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新)第6章《6.2.2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21:5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新)第6章《6.2.2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新)第6章《6.2.2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第一篇: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新)第6章《6.2.2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6.2 解一元一次方程

2.解一元一次方程

第1课时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2.了解如何去括号解方程.3.了解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方程变形的分析,探索求解简单方程的规律.【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体会数学价值的目的.【教学重点】

1.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变形解方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上两堂课讨论了一些方程的解法,那么那些方程究竟是什么类型的方程呢?先看下面几个方程:每一行的方程各有什么特征?(主要从方程中所含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两方面分析)

4+x=7;3x+5=7-2x;y-2/6=y/3+1; x+y=10;x+y+z=6;x2-2x-3=0; x3-1=0.【教学说明】让学生观察这几个方程,使学生初步感知一元一次方程特别之处.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比较一下,第一行的方程(即前3个方程)与其余方程有什么区别?(学生答)

可以看出,前一行方程的特点是:(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2)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的.“元”是指未知数的个数,“次”是指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根据这一命名方法,上面各方程是什么方程呢?(学生答)

【归纳结论】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说明】谈到次数的方程都是指整式方程,即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像2x=3这样就不是一元一次方程.2.上两堂课我们探讨的方程都是一元一次方程,并且得出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些步骤.下面我们继续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来探究方程中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方程:①3(x-2)+1=x-(2x-1)分析:方程中有括号,先去括号,转化成上节课所讲方程的特点,然后再解方程.解:去括号3x-6+1=x-2x+1,合并同类项 3x-5=-x+1,移项 3x+x=1+5,合并同类项4x=6,系数化为1 x=1.5.②解方程:(x-3)/2-(2x+1)/3=1 分析:只要把分母去掉,就可将方程化为上节课的类型.12和13的分母为2和3,最小公倍数是6,方程两边都乘以6,则可去分母.解:去分母3(x-3)-2(2x+1)= 6,去括号 3x-9-4x-2=6,合并同类项-x-11=6,移项-x=17, 系数化为1 x=-17.回顾上面的解题过程,总结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通常有哪些步骤?

【归纳结论】解一元一次方程通常的一般步骤为: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3)

8x+20=2(4x+3)-(2-3x)8x+20=8x+6-2+3x 8x-8x-3x=6-2-20-3x=-16 x=16/3.(5)解: 3(2-x)-18=2x-(2x+3),6-3x-18=-3-3x=9 x=-3.(6)解:6x-3(x-1)=12-2(x+2)

6x-3x+3=12-2x-4 6x-3x+2x=12-4-3 5x=5 x=1.3.分析:这样的题列成方程就是2(3y+4)-5(2y-7)= 3,求y即可.解:2(3y+4)-5(2y-7)= 3 去括号6y +8-10y+35=3 合并同类项-4y+43=3 移项-4y=-40 系数化为1 y=10.答:当y =10时,2(3y +4)的值比5(2y-7)的值大3.4.分析:两个数如果互为相反数,则它们的和等于0,根据相反数的意义列出以x为未知数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x的值.为相反数.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

1.布置作业:教材第11页“练习”.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教学反思

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模棱两可,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想当然).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第2课时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分母中含有小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灵活运用解方程的步骤解方程.【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使学生灵活的解一元一次方程.【情感态度】

发展学生的观察、计算、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使学生灵活的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

使学生灵活的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通过前面的学习,得出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步骤转化成x=a的形式.因此当一个方程中的分母含有小数时,应首先考虑化去分母中的小数,然后再求解这个方程.【教学说明】复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为本节课的教学作准备,并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解方程

分析:此方程的分母中含有小数,通常将分母中的小数化为整数,然后再按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求解.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方程化为:

去分母,得

6(9x+2)-14(3+2x)-21(3x+14)=42,去括号,得

54x+12-42-28x-63x-294=42,7

去括号得40x+60=90-90x-45+90x,移项、合并得40x=-15,系数化为1得x=-3/8.3.解:去中括号得4(x-1/2)+1=5x-1,去小括号得4x-2+1=5x-1,移项、合并得x=0.4.解:去小括号得 1/3(2x-1/3-2/3)=2, 方程两边同乘以3得2x-1=6, 移项得2x=7, 系数化为1得x =7/2.5.解:依题意,得

去分母得5(2k+1)=3(17-k)+45,去括号得10k+5=51-3k+45,移项得10k+3k=51+45-5,合并同类项得13k=91,系数化为1得k=7,分析:由方程2(2x-3)=1-2x可求出它的解为x=7/6,因为两个方程的解相同,只需把x =7/6 代入方程8-k=2(x+1)中即可求得k的值.解:由2(2x-3)=1-2x得

4x-6=1-2x,4x+2x=1+6,6x=7,x=7/6.把x =7/6代入方程8-k=2(x+1),得

8-k=2(7/6+1),8-k=7/3+2,-k=-11/3, k=11/3.答:当k =11/3时,方程2(2x-3)=1-2x和8-k=2(x+1)的解相同.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

1.布置作业:教材第14页“习题6.2.2”中第1、2 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教学过程

这几堂课我们都在探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具体解题时要仔细审题,根据方程的结构特征,灵活选择解法,以简化解题步骤,提高解题速度.对于利用方程的意义解决的有关数学题,仔细领会题目中的信息,应把它转化为方程来求解.第3课时 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初步了解用列方程解实际问题(代数方法)比用算术方法解的优越性;

2.通过分析找出实际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过程与方法】

通过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未知”可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

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重在应用,探索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感受实际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教学重点】

掌握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找出实际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1.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

某数的3倍减2等于它与4的和,求某数.(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解:(4+2)÷(3-1)=3 答:某数为3.如果设某数为x,根据题意,其数学表达式为 3x-2=x+4 此式恰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得 x=3.上述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有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的关系.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所提供的条件应首先找出一个相等的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的关系表示成方程.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教学说明】采用提问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再通过算术法与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对比,让学生明白方程的优越性.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如图,天平的两个盘内分别盛有51g、45g盐,问应该从盘A内拿出多少盐放到盘B内,才能使两者所盛盐的质量相等?

分析:设应从盘A内拿出盐xg,可列出下表.等量关系:盘A中现有的盐=盘B中现有的盐.解:设应从盘A内拿出盐x g,放到盘B内,则根据题意,得

51-x=45+x 解这个方程,得

x=3.经检验,符合题意.答:应从盘A内拿出盐3g放到盘B内.2.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女同学每人搬6块,男同学每人搬8块,每人各搬4次,总共搬了1800块.问有多少名男同学?

分析:设男同学有x人,可列出下表.(完成下表)

解:设男同学有x人,根据题意,得 32x+24(65-x)=1800 解这个方程得 x=30 经检验的,符合题意.答:这些团员中有30名男同学.3.根据上面两道例题的解答过程,你能总结出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过程吗? 【归纳结论】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实际问题,关键在于抓住问题中有关数量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求得方程的解后,经过检验,就可得到实际问题的解答.这一过程也可以简单地表述为:

其中分析和抽象的过程通常包括:

(1)弄清题意和其中的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适当的未知数;(2)找出能表示问题含义的一个主要的等量关系;

(3)对这个等量关系中涉及的量,列出所需的表达式,根据等量关系,得到方程.在设未知数和解答时,应注意量的单位要统一.【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参与解题过程,从而了解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总结.锻炼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剩余42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2.在甲处劳动的有27人,在乙处劳动的有19人.现在另调20人去支援,使在甲处的人数为在乙处的人数的2倍,应调往甲、乙两处各多少人?

3.某城市市内电话按时收费,3分钟内(含3分钟)收0.2元,以后每加1分钟加收0.1元.某人通话用掉了1.2元钱,问他通话多少分钟?

4.某车间有工人34人,平均每人每天可加工大齿轮16个或小齿轮10个,又知2个大齿轮与3个小齿轮配成一套,要使每天生产的大小齿轮刚好配套,怎样分配工人?

5.儿童节期间,文具商店搞促销活动,同时购买一个书包和一个文具盒可以打8折优惠,能比标价省13.2元.已知书包标价比文具盒标价的3倍少6元,那么书包和文具盒的标价各是多少元?

6.整理一批图书,如果由一个人单独做要用30h,现先安排一部分人用1h整理,随后又增加6人和他们一起又做了2h,恰好完成整理工作.假设每个人的工作效率相同,那么先安排整理的人员有多少?

【教学说明】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等量关系,练习过程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答案】1.分析:题中给出的已知量为仓库中存放的面粉运出15%;仓库中还剩余42500千克.未知量为仓库中原来有多少面粉.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一个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运出15%x千克,还剩余42500千克.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根据题意,得 x-15%·x= 42500 即x-15/100x=42500 85/100x=42500 解得 x=50000.经检验,符合题意.答:原来有50000千克面粉.2.分析:(1)审题:从外处共调20人去支援.如果设调往甲处的是x人,则调往乙处的是多少人?一处增加x人,另一处便增加(20-x)人.看下表:

注:x是调往甲处的人数.(2)找等量关系:

调人后甲处人数=调人后乙处人数的2倍.解:设应该调往甲处x人,那么调往乙处的人数就是(20-x)人.根据题意,得 27+x=2[19+(20-x)] 解方程 27+x=78-2x 3x=51 x=17 20-x=20-17=3 经检验,符合题意.答:应调往甲处17人,调往乙处3人.3.分析:这个人通话用掉1.2元,则他的通话时间超过 3分钟,即1.2元包括3分钟内的0.2元和3分钟以后的1元钱.等量关系:3分钟内所花的钱+3分钟后所花的钱=1.2.解:设这个人通话x分钟.由题意,得 0.2+0.1×(x-3)=1.2 0.2+0.1x-0.3=1.2 0.1x=1.3 x=13 经检验,符合题意.答:这个人通话13分钟.4.解:设每天分配x人加工大齿轮,根据题意,得 2×10×(34-x)=3×16x 解得 x=10 经检验,符合题意.34-10=24(人)

答 :每天分配10人加工大齿轮,分配24人加工小齿轮.5.解:设一个文具盒标价为x元,则一个书包标价为(3x-6)元,依题意,得(1-80%)(x+3x-6)=13.2 解此方程,得 x=18,经检验,符合题意.3x-6=48(元)

答:书包和文具盒的标价分别是48元/个,18元/个.6.解:设先安排整理的人员有x人,依题意,得 x/30+2(x+6)/30=1 解得x=6 经检验,符合题意.答:先安排整理的人员有6人.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最后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

1.布置作业:教材第14页“习题6.2.2”中第4、5 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始终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却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一要领,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如,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找得不清楚;列方程忽视了解设的步骤等.在教学中我始终把分析题意与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在课堂练习的安排上适当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的思想方法,加强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通过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学生能够比较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解应用题的方法,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第二篇: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新)第6章《6.2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6.2 解一元一次方程

1.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简单变形

第1课时 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天平的操作活动,发现并理解等式的性质.2.应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的变换.【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抽象、归纳等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等式的性质和运用.【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并概括出等式的性质.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请同学说说这个故事.小时候的曹冲是多么地聪明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水平的发达,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重量.最常见的方法是用天平测量一个物体的质量.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测一个物体的质量(设它的质量为x).首先把这个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内,然后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并使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两边的质量相等,那么砝码的质量就是所要称的物体的质量.【教学说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既让学生感到亲切,又能激起学生学习和探究新知的欲望,同时又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让学生从中体验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请同学来做这样一个实验:如下图,天平处于平衡状态,它表示左右两个盘内物体的质量a、b是相等的.得到:a=b.1.若在平衡天平两边的盘内都添上(或都拿去)质量相等的物体,则天平仍然平衡.得到:a+c=b+c a-c=b-c 2.若把平衡天平两边盘内物体的质量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则天平仍然平衡.得到:ac=bc(c≠0)a/c=b/c(c≠0)观察上面的实验操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从这个变形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一般规律?(2)这几个等式两边分别进行什么变化?等式有何变化?(3)通过上面的操作活动,你能说一说等式有什么性质吗?

【教学说明】通过操作途径来发现等式的加减性质,将抽象的算式具体化,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操作活动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归纳结论】等式的基本性质:

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等式仍然成立.如果a=b,那么a+c=b+c,a-c=b-c.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或式子(除数不为0),等式仍然成立.如果a=b,那么ac=bc,a/c=b/c(c≠0).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若x+3=y-7,则x+7=y-11

B.若7y-6=5-2y,则7y+6=17-2y C.若0.25x=-4,则x=-1 D.若7x=-7x,则7=-7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x/a=y/a(a≠0),则x=y B.若x2=y2,则-4x2=-4y2 C.若-1/4x=6,则x=-3/2 D.若6=-x,则x=-6 3.已知等式ax=ay,下列变形不正确的是()A.x=y B.ax+1=ay+1 C.ay=ax D.3-ax=3-ay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等式两边都加上一个数或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B.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C.等式两边都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D.一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与另一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相加,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5.在方程的两边都加上4,可得方程x+4=5,那么原方程是_________.6.在方程x-6=-2的两边都加上_________,可得x=_________.7.方程5+x=-2的两边都减5得x=_________.8.如果-7x=6,那么x=_________.9.只列方程,不求解.某制衣厂接受一批服装订货任务,按计划天数进行生产,如果每天平均生产20套服装,就比订货任务少100套,如果每天平均生产32套服装,就可以超过订货任务20套,问原计划几天完成?

【答案】

1.B 2.C 3.A 4.D

5.x=1 6.6 4 7.-7 8.-6/7 9.解:设原计划x天完成.20x+100=32x-20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通过及时的练习对所学新知进行巩固和深化,在练习中,要求学生说出计算的依据,帮助学生巩固等式性质的同时,也提升了说理能力.课后作业

1.布置作业:教材第5页“练习”.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通过两次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等式的性质发现的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第2课时 方程的简单变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

2.使学生了解移项法则,即移项后变号,并且能熟练运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3.运用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解简单的方程.【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解方程过程的探讨,使学生获得解方程的步骤,体会数学中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

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达到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的目的.【教学重点】

运用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解简单的方程.【教学难点】

运用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解简单的方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1.等式有哪些性质?

2.在4x-2=1+2x两边都减去_____,得2x-2=1,两边再同时加上_____,得2x=3,变形依据是_____.3.在1/4x-1=2中两边乘以_____,得x-4=8,两边再同时加上4,得x=12,变形依据分别是_____.【教学说明】对等式的性质及利用性质进行变形的复习,为方程的变形打好基础.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方程是不是等式?

2.你能根据等式的性质类比出方程的变形依据吗?

【归纳结论】方程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3.你能根据这些规则,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吗? 4.解下列方程:(1)x-5=7;(2)4x=3x-4.分析:(1)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x-5=7的两边同时加上5,即x-5+5=7+5,可求得方程的解.(2)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4x=3x-4的两边同时减去3x,即4x-3x=3x-3x-4,可求得方程的解.像上面,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教学说明】(1)上面两小题方程变形中,均把含未知数x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而把常数项移到了方程的右边.(2)移项需变号.5.解下列方程:

(1)-5x=2;(2)3/2x=1/3;

分析:(1)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5x=2的两边同除以-5,即-5x÷(-5)= 2÷(-5)

可求得方程的解.(2)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3/2x=1/3的两边同除以3/2或同乘以2/3,即3/2x÷3/2=1/3÷3/2(或3/2x×2/3=1/3×2/3),可求得方程的解

.解:(1)方程两边都除以-5,得 x=-2/5.(2)①方程两边都除以3/2,得

x=1/3÷3/2=1/3×2/3,即x=2/9.②方程两边同乘以2/3,得

x=1/3×2/3=2/9.即x=2/9.【归纳结论】①上面两题的变形通常称作“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②上面两个解方程的过程,都是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得到x=a的形式.6.根据上面的例题,你能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吗?

【归纳结论】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是:①移项;②合并同类项;③系数化为1.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教材第7页例3.2.下列方程变形错误的是()A.2x+5=0得2x=-5 B.5=x+3得x=-5-3 C.-0.5x=3得x=-6 D.4x=-8得x=-2 3.下列方程求解正确的是()A.-2x=3,解得x=-2/3

B.2/3x=5, 解得x=10/3 C.3x-2=1,解得x=1 D.2x+3=1,解得x=2 4.方程-1/3x=2两边都_______,得x=_______.5.方程5x=6的两边都_______,得x=_______.6.方程3x+1=4的两边都_______得3x=3.7.方程2y-3=-1的两边都_______得2y=2.8.下面是方程x+3=8的三种解法,请指出对与错,并说明为什么?(1)x+3=8=x=8-3=5;

(2)x+3=8,移项得x=8+3,所以x=11;(3)x+3=8移项得x=8-3,所以x=5.9.解下列方程.(1)2x∶3=6∶5;

(2)1.3x +1.2-2x =1.2-2.7x.(3)3y-2=y+1+6y 10.方程 2x+1=3和方程2x-a=0 的解相同,求a的值.11.已知y1=3x+2,y2=4-x.当x取何值时,y1与 y2互为相反数? 【教学说明】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的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则解方程.【答案】

2.B 3.C 4.乘以-3 6.减1 7.加3 8.解:(1)这种解法是错的.变形后新方程两边的值和原方程两边的值不相等,所以解方程时不能连等;

(2)这种解法也是错误的,移项要变号;(3)这种解法是正确的.9.分析:把方程中的比先化为分数,再解方程.解:(1)2x∶3=6∶5,2x/3=6/5,系数化为1x=6/5÷2/3= 6/5×3/2= 9/5.(2)1.3x+1.2-2x=1.2-2.7x,移项1.3x-2x+2.7x=1.2-1.2,合并同类项2x=0,系数化为1x=0÷2=0.(3)3y-2=y+1+6y,合并同类项 3y-2=7y+1,移项 3y-7y=1+2,合并同类项-4y=3,系数化为1y=3÷(-4)=3 ×(-1/4)=-3/4.10.解:2x+1=3 2x=3-1 2x=2 x=1 因为,方程 2x+1=3和方程2x-a=0 的解相同 所以,把x=1代入2x-a=0中得: 2×1-a=0 2-a=0-a=-2 a=2 即,a的值为2.11.分析:y1与 y2互为相反数,即y1+y2=0.本题就转化为求方程3x+2+4-x=0的解.解:由题意得:3x+2+4-x=0,3x-x=-4-2,x=-3.所以当x=-3时,y1与 y2互为相反数.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加以补充.课后作业

1.布置作业:教材第9页“习题6.2.1”中第1、2、3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教学反思

第三篇:七年级《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设计

七年级《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设计

七年级《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二小节的内容。这是一节“概念加例题型”课,此种课型中的学习内容一部分是概念,一部分是运用前面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学生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这一部分内容在方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解方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重要基础。这类课一般采用“导学导教,当堂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重点一般不放在概念上,要特别留意学生运用概念解题或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时,对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找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2)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3)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2.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相等关系。

3.情感、态度:通过具体情境引入新问题,在移项法则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渗透化归的思想。

三、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概括能力较弱的特点,本节从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动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采取自学、讨论、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归纳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五、教学难点:移项法则的探究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引例: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趣味算题,多以顺口溜的形式表达,请看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一群老头去赶集,半路买了一堆梨,一人一个多一个,一人两个少两个,老头和梨分别是()

A.3个老头,4个梨 B.4个老头,3个梨 C.5个老头,6个梨 D.7个老头,8个梨

设计意图:大部分同学会用算术法(答案代入法)来解答的,而这类问题我们如何用方程来解答呢?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巧妙过渡,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移项法,明确移项法的依据,会解形如ax+b=cx+d类型 的一元一次方程。

2.会建立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这两个目标的达成,也验证了本节课学生自学的效果,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三)导教导学

1.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教材问题2到例3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问题2中这批书的总数有哪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可作为列方程的依据的等量关系是什么?(2)什么是移项?移项的依据是什么?移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解形如“ax+b=cx+d”类型的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自学例3后请归纳解这类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8分钟后,比谁能仿照问题2和例3的格式正确解答问题)

2.学生自学

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进行独立学习,教师巡视,对自学速度慢的、自学能力差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给以暗示和帮扶,有利于自学后的成果展示。

3.交流展示(小组合作展示)

(合作交流一)教材问题2中这批书的总数有哪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哪个相等关系可作为列方程的依据呢?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1)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根据两种不同分法这批书的总数就有两种表示方法,即这批书共有(3 X+20)本或(4X-25)本。

2)找相等关系: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板书)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3x+20 = 4x-25(板书)

【总结提升】解决“分配问题”应用题的列方程的基本要点:

A.找出能贯穿应用题始终的一个不变的量.B.用两个不同的式子去表示这个量.C.由表示这个不变的量的两个式子相等列出方程.设计意图:因为在自学提纲的引领下,每个小组自主学习的效果不同,反馈的意见不同,所以在展示中首先要展示学生对课本例题的理解思路。采取主动自愿的方式,一个小组主讲,其它小组补充。

(变式训练1)某学校组织学生共同种一批树,如果每人种5棵,则剩下3棵;如果每人种6棵,则缺3棵树苗,求参与种树的人数

(只设列即可)

(变式训练2)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趣味算题,多以顺口溜的形式表达,请看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一群老头去赶集,半路买了一堆梨,一人一个多一个,一人两个少两个,老头和梨各多少?

设计意图:检查提问学生对“分配问题”应用题掌握的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所列方程为后面教学做好铺垫。学生会带着“如何解这类方程?”的好奇心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合作交流二)什么是移项?移项的依据是什么?移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解形如“ax+b=cx+d”类型的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自学例3后请归纳解这类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板书)把等式一边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设计(魏玉英)

师:为什么等式(方程)可以这样变形?依据什么?(出示)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即: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师: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出示)通过移项,使等号左边仅含未知数的项,等号右边仅含常数的项,使方程更接近x=a的形式.(与课题对照渗透转化思想)

(基础训练)抢答:判断下列移项是否正确,如有错误,请修改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设计(魏玉英)

设计理念:让各个小组凭着势力去抢答。这五个习题重点考察学生对移项的掌握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习题分层设计且成梯度分布。

【归纳板书】 解“ax+b=cx+d”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1)移项,(2)合并同类项,(3)系数化为1

(综合训练)解下列方程(任选两题)

设计理念:第(2)、(3)两题未知数系数是相同类型的,所以让学生任选一题即可。通过综合训练能让学生更进一步巩固用移项和合并同类项去解方程了。

(中考试练)若x=2是关于x的方程2x+3m-1=0的解,则m的值为

设计理念:通过本题的训练让学生明确中考在本节的考点,同时激励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要抓住知识的核心和重点。

(四)我总结、我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之间互相谈收获的方式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相互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可以引导学生从本节课获得的知识、解题的思想方法、学习的技巧等方面交流意见。

(五)当堂检测(50分)

1.下列方程变形正确的是()

A.由-2x=6, 得x=3

B.由-3=x+2, 得x=-3-2 C.由-7x+3=x-3, 得(-7+1)x=-3-3

D.由5x=2x+3, 得x=-1

2.一批游客乘汽车去观看“上海世博会”。如果每辆汽车乘48人,那么还多4人;如果每辆汽车乘50人,那么还有6个空位,求汽车和游客各有多少?(只设出未知数和列出方程即可)

3.(20分)已知x=1是关于x的方程3m+8x=m+x的解,求m的值。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答题,教师巡回检查,对先答完的学生进行及时批改,并把得满分的学生作为小老师对后解答完的学生的检测进行评定,最后老师进行小结。

(六)实践活动

请每一位同学用自己的年龄编一 道“ax+b=cx+d”型的方程应用题,并解答。先在组内交流,选出组内最有创意的一个记在题卡上,自习在全班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课后完成,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第四篇:七年级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第六章 一元一次方程

6.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三)

——去分母

天水市秦州区藉口中学 杨文蕴

【教学目标】

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体会到转化的思想。对于求解较复杂的方程,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

2、难点: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解下列方程:2(2x+1)=1-5(x-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教师总结归纳)

二、新授

解方程 1:(见课本)

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步骤。

xx1135

(1)这个方程中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2)你认为方程两边应该同时乘以多少?(3)方程两边同乘上这个数以后分别变成了什么?依据是什么?

【小试牛刀】

解方程2:

3xx12x1323

【去分母时应注意】:

(1)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不要漏乘

(2)去分母后如分子是一个多项式,应把它看作一个整体,添上括号.【小结归纳】:去分母的方法:

方程的两边都乘以“公分母”,使方程中的系数不出现分数,这样的变形通常称为“去分母”。

【注意事项】:“去分母”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要一步,此步的依据是方程的变形法则2,即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1)这里一定要注意“方程两边”的含义,它是指方程左右(即等号)两边的各项,包括含分母的项和不含分母的项;

(2)“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所乘以的数一般要取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3)去分母后要注意添加括号,尤其分子为多项式的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1页,练习1、2。

四、小结

1.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2.掌握移项要变号,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切勿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另外分数线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括号,所以在去分母时,应该将分子用括号括上。

五、作业

教科书第13页习题6.2.2第2题。

第五篇:七年级数学下册 6.2.2 解一元一次方程 去分母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

第六章 一元一次方程

6.2.解一元一次方程

6.2.3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掌握含有分数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对解方程的步骤有整体的了解。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去分母解方程,体会数学的“化归”的思想方法;

2、通过归纳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体会解方程的程序化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觉探索意识,让学生在解题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运用去分母的方法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前面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看同学们能不能解决。问题(1):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四分之一,加起来共是17,这个数是多少?能不能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2):你能尝试解这个方程吗?(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共同总结不同的解法。)问题(3):不同的解法有什么各自的特点? 直接用分数系数合并同类项

利用等式性质去分母

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出第二种解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等式性质来帮助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对比两种解法,得到共识:当方程中含有分数系数时,先去分母可以使未知数的系数变为整数,从而解题更加方便、快捷.教师引出本节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体会到“去分母”的必要性;(2)学生是否明确“去分母”的可行性;

二、新知探究

1、学生初步尝试,感受去分母的必要性。例1 :解方程 x52x1

32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派代表发言。例2:解方程 3x13x22x32 2105提问(1)第一步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2)怎样去分母,这有什么根据?

(3)去分母后会出现怎样的需要注意的问题?

(4)下面还有怎样的步骤?(学生独立完成)

3、师生共同总结:

1为了去掉方程中的分母,第一步应该找到这三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10;○2方程的每一项都乘以10,这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

○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仍成立;

3去掉分母后的分子如果是单项式的话应加括号;

○4接下来还有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型和系数化1 ○小结: 通过老师的示例和学生与老师共同的边做边答,不仅能让学生对去分母的方法有更深的印象;而且对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了深刻的印象;并且理顺了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三、知识梳理

现在我们回想一下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内容? 教师指板书共同复述: 去分母的方法: 依据:

解方程过程中需注意: 解方程一般步骤:(教师提醒:需要哪些步骤取决于方程)最终化成的形式:

四、随堂练习(1)梯度练习

1、选择题 一元一次方程3x52x112_去括号后得到()26A 3x+5+1=2-2x+1 B 2(3x+5)+1 =2-(2x+1)C 2(3x+5)+6 =12-2x+1 D 2(3x+5)+6 =12-(2x+1)

2、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

3x52x1 23x2x1xB 1+ 24A C 当x等于什么数时,x-

x1x3的值与7-的值相等?

35(2)同学之间交流,找出问题,进行纠正。

(3)提问:

①通过解以上的方程,你能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吗? 你知道每种变形的依据吗? 2通过解以上的方程,你觉得那些环节是值得同学们需要注意的? ○小结:在学生总结出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后,说明不同的方程有不同的解法,不能生搬硬套这个步骤。让学生感受学生解题要根据题目特点,选择适合的解题步骤。

下载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新)第6章《6.2.2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新)第6章《6.2.2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聚焦教学重难点的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名称:解一元一次方程姓名:梁丽琼工作单位:下庄二中学科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一、教学内容分析 《解一元一次方程》是七年级上学期的内......

    教学设计--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设计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分母 教学内容: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章是通过学习字母表示数,初步掌握列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学会解一元一......

    七年级《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设计五篇

    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二小节的内容。这是一节“概念加例题型”课,此种课型中的学习内容一部分是概念,一部分是运用前面的概念解决实际......

    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设计1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去括号与去分母(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应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设计专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 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课是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二小节的内容。 2、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要步骤移项。是......

    七年级数学下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教案新人教版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一.教学内容: (1)日历中的方程。(2)我多胖了。(3)打折销售。(4)“希望工程”义演。(5)能赶上火车吗? (6)教育储蓄。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 由题意找出等量关......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学设计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学设计 涿州实验中学 孙海丽 一、教学目标: 1、结合一些实际问题讨论一元一次方程,掌握“去括号”法则。 2、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

    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用“去括号”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判别解的合理性。(2)学会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