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时间:2019-05-12 20:0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区位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区位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第一篇:区位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区位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 中心地理论

首先要介绍下中心地理论的概念,生产者为了谋取最大利润,掌握尽可能大的市场区,使生产者之间的间隔距离尽可能地大;消费者为了尽可能方便以及减少路费,都自觉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货物或取得服务。中心地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而空白区域则是服务范围,是指中心地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作用范围。在均质的情况下,每个小市场会形成一个个圆形,紧密排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商业区域,然后相邻两个中心地重叠,充分竞争,彻底瓜分相交部分,形成紧密的六边形服务区。中心地理论遵循市场原则,然而因为每个市场需求不同,所以六边形大小也是不一样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备完成上述行为的完整知识。经济人假设条件的补充对中心地六边形网络图形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中心地还有等级之分,像油、盐、酱、醋这些调料的价格低廉,是人们经常需要的物品,所以经营此类低等级产品的商店相互距离较小,服务范围小,数目较多。而衣帽、电器、家具等价格较高而且不是被频繁需要的,所以经营此类高级商品的店距离较长,服务范围大,数目少。依次产生了一级中心地,二级中心地,三级中心地……这就是六边形市场大小不一的形成原因了。

当然实际的市场当然不可能是均质的,所以市场不是圆形的,一般呈现椭圆状,堆积而成的商业区域也不是正六边形的,而只是一块近似六边形的区域。还有不像理论中描述的,中心地可能会因为实际需求的原因而发生偏移,不在服务范围的正中心。下面举两个具体的例子。北京城发展历史悠久,而北京商业网点的长期发展变化就体现了中心地的思想。其中同级商业网点的布局,其服务范围大致呈现为正六边形,说明其满足了中心地理论要求,商业中心布局是合理的。还有在荷兰的须德海周围几千平方千米的圩田中,就是按照中心地理论的原理建立了居民点和交通网,但它并没有完全按照六边形嵌套的模式来布置。政府在圩田上规划的是一个居民体系,由三个级别组成。在安排各级居民点的空间位置是,同级居民点之间的位置大致相当,高级别的居民点则分布在较低级别的居民点的中间。

 工业区位理论

最早提出工业区位理论的是韦伯,但韦伯过高的估计了运费因子、劳动力因子和集聚因子的作用,而忽视了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历史等其他因子的影响。同时,他还假定了一系列的非现实条件,使得他的工业区位理论在面对现实时显得苍白无力。于是在这基础上,有发展出来许多更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但中心思想还是一个,就是工业区应该建在生产费用最低的地点。

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是,东西部之间的工业化发展差异巨大。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而中西部地区却发展缓慢,从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这种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从工业区位论来看,韦伯所提出的运费、劳动力和集聚作用不可忽视。由于东部交通运输业发达,拥有廉价且丰富的劳动资源,基础设施完善,工业经济集聚效益高,又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最近,这些都是加速东部经济发展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经济之间的差距。反观中西部,自然资源丰富,但缺乏劳动力,且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方便,难以吸引国内与国外资本,进而阻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第二篇:测绘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测绘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规划是龙头,测绘是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规划正发生着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对测绘行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就测绘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作一些粗略的探讨。

一、城市规划设计对测绘信息的需求测绘是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获取城市中与空间位置有关的各种数据资料和图形,准确反映城市地表的自然、经济、社会诸多要素的特征、形态、位置、大小、分布、类别、名称以及其它的重要信息。合理的城市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循序渐进,而编制城市各种规划又必须有城市测绘资料作保障;在实施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测绘显得更为重要,诸如征地、放线、验线等基础工作都离不开测绘,只有在城市规划中实施城市测绘,才能确保城市规划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统一性,确保规划的正确执行和实施。

二、测绘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作用

1、红线管理。红线管理分规划红线和建筑红线,规划红线包括道路红线和用地红线,要求1∶500—1∶2000地形图,是规划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筑红线包括放验红线和竣工验收,要求1∶500地形图,对图纸的精度要求比较高。

2、市政管理。包括市政道路设施和地下管线。市政道路管理要求掌握完备的现状道路,需要建立专题的现状道路数据库,细分道路等级、路面组成和路面设施。地下管线管理不仅要重视各类管线的水平位置关系、纵向交织关系,还要细分其区域结构,反映出供电配电区域、排水汇水区域划分等界线。

3、旧城改造与拆迁管理。拆迁补偿是旧城改造的关键,需要建立旧城改造拆迁估算系统,对整片街区改造、道路沿线拓宽涉及的拆迁量进行准确测算,要求调查表格输入计算机,在GIS平台上建立拆迁管理信息系统。

4、智能交通。智能化交通涉及的关键技术有3个方面,一是卫星定位系统(GPS),为车辆跟踪、出行路线规划和导航、信息查询、话务指挥、紧急援助等提供支持;二是电子地图,为区域、城市、街区道路系统及周边环境提供实时的无缝漫游和信息查询。

三、现代测绘在城市规划工作中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现代测绘已经在数据采集、辅助成图、数据建库等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实现了测绘行业从传统手工作业到现代化作业方式的转变,拓宽了业务领域,全方位地服务于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工作。信息技术、3S技术的发展,对测绘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不同方面改变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手段,改变了过去依靠野外勘测、数据采集、图件清绘、数据加工的历史,提高了信息采集、整理和再加工的自动化程度。测绘行业呈现出从模拟测绘、数字测绘到信息测绘的发展趋势。“十一五”开始,需要综合运用3S技术,形成完整的现代测绘生产技术体系,逐步实现从数字测绘向信息测绘的转变。随着地理信息的日益广泛应用,迫切要求采用先进的思想理念和技术手段,开展地理信息资源的整合应用,消除由于部门、行业分割形成的“地理信息孤岛”,建立统一的、集成的、共享的、便捷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基础测绘成果的社会化应用。预计今年由浦江县建设局建成并投入运行的浦江县连续运行GPS跟踪站系统,是对浦江县的城市控制网的优化和改进,能实时地为浦江县各行各业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为数字浦江的建设提供详时的基础资料,它的成功建设将在浦江县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测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性、先行性、公益性工作,测绘的成果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是落实规划和规划执法的依据,只有精确、现势性强的测绘资料才能保证城市规划的超前性、合理性、科学性,为浦江城市发展保驾护航。

第三篇: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学生证号:***041-----26闫保群

城市生态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及其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是德国动物学家1866年提出来的,最初以研究原生生态系统为主。而城市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一门新兴科学,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研究途径还存在着争论,有代表性的是“环境系统学途径”和“复合系统学途径”。前者把城市生态系统看成是以人类为主体的环境系统,着重于城市的生物生态学研究;后者把城市生态系统看成是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着重于子系统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城市生态规划是近年来在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学、生态规划理论等基础上兴起的新兴规划,在城市生态学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同时,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运用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进行规划,调节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改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确保自然平衡和资源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推进大规模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随后,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欧美国家开始修建城市中心与郊外森林连接的“绿色走廊”,将城市与森林连为一体;建立国家森林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在国家公园内禁止砍伐树木,禁止一切建筑。美国对森林公园要求用地不少于1200公顷,尽可能紧靠城市布局。过去烟雾弥漫的伦敦和鱼虾绝迹的泰晤士河,现在都变清洁了,大伦敦周围建有2000多平方公里的绿带,市中心的皇家公园有40~50种鸟类繁衍,约为城市周边地区的4倍。德国的“煤铁之都”鲁尔重工业区,过去是污染的重灾区,现在已是一片绿色;鲁尔区埃森市的森林面积超过50%,经常可以看到野生动物出没;波恩人口不足30万,人均绿地面积160平方米;柏林绿地面积占城市面积40%,人均绿地面积41平方米。俄罗斯圣彼得堡城市森林公园面积400平方公里,市中心的卡马诺夫植物园是全球最大的植物园,绿地面积占城市面积60%以上,人均绿地面积49平方米;莫斯科有8条20米宽的林带将市内的公园林地和郊区的林带连成纵横交错的绿带网,绿地面积占城市面积40%。波兰华沙有公园65个,与郊外防护林连成一片,人均绿地78平方米。澳大利亚悉尼人均绿地70平方米。美国华盛顿人均绿地接近41平方米。我国近些年来也展开了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但迄今为止,国内外所有的绿化城市、田园城市、山水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等都还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生态城市,而只是通往生态城市阶梯中的一个台阶。

生态城市的基本轮廓

近半个世纪来,生态学的研究进展迅速并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全面渗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群,依据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我们大体可以看清生态城市的基本轮廓: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同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内部的物质变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环环相扣、协同共生的网络,具有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经济效益最好、社会高度和谐、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机能。具体来说,生态城市大体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十二大特征。



1、能充分利用可持续供给的清洁能源。能量是包括生命运动在内的一切运动的源泉,文明发展水平越高,所耗的能量越大。矿物能源面临枯竭且污染严重,核裂变能的利用存在着污染风险,核聚变能仍可望而不可及,太阳能、风能、水能、氢能、地热是可持续利用的清洁能源,生物能用之有度也是可持续的。能量不可能回收利用,最终都会转化成废热,但可以根据它的转化形式而逐层利用。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于它的能量运转系统具有三大特征;一是能量来源是可持续供给的,亿万年都无枯竭之虞;二是能源本身是清洁的,在生产和利用中不对环境产生污染;三是能逐层充分利用,能把废热污染减到最低,这一要求既是充分利用能源的要求,又是生命过程和气候现象受温度调节,因而要避免热污染灾害的要求。



2、能充分利用可持续供给的清洁材料。物质材料是支撑文明大厦的骨架和砖瓦,文明越发达,对材料的要求越高,由于金属矿物大多面临着枯竭,人工合成材料又大多含有毒素,因而物质材料的生产和利用都要有根本性的变革。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于它的物质运转系统也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材料本身是高性能和清洁安全的,不含有害毒素;二是有完善的材料循环再生利用系统,最终的废弃物可降解或对环境无污染;三是材料的替代研发和应用能实现材料的可持续供给。



3、城市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形成全面的协调共生网络。这个共生网络系统也具有三大特征:一是网络运转的趋向是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而不是某个组成部分一枝独秀式地增长;二是网络所提供的产品有不断增进人类身心健康和生态平衡的功效,而不是数量的盲目增长;三是网络系统在演替中不断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样性的发展,达到生态学上持续力最强的稳态,而不是多样性衰减的系统脆弱平衡。



4、在城市的长期发展中始终具有最佳的生态位和最强的自组织力。也有三大特征:一是整个生态城市系统与各种承载力和限制因素的上下限保持足够的距离,风险始终处于最小;二是有在一定范围内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强化系统的功能;三是有不断增强的承受冲击力、利用外力、同化异力的转换融合功能。

虽然城市生态学和城市生态规划作为独立的学科和规划门类,出现仅二三十余年时间,但在北京现代城市规划的历史中,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是始终存在并逐步发展的。

一、过去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翻开了北京现代城市规划的新篇章。1949年底,苏联专家巴兰尼科夫提出了《北京将来发展计划问题》的建议,确定了首都行政中心放在旧城等战略原则。随后的1954年和1957年两版规划坚持了巴兰尼科夫方案的基本原则。

1958年的总体规划在1957年版的基础上作了重大调整。规划市区的人口规模从600万人压缩到了350万人,相应的城市建设用地从600平方公里压缩到了360~400平方公里,将规划建设用地化整为零,形成了分散集团式布局和绿化隔离地区思想的雏形。当时形成这一空间格局主要考虑了近郊菜地的均衡分布和就近供应以及近郊规划的建设用地尽可能做到均衡发展。但是分散集团式空间布局更大的历史意义在于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压缩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避免了“大跃进”中对土地的浪费,抑制了对菜田、农田的破坏,保留了近郊生态空间,创造了地下水源厂的雨水承补条件,预留了城市建设的发展余地。虽然这些结果并不都是在当时预想到的,但经过几十年实践证明,1958版的总体规划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1959年版的总体规划由于受到“大跃进”的影响,将工厂放进了居住区,放进了旧城区,对人居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也导致后来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来修正这版规划带来的负面影响。1993版总体规划提出了两个战略转移,也是未来仍要坚持的战略方针。

近20年是北京城市人口与城市建设规模迅速增长时期,城乡建设空间不断扩展,资源与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早在199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就提出了为切实保护和改善首都地区的生态环境,应建设点线面网片相结合的完善的城市绿化系统,包括山区建设宜林地绿色屏障、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干鲜果品基地,以及平原区建设森林公园、环市区绿色生态环、城镇公共绿地等,勾划了北京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系统化建设的基本蓝图。

2000年《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总体规划》,提出在240平方公里的规划市区绿化隔离地区范围内,应力争实现绿化面积50%左右,营造城市绿化功能区的同时完成农村城市化的转变。

2002年《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从城市绿化系统空间连通性的生态学意义出发,指出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在全市绿地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沟通市区绿地系统与城市外部生态屏障的生态廊道,应确保其贯通。因此在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内规划了两个绿环、九个楔形绿色限建区和五个组团间绿色限建区。划定绿色限建区一方面保证了绿色开敞空间,另一方面对远期城市可能的发展用地进行战略性控制,突出了生态廊道与城市轴相互组合的空间发展模式,有利于城市空间发展与生态要求相结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形态。

2002年编制的《北京市区绿地系统规划》,在“国家园林城市”、“绿色奥运”等目标的指引下,落实城市绿地的总量指标,重点进行规划市区范围内的绿地系统布局,并在北京城市绿地系统结构更新、公共绿地服务半径、绿地分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2002年北京市规划院与澳大利亚DEM公司组成联合设计组,参加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国际竞赛”,参赛方案以创造生态城市、创造城市庆典为主题,创造让自然、历史和人相互交融的场所感,让自然融入城市,也将城市渐入自然:不设超高层建筑以保持开阔的天穹;减少热岛效应,保证大面积的绿地与大地连接;森林公园建构多层次的综合生态网络系统,规划生态农场、本土动植物栖息地等,使简单的绿化带及森林公园起到生态质量调节系统的作用等,着力将以体育设施、奥运村为主体的奥运公园塑造成为生态化的建设空间。

综上所述,建国以来半个世纪的城市规划实践中,虽然没有完整的生态规划,但北京市规划院一直在保护生态环境,构建良好人居空间等方面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二、近年的实践

自2003年起,为配合《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以及新城规划等编制工作的需要,北京市规划院城市生态规划编制开始起步。在继承和学习的同时,在城市规模、用地布局、生态建设和资源利用等方面,从规划编制方法和规划内容等方面创新,实现把绿色奥运传递到绿色城市,进而创建可持续生态城市的理想。

在2003年《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方案汇报中,北京市规划院提出应根据城市发展的现实条件和生态控制需求,建立生态适宜性和限制性评价准则,并以此划分城市空间,即城市发展严格控制区、城市发展引导区和城市发展生态适宜区。与传统城市规划解答“哪里能够”建设和“如何”建设、建设“多少”所不同的是,它首先回答了“哪里不能”或“限制”建设的问题,是次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建设限制分区概念的雏形。2005年,北京市规划院全面深入展开《北京限建区规划》工作,系统地分析整理了16大类城市建设限制性因素,细化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的限建分区,增加单元查询功能,为引导北京城市空间理性增长、控制建设用地无序蔓延、加强规划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2004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在北京的城市生态规划方面是个里程碑的作品。城市生态规划第一次以独立篇章的形式出现在总体规划中,内容涉及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生态承载力分析、建设限制分区、生态功能区划、水生态系统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等,形成了生态化思想向传统规划渗透,新规划内容和传统规划内容互补的比较完整的规划体系。

2005年的新城规划,在总体规划生态规划思想的指导下,开始研究在更细尺度下城市生态规划的编制方法、内容和手段,并没有完全拘泥于总体规划生态规划的框架,而是根据新城的特点,提出相应的重点研究内容。例如,亦庄新城生态规划,针对其由开发区向综合新城转变并且新建强度较大等特点,本着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构建与自然平衡的新城的原则,在资源方面,最大限度地保护水、土地、林地、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在经济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能源在经济产出中的效益;在环境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伤害。结合城市空间理性增长规划、循环经济实验区和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生态友好型的交通规划、水集成系统规划、绿地系统及空间景观规划等内容完成了第一份新城生态规划。

三、未来的展望

一个半世纪以来,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一直试图避开人而“客观”存在,避开社会而独立研究,以保持其清纯的“自然”属性。长期以来,生态学家一直热衷于对原生生态系统的研究,但地球生态破坏的速度要远远高于自然生态恢复的速度,生态研究的范围远远小于生态影响的范围,新世纪的生态学研究将把重点转移到生态系统和人类关系的可持续能力建设上。美国生态学会生态远景委员会20余名生态学家2004年完成了一份关于“生态可持续发展未来之展望”的研究报告,文中提出生态系统服务科学、人工生态设计以及面向应用的生态科学等已成为生态学前沿的热点,认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不仅是自然的保护和恢复,更需要通过人类对生态系统有目的的干涉去提供生机勃勃的服务。生态系统新研究应从原生的、现存的、未被扰动的生态系统研究向以人类为重要组分、聚焦生态系统服务和人工生态设计转型,构建维持性、恢复性和创造性的综合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规划本身就是面向应用的生态科学,其发展方向是在研究自然生态系统保育与修复的同时,通过人工生态设计等方法来减少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气候变化和健康作用等风险。这其中包括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可再生能源在城市中的应用、水集成系统、生态绿地景观等方面的研究及其可以深入到城市设计和工程规划深度的应用。另一方面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体系本身尚在研究健全中,其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有待明确,作用尚待加强。相信在未来城市生态规划自身不断完善,与城市规划不断融合,在城乡建设空间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定会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塑造良好人居环境等方面发挥作用。但在资源、环境承受重负的现实面前,我们知道明天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美国生态学会.生态学未来之展望.中国生态学会编译,2005陈干.以最高标准实事求是地规划和建设首都.规划春秋,1995

第四篇:GIS在城市规划编制中的应用

GIS在城市规划编制中的应用

摘要:科学发展观要求编制城市规划时要进行科学决策,科学决策必须有新的技术方法来支撑。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为现代城市规划编制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技术平台,利用GIS可以提高城市规划编制的技术含量,使规划方案建立在理性、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之上,避免了传统规划编制时单纯依靠定性分析的弊端,从而使城市规划更好地发挥指导城市建设的作用。

关键词: GIS城市规划编制应用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requires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in urban planning, which should make use of new technology.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can provide such a technology platform for modern urban planning.The use of GIS can improve the technical contents of urban planning.The planning can be built on rational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in order to avoid the defects of traditional planning which is relied solely on qualitative analysis.Therefore, urban planning can play a better guiding role in urban construction.KEY WORDS :GIS, urban planning, application

一.GIS与城市规划

GIS的定义是随着其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而不断完善的,目前最为广泛接受的定义为:GIS是“一个收集、储存、分析和传播地球上关于某一地区信息的系统,该系统包括相关的硬件、软件、数据、人员、组织及相应的机构安排”。其中“收集、储存、分析和传播”是一个完整的GIS所必须具备的四大功能,即“输入、存贮、操作和分析、表达输出”。

经过40多年的发展,GIS已经逐渐成为一门相当成熟的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GIS已经应用到自然资源的管理利用、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军事、交通运输、工业布局、环境保护、人口普査、国家海洋等各个领域中。在城市规划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城市规划与传统城市规划已完全不同,它不仅涉及物质目标,还要更多地注重社会目标和生态环境目标,而且规划数据的类型和层次也呈多样化发展,这些都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正是由于现代城市规划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问题,而传统的规划技术方法已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现代城市规划必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要求,以解决更加复杂的城市问题。

由计算机技术与空间数据相结合产生的GIS这一高新技术包含了处理城市地理信息的各种高级功能,它所具有的空间数据管理、地理信息可视化等功能使其成为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的强有力支撑工具。尤其是近些年,GIS 更以其强大的地理信息空间分析、空间建模与空间决策支持功能,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GIS的应用可以渗透到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包括从编制到管理,从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到成果出图,从小范围的详细规划到更大的区域规划,从综合性的总体规划到专业性的专项规划,从项目选址到可持续发展。略制订等方面。而且随着GIS在城市规划领域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应用的角度正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可以说,GIS为城市规划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和先进的技术方法。

二、GIS在城市规划编制中的应用

1.概述

编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编制的对象是城市的物质空间,它要为城市经济产业、政策措施等非物质规划对象提供实体空间,城市规划编制的核心在于科学、合理的进行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决策,空间是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角”。而GIS具有管理海量空间数据及其属性数据的功能和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空间在GIS中也是核心要素。城市规划编制和GIS的“空间”本质相同,二者在“空间”上具有相互借鉴、吸收、整合、集成的契合点,所以将GIS技术应用到现代城市规划编制中在实践上是必要的,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在城市规划编制中,主要利用了 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而这一点正是CAD技术所欠缺的。如果说CAD技术是城市规划编制中的第一次技术革命,那么GIS技术用于城市规划编制则是第二次技术革命。城市规划编制因为CAD的使用而甩掉了绘图板,进入了数字绘图时代,大幅度地提高了规划编制效率,规划成果表达也更加精美完善。CAD还使规划师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规划方案本身。GIS使城市规划编制在CAD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克服了CAD不具有空间分析功能的弱点,使城市规划编制走进了科学理性分析的时代,为规划方案的编制、评价和实施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数学分析模型和技术方法,由此城市规划编制在技术上又实现了一次进步。

2.应用内容

城市规划编制是一个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布局与配置的过程,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信息获取和处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规划编制成果的质量。以GIS为核心的现代空间信息技术运用于城市规划编制会改变传统规划编制中的空间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方法,会大幅提高规划编制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总结GIS在城市规划编制中的应用,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点。

(1)规划数据管理

数据是城市规划的生命,没有数据也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城市规划。而有了数据若没有高效的管理,那么数据将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各种规划编制都是建立在对规划区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要素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相关数据的获取和有效管理是规划编制和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在规划编制时,GIS则可以有效地管理各种数据,通过空间数据库的建立,GIS把规划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有机集成起来,既可以存储、输入、更新、显示各种数据,又可以方便规划师随时、准确地调用各种数据。

(2)规划数据分析

规划编制从本质上看是对获取的规划数据进行分析以做出各种决策。传统的CAD技术的缺陷是其不能进行有效的空间分析。GIS的特点就在于其不仅有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更重要的是拥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在城市规划编制中的应用主要有城市空间扩展和景观格局分析研究、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公共设施选址研究、城市交通网络研究等。在这些研究中最常用到的GIS空间分析工具是空间信息的査询和量算、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等。已有的应用研究证明在规划编制中,灵活运用GIS技术可以快速精确地完成复杂的空间分析,极大地减轻了工作量,如常规的地形分析、适宜性评价等。这使规划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规划本身的思考,更全面地把握规划区的现状情况,从而才可能做出更为科学的规划决策,避免了传统规划决策的主观随意性。GIS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能够为城市规划编制建立一个科学理性的分析平台,这是GIS对传统城市规划编制最大最重要的贡献,也是GIS在城市规划科学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原因所在。

(3)规划决策分析

有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必要的分析,下一步就是对此做出各种规划决策。近年来,随 着GIS技术的进步,各种规划模型和GIS相结合可以完成复杂的空间决策问题,这些模型有选址模型、区位-配置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多准则决策模型

等。选址模型根据数字高程模型,利用GIS的缓冲区和叠加分析生成选址专题地图以供规划编制决策服务。区位配置模型用来确定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最佳区位,从而优化某种设施和资源在空间上的配置。LA 模型和GIS相结合是解决这类复杂空间决策问题的有力工具,通过GIS数据处理和调用、模型运算、GIS专题地图显示提供直观和精确的依据,可以将资源配置的最优区位呈现给规划决策者,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合理性,有效避免人为主观决策的随意性。近年来CA和GIS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二者结合既增强了 GIS的空间模型运算和分析能力,也使得CA技术在规划编制中的应用更加深入。目前在各种规划编制中应用GIS技术最广泛的则是城市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这是规划编制的基础性工作。将多准贝决策模型和GIS的基本功能相结合可以使基于GIS的用地评价技术走向深入和完善。传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仅使用GIS的叠功能,没有反映社会、经济、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没有考虑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和轻重缓急。将MCD技术禾口 GIS结合,以GIS作为评价的技术平台可以使城市土地评价不仅在物质形态上可行,而且能满足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多方面需要。同时随着三维GIS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把规划的理论和模型构筑于三维GIS平台上,可以运用三维GIS技术进行规划编制的仿真模拟。这样不仅可以预测规划状态的变化,而且可以对各种不同的规划方案进行客观评价和选择,从而使规划问题解决得更好。GIS具有很强的二次开发能力,能够在其平台上整合各种规划模型,如空间可达性模型、生态适宜性模型等,并可以把实现规划模型的GIS分析操作工具和规划模型集成起来,由此运用常用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就可以构建一个基本的基于GIS的规划决策支持系统。这是GIS在城市规划编制中的深入应用阶段,也是GIS在城市规划中的更高级应用。

三、结语

综上,我们可以认为GIS是现代城市规划编制中的又一个有效的技术工具。GIS作为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的代表,必然能够在现代城市规划编制中发挥强大的决策支持作用,特别是把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应用到规划编制中,可以为确定城市合理的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这必然会大大提高城市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精确性和技术含量。

科学发展观的建立和《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为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也把城市规划编制推到了 一个特殊的转型期。GIS以其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可以为转型期的城市规划编制提供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和决策分析工具。但这并不意味着GIS可以取代规划师的作用,没有规划师的专业知识,GIS在城市规划编制中将不能发挥作用。从长远来看,只有把城市规划的专业知识和GIS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基于知识的GIS系统,才能更加充分发挥GIS在城市规划编制中的应用潜力,实现GIS和城市规划更为紧密的结合,也从而使GIS在城市规划编制中的应用进入更高级的阶段。

参考文献

[1]顾朝林.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科学学科体系建设[J].规划师,2005,21(2):5-7.[2]宋小冬,叶嘉安.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3]李文实,黄民生,吴健平.基于GIS的区域规划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3,12

(4):52-55.[4]叶嘉安,宋小东,钮心毅等.地理信息与规划支持系统[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6.[5]汪成刚,宗跃光.基于GIS的大连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1):109-115.[6]宋小冬.计算机景观仿真技术的实用性、可推广性[J].城市规划,2003(8):25-27.[7]王海鹰,张新长,康停军.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与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1):14-17.

第五篇: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影响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影响

姓名: 学号:

专业:工程硕士(城市规划)

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影响

【摘要】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而发展起来的高技术群,通常是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支撑下用以采集、存储、处理、传递、显示那些包括声音、图像、文字和数据在内的各种信息的一系列现代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提供了基础的软硬件平台;通信技术则为数据获取、传输奠定了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则多种多样,已出现了以数据处理为各产业、各业务部门服务的专业信息技术系统。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电子信息技术。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字化城市规划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信息处理中正大显身手。以数据处理、分析与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城市规划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技术系统:

1)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CAD是应用于机械工程、电子、化工和建筑等领域进行制图设计的图形处理软件。目前,在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已普遍采用CAD进行规划设计与制图。CAD技术的运用使规划设计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规划图也更加规范与美观。

2)遥感技术(RS,Remote Sensing)

遥感是一种通过卫星、飞机等平台携带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图像的技

术,目前正广泛地应用于资源、环境、调查、管理等部门。城市规划是以城市地域现状为基础的,通过对遥感图像的处理,可以获得反映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绿化、环境等分布状况的可靠信息。3)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是以地理空间定位为基础,结合各种文字、数字等属性进行集成处理与统计分析的通用技术,其基本功能是数据获取、操作、集成、查询、显示,以及进行空间分析、模型分析等。GIS为城市规划方案落实到地上提供了最有效的信息分布与管理手段。4)网络技术(Network)

网络一般可以理解成是以共享资源为目的、通过数据通信线路将多台计算机互连而成的系统。近年来因特网(International Network)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因特网不仅是单纯的网络名称,而且是一个由各种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连接而成的集合体。其所提供的电子邮件(E-mail)、远程终端协议(Telnet)文件传输协议(FTP)等等服务为数据的共享、更新、管理、交流等创造了便捷的途径。这样,城市规划管理中多种形式的海量规划信息在管理人员中频繁交流成为可能。

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将对城市规划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城市规划管理

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办公自动化方面,目前的办公自动化主要是提高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内部的管理水平、质量和效

率。随着社会的信息化,通过因特网可以建立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者之间的有效信息通信渠道,可以通过因特网实现网上报建,报建单位只要在本单位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就可完成报建过程和提供所需的材料,规划审批可以在因特网上完成。

规划管理与规划设计更紧密的结合,实现管理与设计的一体化,审批的结果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迅速的反馈给设计部门,而设计部门可尽快地将设计结果以电子数据的形式提交给管理部门,这些信息的传输可以通过因特网来完成。

通过因特网可以进行规划评审,各地的专家可以在家里对规划成果进行评审,规划成果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现专家所需的各种信息(如建筑物三维动态模型),通过网络会议交流意见,专家甚至可以实时与规划师交流,提出自己意见和设想,并可以较快地通过建立数字模型加以证实。

2)

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将更广泛应用CAD和GIS技术,而计算机图形输入技术的改进和智能化,如笔输入技术,使规划设计师进行设计更为方便,而不影响灵感产生。

设计过程中所需的数据将数字化,使其获取变得更加容易、更加方便,可以采用遥感图像直接作为背景进行设计,而各种地下管线的资料由于数据库的建立而更加方便的获得。现在比较难以得到的人口空间分布、交通流量等信息由于相应信息系统建立而能很方便地获得。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规划设计成果的三维动态建模更加方

便,设计成果更加形象和直观。

在规划设计和规划审批中由于规划成果的数字化,使得对各种规划成果和方案的定量分析、模拟和预测成为可能,经济可行性分析也更为方便,促进规划决策的科学化。

通过因特网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规划设计专家共同合作完成设计也将成为可能,这样可以构建了一个不受规划师的空间分布制约的虚拟设计事务所。

3)

公众参与

公众可以通过因特网动态了解规划设计方案和参与规划审批,而且规划方案与成果的表现形式由于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更为直观和形象,使公众能更好的理解规划师的意图,公众通过因特网发表个人的意见,与规划师、管理人员和其它有关人员进行直接对话,使公众参与更加有效,促进决策过程的民主化。4)

城市规划研究与教育

因特网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电子图书馆,各种城市规划研究成果将以电子出版物的形式出现,城市规划研究者将通过因特网查到各种城市规划资料,并可通过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栏)及其它一些网络通信方式进行交流。

因特网同时也将成为一个庞大的远程教育网,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因特网利用多媒体技术学习城市规划的理论与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庭伟,迈入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规划理论.城市规划,2000,(1)

[2]王静霞,迈向21世纪的城市规划战略思考,城市规划期刊,1997,(3)

[3]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版,北京: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4]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开发及应用,第二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吴建学,关于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实施问题的探讨,国外城市规划,1999,(1)

下载区位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区位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ppt在英语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了在体育教学中,应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进行所学动作教学、创设交际情景、进行强化训练、扩充阅读材料、进行阅读训练,从而达到增强英语......

    论动画在教学中的应用

    论动画在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动画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 用 日益广 泛。本文从动画与课堂、动画与学生、动画与教师三 个维度分别论述动画 在教学中的作......

    论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一中 杨立颖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被广泛地应用在外语教学中, 改变了传统外语教学模式......

    论土地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论土地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摘要:土地信息系统在我国有将近30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的逐步完善,已经成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辅助工具,本文主要......

    《参与感》 读后感-论参与感在教学中的应用

    《参与感》读后感 台风口上,猪也能飞。这是雷军对顺势而为形象的调侃,也是我对于今后在新东方职业生涯无比肯定的期望,在新东方这个教培业中无可争议,大势所趋的团队里,我也一定......

    论现代科技在刑事案件侦破中的应用

    论现代科技在刑事案件侦破中的应用 发布日期:2011-04-28 文章来源:互联网 摘要 科学技术是刑事侦查第一战斗力。从历史上看,科学技术一直对刑事侦查产生着重要影响。刑事侦查......

    论文:论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王磊 席红换 (长治医学院 英语教学部) 摘 要: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应用中应注意科学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中......

    论PPT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论Powerpoint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学号: 姓名: 班级: 摘要:Powerpoint是多媒体演示工具,在现代教学媒体教学方式中,PowerPoint是应用得广泛的创作工具软件,它提供了强大的创作工具,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