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方程》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88-90页“方程” 二.教材分析
方程表示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三.学情分析
方程相对学生来言,比较抽象,也较为难理解。所以教学中要多创设情境和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实物来帮主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找数量的相等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知识的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在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等量关系,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突破方法:借助教具天平来理解方程的概念。
2.难点: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突破方法: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解演示。
学法:观察、比较、分析。七.教学准备
天平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谁能描述玩跷跷板的情形? 请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玩跷跷板的时候,如果两边的重量不一样,重的一边就会把轻的一边翘起来;当两边的重量相等时,跷跷板就平衡了。根据这种现象,科学家设计出了天平。今天老师也带来了简易天平,我们用它来做个小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熟悉的游戏引入,既让学生深刻体会了“平衡”,又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1.教材第88页情境图
(1)同学们,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指名说明情况:天平的左边有一颗樱桃和5克的砝码,右边有10克砝码,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天平平衡。
(2)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呢?
天平两边的质量相等。
(3)如果用x表示樱桃的质量,你能根据天平平衡写出一个等式吗?每位同学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指名学士汇报。
X+5=10 同学们思考一下,X+5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
2.教材第88页月饼图
(1)你能从图中看到什么?
4块月饼的质量一共是380克。
(2)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独立思考,指名汇报。
每块月饼的质量×4=380(3)如果用y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4y=380(4)思考:4y表示什么意思? 3.教材第88页水瓶图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指名汇报。
2000毫升的水,刚好倒满2个热水瓶和1个杯子,杯子能装200毫升的水。
(2)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2个热水瓶的容积+200毫升=2000毫升
(3)如果每个热水瓶能装z毫升的水,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等式吗?独立试着写一写,小组内讨论汇报结果。2z+200=2000(4)思考:2z表示什么意思?
4.观察刚才我们列的几个等式,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小组内交流。
总结:像x+5=10,4y=380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方程一定是等式,那么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引导学生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理解方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反馈应用
教材第81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说一说列式的理由。
【设计意图】:多角度强化对方程的认识。知道列方程是要找数量的相等关系。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同学们知道什么叫方程?怎么样列方程了吗? 九.方程
X+5=10 2z+200=2000 4y=38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十.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块崭新的知识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愿学乐学,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方程打下基础。数学应该服务于生活,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首先应结合具体问题,教给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步骤和建模过程,建模思想。因此我设计了三环节。
1、构建方程的数学模型
借助天平体会等式的含义,天平两平衡,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两边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实现了从等式到方程的链接。这样新的数学知识能够得以生长。
2、教学探寻方程的意义,突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通过例题的简洁数学式子表达,让小组合作,给一系列式子分分类,找出他们的共同特点,并用集合图表示,渗透数学思想,从而归纳出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 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含有未知数”也是方程区别于其他等式的关键特征。于是我接着安排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并通过“练一练”让学生直接找出方程,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即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都是方程。紧接着我让同学们根据直观图象感知,做列方程的题目,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后,他们在写方程时会更加关注方程的本质属性,从而巩固方程的概念。
3、生活应用
数学应该服务于生活,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环节。我认为人类的最为普遍的日常生活中其实也蕴藏着许多关于平衡的等量关系,所以我设计了关于衣食住行这四大类方面的问题和习题,并且层层递进。为了让学生参与活动更有趣,我设计了让学生们选择这四方面题目的环节,其实为了递进的需要,也将会要给出自己的建议,使得课堂更加有效。
第二篇: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设计
《温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温度的实例,探索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体验用带符号(“+”或“-”)的数表示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必要性,理解用这样的数表示温度的实际意义。
2、通过在温度计上标记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活动,体会零上温度、零摄氏度、零下温度在温度计上的位置与顺序关系,会正确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
3、会用带“-”的数表示零下温度,并能比较两个零下温度。
教学重点: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零下温度。
教学难点: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天气预报音乐
2、揭示课题,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与温度有关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进行新课探索新知
一、出示几个城市的气温情况课本情境图表示气温
1、生观察情境图,并汇报从图中你知道什么,说一说:
2、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北京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
3、教师讲解统一的表示方法
用“+”表示零上温度,用“—”表示零下温度,北京的最高温度写作+5℃或5℃,最低气温零下2℃写作—2℃,正号可省略,负号不可省略。
二、温度计上标注温度
1、认识温度计
2、北京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在温度计上标注
(抽生上台标并汇报方法)
4、生独立在课本上标出其它城市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强调“+”和”_”在温度计上可不写)小结:0℃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线,零上温度在0℃的上面,零下温度在0℃的下面。
三、比温度
1、出示表格:填一填,说一说哪个温度最低
2、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组内交流讨论说出温度最低的原因
4、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零下温度数值越大温度越低,零下温度与零摄氏度距离越远温度越低。─
围绕新知 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读温度
2、判断对错
3、联系生活解决问题(课件出示)全课总结:
通过学习,你知道什么? 板书设计:
温度(℃)
+
————
零上温度
-
——————
零下温度 北京
_2℃─────
+5℃
第三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干溪中小学
杨清萍
教材分析:
《小数的性质》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内容。此内容教材特意安排在小数退位减法里。没有作一个课时分出来,只是用智慧爷爷的一句话“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来告诉学生这一知识点。这一知识点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很重要。比如:
1、把一个整数改写成一个小数;
2、计算一个整数减一个小数;
3、什么情况下“0”可以去掉,什么情况下“0”不可以去掉。等都要用到小数的性质,因此,在教学时我把这一内容作为一课时安排在小数退位减法之前进行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运用小数的性质。
2、在计算中灵活运用小数的性质。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想画画吗? 生:想。
师:请拿出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学习纸(各有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其中一个被平均分成 10 份,另一个被平均分成 100 份)。大家用水彩笔在两个正方形中分别涂出面积相等的一块,并试着用 小数把涂色部分表示出来。生:动手涂色,并在涂色处标上相应的小数。
师:请同学们把各自的画 法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
学生一一展示,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得出如下的等式: 0.3=0.30 0.5=0.50 0.8=0.80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独立观察,并大组交流。
生:我发现,等号左边的小数末尾没有 0,而等号右边的小数末尾多了一个 0。
师:那它们的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没有。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的这一发现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探究新知:认识小数的性质。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刚才朱君同学的发现叙述出来?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 0,小数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师:还有哪些同学也有同样的发现?
同学们纷纷举手。
师: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谁愿意将它写在黑板上?
艾宏阳学生上前,在黑板上写上“在小数的后面添上一个 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你们觉得他这样写,有没有准确地表达了你们的发现?
生:我觉得“后面”这个词不恰当,容易引起误会,最好改成“末尾”比较合适。
师:能不能举个例子说明?
生:比如 0.4 吧,如果只说是在它的“后面”添一个 0,可能有同学会误解添成 0.04。这样,小数 的大小就发生变化了。而说“末尾”的话,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误会了。师:你们认可他(发言的学生)的观点吗?(认可)师:那谁愿意上来将我们刚才的发现作一下修改?
一学生上前,将结论中的“后面”一词改为“末尾”。
师:看来,多一份思考,我们的结论也就多一份准确、多一份严密。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知 道“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 0,小数的大小不变”。那今天的学习是不是到此结束了呢? 生:(略迟疑)我觉得不能。师:(故作惊讶)为什么?该有的结论,我们不是都得出来了吗?难道大家还有什么新的问题需 要进一步探讨?
生:刚才我们的发现只是通过给正方形涂色得来的,我认为还比较肤浅。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 0,小数的大小究竟为什么不变,我觉得我们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在征得学生广泛认同后,教师将这一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问题 1: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 0,小数的大小究竟为什么不变?”
生:另外,刚才我们的研究只是局限在“一个 0”上,要是添两个 0、三个 0 甚至更多的 0,小数 的大小还会不变吗?
生:如果不是“添”,而是“去”,也就是说小数的末尾去掉 0,小数的大小会不会发生变化?
同样,在征得学生广泛认同后,教师将这些问题依次板书在黑板上:
“问题 2:小数的来尾多添几个 0,小数的大小变吗?” “问题 3:小数的末尾去掉 0,小数的大小变吗?”
师:看来,下面的学习,我们就应该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研究时大家最 好能结合具体的例子展开。
在教师的建议下,学生们纷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研究。教师深入每一学习小组,倾听他们的发言,并对他们的研究作出评点、引导、激励、修正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 学生展开交流。
生:我先谈谈第一个问题。以 0.4 和 0.40 为例:因为 0.4 元=4 角,0.40 元=40 分=4 角,0.4 元=0.40 元,所以说 0.4=0.40。生:我是这样想的,0.4 表示 4 个 0.l,0.40 表示 4 个 0.l 和 0 个 0.01,0 个 0.01 表示什么都没有,所以 0.4 与 0.40 的大小其实是一样的,也就是说 0.4=0.40。
生:我们还可以这样想: 0.4=4/10,0.40=40/100=4/10,所以 0.4=0.40。(注:部分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已初步具备感性的认识。)
师:同学们的交流都非常活跃,也很有道理。看来,任何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思 考,往往就会找到不同思路,并获得不同的理解。这才是真正的数学学习。
生:我们组选择了第二个问题。通过研究,我们一致认为,小数的末尾多添几个 0,小数的大小 仍然不会发生变化。
师:能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谈谈吗?
生:能。还是以 0.4 为例,如果添两个 0,那就成了 0.400。因为 0.400=400/1000=40/100=4/10,所以 0.4=0.400。添三个 0、四个 0,结果还是如此。
生:我觉得我们还可以这样想。0.400 表示 4 个 0.1、0 个 0.01 和 0 个 0.001,0 个 0.01 和 0 个 0.0 01 都表示没有,所以 0.400 与 0.4 的大小是一样的,并没有发生变化。
生:甚至可以说,无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几个 0,小数大小都不会发生变化,道理是一样的。师:这样看来,我们一开始所获得的结论是不是又要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了?谁愿意上来将它 补充完整?
学生上前,将原来结论中的“添上一个 0”改为”无论添几个 0”。
师:还有研究第二个问题的吗?(不少学生举手)你们觉得,探讨这一问题对我们刚刚获得的结 论有没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生:有影响。如果小数的末尾去掉 0,小数的大小同样不变,那我们的结论就应该改为“小数的 末尾无论添上或去掉几个 0,小数的大小都不变"。
生:或者说,小数的末尾有没有 0,井不会影响小数的大小。
师:既然这样,那么哪个小组愿意发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生:我们小组认为,小数的末尾去掉 0,小数的大小并不会发生变化。因为从数的组成上看,小 数末尾的 0 无论多少个,最终都表示什么也没有,所以去掉后不会影响小数的大小。
生:我们还可以这样想,小数的末尾每去掉一个 0,改写成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也都将同时少掉 一个 0,而分数中分子和分母同时去掉一个 0,大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生:当然,我们还可以这样想。刚才我们探讨“添 0”的问题时,是从左往右看的。如果我们从 右往左倒过来看,那么小数的末尾“去掉 0”,小数的大小不也没有改变吗?
师:这样看来,刚刚获得的结论是不是又有了新的内涵,谁愿意将它补充上去?
一学生上来,在“添几个 0”后面加上“或者去几个 0”。
师:刚才我们所得到的,正是小数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谁能给这一重要结论取个名字?
生:小数“添 0 去 0”的性质;关于小数的重要发现;小数的特征;小数的基本性质。
师:回想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如何得到这一重要的结论的?
生:先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然后不断补充。
生:当发现原来的结论无法说明新问题,我们又去寻找新的结论。
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去解决它,从而使原来的结论逐渐补充完整。师:数学学习往往就是这样。我们通常不可能一下子就获得完美的结论,而需要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出结论。
三、小结小数的基本性质。
四、巩固练习
这节课同学们学的都很认真,大家到底学得怎么样呢?做作练习试试好吗? 我们先来一个基本练习。(出示课件中的练习题)
五、深化练习。
1、填一填。
(1)小数的()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基本性质。(2)20.1末尾添上两个“0”,这个数()。(3)3030.30这个数()为上的零可以去掉。(4)9.00与9.0000()相等()不同。
2、p课本17页5、6题。
教学反思:
本课在设计时,紧紧围绕这样一条思路:一个规律的得出,先要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者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 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学生不断地体验着发现、创造。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做,经他们自己归纳结论后老师在进行指导订正效果会更佳。
第四篇:北师大小学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温度》教学设计
课前调控:
①、同学们好,今天梁老师和大家上一节数学课,欢迎吗? ②、上课前老师想跟大家玩个游戏,想玩吗? ③、相反动作游戏。
(a)我很矮——高
(b)我很瘦——肥
(c)我很丑——美
(d)我蹲下——起立(e)我出“>”号—— “<”号(f)我很冷——热 ④、小结:生活中有很多意义相反的量,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北景是我们美丽的家乡,四季分明,气温变化有规律----冬天冷夏天热。现在的北景是什么天气?(生:逐渐变凉了。)师:你是怎样从身边感受到的?(生1:叶子变黄了,叶子开始落了。生2:大家都穿上了比较厚的衣服。生3:大家出去的时候都缩着脖。)
大家说的真好,你能用表情和动作演示出你冷的感受吗?(生演示)师:你们的生活经验还真丰富,看着大家的表情和动作,连老师也仿佛感到了一丝丝凉意。前些日子天气还比较暖和,现在就不一样了。可见温度中还有很多奥秘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今天咱们就一同去感受温度(板书课题:温度)
二、自主学习
交流探究 大家是从哪里知道温度呢?
(生:从电视中生:从网络中生:从温度计中)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温度计。(出示温度计的课件)请同学们根据活动单来学习活动单:
四人一小组仔细观察温度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上面还标有数字:零以上的数字越来越大,零一下的数字也越来越大。(肢体语言)生:0以上是零上的温度,0以下是零下的温度。)(板书:零上温度 零下温度)(生:0刻度线是红色标出的。师:你有什么问题吗?生:为什么是红色的呢?师:你是怎样想的(大家讨论)说明自己的理由)
小结:0既不是零上的温度也不是零下的温度,它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线。可见这个温度是多么的特殊啊!你们知道吗?0℃就是冰点的温度。这正是它为什么用红色标注的原因。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一个小格表示一度。生:有一个℃的符号。)师:你观察的真仔细。我们知道测量长度有长度单位米等,它就是测量温度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摄氏度”,请大家看好老师是怎样把它写出来的?先写一个C,再在它的左上角写一个圆圈。咱们一起空写一下好吗?大家一齐写。
2、认识了温度计,一起来看看北京的温度如何?
今天早晨老师听天气预报上说北京最高气温5℃,最低气温零下2℃。你怎样表示5℃和零下2℃呢?先自己想办法,然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孩子开始表示(老师巡视)把有特点的让孩子都写在黑板上,零上零下同时写出(副板书)可能学生会道出不同的表示法:生1:用“上”、“下”字表示零下的温度。生2:用“”、“—”符号表示。生3:用笑哭脸来表示。生4:用上下箭头来表示。生5:老师在家的热水器上用红色和蓝色标志生6:老师我也可以用温度计来表示啊。零刻度以上5格就是5℃,零刻度以下2格就是零下2℃。)
大家真了不起可以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这么多行之有效的表示方法,哪一种方法更加清晰明了呢?大家一致同意用“+”、“—”符号表示。
小结:这个符号类似我们所学习过的加号,是零上的意思,表示零上5℃。但一般情况下,这个加号可以省略不写;这个符号类似我们所学习的减号,是零下的意思,表示:零下2℃。(即时板书)—2 ℃表示零下2℃能不能把负的符号省略不写?为什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谁来拨?为什么这么拨?
老师这里又准备了两个温度,你能用最简便的方式表示出来吗?7℃和零下10℃。老师要祝贺大家,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相信用100度的学习热情就会收获100度的知识能量!
3、天气的冷热变化关乎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而天气预报就是我们直接了解天气变化的媒介。你能不能做一个小小播报员,用你嘹亮的声音和准确的语言播报出这些城市的温度?(学生开始播报。)
看了天气预报,对温度有了自己的感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怎么知道的?生1:我知道了南方暖和,北方冷。师:真棒。你从天气预报中知道地理位置与气温的关系。你能比较出下面几组温度的高低吗?(出示课件)5℃和10℃(先认读)0℃和3℃0℃和—5℃—15℃和—20℃师: 小结:零上温度,数值越大,温度越高。零下温度,数值越大,温度反而越低。
三、强化训练 当堂反馈
1、温度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不信你看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0℃;沸水的温度100℃;人的正常体温是36~37℃。谁来读?
2、夏天热时,你家的空调会开几度?先写在本上,谁来说他家的温度。(专家建议调到26℃最合适,既环保又省电。)
真精彩!同学们学会了比较两个温度的高低,尤其是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咱们就可以利用它,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这是部分城市的最高温度,出示课件。大连—4℃,上海5℃,烟台0℃,北京—9℃,宁波9℃
一、1、上海与宁波,哪个城市温度高?
2、上海与北京,哪个城市温度高?
3、上海与烟台,哪个城市温度高?
4、大连与北京,哪个城市温度低?
二、把上面的温度从低到高排起来
4、下面我们用温度来做个游戏
A、5~6人当参赛者,读温度,剩下的当裁判 B、零上站左,零下站右
0 中间分界点
C、比大小(裁判员做“<”或“>”得动作)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生:师:作为一名雷锋小学的学生,我们以雷锋叔叔为自豪。老师想借用雷锋叔叔的一句名言:希望大家对待同伴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学习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不良习惯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丑陋恶习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板书:温度℃ 摄氏度5 ℃,5 ℃表示:5℃—2 ℃表示:零下2℃零上温度 0 ℃零下温度
第五篇: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比大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比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及将几个小数按照大小顺序进行排列。
2、使学生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照大小顺序进行排列,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能够掌握比较小数的方法并且正确地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具准备:情境挂图。
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整数“比大小”的经验基础上,创设了孩子们熟悉的“少年演讲比赛”这一有趣的情境。从“少年演讲比赛” 主题情境出发,引出比较小数大小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本课的教学采用了学生以小组讨论为主互相交流的学习方式,借助主题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得出结论,同时在描述和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活动中,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流程:
一、激情引趣。
同学们都参加过什么比赛呢?你们在电视上看过演讲比赛吗?这些选手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看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三名演讲比赛的高手他们得分如下(出示情境图),下面就请同学们来当回裁判,看看他们谁是第一名。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来当裁判激发学生的内部需求,引起学生的思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且初步感知小数有大小,体会比较小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两个小数比较大小。
师:同学们,四年二班的同学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比赛,结果是郑强同学的得分是9。87分,李明同学的得分是9.90分。你知道这两个同学中谁的得分高一些吗?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并试着说一说你这样比较的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进行自我独立思考,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这样不至于使有的学生养成依赖别人的不良学习习惯。同时在学生试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在同学们经过充分的思考后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倾听别人的思考过程中有所收获。] 教师小结:当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同时,我们就要看它的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2、学习三个数比较大小。
师:张华同学也参加了比赛,他的成绩是9.96分,你能将他们三个的成绩按顺序排列起来吗?(指导学生看清楚按怎样的顺序排列)
订正答案
师:你能结合这对这三名同学名次的排列总结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是什么吗?
出示提示:(1)先比较()部分,()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2)如果()部分相同就要看()位上的数字,()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设计意图:通过一定的提示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3、可能得了多少分。
师:参加这次比赛的最后一名选手是王平,他的表现比张华差一些,比李明好一些。你知道王平得了多少分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会了比较小数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表示的意义。]
三、课堂作业:
1、比大小。
0.839 ○ 0.9 6.07 ○ 6.7 5.45 ○ 5.63 4.03 ○ 4.009 7.217 ○ 7.22 7.19 ○ 71.9
2、几个同学立定跳远的成绩是:小军1.56米,小强1.6米,小平1.52米,小云1.48米,把前三名的学生名字写在领奖台上。
3、下面的小数各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
1.□<1.8<□
2、□>23.47>□
3.□<5.006<□
4、□>70.02>□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题使学生由由浅入深地巩固新知,加深学生的记忆。]
四、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生掌握了整数大小比较之后进行的,所以本节课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已思考和与同学的相互交流就能够把本课的内容轻松掌握,从作业出现的错误来看,个别同学还不能很细心地进行审题,排列的顺序还容易出错。还有的同学在多个数进行比较时,有丢数的现象。出现错误的这两方面在教学进程中,我有所提醒但并未加以强调,所以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还是要考虑得再全面一些,对学困生容易出现的情况还要进行多种预设。