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计专业审计学期末复习
会计专业审计学期末考试题型题量
一、单选题1’×20=20分
二、多选题2’×5=10分
三、简答题3’×10=30分
四、案例分析题40分(2题)
简答题考点:
1、谈谈你的审计重要性的理解?
2、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应了解那几个方面?
3、你认为一个合格的内审人员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4、什么是属性抽样审计,其步骤有哪些?
5、审计产生的原因及与中国政府审计的关系是什么?
6、试说明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之间的区别?
案例分析题考点:
1、随机数表选样、系统选样
2、比率估计抽样、差额估计抽样
3、逐项指出资料所列事项是否可能表明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如果认为存在,简要说明理由,并分别说明该风险属于财务报表层次还是认定层次。如果认为属于认定层次,指出相关事项主要与哪些财务报表项目的哪些认定相关。
第二篇:审计学期末复习要点
重庆工商大学审计学
审计学期末复习要点
简答题:
1.区别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答:
审计责任: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会计责任: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
(不同点:①实质不同
②具体内容不同
③承担者不同
④追究者不同)
2.民间审计的业务范围。
答:根据《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注册会计师依法承办鉴证业务、管理咨询、税务服务、会计服务业务及其他业务。
(1)鉴证业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编制的书面认定资料的可靠性进行查证,以增强或解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鉴证业务具体包括:审计业务、审阅业务、复核业务及保证业务。(2)管理咨询业务(非管理决策)(3)税务服务:税务筹划
(4)会计服务业务:代理记帐、编制报表等(5)其他鉴证业务:资产评估、个人理财等。3.审计计划实施终结阶段的审计工作有哪些? 答:(1)整理、评价审计证据
(2)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3)出具审计报告
(4)提出管理建议书
4.审计人员方面的法律责任。
答:包括违约、过失、欺诈三类法律责任。
违约:是指注册会计师未能达到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条款的要求。过失:是指因主观上未能恪尽职守,未保持认真、谨慎而造成损失。
包含普通过失与重大过失。欺诈:是指以欺骗或坑害他人为目的的一种故意行为。与过失责任的本质区别是作案人具有不良动机。
(补充: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种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
5.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的五项认定。
(所谓认定,是指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其会计报表所做的断言或声明。)答:分为存在或发生、完整性、权利和义务、估价或分摊、表达与披露五类。
(1)存在或发生。各项资产、负债及业主权益在特定日期均存在,所有已进行会计记录的交易在特定期间均已发生。
(2)完整性。在会计报表中所有应列示的交易和事项均已列入。
(3)权利和义务。在特定日期,各项资产均属公司的权利,各项负债均是公司的义务。(4)估价或分摊。各项资产、负债、业主权益、收入和费用等要素均已按适当的方法进行 siwei
重庆工商大学审计学
年12月31日的财务状况以及20×1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siwei
第三篇:审计学期末复习2013-2014.1
《审计学》期末复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注册会计师可以经办的业务是(D)。
A、审计业务B、预测性财务信息审核C、审阅业务D、税收征管
2、在审计风险要素中,(C)是客观存在的,注册会计师无能为力。
A、审计风险B、重大错报风险C、检查风险D、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
3、(a)用以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和方向。
A、总体审计策略B、具体审计计划C、审计依据D、审计业务约定书
4.(b)模式代表了现代审计发展的方向。
A、账项基础审计B、风险基础审计C、制度基础审计D、以上都不是
5、审计人员在实施监盘程序时,发现被审计单位购进材料一批,但账上却没有记录。那么,管理当局的()认定存在问题。
A、完整性B、发生C、计价或分摊D、权利和义务
6、审计的最基本职能是()
A、经济监督B、经济鉴证C、经济评价D、建设性
7、()是指注册会计师没有完全遵循执业准则的要求执业。
A、一般过失B、重大过失C、欺诈D、违约
8、如果不存在某顾客的应收账款,在应收账款明细表中却列示了对该顾客的应收账款,则属于()认定错误。
A、存在B、完整性C、分类D、截止
9、()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A、审计风险B、检查风险C、重大错报风险D、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
10、如果同一期间不同财务报表的审计重要性水平不同,作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取其()
A、最高者B、最低者C、平均数D、加权平均数
11.控制测试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
A、内部控制B、财务报表C、账簿与凭证记录D、经济业务
12、应收账款函证的时间通常为()
A、被审计单位期初B、被审计期中
C、与资产负债表日接近的时间D、在资产负债表日后适当时间
13、注册会计师监盘客户存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查明是否漏盘某些主要主要项目的存货B、查明存货计价是否正确
C、了解盘点指示是否贯彻执行D、获得存货是否实际存在的证据
14、审查应收账款的最重要的实质性程序应是()。
A、函证B、询问C、观察D、重新执行
15、一般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实地检查固定资产的重点是()。
A、企业的所有固定资产B、本增加的重要固定资产
C、以前增加的固定资产D、在用固定资产
16、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审计委托时,应同委托客户签订()。
A、审计准则B、审计业务约定书C、审计通知书D、审计报告
17、销售与收款循环所涉及的财务报表项目不包括()。
A、销售费用B、营业收入C、应交税费D、应付账款
18、收集()是审计工作的核心。
A、审计证据B、审计计划C、审计工作底稿D、审计依据
19、在审计风险一定的条件下,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之间()。
A、呈同向变动B、呈反向变动C、不存在关系D、以上都不正确
20、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重要比率或者趋势进行分析以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属于()。
A、观察B、询问C、分析程序D、盘点
21、注册会计师设计与实施审计程序,未能检查出财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是()。
A、审计风险B、检查风险C、经营风险D、重大错报风险
22、注册会计师在在审计应收账款时,询证回函应当是()。
A、直接寄给被审计单位B、直接寄往会计师事务所
C、直接寄给被审计单位,但被审计单位应转给审计机构D、寄给被审计单位或审计机构
23.()审计模式代表了现代审计发展的方向。
A、账项基础审计B、制度基础审计C、风险基础审计D、以上都不是
24、监盘现金是审计人员证实资产负债表所列现金是否存在的一项重要程序。被审计单位必须参加盘点的人员是()。
A、出纳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B、会计主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
C、现金出纳和银行出纳D、出纳和内部审计人员
25、如果被审计单位的某开户银行账户余额为零,注册会计师()。
A、不需要向该银行函证B、仍需向该银行函证
C、可根据需要确定是否函证D、可根据业务约定书的要求确定是否函证
二、多选题
1、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按其性质分为:()。
A、民事责任B、行政责任C、刑事责任D、违约责任
2、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目标对财务报表的()发表审计意见。
A、合法性B、公允性C、重大错报风险D、重要性水平
3、注册会计师应考虑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即()。
A、财务报表层次B、账簿层次C、认定层次D、凭证层次
4、按照审计证据的形式特征分类包括有()。
A、实物证据B、口头证据C、书面证据D、环境证据
5、审计人员对产品生产成本的审查,应主要涉及()的审查。
A、直接材料费用B、直接人工费用C、制造费用D、管理费用
6、审计组织包括()
A、政府审计组织B、内部审计组织C、公司经理D、注册会计师审计组织
7、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包括()
A、重大错报风险B、检查风险C、审计重要性D、合理保证
8、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有()
A、客观性B、相关性C、充分性D、可靠性
9、下列属于内部控制要素的有()。
A、控制环境B、风险评估过程C、控制活动D、信息系统与沟通
10、审计意见的基本类型有()。
A、无保留意见B、否定意见C、保留意见D、无法表示意见
三、判断题
1、审计和会计是一回事(错)。
2、审计的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对)
3、注册会计师在任何情况下不得泄露审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商业秘密等有关内容。(错)
4、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能够减轻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与治理层的责任。(错)
5、审计重要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注册会计师不应当运用职业判断来确定重要性水平。(错)
6、审计计划在执行中可以在适当条件下进行修改。(对)
7、控制测试是每次审计中必定执行的测试。(错)
8、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应收账款实施函证,除非有充分证据表明应收账款对财务报表不重要,或函证很可能是无效的。(对)
9、如果收回的询证函有差异,那么就要求被审计单位作适当调整。(错)
10、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档案保管工作,但可以进行收入、费错用、债权账目的登记工作。(错)
11、审阅业务属于注册会计师的核心业务。(错)
12、审计对象就是被审计单位。(错)
13、注册会计师应当尽量避免与不正直客户打交道。(对)
14、发生认定可能存在的问题是漏记交易(低估)。(错)
15、注册会计师发表无保留意见就意味着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没有错报。(错
第四篇:管理学期末复习
管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管理: 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确定组织在未来某个时期内的活动方向和目标、制定业务决策、编制行动计划
组织:设计组织、人员配备、组织变革
领导:指导、协调、激励下属,解决冲突
控制:工作绩效、发现偏差、采取矫正措施
效率:只涉及活动的方式,与资源利用相关,只有高低之分而无好坏之分
效果:涉及活动的目标及结果,不仅有高低之分,而且可以在好坏两个方向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别。管理者角色类别:(人际关系)挂名领导、联络者、领导者,(信息传递)信息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制定)企业家、故障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只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或者说是与组织内外的人打交道的能力
概念技能:指能够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判断、抽象、概括并迅速
正确判断的能力(注:由低向高)
管理者类型: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管理环境:宏观环境(一般)---政治+社会+经济+技术+自然、微观环境(具体)---现有竞争对手研究+潜
在竞争对手+替代品生产厂家分析+用户研究+供应商研究、组织内部环境---SWOT
SWOT分析: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分析法的简称(1把内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帮助人们认识
和把握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关系,及时地调整组织经营策略2使用二维平面矩阵,直观而简单3是人们辩证思考问题4可组成多种行动方案供人们选择)
科学管理理论:提出者:弗雷德里克 温斯洛 泰罗
主要内容: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挑选第一流的工人;标准化操作方法;计件工资报酬制
度;工人和雇主互利合作;计划职能同执行分开,实行科学工作法;职能工长
制;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主要代表人物:卡尔 乔治 巴斯;亨利 甘特;哈林顿 埃默森
管理组织理论:法约尔(管理过程之父):《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14条管理原则: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
整体利益、个人报酬、集中化、等级链、秩序、公正、保持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精神
韦伯:(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理想化
行为科学理论:梅奥:(霍桑试验)四阶段: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与调查、接
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创新处:工人是社会人;企业存在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提高职工满足度实现提
高效率的目的第二章
决策: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和调整过
程
群体决策:组织整体或组织的某个部分对未来一定时期的活动所做的选择或调整(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名义群体法、电子会议)
优点:科学性、产生更多的方案、容易得到普遍的认同、提高合法性
缺点:消耗时间、速度效率低、少数人统治、屈从压力、责任不清
个体决策:指个人在参加组织活动中的各种决策(个体与群体优缺点互补)
德尔菲法:利:匿名性、量化收敛性、反馈性;弊:耗时间
程序化决策:指那些例行的、按照一定的频率或间隔重复进行的决策
优:节约时间和精力弊:限制决策者的自由
非程序化决策:指那些非例行的、很少重复出现的决策
确定型决策:指决策过程的结果完全由决策者所采取的行动决定的一类问题,它可采用最优化、动态规划
等方法解决(应具备的条件:明确目标、自然状态、行动方案、计算损益值)
不确定型决策:指决策人无法确定未来德中自然状态发生概率的决策(等可能性法、保守法、冒险法、乐
观系数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组织文化:组织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和工作作风,包括价值观念、行业标准、道德规范、文化传统、风
俗习惯、典礼仪式、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形象
决策的影响因素:环境、过去决策、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组织文化、时间、伦理
计划的作用:管理者指挥的依据、降低风险掌握主动的手段、减少浪费提高效益的方法、管理者进行控制的标准
滚动计划法:用来编制和调整长期计划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对促进长、中、短期计划衔接是十分有
效
目标管理:一种鼓励创新,防止工作中出现互相出现矛盾的目标或根本没有目标的管理方法
重点:让组织中的各层管理人员都与各自的下属围绕着下属的工作目标以及如何
完成这些目标进行充分的沟通
具体方法:目标设置阶段(最高管理部门提出组织的预定目标+进行有关组织+人事决策+确定下
属目标+目标的平衡与调整+目标体系的调整和确立)
目标实施阶段(授权下级部门+加强交流领导+不定期检查)
总结和评估阶段
优点:改善管理工作、组织明晰化、鼓励员工用于承诺和自我实现、形成有效的控制、良好的整
体性
缺点:目标难易制定、强调短期目标、费时间
必要条件:推行目标管理要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科学管理基础
主管人员积极参与、协调和授权
有效的前景调查和计划活动
目标管理要逐步推行、长期坚持
第三章
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组织系统的四要素:目标和宗旨、人员与职务、职责与职权、协调
组织工作:维持与变革组织结构、使组织发挥作用、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组织工作的过程:明确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各种活动,并对之进行分类(职位与岗位设计问题);组合各种
活动,形成管理部门或单位(组织结构类型);职权授予各个管理者(职权配置);人员
配备或人力资源管理;从纵横两个方面对组织结构进行协调和整合组织设计的任务:建立组织结构和明确组织内部的相互关系,提供组织结构图和职务说明书
组织设计的依据:战略、环境、技术、组织规模与所处的发展阶段(创业+职能发展+分权+参谋激增+再集
权)
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权责对等、目标统一
组织设计最基础工作:职务设计与分析(植物设计四阶段:专业化、扩大化、丰富化、团队)
组织的管理层次受组织规模和管理幅度的影响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主管人员与其下属双方的素质与能力;工作内容与性质;工作条件;工作环境 部门定义:组织中管理人员为完成规定的任务有权管辖的一个特定的领域
部门划分的目的:确定组织中各项任务的分配与责任的归属,分工合理、权责分明,有效地达到组织的目
标
部门划分的方法:人数、时间、职能、地区、产品、顾客、技术活设备
组织结构的类型:直线型组织结构、职能型组织结构、矩阵型组织结构、多维立体型组织结构、直线职能
型组织结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特点-自己职权范围内有决定权,对所属下级的工作进行指挥和命令,并负全部责任,职能部门和人员只是参谋,对下级提供建议和业务指导,没有指挥命令的权力
优点-保证集中统一指挥,又能发挥各种专家业务管理的作用,只能高度集中、职责
清楚、秩序井然、工作效率较高,整个组织有较高稳定性
缺点-下级部门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受到限制;各成体系没有横向沟通联系,工作易重
复;参谋与直线部门目标不一致易造成矛盾;组织系统适应性较差,缺乏弹性;增加管
理费用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特点-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即组织最高层集中决策,事业部独立经营
优点:组织最高层摆脱具体的日常事务,有利于集中精力作好战略决策和长远规划;
责权利划分明确,易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培养管理人
才
缺点:机构重复,人员浪费;独立经营,人员交换支援度差;事业部之间易造成竞争,发生内耗;架空领导
采用的基本条件:按专业化原则划分事业部,并确保各自的独立性;事业部之间相互
依存;保持控制适当的竞争;具备管理各事业部的经济机制,避免单纯使用行政手段;
良好的外部环境
人员配备:利用合格的人力资源对组织结构中的职位进行不断填充的过程
工作程序:确定人员需要量,选配人员,考核及评价,制订和实施人员培养计划
人员配备的原则:因事择人、因才施用、动态平衡 管理人员的来源:内部提升:优点-有利于对选聘对象的全面了解,以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有利于被
聘者迅速展开工作;有利于鼓舞士气,调动积极性;组织对成员的培
训得到回报,获得比当初投资更多的培训投资效益
缺点-内部人才质与量无法满足发展需求,将会只去获得一流人才的机会;
近亲繁殖,无创新;大体能力相当的情况会使没有受提拔的人受挫 外聘:优点-有利于招到第一流的管理人才;避免近亲繁殖,带来创新;可避免不受提
拔人员的积极性受挫,避免组织不团结,节约培训的经费和时间
缺点:组织内部员工的士气积极性受到影响;应聘者对组织的历史现状不了解,不能迅速展开工作;重学历、文凭、资质等导致应聘者失望
组织管理人员身份类别:直线主管+参谋主管(参谋关系伴随直线关系而产生的)
直线:一种命令与指挥的关系,是上级指挥下级,有决策与行动的权力
参谋:一种服务和协助的关系,方便直线主管的工作,有思考、筹划建议的权力区分两者的标准:分析不同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在组织目标实现中的作用 正确发挥参谋的作用:明确职权关系;授予必要的职能权力;向参谋人员提供必要的条件;
过分集权的弊端:降低决策的质量;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突出区别表现:是否是程序化的和其目的的不同
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可以满足员工的需要;易于产生和加强合作的精神;帮助正式组织起到一定的培
训作用;规范成员的行为;正式信息通道的补充
非正式组织可能造成的危害:扩大抵触情绪;舒服成员的个人发展;发展组织惰性
委员会管理的优点:集思广益、协调作用、避免权力过于集中、激发主管人员的积极性、加强沟通联络 委员会管理的局限性:时效较差;决策妥协;权责分离
怎样科学运用委员会管理:职权和范围要科学;规模要适当;成员要选择;主席要发挥好作用
组织变革的动力: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社会到来;消费市场对企业的挑战更直观;企业竞争优势的新来源
组织变革的关键因素:个体(习惯、安全、经济因素、对未知的恐惧、选择性信息加工);
组织(结构惯性、变革点、群体惯性、已有的专业知识、已有的权力关系、已有的资源分配)
虚拟组织-定义:当市场出现新机遇时,具有不同资源与优势的企业/组织未来共同开拓市场,共同对付其他的竞争者而组织的、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的组织形态
-特点:传统的企业/组织界限模糊化;流动性、灵活性;建立在当今发达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组织合作;运用并行工程(非串行);技术上占优势;可看成企业/组织网络
-优越性:跨越空间限制;超越工作时间限制;速度优势;成本优势
组织文化: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条件下,组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并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组织文化的基本要素: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形象
组织文化的作用:自我凝聚、自我改造、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延续、激励功能、辐射功能 组织文化作用机制的特点:评价性、自然性、个体性
组织文化建设应抓好的环节:科学地确定组织文化的内容;宣传倡导,贯彻落实;积极强化,持之以恒 学习型组织-定义: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特征: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善于不断学习;扁平式结构;自主管理;
领导者的新角色
-意义:解决传统企业组织的缺陷;为组织创新提供了一种操作性比较强的技术手段;理论解决
企业生命活力问题
第四章
领导-定义:激励、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组织目标的行动过程
-作用:指挥、激励、协调、沟通
-权力构成:法定权(担任的职务)、强制权(下级的恐惧感)、奖励权、专长权、个人影响权
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X理论);“社会人”假设(霍桑实验);“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复杂人”
假设
领导行为的理论描述:领导方式的理论描述;利克特的四种领导基本方式;斯托格弟和沙特尔的“四分图理
论”;管理方格理论
领导方式:专职式领导;民主式领导;放任式领导
领导的权变理论: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费德勒模型;途径-目标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领导参与
模型
激励:指影响人们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
需要:指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它包括基本需求和高层次需求
动机:诱发、活跃、推动、指导和引导行为指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内容型激励理论:需求层次理论;阿尔德弗的“生存、关系、发展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保
健和激励);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过程性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正负)
激励方法:目标激励、支持性激励、榜样激励、评比竞争竞赛激励、强化激励、领导行为激励、员工持股
激励、危机激励、企业文化激
群体-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实现特定目标、满足特定需求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的联合体 团队-定义:也是群体
团队区别于群体的特征:成员间的紧密合作以及特定的、至高无上的团队目的或目标
群体与团队类型:高层管理团队、研发团队、指挥群体、特别工作队、自我管理的工作团队、虚拟团队联
谊群体、利益群体
如何管理取得高效:激励群体成员实现组织目标、减少群体中的“大锅饭”现象
沟通-定义:指信息与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与客体直接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信息沟通基本条件:涉及两个人以上;沟通客体;传递信息的方法
信息沟通的三要素:发送者、接收者和所传递的内容
沟通的分类:按照通道不同-正式与非正式;传播媒体的形式-书面与口头;信息传播的方向-上行、下行、横向;沟通网络的基本形式-链式、轮式、Y式、环式和全通道式
沟通技术:互联网、企业内部网、群件
第五章
管理中的控制-定义:为实现组织目标,以计划为标准由管理者对呗管理者的行为,活动进行检查、监督、调整等管理活动
-目标:限制偏差的累积;适应环境的变化;处理组织内部的复杂局面;降低成本-基本要素:建立控制标准、衡量偏差信息、采取矫正措施
-特点:整体性、动态性、对人的控制并由人执行控制、提高职工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层次:(由低到高)运营+财务、结构、战略
-类型: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
-重要性:任何组织、任何活动都需要进行控制;管理四大职能中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制定控制标准:确立控制对象;选择控制重点;控制标准的方法
影响组织工作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资源投入、组织活动
控制对象:人员、财务活动、作业、信息、组织绩效
关键点控制原理:有效控制要求关注那些关键因素,并以此对业绩进行控制
制定标准的方法:利用统计方法来确定预期结果;根据经验和判断来估计预期结果;在客观的定量发现的基础上建立工程(工作)标准
制定控制标准的要求:要使控制便于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衡量;建立的标准都应该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与未来发展相结合;尽可能体现一致性;有实现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弹性
衡量实际工作需注意的问题: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确立信
息反馈系统
鉴定偏差并采取矫正措施的过程: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选择适当的纠偏
措施
有效控制的原则:控制应该同计划与组织相适应;突出重点,强调例外;具有灵活性、及时性和经济性的特点;控制过程应避免出现目标扭曲的问题;有效地管理控制需要将财
务绩效控制与非财务绩效控制有机地结合;控制工作应该培养组织成员的自我控制能力
控制的专业领域:预算、会计技术、质量、生产、库存、内外部审计、人事管理
第五篇:消费者行为学期末复习材料
消费者行为学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
1、知觉风险:又称为感知风险,消费者产品购买前可能无法预知购买是否正确,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隐含着某种不确定性,消费者能够知觉到这种不确定性或不利且有害的结果就是知觉风险。
2、双驱冲突P129 双趋型动机冲突: 双趋型动机冲突也称为争取-争取型动机冲突,指消费者具有两个以上争取实现的目标,但是任一商品的消费只能实现其中的某一或某些目标,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消费者不可能同时消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商品,必须被迫从中选择而发生的动机冲突。
3、动机冲突P129 消费者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的动机,它们的引发力和激励力大致相等而方向相反,任一商品的购买和消费只能实现其中的某一或某些动机,另外的一些动机无法实现,消费者被迫进行两难选择而造成冲突。
4、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5、P67知觉恒常性:是指影响知觉对象的外界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并不受到影响,仍然能够把握该事物相对稳定的特性,即保持对改事物的惯常认识。知觉的恒常性有四种:
1、大小知觉恒常性
2、明度和颜色的恒常性
3、形状的恒常性
4、方向的恒常性
6、P174无条件反射:就是指遗传的,本能的、与生俱来的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形成而遗留下来的反射。这种反射一般都是本能性的,无需学习的,分为食物的,防御性的和性的三大类。
7、P234意见领袖:是指能够比其他人更频繁或更多地提供信息,从而能影响他们态度或行为的人。
8、品牌忠诚:指消费者对某一品牌具有特殊的嗜好,因而在不断购买此类产品时,仅仅是认品牌而放 弃对其他品牌的尝试。
9、自我观念:P145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个体以自己为对象时的所有思想和情感的总和。
10、亚文化群:P251指这样一群人,他们的行为、信念均有着主流文化的烙印,在此基础上又共享着他们独特的文化要素。简答题:
1、消费者的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来说可以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1)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的过程,包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过程。2)情绪情感过程。人们的认知过程总是有一定的情绪和情感贯穿其中。
3)意志过程。意志过程指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在某一动机的激励下,自觉确定目标,通过种种努力以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
2、动机与需要的关系。P121(1)需要本身不一定引起个体的行动,需要只有处于唤醒状态才能驱使个体采 取行动,而需要的唤醒既可源于外部刺激,也可源于内部刺激。
(2)需要仅仅为行为指明总的目标或任务,但是并不规定实现目标的方法或途径。
(3)在有些情况下,需要仅仅引起人体自动调节机制发挥作用,而不一定驱使人们采取行动去满足需要。
(4)内在需要只是驱使人们采取行动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唯一因素,外在刺激也能引起动机和驱动行为。
3、商品降价的心理策略P310 1)降价幅度要适宜;消费者并不关心商品降价的原因处于何种,而只是关心降价后的商品与自己心中的价格标准是否接近,因此企业降价幅度必须吻合消费者的心理感觉阈限。
2)降价不宜连续进行。虽然降低价格能够刺激购买,但连续降价会引起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减退。
3)降价时机要选择准确。降价时机应根据商品和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季节性商品,应在换季时降价;对于一般商品,进入成熟期后就应降价;节假日可进行实行降价优惠;店庆也可作为较好的降价时机。但是,商品降价不能过于频繁,否则就会造成消费者对降价不切实际的心里预测,或者对商品的正常价格产生不信任感。
4、认知学习理论在营销中的作用P186 1)认知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消费者的学习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榜样的行为来间接地获得刺激。因此,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营销者只需要告诉消费者那些他们的榜样用了和没用产品或服务的效果如何就可以了。
2)另外,由于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低参与状态下,消费者的学习可以通过机械式学习来完成,但这种学习必须进行无数次的重复。因此,营销者就可以将产品和品牌与某个能打动消费者的概念联系起来,并且不断地重复刺激消费者,就可以让消费者建立品牌与概念间的联系。
3)最后,消费者可以通过推理学习,从已有知识获得未来知识。因此,营销者可以利用消费者的这种认知学习模式来开展营销。例如,企业可以利用消费者的推理,通过改善产品包装来提升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心理地位和价值结果
5、减少或消除购物的风险的方法
书中未找到,这是百度的大家仅作参考
6、消费者个性包括什么P57 1)个性是指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和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主要包括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个性倾向性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是行为的推进系统。随着人的成熟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心理倾向在整个个性倾向性中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个性倾向性在后天形成并发展和变化,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经历。
3)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的组合,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当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成为一种稳定而概括的心理特点是,也就构成了个性心理特征。
7、经典性条件发射理论P174
1)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就是指遗传的,本能的、与生俱来的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这种反射是一般都是本能的,无需学习的。无条件反射分为食物的、防御性的和性的三大类。
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有机体通过后天学习而形成的反射,比如巴普洛夫实验中狗听到铃声会流口水。这些反射不是有机体与身俱来的本能,而是通过在后天的生活中,通过学习得来的。条件反射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无条件反射的发生,也就是说条件反射是建立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二是无关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结合或配对,即强化;三是重复,即要将无关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结合在一起重复不断地持续对有机体开展刺激,以增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当具备这三个条件时,条件反射就会产生。
3)刺激泛化。刺激泛化是指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往往也会一起类似的条件反射。与刺激泛化相对应的是刺激辨别。所谓刺激辨别是指当受到一种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刺激时,非条件刺激的行为并不发生。当刺激辨别启动时,反应会减弱,并会很快消失。
8、消费者具体的购买动机P124 A、求实动机。指寻求商品的实用性而产生的购买动机。主要特点是:要求商品实惠,不重视外观和象征意义,不赶潮流。
B、求安动机。指寻求商品保安、保健作用,或使用安全而产生的购买动机。C、求廉动机。指寻求商品的价格低廉而产生的购买动机。主要特点是:在同类产品以价格低廉为选择依据,对花色、款式、包装等不太重视。
D、求同动机。指寻求商品消费与他人同步而产生的购买动机。主要特点是:在消费上不超前也不落后,跟随潮流。
E、求新动机。指寻求商品的时尚和新颖而产生的购买动机。
F、求美动机。指寻求商品美化自己和生活环境而产生的购买动机。
G、求名动机。指寻求商品的名望而产生的购买动机。主要特点是:在同类产品中以名贵为选择依据,对实际使用价值和价格不重视。
上述动机中,求实、求安、求廉动机是生理、安全等低层次需要的反映,求同、求新、求美动机是社会需要层次的反映,求名动机是尊重需要层次的反映。
9、购买行为受挫后的反应(动机受挫)P130 1)、攻击。指消费者对阻碍其动机实现的人和对象怀有敌意,并表示出强烈的不满。
2)、退化。指消费者以自己未成年时的成功经验来排除阻碍动机实现的因素这样一种行为。
3)、抑制。指消费者压抑自己动力受挫而产生的不快和痛苦体验,竭力排除在记忆之外,以消除焦虑。
4)、替代。指消费者某一购买动机受挫后改变方向,以其他可能达到的成功活动来消除内在的不满和紧张感。
10、消费者活动、兴趣、意见结构化P142 简称AIO,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消费者的活动、兴趣和意见,以区分不同生活方式类型。研究人员从消费者中抽取大样品,以问卷的方式向被调查者提出一系列长长的问题和答案。请消费者以文字表述或选择答案的方式回答。提出的关于态度方面的问题是消费者做什么、买什么、怎么打发时间等,兴趣方面的问题是消费者的偏好和优先考虑的事物,意见方面的问题是消费者的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对经济和社会事物的看法等。此外,还有消费者的人口统计特征。
11、试述消费者态度生效层次P194可根据课文具体展开
1)、高度参与层次(标准认识层次),是消费者在高度参与时,会通过积极的搜寻信息,发展品牌信念,在此基础上评估品牌,形成明确的品牌态度,做出相应的购买决策。
2)、低度参与层次(消极参与层次),消费者在低度参与时,会消极地形成品牌信念,不会积极地搜寻和处理信息,也没有强烈的品牌偏好,而是根据被动接受的或有限的信息做出购买决策,产生购买行为,品牌评估可能在随后才发生并且很微弱,或者根本没有发生。即购买了产品却没有形成品牌态度(品牌评估)。
3)、经验层次,指消费者并未事先了解品牌的属性和利益,而是根据自己的情感或想象来对产品做出整体评估,并据此采取购买行动,随后形成对该品牌属性和利益的认识。
12、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意义P4 1)、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2)、有利于正确引导消费需求
3)、有利于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与法律 4)、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本材料仅供参考,如有不足,大家帮忙提出和补充哈!!
以上内容有一些书上没有找到,百度所得,仅供参考,百度和书上都没有的后面找到会补上,没有就没办法了。老师给的范围,很可能少于50分,根据上一届反映,这门课卷面分要及格才比较可能过,请大家认真对待,考试千万不要放空白。还有就是老师喜欢字数多,大家考卷上尽量多写一些字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