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习题
1.下列有机物下列有机物是按照碳的骨架进行分类的是()
A 烷烃B烯烃C芳香烃D卤代烃
2.下列关于官能团的判断中说法错误的是()
A.醇的官能团是羟基(-OH)B.羧酸的官能团是羟基(-OH)
C.酚的官能团是羟基(-OH)D.烯烃的官能团是双键
3.写出下列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2,2,3,3-四甲基戊烷3,4-二甲基-4-乙基庚烷
4.关于同分异构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结构不同,性质相同,化学式相同的物质互称同分异构体
B.同分异构体现象是导致有机物数目众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C.同分异构体现象只存在于有机化合物中
D.同分异构体现象只存在于无机化合物中
5.分子式为C7H16的烷烃中,在结构简式中含有3个甲基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是()
A.2种B.3种C.4种D.5种
6.有A、B、C三种烃,分子式都是C5H10,经在一定条件下与足量H2反应,结果得到相同的生成物,写出这三种烃可能的结构简式并命名:
第二篇:化学习题
类型 三过滤和蒸发
【典例】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给蒸发皿内所盛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B.蒸发的过程,用酒精灯一直加热到全部固体析出,没有水分
C.过滤时漏斗下端管口应紧靠烧杯内壁
D.倒入漏斗的过滤液的液面应低于滤纸边缘
【互动探究】(1)在A项中,蒸发皿中盛放液体的量不能超过多
少?为什么?
(2)在B项中,蒸发停止加热的标准是什么?
【变式训练】进行过滤操作应选用的一组仪器是()
A.滤纸、烧杯、试管夹、漏斗、玻璃棒
B.烧杯、酒精灯、试管、漏斗
C.铁架台(附铁圈)、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
D.铁架台(附铁圈)、烧杯、漏斗、玻璃棒
【变式备选】分离下列混合物,按溶解、过滤、蒸发顺序进行的是()
A.氧化铜、木炭B.碳酸钙、氯化钠
C.氯化镁、碳酸钠D.乙醇、水
类型 四粗盐的提纯
【典例】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及泥沙,得到纯净的NaCl,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在下列操作中选取必要的步骤和正确的操作顺序()①过滤②加过量NaOH溶液
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
⑤加过量BaCl2溶液
A.④②⑤B.④①②⑤③
C.②⑤④①③D.①④②⑤③
【互动探究】(1)还有其他正确的操作顺序吗?若有,试写出
来。
(2)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盐酸的两个作用
【变式训练】要除去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的少量碳酸钠,可采用的方法是()
A.加入适量的稀硝酸
B.加入适量的Ba(NO3)2溶液
C.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D.加入适量的石灰水
【变式备选】现有一包氯化钠固体,其中混有少量的硫酸钠和氯化镁,可通过以下实验除去杂质得到纯净的氯化钠。其操作步骤如下:
①在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碳酸钠溶液。
②加入稍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③过滤。
④在滤液中加入稀盐酸至溶液呈中性。
⑤将混有杂质的氯化钠完全溶解于水。
⑥蒸发结晶。
⑦在滤液中加入稍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正确的操作顺序(已给出一部分)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⑤、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⑥。
(2)为什么要加入稍过量的碳酸钠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要加入稀盐酸至溶液呈中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题:
1.(2013·武汉高一检测)要除去NaCl溶液中含有的MgCl2,应 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是()
A.加入适量Na2SO4后
B.加入适量NaOH溶液后过滤
C.加入过量NaOH溶液后蒸发
D.加入过量Na2CO3后过滤
2.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写出适当的试剂、操作方法
(1)碳酸钙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钠____________________;
(2)氯化钾粉末中混有碳酸钾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氧化钙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钙____________________;
(4)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的炭粉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食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习题精选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习题精选
习题精选
(一)1.为防止煤气逸散使人中毒,常在煤气中加入少量的有特殊刺激性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燃烧,其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9O2点燃4CO22X6H2O,则X的化学式为()
A.H2SO4 B.SO3 C.SO2 D.CO2
2.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在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A.原子的种类 B.原子的数目 C.分子的种类 D.分子的数目
3.下面是一些学生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A.凡是跟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B.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微粒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C.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D.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分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 4.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A.将2g氢气在20g氧气中燃烧,生成18g水 B.将20mL酒精与2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40mL C.将浓硫酸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溶液质量增加 D.将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加热,溶液质量减轻 5.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一定改变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用心 爱心 专心
119号编辑
6.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并且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A.5g水受热变成5g水蒸气
B.5g食盐溶解在95g水中,成为100g食盐溶液 C.100mL水加入100mL酒精,成为体积小于200mL的溶液 D.木炭燃烧后质量减少
7.在化学反应中一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A.原子的种类B.分子的种类 C.物质的种类D.元素的化合价 8.小新用在空气中燃烧镁带的实验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1)镁带燃烧的化学表达式为________。
(2)完全燃烧后,称量留下固体的质量比反应前镁带的质量还轻,联系实验过程分析,其原因可能有:____;____...... 9.最近,上海建成了我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磁悬浮的核心技术是利用超导体的反磁性。高温超导物质(Y2Ba4Cu6O13)是以YmOn、BaCO3和CuO为原料,经研磨烧结合成(此过程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1)高温超导物质(Y2Ba4Cu6O13)由______种元素组成,其中Y呈_____价,YmOn的化学式是_____。
(2)在合成该高温超导物质的同时,还生成了一种物质,该物质是_______。
10.早在17纪,质量守恒定律被发现之前,英国化学家波义尔曾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燃烧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然后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比原金属质量增加了。
(1)试解释金属灰质量比原金属质量增加的原因。
(2)由于波义尔称量方法上的原因,他错过了发现质量恒定的机会。请你改进他的称量方法,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1.如图所示,反应前天平平衡,取下此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将其倾斜,使稀盐酸与大理石接触,待充分反应后,气球膨胀,再将装置放回天平左盘,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这一现象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
用心 爱心 专心
119号编辑
参考答案
1.C [点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X为SO2] 2.C [点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分子被破坏] 3.C 4.B [点拨:B是物理变化] 5.C [点拨: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没有增减] 6.D [点拨:木炭燃烧生的CO2扩散到空气中故其质量减轻了] 7.A
燃8.(1)Mg+O2点MgO(2)镁带燃烧时有一缕白烟(为生成的氧化镁)向空气中扩散,造成氧化镁的损失;镁带燃烧时夹镁带的坩埚钳上有—层白色粉末,此粉末为氧化镁,也造成氧化镁的损失;„„
9.(1)4;+3;Y2O3(2)CO2 [点拨:注意质量守恒定律的灵活运用] 10.(1)金属燃烧是金属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金属与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金属氧化物的质量。生成的金属灰是金属氧化物,所以金属灰的质量比原金属的质量增加了。(2)分别称量反应前后密闭容器的质量。
11.遵守质量守恒定律,CaCO3+HClCaCl2+H2O+CO2生成CO2气体使气球内气压增大,气球膨胀,球所受向上的浮力增大,对天平左盘的压力减少,所以天平指针偏右。
习题精选
(二)1.镁带在耐高温的容器中密封(内含空气)加热,在图中,能正确表示容器里所盛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2.用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的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119号编辑
3.图是铜粉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时,参与反应的铜粉的质量和产物氧化铜的质量的关系图形。氧化铜中,铜和氧的质量比值约为()
A.8 B.4 C.2 D.1 4.a g镁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得到b g白色固体,此时参加反应的氧气为()A.(a+b)g B.(a-b)g C.(b-a)g D.无法判断
5.在A+2BC+2D的反应中,9.8gA和8gB完全反应生成14.2gC,同时得到______g。6.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的数目;③元素的种类;④物质的总质量;⑤物质的种类;⑥原子的种类。
A.①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⑥ C.①④⑥ D.①③⑤
7.化学家舍勒和普利斯特里早在18世纪就先后独立地发现了氧气,但由于受“燃素理论”的影响(即认为一切可以燃烧的物质都是由灰和“燃素”组成的,物质燃烧后剩下的是灰,而燃素本身变成了光和热,散逸到空中去了),使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根据“燃素理论”推知,燃烧后物质的质量应减轻,但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研究磷以及一些金属燃料时,做了大量定量实验,实验结果都与“燃素理论”相违背。他大胆质疑,尊重实验事实,进行深入研究,克服重重阻力,击破了“燃素理论”,真正发现了氧气。
请回答:
(1)拉瓦锡之所以成为氧气的真正发现者,应该归功于拉瓦锡具有_______的科学精神。
用心 爱心 专心
119号编辑
(2)拉瓦锡推翻“燃素理论”的实验事实是__________。(3)用学过的理论解释磷燃烧时质量的变化情况______________。(4)写出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化学反应式______________。(5)实验室可用________法来收集氧气。
(6)用(4)(5)中的方法制备和收集氧气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是(填编号)_______________。a.试管 b.漏斗 c.酒精灯 d.导管 e.胶头滴管 f.集气瓶 g.量筒 参考答案
1.B [点拨:反应前后密闭容器的质量不变] 2.C [点拨:铁片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H2扩散到空气中去了,使其质量减轻了] 3.B [点拨:在坐标任取一数如:Cu的质量为6,则氧的质量为7.5g-6g=1.5g,其质量比为6g︰1.5g=4] 4.C [点拨:O2的质量为bg-ag] 5.生成C的质量为9.8g+8g-14.2g=3.6g 6.B 7.(1)大胆质疑,尊重实验事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2)磷以及一些金属燃烧后物质的质量增加。
(3)磷燃烧增重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符合质量守恒定律。(4)①KClO
32K2MnO4+MnO2+O2③KCl+O(或②KMnO24MnOH2O+O2)H2O2(5)排水集气(或向上排空气)。
(6)若(4)中写反应①或②:acdf。若(4)中写反应③:a、d、f。MnO2用心 爱心 专心
119号编辑
习题精选
(三)1.某同学在科技活动课上用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论证质量守恒定律,瓶内放了足量的盐酸,b是未充气的气球,里边放有6.5g锌粉,将它紧紧套在瓶口上(图A)。将图A的装置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质量为W1g,然后将气球内锌粉全部倒入瓶内,立即产生气体,气球逐渐胀大,锌粉全部反应(图B)。反应结束后,再次称量,质量为W2g,结果W2 (1)此反应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___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2)天平显示W2 (4)若生成的H2为0.2g,在标准状况下,气球体积最大不超过__________L。(标准状况氢气密度为0.0899g/L) 2.请你比较一下两个“守恒定律”的表述和应用,完成下面的填空和计算: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_________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时,“等号”两边各原子的数目_______。 (2)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_________保持不变。这个规律叫做能量守恒定律。 (3)计算: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如果图中的那个小孩开始滑下时具有1400J机械能,而滑到中点时他只剩下1150J机械能,那么滑到滑梯底端时他的动能为多少(计算时设他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变)?整个过程有多少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3.小刚和小洁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进行科学探究。请填 用心 爱心 专心 119号编辑 写以下探究过程中的空格: [提出假设]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1)。[确定研究方法]分析推理、查阅资料、实验探究。 [设计并进行实验]小刚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A图所示,小洁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B图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实验结论]小刚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小洁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 你认为(2)的结论正确,请谈谈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3)[结论分析]请从原子的角度,简要分析你认为正确的结论。(4) [查阅资料]小刚和小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法国伟大的科学家拉瓦锡,早在18世纪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准确、缜密的研究,并做出了科学结论。 [交流表达]请简要谈一下,你认为这条科学结论有什么重大意义?(不超过30字)(5)[结论应用]环保部门常用I2O5空气受CO污染的程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I2O5+5CO=I2+5X,根据生成X的多少,可以判断CO的含量,X的化学式是(6)。 参考答案 1.(1)符合。(2)氢气球有浮力。(3)真空。(4)2.23L。 2.(1)等于,必须相等。(2)能量的总量。(3)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依题意,滑行一半路程所放出的热能为Q1=1400J-1150J=250J由于摩擦阻力的大小不变,在另一半路程还将有同样多的热能放出,即Q2=Q1=250J故知:整个过程有Q=Q1+Q2=500J机械能转化为热能所以滑到滑梯底端时,他还剩下的机械能为1400J-500J=900了在底端,他的势能为零,所剩下的机械能即为他的动能。答:(略)3.(1)相等;(2)小洁;(3)小刚在操作过程中反应生成的CO2气体逸出锥形瓶,所以剩余的生成物的质量比反应物的总质量减少了。(4)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所以,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5)该科学结论对于定量认识化学反应,合理进行化工生产有重要作用。(6)CO2 用心 爱心 专心 119号编辑 环境化学考试习题 二、填空: 1、一般情况下Se对Hg2+能产生?抑制 作用。 2、环境化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孕育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 3、金属锌(Zn)能够抑制 镉(Cd)的毒性 4、世界环境日为 6月5日 ??。 5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主要有 ?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 ?生物迁移 三种方式。 6、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物理效、环境化学效应? 和??环境生物效应?。 7世界水日为每年的3月22日。 8环境中污染物的转化主要有? ??物理??、化学? 和? ?生物??三种方式。9世界最关注的化学污染物为 持久性有机污染?、“三致”化学污染物?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三类。 三、问答: 环境中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哪些? 主要有:元素、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和烃类、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含氧有机化合物、有机氮化合物、有机卤化物、有机硫化物、有机磷化物等。 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急需解决哪些重大问题? 1.地表水污染机理与水环境修复 ?2.地下水污染与修复 ?3.安全饮用水技术保障体系 ?4.污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成套技术 ?5.大气污染形成机理与控制 ?6.城市空气质量控制机理与技术 ?7.城市物理污染机理及其控制 ?8.土壤污染机理与修复 ?9.固体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 ?10.绿色化学与清洁生产 ?11.环境监测新技术 ?12.持久性有毒物质与生态安全 ?13.区域环境调控与环境建设 ?14.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与生态环境安全 当前三大全球环境问题:气候变化、酸沉降、臭氧层损耗都发生在大气圈内 3、举例简述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P15)4.简述世界著名八大公害事件。(1)比利时马斯(Meuse)河谷烟雾事件。(2)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3)多诺拉烟雾事件 (4)伦敦烟雾事件: (5)四日市哮喘事件 (6)痛痛病事件: (7)水俣病事件:。 (8)米糠油事件: 二、填空: 1、HO·自由基的时空分布规律是:低空 多于 高空,低纬 多于 高纬,南半球 多于 北半球,夏天 多于 冬天,白天 多于 夜间。(高温有利于自由基的形成) 2、碳氢化合物大部分以 气态 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 3、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 光化学 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4、H3C·(烷基自由基)主要来自 乙醛 和 丙酮的光解。 5、大气遭污染的程度,主要决定于污染源排放的特征、排放量 和污染源的远近 ,还决定于大气对污染物的 扩散能力。 6、大气中最重要的自由基为 HO· 和 HO2·。 7、大气中的卤代烃包括 卤代脂肪烃 和 卤代芳香烃。有机的卤代烃 对环境的影响最大,需特别引起关注。 8、大气中的NO2可以转化成 NO、NO3 和 N2O5。 9、根据温度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逃逸层。 10、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有 悬浮颗粒物 、CO、SO2、O3 、铅 等。 11、完成下列大气中H2S的去除反应式: H2S + O3 → H2O + SO2 HO· + H2S S →→H2O + ·SHSH 12、自由基链锁反应一般分四个阶段,即自由基 引发 —自由基 产生、传播 — 自由基 传递、终止 —自由基 消失。 13、制冷剂氯氟烃破坏臭氧层的反应机制是: CFxCl2 + hν → ·CFxCl + Cl· Cl· + O3 → O2 + ClO· ClO· + O → O2 + ·Cl 14、当今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三大环境问题---臭氧层耗损 、气候变化 、酸沉降 等都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15、大气中的CH4主要通过与 HO· 自由基反应而被去除。 16、大气 中 污 染 物 氯 氟 烃的危害是:可以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氟氯烃化合物也是温室气体; 和 氟氯烃化合物的浓度增加具有破坏平流层臭氧层和影响对流层气候的双重效应。 17、高层大气中的高空中的光致电离 及 电磁辐射 可以产生自由基。 18、根据光化学第一定律,首先,光子的能量至少要 分子内的化学键断裂 时,才能引起光离解;其次,分子对某种特定波长的光要有 特质吸收光谱,才能产生光化学反应。 19、大气中耗损O3的三种途径:一是由 OH· 构成的催化循环反应; 二是由 NO 构成的催化循环反应 ;三是由 Cl· 构成的催化循环。 20、按污染成因分,气溶胶可分为 分散性 气溶胶和 凝聚性 气溶胶。 21、大气污染物的人为来源主要有 含氮化合物 、含硫化合物 、含碳化合物、和 含卤素化合物。 22、污染物在大气中可以发生三种类型的作用,即 大气化学 作用,气象 作用及 流体力学 作用。 23、对流层中的臭氧主要是与 HO·、NO 等反应而去除;平流层中臭氧的去除主要是与 ClO· 、NO 等的反应。 24、CH4 是大气中唯一能够由天然源排放而造成高浓度的气体。 25、大气中 的 污 染 物 氯 氟 烃 具 有 在对流层中不会发生光解反应、在对层中难以被OH·氧化、不易被降水清除 的特点。 26、大气的扩散能力主要受 大气稳定度 和 风 的影响。 27、大气污染研究中通常把碳氢化合物分为 甲烷 和 非甲烷烃 两类。 28、H3CO·(烷氧基自由基)主要来自 甲级亚硝酸酯 和 甲基硝酸酯 光解。 29、H3COO·(过氧烷基自由基)来自 烷基 与O2的作用。 30、SO2 在大气中,尤其在污染大气中易通过 光化学氧化 、均相氧化 、多相催化氧化,最终转变成硫酸 或 硫酸根 ,并通过干沉降或湿沉降(酸雨)的形式降落到地面。 31、大气中CH4主要来自 土壤微生物活动 、植被化学反应、细菌活动 、__ 对流层平流层化学反应 __的排放。 32、在光化学烟雾形成过程中,NO2 既是链反应的引发物质,又是链反应的终止物质。 33、SO2的催化氧化速度与 pH值、金属离子 和 臭氧浓度 有关。 34、大气污染物的云内清除(雨除)过程包括 气溶胶气体的雨除和 微量气体的雨除。 35、大气中 硫酸盐 和 硝酸盐 等气溶胶可作为活性凝结核参与成云过程。 36、硫酸型烟雾 烟雾发生时往往白天、夜间均会连续出现。 37、空气中氧化剂特别是 O3 也包括 PAN 及其他化合物是光化学烟雾形成的指标。 38、气溶胶粒子污染来源的常用推断方法有 相对浓度法、富集因子(EF)法、相关分析法 、化学质量平衡法(CMB) 和 因子分析法(有可分为主因子分析(PFA)和目标转移因子分析法(TTFA))。 39、酸沉降有 湿沉降 和 干沉降 两种过程,前者是通过 降水 将大气中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而后者是酸性物质在 气流作用 下直接迁移到地面的。 40、微量气体的雨除取决于气体分子的 传质过程 和在溶液中的 反应性,同时还与云的类型和云滴有关。 41、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有:大气中的氨、颗粒物的酸度 及其 缓冲能力。 42、大气颗粒物的粒度有三个模:即 艾根核膜、积聚模 和 粗离子模。 43、降水中的主要阴离子有SO42-、NO3-、Cl-、HCO3-。 44、化学烟雾型污染有两种类型,即 洛杉矶烟雾 和 伦敦型烟雾。 45、城市大气中颗粒物的分布多数属双模型,即 积聚模 和 粗离子膜。 46、光化学烟雾 烟雾一般发生在白天,夜间消失。 47、写出下列物质的光解反应方程式。 (1)NO2 + hν → NO + O (2)HNO2 + hν → NO + HO· 或HNO2 + hν → H· + NO2 (3)HNO3 + hν → NO2 + HO· (4)H2CO + hν → H· + HCO· 或 H2CO + hν → H2 + CO (5)CH3X + hν → CH3 + X· 48、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 CO2、N2O、CH4 及 CFCs。 49、中国酸雨的主要致酸物质是 硫酸盐。 50、SO2 和NOx 的气相转化主要通过与 HO· 自由基反应来完成。 51、大气中SO2的氧化有多种途径,其主要途径是 均相氧化 和 液相氧化。 52、大气降水的酸度与其中的酸、碱物质 的性质及 相对比例 有关。 53、酸雨的关键性离子组分中,SO42-可作为酸的指标,NH4+、Ca+ 可作为碱的指标。 54、云内清除和云下清除过程受 大气污染程度 和 环境参数的影响。 55、云下清除过程包括 微量气体 及 气溶胶 的云下清除。 三、简答: 1、试述光化学烟雾的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 答: 1、化学特征:(1)烟雾蓝色 ;(2)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橡胶开裂 ;(3)强烈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等,并引起头痛、呼吸道疾病恶化,严重的造成死亡;(4)会伤害植物叶子;(5)使大气能见度降低;(6)刺激物浓度峰值出现在中午和午后 ;(7)污染区域出现在污染源下风向几十到几百公里的范围内。 2、形成条件:(1)大气中有强烈的太阳光;(2)大气中有碳氢化合物(烃类特别是烯烃的存在);(3)大气中有氮氧化合物;(4)大气相对湿度较低;(5)气温为24—32℃的夏季晴天。 2、大气中的污染物氯氟烃有哪些特点及危害? 答: 1、特点:(1)、在对流层中不会发生光解反应;(2)、在对层中难以被OH?氧化;(3)、不易被降水清除。 2、(1)、可以使臭氧层遭到破坏;(2)、氟氯烃化合物也是温室气体;(3)、氟氯烃化合物的浓度增加具有破坏平流层臭氧层和影响对流层气候的双重效应; 3、简述HO2· 的来源 (1)主要来自大气中甲醛(HCHO)的光解 HCHO + hν →H? + HC?O(光370nm)(光分解)H? + O2→HO2? HC?O + O2→CO + HO2? (2)亚硝酸甲脂(CH3ONO)光解所产生的自由基HCO和H3CO(烷氧基自由基)与空气中的氧作用的结果 (3)HO与H2O2或CO作用的结果。HO? + CO →CO2 + H? H? + O2 → HO2?(4)烃类光解或者烃类被O3氧化,都可能产生H2O? RH + hν→R? + H? H? + O2→ HO2? RH + O3 + hν→RO? + HO2? 4、请以CH3CH=CHCH3为例,参考下面的光化学烟雾形成示意图,写出光化学烟雾形成的有关反应式。 5、酸雨形成须具备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1)条件:①污染源条件,即有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有利的转化条件;②大气中的气态碱性物质浓度较低,对酸性降水的缓冲能力很弱;③大气中的酸性颗粒物较多及其缓冲能力较弱;④有利的地形 和气象条件。 (2)影响因素:酸性物质的排放及其转化条件;大气中的氨;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天气形势的影响。 6、简述大气中耗损O3的三种途径。 答:大气中耗损O3的三种途径: 1、一是由OH?构成的催化循环反应: O + HO2· →·OH + 02 ·OH + O3 →HO2·+ 02 2、二是由NO构成的催化循环反应 : NO + O3 → NO2 + 02 NO2 + O →NO + 02 3、三是由Cl?构成的催化循环: Cl·+ O3 →ClO·+ 02 ClO + O → Cl·+ 02 7、简述酸雨的形成过程。 答: 1、由源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经气相反应生成硫酸、硝酸或硫酸盐、硝酸盐气溶胶; 2、云形成时,含硫酸根和硝酸根的气溶胶粒子以凝结核的形式进入降水; 3、云滴吸收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气体,在水相氧化形成硫酸根、硝酸根; 4、云滴成为雨滴,降落时清除了含有硫酸根、硝酸根的气溶胶; 5、雨滴降落时吸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再在水相中转化成硫酸根、硝酸根、8、大气中CO和CO2的主要天然来源有哪些? 答: 1、CO的主要天然来源:甲烷转化、海水中CO的挥发、植物的排放以及森林火灾和农业废弃物焚烧。 2、CO2的主要天然来源:海洋脱气、甲烷转化、动植物呼吸,以及腐败作物和燃烧作用。 9、为什么排放到大气中的CFCs能破坏臭氧层?(写出有关化学反应式)(P46) 答: 10、试比较伦敦烟雾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区别。答: 项目 硫酸烟雾 光化学烟雾 主要污染物 污染来源 季节 气温 湿度 日光 臭氧浓度 出现时间 毒性 烟雾性质 颗粒物、二氧化硫、硫酸雾等 煤 冬 低(4℃以下)高 弱 低 白天夜间连续 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严重时导致死亡 还原型 碳氢化物、氮氧化物、臭氧、PAN、醛类 汽油、煤气、石油 夏、秋 高(24℃)低 强 高 白天 对眼和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臭氧等有强氧化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氧化型 11、简述温室效应的危害。 答: 1、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两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一些城市可能被淹没; 2、全球气温上升中,由于两极温度升高快,而赤道升温慢,因此会导致全球的大气环流发生改变,例如西风漂流等减弱,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都会减弱等,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气候变化反应; 3、另外由于温室气体上升,还会伴随大量其它环境问题,如物种对气候不适应导致的物种灭绝,生物对气候的不适应可能导致的疾病流行等等。 12、简要叙述用富集因子法判断气溶胶粒子污染来源的基本原理、方法(步骤)。(P138) 13、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运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 1、污染物在大气中可 以发生三种类型的作用,即大气化学作用,气象作用及流体力学 作用。 2、大气遭污染的程度,主要决定于污染源排放的特征、排放量和污染源的远近,还决定于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能力。 14、说明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机理。 答: 1、原因: 2、机理:当水蒸气、氮氧化物,氟氯烃等污染物进入平流层,能够加速臭氧层损耗过程,破坏臭氧层稳定状态。这些污染物在加速过程中其催化作用。假定可催化臭氧分解的物质为Y,可使臭氧转变成氧气,而Y本身不变:Y + O3 → YO + O2 YO + O → Y+ O2 总反应: O3 + O → 2O2 15、试比较各气溶胶形态的主要形成特征。 答:形态 :轻雾 主要形成特征:雾化,冷凝过程 浓雾 雾化、蒸发、凝结和凝聚过程 粉尘 机械粉碎、扬尘、煤燃烧 烟尘 蒸发、凝聚、升华等过程 烟 升华、冷凝、燃烧过程 烟雾 冷凝过程,化学反应 烟怠 燃烧过程、升华过程、冷凝过程 霭 凝聚过程、化学反应 16、试述大气中CO2等气体浓度上升,引起温室效应的原因。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对红外线进行反射,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1、水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有两个:水中藻类的光合作用 释放氧气和大气 复氧作用。 (2-9题的公式参照课本第三章) 2、天然水中的酚酞碱度= [CO32-]] + [OH-] - [H2CO3*] - [H+] 3、天然水中的总碱度= [HCO3-] + 2[CO32-] + [OH-] - [H+]。 4、有机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常用__ KOW _表示。 5、天然水中的苛性碱度=2 × -。 6、天然水中的总酸度= [H+] + [HCO3-] + 2[CO32-] - [OH-]。 7、天然水中的无机酸度= [H+] - [HCO3-] -2 [CO32-] - [OH-]。 8、天然水中的CO2酸度= [H+] + [H2CO3*] - [CO32-] - [OH-]。 9、天然水中的总酸度=2× [HCO3-] [H2CO3*] [H+]。 17、有机污染物一般通过 吸附作用 、挥发作用 、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富集 和 生物降解作用 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18、影响有机物生物降解的因素有: 有机物本身的化学结构、微生物种类、温度、pH、反应体系的溶解氧浓度、等。 19、水体中常见的吸附等温线有三类: H型、L型、F型。 20、水体中重金属的沉淀类型有 自由沉淀 、压缩沉淀 、絮凝沉淀 和 成层沉淀 四种。 21、有机物生物降解的模式有: 生长代谢、共代谢。 三、简答: 1、需氧有机物对水体有何影响? 答: 1、对水生生物无直接毒害,但是降解耗氧,引起水体缺氧,水质恶化; 2、使得氧化还原条件改变,增加一些重金属溶解和毒性增强; 3、使得pH降低,酸性增强,金属溶解;金属Hg容易甲基化; 4、静止水体的富营养化。 2、请比较水中各污染类型主要化学污染物的污染特征。 答: 1、酸碱污染物,pH异常; 2、重金属污染,毒性;非金属污染,毒性;需氧有机污染物,好氧缺氧;农药污染,严重时生物灭绝;易分解有机物污染,好氧、异味、毒性;油类污染,漂浮、孵化、颜色。 3、在实际应用中,人们通过什么方法来除去废水中的重金属? 答:人们常常控制水中的pH值,其使中的重金属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以除去废水中的重金属。 4、水中病原体污染有哪些特点? 答: 1、数量大; 2、分布广; 3、存活时间较长; 4、繁殖速度快; 5、易产生抗药性,很难灭绝; 6、传统的二级生化污水处理及加氯消毒后,某些病原微生物、病毒仍能大量存活。 5、试述有 机化合物在土壤(沉积物)中吸着的二种主要机理。 答:(1)、分配作用:在水溶液中,土壤有机质对有机物的溶解作用,而且在溶质的整个浓度范围内,吸附等温线都是都是线性的,与表面吸附位无关,只与有机物的浓度有关;(2)、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土壤矿物质对有机物质的表面吸附作用或干土壤矿物质对有机物质的表面吸附作用。前者主要靠范德华力,后者是各种化学键力如氢键、离子偶极键、配位键及pai键的作用结果。 6、简述水环境中颗粒物专属吸附的特点。 答: 1、专属吸附作用不但可使表面电荷改变符号,而且可使离子化合物吸附在同号电荷的表面上。 2、被专属吸附的金属离子不能被通常提取交换性阳离子的提取 剂提取,只能被亲和力更强的金属离子取代,或在强酸性条 件下解吸。 3、在中性表面甚至在与吸附离子带相同电荷符号的表面也能进 行吸附作用。 7、简述诱发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释放的主要因素。 答:浓度升高、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降低PH值、增加水中配合剂的含量、一些生物化学迁移的过程也能引起金属的重新释放。 8、水体污染物可分几类? 答:可分为八类:好氧污染物;致病污染物;合成有机物;植物营养物;无机及矿物质;有土壤、岩石冲刷下来的沉积物;放射性物质;热污染。第四章 一、选择与填空 1、微生物转化农药的方式有: 去毒作用、活化作用、结合、复合或加成作用 以及 改变毒性。 2、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挥发的因素主要有:农药的 浓度、扩散速度、物理化学性质,土壤的含水量、吸附性 ,以及环境的 温度、气流速度 等。 3、农药在土壤中的质体流动主要与 农药与土壤间的吸附、有机质的含量、粘土矿物、农药性质 等有关。 4、重金属不被土壤 微生物 降解,可在土壤中不断积累,也可以为 所富集,并通过 食物链 在人体内积累,危害人体健康。 5、微生物在农药转化中的作用是 矿化作用、共代谢作用、生物化学反应。 6、农药在土壤中的半衰期既决定于农药本身的特点,也与周围的 环境因子 和生物因子有关。 7、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规律是 D。 A 茎叶>颖壳>根>籽实 B 籽实>根>颖壳>茎叶 C 根>颖壳>籽实>茎叶 D 根>茎叶>颖壳>籽实 8、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规律是 A。 A 豆类>小麦>水稻>玉米 B 水稻>小麦>豆类>玉米 C 小麦>豆类>玉米>水稻 D 玉米>小麦>水稻>豆类 9、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由植物的 生态 学 特性、遗传学 特性和 重金属 的物理化学性质等因素所决定。 10、农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包括 迁移、吸附、植物吸收 和 降解 四个方面。 11、土壤中重金属向植物体内转移的主要方式有重金属与植物细胞壁结合 和 形成重金属硫蛋白或植物络合物 两种。 12、农药对光的敏感程度 是决定其在土壤中的残留期长短的重要因素。 13、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主要有水解反应、光化学降解、生物降解 三种。 14、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有 被动转移 和 主动转移 两种方式。 15、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过程与重金属的种类、浓度、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土壤的类型、土壤的理化性质,植物的种类、生长发育期,以及复合污染、施肥等因素有关。 16、农药在土壤中的非生物降解包括水解反应和 光化学降解。 17、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主要通过 扩散 和 质体流动 两个过程。 三、简答: 1、试概括农药在土壤中行为的影响因素。 答:(1)、农药本身分理化性质:结构及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如蒸汽压、水解度、分配系数 (2)土壤性质:土壤结构、粘土含量、有机质含量、pH值、离子交换浓度、微生物种类、数量 (3)环境性质:温度、日照情况、耕作方式、灌水与否、作物种植 2、土壤中重金属向植物体内转移的主要方式及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1)、土壤中重金属向植物体内转移的主要方式有重金属与植物细胞壁结合和 形成重金属硫蛋白或植物络合物两种。 (2) 3、举例说明影响农药在土壤中进行扩散和质体流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1)影响扩散的因素:土壤水分含量、吸附、孔隙度和温度及农药本身的性质; (2)农药与土壤间的吸附、有机质的含量、粘土矿物、农药性质 4、试述有机磷农药在环境中的主要转化途径。举例说明其原理。 答:(1)主要转化途径:①吸附催化水解:吸附催化反应土壤系统中某些水解反应受粘土的催化作用,可能比相应的水体中要快。 ②光降解:农药对光的敏感程度是决定其在土壤中的残留期的长短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农药的相对光解速率相差很大。 ③生物降解:农药在土壤中持留时间的长短,其半衰期即决定与农药本身的特点,也与周围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有关,特别是微生物的参与。(2)原理:化学农药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同时,土壤微生物也会利用有机农药为能源,在体内酶或分泌酶的作用下,是农药发生降解作用,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5、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作用的主要机 制是什么? 答: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由植物的生态特性、遗传特性和重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等因素所决定。 6、文献提供农药乐果的蒸汽压力为1.13×10-3Pa(20℃),溶解度为3×104(μg/mL),其分子量为229.12(C5H12O3NPS2)。计算其在液、气两相间的分配系数D值,并与文献值D=2.5×108比较。 7、某杀虫剂在农田一年一度使用的剂量为5.0kg/ha,已知该农药的半衰期为一年,且施药后100%进入农田,求经过5年后农田中农药的累积残留量。 西华师范大学化学教学论习题 Ⅰ 一 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20 分)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过程的一门科学; b.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现象的一门科学; c.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的一门科学; d.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方法的一门科学。 2. 中国近代化学教育始于() a.17世纪中叶; b.19世纪60年代; c.18世纪40年代; d.19世纪40年代。 3.中学化学教材是以()为主线编排的 a.基本概念 ; b.元素化合物知识; c.原子序数 ; d.物质结构理论。 4.化学基本技能指的是() a.化学实验技能; b.化学用语技能; c.化学计算技能; d.a、b、c都是。 5.中学开设化学课程的目的是() a.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c.发展学生的智力; d.培养学生的能力。 6.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是() a.根据中学的培养目标制定的化学 b.根据中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 教学指导性文件; 划制定的化学教学指导性文件; c.根据中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 d.根据中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 划制定的化学考试指导性文件; 划制定的化学教学参考性文件; 7.化学教学中的“双基”指的是() a.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b.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 c.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 d.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8.化学用语主要指() a.拉丁语和英语; b.电子、原子、分子、离子; c.元素、化合物和物质; d.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9.化学教学的主要因素是() a.教学内容、教室、黑板和粉笔; b.教材、大纲和教具 ; b.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d.化学理论和实验。 10.化学教学过程是一个() a.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 b.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c.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双向促进的过程; d.化学教学系统中各因素统一 协调运动的过程。 二.简答题(20 分) 1.中学化学教学的要求是什么? 2.中学化学教案通常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3.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4.通常情况下化学备课应注意哪几点? 5.化学技能的形成有哪些过程? 三.术语解释(15分) 1、STS; 2、CAI ; 3、常模; 4、相对评价; 5、形成性考试。 四.分析讨论题(20 分) 1.简要分析“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2. 简要分析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 3. 简谈“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的关系。 4. 简谈化学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理论联系实际” 5.你认为怎样才能测量出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论述题(10 分) 1.谈谈化学课程设置的作用与意义; 2.简论化学实验的主要功能。 六.实验题(15分) 1.把温度计水银球一端侵入浓硫酸液面下3-4cm,放置在空气中,在1-2min内,温度计由原来的20ºC上升到40ºC,请解释原因。 2.纯净的氢气在尖嘴玻璃导管口燃烧时,会产生黄色火焰,但是在制备氢气的大试管里点燃纯净的氢气,却能观察到淡蓝色火焰,请解释原因。3.用下面给出的物质和仪器,设计一个喷泉实验,并介绍实验步骤。 仪器材料:铁架台(带夹或圈)、圆底烧瓶、烧杯、玻璃导管、乳胶管、弹簧夹、橡皮塞、滴管、酒精灯、石棉网、碎瓷块、温度计。 试剂:乙醇、浓硫酸、液溴、水。 Ⅱ 一 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30 分)2.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a.化学课程教学过程; b.化学教学课程的教学; c.化学课程教与学的规律及应用; d.化学课程教学方法。2.化学课程标准是(); a.教材编写的依据; b.教师教学的准绳; c.考试命题和评价的依据; d.教材编写、教学与评价的基本要求。3.中学化学课程的主旨是() a.使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着眼学生未来发展; d.提高公民素质。4.化学课程的含义是指() a.化学教材和学生的学习经验; b.化学科目、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c.化学教材和课程标准; d.化学教学内容、活动、过程和教与学的经验。 5.中学化学课程的目标是() a.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 b.培养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c.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d.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6.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有() a.接受式学习、启发式学习; b.讲授式学习、发现式学习; c.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d.传授学习、研究性学习。7.作为课堂教学的“科学探究”,其主要环节有()a.选题、论证、假设、计划、实施。 b.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 c.观察、实验、测定、数据处理、科学抽象、理想模型、假说、验证、得出结论; d.调查、分析、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收集并处理数据、验证方案、得出结论。 8.化学教学评价的参照依据是() a.课程标准、教材、教师; b.课程标准、教材、化学实验; c.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与学的经验; d.课程与教学目标。9化学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是() a.自我分析、钻研大纲教材、准备教具选择方法和教具、编写教案; b.设计准备、设计目标、设计策略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媒体、总成与编制方案; c.自我分析、了解学生、钻研教材、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具; d.自我分析、钻研大纲和教材、选择方法和教具、编写教案与实施。10.化学课堂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有() a.目标、内容、方法、学生活动、教态;b.目标、内容、方法、学生活动、教材; c.目标、内容、方法、师生互动、重难点;d.目标、内容、方法、现代教育技术; 二.简答题(30分) 1.为什么要进行化学教学设计? 2.化学“说课”包括哪些内容? 3.现代化学教学评价有哪写主要方式? 4.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5.什么是化学研究性学习?它与科学探究有无区别? 6.你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有哪些方面用途? 三.分析题(20分) 1.“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以化学教学也应以实验为基础”的说法正确与否,请简要分析; 2.有人说“学了化学知识,也会忘记,方法学会了可以受用终生,因此,化学教学应该教方法,不重知识”,简要分析这种说法正确与否; 3.生物学者认为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生物学最重要;计算机学者认为21世纪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最重要。化学家认为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化学是中心科学,请问你怎么看? 4.有人说“高中课程改革之后,教科书由原来的3册变成了8册,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请问,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四.实验题(20分) 1.请用绿色化学的理念评价和筛选以下几个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看那个反应最理想? MnO2 (1).2KClO3======2KCl+3O2↑ Δ Δ (2).2KMnO4======K2MnO4+MnO2+2O2↑ MnO2 (3).2H2O2======2H2O+O2↑ 2.以下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你认为按图中所示的方法操作有无问 题?如果有问题,怎样改进? Ⅲ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按化学实验教学操作分类,化学实验一般分为() A、无机实验,有机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B、制备实验,性质实验,演示实验,探究实验; C、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边讲边实验,探究实验;D、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制备实验,验证实验。 2、演示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 A、目的明确、现象明显、精心设计、充分准备; B、现象明显、装置醒目、操作规范、演示与讲解结合; C、目的明确、现象明显、操作规范,做好小结; D、现象明显、精心设计、操作规范、安全可靠。 3、边讲边实验指的是() A、教师一边讲一边做的实验; B、学生一边做一边讲的实验 C、教师在一边讲,学生在另一边做的实验 D、教师一边讲,学生随堂做的实验 4、中学新课程化学实验体现了那些主要的科学方法() A、比较、分类、归纳、概括; B、归纳、演绎,比较、类比; C、归纳、演绎,比较、分析; D、比较、分类、归纳、推理。 5、实验——归纳教学模式的程序为() A、目标定向——实验主题——得出结论; B、实验主题——特定事象——得出结论; C、实验主题——典型事例——得出结论; D、实验主题——典型事例——印证已有结论。 6、微型化学实验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药品用量; B、减少环境污染; C、缩小仪器; D、减少成本和环境污染培养能力。 7、化学实验技能学习的规律是() A、学习——学会——熟练; B、学习——练习——成功; C、模仿——练习——熟练; D、模仿——练习——学会。 8、提倡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在于重视()A、探究过程和结果; B、探究动作; C、探究方法; D、探究结果。 9、化学探究实验的活动主体是()A、老师; B、学生; C、师生共同探究; D、老师带领学生探究。 10、实验研究的“科学性”指的是()A、使用科学的方法; B、采用科学仪器; C、验证科学结论; D、没有科学错误、方法科学合理。 二、问答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 1、什么是化学实验? 2、化学实验有哪些主要功能? 3、化学实验能力哪些主要方面? 4、化学实验教学有哪些主要模式? 5、怎样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6、化学实验探究模式有哪些主要环节? 7、为什么要研究中学化学实验? 8、化学实验研究的原则有那些? 9、研究中学化学实验的主要方法有那些? 10、化学实验有哪些主要发展趋势? 三、分析题(每小题10 分,共30 分) 1、简要分析新课程中化学实验内容的呈现体现了些什么特点,并举例说明。 2、初中新课程把化学实验全部改成科学探究,你认为可行还是不可行?说明理由。 3、简要(并举例)说明用绿色化学理念优选化学实验的要求。 四、设计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1、自选题目设计一个实验,要求把原来有污染的实验改成没有污染。 2、用“探究性学习法”(自选题目)设计一个实验的教学程序。第四篇:环境化学考试习题
第五篇:化学教学论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