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 德育过程与德育途径
第十四章 德育过程与德育途径
名词解释
1.德育: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狭义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德育一般是指广义的德育,它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道德品质的过程。
2.德育过程:德育过程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过程,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以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教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身体力行,以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简言之,德育过程是把一定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3.德育途径:所谓德育途径,是指为完成德育任务而选择的活动方式和程序。在现代社会,由于教育日益社会化,学校德育的途径也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4.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是指个体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能力。它由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等因素组成。
简答题
1.简述德育的意义
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即对受教育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即德育能过在多大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教育意义,包括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衡系统的作用。
2.德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德育的任务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个体在思想道德发展的质量和规格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学校德育的任务具体可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3.德育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德育过程是实现思想政治观念、伦理道德观念以及社会规范社会化的专门过程;德育过程是带有主体性的专门过程;德育过程是协调、控制各种社会影响以保证个体品德健康发展的过程。
4.德育过程的矛盾有哪些
教师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推动着德育过程的发展,是德育过程中最普遍、最一般的矛盾。
5.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社会公德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
分析论述题
德育过程有哪些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应当怎样对学生进行德育?
(1)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渐提高的过程。
第二篇:教育学-德育
德育定义: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具有:历史性;阶级性;继承性。主要任务: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价值规范,形成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
德育与健康教育的区别:的与主要以善恶作为判断标准,心理健康以正常和非正常作为判断标准;德育更多是行为和动机一致的表现,而心理健康可能是一种心理失常的表现。
意义: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是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任务: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认识、情感、践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和品德心理(知情意行)。
德育过程定义:是以形成受教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要素:教育者、受教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矛盾:学校教育影响和社会影响的矛盾;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和受教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受教者已有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论述:品德是由知情意行构成,德育过程就是培养这四因素并让它们协调发展的过程。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道德观念。包括:道德知识、道德判断。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做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作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道德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道德行为习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行为动机定向和外面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的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发展的多端性:德育的培养过程,一般是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由于社会复杂、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表现为知行脱节或情通理不通的现象。所以品德的发展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德育过程是全面培养学生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德育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实现这种转化必须通过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教育是外因,思想都是内因。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品德不断发展过程;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在德育中,要处理好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依靠活动交往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来形成发展,通过活动交往来表现;有目的的根据德育目标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设计实施活动,可以加速个体品德发展,对学生品德发展方向起规范和保证作用;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源泉;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德育过程是对各种影响进行干预、协调的过程,是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长期的过程:是由人类的认识规律过决定的,人类的认识是需要不断的加以调整、补充;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需要长期训练、积累才能实现;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各种思想观念的斗争长期存在,决定了德育是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反复的过程:青少年处于成长期,没有形成世界观,思想不稳定;社会影响因素复杂化,在德育发展中会出现反复甚至倒退现象。根据德育过程长期、反复、渐近特点,教育者要长期一贯,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德育原则:方向性原则定义: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要求: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思想体系武装学生; 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新思想、新概念;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知行统一的原则定义: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道德理论教育,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求:加强思想道德理论教育;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定义: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要求:教育者要尊重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教育者要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教育学生。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定义: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步调,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效能,培养学生正确思想品德。要求: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德育要有计划和系统。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定义: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求: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德育的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德育的组织形式。包括:教学(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班主任工作。方法:说服教育: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这是德育的基本方法。要求: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有知识性趣味性;态度真诚热情;善于抓住时机。榜样示范: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是德育常用方法。要求:选好榜样,要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典型性(教育者示范、伟人、英雄模范人物、优秀学生典型);要引导学生理解榜样精神;激起学生学习榜样的敬慕之情;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境界。指导实践: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实践中让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要求:运用实践锻炼的两种方式(执行学校常规训练和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锻炼);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结合提高学生意识的情感体验;明确目的,持之以恒的训练;不断督导检查,让学生坚持;调动学生实践锻炼的主动性。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要求:创设良好教育情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与启发说服相互结合。品德评价:包括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态度;要公正合理,坚持标准;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参与评价;要把奖惩和教育结合起来。
第三篇:教育学-德育练习题
教育学“德育”训练题
一、单选
1.没有英雄的一代也很难造就一代英雄是强调(B)。A.教师的权威 B.榜样的作用 C.领导的权威 D.社会的作用
2.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9.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条德育原则体现了(C)
A.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种教学方法:C A.启示教育 B.榜样示范 C.陶冶教育 D.品德评价
3.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一条德育原则?(D)。A.导向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B)。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B)。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6.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A)规律。A.智育过程 B.德育过程 C.心理咨询 D.教育学生
7.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A)规律。A.智育过程 B.心理辅导 C.德育过程 D.美育过程
8.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个德育模式所强调的?(B)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0.不属于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的是(D)。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C.班主任工作 D.体育竞赛
11.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AA)。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2.道德教育的概念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道德教育,是指(A)上的德育,道德品质教育只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A.伦理学 B.哲学 C.教育学 D.社会学
13.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C)。A.发挥德育的教育性 B.注重个体的享用性 C.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D.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 14.德育的功能不包括(C)。
A.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 B.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
C.发展学生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 D.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5.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D)。A.方法 B.手段 C.内容 D.途径
16.德育的体谅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为学校德育学家(D)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A.科尔伯格 B.班杜拉
C.皮亚杰 D.彼得•麦克费尔
17.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下列能体()。A.内容 B.层次 现这种方法的是:D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8.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D)。A.德育的政治功能 B.德育的生存功能 C.德育的发展功能 D.德育的享用功能
19.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A)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A.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B.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C.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D.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20.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C)。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2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D)。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2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D)。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23.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在品德发展上施加影响,促其品德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的基本矛盾是C: A.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C.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家长的道德水平与学生道德需求之间的矛盾
24.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
C.结构 D.方法
25.德育具有()。A.社会性、历史性 B.社会性、历史性、阶段性 C.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
D.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
26.德育模式是指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A)。A.复杂关系 B.组合方式 C.实施方案 D.主观认定
27.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A)。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
28.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C)。A.基础 B.途径 C.出发点 D.重要环节
29.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A)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A.思想德育 B.政治思想 C.思想品德 D.政治品德
30.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C)。A.只用说服法就可以了 B.适当体罚也可以
C.要以说服教育为主,辅以纪律约束 D.要以纪律为主,说服为辅
31.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B)作用。A.导向和动力 B.关键 C.基础 D.物质基础
32.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是()。A.各科教学 B.团队活动 C.课外活动 D.班主任工作
33.儿童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大致是从自我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A.自我调控 B.自我监督 C.自律 D.自我疏导
34.关于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直线提高的过程 35.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36.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A.关键 B.基础 C.内容 D.途径
37.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38.教师运用英雄人物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方法属于()。A.说理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39.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叫()。A.智育 B.德育 C.教学 D.美育
40.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 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1.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A.导向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
42.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A.导向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
43.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它体现了德育教育的: A.疏导原则 B.定向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一贯性原则
44.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这样的德育原则是()。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45.孔子的弟子颜回评价老师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句话体现了德育的()。A.导向性原则
B.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疏导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46.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强调是以下哪种方法的重要性()。A.说理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47.李明经常随地吐痰,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老师问道:李明,你为什么常常随地吐痰?你知道这是不好的行为吗?李明说:我也知道这样不对,但有时候就是忍不住。教师应从()入手对李
明进行教育。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48.李小林私拿水果摊上的一只苹果,经同学检举,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
老师问道:李小林,你私拿别人的东西,这已经是第几次了?李小林低着头回答:第五次了。你为什么不改呢?我„„我也晓得不对,就是„„就是有时忍不住。教师应从()人手对李小林进行教育。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49.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B.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C.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D.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50.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体现了德育原则的()。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51.某班在每月一星的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励,这样的方法是()。A.说服教育 B.品德评价 C.指导实践 D.陶冶教育
52.能较全面地反映被评价者的品德情况,且应用较广的品德评价法是()。A.加减评分法 B.操行评语法
C.评等评分评语综合测评法 D.模糊综合测评法
53.你觉得学校德育最重要的途径是()。A.班主任工作 B.课堂教育 C.活动课 D.品德课
54.你觉得学校德育最重要的途径是什么?()A.班主任工作 B.课堂教学 C.活动课 D.品德课
55.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属于()。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56.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属于()。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57.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叫做()。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58.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是()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59.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德育目标的要求。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60.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A.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 D.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61.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是指()。A.言行一致原则
B.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集体教育原则
62.随着年龄和才智的增长,学生的(),在他们自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A.自我评价能力 B.自我调控能力 C.自我教育能力 D.自我学习能力
63.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A.榜样法 B.说服法 C.陶冶法 D.锻炼法
64.通过课堂教学、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觉悟的德育方法是()。A.自我教育法 B.说服教育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65.通过谈话、讨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属于()。A.情感陶冶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说服教育法
66.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以培养良好品质的方法是()。A.说理法 B.榜样法 C.陶冶法 D.锻炼法
67.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是属于()。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68.我国学校德育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是()。A.评价法 B.榜样法 C.说服法 D.锻炼法
69.我们经常所说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体现了德育的()。A.一致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70.下列不属于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的是()。A.政治课 B.少先队活动 C.班主任工作 D.体育竞赛
71.下列反映榜样示范教育的是: A.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B.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C.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72.下列关于小学生操行评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
B.操行评定可分为学生自评、分组评议、班主任评价和信息反馈等步骤
C.操行评定由班主任负责,其中写评语的工作可以交给学生完成
D.操行评定目的在于肯定优点,找出缺点,教育儿童奋发向上 7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B.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
C.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
D.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74.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高度发展的合金,就构成了()。A.道德信念 B.道德情操 C.道德品质 D.道德行为
75.学生的()诸因素统一发展,是德育的重要规律。A.德、智、体、美 B.知、情、意、行 C.德、才、个性 D.胸襟、见地
76.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过程中形成的。A.知识学习B.劳动教育 C.活动和交往
D.课外活动
77.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是指()。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78.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B.情 C.意 D.行
85.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基础和关键分别是()。A.知、意 B.知、行 C.意、行()。A.各学科教学 B.政治课 C.班主任工作 D.共青团活动
79.有关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教育属于德育内容的()。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80.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发展()。A.要遵守顺序性 B.只能从晓之以理开始 C.可以具有多开端
D.不能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
81.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观念 D.道德行为
82.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在对待学生方面存在颇失公正的做法,尤其是对优生的偏爱和对差生的偏见,这对学生的身心带来了一定的危害。这些不良后果不包括()。
A.使成绩不好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出现逃学、辍学等逃避行为
B.使部分自觉性、自主性不高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C.使成绩中等的学生感到不受重视,逐渐失去对某门功课的兴趣
D.更加激发成绩好的学生的斗志,努力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83.在学生品德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84.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是动力。A.知
D.知、情
86.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属于德育内容中的()。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二、多选
87.成长记录袋法是属于下列哪种德育方法。A.说理教育法 B.品德评价法 C.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88.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89.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A.人生观教育 B.价值观教育 C.素质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90.道德教育可以从提高()开始: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91.德育包括()。A.知情教育 B.意行教育 C.政治教育 D.道德教育 E.思想教育
92.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B.班主任工作 C.课外、校外活动 D.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93.德育的特点主要有()。A.观念性 B.社会性 C.历史性 D.相对独立性
94.德育对智育、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A.动机作用 B.方向作用
C.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D.提升智慧
E.获得体魄、体能的提高 95.德育方法是()。A.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 B.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 C.教师德育手段的总称
D.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96.德育过程的基础是()。A.提高品德认识 B.陶冶品德情感 C.激发品德发展的动机 D.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97.德育过程的矛盾包括()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德育与智育的矛盾 C.德育与教学过程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E.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 98.德育过程是由()几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99.德育活动的基本环节包括()。A.德育任务的制定 B.德育内容的确立
C.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的选择 D.德育途径的实施
100.德育教育的体谅模式的特征有()。A.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 B.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
C.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D.坚持性善论,尊重儿童发展需求
E.强调按道德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进行学校道德教育
101.德育应服从最强烈的人性冲动,对这句话的启示应是()。A.德育不能背离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规律 B.德育应重视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
C.舍弃情感,仅靠理推理而来的道德是毫无意义的 D.德育应寓于情感教育之中 102.德育原则有()
A.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B.导向性原则 C.疏导原则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E.因材施教原则
103.锻炼法的方式有()。A.委托任务 B.组织活动 C.托物言志 D.制度 E.练习
104.构成德育过程的主要要素是: A.德育目标 B.德育内容 C.教育者 D.受教育者
105.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包括()。A.知 B.思 C.行 D.情 E.做
106.关于原始社会德育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德育的内容及其简单
B.德育的方式是和劳动、生活相结合 C.德育是平等的
D.德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107.教育者自觉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感染、熏陶和陶冶的德育方法是()。A.说理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108.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
话强调是以下哪种方法的重要性。()A.说理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109.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教育A.讲解 B.谈话 C.报告 D.讨论 E.参观
116.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有()。A.通识教育 B.政治教育 技巧和艺术。这段话强调德育的过程具有以下哪种特点。()A.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具有塑造性和能动性 B.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强的实践性
D.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它具有侧重性和同时性 110.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是()。A.当前形势的需要 B.德育的任务 C.青少年学生思想实际 D.学生年龄特征
111.说服教育法的方式主要有()。A.灌输 B.疏导 C.模仿 D.奖惩
112.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主要包括()。A.人格感化 B.环境陶冶 C.艺术陶冶 D.座右铭 E.示范
113.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是D.。A.杜威 B.马卡连柯 C.班杜拉 D.柯尔伯格
114.体谅模式形成于20世纪的70年代的英国,后来广泛流行于北美各国。代表人物为()。A.彼得·麦克菲尔 B.路易·拉斯思 C.弗雷德·纽曼 D.科尔伯格
115.我国德育基本方法中的说服法包括()
C.思想教育 D.道德教育 E.心理健康教育
117.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的方面有()A.政治教育 B.知识教育 C.思想教育 D.道德教育 E.心理健康教育
118.我国学校德育途径主要有()。A.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育 B.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C.劳动 D.共青团活动 E.班主任工作
119.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重点具体说来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哪几方面?()
A.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B.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C.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D.提高人的智慧水平的教育 E.注重自主性、创造性的教育 120.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A.疏导原则
B.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21.下列那种德育模式主张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所看到、发现的现实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价,自己做出价值选择。()A.体谅模式 B.价值澄清模式 C.社会行动模式 D.榜样学习模式
122.下列情形中属于体罚学生的是()。
A.让一个1年级的学生抄写10遍当天所学的8个生字
B.王某上课说话,老师令其抄课文10遍
C.李某等八人上自习课讲话,老师令李某等八人到学校运动场跑10圈
D.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为纠正某学生的不规范动作,令其反复练习4次
123.下列属于体罚学生情形的是: A.让1-2年级的小学生一个生字抄写10遍 B.王某上课说话,老师令其抄课文5遍
C.李某在课堂上打瞌睡,被老师叫醒后,为克服犯困自己站在C.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D.坚持严格要求 E.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三、判断
13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情感陶冶法。
13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必躬行体现了知行统一原则。132.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
133.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看,惩罚不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后排听课
D.体育课老师在课堂上为纠正学生的不规范动作,用脚踢动作不规范的同学
124.下列属于体罚学生情形的有()。A.王某上课说话,老师令其抄课文5遍 B.让1~2年级的小学生一个生字抄写10遍
C.李某等八人上自习课讲话,老师令李某等八人到学校运动场跑10圈
D.体育课教师在课堂上为纠正某学生的不规范动作,令其反复练习4次
125.现代德育建立的基础是()。A.农业经济 B.现代信息社会 C.现代工业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26.现代德育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人本化、民主化、科学化 B.现代德育与现代社会的结合 C.国际化和民族化趋势日益明显 D.终身化和全民化
127.学生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要素有()A.道德认识 B.道德行为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E.德育内容
128.学生在教育者的帮助下,主动地进行自觉学习、自我反思、自我锻炼、自我监控等来提升自己修养的德育方法是()。A.说理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129.运用陶冶法应注意的要求有()。A.创设良好的情景 B.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的形成。()
134.德育必须从提高道德认知开始。()135.德育的过程具有多端性。()
136.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137.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的过程。()
138.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139.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140.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它具有阶级性的特点。()
141.教师出于对学生负责,恨铁不成钢,有打骂学生的行为也是可以原谅的。
14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举足轻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43.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144.体育课上老师为了纠正学生的不规范动作令其反复练习5次是惩罚。
145.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模式进行道德教育主要用的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146.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应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第四篇:中学德育途径探索
教育方针要求“德、智、美、劳”全面发展,历来把德放在首位。教书育人当以育人为先。邓小平同志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多次说“教育失误 ”,其核心也是个德育问题。在日前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学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问题指出:“要充实和改进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把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下面,就加强中学德育的途径谈点浅见。
1、要解决好统一的教材和课程设置问题。如今普通中学还没有一本统一的德育教材,这不能等。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以省或地市为单位,在总结已有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照教育大纲的要求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指示精神,自己动手编写专门教材。该教材在考虑全国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具体材料的选择,一是可把原来渗透在各学科中的某些相关章节分离出来,集中起来,二是尽可能地选择当地的乡土教材,这既可解决德育教育空洞的难题,也可以解决教育实践中乡土文化教育相对不足的问题。没有独立的德育教材,德育教育工作中不可能规范化。至于解决课时问题,只要领导真正认识到位,每学期安排点时间总是可能的。
2、要解决师资的物色和业务培训问题。现在的中学教师中,理科教师绝大部分没有学过伦理学,文科教师中也只有少部分学过伦理学。德育经常讲,其实连德育的基本概念是怎么一回事也知之甚少。为此,师范院校要加强以文科教师、班主任为重点的德育师资的培训工作,在现任教师中培训出一批既热心又熟悉德育规律的师资,形成自己的基本队伍。另外再从校外聘请一批德育教师(辅导员)。他们可以是老革命、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一切对德育工作中有所研究的有识之士。没有一定经过严格培训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都强的师资队伍,加强德育只能是纸上谈兵。
3、要解决好专门教育与渗透教育的关系,坚持以渗透教育为主。这并不是说要贬低德育独立学科的地位,而是说结合教育,另有一番天地。寓德育于历史教育、语文教育、政治教育之中事半而功倍。而专门德育课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全面理解掌握德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了解和理解德育的意义、重点和方法。通过结合、渗透教育使所掌握的德育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
4、要发挥好班主任的特殊作用,努力使班主任成为德育实践的能手。在现行学生管理体制上,班主任承担着沟通学校与学生,学生与任课老师,家长与学校和学生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并且是学生个人与班级集体关系重要的调解人;从学校对于学生日常的管理角度看,班主任是最了解学生的,也是在学生中最有影响力的;班主任还占有班会活动、家长会等阵地;把握着家访和周记等渠道;能够对学生进行学期操行评定。班主任可以通过这些阵地和渠道,加强日常的德育熏陶,制定班级德育日常考核办法,也可以是规定学生写有一定德育意义的周记,举行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观看德育作用强的影视作品和其它文艺作品,并进行讨论,发挥其道德教化作用。这些都是别的老师无法替化的。
5、要解决好德育的考核评估问题。德育工作是好差应当列为对一所学校进行综合评比的基础要求,要实行一票否决制,把责任落实到学校主要领导;与之相适应,德育也要作为评定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对德育工作漠不关心的教师,不符合教书育人的要求,不是合格教师;更重要的是建立科学的对于学生的德育效果的考评标准,便于实际操作,使学生的道德修养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进步和后退的评价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引导和鼓励学生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准。引导和鼓励学生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准,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总之,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要有守土有责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精神对对待德育工作。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说过一句话:如果风气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有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学生是未来,我们的责任重于泰山,作为教师要自觉承担起这一光荣的历史责任。
以上五个方面,集中到一点,仅是一个学校内部教育的问题。其实,加强和改善学生德育工作,另有更广阔的途径。中共中央最近下发的文件明确指出:“要进一进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机制,完善社区教育网络,在教育资源利用、在工作范围拓展等有新突破,推进全社会共同关心、全面参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至于如何进一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机制,在此不再展开论述。
第五篇:教育学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一、名词解释:
1、德育是指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口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并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3、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和任务,在总结德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准则和要求。
4、德育方法是为了实现德育目的,在德育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它是教师传递方式和学生修养方式的统一。
5、说服法又称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弄清楚是非界线,掌握行为规范标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解、报告、讨论、谈话等形式。
6、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磨练意志,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7、陶冶法指教育者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景以及自身教育因素,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8、慎独指个人独处时,即使无人监督,仍能严格遵守道德原则,不做任何坏事。
9、道德认知即道德认识(知识、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
10、德育的多端性是指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以情、意、行开始。
二、填空题
1、思想品德,就其内容来看,它是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的统一;就其心理结构来说,它是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统一。
2、德育过程的两个转化是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意识、个体意识转化为个体行为习惯。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或主要矛盾是社会要求同学生思想品德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4、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5、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教学、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校会和班会、校园文化活动。
6、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各科教学。
7、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传递方式和受教育者修养方式。
8、德育工作的方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情感陶冶、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9、说服教育的形式主要有讲解、报告、谈话、讨论、参观、访问、调查。
10、实际锻炼的方式主要有常规性锻炼和各种实践活动锻炼两类。
11、品德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奖励、惩罚、操行评定。
12、学校德育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方法:一种是以理服人;另一种是以力服人。
13、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般程序可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14、我国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三个部分组成。
15、在德育工作中最基本的方法是说服教育。
16、人的思想品行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其自身的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与发展。
17、构成德育过程得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18、学生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组成。
19、锻炼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能力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方法是自我教育。
三、选择题
1、《学记》中提出的“长善救失”的教育主张,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2、学校德育效果决定于(学校教育)。
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菘进行顺序是(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4、道德和品德的区别是(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
5、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说服教育为主,辅以纪律约束)。
6、班集体舆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可能起好作用也可能起坏作用)。
7、德育过程的基础是(活动和交往)。
8、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提倡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9、通过谈话、讨论、参观、访问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属于(说服教育法)。
10、通过常规训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属于(实际锻炼法)。
11、“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体现了(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12、学校德育要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这体现了(教育景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
13、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较显著的方式方法是(说理)。
14、说服教育法包括的方式是(参观)。
四、判断题:
1、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学生在改正错误后肯定会出现反复现象。(错)
2、德育守程中的教育者就是指教师。(错)
3、受教育者将形成什么样的品德,不仅取决于各种教育影响,而且取决于其如何接受各种教育影响。(对)
4、德育中的主要矛盾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社会矛盾。(对)
5、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既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准,又是促进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手段。(对)
6、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把学生置于活动和效往的环境中就必然会促进他们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错)
7、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许多消极的影响,因此,不应让学生参加校外活动和交往。(错)
8、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再从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对)
9、学生思想品德在形和发展中出现反复和曲折是正常现象。(对)
10、俗话说:“棒头底下出孝子”,因此,体罚学生也是必要的。(错)
11、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错)
12、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主要适用于比较落后的学生。(错)
五、简答题:
1、德育的任务是什么?
答: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
2、德育内容主要有哪些?确立德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答:(1)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发主和法制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劳动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2)依据:德育的目的和任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道德发展水平;当前的形势任务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3、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区别:(1)任务不同。智育侧重传授予知识、发展智力;德育则是形成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2)过程不同。智育通过逐年增加和交换课程来实现;而德育则在各年级同时反复进行;
(3)涉及的范围不同,德育比智育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4)德育比智育具有情感性,智育是以兴趣激人,德育则是以情感人。联系:目的相同,内容和组织形式有联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辩证统一在全面发展教育中。
4、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答: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性、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影响的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5、德育过程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答:德育过程是外在的教育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是个体内在的发展过程;两者有内在联系;德育过程必须遵循品德形成过程的规律,才能实现把社会思想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的目的。
6、常用的德育原则主要有哪些?它们的含义和贯彻要求是什么?
答:(1)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涵义:是指德育工作要教育集体、培养集体,并依靠、通过集体教育影响个人;又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将两者统一起来。依据:(1)这是马卡连柯的成功经验;即“平行教育原则”。(2)学生集体和个人辩证统一关系的要求。贯彻要求:A、培养和建立良好集体,使其成为教育的力量;B、针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特点和问题,加强个别教育;C、充分运用健康的集体舆论和优良传统,对每个成员施加影响。
(2)知行统一原则;涵义: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德育过程中系统的理论教育与实际锻炼并重,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行为习惯相结合,使学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的人。依据:(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学生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统一培养发展”规律的要求。贯彻要求:A、要注意结合现代化建设和学生思想实际进行理论教育;B、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思想道德行为的训练,把道德原理转化为行为,形成习惯和信念;C、教师还应做到以身作则,表里知一,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
(3)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涵义: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通过摆事实事实、讲道理、树榜样进行正面启发诱导,同时还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依据:(1)社会主义教育目的;(2)德育过程本质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贯彻要求:A、要注意运用正确思想教育学生;B、在评价学生时要以表扬、鼓励为主;C、要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定期检查监督;D、养成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及各项规章制度的行为和习惯。
(4)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涵义:指注意发现、调动和依靠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抵制不良影响,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依据:以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要通过自身内部毛度运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贯彻要求:A:要全面了解学生特点,既看到优点也看到缺点;B: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既不偏爱优秀生,也不歧视后进生;C: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D: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5)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热爱、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向他们提出严格的合理的要求,使他们受到关怀和鼓舞,增强进取心。依据:(1)这是马卡连柯的成功经验;(2)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3)“思想品德形成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结果”这一规律的要求。贯彻要求:A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同时,坚持严格要求,防止无原则迁就和放任;B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原有道德水平提出合理、明确、具体、适度的要求。C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不强求一致。D教育者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6)照顾学生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差异相合原则。涵义:指德育的要求、内容、形式和方法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相适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和差异理论。贯彻要求:A要全面深入研究各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同时注意掌握不同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B教育内容、要求、形式应该同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己有能力相适应。C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相结合原则:涵义:指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要按照德育的目的和要求相互配合、步调一致、前后连贯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依据:(1)学生思想品德是在各方面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规律;(2)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由许多低级到高级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的长期积累的过程;(3)德育的内容是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德育的要求要前后连贯、循序渐进方可取得应有的效果。贯测要求:A要统一学校内部的各种教育力量,做到同心协力,相互支持,B要统一校外的各种教育力量,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C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要保证一致性和连续性,使之沿着正确的统一的轨道向前发展;D德育工作要保持经常化、制度化。
7、德育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如何运用?
答:(1)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弄清楚是非界限,掌握行动规范标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一种方法。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基本的方法。包括谈话、报告、讨论、参观、访问、调查、指导阅读形式。
运用要求:A说理要有针对性,应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年龄特征;B说理要生动有趣,富有知识性和艺术性;C要注意真实性、民主性;D方式要多样化(2)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作为榜样,影响受教育的思想、感情与行为,以达到德育目的一种方法。
运用要求:A要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B要选好榜样,必须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真实性;C要正确地运用榜样,引导学生学习榜样的精神实质,不能简单模仿;D学习榜样要抓实效,不能走形式,一阵风。(3)情感陶冶法是指教育者利用或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种受到感染和熏陶的一种教育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三种方式。运用要求:A要精心设计和创设良好的情境;B要加强雪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注意环境对人的影响;C要发挥教师人格的感化作用;D要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4)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种获得情感体验并磨练意志,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方式有两类:一是常规训练,二是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运用要求:A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B有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及标准;C照顾学生特点,持之以恒。(5)道德修养法又叫自我修养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从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自己思想品德的方法。运用要求:A激起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愿望和兴趣,掌握自我教育的方式方法;B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品德修养标准和方向,防止偏离德育目标;C要督促学生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D指导学生在实际活动种,反复锻炼自我修养的习惯和能力。(6)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思想和行为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使其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不断进步的一种教育方法。方式主要有奖励、惩罚与操行评定。运用要求:A公正合理,力求失效,防止夸张和滥用;B要贯彻以奖励为住,惩罚为辅的教育原则;C要有群众基础,为多数学生所肯定。
8、结合实际谈谈德育工作的意义?
答:结合实际谈德育的意义:(1)德育对两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是物质文明的思想保证,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种的主导作用;(3)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9、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答:(1)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是学生地香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2)学生已有的思想品德基础同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3)主要矛盾的斗争与同意,推动学生思想品德的不断发展;
10、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答:(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教育的长期性决定的;
(2)学生接受的教育与影响是复杂的,引起的思想矛盾斗争是经常的,出现思想品德发展上的反复是正常现象;
(3)要抓反复,反复抓,促进思想矛盾斗争的统一,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11、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法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之间是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联系。(1)联系:第一,三种方法都是进行德育最常用的方法;第二,三种方法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相互补充;第三,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三种方法可以共同运用。
(2)区别:第一,三者定义上有区别,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模范行为榜样,影响受教育的思想、感情与行为,以达到德育目的一种方法。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时间活动,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磨练意志,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法。第二,三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方式不一,第三,在德育过程中,三者的侧重点不一。
12、爱国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对学生进行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的教育(2)进行祖国历史、地理、文化和现实发展的教育(3)进行爱家人、爱家乡、爱祖国、国旗和国徽的教育(4)进行国防教育
(5)进行国际注意教育、维护世界和平。
六、论述
1、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行的过程?
答:(1)知、情、意、行是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1)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2)情即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出现的爱情、好恶等内在的情感体验。3)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品质。4)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信念等的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2)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要素是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起化剂的作用,意起定向的作用(3)知情意行在德育发展过程中具有多端性,德育的多端性是指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从情、意、性开始。
2、德育工作具体具有多种开端是道理?
答: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辨证统一过程,从知到行具有规律性的联系,但这四个因素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往往处于不平横的状态,表现出“情通理不通”或“理通情不通”,或知行脱节等,这就需要在德育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不一定守从知到行的一般教育顺序,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即可以从知、晓之以理作为开端,也可以从情感陶冶、动之以情开始,或从磨练意志、持之以恒入手,或从训练行为、导之以行入手,最终达到知行统一,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
3、为何在德育工作中要积极引导、正面教育、坚持疏导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德育原则之一,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同时辅之以纪律约束。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教育目的所决定的。我国这会主义教育培养的学生,既不是封建社会的奴才,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驯服工具,而是自觉的积极的现代化建设者。为此,就要坚持说服教育,用正面疏导的办法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增强其内在的自觉行,正确处理与解决他们思想内部的矛盾问题,即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达到转化思想,提高觉悟的目的。另外,青少年争处在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充满青春的活力,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由于他们缺乏知识经验,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易受不良思想、习气的影响。因此,在加强正面教育,积极引导的同时,对他们要有必要的纪律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