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宝山区产业规划
宝山区产业发展规划
来源: 宝山区规划局作者:发布时间: 2008年03月21日14:0
2规划原则
坚持“二、三、一”产业发展方针,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动力,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以精品钢和航运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培育以房地产及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的产业集群以及具有潜力的休闲度假产业集群,强化教育研发功能,逐步形成上海西北部科教研发基地。
区域产业布局
从上海市域产业布局整体出发,积极发挥区域优势和现有基础,按照地域紧密度和产业关联度,合理布局,集约发展。整个宝山区域产业布局
共分四个区域。
外环线以南即上海中心城宝山部分。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学科研产业园区、港口物流及与城市居住相关的第三产业;调整置换现有污
染产业,逐步向都市型产业发展和向北部产业区转移。
外环线郊环线之间即宝山新城区域。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重点发展商贸、商务办公、房地产以及文化教育和体育等产业。郊环线以北区域。以宝山工业园区北区和宝钢为核心,建成全国重
要的精品钢及其延伸业基地。
工业园区布局
规划贯彻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整合梳理现有工业园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工业园区。
区域内形成“1(国家特大型企业)+2(市级)+1(区级)”产业
布局结构。
国家特大型企业:宝钢。规划范围面积为26平方公里。
市级工业园区:吴淞产业区、宝山工业园区(南区、北区),规划面积分别为16平方公里、31.5平方公里(南区4.5平方公里、北区27平方公里)。宝山工业园区(北区)含2.5平方公里区级工业用地。区级工业园区:月杨工业园区(含顾村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0平
方公里(其中顾村工业园区2平方公里)。
第二产业
以精品钢及其延伸业为主导,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工业用地产出效益。积极发展新材料和都市型工业,基本形成与上海工业新高地相适应、又有宝山特点的工业产业结构、经济规模和总体实力。加快宝山各级各类工业园区功能及空间整合,加快建设宝山工业园区(北区、南区)和月杨工业园区。月杨工业园区在现状月浦、杨行工业园区用地基础上集约发展,加快现状罗店、顾村等工业园区内工业企业向宝山工业园区和月杨工业园区的集中。促进科技产业化步伐,积极发
展高科技、高附加值配套加工业。
第三产业
促进第三产业领域扩大、层次提升、功能完善。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钢铁研发设计、贸易会展、物流配送、文化创意等方面形成宝山独特的竞争优势;提升发展基础性服务业,努力提升商贸、房地产、物流、金融等基础业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能级;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会展业、大力发展航运服务业、积极引进咨询、评估等专业服务业、拓展社区服务功能、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等;推进现代
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农业
坚持“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装备农业,推进宝山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
重点建设罗店、罗泾现代生态农业开发园区。
第二篇:林下产业规划
中峪乡蔚村 关于林下产业规划
方
案
中峪乡蔚村 新农村建设规划
方
案
中峪乡蔚村
关于林下产业规划方案
中峪乡蔚村位于沁源县县城西南端,全村2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共187户,657口人,总面积14862亩.耕地面积971.7亩,林地面积8738亩,全村无企业,属典型的纯农业村。当前我村的林下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林下种养规模较小,林下资源利用少;产业化水平低,只注重初级产品开发,深度开发力度不够,产业链条短,市场发育不全;组织化程度低,被动发展,缺少龙头带动和典型引导;科技支撑力度不大,经营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发展生态林业,倡导低碳生活,成为愈来愈被社会所认知的关键词。发展林下产业是低碳经济时代林业建设的发展方向,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森林浙江的重要内容。鉴于我村林业用地日趋紧张,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将更加突出,对于发展林下产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现就发展林下产业,建设森林浙江提出如下建议: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林业的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以林业生态安全为前提,以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和林业生产力水平为核心,以促进林农增收、企业增效为宗旨,以科技为先导,整合 林业资源,按照区域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思路,促进林业由单一营林向多目标复合经营转变,最大程度地提高林地综合经营效益。
二、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以林为主,保护第一的原则。在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的前提下,重点开发用材林地、经济林地林下资源。
二是坚持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的原则。注重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配套发展,加快形成种养加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三是坚持突出特色,分类施策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市场经济条件,合理选择发展模式,聚集生产要素,重点培育区域化的特色基地、专业市场。
四是坚持龙头带动,示范引导的原则。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提高组织化水平,引导林下产业科学发展。
三、发展模式
林下产业开发模式繁多,适宜在我村发展的主要有以下三大模式类型。
(一)林下种植型
根据间种内容可分为林药、林苗、林菜、林草、林菌5种模式。①林药复合模式。在马尾松、杉木、马褂木和木荷等林下栽培柴胡、桔梗、乌药、玄参、丹参、细辛等。②林苗复合模式。在马尾松林、湿地松林下种植杨桐;在落叶阔叶林下培育前期需 要适庇荫的青冈、木荷、红豆杉、香榧等苗木。③林菜复合模式。在马褂木、厚朴、枫香等落叶阔叶林下种植树参、马兰、紫萼、三脉紫菀、蒲公英、鸭儿芹等森林野菜。④林草复合模式。在保持水土、维护地力和改良土壤促进并提高立地生产力为目的,在山核桃、板栗、杨梅、油茶等经济林下种植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等。⑤林菌复合模式。利用林下空气湿度大和光照强度低等有利条件,栽培金针菇、平菇等。
(二)林下养殖型
根据养殖内容可分为林禽、林畜、林下特种养殖和生态链混养4种模式。①林禽复合模式。在林下透光性、空气流通性好的环境条件下,放养或圈养鸡、鸭、鹅等。②林畜复合模式。在林下活动空间较大的林地,养殖小黄牛、山羊、土猪等。③林下特种养殖模式。在林下适宜地段或区块,养殖野兔、梅花鹿、野猪、石蛙等特种动物。④生态链混养模式。按照不同动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结合林地条件及其林分结构,从生态学角度在林下进行鸡+兔混养、鸭+蚓混养等。
(三)林下休闲型
充分利用森林及其生态的多种功能,发挥森林氧吧与负氧离子较丰富的健康效能,以及森林纳凉避署等的生态效益,发展林下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生态农林业旅游等特色产业。
四、发展对策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林下空间作为宝贵的战略资源来看待,把开发林下经济作为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成立林下产 业开发的领导组织,出台体现优惠、扶持、促进原则的经济调节政策,引导林下产业深入发展。
二是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建立一批不同类型的林下经济示范园区,园区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科技运行。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及时总结成功范例,发挥示范作用,辐射带动林下经济发展。
三是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一是要积极引进推广适宜林下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大胆探索林下种养新模式,形成成熟技术。二是推进科技协作,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产学研紧密合作平台。三是搞好技术服务,强化技术培训,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四是统筹规划,规模发展。根据自然条件、林地资源状况,把林下产业与林业产业化建设、招商引资、森林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合理确定发展方向,积极推广切合本地实际,适宜本地区发展的林下种、养模式。同时,根据不同林下产业类型的特点,努力探索和推广林木经营与林下产业开发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联结机制,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九日
第三篇:食用菌产业规划
丹麻镇锦州村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
(2010年—2015年)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深化,丹麻镇锦州村计划依据其特殊的自然气候条件,积极发展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为锦州村民致富奔小康探索一条新的途径,为加速发展锦州村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推进锦州村新农村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目的意义
可充分利用锦州海拔比较高,气温相对低,小麦种植面积大,秸杆资源丰富,畜牧业发达,畜禽粪便充足的自然优势,发挥食用菌生产用水少,生产条件要求低,技术简便易行,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对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持续、高产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和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为全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性意义。
二、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发展现状
锦州食用菌生产已有多年历史,主要以平菇、香菇等品种零星种植为主,从2007年开始引进和试种双孢菇,取得了初步成效,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后来由于所种植品种产量低、病害严重、销售渠道不畅等多种因素,严重挫伤了菇农种植积极性,致使现在锦州无农户种植食用菌。
(二)发展条件
1、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锦州属大陆寒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8℃,极端最高气温为30.3℃,极端最低气温为-26.9℃;年相对湿度63%。而双孢菇发菌的温度为23℃左右,出菇阶段适宜温度为16℃左右,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
2、技术简单易行,有利于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双孢菇生产技术简单、操作方便,生产原料充足、生产成本低、投入少、效益高,50米长度的大棚年收入达10000元左右,可实现当年投资,当年见效。同时,双孢菇生长期一般都在当年夏秋或秋末至第二年春,正值锦州农闲时间,种植双孢菇可以变农闲为农忙,实现周年生产,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3、资源循环利用,有利于发展循环农业。锦州是粮食主产区,小麦秸秆和牛粪资源丰富,小麦秸秆和牛粪等又为双孢菇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同时,双孢菇生产后的废弃物可以用来作沼气填充料,沼渣、沼液又可作为农作物有机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协调发展,是发展循环农业的有效途径。
4、科技服务体系健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村上成立了食用菌专
业合作社,合作社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力量。同时镇农村社会经济服务中心有农科岗位工作人员3名,村有农民技术员,技术服务体系健全,为双孢菇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市场前景分析
食用菌是一种营养丰富、无污染、具有良好保健与药用价值的微生物食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加入WTO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食用菌将备受市场和消费者青睐。据中国食用菌行业规划测算,到2012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将达到650万吨,人均消费量达到3公斤,食用菌将成为新兴的农业产业。但是,目前国内生产的食用菌远远不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且国内城乡居民年人均消费食用菌少,食用菌产品也因此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水平低。目前来看,锦州双孢菇生产还处在起步阶段,生产管理粗放,生产效率低,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程度不高,整体生产水平低下。
2、生产规模小。近年来,锦州种植双孢菇生产总面积不到20亩,远远不能满足本地市场需求,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3、无加工能力。锦州食用菌生产目前以外销、鲜食为主,村内尚未建起食用菌加工企业,制约了食用菌的规模化发展。
四、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食用菌生产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产品产量和品质为突破口,狠抓菌种生产、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发展和示范基地建设三大重点,在生产布局上以锦州滩为主,以示范基地为示范点,坚持生产设施简易化,生产规模连片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的要求,按照统一规划,适当集中、稳步发展、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认真做好生产布局规划,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使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成为带动锦州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的特色支柱产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循环经济“3R”原则。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走绿色、生态、清洁的食用菌生产发展之路。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市场推动食用菌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3、产业化经营的原则。食用菌产业发展要按强化政府引导,突出开发主体,发展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种植,实现产、销一体化发展。
4、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食用菌产业发展,要抓好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试
验和推广,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提高食用菌种植的技术水平。
(三)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15年,计划建成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温室大棚100座,大棚占地面积达到50亩以上,按照一座大棚平均食用菌产量1000公斤计算,2015年总产量达到200吨,按照每斤食用菌按照2元计算,实现总产值40万元。示范基地总产值达到10万元。锦州村菇农人均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收入达到1200元。
(四)产业布局
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把重点应放在市场占有率高、农民易接受、成本低的食用菌产业开发项目上,以中低档菇为突破口,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真正起到示范辐射带动效应。高档菇要打好时间差,抓好反季节生产。要以双孢菇、香菇等菇类为重点发展品种,同时进行金针菇、木耳等各类品种的推广。锦州村应重点发展双孢菇、平菇、、香菇、金针菇、鸡腿菇。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和产品区域布局,在生产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加速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五、建设重点
1、示范基地建设:本着优质高产原则,建成1—2个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二分之一左右的农户户均建成一座双孢菇大棚。
2、菌种繁育体系建设:以示范基地为依托,进行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重点建立以菌种选育、分离、培养、灭菌为核心的菌种试验,规范菌种生产市场,为菇农提供优质菌种。
3、流通体系建设: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立一支强大的营销队伍,保证食用菌销售渠道畅通,增加鲜菇外销量。
六、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规划全面实施后,到2015年,预计种植专业户累计达到100户,年产鲜菇达到200吨,实现产值40万元,种植户产业人均收入达到1200元。
(二)社会效益
规划的全面实施,将充分挖掘资源潜力,使农业结构合理调整,增强生态建设后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群众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使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农村长期稳定。
(三)生态效益
规划的实施,不增加新的有害物质。食用菌生产虽有药剂的运用,但只是为消毒灭菌,创造适合食用菌生长环境条件,不会残留,也不会带入环境中,属绿
色食品生产。生产中消耗的主要原料是作物秸杆、牛粪等,可减少燃烧量,减少烟量排放。同时食用菌生产后的菌袋为优质有机肥,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净化了农村环境,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
七、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镇政府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的认识,加强领导,把发展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纳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周密安排。镇上成立以镇政府镇长为组长,涉农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指导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2、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锦州村群众收入水平低,做大做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要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帮扶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群众建设双孢菇标准化生产基地。
3、强化技术培训,加强食用菌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菇农进行培训,建设一支懂技术的高素质菇农,帮助菇农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地制宜,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材料,合理调整种植茬口,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科技服务体系作用是及时推广食用菌优良品种和安全高效生产技术,提供食用菌生产及市场信息,提高菇农的科技素质,促进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一是建立食用菌培训中心。二是建立食用菌技术服务与信息中心。三是建立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四是培育食用菌消费市场,形成食用菌文化。
4、借鉴外省先进经验。要走出去,不能局限于本辖区内的生产水平,要到外省去考察学习,特别是关注整个国内市场的需求变化。站的高,才能看的远,不仅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更要学习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要站在国际化、市场化、高科技化的思维高度来统领和谋划锦州村食用菌产业的宏伟蓝图。
5、完善标准和检测、监测体系建设。(1)建立食用菌菌种培育标准化规程,安全生产标准化规程,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体系并实施全程监控。(2)建立食用菌产品检测监测体系,实现食用菌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要求。主要内容为建立质量监测中心,保证食用菌生产从环境、水源、种子、操作规程、加工、包装整个过程达到无公害标准。
冯天英 2010-10-15
第四篇:产业规划发言稿
五年跨越 中国航空城的辉煌嬗变
发布时间:2011-01-25 来源:西安晚报
阅读次数:165
——访西安航空基地管委会主任金乾生
2005——2010,是西安航空基地积蓄力量的5年。从一片村野农田,到投资航空产业的热土;从一个神秘的航空小城,到中国民用航空产业的摇篮。这是从零起步的5年,更是快速发展的5年,一座国际化航空新城已经拔地而起。
2011——2015,将是西安航空基地大有作为的5年。产业培育要成规模,区内企业要出效益,项目建设要有力度,城市配套要见形象,经济实力要大跨越。这将是价值全面兑现的5年,更是扶摇展翅的5年。前进的号角已吹响,且看西安航空基地如何腾飞——
金乾生,男,汉族,大学文化程度,教授,1958年生于陕西岐山。他不仅是中国首个国家级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掌舵人,更是陕西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开拓者。
金乾生带领西安航空基地的管理团队,运用科学的发展理念、创新的体制机制和集群化的产业模式,使陕西航空产业实现了由军到民、由单一国有体制到多种体制、由制造业向全航空产业链发展的重大转变,园区建设和产业规模均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新成立的各类航空企业超过320家,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每年30%以上的增长速度,已经成为我国航空产业链最完整和非公经济进入航空产业最集中的开发区。
2010年,西安航空基地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陕西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我国唯一以航空为特色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短短五年时间,以航空基地为核心的陕西航空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以西安航空基地为依托的陕西航空新势力,正在成为中国民用航空产业第一品牌。
从零开始
航空城5年华丽转身
记者:西安航空基地在培育国内民用航空市场、主导航空产业转型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请问,在十一五期间,西安航空基地是如何构建市场特征鲜明的民用航空产业体系的?
金乾生:2004年8月,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成为国内第一个国家级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2005年4月,全面启动建设航空基地。这五年,我们从零开始,在“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园区化”理念的指引下,立足陕西航空的优质资源,借助大飞机项目的带动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全力构建整机制造、转包生产、零部件加工、机载系统、航空新材料、维修改装培训、航空旅游等七大产业链,建设产业结构最为完善、产业体系最为健全的中国航空产业特区。
记者:西安航空基地所做的这些调整与优化工作,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一种“大整合”?
金乾生:可以这样说。我们结合航空产业发展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科学推进产业集群培育和产业链构建,已形成“一基地四园区”的发展格局。“一基地”即西安航空基地;“四园区”分别指阎良核心制造园、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咸阳空港产业园、宝鸡飞行培训园。目前,西安航空基地已经基本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形成了较强的综合配套能力。
记者:西安航空基地是西安市“五区一港两基地”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十一五”期间,尤其是2010年,航空基地的成绩令人瞩目。请您用一组数字来展示一下咱们的这些成果吧。
金乾生:2010年,在持续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下,航空基地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产业价值得到初步兑现。2010年,航空基地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68亿元,同比增长32.1%;实际引进内资13.04亿元,同比增长38.6%,实际引进外资1324万美元,同比增长30.3%;新增注册企业68家,累计入区企业达到326家;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43790万元,其中实现一般预算收入1830万元,给阎良区贡献收入1185万元;同比增长84%;征收土地2097亩;全面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
此外,我还想讲一点:2009年基地工业总产值仅1.5亿元,2010年这个数字是6.9亿元,增长了360%。虽然我们的体量还比较小,但成长速度是惊人的。我们有一大批好企业的苗子正在成长,“十二五”期间将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可以说航空基地发展已由艰难起步迈入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园区建设和产业规模均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记者:2010年,航空基地还有一件非常值得称道的喜事,那就是航空基地获批成为国内唯一一个国家级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
金乾生:对,应当说这是国家对航空基地的又一次支持和肯定。为调整基地产业结构,发挥区域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最终实现产业的聚集效应,在省市两级政府的鼎力支持下,2010年6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航空基地升级为“国家级陕西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陕西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获批,意味着航空基地上升到了一个更具竞争优势的广阔发展平台,无疑将吸引更多的龙头企业项目入驻,构筑起一个具有国家级特征的航空产业集群。
产业链构建
航空基地快速前进的动力
记者:西安航空基地远离城市主城区,发展面对的困难可能会相对多一些,对此您是怎么看?
金乾生:的确,航空基地一方面要面对航空产业发展的特殊性、交通不便、融资难度大等现实困难,另一方又要应对国内航空大项目布局取决于央企意志、国外航空项目难以引进的艰难挑战,可以说,每一步的前进都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相关部门的倾力帮助下,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和全体航空基地干部员工的不懈努力,我们逐渐走出了困境,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此外,我要强调的是,我们拥有一支极具战斗力和创新力的优秀管理团队,我们有信心克服困难,取得更大的胜利。
记者:您是说,创新举措实际上成为航空基地快速前进的动力?
金乾生:是的。航空基地以科技资源统筹为主线,积极推进军工航空资源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融合,积极推进三个转变:一是积极推动航空产业体系从单一的军品研制体系向军民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转变;二是积极推动航空产业所有制从单一的国有所有制结构向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结构转变,鼓励航空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导民营资参与航空产业分工;三是推动单一产品向全产业链发展转变,以飞机产品研制为龙头,围绕民航运输,积极发展航空维修、飞行培训、航空旅游、空港服务等多产品体系。
记者:有媒体称,西安航空基地已经构建了国内最完善、综合实力最强的航空产业链条,区内企业更是达到了326家。326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金乾生:300多家企业,对于一个普通的综合性开发区来说可能微乎其微。但对于一个以航空为特色的开发区来说,那就代表着综合实力,代表着这个区域对于航空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其实,更具有说服力的是另一个数字:航空基地入区企业中,90%以上是民营和外资企业,这个比例在国内是前所未有的,这也成为航空基地的一大亮点。
记者:那么,请您谈一谈航空基地是如何通过产业培育,不断增强航空基地的凝聚力的?
金乾生:航空基地一直把产业培育作为建设整合国内外航空产业资源大平台的支撑手段,通过项目带动促进产业集聚。一是以航空科技资源统筹为着力点,围绕航空产业链条,充分发掘龙头企业和我市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积极做好产业培育服务工作。二是加强培育项目扶持力度,力促产业集群快速成型。为了加快技术成果的规模化转变,最终达到以项目促进产业集群快速成型的效果,我们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了对入区企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仅去年一年,就有弗兰德航空精密部件制造、挠性覆铜板及系列产品项目、飞机与汽车轮毂项目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性明显、辐射效应广泛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在航空基地开工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被成功培育出来,产业培育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45651”
航空基地“十二五”宏伟目标
记者:现在已经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期间,西安航空基地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是什么?
金乾生:西安航空基地将按照“立足航空,集群发展;产业支撑,规模发展;统筹资源,创新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集群培育为核心,以航空制造、通用航空和民航服务为重点,围绕航空产业链构建和城市环境建设两大主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45651”目标。
记者:怎么理解这个“45651”目标?
金乾生:“4”,就是实现销售总收入400亿元;“5”,就是打造5大核心产业板块:航空制造、航空材料、航空维修、通用航空、飞行培训;“6”就是建设6个重点园区:阎良核心制造园、通用航空产业园、空港产业园、飞行培训园、航空材料园和出口加工园;第二个“5”是构建5大关键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人才保障、投融资、国际合作和社会服务;“1”是打造1座现代化航空新城,这个新城将是产业环境一流、投资环境一流、城市环境一流的。
记者:那么西安航空基地未来五年的发展重点是什么?
金乾生:“十二五”西安航空基地总体规划思路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军民融合、实现重点突破”。在这个总体要求下,我们将下大力气加快培育和壮大航空制造、航空材料、航空维修、通用航空和飞行培训五大产业板块,以这五大板块为主,带动相关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记者:这五大板块的发展重点分别是什么?
金乾生:拿“航空材料”来说,重点加大碳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等新型航空材料的制备技术和应用技术攻关。拿“航空维修”来说,重点在航空发动机维修、起落架维修、航电维修以及客改货等领域拓展。拿“通用航空”来说,重点发展通用飞机复装、飞行体验、航空旅游、航空会展、航空竞技比赛等。拿“飞行培训”来说,重点构建飞行学院、通用航空商学院、航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培训平台。拿“商业服务”来说,重点围绕航空科技走廊建设,建立航空基地的中央商务区,重点打造金融、商务、科技、信息流通、中介等现代服务业。
记者:通用航空也是近期国内关注度较高的产业之一,作为全国率先把通用飞机“飞起来”的专业化园区,航空基地要如何巩固发展优势?
金乾生:通用航空是基地主干产业之一,这也是基地近年来发展探索出来的新路径——通用航空市场空间非常广阔,而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命脉。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对于优化基地产业结构,打造产业链条完整、竞争优势明显的特色航空产业集群具有重要的作用。
2009年,我们成功举办了“2009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这次大会以拉动通航产业和促进产业聚集为目的,不仅受到了客商的欢迎,普通老百姓也在大会的飞行表演中获得了不一样的视觉享受,西安也有望成为大会永久会址。今年,我们还将举办“2011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邀请更多的世界顶级飞机表演队和通用飞机参加,相信会再次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新奇与震撼。
“十二五”期间,我们计划要在蒲城内府机场和榆林机场等主要起降点,构建出“点——线——面”一体化发展的低空飞行网络以及通用飞机固定运营基地,重点开发飞行体验、低空观光、航空竞技比赛等旅游项目。
同时,我们还将拓展通用航空的作业范围,建设关中地区航空救援网络,积极开展通用航空在医疗救援、农业造林、摄影测绘等通用航空业务,不断壮大通航作业规模,通过加快通用航空市场培育,以开发通用航空市场为先导,带动整个通航制造业的发展。“低碳航空工业”
一流航空新城快速崛起
记者:如今在西安市,越来越多的市民听说西安航空基地非常漂亮,并且产生了想要去看一看的想法。
金乾生:是的,我们的目标就是将航空基地打造成“西安最美的城区”,现在建设成果正在逐步显现。我们以提升园区城市环境为着力点,依托航空新城扩展规划,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完备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为航空基地的持续快速发展做好保障服务。目前,已经建成了创新西路、创新大道、飞豹路、小鹰路等10余条市政道路共计14公里,区内交通四通八达;水、电、气、暖配套设施齐全,园区道路绿化率达到90%以上,有力保障了园区交通环境的顺畅,园区形象和整体竞争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记者:您所倡导的低碳理念,在企业和项目引进方面如何体现?
金乾生: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主体部分之一,理应成为低碳理念的执行者。航空基地的企业一定要成为全面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产业培育与环境建设和谐发展的主体。比如说招商,我们要推行“低碳招商”理念,严把项目入区关。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比如我们要建设“绿色中心商务区”,全部推广应用节能灯照明和环保新材料。
记者: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开发区除了园区环境之外,最吸引入区企业的实际上还有一个大的环境因素?
金乾生:对,航空基地结合技术创新、人才服务、产业服务、国际合作等领域,重点构建了四个支撑,不断优化基地的产业环境、服务环境和人才环境。一是构建技术创新支撑。围绕飞机制造的关键技术,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了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北工业大学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化中心等一批工程技术中心;二是构建人才服务支撑。为区内企业提供人才代理服务,并与国内外知名航空院校联合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同时还加大了对飞行员和空地勤以及民航维修人员的培养;三是构建产业服务支撑。组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搭建产业发展融资平台,大胆尝试了信托、BOT、BT、股权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四是构建国际合作支撑。此外,我们还积极构建国际合作支撑体系,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承接国际航空转包生产业务,并定期举办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西安航空转包生产暨国际合作论坛等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会展,为企业承接国际航空转包业务和扩大贸易往来创造条件。
记者:几年来“低碳”成为社会热词,这实际上也体现了一种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航空基地如何践行“低碳环保”这一发展理念?
金乾生:不久的将来,航空基地将成为一座国际化、现代化、园林化的新兴城市,为国内外投资者和创业者提供理想的工作和生活空间。我们按照低碳经济理念,推广“城市单元”的概念,充分体现“功能混合、搭配合理、缩短出行、生活便利”的城市特点,方便市民在航空基地安居乐业。其次,是推行“交通疏导”理念,建设“细而密”的交通路网体系,构建一流的城市交通体系。在航空基地,以后将呈现出“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凸显自然风情、彰显文化内涵”的园林绿地布局,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内涵。我们还结合园区产业发展需求,加快生活住宅、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水、电、气、暖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丰富城市服务功能,把航空基地建成“城市国际化、环境人文化”的航空新城。我有信心,航空基地将来一定是西安最美的城区!
第五篇:2017产业扶贫规划
犍县龙镇新村2017年产业扶贫规划
龙镇新村位于龙镇西面,距集镇4公里,辖面积11平方公里,全村14个村民小组,645户1802人,其中党员4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2015年末贫困人口102人,2016年减贫计划53人。现有耕地面积1572亩,林地2850亩,村组主要道路28.9公里,其中硬化路面13.7公里,未硬化15.2公里。
新村属传统农业区,主要增收产业:种植业以林竹、茶叶、柑橘为主,养殖业以猪、鸡、鱼为主,其它为外出务工。因修建翻身水库淹没耕地,加上人口移民搬迁,造成人均耕地较少、交通不便利。无观光休闲旅游业,无集体经济收入,无农民专业合作社。全村经济总量在全镇19个村中靠后,属县列贫困村。
按照脱贫计划,2014年脱贫户7户25人,2015年脱贫18户46人,2016年脱贫20户48人,2017年预脱贫9户31人,2018年预脱贫7户22人。
根据扶贫工作方案总体要求,驻村扶贫工作组与新村“两委”紧紧围绕“脱贫攻坚计划”适时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反复走访有关农户,了解村民的情况,认真分析致贫原因,为尽快解决贫困村、贫困户致富需求,结合当前与中长期发展实际情况,特
2、成立专业合作社。结合新村实际情况和帮扶对象发展愿望,拟成立具有良好产业基础的柑橘专业合作社,通过专合组织的指导、督促和推动,在种植、管理、销售等产业链条上走科学化、规范化道路,实现最大效益;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结合在外务工人员出资出力,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种植;积极外出参观学习,引进名特优品种,在发展起点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
3、稳定种养产业。大力开展农业技能技术培训,着力培养种养殖致富能手,努力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积极发挥种养殖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为种养殖业发展引进项目资金,协调解决产业发展资金、技术、管理、销售等问题。计划发展适度规模养禽户(蛋鸡、跑山鸡)8户,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户2户,水产养殖户4户,示范带动全村种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一七年一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