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AAAA乡生态环境建设治理实施方案
AAAA乡生态环境建设治理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我乡新农村建设步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农民身体健康,切实改变农村环境面貌,特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防治污染与生态保护并重,推动乡村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乡村生态良性循环,为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为我乡的生态文明夯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坚持体制创新的原则,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明晰产权,合理补偿,建立生态环境建设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3、坚持政府统一组织,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
4、坚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原则。
5、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的原则。
三、主要目标
AAAA乡“环境优美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建设“畜牧大乡、旅游强乡、生态优美”为发展战略,立足于现有生态环境和经济基础条件,经过几年的努力奋斗,把AAAA乡建设成为生态效益型经济较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清洁、安静、舒适,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绿水长流、生态文明的自治区级环境优美乡,促进我乡的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任务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突出资源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形成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相融合的新格局。
1、巩固提高生态林业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是环境优美乡建设主要保护屏障。通过森林植被管护,界定禁止主伐区域,规划生态公益林班,划定界线、立碑、挂牌、指定专人管护,实行封山育林。同时,要调整优化林相结构,对保护区林相进行适时调整,使针、阔叶林比例达到1:9。对古树、野生动物依法予以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小区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倾斜,优先安排建设,使全乡森林覆盖率保持在92%以上。大力做好全乡山林防火工作,层层落实防火责任制,加大宣传力度,继续保持解放以来无山林火灾的纪录。
2、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广以沼气为纽带“家禽—沼—菜”、”牲畜--沼—果”等立体种养和轮作、套种,扩大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提高经济作物比重。立足笋竹、果蔬等主导产业,推广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安全食品生产,发展生态型农牧产品加工业、储运业,辐射带动全乡农牧产品安全生产。
3、大力推行农村新能源建设。推广农户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农户生活用柴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到2011年,AAAA乡共建成沼气池150余口。
4、全面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做好县道、各村主干道公路护坡、弃土场所的植草绿地和植被恢复,以及保护区内重点水土流失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防止污染水源和水库淤积。保护区划内涉及水土保护的交通、能源等项目建设,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报批、水土流失治理竣工验收制度。至2015年,全乡水土流失治理度要达85%以上。
(二)构建良性循环的农村生态环境
1、开展卫生乡、卫生村创建活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善农村居民卫生条件。实施“两管五改”工程,所有公厕完成卫生无害化改造,农厕改造率达80%以上,农禽、家畜圈养达90%以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卫生清洁户达90%以上。
2、加快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建立健全乡、村两级环卫工作队伍,在AAAA乡建立生活垃圾填埋场,在各村建立垃圾集中清运点,并实行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各村根据新村建设情况完成下水管网改造,实现清污分流,集中排放。到2012年全乡生活垃圾基本实现定点堆放、定时清运。加
强急诊乡容相貌管理,严格实行“门前五包”,规范车辆停放,全力创建卫生乡镇。
3、创建“生态型村庄”、“生态型庭院”。发挥我乡生态优势,依托我乡山光水色自然背景,突出抓好乡村道路、农家庭院绿化美化建设,提倡园林式种植、菜地、花卉,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山村生态环境景观。到2015年100%村成为生态型村庄,60%的农户庭院成为生态型庭院,4、加强农村两源污染的综合防治
(1)有效控制和削减农药、化肥等两源污染,结合生态农业建设,加快无污染的先进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改变传统的耕作施肥用药习惯,扩大平衡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使之大幅度地降低农药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同时,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到2015年,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覆盖率达80%以上,并大力推行无公害栽培技术与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达标。
(2)加强养殖业污染的综合整治,将阔克铁热克河谷水库周围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列为规模化畜禽养殖禁养区。散养家畜要圈养,并严格控制养殖密度,养殖家禽要建立沼气池对畜禽粪便进行沼气化处理,确保养殖废物达标排放。
(三)加强企业污染治理
根据各企业的排污情况,制定一厂一策,落实治理措施,实现达标排放;对已达标的企业,要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确保稳定达标。
(四)建立自然和谐的城乡人居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建设有利于身心健康,资源节约利用,环境自然宜人,布局科学合理凸显山水园林特色的生态型城乡,为所有居民提供方便、舒适、优美的聚居环境。
1、加强村乡规划管理和基础设施实施。乡按照规划,程序负
责组织编制乡体系总体规划。规划要坚持生态建设、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的方针,要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将村乡传统风貌与村乡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同时,加快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至2012年,乡居民自来水普及率
达100%,卫生公厕比例达100%,道路硬化率100%,乡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8平方米以上。
2、开展生态社区试点建设。全乡开展龙口、莫因台两个生态社区试点建设。推动“以人为本”理念,制定生态旅游社区建设规划和标准,规划社区的居住、生活服务、文化教育、环境绿化、公共基础设施等进行综合布局,科学安排。加强社区服务中心、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社区绿化、美化、净化工作,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科普等活动,普及生态文化,提高社区成员对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福利的拥有程度,增强社区自我服务意识。
五、经费概算与重点项目说明
为实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预定目标,在原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按照《AAAA乡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建设重点实施项目,总投资预计需投入资金3000万元,各有关部门、各村要围绕这些重点项目,落实目标责任,扎实有力加以推进。
六、实施步骤
1、启动实施阶段。全面启动AAAA乡生态环境建设,着力发
展生态效益型产业,扎实推进生态工程建设,有效遏制溪河和交通线两侧乱堆乱放垃圾、杂物、弃土等现象,有效治理各村“脏、乱、差”,着力开发农村沼气能源实现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抓好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环境整治工程建设,为以点带面推进全乡生态环境建设奠定基础,实现生态环境向优美、良性循环过渡。
2、全面推进阶段。生态环境乡建设全面推进,建成一批生态工程并逐步产生综合效益,生态效益型经济形成规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辖区地表水、空气和噪声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应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城乡、卫生厕所建设与管理达到国家卫生乡有关标准。农村“脏乱差”问题基本解决,人居环境初步达到优美舒适的要求。建立一批园林式村庄。生态公益林林分状况明显改善,森林生态功能有所增强,水土流失面积基本得到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3、巩固提高阶段。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任务基本实现,全乡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进入生态良性循环,基本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新发展阶段,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较高,生态文化广泛普及,全民形成较强的生态环
境保护意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成为全乡人民的自觉行动。
七、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小组。为加强我乡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成立AAAA乡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下设AAAA乡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办公室。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的统一部署、协调、指导、督查、督办、验收等。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00000(政府乡长)
副组长:00000(乡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
00000(常务副乡长)
成员:00000(副乡长)
00000(副乡长)
00000(副乡长)
00000(00站站长)
00000(000站站长)
00000(000站站长)
00000(卫生院院长)
各村支部书记
2、任务分工。乡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具体抓创建工作的落实情况,各职能部门对相应的工作负责。
(1)乡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办公室: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计划,落实相关人员,并把建设工作列入工作目标责任。对创建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经常对创建工作进行督查。组织做好相关申报材料的准备上报工作,建立和管理创建工作档案。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促使创建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家庭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
(2)农业服务中心:负责组织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及合理利用农药化肥。
(3)林业站:负责组织各村做好生态林的管护和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4)财政所:负责创建工作经费预算,根据财力适当在年度预算中列编。
(5)统计站:负责所需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工作。
3、工作要求
(1)切实加强领导,强化部门协调配合。把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列入本乡各部门业务工作考核内容,明确工作任务,狠抓落实。各有关人员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群众对创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利用政策宣传栏、入户公开单、墙报、画栏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对改善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加强生态和环境道德教育,增强全民特别是乡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形成人人积极行动、自觉参与创建活动的良好社会氛围。
(3)积极拓展资金渠道,加大生态保护投入。乡政府按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规划、计划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保证实施工作的资金投入。要积极拓展生态保护资源渠道,努力建立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生态保护投资机制,增加环境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建设资金投入,为创建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
第二篇:加快林业建设治理生态环境
加快林业建设 治理生态环境
刘宝刚
〔内容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市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严重现状,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提出了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 键 词〕 加快 生态建设 对策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一、基本现状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的乌蒙山区,地处珠江和长江上游,境内山高坡陡谷深,沟壑纵横,最高海拔2900.3米,最低海拔581米。由于过去大炼钢铁以及人类长期以来的生产活动、乱砍滥伐、过度开垦,使森林植被大量耗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造成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已达755处,受胁21738户94310人。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已达5234.5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2.8%,高于全省11.3个百分点,年土地侵蚀量高达2444万吨。各类石漠化面积达3460平方公里,潜在石漠化面积达1747平方公里,属于全省石漠化程度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二、生态治理情况
“十五”期间,我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围绕退耕还林(草)、天保、珠防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完成造林面积172.51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从“九五”期未的20.7%提高到“十五”期未的27%。通过实施长治工程、珠治工程、坡改梯工程以及小流域治理工程,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等,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29.3平方公里。编制了《六盘水市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六盘水市中心区绿色生态屏障工程总体规划》、《六盘水市石漠化治理工程总体规划》,积极探索城区生态屏障建设模式,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了石漠化治理工程,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治理石漠化面积20余万亩,治理区域内的水土流失初步得到遏制,效果明显。目前,六盘水市已被列为全国治理石漠化典型示范区。
在全市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的今天,六盘水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人与生态和谐发展,在不放松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生态环境仍是人民代表关注的重点之一。根据“十一五”规划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是各项工作的重点,提出了要以基本建成“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为目标,继续加大以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石漠化综合防治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力度。特别要抓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培育,切实解决退耕还林农户当前和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市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到2010年达到35%左右。
三、存在问题
通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我市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森林覆盖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从林业部门提供的数据来看,全市现有林地达226.87万亩,灌木林地187.15万亩,蔬林地51.38万亩,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林业生态建设仍任重道远。同时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问题。一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虽然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取得同步增长,但林种、树种单一,林龄结构极不合理,生物多样性较差,林分质量不好的问题仍突出。二是解决农村燃料困难,保护森林资源工作难度大。全市产煤乡镇不到50%,国家对无证小煤窑实行关闭,有证矿井主要以供应电煤为主,导致煤价上涨,大部分
农民生活用煤无着落,为了生存上山砍伐林木作燃料,这给保护森林资源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三是石漠化面积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据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资料统计,全市中度以上的石漠化面积已达227.15万亩,轻度石漠化面积达291.87万亩,分别占国土面积的15.27%和19.63%,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数,石漠化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四是宜林荒山荒地条件差,投入资金少,后续管护困难,造林保存率较低。五是部分群众保护森林资源意识淡薄,偷砍盗伐林木、非法侵占林地案件较为突出。因此,要改变生态环境脆弱现状,使全市森林覆盖率到2010年达到35%以上,实现“生态立市”战略目标,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四、对策和措施
从六盘水市情林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围绕林业生态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治理开发为突破口,以实施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为主线,以增加资源总量、优化资源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加强资源保护为工作重点,把林业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六盘水林业跨越式发展,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
一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与兴利并举;坚持把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相结合,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初步建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使林业生态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二是超前规划,落实责任。对今后近10年拟实施的180万亩造林和212万亩石漠化治理任务提前搞好规划,认真做好选点布局,选择林种树种合理搭配,任务分解到,落实到地块,明确到人头。对各机关单位、企业、社区、村寨、庭院、铁路、公路、河岸等都要落实绿化目标。
三是科学设计,突出效益。要适地适树,提高成活率;要充分考虑林产品的经济价值,以追求最大效益,增加造林人员的收入为目标。在陡坡滑坡地带,要以建设生态林为主,选择根系深、生长快的树种,如竹子、杨树、楸树、椿树等;在退耕造林方面,要以建设经济林为主,选择以生态效益兼容的经济林树种,如木本中药材、银杏、板栗、梨树、杨梅、花椒、茶叶等;在荒山荒坡等土地条件稍差的地点,选择用材林为主,如杉木、柳杉、华山松、滇柏等;在石漠化地带,要以绿化为主要目的,选用乔木灌木相结合,尽量考虑一些有经济效益的树种,如花椒、八角、金银花等。
四是创新思路,谋求发展。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已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重点,但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过度的强调生态效益,而忽视了经济效益,缺乏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经济发展融为一体的理念。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树立生态是经济、生态是财富、生态是效益、生态是品牌的思想意识。要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产业发展来抓,这不仅是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实质上是把产业发展融入到生态建设之中。既可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也可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使当地经济得到发展。我们要创新“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思路,加快对现有传统产业的调整、改造、提升,尽快培植出能够充分开发和利用特有资源的医药产业、食品产业、工艺品产业等,力求用更少的资源、更小的污染,使产业发展逐步趋于“轻型化”和“生态化”。只有立足于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恢复和保护生态,在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增加农民收入,生态环境建设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是整合资金,捆绑投入。由于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要靠政府加大投入。资金来源渠道可依照法律、法规及政策设立绿化费和征收育林基金,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尽可能实现工业反哺生态。把各级各部门投入生态建设的资金实行捆绑使用,综合投入、各计其功。如小流域治理资金、水保资金、坡改梯生物护埂资金以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
六是强化管理,确保成效。治理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建设周期长,见效缓慢。因此,必须加强管理,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充分发挥好林业、森警、工商、国土等部门的作用,对盗窃林木及毁林者,加大打击力度。调动好基层村组和护林人员爱林造林管林的积极性,使造林绿化工作达到建设一片、成功一片,治理一片、见效一片的目的。
第三篇:宁县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方案(定稿)
宁县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全县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环境建设的意见》精神和《关于宁县“环境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为总揽,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推进”为主题,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突出重点,创新机制,集中整治城乡环境卫生,深入实施生态和谐家庭创建工程,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积极把宁县创建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县。
二、重点区域
全县生态环境建设要坚持“立足实际、着眼大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突出抓好宁米、宁盘、宁长等公路沿线95个环境整治重点村,县域出入口、乡镇驻地街道、城乡结合部、城中村,以及2个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镇、21个市县两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三、主要任务
全县生态环境建设要紧紧围绕落实绿色生态家园创建、城乡
护,平垫坑槽,清理路肩,整培边沟,修复排洪渠涵,确保路面平整、排水通畅,做到晴天无坑槽、雨天不积水。要抓好路障清理,认真开展“三清”活动(清土堆、清粪堆、清柴堆),全面拆除沿路搭建的房屋、厕所及其它临时性建筑,下功夫解决蚕食乡村道路的问题。通过整治,力争把宁长二级公路巩范段建成全县示范线和样板路。
(三)乡村清洁工程。全面清理乡村大街小巷、房前屋后和公共场所垃圾,彻底清除乡村以及沿路垃圾乱堆、乱放现象,做到无柴堆、无煤堆、无粪堆、无杂草。对废弃房屋、严重危房、断墙残垣以及沿路搭建的牲畜敞棚、猪圈、厕所要督促农户及时拆除,花大气力清除路边、墙边、公共地段、村庄内、村部周围、乡村结合部的垃圾,彻底消灭露天粪坑,实现村庄环境整洁,家庭院落干净,厕所、畜圈布局合理,有效整治村庄“脏、乱、差”问题。
(四)环卫机制创新工程。各乡镇要创新思路,积极探索,不断完善环卫机制。要按照“管严、管细、管好”的原则,落实“五个一”长效管理机制。即建立一个由1-2名科级干部和1-3名一般干部组成的长期稳定的环境监管机构;建立一支人员力量足够的街区和公路沿线环卫队伍;增设一批必需的环卫设施;合理设臵1—2处固定的垃圾填埋场;建立一套严格的监管制度。要对城乡环卫人员实行“分段包干责任制”,严格绩勤考核,环卫队对街区卫生实行轮流值勤,全天保洁,垃圾及时清运掩埋。按照
在重点乡镇要建成垃圾可回收利用企业,组建垃圾回收利用专业合作社,主要开展可回收垃圾收集、分拣、清洗、调运。每乡镇建成垃圾回收网点3-4个,全县形成布局合理,分布均匀的垃圾回收运作体系,提高垃圾回收利用能力。
(七)绿色家园创建工程。继续按照“山变绿、塬变红、川变白、村变美、人变富”的目标,持之以恒地抓造林绿化和农业结构调整。各乡镇要切实抓好千亩荒山绿化工程和职工义务植树工程,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当年植树造林任务。要以两川为重点区域,抓好地膜瓜菜和全膜玉米种植。切实抓好公路沿线九条果带的管理与管护工作,认真落实查苗补苗、间作套种、追肥抚育、拉枝整形、防病除虫等科学管护措施,形成绿色果带。要以“农田林网化、公路林带化”为目标,切实抓好公路绿化,全面建设“绿色通道”。各乡镇要对辖区内通乡、通村道路的绿化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制定乡村道路绿化计划,力争在两年内完成所有砂路、油路的绿化工程,今年每个乡镇都要建成一条5公里的绿化样板路。对已绿化的道路要全面清查,确保不缺苗、不断线。完成绿化的道路要对行道树统一涂白,防病除虫。要按照“见逢插绿、破墙透绿、拆违建绿”的思路,抓好村部、学校、广场等公共场所绿化。以路边闲散地、废弃地及庄前屋后边角地为重点,植树种花,切实抓好村庄绿化和庭院绿化、美化。每个乡镇至少要抓2个绿化示范村和100个绿化示范户。
(八)交通秩序整治工程。以“安全、文明、有序”为标准,加强乡村交通秩序整治。乡镇街道要划定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
评估工作,确保生态环境不受影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由主要领导亲自负责,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确定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细化实施方案,排出日程进度,靠实工作责任,全面抓好落实。
(二)强化舆论宣传。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按照“环境建设年”活动小组办公室制定的具体宣传报道工作方案,按阶段、有重点地开展宣传报道,搞好舆论引导。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设臵专栏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监督检查。要建立跟踪督查制度,采取重点督查、现场办公、公开报道、电视曝光、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等方式,定期不定期地深入乡镇、村组一线,督促检查和指导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确保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四)严肃责任追查。各乡镇、各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有力的工作,切实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敷衍应付,导致工作成效不明显,影响全县发展大局的,将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四篇:乡镇生态环境治理实施方案_1
乡镇生态环境治理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全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有关精神,切实提升我镇生态环境质量,提高黑河水源地保护工作水平,打造省级生态镇和文化旅游古镇,根据《xx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相关标准,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省级文化旅游古镇建设为契机,把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与创建省级生态示范镇紧密结合起来,科学规划,明确责任,广泛宣传发动,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长效机制,落实各项措施,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从而打造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xxx新面貌。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联动、全民参与的原则。镇政府成立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设生态保护工作站,主要负责全镇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各村及驻地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响应,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共建和谐魅力xxx,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镇政府为辖区内生态 环境治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各村委会为本村范围内第一责任主体、各驻地单位为本单位管理范围内第一责任主体。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责任主体负责各属地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落实。
坚持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的原则。在树立正面典型的同时,对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出现消极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批评和曝光。
三、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对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领导,建立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经镇领导办公会议研究,成立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xxx
xxx
xxx
xxx
成 员:xxx xxx xxx xxx
领导小组下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站,站长:xxx,成员:xxx、xxx。具体负责我镇秦岭植被、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
四、目标和任务
(一)农村环境卫生的治理
1、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辖区内经销点、小卖部不再无偿提供塑料袋,提倡使用布袋、菜篮子等工具替代塑料袋。塑料袋收费标准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收取适当费用,经营户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如有违反,将进行通报批评,对于多次违反者,上报有关部门取缔其经营资格。
2、建立健全村级卫生文明公约,将卫生责任区落实到户。以村为单位修建垃圾池或以每5户为单位配垃圾箱。确定专人定时清运垃圾,每月底进行一次清洁大扫除,每户房前屋后要保持整洁,公共场所由保洁员按时清扫。以村为单位每季度开展一次“卫生光荣户”评选活动,评选结果要进行公布。
3、街道所有商户、住户及驻地各单位开展“四自一包”,明确卫生责任区,门前卫生责任区保持干净清洁,各住户、单位必须对卫生责任区卫生情况承担责任;垃圾入箱,不得乱堆乱放建筑物料,街道不准张贴广告、乱拉横幅,严禁向河边、坎下倾倒垃圾。
4、xxx路、xxx路、xxx路、各行政村主干道两侧 50米 内,无白色污染、草垛及其它堆积物;拆除紧邻公路影响村容村貌、路容路貌的破旧废弃房屋、厕所;取缔占道经营的经销点、小卖部;禁止在公路上摆摊设点、乱停乱靠;主干道公路两旁行道树至公路路基边坡范围内不得放养、拴 系牲畜;主干道旁要做到常年整洁、清洁。
5、景区内各景点不得出现白色污染、草垛及其它堆积物,景点周围杂草及时清理,保持整洁美观。
6、山庄、宾馆及农家乐保持厨房、餐厅清洁,客房被褥干净整洁,垃圾收集设施完善,垃圾、污水不乱排乱放
(二)林区、坡地植被保护
1、封山育林区禁止进行开垦、采石、采砂、采土,杜绝采脂、割漆、剥皮、挖根、挖药及其他毁林行为,对于损坏、擅自移动界桩、标牌的行为严肃处理。
2、25°以上坡耕地逐步进行退耕还林,鼓励在25°以下的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防治水土流失。
3、列入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范围内的天然林和坡度在46°以上的森林和陕西主梁两侧各一千米及主要支脉两侧各五 十米 以内的森林,严禁采伐。
4、各森林防火责任单位依据森林防火应急预案,加强森林防火巡查力度,严查林区用火行为。
5、加强对病虫害和有害生物的监测,及时通报病虫害和有毒生物发生信息,采取措施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防止有害生物的侵入。
(三)黑河水源地的保护
1、禁止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防污条件的运载工具,运载油类、粪便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通过地表水水源保护区。禁止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通过饮用水地表水水源保护区;确需通过的,应当采取有效安全防护措施,报公安部门依法办理有关手续,并通知水源保护区管理机构。
2、河道沿岸严禁从事养殖及工业生产活动,如有发现,立即取缔。严禁向河道内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废料,禁止向河道排放污水。
3、镇域内所有河道及两侧不得出现白色污染、草垛及其它堆积物;要按照“河面无漂浮物(杂草)、河中无障碍、河岸无垃圾”的要求做好保洁工作,保洁面达到100%。
4、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符合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保障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维护生态平衡。
(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2、严禁非法捕猎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非法采集、采挖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
3、禁止在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主要生息繁衍地使用污染其生息环境的农药。
4、严禁采集、破坏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卵、巢、穴、洞。
5、严禁损坏保护设施和保护标志。
6、严禁擅自引入外来物种。
(五)开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1、镇域内所有新建房屋、设施,必须经由镇政府审批后方可动工。建筑材料不准占道乱堆乱放,建筑垃圾不准乱丢乱倒,以上行为一经发现立即责任停工并进行严肃处理。
2、禁止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点文物保护区勘探、开发矿产资源。
3、资源开发单位不得采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工艺或者设备。已建成的项目采用落后工艺或设备,对生态环境有严重影响和破坏的,上报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整改、停产或者关闭。
对于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水源及破坏公共设施的单位和个人,一经发现,将严肃追究其责任,责令整改并赔偿损失,情节严重者,上报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五、实施步骤
动员部署阶段。各村、各驻地单位要分别制定切合实际的活动计划,分级召开动员大会,对各项整治任务进行详细分解和全方位安排部署,层层落实责任;采取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行动的积极性,为生态环境治理创造良好的氛围。
集中整治阶段。按照政府主导、社会联动、全民参与的 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先急后缓、尽力而为地逐步推进。各村、各驻地单位要加强对此项工作具体领导,集中主要精力和人力,认真进行生态环境的全面整治,确保生态环境整治工作按时按质完成。同时,镇政府将组织人员对各村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督导,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着重培育示范典型。
检查验收阶段。各村、各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开展自查自评,镇政府对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统一组织检查,重点考核活动开展成效和长效机制建设情况,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单位和个人责令限期整改。各村、驻地各单位要按照任务采取倒计时措施,做到天天有进展,处处有人管,把好质量关,绝不超期限。
巩固提高阶段。将检查的结果予以通报,作为各村、各单位XX年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总结经验,摸索切合我镇实际的做法,进一步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生态环境整治工作的实践之中,推动活动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六、保障措施
1、建立领导责任机制。各村、各有关责任单位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切实增强做好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责任感。镇政府进一步调整充实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办公室工作人员,切实加强对生态环境 治理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各村、各有关责任单位要建立完善村书记、村主任、单位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各村和有关责任单位分管同志要做到专人专管、权责到位,要制订有力措施,安排一定财力,用于各项整治项目的投入,高标准完成各项整治任务。
2、全面发动,广泛宣传。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是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实事工程,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使全镇上下形成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要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工具,加强教育,广泛宣传,使之家喻户晓,成为全镇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广大共产党员要按照保持党员先进性的要求,积极投身到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来。要把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与提高群众的文明素养结合起来,结合文明村镇以及卫生村镇的创建,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克服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俗。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努力营造全镇干部群众团结一致、人人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良好社会氛围。
3、狠抓督查,严明纪律。始终坚持专项督查和全面考核相结合,及时督促检查通报工作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要明确整改时限,认真抓好落实。要进一步完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把创卫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各村领导班子及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工作进展快、任 务完成好的要给予表彰奖励;对动劲不大、效果不好的要通报批评;对那些落实不力、贻误工作,甚至影响到创卫工作总体进展的,要坚决追究责任。特别是驻地各企事业单位,必须坚决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凡是政令不畅、消极对抗的单位,镇党委、政府将及时与其上级主管部门沟通情况,采取措施给予严肃处理。
4、完善长效管理机制。镇政府将专门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定期召开现场工作会议,督促工作有效落实;各村、各驻地单位要每月对环境卫生进行一次自查自纠,不断强化责任,认真总结,及时解决整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生态保护工作站定期或不定期对各责任单位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进行巡查,对整治成果突出的进行通报表扬,对整治效果不明显的通报批评,力促我镇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再掀新高潮,取得新突破。
第五篇: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稳定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当前,在一些地方,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是导致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的根本原因,已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此政府财政应加大投入,着重解决乡村道路、水利设施、农网改造、水土流失等问题,为夯实农业基础发挥作用。
2农业科研与农村教育
科技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农业要进步,农村经济要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目前我国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仍很低,这与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水平低是紧密相关的,而农业科技水平低,与政府财政投入少不无关系。统计资料显示,“八五”期间,财政用于农业科技开发的费用不及财政用于农业支出总额的1%,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要扭转这一局面,政府必须承担起农业科研投资主体的责任,对社会效益高、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的农业科研项目,财政应予以重点支持和扶植。政府财政应当保证以下方面的资金供应:农业优良种子、生物技术等基础研究;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农村义务教育;农民科技教育等。
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为此,财政对农业投资应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农产品产销脱节问题。一是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我国农业的不准确、不及时、不全面以及横向交流障碍重重,是导致农业生产结构性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财政要帮助解决一部分启动资金,购置设备,加快农业传播网络建设,既将农业市场及时传输给农民,又将当地农产品产销存及时向外发布。另外,财政部门还要利用多,联系面广,辐射面广的优势,直接开展支农。二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为尽快形成连结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纽带,政府财政应当增加投入,重点支持产地农产品市场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品的生产,培育具有当地优势的主导产业。三是加大为农业服务的中介组织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各种农业中介组织或专业合作社。
4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
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政府财政要做的事。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存在必然要拖整个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后腿。因此,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是各级政府财政责无旁贷的事。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对改变农村贫困面貌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于贫困地区来讲,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因此,政府财政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应把贫困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放在首位。另外,要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降低农村贫困地区与外界进行物资和交流的成本。
5农业自然灾害救济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是三个产业中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业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当受到自然灾害袭击时,受损害程度很大。因此,当农业生产或农村居民遇到自然灾害时,政府应当及时安排救灾支出,对灾民进行救济以抗灾复产,保障农民的生活权利,这是政府的职责,但政府财政在安排这部分支出时,应遵循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的要求,即:必须是实际发生的灾害;必须基于实际损失,救济量不能超过实际损失量。
优化财政对农业投资行为,必须切实转变财政职能
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框架下,优化财政对农业投资行为,不光要遵循合理的原则,确定正确的投资重点领域,还必须切实转变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职能。
1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
财政对农业投资要逐步从琐碎具细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农业的一般生产和经营领域退出,减少生产经营性投资和一般技改投资,逐步减少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突出重点,有保有压,集中财力提供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公共环境和公共基本条件,如大江大河的治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科研、农技推广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财政对农业的管理和调控主要运用间接方式,面向宏观领域,重点是建立农业生产的保护机制和调控机制,如抵御市场风险机制、抗灾、救灾、扶贫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等,从而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2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
由注重生产性投入转向公共性投入是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重大调整,与此相适应,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点也要发生变化。因此,在制定实施财政对农业投资政策时,必须将资金用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和环节上,保证农业与农村经济中重点项目、环节和方面的优先发展。农业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和农业投入的有限性决定了必须集中力量保重点而不能四面出击,面面俱到。财政对农业投资应该保证重点项目,压缩一般项目,取消无效项目,集中财力办大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合力,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撒胡椒面”、“抹万金油”的做法。
3由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向多种所有制形式转变
农业产业结构的单一和农村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单一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活跃发展。按照“三个有利于”和财政对农业投资必须有利于促进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只要对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形式,政府财政都要进行扶持与调控。对投资回报率高、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项目,不管是哪种所有制形式,政府财政都应予以大力支持。由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向多种所有制形式转变,既是坚持效率与效益原则和“三个有利于”原则的客观要求,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必然选择。
4由注重产品项目向注重农业生产环境与结构优化转变
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对农业投资应着重于为农业发展提供优质的公共物品,着重于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产权经营制度和流通体制改革、财政投资和农业财务活动监管、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民利益保护以及农业资源管理配置等方面发挥政府财政的管理调控职能,从而改善农业的整体环境。另外,财政对农业投资还要注重农业与农村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控与优化,要善于调整广义的农、林、牧、副、渔之间的结构比例以及狭义农业中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结构比例,同时还要调整整个农村经济的结构比例,活跃整个农村经济。
5由单纯重视数量的增长向既重视数量又重视质量转变
政府财政应增加对农业的投资,这是勿庸置疑。长期以来,讲财政对农业投资问题,只注重投资的数量,而不重视质量或重视不够。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对农业投资必须改变这一状况,应以效益为中心,靠财政对农业投资效益的提高来弥补我国财力不足的现实。
参考文献:
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金峰峰从农产品及农业的特殊性看财政支农支出的范围当代财经,2000,:29~32李元江建立适应公共财政要求的财政支农新模式财政研究,1999,:46-51卢永健试述公共财政模式下的财政支农重点农村财政与财务,2000,:2~4杨牧论公共支出框架下财政支农政策选择内蒙古财会,20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