学模式。实验安排应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应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方法,能够正确地使用仪器设备,准确地采集实验数据。具有正确记录、处理数据和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逻辑推理、作出结论的能力;正确设计实验(选择实验方法、实验条件、仪器和试剂等),并通过查阅手册、工具书及具其他信息源获得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

(2)中心应运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推广应用虚拟、仿真等实验技术手段。同时对于必要的实验要促进虚拟、仿真实验与实际实验的结合。

(3)基本实验原则上应1人1组。部分其他实验可根据需要2人一组,少数大型实验,同组人数可适当增加。

各科实验教学参考内容详见附件。

4、实验课时

中心实验课与理论课时的参考比例如下(含课内外学时):

物理50%左右

化学120%左右(本专业120%,其他100%)

生物100%左右(本专业100%,其他30%)

力学25%左右

机械30%左右

电工电子40%左右(工科40%,理科30%,师范类25%)

计算机70%左右

5、实验教学的考试与考核

中心实验教学的考试与考核要鼓励创新,要采取平时成绩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做法。平时成绩以实验操作、实验能力、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是否准确、规范化为主要依据。要鼓励学生在实验中有所创新,对于有创见的学生,成绩从优。实验成绩要登记、建档。

6、实验教学研究及成果

中心要根据学科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及时开展对实验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更新,要积极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中心学年更新实验项目数应达到总实验项目数的5%。每四年中心应至少要有一本正式出版的自编实验教材或有一项实验教学改革成果获省、部级奖。

7、中心开放

中心计划内数学任务应服从教学计划的安排,每天可开放时间不少于10小时。有的实验可实行阶段性全时开放或预约开放。物理、化学、生物、电工电子示范中心的工作量每年至少应达到8万人时数,力学、机械示范中心达到3万人时数,计算机示范中心达到20万人时数。

三、实验教材

1、中心应有正式出版的与理论教学结合的自编实验教材和中长期编制实验教材计划。中心各实验课均要使用自编或引进的高水平教材。教材应多样性(包括立体化教材),并有广阔的覆盖面和足够的实验项目(包括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材内容要反映课程内容与体系改革以及实验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成果,既要体现基础性又要具有先进性,既要体现学科的内涵,实验内容的更新,又要有反映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现代实验技术和手段。

2、中心教材要符合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不同专业的实验课程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3、各类实验教材要在保证质量的原则下充分体现自身的特色。

四、人员

中心应拥有一支国内一流水平的基础课实验队伍,其人员组成的层次、结构、数量应科学、合理,满足中心正常运转需求。一般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和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应不少于50%。全体人员应爱岗敬业,团结合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

1、中心人员基本由三部分组成:实验教师(含主讲教师和任课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含管理人员)、技术工人。

2、中心主任1人(正高级职称),全面负责中心的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和管理工作。可兼任课程主持人,参与教学与科学研究。设副主任2人(副高级以上职称),协助主任工作。

3、实验教学(含专、兼职)从事实验教学与研究工作,其中主讲教师是课程教学和教改的骨干,负责对任课教师和助教的指导,对课程的教学质量负有责任。鼓励理论课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实验教师兼任理论教学,实现两类教师与教学的融会贯通。

4、中心应大力推行聘请研究生做助教的制度,并要加强管理和教学指导,保证教学质量。

5、实验技术人员从事实验前后的准备、实验设备的研制,实验技术的开发,仪器设备的维护及中心日常工作的管理等。中心以工作量1~1.5万人时数配备一名实验技术人员为宜(计算机示范中心除外)。

6、中心每年要根据国内外先进知识与技术的发展制定对不同人员的培训计划,以保证中心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仪器设备

中心根据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求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用于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要根据所开设的实验教学内容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避免仪器设备的闲置浪费。仪器设备配备的档次要符合要求,套数要有一定规模,以保证学生的实验教学质量为依据(参看

四、实验教学章节)。

1、仪器设备完好率要保证在95%以上。

2、中心运行维护费要保证在仪器设备总值的3%以上。

3、中心应保证大部分仪器设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一般情况下,机电设备平均年更新改造率要保证在8%以上,电子仪器10%以上,计算机20%以上。

4、中心应有体现学科特色的自制教学仪器设备。

5、贵重仪器设备年使用效益评价分数要达到合格标准。

仪器设备配置详见附件。

六、环境与设施

中心实验室要有与本学科组适应的学术水平以及体现精神文明的人文环境。中心应满足以下条件:

1、实验室生均占有实际使用面积至少2.5m2。

2、实验室房间高度不低于2.5m,地面防滑、耐磨,地面和墙面有特殊需要的要耐腐蚀。

3、房屋无破损,无危漏隐患,需防振的要远离振动源。实验台、柜、桌、椅无破损、符合规范标准。

4、实验室通风良好。根据实验要求需控温控湿的实验室,温度保持在16℃~26℃,湿度保持在60%左右。

5、实验室照明良好,桌面150lx以上。水、电、气管道、网络走线布局安全、合理、符合国家规范。噪声一般低于55dB(机械设备可低于70dB)。

6、中心要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有防火、防盗、防爆、防破坏基本设备和措施。高压容器、易燃、易爆、有毒等物品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合理存放,专人管理。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有害射线的要有许可证。有三废处理措施,符合环保要求。

7、中心教学环境清洁、整齐、卫生,避免师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交叉感染。附件:

各科实验教学参考内容和仪器设备配备参考方案

一、物理

实验教学参考内容

1.速度、加速度的测定;2.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定律;3.转动惯量的测量;4.杨氏模量;5.比热;6.潜热(熔解热、汽化热);7.热膨胀系数;8.热导率的测定;9.相变临界现象的研究;10.质量与密度的测量(气、液、固);11.力学传感器(位移、应力速度、加速度…)与其应用;12.温度传感器及其标定和应用;13.粘滞系数的测定;14.阻尼、受迫振动;15.弦振动;16.声速的测定;17.振动模式研究;18.单摆混沌装置;19.傅里叶频率合成;20.复摆与耦合摆;21.直流电桥;22.非平衡电桥及其应用;23.非线性元件的伏—安特性;24.弱电流测量(F-H实验);25.高温超导材料的导电性能与转变温度的测量;26.交流电桥;27.介电常数的频率特性;28.RLC电路的暂态过程;29.RLC电路的稳态过程;30.RLC谐振电路的幅频特性与相频特性;31.存贮示波器及其应用(瞬态过程的测量);32.示波器原理及其应用;33.电信号的傅里叶分析;34.三相电特性及其应用;35.交流电路功率;36.霍尔效应;37.磁滞回线;38.用非线性电路研究混沌现象;39.光电效应;40.逸出功的测定;41.荷质比的测定;42.密立根油滴实验;43.电子衍射;44.几何光学;45.迈克尔逊干涉仪;46,玻璃折射率与波长的关系;47.衍射光栅;48.各种缝、孔衍射现象的定量研究;49.F—P干涉仪;50.线、圆、椭圆偏振光的定量研究;51.旋光现象;52.分光计的调整及使用;53.原子能级的研究;54.光栅单色仪的调整与应用;55.光学多道分析器(OMA)的调整与应用;56.吸收光谱;57.荧光光谱;58.傅里叶光谱仪;59.光速的测定;60.光的色度研究;61.全息术;62.光学傅里叶变换;63.光电传感器的特性及其应用;64,单光子计数器;65.CCD特性的研究;66.小型镀膜机及真空的获得与测量;67.薄膜厚度和折射率的测量;68.光纤传感器特性的研究与应用;69.光纤通讯;70.黑体辐射;71.中、高真空的获得与测量;72.薄膜制备;73.薄膜厚度的实时检测;74.薄膜特性测试;75.低温的获得与测量;76.固体材料低温特性的测量(比热、热导、电导、磁导等);77.高温超导材料的制备与测量;78.超导磁效应的研究;79.超导量子干涉器件的研究;80.测量相对论速度电子的动能与动量关系;81.激光谐振腔与模式的研究;82.半导体激光器特性的研究;83.染料激光器的调整与光束的控制;84.激光在实时测量中的应用;85.激光的倍频与混频;86.光学双稳态;87.卢瑟福散射;88.γ能谱测量;89.康普顿散射;90.符合测量;91.穆斯堡尔效应;92.x光荧光谱;93.工业CT;94.P—N结电容和杂质浓度分布;95.变温霍耳效应;96.核磁共振;97.电子自旋共振(微波波段);98.铁磁共振;99.光泵磁共振;100.磁共振现象;101.斯特恩—盖拉赫实验;102.原子光谱;103.分子光谱;104.拉曼光谱;105.塞曼效应;106.法拉弟效应;107.克尔效应;108.光纤应用;109.χ光衍射;110.X光透射;111.透射电镜的使用;112.扫描电镜的使用;113.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使用;114.原子力显微镜(AFM)的使用;115.电光调试;116.声光调试;117.超声光栅;118.超声探伤;119.等离子体中离子、电子温度、密度的测量;120.等离子体德拜长度、振荡频率测量;121.微波的产生、反射、吸收;122.微波干涉、衍射;123.巨磁阻效应;124.纳米材料制备与测量;125.虚拟仪器在物理实验的应用;126.仿真物理仪器。

说明:

1.演示实验、选修实验和自学实验,因各校的差异很大,任课教员的个性对实验的选择影响太大,故不列入参考目录。

2.CAI课件的内容也未列入本目录。

3.项目”70”以前的题目基本上是基础物理实验的内容,项目70以后的题目基本上是近代物理实验的内容。由于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的近代物理实验已进入基础物理实验,但两者之间仍有交叉、重叠,所以总的题目没有按传统的力、热、电、光,近代来分类。

4.一些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题目均未列入本目录,如与分析天平、电位差计、灵敏电流计、冲击电流计、棱镜摄谱仪等相关的题目。

仪器设备配备

1.气轨及其配套设备;2.转动惯量仪(转动式、扭摆式);3.传感器系统实验仪;4.微机x-y记录仪;5.杨氏模量测量装置(CCD、振动式);6.固体线胀系数仪;7.闪光法测不良导体热传导系数装置;8.动态法测良导体热传导系数装置(温度波法);9.电子天平;10.温度传感技术实验仪;11.空气比热容比测定仪;12.铁磁材料居里温度测试仪;13.熔点仪;14.数字温度计;15.可编程控温仪;16.粘度系数测定;17.玻耳共振仪;18.弦音计;19.声速测定仪;20.单摆混沌装置;21.双光栅弱振动测定仪;22.傅里叶频率合成装置;23.直流桥;24.非平衡桥;25.P-N结特性测试仪;26.高温超导材料特性测试装置;27.直流稳压、稳流源;28.交流电桥;29.函数发生器;30.可编程函数发生器;31.数字电压表(多用表);32.可编程数字多用表;33.标准电阻、电感、电容;34.模拟示波器;35.读出示波器;36.存储示波器;37.霍耳效应仪;38.F-H实验装置;39.e/m测量装置;40.光电效应测量装置;41.逸出功测量装置;42.非线性电路混沌装置;43.密立根油滴仪;44.电子衍射仪;45.振动样品磁强计;46.频谱分析仪;47.介电谱仪;48.平行光管;49.光具座;50.光学平台;51.迈克耳逊干涉仪;52.气动扫描F-P干涉仪;53.单缝衍射仪;54.光刻衍射板组合;55.衍射光强自动记录仪;56.偏振光实验系统(自动);57.旋光仪;58.分光计;59.傅里叶红外光谱仪;60.光栅单色仪;61.光学多道分析器(OMA);62.光速测定仪(调制式);63.激光功率计;64.傅里叶透镜;65.液晶光阀;66.光电传感器(光电倍增管、光电池、光导管……);67.单光子计数器;68.CCD实验装置;69.椭偏仪;70.黑体辐射实验仪;71.色度学实验仪;72.Ne,Hg,H灯;73.He-Ne激光器;74.半导体激光器;75.YAG激光器;76.小型镀膜机;77.中、高真空系统;78.光学镀膜测厚仪;79.晶体测厚仪;80.检漏计;81.小型制冷机(10K);82.低温杜瓦及控温装置;83.低温材料物性测量装置;84.真空高温炉及其控制系统;85.相对论实验装置;86.微机多道分析器;87.可调谐激光器及电源;88.激光光束分析仪;89.倍频晶体及控制装置;90.双稳态光路;91.γ谱仪;92.α散射装置;93.康普顿散射装置;94.符合装置;95.CT实验仪;96.辐射监测仪;97.锁相放大器;98.变温霍耳效应;99.核磁共振仪;100.微波波段自旋共振仪(谐振式、边限式);101铁磁共振仪;102.光泵磁共振仪;103.教学用微型磁共振成象装置;104.斯持恩—盖拉赫实验装置;105.拉曼光谱仪;106.塞曼效应装置;107.光纤应用装置;108.光纤传感、放大装置:109.音频光纤通讯仪;110.数字光纤通讯仪;111.X光衍射仪;112.小型X光实验装置;113.X光荧光仪;114.透射电镜;115.扫描电镜;116.扫描隧道显微镜(STM);117.原子力显微镜(AFM);118.电光调试仪;119.声光调试仪;120.法拉弟效应仪;121.克尔效应仪;122.等离子体诊断仪;123.微波实验系统;124.微波分光计;125.穆斯堡尔实验装置;126.超声换能器、放大器;127.超声GPS模拟系统;128.高斯计;129.虚拟仪器;130.仿真实验装置。

二、化学

实验教学参考内容

1.操作及技术

玻璃仪器的洗涤及干燥;滴定管、移液管以及容量瓶的使用和校正;天平的使用;溶液的制备;滤纸和滤器的使用;加热方法(直接加热、水浴加热、油浴加热);煤气灯和喷灯(酒精或煤气)的使用;冷却方法(冷凝管、水浴、冰盐浴);搅拌方法(机械搅拌、电磁搅拌);固液分离(倾析、常压过滤、减压过滤、离心分离);沉淀转移、洗涤、烘干、灼烧;结晶和重结晶;气体制备、净化和吸收;溶液萃取;试样的干燥(烘干、真空干燥和干燥剂的选择);回流;蒸馏(简单蒸馏、分馏和精馏、减压蒸馏、水汽蒸馏、共沸蒸馏);高压钢瓶的识别和使用;压力的控制与测量(包括真空的获得和检漏);压力计的使用(包括真空计);温度的控制与测量;热电偶温度计的选择和使用;流体的加料、稳压和稳流;流量的测量与流量计校正;常用电极的制备。

2.化合物的合成

无机物制备(热分解、复分解、氧化还原等);有机物制备(常量、小量、半微量合成、多步合成、光、微波、超声及电化学合成等);配合物合成(配体取代、直接反应、氧化还原等)。

3.基本物理量及有关物理参数的测定

(1)基本物理量:浓度、pH值、摩尔气体常数、阿佛加德罗常数、熔点、沸点、蒸汽压、密度、粘度、折射率、比旋光度、溶解度;

(2)热力学性质:温度、热效应、活度系数、平衡常数;

(3)电化学性质:电导、电动势、离子迁移数、ζ电位;

(4)表面与胶体:表面张力、固体比表面积、胶体电泳速度;(5)结构:磁化率、偶极矩、摩尔折射度;(6)动力学性质:反应级数、反应速率常数、活化能;

(7)化工参数:雷诺系数、阻力系数、给热系数、传热系数、总传质系数、理论塔板当量高度、塔板效率、停留时间分布、动力学参数。

仪器设备配备

1.常用仪器与设备

大气压力计(数显压力计);温度计(玻璃、热敏电阻、热电偶);天平;pH计;电导率仪;旋光仪;折射率仪;温差测量仪;氧弹热量计;温度控制仪(常温、高温);真空泵;超级恒温槽;检流计;稳压电源(直流、交流);安培表;马弗炉;管式炉;烘箱;搅拌器;记录仪;万用表;U压力计(数显式低真空压力计、数显微压差压力计);小电容仪;磁天平;差热分析仪;熔点测定仪;离子活度计。

2.常用分析仪器

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原子发射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单扫描示波谱仪;微库仑计;示波器。

3.化工设备及装置

流量计;离心泵;吸收塔装置;精馏装置;气体输送机械;换热器;实验反应器。

4.选用仪器

荧光光度计;x-衍射仪;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离子光谱仪;*顺磁共振仪;*四圆单晶X射线衍射仪;循环伏安计;高压反应釜;数显温度计;*元素分析仪;微波器;*超声波发生器。

三、生物

实验教学参考内容

1.生物基本特征的了解和种类的识别

动、植物和微生物重要代表类群的形态特征与分类鉴定。

2.生物器官、组织、细胞和亚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和分析

代表物种的个体和器官解剖;显微镜的使用;组织切片、细胞和染色体制片技术。

3.生物个体生理和发育实验技术

生物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制备;动作电位的观察和描记;呼吸、代谢、排泄和内分泌的测定和分析技术;光合速率测定和叶绿素含量的分析;水质和矿质营养分析;影响个体发育的内外因素分析;重要生物种类的培育技术。

4.生物化学实验技术

生物大分子的纯化和分离方法;糖、脂肪、蛋白质、核酸和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定性、定量和有关生物化学性质的分析技术;酶活性测定;酶动力学测定和酶联免疫分析。

5.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DNA、RNA和质粒的提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DNA重组技术;PCR技术及其有关DNA扩增方法;核酸与蛋白质的杂交检测。

6.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实验技术

动、植物细胞培养和微生物培养技术;亚细胞结构和细胞标记或显示技术;微生物的转导、转化和杂交;模式生物(如果蝇)的遗传分析;染色体制片,染色体核型和带型分析技术;抗体的制备与检测;荧光显微镜等特殊显微镜的使用。7.生态学实验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调查与统计方法;水体生产力测定及分析;种群动态的计算机模拟。

仪器设备配备

1.主要形态观察仪器设备

体视显微镜和普通显微镜;特殊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干涉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倒置显微镜);显微图像显示仪(视频转换显微镜);冷冻切片机;石蜡切片相关设备。

2.主要分析与制备仪器设备

显微操作器;植物生长培养箱;厌氧培养箱;CO2培养箱;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冰箱;超低温冰箱(柜);冷冻离心机;PCR仪;基因电击转化仪;细菌自动鉴定系统;真空冻干机;电子分析天平;紫外分光光度计;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溶氧测定仪;荧光分光光度计;色谱仪;自动部分收集器;自动凯氏定氮仪;蛋白/核酸uv检测仪;层析系统、层析柜;杂交箱(核酸);凝胶成像系统;纯水制备系统;同位素检测仪;脱色摇床;制冰机;自动酶标读数仪;可调式微量移液器。

3.主要生理仪器设备

心电图仪;肺量计;生理数据采集系统及相关设备,4.公用设备及主要野外实习仪器设备

便携式投影仪;实物投影仪;多媒体投影仪;全球卫星定位仪;GPS、BOD测定仪、COD测定仪;数码式摄像机;数码式照相机;数码式录音机;无线通话器等。

四、力学

实验教学参考内容 基本实验:

1.材料性能参数测定实验:含各向同性、各向异性材料弹性常数、温度对材料弹性常数的影响、摩擦系数、强度指标、塑性指标、能量测定等。

2.材料在基本载荷作用下的破坏行为实验:伸、压缩、扭转、剪切等。

3.简单杆件应力应变测定实验:含叠梁、复合梁及简单结构静态应力应变、动态应力应变及动载系数测定等。

4.杆件及简单杆系变形测定实验;含伸长量、挠度、转角的测量以及位移互等定理的应用。

5.受压杆件临界载荷测定实验。

6.高、低周疲劳基本实验。

7.振动基本实验:含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系统频率、振幅和相位的测量。

8.基本运动参数测试实验:含位移计和加速度计的校准与使用,单自由度系统的位移、加速度及相位测量。

9.流体力学基本实验:含能量方程、动量方程等。

提高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和应用性)

1.桁架、刚架及其他工程结构(模型)变形、应力测试实验。

2.压杆稳定综合实验:含细长杆临界载苘的测定、大挠度屈曲行为观测、约束条件对临界载荷影响的观测、组合杆件稳定特性等。

3.光测应力实验:含光测实验应力方法、激光散斑及云纹干涉法测量局部位移和应力等。4.薄壁结构性态实验:含应力应变测试分析,静力等效适应范围讨论。

5.断裂韧性实验:测量金属、非金属材料的KIC等。

6.材料损伤演示实验。

7.复合材料性能实验。

8.残余应力测试实验。

9.单转子动力学实验:含刚性支撑转子的涡动及转轴动反力测量。

10.雷诺实验。

11.低速绕流装置实验。

前沿性实验:

与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理论和新实验技术研究有关的研究性实验,仅面向部分学生开课。

仪器设备配备

基本教学设备

1.材料力学性能测试设备

万能材料试验机;多功能加载架;扭转试验机;冲击试验机;*高、低周疲劳试验机;载荷、位移、变形传感器;显微镜等显微观测仪器;*应力应变观测图象系统。

2.电测设备

静态应变仪;动态应变仪;*多点信号采集系统;*应力无损检测仪器。

3.光学应力测试设备

光弹性仪;图象采集与分析系统;*全息台与光学元件。

4.动力学实验设备与仪器

振动实验台;测振仪;*振动数据分析系统;*非惯性系、动量、动量矩、动能实验系统。

5.工程流体力学实验仪器与设备

流体力学基本参数测定、基本规律验证常用设备;*激光测速仪;*热线分析仪。

6.多媒体系统。

7.网络设备。

8.与上述仪器设备配套的附件及元器件。

五、机械

实验教学参考内容

基本实验:

1.平面立体及其截交线;2.回转体及其截交线;3.组合体;4.*组合体构形设计;5.*机械零件测绘的方法和步骤;6.计算机绘图;7.机构运动简图绘制;8.机构认知;9.*机构创新认知;10.转子动平衡;11.*机械运转调速系统测定;12.机构动平衡;13.*机构运动参数测定;14.试样制备及平衡组织观察;15.*钢的热处理、硬度测试及其组织观察;16.液态成型工艺:17.塑性成型工艺;18.焊接成型工艺;19.*材料成型工艺过程展示;20.材料切削加工性;21.*带传动;22.*滑动轴承;23.*螺栓联接;24.机械拆装与结构分析;25.机械传动认知;26.支承零、部件认知;27.联接及其他零部件认知;28.机械结构认知;29.轴系结构设计;30.机械原理课程设计;31.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提高性实验:

1.*组合体构形设计;2.*机械零件测绘的方法和步骤;3.部件测绘的方法和步骤;4.计算机图形学实验;5.*机构动平衡;6.*机构运动参数测定;7.典型机构及机构系统的分析;8.*机构创新认知;9.*机械运转调速系统测定;10.工业机器人认识与实践;11.常见工程材料性能测试及组织观察;12.工程材料选择与处理工艺设计;13.*钢的热处理、硬度测试及其组织观察;14.材料成型综合;15.特种成型工艺;16.*材料成型工艺过程展示;17.数控加工;18.*带传动;19.*滑动轴承;20.*螺栓联接;

21、机械传动性能测试; 22.机械系统课程设计;23.机械CAD课程设计;24.三维产品造型设计;25.实验技术手段认知。

研究创新型实验:

1.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2.机械传动方案设计;3.材料成型新工艺;4.虚拟设计与制造;5.机械基础虚拟实验。

说明:带*号的实验项目,可根据开设的方法和具体的实验内容作为基本实验或提高性实验开设。

仪器设备配备

基本教学设备

(一)测量工具类

1.直尺;2.内外卡尺;3.游标卡尺;4.螺纹卡规;5.千分尺;6.轮廓仪;7.测角仪;8.铜棒;9.拉拔器。

(二)模型类

1.带切口的平面立体模型;2.带切口的回转体模型;3.组合体模型;4.轴类零件;5.盘盖零件;6.叉架类零件;7.箱体类零件;8.球阀部件;9.齿轮泵部件;10.减速器部件;11.典型机器(如牛头刨床,缝纫机、包糖机,碎矿机,插齿机,发动机,走刀箱,绞绳帆,油泵等);12.各种典型机构:(连杆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轮系、组合机构、空间机构等);13.各种构思巧妙的机器或机构及小发明;14.铸、锻、焊等工艺模型、图样、工模具;15.各种类型的减速器、发动机、机床部件;16.各种类型及各种材质的齿轮、齿轮加工刀具、蜗轮蜗杆、带、带轮、链条、链轮,螺旋传动的零部件实物;17.各种失效零件实物;18.各种类型的齿轮受力分析模型;19.各种类型的轴、轴承实物;20.轴上零件的轴向固定和周向固定实物;21.轴瓦和轴承衬实物;22.轴承、轴、轴瓦失效实物;23.各种类型的螺纹联接实物;24.各种类型的螺栓、螺母及垫圈实物;25.螺纹联接的失效实物;26.各种类型的键、销实物;27.各种类型的键、销实效实物;28.各种类型的焊接、铆接实物;29.各种类型的弹簧和弹簧失效实物;30.各种联轴器、离合器实物模型;31.机-光-电一体化产品。

(三)仪器设备及装置类

1.转子动平衡仪;2.运转调速测定系统;3.机构运动参数测定装置;4.机构动平衡实验装置;5.机构创新组合模型;6.Fisher创意组合模型;7.小型化机器人及其控制装置;8.自动及半自动抛光机;9.金相显微镜;10.多媒体图象处理仪;11.高温箱式电阻炉;12.中频感应炉;13.布式与洛式硬度计;14.硬度试验机;15.材料试验机;16.液态成型实验装置;17.黏度测试仪;18.塑性成型实验装置;19.焊接成型实验装置;20.红外热像仪;21.压铸机;22:数值式差热分析仪;23.挤压机;24.焊机;25.混粉及球磨机;26.激光原形加工机床;27.粉末压坯机;28.注塑机;29.数控加工机床;30.车床及加工精度测试仪;31.带传动实验机;32.应力与温度测试仪;33.多功能微机机械效率测试仪;34.滑动轴承试验机;35.多通道微机压力位移测试仪;36.螺栓联接实验机;37.多功能微机应变测试仪;38.机械传动创新实验台;39.机械传动性能测试仪;40.模块化轴系结构设计实验装置。

(四)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类

1.计算机(586以上);2.局域网;3.投影仪;4.摄像机;5.数码式照相机;6.文件服务器;7.代理服务器;8.交换机;9,集线器;10.稳压电源;11;网络打印机;12.网络绘图仪器;13.扫描仪;14.相关的正版软件;15.数值式视频及动画采集卡。

以上所列设备是与实验项目相配套的,选做实验的仪器设备为选配仪器设备,供建设中心时参考。

六、电工电子

实验教学参考内容

基本实验:

1.电工电于实践初步

常用电子器件、电子仪器的使用;交流电路和安全用电技术;焊接技术、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

2.电路基础实验

电路定理实验;受控源特性实验;电路的频域响应和时域响应。

3.电子技术实验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4.电工技术实验

电工技术;电力电子基本电路;PLC应用基础;变频调速技术。5.微机硬件和软件应用技术。

6.数字、模拟、微机应用综合性系统实验。

7.电磁场基础实验。

实验项目:

1.电工电子实践初步

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测试;

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初步(示波器、函数发生器、直流稳压电源、交流毫伏表等);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常识;焊接技术、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安全用电知识。

2.电路基础实验

电路定理实验(包括基尔霍夫定理、迭加定理、戴维南定理等);受控源特性实验;电路的频域响应和时域响应实验;三相电路实验。

3.电工技术实验

交流阻抗测试及功率因素改善实验;电动机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实验;电力电子基础电路实验(如:相控整流、斩波、逆变等);PLC应用基础实验;变频调速器实验。

4.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基本放大电路实验(如:双极型或场效应管、单极低频电压放大器、差分放大电路等);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实验(如:同相比例、反相比例、加法运算、差分放大、电流-电压变换、积分电路、有源滤波电路、正弦波产生电路等);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非线性应用实验(如:施密特触发器、精密整流电路等); 功率放大器实验;其他模拟集成电路实验(如:低频PLL应用电路、V/F变换器、集成定时器等);*高频电于线路实验(如;高频电子仪器的使用、LC正弦波振荡器、集成模拟相乘器、调幅与检波、频率调制与解调等);*可编程模拟集成电路实验;*MATLAB软件应用实验(如:卷积实验、零极点实验及其频响、信号调制与解调等)。

5.数字电子技术实验

门电路实验(包括:与非门、三态门、OC门等);组合逻辑电路实验;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实验;存储器实验;综合应用实验(如:乘法器、模拟乒乓球比赛实验、交通灯控制电路等);嵌入式微处理器系统实验,嵌入式系统综合实验。

6.微机硬件应用实验

微机应用单元实验;微机硬件应用综合设计;微机实时监测系统实验;微机控制系统实验;微机网络通信实验;微机应用系统综合设计。

7.数字信号处理实验

DSP系统实验;DSP系统应用设计。

8.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践

在介绍电子系统设计导论、信号的调制与变换、单片机应用系统、PLD数字系统及电子系统的技术实现等内容的基础上,布置若干综合应用型的电子系统课题,由2-3人一组独立进行设计与实践。课题类型可参照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题型,诸如数字式工频电气参数测试、温度测量与控制、数字化语言存储系统、调频接收机等。

注:(1)以上实验内容主要针对电气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其他专业可根据教学计划要求酌情选择。

(2)以上基本实验内容中的1/5-1/3应由虚拟实验室完成。

(3)以上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微机硬件实验以及电子场实验等可以在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进行,也可在其他实验室进行。仪器设备配备

1.模拟示波器(20MHz以上,双通道);2.函数发生器(0MHz一15MHz,任意波形);3.直流稳压电源(0V--25V,1A--5A);4.数字万用表(四又二分之一位);5.低频信号发生器;6.晶体管特性图示仪;7.模拟电路实验板;8.数字电路实验板;9.可编程多路电源;10.数字频率计;11.电工综合实验台;12.基于PC的EDA开发系统;13.虚拟仪器实验平台(包括多功能I/O卡、开发工具软件、示波器卡、数字多用表);14.PLC实验台;15.变频器;16.高频Q表;17.高频功率表;18.超高频毫伏表;19.射频信号源(100 kHz一150MHz);20.RF模拟信号发生器;21.RF数字信号发生器;22.数字示波器(100MHz,4通道);23.可编程信号发生器(0MHz--15MHz);24.逻辑分析仪(50MHz,32通道);25.扫频仪;26.数字示波器(100MHz,4通道);27.数字存储示波器(100MHz)。

虚线以下(26,27项)属于先进性和前瞻性的仪器设备。

七、计算机

实验教学参考内容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计算机文化基础;

计算机技术基础;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一)基础与验证型实验

1.计算机用户界面的基本使用;2.文档制作;3.网络应用;4.网页制作与信息发布;5.多媒体计算机组装(常规软硬件配置)。

(二)基础与验证型实验

1.数揩库与信息管理初步;2.数据库与SQL语言编程;3.高级语言编程1:侧重算法设计、语言基本结构使用、编程实现与上机调试。只涉及一种编程语言。4.高级语言编程2:基于面向对象语言编程,侧重简单的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的编程实现。只涉及一种编程语言。5.应用开发技术:基于可视化程序设计与集成开发环境,开发一个简单的应用系统,领会基于面向对象的组件技术和现代开发环境与工具的使用。6.多媒体信息应用:常见多媒体外部设备的使用,多媒体信息的输入输出、常见多媒体工具使用,多媒体信息的管理及应用。理工科学生,编程训练要求较高,文科学生,侧重数据库和多媒体信息的使用。

(三)基础与验证型实验

1.汇编初步;2.汇编语言编程;3.软中断程序设计;4.计算机的并行通信接口;5.计算机的串行通信接口;6.数模转换电路实验;7.数据采集系统实验。

(四)设计与开发型实验

1.科学计算型实验

以算法与高级语言编程为基础,注重训练编制较大规模应用程序的能力。

实验对象主要是将来从事科学计算的有关专业学生。

2.信息管理型实验

以数据库和相关开发技术为基础,设计并实现一个完整的小型管理信息系统,其中包括系统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开发与实现等。实验要有文档要求。

实验可分为单机模式(主要对文科学生)、Clien/Server模式、以及采用WWW技术的三层结构(较高要求)。

(五)设计与开发型实验:

1.语音采集、存储与回放

设计并实现语音采集、存储与回放系统,建立WAV格式或其他格式的声音文件。实验涉及模电、数电、计算机及接口、以及多媒体的有关知识。

2.液晶显示与控制

设计并实现计算机的液晶显示系统,能显示字符和图形。实验涉及计算机接口、液晶控制器等方面的内容。

3.小型分散式控制系统

设计并实现一个完整的分散式控制系统,包括多点温度测量、红外检测、步进马达控制等定时、随机测量控制环节。实验涉及模电、数电、传感器、计算机、接口、汇编语言与高级语言结合及多机通信等方面的内容。

4.组网实验

实现一个局域网,包括物理连接、网络操作系统安装、设置,网络连通实验等。

5.计算机小系统(设计并实现一个计算机小系统,实验涉及计算机系统、接口、监控程序等方面的内容。

仪器设备配备(含软件)

硬件建设

(一)与计算机相关的设备

1.微机设备 考虑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化的应用需求。微机的档次根据硬件实验要求合理配置。

2.输入输出设备

打印机(针打、喷墨或激光打印设备)、绘图设备、扫描仪、多媒体信息输入输出设备等。

3.网络设备

至少有1-2台专用网络服务器(Sever);根据网络分段或根据局域网情况,配备网络交换机或智能型集线器(Hub);网络中心交换机及外接端口(设备)必须满足不低于100MB传输,内部端口可以是10MB/100MB传输;网络连线采用5类或以上非屏蔽双绞线。

4.服务器配置

WWW服务器;文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其他网络应用服务器;管理服务器。

5.电源设备

配备不间断电源(UPS),建议配备在线式(Online)UPS;在电网电压不稳定地区,必须配备电子交流稳压设备;电源设备的负载容量必须大于中心设备电源容量,考虑设备更新和升级带来的功率容量变化。

(二)硬件实验室专用设备

1.硬件实验系统

16位以上的实验装置,如TPC系列的实验系统,或16位的单片机实验系统。PLC控制器、工业控制计算机、单片机开发系统等有关测量、控制用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2.实验仪器

示波器、函数发生器、逻辑分析仪、数字万用表、毫伏计、稳压电源、网络测试仪,以及必要的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如打印机、绘图仪、扫描仪、摄像机、图像采集卡、数字相机、多媒体输入输出设备等。

3.其他有关器件

芯片、液晶、传感器、DSP处理器等。

软件建设

1.常用教学用软件

办公自动化软件、计算机语言环境、常用开发工具软件、数据库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CAD软件、EDA软件、科学计算软件包等。

2.CAI课件资源(包括CAI课件、素材库等)。

3.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作业、答疑、讨论,网上学习等环境)。4.网上考试系统。

5.中心网站建设,其中包括计算机基础教学信息及实验室有关信息等。

6.系统安全保护子系统。

第五篇: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沪二工大教[2007]58号

为了规范本科专业建设,适应社会发展和学校自身建设的实际需要,促进学校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调整、管理及建设工作,增强专业办学特色,提高专业办学水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本科专业的设置

1.学校的专业设置,应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加强整合与调整,立足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学校的专业设置,应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利于形成多学科结合、布局合理、适应性较强的专业结构。

3.学校的专业设置,应符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有关要求,按规定程序办理。

4.申请新设置本科专业的基本条件:

①有详尽的人才需求调查(必须深入三个以上企业进行调查和三个以上高校相关培养计划的对比分析)及论证报告;

②有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其他各项教学条件基本齐全;

③有能力承担拟新设置专业80%以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包括讲课、实验、实习、辅导等),并能保证一定的教学质量;

④拟新设置的专业,应配备不少于实际从事本专业建设和教学的专业教师7人,其中具备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至少占80﹪。教学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必须能保证拟新设置专业教学的基本需要;

⑤新设置专业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主干课程和主要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大纲、教材、讲义和教学资料的编写或选用,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指导的准备等)基本完成;

⑥新专业建设规划。

5.申请新设置专业的审批程序:

①对拟申请新设置的专业,实行预申报制度。预申报应提前一年(每年六月底前)向学校提出申请,经批准后获得第二年申请新设置专业的资格; ②每年六月底前,按照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本科院校专业目录,由申请新设置专业的学院(系)提出申请报告,上报教务处;

③由教务处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对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报学校学术委员会审定;

④经学校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后,于九月底之前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审批。

6.申请新设置专业的申报材料按照上级有关规定组织。

7.学校申请增设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外专业,须按规定报请上海市教委主持召开专家论证会,提交目录外专业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学校申请增设全国高校已经布点的目录外本科专业(不包括试点专业),可以不提交目录外专业专家论证报告。专家论证会除应按有关规定邀请教育、科技、人事部门的专家学者外,还应聘请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委员、行业协会的专家参与。论证小组名单须在论证会召开前由学院(直属系)确定后提交教务处,送上海市教委报教育部核准。并在每年7月底前向上海市教委高教处提出组织召开目录外专家论证会的要求,论证会安排在8月15日以前进行。

二、本科专业建设的内容和目标

1.本科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涉及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各专业应按照专业建设规划,重点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实施,分步骤、有重点、抓落实;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强重点、特色专业建设,逐步形成一批名牌专业,形成学校的整体优势。2.本科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①专业指导思想。各专业要按照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定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有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

②师资队伍。各专业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到2010年实际从事本专业建设和教学的专业教师数量应不低于1:30(实际从事本专业建设和教学的专业教师数:本专业本科学生数)且最少不少于10人;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好,高级职称所占比例≥50%,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比例≥50%;每位教师每学年均应参加本专业的有关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工作;

③教学基本设施。各类功能的教学实验室实验开出项目符合各专业教指委提出的基本要求,满足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项目;校内外实习基地完善,设施能满足本专业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要求;

④教学文件。培养方案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计划相对稳定,执行情况良好;本专业各教学环节(含课程、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的教学大纲齐全并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有各教学环节的考核标准并严格执行;

⑤课程建设。各专业要做好对本专业各课程的建设规划,特别要加强主干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的建设,在近两次校级教学成果奖或重点建设课程遴选中有入选项目;有科学的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要选用获奖教材、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的教材、同行公认的优秀教材和新版教材,并注意有本专业特色的教材编写规划;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课题式和自主学习式教学方法,特别要重视考核方式的改革,除传统的闭卷考试外,应尽可能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开卷、案例分析、口试、过程考核等;要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要根据课、程的性质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15%;各专业应有双语教学的课程; ⑥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选题要有70%以上结合生产实际,难度、深度、综合训练等符合培养目标要求,一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不超过8名;

⑦质量控制。各专业要建立自己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统一制定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如集体讨论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大纲、考核方式等;检查质量标准的执行情况,如听课制度、试卷分析、学生座谈会、毕业生跟踪调查等。

三、本科校重点专业(教学高地)建设

为落实我校“创特色学科,树品牌专业,建精品课程,铸一流技能”教育教学新格局,学校组织本科重点专业(教学高地)建设工作,其目标是通过建设,重点建设专业的总体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应达到全市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有一定知名度的本科专业,并在某些方面达到全市乃至全国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各学院(直属系)应根据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学院(直属系)的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向学校提出本科重点专业(教学高地)建设项目立项申请报告。申报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的专业须具有相应的学科背景和学科基础、获得过相应的教学研究成果、有特色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有长期和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基本符合教学要求、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教风与学风建设、学生受益面广、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比较高等方面规定的相关条件。项目建设周期为四年。

今后,申报上海市高等学校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将从校重点专业(教学高地)建设项目的专业中遴选。

四、本科专业的检查评估

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重在提高”的原则,学校对所有本科专业定期进行检查评估,现阶段原则上每2~3年对各专业检查评估一次,以后逐步过渡到每5年评估一次。

检查评估的主要内容是:

1.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包括专业定位与建设规划、专业培养方案执行情况特色);

2.师资队伍(包括主讲教师的数量与结构、教学水平现状及建设成效); 3.基本教学条件及利用(包括课程、教材、实验实习条件及利用、图书资料、教学经费、学生参与文化科技活动等情况);

4.教学管理(包括规章制度、质量控制的执行情况);

5.教学效果(包括学风、学生反映、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成效等情况); 6.社会评价(就业率、用人单位反馈)。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另订。

评估的方式有自评、互评、学校综合评估与验收、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并积极引入社会评价制度。对于目标不明、力量不足、条件不够、建设不力、就业困难的专业,实行限期整改、暂停招生直至取消专业等措施。

五、本科专业建设的组织与管理

专业建设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度,专业负责人对院长(系主任)负责,其基本职责是:制定拟设专业的筹建计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并配合学院(直属系)进行申报工作;制定本专业建设计划,全面组织实施本专业的建设;提出专业方向的调整建议等。

专业建设以学院(直属系)为主开展,是各学院(直属系)的中心任务之一。各学院(直属系)应根据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和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制定本院(直属系)现有专业的建设计划及拟设专业的筹建计划并组织实施。

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以及新设置专业的申报、评审等工作在校学术工作委员会领导下进行,由教务处具体实施。学校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宏观调控,整体上把握专业建设方案,并进行指导、规划和统筹。

六、本科专业建设的经费管理 1.新设置本科专业的启动经费使用

为加强我校本科专业的建设,学校对每一个新设置的本科专业投入一定资金作为建设启动经费(一般为2万元)。本科专业建设启动经费专款专用,在额定范围内,经费可以用于专业建设调研、专业建设资料购买及专业论证评审等方面,由院长(系主任)及教务处负责人签字后予以报销。报销时需提交与经费开支有关的调研报告、发展规划报告、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等相关成果材料。

2.校重点专业的经费使用

为保证重点专业建设有效开展,学校为重点专业建设提供经费支持。本科重点专业建设经费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挪用、挤占。

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经费中用于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引进等费用,由学院(直属系)提出申请,学校在专项经费中统筹安排落实。

除以上费用外,学校另外对每个重点专业每年资助10万元,主要用于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

该经费的使用权归各专业建设项目组;由专业所在学院(直属系)、教务处和财务处共同管理。各专业建设项目的负责人对本科重点专业建设经费的具体使用情况负直接责任,各专业所在学院(直属系)负责经费的日常管理,教务处、财务处负责对建设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宏观管理、检查和监督。

经费与建设目标的实施进度挂钩,根据阶段目标达成情况分划拨。自学校批准立项起,即下拨第一年的费用10万元。项目实施过程中,每年向学校报送进展报告,由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对建设项目进行检查,经检查确认建设进展良好,则继续下拨下一的建设经费。本经费如不能按期使用,则自行终止使用权限。如不能按计划完成规定内容、无故拖延计划实施或将经费挪作他用的,学校将有权停止其使用经费和停拨后期经费。

七、附则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二○○七年四月

下载河南工业大学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管理办法(试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工业大学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管理办法(试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级骨干教师评选管理办法(试行)

    校级骨干教师评选管理办法(试行)(经2008年5月22日行政会讨论通过)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工程”,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为优秀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成长......

    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探析论文

    摘要:通过煤矿安全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实践,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建设成果具有鲜明的建设特色,有效地提......

    滨州学院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关于印发《滨州学院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滨院党〔2009〕78号 各党总支(直属支部),各系(院、部)、部门: 《滨州学院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已经......

    第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名单

    第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名单 物理类: 北京大学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南京大学物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北京交......

    湖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名单

    湖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名单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第一批(2005年)2个 武汉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第二批(2006年)3个 武汉大学化学实......

    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华航校发〔2011〕35号,2011年3月23日印发)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我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增强我校科技创新能力,加......

    河南工业大学教师教学评价实施办法试行

    河南工业大学教师教学评价实施办法(试行) 校政教〔2012〕28号 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是保障学校整体教学工作质量的基础环节,也是对教师个人业绩考核的主要依据。为有效调动教师从事......

    广东工业大学国防生教育管理办法(试行)

    广东工业大学国防生教育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着眼为军队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规范国防生的教育、管理和训练,引导国防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