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颍州的孩子》读后感
《颍州的孩子》观后感
你尝试过吗?被一群朋友分离在外,怎么也插不进话的感受吗?
你经历过吗?由于其他原因,被人疏远,怎么也拉不进彼此距离的感受吗?
当你经历过,你会明白,那种滋味是多么的不好受;那种被人疏远、不被需要、被抛弃的滋味很难受;那种让你觉得孤独、季末的心情,会让你整个人都笼罩着一种失望与无力感。我们可以用时间来调整自己的心情,用自己的经验来舒缓压力,但是,如果你是孩子呢?一个五岁不到的孩子呢?你会怎么做?
高俊,是《颍州的孩子》这部纪录片里的男主人公,有着黑白分明的眼睛,通过镜头,看到的不是闪烁属于孩子天真烂漫的眼神,而是一种怯生生的、沉默的眼神。他全身长满了疮,和家里的猪、鸡当作玩伴。你一定会迷惑他是怎么了?为什么不和其他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在解开这个谜题前,我想问一个问题,你知道艾滋病吗?知道艾滋病的传染方式吗?我们都听过艾滋病,一种目前世间上无法治愈的疾病,它通过输血液、母婴、性行为三种方式传播。中国目前约有70多万名艾滋病儿童,高俊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你会明白他为什么只能跟家里的猪和鸡当作玩伴。因为他受到歧视,对,就是歧视。因为他的爸爸妈妈因艾滋病去世,所以,村里面的人都拒绝和他交往。他本来和奶奶相依为命,却不料,奶奶也相继去世。一个孤单的小孩,他的生活要如何进行下去,他的叔叔因为害怕受到外人的排斥、歧视而拒绝抚养。他叔叔说:“我也有我的家庭,如果我来抚养,别的孩子就会同样排斥我的孩子,而不和我的孩子一起玩耍。我的孩子也会收到歧视,我没有办法。”他也有他的无奈和苦衷,为了承担一个孩子的人生,而毁掉自己的家庭不值得,但高俊有错吗?他为什么要承担别人的歧视?因为无知,因为人们对艾滋病的无知,他就要遭受病痛和孤单的折磨吗?造成这些无知的结果是因为贫穷和教育的落后。
高俊所在的颍州,是一个贫困的地方,他们为了生存去卖血,所以感染了艾滋病。我记得有一个人说:“当时卖血是一种潮流,一个人卖,大家都跟风去卖。”卖一袋血得多少钱?53元加一袋面包。为了这些而赔上自己的性命和小孩的未来,可想而知,贫困是如此的可怕。其中另一位感染者楠楠,她的爸爸就卖了11年的血,„„
贫困与教育不是我能改变的,但是给予他们尊重和应得的公平对待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一个笑脸,一个拥抱,甚至是一个亲吻,都是我们所能给予的,这些却能让他们快乐和感动。我不会忘记,小高俊和养父母度过的快乐时光,他甜甜的笑,黑白分明的眼里闪烁着泪光,在油菜花地里和养父一起吃着油菜花的场景。我不会忘记,他的笑容、他的调皮、他的可爱,让我忘了他经历过的病痛和心理的折磨。有爱的地方就有温暖,有温暖的地方就有幸福。但在病情加重后,高俊的养父母因为贫困而不得不放弃收养他之后,高俊一个人走在小路上的孤独背影,心酸多于失望。
我只希望,大家能够给予他们一些关怀和温暖,给一份应有的尊重,一个爱的拥抱,给生命一份爱和尊重,给世间一份爱和温暖,让和高俊一样经历的受艾滋病折磨的孩子,能够拥有属于他们的幸福童年和美好未来。
第二篇:颍州的孩子观后感
[颍州的孩子观后感]
《颍州的孩子》作为一部仅有39分钟的纪录片,给了我很大的震撼,颍州的孩子观后感。对于偏远贫困地区人们,为了生存而去卖血的心痛;对于因为人们对于艾滋病得无知而去排斥、歧视艾滋病人的愤慨和无奈;对于这些一出生就面临着失去父母、遭受歧视、经受艾滋的折磨的孩子的心疼。影片通过对感染艾滋的高俊、李楠楠、黄家三姐弟的生活状态的真实记录,反应了呼唤爱心、呼唤理解、呼唤人性的主题。
影片开始的那个画面至今仍在我的脑海回荡:高俊因为感染艾滋,没有小孩子愿意和他玩,所以小猪成为其唯一的伙伴。一个孩子,要遭受这样的苦痛,真的不忍心看下去。父母去世,叔叔因为害怕受到外人的排斥、歧视而拒绝抚养。本来和奶奶相依为命,却不料,奶奶也相继去世。一个孤单的小孩,他的生活要如何进行下去。高俊叔叔的话,我依然记得很清楚。“我也有我的家庭,如果我来抚养,别的孩子就会同样排斥和我的小孩子玩,我的小孩子也会受歧视。我没有办法。”或许,在某个角度来看,这样的想法是可以被理解的。为了承担一个孩子的人生,而毁掉自己的家庭不值得。但是我们分析这个想法的背后的真实:是人们的无知,是对于艾滋病得无知,是对于艾滋病人的误解。我依然记得,对与村民的采访,我感受了人性的冷漠,人性的自私。“我不知道是得了什么病。她死的时候,只有他们家老头子把她拉到地里埋了。”还有那个小孩子的采访:“我没有去过他家玩,因为他生病了。”因为对艾滋病的无知,才会去排斥艾滋病人。因为对艾滋病的无知,所以艾滋病人就收到这样的歧视。因为对艾滋病的无知,孩子就这样遭受病痛和孤单的折磨。可见,做好艾滋病知识的普及是多么重要。再者分析这无知的背后,是教育的落后,是经济的落后。如果经济发展,人们就不会去卖血;如果懂得基本的医学常识,就不会感染艾滋;如果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就不会对艾滋无知。我依然记得那个破旧的房子,那被苍蝇亲吻的玉米。还有那成为小孩子玩具的瓶子、输液管。呼吁国家对于贫困地区的财政支持,政策倾斜,教育支持。
但是谁也不会忘记,小高俊和养父母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他的甜甜地笑,永远印在我的脑海。特别是油菜花地的那个场景,养父带着他去摘花。他的快乐、他的笑容、他的调皮、他的可爱,在那一刻我仿佛忘记了他是一个经受艾滋折磨的孩子。有爱的地方就有温暖,有温暖的地方就有幸福。不过,有一种东西叫做无奈,在病情加重之后,看着高俊默默离开的背影,我的心揪在一起。真心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拥有一份爱,都能拥有一份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
对于楠楠,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刚开始的那段叛逆,观后感《颍州的孩子观后感》。◆分享好文◆或许,这里称叛逆不太合适。内心无法述说的疼痛与难受,姐姐离开后的孤单,内心深处的那份无以弥补的爱的缺失,谁可以理解她的彷徨呢。不过,在艾滋病救助协会的帮助下,她重新走入了学堂,也得到叔叔的抚养。作为一个幸运的孩子,得到美国一位爱心人士的帮助。她幸福的笑容,是我们大家最真挚的祝福。不过,还有很多孩子没有这么幸运,希望可以有更多更多的爱去拥抱每一个孩子。
黄家三姐弟,爸爸临终前的那段话,给我触动很大。“爸爸能给予你们的就只有这些了。我宁愿撕碎自己去爱你们。”这份一无奈地父爱,让我感动。没有人会愿意离开自己的孩子,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孩子遭受这样的痛苦。生活的无奈,现实的残酷,让他们别无选择。不过,爱的力量总是让一切充满可能。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三个孩子,走出了艾滋的阴影,开始坚强自信的生活,并立志一定比别人更棒。真心的祝福他们。
因为都是北方的原因,影片中的方言,多多少少还是可以听懂很多,对于情绪更富有感染力吧。对于那模糊而又熟悉的生活环境,有着一份心痛与无奈。记得家乡也有这么一个村庄,小时候,由于无知,对于村庄的一切有的只是一份恐惧和距离。现在,想起,更是无法言语的疼痛。影片对于艾滋病知识从另外一个侧面给予了普及。对于艾滋知识无知所引起的社会歧视不解,也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相信这样的事件,每时每刻都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发生着。希望作为世界的一份子,每一人都有这样的一份意识,普及艾滋知识,用自己的双手去给生命增添一份爱的色彩,让世界因爱儿温暖。
三个家庭,三段故事,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通过对于贫困落后的生活环境的刻画,无奈卖血的残酷现实的记录,呼唤国家社会对已贫困地区的一份支持和关爱。对因对艾滋病的无知,而显现出得人性的自私与冷漠,对与生命的歧视,呼吁更多的知识可以得到宣传,更多的爱和尊重可以给予每一个艾滋病人。真心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为治愈艾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给艾滋病人,一份生命的尊重,一个爱的拥抱。给生命一份爱和尊重,给世间一份爱和温暖。
第三篇:《颍州的孩子》 观后感
《颍州的孩子》—观后感
刚看完影片时,只能感受到两个字—沉重。孩子是无辜的,为什么要让他们在还没真正接触这个世界时就有这样的命运?有时真的希望他们要是没来到这个世界该多好,这样他们就不用受苦了。
《颍州的孩子》是一部讲述中国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真实生存状态的纪录片,它的感人不仅在于它讲述了一群受艾滋病感染的儿童,还在于这些小孩是孤儿,是一群生活在贫穷地区的孤儿。影片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生活,被歧视、被病痛折磨、被亲人淡漠。
影片从一开始就是以一种沉重的基调进行的,平静的村庄里,小孩、老人那无助的眼神,黄家三姐妹在坟前那痛苦的哭声,都像一把利剑,深深地刺进观众的心里。
其实我觉得该影片能获得如此多的大奖,并不是说导演有多么的出色,而是影片的内容真实、感人。影片由三条故事线构成,第一条是讲述了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的叫高俊的小男孩。其父母得艾滋病去世后,唯一与他相依为命的奶奶也相继去世了,叔叔因怕被别人歧视而放弃了他,最后在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的帮助下,寄养在一个艾滋病家庭,过了一段短暂而快乐的时光。不过由于病情恶化,他还是被送去了另一个地方。第二条讲述的是一个叫楠楠的小女孩。父母、哥哥都因艾滋病去世了,唯一的姐姐(正常)也外出打工了。因怕被别人歧视而一直不敢跟别人讲有这样一个妹妹,即使最后结婚了也没有告诉自己的老公。不过在大家的帮助下,楠楠最后被叔叔接受了。其中不时穿插的第三条就是黄家三姐妹的故事了,即使因被歧
视而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她们任然很坚强。在影片最后,她们喊出的话,正是她们对生活的期望。要好好学习,不能一直被别人看不起。
而影片情节的选择,片段的剪切与连接也是同样出色。在下雪的冬天,当高俊一个人站在门旁看外面小朋友玩耍时,他的孤独有谁懂?当高俊被送到那个艾滋病家庭时,他默默流下的眼泪有谁懂?这不应该是一个五岁的小孩子该有的情绪。在与“新爸爸”一起摘菜花吃是那一段,高俊的笑,是发自内心的,忘记病痛、忘记孤独,我想也感染了每一位观众。他要是能一直这样笑下去该多好,这才是一个孩子该有的。影片最后以高俊一个人向远方走去的背影结尾,让人看了不禁心酸。这么小的孩子,他的未来会怎样?他又将去到一个怎样的环境?
该影片的导演杨紫烨曾说过:“中国艾滋病问题能被世人关注才是最重要的,参展拿奖或者别的什么都是其次。”是的,在感动之后,我们应该想想自己能做点什么。我们可以捐钱捐物,但最重要的是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他们,不要存在歧视。
看完影片后,因为很关心他们后来的生活,于是去查了一些资料,结果很令人兴奋。由于大家的帮助,高俊和楠楠的病情基本稳定,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得到帮助。我想这也是该片制作人真正想要达到的目的吧。
第四篇:颍州的孩子观后感
《颍州的孩子》观后感
艾滋——伤痛的纪实
艾滋孤儿的境遇与心境,是难以言喻的。因为巨大的伤痛使得人类的语言都苍白无力,更何况我们未曾体验过那些悲伤与痛楚。
荧幕上的画面掠过颍州艾滋病患者破旧的居室,老人长满皱纹的沧桑的脸和凌乱的头发,一双双充满泪水与希望的眼睛,还有高俊可爱却被病痛侵蚀的小小身躯„„《颍州的孩子》是一部讲述中国安徽阜阳颍州受艾滋病影响的家庭及儿童的真实生存状态的纪录片,也展现了中国大约七万名艾滋孤儿命运。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们的心情也变得沉重起来。在今天的中国,还有这些孩子过着苦难的生活,艾滋病孤儿的生活环境更是让我们难以表达内心的难受怜悯之情。那些画面和眼神,不由得让观众的心灵为之震颤。
从选题上来说,“成功”这种功利化的词语已经不能形容我们对这部纪录片的感受。《颍州的孩子》这部影片真正做到了贴近生活和反映生活事实,展示了对生命的关怀,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是对人的关怀,大爱,人和人性。导演也用实际的行动表明着她对人文主题的热衷和对自己的同胞持续不变的关注和关怀。
颍州的孩子——何处是家
没有幸福的童年,充满歧视和疏离的生活,面对亲人的离开,辗转在收养他的家中„„这是我们印象中的颍州的艾滋病孩子。
片中讲述的是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的小男孩高俊、女孩楠楠和黄家三姐妹的真实的生活状态。4岁孤儿高俊,他的父母都因艾滋病去世,病毒也已经使他全身长满了疮,在这个本该属于天真烂漫的童年,他却因为受到歧视只能把家里的猪当作玩伴。
永远忘不掉高俊在他第二个家喝药露出痛苦却依然说“甜”的神情,也无法忘记第二个家中养父母面对病情恶化的高俊无奈的眼神。然而这个困窘的家庭已无力承担抚养高俊的责任,虽然他们最终送走了高军,但我依然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希望,因为总还是有人愿意接受这些孤儿。
小女孩楠楠则因为感染艾滋病而形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父母去世后与姐姐相依为命,受到亲人的冷淡和周围人的歧视,以至于姐姐结婚都不敢讲明楠楠的病情。幸运的是后来在协会的帮助下也慢慢变得开朗起来。
黄家三姐妹的父亲因艾滋病刚刚去世,他们还沉浸在丧父的悲痛中,又受到同龄孩子和村民的众多非议、排挤和歧视。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们在阜爱协会的大
家庭里都露出了笑容,那一首感动人心的《让世界充满爱》,稚嫩的声音里有着对未来的期盼和生命的坚强。
纪录片展示的贫穷、病痛、无奈的一幕幕场景都令人心痛,我们看到了一群艾滋病幼童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处境。这些本该活泼的孩子,却承担着巨大的伤痛,高俊瘦小孤单的身影走向他的新家,我们心痛怜悯之余,不得不感叹:对于高俊,对于颍州的孩子,何处是家呢?
生命——需要尊重与关爱
关于生命和人性的话题,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话题。这部纪录片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反映出社会主流价值观,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颍州的孩子》所获得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这个全球瞩目的奖项也让艾滋孤儿的命运受到强烈关注。导演集中展现了孩子们在现实中的悲惨处境,呼唤了更多人对这个群体的关爱。
人们都希望颍州的孩子得到救助,也有人在看过这部震撼人心的记录片后试图去帮助他们。影片的宗旨也在于唤起社会更多人对那些艾滋孩子的关注,因为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艾滋孩子需要帮助和关爱,最重要的是要消除人们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和偏见,这样他们才能正常生活,拥有生活的信心。无论是出于对生命最原始的尊重,抑或是出于人道主义关怀,我们都需要尊重他们、关爱他们、帮助他们。《颍州的孩子》不仅唤起了我们对艾滋病孩子的深入了解和同情,更多的是教给我们生命需要尊重和关爱,这是最难能可贵的,也是我们该懂的。
第五篇:颍州西湖导游词最新
颍州西湖导游词最新范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旅游从业人员,总归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导游词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颍州西湖导游词最新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颍州西湖位于阜阳城西北一公里新泉河两岸,是古代颍河、清河、小汝河、白龙沟四水汇流处。因阜阳在北魏以后称颍州而得名,为唐、明、清历代名胜。
明代《正德颍州志》载:西湖“长十里,广三里,水深莫测,广袤相齐”。《大清一统志》云:“颍州西湖闻名天下,亭台之胜,觞咏之繁,可与杭州西湖媲美。”颍州西湖景色之美,四时俱佳,招徕不少文人志士出守颍州,更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旅游胜地。从宁代起有北宋词人、宰相晏殊,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苏轼、宋代中书侍郎吕公著等七大名人知颍州,为古颍州西湖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并留下了113首著名诗篇,加之71名古代和近代诗人的诗篇共259首。其中唐宋八大家占四人,还有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苏轼曾在诗中将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媲美,“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可见,颍州西湖在古代确为天下西湖之冠。但后来由于黄河泛滥,西湖被泥沙填平,昔日美景,已不复存在。现仅存“会老堂”等建筑。
新的西湖在阜阳城西15公里处,周长11.5公里,湖面约5.74平方公里,水深1-2米,是在原三十里河的基础上兴修而成的。湖中有岛、岛中有潭,绿柳盈岸,芳菲夹道,花木扶疏。主要景点有:碑林公园,建有碑林长廊、碑林八卦阵,荟萃了当代名书画家真迹五百余幅。百龙亭、八仙、十二生肖等石雕,惟妙惟肖,令人拍手叫绝。紫竹院,建有假山、游泳室等。隐闲堂,是拜祭欧阳修、苏轼之处。清涟阁,系仿古建筑,五层楼阁。九曲桥,由颍州西湖第一个汉语拼音字母组成,非常巧妙。鱼宫,为两个鲤鱼伏,内有现代化的电动声像装置,如入仙境。另有游艇、游船、老虎等,更是让人留连忘返。
按照总体规划,颍州西湖将建设成为既有古人文景观的风景名胜,又有现代化游乐设施的重要景区,也是皖西北最有游览价值,最有吸引力的旅游胜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