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广场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3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智慧广场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智慧广场教学设计》。

第一篇:智慧广场教学设计

智慧广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能阐述不同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正确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观察,举例,画图等活动,探索出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规律,从而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2学情分析.这一内容主要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敞开情况下的两端都栽、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这三种情况。这些内容是奥数中出现的内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3重点难点

重点:能阐述不同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难点:能根据不同情况下选择正确方法解决问题。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欣赏学校美丽景色,通过举办“绿色设计师”大赛,从而引出“在20米小路的一侧,每5米栽一棵树,需要多少棵树?”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景导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活动2【活动】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动手实践、感知概念

(1)出示比赛要求:“为了美化环境,学校准备在操场边上的一条2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5米一棵,请设计一个植树方案。

(2)理解意思。

a.读要求,知道了什么?

b.理解 “每5米栽一棵”的意思?让学生上台演示每5米栽一棵的意思。从而让学生对间隔有感性的认识。(3)自主设计植树方案。

设计意图:本课中所涉及的三种栽树方法对学生来说还没有整体的认知,所以安排让学生自己设计植树方案的活动,使学生对概念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2、汇报展示、理解概念(1)展示三种植树方案。

师:同学们根据要求设计了不同的植树方案,其实在植树活动中还有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树问题。

(2)观察三种方案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不同点:需要的棵数不同,栽法不同。(两端都栽、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相同点:间隔相同、都是每5米一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植树方案的展示,使学生对三种植树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3、根据设计方案中“棵数”和“间隔数”的数据来猜测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

师:大家真善于观察,咱们一起来看,这三种不同的栽法,都有四个间隔,棵树却不同。看来间隔数跟棵树有紧密的联系。到底它们有什么关系呢?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

学生把自己的猜测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老师指名说。

设计意图:虽是让学生猜测,实质是让学生感知三种情况下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

学生猜测:

两端都栽:间隔数+1=棵数 一端不栽:间隔数=棵数 两端都不栽:间隔数—1=棵数

4、以“两端都栽”为例,验证猜测。

师:我们的猜测到底是不是呢?我们来验证一下。要求:(1)以两人小组为单位来验证。(2)可以自己想办法,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线段图和表格来验证。

5、汇报验证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的学生到讲台板书,用老师提供的材料验证的学生全班汇报交流。)

6、由“两端都栽”的规律来推断“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时棵数与间隔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举了大量的数据来验证,通过画线段图,发现了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树比间隔数多1。

师:我们已经验证了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由两端都栽的情况我们可不可以推算出其他两种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呢?

7、用式子表示需要的棵数。

师:这三种情况我们能不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三种情况下需要的棵数。

最后老师总结:我们在解决植树问题时,一定要先判断属于哪种情况,然后求出间隔数,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加1还是减1,还是不加不减。

设计意图:通过对间隔数和棵数关系的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建模的过程。

活动3【练习】联系生活、应用模型.师:刚才我们同学设计植树方案,发现了在不同情况下植树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现在我们就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解决情境图中的问题

在一条100米的小路的一边栽树,每5米一棵,两端都栽、需要多少棵树?一端不栽呢?两端都不栽呢?(三个问题分三次出现,体现相同的条件下,栽法不同,所用的方法也不同,但是都必须先求出间隔数,然后才能求棵数。)

活动4【测试】知识应用于生活

1、你能举出两个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吗?

2、一段桥长50米,在桥的两端都要装上路灯,两边各装多少盏?

3、一段长2米木头,锯一次需6分钟。锯成5段共需多少分钟? 活动5【作业】到生活中解决类似植树问题 1.在两座楼之间的距离是200米,每10米挂一个灯笼,一共可以挂多少个灯笼?

2、李大爷以相同的速度在乡间布满电话线杆的小路上散步。他从第1根电话线杆走到第12根电话线杆用了22分钟。他如果走36分钟,应走到第几根电话线杆?

3、公园为了供游人休息,在一条长300小路的两边各每10米按装一把椅子,在两端都安装的情况下,小路的两边共需多少把椅子?

第二篇:《智慧广场》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智慧广场》教学设计 威海高区钦村小学 耿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2页,递增递减问题。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画图法,学习表格列举法。

2.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表格列举法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由人类乱砍滥伐树木的情景引出欢欢等4名同学为小树立警示牌的情景。

师:同学们,由于我们人类乱砍滥伐树木,现在地球上的树木逐年在减少,你们作为地球小主人应该怎么做啊?

(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有4个小朋友。生2:欢欢8岁种了第一棵树。师:你知道数学问题是什么吗?

(欢欢今年11岁了,一共种了多少棵树?)2.理解题意,为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师:“以后每年比前一年多种l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语言理解题意,话语不用太规范,理解即可。)活动二:利用已有知识基础,自主探索。1.尝试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自己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得出结果后,要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展示交流: A组:画图法。

/ 3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师:刚才A组同学先用画图法分别画出欢欢8、9、10、l1岁种的树的棵数,然后数一数一共画了几棵树,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B组:数手指。

师:这组同学用数手指的方法记录欢欢各个年龄段种树的棵数,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几根手指,同样也编决了这个问题。

2.学习表格列举法。

师:同学们,你能继续求出欢欢12岁一共种了几棵树吗?13岁呢?14岁呢?(这些问题没有难度,只是为了后面的问题作铺垫。)师:20岁时一共种了几棵树呢? 师:你遇到什么困难了?

(学生遇到困难,感受到画图法和数手指的方法不易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寻求新的方法。)师: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想一想本册中我们还学习过哪种方法可以帮我们解决问题?(预想学生回答列举法。)

师:对,可以将每一年植树的棵数依次列举出来,然后加起来。自己试一试吧。(学生根据教师提示,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索。)交流展示: 8岁 1棵 9岁 2裸 10岁3棵 11岁4棵

1+2+3+4=10(棵)

师:这位同学将年龄写在前边,植树的棵数写在后边,并且用数字表示棵数,你感觉这种方法怎么样?(学生感受到用数字表示棵数比画图表示简单。)

师:这位同学用列举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如果为了看起来更清晰些,我们可以给它加个表格,这就是一种新的数学方法——表格列举法。

/ 3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活动三:自主练习。

师:你会说英语吗?小明周一背了3个单词,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背2个,你能求出到周五他一共背了几个单词吗?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吧。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引导用表格列举法。)(学生交流用哪种方法解决问题及计算结果。)活动四:方法对比,感受表格列举法的优越性。

师:刚才有的同学用画图法、有的用表格列举法都解决了这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感觉哪种方法更好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引导学生:当数据越来越大时,用画图的方法就有点麻烦,而表格列举法只需要写上数据就可以,简单明了。)

活动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回顾与总结。)

/ 3

第三篇:智慧广场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智慧广场

等量代换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了解等量代换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进行替换,并能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分析等活动,培养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等量代换是根据数量间相等关系进行替换。

难点:用等量代换思想解决日常生活的简单问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核心知识:了解等量代换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进行替换,并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前置基础:生活常识

后继地位: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和

各表示几呢?

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或画出来,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展示:谁愿意分享你的成果?

第一种:

列举法,从

+

=12

一个一个的尝试,找出符合条件的算式。

第二种:

开始一个一个试,直到找出符合条件的情况。

第三种:

换成3个

试试,4个

相加等于12,一个

等于3。

交流:哪种方法更好?回顾总结:提出猜想——动手验证——总结归纳,就是我们解决一般数学问题的方法。

三、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1、2

四、总结归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后记

第四篇:《智慧广场—排列规律》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智慧广场—排列规律》教学设计 烟台市芝罘区葡萄山小学 刘红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2页,图形排列的周期问题。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2.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圈一圈、数一数、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感受。教学重点:发现简单周期问题的规律并能解决问题。教学难点: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彩旗、练习纸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老师给同学们变一个小魔术。

(教师慢慢地从魔术箱中扯出一串按“红、黄、绿”规律排列的彩旗。彩旗有一部分在箱内没全扯出来。)

师:仔细观察,彩旗的颜色有什么特点? 生:彩旗是按“红,、黄、绿”的顺序排列的。

生:它们的排放是有规律的,“红、黄、绿”3个一组,重复出现。

师(总结):这些彩旗是按每3个一组的规律不断重复出现的,我们把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出现的现象叫周期现象。

【设计意图:以老师变小魔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在老师缓慢扯出彩旗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受彩旗颜色的排列规律,引入对周期现象的学习。】

2.你说我讲,学习新知。活动一:探索周期现象。

师: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周期现象?

生:l星期有7天,从周一到周日,7天一星期,这也是周期现象。生:1年12个月,从1月到12月,也是周期现象。生: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生:衣服上的图案按周期排列。

/ 4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

(学生交流,互相评价。)

(教师借助课件展示几组有规律排列的图案,逐组呈现。)

师:下面几组图形,哪些是周期现象?是周期现象的能说出它们的排列规律吗? △▶▵□△▶▵□△▶▵□ ▶▶▷▷▶▷▷▶▷▶▷▶ +-×÷+-×÷+-×÷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开展学习。认识周期现象后,放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结合现实生活,学生再次感受周期现象,通过对几周期现象的交流活动,加深对周期现象排列规律的认识。】

活动二: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师:(结合彩旗实物)观察这条彩旗的颜色,“红、黄、绿”3个一组,第1个是什么颜色?第2个呢?第3个呢?

(学生非常轻松地回答出来。)

师:现在不看彩旗,请你回答,第2组第1面旗是什么颜色?第2组第3面呢?第4组第2面呢?(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师:为什么你不看彩旗就能猜出彩旗的颜色,里面有什么窍门吗?(学生小组交流。)(学生汇报交流。)

生:因为小旗是按周期排列的,第1组是按“红、黄、绿”排列的,第2组也是按“红、黄、绿”排列,第4组也是。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也就是说按“红、黄、绿”成周期规律排放的小旗,每一组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每一组的第1个是红色,第2个是黄色,第3个呢?只要知道它是每组中的第几个,就可以根据规律判断出它是什么颜色。

师:你能根据它们的排列规律,按要求作出判断吗?(教师课件演示。)第4组第2个数是()。2、5、3、2、5、3„„ 第6组第4个图案是()。▲□▴▵▲□▴▵▲□„„

/ 4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设计意图:看图的过程是学生感知排列规律的过程,是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学生在一年级对排列规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寻找排列规律并不困难。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彩旗排放的规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彩旗是以“几个一组”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充分感知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活动三:探究第17面小旗是什么颜色的。(1)独立探索。

师:仔细观察图形的排列规律,先想一想,再在本子上圈一圈、算一算,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究问题,教师巡视,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学生组内交流。)(2)汇报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①画一画。

②数一数。

1红 2黄 3绿 4红 5黄 6绿 7红 8黄 9绿„„

【设计意图: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及时组织小组交流,引发思维的碰撞,不断完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学生借助学具操作或课件演示的方式,体会排列规律,为计算策略的理解做好铺垫。】

③算一算。

师:刚才同学们运用数一数、圈一圈的方法都能找到第17面小旗的颜色,除了数一数、画一画,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如果知道第17面小旗是第几组的第几面就能很快知道是什么颜色。生:17÷3=5(组)„„2(面),第17面小旗是黄旗。

师:为什么要除以3?商是5表示什么?余数是2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第17面一定是黄色?(学生交流。)

(重点明确:每3个为一组,17面小旗里面一共有完整的5组,余数是2说明第17面彩旗是第6组的第2面。因为每组的第2面都是黄色的,所以第17面彩旗一定是黄色的。)

(3)观察比较。

师:刚才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 4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生:计算的方法,用除法做,只要知道余数是几,与排列规律作对照,很快就知道排的是什么。„„

(4)巩固练习。

师:你能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出第26面小旗的颜色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重点交流得到的商表示什么,余数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在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策略的多样性。在初步发现图形排列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结合图形的排列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数一数、圈一圈、算一算等策略解决问题,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周期问题的特征。】

3.自主练习,学以致用。(1)完成“自主练习”

1、2题。

“自主练习”第1题和第2题是简单的运用周期规律解决图形排列的问题。练习时,重点交流运用了什么策略。

(2)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画图形。

练习时,教师在学生明确答案后追问:为什么都是求第26个图形,却列出了不同的算式,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意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计算策略解决问题的关键。

(3)完成“自主练习”第4题。

第4题是轮流报数的游戏。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经历游戏的过程,体会“数”和“算”两种不同的策略,进一步加深对周期排列规律的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逐渐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让学生明确解决周期问题时用除法计算是比较简便的。】

4.回顾整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周期现象。彩旗、彩灯、盆花,它们的排放有什么规律? 生:按一定的规律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地出现。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周期问题?用除法计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师: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学生交流,教师做好评价。)

【设计意图:交流分享收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以及思维、方法进行梳理,做到融会贯通。及时评价,则能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的快乐。】

/ 4

第五篇: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四年级上册)》80~81页。[教学目标] 1.经历用韦恩图表示重叠问题的探究过程,体验韦恩图产生的必要性。2.借助直观图,理解韦恩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3.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丰富、直观的游戏活动,在观察、操作、交流、猜测等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 经历用集合图(韦恩图)表示重叠问题的探究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教学难点] 理解韦恩图的意义,建构重叠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板书用写真板等。

学具:研究单、同桌操作用的名单、磁板等。[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咱们学校经常组织大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昨天老师在校园里又看到了这样一则通知。

课件演示。

通知

学校定于本周周六、周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请四年级各班选10人参加小记者活动,9人参加小交警活动。

根据通知要求,每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活动?怎么算的?

预设:学生会想到用10+9=19人。

师:一定是19人吗?(抽生交流)

师:这是四年级一班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名单,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演示。(课本情境图)

师:你发现了什么?有同学重复参加了两项活动,那能用10+9直接求出总人数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种有重复部分的问题,我们称之为重叠问题。

(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通知,猜一猜每班参加社会实践的人数,再出示课本情境图给学生对比观察,老师的一句“真的是19人吗”引发矛盾冲突,让 “重叠问题”的研究成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

二、合作探究,感知模型(一)动手操作,思维碰撞

师:先来进行一个同桌竞赛,这是竞赛内容和规则。

课件演示。

竞赛内容

同桌比赛摆姓名,左边的同学负责摆好参加小记者的10人,右边 的同学负责摆好参加小交警的9人。

竞赛规则

能快速、一个不少地摆好的一方获胜。获胜方立即举手。(抽一对同桌到黑板上用大学具板演,其余同桌比赛)

(有的同桌会出现争抢的情况。)你们俩你争我抢的怎么回事?(少重复的几个人)每对同桌的名单中都有重复的这几名同学。(他们两项活动都参加了,却只有一个)同桌协商一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

(二)交流方法,分析策略

选不同方法磁吸在黑板上,分析不同的解决策略。

师:思考这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生交流想法,逐步引出韦恩图。

(三)引出韦恩图,介绍韦恩

课件演示。(不规则韦恩图)

师:我们可以把线画的更漂亮一些。

课件动态演示:由不规则变规则的过程。

这种图最早是由英国一位名叫韦恩的科学家创造的。

课件演示。(韦恩的介绍)

师:因此,这种图就叫做韦恩图。(板书:韦恩图)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参与同桌竞赛再次引发冲突:有几名同学两项活动都参加了,但名单只有一个,怎么办?在交流方法,分析策略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把他们放在中间是最合理的,并且要想一看就知道哪些是参加小记者的,哪些是参加小交警的,“圈一圈”既简单又有效。由此,“韦恩图”便在学生的操作、交流、碰撞中,自然、流畅地出现了。

4.了解信息,掌握算法。

(1)理解韦恩图各部分意义。

师:从韦恩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我想聘请一位小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图中各个部分表示什么意思,谁来试试?(抽生交流)

(2)数形结合,列式计算。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列式计算出我们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两项活动吗?在研究单一上完成。

生独立完成后,投影展示不同方法,生结合韦恩图介绍算理。这几种方法,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总结:不管怎样列式,重复出现的只能算1次。还有相同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当“老师”,将学习主动权放手给学生,用数学语言清晰表达韦恩图各部分含义的过程,也是学生逐步加深对韦恩图理解的过程。之后借助韦恩图,让学生弄清重叠问题的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经历用集合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对不同策略的对比沟通中,充分感知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与共性,为构建模型做准备。

三、变式拓展,构建模型

师:重叠问题的奥妙远不止这些,大家猜一猜我们隔壁班可能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活动?在研究单二上完成。

生完成后,同桌交流,师挑选不同想法,投影展示交流,梳理总结。课件演示。(0人重复到9人重复)

在解决前面的问题时,我们列出了这么很多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总结计算方法:从两部分的和中减去重复的部分。(板书:和—重复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对隔壁班参加人员情况的猜测分析,加深了学生对重叠问题结构的理解;在对系列算式共性的探索中,将形象的活动和感性的认识提升抽象的规律,体验、构建出解决重叠问题的数学模型。

四、实践应用,感受价值 1.解决生活中的重叠问题。

四年级一班订《开心学堂》和《探索历史》两种杂志,每人至少订一种,其中订《开心学堂》的有25人,订《探索历史》的有27人,两种都订的有10人,全班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做法。2.社会调查。

要调查咱班同学的爸爸们吸烟和喝酒的情况,怎样设计韦恩图呢? 生尝试,讨论确定设计方案,确定方案。课件演示。(见图1)

图1 偶尔喝一次不算喝,偶尔吸一次不算吸,每人一次站起来的机会,能给爸爸找准位置吗?爸爸位置在中间、左边、右边的同学分别起立,介绍这是什么样的爸爸,将人数填写在课件中,发现三类爸爸的人数合起来不是全班总人数。(有既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爸爸)这么好的爸爸没位置了,放哪?(学生可能会想到放到外面)

完善韦恩图:如果方框里是所有同学的爸爸,那么好爸爸就在韦恩图外面这部分。3.编数学故事。

师:重叠问题其实早就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课件演示。(见图2)

师:这是几年级学过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能试着编一个重叠问题的数学故事吗?

抽生编故事,其余同学边记录边解答。

图2 【设计意图】“给爸爸找位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给爸爸确定位置的过程,也是他们进一步理解韦恩图各部分意义的过程,以“无痕”的效果巩固了新知,同时渗透了全集概念。“编数学故事”用旧知引出,让学生发现,原来“重叠问题”早是他们的老朋友了,恍然大悟的同时,也降低了他们编数学故事的心理难度,贯穿了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巧妙的变式拓展和练习设计既链接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又实现了对数学思维的层层拓展。

五、梳理总结,拓展升华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重叠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大家分享? 生交流。

课件演示。(见图3)

这节课我们从社会实践活动名单中发现了重叠问题,之后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等方法经历了韦恩图的形成过程,并借助韦恩图分析解决了重叠问题,最后将学到的方法又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等到了初中,大家会继续学习韦恩图,不过那时我们通常称之为“集合”

课件演示集合图(见图4),希望将来老朋友相见时不要不相识。图4

图3 【设计意图】本环节有效地梳理了整节课知识,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贯穿了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后续学习埋下了伏笔。

[板书设计]

下载智慧广场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智慧广场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五单元智慧广场教学设计

    智慧广场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应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规......

    智慧广场范文

    智慧广场调研报告 1、智慧广场概况 智慧广场是上海市实现系统集成的第一栋5A级智能化大厦。是由曾设计中国顶级建筑“北京王府井饭店”及“深圳地王大厦”的世界著名建筑设......

    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形成利用分类列举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2、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分类列举策略的......

    智慧广场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36页,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 1、 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导探究,学习有序数图形的方法。 2、 经历观察、操作、比较等学习活动,体会到按一定顺序去数可以......

    《智慧广场—移多补少》教学设计

    《移多补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上册85-86页《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借助学具或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

    青岛版-智慧广场重叠教学设计

    《智慧广场—画图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上册P74-75简单的重叠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简单的......

    《智慧广场-大雁重叠问题》 教学设计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上册第74页的智慧广场信息窗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一队......

    二下智慧广场 找规律教学设计

    《找规律》教学设计 青岛市胶州振华小学 安霞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11—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