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历史教学中的一点经验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一点经验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三年,一直担任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和本县的其他两所高中相比,我们学校的高中学生学习情况可能相对要落后一点。历史一直是高中的主课,一般占3至5个课时每星期,大概占高中课时的1/5,可见历史由初中的副科升级为了主科,而且是要参加高考的重要科目,在我们国家,高考一直都是非常被重视的,人们总说高考改变命运。就因为有这样的观念,每一个学生都在为之奋斗着。
那么,面对这样一次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原本就比其他学校的生源相对弱势一点的我们学校来说,我们应该要怎么来帮助学生改变这一次命运呢?这些学生的学习为什么会更差呢?又是什么原因促使差生形成的呢?要如何来改变他们的这种状态呢?
在应试教育下,分数是衡量一个学生成绩优异的标准,学生学业水平的评判和升学的与否都取决于分数的高低,这样势必会导致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师的关注点也会随之改变,成绩好的同学受到了学校和老师们的精心呵护而成绩差的学生却只能潸然泪下了。分数固然重要,若单纯地追求分数,那学生的学业成绩就仅仅局限在分数圈内,从而无视其他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显然,它与新课改是不相适应的。新课改强调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如今一大批后进生仍处于苦恼之中,受老师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这些所谓的差生只会越来越差。
一、差生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呢?
1、懒。懒是差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以前就什么都不会,到高中了难度提高了,上课就更不认真听了,不是睡觉就是讲小话,发呆,吃东西,睡觉。课后也不下去用功夫,对老师布置的作用敷衍了事,不是互相抄袭就是不交。久而久之,老师怎么劝怎么教导都没有用。没有明确的学习目,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切实可行的计划,同时,也缺乏顽强的意志和上进心。他们既不愿与同学交往和探讨,也不愿与老师交往和探讨,提不出自己的问题,往往自卑、自暴、自弃。课堂内外学习效率低。在课堂上,他们基本不会做笔记,更缺乏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意识,只注重结论,不深究因果关系,不善于发散思维,把握不住知识的显性联系,思维僵化、思路狭窄。在课后,往往不会及时复习、巩固,不善于归纳、整理知识,不会及时去钻研、解决疑难问题,遇到困难消极等待。有的虽然收集了成堆的复习资料,但却缺乏驾驭资料的能力,要么陷于资料尤其题海中出不来,要么将资料弃而不用。
2、受家庭观念的影响。有的学生因为家庭相对还不错,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问题也不是很重视,有部分家长自身就对孩子失去信心,认为他们不会再提高,能够上完中学就不错。这种思想对后进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成为后进生转化的思想障碍,还有很多家庭因素导致一种奇怪的现象“5+2=0”即——五天的学校教育很容易就被不当的家庭教育所取代,这种情况下,老师做了无用功。
3、对基础知识的缺乏。由于初中历史教学的不重视和学生基本对历 史不感兴趣,因“考试而学,试完而忘”导致他们对书本上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史实容易混淆;基本历史概念、基本理论概念理解不清、把握不牢;对学过的历史知识形不成体系和结构。没有及时转变历史学习观念。初中历史教材是以通史的体例出现的,学习时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归纳总结各种史实、找出规律。现行高中历史课本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的,因此,历史学习的方法也需改变,而有些同学对高中历史学习还是沿用初中老套路,致使方法上存在很大误区,导致对历史学习兴趣全无,成为后进生。
4、知识结构不合理。他们的知识面较狭窄,能力欠缺,不会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没有形成金字塔型的知识结构,因而在学习中不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甚至“举三”还不能“反一”。缺乏足够的历史自省能力,学习意志力较弱。高中历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而且更侧重于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进入高一后有不少学生对历史学科还抱有偏见认为考前背背就行了,在平时学习中不重视基本能力的培养,对历史知识点缺乏理解,导致考试时只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一旦考试失败,遭受打击,不能自控。于是对历史学习失去信心,甚至厌恶。
5、基本没有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自学时,他们找不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提不出问题;看书时注意力不集中,打开书看似熟悉,合起书则一片空白,不能同时做到手动、口动、心动;做作业时,基本没有一定的方法、步骤、不检查解题过程;考试时,他们的心理极为紧张,答题时既缺乏思考,又缺乏检查和反思,要么乱写一通、草草 交卷,要么做不出来,寻找机会作弊。
二、差生形成的原因
高中历史教学中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思想、意志、品质、态度上的问题,有教师教育工作的不足,还有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等等。从教师和教学的角度看,其主要原因有:
1、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少历史老师一改初中的趣味教学,使劲地给学生灌输单纯的历史知识,导致历史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历史变得惨淡无力,课堂气氛生气全无,结果是:老师讲笔记,学生记笔记,学生考前背笔记,学生对历史学习很是厌倦。同时教师面对性格和基础不同的学生,只是一种腔调、一个指令,很少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结果只能是:一部分同学“吃个饱”另一部分同学“吃不了必须兜着走”。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必然会导致差生的出现。2.老师们的关注程度不够。高中生自尊心较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期盼着成功,希望老师们给予他们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尤其是那些初中成绩就不太理想的,更需要尊重和鼓舞。不能因其他学科成绩不理想而不关注他们。
3、教学内容上攀高求难。有些教师认为,反正有部分学生考不上大学,况且历史新高考注重的是考查学生的理解力、思维力、创新能力,因而,在教学内容上攀高求难。他们热衷于给学生讲那些高深的问题,但却忽视了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多角度理解和归纳,忽视了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阐述和运用。这样,就使得原本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很难跟上要求,而且每况愈下,与基础好的学生距离越拉越大。
4、教学进度过快。有些教师为了保证在高考前有充足的时间安排复习,往往对教学进度安排过快。他们有意识地压缩新课授课时间,过早地结束新课,以便搞“深化”复习。有的教师甚至在高二第二学期的期中就匆忙地结束新课。新课的教学进度安排过快,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囫囵吞枣、消化不良,而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基础没打好,“深化”复习也就没有根基,在复习时又必然是如坐云雾。实际上,教学进度安排过快,既对学生整体水平的稳步提高不利,也促使学生超前分化。
5、考试次数过多,试题难度过大。有些教师认为:“要想成绩好,多考是法宝”。因而,在高中阶段,考试安排越来越多,试题编制越来越难。这样做的结果,使得一些学生考试经常不及格。一次又一次考试的失败,给这些学生带来一次又一次学习上的失望,久而久之,他们对历史学习便产生畏难、苦恼和厌倦的心理,因而也就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进取心,并逐渐沦为学习上和纪律上的双差生。
三、相应改变措施
1、改变课堂气氛。如果课堂压力过大,气氛沉闷,学生就会畏首畏尾,不可能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力、积极地学习。少部分学生可能一听说要上历史课,心里就发毛。有的教师因为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便将情绪带到课堂,一副阴沉沉的脸,说话语气十分生硬。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任何一个学生也不可能获得好收益。后进生本来就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有厌恶情绪,如果这时候教师再以简 5 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用粗暴的态度迫使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最终就有可能使后进生走向极端,丧失学习信心,彻底放弃学习。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当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思维擦出创造性的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当后进生出现思维障碍时,千万不能用“你真笨”“你蠢得像头猪”一样的语言挖苦、取笑他们,反而要适时给予启发、点拨,用亲切的话语鼓励他们,让后进生拥有更多的信心,让课堂充满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教师尤其要尊重后进生,不要歧视他们,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长处,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促使他们鼓起逐步学好历史的勇气,不时肯定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接受知识。只要教师有耐心,后进生的成绩就一定会逐步提高。
2、激发学生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尽量选择与教材有关而又是同学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后进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如讲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时,引如当前对外开放、外商投资的热门话题进 行探讨,从而引起学生共鸣,认识到只有开放中国才有光明前途。
3、注意观察有个性的学生
一个好教师必须时时观察学生,不但能叫出每一位学生的姓名,而且能像班主任一样熟悉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知道他们的学习品性。有的历史教师认为,我只要上好每一节课,批好每一本作业就够了。了解学生,和学生谈心就是班主任的事。殊不知,教师不能充分了解学生,不能关心学生,不能厚爱每一位后进生,就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就不能深得学生的喜爱。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个性差异的,如果教师能够熟悉了解他们,并且在教学中适时对症下药,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重视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怕出差错,以致影响了正常的思维活动。对此,教师要开导他们,讲清“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说明学生在学习中出差错是很正常的。在具体教学中,学生答错了问题或发错了音,心里已经惶恐不安。这时,教师再用严词或尖酸的话去伤他的感情,那些自尊意识较脆弱的后进生便越来越缺乏信心。实际上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当,也不可能处处求全,降低后进生的焦虑感是教学中转化他们的重要一步。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别忙着把他们赶跑。历史教学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后进生普遍存在,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社会上转化后进生的例子比比皆是,当你把后进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去看待,当你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当你意识到现在信息爆炸对大量学生产生的影响,我想你的 心境会平和很多,不同孩子是不一样的个体,当我们期待每棵树都开出一样美丽的花,你也就失去了看五颜六色花朵争奇斗艳的机会。
第二篇:历史教学经验材料
历史教学经验材料
巩义市大峪沟镇一中
郅 爱 勤
历史教学经验材料
历史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新课程。初学者,既觉新奇,又感到茫然。并非每个学生都爱学,因为历史知识,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学起来确实有些枯燥,由此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怎样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原动力,它能直接转化成学习动机。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说的:“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只有学生感兴趣才会有高度的热情,积极主动去学习。因此作为初一的一名历史老师,如何使学生快速有效的学会学习,培养初学者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初一历史教学经验,浅谈如下:
一、鼓励优先
初一学生生性活泼,感情丰富,在教学中,我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例如:“你回答的真好!”“你懂的真多!”“请你再想一想,这个问题还有哪些方面的要点?”“你搜集到的历史资料真好!”“老师给大家几分钟,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先把这个问题研究明白”等类似这样的语言,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大有益处,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敢言敢议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
现在历史为开卷考试,有些学生认为开卷考试就是抄书,放松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只等着考试时翻课本、资料以应对开卷考试。这实际是对开卷考试的一种误解。历史考试只有五十分钟的时间,光靠翻书显然是做不完试题的。只有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运用知识,快速答题。所以开卷考试必须夯实基础。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第一项为知识和能力。知识又是能力的基础,因此,每讲完一课要求学生把本课的重点内容抄写两遍,加深记忆,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熟练程度。另外,我在历史教学中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逐条落实。落实主要通过课堂提问。讲完课在学生自学时以及早自习的巡视过程中,逐个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人人过关。
三、能力培养
现在的历史考试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历史教学为社会为时代服务的理念,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整合。学生如果只记知识点不能将知识相互联系、重新整合,就答不好这类题。为此我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综合复习中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打破教材原来的知识体系,按照多种标准进行重新归类、整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成为纵横交错的网络状态。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有方法可寻,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板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 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四、分类训练
历史考试的题型基本上是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列举题、简答题四种题型。针对这三类题型分类训练。精选各种资料上的材料分析题、列举题、简答题,进行归类总结,集中训练。在训练中掌握做题的基本方法、基本技巧、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做题效率。
五、单元过关
本学期,出了学校、镇组织的考试外,我几乎平均每周测验一次,每次考试后我都认真批改。在改卷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前后的对比,对进步的学生,卷子上给他写上激励性的语言,让他继续努力;对于退步的学生给他写上应注意的地方,为他加油。这样发下卷子学生看过后,知道老师经常注意着他、关注着他,也鞭策着他努力学习。课堂上总结考试情况时,我主要是表扬进步生,特别指出好学生的具体错误,几乎不批评差生。其实,退步的学生即使上课不批评,从他上课的眼神中我已经看到他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上课听讲特别认真。这样,经过多次考试学生已认识到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扭转了错误思想,在考试中
也锻炼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应试能力,同时使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做到心中有数,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做到有的放矢。
以上是我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三篇:浅谈历史教学经验
浅谈历史教学经验
灵璧中学历史教师——司虹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开学伊始,能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这里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成长感想和教学体会,我感到十分的荣幸,也觉得非常紧张。因为深知自身能力和经验认识所限这些感想体会可能会很肤浅甚至幼稚,还希望老师们能对不当之处批评指正。常常听到人们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精神雕塑家”、“手执金钥匙的人”等闪光的词句来形容和赞誉教师,我立刻被这些美喻深深吸引,怀着对教师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气度与对讲台的深情向往,我走进了灵璧中学——我的母校。从一名大学生到现在的为人师表,我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转折。总是忘不了,当年母校的老师对自己的谆谆教导,忘不了,老师对自己的无私帮助,更不会忘记,每当自己处于困顿、迷茫中时老师们对我的激励和安慰。没有当年老师们的辛勤培养,今天的我也不可能站在灵璧中学的讲台上。我不善表达自己的感情,但老师们的一言一行我都深深的铭记在心。现在母校老师们的那种奉献精神依然一直激励着我,使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我的情操得到了陶冶,所以从当老师的那一天起,我就决心,学习我的老师们,把一颗无私的心奉献给我的学生。作为曾经的灵璧中学学生,现在灵璧中学的老师,我更能深刻的理解,要做一名合格的灵璧中学老师,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自然,从踏上教育这条路起,我便无时无刻不被灵璧中学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深深的打动着,在“ ”这一学校精神的感召下,促使我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懈怠,虚心学习,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逐条落实。落实主要通过课堂提问。讲完课在学生自学时以及早自习的巡视过程中,逐个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人人过关。
三、能力培养。现在的历史考试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历史教学为社会为时代服务的理念,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整合。学生如果只记知识点不能将知识相互联系、重新整合,就答不好这类题。为此我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综合复习中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打破教材原来的知识体系,按照多种标准进行重新归类、整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成为纵横交错的网络状态。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有方法可寻,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板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四、分类训练。历史考试的题型基本上是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列举题、简答题四种题型。针对这三类题型分类训练。精选各种资料上的材料分析题、列举题、简答题,进行归类总结,集中训练。在训练中掌握做题的基本方法、基本技巧、基本技能。
第四篇:历史学科教学经验、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教学经验总结
—大猩猩
本学期,本人任教九年级11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能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一、激发兴趣,发挥潜能
进入九年级后,学习任务更加艰巨,学生要做到面面俱到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于是,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逐渐减弱。如何让学生在诸多的学科中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呢?我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每节课上,我会在课堂上表扬一些学生:一种是优等生,让他(她)们介绍成功经验;一种是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这样做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明白老师不会偏重一些、放弃一些;让更多的学生明白:只要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你就会取得理想的成绩。别人能做到的事,我只要努力,也一定能做到。不含歧视的鼓励是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少数已经准备破罐子破摔的学生也重新鼓起斗志,意气风发地投入到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鼓足干劲的同学们逐渐有了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立足课堂,提高效率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部分学生的“病根”,尤其是男生课上带着耳朵听,他们挺乐意的,一让他们动笔,就开始偷懒。从初三开始,我就注重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由于历史学科是中考考查科目,基本标准是合格,所以在教科书上勾划重、难点显得尤为重要。我要求学生用红笔或彩笔勾划,并注明考点的项目:如“明治维新”的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上课时,我边讲,边巡视,提醒和督促后进生和调皮的学生勾划课本。
临近中考的时候,七门学科都进入大复习阶段,各科冲刺的练习接踵而至,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我只能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紧紧抓住45分钟,尽量让学生多读、多写。下课时,人人必须完成课堂训练,交给老师后才能离开教室。课堂上抓紧分分秒秒,关注每位学生,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课后也没有作业,学生负担减轻了。
三、夯实基础,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
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是根本。没有基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抓好基础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出成绩。九年级历史的内容,繁杂且琐碎,既包括本学需要学习的世界历史内容,也包括需要复习的七八年级中国历史和安徽历史的内容。让学生将所有的考点背出来,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不太现实的做法。对学生而言,记忆是一件看似简单可实际上最为困难的事。我首先采取“全面进攻”,把中考考点整理好,并在重要的内容下做好标记,印发给学生,再把考点逐题改编为小问答,让学生当堂训练,熟悉中考的每一个知识点。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让学生练习一遍,同样一张小问答,我一般让学生训练三、四遍。一而再,再而三地训练,学生对考点由陌生逐渐熟悉。对于重要的章节,我则采取“重点进攻”,让学生把重要的内容识记下来,课堂上再默写。学生通过小问答题的反复训练,基础知识夯实了。
扎实的基本功是应对考试的第一步,仅仅训练小问答是远远不够的。中考的选择题和材料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包括阅读、理解、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第二步就是针对中考题型进行有效训练。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关键是掌握解题方法。我十分重视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寻找关键词语”、“先读问题,后读材料“等等,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四、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培养综合能力
第一轮复习结束后,我继续进行专项复习,把近三年来的宜昌的中考题按选择题、非选择题两大项进行分类,再按时间段进行整理,让学生进行训练。学生感到往年的中考题比平时训练的题目要难一些。这是二轮复习了,我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要求学生最好闭卷完成选择题,这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学们跃跃欲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尝试这种做法。
历年中考题经常涉及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这对历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对学生进行专题复习。没有相关资料,自己动手,上网查询、结合考纲,整理、编写“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近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等七个综合性专题,再配以相关的练习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日渐疲惫、松懈,学习状况大不如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以前采用多写字,少读书的方法。现在我只能改变方法,让学生少写字而多读书了。历史学科处处都有综合题。我通过查询、收集、整理,自编出中考综合题复习资料,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世界历史所涉及的综合题。专题复习使零散的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历史学习的综合能力。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历史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和尝试,付出的工作量虽然很大,却很实用,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扎实、细致、到位,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本人深知“学习无止境”,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所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本人将继续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更多的积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的挑战。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努力学习,加强自身的素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这是我近一学期来的最大感受。
第五篇:浅谈历史教学中的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 “兴趣教学”
望都二中刘莉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也是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现就以下几点,谈初中历史课引人“兴趣教学”的看法。
一、必要性与可行性
初中生从年龄段上看,正处于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在历史课上引人“兴趣教学”是完全必要的。历史课课时比较少,教与学的任务相当艰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热爱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争取课堂的最佳效果,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历史课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着生动感人的真实的故事。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他们就会成为“乐学者”,在知识的海洋上遨游。
二、实践性
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方法与技巧可以说多种多样的,每一位历史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方法和技巧。这里,我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简介如下:
(一)优化导语设计,激发好奇心
初中学生的心理处于半成熟状态,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乐观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导语引人新课,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使教与学成为一体,从而使导语成为一堂课的奠基石。
例如,在讲述“秦末农民战争”一课时,我利用郭沫若的一副对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背水一战,百二秦关终属楚”作为该课的导语,同时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有志者是指谁?背水一战是怎么回事?百二秦关终属楚又是怎么回事?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扣住学生的心弦,驱动他们的好奇心。这样,师生都进入了自己的最佳角色,水到渠成地进行着新课的讲授。
(二)融入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诱发学生求知欲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教师的情感和感情。初中历史课的跨度大,内容多,初中学生的可塑性又很大,中学阶段更是他们独立见解形成的时期,教师的情绪若能给学生以激情的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热爱历史这们学科。
例如,在讲述我国古代文化时,我带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激情洋溢的民族自豪感讲授,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优秀灿烂1的古代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巧设质疑问题,扣击学生心弦
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给学生设疑问难,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的过程。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把握历史的各个要素,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出趣味较强的问题:
1、所设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2、要善于围绕教材中心,寻求关键点,抓住主干。
3、要新颖、生动,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情感。这样,学生就会在问题中思考、求索,寻求问题的答案,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这样,教与学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呢?
在讲授“美国独立战争原因”时,我是这样进行设问的:
(1)发生战争必然有矛盾,这个社会矛盾是什么?
(2)矛盾导致了什么事件?
通过设问,使学生对战争发生的原因的认识又感性上升到理性,即:战争的根本原因——战争的必然性;何时发生——时机何时成熟;战争缘由——战争的导火线。这样的启之以疑,导之以句,不仅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他们的思维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还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办法。
(四)进行课堂练习保持学生兴趣
由于初中生的心理不成熟,兴趣容易转移,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课堂最后应该留适当的综合练习题。练习题的类型应该形式多样。
这样,学生在趣味中练习,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
三、感想与前景
实践证明,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推行“兴趣教学”,能使教与学的过程变成一个让学生心情愉快的过程,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以生动感人的故事,风趣的语言,在教学中探索阿嗄与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兴趣教学”方法将学生引人一个胜境,不仅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它的艺术魅力,而且能迅速提高教学质量,为素质教育增辉添色,也使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