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大学弘深学院学生选拔与学习等管理办法
重庆大学弘深学院学生选拔与学习等管理办法
(试行)
为了实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目标,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 的拔尖创新人才,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制定本办法的主要依据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重庆大学普通本科学生管理规定》和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关思路。
第二条 制定本办法的目的是规范弘深学院学生选拔与分流等管理工作,创造学生成长的优良环境,实现弘深学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
第二章 学生遴选
第三条 学生遴选程序:(1)学生本人书面申请并提交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证明材料;(2)学校组织综合考试;(3)材料审查并初选;
(4)专家组面试并提出拟录人选;(5)学校审批并公布名单。
第四条 学生申请条件。各实验班都有不同的申请条件,详细内容见当年的遴选通知或学校招生简章。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优先遴选进入:(1)高考成绩排在当地录取学生的前10%的;(2)按百分制换算后,相应成绩(不同实验班,可能科目不同)在95及以上的;
(3)专业排名前5%的;(4)在学科竞赛、专利申请、论文或作品发表方面突出,专家组认为有发展潜力的。
第五条 申请和审批时间。每年新生在录取后提出申请,入学前后组织考核遴选。入学五周后,学校批准的学生进入弘深学院相应实验班学习。
第三章 退出与分流
第六条 新进入弘深学院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了解学校相关专业情况,也逐步认识自己,明确发展方向。在第二学期选修第三学期课程时,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和国家发展需要选择学科专业模块。学科专业模块一旦选定,原则上,学生就须按此模块进行课程选修直至完成弘深学院学习。
第七条 学生被要求退出弘深学院。弘深学院学生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退出弘深学院,分流到专业学院学习(遴选进入的学生原则上回原学院,直接招生的学生由学校根据学生高考成绩和当年高考录取情况推荐学院,接收学院考核后进入):(1)行政上受到严重警告及其以上处分的;(2)一学期不及格课程(未经补考)达到6学分及其以上的;(3)当学期平均绩点低于2.8的;(4)经专家组确认不适宜在弘深学院继续学习的。
第八条 学生自行申请退出弘深学院。自行申请而离开弘深学院的学生,原则上回原所在学院专业学习。没有原学院,高考招生直接进入弘深学院的学生,根据学生高考成绩和当年高考录取情况,由学生自行联系接收学院或由学校根推荐学院,经接收学院考核同意后,进入该学院学习。学生可在每学期开学前一周,向弘深学院提出退出申请,弘深学院和接收学院在开学后第二周审批并报教务处备案。
第九条 学生申请转专业学习。弘深学院学生申请转专业,按学校转专业的有关规定办理。弘深学院转专业学生须离开弘深学院进入相应专业学院学习。
第十条 学生申请调整实验班。在第一学期末,允许弘深学院学生在名额容许情况下,申请调整实验班。经弘深学院考核同意并报教务处备案后,在第二学期初转入新的实验班学习。
第十一条 学生正常专业分流。学生在弘深学院顺利完成前两年的学习后,在第四学期末,根据自身特点和已选修的学科专业模块,在导师指导下,提出拟进入专业申请。由接收学院组织考核并提出拟接收名单,报学校审批。第五学期开学时,学生进入相应专业学院学习。详细的专业分流办法见每届专业分流时的通知和安排。
第十二条 分流和退出学生的管理。正常分流的弘深学院学生其学生关系和学籍关系将转入接收学院。正常分流的学生仍可以参加弘深学院组织的相关活动,享受弘深学院学生的待遇(主要是教学资源的使用方面)。弘深学院将跟踪弘深学院学生的学业发展和表现情况。如果出现第七条的现象之一者,也将被取消弘深学院学生资格。被要求退出、自行申请退出或转专业退出的学生都将取消弘深学院学生资格,不再享受弘深学院学生的待遇且学生关系和学籍关系转入相关学院直至毕业。
第四章 学习计划
第十三条 非正常分流退出学生的学习计划。接收学院应针对这些学生的特殊情况,制定学习计划。这些学生在弘深学院已经获得学
分的课程,必修课仍转换为必修课。在课程补修上,只补修核心课程及后续课程必需的先修课程,但须满足该专业最低毕业学分。
第十四条 正常分流学生的学习计划。正常分流的弘深学院学生进入专业学院后,由该专业学院给这些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在专业导师指导下,学生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该培养方案结合前面两年的学习和学生以后的发展,形成学生本科阶段个性化的完整培养方案(只须达到该专业60%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送弘深学院审查,报教务处审批。这个完整培养方案的必修课程必须包含在弘深学院已经学习的该专业大类的必修课程。这个完整培养方案的总学分控制在该学院最低毕业学分(1+5%)以内。对于没有按模块分流的学生,这个完整培养方案的总学分控制在该学院最低毕业学分(1+10%)以内。弘深学院的学生毕业审查按分段审核方式,即学院按特殊生报毕业学分(2+2的形式)。弘深学院学生必须获得5个第二课堂学分才能毕业。第二课堂学分不纳入成绩大表,但要进入毕业生登记表,纳入毕业资格审查。具体操作办法见《重庆大学弘深学院第二课堂实施方案》。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五条 上述条款没有涉及的内容,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弘深学院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从2010级开始执行。2008级和2009级学生参照执行。
第二篇:重庆大学高水平运动员选拔及教学管理办法
重庆大学高水平运动员选拔及教学管理办法
(试行)
为了加强对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促进人才培养, 推动我校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鼓励高水平运动员在校期间积极参加训练并取得优异成绩,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高水平运动员的选拔和资格认定
(一)高水平运动员是指学校招生办公室按照教育部体育高水平运动员的有关规定,选拔并录取具有体育特长的普通本科学生,或经学校选拔成为校高水平运动队成员的普通本科学生。
(二)体育学院负责高水平运动员的复选和管理工作。高水平运动员的复选办法由体育学院制定并报教务处备案。每学年11月底体育学院完成复选工作并将当年高水平运动员名单报教务处审查。
(三)教务处网上公示高水平运动员名单,经过7天公示无异议后,报主管校长审批。
(四)代表学校参加体育比赛并取得成绩的普通本科学生,可持获奖有效证明到体育学院申报当年的高水平运动员资格。体育学院分管领导对获奖有效证明真实性进行审核并签字盖章后,将名单和材料(附获奖证书)在学期末送教务处审定。
(五)学生在试读期间,不再作为高水平运动员进入运动队。
(六)各代表队成员组成人数:男子篮球队不超过16人(主力队员8人);女子篮球队不超过15人(主力队员8人);足球队不超过 25人(主力队员15人);男女排球队各不超过12人(主力队员各8人);男女乒乓球队各不超过5人;男女网球队各不超过6人;男女田径队、男女游泳队以学生实际测试达标成绩或获奖为准,男女田径队各不超过16人;男女游泳队共不超过20人,其中篮球队、足球队、网球队、田径队为学校重点运动队,其他为学校非重点运动队。
二、教学管理
(一)高水平运动员训练课作为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管理,并严格考核。学生的训练计划应在开学一周后由体育学院报教务处备案,体育学院据此负责向学生的授课教师请假,否则缺课按旷课处理。
(二)高水平运动员必须参加学校规定的训练。重点队每周训练3次,每次90分钟;非重点队赛前集训一个月,每周5次,每次90分钟。高水平运动员应严格遵守训练制度,每次训练要做好考勤登记和训练记录,不得无故缺席,如遇伤、病必须向教练员请假,训练工作实行教练员负责制。由于训练所耽误的课程由学生课后自行补习。
(三)凡因参加省(直辖市)及其以上比赛,报经教务处同意的集中训练时间,由体育学院向其授课教师请假。若因比赛不能参加课程考核者,经主管校长同意后,文化素质教育课和全校性选修课程由任课教师按平时成绩计分;专业选修课、必修课程由学生申请,学生所在学院按“缓考”办理。
(四)对运动水平高、在国际或全国性比赛中取得突出成绩,为学校争得荣誉且学习成绩优良的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在申请转专业、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时予以优先考虑。
三、成绩管理
(一)高水平运动员训练课成绩由所在运动队教练给定,每学年的训练课计2学分。训练课学分可替代文化素质教育课和全校性选修课程,其替代课程学分累计不超过各4学分。
(二)高水平运动员以体育训练代替体育课程的学习,体育课程成绩由体育学院统一计分并上网。如学生每学期的训练时间缺少五分之一(因实习等特殊原因除外),按体育课不及格计。
(三)高水平运动员所在运动队的主力队员当年所修各门课程的正考成绩可按以下公式折算,替补队员系数降一个档次,但乘有系数的课程最终成绩不能超过85分。高水平运动员按比赛名次进行成绩折算处理当学年有效。
C=KR,K为考试分数,R为系数,其取值如下:
全国性比赛获得单项前六名(含团体)、集体项目(篮球、足球等)前八名、比赛分区赛前二名系数为1.5,全国性比赛参赛、省市级比赛获得单项前三名(含团体)、破市纪录者、集体项目前二名系数为1.3,省市级比赛获得单项四至六名(含团体)、集体项目第三名系数为1.2,省市级比赛参赛、其它赛事和训练等系数为1.1。
(四)竞赛项目与范围:
① 省级体育竞赛活动:指以省(直辖市)政府、省(直辖市)教育厅或省(直辖市)教育行业学术团体组织的全省(直辖市)性或跨省(直辖市)的体育竞赛活动。
② 全国性体育竞赛活动:指以国家政府部门或全国性教育行业学术团体组织的全国性体育竞赛活动。
(五)课程最终成绩由教务处统一处理,任课教师按学生实际考试成绩记载上网。按以上方式处理后学习成绩仍达不到及格标准者,应当进行补考。
四、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原有关规定停止执行
第三篇:重庆大学国内交换学习学生管理办法
重庆大学关于与国内高校交换培养
本科生的管理办法(试行)
为进一步开展与国内高校间的校际交流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特点和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规范我校与国内高校交换培养本科学生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一.派出学生
(一)选派标准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进取心。品德优良,遵纪守法,无违规违纪记录。
2.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刻苦勤奋,基础理论扎实,学习成绩优良(在各种竞赛活动中获奖者、优异生、理工综合班学生优先)。
3.身心健康,能够圆满完成在接收学校的学习任务。
(二)选派程序
1.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由学院向选派专业的所有学生公布派出计划并组织报名。派出学生原则上从本科二、三年级学生中选派。
2.各相关学院根据选派标准制定选拔细则并进行综合考评,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考评结果进行排序,择优确定初选名单并张榜公示二天,无异议后,上报教务处。
3.教务处对学院上报的派出学生名单审批后确定推荐人
选,并以学校名义向接收学校推荐,征得接收学校的同意批复后
正式派遣,并向全校公布派出学生名单。
4.学生离校前需签署《重庆大学学生赴相关高校交换学习
承诺书》(见附件)
(三)派出学生的培养与管理
1.互派双方学校互相承认学分。学院应当按我校的培养计
划,落实派出学生在接收学校的选课计划。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夯实基础,更好的达到互派目的,学校鼓励派出学生在接受学校
选修尽可能多的课程。
2.学生在接收学校学习期限为一学期或一学年。
3.学生完成交换学习后由接收学校教务处出具学生学习成绩单原件(一式三份)。
4.学生的综合测评和奖学金由学校参照接收学校的学习成绩单和考评意见(包括:思想、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等表现)
进行评定。
5.学生在接收学校学习期间,应遵守接收学校的规章制度,享受双方学校协议规定的有关待遇。
6.学生的专业学费和学分学费等费用按我校标准在我校缴
纳,住宿费在接收学校缴纳。
7.接收学校负责办理派出学生的学生证、借书证、校徽、临时医疗证等,有关医疗费用按我校有关规定回校报销。
8.学生在完成交换学习任务后,应按学校要求时间返校报
到。
9.派出学生回校后按《重庆大学普通本科学生管理规定》、《重庆大学关于授予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的管理办法》办理结
业、毕业、授学位等问题。
(四)派出学生的课程与成绩认定
1.学生在接收学校修读的课程应该是我校专业培养计划相
应学期中相同或相似的课程。
2.若学生在接收学校修读课程满足其相应专业的培养计
划,且课程考核合格,可以整体代替在我校同一学期或一学年修
读的课程和学分;否则不能整体代替。
3.学生毕业时的成绩单由学生在我校学习成绩单和接收学
校学习成绩单共同组成。各学院务必将学生在我校学习成绩单原
件和接收学校学习成绩单原件,归入学生档案,不得遗漏。另一
份接收学校学习成绩单原件留作学校存档,复印件留存学院。
4.修读第二专业的学生,如需在接收学校修读第二专业相
应课程,应在离校前提出申请,经第二专业所在学院同意认可,学校可按第二专业相关课程认定,但需按我校第二专业管理规定
缴纳相关费用。学生申请第二专业课程认定,按成绩及学分认定
相关程序,报教务处审批。
5.对派出学生在年级(班级)的学习成绩排名,按其在校
内已修课程成绩和在交换学习期间的课程学习成绩,依据各学院
学习成绩(绩点)评定办法进行。
二、进入我校交换学习学生(简称交换学生)
1.交换学生的录取通知书、入学指南、学生证和校园卡等
由我校教务处发放。学院应按我校规定给交换学生编班,教务处
负责为交换学生编排学号并将相关信息录入教务处网上统一管
理。
2.交换学生应及时在网上选课,学习结束后,学院负责审
查学生成绩,学生完成交换学习后,由教务处出具学习成绩单原
件(一式三份)。
3.除评优、评奖外,交换学生的培养和管理与我校在校生
同等对待。学习结束时由学院辅导员出具考评意见(包括:思想、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等表现)。
4.交换学生在我校学习期间,应遵守我校的规章制度,享
受双方学校协议规定的有关待遇。若出现违纪情况,将及时告知
派出学校。
5.交换学生的学费在派出学校缴纳,住宿费在我校缴纳。
6.交换学生医疗费用按派出学校规定回派出学校报销。
7.交换学生在完成交换学习任务后,应及时到教务处学生
培养科办理离校手续,同时将学生证、校园卡、临时医疗证等一
并交回。
8.交换学生完成学业后,学校统一发放《重庆大学国内高
校交换学习证书》。
9.其他事项详见《重庆大学接收交换学生指南》。
三、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重 庆 大 学
二0一0年一月六日
附件
重庆大学学生赴相关高校交换学习承诺书(样本)
经本人申请,所在学院推荐,学校批准,本人于年月~年月赴大学交换学习一年(一学期)。
为落实双方校际交流协议,保证赴大学交换学习工作的顺利开展,本人特向学校承诺如下:
一、本次申请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本人对在外交换学习的利弊有清醒的认识。
二、本人已认真阅读并将严格遵守《重庆大学关于与国内高校交换合作培养本科生的管理办法(讨论稿)》的各项规定。
三、自报到之日起两周内,确因选课、健康等客观原因,无法完成交换学习任务,应及时提出书面申请,经接收学校教务处核实签字,待我校教务处批准后,方可返回重庆大学继续学习。
四、未经我校教务处批准,擅自中断访学生活,本人愿意承担赴大学的有关培养费用。
五、交换期满回校一个月内,本人将向我校教务处提交书面的交换学习总结。
承诺人:学 号:
学 院:专 业:
日 期:年月日
第四篇:陕西省 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选拔与管理办法
附件2 陕西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选拔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我省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对省级学科带头人人选的培养和管理,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和带动辐射作用,依据《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骨干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级学科带头人是指在我省长期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教学教研成效显著、并在全省本学科领域能起到带头、示范、引领作用的优秀骨干教师。
第三条
省级学科带头人是我省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中的学科领军人才和中坚力量。通过省级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将为我省基础教育打造一支能够在学科领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优质教师队伍,带动我省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我省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第二章
选
拔 第四条
省级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对象和范围
1.选拔对象为全省基础教育系统内获得市级学科带头人、省级教学能手及以上荣誉的在职一线教师。具有教师资格的学校领导,每年兼课须达到本学科专任教师课时量的50%。
2.选拔范围包括全省普通中小学、幼儿园、职业中学、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进修学校、教学研究机构、电教机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3.选拔工作每两年组织一次,每次选拔培养750名,8年内共选拔培养3000名。
4.选拔名额分年次、按比例分配到各设区市,由设区市教育、人社行政部门等额推荐。
第五条
省级学科带头人的选拔条件
1.资格条件。学历符合《教师法》相关规定,具备相应学段的教师资格;年龄女性45周岁、男性50周岁以下,身心健康;教龄10年以上,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职务资格;近5年考核结果均为合格以上等次,其中有1次以上为优秀等次;近5年接受县级及以上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年均不少于50学时,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2.素质要求。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师德高尚,严谨笃学,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具有较为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教育理念先进,学科专业过硬,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显著;具有较强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能够熟练地将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运用到学科教学中,能够熟练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和交流;具有较强的学科引领、专业指导和组织协调能力,在本学科教学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3.教育教学实绩。长期在教育教学一线任教,近5年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300学时以上;具有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主持至少1个学生社团活动,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成绩突出;能出色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切实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成绩突出,所指导的学生班级或年级学习成绩优秀,学生和教师评议优秀率均达90%以上;承担过县级以上的示范课或观摩课,学科教学水平在区域内得到同行的广泛好评;在课程改革、教材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有突出业绩,获得市级教育部门和同行专家的肯定性评价,教学改革经验得到市级教育主管部门推广,近5年获得县级及以上政府奖励或荣誉称号。
4.教研成果。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近5年教研成果突出并具备下列选择条件中的两项:①主持并完成1项市级及以上级别或2项县级教育教学科研课题或教改实验项目;②主要参与(前三人)和本学科教学相关的省级及以上级别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③在核心刊物发表1篇以上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教育教学论文;④获得2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或1项市级及以上级别教育行政部门的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一、二等奖;⑤校本教研成效显著,有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或在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并在省市学科专业领域内有较大影响。
5.指导能力。有较强的学科教学指导能力,能主持或参与指导区域内校本研修,担任过联片校本研修学科主持专家,对当地教师专业成长做出过重要贡献;承担过县级及以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教学任务,近5年主讲培训课程或专题不少于30学时;能指导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科教研能力,近5年在指导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6.破格条件。近5年在本学科教学工作中做出过突出贡献,在当地学科教学领域享有较高声望并获得省级以上政府奖励或荣誉称号的;或指导至少1名学生在省级及以上级别比赛、竞赛中获得第一名或一等奖的;或城镇教师近5年在农村中小学支教任教一年以上并取得显著成绩的;或农村学校中学科教学成绩特别突出并在区域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教师,可在年龄、教研成果、社会服务等方面适当放宽条件,破格推荐。
第六条
省级学科带头人的评选原则 1.坚持标准,严格条件,确保质量 2.兼顾城乡,统筹学段,协调学科 3.公开推荐,公平竞争,公正选拔 第七条 省级学科带头人的选拔程序
1.成立机构。省上成立陕西省中小学教师队伍骨干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具体负责全省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各市、县、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本辖区内骨干教师的选拔推荐工作。
2.公布条件。由省教育厅、省人社厅联合下发《陕西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选拔与管理办法》和选拔推荐实施方案,由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在本辖区内所有教师中公布。
3.个人申报。凡符合条件的在职一线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愿景向所在学校提出自荐申请,经学校研究同意后填写《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申报表》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由所在单位审核后上报县骨干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直属单位推荐的人选和材料直接上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
4.县级推荐。县骨干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省级学科带头人选拔条件”和基层学校推荐意见,在被推荐人所在单位进行民主测评,广泛征求学生和同行专家意见,通过民主集中方式形成推荐人选初审意见和测评材料,上报市骨干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5.市级评审。市骨干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省级学科带头人选拔原则和选拔条件,认真审查各县(区)推荐的候选人资格条件。通过无记名差额投票方式表决,确定向省上推荐的培养人选,并在市教育行政部门官方网站上公示。公示时间为5个工作日,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无异议后按分配名额等额上报省骨干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6.省级审定。省骨干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各市推荐的人选进行资格审查,并通过说课、评课或答辩等形式进行评审(对体音美薄弱学科作适当倾斜),评审结果按量化积分进行排序后提交领导小组审定。审定结果在省教育厅官方网站公示,无异议后由省教育厅、人社厅联合发文,正式确定为“陕西省中小学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第三章
培
养
第八条 省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要求
1.学科带头人按照先培养、后认定的原则进行。每批次培养期为1年。
2.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坚持“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示范引领”的基本理念。3.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主要包括“个人素质修养,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探究,课程改革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学科前沿动态,教学实践反思,学科示范引领”等内容。
第九条
省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方式
1.集中研修。在培养期内,安排培养对象在省级培训机构或省内外高水平大学参加15天左右的集中研修。
2.实践提高。在培养期内,组织培养对象到名师实践基地或省内外知名学校进行累积不少于1个月的学习研修,通过开展教学观摩、示范交流、专题研讨、实践反思等活动,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3.学术研究。在培养期内,安排培养对象在学科导师指导下开展教育教学专题研究,培养对象至少选定1个研究主题,撰写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论文或研究报告,提升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4.建设学科工作坊。培养期间,资助培养对象在指导专家引领下启动学科工作坊建设,建立学科带头人教研工作网络交流平台,并以工作坊为单位开展在岗自主研修和学术研究,承担指导教学能手和青年教师等任务,指导区域内校本研修的开展并承担当地教师培训教学任务。
第十条
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的组织实施
1.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规划、协调和指导,具体的培养培训工作由指定的培训机构负责组织实施。
2.指定的培训机构要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和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训课程,创新培养培训方式,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健全绩效管理机制,确保培养培训质量。
3.培养期结束后,由指定的培训机构颁发“陕西省中小学省级学科带头人资格培训结业证书”。不合格者,取消省级学科带头人认定资格。
第四章
认
定
第十一条
省级学科带头人的认定条件
1.培养期内完成资格培训任务,并获得合格结业证书。2.培养期内坚持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工作,在校内听评课不少于20节,在本学科范围内上示范交流课不少于6节,在校内外成功主持召集的学科教学研究活动不少于4次。
3.培养期内开展至少一项课题研究,撰写1篇以上与本学科有关的专业论文并在教育类期刊上发表;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不少于3万字的反映个人教育思想、教学主张或教学特色的经验总结、研究论文或书稿。
4.培养期内初步建成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学科工作坊,提交6篇优质教案、教学设计或教学反思等;展示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经典课例和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学科导教”等活动,通过课例展示、说课评课、案例分析、教学研讨等形式,引导工作坊的学员提升专业水平;承担当地中小学教师的集中培训任务和远程培训跟进指导,促进当地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十二条
省级学科带头人的认定程序
1.发布文件。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开展省级学科带头人认定工作的通知》,公开认定的资格条件和实施办法。
2.个人申请。培养对象根据认定资格条件的要求提出认定申请,填报《省级学科带头人认定申请和审批表》。
3.逐级审核。培养对象所在单位主要审核申请人在学校完成学科带头人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情况并提出审核意见;县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审核申请人完成教研工作、学科工作坊、社会服务工作的情况并提出审核意见;市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审核申请人的资质材料和相关证明材料并提出审核意见。
4.省级认定。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省级学科带头人认定量化考核办法》,组织专家考核组对培养对象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者,由省教育厅、人社厅联合发文公布并颁发荣誉证书。考核结果为不合格者,不再保留培养对象资格。
第五章
待
遇 第十三条
认定为省级学科带头人的教师享有如下待遇:
1.授予“陕西省中小学省级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给予课题组研究经费1.5万元。
2.享有破格申报中小学教师高一级职称的资格,并免于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答辩,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
3.周期考核被评为优秀者,可直接推荐进入省级教学名师培养序列。
4.享有优先参加省级研修、国内外高层次培训、外出学术交流的权利和机会,省教育厅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并对其获准立项的课题给予资助。
5.省级学科带头人所在学校对他们承担的研究课题、教改实验和教学指导任务等,应适当计算工作量。
6.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为省级学科带头人提供良好的工作、教研和学术交流条件,为他们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第六章
职
责
第十四条
认定为省级学科带头人的教师须履行如下职责:
1.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确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模范遵守师德规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乐于奉献,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工作,成为教书育人的模范。
2。提升专业能力水平。确立终身学习思想,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能,主动跟踪本学科国内外前沿发展动态,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5年内参加继续教育不少于360学时。积极推动素质教育,成为本学科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领军人才。
3.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研讨、教师培训和对外交流活动,承担学科教学示范、观摩和专题讲座、辅导等任务。每年在校内上示范课不少于6节,校内外听评课不少于20节;每年承担校本培训任务不少于1次,承担校外中小学或幼儿园教师培训任务不少于1次,至少参加1次送教下乡或支援农村薄弱地区教育活动。
4.发挥培养指导作用。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安排,5年内以学科工作坊为平台,承担本学科3名左右省市级教学能手、2名左右本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任务,承担3名左右师范生的实习指导工作,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制定培养计划和方案,指导他们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并取得明显成效。
5.发挥学科引领作用。针对本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主持或参与市级及以上级别的教育教学科研课题或教改实验项目,5年内至少撰写1篇有较高水准和应用价值的调研报告、经验总结或政策建议;至少开设1次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会;至少在教育期刊上公开发表2篇专业论文,或主要参与出版1部教育教学专著。
第七章
管
理
第十五条
省级学科带头人按以下办法管理: 1.省级学科带头人实行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人社厅成立的“骨干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与指导,由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统一管理。具体的选拔与认定、培养与使用等业务工作,由办公室授权的执行机构负责。
2.省级学科带头人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从认定后每五年为一个考核周期,逐步形成坚持标准、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滚动发展的良性机制,不搞终身制。
3.省级学科带头人实行考核管理。考核分为考核与周期考核两种方式。考核主要根据学科带头人当年的履职情况,由所在学校结合本校考核进行,由教育行政部门复核。周期考核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次。考核结果为合格以上者继续连任,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文公布连任名单,并重新颁发证书。
4.省级学科带头人实行注册管理。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授权的执行机构建立省级学科带头人信息库和电子档案、省级学科带头人工作坊注册与管理平台,以及省级学科带头人证书注册管理制度等。
第十六条 省级学科带头人在任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调查核实后,取消其荣誉称号和待遇:
1.在评选工作中弄虚作假,不符合条件的;
2.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败坏造成恶劣影响的;
3.不履行省级学科带头人职责,和周期考核不合格的;
4.违法乱纪,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刑事处罚的; 5.非组织原因脱离教师或教研岗位半年以上的; 6.私自离岗不归或出国后未经批准逾期不归的; 7.因其它原因调离基础教育系统的。
第八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教育厅、省人社厅负责解释,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八条
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人社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和本级学科带头人选拔与管理办法并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五篇: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学生自主实习管理办法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自主实习
暂行管理办法
随着公共卫生学院与管理学院合并成立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加之学校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学院所管辖学生人数成倍增加。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竞争力,保证毕业生实习教学质量,在学院加大实习考核力度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特制定此暂行管理办法:
一、自主实习申请条件
1、自主联系实习基地范围:公共卫生类各专业毕业生自主实习基地仅限于区县以上疾控、卫生监督所、食药局、结防所及其它二级及以上医疗卫生单位;管理类各专业学生自主实习基地限于区县以上法院、检察院、其它二级及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大型企业
2、须有自主实习单位出具的加盖鲜章的实习接收函
3、须有学生及家长关于自主实习安全承诺书(附家长身份证复印件)
二、自主实习申请程序
申请自主实习学生必须在学院统一安排实习前规定的时间内(本 学期在2012年10月31日前),持本人申请书、家长安全承诺书、父 母身份证复印件、实习单位接受函到学生工作办公室初审,报学院批 准。
三、自主实习期间的纪律要求:
1、必须遵守学校关于毕业实习的规章制度和实习单位的劳动纪 律。实习期间,如有违反实习纪律情况发生,一经查实,立即取消自 择实习资格,并视其情节轻重,予以相关处理。
2、自主实习学生须和学办、班级保持信息通畅,不得以任何理由影响学校毕业生工作的正常运行。
3、自主实习结束,必须按学校和学院的实习考核要求,认真完成所有考核任务,方能返校接受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4、自主实习期间,一切责任自负,一切费用自理。
五、自主实习时限要求:
管理类实习:学生考完后开始,至5月31号完,凡是办理了自主实习的学生学院不再安排其轮转(即更换实习基地)。
六、自主实习相关手续的规范和办理 1.本人书面申请范例:
自主实习申请书
重庆医科大学 学院:
我已经与 单位(全称)达成协议,愿意接收我到该基地进行专业实习,时间为从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本人监护人(父母)也已经知情同意。我承诺在该单位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学校关于生产实习的相关规定,和学办、班级保持紧密联系,认真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安全责任自负,费用自理。特此申请!
学生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2.家长安全承诺书范例(要求:用A4纸,正面写安全承诺书,父母亲笔签名摁手印,反面是父亲和母亲的有效身份证复印件):
家长安全承诺书
重庆医科大学 学院:
我们是重庆医科大学 学院 级 专业学生 的父母。作为监护人,我们知晓自己的子女已经与 单位(全称)达成协议,该单位愿意接收孩子前往专业实习,时间为从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本人承诺子女在该单位实习期间安全责任自负,费用自理,并督促子女严格遵守实习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和学校关于生产实习的相关规定,和学办、班级保持紧密联系,保证认真完成各项实习任务。
家长签字盖章: 家长联系方式: 年 月 日
3.实习单位的接受证明范例:
实习接受函 重庆医科大学 学院:
本单位经过考察,愿意接收你院 专业 级 学生 到我单位实习,实习时间从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请予派遣。
单位全称(加盖公章):
年
日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