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免疫系统论”框架下财政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时间:2019-05-12 07:1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免疫系统论”框架下财政审计的内容和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免疫系统论”框架下财政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篇:谈“免疫系统论”框架下财政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建设审计免疫系统是审计署提出的新时期国家审计的战略发展方向,并列入了审计工作未来五年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国家审计在制度化建设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实现这一目标是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如何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统领下,不断创新审计方法体系、探索审计免疫系统的发挥途径,是当前审计工作者亟待探索研究的新问题。财政审计如何有效

发挥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作用呢?笔者认为必须立足现实、深入研究,以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发展的工作方法来改进和加强财政审计,全面提升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一、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实现四个促进

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统一认识,是“免疫系统论”下财政审计发展的当务之急,现阶段财政审计要以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建立高效、节约型政府为发展方向,具体讲要实现四个促进:

1、促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科学、规范、透明和高效的财政预算管理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主攻方向。要通过财政审计,进一步揭露财政管理体制上的一些弊端以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充分揭示财政管理和改革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进一步细化预算,增强预算刚性,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严格预算执行,规范支出行为,提高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促进政府和财政部门完善财政资金分配决策机制,建立科学的资金使用效益考核评价机制,加大对资金的监督检查,减少损失浪费,降低宏观行政管理成本。

2、促进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建立勤政高效的政府。依法行政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标志,是依法治国的具体表现,也是社会主义政治、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要通过财政审计,及时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在行政决策、行政活动和执行国家政策法规中的问题,纠正决策执行中的偏差,激发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科学民主的决策水平,促进强化成本管理意识和管理责任,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的降低微观行政管理成本,建立勤政高效的政府。

3、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快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要通过财政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的全过程全方位审核检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考核行政事业单位取得和使用各种资源的经济性和效益性,将审计结果作为人大评议领导干部、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全面、系统、完整的依据,对干部考核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促进组织部门选拔培养德才兼备、想干事、能干事的领导干部,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4、促进审计事业发展,提高审计工作地位。现代审计是以绩效审计为核心,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根本目的。要通过财政绩效审计的有益探索,丰富绩效审计理论,积累绩效审计实践,促进审计工作逐步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变,充分发挥审计部门为领导宏观决策、宏观管理服务的参谋作用,体现审计部门高层次、宏观监督的权威性,提高审计监督工作的地位和影响。

二、进一步深化审计内容,实现四个突破

1、从绩效评价的角度,在财政预算监督上有所突破。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要从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这两个关键环节抓起。财政审计必须从预算编制和执行入手,通过审计分析年初预算安排行政管理费支出占整个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看其是否合理;审计分析行政管理费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及财政收入增长率是否协调;审计分析行政管理人员工资福利支出占整个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看行政管理人员编制核定是否科学,是否符合精简高效原则;审计分析全部政府性资金是否纳入预算管理,看财政资金是否存在体外循环和随意支配;审计分析政府采购程度,是否达到节省支出的目的;审计分析部门支出是否严格按预算、按规定,看有无损失浪费现象。只有从财政预算的绩效审计入手,才真正抓住降低行政成本的“牛鼻子”。

2、抓住关注点,在严控职务消费上有所突破。在整个行政成本中,职务消费所占的比重很大,且损失浪费严重,是纳税人和社会公众最关注、最痛恨、最希望压缩的行政成本。因此,审计机关在财政审计时,除了关注人员、福利津贴、办公设施等构成的行政成本以外,应着重审查公务接待、公车配用、公费考察、会议培训等职务消费构成的行政成本。可每年安排一二个单项,也可一年综合安排多项进行行政管理成本审计,揭示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意见,以实现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之目的。

3、推行阳光审计,在审计结果公告上有所突破。要加强财政审计工作,就必须实行审计结果公告,这是监督审计结果执行的有效途径。审计的目的是监督被审计单位遵守财经法规,有效控制行政

成本。但现实中被审计单位对落实审计决定存在表面应付,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使审计效果大打折扣。实行审计结果公告,把行政成本置于阳光之下,可以将审计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利用社会舆论传播范围广、反映速度快、影响震动大的特点,把行政成本高的问题“曝光”,利用社会压力迫使有关单位领导重视整改行政成本高的问题,并将整改结果向社会反馈,形

成巨大的威慑力,从而达到降低行政成本之目的。

4、转化审计成果,在推动制度创新上有所突破。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是行政管理中缺少一套有效控制行政成本增长的法规和制度,或者有制度,但在现行体制下得不到有效执行,起不到严格控制行政成本的作用。因此,开展财政审计,不仅要揭示财政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要认真解剖分析原因,从制度、机制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前,要通过审计,着力推动公费招待、公车配用、公费考察以及会议培训费用、干部福利津贴补贴等管理制度的创新。以后,审计机关还要不懈努力,积极推动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以及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的政府职能改革,这是一条降低行政成本的根本途径。

三、进一步改进审计方法,实现四个加强

1、加强统筹协调,全面整合审计资源。财政审计要继续坚持“统一审计计划、统一审计方案、统一审计实施、统一审计报告、统一审计处理”的“五统一”工作原则和工作模式。要加强审计机关内部沟通协调,以计划为载体整合审计力量,以方案为载体整合审计内容,以报告为载体整合审计成果,以统一实施为载体保证审计效果。每年通过充分讨论,提出本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明确审计的总体目标、审计项目单位、审计时间质量要求、各科室或者主审的任务分工。各科室或者主审要按照总体方案和分配的任务分别制定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2、加强相关审计的有机结合,改进审计组织方式。财政审计除了要与经济责任审计、投资项目审计等有机合外,还要与专项审计调查、跟踪审计相结合。一是财政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要通过专项审计调查充分收集资料,特别是非会计信息资料。有时,非会计信息资料比会计信息资料更能揭露被审单位的问题、更能反映被审单位资金使用的绩效。二是财政审计要与后续跟踪审计相结合。审计结束后并不意味审计目标达到了,审计的目的是将提出的审计建议和各项整改措施落实到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中去。要检查审计结论和建议的落实情况,检查结论是否切实可行,纠正不切实际的审计建议,提高被审单位的经济效果。

3、加强法治化建设,规范审计行为。要进一步加强业务制度建设和质量、风险控制制度,构建《财政绩效审计操作指南》等指南体系,改进财政审计工作的管理,推行依法审计。要按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尽快制定一个比较规范、完备、易操作的《财政绩效审计操作指南》,对审计目标、作业标准、操作步骤和方法、质量控制、审计责任以及审计风险控制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进一步规范行政财政审计行为,控制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4、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效率和质量。审计信息化是审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技术支撑,必须进一步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力度。要继续强力推进计算机审计,重点抓好ao系统的应用,关键是要扩大应用范围、提高应用层次和深度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完善财政审计资料数据库及分析系统,实行专人维护,定期更新,不断扩充数据和内容。要积极与财政部门协调,争取主动,尽快推行联网审计,扩大审计覆盖面,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四个强化

1、强化绩效理念,加大审计宣传。要确立对绩效审计必然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强化绩效理念。一是审计部门要深刻领会,主动实践。审计署五年规划提出的绩效审计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尽管开展绩效审计存在诸多困难,但不能让这些困难束缚我们的手脚,唯有大力开展绩效审计才能拓展审计工作一片新天地。二是要加强财政绩效审计宣传。宣传的对象首先是被审计单位。财务审计强调真实合法,财政绩效审计强调的是效益。它们的目标是管理活动和资金效用最优,这是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共同追求的目标。其次是党政部门领导。审计机关要进一步宣传,使党政领导清楚,财政绩效审计在优化政府职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服务公众等方面的作用。第三是社会媒体,要通过媒体宣传审计成果,普及绩效意识,争取社会的信任和支持,使财政绩效审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2、强化审前准备工作,为提高审计质量打好基础。要根据审计署6号令对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出的要求,认真做好审前准备工作,科学确立审计方法,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完善审计实施方案,全面提升了审计工作质量。一要搞好审前调查。财政绩效审计比传统财务审计范围更大,涉及面更宽,需要审计人员通过翻阅相关法律、规章、批文、决定、报告、纪要等文件资料全面掌握;收集数据,分析计算,确定重点;采取询问座谈等方式掌握第一手材料,为确定审计重点做好基础。二要编好实施方案。财政绩效审计是个性化审计,要结合审前调查和以前年度审计情况,从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和步骤以及审计业务分工等方面细化审计实施方案,重点侧重于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

3、强化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财政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敏锐的综合分析能力、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和善于协调沟通的能力。但现阶段这样全能型的审计人员还相当匮乏,应从战略的高度加强培养,对现有审计人员要加强培训,更新知识尽快适应现代审计的需求。培训的方式,可采用在自学的基础上,分层次多渠道的统一组织,如讲座、考察、办班、读书会等。有条件的可舍得投入,依托高等院校和送派人员到发达国家地区培训实习。培训的内容不仅要介绍国内外绩效审计的成功实例和经验教训,突出绩效审计实务的培训,而且要交流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绩效审计的走向和理论成果,旨在培养一批能攻善战的绩效审计师,推动财政绩效审计深入而广泛地展开。

4、强化审计研究,构建审计评价体系。确定评价标准应按照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现行的法律法规,人们共同认知或约定的标准”为依据。有以下三个层次,第一是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宏观层次标准。第二是行业、地区的发展指标、对比参数等中观性标准。第三是被审计对象的规划、目标和同类审计对象的发展水平等微观性标准。《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时间表,我们不能等、靠、要,要认真研究绩效审计,确定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积极研究第二和第三层次的标准依据,建立审计实例信息库,选取具有典型性、针对性的审计案例编印而成。

第二篇:大格局框架下财政审计的思路、重点及其对策

大格局框架下财政审计的思路、重点及其对策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财政审计发展的必然,是提升财政审计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增强财政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迫切需要。那么,在财政审计大格局框架下,财政审计究竟审什么?如何审?值得研究和探讨。笔者认为,在大格局框架下要搞好财政审计,思路上必须坚持“三大三全”,内容上必须把握“五个重点”,工作上必须做到“四强化四结合、并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思 路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首要的就是要拓宽审计思路,切实做到“三大三全”。

(一)、“三大”即:

1、大目标。就是审计目标定位要坚持站高看远。财政审计必须跳出财务收支和部门审计的模式,抓大放小,大角度,高起点,正确定位好财政审计工作目标。财政审计大格局必须侧重宏观审计目标,注重全局性、整体性和效益性,力求在把握总体、揭示微观问题的基础上,从中审查分析出带有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从根源上剖析查找原因,从完善机制上尽可能多地提出审计建议,从而真正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

2、大整合。就是审计资源要坚持大布局、大聚合。财政审计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要全面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一方面,审计机关内部必须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协调动作、统一程序和要求,使有限的审计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真正形成全局上下一起上的工作机制,不搞各自为政,集中人员,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齐

心协力开展好财政审计。另一方面,要充分整合外部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财政、税务、部门单位等被审单位以及其他执法执纪部门的信息资源和内审人力资源、社会审计资源,充分挖掘可利用的资源成果,着力为财政审计服务。再一个方面,就是审计方式方法必须大整合,财政审计要坚持基础审计与制度审计相结合、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财务审计与业务审计相结合、手工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相结合、收支审计与管理效益审计相结合,多管齐下,形成合力。

3、大计划。就是审计计划要坚持全局一盘棋。一方面,要着眼全年布局,在排定全局审计项目计划时,就必须考虑围绕财政审计这一中心项目,安排好各科室配套项目,以拓展审计范围,提升审计效应,扩大财政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在财政审计实施前,紧紧围绕财政“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确定每年财政审计工作新的侧重点,注重把政府关心、人大关注的问题纳入到审计方案中去,以增强财政审计计划的宏观性、针对性、效益性和时效性。

(二)、“三全”即:

1、全过程。就是大格局财政审计必须从单纯的预算执行审计中摆脱出来,做到向前延伸,向后拓展。大格局财政审计应将政府各项资金的运行轨迹全程纳入审计监督之中,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批复、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决算全过程。在当前抓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对预算编制的监督,强化审后整改的监督。

2、全方位。就是大格局财政审计必须将财政审计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金融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资源环境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审计内容融为一体;必须将财政收支真实性审计目标

与合法性、效益性、安全性等审计目标一并确立;必须将财政审计工作与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审计文化建设、审计信息化建设、审计内部管理机制建设统筹兼顾。

3、全覆盖。就是大格局财政审计必须将全部政府资金纳入到财政审计之中,包括一般财政收支、专项财政收支、全部债务收支、转移支付资金、基金收支、国有资本经营收支、非税资金收支等。

二、重 点

按照上述“三大三全”思路,大格局财政审计应把握以下“五个重点”:

1、要把握财政预算编制审计这个重点。

一审预算编制方法的科学性。检查财政预算是怎么编制的,其指导思想是否正确,查明是否符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编制财政预算的总体要求及上级财政的具体要求;基本原则是否合理,查明是否坚持以《预算法》和其他有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是否坚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基础,是否坚持收支平衡的原则,是否坚持确保重点的原则,是否坚持分级财政分级编制预算的原则,是否坚持预算内外资金统编综合预算的原则;编制方法是否先进,查明是采用基数法还是采用零基预算法,是采取财政部门自编预算,还是实行自下而上的部门预算,查明各个预算单位有无实行综合预算,实行预算内外资金一本预算,查明各项预算编制定额是如何确定的,依据是什么,是否切实可行,是否进行科学计算,是否存在假定、估算或任意编造的现象;预算编制范围是否恰当,查明是否符合现行财政体制管理的要求,有没有扩大财政供给范围。在此基础上,正确评价财政预算编制的先进性,找出财政预算编制的薄弱环节,努力促进财政部门不断改进

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增强财政预算编制的透明度,细化预算编制内容,解决预算编制较粗问题。

二审财政预算编制内容的合法性。检查财政收入预算计划增幅,是否与国内生产总值计划增长率相适应,各项收入预算指标制定是否积极合理,是否与经济发展和实际税源情况相衔接,有没有大起大落的现象,有没有为了完成上级下达任务计划,而虚增收入预算,形成年初收入预算存有较大缺口等。检查财政支出预算安排是否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法规,是否坚持量入为出,厉行节约,是否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是否优先保证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经费的安排,保证政府机关、公检法司机关正常运转经费的安排,保证教育、科技、农业、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的安排;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以及其他消费性项目支出,有没有大力压缩,有没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没有解决财政“缺位”和“越位”的问题。检查预算财力的准确性,查明是否根据收入预算和财政体制规定,正确计算预算财力,防止和克服预算财力计算不足,人为隐留一块机动预算财力问题。检查财政收支预算结果,是否严格执行《预算法》,做到不打赤字,收支平衡。在年初努力匡足收入预算,竭力压缩支出预算的前提下,仍然还有预算缺口的,还要认真检查财政弥补预算缺口的具体平衡方案,一项一项扒排,一分一分地弥补落实。检查财政预算的完整性,查明该列入财政预算的一切收支是否全部反映到财政预算之中,有没有存在打埋伏、造假账或账外账的现象。检查预备费安排是否按规定标准,查明有没有超比例安排。

三审预算编制程序的合规性。检查财政预算编制是否按照《预算法》规定的程序办理,预算编制时间是否充足,是否及时将财政预算草案报送政府和人大常委会审查,上下级财政是否按照财

政体制的要求,实行分级编制,分级报送人代会审议批准,从而进一步增强财政预算的法定性。

2、要把握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这个重点。

一审财政预算批复的及时性。检查财政部门是否将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的财政预算,在规定的期限内及时批复下去,即收入预算是否及时落实给各征管部门,任务是否及时分解到各税种。支出预算是否按人代会审议的预算,及时足额地分解下达到各预算单位和用款单位;待下达支出预算是由哪些项目构成的,查明未下达的原因,何时下达,待下达支出预算占整个支出预算有多大比重,是否合理,都要一一审查清楚。

二审财政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检查财政部门及各预算单位,是否严格执行法定的收支预算,重点要查明有无存在预算执行软化,超预算办事和无预算办事行为。收入预算执行方面,要重点检查收入征管机关是否严格依法治税,强化收入征管,做到月税月清,确保收入均衡入库;查明有没有设臵收入过渡户,有没有化预算内收入为预算外收入,搞体外循环;查明国家出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有没有及时落实到位,有没有越权擅自减缓免税收等问题。检查国库机关收入划分是否准确,有没有存在收入混库现象;收入报解是否及时,有没有压款压库现象;收入退库是否符合政策规定,审批手续是否健全,有没有擅自退库、违规退库等问题。检查各预算单位或有关执法单位实现的应缴预算收入,是否及时解缴国库,有没有做到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各项收费是否符合政策,实现收入是否及时上缴财政专户,有没有直接坐支挪用。检查重点税源大户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实现税金和入库税金情况,审计分析这些税源大户入库税金增减变化对收入预算完成的影响。检查财、税、库、行之间是否协调一致,是否建立

健全联席会议制度、专项监督检查制度等。支出预算执行方面:重点检查财政预算拨款是否按预算、按计划、按进度、按级次拨付,拨款审批手续是否齐全,查明有没有超预算、超进度拨款问题。检查教育、科技、农业、社会保障等重点资金拨付及使用情况,有没有充分发挥其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检查预备费动支情况,查明其支付是否合理合规,有没有突破预备费使用范围和预算总额。检查财政部门预留的各项待下达支出落实情况,查明有没有擅自调剂使用,有没有及时下拨到有关单位和项目。检查财政各项预算支出追加追减事项是否合理,追加理由依据是否充足,核批手续是否符合政策规定和有关管理要求,查明有没有按年初确定的预算项目进行追加,有没有存在拨人情款和假公济私行为,预算用款单位有没有专款专用。检查上级财政下达的各项专款,是否按规定用途及时落实到有关单位和项目,有没有挪作它用的现象。检查国库机关是否严格履行监督职能,严格监督国库存款的支拨,确保国库资金安全运行。检查各综合预算单位支出预算执行情况,查明有没有挤占、挪用或浪费财政资金行为,各单位开支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专项经费是否严格按财政部门核定下达的预算办事,审计分析各项支出增减变化原因,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

三审财政预算调整的有效性。在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确因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发生变化,导致财政收支预算出现许多增减因素,使原批准的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使原批准的举借债务的规模被突破时,必须进行预算调整,编制调整预算方案,提请各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凡未经批准,政府和财政部门不得调整预算,也不得擅自变更预算。财政审计时必须查明预算调整的具体内容、原因及其依据,查明有没有未经调整,就自行

作出减收增支的决定。

3、要把握财政决算审计这个重点。

一审财政决算编制的可行性。检查财政决算编制有没有从执行预算的基层单位开始,自下而上地进行编制、审核和汇总。

二审财政决算收支的准确性。财政收入方面:重点检查本年应缴入库的预算收入是否及时足额入库并编入本年决算,有无截留国家收入,化预算内收入为预算外收入;检查收入预算的完成情况及其原因;检查收入科目反映是否准确,有没有擅自调整、变更收入税种;检查收入退库项目是否符合规定,有没有及时办理完当期合理的收入退库;检查收入级次是否准确,有没有将不属于本级收入纳入收入决算之中;检查入库的财政收入中是否存在用预算外收入或其他资金垫交空转现象,有没有虚增财政收入、弄虚作假问题;检查执收机关是否存在预征税款行为,有没有征收过头税现象等。财政支出方面:重点检查各项支出是否符合规定,年终有无突击花钱的情况,预算内外支出是否划分清楚,专项资金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否充分发挥。特别是要检查财政支出决算表中的科目调剂是否符合规定,查明科目调剂的原因及其依据,对一些重点支出,如用于农业方面的支出以及上级下达的专项支出指标,均不得调剂减少。检查财政结转结余支出,是否按预算结余数结转,查明有没有空转、虚转结余支出现象。

三审财政平衡的真实性。重点检查收入是否真实,支出是否全部列支反映,财政平衡目标是否真正实现。查明为了实现财政平衡目标,财政采取了哪些平衡措施,动用了哪些财力进行弥补的;有没有采取虚报空转收入,虚增财力,虚假调入,支出转挂暂付等手段,达到实现虚假平衡的现象。

四审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及其他会计核算的规范性。重点检查总预算会计、国库会计、税务会计以及部分重点单位预算会计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工作是否做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账证、账账、账表、账物是否相符,财务会计基础工作是否扎实有效。检查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健全,有没有失控现象,财政资金安全是否有保障。

4、要把握财政其他资金审计这个重点。

一审财政直接管理的未纳财政预算的其他资金收支的合规性。检查地方性收费资金(基金)收入项目设立是否合规,查明有没有自立收费项目,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行为,控减农民负担和企业负担的各项政策有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检查各项基金(资金)以及各项税费附加收入是否坚持专款专用,有没有实行预算管理,建立预决算制度。

二审行政事业单位各项预算外收支的合规性。重点检查收费大户,如公安、法院、工商、物价、交通、建设、技术计量、教育等重点执收单位,其收费项目是否合规,收费收入是否全额上交财政,支出是否按预算使用,有没有截留、隐瞒、坐支挪用预算外收入,有没有私设“小金库”,有没有乱支滥用、滥发奖金实物等违纪行为。

三审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的合规性。检查社会保障资金建立和统筹情况,征收机关是否及时足额地进行征收,计费基数是否合理,有没有存在计费基数不足问题,故意少计缴费基数,偷逃应缴社会保障资金。统筹面、统筹率、统筹额是否达到预算规定要求;收取的各项社保资金是否全部实行财政专户管理,收支是否严格按预算执行,有没有挪作它用。

四审财政预算周转金、基金收支、国有土地出让收支、财政

债务风险资金建立及使用的合规性。检查财政预算周转金是否用预算结余资金建立,有没有多提现象,使用是否合理。检查财政是否还继续违规建立和投放财政周转金,查明有没有用财政资金进行炒股,有没有继续发生为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提供经济担保等违规行为。检查财政风险有哪些,对财政资金安全有多大冲击,对财政收支预算圆满完成有什么影响等;查明实有债务和或有债务有多少,财政有没有偿还能力,有没有采取对策措施,千方百计加大债务的清收力度,积极减轻债务负担,努力化解财政风险。检查各项基金收支以及国有土地出让收支是否完整、是否合规、是否专款专用。

5、要把握财政管理效益审计这个重点。

一审财政各项法规制度执行情况。重点检查《预算法》实施情况,查明是否按法办事,强化预算包干,硬化预算约束,彻底克服预算执行软化,预算收支随意调增调减等问题,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法定性。检查《会计法》贯彻落实情况,查明财政是否不断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强化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和全面完整。

二审财政改革情况。重点检查财政在收入、支出、体制和制度方面的改革创新举措,正确评价财政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揭示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如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检查分税制改革是否彻底执行到位,有没有不断规范和完善转移支付办法,现行财政体制具体方案是否切实可行,是否能够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努力促进财政、经济和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在财政制度创新方面,检查财政部门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有没有及时制定和采取相应地对策管理措施,有没有不断地探索和改革财政管理制度。针对国退民进

政策的实施,企业改制的力度不断加大,财政作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有没有及时制定对策措施,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检查有没有发生大量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有没有建立严格的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征缴管理制度,确保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征收入库。针对当前各项经济事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教育、卫生体制改革等等,这些改革对财政有哪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财政是怎样支持各项改革的,有没有及时克服消极因素,争取财政工作的主动权。

三审财政资金绩效情况。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总体应抓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财政支出管理的经济性。从财政分配入手,审查预算编制对财政支出结构安排上是否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要求,财政公共支出安排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重视总量控制,分配中是否注重财政公共支出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公共支出是否退出竞争性领域。

二是财政政策(制度)执行情况的效果性。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收支两条线、会计集中核算等财政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促进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并严格有效地执行。

三是财政部门自身管理的效益性。

四审财政全年工作重点计划和专项活动实施情况。检查财政向政府、向人大报告的各项措施、各项活动计划是否及时实施,有没有做到事事有交待,件件有落实;检查分析这些活动的开展、这些管理措施的出台,对促进全年财政工作目标圆满实现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三、对 策

以上五个重点,回答了大格局财政审计审什么的问题。那么,如何围绕这五个重点开展财政审计呢?笔者认为,应坚持做到“四个强化四个结合,并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即:

1、强化事前审计,坚持动静结合。财政预算编制工作是融资源配臵、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增收节支工作、财政平衡工作等内容在内的一个系统工作,财政预算编制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财政预算编制质量好坏,事关全局,它将直接影响到全年财政工作目标的顺畅实现,关系到财政能否有力地支持和促进各项经济事业的协调发展。因此,按照强化预算,淡化决算的财政管理要求,财政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应由财政决算审计向财政预算编制、执行审计转变,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转变。在财政决算静态审计基础上,实施财政动态审计,对财政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审计,坚持动静结合,研究新方法,调整新思路,积极试行财政预算草案审计签证制度,在财政部门编制的预算草案上报政府审查前,可先由审计部门进行预算审计,并将预算审计意见一并提交政府、人大审查。对预算执行审计,可采取上半年审计一次,对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为政府、人大及有关部门提供真实情况,为切实抓好下半年财政工作,圆满完成全年财政工作目标提供决策资料。在预算调整前(一般在10月份前),可对一至九月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审计,一方面可以为政府及人大常委会审查财政预算调整方案提供审计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年终财政决算审计工作量。在财政部门办理好财政决算工作基础上,再进行财政决算审计,对全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决算结果进行一次全面审计。只有这样,财政审计才能审深审透,审出成效来。在动态审计方式上,可采取就地审计与审计调查、审计分析相结合,灵活多样,不搞一刀切,不求形式,但求效果。通过实施审

计方式改革,必将大大提高财政审计质量,提高审计监督水平。

2、强化重点审计,坚持点面结合。财政审计面广量大,不仅涉及到财政部门自身管理工作和收支行为,而且涉及到各个部门、各个企业、各个领域的一切财务活动。因此,必须坚持点面结合,以财政业务审计为主,同时必须选择其他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进行面上审计。根据财政发展形势和财政管理现状,结合中心工作,在每次财政审计时,必须制定好审计工作计划,研究好具体实施方案,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财政审计工作,主攻薄弱环节,狠抓重点问题。要通过财政审计,不断规范财经秩序,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强化管理审计,坚持上下结合。随着财政审计的逐步推进,财政内部核算也在完善和加强。作为财政审计目标,也要从查错防弊审计向管理型审计转变。现行的财政管理办法是否完善,财政管理机制是否不断创新,财政改革措施是否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财政管理质量是好是差,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管理监督职能是否到位等等,对这些问题,财政部门往往自己难以发现或未能及时发现。作为审计部门,要在这方面多动脑筋,多下功夫,通过“同级审”以及对下一级的财政审计,做到上下结合,就可以及时发现财政管理不足,就可以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整改措施,进而就可以有效地促进财政管理工作登台阶上水平。

4、强化基础审计,坚持人机结合。搞好财政审计,首先要从财政收支基础审计入手,通过预算分析、审计分析和查账等办法,对财政及其相关收支信息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客观公正地审计。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宽审计领域,推进管理审计向纵深方向发展。而财政基础审计,信息量大,时间跨度长,涉及被审单位多,要提高财政审计工作效率,必须坚持人机结合,在提高审计人员业

务素质的同时,要充分运用计算机审计这一辅助手段,发挥计算机在审计工作中的作用,从而达到进一步降低审计成本,节省审计时间,提高审计资源的使用效益。

在财政审计工作过程中,还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要正确处理好与财政部门的关系。财政部门是财政审计的对象,应创造条件,积极配合,加强协调。审计部门是财政审计的主体,应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对财政审计一定要审深审透,成绩要充分肯定,问题要查清楚,处理要宽严适度,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增进相互理解和配合,切不可为了照顾部门关系,考虑本单位的利益,使财政审计走过场,放弃原则,丧失审计工作的主动权和权威性。

第二,要正确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财政审计必须以政府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抓住重点,切中要害,当好参谋,全力为政府加强财政管理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对财政审计涉及的重大问题,必须向政府主要负责人汇报,提交政府的财政审计工作报告必须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切不可将发现问题隐瞒不报。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政府对审计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才能为做好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要正确处理好与人大的关系。一方面,要在财政审计前,主动向人大汇报审计工作计划,听取人大对财政审计具体工作要求,对人大所关心的重大事项,更要认真地搞好审计。另一方面,对人大的审计工作报告,一定要给人大常委会一个整体的概念,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收支结果、财政管理绩效、存在问题及其审计建议,都要报告清楚,便于人大对财政进行再监督。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大支持审计部门依法审计。

第四,要正确处理好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的关系。“同级审”与“上审下”目标是一致的,上下级审计机关要协同动作,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工作中涉及上级财政问题,要及时向上反映。上级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下级审计部门业务指导和交流,加强信息反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审计监督的整体合力。

第五,要正确处理好财政审计与专业审计的关系。财政审计与专业审计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不可分割。因此,审计机关内部各处科室要步调一致,齐心合力;要真正将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企业审计、金融审计、税务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专业审计成果,充分运用到财政审计工作中去,实行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劳动,一改由单纯财政审计向各专业审计一体化转变,走大格局财政审计的路子。只有这样,才能使财政审计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三篇:新医改政策框架下医院内部审计探讨

新医改政策框架下医院内部审计探讨

摘要:新医改政策标志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体制改革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本文针对在新的医改政策框架下,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国医院内部的审计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最新的医改政策要求,就目前我国医院如何适应新医改政策要求,加强内部审计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医改政策、内部审计、审计政策建议

新医改政策为我国中央政府相关部门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颁布的相关指导建议。继200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之后,政府又陆续颁布了一些其他关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政策,如不久前颁布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在之前政策文件的基础上,更具体的指明了2014年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相关目标定位和工作范围。该政策从整体上将我国医改在各个层次和阶段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整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对需要改进的制度、部门以及工作进行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且明确申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作为我国医改工作的关键内容进行,同时这也充分体现出我国政府对于医改工作深入推进的决心。在这样的医改工作推进过程中,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将成为开展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于医改背景下的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医改工作的顺利进行。[1]

一、医院内部审计特征探讨

前几年,国家曾颁布了《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在这项政策中,对我国医院内部审计的相关定义进行了界定:医院内部审计主要指相关工作人员和部门组织,对其自身部门和组织财务活动在合理性和规范性方面的监督审核工作。

同时,该政策还对我国医院内部审计特征进行了总结,具体为:(1)医院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在于相关部门和组织,以及工作人员,次要内容才是自身单位或组织的相关财务活动;(2)在医院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中,对于财务活动的监督审核不仅仅局限于合理性和操作的规范性方面,还要涉及到财务活动对于单位的整体收益效果;(3)医院内部审计部门是与其他部门相互独立存在的,尤其和审计部门主要针对开展工作的部门,其工作的开展也是在自身部门的领导带领下进行的。(4)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工作必须严格在政府审计规则的指导下进行。[2]

二、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医改政策在我国医疗组织和机构中的不断深入推进,医院内部的审计工作也逐渐受到了重视,相关部门和业务也快速开展起来,在新医改政策和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互相促进发展的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跟实际业务不相匹配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1)审计机构建设情况不达标

目前我国较多医疗机构或组织对于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并不够,有较多医疗机构或组织并没有单位自身的内部审计部门和相关审计工作人员,而且还有部分医疗机构从未有过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这都远远没有达到政府以往颁布的相关政策要求,例如年收入在三千万以上的,或者配备病床数量超过三百张的相关医疗机构或组织,都必须拥有其单位自身的内部审计部门以及专业的审计从业人员。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2013年医院内部的审计部门或组织的设置情况并不十分完善,具体如图1所示:

图1:2013年我国医院内部实际审计机构设立情况

从图1可以清楚的看出,2013年我国医院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情况并不达标,其设立审计机构的医院数量仅仅占所有医院总数的16%,而其中机构设立健全的医院数量仅为医院总数的5%。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医院的内部审计机构建设情况并不达标。

(2)审计工作领域并不全面

当前,我国医疗机构或组织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较多的是由部门或单位领导指引进行的,执行的方式、力度以及范围也是由领导认为决定,并没有较好的结合规范的审计标准和规定进行,这就导致了医疗机构或组织内部审计工作在思维方面的局限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前审计工作的不合理性。

另一方面,全面的审计工作应该包括医疗机构或组织的基本财务活动、制度管理以及整体运营状况,以此来对企业的整体运作进行审计监督管理,而当前我国医疗机构的审计工作更多的从财务活动角度展开,而忽略了在制度管理和企业的整体运营状况角度开展工作,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当前审计工作领域不全面的现状。

(3)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不健全

当前政府发布的关于我国医疗机构或组织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并不多,导致在新医改政策下,我国医疗机构或组织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医疗机构或组织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强硬性。由于医疗机构或组织内部审计法规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具体工作时没有有效的制度支撑,强制性不足,受到被审计部门的多层阻碍,审计工作开展力度不够,效果不佳,而且随着新医改政策的不断推进,医院内部的审计部门逐渐成为其他部门所抵触的机构,在工作性质上予以否定,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严重阻碍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

(4)内部审计风险大,质量低

受我国社会性质决定,我国医院性质一直在公益组织和营利组织之间徘徊,为维护自身利益,医院在管理力度方面一直变通调整,造成内部制度强制性不足,法规建设思想较弱。尽管国内部分医院已经实施了一些相应的规则制度,但并未形成具体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没有较好的控制力度。

医院内部审计法规体系和制度体系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风险因素,降低了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层次。当前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大部分都是对财务活动后期的问题进行优化处理,缺少对财务风险因素的预测分析能力,因此不能很好的从事前预测、活动过程以及活动后期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不能有效的帮助医院规避财务风险,不能较好的为医院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达不到所需的内部审计质量水平。

(5)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低 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比较高。从当前我国大部分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配置方面来看,整体专业比例仍然较乱,大部分的医院审计从业人员是财会专业,其次是其他各类专业的拼凑较多,因此造成当前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整体专业水平良莠不齐的现状。随着新医改政策的不断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将被进一步重视,而审计工作的质量水平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水平,当前的审计工作人员配备情况明显不利于深层次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据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医院内部审计人员整体专业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2013年我国医院内部审计人员整体专业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2013年我国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大多为财会专业,比例占到总体审计人员的63%,管理类专业比例达到12%,法律专业9%,而其他专业人员的综合比例达到16%,甚至高于管理专业人数,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专业比例比较杂乱,审计人员的专业程度较低,不利于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6)政府投入支持程度不高 受我国政策支持影响,政府对于医院的投资支持程度并不高,导致医院为实现自身的发展只能通过药物销售来推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医院对于销售利润的追求,受经济效益的驱动影响,医院对于内部的审计工作则更加的不重视,甚至取消内部审计相关部门,导致医院的财务活动无法得到规范的监督和管理,相关审计职能不能合理发挥,新医改政策的实施也不能有效进一步推进。

三、新医改政策框架下医院内部审计发展策略

新医改政策框架下,医院应当在继续强化原有工作的基础上,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寻求审计理念、职能、内容等方面的实质性发展与突破,通过开展对经营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事项的监督和评价,为改善组织的运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服务,为管理层当好参谋和顾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改进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包含两个层次:一是管理层需要认识内部审计的真正价值;二是内部审计人员更需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医院管理层应当认识到,一个专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并不是一个“专门找茬”的负担,而是在评价内部控制、协助组织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有诸多优势,能为有效降低运行风险、增加医院价值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机构。内部审计从警察角色向积极为医院做贡献的理念转变,需要精心培育和良好管理。内部审计是否成功的标志必须转变为建议的采纳实施情况,而不是报告自己发现了多少问题。

(2)完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内部审计既是医院内部控制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又监督着医院内部控制的运行,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与评价作用,必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是实现内部审计职能的重要保证。医院应按《规定》的要求,设立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确保其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确保其权威性。同时配备专职审计人员,并保证队伍素质和稳定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管理、服务功能,使内部审计工作真正成为医院运行的“经济卫士”。

(3)建立科学统一的风险评价体系。内部审计需要识别职能领域、风险领域、风险要素,审计的重要结果以及相关的建议,应该与风险情况相对应。为此,需要建立起三个层次的风险评价标准体系:第一层次是共性标准;第二层次是行业分类标准;第三层次是项目补充标准。三层标准互为作用,互为补充,帮助内部审计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在风险最大的领域,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审计人员应当就衡量的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导向性与管理层进行协商,以保证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公正性。

(4)创新审计人员的引进和培养方式。选择有丰富业务经验的人员加入内部审计部门,提高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内部审计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要严格考核机制,对内审人员业绩进行评价,促使内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加快知识更新,以更好地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另外,还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开阔内部审计人员的视野。不仅要精通会计、审计知识,还要熟悉法律、经济管理、工程技术、信息和计算机等专业知识。还可以尝试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培训内审人员,吸收社会审计的方法,通过实践,全面提升其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此外,也要抓好内审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具备与其工作相适应的高尚品质。(5)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质量。一套健全的信息传递、沟通与反馈信息系统有助于完善医院内部控制机制。医院应积极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的融合,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涵盖全部业务活动的基础数据模型,并根据有关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合理调配审计资源,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实现与纪检监察、事后监督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使审计人员在开展具体的审计项目前能充分利用监督成果,增强审计的针对性。

(6)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相关的准则进行支持,需要相应的规范加以指导,需要明确统一的风险评估体系,以使风险评估的结果更趋合理化,科学化。由于法律法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阶段医院可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根据国家《审计法》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等相关法制的要求,制定出符合各单位实际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审计人员岗位职责》等内部规章制度,完善内审机制,使内部审计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同时,加大对审计人员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律风险意识。

(7)探索审计科长委派制,促进内审工作向纵深发展。按照“上级委派、双重领导、双层管理、双轨考核、定期交流”的原则,一定规模的公立医院审计科长改由卫生局委派,实现“三个统一”:审计项目计划统一安排,审计实施方案统一制定,审计业绩统一考核。实行审计科长委派制度,能够强化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加强信息沟通,方便了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基层单位重大经济活动的宏观监控;推进了全过程审计监督的进程,扩展了内审范围,促进医院加强成本管理、规范服务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医疗卫生改革发展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第四篇:能源审计内容与方法

能源审计内容与方法 企业能源审计内容

(1)调查企业所有能源、资源的消耗方式及流向,核对物资帐、生产经营帐等,考核产品的能耗、物耗。(2)审查企业是否有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耗能设备,测试其运行效率。(3)分析、诊断、查找浪费能源的各种问题、原因,定量的进行经济技术分析,提出节能改进措施。(4)对企业申报的节能技改项目进行咨询论证和科学评估,帮助做出可行性研究报告。(5)根据ZF经济主管部门委托和安排,对申请资源综合利用资格企业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审计核实,帮助企业获得国家节能和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6)在能源审计监测过程中,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宣传国家的节能法规和激励政策,规范企业合理用能,帮助企业提高工艺技术和管理水平。

企业能源审计方法

企业能源审计方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根据能量守恒、质量守恒的原理,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封闭审计,定量分析每个因素(或环节)影响企业能耗、物耗水平的程度,从而排查出存在的浪费问题和节能潜力,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做到有的放矢。由于目前各企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计量监控手段不尽完善等原因可能导致统计信息失真,因此仅仅依靠企业现有的统计数据直接进行分析评价,往往容易出现错误的结论。所以,在开展能源审计工作时,要特别注意分析各种数据的来龙去脉,进行能量平衡和物料平衡分析,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包括盘存查帐、现场测试等手段,检查核实有关数据。只有在数据完全准确可靠时,才能进行能耗指标、物耗指标的计算分析,进而查找节约潜力,提出合理化整改建议和措施。鉴于能源审计的基础是统计、统计的基础是计量,因此,在能源审计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首先要了解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和生产工艺流程,熟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有的企业称之为经济效益考核办法)以及责任制的具体落实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摸清企业的管理状况(如机构、人员、职能、制度、办法、指标等)和能源流程,为下一步的能源审计分析打下基础。

二、详细了解被审计企业的计量和统计状况,确定计量仪表的准确程度和统计数据的真实程度。(1)企业能源计量管理 ①能源计量工作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没有完善准确的计量器具,就不能为生产和生活的各个环节提供可靠的数据。这样,各项统计分析就无法进行或失去意义。因此,计量工作是各项基础工作的基础。按照GB/T17167-1999《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导则》的规定,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a.计量器具应满足按产品制定能源消耗定额,实行能耗定额管理,对基本核算单位(分厂、车间和重点用能机台、装置等)进行能耗考核和制定企业综合能耗考核标准的需要。b.要适应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和企业经营管理对计量检测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反馈、控制等实际需要。c.必须实行生产和生活、厂内和厂外、外销和自用分别计量的原则。②计量器具的配备范围: a.进出厂的一次能源(如煤、石油、天燃气等)、二次能源(如电、焦炭、成品油、蒸汽等)以及耗能工质(如压缩空气、氧气、水等)的计量。b.自产二次能源和耗能工质的计量及能源生产单位自产自用的一次能源的计量。c.企业生产过程中能源和耗能工质分配、加工、转换、储运和消耗的计量。d.企业生活和辅助部门(如办公室、食堂、宿舍等)用能的计量。e.其它:凡需要进行用能技术经济分析和重点耗能设备的考核如容量在50kW以上的电动机、100A直流电的用电设备、年耗标煤500吨以上的炉窑,由多台小功率机台组成的生产组合和生产线等均应单独安装计量仪表。在对企业计量工作进行考查时,应注意大垛物资月底盘存和半成品流转过程的计量,必要时应调阅有关原始计量资料,否则企业(或车间)能源单耗指标可能会失真;同时还应注意结合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针对出入库物资尤其是进出厂物资计量的监督制约机制及手续传递进行详细的了解(漏洞往往出现于此)。(2)企业能源统计管理 企业能源统计是企业能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既是编制企业能源计划的主要依据,又是ZF监督企业合理使用能源、进行能源审计的基础性工作。①企业能源统计的基本任务: a.便于国家对企业用能进行监督管理,为国家制定能源政策、编制和检查能源计划、保持能源供需平衡提供依据。b.调查企业执行国家能源政策和能源计划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应查明原因,提出改进建议。c.加强企业的能源管理,挖掘节能潜力,制定节能技术改造方案,为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供必要的信息。根据能源统计的基本任务及能源流程的特点,能源统计工作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为从一次能源到加工转换;第二级为加工转换到交付最终用户使用;第三级为能源在最终使用部门的使用情况。第三级能源统计工作最为复杂,也是目前整个工作的薄弱环节。当前能源统计的发展趋势是,从一种能源的分别统计,向多种能源的综合统计方向发展;从只重生产量的统计,转向对生产、转换、消费的全过程的分析和评价。②企业能源统计的内容: a.统计的原始记录 b.统计台帐 c.企业能源统计报表的分类: 企业能源统计报表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外呈报给上级主管部门的统计报表;另一类是企业内部统计报表(最为详细)。这两类报表的共同部分应数据一致并与台帐相符。d.企业能源统计分析 企业能源统计分析是实行监督和控制能源消费的基础。只有对各部门能源消费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企业能源消费平衡表,掌握能源的来龙去脉,才能发现问题,找出能源消耗升降的原因,从而提出技术上和管理上的改进措施,不断降低能源消耗。只有通过能源消费的统计分析,才能制定出先进的和合理的能耗定额,确保定额考核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否则极易挫伤职工节约能源的积极性。在进行能源统计分析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建立切实可行、能够全面真实反映情况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不能弄虚作假,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3)企业能源审计的基本方法 企业能源审计的基本方法是依据能量平衡、物料平衡的原理,对企业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包括企业基本情况调查、生产与管理现场调查,数据搜集与审核汇总,典型系统与设备的运行状况调查,能源与物料的盘存查帐等项内容,必要时辅以现场检测。①对企业能源管理、能源计量、能源统计等项内容的审计按相关国家标准执行 ②对企业的用能概况、能源流程及能源消费指标的计算分析,应按照国家标准《企业能量平衡表编制方法》进行 ③产品产量的核定方法 产品产量(或半成品产量)是计算单位产品能耗(或车间单耗)的基准,产品产量统计不准确,必将导致能耗指标的失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如物资盘存误差等),有的企业存在着产品产量统计失真现象。因此在收集整理产品产量时,应多方面调阅资料,核实产品产量。产品产量仅指合格品数量。产品产量核定时,要考虑到制成品、在制品或半成品的数量,在制品或半成品应折算为相当的制成品。产品产量核定时,要考虑到标准品与非标准品的区别,非标准品应折算为相当的标准品。产品产量的核定必须通过仓库物资盘查与往来帐目进行核定。④能源消耗数据的核定方法 能源消耗数据的核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a.企业能源消耗数据和与之对应的产品(或半成品)产量的时间计算区段及所属范围应一致。b.企业外购能源的品质,对企业的能耗产生的影响很大。如进厂原煤的质量把关,有的企业做的比较好,能够严格扣水扣杂,按照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严格计量,准确化验、验收、结算,监督制约机制非常完善,但大部分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对进厂能源的折标准煤系数,原则上应以实测值为准,无条件时可以以国家标准为准。c.企业产品能耗的核定要考虑到生产过程中外协加工部分的能源消耗。d.企业能源审计时应编制企业能源网络图或企业能源消费实物平衡表。e.企业能源消耗的数据核定应分品种进行非生产系统用能与损失能源量的计算,并对其合理性加以分析,采用合理的方式分摊到产品的企业能源消耗指标中去。f.企业产品能耗分析必须具有可比性,不同原料、不同生产工艺、消耗不同能源等所生产的产品,不能进行简单的对比。在综合能耗无法进行简单对比时,可对主要生产工序或重点耗能设备(如同型号的磨机、立窑等)的能源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寻找节能的潜力。⑤能源价格与成本的核定方法 企业能源审计所使用的能源价格与企业财务往来帐目的能源价格相一致,在一种能源多种价格的情况下产品能源成本用加权平均价格计算。⑥企业能源消耗技术经济指标评价分析 企业能源消耗技术经济指标包括:生产系统单位产品能耗(车间单耗)、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含辅助生产体系分摊)、企业单位产值能耗(产品计量单位不同时)、主要用能系统和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或消耗指标。对上述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是依据国家、行业、地方有关的标准及同行业或本企业先进水平等相关能耗定额指标来进行评价分析。⑦企业能源利用状况的综合评价 对企业能源利用状况的综合性评价,有以下几个方面: a.企业能源转换系统或主要耗能设备的能源转换效率与负荷调整的合理性评价。b.企业生产组织与能源供应系统合理匹配的分析评价。c.按照能源流程进行合理用热、合理用电、合理用水、合理用油的评价。d.能源利用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析。e.企业用能设备及工艺系统的分析评价。f.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或热电联产水平)及环境效益的评价分析。(4)企业能源审计的分析方法 对企业进行能源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各种能耗指标的计算分析,查找节能潜力,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能源审计查找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管理、技术和结构节能。①管理途径:指合理组织生产经营,合理分配能源和物资以及合理的管理制度等。a.杜绝“跑冒滴漏”。目的是在于督促职工从小处做起,树立良好的节能意识,从根本上杜绝浪费(如制定严格的能源消耗定额、加强生产现场的巡察管理等)。b.合理分配使用能源。指将各种不同品种、质量的能源、资源,分配至最合适的用途。c.节约各种物资消耗量,减少间接能耗。d.提高产品产量和运输效率,实现规模效益。e.提高产品质量和运输质量。产品质量的好坏,包括产品合格率和品级率两个指标。合格率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就高;产品品级率高,其使用寿命延长,提高产品的使用效果;提高运输质量,降低了装运损失,相应地节约能源。f.节约资金占有量。能源、原材料、半成品的超定额储备,设备、厂房超过实际需要,都是对国家能源资源的浪费。g.合理组织生产,提高能源利用率。诸如各工序之间的生产能力和设备利用程度不平衡、供能与用能环节不协调以及设备大马拉小车、低负荷生产等都是造成能源浪费的主要因素。h.加强管理,提高原燃材料进厂质量(如严格化验,无条件化验的企业应委托专业部门化验;强化计量,减少亏吨和损耗,合理扣水扣杂)。i.对新上基建和技改工程项目必须严把节能关,做好“节能篇”论证,严禁选用淘汰落后的高耗能设备和工艺。②技术途径 通过技术管理,实现节能目标,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a.淘汰或改造落后的耗能设备:如更新改造高耗能的变压器、锅炉等。b.改进落后的工艺。c.改进和提高操作技能:加强职工业务技能培训。d.对余热余能的回收利用:如冷凝水封闭回收技术等。e.能量的分级利用:如热电联产、热电冷三联产、多效蒸发器连轧连铸等。f.加强管网和设备的保温、保冷等: ③结构节能 通过对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合理配置资源,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节能途径。a.产业结构的调整:合理调整区域内一、二、三产业结构,达到合理用能的目的。b.产品结构的调整,淘汰落后的高耗能产品,提升产品的挡次。c.企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5)企业节能技改项目评价分析的方法 通过审计分析发现的节能潜力,有的项目不需花钱(如堵塞管理漏洞)或少量的投入就能见效;而有的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样的节能节材项目必须开展技术经济评价,进行能源利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比较分析,以避免投资失误。开展技术经济评价应注意坚持以下几点(详细内容略): 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中以定量分析为主。②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中以动态分析为主(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③宏观分析与微观效益分析中以宏观分析为主。④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⑤全过程经济效益分析。⑥价值量分析与实物量分析相结合,以价值量分析为主。预测分析与统计分析相结合,应注意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性分析,包括盈亏分析、敏感性分析。

第五篇:政府采购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政府采购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和与之配套的单位自筹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在对政府采购业务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在对政府采购内部控制措施进行调查、测评的基础上,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审计。

一、政府采购预算、计划编制审计

在取得部门预算和财政部门批复预算的文件及全部追加、追减预算文件资料的基础上,审查部门政府采购预算是否按照预算法和部门预算编制要求编制;审查是否存在已列入支出预算的货物、工程和服务未按规定编报政府采购预算;审查年中因追加预算、政府采购目录及标准调整或者不可预见原因而需要补报的政府采购项目,在政府采购活动开始前,未按规定补报政府采购预算的问题;审查是否存在未列入政府采购预算、未办理预算调整或补报手续的采购项目,是否存在突破预算的采购项目。

将政府采购计划与政府采购预算相比较,审查是否按规定编制了政府采购计划;将政府采购计划项目名称、单项采购预算、数量、金额、资金来源等逐项与政府采购预算相比较,审查应编未编采购计划而导致政府采购计划编制不完整的问题;审查是否存在随意变更采购计划和计划外私自采购的行为,有无任意追加突破限额的问题。

二、政府采购资金审计

主要审查采购资金的拨付是否与预算一致,是否在采购活动开始前将资金汇集完毕;审查投标人是否按规定及时、足额地缴纳了投标保证金;采购活动结束后资金拨付给供应商是否及时,是否存在挤占其他单位资金的情况;采购资金结余在下一有无擅自改变原有用途;退还未中标供应商投标保证金是否及时,是否存在资金沉淀现象等。

三、政府采购方式和程序的执行情况审计

(一)抽查部分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项目文档

1、审查自招标文件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的时间是否符合规定;审查招标文件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有无以不正当要求限制或者排斥潜在供应商,或者招标文件指定特定的供应商、含有倾向性或者排斥潜在供应商的其他内容;审查投标人是否具备政府采购项目所需的资质,是否满足招标文件列举的要求。

2、审查参加开标会议的人员组成、开标时间是否符合规定;审查评标过程是否符合法定程序,评标委员会人员组成是否符合规定。

3、审查评标委员会完成评标后,是否向招标人提供书面评标报告,采购人是否按照评标报告中推荐的中标候选供应商顺序确定中标供应商或事先授权评标委员会直接确定中标供应商。

4、审查中标供应商确定后,是否按规定公开中标结果并向中标供应商发出中标通知书,向未中标供应商发出未中标通知书。

(二)抽查部分未采用招标方式的采购项目文档

主要审查采购方式的确定是否合规,有无将应公开招标采购的项目,化整为零或以各种非正当条件转为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等其他方式进行,故意规避公开招标的问题。

(三)抽查部分采购合同:

1、审查采购人或者采购代理机构是否在规定期限内与中标供应商签订书面合同;所签订的合同是否对招标文件和中标供应商投标文件作了实质性修改;采购单位有无提出不合理要求作为签订合同的条件,是否存在中标通知书发出后,无正当理由不与中标人签订采购合同的行为。

2、审查是否存在中标人将中标项目转让给他人或未经采购招标机构同意,将中标项目分包给他人,以及拒绝履行合同义务的情况,是否按合同规定进行了处罚。

3、确定是否存在政府采购合同主体、内容、形式、程序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合同的签订不符合政府采购预算、采购计划要求,合同的主要条款不符合招标文件的要求等问题。

(四)审查合同履行情况

取得部门固定资产明细账及相关支出明细账,对日常公用经费支出、项目支出中的设备和服务支出、基本建设项目支出进行审计,审查其与政府采购预算的内容是否一致,确定是否存在无政府采购预算购臵货物、服务等行为;抽查部分凭证,确定政府采购的数量、金额、商品名称、型号与签订的采购合同的一致性,对重大的设备进行实地盘点,核对其与采购合同、验收单是否一致。

一、政府采购审计的主要内容

政府采购审计的对象包括采购方、采购主管部门和政府采购中心,延伸审计对象为政府采购中介代理机构,审计调查对象有供应商、服务商、公证人员及评标专家,等等。政府采购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1、政府采购预算的合法性。政府采购预算是部门预算的组成部分,它的编制和确认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并办理一定手续,否则就是不合法的预算。根据部门预算的编制要求,批复部门预算时含单位部门政府采购预算。因此必须审查政府采购预算的上报、采购预算的批复、临时预算的追加等各个环节。审查政府采购预算的形成是否规范时,重点要审查预算过程中有无任意追加或追减现象以及预算的追加或追减是否遵照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

2、政府采购计划的合理性。政府采购计划是根据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它是政府采购预算的具体实施方案,也是政府采购预算执行和考核的依据。审查时要看采购机关是否按法律规定履行自己的职责;采购部门提出的采购需求是否必要;是否符合预算和政府采购计划;预算的数字是否有依据;采购机关的拨款申请书是否符合规定;政府采购资金的筹集是否合规合法并及时足额到位,有无擅自扩大规模、挪用其他资金,有无截留转移,等等。

3、招投标过程的合法性。审查招投标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招投标过程中的违法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社会公众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审计时,应注意投标者之间是否相互约定一致抬高或压低投标报价,或在招标项目中轮流以高价或低价位中标;投标者是否先内定中标人,然后再参与投标;招标者在公开开标前有无开启标书将投标情况预先告知其他投标者,或者协助投标者撤换标书更改报价的行为;招标者是否与投标者商定压低标价或抬高标价,中标后再给投标者或招标者额外补偿;招标者有无预先内定中标者或向投标者泄露标底等违规行为。审查时,对于小团体利益、地方保护主义、人情关系等问题要特别予以关注。

4、政府采购中介代理机构的审查。一是审查其资质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具有法人资格;二是审查是否达到财政部门规定的市场准入资格,是否达到省级政府采购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三是审查收费的标准是否超标,采购档案是否完备,是否依法纳税;四是审查其有无不良业绩,是否与主管部门脱钩。

5、政府采购的效益性。政府采购效益性的审查包括三项内容,一是采购规模的审计,主要是细化预算、强化预算约束、减少资金流通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审计,审计时要计算各类固定资产的比例关系,检查未使用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的数量及其各占固定资产总额的比重,从而分析固定资产结构是否合理。通过检查未使用、不需用固定资产的原因及其时间的长短,评价固定资产未被利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三是对政府采购机构的规模、人员素质作出评估,使采购机构的规模与采购规模相匹配。

二、政府采购审计的方式方法

1、全面审计和突出重点相结合。政府采购从内容上包括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和采购管理;从对象上包括采购方、采购主管部门、政府采购中心、政府采购中介代理机构和供应商等;从形式上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和单一来源采购。因此,审计时既要从总体上把握,对政府采购所涉及的方面进行全面审计,又要突出重点、抓典型。

2、审计、延伸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政府采购审计不同于程序性的预算资金审计,它不仅涉及到财务收支审计、合规合法性审计,而且涉及到效益性审计。其中财务收支情况只是政府采购中的一小部分,而合规合法性和效益性方面的情况则需要通过审计调查的方法来了解。一方面,对供应商的延伸审计调查,可减少供应商的对立情绪,提高审计效率,其效果优于直接审计供应商;另一方面,通过改进审计方法,进行审计调查,可拓宽审计范围,提高审计方法的灵活多样性,如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可多层面地了解社会各界对政府采购的看法,丰富审计报告的内容,弥补常规审计的缺陷,提高审计效果。

3、同级审计、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和政府采购专项审计相结合。由于政府采购审计既涉及到财政预算的编制、安排和拨付情况,又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制度的执行情况,因此,在同级审计和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的时候,有必要把涉及到政府采购方面的情况一并纳入审计方案,并建立审计资料库和数据库。这样,在进行政府采购专项审计的时候,就可以从资料库和数据库中调取所需资料加以归纳、整理,并根据政府采购专项审计的要求补充其他资料和数据情况,形成全面完整的审计报告。同时,政府采购专项审计的报告也能作为“同级审”的内容之一,从而实现审计资源的共享,降低审计成本。

4、内部控制制度测评和实质性审计相结合。政府采购审计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政策性强,因此可以先进行内部控制制度测评,再进行实质性审计。具体讲,就是通过政策法规学习,认真开展审前调查,重点对政府采购主要政策、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政府采购预算计划资金拨付环节内部控制制度、政府采购组织实施环节内部控制制度、政府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环节内部控制制度等测试点进行调查、测试和评价,初步掌握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强点和弱点。这样,既可以针对内部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又可以进一步明确审计重点、步骤和方法,使实质性审计更具有针对性。

下载谈“免疫系统论”框架下财政审计的内容和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免疫系统论”框架下财政审计的内容和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程结算审计的内容及方法

    工程结算审计的内容及方法 工程结算审计是指总包、监理、造价咨询单位及建设单位对各承包单位提交的工程结算资料所进行的审计活动。一下详细介绍结算审计五大内容: 对合同、......

    政府采购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政府采购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和与之配套的单位自筹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

    建筑工程承发包审计内容与方法

    建筑工程承发包审计内容与方法长期以来,非法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经营是我国建筑市场长期并存的三大痼疾,也是审计人员在建筑工程承发包审计中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此专题与......

    农村信用社审计的内容与方法

    农村信用社审计的内容与方法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的金融纽带,其宗旨是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是由社员自愿入股......

    银行票据业务的主要审计内容和方法

    银行票据业务的主要审计内容和方法 本文介绍了银行票据业务的主要审计内容和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评审银行票据业务的相关内控制度 1、通过审阅相关政策、制度,如相关从事票......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内容和方法(合集五篇)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在建设项目开工前阶段,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 1.检查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概算批......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重点内容和方法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重点内容及方法 一、审查部门预算编制和调整情况。预算编制是源头,抓住了源头就是抓住了“牛鼻子”。一是审查部门预算编制程序情况;二是审查基本支出预算申......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评价方法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评价方法浅析 作者:任喜雨 张延君 韩志光 来源:《财会通讯》2008年第04期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任期经济责任,是指领导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