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教学设计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教学设计
课题:天上的街市
学校:黑龙江省鹤岗市第十五中学 姓名:
高 金 波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
参赛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初一新生
2、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歌
3、一课时
4、学生需课前熟读课文
5、利用百度搜索作者简况
6、观看牛郎和织女故事http://
二、教材分析
《天上的街市》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诗想像既自然贴切,又新奇丰富。通过学习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这首诗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世界。
(1)诗内有丰富的想象,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描绘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有写实的诗句,有想象的诗句,而想象的内容正代表着诗人的向往和追求。
(2)内容虽然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却又借助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对这一传说进行了全新的反传统的诠释,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由于该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适合学生朗读和思维训练。
基于以上分析,设定本篇文章的三维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技能:
(a)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b)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并初步培养学生联想、想像和创新等相应思维能力(c)体会诗中表达的美好理想和情感 ②过程与方法:
运用四读法,由浅入深,逐层欣赏。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和品味文本让学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好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目标a,难点为目标b:只要完成了这两点的教学,教学目标3就会水到渠成。
三、教学方法
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为了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
(a)采用多种诵读(自读,范读,和评读)形式来让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b)启发式教学:设计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精炼的诗句中解读出诗歌的丰富内涵来。所以以此方法引领学生学会欣赏。
(c)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网络来自主学习,思考。【学生学法】
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诗歌的能力,我将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和思考的意识来学习本诗。
(a)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b)诵读品味法
(c)比较法:把《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描写与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作比较,引导学生其不同点出发去了解诗人对自由、美满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d)模仿学习,以课文为拓展思维范例,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力,提高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联想和想象是人类的两个翅膀,因为有了它们,清代的学者沈复回忆童年往事,写下了充满儿时天真的《童趣》;因为有了它们,现代诗人郭沫若面对璀璨的星空,写下了感人优美的名作《天上的街市》。今天我们一起随着诗人走进诗歌,去逛逛天上的街市,看看那里有怎样的珍奇,怎样的景象?(然后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介绍作者: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http://baike.baidu.com/view/2021.html
(三)、确定目标
(a)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b)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并初步培养学生联想、想像和创新等相应思维能力
(c)体会诗中表达的美好理想和情感
(四)、品读诗文,领会形式美
1、学读:
(1)学生听朗读,然后自己试读,在书上标记节奏和重音。http://www.xiexiebang.com/programs/view/8pYg9x96-3M/
(2)指名读,教师评点、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同
学互相点评。
2、想读:
(1)出示鹊桥会的小动画,让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2)配以音乐,使学生在享受诗歌音乐美的同时,沉醉在想象
中小声读。
3、析读:
以第三、四小节为例,我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
①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请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五)、合作探究,感受情感美: 分两步:先探究内容——问题是
a.全诗共四个小节,你能指出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吗?
b.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想象的?(想象的过程)诗人想象的目的是什么?
再探究情感。先围绕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是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师生合作朗读。
(六)、拓展训练:紧扣难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出示习题进行练习,激发学生调动思维去联想和想象。
仿照示例写句子:
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光照在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笼中的小鹦鹉,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
街灯——像——
明星
教学反思 明星——像——街灯
联想、实写
不满黑暗现实
天上的街市向往自由生活
街市——物品——神奇厅
牛郎——天河——织女
他们——流星——闲游
想像、虚写
力。以读来学习和体会诗歌的美,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诗歌的最好方法。实际教学中也初步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在设计中对学生的指导和训练时间有些紧,个别学生的课前任务做得不够认真,所以个别同学没能达到预设要求。但正以此来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搜集网上朗读本文资源,找到自己喜欢的朗读范例去学习,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课后在找课余时间交流和展示。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在充分的诵读中体会到诗歌的独特魅
第二篇: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教案设计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教案设计 第六单元
碳的单质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化学
3、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2)了解C60分子的结构特点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4)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会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分析、归纳。
(2)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2)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和木炭、活性炭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教学方法】:观察——总结,实验探究——归纳。
【教具准备】: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模型、玻璃刀、6B铅笔芯、干电池、石墨电极、防毒面具、导线、灯泡、红墨水、烘烤过的木炭(活性炭)、木炭粉。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引言]我们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 [展示]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模型
[介绍]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教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引导]观察金刚石样品,试描述有关物理性质。[学生观察、讨论、总结]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展示]玻璃刀
[介绍]刀头上镶有金刚石,用它来裁玻璃。[设问]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金刚石很硬,所以可用来裁玻璃。[板书]
一、碳的单质
1.金属石很硬,可用来切割玻璃。
[介绍]金刚石经仔细琢磨后,可以成为璀璨夺目的装饰品钻石,它的价格比金刚石还高,现在带钻戒的人越来越多,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引导]观察石墨样品,试描述有关物理性质。
[学生观察描述]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鳞片状固体。[引导]用手触摸一下石墨,有何感觉? [学生]石墨很软、有滑腻感。
[介绍]由于石墨很软,所以常用石墨作铅笔芯,但由于太软,光用石墨作笔芯,既易断又易磨损,因此生产上常在石墨粉末中掺进一些粘土粉以增加硬度。最软的铅笔是6B,最硬的铅笔是6H,HB铅笔则软硬适中。
[演示实验]把一根6B的铅笔芯和导线连接在一起,接上电池和灯泡,接通电源后,观察灯泡是否发亮。[学生观察]灯泡发亮。
[设问]看到这个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石墨有良好的导电性。[展示]干电池中的石墨电极。
[教师]石墨有良好的导电性,所以在生活中用途很广。试总结石墨的重要性质。
[学生]石墨很软、有良好的导电性。[板书]2.石墨很软、有良好的导电性。
[介绍]生活中常接触到的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这些都是由石墨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其中木炭、活性炭用途很广,你想知道它们有什么性质吗? [活动探究]在盛有半瓶水的小锥形瓶里,加入一滴红墨水,使水略显红色。投入几块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轻轻振荡,观察现象。[学生活动] [交流]我们可以看到淡红色的水颜色褪去。
[教师]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表面积大,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另外活性炭的吸附性更强。
[板书]3.木炭、活性炭有强吸附性。[设问]利用这一性质,活性炭会有什么用途? [学生发言]1.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的;2.冰箱的除味剂;3.制糖工业的脱色剂。[展示]防毒面具
[讨论]结合金刚石、石墨和木炭的性质和用途,讨论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结论并板书]4.性质 用途
[教师]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形态的碳单质逐渐被人们发现,其中取得重要进展的是C60分子,另外还有碳管。[展示] C60分子模型
[介绍]这是一个C60分子,它由60个碳原子构成,分子形似足球,又名足球烯。
[设问]上面我们认识了三种碳的单质,它们的性质类似吗? [学生回答]性质各不相同。
[总结并板书]5.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如: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碳的单质。首先认识了几种不同的碳单质,并了解了它们重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作业]习题2、3、4,家庭实验2。
【板书设计】: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碳的单质
1.金刚石很硬,可用来切割玻璃。2.石墨很软,有良好的导电性。3.木炭、活性炭有强吸附性。4.性质用途
二、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2.高温下,碳能跟多种物质反应。(1)跟氧气反应:C+O2= CO2(充分燃烧)2C+O2 =2CO(不充分燃烧)(2)跟某些氧化物反应,2CuO+C =2Cu+CO2↑
3.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内的氧被夺去的反应。还原性:能夺走含氧化合物里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考题回顾:
1.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②化学性质相似 ③物理性质相似 ④是同一种物质
⑤完全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 ⑥都是黑色固体
2. “依靠科学,战胜非典”,佩戴一种含有活性炭的口罩可以预防“非典”,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___作用。
3.我国的黑白山水画用的墨汁主要成分为炭黑的微粒,用这种墨汁画的国画千百年都不易褪色,这是因为墨汁中的炭()A.具有氧化性 B.具有还原性 C.具有吸附性 D.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4.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A.金刚石和石墨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B.金刚石是单质,而石墨是化合物
C.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D.金刚石不含杂质,而石墨含杂质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第六单元课题1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碳的几种单质的性质和用途,并适当介绍了一些结构知识。这堂课是一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需要课堂气氛活跃,才能体现出教学内容丰富,知识容量大。学习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精神。
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前做了一些准备,课上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表演及实验也很成功。例如,上讲台表演 ;上讲台演示实验;演讲个人查阅资料;讨论、汇报、发言等;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参与到各项活动。
本节课的另一特点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实验、实物、模型等各种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注重以上特点的同时,不能疏忽渗透物质结构与性质间的联系,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与理解等学习化学的基本思路。
教师个人资料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第三中学 姓名:黄明仔
通讯地址: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第三中学 邮编:342100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hmz0796@163.com
第三篇:第三届全国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教材依据: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二。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深秋的夜晚,月亮西沉,寒霜满天,只有孤舟、渔火相伴,点点愁思满怀,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沉重而悠远。感物伤怀,残月、鸟啼、霜天、江枫、渔火、寺影、钟声,与诗人愁苦的心境交织在一起,让人品到的就是那浓浓的寂寞惆怅。在教学的时候,我紧紧抓住诗眼“愁”进行教学,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到诗人出自内心的忧愁。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体会诗人思乡、思念亲人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情感。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教学重点:
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明白诗人为何而愁。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认识张继,理解题意。
1.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
2.出示课件,板书课题,强调“泊”的读音。同学们看看图,你知道“泊”是什么意思吗?(停靠)
3.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张继。(出示张继的图片)张继的诗作并不多,然而他却能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样名垂千古,由此可见《枫桥夜泊》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4.通过预习,你们还知道哪些跟作者、诗句有关的内容? 百度百科——张继: http://baike.baidu.com/view/43371.htm 百度百科——寒山寺:
http://baike.baidu.com/view/21511.htm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本诗的深远影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汇报预习成果,是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初读,读准诗句,读通读顺。
1.下面请同学们听一下老师的朗读。(教师范读诗句)2.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想读一读吗?请大家自由练读这首诗,这首诗里面有几个生字,老师都把它们注上音了,你们在读的时候可以借助这些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出示带拼音的古诗)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2—3人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听老师的激情诵读,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感受。初读诗句时我只要求学生读通读顺,这样注重学习2 目标的梯度。
三、再读,读懂诗句,读出韵味。
1.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跃跃欲试,能让老师读一下吗?(师范读全诗,同时出示不带注音的古诗)
2.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想跟老师读得一样吗?我们在读诗的时候,一定要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像老师一样来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乌”是第几声?“天”是第几声?“落”是第几声?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读:月落乌——啼——霜——满天——
3.同学们,请大家在书上为每个字标上调号,然后根据老师的提示,并模仿老师的读法来练读这首诗。
4.学生练读。
5.指名读2——3人。(出示带节奏的诗句)
6.刚才,我们这样读只是把诗的平仄读出来了,其实要想真正地读好这首诗,还必须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先来看诗的题目,只有四个字,看看这四个字写了几样东西?(枫树、桥、江、船、人)(同时出示不带节奏的诗句)
7.同学们真厉害!居然从四个字中就读懂了这么多内容,诗句共有28个字,你们一定能从里面读出更多的东西!请同学们细细地品读这28个字,你能把哪些地方读懂,还有哪里不懂?如果有读不懂的地方你可以先做上记号,等会儿同桌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8.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9.同桌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在学生说完字词的意思后,问:“好的,你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3 你能读好这个词吗?”学生读时,教师稍微作指导,力求做到读懂词语、读出韵味。(教师重点理解“对”的意思,讲解“愁”的造字特点。)(指导读好“月落”、“霜满天”、“对愁眠”、“夜半钟声到客船”)
10.你能根据刚才的理解和老师的指导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的“愁”。四、三读,读出愁思,读懂作者。
1.古诗和画都是紧密联系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边读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吗?(出示课文插图)
2.我们先从第一句开始:月落乌啼霜满天。开始想像,你想到什么了?
3.讲讲第二句,诗人睡觉时的情景。
4.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你想到了什么? 5.听了同学们的描述,老师的眼前真的浮现了一幅画:深秋的夜晚,月亮西沉,寒霜满天,诗人张继孤身在外,只有小船、渔火相伴,愁思满怀,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沉重而悠远,使诗人张继感到非常惆怅。
6.在这幅画里,哪些景物是诗人看到?(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
7.看到残月、秋霜,你的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孤单、忧愁)对!诗人也有这样的感受,他一样孤单,一样忧愁。让我们一起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那份凄凉。(出示诗句,学生齐读)
8.眼睛看到的景物让诗人感到凄凉、孤单,然而此时诗人有听到了让他感到忧愁的声音。他听到了什么声音?(乌啼、钟声)
A.你们喜欢听乌鸦啼叫吗?为什么?(凄凉)张继也不喜欢听,因为这会让他更感觉孤单、凄凉。
B.(播放钟声)听,这就是半夜从寒山寺传来的沉重而又悠远的钟声,诗人喜欢听吗?他为什么不喜欢听呢?(更忧愁)
9.你能用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忧愁吗?(齐读)
10.你知道诗人真正忧愁的原因吗?(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张继落榜的小故事。)(张继和好友一起进京赶考,结果同窗好友一个个榜上有名,张继却名落孙山。落榜后,张继非常失望,他一个人独自来到苏州,想借苏州的美景,排解心中的烦闷,可看着眼前的美景,他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别人的风光和自己的落寞,不但没有解去心中的烦闷,反而新增了许多忧愁,正是借景消愁愁更愁啊!)
附:落榜的张继与《枫桥夜泊》——古代名人故事:
http://
你觉得张继有才学吗?从哪里看出?这么有才学的人竟然落榜了,所以张继心里面非常忧愁。于是就带着这份愁思写下了《枫桥夜泊》,我们一起读,读出他的忧愁。
11.指名读。你能读得再愁一点吗?再读。
12.你想更深层次地了解张继,了解《枫桥夜泊》吗?请查看“百度百科 ”《枫桥夜泊》:http://baike.baidu.com/view/156045.htm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然后,介绍作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五、拓展,举一反三,增加积累。
1.其实,古人有很多情况下都是在忧愁的时候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名篇,老师这里有两首诗。大家读一读,从字里行间能不能读懂诗人的愁思。
2.出示《秋浦歌》、《宿建德江》。百度百科——《秋浦歌》:
http://baike.baidu.com/view/242527.htm 《秋浦歌——朗读与鉴赏》:
http:// 百度百科——《宿建德江》: http://baike.baidu.com/view/155061.htm 《宿建德江》赏析:
http:// 3.学生自读,教师结合动画、注释稍作讲解。4.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不仅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要掌握学习这类古诗的方法。举一反三,增加积累是古诗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布置作业:
1.自学王昌龄《从军行》、李煜《虞美人》,领悟两位诗人不同的愁情。
2.以《枫桥夜泊》为题材创作书法作品。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愁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教学古诗总是侧重于诗句的疏解,思想的分析,较少涉及诗歌意境的感悟,认为意境感悟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艰深的。因而,意境感受一度在诗歌教学中缺席。如何引导学生那颗幼小的心灵深入到那优美而又深邃的诗歌意境中去呢?我以为朗读就是一道通向诗意的桥梁。如何才能读好诗句呢?我在设计教案的时候采用了三个层次的朗读。初读,读准诗句,读通读顺;再读,读懂诗句,读出韵味;三读,读出愁思,读懂作者。通过反复诵读诗句,理解诗句内容,走进诗歌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另外,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主要元素,体悟诗意绝对不能回避意象。意象就是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色彩的形象,透过这些形象营造的情境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就是由“象”而得“意”的过程,这一切必须借助想象。想象是学生与诗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如在品味愁思时,让学生对景物进行扩展,然后切己体察,从而感悟诗人的情感:有的从“江枫”生发,扩展为隐隐约约的江枫,像妖魔鬼怪似的江枫,从中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忧愁;有的从“霜满天”入手,扩展为寒冷的霜,弥漫江天的霜,想到诗人冷得发抖,想到诗人心冷,从中悟到诗人的愁。
第四篇:关于组织参加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的通知
佛山市顺德区电化教学仪器设备中心
关于组织参加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
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的通知
各镇(街道)教育局,区属学校: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提供了越来越多丰富优质的资源,并逐渐成为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重要渠道。为促进互联网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高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正确运用互联网搜索技术、高效率地利用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能力,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联合北京百度公益基金会成功举办了两届“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该活动在全国产生的积极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市在第二届(2010年)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评选活动表现出色,荣获全国优秀组织奖。
为做好我区参加第三届(2011年)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的组织准备工作,根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关于举办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的通知》的精神(通知及活动方案见附件),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要求:
一、各中小学校要以此活动为契机和平台,积极发动、精心组织广大教师学习、研究“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的相关理论与制作要求,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课堂教学效
益。
二、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此项活动,上报作品数量不作限制。我区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含国家级和省第一至第五批)必须参加此项活动,每校报送的“教学中互联网搜索”参赛学科教案不少于5篇(教师网上注册要求与在线提交网址为“百度文库教案大赛专题网站”,网址为:
www.xiexiebang.com 地
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2号楼417室 邮
编:100816 网
址:
http://www.xiexiebang.com/search/wenku/teach3/或www.e-chinaed
—5—
第五篇:第三届“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长城》
第三届“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7课《长城》
学校:河北省平山县小觉镇田家旋小学 姓名:李彦红
一、教案背景
1、年级:四年级
2、学科:语文
3、课时:第二课时
4、课前准备:搜索长城有关资料
二、教学课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互联网及文本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习由远及近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三、教案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考虑到四年级学生大部分没有亲眼见过长城,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整合法”,以有关长城的视频、图片、声音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基本掌握“读——悟——品”三步学习方法,结合“五环三步一中心”的教学方法。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四、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长城》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本组课文都是介绍我国世界遗产的,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
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互联网资源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
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学习由远及近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2、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教学关键: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4教学学具:
(1)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或图片。(2)制作课件。
五、教法与学情分析:
1、教法:采用“五环三步一中心”教学方法。
2、学情分析:长城对我们班的学生来说很陌生。因此,在学生自读自悟的情况下理解课文内容,运用互联网将视听和语言文字有机结合,使学生体会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看长城图片。百度搜索
http://image.jike.com/so?q=%B3%A4%B3%C7&opt-image=on&fm
=QH360&ie=gbk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3%A4%B3%C7&in=15627&cl=2&lm=-1&st=&pn=14&rn=1&di=42023983590&ln=1997&fr=&fm=&fmq=***27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20&-1&di***&objURLhttp%3A%2F%2Fpic3.nipic.com%2F20090507%2F2177138_114854024_2.jpg&fromURLhttp%3A%2F%2F#65290566 课件出示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最想写什么?(五)、拓展创新
百度http://video.sina.com.cn/v/b/21503465-1618838803.html 课件出示各国领导人参观长城后留下的感言。
七、教学反思: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在课的结尾,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
2、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是特别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