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政涛让课堂听到学生拔节的声音
李政涛:让课听到学生拔节的声音
12月23日,华东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学李政涛先生的讲座。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一)必须抓住的一个关键字——实?五个实
扎实——有意义的课——走出课堂,走进课堂——不一样?——知识!技能!方法!情感和态度生成了!主动学习和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充实——有效率的课——面上有效,投入与产出。(所有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或者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也叫有效)
丰实——有生成的课——预设
平实——常态下的课——公开课最炼人——初建课,重建科——家常课最养人
真实——有缺憾的课——有发展空间的课。
(二)必须理解的一个关键词
有效?
框架一:三效
有效益:目标——达成度
有效果:学生——变化发展
有效率:投入与产出
框架二:八效
全效——面向全体学生,少数明星学生。
广效——宽广视野——眼界决定境界(一个人如果没有接受其他文化,就容易变得狭隘,主张中小学上海,读大学北京,研究生去国外)
远效——持续长远——习惯、方法、能力
深效——深度解读教材和学生(举例小学有篇课文格兰德船长,泰坦尼克号,充分体现了绅士风度,船长本身可以生还,可是却选择了以身殉职。英国人的绅士,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从容不迫,无论多么危险,都不放弃自己要承担的责任。老师在解读时,仅仅说哪个逃跑,就枪毙了,这是绅士,就是浅度解读,其实应该是职责、责任——教育价值、育人价值)
强效——兴趣和需要
案例:
师:(在黑板上书写了一个大大的熟字“射”)同学们,这个字读什么?
生:(齐读)射
生:矮
师:对!这个字念“矮”()
师:(又在“矮”字的两部分中间划了条虚线)“矢”是箭,“委”实排除的意思,把箭派出去,是什么?
生:射。(兴奋极了,感到汉字真有意思。)
魅力和美!
休息——放下
师:你们看,概念射可以念矮,该念矮竟可以念射。汉字各部分都能会意,多么有意思啊!(当然该念什么还要念什么。)
老师一句话,影响人一生!
史丰收
速效——简约:目标、环节、方法、技术、语言——一语中的,要言不烦
准效——准确解读教材和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对准学生心弦的音调!
奇效——老师可化腐朽为神奇。举例:上语文课,老师泛读,课文抒发的是父子之间深情。当老师读爸爸的时候,有学生答应了一生,占老师的便宜。学生哄堂大笑,静观老师的反应。老师说,读书的时候,应该很快进入角色,带着情感。,明天我们请他介绍经验,看看他是如何这么快就进入了角色。结果这位调皮的学生,为了准备,备课竟备到了晚上11点。
举例二:李镇西,亲自招聘教师,哪些是最前沿的,哪些代表性的著作或论文进行介绍。把握前沿,关注阅读。
李镇西
知识分子——理想情怀
前沿!理论和实践
宫殿?故宫、子宫当学生回到这儿的时候,老师该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呢?
(三)必须思考的三个问题
1、教什么
如何确定这个内容,哪些可以教,哪些不可以教?
方式之一:对照课程标准
活出课标来,不要让文字沉寂
例:质疑能力!课文那句话那段话哪里适合质疑——对应知识点训练点!
方式之二:对照学生发展需要
原则一:
学生已经会的和懂的不教。
只教不会不懂的。(这不是废话,课堂之所以效率不高,就是因为不是在学生真正不懂得地方用力)
例:中学《百合花开》这篇课文的难点在第二部分,可是老师却花很多时间在第一部分,这节课就是无效的。
原则二: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能读懂的,不教
教如果你不教,学生学不会的,或者教了之后会更有进步和发展。这就是老师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举例:钱梦龙——死海不死,老师说这篇课文时说明文,你们觉得哪些地方今天上课,不用我来讲了?
下面请你们告诉我,哪些内容,哪些方面是需要我来讲的?(教学起点从哪里确定,从学生不懂的地方开始)
教学起点?——从学生不懂的地方开始!
原则三:
你现在教了,学生毕业不会也不懂,不教。
原则四:
学生认为需要的,是重点要教的;学生不一定能发现的,但教师认为非常重要的,应该提出来教。
2、怎么教——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适合学科特点
适合教学内容?——说明文、散文、议论文、古诗词?
适合学生特点?——年段、基础
适合教师个性?
窦桂梅——激情的黑玫瑰,窦疯子。课上的非常好,可是有个强烈的感受,自身永远无法像她那样“疯”。
从名师那里学什么?
一是技巧和方法——花朵、果实
二是思想、观念和精神(出方法)——根
上课:贾志敏,借课,不熟悉,有个技巧,课前与学生聊天,喜欢摸学生的头,学生很激动,到了上课,师生交流非常好。有老师看见后,非常激动,回校后,每个学生的头都摸。这是学技巧和方法,而要学思想、观念和精神。
三是成长历程
于漪:《岁月如歌》《用语言粘住学生》——年轻时语言苍白、贫乏、啰嗦等等,等车二十分钟,练,开课中间,最后我都该说什么?哪些语言表述模糊了,怎么改进,才能简洁、引人。——重建
语言敏感:
学科语言敏感——准确的数学语言
学生语言敏感——大概78首(既然78,就不需要大概了)教师能很快发现并指出。
那个——然后,口头禅,知识鼓励,没有纠正,就可能一辈子表述不规范。
教师语言敏感——他人、自我
听课——学习的心态、倾听的姿态——视角、表达:打动?说服?
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
3、教到什么程度?基于课标——“新基础教育”学科改革指导纲要(语文、数学、英语)——广西师大出版的书
给予学生——年段、基础
基于能级——
阅读能力——(1捕捉信息能力 2解释信息能力 3评价信息能力)例:“学会”6个单词 包括三个层次 会认 会写 会用
(四)必须明确的五个点尽量避免:面面俱到,十全大补
理想课堂:单刀直入,孤军深入,精确打击
举例:八十年代,总结出一课一得,这很有借鉴意义。
知识训练点
能力养成点(能力需要训练,在训练中在重复中获得能力,必要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目标——能力目标
习惯培养点(所有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方法习得点
教结构(知识内容结构、方法结构)
用结构——长程两段式教学
考试关注点
二、我的“有效教学”观2008年江西南昌,全国阅读教学大赛。浙江一教师,课上得特别精彩,大家一致认为可以得特等奖。可是竟然没有。崔峦点评 课不是看活跃、热闹。
活跃、热闹——变了没有?发展了没有?
学生的好!?(秀自己,)——本来就好!再现、表演教出来的好!
不好,好!
一种好,另一种好!
好上加好!
一是有温度没有深度——滑冰课——滑行而已——扎根、刨坑
二是有活动没有学习
没有把活动的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有表演活动没有语文学习。
语感、数感
课感——教学过程、听课
推进感、生长感
一是挑战(点)什么?——准备给学生什么样的挑战?
挑战产生兴趣和需要!
二是突破(点)什么?——难点、障碍?
三是提升(点)什么?——原有基础?
三、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气息?
(一)生长的前提
1、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
2、基于学生立场,认真解读学生
一是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
(学习,教学——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学有所作为)
教师中心、学生中心
教学——非此即彼、二元对立、割裂思维。
教、学、教与学的互动与生成(质量)
二是学生的实际状态称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称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首先,已经有什么?
知识和能力?
情感和态度?
兴趣和需要?
(倾听——复述、比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不要和前面的重复,批注或笔记)习惯和思维方式?„„
其次,还缺什么?补什么?
感受:不断完善,很自然。
再次,困难和障碍时什么?
桂花雨——快乐、思乡情
最后,差异是什么?
(二)生长的方式
1、开放的生长重心下移!——重心太高!——一对一的交流!单挑!
同桌、小组、组际
放什么?——时间、权利——三大权利:提问权、质疑权、评价权——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钱学森
MBA
提问、讨论
提问能力与创新能力、创造能力息息相关。
学问——学会提问!
2、扎实的生长扎实从何而来?
扎实在于清晰
内容清晰----教什么?
目标清晰——
环节清晰——
一是每个环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遇到的困难、障碍是什么?
二是环节之间的关联、衔接和转移是什么?
方法清晰
指令和要求清晰
扎实在于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
故事:台湾有个企业家,泰国十大酒店,他很好奇,看个究竟,一进门,就有服务员想他问好,所有的服务员都知道他的信息,感到服务质量很不错。第二次,又住,服务员,欢迎您第二次来,要不要坐第一次坐过的位置,要不要吃上次,当于先生打听,服务员退后两步,然后告知,免得唾沫溅到食物上,很多细节根植于每个人心中。
教案意识
昆虫记
具体和细腻(学生感受)——知识丰富(老师生拉硬拽)
第二次
以人为本!
教学细节!
小组合作
其一,同桌
其二,分工(主持人,记录员、代表发言,补充发言„„)。规则(弱者先说,强者补充)
其三,代表发言?我认为,我觉得„„我们
其四,发言之后的评价反馈?指向?个体?
小组合作质量
其五,组际互动?或者补充,或者回答,或者评价,或者提问„„不要成为报幕试的,彼此没有交流。
其六,板书?
作用:捕捉资源,尊重学生,提供支架——方法支架(支架意识)——不会到会,不懂到懂。体验感,支架感
„„
扎实在于生成
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织网)——文眼、文脉
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
如何把一个人的亮点变成所有人的亮点?(模仿表达)——滚雪球
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成(刨坑)
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扭转)
案例三:
案例:
一段有几句话
师:同学们,读读葡萄沟,第一自然段,看看有几句话
生1;默读后,这段有三句话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 :我觉得是四句话。(这是错的)
师:你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很好!这样吧,你推荐三个同学读这段,每人读一句,你读第四句,好吗?
生2:三位同学读了,老师,他们都读完了,我没有读的了。
师;你能认真听其他同学读,很好,知道为何没有没有第四句让你读了吗?
生2;我把“五月有杏儿,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这句看成两句了
师;你发现得很准。为什么看破成两句呢?
生2:我把逗号看成了句号。这段有三句。
师:对了!不管是哪月
扎实在于停顿
百米赛跑
教学是停顿的艺术(亮点、错误、困惑和困难、需要„„)
当学生有亮点,捕捉,我们要帮助放大,鼓励
当学生有错误的时候,我们要帮助改正,纠正
困惑和困难,我们要帮助解决
不停下来就不会扎根、刨坑
扎实在于积累
不要让学生的积累沉睡在积累本子上!
扎实在于写练
孙双金:
书声琅琅
议论纷纷
高潮迭起——思维的探险——思维的舞蹈——静静的舞蹈
点亮课堂,让课堂亮起来!精彩起来!
起点要亮、难点要清、重点要热、过程要动(思维要动,互动)
写写练练
10分钟 内化 巩固
(三)温暖的生长课堂是一段温暖的旅程
教师要成为温暖的教育者
在开放中扎实和温暖的生长!
赠言: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
第二篇:李政涛——教育常识
李政涛:教育常识
——暑期读书报告
詹保胜 2013-8-27 教育常识是什么?
教育常识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
基本:教育常识是所有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的本源,是教师安身立命的基础。简单:既是表述方式的清晰和简练,也是具有可操作性至少具有可转化性的。教育难,难就在回到常识。全书内容简介
一、人性常识:教育常识的根源;
二、理想常识:为幸福生活而教育;
三、学生常识:教育最需要的常识;
四、教师常识:有尊严和快乐的创造者;
五、教学常识:既是技术也是艺术;
六、过程常识:懂过程才是懂教育;
七、内容常识:创造性选择解读活化。
一、人性常识:教育常识的根源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纪伯伦 1.1 教育常识的根源是人性常识
人性:人的本性,即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 ——德国·第斯多惠
对教育最透彻的理解,往往浸润着对人生最通透的感悟。教育所解决的是生命生长的难题。1.2、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人都有其命定的独特,都是不可替代的宇宙存在,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生命。
教师的职责就是不知疲倦地发现、珍视每个永不重复的生命,并通过教育的方式成全或造就他们的独一无二。
人的独一无二,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1.3、人始终是未完成的
人是充满了可能性的动物,他/她从不会把自己的发展固着于某一点,而是不断向各种可能性敞开。
人有了可能性,就有了可塑性,教育才有了可能。
1.4、儿童的生长需要自有节律
儿童的需要是生长的需要,是人性的一部分,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内在力量。教育的作用在于将这种需要变成促进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健康力量。教育的任务是发现、满足并提升孩子的生长需要。没有成熟的东西,过早暴露于阳光之下,会晒死的。
二、理想常识:为幸福生活而教育 教育要为学生一生的幸福生活奠基。好奇心——求知欲的开端 乐趣——求知乐趣远胜于分数
方法——用最恰当的方法学习运用创新 能力——将方法变成综合性的能力 习惯——教育其实就是习惯的培养 2.1 教育不是雕刻,是唤醒 雕刻出的学生没有自己的灵魂
将学生的灵魂视为 “种子”,教师为之创造合适的条件,赋予其内在生长力,然后耐心唤醒他,使之长出本应属于自己的模样。
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雅斯贝尔斯 2.2、以生长的眼光看学生 生长即生命的生成与发展
生长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归宿。
生长本身就具有价值,而且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教育的本义即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2.3
为学生创造合适的教育 因材施教
适合每个孩子的方法都是量身定做的。
针对每一个孩子的教育,都是一种教育创造。
教师和学生一起去寻找适合的道路,并且帮助学生走出适合他的道路。2.4 创设宽大、审慎和温暖的教育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充满温情的教育浸润学生身心,绵延终身。
三、学生常识:教育最需要的常识 读透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 学生有什么? 还缺什么?
学生的困难是什么? 差异是什么?
3.1、学生是教育的目的 人与人的三种关系: 我与它(利用与被利用); 我与他(遥望,敬而远之); 我与你(相互玉成)。
孩童生命的健康成长,是所有教育活动的指向与归宿。
3.2、学生是种子,不是石头 怎么看决定怎么做。
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罗杰斯 耐心守候,等待花期。3.3、孩子的内心是一个宇宙 孩子=白纸?
孩子的内心存在一个宇宙,它有无限的广度与深度!尊重其独立性;
呵护并保持其本真面目; 沟通,衔接,转化与促生。
四、教师常识:有尊严和快乐的创造者
他们渐渐衰老,但是并不幸福,他们富有爱心但是自身却得不到爱,他们有需要却得不到满足,他们永远是把生命奉献给其他母亲孩子的陌生人,随着岁月的流失,他面露倦容,… … 将教育过程变成丰富自我、滋润自我、提升自我生命的过程,变成一个不断告别自我、创新自我的过程,4.1、教学相长
教育就是召唤与应答,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召唤与相互应答的过程。我们有没有通过教育教学使自己的心灵越来越广阔与从容? 教学滋养学生,也滋养教师,师生在教学中相互滋养相互提升。
4.2、教师一句话,影响人一生 教育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
教师的语言具有促进生命生长的力量 教育即唤醒,唤醒的途径即教师的语言
教师说出的一句话,能够伴随学生一生,影响、塑造和改变学生一生,是教师幸福的最高境界。
4.3、学会享受教学
以享受的心态与眼光对待教学 享受每一堂用心对待的好课 享受学生的每一点点进步 享受学生的生长快乐 享受自己所获的滋养
享受教学中每一个值得感动的瞬间 4.4、做现实的教育理想主义者
教育是一个由理想牵引的事业,它们都是面向未来的。理想的特质是超越,先于并高于现实。如何让理想更实在? 如何让现实更美好?
五、教学常识:既是技术也是艺术
教是为了不教
5.1、让教学充满生长的气息
给学生什么样的挑战?——挑战点 帮助学生突破哪些障碍?——突破点
怎样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升?——提升点 如何实现共生长?——共生点 5.2、把教法变成学法
教学即转化,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怎么自主学习。
怎么办?备课既要备教法更要备学法,教者要作出示范,要有现身说法。5.3、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时间还给学生——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把空间还给学生——打破教堂式的格局
把权力还给学生:提问权,质疑权,评价权,工具权,总结权。5.4、以结构的方式教学
结构是不同构件之间的有机结合。
教学结构是“教”与“学”的两大结构的整体相互转化。知识结构,方法结构,教的过程结构
谢谢大家!
第三篇:听李政涛报告反思
听李政涛报告反思
2011年7月4日,华东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李政涛教授来威海做了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气息”的专题报告。下面就所听报告浅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聆听李教授的报告第一印象是他有独特新鲜的报告方式。那就是没有现成的演示文稿,而是一边讲授一边在在空白的文档上直接打出课题、关键词、核心问题等等。这种方式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他手脑并用,讲授从容,理论观点多由大量教育案例和教育故事支撑进行解析,这一切都显示了一个务实的有水平不空谈的专家的素质: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善良的性情,温暖幽默的谈吐。让人由衷地对他产生一种敬重。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也能时时刻刻引领着学生走在语文的天地里,幸福地徜徉肆恣不愿走出来?自己对学生的教育是否也能学生一种清新跃动灵性的灵魂感召,使他们学会感恩感动,学会体验感悟?从对李教授报告的印象里我明白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一定要为学生而务实付出,工作中的措施方法一定得有一定的观点理念指引,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求实,做一个也能感染温暖学生、带动同化学生、启迪提升学生的老师。
二、李教授的报告中解读了让课堂生长的气息的方式,他从有效教学切入主题,指出了有效教学不要姿势注重技巧经验方法,而是要有对教学对有效教学的敏感,做到五个“实”,三大框架的有效益有效果有效率,还要有全效广效远效深效强效速效奇效,这一切都要围绕要教学生什么怎样教以及要教到的程度。尤其李教授从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说课等教学细节结合信手拈来的一些具体生动详实的课例来谈,深入浅出,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报告与我们的平日教学的联系。至今很多细节,似乎还在我海中回放,忍不住咀嚼回味着。
反思:在李教授的理性的分析,鲜明的观点,严谨的思路中我明白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气息”说白了是要上成家常的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素养形成的发展课。李教授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公开课相当于宴会大餐,而家常课则是家常菜,宴会大餐我们偶而吃一顿还行,吃多了就会生病,还是吃家常菜的好。公开课虽最能锤人,但家常课最养人。家常课是最真实的课,虽有缺撼,但有发展的空间。这些话很有道理。因为教师这一职业特点决定我们每天都是要不重复地对待学生对待教学,所以在学生的成长同时我们也在成长,我们在成长的同时学生也在成长,那么课堂就有生长的气息了。所以今后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注重有效,我们评判的标准要变,就是也要关注学生走出课堂和走进课堂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习惯上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变化,那么这就是比较理想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长的课堂,是充满生长气息的。
其次,我们的教学一定要适合学生成长的内心需要,我们教师一定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反思。要知道学生的需要,我们就要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研究,做一个有思想有方法的善于反思的教师。因为方法思想对我们的教学十分重要。我们要在教学中让我们的方法活在思想的土壤中,让我们语文教师的灵魂和语文素养促进孩子的成长。
最后我想借用李教授送给我们一句话“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结束我暑期培训的体会。我坚信,未来的教学路上,有这样的思想引领,我会每天都努力着,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着生长的气息,对身为教师的自己这样栽培自己。
学习·反思·成长
比起启程时的兴奋与期待,归途更多的是沉静与思考。十几天的学习感悟颇多,但是苦于文采不好,难以下笔,尤其是看着身边的优秀教师一个个出口成章,早已成文,很是痛苦、纠结。“写,改变你的生命属性。”这是鞠玉萍教授在讲座中引用窦桂梅的一句话,今天我想用这句话来表达我此时的心情,我想从“写”开始,改变自己,虽然写的不好,但对我来说这应该算是一种突破,这或许是我成长的开始。
半个月的华师之行,很苦很累,但很充实。我以朝圣的心态来到教育的最前沿华东师大,在心中除了激动之外,还充满了感激之情,感激领导给我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有机会聆听到各位顶尖级教授的讲座,现场学习顶尖级的教育智慧,也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到了差距,给日益倦怠的职业状态和日益枯竭的职业潜能重新注入了活力。现记录下自己的几点感悟:
一、要更新思维框架,把握教育规律
吴亚萍教授是当代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的得力弟子,吴教授致力于中小学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有着丰富的一线指导的经验,她强调有效教学应该是有深度的教学,应该是基于学生需要的教学。吴教授还用全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就备课与教学设计的改革给出了全新的诠释,作了精彩的演讲,指明了今后的教学发展之路。
吴教授强调,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抛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活动;要善于搜集学生活动中放射出来的资源,用于推进课堂教学;要多关注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给学生“练”的机会,“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切实的“做”的过程,形成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活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吴教授的讲座中“资源开发、重心下移、长程设计、教结构、用结构、三放三收、整体进入”等等这些对我们来说有些陌生的词语频频出现,让我们对课堂教学变革的策略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教材知识的内容组织策略:长程两段的策略。关于“长程”一词,吴亚萍教授在讲座中多次提到:“知识间内在联系的长程眼光”、“教学内容规划的长程设计”等,这种策略的教学结构,主要采用发现的方式,让学生从现实的问题出发,充分的体验发现和建构,逐渐形成知识结构和学习的方法与步骤结构。这一阶段的教学时间可以适度放慢。其运用结构:主要让学生运用这一结构,主动的学习和拓展与结构类似的相关知识。由于学生已经能够掌握和灵活运用结构进行主动学习,这一阶段的教学的时间适合以加速的方式进行。按照长程教学设计理念,要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方法结构、过程结构,才可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关于整体感悟的策略,她提出在教学中要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逻辑进行。对于融合渗透的策略,以融合渗透的意识“用”教材,就是为了融合条状与块状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有主有从的有机渗透,使学生形成灵活判断与主动选择的意识与能力。这种融合已经摆脱了知识点的束缚,并且超越了知识结构教学的框架,在更大的一个知识整体的范围内,实现局部知识与整体的、内在的结构的沟通。
吴教授说一流的教师是教思维方法,如果教师的思维跟不上,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发生改变,如果教师个人内在的认识框架不打破,课堂教学的转型就难以进一步进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新每个个体的内在思维框架,彻底把握教育规律,追求育人的境界。
二、课堂要抓“实”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曾经说过:“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当初读这句话时,还甚不解其意,总觉得矫作些。但在有幸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关于课堂有效教学的讲座后,再回想起这句话,不禁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李政涛先生是叶澜教授的学生,他强调课堂教学要抓住一个关键字:“实”,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1、“扎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对于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锻炼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2、“充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一是看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看效率的高低。效率高的课,才称得上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
3、“丰实” ——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4、“平实”——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5、“真实”——做到了以上几点,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未经过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有缺憾,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
李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语言诙谐幽默富有激情,旁征博引,妙语联珠,四个半小时的讲座如和风阵阵,拂散陈腐乏味的迷雾团团,他用理性的分析方法为我们阐述了“什么是有效教学?” 应该建立怎样的“有效教学观”?让我理解了什么是“实效”,明白了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让课堂有生长感等问题。李政涛教授提到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三、常照镜子勤反思
在历史上李世民堪称爱照镜子的一代明君,他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李世民用三面镜子成就了他的一代明君,作为一个教师,一个期望成长的教师,更应拥有几面不可或缺的镜子。
一是照镜子找差距。这次学习有幸与济源的诸多优秀教师同行,欣喜之余更多的是压力、是惭愧。在一行的队伍中,有我们的领导团队教研室的领导及成员,有身边的楷模宋森、王晓琳,有能说会写的李冬梅、杨征,有认真专研的李继红、李珍霞„„可是我既不善表达更不善写作,虽有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但留下的仅仅是碎片式的记忆。与这样的团队同行,其压力不言而喻,再加上华师大众多专家的精湛理论和人格魅力更让人佩服,听课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丁老师的责任,吴尊民教授的激情,周斌教授的风趣幽默,李正涛教授的坦率与真诚,吴亚萍对教学研究的执着与追求„„面对这些,让我惭愧,又催我奋进。有压力就有动力,于是不自觉就有了追赶的意识,学习的动力。
二是照镜子明得失。王建军教授讲到教师的专业知识时,多次强调常照一照镜子,把自己的课录下来,反复看,研究着看,就一定会有所思,有所想,就会有所改进。王教授说:我们不缺标准,缺的是一面镜子,一面实践的镜子。录像课正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面镜子,今后我一定为自己的成长创造更多的镜子,从镜子中品味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自己的不足、总结自己的经验,以获得自我反思与认可,让自己在反思中成长。
长者的叮咛,智者的点拨,学者的教诲,让我在这段学习、收获的日子里突然明白了许多,虽然培训暂告段落,但反思还在继续,学习没有停止。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他们的那种精神、那些理念和方法会时刻警示着我要多一份追求、多一点勤奋、多一些反思。在这期间,每一个讲座,都在我心中激起许多的火花,我不希望这些火花湮灭在回来后繁琐的教学中,即使不可能把所有的理念、知识、方法都通通领会,但专家教授们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执着追求的不懈精神我都牢记在心!
最后,我想说,短暂的华师大培训虽然结束,但它已成为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阅历,成为我人生路上的一笔财富,洗礼和升华着我的教学思想,指点和引导着我的教育教学实践。教育之路漫漫长远,因为有这次学习的收获,我相信我和我的同事们一定会充满信心地上下求索!我更相信,这次培训一定能带领我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第四篇:听李政涛报告反思
听李政涛报告反思
2011年7月4日,华东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李政涛教授来威海做了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气息”的专题报告。下面就所听报告浅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聆听李教授的报告第一印象是他有独特新鲜的报告方式。那就是没有现成的演示文稿,而是一边讲授一边在在空白的文档上直接打出课题、关键词、核心问题等等。这种方式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他手脑并用,讲授从容,理论观点多由大量教育案例和教育故事支撑进行解析,这一切都显示了一个务实的有水平不空谈的专家的素质: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善良的性情,温暖幽默的谈吐。让人由衷地对他产生一种敬重。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也能时时刻刻引领着学生走在语文的天地里,幸福地徜徉肆恣不愿走出来?自己对学生的教育是否也能学生一种清新跃动灵性的灵魂感召,使他们学会感恩感动,学会体验感悟?从对李教授报告的印象里我明白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一定要为学生而务实付出,工作中的措施方法一定得有一定的观点理念指引,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求实,做一个也能感染温暖学生、带动同化学生、启迪提升学生的老师。
二、李教授的报告中解读了让课堂生长的气息的方式,他从有效教学切入主题,指出了有效教学不要姿势注重技巧经验方法,而是要有对教学对有效教学的敏感,做到五个“实”,三大框架的有效益有效果有效率,还要有全效广效远效深效强效速效奇效,这一切都要围绕要教学生什么怎样教以及要教到的程度。尤其李教授从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说课等教学细节结合信手拈来的一些具体生动详实的课例来谈,深入浅出,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报告与我们的平日教学的联系。至今很多细节,似乎还在我海中回放,忍不住咀嚼回味着。
反思:在李教授的理性的分析,鲜明的观点,严谨的思路中我明白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气息”说白了是要上成家常的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素养形成的发展课。李教授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公开课相当于宴会大餐,而家常课则是家常菜,宴会大餐我们偶而吃一顿还行,吃多了就会生病,还是吃家常菜的好。公开课虽最能锤人,但家常课最养人。家常课是最真实的课,虽有缺撼,但有发展的空间。这些话很有道理。因为教师这一职业特点决定我们每天都是要不重复地对待学生对待教学,所以在学生的成长同时我们也在成长,我们在成长的同时学生也在成长,那么课堂就有生长的气息了。所以今后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注重有效,我们评判的标准要变,就是也要关注学生走出课堂和走进课堂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习惯上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变化,那么这就是比较理想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长的课堂,是充满生长气息的。
其次,我们的教学一定要适合学生成长的内心需要,我们教师一定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反思。要知道学生的需要,我们就要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研究,做一个有思想有方法的善于反思的教师。因为方法思想对我们的教学十分重要。我们要在教学中让我们的方法活在思想的土壤中,让我们语文教师的灵魂和语文素养促进孩子的成长。
最后我想借用李教授送给我们一句话“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结束我暑期培训的体会。我坚信,未来的教学路上,有这样的思想引领,我会每天都努力着,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着生长的气息,对身为教师的自己这样栽培自己。
第五篇:观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
观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 黄亚利
1、什么是好课?
一是看学生,看学生变化了没有?发展了没有? 二是看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是否一个样?
三是看有无生长感。要想使教学具有生长感,要找到“三个点”:找到“挑战点”,给学生一种挑战;找到突破点,突破难点和障碍点;找到提升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自生长”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共生长”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温度没有深度,我们可以称之为“滑冰课”,只是“滑行”而已。
二是有活动没有学习,没把活动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三)、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气息?
1、课堂生长的前提。一是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基于学生立场,认真解读学生。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例如:学生已有什么?学生缺什么?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差异是什么?三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2、生长的方式
(1)、开放的生长。什么是开放?一是从教师向学生开放,把课堂放给学生,时间放给学生,空间放给学生,权力放给学生,课堂向每个学生开放。二是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三是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向体验和经验开放
(2)、扎实的生长。一是扎实在于清晰,目标清晰,思路清晰,方法清晰,学生清晰,指令和要求清晰。二是扎实在于细致,比如有效的小组合作包括以下四步:从两两合作开始,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组际互动。三是扎实在于生成,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存,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四是扎实在于停顿。五是扎实在于持续。六是扎实在于运用。七是扎实在于及时反馈。八是扎实在于写练。(3)、优美的生长。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4)、温暖的生长。让课堂充满温暖的气息。
最后李博导送给我们一句话: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转赠给大家:栽培自己,不一定要靠别人,每天都努力着,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着生长的气息,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