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恩培养
如何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康城学校汤英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才能让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上海市中小学学生行为规范》明确指出: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增强小学生的自尊、自信,培养小学生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小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如今,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一些家长视其为“小皇帝”、“小太阳”,这些孩子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接受快,联想多,聪明可爱。然而,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普遍没有感恩的心态,他们常常表现出自私,脆弱,敏感,任性。因此,加强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一)什么是感恩?
何谓“感恩”?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潘岳的《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有“感恩戴德”之意。古代幼童启蒙教材《三字经》有这样的句子:“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义深长。”这个“黄香扇枕温席,让父亲休息”的故事,世代相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感恩情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投桃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优良的道德文化世代传承,滋润和熏陶着我们的民族。感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二)感恩教育的本质目标
感恩教育的本质目标就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我们要教育小学生学会懂得感恩,那么我们就应该从发生在小学生身边的事情教育起,也就是说小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就是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要引导小学生学会对父母对家庭感恩;对其他亲人感恩;
对教师、同伴和朋友感恩;对大自然感恩等。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质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教育。“图报”的前提是“知恩”。感恩教育要让小学生认识到别人为他付出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无论是父母抚养他们,还是老师教给他们知识,还是朋友给予他们友情以及其他人给予的帮助,这一切都是“恩情”。在“知恩”之后,即认识到从亲人、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少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而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情感方面的回报,如有时是一声简单的道谢。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时,要善于帮助他们感受到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恩惠,并能从中挖掘出价值。要让小学生知道,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他人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也是一种报恩。
二、小学生没有感恩心态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为了了解小学生在“感恩”情感方面的情况,我们曾做过问卷调查,调查:你懂得感恩父母吗?
菲菲(女,二年级学生)
“从没想过感恩,觉得离自己挺遥远的,爸妈爱我是因为我是他们的孩子,感恩应该是我长大以后的事,是他们老了,走不动的时候才该考虑的问题吧。”
阳阳(女,五年级学生)
“想过,可是父母好像觉得没必要,总是反复地叮嘱我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少考虑其他的事,还说‘只要你好好学习,将来考个重点大学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我也就不再想了。”
小成(男,四学生)
“知道这个道理,可他们对我的想法也不以为然,说那是以后的事。”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现在的孩子普遍不懂得体谅父母辛苦的占76%;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事,比如说,爷爷、奶奶或父母生病了,不懂得要主动去表示关心的占68%;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关心,却不懂得要主动地向别人表示感激或感谢的占58%。这一结果说明现在的小学生只懂得受恩而不懂得施恩。究其原因,就家长而言,在对孩子的培养上,不少家长只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忽视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在当前的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
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在我们小学的孩子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自私、狭隘、霸道、不容人、不讲道理,缺乏或者没有爱心,不知道也不懂得关心他人的现象存在。下雨天,年老的奶奶蹲在地上给孩子换鞋子,而孩子却心安理得,竟没有一声“谢谢”;学生生病呕吐了,吐地桌椅上,地上全是,老师毫无怨言地帮学生把桌椅擦干净,帮他把衣服弄干净,可学生却认为理所当然,没有任何表示;孩子的生日到了,妈妈为孩子准备了蛋糕,老师和小朋友准备了生日礼物,当生日快乐的歌声响起时,孩子高兴地接受着这一切,而没有想到要感谢妈妈的养育,老师的教育和同伴的友情……
而这种美德为何会渐渐地从人们的身上缺失了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家庭生活环境: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父母宠,外公外婆爱,爷爷奶奶亲,“所有人只为他一人而动”,家长把养育孩子当成自我情感的满足,给孩子处处创造优厚的生活条件,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认为应该的,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想得到孩子的回报,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久而久之,很多孩子都认为得到的东西似乎是理所当然,爸爸妈妈所做的事情当然也是他们应该做的。使得孩子只要求别人关心、爱护、让着自己,不会想着去关心别人、感激他人。
2、学校教育环境:
由于受社会环境和家长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重智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德”的培养,我们老师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但这是误解,也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也是道德教育中的残缺。种种迹象表明,我们当今的社会感恩意识的缺失,虽然局限于少数人和个别现象,然而其影响却不容低估,其危害必然导致个体品质的自私自利、导致人情的冷漠、导致社会道德的滑坡。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小学生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可见,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势在必然。
二、实施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关爱小学生,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
要让小学生学会感恩,教师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因为小学生能从老师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教育小学生感恩可采用移情法。小学生年龄小,在他们眼里,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小学生、正确运用移情方法,让小学生学会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控制消极行为而做出互助、分享和谦让等积极行为。如小学生在画画时在桌子上不停的用蜡笔乱话,你就对他说:“你用蜡笔在桌子的脸上乱画,桌子可难受啦!”小学生在摘花的时候,你就说:“我听见小花的哭声了,她说你摘她的花瓣,它都不敢和你做朋友了。”用这样的方法比训斥、责怪、打骂效果要好得多,并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爱心。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小学生学会感恩
1、每天的晨间谈话是很好的集中思想教育时间。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还小,有些大道理他们不一定能懂。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爱听故事这个特点,给他们声情并茂地讲“感恩父母”的故事。慢慢地,孩子明白了父母生养他们并不容易,久而久之,小学生行为上也发生了变化。如一次我在讲《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故事,讲到小强离开妈妈的时候,林嘉如眼含泪花,哽咽得说:“我现在可想打个电话给妈妈,告诉她我要做个让妈妈喜欢的孩子。”
2、结合节日活动,(三八妇女节、重阳节等)培养小学生对亲人、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对需要帮助的人的情感,并鼓励小学生主动关心他人。如祝他们节日快乐;回家的时候,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3、如背诵感恩的诗歌如《游子吟》、《一株紫丁香》等,感激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感激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度过难关。感激关怀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温暖。感激鼓励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力量。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 教育小学生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之情。
(三)家校合作开展感恩教育,使感恩教育无处不在小学生在校受教育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他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自己的家中,如果他们整天看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对待老人冷漠,自私,他能从小就会关心别人,感激别人吗?现在的家庭往往重智力投资而忽视了对小学生感恩品德的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小学生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对老人的关心、照顾、尊重、孝顺,家人之间的民主平等,这些充满温情的家庭氛围对培养孩子的爱心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应该加强家校联系,使家庭成为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沃土。
1、情感体验法:通过“学做小主人”活动,体验自己为客人服务所带来的愉快体验;通过“小鬼当家”活动,使孩子感受父母做家务的辛苦,从而珍惜父母的劳动,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心。
2、榜样树立法:多给孩子讲述 “孔融让梨”、“黄香替母暖被”等有感恩教育意义故事,为小学生提供仿效的榜样。
3、角色扮演法:根据社会认知冲突理论,设计了问题和问题情景,利用一日活动中的偶发事件或社会上有关特点,让小学生讨论“哪个对”、“哪个错”、“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
4、家校互动法:
(1)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爱长辈的行动影响孩子。
(2)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荣誉感。根据孩子年龄,经常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做一些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做事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孩子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帮助孤寡老人和福利院孩子等公益性活动,要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等等。从而感受到为他人服务是一件快乐的事的同时,体验父母的辛劳,更加珍惜家庭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赵惠锁 《感恩教育之管见》
2.吴新梅《小学生感恩教育初探》
3.《小学生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4《让孩子学会感恩》作者戈柔
第二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会感恩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会感恩——谈谈初中生的感恩教育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鳞字中学刘学夏明超
从2000年开始参加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队伍中的年轻教师,在一线工作。作为教师,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任,而初中生正是最难教育的一个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刚要形成,对很多问题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但还不成熟,所以做好他们的德育工作,就尤为重要了。
现在的初中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感恩,对父母、对老师、对朋友、对社会„„,对所得到的一切,认为是应该的,只知道索取和接受,而不知道给予和奉献。要想让一个学生以后能有大作为,能为社会做出大贡献,或者退一万步讲,以后能在社会上有个立足之本,必须让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那么如何唤醒感恩的心,让学生学会感恩呢?下面就结合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平等是感恩的基石
人处于社会,最基本的原则是平等,假如连平等意识都不具备的话,就无所谓宽恕社会,宽恕周围的一切,更不能对身边的人和事怀
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的处世态度的基础是平等,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呢?我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很多时候,学生对自己的现状缺乏自知之明,他们有的把缺点无限放大,却找不出优点;有的则盲目自信,认为自己就是最棒的,觉得别人都应该以他为中心,迁就于己,从而找不准自己的人生坐标,不能正确估计自己,正视客观事实。
如何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呢?我学习魏书生老师,引导学生写“两个自我的对话”,或开设“找优点”班会、“成功展示会”,或针对班里的不良现象,开展自查自纠活动等。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而且能够帮助他们较客观地认识自我,感悟平等。
2.让学生平等地对待他人。
当同学不把球借给他玩时,便发生打架;当妈妈一次没有满足他的要求时,便赌气好几天,甚至离家出走„„这样的事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说到底,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平等地对待他人。平时父母、老师、同学对他所付出的一切,他接受得理所当然,觉得他们就是应该这样对他。其实老师和父母为孩子所付出的真可谓倾尽所有,但孩子仍旧漠然。所以,我经常让孩子们换位思考,体会老师和父母的付出是爱的凝结和体现,并抓住细节让学生体会真情。
二、宽容是感恩的桥梁
如果说平等意识是感恩的基石,那宽容则是架设起感恩之心的桥梁。
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有些磕磕碰碰,对此,我们常常无法释怀。我们怎么才能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也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呢?那就需要宽容。
1.让学生在宽容中学会宽容。
让我们看看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育人方式吧:有一天,陶校长看到一位男生要用砖头砸另一学生,便将其制止,并让他到校长室去。陶先生回到办公室时,男生已等候在那儿。陶先生掏出一块糖奖给男生:“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又掏出一颗糖:“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你一块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一粒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给你一块。”陶先生的做法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宽容比任何说教都更有魅力。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宽恕的重要性。有一天课间,我刚推开教室门,两个平时非常调皮的、正蹲着修理椅子的男生,“唰”地一下站了起来,满脸惊慌,不知所措。我一下明白了:他们用椅子打架,把椅子打烂了。这时喧闹的教室变得异常安静,同学们都等着我怎么训他俩。但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不动声色地走上前去,当着全班同学表扬了他们修椅子的行为。第二天,两个男生暗地里向我交了“检讨书”:“老师,您对我们太好了!我们以后一定爱护公物,再也不打架了。”
作为一个教育者,只有心中有爱、有宽容,才能真正了解学生,走进孩子的内心,从而让他们的心田盛开着永不凋谢的宽容之花。
2.让学生在与人相处中学会宽容。
小孩子生活在多元化的社会,在与各种人交往的过程中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否宽容坦荡,则对他以后的发展起着很大作用。于是,我要求他们与人相处时要做到四点:一是胸怀要宽广。“量小非君子”,胸怀宽广的人能赢得众人信服,而小气的人只会斤斤计较、目光短浅,只有胸怀宽广的人才能广交朋友。二是能忍让。古语说得好:“退一
步海阔天空”,这里的“退”就是要有忍让之心,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感染他人,以宽厚博大的胸怀去容纳他人。三是善于换位思考。我们有时候会对别人所做的事评头论足,对他人的错误不依不饶,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因此被人疏远,为何不进行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呢?宽容就是谅解别人的过失,宽容就是一种理解和尊重,宽容还是一种胸怀气度,雨果曾说:“天地万物中,宽广无边的是大海,比海更宽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当我们宽容别人时,便架起通向感恩之心的桥梁。
三、如何让学生学会感恩
1.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
一则公益广告给我的感触很深。一个镜头是媳妇每晚都把热乎乎的洗脚水端到婆婆的房间,为婆婆洗脚。另一镜头:媳妇的儿子才四、五岁光景,颤颤巍巍地端着洗脚水给他妈妈洗脚。很感人的两组画面,这就是无声的教育!由此,我想到:要想让学生学会感恩,为人师者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我们的身边不乏这样注重身教的老师。在一次公开课上,执教的吴老师发现听课者中有一位曾经是自己的小学老师,便倒了一杯热茶,恭恭敬敬地奉上,真诚地说:“老师,您辛苦了!”顿时,全班学生掌声雷动。我相信,以后肯定也有学生这样对待吴老师,因为老师的这一举动已经深深地触动了他们那颗感恩的心。
在身教的同时,也需言传。一些经典文章的品读更是对学生心灵的涤荡,情感的净化。所以,我经常挑选一些感人的文章与学生共享。如《感恩的心》这首歌背后的故事,《母亲的姿势》、《花开了,就感谢》,让学生感谢父母给了自己健全的身体,感谢他们创造的温馨家庭,感谢所有让你快乐的事„„就这样,学生的心变细腻了,情感变丰富了,世界变得更精彩快乐了。
2.积极引领,浇花待春晓。
教育学生不应仅仅停留在说教的方式,更需要在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参与,真切感悟。于是我借助各种载体让学生抒感恩之情,表感恩之意。
(1)举行“感恩”主题班会。例如其中的一节:首先让学生“采撷感恩的精华”,诵读感恩格言诗词,如:“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鲁迅)”然后让学生铭记“成长的恩情”,体味自己那些融入别人恩情的成长故事。很多学生讲了令自己终生难忘的情节,如发烧时母亲的焦急、心痛和无微不至的关怀;爸爸到车站送行时风尘仆仆的样子。接着,师生共唱《懂你》一歌。此时,很多学生哽咽了。最后是感恩行动,让学生用行动去回答,去证明,铭记恩情,回报恩情,班会在《感恩的心》的旋律中结束。
(2)生日也是“感恩节”。生日,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就意味着香喷喷的蛋糕、亮闪闪的烛光、精美的礼物。最近,我参加了一个特别的生日聚会,应邀前来的客人都被提前告知不接受任何礼物。相反,每位到场的客人,包括孩子的父母都收到了“小寿星”的礼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的贺卡,在每张贺卡上,孩子都用他那稚嫩的手写下了不一样的话语,画上了不一样的插图,却又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感谢所有帮助和关心自己的亲人、朋友。
孩子的母亲告诉我,为了让孩子的生日过更得有意义,全家开了家庭会。为了制作贺卡,孩子整整忙了一周。“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得到了太多,付出的太少,家长有必要引导他们付出,懂得回报。”这位明智的母亲和她可爱的孩子,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生日是感恩节”。试想,当这种“感恩”的情感体验内化为孩子的道德行为时,谁能否认孩子不会实现从“唯我独尊”到懂得感谢,从一味索取到乐意付出的超越呢?
(3)“母亲节”感恩。在母亲节这天,我校举行了“母亲,我拿什么报答您„„”的感恩活动,在一位老师《母亲,我拿什么报答
您》的深情演讲后,全校师生在“妈妈,我爱您”的横幅上签下了母亲赐予的名字。回到班级后,学生便忙着制作卡片、写信,表达对母亲的感谢。经过调查,在那天,我班所有的学生都给母亲打了电话,说出了令妈妈热泪盈眶的“我爱你,妈妈!”有一个家长打电话跟我说:“老师,母亲节那天,我孩子坚持要让他洗碗,这可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呀!”这位母亲激动地流泪了。通过这次行动,很多家长都说孩子懂事多了,他们不再厌烦妈妈的唠叨,在妈妈面前无理取闹的次数少了,当妈妈身体不适时,他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懂事。
(4)感恩自然。作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应将感恩情感提升到另一个高度。感恩不仅仅对亲人、朋友,更重要的是对事、对物也能拥有同样的感恩心理。人是自然的人,由此我培养学生这种感恩情感时,也延伸到这一层面。比如,我们学校处于大山脚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大自然交流,雷雨过后的一个午后,我到班上上课时,一般学生围在一起,原来是一个男生在食堂的山脚边捡到了一只小鸟,用一个纸盒装着拿回教室玩,大家七嘴八舍地讨论着怎么把它养起来。我把小鸟捧起来,轻轻一放,小鸟翅膀“啪啪”拍几次就掉下来了,心想是小鸟妈妈带着它“练飞”的时候,被响雷一惊掉下来的。我说:“同学们,如果妈妈带着你去玩,你在陌生的大街上走丢了,妈妈会焦急吗?”一会儿,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目光后,我又问:“那小鸟妈妈怎样才能找到她的小宝宝呢?”这时,同学们的讨论比当初更起劲了。一位小女生说:“应该让小鸟在走丢的地方,等它妈妈”。看我默许后,刚才“捡”来小鸟的男生捧着小鸟,在一大帮同学的簇拥下重返食堂的山脚边。傍晚,又有学生向我报告,小鸟已经不在,可能被它父母带回去了。通过这件事,让学生明白了自然界的万物一样是有感情的,爱自然,爱与我们一起生活的“朋友”,就是爱我们人类自己。
一位哲人说过:当你付出的越多,你得到的心灵快乐就越多。愿
我们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懂得“感恩”,也得到更多的快乐。
第三篇: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会感恩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会感恩
永联二小周志慧
“感恩”是对他人、自然、社会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是知恩图报。古言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然而,我们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时代”,“4+2 +1”家庭成为社会的主导,父母以及祖辈过分的宠爱、溺爱,造成有些孩子由娇而横,唯我独尊。并且学校教育过于注重文化知识教育,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导致“重视道德教育”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感恩意识在学生心中逐渐淡化,只懂得索取不懂得付出,只知道别人给予是应该的,而不知道回报恩情,甚至由爱生恨,更有甚者还恩将仇报。一些报道从另一个方面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不仅仅要教孩子怎么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怎么做人,怎样学会感恩,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基于这样的教育目的我校于2008年3月确立了“心怀感
恩养成习惯”的研究课题。在两年来的研究过程中,对于如何让小学生学会感恩,我做了较多的探究。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呢?
“感恩”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一个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的人,长大后不可能懂得体谅、关心他人,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也难以与人交往,更谈不上爱同学、爱母校、爱国家、爱民族了。同时能够感恩也是一切美德的开始。心存感恩,才能乐学;心存感恩,才能互助;心存感恩,才能尊长;心存感恩,才能环保;心存感恩,才能爱岗、敬业。乃至回报亲人、朋友、国家、社会及大自然。
结合儿童特点,依靠课堂,唤起学生感恩的意识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利用晨会课、主题班会课和品德课给孩子们讲故事,如鸦反哺、羊跪乳的故事,讲“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中国人“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故事。也可以让孩子收集有关岳飞、朱德等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收集 1
有关毛泽东、周恩来感恩老师的故事。用典型的事例来教育感染孩子,为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家长、老师及其他人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让他们知道,要感恩给于自己生命的父母,教给自己知识的老师以及帮助过、关心过、鼓励过自己的人。使他们明白:感恩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忘恩负义必遭唾弃,从而唤起孩子的感恩意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课文时让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学会回报父母的爱;通过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等课文让学生学会感恩大自然;通过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等课文让学生能过缅怀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同时,激起学生感恩的心。施恩不望报,但受赐者却不应该忘记。我校一直存在校舍紧张的情况,在希望工程和珍贝集团的资助下,盖起了419平方米的教学楼,极大地缓解了校舍紧张情况。所以,这座两层的教学楼被名为“知恩搂”。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发生大地震。在关注灾区的同时,我们组织学生积极捐款,支援灾区。对于我们地处偏远的郊乡孩子来说,几元、十几元已经是他们一周的零花钱了。但孩子们倾囊而出,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回报爱、传递爱。
耳濡目染,润物无声,教给学生感恩的方法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教我们的孩子如何学习,怎样学习,更要教孩子如何做人,怎样学会感恩。我们的感恩教育不要好高骛远,要从诸如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等不起眼的实在小事做起,使他们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我们感谢父母,因为他们养育了我们;我们感谢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他人关心和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他们。这些看似简单朴素的感恩教育却蕴涵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那么,如何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呢?
首先,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作为班主任,每天抓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孩子每天就守纪律,讲礼仪,把日常一举一动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另外,与家长做好沟通,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使之耳濡目染,并内化于人格之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上课老师很辛苦,我们要认真听讲,就是感谢老师;同学打扫卫生不容易,不能乱扔纸屑,就是感谢同学;告诉他这件衣服是爸爸给你的,你要感谢爸爸;这本书是哥哥姐姐送你的,你要谢谢哥哥姐姐。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
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教育的载体。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再次,组织相关活动,让孩子在对比中感知幸福,学会感恩。利用语文教学习作机会鼓励、组织孩子与贫困地区的孩子结对交友等,让孩子在对比中体会过去不懂、不在意因而也不会珍惜的东西,改变孩子的冷漠,从而引发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最后,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要做好表率。在学校中、在学生日常交往中,得到学生的帮助,老师始终要对学生的付出表示感谢,让孩子在洋溢着浓浓的感激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在学校里,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思想动员上,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孩子搭建实践的舞台,教给孩子感恩的方法,把学会感恩落实到生活中去。如开展“讲文明懂礼貌”活动,让孩子学会极其简单平常的礼貌用语“谢谢”。如 在“三八”妇女节这一天开展“感恩妈妈”活动,可以布置孩子送给妈妈一份礼物,给妈妈做一件事或给妈妈写一封表示感谢的信回报妈妈爱。母亲节让学生参加“一日护蛋”活动,感受母亲的辛劳。在感恩老师方面可要求每个孩子从平常小事做起,遇见老师的时候真诚地问候并主动让路,尊重老师。在教师节这一天开展“感恩老师”活动,可以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也可以寄一张贺卡,送上祝贺,关心老师。把感恩的心带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在感恩自然方面,可开展“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中队活动,学会
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在感恩社会方面,可以“感谢祖国”为题,开展演讲活动等等。
有一位北方农村小学的女教师,在初冬的一天早晨,她与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学校,准备为本班一年级的小同学生着炉子。当她推开教室门时,一股暖流迎面而来,“老师祝您生日快乐!”全班小同学扬着笑脸欢声雀跃地说。黑板上还写着:您爱我们,我们也爱您,祝您生日快乐!她看着天真可爱的学生们被感动得流出了热泪,心想:他们怎么知道自己的生日?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他们懂得了回报。
“感恩教育”进入课堂正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如何用感恩的心去看待他人、社会和自然。当然仅仅靠学校的努力还不够,我们全社会都应该重视“感恩教育”,让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这不仅可以化解许多不必要的矛盾,更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使学生真正能够心怀感恩,养成习惯。让学生把感恩作为美德传承下去,让学生把感恩养成习惯融入生活。
第四篇:加强感恩教育,培养感恩之心
加强感恩教育,培养感恩之心
一天早上,我怀着喜悦的心情,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在去学校的路上,突然接到了一位我们班学生苏劲松家长的电话,电话那头是苏劲松妈妈,她焦急地说道:“聂老师,苏劲松近段时间经常问我们要钱,昨晚放学后回来得很晚,我询问了几句,他就发火了,他爸爸批评了他,他就说‘我不想做你们的儿子了,什么事都要管’。然后,饭不吃就跑进房间去了。我耐心地教育他,说我们这是关心他,让他能体会到我们的用心,但他无动于衷。您说,我该怎么办他呀?„„。”我听了,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苏劲松同学的这种表现折射出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他们对家人给予的爱认为理所当然,却不会向家人付出自己的爱。我想:我们的孩子缺失感恩之心啊!所以我觉得,作为教师,有责任要通过一些方法和途径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关爱别人。那什么是感恩教育呢?感恩教育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是知恩、报恩。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小学生实施的知恩和报恩的人文教育。那我们应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浅见。
一、强抓感恩意识的培养,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1、营造感恩文化的氛围,加强感恩文化的宣传。
为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学校可通过结合“感恩”主题,安排老师和学生进行国旗下讲话。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教学楼的标语、图片、文化墙板报,围绕“感恩”这个主题精心设计,以此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熏陶。
2、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班主任要抓好学生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践行,让孩子懂得守纪律,讲礼仪,乐助人,会分享。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适时组织相关活动,营造“感恩”的教育氛围,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1、鼓励和引导学生阅读书籍,搜集关于“感恩”的名言警句。在班会课上,朗读背诵,交流感受。
2、搜集有关“感恩”的故事,举办故事会。既可以让学生从故事中去感受真情,得到启发,又能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3、搜集关于“感恩”的歌曲、诗歌、图片,制作 “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等主题手抄报。常听感恩歌曲《感恩的心》、《烛光里的妈妈》、《父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等,陶冶情操;常背《弟子规》、《三字经》,感受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
4、把感恩的心带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在感恩自然方面,可开展“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活动;在感恩祖国方面,可以“感谢祖国”为题,开展演讲活动;在感恩社会方面,可以开展“我是三好少年”的助人活动等。
5、开展“讲文明懂礼貌”活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上课老师很辛苦,我们要认真听讲,就是感谢老师;同学打扫卫生不容易,不能乱扔纸屑,就是感谢同学;别人送给自己礼物,无论大小多少,都要感谢并珍惜,让孩子学会极其平常而又重要的礼貌用语——“谢谢”。平时在家多帮父母做家务,在学校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生活中多帮助别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6、利用特殊日子,开展感恩活动。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教育的载体。如:在“三八”妇女节或母亲节这一天开展“感恩妈妈”活动,可以布置孩子送给妈妈一份礼物,给妈妈做一件事或给妈妈写一封表示感谢的信回报妈妈爱;在父亲节,让孩子给爸爸说几句感谢的话语或为爸爸做一件事,表达对爸爸的爱;在教师节这一天开展“感恩老师”活动,可以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也可以寄一张贺卡,给老师送上祝福;在国庆节,让孩子观看一些关于祖国历史的电视电影,感受祖国的伟大,感恩生活的美好„„
三、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结合学科教学,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尤其是结合语文课中感恩教育的元素,自然地引入感恩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钓鱼的启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课文时让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学会回报父母的爱;通过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等课文让学生学会感恩大自然;通过教学《赵州桥》、、《颐和园》等课文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通过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左公柳》、《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课文让学生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从《画杨桃》、《萧山杨梅》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莲叶青青》等课文感受他人之恩„„
四、做好榜样示范的表率,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还必须从师长处耳濡目染、感受效仿。老师要以学生为本,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自身的言行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成为学生感恩的榜样。当学生或其他人帮助了自己,要真心实意地表示感谢;当学生获得进步是,要送上诚挚的祝福;当学生表现突出是,要毫不吝惜地鼓励赞扬;当学生遇到困难,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与帮助„„无论何时何地,给学生传递的都是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得正能量。长此以往,在孩子的心中就会多感恩,少埋怨。
五、加强家校的联系互动,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校的通力合作才更有成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引导教育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学校与家长做好联系沟通,如通过发放给家长的一封信、召开家长
第五篇:培养之路,感恩有你
培养之路,感恩有你
仿佛就在昨日,当我得知2015年湖南省中小学高端研修项目培养对象初中青年精英教师的名单中有我的名字时,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兴奋。当我看完培养目标是要将我们培养成“在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发挥引领、示范、辐射的作用”的精英教师时,肩上感觉又多了一份沉重的责任。
2015年8月10日,我们初中青年精英班的老师们齐聚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在这座兼具厚重文化底蕴和浓郁现代化气息的大都市里,开始了我们为期三载的培养之行,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导师们为我们量身打造了周密的培训方案和教学设计,并进行了精细的组织,在为期15天的集中授课阶段,肖作钧老师关于“怎样提高评课的有效性”的讲座,学员盛赞此讲座“听”之有效“评”之高效,靳岳滨老师关于“师生沟通的技巧”的讲座,有学员称它能帮助我们感悟教育的温暖、智慧与力量。
杨予平老师关于“湖南省教师工作坊建设策略与操作培训”的讲座,更是给我们这些励志成为优秀工作坊坊主的教师们注入了一道强心剂,使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我为此专门撰写了题为《践行网络研修新模式争当合格坊主》和《基于混合式教研模式的思考》的简报文章,杨九民老师“微课的设计与开发”的讲座,更是帮助我们这些对微课还不是很了解的学员们正确理解了微课的概念与设计方法,在经过了实践―交流―再实践的过程后,我们认识到,微课只是一种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地开发和使用它们。
胡明道老师“高效课堂‘教学行为’设计”的讲座,引人入胜,她提出了创意教学与高效教学同等重要的观点。2015年8月22上午8点半,同学们齐聚华中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111教室里,观摩我们班璩艳霞老师和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大三的学生余??麟同课异构《雨丝》的活动,胡明道老师对她们的表现进行了深入的点评,既肯定了两人在教法方面各自的优点,也指出了她们在处理教材方面各自的不足。此次活动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我们感叹华师这些导师深厚理论功底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实践能力。
令人难忘的日子悄然而至,在我们此次集中培训进入第六天的时候,湖南省教育厅的张大伟处长、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的龚名斌科长等领导来武汉看望我们,不仅就“教育形势与发展”作了专题报告,而且与我们进行了座谈。在座谈会上,他们听取了我们学员代表就培养目标、培养困惑、培养待遇等方面的意见,也听取了华中师范大学培训部门相关人等就本次集中培训所作的工作汇报,张处长坚定但又不失幽默地对大家说道:“我们也是来华师悟道的!”
在之后的几天内我们听了商南花老师“让课堂成为学生最喜爱的地方”、吴伦敦教授“教师专业标准理解与践行”、王后雄老师“成为卓越教师的十项修炼”等讲座,他们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解释了如何做一位爱学生同时又被学生爱的老师,他们每讲到精彩之处时,总能引起40位初中精英教师的强烈共鸣。例如:来自湖南本土的国培专家――浏阳市新文学校校长商南花,通过自身的教育经历提出了只有用“父母的心态去爱学生、真正赏识和理解学生”,即只有研究透了学情才有可能“不做蜘蛛,吐来吐去都是自己的东西;不做蚂蚁,搬来搬去都是别人的东西;要做蜜蜂,采百花之粉、酿最香甜之蜜”的观点;王后雄老师从自身的教学经历开始讲述,娓娓道来,他扎根于一个“三差”学校,却坚持不断优化教法,走近学生,努力帮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王氏激活法”,引导学生从“做”中学,而后又编写了很多有深度的学生学习指导丛书,这一切作法都为努力成为一名卓越教师的我们提供了不二法门,帮助我们辨明方向,找准位置。
前面几位老师在德、行、情、意四大角度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的真知灼见和细心指导,而严华银老师和洪早清老师就更注重教师思想觉悟与个人素养方面的引导,他们批判性的见解得到了学员们阵阵掌声。例如:严华银老师指出教师不要做园丁,而要做看园子的人,因材施教,不要重教不重研,那样只能是教书匠,而成不了教育家;洪早清老师更是指出:“工作也是学习的过程,要在工作中改进阅读和写作的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筛选、整合、反思、凝练各种学习资源的能力,将所学、所悟用于自身的教育实践,努力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
15天的集中学习似乎很漫长,但每一次讲座结束后,又让我觉得和大师交流相处的时间是那么短暂,每一位教授都会根据自己的学术研究专业从不同角度给我们深入浅出地剖析有关教育方面的诸多问题和发展方向。
2015年12月17日,我们又参加了初中青年精英教师培养第一期第二阶段的影子研修,在此阶段我又得到了很多的感悟,这也成为了我以后教学工作中要坚持的一些基本准则。
一、重“研”更要重“教”
教研是为了更好地教学,那种不顾学生实际情况的教研是不接地气的,也是没有效果的,比如有些地方不顾学生的感受,强行将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归为一科“科学”,强迫老师一专多能,结果造成家长、学生的怨声载道,理由很简单,他们到了高中后,由于这四科基础都没打好,影响到了高考成绩。这种教研搞了何益呢?观察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教研,你可以发现该校每周都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研修阶段,我参加了他们初三年级的一次数学集体备课,他们一般是先由一位主备老师指出本周的教学进度,提出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给出一些教材或者教法上某些疑难问题的处理意见,甚至还有学生检测中出现的错误,然后由参与备课的其他老师提出处理意见和方法,他们共享教育心得、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资源,共同面对教研中出现的新问题,而且对于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他们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这从课堂上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及本部网络课程资源使用频率可以略见一斑。我在这里听了很多节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非常重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重、难点突出,教学语言组织既严谨又活泼,教学行为侧重互动。也就是说,这些老师认为的教研,其本质是为了服务于教学的,那种直击学生思维以及思想深处的教研教改,不是甜点,而是杂粮,甜点好吃,多吃伤身,杂粮要吃,吃了补身。但是杂粮样子不好看,巧妙的华师人,就像一个个优秀的厨师一样,把知识中疑难的东西通过自编、自变、自写的方式,结合学生竞争意识强,展示需求高的现状,改良了许多知识学块,如同一块块杂粮糕一样,给学生补充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