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左心耳封堵系统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
左心耳封堵系统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
WATCHMAN™ 通过封堵左心耳来预防房颤时在左心耳内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房颤患者由血栓栓塞引发长期残疾或死亡的风险。同时,WATCHMAN™微创治疗方案可消除患者对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的依赖性,为患者提供治疗新选择。近日,WATCHMAN™左心耳封堵手术于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成功实施。
不同于我国现有的治疗方案,左心耳封堵术(LAAC)是一种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的创新术式。它通过封堵左心耳,预防左心耳内血栓引起的血管栓塞,从而避免缺血性脑卒中和全身性栓塞的发生。左心耳封堵术能消除患者对于长期抗凝治疗的依赖,避免了患者因抗凝药物所产生的不耐受、出血事件和依从性等问题,也为对抗凝药物具有禁忌证的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WATCHMAN™的植入过程使用类似于血管形成术的标准技术,医生将 WATCHMAN™器械通过导管导入,经由大腿血管插入心脏。在手术中,医师一旦确认导管处于正确位置后,将为心脏拍照以测量左心耳。该测量将决定使用何种尺寸的 WATCHMAN™器械。WATCHMAN™被植入后,医师继续进行测量和拍照以确保器械处于正确位置。一旦医生确定器械的位置,将释放器械,将 WATCHMAN™植入心脏,封堵左心耳。
“WATCHMAN™左心耳封堵系统中国上市是波士顿科学首个中国市场企业战略计划 ——‘创新冲击波’计划的首发重磅项目,”波士顿科学公司执行副总裁兼亚洲、中东及非洲地区总裁薄思定(Supratim Bose)先生介绍道,“通过‘创新冲击波’计划,继
WATCHMAN™左心耳封堵系统中国上市之后,波士顿科学将陆续为中国市场引进数十项全球领先的创新医疗解决方案,满足中国患者在心脏介入、心脏节律管理与电生理、内窥镜介入、外周及肿瘤介入、泌尿与妇女健康、结构性心脏病、呼吸等核心治疗领域的迫切的疾病治疗需求。”
第二篇:专家纵论|左心耳封堵适应证更新及临床应用
专家纵论|左心耳封堵适应证更新及临床应用
左心耳封堵·高端访谈
中国 上海
2016.07.31编者按
2016年7月31日在上海波士顿科学创新中心举办的左心耳封堵术IAS培训班期间,医声网有幸邀请到当今国际左心耳封堵术顶级大师德国Helmut-G.-Walther医院余江涛教授、以及在国内左心耳封堵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樊友启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曾杰教授就左心耳封堵适应证更新及临床应用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发表各自的观点和看法。讨论嘉宾余江涛
德国Helmut-G.-Walther医院心脏内科医院副院长兼心导管室主任。知名德籍华裔心血管病专家。德国弗莱堡(Freiburg)大学医学博士。中国教育部高层次外籍留学人才。北京长城国际心血管大会“中德心血管病论坛”坛主。世界华人心脏学会副主席,旅德中国心血管病专家联盟副主席。中国众多大学和医院的客座教授。当今国际左心耳封堵术的顶级大师,其WATCHMANTM左心耳封堵年手术例数从2013年以来一直雄居全球第二位。为WATCHMANTM全球资格带教术者。
樊友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心血管内科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全国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起搏电生理分会左心耳工作组副主任委员。从事心血管病诊疗工作15年,曾在美国留学1年,并多次短期赴美国、德国和丹麦进修学习。擅长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在房颤、房速、室上速和室速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方面经验丰富,对房颤左心耳封堵术亦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为WATCHMANTM全球资格带教术者。曾杰
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心血管疾病诊疗工作16年,擅长各类成人及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微创封堵术,也是国内最早独立开展心房颤动左心耳封堵术的术者之一。“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左心耳封堵工作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委员,四川省心血管康复专委会学术秘书兼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心血管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为WATCHMANTM全球资格带教术者。左心耳封堵术适应证选择曾杰教授
房颤左心耳封堵术自2014年3月在中国开展以来,我们已积累了大量的病例,这些病例显示左心耳封堵术在房颤卒中防治方面有很好的疗效,随着病例的积累,我们对左心耳封堵的一些观念和认识也在更新,国内指南推荐地位在提高,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制订的《左心耳干预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目前的认识和建议》中对于CHA2DS2-VASC评分≥2分,同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患者,建议直接行左心耳封堵术:①不适合长期口服抗凝药者;②服用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的基础上仍发生脑卒中或血栓栓塞事件者;③HAS-BLED评分≥3分者。国外房颤左心耳封堵术的指南或专家共识推荐地位和国内类似。余江涛教授
房颤左心耳封堵技术是这几年来发展的非常快速的一项非冠脉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常规的应用,其适应证我们也不断在探索,在大量循证医学阳性结果的基础上,其适应证呈扩大趋势。国内指南共识适应证推荐大部分类似,在德国,主要分为绝对适应证和相对适应证,患者的CHA2DS2不低于1分或者CHA2DS2-VASC评分≥2分,如果有出血或者出血风险的,我认为应该是绝对适应证。相对适应证的范围就比较广,取决于患者的自身情况和医患的沟通,给患者一个最佳方案,比如有依从性不好、高龄、肝肾功能不好等情况的房颤患者,在患者愿意接受的情况下,都可以行左心耳封堵术。从循证医学来讲,已有的相关循证医学研究已经非常明确的指出方向,房颤卒中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的患者都可以考虑左心耳封堵术。最终的适应证确定需要我们严格把控。
我认为房颤左心耳封堵技术在中国这样的房颤大国有很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一方面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药物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应该来说这项技术的发展给广大患者带来福音,而且其疗效在国内外临床中已经达到非常好的共识,所以希望大家能认可这项技术,并且不断进行探索。樊友启教授
房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疾病,我们现在提倡房颤综合治疗管理的理念。因为首先房颤的诊断筛查非常容易,心电图很快就能诊断出来,但是找到房颤的病因及合并症并进行有效治疗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比如诊断病人是否有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第二个方面,我们要仔细评估房颤患者的血栓风险,血栓风险高的病人要就行抗栓治疗,目前抗栓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抗栓、左心耳封堵以及外科左心耳切除等。当然如果病人有非常严重症状,比如阵发性房颤引起心悸心慌、房颤引起心率过速或心肌功能不全的患者,通过药物治疗无效或者不能用药物治疗的,我们可以考虑导管消融。所以房颤的治疗包括三部分:一是病因治疗;二是根据血栓风险选择抗凝治疗;三是进行症状改善治疗。循证医学表明房颤的导管消融一年内的成功率在70%~80%,但五年内行单次手术成功率只有50%。虽然作为一个电生理医生我认为50%的成功率已经很难得,但我们要考虑如果这部分病人有高血栓风险,那么导管消融不能替代抗凝治疗,病人导管消融术后必须进行抗凝治疗,且房颤合并高血栓风险的病人必须终身抗凝,然而口服抗凝药包括经典的法华林抗凝都有一定比例的出血风险,所以我们结合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有些不适合长期抗凝的病人,我们就可以考虑行微创经皮导管左心耳封堵。而且从临床实际来说,能做到终身抗凝的患者很少,基本上1%都不到,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左心耳封堵的临床意义和价值就非常大,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病人的抗凝治疗问题。而且我们知道CHA2DS2评分是动态变化的,可能今年是1分,明年就到2分,所以血栓高危病人的的选择在临床中非常困难,如果按照指南生搬硬套是肯定行不通的。所以我们要结合病人的职业风险、病史等因素和病人自身的意愿,选择一个最优化的综合治疗,房颤导管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目前我们做了近四十例,这种联合治疗的优势在于改善病人心悸心慌、心功能不全等症状的同时解决了长期抗凝的问题,同时节约了手术时间和费用。左心耳封堵术后的药物选择和应用曾杰教授
樊教授谈到房颤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管理的问题,实际上房颤是一种慢性病,是一个流行病,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社区病,需要整合多学科的力量来共同防治,特别是房颤卒中这个后果。我们也知道,很多房颤病人并不在心内科就诊,可能首次就诊去神经内科,甚至他会因为吃抗凝药出血以后,到了其他学科急诊,比如消化道的出血到消化内科去,关节腔积血到风湿内科去,所以说我们如何把这些病人有效地管理起来,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我个人觉得需要对这些方面的房颤病人有一个统筹的安排。比如给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等相关科室的医生进行房颤防治的综合教育,让这部分医生知道怎样给这些病人帮助,这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我们也可以看到,左心耳封堵确实能够降低房颤卒中的再次发生,也能降低房颤抗凝治疗带来的出血风险,不需要终生吃抗凝药,我们请余江涛教授就左心耳封堵术后药物的选择做简单介绍。余江涛教授
左心耳封堵我们还处在一个不断探索和经验积累的过程,基于一系列循证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显示出的良好疗效,这项技术发展到现在,应该来说已经到了造福于广大患者的时期,所以我希望大家在学习探索这项技术的同时能够去推广它,让更多的人能得益于此。
关于左心耳术后的药物治疗的问题,我们看到目前的循证医学和多中心研究课题对术后抗凝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术后四十五天之内,这是一个快速内皮化过程,这个阶段我主张最大可能的有效抗凝,包括法华林或者新型抗凝剂抗凝,尽量避免封堵器表面血栓的形成,或者伴有严重出血现象,这部分患者考虑用皮下肝素针进行有效抗凝。四十五天之后,一定要到门诊复查,排除左心耳封堵器表面血栓后改为双抗治疗,双抗治疗氯吡格雷有一个耐受性的问题,这方面我推荐病人一定要尽可能的进行第二次的食道B超复查,真正排除可能出现的血栓的情况。这样患者才真正的一劳永逸的排除了左心耳血栓,这样的患者我们推荐终身使用阿司匹林进行血管的并发症预防。这是我个人和大部分欧洲同事的经验,当然也借鉴了一些循证医学方案。左心耳封堵术临床应用再评价曾杰教授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从循证医学和临床实际情况来看,左心耳封堵后,总体的抗血栓的药物强度在大大降低,抗血栓的方案是在大大的减化,这有利于我们进行房颤管理,因为我们知道房颤防治是一个慢病管理的过程,慢病管理涉及到非常严重的依从性问题。我们解决了房颤卒中防治的依从性问题,我们就可以大大提高房颤卒中的效率,从这方面说,房颤左心耳封堵是把一个慢病管理变成了一个一劳永逸的过程,这点是值得为大家推荐的。
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左心耳封堵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不同的看法和争论,这是允许的。因为每一个技术的发展都是在争论和探索中前进的,最近也看到了,在某杂志发表了一篇荟萃分析研究,这篇荟萃分析研究的结果告诉大家,关闭左心耳封堵和抗凝血药比较起来,没有太多的差别。这篇文章发表了以后引起了一些争论,甚至是争议,我们有请两位教授对这篇文章进行评述。余江涛教授
这篇文章我看了之后比较惊讶,甚至有点拍案而起,因为我觉得这篇文章没有真正完全反映当前左心耳封堵循证医学的客观真实事件。反复仔细研读之后我发现这篇文章是一个循证统计学的部分荟萃研究。文章仅仅有选择性的挑选了一些短期和中期的临床课题,而并没有列入一些长期的比如五年、七年、八年的循证医学研究,例如2014年11月JAMA发表的PROTECT AF课题3,8年和ASAP课题5年随访结果理应包含在作者的分析数据库内,但作者没有纳入,反倒是用了ProtectAF2.3 年随访结果。另外,文章把多种左心耳器封堵械进行统一的规划列举,实际上不同器械的差别是很大的,有的器械循证医学已经做的很充分了,有的则刚刚进入市场,文中甚至将已停止商业销售及临床使用的PLATTO视为现在仍在使用的封堵器。文章还将经皮封堵和外科结扎两种千差万别的机制混为一谈。作者认为经皮LAAC关于卒中预防有效性的证据强度低,因为作者仅仅纳入了一种装置的研究,而且病人还是能耐受口服抗凝药的。作者认为安全性事件的证据强度中等,因为纳入了包含多种装置的两个对照实验和11个观察性研究。不同研究事件发生率相差大且发生安全事件病人数少,都影响了证据强度。作者推断LAAC(包括未批准应用装置)无法与口服抗凝药相比,但口服抗凝药相关数据没有正确的纳入分析……还有一些并发症等细节的比较,我个人觉得这种比较和总结是有很大偏差、不符合临床实际的,不能代表左心耳封堵技术的循证医学证据引据。樊友启教授
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因为我们知道左心耳封堵手段很多,有外科结扎、外科封闭术,我们内科经皮导管封堵。左心耳封堵器也很多,不同的方法,它的成功率和并发症都不一样。所以文章中将各种方法和各种器械混为一谈来比较,非常牵强。所以说我们看学术文章的水平到底高不高,就要把所有的参考文献都调出来看一下,不能以偏概全。那么目前WATCHMANTM左心耳封堵器应该说是循证医学做的最好的,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毋庸置疑。当然一个技术的成熟有一个发展过程,早期大家没有经验的时候,摸着石头过河,并发症多一些在所难免,但发展到现在成功率已经非常高了,并发症也明显下降,这篇文章把早期的文献拿来推断目前技术的现状,我认为是不科学不严谨的。曾杰教授
WATCHMANTM在全球已经超过一万四千例患者,预计今年会超过两万例,而且一系列循证医学证明WATCHMANTM左心耳封堵是安全有效的,相信左心耳封堵将成为房颤卒中预防的有效利器。医声网官方微信 微信号:dr_voice
第三篇:物理学在医学上的应用
物理学在医学上的应用
随着近代物理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逐步深入,医学的各分支学科也越来越多地把它们的理论建立在精确的物理学基础上,物理学的技术和方法在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X射线对医学的巨大贡献是大家早已熟悉的,超声波、扫描仪(B超)、和磁共共振断层成像(MBI)等的制成和应用,不仅大大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和创作,也提高了诊断的准确度,而且直接促进了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建立和发展,使临床诊断技术发生质的飞跃。
1.X射线透视
1895年11月8日,伦琴在德国维尔茨堡实践室研究稀薄气体放电射发现 X射线,X射线发现后三个月就应用于医学研究,X射线透视机早已成为医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X射线透视是根据不同组织或脏器对X射线的衰减本领不同,均匀的X射线透过身体不同部位的强度不同,透过人体的X射线投射到照相底片上,显像或就可以观察到各明暗不同的像,X射线透视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骨折的程度、肺结核病、体内肿瘤的位置和大小、脏器形状以衣判断体内异物的位置等。X射线透视已成为医院的基本设备之一。2.B超
B超是超声波B型显示断层或像的简称,之所以称为B超显示是因不对过去显示超声波检查结果的方法又创立了一种方案而增加的新名称,把已有的那种一维显示一串脉冲动的方案称为A型显示,而新的这种二维纵向断层显示称为B型显示,B超的基本原理是将交超声波从体外垂直于人体表面射向体内,当超声波在体内组织中传播时碰到有分界面或不均匀处就会产生反射,把这种反射超声波再体外同一部位接收下来,根据发射探头所在位置可以知道反射点在体内对着探头的位置,而根据发射超声波的时间差可以知道它在体内垂直体现体表的深度,B超图像非常直观很容易看懂,B超和X射线透视相比,其结果主要差别是:X射线透视所得出的结果是体内纵向投影的阴影像,而B超得出的是纵切面的结构像,在切面方向没有重叠,可以准确判断切面的情况。3.磁共振断层或像(MBI)
磁共振断层或成像是种多差数、多核数的成像技术,目前主要是氢核密度驰豫。
时间T1T2的成像,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向牌磁场中的人体照射,人体中各种不同组织的氢核在电磁波作用下,会发生核磁共振,吸收电磁波的能量,随后又发射电磁波,MRI系统探测到这些来自人体的氢核发射出来的电磁波信号后,经计算机处理和图像重建得到人体的断层图像,由于氢核吸收和发射电磁波时,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由磁共振信号得到人体断层图像,不仅可以反映形态学的信息,还可以从图像中得到与病理有关的信息,经过比较和判断就可以知道成像部分人体组织是否正常。因此MRI被认为是一种研究活动组织诊断早期病变的医学影像技术
MRI与B超相比,B超只能显示切面的密度分布图像,而MRI图像可以显示切面的某一原子核同伴素的浓度分布和其一参量(如驰豫时间)分布,因此MRI要比B超 获得更多对人体内部信息,尤其是对脑部病变和早期肿瘤病变的诊断,MRI更具有优越性
在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取得进步的过程中,物理学的每一个新的发现或是技术发展到每一新阶段,都为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提供了更先进、更方便和更精密的仪器和方法,像X射线、B超、MRI等物理技术在医疗上的使用,使医学科学发展更迅速,可以说在现代的医学研究和医疗单位中都离不开物理学方法和设备,随着医学科学的发现,物理学和医学的关系必将越来越密切,也必将造福人类。
临床医学五年制
2013级4班 陈雨晴
学号:201350500
第四篇:picc导管在血液系统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PICC 在血液系统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PICC 在血液系统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5年6 月—2010 年12 月对200例血液系疾病患者实施PICC 技术的资料。结果:本组200例患者,171 例病人PICC 治疗过程满意。结论: PICC 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具有优越性,值得推广,应注意治疗中的护理。【关键词】PICC
临床应用
护理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为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特别是化疗的恶性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因其操作简单、安全,留置时间长,而被广泛使用。本院血液科于2005年6月至2010年12月对200例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实施PICC技术,进行化疗,其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5年6 月—2010 年12 月期间200例实施过PICC的血液系疾病患者,其中男97 例,女103例,年龄27—73 岁,平均47.4岁。其PICC 导管留置时间30—305 天,平均104天。1.2 方法
选用美国巴德公司提供的4Fr型号的PICC包,及常规静脉穿刺用物。具体操作:确定静脉和插管穿刺点 ,患者上臂与身体呈90°角,患者头部偏向同侧贴近肩部,测量穿刺点至第3 肋间的长度,所得长度为PICC 管导入血管的长度;消毒,范围为穿刺点上下10cm ,两侧至臂缘,常规铺无菌洞巾;打开PICC 管包装,用生理盐水10mL 预冲导管;静脉穿刺后观察回血,保持针的位置;向前推进插管鞘进入血管,保持插管鞘的位置,轻压穿刺点上方止血,从插管鞘内撤出穿刺针;将导管推入插管鞘,缓慢推进至所量长度,从静脉内撤出插管鞘,再缓慢将支撑导丝撤出;安装减压套筒及连接器,将机翼状卡子卡在距PICC 穿刺点1cm 处,碘仿酒精棉球放置穿刺点处,用贴膜及胶布固定导管;最后经X 线透视确定导管达到理想的上腔静脉预定位置,并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1 ]。
2、结果
该200患者中,171 例1 次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85.5%,治疗过程满意。PICC置管后并发症和发生率情况如下表:
项目
静脉炎
导管堵塞
肢体肿胀
部位渗血
部位感染
导管异位
导管脱出 病例数(200)
发生率(%)
8.5
2.5
42.5
1.5
1.5
3、护理 3.1、一般护理
(1)置管前护理,向患者其目的、优点、过程、操作步骤及配合要点,可让已做过PICC 导管的病人与之交流,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以积极主动配合工作。(2)置管后护理,第一日换药1 次,以后每周换药2 次,每周换正压接头1 次,换药时应观察穿刺局部有无红肿、渗血、渗液,记录导管的刻度,保持体外导管部分呈“S”型弯曲[2]。冲管时用注射器抽生理盐水20mL 以脉冲动作推注,在管腔内产生湍流,清洁管壁,封管时用注射器抽生理盐水20mL 以脉冲方式封管。(3)拔除导管时护理,备止血带1 根,拔出后应检查导管是否完整,导管末端一定要完整,将穿刺针眼按压6min ,再用无菌纱布覆盖24h。(4)出院带管的护理,出院前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导管留在体外的长度、封管及更换敷料的日期、更换敷料的操作指导等。3.2 常见并发症护理
(1)部位感染,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皮肤时待消毒剂干后再穿;加强置管后的护理,导管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穿刺局部有红肿、渗血、渗液应增加换药次数,敷料潮湿或松脱应随时更换;必要时局部涂抗生素药膏或口服抗生素。(2)部位渗血,应立即换药,穿刺针眼上方放置一块无菌小纱布并加压包扎,嘱病人避免穿刺侧肢体剧烈活动,3 天内症状可消失。(3)导管堵塞,可分为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堵塞,应将10mL 的注射器抽注肝素水推注后再通,如为脂肪乳剂堵管时,可选择70 %酒精进行再通[3]。(4)导管断裂,包括体外和体内导管部分断裂,体外的应剪除断裂部分,更换连接器,修复导管;体内的应加压固定导管以防导管漂移,在上臂近腋窝处扎止血带,明确导管位置,将静脉切开取出导管。(5)导管异位和脱出,当穿刺导管头部到达肩部时,应嘱病人头转向穿刺侧,下颌尽量贴近肩部,可避免导管进入颈静脉,,嘱病人避免剧烈活动和穿刺侧肢体负重,每次换药后妥善固定导管。(6)静脉炎,尽量选择导管的型号与血管的管径相适宜,穿刺动作要轻柔,可减少对血管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血管内膜。输入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物时,输注前应确保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内。如发生静脉炎,应抬高患肢,局部湿热敷,每日3次,每次30 min,3天内症状未能缓解,应考虑拔管,应继续给予湿热敷,并停止从此部位输注液体。
4、讨论
PICC因其穿刺创伤小、保留时间长、感染率低,长期使用符合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化疗患者的需要,可以提高疗效,目前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健康教育是PICC置管护理的重要内容,应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保持血管是化疗护理中非常重要的护理措施之一,PICC 置管导管感染的病死率为3 % [4],本组病例仅有3例发生感染。PICC 置管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减轻了病人的痛苦,解除了病人的后顾之忧。并且大大减少了并发症,避免了多次穿刺,也使病人的整体治疗费用下降,节约了成本。非常值得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化疗中推广应用。在PICC护理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护理和宣教,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满意率提高,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 1 ] 于健春,王秀荣.X 线辅助外周至中心静脉置管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研究[J ].中华放射学,1999 ,33(6):378233.[ 4 ] Loughran SC ,Borzatta M.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 ral cat he2ters :areport of 2506 cat herdays [ J ].J PEN ,1995 ,19(2): 133-
第五篇:氯化钾注射液在临床应用很广泛
氯化钾注射液在临床应用很广泛,是临床一线的常见药。但有一点值得护理人员注意的是,氯化钾注射液安瓿外面印的药品名是红色,这种红标的常用药,同时也是被列入严管的高危药物。
氯化钾输入浓度若高,会造成周围血管炎症,而且输液时患者主观感觉会非常的痛,因此最好不与别的药物配伍,以免得钾多了高了扔的时候殃及池鱼;ICU内,患者用钾多由中心静脉泵入,相对安全得多。但普通病房的病人更多的是经由外周浅表静脉的静滴用药,医生们即要控制液体量,在不能再加病人输液组数的前提下,还想着要补钾,且这钾还是必须的补液任务,临床氯化钾单独用药的时候,并不多。
医生们的诊疗用药思路,使得临床用药时,氯化钾与其他药物输注时的配伍几率相对增多,氯化钾用处虽多,临床配伍亦有禁忌,需要护理人员在配置药液时,注意药物与氯化钾的配伍禁忌,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氯化钾的配伍禁忌,主要还是看各科医生的用药习惯和护士的用药经验。有报道的配伍禁忌
氯化钾不与下列药物配伍:肾上腺素、磺胺嘧啶钠、乳糖酸红霉素、甲磺酸培氟沙星、两性霉素B、乳酸氟哌啶醇、地西泮、甘露醇、氨基酸、马来酸氯苯那敏、盐酸异丙嗪、甲基硫酸新斯的明、盐酸多巴酚丁胺、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促皮质素、细胞毒性药物、易善复、潘妥洛克、6-氨基己酸等。中药注射液不宜与之配伍
氯化钾到处加的现象是比较普遍,但加在中药注射液组不管怎样都是不正确的。因为中药注射液制剂太复杂,必须得单独输注,有时候还要两根精密输液器才能完成整个输注过程,个中原因,大家都懂。且中药注射液要与葡萄糖作为溶媒配伍使用,不与氯化钠配伍,氯化钾亦不宜与中药注射液配伍。复方氯化钠不建议与氯化钾一起应用
氯化钾注射液用于治疗各种低钾血症,如进食较少、严重或慢性腹泻等,最好单独配大输液使用,其标准用法为将10%氯化钾注射液10-15ml加入5%葡萄糖500ml中滴注。复方氯化钠因是复方制剂,其中含有0.85%的氯化钠、0.03%的氯化钾、0.033的氯化钙。除非有特殊情况,不可以将之与复方氯化钠配伍。氯化钾单独用药的N个理由
由于氯化钾浓度太高,会造成周围血管炎症,而且输液时患者主观感觉会非常的痛,常常会因输注部位强烈疼痛而影响用药;还有的病种病人对钾很敏感,对氯化钾的应用有特殊的刚性需求:稍微多一点钾就会很高,稍微少一点,就会出现心律失常,这也是氯化钾被列入高危药品管理的主要原因。其他配伍应考虑的问题
氯化钾与其他药物配伍时,要考虑可能存在同离子效应、浓度大、二药输入速度不匹配等等问题。如以前氯化钾与青霉素类抗生素应用就很普遍,基于二药输入速度不匹配因素,现临床早已不再将氯化钾与抗生素类配伍。只能用葡萄糖配伍的药物 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静滴时不能使用生理盐水作为溶媒,是因为去甲肾上腺素分子结构中具有儿茶酚结构;
性质不稳定,接触空气或受日光照射,极易被氧化变质,生成红色的去甲肾上腺素红;
碱性条件下加速氧化,中性及酸性条件下,也易发生氧化,但相对碱性下较稳定,微酸性时稳定性最好。
因此临床上去甲肾上腺素宜选用偏酸性的 5% 葡萄糖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静滴。
而去甲肾上腺素加适量冷生理盐水可用于止血主要是用其收缩粘膜血管的作用, 但可能促进局部粘膜坏死,应慎用。胺碘酮
盐酸胺碘酮是碘化苯并呋喃衍生物,属 III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盐酸胺碘酮的 pH 为 2.5-4.0,而 0.9% 生理盐水的 pH 为 4.5-7.0;5% 葡萄糖 pH 为 3.2-6.5。
盐酸胺碘酮具有苯并呋喃基团,在溶液中随 pH 变化呋喃环可能发生开环,且胺碘酮结构中还有碘,随 pH 的变化容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临床上建议胺碘酮与 5% 的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使用。不宜用糖配伍的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以下这些药物正好相反,不宜用 5% 葡萄糖液配伍,因可能出现药品疗效、稳定性降低等情况。呋塞米
呋塞米注射液为碱性较高的钠盐注射液,即呋塞米加氢氧化钠与氯化钠制成的灭菌水溶液。
呋塞米注射液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混合后的液体中氢氧化钠和酸(葡萄糖液为弱酸性)起中和反应,pH 值改变,呋塞米析出,析出结晶,导致溶液出现混浊。因此呋塞米注射液严禁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临床常用呋塞米注射液与氯化钠注射液配伍,pH 值改变不大,不影响呋塞米的稳定性。青霉素
青霉素钠的最适 pH 为 6-6.5,10% 葡萄糖注射液 pH 为 3.2-5.5,5% 葡萄糖注射液的 pH 为 3.2-6.5。
青霉素类在结构中均含有内酰胺环,而该环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下均易分解,导致药物失效。
故 5% GS 和 10% GS 不宜作青霉素 G 的溶媒,多采用氯化钠注射液(pH 4.5-7.0)作为溶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以钠、钾盐的形式组成,在含有葡萄糖、葡聚糖或酸性碳酸盐的溶液中不稳定;
在 pH 6.5 以下的溶液中可能出现沉淀;在氯化钠中性溶液中易溶且较稳定。应严格按照法定说明书中规定的溶于 50-100 mL 的氯化钠注射液内,且要现配现用,否则易发生变色现象而引起药物疗效的降低及由此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肝素钠
肝素钠的 pH 为 8.5,而 0.9% 生理盐水的 pH 4.5-7.0,5% 葡萄糖注射液的 pH 3.2-6.5,10% 葡萄糖注射液的 pH 为 3.2-6.5。肝素钠在酸性条件(pH< 6)的溶液中很快失活。
因此肝素钠严禁使用葡萄糖配伍给药,临床上静脉注射时首次 5000-10000 单位,之后或按体重每 4 小时 100 单位/kg,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应用; 静脉滴注时每日 20000-40000 单位,加至氯化钠注射液 1000 ml 中持续滴注。滴注前可先静脉注射 5000 单位作为初始剂量。只能用生理盐水配伍的药物 碳酸氢钠
碳酸氢钠属于酸碱平衡调节药,其解离度大,可提供较多碳酸氢根离子(HCO3-)。
而 0.5% 或 10% 葡萄糖注射液的 pH 为 3.2-6.5,呈酸性,使碳酸氢根离子分解,形成水和二氧化碳,而使药物失效,不能中和机体过多的酸。0.9% 氯化钠注射液中存在钠离子,可缓解碳酸氢钠的解离。
所以碳酸氢钠与氯化钠配伍更稳定。临床上碳酸氢钠用于静脉给药多使用生理盐水稀释。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以钠、钾盐的形式组成,在含有葡萄糖、葡聚糖或酸性碳酸盐的溶液中不稳定.在 pH 6.5 以下的溶液中可能出现沉淀,在氯化钠中性溶液中(pH 值 6.5-7.0)易溶且较稳定。
应严格按照法定说明书中规定的溶于 50-100 ml 的氯化钠注射液内.且要现配现用,否则易发生变色现象而引起药物疗效的降低及由此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速尿(呋塞米)
呋塞米注射液为碱性较高的钠盐注射液,即呋塞米加氢氧化钠与氯化钠制成的灭菌水溶液。
呋塞米注射液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混合后的液体中氢氧化钠和盐酸起中和反应,pH 值改变,呋塞米析出,析出结晶,导致溶液出现混浊。临床常用呋塞米注射液与氯化钠注射液配伍,pH 值改变不大,不影响呋塞米的稳定性。
因此呋塞米注射液严禁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推荐使用氯化钠注射液配伍。依达拉奉
依达拉奉注射液多用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所致的神经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及功能障碍。
但本药与含糖的输注液、高能量输液、氨基酸制剂有配伍禁忌,与这些溶液配伍后可使依达拉奉的浓度降低。
因此,临床上将依达拉奉加入适量生理盐水中稀释后静脉滴注,30 分钟内滴完 普鲁卡因
普鲁卡因是短效酯类局麻药,配制普鲁卡因注射液时,宜用 0.9% 氯化钠注射液进行稀释。
不宜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因葡萄糖可使本药局麻作用降低。不宜用盐水配伍的药物 硝普钠
硝普钠作为速效降压药,水溶液不稳定,光照下分解加速。
临床上常用 5% 葡萄糖注射液配制成 0.05% 硝普钠溶液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的 ph 相对葡萄糖的要高。
因此硝普钠在生理盐水中的稳定性较在葡萄糖中的差。
用法:该注射液应临用前用 5% 葡萄糖配制,避光滴注,并于 12 h 内用完。水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是能在水中溶解的一组维生素,包括 B 族维生素及抗坏血酸,他们作为辅酶或辅基的组成部分参与体内代谢。
水溶性维生素水溶液稳定的 PH 值范围在 5.6-6.1,浓度过高亦不稳定。电解质离子会加速其分解。水溶性维生素与强电解质发生产生同离子效应、点位中和作用、盐析作用。使溶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增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因此,水溶性维生素不能加入含有电解质的生理盐水中,可加入无电解质的葡萄糖注射液中。人免疫球蛋白
人免疫球蛋白是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健康人后,取其血浆或血清,经低温乙醇法纯化制备的免疫球蛋白制剂,含有 10% 的蛋白质。
因此最好不要使用氯化钠注射液进行稀释,氯化钠可能引起免疫球蛋白盐析而产生沉淀。
用法:注射用水将制品溶解至规定容积,直接静脉滴注或以 5% 葡萄糖溶液稀释 1-2 倍作静脉滴注。当应用一种药物疗效不佳时,就需要选择其他的药物进行合理的配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配伍都是合理的,有些配伍使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弱,导致治疗失败;有些配伍使副作用或毒性增强,引起严重不良反应;还有些配伍使治疗作用过度增强,超出了机体所能耐受的能力,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乃至危害病人等。这些配伍均属配伍禁忌。临床上常见的配伍禁忌
1.β-内酰胺类药物与丙磺舒合用,可使前者在肾小管的分泌减少、血药浓度增加、作用时间延长。因此,二者合用时,应注意减少前者的用药剂量。
2.β-内酰胺类药物不可与酸性或碱性药物配伍。如:氨基糖苷类、氨基酸、红霉素类、林可霉素类、维生素C、碳酸氢钠、氨茶碱、谷氨酸钠等。因此,输液时只能用生理盐水溶解药物,不能用葡萄糖注射液溶解。
3.氟氯西林勿与血液、血浆、水解蛋白及脂肪乳配伍。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也应注意。
4.头孢菌素类(特别是第一代头孢菌素)不可与高效利尿药(如速尿)联合应用,防止发生严重的肾损害。青霉素类中的美西林也不可与其配伍。
5.头孢西丁钠与多数头孢菌素均有拮抗作用,配伍应用可致抗菌疗效减弱。与氨曲南配伍,在体内外均起拮抗作用,与萘夫西林、氯唑西林、红霉素、万古霉素等,在药效方面不起相互干扰作用。
6.氨基糖苷类药物不宜与具有耳毒性(如红霉素等)和肾毒性(如强效利尿药、头孢菌素类、右旋糖苷类、藻酸钠等)的药物配伍,也不宜与肌肉松弛药或具有此作用的药物(如地西泮等)配伍,防止毒性加强。本类药物之间也不可相互配伍。
7.大环内酯类药物可抑制茶碱的正常代谢。两者联合应用,可致茶碱血浓度的异常升高而致中毒,甚至死亡,因此联合应用时应进行监测茶碱的血浓度,以防意外。此外,本类药物对酸不稳定,因此,在5%-10%葡萄糖输液500ml中,添加维生素C注射液(含抗坏血酸钠1g)或5%碳酸氢钠注射液0.5ml使pH升高到6左右,再加红霉素乳糖酸盐,则有助稳定。另外,β-内酰胺类药物与本类药物配伍,可发生降效作用;与口服避孕药合用,也可使之降效(因本类药物可阻挠性激素类的肠肝循环)。克拉霉素可使地高辛、茶碱、口服抗凝血药、麦角胺或二氢麦角胺、三唑仑均显示更强的作用,对卡马西平、环胞霉素、己巴比妥、苯妥英钠等也可有类似的阻滞代谢而使作用加强。本类药物与β-内酰胺类药物配伍,一般认为可发生降效作用。此外,氟喹诺酮类也可抑制茶碱的代谢。8.去甲万古霉素与许多药物可产生沉淀反应,因此含本品的输液中不得添加其他药物。克林霉素不宜加入组成复杂的输液中,以免发生配伍禁忌;此外,本类药物与红霉素有拮抗作用,不可联合应用。磷霉素与一些金属盐可生成不溶性沉淀,勿与钙、镁等盐相配伍。9.抑制肠道菌群的药物可抑制柳氮磺吡啶在肠道中的分解,从而影响5-氨基水杨酸的游离,有降效的可能,尤以各种广谱抗菌药物为甚。
10.呋喃妥因与萘啶酸有拮抗作用,不宜合用。呋喃唑酮有单胺氧化酶抑制作用,可抑制苯丙胺等药物的代谢而导致血压升高;使用本品期间,食用含多量酪胺的食物,也可有类似反应。
11.碱性药物、抗胆碱药物、H2受体阻滞剂均可降低胃液酸度而使喹诺酮类药物的吸收减少,应避免同服。利福平(RNA合成抑制药)、氯霉素(蛋白质合成抑制药)均可使本类药物的作用降低,使萘啶酸和氟哌酸的作用完全消失,使氟嗪酸和环丙氟哌酸的作用部分抵消。
12.克林霉素与红霉素有拮抗作用,不可联合应用,也不宜组成复杂的输液。13.四环素类避免与抗酸药、钙盐、铁盐及其他含重金属离子的药物配伍,以防发生络合反应,阻滞四环素类的吸收。牛奶也有类似的作用。
14.磺胺类不宜与含对氨苯甲酰基的局麻药(如:普鲁卡因、苯佐卡因、丁卡因等)合用,以免降效。
15.多粘菌素B与其他有肾毒性或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的药物不可配伍,以防意外。16.对氨基水杨酸钠忌与水杨酸类同服,以免胃肠道反应加重及导致胃溃疡。此外,本品可干扰利福平的吸收,同时应用应间隔6-8小时。
17.酮康唑和异曲康唑的吸收和胃液的分泌密切相关,因此不宜与抗酸药、抗胆碱药
18.多沙普仑禁与碱性药合用;慎与拟交感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合用。19.吗啡禁与氯丙嗪注射液合用。哌替啶不宜与异丙嗪多次合用,以免发生呼吸抑制;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合用可引起兴奋、高热、出汗、神志不清。芬太尼也有此反应。
20.阿司匹林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可能是胃肠道出血加剧,应禁止配伍;与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合用使后者的浓度明显降低,也不宜合用;与碱性药配伍,可促进本品的排泄而降低疗效,不宜合用。
21.抗抑郁药不宜与MAOI合用。因二者作用相似,均有抗抑郁作用,合用时必须减量应用。另外,也不宜与拟肾上腺素类药物合用。抗抑郁药可增强拟肾上腺素药的升压作用。
22.曲马朵忌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因二者作用相悖,相互抵消。23.左旋多巴禁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麻黄碱、利血平及拟肾上腺素药合用。卡比多巴不宜和金刚烷胺、苯扎托品、丙环定及苯海索合用。24.溴隐亭忌与降压药、吩噻嗪类或H2受体阻滞剂合用。
25.卡马西平与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合用时,可加速卡马西平的代谢,使其浓度降低;而烟酰胺、抗抑郁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异烟肼、西咪替丁等药均可使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升高,使之易出现毒性反应。此外,抗躁狂药锂盐、抗精神病药硫利达嗪与卡马西平合用时,易致本品出现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卡马西平也可减弱抗凝血药华法林的抗凝作用。而与口服避孕药合用时,可发生阴道大出血及避孕失败。故合用时应特别注意。
26.丙戊酸钠可抑制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扑米酮、氯硝西泮的代谢,易使其中毒,故在合用时应注意调整剂量。
27.苯巴比妥为肝药酶诱导剂,因此可使双香豆素、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睾丸酮、雌激素、孕激素、口服避孕药、氯丙嗪、氯霉素、多西环素、灰黄霉素、地高辛、洋地黄毒甙及苯妥英钠等药合用时代谢加速疗效降低;也可使在体内活化的药物作用增加,如环磷酰胺等。其他的肝药酶诱导剂(如:别嘌呤醇、乙胺碘呋酮、氯霉素、氯丙嗪、西咪替丁、环丙沙星、右丙氧芬、地尔硫卓、乙醇(急性中毒时)、红霉素、丙米嗪、异烟肼、酮康唑、美托洛尔、甲硝唑、咪康唑、去甲替林、口服避孕药、羟保泰松、奋乃静、保泰松、伯氨喹、普萘洛尔、奎尼丁、丙戊酸钠、磺吡酮、磺胺药、硫利达嗪、甲氧苄啶、维拉帕米等)也有此反应。而肝药酶抑制剂(如:巴比妥类(苯巴比妥为最)、卡马西平、乙醇(慢性酒精中毒者)、氨鲁米特、灰黄霉素、氨甲丙酯、苯妥英、格鲁米特、利福平、磺吡酮(某些情况下起酶抑作用)、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恰好相反。28.普萘洛尔不宜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否则,作用减弱。
29.噻吗洛尔滴眼时可被吸收而产生全身作用,故不宜与其他β受体阻滞剂合用。30.维拉帕米不宜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否则,会产生低血压、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甚至停搏。
31.在应用强心甙期间,忌用钙注射液、肾上腺素、麻黄碱及其类似药物。因这些药物可增加其毒性。此外,利血平可增加其对心脏的毒性,也应警惕。由于这类药物脂溶性高,主要在肝脏代谢,故在和肝酶诱导剂或抑制剂合用时,应注意调整剂量。
32.像去甲肾上腺素这类以强碱弱酸盐形式应用的药物,避免和碱性药物配伍,否则,会产生沉淀。
33.乙酰半胱氨酸能增加金制剂的排泄;减弱青霉素、四环素、头孢菌素类的抗菌活性,故不宜合用。必要时可间隔4小时交替使用。34.可待因类中枢镇痛药与中枢抑制药合用,可产生相加作用。35.右美沙芬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可致高烧、昏迷,甚至死亡。36.麻黄碱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可引起血压过高。
37.酮替芬与口服降糖药合用,少数患者可见血小板减少,故二者不宜合用。38.西咪替丁不宜与抗酸剂、甲氧氯普胺合用,如必须合用,应间隔1小时。此外,也不宜与茶碱、苯二氮卓类安定药、地高辛、奎尼丁、咖啡因、华法林类抗凝药、卡托普利及氨基糖苷类药物配伍。
39.酶类助消化药不宜与抗酸剂合用,否则,使其活性降低。
40.胃动力药(多潘立酮、西沙必利)不宜与抗胆碱药合用,作用相互抵消。41.思密达可影响其他药物的吸收,如必须合用时,应在服用本品前1小时服用其他药物。
42.铁剂不宜与含钙、磷酸盐类、鞣酸的药物及抗酸剂和浓茶合用,否则,可形成沉淀,影响其吸收;与四环素类合用,可相互影响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