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微量元素检测仪检测结果的自身因素
影响微量元素检测仪检测结果的自身因素
微量元素检测仪又称微量元素分析仪、儿童微量元素测定仪等等,它是检测人体内微量元素含量的仪器,我们的生命中微量元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微量元素检测仪的检测结果,对比微量元素表,可以大概知道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对于体内的微量元素是否需要进行补充或排除。然而仪器用得太久了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严重影响检测结果,仪器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多种,除了可能是标本问题或是操作问题外,仪器本身的一些不稳定性也会导致检测结果的不准确。
微量元素检测仪不稳定有可能是毛细管问题。由于标本采集时处理不当,检测样品中有可能存在少量纤维蛋白成分及微小凝块,容易吸附在雾化器和吸样管管路中,造成管路堵塞或部分堵塞,引起进样量降低,从而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毛细管堵塞后必须查到堵塞物位置,及时处理金属毛细管和塑料毛细管端口堵塞,用拭纸拭去或用镊子夹去堵塞物,已进入毛细管内的堵塞物,用随机配送的细银针轻柔疏通。
有可能是雾化器出现了问题。雾化器直接影响到样品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在喷样前要检查样品中是否有沉淀或凝结物,以避免在吸样时堵塞管路,每做完一个喷样后用去离子水喷样洗净上一样品残液,每次做完测量后关机前,雾化器系统须进行清洁处理,在点火状态下用去离子水喷样清洗2分钟以上,然后再空烧干燥2分钟。
微量元素检测仪不稳定还有可能是燃烧器的原因。燃烧器缝口改变也可引起检测结果的误差,燃烧器缝口处容易形成无机盐结晶及黏附污物出现锯齿状火焰,此时应用柔软刀片或滤纸轻轻刮掉以免损坏燃烧器。
微量元素检测仪自身原因引起的检测不稳定其实有些原因还是可以归结到标本和操作中,一般情况下,仪器在出厂时只要没有质量问题,几年内很少主动出现故障,不当的操作才是罪魁祸首。因此提醒广大的操作人员规范操作,爱护仪器。
第二篇:自身个性特点的主要影响因素
首要特质:开朗外向、合群、健谈、喜欢社交,有很多朋友和爱好,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核心特质:谨慎,具有合作性、信赖人负责任、恪于职守、能被依赖
次要特质: 具有自我客观型性,知道自己有什么、缺什么,理解真正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距,也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为一定目的地生活,能容忍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不幸。
自身个性特点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现代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因素有先天性与后天性。先天性有遗传因素;后天性则为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中又包括了.家庭、.学校、社会文化和自然物理因素。
本人自身个性特点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一、先天性:个性是由遗传决定的。性格特征一是表现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上,是热情关注参与还是冷漠无情甚至冷酷;二是表现在意志上,是坚强勇敢果断,还是懦弱邋遢,办事拖泥带水;三是表现在情绪上,是稳定还是极易波动;四是表现在智力上,是自信心强,勇于钻研、创造、攀登,还是无主见、不自信、在困难面前总是灰心丧气。这些特征都以高级神经活动作为生理基础。
二、后天性:
1.家庭常被视为人类性格的加工厂。人之初,性本善。孩子首先接受的是家庭的熏陶,父母的言传身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观念、思想、职业、性格、文化水平,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即对子女的哪些行为给予鼓励,哪些行为予以批评,希望子女成为怎样的人,如此等等,集中地表现为父母的养育态度、方式。不同的养育态度会直接影响子女不同性格特征的形成。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是培养孩子好兴奋地最重要的途径,在家里,父母教育我要尊重他人,要懂得体贴和关怀,即使是现在安逸的生活环境,也要会独立坚强。
2.学校是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学校对人的影响不同于家庭和一般社会环境,不是偶然的、零碎的,而是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包括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内容,学校环境和班集体的影响,有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还有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如此等等。在学校中不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掌握一定的政治观点和道德标准,形成自己的性格。
3.自我意识成就自我。外在环境的影响很重要,但自身因素也很重要。在成长过程中,如何调节自身情绪,如何“强迫”自己改正不足,接受现实是很重要的。也在持续中形成了磨练了自己的性格。
第三篇:溶血会影响哪些检测结果(最终版)
溶血会影响哪些检验结果
检验人都知道,在标本采集、处理过程中,红细胞破坏造成溶血。原因有很多,包括采血不顺、压脉带过紧、抗凝血混匀用力过猛、离心破管等等。溶血会影响部分检验结果。在此,我查阅文献,汇总一下,与大家分享。
一、生化项目
(1)结果偏高的项目
溶血对乳酸脱氢酶(LDH)的影响最大,可使测定值升高达100-180;其次是肌酸激酶(CK),高达 约69倍;;再次,是血清磷(P)和钾(K),前者为50倍,后者为20-30倍。还有谷草转氨酶(AST),10-30倍;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5倍;谷丙转氨酶(ALT),7倍。其他受到影响但影响程度尚不明确的有钠(Na),镁(Mg),铁(Fe),氯化物(CL),总蛋白(TP),α-羟丁酸脱氢酶(HBDH),低密度脂蛋白(LDH)等。
(2)结果偏低的项目
溶血导致某些项目的测定结果偏高外,还可导致有的项目值偏低。如γ-谷氨酰转肽酶(γ-GT)。
(3)影响不大的项目
多种文献报道显示,白蛋白(Alb)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受溶血的影响不大。
二、凝血项目
溶血标本检测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要比不溶血的标本测定值分别升高约7.22%和26.26%;血浆纤维蛋白原(Fg)则降低约9.88%。溶血后结果的改变与溶血程度无明显比例关系。促凝血检测 结果受溶血因素影响,但不随溶血程度的增加而成简单的线性改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升高约8.48%,但也有人认为溶血对此项目影响不大。
三、免疫项目
在免疫项目检测中,溶血对化学发光法或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所检测的项目的影响报道较多。其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最大,可使结果升高达到20倍。其次,对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游离T3(FT3)、游离T4(FT4)、心肌肌钙蛋白I(cTn)、肌红蛋白(MYO)也有一定影响。再者,有研究显示,溶血本身对胰岛素水平影响不大,但由于红细胞内含有胰岛素降解酶,溶血后该酶释放,随着溶血时间的延长,胰岛素不断降解,从而导致浓度降低。对于ELISA方法的影响,有研究认为HIV抗体检测实验中,溶血可造成约3.75%的标本出现假阳性。
溶血对有些项目的影响仍然存在争议,例如血钙(Ca)、尿素氮(BUN)、肌酐(CR)、碱性磷酸酶(ALP)、尿酸(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葡萄糖(Glu)、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这可能与检测方法不容有关,也可能与试验标本的溶血程度有关。
总之,作为检验人,我们要明确受溶血影响的检验项目,在实际工作中注意观察标本质量,以避免给临床提供不可靠的的实验室数据。同时,溶血对部分项目的影响尚不明确,我们不妨继续研究,提供数据以供同仁参考。
第四篇: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及整改措施分析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及整改措施分析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日趋严重,需要定期进行血常规检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主要探讨和分析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保证血常规检验质量。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 影响因素 整改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598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369-01
血常规检验指对血液中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的计数检测分析,是临床常用的三大检验常规之一。随着医学不断的发展,对血液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要求也日益增高。但在实际操作中,程序复杂,检验结果往往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如人为因素,仪器因素等。另外,对于不同生理状态,也会有较大差别,如下午略低于上午,休息时低于运动状态,餐前低于餐后。并且,检验准确性也受到患者的配合,护理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因此需要把握好检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影响因素
1.1 仪器因素。由于全自动血细胞仪分析时间短,检验数据准确性高,能指示异常结果,易于标准化,常作为血常规检测的首要方法。为保证检验结果具有可比性,常需要对每台仪器进行校准。在其分析应用中,稀释倍数和血样容量对分析结果至关重要,若倍数过高,会导致血细胞数量太少;而倍数太低,又会使细胞通过传感器聚集而使重合缺失。
1.2 生理因素。体检者的年龄,性别,活动情况,精神状态,生活习惯,药物使用情况等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较大影响。血液采集前,是否有剧烈的运动,是否休息正常,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血常规检测。正常人在一天之类,体温会有所波动,白细胞数,血小板数等都有一定的波动,这都将对最后的分析检验结果造成一定的误差。不同生理状态也会有相当大的影响,如新生儿的WBC会普遍偏高,进食后,血液稀释,Hb检测就有所降低。
1.3 人为因素。
1.3.1 标本采集。末梢毛细血管和静脉采血是常见的两个采血部位,但手指血的血小板计数偏低,白细胞计数略高,可重复性较差。对于血液的稀释和凝血情况也要关注,这都会对血样检测结果有着一定的影响。
1.3.2 不同时间测定标本。若分别于采血后0min,30min,1h,6h内检测血样,1h内健康体检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血样检验结果即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数等参数差异不显著(P>0.01),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h后,不同时间组的体检者的血样检测结果具有显著的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1]。整改措施
2.1 注意抗凝剂的选择。血常规中常见的抗凝剂为K2-EDTA,但该抗凝剂会加快血小板凝集,出现血小板假性低下的问题。因为EDTA抗凝时,血小板相互聚集,出现卫星现象,仪器无法正确计数血小板,因此需严格按照医学规定对血常规进行分析检验。
2.2 选择合适的采血量。若血液与抗凝剂之间的比例不合理则会导致血样质量变化,如凝集后某些蛋白变性。采血量尽量充足,需要有20-30微升的剩余量,从而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有效性。
2.3 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通常,静脉血为最好的采血部位,手指血稳定性较强,是末梢毛细管血与静脉血中差异最小的。据临床显示,与静脉血相比,手指血的重现性和准确性均有较大缺陷,血小板计数偏低(-8%),白细胞计数明显偏高(+7%)[1]。
2.4 注意血样的保存,运输及测定时间。不同的测定时间对血样相关检测参数有较大影响。标本采集后,应该及时派专人专车派送,且在运输中需要完好保存样本防止其变性等。为避免蒸发,血样需储存在密闭容器中,严格控制低温,延长保存时间,但严禁冷冻,常在4±2℃条件下保存。另外,当样本数较多时,需要分类放置,避免混淆或者弄错标本。为得到高准确度的检验结果,应在血样采集后尽快检测,预稀释样本在10min内检测;EDTA抗凝末梢血应在15min后测定;EDTA抗凝血应在30min后8h内测定。资料显示,样本收集5-30min后,8h内室温检测最佳[2]。
2.5 加强对仪器的操作能力。检验工作人员需要了解,熟悉仪器(如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功能,操作步骤,基本修理和维护。尽量做到定期保养,及时除掉腐蚀的线板,擦拭干净,避免由于仪器老化或者故障带来的检验误差[3]。结论
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采集血液样本前,需要做好相应的规划和预期准备工作,设计合理有效的操作方案。这就对检验人员提出较高要求,必须熟悉采血的整个流程,且对关键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在采血前期,亦需要对体检者进行常识指导,进行合理的饮食和准备,排除其他生理状况和人为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如患者的活动情况,服用药物情况,吸烟状况,性别,年龄等诸多因素均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4]。
在检测方面,首先必须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操作过程的准确熟练,把人为因素降到最低,消除过失性误差,减少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手动检测需要时刻关注仪器状态,自动进样也需要定时观察,确认仪器正常运行,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5]。后期的数据处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运用软件时,需要掌握其使用条件,并进行多次复核,以免偶然误差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芳建.血液标本保存时间对各生化检测指标的影响[J]检验医学,2010,25(1):86
[2] 马双双,王红艳,杨俊.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方法[J].临床误诊误治,2009,19(11):79-80
[3] 徐金华,游其勇.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5):134-137
[4] 刘月霞,师金洲,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分析[J].大众健康(理论版),2011,112(23):131
[5] 于广亚.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相关因素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4):15-20
第五篇:影响健康教育评价结果的因素
影响健康教育评价结果的因素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危险因索、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是预防医学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疾病防治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而一项健康教育活动的成功举行,需要依靠方方面面的努力。因此影响健康教育评价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在健康教育活动中,观察者,测量工具,测量对象的影响是很大的。
1、测量者:(1)自身素质,测量者有过硬的知识基础,开阔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有利于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减少因理解错误而产生的纰漏。同时拥有良好的形象气质和沟通技巧,与测量对象有很好的亲和力,易于获得资料,资料的准确度也会提高;(2)暗示效应:测量者的言谈、态度、行为等使测量对象受到暗示,并按照测量者的希望进行表现,而并非教育干预所致。(3)测量者的成熟性:在使用同样的测量工具测量同样的内容,其前后的熟练程度不同,早期测试结果不同于后期测试结果;(4)评定错误:测量者对评价标准的掌握情况会受主观愿望的影响,可能使得表现出来的项目效果偏离实际情况。
2、测量工具因素:测量工具包括问卷、仪器、试剂等,其有效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对项目结果的准确评价。
3、测量对象:(1)差异性信息偏倚:由于对象的个体差异性,各人对信息的表达能力不同,因而收集的信息可能有所误差;(2)测量对象的成熟性:测量对象不断成熟,更加了解项目内容,可能是测量结果好于干预结果。(3)霍桑效应:人们得知自己正在被研究或观察时会表现出医护寻常的反应,影响对项目效果的客观反映。(4)失访:目标人群因各种原因不能被干预和评价,当超过百分之十或是只是其中有特征的人失访时,会影响评价结果。
(二)选择因素。在对测量对象的选择上,应该严格控制选择性偏倚。干预对象的选取应有代表性。设置对照组时,对照组的主要特征指标与干预组的特征应保持一致性,发挥对照组的作用,克服时间因素、测量因素、回归因素对项目效果的影响。
(三)时间因素
在健康教育计划执行或评价期间发生重大的、可能对目标热群健康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产生影响的因素,如与健康相关公共政策的出台、重大生活条件的改变、自然灾害等。它可以对目标人群的行为、健康状况等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一直加强或减弱健康教育项目本身的效果。此外,当健康教育周期较长时,历史事件如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等也会作为时间因素影响到对项目真是效果的确认。
(四)偶然因素
个别被测试对象在测试时的某特征水平过高或过低之后又恢复到实际水平的现象。偶然因素不易识别,可采用重复测量的方法减少偶然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