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矛盾的特殊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设计
《矛盾的特殊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设计
www.xiexiebang.com
一.课标要求
○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完矛盾的概念及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的基础上,在便于学生学习的前提下将教材内容做适当整合,进一步论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这部分内容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列宁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本节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从两方面论述矛盾特殊性原理:一是矛盾特殊性的含义;二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过程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第二部分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部分也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含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三.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含义
○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学会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在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表现的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这一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即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的特殊性,进一步增强学生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同时引导学生克服思想上、行动上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2)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矛盾,要抱有正确的态度。
(3)理解“参差不齐乃幸福之本源(罗素)”,做到能够保持自己的优良个性,尊重他人的优良个性(和而不同)。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同一事物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过程有不同的矛盾
(2)为什么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2.难点:
(1)同一事物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存在着各具特点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过程
(2)引导学生学会具体分析一些社会现实问题
五.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设计1】如果现在我们所在教室突然着火了,需要你帮忙把火扑灭,你会用什么
方法灭火(不能用灭火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我们必须找到火源,找出着火的原因,采取相应的灭火方法。如:
普通着火:水
酒精(汽油、煤油)着火:沙(黄土)、湿被子覆盖
煤气着火:先关煤气后灭火
电着火:先关电源后灭火
危险化学物品着火:咨询化学老师
等等。
同样是火,但是起火原因可能是不同的,由此采取的灭火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这说明世界上的事物虽然都有矛盾,但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却又各不相同,矛盾具有特殊性。为什么世界上的事物会千差万别,事物之间会有相异性、差别性呢?矛盾的这种特殊性要求我们如何做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新知识点: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特殊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板书)
(一)矛盾特殊性
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会千差万别,事物之间会有相异性、差别性,从哲学上说,就是因为事物的矛盾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即特殊性。具体来说矛盾的特殊性指的是什么呢?
.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那么如何理解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呢?具体说它表现在三方面:
2.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情景设计2】猜猜他是谁?学生以组(4-6人)为单位描述某个人(以本班师生为主)或模仿其动作,其他同学猜测被描述(模仿)者。
为什么我们可以猜出这些人是谁?(如果有猜不出者,也可同时设问:为什么无法猜出某些人?)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因为各自的特点(如果描述者无法)。每一个人的相貌、身体、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任何一方面都不完全相同。正如P71莱布尼茨“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福楼拜“名言”(可让学生延续此名言)。所以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他就是“他”。各不相同、独具个性的你我他构成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人类世界(注: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强调保持“个性”的重要性:失去了它就失去了自我)。
不仅人如此,世间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自身的特殊的矛盾。也正是这种特殊矛盾,才构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区别的特殊本质。因而,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它们的矛盾都各不相同,正是由于这些领域各自的特殊矛盾,才构成了这三者的区别。也正是由于矛盾的特殊性才把社会的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区别开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由于各自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才使我们学习的各门功课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从而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学科(可以让课代表谈谈本学科特点)。各不相同、独具个性的万物构成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即: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参见P70毛泽东“名言”:矛盾特殊性的重要性
【情景设计3】虽然你我各不相同,具有各自的特殊性,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从生到死的过程,经历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这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的特点相同吗?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特有的风采和内蕴:少年的单纯可爱,青年的热力蓬勃,中年的成熟持重,老年的慈祥仁厚。无论你处于哪一个阶段,都是幸福的,要珍惜,不要等时间过去了,才感到生活的可贵和美好。有人作了这样的比喻:人生如四季,散发着各自独特的美。人生如春季,花枝招展地走着、笑着;人生如夏季,火热地追寻自己的梦;
人生如秋季,展现出成熟的美;人生如冬季,寂静中带着幸福、遗憾。万物如人生,莫不如此。就是说,一个比较复杂的事物,其发展过程总要经历若干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之间,都存在着差别,都包含着各自特殊的矛盾(学生举例论证)。
(注:可根据学生情况介绍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生命阶段感悟。)即:
(2)同一事物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过程有不同的矛盾
作为处于热力蓬勃青年阶段的同学们,每天要面对学习、休息、运动、睡觉、交友等诸多矛盾,这些矛盾也是不相同的,也各有其特殊性。即使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如交友中的“你”和对立面“朋友”也是不同的,也各有特点。其他矛盾是否也如此?
答案是肯定的。即:
(3)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课堂探究(P70):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
探究提示:
上述材料说明了矛盾特殊性原理,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的三个方面。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等。
参见P70“相关链接”:介绍了在我国的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作品浩如烟海,但读者完全可以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它们区别开来,此材料主要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即其方法论是什么?
课堂探究(P73):
上述材料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分析具体问题的?
探究提示:
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包含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离开了对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就无法区分事物,也谈不上正确认识事物。
学生结合学习及生活中的实例具体说明,教师归纳。
(二)坚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
(1)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参见P73毛泽东的名言:说明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
为什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此重要呢?为什么要对具体问题做具体的分析?
2.为什么要对具体问题做具体的分析
教师设问:(1)事物千差万别的原因是什么?(2)如何正确认识千差万别的事物?
学生作答,教师归纳:世界上一切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因此,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这是一切认识的起点。正如刚才在分析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时所讲:离开了对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就无法区分事物,也就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了。在刚才“猜猜他是谁?”的活动中,因为抓住了被描述者的特征,所以我们就能够猜出。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奠定了基础,但认识事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正确地改造世界即解决矛盾。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我们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正如我们只有对起火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找出相应的灭火方法。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课堂探究(P74):孔子的上述做法包含着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提示:孔子对不同人所问的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包含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这一哲学道理。(注:根据学生情况简单介绍
孟懿子:鲁国最有势力的三家大夫之一,但有时候不仅用鲁公(诸侯)的礼仪,甚至还有用天子礼仪的时候,这就叫僭越。<礼仪要求:一是要虔诚恭敬尽到礼数,不能敷衍塞责;二是要按照既定的礼教,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各有差等,不得僭越。>
孟武伯:孟懿子之子。出身贵族,骄奢淫逸,有声色犬马诸多切身之疾。
子游、子夏:孔子的高徒,供奉父母的礼节对他们来说不成问题,孔子唯恐他们的敬爱之心不够恳切,用这话来警示弟子,让他们知道,侍奉父母之道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在,因此不应该求之于外,要求之于内心。)
参见P74“相关链接”:华佗对病症作具体分析,对症下药,从而药到病除。
补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异同(根据学生情况讲解)
区别:
①含义不同(略)
②理论依据不同(略)
③哲学范畴的类属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类属于唯物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类属于辩证法。
联系:二者具有一致性,都要求了解实际,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解决每一个具体矛盾时,一定要注意它的特殊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即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也是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
附: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部分成语:
对症下药
治之宜殊
入乡随俗
随机应变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量入而出
抽薪止沸
量力而行
量体裁衣
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等。
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部分成语:
张冠李戴
生搬硬套
东施效颦
邯郸学步
千人一面
千篇一律
抱薪救火
火上浇油
一刀切
一风吹
生吞活剥
粗枝大叶大而化之
不问青红皂白
各打五十大板
依葫芦画瓢等。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并理解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特殊性含义及表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能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通过师生互动、自学合作探究,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安定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论依据就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教学重点
矛盾普遍性
矛盾特殊性
三、教学难点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四、教法
讲授法
理论联系实际
启发式
五、学法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讨论法
六、安排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布置预习任务,完成预习提纲
(二)教学过程
1、关于矛盾普遍性
(课件: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世外桃源”)讨论:(1)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存不存在?为什么不存在?
(2)世界上有没有不存在矛盾的事物?(可列举实例)学生讨论回答。通过设置上述问题,以他们为载体,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讨论探究,旨在培养学生获取、解读、交流、处理信息的能力。由此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本节课第一个知识点: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即:原理)
(课件)设疑:(1)、矛盾普遍性如何理解?
(2)矛盾普遍性等不等于每一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矛盾?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事事有矛盾”指每一事物内部都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指不存在无矛盾状态。矛盾普遍性不等于每一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矛盾,只有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构成矛盾。例如:鸡蛋和石头,一般不构成矛盾,但当用石头砸鸡蛋时,二者就构成了矛盾体。再进而提问:既然矛盾普遍存在,那这一原理的定义是什么?(学生看书即能回答)
2、关于矛盾特殊性
由矛盾普遍性原理进一步让学生讨论:①不同的事物包含的矛盾是否一样?②同一事物的矛盾自始至终都一样吗?然后展示课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让学生讨论课件内容体现了什么道理。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自学探究得出本框的第二个知识点: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表现。然后让学生就自己熟悉的包含有矛盾特殊性的成语或俗语进行交流,从中进一步体会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最后再通过课件:漫画“硬套”设置问题:从哲学上看,漫画反映了存在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可从多角度:即忽视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不从实际出发,搞经验主义;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这样从反面进一步加深了矛盾特殊性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活跃了思维。
3、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本框难点)(1)(课件)“白马”非马的典故
设置三个图片。
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讨论三个图片中,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从而得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2)学以致用
(课件)故事“水果痴”
探究:
① 故事中的病人能吃到他想吃到的水果吗?为什么? ②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否等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通过探究进一步明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课件):你会用所学知识分析吗?体现了什么哲理?
1、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生讨论回答。同时即得出了这一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八、板书设计
(一般)(共性)矛盾普遍性(原理)相互连接方法论方法论辩证关指导意系原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义(个别)(个性)方法论矛盾特殊性(含义及表现)
第三篇: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特点)
(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如农业、商业、工业矛盾不同,班里同学样子,爱好也不同
(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如一个人的成长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双方各有特点——关于西部大开发
东部是“人口众多”,而且人口已经多到成为经济发展的压力和阻力;
西部则是“地大物博”,但“地大”尚未很好开发利用,“物博”也仍是潜在的资源财富。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漫画“吃水果”。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水果苹果、橘子、雪梨„„
(共性)(个性)
提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结论: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第四篇: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教学设计
【过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是普遍的。
二、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教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老妇人惟一的儿子死了,她非常悲伤。便请教一位灵修大师:“大师,有什么办法,使我儿子复活呢?大师说:“我有办法,但你要先去找一杯净水给我。这杯水必须来自一个从来没有痛苦的家庭,有了这杯水,我就可以救活你的孩子。”老妇人听了十分高兴,立即去寻找这杯水。
可是,无论到了茅舍或大厦,乡村或城市,她发现每一个家庭都有他们各自的痛苦。最后,她为了安慰别人的痛苦而忙碌着,在不知不觉中早已忘了找水的事。就这样,在她热心的付出中,丧子的哀伤悄悄地离开了她的心。这个小故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矛盾具有普遍性。
教师:正如我们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章中描写了一个与外界隔绝、风景秀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和谐的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从哲学角度看,这个世外桃源就真的一点矛盾也没有吗?
学生:并非如此。
教师总结: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教师:那么,我们怎样来对待这些矛盾呢?
学生: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方法论)
【过渡】矛盾是普遍的,但是,当我们仔细研究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时,会发现各有其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
PPT展示: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说的是家家都有矛盾,但每一家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个家庭在不同的时期也会面对不同的矛盾。就某一家庭来说,有父母之间的矛盾,有子女之间的矛盾,有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等。在家庭的诸多矛盾中,每一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在同一个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我们在面对和处理家庭矛盾时,注意区分各种不同的矛盾和同一个矛盾中的不同方面。
教师:家家都有矛盾,但每一家的矛盾相同吗? 学生:不相同。
教师:这说明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教师:同一个家庭在不同的时期面对的矛盾相同吗?
学生:不相同。比如说,在孩子上学、走上工作岗位、结婚等不同阶段,父母和孩子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家庭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
教师:这说明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教师:此外,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比如“父母矛盾、子女矛盾、父子矛盾”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在家庭中,父母有对孩子的期望,孩子也有对父母的期望”,说明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教师总结:以上是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在生活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成语?
学生:“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都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
教师总结: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过渡】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那么,两者之间关系如何呢 PPT展示:
有一天,一个人肩扛一匹白布来到阿凡提家里,想刁难阿凡提,便说:“我知道你很聪明,我想请你染一匹布,染的颜色,既不是紫色,也不是红色,既不是蓝色也不是绿色,既不是黑色,也不是一切能看到的颜色,阿凡提你能办到吗?”阿凡提爽快地答应了,当谈到什么时候拿货时,阿凡提说:“请你在一个星期中的这一天来取货,既不是星期一又不是星期二,既不是星期三也不是星期四,既不是星期五,也不是星期六,既不是星期日也不是习惯的一个星期七天中的任何一天。”最后,那个人灰溜溜地走了。
教师:这个人是用什么方法刁难阿凡提飞?阿凡提又是用什么方法反击他的?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颜色作为矛盾的共性存在于红、黄、蓝、绿、黑、紫、橙等具体颜色(矛盾的个性)之中。离开了各种具体颜色的矛盾个性,也就没有“颜色”这一共性。这正是阿訇刁难阿凡提的所在。而机智的阿凡提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个星期”是矛盾共性,它存在于星期一到礼拜天之中,离开了星期一至礼拜天的矛盾个性,同样没有作为矛盾共性的“一个星期”。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统一的,不能割裂开来。
教师: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学生1: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例如,马的特征是长鬃毛、马蹄大,耐力强,这些特征是通过一匹匹白马、黑马、黄马来体现出来的。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例如无论是白马、黑马还是黄马,它无论什么颜色,都和其它的马有共同之处。
学生2: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比如说,马作为一种哺乳动物,与其他的哺乳动物存在生理上的重大区别,所以同其他动物相比,具有特殊性;但是,在马群中,无论什么类型的马都具“长鬃毛、蹄子大,耐力强”特征,即普遍性。
教师:我国的很多改革都是先进行试点,然后再在全国进行推广,比如说,我国的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进行试点之后,将在全国非民族自治地区全面推广,此举被专家们看作是为今后的“省管县”创造条件。这样做对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有什么好处?
学生:我国进行省直管县改革,不是全面铺开,而是先在一部分地区试点,(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试点一定阶段后,再在全国各地全面铺开(体现了的矛盾的普遍性),这样做,能够积累经验,减少改革风险,有利于改革。
教师总结: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板书)
第五篇:矛盾教学设计(定稿)
《矛 盾》 教 学 设 计
姓
名
:
王
艳会
单
位:
平顶山市卫东区实验小学
年
级
:
六
年级
通讯地址:平顶山市卫东区实验小学
邮
编: 467000
联系电话: ***
《矛 盾》 教 学 设 计
教材分析:
《矛盾》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矛和盾,因为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落下被世人笑话的悲剧,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设计力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和感悟,突现文本的扎实解读;力求在真实的质疑探究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力求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乐于创新等能力;力求在朴实的教学流程中,灵活体现“情境探疑”教学模式的主旨,最终较好地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告诉人们的深刻道理。2.引导学生读悟结合,指导自主、合作学习,引领学生在探究中思考与发现,注重个性化阅读,理解故事内容,进而理解寓言告诉人们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
引导学生体会寓意,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2.理解寓言故事,熟读成诵,明白道理。
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画,请大家根据每幅画面的内容猜一成语,先看第一幅,这个成语是?(真是脱口而出)第二幅(正确)。第三幅(真棒)。第四幅(正确)
师:认真观察这四个成语,你会发现他们都属于哪种类型的成语?(生:都是寓言故事的成语)
2.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指名回答。生:掩耳盗铃、揠苗助长、滥竽充数等。
3.师:你们知道可真不少。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波澜壮阔的文化长河中,寓言故事是不可或缺的一朵浪花。他内容短小精悍,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今天我们再学习一则寓言故事《矛盾》。(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认识矛、盾。
师:谁知道矛和盾是什么东西?
生: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时用的兵器。
师:(出示课件)这个是(生:矛)这个是?(生:盾)矛的顶端很锐利,用铁或金属制成,所以它是用来进攻的。大家看这些盾漂亮吗?(生:漂亮)它们不仅外形美观颜色漂亮,而且款式多样。看它的形状就知道它是用来防御的。矛和盾一攻一守,它们是一对相克的兵器。这两种兵器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上一看究竟吧!打开课本。
4、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习文言文第一难点就是读通课文。(板书:读通)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一句一句地读,读准字音,特别要注意本课生字的读音。
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现在开始。
5、指名读,生评。(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从这两方面对他的读进行评价。)
6、师:在古代读书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让我们听听这篇课文应该怎样读。
生听范读。
师:是不是很有韵味。谁愿意再来试着读一下。(指名读,再评价)齐读。
(二)、读懂课文。
1、师:读通课文是前提,更重要的是读懂(板书:读懂)
2、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师:回顾第一篇文言文的学习,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推荐给大家。
生:借助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大胆猜读。
3、自学课文。
师:这两种都是我们学习文言文不可或缺的好方法。下面我们以4人以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把你们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写下来。
4.反馈自学结果。
(1)、师:谁读懂了前两句话: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先说说你们组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生:我们小组认为第一个“鬻”字是“卖”的意思。“者”是“的人”的意思。第二个“誉”是“称赞”的意思。“其”是“他的”意思。“坚”是“坚固”的意思。“之”的意思我们不理解。
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生:鬻和誉、坚、陷是对照注释知道的。其他的是联系上下文猜读的。
师:你们组真会学习。之是虚词,在这里没有实际意思,不用解释。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指名说)
师:哪句话是夸盾的?(指名说)想想这个楚人在夸盾时他会以什么样的语气来夸?(生:夸耀的语气)那么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以夸耀的语气来读,谁愿一试。(指名读)师:像不像一位初出茅庐的小商人,这样夸能把盾卖出去吗?谁再来试一试。(指名读)真是一位优秀的商人,相信你的盾很快就会卖完。
(2)、谁读懂了第三句话:俄尔,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师:同样先说说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指名说)
生:俄尔是一会儿的意思。曰是说的意思。吾是我的意思。陷是攻破的意思。
师:其他组同意吗?你能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师:哪句话是夸矛的?(生: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盾夸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否则只卖出盾,矛卖不出去怎么行呢?谁愿意来夸矛?(指名读)
师:不错,谁能带上动作表情再来读读。(再指名读)好锐利的矛呀!这个楚人可真会夸,什么东西经他这么一夸,就变成天下第一了,让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他是怎么夸的。
课件出示: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师:第一句话中有一个否定词“莫”,说明这是一个否定句,而恰恰是这个否定句表现出了盾的坚固。大家品一下是不是这样。第二句中有两个否定词“无”、“不”,说明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我们知道双重否定句表肯定,这样就加强了夸的语气。可见这个楚人真是用心良苦。他的煞费苦心没有白费,经他这么一夸,我是既想买矛又想买盾,要不我把这两样都买了吧!同学们说可以吗?(生:不能买)看来有人读懂了最后一段。(3)、出示: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指名说)
生:我们组认为“之”是“他”的意思。“以”是“用”的意思。“子”是“你”的意思.第二个“之”是“的”的意思。“何如”是“怎么样”的意思。“其人”是“这个人”的意思。“弗能”是“不能”的意思。“应”是“回答”的意思。
师:这两句的意思是?(指名说)
师: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回答不上来呢?用他的矛刺他的盾,如果盾被戳穿了,那他哪句话就是假的。(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如果没有戳穿,那他哪句的话是假的,(生: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所以他回答不上来。(课件出示)
师: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呀!难怪回答不上来,原来他的话自相矛盾。幸好没买,否则就上当了。好睿智的旁观者,一下就听出了他话中的破绽,那么他会以怎样的语气来问呢?
生:讽刺的语气。生:嘲笑的语气。
师:这个人回答不上来,他会是怎样的表情? 生:尴尬。生:羞愧。
师:谁愿意试着读一下,读出其中的味道(指名读)。师:听了大家的回答,老师相信你们已经真正读懂了课文。
三、明理。
1、师:这就是那个楚人,看他多尴尬呀!(课件出示)如果人们渐渐散去以后,你会走上前去对他说些什么?(课件出示)生:我会对他说:你同时夸矛和盾是不行的,它们相互抵触,你怎么能回答上来呢?
生:我会对他说:你以后说话不能前后矛盾,要实事求是,就不会这样被人嘲笑了。
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板书:明理)
生:我们说话做事都不能前后矛盾,否则会闹笑话。
生:做人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
师: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正是出自于此,后人用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比喻说话做事互相抵触,脱离地夸大某种东西的用处,往往会闹出笑话来。
四、拓展延伸:你已经帮他找到了问题的所在,以后他会怎么卖矛和盾呢?
五、熟读成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分角色朗读。
3、熟读成诵。
师:读了这么多遍,能背下来吗?(板书:熟读成诵)
六、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矛盾》这篇课文,认识了一个说话自相矛盾的,结果闹出笑话的人,领略了文言文寓言故事寥寥数语,便能传情达意的独特魅力,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老师给大家留两个作业。
五、作业。
1、续写《矛盾》。
2、学以致用: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自学寓言《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板书设计:
矛 盾
盾 坚
前后矛盾
矛 利
读通——读懂——明理——读情——熟读成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